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农村知识化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用农村知识化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用农村知识化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王志章① 王超②

摘 要:本文通过农村知识化这个全新的理念,以社会学相关理论为基础,对实施农村知识化的障碍性因素进行了深层次的评估,并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分析了农村知识化在战略规划、思想观念、人力资源、信息平台、传播组织、知识产业、评价体系七个方面知识化构建的关系,探索了实现农村知识化的有效途径,思考了如何有效地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构筑农村知识经济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发展,农村和谐,农民增收,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等问题。

关键词:农村知识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知识经济;产业链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作了重要论述,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方向。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走过的历程,我国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信息化水平大大提高,城镇化步伐加快,到2008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45.68%(陈锡文,2008),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立,融入国际化的程度提升,综合国力增强,软实力有了新的发展。但我们必须看到,始于我国农村的改革开放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真正改变农村的面貌,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历史任务艰巨。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想彻底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就必须坚持实践科学发展观,立足我国农村的现实和基本国情,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用农村知识化来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此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农村知识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

农村知识化旨在通过加大对农村知识基础设施的投入,健全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立信息知识网络平台,强化对农民的教育和创新知识的普及,全面提升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文明素质、技能素质、管理素质,并依托农村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生态环境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优势,培

植知识型产业,打造知识产业链,加速传统农业向以知识为基础的农业转型和升级,着力将现有农业社会形态转化为知识型的工业社会,以建立起“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城乡一体新的社会形态。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首要位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 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为此,全会号召全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并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由此不难看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繁重的任务,除了“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等具体措施外,还必须有赖于农村自身造血功能的提高,即农村知识化的程度。

1.1 农村知识化有利于改善农业发展社会生态环境

农村知识化之所以有利于改善农业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主要是通过提高农民主体的知识化水平,增强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综合能力,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并从主观方面入手,加强农业科学化发展方式,进而改善农业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这是因为,一是农业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的改善具体体现在农村社会环境的优化和生态环境的平衡。二是农村社会环境的改善主要体现在净化农村社会风气,建立农村文化阵地,弘扬优良的农村文化,培养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勤奋好学、诚实守信、与时俱进、文明礼貌、自强不息的现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形象。三是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主要体现在科学地发展农业作物和农耕用地,不以破坏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为代价,如滥用农药、滥发树木、过渡放牧、竭泽而渔等非可持续发展的短视行为,盲目地发展农作物经济,获取短期利益。要实现农业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的改善,就必须依靠农民拥有新文化的自觉意识和长远的战略眼光,而培养农民这样的价值观,关键在于农村的知识化。有了农村知识化,农民就会增强对知识的自觉。

1.2农村知识化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转型

我国传统的农村产业结构从总体上讲是以农业经济作物耕种为主,兼有家禽饲养、畜牧产品、渔林收入等综合性的经济结构模式。单个的农业生产户可以以其中任何一种农业经济产品为主要经济收入源,亦可以综合各种农业产品的生产,以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取最大经济收入。随着我国工业

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不断发展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念的不断深入,用现代科技知识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日益明显。以知识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农产品的特色化和增值化,农产品经济价值最大化的例子越来越多。如重庆“涪陵榨菜”,新疆“哈密瓜”,东北“大米”等特色农业产品,重庆綦江“农民版画”、荣昌“折扇”、陕西“剪纸”等农村特色文化产品,以及牛奶加工、鸡蛋加工、规模养猪、风干咸鱼,柑橘罐头等增值化农产品加工都是农村知识化推动的结果。农村知识化还可以良好地促进农民运用现代化科技成果,如嫁接技术、存储技术、保鲜技术等,甚至可以促进农业新经济品种的开发。所以,农村知识化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为农业新型知识经济产业,大幅度提高第一产业的附加值和衍生价值,促进农民的增收。

1.3农村知识化有利于提高亿万农民整体综合素质

在我国,农村精英人物通过劳动力转移流向城市,而放弃了农业生产,留在农村的一般是那些综合素质较低的劳动力人口,他们的教育程度非常有限的。因此,农村知识化则是提高亿万农民整体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其具体手段就是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建设和专业化教育投资。通过农村的基础教育建设,严格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保障所有村民能够受到最基本的教育,逐渐减少文盲人口,并通过教育扫盲,力图完全“消灭”文盲人口,让亿万农民能够享受农村知识化带来的切实好处。专业化的农村教育是建立在基础教育之上的社会分工角色的分化,也是促进农业产业人才专业化的重要手段。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通过专业化教育,培养农村的专业领域的基本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技能操作、相关农业信息资源获得等。所以,农村知识化通过对农村的教育投资,培养农民的现代生产技术观念,如信息观、技术观、环保观、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等,用先进的知识来武装他们的大脑,使村民自觉抵制落后的生产观念,以及非科学的迷信观念,提高他们的整体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1.4农村知识化有利于促进统筹城乡又好又快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重庆、成都正在进行的城乡统筹试验区,从制度层面上突破了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从户口划定和就业层面等方面,使农村人口和城市居民拥有一样的待遇和权利。而以前,城乡居民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性,如经济建设的支持重心不同、教育资源的分配不一样、社会保障的实施情况有差异等等,其根本原因就是“重工轻农”的政策所导致的。中共中央提出城乡统筹与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战略方针后,以农业促进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城乡统筹发展形式在全国开展起来,并把重庆和成都作为重点城乡统筹试验区。通过城市拥有的知识资源,支持农村知识化的建设,不仅可以推动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可以进一步促进城乡发展的财政资源、教育资源、人力资源等的平衡,使城乡之间减少因知识差异而造成的“知

识贫困”,进而引发的“经济贫困”,提高城乡体制一统化的水平,达到和谐城乡互助体系的构建。所以,农村知识化可以有效促进城乡统筹又好又快地发展,还可以体现社会公平,让广大农民真正共享改革开放建设带来的巨大成果。

2.实施农村知识化主要障碍的社会学理论分析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众多、农村人口总体素质偏低、农村经济发展区域间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农业大国,并非农业强国,单位土地的农业产业价值还有待大力提高。目前,我国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还处在现代化进程中,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现代科学知识运用于农业生产的普及化程度还远远不够,许多落后的农村地区甚至还延续着历经千年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使用着古老的农业生产工具,更不用谈及现代化的农村生产工具和用现代农业知识促进农业增收。究其根源,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是造成现阶段农村地区远落后于城市地区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转型时期,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农村知识化方针带来新的契机,但由于实施农村知识化所需要的财政基础、人力基础、教育基础等基础条件还十分不足,其实施过程必将会面临诸多困难。笔者试图通过社会学理论的视角,对一般农民个体知识化的过程,即农村知识化微观层面的思考,透视实施农村知识化障碍的深层面的社会原因,了解社会角色、社会分层、社会剥夺、社会资本方面给实施农村知识化造成的阻力性影响。所以,实施农村知识化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

2.1社会角色理论的定位——农村知识化个体的先赋性教育障碍

社会角色理论(Social Role Theory)最早由美国芝加哥学派提出,以乔治·米德研究最为著名,其核心理念是人们在交往中可以预见互动行为模式以及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林顿认为社会角色是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结构部分提供给行为这的一组规范;“完形主义心理学”使用角色概念旨在强调人类的一切心理过程都是通过整合模式的发现与创造而形成的,根据完形主义创造的含义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雅各布·莫雷诺认为角色和角色扮演的概念有助于将人际关系的个人系统置于有意识状态。总之,社会角色直接决定了一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源以及其个人发展社会道路的选择性,换而言之,先赋性社会角色就是一种社会化起点的相对状态。农民的先赋社会角色是生来就形成的,不能自主选择,但是,在后天自我角色改变的时候,又因家庭经济、社会教育资源等因素,使其知识化程度面临重重困难,其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基础教育普及化难,农村仍然有大量的人口未受到知识教育或教育年限低(如表一),更不用谈农业知识经济。所以,相比城市里的教育普及而言,农村个体知识化开始就显然存在诸如读不起书、没地方读书、读书信息资源落后等障碍。而导致这个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先赋性的教育障碍,即教育资源相对不公平所引起的农村知识化初级阶段塑造与发展的障碍。

表一:各地区乡村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6岁以上人口单位:万人性别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合计

男34.3 175.2 189.4 35.4 4.2 438.6 女85.3 178.6 144.9 19.4 2.4 430.5 比值(女为1)0.40 0.98 1.31 1.83 1.80 1.02 资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汇编的《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6》第112

页和第113页整理所得,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2.2社会分层理论的划分——农村知识化个体的社会性流动障碍

社会分层理论(Social Stratificaion Theory)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提出,其

核心理念是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

序的若干等级层次,韦伯提出划分社会层次结构的三重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威望──

社会标准,权力──政治标准。韦伯认为,财富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社会标

准指个人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与尊敬,政治标准指个人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行

动者即使在遇到反对的情况下也能实现自己的意志的可能性。由于农民受到的知识化教育程度

无法与城市居民相比较,在排除农村极少优秀的精英式人物的情况下,社会上层的大多数人物

一般是拥有丰富社会资源的城市精英,他们代表社会上层的利益,对民间疾苦知道甚少,而又

往往能够影响政策的制定。从另一个侧面讲,农民相对于城市居民就是一个弱势社会群体,而

其向社会上层的流动、社会间流动受到巨大阻碍。由于人类社会发展中,农村社会地位的特殊

原因,农村是无法完成自我知识化的历史进程,它需要城市的帮助。而这样的帮助除了要求城

市的经济财富、社会资本、政治权力向农村流动外,还会涉及许多利益集团的问题。并且农村

知识化要求能够代表农民切实利益的精英农民个体在社会阶层中流动,并有话语权,以保障农

村知识化的推动与发展,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文章上。农村知识化能否顺利有效推进,减少阻力,

一个关键面就是要看农民个体能否有机会在社会层级之间流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从制度层

面上保证农村知识化有效的实施。

2.3 社会剥夺理论的分析——农村知识化个体的产业性经济障碍

社会剥夺理论(Social Deprivation Thoery)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相对剥夺,

二是绝对剥夺。英国学者皮特·汤森德(Peter Townsend)在1979年提出了“相对剥夺”(relative

deprivation)的概念,认为当个人、家庭和社会集团缺乏必要的资源,不易获取食物、参加活动、

拥有公认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并且被排除在一般的居住条件、社会习惯和活动之外时,即为贫困。

对应相对剥夺而言,另一种被剥夺状态就是绝对剥夺,即完全丧失个人拥有的资源,成为社会的被弃者。在农村知识化进程中,一方面由于农民知识基础的贫乏,其拥有的农业资源没有能够被很好的利用,农业的产业价值也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产业经济的效应不能得到最大化,这是农民因缺乏教育资源而造成了相对剥夺状态。另一方面,国家长期的“重工轻农”政策,致使总体上农业产品的经济价值不高,再加上单位农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无法与单位工业产品拥有相等价值,相对而言,农业产业经济始终处于一个次等地位。又由于自然资源和市场需求的有限,只有很少农户能够进行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经营,以到达致富奔小康的水平。所以,根据目前中国的具体国情而言,农村的原始资本积累远落后于城市,再加上政策的导向,农村经济始终依附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由于城市长期对农民相对的社会剥夺,致使农村知识化缺乏农村产业经济基础的有效支持,这是资金问题上的一个重大障碍。

2.4 社会资本理论的阐释——农村知识化个体的分配性资源障碍

社会资本理论(Social Capital Theory) 是一个多学科关注的理论,经济学、社会学、行为组织理论以及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都不约而同地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关注的一个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所谓社会资本,一般是指个人社会关系网络中,利用自己特殊位置而获取利益的能力。这个网络包括他的亲人、同学、朋友、同事、老乡等,一个人能从这些关系中获取得利益越高,那么他的社会资本就越高。显然,农民群体拥有的社会资本远不如城市居民,那么他们在获取社会资源上就没有什么优势。由于这样的社会资本分配性不均匀,直接会导致农村知识化所需要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地分配,比如构建乡村各类学校的财政资源、普及农村科学化的师资力量、农村知识化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政策分配上的偏差,这成为农村知识化分配性资源障碍。在这个大的环境下,农民个体也会因此得不到有效的资源分配,便无法很好地完成知识化的过程,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也就会陷入困境,农业科研、农业知识经济也必将成为“纸上谈兵”的局面。

总之,从农民个体上讲,由于先赋性角色使其受到不公平教育资源的分配,无法完成农村知识化初级阶段,进而通过社会分层的方式让他们成为了社会弱势群体,因此更无法有效地保障自身知识化的水平发展。这样的社会导向产生了城市居民对农民的相对剥夺,致使他们的经济收入被逐渐拉大,到最后他们拥有不同的社会资本,进一步使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形成两极分化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绝对剥削,社会动乱。扩大到宏观层面,我国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致使农业经济始终依附城市经济的发展,造成农村拥有的资源分配不足,原始积累不够,农村知识化的基础条件严重匮乏,导致领导缺乏认识、规划毫不合理、资金投入不足、资源浪费严重、建设人才短缺、实施力度不大等农村知识化面临的重重障碍。所以,寻求一条科学发

展观下的农村知识化的新路径是社会值得关注的话题。

3.农村知识化必须坚持实践科学发展观寻求新路径

关于用知识促进农村发展的观点,以前学者也有一些建议和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发展图书馆事业为手段,以倡导读书,传播知识,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为目的的社会文化系统工程——“知识工程”优化农村社会环境(韦丽玲,2005);二是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知识产权的保护,尤其是农产品标示及地理标示保护和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张轩,2007);三是改变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结构,使农业生产知识化(王行靳等,2007);四是构建面向农村的知识服务模式,如仓储式用户自助服务、订单式个性服务和参考咨询式专家服务(张峻峰等,2008)以及知识服务网络模式的建设(刘继,2008);五是通过加大农村教育力度,提高农村教师知识构成的方式(时伟,2008)来开放农村人力资源,减少农村知识贫困(刘尧,2008)。以上学者的建议是从一个侧面构建农村知识化,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农村知识化路径的探索是一个巨大系统工程,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从统揽全局的高度,来正确认识农村知识化新路径的网络型构建,其基本思路图如下:

农村知识化新路径构建的基本思路图

3.1从战略的高度规划好农村知识化发展规划

所谓战略规划,就是制定一个组织或是一项社会活动的长期目标并将其付诸实施,它是一个正式的过程和仪式。制定农村知识化战略规划必须从战略的高度,从确定农村知识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应对各种变化所要达到的目标开始,来制定这个规划,当目标确定了以后,必须考虑使用什么手段、什么措施、什么方法来达到这个目标。要做到这一点,要注意以下几个大的方面:一是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规划农村知识化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按照不同村落的地

域面积、人口数量建立诸如乡村小学、村图书室、村文化传播中心、村农业知识信息中心等知识化发展的基础设施。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建立村落化的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把知识送入广大村民的家中。二是要合理规划农村知识化普及需要的人力资源。规划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去服务,提高乡村教师的文化水平,以及各类知识服务中心人力资源的储备等。三是要摸清区域空间内城乡各种资源优势,规划好培植知识型农业产业的图景,构筑起城乡一体的产业链。四是合理规划农村知识化运用需要的经济资本。这个经济资本的合理规划是指从战略发展上一种稳定持续地农村知识化建设投资,而不是一种为了政绩工程,形象主义的短期投资行为。以长期稳定的经济投资,拉动农村知识经济产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城乡经济发展循环链条,促进新农村建设,达到农村知识化的最终目的。

3.2加快人才引进步伐强化农村教育为先地位

农村知识化目标的实现,教育尤为重要。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梁漱溟先生就曾指出,解决中国农村乡村问题,“必须靠有知识、有眼光、有新的方法、新的技术(这些都是乡村人所没有的)的人与他合起来,方能解决问题。”③ 可见,农村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村知识化的实施和进程。要强化农村教育,人才引进是关键。加快人才引进的办法有以下两种:一是本土教师资源的培养与再培训。针对长期在村落教育机构工作的教师进行培养,通过定期培训的方式,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这样的培训方式包括夜大、函授、假期授课、职业技能培训等。二是引进先进的知识工作者,其中大学(中专)毕业生可以成为引领我国农村知识化发展动力的主力军。这是个双赢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扩招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可以为农村知识化所需要的人才来源解决后顾之忧。知识工作者通过对农民的知识教化,提高他们的知识化水平。国家的免费师范生教育和大学生村官计划,正是鼓励知识工作者走向基层的重要政策导向。通过本土和外来双重人才库的建立,加大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村教育为先的地位,为农村知识化的推广做下了坚实的铺垫,有利于农村知识产业链的加速形成。

3.3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农村体制机制创新主体

观念是人类支配行为的主观意识。观念的产生与所处的客观环境关系密切,正确的观念就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环境的正确反映。人类的行为都是受行为执行者的观念支配的,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行为的结果。要建立农村体制机制的创新主体,关键是要看农民怎样认识农村知识化问题,以及有知识化产生的长远经济效应问题,而思想观念的转变必须首当其冲。这个思想观念的转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转变落后的传统发展观,避免短视行为带来的临时经济效益;2.转变小农经③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8月,第181页

济思想观,大胆开拓知识化的农业经济作物,并依托农业经济作物,进行深加工,逐步形成支柱产业;3.转变重男轻女思想观,公平对待男孩和女孩的教育问题;4.转变自卑畏惧观,主动学习新知识,积极提升自我,等等。国家可以通过实施农村知识化的途径,积极宣传农业现代知识,鼓励农业创新、农民建立自己的知识组织和农业技术公关组织,通过农村体制机制主体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化水平。

3.4加大投入构建起城乡知识化信息网络平台

实践证明,信息网络平台是传递信息、传播知识,实现互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有效途径。农村知识化的程度高低直接攸关其知识信息网络化程度。因此,在实施农村知识化过程中,必须加大城乡知识化信息网络平台的投入,构建起城乡信息资源共享的网络体系。同时还要通过多层级农村科技知识协作服务模式的建立,把农业院校、农业技术研究所、农业实验站等知识成果,借助城乡互通的网络平台,直接让农民群体学习,并投入实际生产,以此构建起农村知识化的产学研网络图。另外,在计算机、电话和电视普及化的今天,农民朋友不仅可以通过访问专业性的网站获得有效信息,亦可通过电话咨询相关专家,还可以观看定期电视台播出的农业知识科技应用的节目。村落也可以通过整和移动电话、固定电话和计算机等信息通讯工具,为农民提供更为方便的信息服务,满足农村生产的多样化、规模化以及个性化的要求,减小城乡间的“数字鸿沟”,实现城乡信息公平。所以,城乡信息网络平台的建立,能够让农民及时与外界交流,得到专业性的技术支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农村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3.5建立农村知识传播组织发挥公民社会作用

公民社会组织是各种非政府(NGO)和非营利(NPO)组织的总称,它包括公民的维权组织、各种行业协会、学会、民间的公益组织、社区组织、互助组织、兴趣组织和公民的某种自发组合等。在当今中国现代社会的整合功能方面,它有助于实现社会的价值整合,有助于协调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实现社会的利益整合,有助于培育社会资本实现社会的制度整合,有助于形成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社会结构现代社会。④由此可见,做好农村知识传播组织建设有利于农村知识知识化的普及和提高,为此农村知识传播网络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实现:一是按农村人口比例,合理建立农村教育机构。这样的农村教育机构包括小学、中学、职中、技能培训学校等;二是建立农村文化中心、农村图书阅览室等知识传播机构。农村文化中心可以通过放电影、科普纪录片等方式传播现代知识,亦可以通过宣传对本土优良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农村图书阅览室可以为追求进步的农民提供获得知识的一个平台。有条件的地方,图书阅览室可以建设成为农村图书倌,扩大知识对农

④ 高红:公民社会的组织整合功能

[EB/OL].https://www.doczj.com/doc/3d9012753.html,/gb/info/xsll/shfx/2009-02/24/1438159624.html

民的影响;三是建立农民的NGO组织,通过组织化的方式,提高农民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农民组织可以通过有着共同农业生产爱好的农民,跨村,跨地区地建立,目的在于知识的互动,提高知识运用的有效性。四是通过城市助农组织的活动,把知识送进农村,提高农民生产的兴趣。这样的助农活动可以是农业知识工作者下乡运动、农业现代化知识的宣传运动、专家团实地考查运动等。总之,通过不同的农村知识传播组织,充分发挥公民的社会作用,能有效地推进农村知识化进程。

3.6构建农村知识评价体系监督调控实施步骤

构建知识评价体系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目前国际上通用是以投入价值为基础的计量方式和以产出价值为基础的计量方式两类。⑤构建农村知识评价体系同样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从目前现实来看,其指标体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农村知识化的基础数据指标:该村的人口数量、村落面积、文化中心或图书馆数量、藏书、期刊、学报的数量、农民组织数量、取得较高学位人口数量(大专以上)、拥有现代农业生产工具数量、拥有的现代通讯设备数,如电视数量、电话数量、计算机数量、手机数量等;2.农村知识化的扩展数据指标:农村人口平均教育年限、农村教师数量与在校学生比、参加过培训、进修以及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村民总人口的数量、人均现代通讯设备数量、村落举行有关农林科技的讲座、宣传、调研等活动的平均频率等;3.农村知识化的评估数据:农民平均运用农业科技知识投入生产的频率、犯罪率、土地单位生产效率对比知,农产品的加工情况及其产品价值、农业知识产权申报数量、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农业科技研发新品种数量等。通过构建科学的农村知识化测评体系,可以有效地评估一个村落的农村知识化程度,监督和调控农村知识化的实施步骤与发展导向。

3.7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培育农村主导知识产业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但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想提高我国农业的地位和参与全球的竞争实力,就必须高度重视以知识为基础的农业产业,使之逐步成为农村主导产业。为此,各地可以根据各地优势,增加科技投入,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乡村休闲农业,以此建立本土的主导知识产业,这应该是农村知识化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激活和拉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这样的资源优势包括地方特色产品、特色文化以及特色自然资源,通过对其知识化逐渐发展起来的现代性产业经济链条。如拥有丰富草原资源的村落,发展畜牧业,一方面可以通过牲口买卖,另一方面可以把牛奶、牛肉、羊毛等进行现代科技知识化处理,形成农副产品全国销售,如内蒙古的伊利和蒙牛集团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自然环境优美的村落可以通过村落形象的打造、发展农家乐服务系列,开发拥有自己特色的旅游产业经济;渔业资源丰富的村落,可以发展鱼、虾、海带等水产品为主,对其进行产品的加工与包装,打造自己的渔文化产品系列等。所以,发展农村主⑤ 王志章:知识城市,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年2月,第320页

导知识产业需要根据村落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农产品、本地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的知识化加工,打造面向全国以及全球的特色知识农村经济链,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总之,实现农村知识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只要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实践科学发展观,根据我国不同地区发展实际情况精心做好规划,在城镇化进程中按照统筹城乡的原则夯实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强化农村教育的投入,积极培育农村知识人才,依托业已存在的自然、经济、文化、社会资源优势培植知识型产业,加速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参与全球循环的能力的竞争力,我国农村知识化必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韦丽玲.“知识工程”对优化农村社会环境的作用[J].图书馆界.2008(3):50-53.

[2]束鹏芳.本土知识视野中农村学习型学校建设[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6(6):5-8.

[3]张轩.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2):64-66.

[4]顾姝丽,于浩淼.构建主义论题:当地知识与农村环境污染[J].江苏社会主义学院学

报.2008(4):70-72.

[5]胡占阳.建设农村知识家园的企盼[J].图书馆论坛.2008(3):166-169.

[6]王行靳,潘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语境下的知识农业发展对策分析[J].西昌学院学报(自

然科学版).2007(1):99-101.

[7]张春艳.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J].行政与法.2008(8):108-110.

[8]张峻峰,赵静娟,郑怀国.面向农村的知识服务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科

学.2008(22):9797-9798.

[9]时伟.农村教育需求与教师知识构成[J].大学教育科学.2008(3):70-73.

[10]刘尧.农村知识贫困与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8(2):9-13.

[11]赵海涵.知识经济下农村转移劳动力与职业基地假设的探讨[J].经济问题探

索.2007(2):112-114.

[12]刘继,李磊.新农村建设中知识服务网络模式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9):31-33.

[13]贺骁勇.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与新农村建设[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8(2):1-4.

[14]马庆松.新农村建设应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7(3):80-82.

[15]王会玲.新农村建设中解决农民“知识贫困”问题的路径探析[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2):126-128.

作者简介

王志章(1956—),男,湖北宜昌,管理学博士,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王超(1986—),男,重庆,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研究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