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怀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怀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怀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怀化市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2015)

“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重大战略性机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综合实力跻身全省第二方阵的关键时期。本纲要主要阐述2011-2015年怀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及政策措施,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发展背景和奋斗目标

第一节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构筑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战略目标,大力实施“科技引领、交通先行、兴工活商、富民强市”战略,抢抓机遇,攻坚克难,锐意进取,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市GDP达到674.92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3.36%,超出预期目标2.4个百分点,分别比“九五”、“十五”年均增速提高3.86和3.36个百分点,连续五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现价),超出预期目标14.2个百分点,全市已达到总体小康水平,正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迈进。财政总收入达到58.02亿元,年均增长27.5%,

图一:怀化市GDP总量及增速

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5.67亿元,年均增长26.03%;收入质量明显改善,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由“十五”末的5.8%提高到8.6%,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由78.6%提高到82.6%。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14亿元,年均增长35%,超出预期目标10个百分点,

图二:怀化市财政总收入

单位:亿元

是“十五”时期4.02倍,其中2010年完成382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2%,超出预期目标3.2个百分点,其中2010年完成233.86亿元,超出预期目标16.8个百分点。

——产业建设成绩斐然。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19.6:32.1:48.3调整为

14.4:42.8:42.8。工业化迈出新步伐。已形成电力、林木、食品加工、矿冶等八大产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培育了泰格林纸、湘维、辰州矿业、汇源果汁等规模工业企业达到615家,其中主营业收入过亿元的170余家,过10亿元5家。园区发展质量明显提升。新加坡(怀化)生态工业园于2010年4月破土动工,成为落户我国的第二家新加坡工业园;怀化工业园成为国际生态工业园示范基地和“湖南省十大最具投资价值产业园区”。2010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56.27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6.6%,超出预期目标18.9个百分点,全市工业化率达到38%,我市工业化已进入初级阶段的中期。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绩。2010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163.06亿元,增加值97.07亿元,分别比“十五”末增长42%和40.68%,初步形成竹木、粮油、果蔬、中药材、畜禽等五大优势农产品产业链,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农业效益全面提升,农村面貌出现新变化。商贸物流、房地产等服务业不断壮大,已初步建成副食、家电、建材、农产品、汽车贸易等各类专业批发市场380个,辐射5省(市、区)周边44个县、9万平方公里、1500多万人的广大区域。

图四:怀化市规模工业增加值

——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十一五”末,全市铁路、高速公路(含在建)、国省干线公路分别达到566公里、680

公里、1658公里;完成县乡公路改造1974公里,实施农村通畅工程10343公里、通达工程2563公里,建成农村客运站543个;芷江机场顺利恢复通航,2010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5万人次。电力、水利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75万千瓦,完成堤防加固270公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93座,集中解决了89.1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太平溪综合治理、舞水河综合治理、城区主干道路改造、市民服务中心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先后启动或完工,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怀化建城区面积拓展到53.8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8%,比“十五”末提高9.5个百分点。

图五:怀化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商业企业改制稳步推进。“十一五”末,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55%。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搭建了城建投、交建投等融资平台,积极探索发行企业债券、增资扩股、银行贷款等融资方式,有效破解了资金瓶颈。积极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林业产业呈现良好态势,林改工作得到国家林业局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通过实施“一流转五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有效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农业规模化经营。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成立了全省首家小额贷款公司和中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公司。成品油税费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全面取消。同时,深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财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要素市场、医疗卫生体制等一系列改革,进一步形成了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五年累计利用外资1.93亿美元、内资545.8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3.7%和23.45%;2010年进出口总额达到4680.79万美元。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47项、专利980件,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52亿元,年均增长32.2%,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45%,科技综合实力在全省排名前进两位。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启动全市教育发展规划和城区教育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城区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农村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累计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75.5万平方米,基本消除D级危房,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291所、合格学校164所。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实施了12家县级人民医院、中医院改造项目,支持改造了乡镇卫生院174家。文化、体育、计生、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有新发展,乡镇文化站建设全面启动,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所)

和村级体育场建设工程正在稳步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全市总人口达513万。生态建设得到加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8.56%,单位GDP能耗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3%,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20%;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61.7%、34.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50%、93%。军民共建成效显著,连续五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人民生活稳步提升。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52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20元,年均分别增长10%和8.6%。“十一五”末,城乡居民人均存款余额13172元,比“十五”末增加7658元。物价总水平控制在每年3.5%左右。就业、养老、住房、医疗、汽车、农机、家电等各项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各类社会保险参保人数新增288万人次,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新建和改扩建乡镇敬老院144所、农村五保之家78所;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1.1平方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到367.8万人,参合率提高到92.2%。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实践经验弥足珍贵,值得认真总结。

一是始终抓住解放思想这条主线,把解放思想作为推进一切工作的“总阀门”,积极顺应形势变化,不断解放思想,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形成发展合力,加快发展步伐。二是始终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速度与质量并重、发展与环境并重、改革与稳定并重、城市与农村并重,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始终抓住改革开放这个关键,坚持打改革牌,走开放路,立足怀化,放眼世界,破除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

展的体制机制,利用一切国际国内有利因素,整合一切有利发展的资源要素,最大限度地排除发展阻力,激发发展活力,壮大发展实力。四是始终抓住改善民生这个根本,坚持以人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民生为目的,使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全面发展,做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大限度地调动和保护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了推进富民强市的强大合力。五是始终抓住党的建设这个核心,紧紧围绕党的先进性建设,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了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队伍,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2.“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分析

综合分析“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诸多的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

——重大机遇。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依然是当今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全球需求结构变动明显,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绿色发展蓬勃兴起,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加快发展。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必将为怀化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从省内看,随着“四化两型”战略实施和湘西地区开发向纵深推进,全省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加速增长期,经济结构、增长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从市内看,通过近几年的加速发展,我市的综合实力得到了大的提升,基础设施得到了大的改善,城市面貌实现了大的改变,改革开放取得了大的突破,社会事业得到了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目前,全市上下正按照市委提出的“大干新三年,再创新辉煌”的要求,掀起新一轮的发展热潮,怀化将迎来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规划的启动实施以及省委、省政府湘西地区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必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为我市实现科学跨越、后发赶超提供了良好机遇。

——主要挑战。从外部看,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速减缓,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利益日益多元化,围绕资源、技术、市场、人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围绕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金融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的博弈将更加复杂,贸易保护、贸易摩擦可能不断升级,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从内部看,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仍然比较落后、总量不大、结构不优、质量不好、后劲不强;发展的体制机制仍然不活,资金、人才、土地等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仍然严重,就业、维稳等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矛盾仍然比较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积极应对新挑战,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第二节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3. 总体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四化两型”建设的要求,紧紧围绕“构筑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战略目标,大力实施“科技引领、交通先行、兴工活商、富民强市”战略,以科学发展、后发赶超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目的,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夯实发展基础;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着力加强生态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建设经济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山川秀美的新怀化。

4. 基本原则

——坚持科技引领。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用现代科技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产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积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多渠道引进、培育一大批高素质科技人才。

——坚持基础先行。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引导投资合理增长、增加有效供给、带动预期消费的重大举措,突出抓好交通、城建、能源、水利、信息、生态、民生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不断改善城乡面貌,完善城市功能,优化投资环境,增强发展后劲。

——坚持产业支撑。把工业作为加快怀化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围绕构筑商贸物流中心,突出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且具有较大吸引力的旅游景区,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

——坚持城镇化带动。加快中心城市扩容提质,推进县城和建制镇建设,尽快形成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相结合的新型城市化网络。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集聚更多生产要素。加快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以城市化带动新农村建设。

——坚持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怀化生态优势,倡导生态文明,推进节能减排,始终把生态立市、绿色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牢固树立生态就是资源、就是品牌和优势的意识,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5. 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现实基础、发展趋势和自身条件,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与大干新三年阶段性奋斗目标及跻身全省第二方阵的战略目标相衔接,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壮大经济实力。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成功跻身全省第二方阵并稳定基础。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以上,2015年达到14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8000元(现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1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130亿元和80亿元,年均增长均不低于18%。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以上。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0%。

——优化经济结构。三次产业全面升级,经济结构更加合理,产业支撑更加有力。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末的14.4:42.8:42.8调整为10:48.5:41.5。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稳固,工业化水平达到46%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达到42%和10%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达到70%以上。

——改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建成全国生态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级卫生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全市总人口控制在535万人以内。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8%以上。中心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8%、绿地率达到31.5%。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分别降低16%和17%,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累计分别减少8%,氮氧化物、氨氮排放累计分别减少10%。

——提高生活水平。城乡居民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更加宽松,幸福指数大幅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000元、7500元;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城市、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控制在32%、54%以下;基尼系数控制在0.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体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五年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稳定在100万人左右。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到90%。

——增强发展后劲。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芷江机场升级为4C 级,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通车里程分别达到800公里、1000公里和3500公里以上;上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完成;城乡电网改造率分别达到100%、95%以上。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更加完善,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到8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75万(含城南次中心),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8%以上。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到50%。

怀化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第二章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推动全市三次产业全面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由单纯的经济增长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

第一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立足于现有基础和比较优势,大力实施“三百工程”,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构建具有山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我市产业核心竞争力。到2015年,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640亿元,年均增长19%以上,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633亿元,年均增长20%;培育产值过百亿元的产业6个,技工贸收入过百亿元工业园区5个(其中市工业园为500亿元,市经开区300亿元),产值过百亿元企业3家。

6.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大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力度,突出核心技术研发和引进,坚持把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制造、节能环保和文化旅游作为重点领域,加快培育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努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到2015年,力争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13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2%以上。

——生物医药。推进生物医药产业调整和结构升级,加快建设我国南方重要的特色“中药谷”。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推进正清制药集团鱼腥草基地和紫珠基地、正久兽药半夏基地、草药王药业杏香兔耳风基地,汉清生物博落回基地和溆浦、辰溪、洪江金银花基地、靖州、通道松茯苓基地,新晃龙脑樟基地、通道侗族药材等50万亩中药材规模化基地建设,打造全省最大的GAP药源基地。推进省级中药材深度开发与医药食品检测中心建设,争取建设1家国家级现代中医药研发实验室,提升原创性研发优势;支持正清集团、正好制药、北大未名、补天药业等企业开展重大关键技术创新,大力发展人畜疫苗、鱼腥草注射液、中药提炼、金银花深加工系列产品、MCE、青蒿素、维生素V6、龙脑樟及天然冰片、茯苓深加工系列产品等创新药物品种,力争新建2-3家大型中药提取物厂,8-10家中药饮片厂,10-15家中药制剂厂。引导和鼓励医药企业建立GSP标准和现代化企业制度,努力培育3-5家年销售额达5-1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一批知名的医药企业。到2015年,力争生物医药及关联产业产值达到90亿元。

——新能源。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积极引进和自主研发新能源装备和应用技术,重点支持沅陵槽式太阳能热发电设备制造、湖南润华10万伏太阳能电池板生产线、中科恒源小型全永磁风力发电设备制造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积极探索石煤综合开发新模式,加快推进怀化石煤综合利用一、二期工程等项目建设;积极引进生物质能发电技术,支持怀化市城市垃圾焚烧发电,沅陵、溆浦、靖州、新晃、麻阳等县利用生物质能发电等项目建设;引导洪江市雪峰山、通道县黄沙岗、芷江县西晃山等地利用丰富的风力资源建设风力发电项目;积极探索和发展智能电网设备及并网服务,提升新型能源传输水平。到2015年,力争新能源及关联产业产值达到90亿元。

——新材料。建立由政府引导、企业牵头、科研机构和高校共同参与实施的新材料研发机制,加快推进镁合金新材料生产线、沅陵年产250万件软质铁氧磁体等金属新材料项目的开发和建设,积极支持中化集团湘维公司特种纤维和PVB生产线、中方年产6万吨白炭黑和5.55万吨元明粉、溆浦年产8万吨白炭黑、沅陵年产2万吨木塑复合材料和年产3万吨铁酸锌薄膜、洪江新恒光化工材料等项目为重点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建设,鼓励发展沅陵年产50万套全钒液储能电池、新晃年产135万只高功率锡基锂离子动力电池等储能新材料项目。到2015年,力争新材料及关联产业产值达到70亿元。

——现代制造。抢抓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和提高装备国产化水平的机遇,加快建设以市工业园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以中方高速铁路专用工程机械制造、麻阳矿山机械制造、洪江高速列车闸片等为主的机械制造业,以鹤城华亚数控和西南创业数控机床、明城数码干衣机等为主的数控装备制造业,以恒裕汽车配件、芷江及新晃铸造件加工基地为重点的铸、配件制造业,以恒裕高压线路钢杆塔、勇利钢结构和五新钢模为重点的构架制造业;支持华峰电子、恒裕集团、湘鹤电缆、华益电缆等电子装备企业发展集成电路、通信、计算机辅助和电子智能仪表、电子元器件、通信电缆等电子产品。到2015年,力争制造业产值达到70亿元。

——节能环保。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积极推进工业节能、建筑与生活节能、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重点污染源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节能环保产业培育等节能环保工程,推动现有高能耗企业开展节能技改;支持湖南润华新能源LED节能照明灯具、假日新能源太阳能热水器和真空集热管、沅陵县LED系列产品开发、中方县节能环保型热水锅炉、芷江太阳能热水器推广、芷江和平光电LED等节能设备制造项目和推广应用项目建设。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废旧商品回收利用,全面提升能效利用水平。到2015年,力争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30亿元。

7.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把水电、林木、矿冶、食品等产业作为支撑我市工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努力打造一批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到2015年,力争全市支柱产业增加值达33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55%以上。

——水电产业。突出水电产业挖潜提质,稳定和扩大沅江梯级电站电力生产,加快推进托口电站、安江电站、鱼潭电站、绿溪口电站和巫水流域梯级电站等水电项目建设,充分开发水电资源,不断壮大我市水电产业。到2015年,力争水电产业产值达140亿元。

——林木产业。着力培育制浆造纸和原料基地造林于一体的集团公司,推进林纸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泰格林纸、瑞邦森工、洪江纸业等核心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重点推进骏泰浆纸35万吨液态包装纸、洪江纸业10万吨纸浆技改、会同9.8万吨浆粕技改等项目建设,大力开发液态包装纸、新闻纸等高端产品;延伸造纸产业链条,鼓励发展塔尔油、双氧水、木质素等配套项目。依托瑞邦森工、东和公司、鸿森木业、华宇竹业等支柱企业,鼓励利用林木资源进行深加工,重点开发竹制家具、竹质套装门、竹炭系列、竹制地板、环保板材、高密纤维板、高档指接板等产品;结合独特的民俗文化,利用木、竹、藤、棕、草等资源,引导发展民族工艺制品产业。推进竹木家具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发展大型规模化家具生产加工企业,建立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基地;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加中高档家具产品比重,提高家具制造业水平。引导现有造纸、印刷企业发展纸质包装、木质包装、塑料包装和印刷等产业。到2015年,力争林木产业产值达260亿元。

——矿冶产业。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和控制开发力度,有序推进金、锌、钨、锑、镁、铜、钒及莫来石、钾长石、重晶石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和精深加工,支持会同、辰溪、溆浦等县的石煤,沅陵、洪江、会同及新晃的重金属(金、钨、锑),新晃、会同等县的钡,洪江、辰溪、中方、麻阳的钒等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大力推进30万吨阴极铜、沅陵20万吨铅锌矿、3万吨高岭土、20万吨铸钢件以及氮铁钒钢合金、人造刚玉、耐火材料等项目建设,积极鼓励矿产加工企业生产市场终端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整合煤炭资源,由现在62对矿井整合为50对。到2015年,力争矿冶产业产值达320亿元。

——食品产业。努力打造“绿色、生态、有机”品牌,大力发展果蔬饮料加工、肉食制品、粮食精深加工、食用油提炼以及茶叶生产加工等产业。以汇源果汁、娃哈哈、康师傅、海联食品、大红橙汁、雪峰食品等重点企业为龙头,重点开发土特果蔬和果品饮料产品,以及休闲营养保健食品、民族特色类生态绿色有机食品。以大康牧业、嘉信食品、和翔鸭业等公司为龙头,积极发展肉类生产与精深加工,形成养殖、加工、批发、零售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以五强溪水电站、大洑潭水电站、安江水电站、托口水电站等库区淡水养殖业为依托,积极发展养、加、销为一体的生态水产产业链。以金珠米业、五溪米业、凯丰米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大米深加工项目和精制米面制品;推进稻糠综合利用,鼓励发展米糠多糖、膳食纤维、米糠油、脱色剂、硅胶等产品;以锦江泉集团生产的锦江王酒、青酒集团生产的和平青酒、市工业园年产20万啤酒生产线及其配套设施为依托,发展以粮食为原料的酒类制造。以150万亩优质油菜、100万亩油茶林产业基地建设为依托,通过引进中粮集团等战略投资者,努力提升会同贤胜油业、鹤城富源油业和盛源油业等重点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以5万亩名优质茶生产基地和现有的茶叶基地为依托,加速推广无公害茶叶和有机茶生产技术,大力开发沅陵碣滩茶、会同毛峰茶和辰溪甜茶,鼓励开发茶叶加工茶碱等项目。到2015年,力争食品加工业产值达200亿元。

8.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着力改造建材、化工、纺织服饰等传统产业,全面提升其综合竞争力。到2015年,全市传统产业增加值达到96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15%。

——建材产业。着眼于培植新型建材产业集群,依托金大地、华中水泥、港翔实业等骨干企业,重点支持日产4000吨以上熟料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60万吨以上水泥粉磨站等项目建设,推进商品混凝土集中搅拌,实现混凝土统一搅拌和散装配送;依托大唐华银会同石煤综合利用的加气混凝土砌块和洪江市30万立方米加气砼砖材料生产线等项目开发,加快发展节能型、环保型墙体材料。鼓励发展满足建筑节能要求的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等绿色环保节能建材。到2015年,力争建材产业产值达110亿元。

——化工产业。把握化工产业发展新方向,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稳步推进电石精深加工、聚乙烯醇、有机硅等化工产业项目建设。依托湘维集团、中盐株化、蓝伯化工、溆浦江兴等核心企业,积极推进电石生产清洁化、规模化和PVA品种扩展,鼓励发展以乙炔和醋酸乙烯为基础原料的系列产品,稳步推进电石精深加工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辰溪110万吨有机化工原料(电石)基地建设。依托辰溪、溆浦、沅陵、中方部分区域丰富的硅砂、硅石资源,整合现有中、小、散硅企业,重点开发硅酸钠、白炭黑等产业链下游产品;支持华荣硅业做大做强,实现企业集团化经营,做大做强有机硅化工产业。到2015年,力争化工产业产值达100亿元。

——纺织服饰产业。不断提高纺织产业竞争力,支持金丰纺织、安江纺织、福达纺织等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提升生产水平,开发精品纱、高档毛巾等一批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纺织新产品;积极引导湘维等企业开发化学合成纤维新品种,提高粘胶纤维连纺能力,推动化学纤维产业发展。积极发展服装产业,扶持香港景达服饰、福达纺织、怀泰服饰、沅陵香港服装等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发展民族服饰,积极培育民族服饰专业生产企业,拓展我市纺织产业发展空间。到2015年,力争全市纺织业产值达30亿元。

9.增强工业发展竞争力

把优化园区发展平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打造优势品牌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着力提高工业发展竞争力。

——优化园区发展平台

突出产业定位,健全服务体系,推进产业集聚,形成层次分明、衔接互补、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园区体系,使工业园区成为产业集聚的平台、招商引资的主战场和加快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加快怀化工业园区创建国家级园区步伐,努力提高各县(市、区)工业园区的发展水平,加强沅陵新能源新材料园区以及中方、辰溪、溆浦、洪江区等县级园区建设,支持洪江市、芷江、新晃、通道、靖州、会同、麻阳等县市建立特色园区。加快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工业园区体系。到2015年,力争市工业园区技工贸收入突破500亿元,建设成为国家级工业园区,经开区、中方工业园、沅陵新材料工业园、辰溪工业园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其它工业园区产值达到50亿元。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坚持壮大骨干龙头企业与扶持中小企业并重,积极推进大中小企业相互协作的战略联盟。优化资源配置,加速产业整合,实现规模扩张,培育一批具有知名品牌、带动作用大、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大对中小企业在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向专、新、特、精方向发展,积极围绕核心企业形成配套产业链,提升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大力扶持创新型、创业型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吸纳就业的重要力量。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优化发展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着力培育一批非公有制中小骨干企业。到2015年,力争全市产值过100亿元、50

亿元、过10亿元、过亿元的企业分别达到3家、4家、30家和200家。非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达70%以上。

——打造优势品牌

坚持把争创名牌产品与产品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激励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培育创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产品,发展一批优势企业。以完善商标注册、管理、运用、保护体系为重点,提高企业商标注册和品牌培育的意识,加快形成企业主体、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社会支持的商标发展机制。突出培育林纸一体化、矿业精深加工、绿色生态、旅游景区等具有行业领先优势的企业品牌,形成以名牌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发展一批

无公害、绿色生态的商标特别是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促进全市农业品牌快速发展。扶持民营经济商标品牌,推动全市自然人商标注册的发展。挖掘传统知名品牌的发展潜力,使有价值的历史品牌创新发展。到2015年,力争全市商标注册总数达到2600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品牌1-3个,中国名牌1-3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个、湖南名牌20-30个。

第二节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按照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信息化进程,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切实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15年,力争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1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达到200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03亿元,实现增加值122亿元。

10.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培育优势农业基地。以100万亩优质稻、5万亩名优茶、50万亩中药材、50万亩优质柑桔、100万亩优质油茶、200万亩工业原料林、50万头优质生猪、10万头肉牛和10万亩优质烟叶等九大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为重点,培育壮大具有怀化地域特色的主导产业,不断放大怀化农业产业优势,增强主要农产品保障能力。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抓紧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占有率。继续抓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和良种良法的推广,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改善农产品品种结构。支持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城市农业和外向型农业。

——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技术改造步伐,集中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骨干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化发展,按照产业布局要求建设一批区域性农产品加工园区。抓紧推进农产品品牌整合,加快培育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品牌,构建优势农业产业链。根据农产品生产、加工的需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到2015年,力争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30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500家。

——发展农村现代物流。加快完善农村现代物流“五大网络”建设和农产品产地市场改造升级步伐,注重培育农产品销地市场,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网络,着力畅通大宗农产品销售渠道。大力发展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期货交易、农超对接、邮政物流等新型业态,提高农产品流通时效性,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一批特色化、规模化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

11.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

——提升农田水利保障能力。突出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骨干山塘溪坝整修工程,不断增强水库山塘防洪抗旱能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旱作农业等技术,着力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支持产粮大县逐步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突出抓好气象、水文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防灾避灾保障能力。到2015年,力争全市标准良田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旱涝保收面积达到250万亩以上。

——提升农业机械保障能力。认真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着力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推广应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分级包装、保鲜储藏、产后处理等生产操作机械设备,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装备化水平。力争到2015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47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以上。

——提升农村生态保障能力。大力实施“碧水、青山、蓝天”工程和农村能源生态富民工程,加强农村生态修复和保护。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稳步推进乡村清洁工程,突出治理农村工业、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12.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开展科技攻关,促进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努力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大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力度,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抓好农业新品种的引进和示范。到2015年,全市扶持科技示范户10000户以上,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培训基地100个。

——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高标准现代农业园区,大幅度提高园区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装备水平,彰显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业态。

——加强农业技术培训。着眼于培育现代农业经营队伍,深入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市场经营知识培训,提高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领办人、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和龙头企业管理骨干现代农业经营能力。着力在农村青年中培养一批职业化新型农民,使之成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生力军。到2015年,力争全市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30万人次以上。

13.完善现代农业公共服务

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要求,坚持做到县级以上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支持金融机构、工商企业、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按照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要求,加快构建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骨干企业为龙头、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农村信息服务、农村科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农村现代物流体系等支撑体系,不断提高农业发展能力。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环节等全过程监管,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体系和认证体系。健全农业保险,稳定农业生产。

第三节构筑商贸物流中心

按照“突出一个主体(市区)、强化四个节点(溆浦、沅陵、靖州、新晃)”的基本思路,通过新建改造、提升整合,着力构建遍布周边地区广大农村市场的商贸物流服务网络。加快现代化中央商务区建设,完善商贸物流园区、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体系和城乡商品流通网络,加快培育服务业新型业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努力构建业态多样、专业齐全、辐射城乡的连锁经营网络和第三方物流系统,形成以专业批发为主,特色零售为辅,辐射功能强、交易流量大、旗舰林立、网络健全、业态完整、服务配套、规范有序、活跃繁荣的商贸流通格局。到2015年,年销售收入50亿元、20亿元、10亿元以上的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分别达到1家、3家和6家以上,形成5家有产业支撑的大中型批发市场、10家辐射周边地区的专业批发市场、50家功能完善、服务优良的综合性大型商场。怀化作为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地位基本确立。

14.中央商务区建设

加强规划引导,完善市政基础设施,鼓励战略投资者在中央商务区内建设大型商业零售、商务服务、生活服务项目,加快建设新商业步行街、步步高新天地、火车站商业广场,引导金融服务机构、高档写字楼、高档宾馆酒店和文化娱乐业落户中央商务区,努力构建集商业、贸易、金融、会展为一体的现代化核心商业区。

15.专业物流园区建设

以“培育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大商贸”的思路,科学规划物流园区,强化专业功能定位,按照“一区五园”的构想,大力推进以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和小加工为主的河西商贸区、以仓储、配送为主的狮子岩物流园及鸭嘴岩物流园、以工业品集中流转为主的工业物流园和以区域特色商品批发为主的湘西商贸物流园建设,创新园区管理体制,不断提升园区的运输、配送、存储、包装、装卸、加工功能,加快园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形成各专业物流园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格局,推动我市商贸物流业加快发展。建设怀化再生资源专业市场,提高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能力。

16.专业批发市场建设

构筑“10+2+1”市场体系(十大专业批发市场即农产品、药品药材、粮油、工业品、日用小商品、钢材、汽车摩托车、服装布艺、仓储配送等,两大特色零售网络即商务、美食,一大流通体系即农村物流网络体系),积极推进市农产品博览中心暨现代物流园、中国西部汽车产业综合服务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把中心城区建设成为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培育和建设新兴产业专业市场,提高市场品位,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四节发展繁荣现代服务业

围绕构筑商贸物流中心,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推进服务业与工业、农业有机融合,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建立和完善产业互动、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体系。

17.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

以扩展领域、扩大总量、提升水平为导向,适应产业转型和消费结构升级需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服务业。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加快推进金融创新,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促进银企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证券、保险机构,加快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地方金融企业。积极发展小额信贷,力争各县(市、区)均建立1-2所小额贷款公司和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创新金融产品,稳步发展证券、期货、信托、金融租赁等业务。广泛应用传输新技术,推进电子商务和社会服务领域信息化建设,突出物联网络建设,逐步实施财务、采购、生产、营销等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大力发展法律、咨询、广告、租赁、代理、中介、会展等商务服务业,积极培育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商务服务机构。大力发展养老托幼、家庭医疗、清洁卫生、保养维护等便民利民的家政服务,鼓励发展休闲娱乐、体育健身、婚庆礼仪等服务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引导服务行业推行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服务,努力培育服务业品牌,促进服务业品牌发展。

18.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业

把文化旅游作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培育。以“五溪风情、古韵怀化”为核心,突出“文化、民族、生态、休闲”和“古城、古镇、古韵”主题,大力推动旅游兴市,充分发挥文化对旅游的引领和提升作用,着力挖掘民族文化、商道文化、和平文化、稻作文化和夜郎文化,加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开发,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打造一批精品旅游景区,努力把怀化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到2015年,力争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3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70亿元。

——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坚持把怀化的旅游产品融入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大湘西文化旅游协作区和大桂林旅游圈,实现旅游资源、市场、线路对接和利益共享。主动与湘中、湘西、张家界以及贵州黔东南、铜仁、广西桂林等地进行交通整合,合力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优化文化旅游业空间布局,加快建设以怀化中心城区为主的核心区域、以沅陵、通道为北部和南部的两大旅游支撑城镇,建设北部、中部、南部三大旅游板块,形成东西向的沪昆高速高铁沿线旅游产业带、沅水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带和南北向的旅游产业发展轴。

——加强旅游要素建设。加快旅游景区(点)建设,提升星级标准,力争将洪江古商城、芷江受降旧址、通道民俗旅游区等建设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将中方荆坪-康龙休闲度假旅游区、新晃夜郎古国、沅陵历史文化旅游区、黔阳古城、通道万佛山侗寨等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靖州飞山、会同高椅、洪江嵩云山、沅陵龙兴讲寺、麻阳石羊哨温泉等建成国家3A级旅游景点;加快旅游公路和旅游车站建设,完善旅游公路网络,提升旅游公路技术等级;积极推进星级酒店、宾馆、餐饮、旅游购物街和文化娱乐项目建设,大力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服饰、食品等旅游商品。积极推进重点旅行社建设,培植1-2家具有支撑作用的年营业额过亿元旅行社。到2015年,力争全市建成标准五星级宾馆2-3家,四星级宾馆3-4家,三星级宾馆30家,各县(市、区)均建成一所3星级以上宾馆;全市四星级以上旅行社达到3家。

——打造旅游业优势品牌。着眼于提升怀化文化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精心设计“五溪风情、古韵怀化”品牌,努力推出一批具有独特风格的旅游产品。整合古城、古镇、古村旅游资源,逐步建成“全国最大的古城古镇古村落群”,形成古城古镇古村旅游品牌;整合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形成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加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形成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加快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文化旅游宣传平台,紧盯沿海、省内和周边旅游市场,通过政府推介、借力促销、差别营销等多种方式,把怀化文化旅游逐步推向国内外市场。

19.稳健发展房地产业

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建立公正、透明的房地产一级市场,活跃二、三级市场,推进行业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网上动态管理。大力培育发展物业服务市场,建立行业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打造服务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规范房屋租赁市场,强化房屋租赁中介机构管理,建立租受双方互利互惠工作机制。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大力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宜居的普通商品住房,适度发展商业地产,整理整合市场资源,平衡市场供求关系。建立健全房地产行业监测机制,加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建立商品房住宅交付使用标准,着力树立房地产品牌意识。到2015年,力争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提高到15%以上。

第三章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坚持把扩大消费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新动力,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主要抓手,逐步形成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第一节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着眼于转变消费观念、提高消费能力、调整消费结构、优化消费环境、引导消费行为,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努力把消费需求培育成我市继投资需求之后拉动经济增长的又一强大动力。“十二五”期间,力争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以上,2015年达到550亿元。

20.提高消费能力

在加快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的基础上,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增加广大劳动者获取收入的机会,稳定收入预期,提高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认真落实收入分配改革政策,完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结构,大幅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研究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最大限度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切实增加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民的补贴,着力缩小居民内部收入差距。逐步完善储蓄、保险、股票、商品期货和房屋出租等多种市场,不断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十二五”末,力争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0000元和7500元。

21.调整消费结构

准确把握新时期扩大消费需求的新方向,继续稳定和扩大汽车、住房、家电、农机具等消费热点,逐步形成从中心城市、县城到广大农村的波浪式消费热潮,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培育和扩大服务性消费,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交通、通讯、休闲、健身、社区服务等新型消费业态,基本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和个性化消费需求。鼓励发展投资型消费,大力培育汽车市场,稳步发展房地产市场,发挥财富效应对扩大消费需求的积极作用。积极培育和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在继续普及家用电器、农机具、摩托车等一般耐用消费品的基础上,鼓励发展住宅、汽车、电脑、旅游等消费,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由生存型逐步向发展型转变。到2015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降低至32%以下,服务性消费支出达到60%以上;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降低至54%以下。

22.优化消费环境

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清除制约消费增长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全面落实国家刺激消费的各项政策,切实降低消费成本,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消费模式和消费环境。调整投资结构,改善扩大消费的硬件条件和软环境,大力推进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汽车、房地产、旅游、通信、文化、教育、医疗等行业大规模的消费增长创造条件,不断拓宽消费空间。全面落实“家电下乡”、“农机下乡”、“汽车下乡”等各种财政补贴政策,释放农村巨大的消费潜能。加快城乡现代化流通网络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兴流通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流通业,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促进工业品与农副产品双向流通。鼓励银行扩大消费信贷范围,继续加大对助学贷款、住房按揭贷款和汽车消费信贷的发放力度,支持银行为农村居民建房、购买汽车、大型农机具和其他耐用消费品提供消费信贷。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营造方便、放心的消费环境。

23.引导消费行为

顺应不同层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发展适销对路的商品,全面拓展电子信息、通信产品、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服务性消费,培育和发展新消费热点,推动消费向个性化、差异化、时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合理引导消费者预期,鼓励节能型消费、无害型消费、文明型消费、避免奢侈型、挥霍型消费。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大力推广节能建筑、节能汽车和无污染产品,提高消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节增强投资对扩大内需的拉动作用

巩固投资在扩大内需中的主体地位,始终把投资作为保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统筹投资总量、结构和效益的前提下,在更高层次上实施投资拉动和项目带动。“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

24.扩大有效投资规模

坚持以重大项目建设为主要抓手,不断扩大有效投资总量。科学谋划项目,准确把握国家政策方向,努力提高项目谋划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资金支持。用好、用足国家政策,扩大项目申报范围,在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工业、农业项目申报的同时,更加注重科技、教育、旅游、文化、信息、现代服务、新农村建设等项目的谋划、申报和建设。加强监控项目综合建设周期、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资本产出率等投资效益指标,遵守项目决策程序,切实做好市场分析、经济效益评价等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政府性投资的导向作用;建立和完善利益竞争机制,引导企业扩大投资;发挥我市鼓励投资、优化项目实施环境、发展加工贸易等多项激励政策作用,不断扩大招商引资规模。

25.优化投资方向和结构

优化投资方向和结构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强政策引导,积极鼓励更多的投资投向农业、农村、战略性新兴产业、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着眼于农业发展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资力度,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农村领域,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改善农村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广播电视、通讯等基础条件,鼓励发展太阳能、沼气利用等农村洁净能源项目。着眼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工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引导企业把更多的资金投向现代服务和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重视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注重节能环保,加大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和比例。着眼于改善发展环境,夯实发展基础,努力保持基础设施投资的稳定增长,加快推进交通、水利、能源、环保和信息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对教育、医疗、文化、保障性住房等社会事业发展项目和民生项目的投入力度。

26.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落实民间投资的国民待遇,规范设置投资准入门槛,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科教文卫体、文化旅游等社会事业以及金融服务领域和行业,为民间资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鼓励发展地区性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创业基金,为民间投资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加快建立和完善投资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全社会投资信息的收集整理、研究分析工作,科学引导民间投资行为。强化民间投资发展的保障措施,切实改善投资环境,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增强民间投资风险防范意识,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第四章着力改善基础条件,切实增强发展后劲

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着力改善怀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努力增强长远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第一节着力改善基础设施

按照优化布局、完善网络、保障有力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27.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围绕打造我国大西南的交通枢纽,构筑大通道,疏通微循环,完善区际、城际、城乡等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推进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城市公共交通一体化有机衔接,着力构建以铁路为龙头,公路为主体,航空、水运为补充的现代立体交通格局,形成高效便捷、安全可靠、多式联运的综合运输体系。

——铁路。按照国家铁路建设和发展整体思路,大力推进长昆铁路客运专线、怀邵衡铁路、渝怀铁路增建二线、焦柳铁路石门至怀化段扩能改造、焦柳铁路怀化至牙屯堡扩能改造、安张衡铁路怀化段以及怀化铁路枢纽优化改造等

工程加快实施;建成怀化铁路新客站、改造完善怀化站、怀化东编组站和南编组站,优化铁路“两主两辅”布局。到2015年,铁路通车里程突破800公里。

——公路。按照高速、高等级公路联接畅通、城乡公路通达成网的要求,加快“一纵三横”高速公路主骨架构建、加密高速公路网、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完善站场配套设施,形成高速成网、层次匹配、城乡一体、内外通畅的公路运输体系。大力推进包茂高速吉怀、怀通段,娄怀高速新溆、溆怀段,怀化绕城高速,沅辰高速,益溆高速怀化段以及松从高速怀化段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加快G209池回-黔城、G320怀化至芷江、G209石羊哨至怀化、S308溆浦至山塘驿、分水岭至低庄等一批国省干道及重要经济干线改造,推进高速铁路连接公路以及重要旅游景点连接公路建设,加大力度争取高速公路加密互通项目建设。继续实施农村通畅工程和通达工程,提高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完善相关道路交通配套工程,建设怀化南站交通枢纽快速转换和疏散系统,实现铁路客流、高速公路客流、城市内部客流零换乘。加快建设怀化综合客运枢纽站、湖天汽车站、汽车西站、怀化货物托运中心以及县乡客运站等站场改扩建工程,不断提高城镇出入口道路通行能力。到2015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00公里以上,国省干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500公里以上。

——航空和水运。全面完成芷江机场改扩建工程,2015年实现芷江机场由4D级支线机场向4C级机场的升级,努力打造湖南第二大航空港。加快推进以沅水干流航道为主的水运航道整治疏通工程,重点抓好梯级水电站航道的疏理以及沿河县城、重点城镇的客货运综合码头建设。到2015年,力争全市IV级航道里程达到335公里。

28.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怀化市区及12个县(市、区)的县级城市防洪体系,力争怀化市区达到近期50年、远期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县级城市达到近期20年、远期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开展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推进舞水河中下游河道、沅水干流及主要支流的河道治理,建设怀化城区太平溪生态补水工程、溆浦城南生态供水工程和各县级城市生态供水工程。完成全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推进溆水大型灌区配套工程续建、舞水河大型灌区配套、辰水灌区以及其它中型灌区配套续建等重点灌区工程,着力推进大中型水轮泵站、病险水闸更新改造,加强粮食主产区末级渠系建设,不断提高灌溉节水和抗旱保收能力。推进城乡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十二五”期内,全市农村安全饮水覆盖面扩大到90%以上,新增城镇供水能力50万吨/日,城市供水水质全面达到国家标准。加大大中型水库库区移民后扶项目建设力度,突出基本口粮田及水利设施、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及环境保护、产业开发、职业技能培训及职业教育等项目建设,努力改善库区移民生产生活条件。

29.完善能源开发供给系统

坚持节约优先、保障供给、提高效率、优化结构、保护环境的原则,积极构建多品种、多渠道、安全可靠、清洁高效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调整优化传统能源结构,探索发展石煤综合利用,合理开发水电,有效整合煤炭资源,促进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发展新能源,有序发展风电,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沼气等其他新能源,改变单一的能源结构,初步形成水电、火电、风电、生物质能发电等多形式并存的能源格局。完善能源储备体系和输送通道,加快建设怀化500KV变电站和13个县(市、区)220KV输变电工程,改造完善110KV及以下中低压输变配电设施,加快城市电网改造和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提高用电质量,建成娄怀成品油管道工程怀化段和邵怀燃气管道工程怀化段。积极推进中心城区燃气管道入户工程,加快各县(市、区)燃气管道工程建设步伐。到2015年,力争全市城乡电网改造率分别达到100%、95%,建成主干油气管道506公里,中心城区燃气管道入户率达到65%以上。

30.建设现代信息服务平台

推进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建设和完善以光纤通信为主的基础传输网,力争实现全覆盖;全面加快宽带接入网的建设,基本实现“光纤到楼”、“光纤入户”,新建小区全部实现百兆桌面接入。加快建成数字化、交互式、多功能的广播电视综合网。加快电子政务内外网络统一平台建设,实现市、县、乡三级政务网络的互连互通。加快建设重大业务系统,逐步推进重点数据库建设。坚持面向应用、服务大众的原则,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商贸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到

2015年,互联网普及率提升到45%以上,重大灾害预警网络覆盖面达到95%以上,80%的政务服务项目实现网上办理,移动信号实现城乡无盲区。

第二节加快建设新型城镇体系

把握新型城镇化方向,坚持提质与扩容并举,规划建设与维护管理并重,做强中心城市,提高县城承载能力,发展特色城镇,彰显怀化城镇体系新特色。到2015年,力争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8%以上。

31.做大做强中心城市

围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这一远景目标,突出扩市融城和改造提质,推进建筑节能示范市建设,努力将怀化建成“稻香水邑、商旅山城、风情要塞、和谐画卷”的商贸物流中心和山水洲城。到2015年,力争怀化中心城市建设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总人口75万(含城南次中心)。

——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围绕“构建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总体目标,以舞水河为纽带,以鹤城区、经开区为中心城区,中方及怀化工业园区(城南)为次中心,拉开城市骨架,并按照区位、交通、产业、资源等要素将中心城市划分为迎丰、湖天、城中、城东、河西、城南等六大重点城市组团。迎丰组团。以迎丰路、黄古园路、顺天路、紫东路为主要区域,以行政办公、金融保险为主要业态,打造成为城市的行政办公中心和金融中心,结合城市旅游、高档居住、文化教育的发展,将其作为城市新形象的集中体现。湖天组团。以湖天大道、天星东路为双纽带,绕城南路和杨村为主要区域,高强度开发商务、居住、体育为主的新型业态,吸引金融、保险以及高档商务办公,形成区域性的商务金融办公中心。城中组团。以鹤洲路、人民路、迎丰西路和铁北为主要区域,突出人口疏散和道路改造,重点发展商业零售和交通,打造成为全市以零售业为主的中央商务区和铁路交通枢纽。城东组团。以鹤城区行政中心为重点,依托怀化学院、行政学院、广电中心、五溪公园,重点发展文化、教育、科技为主的新型服务业,提升城东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河西组团。以经开区为重点的舞水西畔区域,结合天星东路建设,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和住宅小区,打造成为全市以批发业为主的商贸物流中心、市域经济的增长极、商贸物流样板区和体制创新的试验田。城南组团。以中方县城和市工业园为主要区域,依托市工业园的产业集聚发展,舞水河两岸以及沪昆、包茂高速及园区道路建设,加快中方作为中心城区“城南次中心”的融城进程,形成城市工业发展的主要产业集聚区。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围绕提升城镇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完善路网规划,提升城市道路建设标准,推进绕城高速公路、城区主次干道、地下人行通道、公交站场建设和改造,形成“三环六横八纵”的路网新格局,构筑安全、方便、快捷的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建设一批城市公共停车场,适应不断增加的城市停车量。加强供电、供气、供水设施和城市消防设施建设,确保居民生产生活方便、安全。积极推进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中心、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科技馆)等“三馆两中心”和城区医院、学校、邮刊、文化展示窗口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城市文化品位。进一步完善城市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集中处理。大力推进城市绿化和美化工程建设,加快中坡公园、迎丰公园、岩门公园、湖天公园(体育公园)建设,拓展城市公共绿地面积;保护好城市自然景观和古树名木,构筑“点、线、面”有机结合、“乔、灌、草”合理配置的城市立体绿化网络,营造优美、舒适、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到2015年,中心城市交通达到C类城市一等管理水平,实现标线施划率、标志规范设置率、人行道规划设置率、主干隔离设施设置率分别达到80%、95%、90%、9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90%、80%和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到8平方米。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城镇发展规模、速度、节奏和布局。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新体制,有效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强化城市管理服务功能,形成管理、监督、服务一体化的城市管理模式。大力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加强道路交通管理,提升城市管理效能。加强城区综合治理,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工程,全面完成建成区的旧小区、城中村、棚户区、背街小巷、城市出入口、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的环境整治。“十二五”期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加强社区建设。按照“以党建铺路、靠服务升华、促社区自治”的工作思路,健全社区组织,夯实工作基础,提高服务水平。以推进社区党建和改善社区基础条件为重点,积极探索各级联创、各方共建、统筹推进的社区工作协

调机制。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社区管理能力。完善社区功能,强化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地位,全面开展全国示范性社区创建活动,推进社区自治,实现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32.加快县城建设步伐

根据县城的区位、资源、人文、民俗、产业等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发展方向和发展定位。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地推进县城规划建设,精心塑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有文化内涵、城市形象和品位较高的县城。加快县城扩容提质,抓好县城道路、市场建设、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推进县城生态建设,扩大县城公共绿地,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县城整体形象。支持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县城和工业园区聚集,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加快培育优势企业、优势产品,提升县域产业支撑能力,着力构建以县城、中心镇和工业园为重点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到2015年,力争全市建成15万人口以上的县城4个,其它县城突破6万人。

33.大力发展特色城镇

积极发展县城和市区周边的卫星城镇,加快发展重要交通要道的沿线城镇和沿河集镇,扶持发展有条件的各类特色小镇,不断增强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积极鼓励中心城镇发展特色经济,引导一批生态良好、文化底蕴深厚的小城镇发展成旅游城镇和绿色城镇,一批资源独特、交通便利的工矿、商贸、农产品加工等城镇发展生产类城镇,逐渐建成一批沿路、沿河、沿边的农村区域性示范城镇。到2015年,力争全市建成2万人以上的中心镇(不含县城所在地)10个,1-2万人口以上的镇45个。

第三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2015年,建立市级新农村示范片6个,县级新农村示范片70个。

34.加强村庄规划与建设

切实加强乡村规划布局,按照“适度集聚、节约土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科学合理确定乡村居民聚居点的布局和数量,综合考虑水、电、路、通讯以及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全市乡村规划编制工作。加强规划管理,以乡村规划布局为依据,出台鼓励村庄建设的政策措施,推动农村新建改建住房按乡村规划布局进行。到2015年,力争全市完成1200个村庄的规划建设工作。

35.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农田水利、电力、信息、广播电视、文化、教育、卫生、邮政、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实施农村通达、通畅工程,全面完成行政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加快公共交通向行政村延伸,改善农民出行条件。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长效机制,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划定基本农田永久保护区。加快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强农田水利特别是小型、小微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造加固山塘水坝,推进微集水工程、机电井等小型水利建设。大力实施田间工程,加快土地平整、机耕道等建设,推广土壤改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完成全市县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易灾地区防治工程、减轻山洪地质灾害损失。推进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和重点林区消防设施建设,提升农村消防应急能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农村居民饮用水困难。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和“金太阳”工程,改善农村用电条件。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沼气,建立农村清洁能源体系。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扩大农村通讯网络、计算机宽带网和有线电视网络覆盖面。推进农村合格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农村教育教学条件。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提高新农合参合率,提高农村居民健康素质。加快乡村文化站、图书室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36.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加快农民就业转移,切实扭转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拓展农业生产、生态、生活等功能,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休闲农业和农村服务业,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加大强农惠民农政策落实力度,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到2015年,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达到65%以上。

37.努力培育新型农民

从提升农民素质、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入手,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建立健全农村培训多元化投入机制,采取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形式,突出农民文化素质、农业科技、法律知识、道德素质培训,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倡导乡村文明新风尚,开展新农村文明创建活动,培养农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第五章大力振兴科教事业,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坚定不移地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怀化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把教育作为经济跨越、社会进步的基石,全面推动经济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第一节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突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重大创新平台为支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全面提高科技整体实力和产业技术水平。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1.2%,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

38.培育科技创新主体

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支持企业创新的机制,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以企业为主体,推动形成产学结合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导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园(区)、科技创业园。鼓励重点优势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吸引国内大型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怀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到2015年,力争90%以上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企业科技与研发支出占全社会科技与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达到70%以上。

39.鼓励支持自主创新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大政府的科技投入力度,着力建设自主创新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实施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保险扶持政策,完善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发展创业风险投资。重点支持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力争在新药研制、新材料开发、资源培育与综合利用、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实现新的突破。到2015年,力争8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大中型企业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和产品,全市专利申请量增长20%。

40.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建立由研究实验室、科技中介机构、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依托市工业园、经开区,重点培育科技园区、创业服务中心、企业孵化器、成果转化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特色科技示范园。构筑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完善技术市场,发展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和担保服务机构。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业,构建完整的技术评估、技术服务、管理咨询、技术认证、专利代理为一体的科技服务体系。到2015年,应用型科技成果推广率达到85%。

第二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的战略地位,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着力巩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切实加强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薄弱环节,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市。

41.着力巩固基础教育

重视学前教育,力争每个乡镇均建立一所中心幼儿园,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巩固和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水平,调整优化城乡中小学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农村低龄寄宿制学校建设,基本消除农村教学点和复式班。加快实施“五年行动计划”,解决城区大班额问题。发展高中教育,办好22所省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突出优化高中学科结构,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提升师资水平。进一步完善各类教育学生资助制度,确保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基本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完成义务教育。到2015年,学前教育入园率达60%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95%以上。

42.全面提升高等教育

走内涵发展、特色立校之路,提升在怀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积极支持怀化学院建设成“文理兼备”的综合性院校,实现学院向综合性大学的全面升级。力争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加强怀化电大湖南省示范性电大分校建设。力争芷江师范建成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到2015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40%。

43.稳步发展职业教育

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增加职业教育有效投入,鼓励和引导民办中职教育事业发展。积极推行校企联系、产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提高职业学校毕业生转岗就业能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积极推进职业教育资源重组,调整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加快怀化职教城和国家级职业教育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支持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申报国家级示范性职业学院。

44.统筹发展特殊教育和继续教育

加大对特殊教育投入,科学规划布局特殊教育资源,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不断满足残疾儿童少年多样化的特殊教育需求。更加重视老年教育和国民继续教育,着力构建大众化、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到201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5年以上。

第三节建立健全创新机制

突破制约创新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建立公开、公平、合理、高效、完善的创新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创新成效。

45.完善促进创新的市场机制

建立完善“谁创新、谁受益”的市场激励机制,引导全社会尊重创新、参与创新。加大对自主创新的保护和激励奖励力度,适时建立鼓励创新的政府性奖励基金,激发全社会自主创新热情。建立完善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调节机制,简化科技型企业开办、转让、重组并购、投融资等手续,促进各类创新资源优化配置。

46.建立创新资源共享机制

坚持“开放共享、提高效益、保障重点、服务创新”的原则,突破创新行业壁垒,整合科技资金、设备、人才、机构等各类创新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对科技研发、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创新资源的统筹管理和综合利用,形成创新合力。加强与各类研发主体和创新机构的联系,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引导集聚更多的创新资源。

47.形成多元化创新投入机制

建立健全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自主创新投入机制。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增加科技和产业投入的各项规定,改革财政科研经费使用办法,加强财政性科技和产业发展资金的绩效管理。简化和规范科技投资审批,引导和鼓励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更多投向自主创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企业债券。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机制,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项目的贷款担保力度。

第六章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努力扩大对外开放

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突破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坚持用开放的胸怀包容促进发展的各种有利因素,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深化各项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第一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全方位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坚定不移地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48.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长期不变。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林业产业发展,促进森林资源市场化经营。深入推进以“一流转五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探索建立统一、有形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努力完善农村信息服务、农村科技推广、动物疫病防治、农村现代物流、农村金融服务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民落户城镇的限制条件,加快建立城乡统一户籍管理制度。完善征地补偿安置政策,切实解决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问题。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 案)》 更新:2011-01-23 10:11:58作者:jiadoo来源:点击:328次【字号:大中小】 提要:城市地铁项目: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市新增地铁通车里程400公里。城中村改造项目:改造大中城市城中村200个。城市河涌整治项目:整治城市河涌100条。 今天,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将审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规划纲要(草案)》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本报从《规划纲要(草案)》中摘录部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让读者先睹为快。 报告摘要 ●综观国内外形势,我省既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总体上仍处于推动科学发展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经济结构进入大调整阶段,新一轮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社会政治大局稳定;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雄厚经济实力、产业基础、市场优势和成功经验,这都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环境。但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复苏曲折复杂,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升温;我国经济进入转型期,我省原有优势逐渐弱化。我们要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着力克服不利因素,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体,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自主创新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和谐共享战略,全面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推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朝着建设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的目标迈出重大步伐,真正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必须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区域协调,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更加注重民生优先、和谐共享。 ●突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完善内外需协调拉动、消费投资相互促进的增长格局。坚持制造和创造相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并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总投资22302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15230亿元。 现代产业建设工程:总投资8448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5360亿元。

(发展战略)五年规划对我国国名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之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吸收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开放环境日趋优化,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一、对外贸易实现新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发展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是利用外需的主要途径,也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渠道。“十一五”期间,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着力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质量明显提高,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一)货物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116806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6倍。其中,出口总额63997亿美元,增长1.7倍;进口总额52809亿美元,增长1.4倍。5年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5.9%,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5.7%,进口年均增长16.1%,高于预定目标。 “十一五”前两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保持23%以上的快速增长,2007年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迈上2万亿美元台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2008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7.8%,其中,进口增长18.5%,进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9年进出口总额虽然下降13.9%,但我国依然是全球对外贸易表现最好的国家之一,降幅远低于全球贸易降幅。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出口比重由“十五”末的7.3%提高到9.6%;进口总额上升至世界第二位。2010年我国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进

浅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题

浅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题新华社16日受权全文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部《纲要》?它又有哪些重点和亮点呢?它给老百姓带来哪些鼓舞人心的重大信息? 首先,《纲要》是集中民智反映民意的发展蓝图,《纲要》具体描绘了我们国家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主要阐述国家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的重点,是未来五年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在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过程中,针对这些问题做了深入研究,期望在今后五年的发展进程中解决好这些问题。这也就构成了“十二五”规划的主题。 最突出的特点是规划纲要通篇贯穿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主题主线确定政策导向、设置规划目标、明确战略重点。二是力求做到五年与十年、当前与长远的有机结合,做好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巩固和扩大应对危机成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为实现奋斗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三是努力体现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导向,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四是坚持民生优先原则,在收入分配、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五是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六是在体现规划战略性、前瞻性的同时,努力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民生优先,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规划纲要首次明确了今后五年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重点,列出了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九大项。这些内容,涉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与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重点提升这些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充分体现了“民生优先”,是让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关键之举。“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是百姓最强烈的期盼;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正是“十二五”时期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 我们可以看出,从“篇、章、节”结构上看,与“十一五”规划相比,社会管理内容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单独设立一篇。社会管理篇分为5章,分别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和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社会财富的“蛋糕”怎么分,一直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十二五”规划纲要专门拿出一章的篇幅,就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作出具体要求。

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 年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摘要)

广州发布了“十三五”规划纲要,到2020年,广州GDP年均增长7.5%以上,到2020年达到2.8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万元左右,力争提前实现全市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到2020年,广州都有哪些目标?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以上,到2020年达到2.8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万元左右(编者注:2015年广州GDP总量是1.8万亿元,超过了新加坡),力争提前实现全市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成效显著,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70%左右,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创新驱动:到2020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9%,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例达3%,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5件。 城市功能:到2020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8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250万吨,广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6亿吨和2500万标准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60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2%。 改革开放:到2020年,商品进出口总值达2000亿美元。 城乡环境:到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86%,可吸入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低于30微克/立方米,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8平方米。 民生福祉:“十三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00万人,筹集保障性安居工程(含租赁补贴)累计5.75万套。到2020年,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2岁以上,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40张,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8%以上。 文明程度: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 要实现这些目标,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如何在“十三五”时期形成新的动力源?纲要给出的答案是,坚持“三大战略枢纽、一江两岸三带、多点支撑”发展格局。 “三大战略枢纽”

公路工程公司今后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第二工程公司今后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为完成集团今后五年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工程公司发展目标,指导公司经营管理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公司快速发展,特制定公司五年(2006—2010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发扬“敢想敢干、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塑造“政通人和、民主兴旺”的企业形象,在总结以往发展经验和继承东方路桥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解放思想,完善管理,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做强做大路桥施工主业,积极开辟新的发展项目,推进东方路桥企业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员工综合素质,为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企业,实现“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的办企宗旨而努力奋斗。 二、发展目标 (一)公司规模:在近两年内完成公司注册,到2010年,公司净资产达到6000万元以上。 (二)公司资质:到2010年,公司路桥施工资质达到总承包二级以上。 (三)项目建设:着力去选择1—2个有长期稳定收入的项目,进一步提高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为公司稳步发展奠定基础。 三、主要措施 (一)坚定信念,解放思想,谋求公司更大的发展 面对集团公司未来五年规划中给工程公司确定的发展目标,首先,必须建立起必胜的信心,集团公司为我们确定的目标,是科学、合理、务实的,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我们

的主观能动性,我们不但会实现发展目标,还将努力在一些方面有新的突破。其次,在工作中,要不断解放思想,积极从各方面、各层次、各角度汲取有益的成分来充实我们的头脑,使我们的工作思维更加周全,工作方法更加灵活实用,增强工作的实效性。第三,在考虑公司当前效益同时,也要始终面向未来,积极为将来做准备,谋求公司更大的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打造东方路桥“三个品牌”,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企业 企业文化建设中,公司要紧紧围绕东方路桥企业文化的根本要求,重点突出打造企业品牌、党建品牌和东方路桥人品牌,使企业文化成为保障公司长远发展,激励公司员工努力工作、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内在动力。 企业品牌打造方面,公司不仅要搞好驻地建设,文明施工,积极捐资助教、扶危济困,与周围群众和睦相处,更要从履行合同、施工安全、质量、进度等方面抓起,塑造文明、诚信、安全、优质、快速等对外形象,不断充实企业品牌的内涵。 党建品牌打造方面,公司要从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工作制度、认真落实各项工作要求、大力推行党员主题实践活动、严格进行工作监督反馈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起鲜明的东方路桥党建品牌形象。 东方路桥人品牌打造方面,公司要重点培养员工“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等理想观念教育,培养员工“敢想敢干、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培养员工“特别能吃苦耐劳,特别能团结协作,特别能学习创新,特别能无私奉献”的东方人优秀品质及“八荣八耻”观教育。

国民经济和社会社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社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 要(要点)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十三五”时期(2016-2020)是XXX镇经济转型,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XXX 镇“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理清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明确工作原则、奋斗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对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组织动员全镇人民,步调一致,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克难攻坚,开拓创新,全面实现XXX镇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纲要》主要阐明“十三五”期间XXX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政府工作重点,是“十三五”期间XXX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十二五”简要回顾 一、“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二五”以来,XXX镇党委、政府在XXX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镇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同甘共苦、攻坚克难,不断克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坚定不移的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目标,为“十三五”时期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预计到2015年底,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农业总产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农民纯收入达到XX元,年均递增X%;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公共预算收入XX万元,年均递增X%,全镇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二)农业产业稳步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镇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土地整理为重点,大力优化土地经营管理,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农业基础设施显著加强,粮食基础地位得到巩固。以水产养殖、畜禽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龙头企业、特色品牌不断壮大。 (三)工业发展日新月异 “十二五”以来,全镇工业以XXX开发区为载体,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工作力度,先后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XX个,涵盖建筑材料、钢铁加工、卫生洁具、电力工程等行业,为全镇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镇围绕XXX开发区园区建设和企业用工需求,注重发展运输、工程建设、餐饮、劳务输出等行业,第三产业稳步增长。预计到2015年底,全镇各类服务网点达XX户, 从业人员达到XX人。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二五”期间,我镇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镇初升高的入学率一直位居全区前列;以弱势群体救助为核心,社会保障再上新台阶,全面铺开居家养老工程,并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计生工作进一步加强。进一步规范了孕前型管理模式,强化了服务质量,加大了新型生育文化宣传,全面落实了利益导向机制。全镇人口出生率X X‰,人口自然增长率XX‰。此外,文化、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六)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全国热作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全国热作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发日期:2011-09-10 14:29作者:来源:农业部农垦局 展休闲农业,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全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精神,促进休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休闲农业发展形势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高涨,休闲农业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一)发展休闲农业意义重大。休闲农业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有市场需求、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朝阳产业,是利国利民、一举多效的新兴产业。一是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休闲农业能够融合一、二、三产业,将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人文创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需要,开辟了现代农业建设新途径。二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保障粮食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发展休闲农业能够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有效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成为农民“四季不断”的重要收入来源。三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引导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能够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从而整体带动农业生产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乡风文明水平的提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休闲农业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客源,能够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使得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环境,必将在加快城乡经济文化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五是丰富我国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农村地区集聚了70%的旅游资源,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大力发展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对于适应我国旅游消费转型升级,培育新型消费业态,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具有重要意义。 (二)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当前,我国休闲农业蓬勃发展,规模逐年扩大,功能日益拓展,模式丰富多样,内涵不断丰富,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产业规模逐年壮大。全国农家乐已超150万家,规模休闲农业园区1.8万家,年接待人数超过4亿人次。二是产业类型丰富多样。各地根据自然特色、区位优势、文化底蕴、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先后发展形成了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特色各异的模式和类型。三是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休闲农业逐步从零星分布向规模集约,从单一功能向休闲教育体验多功能,从单一产业向多产业一体化经营,从农民自发发展向政府规划引导转变。四是产业品牌影响扩大。围绕“高、新、特、优、雅、奇”努力打造特色休闲品牌,一批服务能力好、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五个五年计划纲要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5)简介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五五”计划提出后三年(1978-1980),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3月,又修订了十年发展纲要,要求到1985年钢产量达到6000万吨,石油达到2.5亿吨,国家计划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其中10个大型钢铁基地,9个有色金属基地,8个煤炭基地,10个大油气田等等。从1978年到1985年,基本建设投资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每年要投资700亿元,超出了实际可能,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中央就对此作了修正。 从“五五”计划执行情况来看,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197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055亿元,超过计划的4.4%,比上年增长10.4%。1978年社会总产值为6846亿元,比1977年增长13.1%,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l0亿元,比1977年增长12.3%,比1976年增长19.4%。财政收入和支出连续两年大幅度增加,但收入略有节余,扭转了1974年到l975年连续三年财政赤字、财政收支恶化的状况。但此时表现出明显的冒进倾向,对经济发展要求过急,规定的具体指标过高,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新的失误。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会议强调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初步提出了调整、改革的任务和措施,预示着国民经济发展即将摆脱困境,进入新的不断探索发展道路的时期。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新八字方针),并从这一年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1975年,国务院讨论和规划“五五”和“六五”时期的经济发展。同年,召开了多次计划工作的务虚会,研究和确定经济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

十二五规划纲要最全复习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练习题库 1.“十二五”规划提出,把( C)大发展作为结构优化的战略重点。A第二产业B医疗制作C服务业D第一产业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是的关键时期,是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C)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和谐社会建设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和谐社会建设 3、“十二五”的核心任务是( A ) A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B 改变社会风气 C 提高人均收入 D 促进社会和谐. j 4.“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 D 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A振兴 B改革 C现代化 D 发展 5.“十二五”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 A ,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A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B必须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 C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 D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 6.“十二五”时期,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 B 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 A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 B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 C世界多极化、经济国际化 D世界一体化、经济国际化 7、“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十二五”规划要具(A)特性。A、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B、战略性发展性科学性 C、科学性发展性前瞻性 D、指导性发展性科学性 8.“十二五”时期,从国内看, D 深入发展,……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 A工业化、网络化、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 B产业化、网络化、城镇化、市场化、现代化 C产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 D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9.以 B 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A改革开放 B科学发展 C和谐社会建设 D和平发展 10.以 B 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A改革开放 B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C和谐社会建设 D社会主义精神、物质文明建设 11.要坚持把 C 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A和谐社会建设 B两型社会建设 C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D社会主义精神、物质文明建设 12.要坚持把 C 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A保障和改善民生 B改革开放 C科技进步和创新 D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3.要坚持把 A 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A保障和改善民生 B改革开放 C科技进步和创新 D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草案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更新时间:2011-01-26 10:45:00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明显,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预计为5.0∶50.4∶44.6,规模以上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40∶60。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形成规模化、高级化发展格局。现代服务业加快壮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现代农业稳步推进。 ——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三旧”改造全面推进,宜居城乡和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预计2010年城镇化率达64.0%。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取得一定成效,珠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粤东西北地区发展提速。 ——绿色广东建设初见成效。积极淘汰落后水泥、钢铁产能,关停小火电,扎实有效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硫排放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等约束性指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五年年均增长分别达7.5%左右和8.0%左右。就业规模持续扩大,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实现养老保险关系省内外顺畅转移。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文化体育事业日益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成功举办第十六届亚运会和首届亚残运会。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5.3岁。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跨越。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迈出新步伐,五年新增高速公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五年计划(The Five-Year Plan),后改称“五年规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制定背景 五年计划作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形式最早并非源于中国,也非中国所独有。 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通过五年计划取得了辉煌的经济建设成就。战后,随着欧亚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五年计划被社会主义阵营中很大一部分国家所借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五年计划不仅深刻影响了苏联的经济发展,还对战后所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五年计划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体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到2015年结束已经完成总共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 《201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中国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于2016年3月17日正式发布,规划分为二十篇共八十章。 制定过程 中期评估、前期研究、形成思路、建议起草、通过建议、制定纲要、专家论证、争取意见、审议批准、正式公布、规划实施 执行时间 直到1950年底,大陆才基本统一(49年新中国成立时大陆的大部分还没有解放),直到1953年,才完全从大规模战争状态中解脱出来。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三年经济困难,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期)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 第五、六个五年计划:1976-1985年,其间经过调整,实际是按照10年规划执行的。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2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从2005年中国“十五计划”最后一年,从中央到地方,众多部门、专家、学者、各界人士都热情参与“十一五”规划的制定,从此计划变为规划。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颁布并且开始实施。下面我开始着重谈谈自己对十二五规划的一点看法。 2010 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延续2009 年的复苏趋势的关键性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国家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在“十二五”规划中,把结构调整定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基础: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和金融危机的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控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越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我认为这就为“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我深刻的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有两个特点很重要: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新特点,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展望:我认为“十二五”规划蓝图已经成就,那么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就在于全党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党的群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环境保护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坚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重,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第一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综合运用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汇等多种手段,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严格用能管理,加快制定能源发展规划,明确总量控制目标和分解落实机制。推进植树造林,新增森林面积1250万公顷。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控制工业、建筑、交通和农业等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探索建立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推进低碳试点示范。 第二节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制定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总体战略,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观测和影响评估。在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加快适应技术研发推广,提高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和沿海、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水平。加强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和预防,提高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能力。

第三节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参与国际谈判,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制度。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交流和战略政策对话,在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推动建立资金、技术转让国际合作平台和管理制度。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和帮助。 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各类资源保障程度。 第一节大力推进节能降耗 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健全奖惩制度。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制订完善并严格执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完善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强节能能力建设。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第二节加强水资源节约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严格水资源保护,加快制定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加强水权制度建设,建设节水型社会。强化水资源有偿使用,严格水资源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推进农业节水增效,推广普及管道输水、膜下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新增5000万亩高效节水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 规划纲要 广西发展和改革委 根据《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阐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乘势而上奋力实现“两个建成”宏伟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广西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实现“两个建成”目标的关键期。必须深刻认识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准确把握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阶段特征,抓住用好重大战略机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章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方针政策,提出并实施一系列符合广西实际的重大举措,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胜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等指标超过万亿元,预计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8万亿元,年均增长10.1%。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千亿元产业增至10个,新兴产业加快成长,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农业农村发展态势良好,城镇化水平提升,“双核驱动、三区统筹”区域发展协调推进。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跨越,高铁经济圈和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南宁机场跻身千万旅客吞吐量大港行列,西部首座核电站防城港红沙核电1号机组并网发电,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