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_回眸与评析_石忆邵

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_回眸与评析_石忆邵

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回眸与评析

*

石忆邵

提 要 本文对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理论和实践的进展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指出了城乡一

体化进程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理论进展 实践探索

文章编号 1000-3363(2003)01-0049-06 中图分类号 F291.1 文献标识码 A

*

本文为上海市重大决策咨询研究课题的部分成果(批准号:2002-A-09-A)

1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国际经验

正确处理好城市化进程与农村、

农业的关系是世界各国面临

的共同问题。发达国家城乡关系的演进大体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1乡村孕育城市;o城乡分离;?城市统治和剥夺乡村,城乡对立;?城市辐射乡村;?城市反哺乡村,乡村对城市产生逆向辐射;?城乡互助共荣与融合。工业革命早期,在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英国和西欧国家,出现了工农分裂、城乡差别加剧、阶级矛盾尖锐、城乡对立严重,在这种背景下,很多思想家提出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主张,如区域统一体、城乡混合体、城乡整体规划、城乡融合系统等,以此作为推进城乡对立走向城乡融合的方式。从19世纪中叶起,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的相继完成,整个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土地集中和农场规模扩大及农业技术进步,带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民收入增加,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逐步改善。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工业化的进展,促使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集中,农业和非农业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加之各国政府对农业保护性政策的实施,使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到19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城乡之间的差别明显缩小。近些年

来,由于城市工业的扩散和快速交通网络的建设,促使大量城市人口由城市向郊区和小城镇迁移,以及智力密集型小企业在郊区城镇的增长和集聚,给城市郊区和小城镇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成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一个新趋势。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进入后现代化社会和城市化高级阶段,农业和工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化和农工商综合企业迅速发展,农场经营管理趋向集中化、资本化和企业化,农民收入提高和城乡居民社会地位的平等化,小城镇兴起与郊区城镇化发展。它们面临的问题是保护城市与乡村的居住环境的多样化,推进城乡融合、城乡优势互补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由于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方面都走在我国前面,城乡差别已相对缩小,清新的空气、优美的景观、舒适的生活、各种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果已使农村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城市人口外流,农村风景独好0的现象已露端倪。

发展中国家在获得独立后,为了实现赶超目标,企图以工业化带动经济增长作为发展战略的重点,大量资金投放在城市,忽视农业和乡村发展,过分榨取农业剩余用作工业和城市发展积累,从而使乡村更加落后和贫困,城乡差别呈现扩大态势。1960年代后期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逐步认识到片面工业化战略的局限性,开始重视农业变革和乡村的综合开发,重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

展,对城乡经济一体化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仍然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它们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为非农业人口问题和城镇布局问题;如何节约资源,实现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又避免农村地区的衰退问题;如何保证人类的生态安全问题;如何利用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新机遇,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进程等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将成为摆脱城市繁荣而农村衰落窘境的有效途径。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学者麦基(T.G.McGee)在对亚洲一些国家进行长期研究后提出了/Desakota 0概念,它是一种以区域为基础(Region 2based)的城市化现象,不同于西方国家以城市为基础(City 2based)的城市化景观。建立在区域综合发展基础上的城市化形态,其实质就是城乡之间的统筹协调和一体化发展。麦基用城乡一体化区域(Desakota)来概括亚洲城市化的空间模式,其主要特征是高强度、高频率的城乡之间的相互作用,混合的农业和非农业活动,淡化了的城乡差别。这一模式的提出,削弱了传统的城市)))乡村两分法,增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与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综观国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重视:

1.1 城乡一体化发生于生产力水平或现代化和城市化水平相当高的时期。它的发展进程是由乡村人口向城

城市规划汇刊 2003年第1期总第143期

49

市集聚到大城市的郊区化最后迈向城乡一体化。它是后工业社会时期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1.2城乡一体化是一个渐进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一种发展理念和思想方法。

1.3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互动发展过程,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因而在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中,应当校正/城市偏向0,将城市与乡村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城乡平等发展战略,避免出现城市问题突出而乡村衰落萧条的两难困境。

1.4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社会现代化的系统演化过程,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诸多方面。

1.5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城乡融合,即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的协调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中,除城乡经济和社会因素外,一些学者还强调了文化因素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1.6马克思主义本质上要消灭的是城乡对立而不是城乡差别。恩格斯曾经指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目标的两个标志是工农之间阶级差别的消失和城乡之间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的消失。一方面,部分城乡差别只能在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被逐步消灭,而另一部分城乡差别可能是难以被消灭的。旧的差别消灭了,新的差别又会产生。

2我国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在沿海发达地区,城乡经济关系日趋紧密,城乡功能转型加速进行,长期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逐渐显现出某些不适应,城乡如何协调发展,一直成为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最初,受农工商联合发展的启迪,一些学者从城乡经济一体化研究入手,希望在经济转型时期,将城乡一体化作为一种手段,通过生产要素在时空上的优化配置,确保城乡协调发展。因而,城乡发展战略一体化、经济管理一体化、商品市场一体化、经济活动网络化、利益分配合理化等对策思路纷呈迭

出。如1984年,陕西省宝鸡市委、市政

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乡镇企业

崛起和城乡商品流通的发展趋势,提出

/两下乡(工业下乡,科技下乡)、两进城

(农副产品进城,农民劳务和资金进

城)、一建设(加强小城镇建设)0的城乡

一体化发展战略,试图寻求一条促进城

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新途径。

其后,一些学者将城乡一体化研究

范围扩展到户籍管理、住房、食品供给、

就业、教育、医疗、保险等更为广泛的制

度领域,试图通过调整和改革传统的城

乡分割体制,来达到消灭城乡差别,实

现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还有的学者

将城乡融合发展扩展至政治、经济、生

态环境、文化、空间等各个方面,将城乡

一体化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认为城市和乡村最终将成为一个互相

依托、互相促进的统一体。

在理论上,国内学者围绕城乡一体

化的概念、内容、目标、实质、动力机制、

核心、标志、模式等展开过热烈讨论,并

对若干理论问题达成了一些基本共识。

在实践上,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

展,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在下列几个方面

做了努力和尝试。

首先,进行了/市带县0、/县改市0、

小城镇建设等体制改革探索。实行市

带县体制最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

要从体制上革除城乡阻隔、工农分离的

弊端,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功

能,靠它在各方面的优势把周围的县带

动起来,调动农村的逆辐射潜能,形成

新型城乡关系。但由于这些措施并未

从根本上触动和改变传统的城乡经济

体制,且有些城市所带县数偏多,力不

从心,从而使城乡一体化的良好愿望因

缺乏体制上的保障和推动而难以实现。

其次,通过试点比较和归纳总结,

提出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城乡一体化

模式,如1珠江三角洲/以城带乡0的模

式;o上海/城乡统筹规划0模式;?北

京/工农协作、城乡结合0的模式;?以

乡镇企业为联结点、以小城镇为载体、

以农业产业化为纽带的城乡互动发展

模式,如苏南模式、宝鸡模式、青岛模

式、大连(甘井子)模式等。

第三,在大中城市郊区,逐步将城乡

一体化规划的思想方法付诸实践。郊

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预示着城乡之间的

互动和需求将更为强烈。经济发达的

郊区和城市经济事实上已形成了一种

统一体。城市应该将其郊区的发展作

为整个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一个城市主导、城乡互为依托的城

市型地区显得尤为迫切。因而,区域规

划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突

破传统的城市和乡村发展相互分离的

规划模式,形成覆盖全市域的空间规

划,创造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新品种。近

几年来,城乡一体化规划方法在我国不

同规模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得到体现,一

些城市还提出了明确的城市一体化规

划方案,从城乡一体化角度来思考城市

的空间分工和结构成长、发展方向和优

先次序,以及开发建设与保护的重点和

范围等。

3上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与反

1980年代初期,在上海市北部地

区,由于当时的吴淞区和宝山县存在

区、县单位行政辖区土地相互交叉分布

现象,导致区、县行政管理体系、政策和

城市建设费缴留等出现城乡明显不一

致现象,给政府机构与工作的自如运转

造成了很大困难。为了更好地协调地

区生产力诸要素的统筹规划和合理布

局,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在1986年举行

的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市委正式确定城

乡一体化作为郊区工作的指导方针。

要求全市各级干部都要有城乡一体化

的全局观念,都要把市区和郊区作为一

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在指导思想、战略

布局、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诸方

面,坚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城乡

共同繁荣。继而通过理顺行政管理体

制,于1988年做出了撤消宝山县和吴

淞区合并组建宝山区的决定,并把这个

上海市当时唯一的城乡合一行政区作

50

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1期总第143期

为调整城乡关系的综合改革试验区,从而使城乡一体化理论在上海市进入了应用的新阶段。

3.1从宝山区成立至今,宝山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3.1.1第一阶段。1989年7月举行的宝山区第一次党代会,对宝山区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了粗线条的勾划。认为城乡一体化既是反映城乡关系的一种形态和体制,又是变革城乡关系的一种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其内涵是:从上海城乡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出发,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结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以城带乡,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最终消灭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融合。通过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乡村城市化、城区现代化和社会文明化,实现把宝山建设成为一个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区的初期目标;并提出了推进宝山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十大对策建议。

3.1.2第二阶段:在1993年1月举行的区第二次党代会上,宝山区仍将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全区工作的主线,确立了将/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把宝山区建设成为整体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服务功能完备、基础设施完善、综合实力雄厚、社会氛围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上海北翼辅城0,作为该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长远目标。充分发挥城乡一体的优势,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在/九五0计划中,宝山区又进一步提出了长远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充分发挥港口、大工业基地、城乡结合的三大优势,坚持经济发展区域化、产业结构多元化、农村加快城市化、城市走向现代化的总体发展思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相互促进,为把宝山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上海北翼辅城奠定基础,基本建成现代化上海的工业基地、港口储运基地、能源与水资源基地、副食品生产基地、旅游度假基地。

3.1.3第三阶段:在1998年1月

召开的区第三次党代会上,宝山区站在

新的起点上,在/营造新优势,争取新发

展0的指导思想下,提出/进一步把宝山

建设成为城乡布局科学、三业协调发

展、经济优势明显、城市功能合理、社会

文明进步的现代化新城区0的奋斗目

标,到2010年,基本形成与上海国际特

大城市的重要经济区域相适应的综合

经济实力,基本形成现代化的城乡一体

的城镇布局体系,基本形成对内对外全

方位开放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适应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经济环境,

基本形成现代化的城乡基础设施网络,

基本形成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整洁

优美的生活环境。这一时期的主要特

点是:强调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强调

城乡综合发展,建设中等规模的现代化

城市。

3.2宝山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践

表明,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发展和社会进

步的客观趋势,是城乡经济内在联系的

客观要求,是加速发展地区社会生产力

的正确选择,为调整和重构新型城乡关

系提供了宝贵经验。

3.2.1城乡一体化体现为快速城

市化过程,但避免了高强度开发模式和

城市/摊大饼0式外延扩张模式。在都

市化最初时期,通过农村人口流向城

市,科技、信息、资金向城市聚集,形成

集中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初级形式;在

都市高度发展时期,随着人口和企业从

中心城区向郊区的疏解,卫星城镇兴

建,郊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形成以/郊

区化运动0为特征的分散型城乡一体化

格局;在都市快速发展时期,产业结构

不断调整优化,中心城区不断扩展,郊

区又成为都市工业和人口扩散的基地,

城乡之间出现人口的双向流动,社会经

济要素在空间上不断聚集和扩散,形成

混合型城乡一体化形式。以城乡一体

化思路来推进区域城市化的重要特征

之一,在于避免了中心城区的高强度开

发模式和城市/摊大饼0式外延扩张的

传统模式。

3.2.2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带动

农村地区发展。由于自然基础和历史

原因,宝山区存在东强西弱、南好北差、

陆富岛穷(崇明岛)的区内经济发展差

距。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

宝山区逐步成为中心城过密企业的疏

解基地、城市大工业专业化协作的配套

基地和出口基地。国有大中型企业在

区内的嵌入式配置,既推动了地方经济

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济联合,也推动

了区属工业与乡镇工业的/内联0,增强

了大工业对地方经济的带动效应。此

外,还重视加强对长兴、横沙两岛等经

济薄弱地区的开发,促进全区经济平衡

发展。

3.2.3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

城乡发展和管理经验的相互借鉴和应

用。一方面,注意把农村改革和发展的

成功经验应用到城市改革和发展中来,

促进城市改革的深化;另一方面,又重

视把城市管理的成功经验应用到农村

社区管理中去,推动农村社区的持续健

康发展。进而形成城乡稳定有序的社

会秩序、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向

上的社会氛围、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

3.2.4推进城乡一体化要与政府

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宝山城乡合

一行政区建立的初始动因在于打破传

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探求新型城

乡关系建立的途径。由于城乡二元经

济社会结构通过多种制度约束而加以

凝固化,导致城乡居民社会政治生活中

的不平等待遇、城乡经济关系上的不等

价交换及城乡文化教育方面的不平等

境况。因此,只有从政治、经济、社会、

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全方位推进城乡

一体化,方有可能取得预期效果。

3.3环顾上海市和国内其他地区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践,仍存在下列主

要问题和教训:

3.3.1郊区建设的功能定位不明

确,发展思路摇摆不定。

由于受城乡分割的影响及小生产

狭隘眼界的局限,长期以来将郊区视为

农村,其任务是保证城市的米袋子、菜

篮子,发展乡镇企业;仅从以工支农的

角度去理解城乡一体化;或将农村城市

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1期总第143期51

化简单归结为小城镇建设;等等。以这种落后于现实的认识去指导郊区工作,难以全面发挥城市和郊区的各种优势,实现郊区功能的多样化,走出一条符合各地实际的农村城市化道路。郊区功能定位不明确,又易受领导班子人员更替的强烈影响,导致郊区发展思路摇摆不定,投资撒胡椒面,各自为政,城郊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波动性特征。

3.3.2组织体制创新没有与管理体制创新和政策建设一体化协同推进,延长了体制磨合期。

体制问题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难点。宝山新区作为城乡一体的行政区,在上海市原有的行政体制模式中,既不同于原来的区,也不同于原来的县。由于种种原因,适应宝山区特点的城乡一体的新体制模式与相应的政策体系并未在市、区之间全面确立,因而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带有主观随意性。如在执行政策规定和相关待遇时,有时往区靠,有时往县靠,有时则按主管部门的需要定;市某些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某些方面甚至制定比原区或原县更为严格的政策。由于组织体制创新未能与管理体制创新和政策建设一体化同步推进,使得宝山区经历了长达10年的体制磨合期,才初步理顺了/区)))街道)))居委会0和/县)))乡镇)))村0两者之间的管理体制矛盾,平衡了区县合并后原城乡两个决策中心的政策冲突,整合了上下级行政管理机构之间的对接问题。

3.3.3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目标偏差问题。

主要表现在:第一,只有总体目标或远景目标而缺乏阶段性推进目标,影响了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经过长期的不折不挠的艰苦奋斗才能实现。因此,必须将远景目标与近期、中期目标结合起来,统一思想,大胆实践,与时俱进,分步实施,持之以恒,不断创新。宝山区在这一方面是做得较好的,既有远景奋斗目标,又有初期目标和建设重点,且注意与时俱进,逐步推新。第二,偏重经济发展目标,

而相对忽视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目标,

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的特殊

性重视不够。郊区人口的源源导入和

大批市区污染工业企业的陆续迁入,使

郊区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土壤、水体和

空气污染程度加剧,与城乡一体化目标

间的反差逐步拉大。第三,城乡一体化

目标的多元化没有与融资方式的多元

化有效结合起来,使得多目标的实现缺

乏足够的资金支撑。特别是在财政政

策等方面,没有将中心城区企业和人口

的疏解与郊区承载功能的提升作为一

个整体予以统筹谋划。

3.3.4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模式

偏差问题。

一是偏重于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

型的单向推进模式,而忽视与自下而上

的市场主导型的推进模式相结合,进而

形成城乡互动的双向推进模式。虽然

城乡一体化的主导优势在城市,主要动

力源也在城市,但其建设的重点在郊

区、在农村,若不注意启动农村的内生

力量,发挥农村的呼应作用,则难以真

正实现城市向农村和农村向城市的双

向推进。二是以国有大中型重工业为

核心、以国家投资为支撑的郊区工业嵌

入式建设模式,不仅使得郊区政府在协

调与大工业的关系方面显得势单力薄,

以致工业项目扩散布点舍近求远的情

况屡见不鲜,而且由于大工业天然地缺

乏同郊区农村经济的紧密联系,不可避

免地存在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弱及向

农村的经济技术转移和扩散较为困难

等功能缺陷,难以迅速带动郊区就业结

构的改变和居民居住方式的变迁,从而

制约着郊区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是漠视城乡之间的客观差异性,强制

性地推行齐头并进的城乡均衡发展模

式,过早地企求城乡空间平衡发展。

4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值得重视的几

个问题

4.1关于城乡空间关系演进的阶

段性的判别依据问题

有人将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划

分为城乡空间对立、城乡空间平等发展

和城乡空间融合发展三个基本阶段,并

将城市化水平达到40%作为实现由城

乡空间对立向城乡空间平等发展的转

折点;将城市化水平达到67%~70%作

为城乡空间进入融合发展状态的分界

点。并且以此为标志来判别我国城乡

关系的演进状况。虽然城市化水平与

城乡空间关系的演进有一定的联系,但

以此为唯一判据还是值得商榷的。1

不仅我国度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欠统

一和规范,而且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城市

化水平的统计口径和方法上也存在差

异。漠视这种差异是不科学的。o用

单一指标作为城市化或城乡空间关系

发展阶段的判别依据,与城市化或城乡

关系内涵的广泛性显然是不相适应的。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城市化既是城市

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和农村地域

向城市地域转变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

转变的过程和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的过程,还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

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及人的综合

素质不断提升的过程。城乡空间关系

的演进同样涉及诸多方面,如城乡制度

和政策的一体化是城乡空间融合发展

的基础;协调城乡利益分配机制是推进

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关键,城市对乡村

的支持与保护,使农业保护率在零值或

正值以上,才是真正的城乡经济的平等

发展,才是城乡空间融合的前提条件之

一;等等。因此,用单一的人口城市化

水平指标来划分城乡空间关系的发展

阶段,其科学性同样不足。

4.2关于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兼

业农户问题

农业兼业化是农民非农化和市民

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由于受文

化观念、经营素质、技术素质、年龄结

构、迁移成本、社会保障体制等多种因

素的约束,大多数农民很难一步到位转

变为市民,因而兼业农户现象难以避

免。即使在工业化国家,兼业农户既从

事农业又从事非农业,既可以保持他们

乡村的家又能在城里工作,这样不仅能

52

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1期总第143期

够增加经济收入,而且形成失去非农业工作时生活有保障的一种社会地位。他们的存在和发展,密切了农业和非农业、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联系。而在我国,有人无视客观条件的限制,将兼业农户视为低效率群体,将农业兼业化视为城市化的障碍因素,甚至提出种种对策,急于想要消除兼业农户现象。笔者以为,这不是一种正确的态度。如果我国不能在城市中创造出大量且稳定的就业岗位,不注意推进城乡一体的互动性制度创新,就会违背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渐进性原则,只能欲速而不达。

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农村。城乡一体化要以富农为基础,而富农又要以培植地方特色经济为前提。通过实施/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农场集中0的政策,推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形成块状特色经济。块状特色经济的发展壮大,对周边的辐射作用增强,进而把周围的乡村经济带动起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浙江省的实践已经证明,在块状经济特色明显的区域内,农民只要有劳动力,就能找到就业岗位;只在有资金,就能找到投资领域。

4.3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模式转换问题

伴随经济体制的转型,要从过去单纯依靠政府力量来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模式向主要依靠市场力量和社会民间力量来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模式转换。虽然我国不能放弃政府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指导和推进作用,但尽快转入市场主导型推进模式已势在必行。因此,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用政策扶持民营资本、民营企业、民间自治组织、企业家群体、社会中产阶层的成长,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或民营经济。要推进多元投资主体反哺农业和农村经济,改变目前乡镇企业成为反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执行者的格局,支持和鼓励城市经济、民营资本和外资参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发。

4.4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认识问题

对城乡一体化,学术界有多种不同的认识观。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目标,

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手段;有人认为它是

一种过程,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结果;有

人认为它是一种思想方法,有人认为它

是一种氛围,一种环境,一种感受,,

可谓见仁见智,瑕瑜互见。笔者认为,

城乡一体化是一种发展战略而不是策

略;是一种发展过程和状态,而不是结

果;是一种思维方法,而不是规划手段;

是一种政策途径,而不是目标模式。城

乡一体化为城乡现代化提供了一种理

论和途径,它代表一种前瞻性的发展政

策,涉及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演

进模式的长期结构变化,着眼于培育更

好的新型城乡关系。

城乡一体化的否定论者认为,城乡

一体化是乌托邦,目前没有实际操作的

可行性,应当用城市化来取代城乡一体

化;城乡差别效应是城市化发展的动

力;城乡一体化的模式的本质只能是平

衡增长;城乡一体化的实质是重新建立

垄断,消除竞争。由于这些观点犯了用

目标来代替过程的错误,犯了把工业

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与城乡一

体化过程严格对立起来的错误,犯了将

实践的滞后性与理论的超前性绝然分

离开来的错误,犯了随意臆测和推论的

错误,因而经不起实践的检验,难以成

为学界的主流观点。值得指出的是,有

人明确表示反对/城乡一体化0,却又花

大力气研究城乡空间融合发展,难免有

自相矛盾之嫌。此外,将农工商一体化

等同于城乡一体化也只是少数人的误

解。事实上,我国学术界并不存在这种

偏见。上海市早在1980年代后期,就

将宝山区城乡一体化的建设重点确定

为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文化一体化、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和城乡市场

一体化等。由于农工商一体化也是城

乡经济一体化的内容之一,因而一些农

业经济学者以此为基础来进行探讨是

不足为怪的。

2002-09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中国城乡经济发展道路.中国社

会科学,1993[1]:3~13

o马昂主、胡必亮,城乡联系:理论阐释与模

式选择.中国农村经济,1993[8]:51~55

?李迎生,我国城乡二元社会格局的动态考

察.中国社会科学,1993[2]:113~126

?赵树枫主编,世界乡村城市化与城乡一体

化.城市问题,1997年增刊,1998~03

?(日)岸根卓郎,迈向21世纪的国土规划

)))城乡融合系统设计.科学出版社,

1990

?王延中,经济组织与城乡发展.经济管理

出版社,1998

?刘华玲,二元经济结构的突破与城乡一体

化发展.文史哲,1999[4]:115~118

à肖梦,城市郊区和城市.农业经济,1992

[2]:1~5

á周尔鎏、张雨林,城乡协调发展研究.江苏

人民出版社,1991

?石忆邵、何书金,城乡一体化探论.城市规

划,1997[5]:36~38

l v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小组,城市与乡村

)))中国城乡矛盾和协调发展研究.科学

出版社,1994

l w张占耕,都市农业是城乡工农融合过程中

的农业形态.学术月刊,1998[11]:41~44

l x周叔莲、郭克莎主编,中国城乡经济及社

会协调发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l y顾朝林,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研究.科学出

版社,1995

l z甄峰,城乡一体化理论及其规划探讨.城

市规划汇刊,1998[6]:28~31,同济大学出

版社

l{杨培峰,城乡一体化系统初探.城市规划

汇刊,1999[2]:51~54,同济大学出版社

l|周一星、孟延春,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趋

势.城市规划汇刊,1998[3]:22~27,同济

大学出版社

l}杨荣南,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几个问题.城

市规划,1997[5]:41~43

l~刘君德等,上海郊区乡村)))城市转型

与协调发展.城市规划,1997[5]:44~46

m u杨长明,当代中国城郊发展问题及其管理

研究.社会科学战线,1999[1]:240~245

m v邹农俭,论农民的非农民化.社会科学战

线,2002[1]:1~7

m w李迎生,以城乡整合为目标推进我国社会

保障体系的改革.社会科学研究,2002

[1]:107~111

m x史育龙,Des akota模式及其对我国城乡经

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1期总第143期53

济组织方式的启示.城市发展研究,1998

(5):8~12

m y5宝山城乡一体化研究6课题组,宝山城乡一体化研究综合报告.载于5宝山年鉴)))19926,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2-

12:32~36

m z5城乡一体化发展6课题组,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的研究.载于5陕西农村改革与发展6,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9: 69~96

m{5城乡一体化6课题组,城乡经济融合中的几个问题.农业经济,1992[1]:1~4

m|曾菊新,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科学出版社,2001

m}沙立岗,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理性思考.求是杂志,2000[24]:49~50

m~石忆邵,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几点讨论.规划师,1999[4]:114~116

n u冯雷,中国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农村经济,1999[1]:69~72

n v赵燕菁,理论与实践:城乡一体化规划若干问题.城市规划,2001[1]:23~29

n w李同升、库向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

机制及其演变分析)))以宝鸡市为例.西

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256~

260

n x朱瑞华,沪郊进入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

解放日报,2002-04-03

n y陈龙庭、曹林奎,上海都市农业建设的现

状、问题与对策探讨.农业经济问题,1998

[9]:49~52

n z朱磊,城乡一体化理论及规划实践.经济

地理,2000[3]:44~48

n{王振亮,城乡一体化的误区.城市规划,

1998[2]:56~59

n|王振亮,城乡空间融合论.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0

n}崔文,北京的二元结构与城乡一体化.城

市问题,1999[5]:25~27

n~张叶,小城镇发展对城乡一体化的作用.

城市问题,1999[1]:9~12

o u鲜祖德主编,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

移.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o v陈晓晏、陈国权,上海农业与城市发展融

合度研究.上海综合经济,2001[10]:16~

17

o w许学强、薛凤旋、阎小培,中国乡村)))城

市转型与协调发展.科学出版社,1998

o x余永华、巫荣安,城镇建设与农业园相结

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小城镇建设,

2002[1]:52~53

o y张占耕,上海郊区城镇化重点突破的战略

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

[1]:20~27

o z赵满华主编,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研究.经

济管理出版社,1997

o{朱林兴、孙林桥,关于中国农村城镇化方

针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1999[3]:11~15

o|王克忠,调整政策配套改革,加快上海农

村城市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00[4]:49~57

o}刘斌,寻找城乡一体化足迹.解放日报,

2002-06-16

o~宋洪远、黄华波、刘光明,关于农村劳动力

流动的政策问题分析.管理世界,2002

[5]:55~65

作者简介:石忆邵,同济大学测量与国土信

息工程系教授,博导

(上接48页)总体规划,有利于引资政策的制定及实施控制;有利于统合政府管理职能,避免政出多门,市政府要通过立法程序将给予其政府行政的权威。其职能还体现在需要帮助大大小小的发展商协调各种问题,在某些情况下,协调成功与否是投资开发、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

政府通过管理局(处)指导非政府的投资行为,有两大好处:1优秀近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更新改造相当复杂,涉及多方面利益,存在公私部门利益的分配,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o政府专门部门的介入,将使社会投入机制运作能在更高程度上按政府计划或预期进行。

建议在/沙面地区管理委员会0下设立一个专家咨询委员会,有利科学决策,避免决策失误而危及地区价值。

413公众参与和监督

公众参与不是一个形式,而应该是一种规划和决策制度。公众参与的目

的在于使规划获得公众认同、获得民主

和获得政策支持。由于获得公众认同,

使得公众参与今后可能是综合性规划

中政策制定的基础。

在公众参与中,政府仍发挥着重要

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判定政

策条例与项目的投资工作;规划程序中

有最终决定权。

对于沙面历史地段,居民对其历史

文化有最深刻的了解和接触,也是该地

段保护或改造产生的影响最直接的作

用者。增加政府与沙面居民的沟通,可

能的情况下甚至可增加政府与沙面以

外地区的广州市民的沟通,有助于取得

地段保护及改造的宝贵意见和广泛支

持。

2002-08

参考文献

1广州的洋行与租界.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2

o荔湾大事记.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广州篇.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1992

?城市规划志,广州市志(卷三).广州出版

社,1995

?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粤海关

报告汇集(1860~1949).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6

?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1993

?列强在中国的租界.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2

à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现代化.上海人民出

版社,1996

á袁奇峰、李萍萍,广州市沙面历史街区保

护的危机与应对.建筑学报,2001,[3]

作者简介:袁奇峰,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

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李萍萍,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

计研究院院长

suita ble fo r protecting it.The planne rs are now f acing a lot of

dif ficultie s,and have to do dee pe r researc h be fore doing the protec ting pla nning.B ase d on the researc h on the protec tion

ef ficie nc y,the rea so nable developm ent,the m anagem ent and the ca pital c ycle,e tc.this a rtic le gives some conclusion:(1) Pro tec ting the excellent near2era buildings and avoiding de2 stroying the m by setting up some stric t la w.Or,on the other hand,fro m the view of strategy level.(2)Giving som e sugges2 tio n on the f unctio n re place ment.(3)Apply so me investment f rom the governme nt.(4)Ba sed on the ma rket economic,there are som e c apita l resourc es f or histo rical2c ultural pro tectio n. Key words:Guangz hou,Shamia n,Histo ric Site,pro tectio n

Review on the Urban2Rural Integration(By SHI Yishao) This pape r a nalyse s the progress of theory and prac tic e of ur2 ban2rural integratio n,presents se veral issue s should pa y close atte ntion to in f urthe r developme nt.

Key words:urban2rural integratio n,theore tic al pro gress,prac2 tice e xplore

A Review on the Studies about Suburbanization in China (By ZHANG Wenxin)

This pa pe r has m akes brief re vie w about resea rches on suburban2 iz atio n in rec ent years in C hina.I t mainly disc usses so me ne w prog resse s in researc he s on suburba niz ati on,ma ke s an assessm ent about the orie s and m etho ds used in resea rc he s on suburbaniza2 tion,a nd also poi nt out som e fields fo r f uture re searc h.

Key words:urba n suburba niza tion,review,prospec ts

Building Yangtze De lta Region into a World2class Mega2 lopolis(B y ZHU Dajian)

Yangtze Delta Re gion has been proposed to be a m ong world2 class Me ga lopolises.From the rela tionship between a world city and i ts hinte rla nd,this paper makes som e suggestions about f urthe r inte gra tion o f this re gion a nd func tions of Shang2 hai as a c ontrol c enter.

Key words:Ya ngtze De lta,me ga lopolis,wo rld city Reevaluation of the High T echnology Industry Develop2 ment Zones(HTIDZ)in China(By WU Yi,LIU Ze n2 grong)

In the recent yea rs,m ore and more HTID Zs have claimed to begin their redevelopme nt.In this special period,the a uthors has a nalyze d the HTIDZs in our country in a quantita tive me a2 sureme nt.Furtherm ore,in order to give e xpre ssion to the basic inf orm ation of the HTIDZ s.

Key words:High T echnology Industry De ve lopm ent Z ones,e2 valution

The Me ga2C 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Distribution, Causes,Challe nge s and Me asure s(By T ANG Maolin)

B eginning with the world popula tion trend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ne w po pula tion,this paper disc usses the developme nt of m ega2cities in developing c ountries,including the num be r and distribution,contributing f actors,and cha llenges c onfronting the m ega2cities,and gives several stra tegies and practical m easure s in orde r to m ana ging the de velopm ent of me ga2cities f or the de2 veloping w orld.

Key words:mega2city,developing w orld,ne 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inf orm ation re volution

Experiences of the T erritorial Planning(By S HI Yuan) In giving a revie w of the ef fec ts,conte nts,planning and ap2prova l process,as we ll as the imple me ntation and safe gua rds of

territo rial planning in Japan,the a utho r suggests a prac tical working means of te rritorial planning in China,including objec2

tives,sta tute s and occa sions f or territorial planning.

Key words:territorial planning

The S copes and Factors of Urban De sign(B y LIU Wan) The unde rstanding of the domain of Urba n Design af fec ts our ac tion in urba n de sign prac tic e.In this paper,ba sed on inte n2 sive analysis,the a uthor de fine s the scopes of urban de sign f rom three aspec ts:physical for m,soc ial and cultural angle, a nd administra tion m echanism.It is also c oncluded tha t urban design fac tors c onsist of three g roups including f orm al,f unc2 tional and social fac to rs.

Key words:Urba n Design,S pace,Sc ope,Fac to r

The Thinking from Foreign Concept Plan(By XIA Jie,

LIN B ingyao)

Since concept pla n wa s just introduc ed to c hina in rece nt yea rs,the the ories and the technics abo ut i t have still been un2 der de velopment.This pape r presents reasons why c once pt pla n was im po rted a nd also provides inte rnatio nal practice s on it.On the basis of that,it suggests there a re m ore tha t pla nners should study fro m the experience s of those co untries.

Key words:c once pt plan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Hydrological Dynamic

System Change on C ity Plane(By DING Boyang,WU Tingkang,W ANG Yunhai)

The urba niza tion developme nt in C hina a nd hydrological sys2 te m cha nge(flood increase)wa s shown in this paper.Authors suggest tha t we should finish the city plane acco rding to hydro2 logical dynamic calcula tion of the river.The method in detail was give n.

On Collectivity Design to the Emphase s of the Ecologi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uangzhou C ity(B y ZHANG Guixiang,YANG Zhifeng,YU Jingsahn)

Guangz ho u city should actualize its inde x syste m system atical2

ly,by stages,having em phases,to look establishing Guangzhou city to na tional environment2protect m odel city a s breac h and rec ent target,for realizing the general aim of ecologic al city and city ec ological syste m sustainable de velo pm ent.The task and e mpha se s f or realiz ing the ge neral aim include tw o aspec ts.On the o ne ha nd,It p s keeping awa y the ecologica l risk,solving the latent strategic ec olo gical pro blem s that restric t the city devel2 oping.On the o the r hand,It p s im proving ecologic al enviro n2 me nt quality e ntirely and ef fec tively.

Key words:Guangz hou city;ec olo gical sustainable de velo p2 me nt;e mphase s;ec olo gical risk;main ec ological co rridor;e2 c olo gical environm ent quali ty

Thoroughly Thinking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Be ing)Int roduce and comment on Postmodern E c ology written by Daniel R.Whit e(By S HEN Qingji)

This pape r introduced the m ostly conte nt of Postm odern Ecolo2 gy written by Daniel R.White.The book point out,Postmod2 e rn Ec olo gy has charac teristic s of dive rsity,co mple xity,ble nd, c ulture,a nd humanism,it will give some illumina t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e xploring the approach a nd mec ha nism to ad2 vance the quality o f hum an habitation.

Key words:nature,huma n being,co mm unication,postmodern

ec olo gy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