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中国语文之导论

1.中国语文之导论

1.中国语文之导论
1.中国语文之导论

中国语文(导论)

1.1关于《中国语文》

1.2何谓文学?

1.3如何阅读文学?

1.4中国文学的发展与演进 一、关于语文

1.关于语文

1.“语文”一词,最早见于1932年曾任复旦大学校长的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的上海大江书铺版《修辞学发凡》,是修辞学的对象,是“文章之辞”。

2.“语文”学科,是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里的一个教学科目。

2.关于语文

1.语言文字的称谓;

2.新中国中小学的一个教学科目;

3.以文字形式存在的人类文化;

4.语言文章的简称;

5.语言文学的简称;

总结:指代“基于文字”的、“融文学、史学、哲学为一体”的人文类的学问的综合——语文学。

3.为什么学习中国语文?

a 国民教育要求我们继续学习语文;

b 母语教育要求我们继续学习语文;

c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继续学习语文。

a 国民教育要求我们继续学习语文

1.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是人类文明最初的记忆,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一个民族的智慧、技艺、宗教、风俗、历史,都深深地蕴藏在他们的母语里。每一种土著语种,都是一个民族灵感的源泉、创造的钥匙以及文明的承传载体,失去一种语种就意味着断送一种文明。

2.要想瓦解一个民族,最好的办法是先瓦解他们的语言。都德的《最后一课》。日本在“满洲国”强行推广日语。

3.正因如此,世界各国都把维护自己的母语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法国规定,法国人在法国本土上举行的任何国际会议不准讲外语。包括进口商品在内的任何商品在法国销售,标签或说明必须用法语,否则就是违法,不得销售。

b 母语教育要求我们继续学习语文

既然是母语学习,当然就应该贯穿于人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学习母语应该是国民的终生义务。今天的大学语文课也不会是我们语文学习的终结。

c 素质教育要求学习语文

1.素质教育内容包括提高学习者基本阅读能力;

2.素质教育要求学习者在生活中不断提高本身的文化艺术修养;

3.语文学习中包含素质教育所要求多方面的素养。

二、关于文学 中国语文 知识性 美育性 民族性

重点提示:

1.如何认识文学?如何评价文学?学习文学需要注意的三个方面——文学本位(内在的艺术美)、史学思维(发展的观点)、文化学视角(文化背景、多学科之间的交叉)。

2.中国文学的分期、发展与演进。

1.何为文学?

在英语中,文学(literature)一词最早出现在14世纪,但是它最初的含义是泛指一切文本材料而非文学。权威的《牛津英语大辞典》给文学下的第一项定义是“书本知识,高雅的人文学识”,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文献、学问之意。实际上文学一词的“文献”含义至今仍然保留在现代英语之中。

2.何为文学?

1.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2.艺术门类之一。

3.以语言文字为工具。

4.以情动人的、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

5.创造审美对象。

——文学,以美与自由的导引下,通过创造艺术形象来抒发情感的含蓄蕴藉的语言艺术。

3.文学、历史、哲学与新闻:

历史学家的注重事实,哲学家的注重思考,新闻的注重时效,文学关注的更多的是人们的情感。

——对于文学,我们可以给予描述,可以提供一个认识和比较的思路。

4.文学起源(中国感物言志说)

1.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说,文学源于社会生活。中国早有“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的说法。对中国文学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感物说”,便是用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激发了主体的人生感受来解释文学何以发生的。

2.《尚书?尧典》:“诗言志。”《文赋》:“诗缘情而绮丽”。

文学的起源(西方表现说)

1.表现说:文艺最终归结为作家的情感世界,心灵的表现。主张创作从自我出发。

2.柏拉图:文艺是灵感的表现。艺术家的创造在于神灵的附身。艺术家的头脑保留了理式世界的记忆。

文学的起源(西方摹仿说)

1.摹仿(imitation)最初是指祭祀活动中巫师表演的歌舞,后来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示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复制,“摹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强调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基础。

2.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摹仿是艺术的本质,一切艺术都是摹仿的产物,并强调不同的艺术在摹仿的对象、媒介和方式上,也有各自的特点。

5.评价文学的标准

1.文学的成就取决于作品感动读者的强度。

2.一部文学作品越是越是能在漫长的世代、广袤的地域,给予众多读者以巨大的感动的,其成就也就越高。

3.作品越是体现出人性的需要,就越是能与读者的感情相通。

6.文学史学习方法

1.文学本位。重视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并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

2.史学思维。在文学鉴赏中应大概把握文学史的脉络,文学现象承传流变的过程。

3.文化学视角。文学的发展与人性的发展;文学的演进与文化的演进。

三、中国文学的分期与发展

(一)中国文学历史悠久,有文字记录的是从公元前十一世纪,也就是《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出现的时候起。若论历史的悠久,只有古希腊文学、古印度文学可以与中国文学相比;若论文学的传统绵延不断,任何别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都不能与中国文学相比。

(二)古代文学史断限:上古—中古—近代.

中国文学的发展与演进

1.上古文学:先秦文学、秦汉文学——文学自发的时期,孕育期、奠基期。突出特点是文学尚在文化的大母体之内,文史哲不分。

1.文体:各种文体都已经显现了雏形

2.文学观念:泛文学,广义的文学。几乎包含了一切文字材料在内的古代文献

3.儒——重视文学的经世致用的社会功能(诗言志、思无邪、温柔敦厚)

4.道——重视文学的审美价值

5.文学创作群体:士大夫

2.中古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文学自觉和成熟时期。

1.文学观念:文学的独立地位和价值得到肯定。

2.曹丕《典论·论文》:“诗赋欲丽”

3.西晋陆机《文赋》里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4.文学形式:

诗歌散文发展到鼎盛阶段

六朝志怪与唐传奇

5.变文、词的出现

3.近古文学:宋、元、明清文学

文学的转型时期,特点是市民文学的兴起和化俗为雅的文学观。戏剧和小说兴起并达到顶峰。文学传播方式与文学创作群体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文学传媒出现了印刷出版、讲唱、舞台表演等各种新的形式。文学创作的主体和对象,包括了宫廷、士林、乡村、市井等各个方面。

1.散文:唐宋八大家的文学语言和文体(散体化)至此完成,所确定的文学语言和文体模式一直延续到五四时期。诗一方面延续中晚唐诗风中注重日常生活描写的一面,一方面在诗歌中增加议论说理的成分,体现出化俗为雅的美学追求;

2.词:从唐中叶后兴起的曲子词经五代时温庭筠、李煜的发扬光大到了宋代便蔚为大观,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

3.小说:流行于“瓦舍”、“勾栏”中的“说话”,其脚本为话本,话本的内容主要是“小说”和“讲史”,这些讲唱文学以及话本的兴盛标志着市民文学的繁荣;

4.戏剧:在宋代初步发展,表演以“滑稽唱念”为主,形式简单杂凑,被称为“杂剧”,南宋时期南戏流行。

1.戏曲和小说成为新兴的文学样式,走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前沿。

2.元曲:元杂剧和元散曲

3.白话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罗贯中、施耐庵)

明清

1.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创作的商品化是这一时期文学的趋势。在商业经济的刺激之下,反映市民生活和思想趣味的文学作品占据了主要地位。

2.戏曲:《牡丹亭》、《桃花扇》等

3.白话长篇小说:《金瓶梅》、《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

4.文言小说:《聊斋志异》

5.近代文学古典和现代的过渡时期。

4.现当代:五四运动至今

诗歌:新诗八十余年的发展——世纪初的“尝试”、20年代中期的新月派与象征派、30年代现代派、40年代穆旦与九叶派、80年代朦胧诗、90年代先锋派。

附:诗歌的接受

1.文学即人学

2.马斯洛需求理论

自我实现尊重需求归属需求安全需求生存需求

全国-现代汉语y试卷(精品)

现代汉语 总分:100 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 1、声母相同的是()(1分) A:南、劳 B:见、欠 C:兵、奔 D:是、思 2、属于成词语素的是()(1分) A:蛛 B:蝴蝶 C:蜘 D:语 3、属于单纯词的是()(1分) A:美好 B:高大 C:骆驼 D:驼毛 4、属于音译词的是()(1分) A:伏特加 B:美德 C:心疼 D:深浅 5、“六书”中,促使汉字字量大大增加的结构方式是()(1分) A:会意字 B:形声字 C:象形字 D:假借字 6、词性不同的同义词是()(1分) A:邂逅、碰到 B:纸、纸张 C:偶然、偶尔 D:悲伤、悲痛 7、属于前鼻音韵母的是()(1分) A:欧 B:灯 C:恩 D:微

8、下列加点词属于兼类词的是()(1分) A:白颜色|白跑一趟 B:态度很端正|端正了态度 C:人老了|别老哭啊 D:盐的结晶|这是他十年心血的结晶 9、属于述补短语的是()(1分) A:身材魁梧 B:称他为老同志 C:学懂 D:金子似的 10、属于谓词性短语的是()(1分) A:十年前 B:妈妈的微笑 C:有资格晋升 D:一百个 11、近2000年来,汉字的标准字体都是()(1分) A:隶书 B:楷书 C:篆书 D:行书 12、不属于主谓句的是()(1分) A:谁? B:书我买来了。 C:我把柳条编花篮儿了。 D:事情已经落实了。 13、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的产物是()(1分) A:小篆 B:大篆 C:隶书 D:金文 14、属于疑问语气的是()(1分) A:这样说是可以的。 B:你今天不走,是吧? C:哼,做梦! D:请稍等。 15、韵头、韵腹、韵尾俱全的是()(1分) A:鸟 B:娃

近五年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常识高考真题汇总

近五年高考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常识真题汇总 2018年全国卷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祚”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2018年全国卷Ⅱ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 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 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 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 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2018年全国卷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幕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2018年天津卷 4.下面所列名著与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C )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记”的种类很多,本文是一篇游记。

中国语文讲义(诗歌)

第三讲:诗歌 占用学时:6学时 重点提示:诗歌的起源、发展源流?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新诗的发展与艺术探索。 先秦诗歌。《诗经》与楚辞。 汉乐府诗与五言诗。 唐诗。 新诗。 一、诗歌的起源: 文学发源于文字产生以前的上古时期。 ?口头文学(传说时期的文学)。上古歌谣、神话、历史传说。 神话传说成为后世小说和戏剧的源头。诗歌的源头是上古歌 谣。 ?书面文学(有文字记载的文学)。汉字的出现和诗歌的出现。 上古歌谣: 神农时期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性) 这是一首祈求风调雨顺的农事祭歌。相传为伊耆氏时代的作品。伊耆氏,即 神农氏,一说指帝尧。蜡,是古代一种祭礼的名称。周代在12月举行祭祀百神 之礼,称为蜡礼,蜡礼上所用的祷辞,即称蜡辞。从这首短歌命令的口吻看,实 际是对自然的“咒语”。大水泛滥,土地被淹没,昆虫成灾,草木荒芜,眼看收 获无望,在原始宗教意识的支配下,原始人企图靠着这种有韵律的语言,来指挥 自然,改变自然,使它服从自己的愿望。 尧舜时期的《击壤歌》、《康衢歌》、《尧戒》、《庚歌》、《南风歌》等 等,多疑系后人伪托。 《周易》中《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kuī)羊,无血。 牧场上男男女女们在剪羊毛、拾羊毛,男的剪羊毛,不见血;女的承筐装羊 毛,不觉得有重量。轻快、生动,有情有景。

《吴越春秋》卷九《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 割断竹子、做成弹弓、飞出泥丸、击中猎物。相传为黄帝时代的作品,反映渔猎时代的劳动过程。弓箭的发明是人类摆脱蒙昧时代的重要标志。恩格斯说:“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我国弓箭的发明很早,有所谓:“少昊生般,是始为弓”(《山海经〃海内经》);“羿作弓”。(《墨子〃非儒》)其实弓箭的发明不是个人创造,而是原始人在漫长的时代中智慧和经验的积累。这首短歌流露着原始人对制造灵巧工具的自豪和喜悦,也表现了他们获取更多猎物的渴望。 《周易》中《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这是一首写战争的诗,描写战争结束胜利归来的情景。战争胜利以后,有的仍在擂鼓示勇,有的坐卧休息,有的在哭泣,有的在引吭高歌。寥寥十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场面。 上古歌谣内容: 对外是与敌人作战,对内是生产劳动。 上古歌谣主要特征: 原始歌谣大都采用二言形式,这是因为上古劳动动作简单,劳动节奏短促、鲜明,因而伴随劳动动作产生的诗歌节奏自然也不复杂。另外,上古汉语都是单音节词,两个单音节词组合是最初的句子,这种句子的产生与上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能力直接相关。 书面文学: 有文字记载的文学。 汉字的出现,甲骨卜辞、商青铜器铭文——书面文学的萌芽,西周末年钟鼎铭文——有文学因素的文学文本出现。 诗歌的出现。最早的文学形式之一。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诗经中的作品都是乐歌,其中的颂诗更是祭祀用的歌舞曲。—-后世抒情性文学(诗歌、散文)的典型代表。

中国语文复习题及答案

中国语文试题(A) 一、多项选择 1. 对“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句读合理的分别是:(1)(2) (1)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2)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3)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4)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2. 下列句子有歧义的是:(1)(2)(3)(4) (1)身长等于头长和尾长的一半。 (2)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3)我在教室里发现了他。 (4)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3. 词语“恐龙”指称的是生活在中生代时期的爬行动物,但在网络语言中,所表达的意思却是“相貌比较难看的女孩”。比较合理的解释是:(2)(4) (1)拟人。 (2)拟物。 (3)对比。 (4)夸张。 二、指出下列句子的病因,并提出修改意见: 1. 学校组织参观了汉代新出土的文物。 病因:语序不当。 修改:“汉代”和“新出土的”对调。 2. 修改文章的时候,要删去那些多余的废话。 病因:成分多余。 修改:“多余”和“废”重复,删去“多余的”,或删去“废”。 1、(黑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它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三、填空: 2、(洋泾浜)是外语在本族语的影响下产生的变种,其特点是词汇量少,采用迂回的说法指称事物,外语语音经过当地语的改造,外语语法不系统,带有本地语法特征。 3、在语言符号中,语音和意义的结合是(约定俗成)的。 4、仰韶文化时期的(几何符号),大汶口时期的(图象符号),在文字发展中起了过渡作用。 5、(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常放句尾,故又叫“(韵脚)”。 6、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以及其他格式来写词,叫做“(填词)”。

中国语文试题(B) 一、多项选择 1. 对“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句读合理的分别是:(1)(2)(3)(4) (1)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2)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3)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4)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2. 下列句子有歧义的是:(1)(2)(3)(4) (1)三个报社的记者来这里采访。 (2)这个人头发长得有些怪。 (3)休息了一会儿,他想起来了。 (4)他走了一天。 3. 词语“酱紫”指称的是一种颜色,但在网络语言中,所表达的意思却是“这样子”。比较合理的解释是:(1)(2)(3) (1)语音弱化。 (2)语音脱落。 (3)谐音。 (4)比较。 二、指出下列句子的病因,并提出修改意见: 1. 听了张三的报告,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教育。 病因:主语残缺。 修改:删去“听了”。 2. 在会上发言的,有三个学校的代表。 病因:句子有歧义。 修改:“三个”改为“三所”,或改为“三位”。 三、填空: 1、当(洋泾浜)在一定条件下成为社会的交际工具,并成为孩子们的母语时,就发生了克里奥尔化,形成克里奥尔语。 2、在现代汉语中,(声调)是音节中能够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 3、现代汉语的标音方法有(汉语拼音方案)和(国际音标)。 4、现在公认各民族文字都从(图画)发展而来。 5、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6、乐府产生于(汉代)。 中国语文考试试题卷(B卷)(闭卷) (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且答题卷与试题卷分开交) 一、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7题14分,多选、少选、错选一律不得分)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规律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资料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规律》 原文: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规律 吴组湘 (1)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 (2)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切。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作“志”。“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3)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写的《长恨歌传》、白行简写的《李娃传》,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富于想象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象正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则正是讲求文采。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4)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后来人们写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大多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5)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再创作的。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它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泼的人物性格见长;这就与专供人阅读的小说有了明显的不同风格,因为它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 (5)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的创作。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创作。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或者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日常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沿着《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道路,《红楼梦》问世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6)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大致就是如此。 (7)在这里还可以发现我国小说发展的几条规律。 (8)其一是:中国的小说是来自民间的,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 (9)在封建制度的上升时期,《诗经》、乐府、神话传说都是政府为了解民情,从民间

高中语文必修一中国现代诗歌三首

中国现代诗歌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等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 2、理解《死水》一诗象征手法的运用和“反讽”手法,体会“三美”主张。 3、对《再别康桥》,能够借助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画面美。 4、指出《雨巷》中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复沓叠句、讲究韵律的音乐美。 死水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同学们,当你看到臭水沟里的一沟污水、死水时,你会想到什么?你能把它写成诗来讽刺一种社会现象吗?1925年,著名的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就以“死水”为题,写了一首诗歌《死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原名闻家骅,后改名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强调新诗要具备“三美”: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匀称﹚,作品有诗集《红烛》和《死水》。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分子暗杀。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赞扬了闻一多:“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 1922年,作者旅美留学,他看到了西方文明丑恶的一面,以及旅美侨胞身受的歧视和屈辱,写下许多爱国主义的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了本诗的深层根基。 【诗歌赏析】 师:请大家阅读第一节,并思考这节中“绝望”、“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突出了死水的什么特点? 生:突出了死水的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特点。 师:“不如”、“爽性”表达出作者什么情感?

全国-现代汉语s试卷(最新)

0607-全国-现代汉语 总分:96 一、单选题(共18题,共18分) 1、下列划线词在句中表示比喻义的是()(1分) A:比赛已经进入尾声 B:文章揭开了犯罪团伙的黑幕 C:潺潺的水声犹如美妙的音乐 D:秦岭是四川盆地北面的一道屏障 2、下列合成词跟“冰凉”结构方式相同的是()(1分) A:地震 B:笔直 C:花朵 D:冰雪 3、全是成词语素的一组字是()(1分) A:美、真、梦、言 B:缘、圆、阿、苹 C:机、语、写、憾 D:水、又、不、吗 4、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是()(1分) A:所有方言 B:北京话 C:北方方言 D:普通话 5、加粗的词属于介词的是()(1分) A:大路朝天,一人半边 B: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C:和他聊天,我没兴趣 D:谁说我跟错人了 6、下列短语中,有错别字的是()(1分) A:偃旗息鼓 B:贻笑大方 C:举世振惊 D:嘘寒问暖 7、下列各组词中,属于反义词的一组是()(1分) A:有权——无权 B:白色——漆黑 C:庞大——弱小 D:积累——消费

8、与“即将”词性相同的是()(1分) A:过去 B:现在 C:正在 D:将来 9、“苹果”这个词可以指称大小、色泽、味道各不相同的任何一个苹果,是因为词义具有()(1分) A:概括性 B:民族性 C:模糊性 D:客观性 10、两个音节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完全相同的是()(1分) A:纯粹 B:船舱 C:誓词 D:杉树 11、最后一个音节不念轻声的是()(1分) A:面子 B:莲子 C:叶子 D:爪子 12、下列疑问句中属于特指问的是()(1分) A:明天他来不? B:是光我一个人呢,还是另有别人? C:你真要带我走? D:你在这儿做什么? 13、下列形声字中,形旁相同的一组是()(1分) A:闻、阔 B:臂、脏 C:贼、赌 D:誓、唁 14、跟“鲁迅骨头最硬。”句型相同的是()(1分) A:峨眉山的风景很秀丽。 B:张老师学术水平非常高。 C:张老师,您好! D:我们公司最棒。 15、下列句子中的宾语属于受事的是()(1分) A:我写钢笔 B:他修钢笔

古汉语中“之”字的用法

古汉语中“之”字的用法 “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同。 一、作代词 1、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 2、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 3、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 4、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 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 二、作助词 1、定语的标志,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这里的“之”连结名词性定语“百 司”和中心语“职役”,可译作“的”,表示限制的偏正关系。此句可译为“代管百官的职事呢?”。《过秦论》中的“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两个“之”分别连结形容词性定语“膏腴”、“要害”和中心词“地”、“郡”,表示修饰的偏正关系。 2、补语的标志。如《捕蛇者说》中的“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之”在这里作补语的标志, 可译作“得”,表示连结中心词“不幸”和补语“甚”。 3、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 的宾语,提前了。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 4、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都作定 语后置的标志,“之”字前是中心语,“之”字后是定语。此句可译为“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5、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 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 6、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表示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结构的意义。(不 译),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之”,接在主语“寡人” 与介词结构“于国”之间,强调“于国”的意义,此句可译为“我对于治理国家,可算是尽了心的了。”

2018年语文全国统一考试 (Ⅰ卷)含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新课标 Ⅰ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一、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于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与西方的思想文化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讲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 此卷只装订 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常识

一、姓氏名号 1.常识 (1)姓的作用:①“纪世别类”,早期的姓是一种族号。②主要作用:“别婚姻”,氏族社会中同姓不婚。③“崇恩爱,厚亲亲”,氏族社会中,同氏族成员平等地享 有氏族内部的各种权利。奴隶社会中,奴隶无姓。贵族有姓,平民无姓,因此 姓也成了区分社会地位的一个标志。 (2)氏:氏是姓的分支,有分尊卑的作用。姓是不变的,而氏的变化很大,可以自立,常见的自立原因有: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如:解狐;以所居住的地名为氏, 如:西门豹,百里奚;以官名为氏,如:史墨,司马相如;以祖先的字或谥号 为氏,如: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 姓氏逐渐合而为一,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自天子至一般平民都可以有姓(不 分尊卑)。 (3)名字:把名和字连起来称呼表示尊敬,先秦是先字后名,汉代以后是先名后字。 2.着名人物名字 韩愈——字退之 端木赐——字子贡 宰予——字子我 冉耕——字伯牛 曾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皙:人色白也。) 颜回——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 樊须——字子迟(须、迟都有待的意思。) 孔鲤——字伯鱼 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大野曰平,广平曰原,高平曰陆。) 诸葛亮——字孔明 唐代柳公绰——字宽 元代周权——字衡之 清代学者方东树——字植之 曾参——字子舆 晋代山涛——字巨源 三国赵云——字子龙(云从龙) 宋代陆游——字务观 秦观——字少游(旅游观光) 岳飞——字鹏举 清代学者潘耒——字次耕 汉代吴平——字君高 唐代诗人罗隐——字诏谏 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 孔丘——字仲尼(丘:山丘,鼓起来的样子。《史记》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王粲——字仲宣(粲:粟之精者【一鲜一明】。宣:天子宣室【一扬一明】。义素相近) 陈琳——字孔璋(琳:美玉。孔:非常。璋:玉名,羊圭为璋。圭,瑞玉也) 曹丕——字子桓(丕、桓皆有大的意思)

中国语文现代诗歌题目

2008中国语文现代诗歌题目 1、不定项选择: 1)一个绿衣的邮夫, 低着头儿走路; ——也有时看看路旁。 他的面貌很平常, 大半安于他的生活, 不带着一点悲伤。 对上述诗句的描述是正确的有() A 作者冯至B作者刘半农 C 题目是《绿衣人》 D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 是“这个人可怕的时候到了!”。 2)下列诗歌中属于徐志摩作品的有() A 《雪花的快乐》 B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C 《再别康桥》 D 《偶然》 2、填空题: 1)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诗人有:()、王独清、穆木天、梁宗岱等。他们提出了()的概念,指出诗歌是“内生活”的象征,人间生活才是散文的领地。 2)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和他们的代表作有食指的《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的《致橡树》、()的《回答》等。 3、阅读欣赏题: 1)阅读闻一多的《死水》,结合新月派的“三美”理论,谈一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1925,4 《死水》1928 答案要点: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这首诗讲究音律(押韵、音尺、平仄等)、节的均齐与句的均齐(每行字数、音尺相等,每段均等)、词藻富丽优美(意象丰富,色彩鲜明)。缺点是太过整齐不够灵动,有束缚之感。 2)阅读现代派诗人何其芳的诗歌《花环》,回答如下问题: 花环(放在一个小坟上) ——何其芳 开落在幽谷里的花最香。 无人记忆的朝露最有光。 我说你是幸福的,小玲玲, 没有照过影子的小溪最清亮。 你梦过绿藤缘进你窗里, 金色的小花坠落到你发上。 你为檐雨说出的故事感动, 你爱寂寞,寂寞的星光。 你有珍珠似的少女的泪, 常流着没有名字的悲伤。 你有美丽得使你忧愁的日子, 你有更美丽的夭亡。 1、“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有哪些,总体的艺术追求是什么? 答案要点: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现代的诗情(现代的感受和情绪)与现代的诗形(现代的辞藻言语、对音乐性的挑战、散文化、口语化、文言入诗等) 2、在这首诗里,反映了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作者为什么说这个少女的早夭是“更美丽的夭亡”? 答案要点:对一个早夭少女的缅怀与赞美,用各种意象描述少女的纯洁、美丽、富于幻想、善感等特点,最后说“更美丽的夭亡”,表达出作者对纯真美好事物的无限向往——因为如果一个少女长久地生活在现实之中,那么她的纯洁美丽就将被破坏。这也表达出作者在那个动荡的社会现实中一种敏感的、超脱现实世界到艺术世界中去寻求“美”的理想。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的期末重点

一、名词解释。 第一语言:人来到世界获得的第一种语言。 第一语言习得:通常指的是儿童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和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或本族语)的过程和方法。 第二语言习得:通常指的是在学校环境(即课堂)中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 第二语言:是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学习或使用的其他语言。 语言学习:是指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也是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如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 语言习得: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语言,如儿童获得第一语言。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语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不断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 语言能力:一个人掌握语言要素和语用规则的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属于语言的范畴。语言要素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文字。语用规则:语言的使用规则,根据一定的语境对谈话的内容、言语的语音形式、词、句式以及应对方式等进行选择的规则。语言要素+语用规则=语言知识。 语言交际能力:一个人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口头交际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是一种外在的能力,属于言语范畴。语言交际能力=言语技能+言语交际

技能。) 语言水平测试:测量测试对象的第二语言水平。有专门的大纲、统一的试题和统一客观的评分标准。有效测量测试对象的实际语言水平。 语言测试:第二语言测试可分水平测试、成绩测试、诊断测试和潜能测试四大类。 语言成绩测试:检查测试对象在学习的一定阶段掌握所学课程的情况。跟教学过程和教学对象紧密相关,可以测定受试者的学习成绩,但不一定能反 映受试者的语言水平。例如:期中、期末考试,结业考试、毕业考试。 语言潜能测试:了解受试者学习第二语言的潜在能力。测试内容:模仿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简答题。 语言教学和语言学教学的异同: (1)目的不同:语言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不是讲授语言学知识。 后面这四点都是语言教学的:(2)教学内容A. 学习语言四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的规则,保证正确性。 B. 学习语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的使用规则——语用规则,以保证语言的得体性。 C. 学习言语技能:听、说、读、写。 D. 学习相关文化知识:和语言使用相关的文化要素。 (3)教学原则:语言教学应生动、有条理,理论联系实际。 (4)教学方法:语言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以技能训练为主,教师适当总结、归纳规则。 (5)教学技巧:注重与忽略的问题。

中国语文考试大纲

中国语文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与目的 设置本考试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本科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实际工作的需要。通过学习汉语知识,提高汉语写作能力和母语素养;通过阅读古今文学、文化经典,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以学习和考试的形式,培养学生对于传承不绝的汉语文学和文化的亲近感,获取对于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学和文化的初步认知。 武汉理工大学从2010级年开始,本科学生需通过中国语文考试,取得相应学分方能毕业。 Ⅱ、考试内容与要求 中国语文考试内容分为知识和认识、阅读和理解等两个部分。具体考试内容和要求如下: (一)对于汉语文学的整体认知 1.对于传统文学体裁及其发展的认识 2.对于历朝历代文学创作特点的认识 3.对于作家创作风格及其追求的认识 (二)对于汉语文学作品的理解 1.培养区分和认识传统文学体裁的基本能力 2.培养理解作品主题和思想内涵的初步能力 3.培养对文学和史学等相关学科的贯通能力 (三)关于文学和文化 文化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由众多具体的元素组成的,文学——包括作品和作家——即是其一。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文学现象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可以获知初步的关于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因此,考试内容会涉及教材或辅导材料没有直接写明的汉语文化知识。 (四)关于阅读和背诵 熟读、背诵经典文学作品,是最常见,也是最有效、最必须的语文学习手段之一。只有在熟悉的基础上,才能对文学作品、现象有进一步理解,才能融会贯通,才能对我们的日常学习和写作产生真正的有益的影响。本大纲提倡学生以熟读、背诵经典的,或喜爱的文学作品为荣,这不仅是考试的要求,也是培养素质和气质的需要。 (五)关于学习能力和主动性

【2019最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语文阅读答案-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语文阅读答案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 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 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 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 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切。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 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作“志”。“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 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 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富于想象虚构与讲 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象正 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则正是讲求文采。从此,小说便发展成 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 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后来人们写了各个朝 代的历史小说,大多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 作品是失败的。 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 再创作的。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 产生、流传的。它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泼的人物性格见长;这就与专供人阅读的小说有了明显的不同风格,因为它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 说书艺术的。 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的创作。这时主要是自己创作。这一类代表 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无论《三国演义》《水 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或者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

中国语文达标考试

中国语文达标考试 一、多项选择题: 1、《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散文著作。它的记事特点有(A b) A、艳而富 B、善于描写战争 C、善于描写行人辞令 D、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2、鲁迅先生曾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鲁迅全集》第10卷第22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唐诗空前繁荣的原因有哪些?(ABCD) A、唐代空前的繁荣和强大营造了良好的物质、社会文化环境 B、唐代的科举取士制度包含有诗、赋一项 C、前代文学成就为唐代诗歌的发展带奠定了基础 D、各种艺术的繁荣对文学、诗歌的繁荣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为什么说“自有《红楼梦》以来,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语出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Ab c) A、《红楼梦》对爱情主题的深刻发掘。打破了从前“洞房花烛、金榜题名”之类才子佳人小说的旧套路;是一部打破大团圆式结局的传统思想和手法、反映一对封建主义叛逆者的爱情悲剧。 B、艺术结构严密精细,是既有宏伟的立体框架又有细腻的工笔描写的网式结构。 C、描写逼真求实。人物是立体的“圆形”的人物,性格丰满,栩栩如生,如同真事真人。 D、在结构上用粗线条、单线发展的手法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 4、关于唐代新乐府诗歌运动,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有:(abd) A、“新乐府”这个名称最初是由白居易提出来的。 B、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C、新乐府运动提倡诗歌应首要注重其文学艺术性。

D、元稹与白居易共同倡导了新乐府运动。 5、律诗的格律特点包括(abd)。 A、每首限定八句 B、押平声韵 C、押仄声韵 D、每篇必有对仗 6、下列各种说法(bc)不正确。 A、音素可分声母和韵母两大类 B、音节可分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C、音位可分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D、音素可分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7、下列短语中有歧义的是(abc)。 A、一家人要吃饭 B、他要炒菜 C、小王要做手术 D、我们要迟到了 8、中国古代散文最远可追溯到(BD)。 A、结绳记事 B、甲骨卜辞 C、岩画 D、铜器铭文 9、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内涵包括(ABCD)。 A、功业意识 B、慷慨文风 C、生命意识 D、悲凉文风 10、“五四”时期出现了散文创作的盛况,其时产生了(AC)等散文名家。 A、郁达夫 B、邹韬奋 C、周作人 D、张承志 11、(BC)属于90年代“文化散文”。 A、林语堂的《纽约钓鱼》 B、余秋雨的《文明的碎片》 C、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D、范长江的《塞上行》 12、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ABC)。 A、渐变性 B、不平衡性 C、社会制约性 D、任意性 13、中古汉语的声调包括(ABCD)。

汉语水平一级考试试题解析

汉语水平一级考试试题解析 1.基础汉语水平考试[HSK(基础)]包括三项内容: (1)听力理解(50题,约35分钟) (2)语法结构(40题,40分钟) (3)阅读理解(50题,60分钟) 全部考试时间约需135分钟。 2.答案必须写在答卷上,不能写在试卷上。每题都有四个可供选择的答案,请在答卷上找出代表正确答案的字母,在这个字母上画一横道。请注意,每题只能画一个横道,多画作废。如:[A] [B] [C] [D]。横道一定要画得粗一些,重一些。 3.请认真阅读每一部分试题前面的说明,按照说明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里做规定的试题,不能提前做,也不能过了时间再补做。例如:在做第二部分试题的时间里,不能提前做第三部分,也不能回过来做第一部分。 4.严格遵守考场规则,考试结束后,把试卷和答卷放在桌子上。等监考人员回收、清点完毕,主考宣布考试结束以后再离开。 一听力理解 (50题,约35分钟) 第一部分 说明:1-1题,每一道题,你都会听到一句话,在试卷上你会看到A B C D四张画,请选出跟这句话内容一致的那一张,并在答卷的字母上画一横道。请注意,这部分试题,每句话听两遍。例如:第2题,你听到: 2.他正在写信 你在试卷上看到四张画:(略) 第2题的唯一正确的答案是C,你应在答卷上找到号码2,在字母C上画一横道。 2.[A] [B] [C] [D] (题略) 第二部分

说明:16-30题,这部分试题,都是一个人问一句话,在试卷上,你会看到 A B C D 四种回答.其中只有种是正确的。请你找出它,并在答卷的字母上画一横道。请注意,这部分试题,每个问句听两遍。例如:第18题,你听到: 18.你从来没有听过这个故事吗? 18.你从来没有听过这个故事吗? 你在试卷上看到四个回答: A.不讲这个故事 B. 不听这个故事 C.从来没有听过 D. 故事很好听 第18题正确的回答是C,你应在答卷上找到号码18,在字母C上画一横道。 18.[A] [B] [C] [D] (题略) 第三部分 说明:31-50题,这部分试题是两个人的对话或一段话,第三个人根据对话或那段话问一个或几个问题,每个问题都有A B C D四种答案,请选出唯一正确的答案。请注意,这部分试题只听一遍。 例如:第35题,你听到: 35.女:小王现在在哪儿? 男:我找过他,哪儿都没找到。 问:根据对话可以知道什么? 你在试卷上看到四个答案: A. 男的刚见过小王B.男的没找着小王 C.小王哪儿都没去D.男的没去找小王 第35题唯一正确的答案是B,你应在答卷上找到号码35,在字母B上画一横道。 35.[A] [B] [C] [D] (题略)

汉语八级考试

听力题: 一:录音:“小明,窗台上落了鸟屎,去擦一下好么?"“我擦!!我不擦!!”——问:小明擦不擦窗台? 二:录音:“小明,今晚上有思修课呢!你去不去??”“我去!!我不去!!”——问:小明去不去思修课? 三:录音:“小明,你饿不饿?我们晚上吃什么好呢?”“额。。。我不饿。。”——问:小明饿不饿? 四:录音:“小明,你要他那个礼物呢还是我这个礼物呢?”“那个。。。这个吧”——问:小明要哪个? 五:录音:“小明,你想好了么?”“想好了”“你先说还是我先说?”“我说。。。你说吧。。”——问:谁先说。 六:录音:“小明,昨天下午你抱着的是谁啊?你女朋友吧?”“你妹!!!我妹!!”——问:小明抱着的是谁? 七:录音:“小明,这碟是小红的吗?”“你大爷的!我的!”——问:这碟是谁的?八:录音:“小明,今天我妹妹来看我,要不要和我一起去见她啊?”“见你妹啊,不见”——问:小明到底要不要去见人家妹妹? 九:录音:“小明,今天上课用不用带笔啊?”“带毛笔啊”——问:小明意思带不带笔?十:录音:“小明,要大扫除了,赶紧去干活。”“干!!我不干!!”——问:小明到底要不要去干活? 十一:录音:“小明,你能不能不靠在我身上?”“我靠,我不靠!”——问:小明到

底靠不靠? 十二:录音:“小明,去倒一下夜香!你倒不倒?”“我倒!我不倒!”——问:小明倒不倒夜香? 十三:录音:“小明,明天六级考试考吗?”“我靠!!我不考!!”——问:小明会去考试吗? 十四:录音:“小明,你的睫毛好漂亮,真的假的?”“假的”“真的么?”“真的”——问:小明的睫毛是真的假的? 十五:录音:“小明,你吃早饭了么?”“吃个蛋!!!”——问:小明早上吃了什么?十六:录音:“小明,毛主席和我掉水里先救哪个?”“救毛主席啊!!!”——问:小明救了谁? 十七:录音:小芳:“你妹啊,老娘这个月大姨妈还没来,愁死姐了,简直就是坑爹啊!”——问:短文中谁很着急?A. 小芳她妹妹B. 小芳她老娘C. 小芳她姐姐D.小芳她爹E .小芳她大姨妈F. 小芳。G.小芳的男友小明 十八:录音:“小明,你不爱她为什么要跟她结婚?”“你妈逼的!!我妈逼的!!!”——问:谁逼小明结的婚? 十九:录音:“小明,一起去打篮球啊?”“额,我,我不去了,我还要写小说......”——问:小明的身高是多少?A两米二六,B一米四二 二十:录音:—“小明,谢谢你送我的红蓝立体眼镜。”“闹太套~”——问:小明姓什么?A红B黄C蓝 二十一:录音:“小明,出去玩带上我妹吧”“带你妹!!!”——问:小明到底带不带?

2019-2020年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人教版习题精选九十九

2019-2020年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人教版习题精选九十九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名况,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荀卿”,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 张“性恶论”。荀子认为,可以通过学习、教化来改变人性之“恶”。 B、郁达夫,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 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 C、老舍是一位“北京味儿”很浓的作家,如《骆驼祥子》、《茶馆》等,都是用北京话写的。 D、唐代的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是这次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坚 持摈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合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戏剧种类繁多,除国粹京剧外,还有山东的吕剧、柳子戏、上海的沪剧、越剧,河南的豫 剧,安徽的黄梅戏等地方剧种。 B、2012年11月,新一届中央领导人首次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C、宋瓷特殊的美质,汲取自儒道释等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音乐、舞蹈、戏曲、杂技……等 艺术门类,皆可从陶瓷装饰画中觅得踪迹。 D、《红楼梦》开篇就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者那种寻觅读 者中之“知音”的意味呼之欲出。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指《春蚕》、《秋收》、《残冬》,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指《家》、 《春》、《秋》。 B、“二十四史”是指《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明史》等二十四部史书。 C、《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都是清代的作品,作者依次是吴敬梓、李宝嘉、 刘鹗。 D、《堂·吉诃德》、《哈姆雷特》、《丑小鸭》、《麦琪的礼物》的作者分别是西班牙的塞万提斯, 英国的莎士比亚,丹麦的安徒生和美国的欧·亨利。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各句加线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一部《水浒传》,长篇大论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 B、打假活动是长期的,如果我们稍有放松,假货又会东山再起。 C、赵老师多年来致力于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如今,他已是桃李满天下了。 D、在某些党员中还存在着比较浓厚的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的思想意识。 【答案】: 【解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