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登勃朗峰》教案

19、《登勃朗峰》教案

19、《登勃朗峰》教案
19、《登勃朗峰》教案

19 《登勃朗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识记并掌握文中的生字和生词。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景色的壮美、人物的奇特。

3、掌握作者行踪,理清文章思路。

过程与方法:

4、体会这篇游记写景叙事相结合的写法,使文章错落有致。

5、品味运用多种修辞方法,风趣幽默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领略自然美的情趣。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以游踪和移步换景描写眼前景物。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优美和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有关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都知道珠穆朗玛峰是中国也是世界最高的山峰。

在欧洲阿尔卑斯山脉也有一座最高峰——勃朗峰,它也是西欧的最高峰。

首先请欣赏几幅图片,来认识一下勃朗峰,看完以后说说你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1835—1910),是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著名演说家。其作品风格以幽默和讽刺为主,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代表作品有《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耶历险记》、《百万英镑》、《竞选州长》等。

三、资料链接:

本文选自《远处的青山》(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林文华译,是马克?吐温欧洲旅行游记中的一篇。

《登勃朗峰》选自马克?吐温的《海外愚夫》,也译作《傻子旅行》。文章出色地描述了欧洲阿尔卑斯山脉的最高峰——勃朗峰雄伟壮丽的景色,生动地刻画

了勃朗峰人——“车夫之王”的豪爽乐观的性格。这篇散文堪称西方游记文学中的名篇,同时也集中体现了马克?吐温的艺术风格和语言风格。

四、预习反馈:

1、读一读字音:

雇佣gùyōng 翌日yì苍穹qiónɡ 缭绕liáo

颠簸bǒ打嗝gé纷至沓来tà隧道suì

俯瞰kàn 巉峻chán 独踞jù皑皑ái

妩媚wǔ沟壑hè拾级而上shè焦炙zhì

纤指xiān 骡背luó醺醺xūn 辚辚lín

络绎不绝yì峰巅diān 可悯mǐn 霓裳ní

2、记一记词义:

翌日:次日,第二天。

巉峻:险峻陡峭。

拾级:逐步登阶。拾,轻步而上。

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轻歌曼舞: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的高大。

穹顶:悬垂的半球体空间或面积,穹或穹形面。

五、带着问题读课文:

1、奇美景物:主要描述了勃朗峰的几处景物?几处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2、奇人逸事:为什么要着力描写车夫及惊险的下山经历?

3、两种笔法:写上山时见到的美景和下山时遇见的奇人奇事的写作方法有什么不同?

4、思想感情: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六、整体感知:

1、作者的游览线路是怎样的?

路线图(游踪):坐火车到了马蒂尼;取道黑首,勃朗峰,逗留高地;抵达

阿冉提村;到达沙蒙尼。(马蒂尼→勃朗峰→阿冉提村→沙蒙尼旅馆)

2、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线索:作者前往勃朗峰途中的所见所感。

3、文章开头一段描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描写了人们通过不同的交通工具赶路游勃朗峰的盛况,开篇点题,总领全文,为写勃朗峰的秀美景色做铺垫。

4、作者在前往勃朗峰的过程中看到了哪些美景?

作者在前往勃朗峰的过程中,看到的秀色美景:

第2段写脚下峡谷:奇美

清流急湍;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瀑布倾泻,轰鸣作响。

第3段写勃朗峰:奇伟

白雪穹顶,日照其上,光艳耀目;耸入蓝天,独踞苍穹。

第4段写勃朗峰周围的山峰:奇险

浅棕色的光秃尖岩;奇形怪状;如美女纤指;形如糖塔。

第5-6段写勃朗峰附近的一座峰巅:奇幻

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变幻无穷。

5、速读2-6段,从文中找出面对景物作者所产生的独特感受。

【第一处景物】美不胜收;【第二处景物】威严,独踞苍穹;

【第三处景物】奇形怪状;【第四处景物】妩媚、妖媚。

6、下勃朗峰时遇到了哪些趣事?

7-11段:在阿冉村遇上了奇人“车王”,感受了车王疯狂的车技,虽有颠簸之苦,也有意外之喜,住上了上等房间。

7、划分文章部分、层次。

第一部分(①):写作者徒步前往勃朗峰途中的所见所想。

第二部分(②—⑥):描绘登勃朗峰时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⑦—?):叙述下勃朗峰时遇到的奇人奇事。

8、概括本文主旨。

本文记述了作者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重点描绘了勃朗峰的美景及富有传奇色彩的趣闻逸事,表达了作者对勃朗峰的喜爱及赞美之情。

七、精读品味(一):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前往勃朗峰途中的情况。

路上行人众多,一路都为上坡且相当陡峭,天气灼热难当。

2、作者为什么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

乘车骑骡的游客与我们对比:

乘车骑骡的游客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还不能休息;

作者一行人徒步上山,既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休息。

3、“既然花了钱坐车,就一定要使他们的旅行物有所值”是何含义?

因为他们是花了钱坐车的,如果他们下车来就觉得“钱白花了”,所以不会象我们那样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含蓄地写出了他们被金钱所束缚住了,迷失了人的自然天性。

4、第②段中作者从哪些感官角度来写景?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从视觉角度描绘岩壁峻峭,丘岗葱绿的特点;

从听觉角度描绘沿途瀑布轰鸣的特点。

表现了勃朗峰的山中美不胜收的奇景。

5、第②段结构上有何特点?

总写:景色秀美。

分写:隧道长,峡谷幽,清流急湍,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瀑布泻鸣。

6、“我们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苍穹。”(第3段)山为什么会随我们拾级而上而“愈升愈高”?

勃朗峰一路都为上坡,且相当陡峭。并且,在远处看山不觉其高,立于高山,方知其高。

7、第6段写作者登勃朗峰看到美景时,联系到肥皂泡,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运用比喻修辞,把天空中“华丽色彩”“天衣云锦”的美景比作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将肥皂泡说成自然界中最美丽精致的造物,间接抒写了作者对勃朗峰美景的高度赞美,表达了其对大自然的热爱。

至精至美者,往往不能长久,因而尤足珍贵。

奇妙瑰丽、变幻无穷、如肥皂泡般的绚丽生活,令人可求可盼。但恐怕清流急湍、陡峭如削、灼热难当,才是生活固有的真谛。享受生活的色彩斑斓,不忘生活的艰难险阻,你就是生活真正的主宰者。

第二课时

七、精读品味(二):

8、读7-11段,标出描写车夫的句子。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车夫的?写出了车夫怎样的特点?

“不必为此烦恼——静下心来——不要浮躁——他们虽已扬尘远去,可不久就会消失在我们身后的。你就放下心坐好吧,一切包在我身上——我是车夫之王啊。”(第8段)

“哈,看到了吗?如我所说吧——我可是名副其实的车夫之王啊。”(9段)“直当是种乐趣吧,先生们,这种情况不常见,但很不寻常——能坐上车王的车的人,可是少之又少啊,看到了吧,真如我说的,我就是车王。”(第9段)——语言描写,写出了车夫驾车本领高超,自信自得,为人热情,乐于交谈。

出发前,“把握十足”;途中飞速行车时“镇定”“神情威严”;险遭不测时,“面不改色,和颜悦色”。

——神态描写,写出车夫相信自己高超的驾车本领,飞速行车时的全神贯注、镇定,关心他人心理。

他扬鞭一挥,车便辚辚向前。(第9段)

——动作描写,表现车夫技术娴熟。

“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这种情况下车夫之王还“时不时地掉转头来”。

——行车情景,通过写行车的惊险,车夫却气定神显,突出车夫驾车技术的高超。

9、写“车夫之王”与写其朋友笔法不同,试具体分析?

写“车夫之王”是浓墨重彩,从多角度展开描写,突出车王是本领高超的传奇人物。

写其朋友是简笔勾勒,朋友作为“勃朗队长”,爬山次数和向导水平更高。

一详一略。可见这里的奇人奇事还有许多,给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10、作者对文中的人物持什么态度?从中能看出他怎样的人生态度?

文中那些骑骡乘车的游人,他们雇佣车马本意是为己所用,却反被车马所限制,从而丧失了游山玩水的自由。对他们作者是讥讽的。

而对“车王”和“勃朗队长”,作者虽语言幽默,让他们颇显可笑,却着意突出了“车王”的自信、热情、洒脱和“勃朗队长”的自信而热情,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这两个人物的欣赏之意。

从作者对待文中人物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马克·吐温幽默、坦率的个性和积极、乐观、自由的生活态度。

11、读第11段:

我们不仅安全地“到达沙蒙尼旅馆”,而且“住进了上等的房间”。这样的结局果真是“老天有意安排”吗?

揶揄的逗笑,完美的结局,皆大欢喜。勃朗峰一游虽有颠簸之苦、不测之险,也有意外之喜——真正的悟得了“不上高山焉知平地”“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八、深入探究:

1、文章主要描写了作者上山与下山的经历,这些经历有哪些不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

(1)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换的光影,引出无限感慨。

(2)写下山,用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

2、从文章题目“登勃朗峰”看,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为什么还要花很大的篇幅写下山时遇见的奇人奇事呢?

作者在前半部分主要描绘了勃朗峰的四处奇美景色:峡谷四周,景色奇美;勃朗峰顶,威严独踞;嶙峋的怪石,形态各异;山上的光影,多彩斑斓。这些美景令人感觉美不胜收。

在写景的基础上,作者在后半部分又叙述了下山过程中遇见的奇人奇事和惊险经历,表现了勃朗峰不仅景物优美,还富有传奇色彩。这样,增强了游勃朗峰的趣味性。

3、本文的语言极具特色,从文中选择你喜欢句子,从用词、句式、修辞等角度进行赏析。

(1)“这一彩幻只是稍作驻留,顷刻间便飘忽不定,相互交融,暗淡隐去,可又骤然反光灼灼,瞬息万变,真是无穷变幻,纷至沓来。”(第5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教案设计

19.登勃朗峰 教学目标 1.了解勃朗峰景色的奇异特点,体会作者的游踪的顺序,了解旅途中的所见所遇之事。 2.体会作者以游踪和观察点的变化描写眼前景物。(重点) 3.体会作者优美和风趣的语言风格。(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激趣入题 阅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也是一种阅读,在旅行中去认识未知的这个世界,去探索这个世界的绚烂。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爬山,我们可以领略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绮丽。登顶,可以感受一览众山小的壮阔。今天,我们随着马克吐温的脚步,去勃朗峰来一次绮丽之旅。 二、浅层阅读,整体感知 (一)预习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翌.日(yì) 辚.辚(lín) 巉.峻(chán) 拾.级(shè) 霓.裳(ní) 隧.道(suì) 俯瞰.(kàn) 穹.顶(qióng) 皑.皑(ái) 缭.绕(liáo) 沟壑.(hè) 打嗝.(gé) 纷至沓.来(tà)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翌日:指第二天。明日,明天。拾阶:拾,轻步而上。逐步登阶。 络绎不绝:络绎:前后相连,连续不断;不绝:不断。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美不胜收:胜:尽。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一如既往:一:完全;如:像;既往:从前。指态度没有任何变化,还是像从前一样。 纷至沓来:纷:众多,杂乱;沓:多,重复。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名副其实:副,符合,彼此相称。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霓裳羽衣:以云露为裳,以羽毛作衣。形容女子的装束美丽。 骤然:来得很突然,没有任何的征兆,一下子就发生了,没给任何准备。 (二)知识积累 1.走近作者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作品风格以幽默和讽刺为主,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代表作品有《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苦行记》等。 2.背景资料 勃朗峰是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海拔4807米,法语意为“银白色山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勃朗峰地势高耸,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山体约有200平方公里为冰川覆盖。勃朗峰设有空中缆车和冬季体育设施,为登山运动胜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为阿尔卑斯山最大旅游中心。 (三)整体感知 1.课文内容可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 明确:可分作两部分。第一部分(1-6)惊叹于勃朗峰美丽的景色。第二部分(7-11)“车夫之王”的幽风趣及给旅途带来的快乐。 2.作者登勃朗峰的路线是怎么样的? 明确:马蒂尼——黑首——阿冉提村——勃朗峰。作者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风景。 3.除了写登勃月峰的所见所闻外,作者还写了什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 沪教版()

牛顿在暴风雨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本课8个生字,注意读准“蓬、疯、撑”等字的后鼻音;指导掌握“暴”的字形。区别“向、像”。积累“罕见、风雨交加、河水泛滥、房屋倒塌”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并通过质疑、释疑,了解他这样做的原因。 3、通过比较不同人在暴风雨中的不同表现,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勇敢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研读第7小节,明白牛顿不停跳的原因,体会他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并能复述第7小节。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段与段之间矛盾之处进行质疑。 教学过程: 一、媒体引入,体会暴风雨的猛烈程度 1.观看媒体,简要说说画面内容。 师板书:暴风雨指导字形:暴 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呢?请你边看段录象边听老师介绍,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暴风雨的来势汹汹,把这些词语记住。 交流板书:河水泛滥(随机指导泛滥的意思和形旁,也可出示画面)、房屋倒

塌、风雨交加、电闪雷鸣。 是啊!就是指河水太多了,以至于都溢出来了。所以,你看,它们的部首都是……(三点水旁)指导写字:泛滥 交流“罕见”罕见的意思是……(少见)也是它的近义词。 2、齐读(读正确) 3.谁能用这些词语连起来说一说。(提示根据班级情况,不会的用媒体提示,会的就不用,前面老师已经示范说过了。) 这是一场……(罕见的)暴风雨。顿时间,……(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没过多久,便能看见……(洪水泛滥、房屋倒塌) 4、这样来势汹汹的暴风雨的确是难得一遇。出示第一节。 师:公元1658年的9月3日,英国也遭受了这样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自己读,指名读,谁能读好这段话。或者请两个,第一个关注字音,第二个关注是否读出罕见和来势汹汹) 5、师:是啊!这场暴风雨太大了,让人望而生畏。遇到这样的暴风雨,人们一般会怎么做呢?(躲在家里、不敢出门。) 6、小结,揭示课题。 师:你们说的一点也不错。面对如此恐怖的暴风雨,有一个人却是迎着暴风雨而上,他就是……补充完整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的第23课,就为我们介绍了这个看似奇怪、与众不同的人。齐读课题。 二、抓住矛盾之处质疑,了解文章的学习重点。 1.暴风雨如此的恐怖,人们都躲在家里,不敢出门。你看,牛顿的弟弟妹妹……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精品教案

第19课*登勃朗峰 教材解读: 本文选自《远处的青山》。该书收录了查尔斯·狄更斯、奥斯卡·王尔德、约翰·高尔斯华绥、华盛顿·欧文等名人名家旅行中的所见所感,其中既有雄伟的名胜掠影,又有幽静的乡村风景,更不乏引人入胜的都市风情。在描述各异景色的同时,引领着我们走进一个又一个悠久深邃的文化风俗中。 《登勃朗峰》(也有译作《车夫之王》)记述了作者一行人登勃朗峰的过程。全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具体形象地描绘了勃朗峰美不胜收的景物,并刻画了一个技术高超、性格豪爽的车夫形象。笔法变换自如,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表现欲强,对未知领域有浓厚的探究兴趣。本节课前,他们学习《壶口瀑布》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已经了解了游记的特点以及学习这类文章的方法,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习文本,通过阅读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随着作品去想像和遨游世界,丰富学生见闻并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学生对这个单元的课文是很感兴趣的,只要课前布置好学生预习,课堂上问题设计得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应该能容易把握文章的内涵。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内容,掌握生字词。 2.体会文章景物描写的妙处,学习具体生动描写景物的方法。 3.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不同的写法,体会作者多变的笔法。 重难点突破

重点:学习具体生动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不同的写法,体会作者多变的笔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 1.自读点拨法:结合学习过程,点拨学生研读文章,感悟文章的写作技巧。 2.情境设置法:利用视频和图片,给学生以情境感,引领学生感受勃朗峰景色之美。 学法: 1.阅读品味法:通过反复研读与细致品味等活动,深入文本,感受这篇游记的独特魅力。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小组合作,充分准备,学习游记的语言和技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CAI课件、与本文有关的拓展资料。 学生: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勾画语句,形成初步的阅读体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朗读古诗词)阅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也是一种阅读,在旅行中去认识未知的这个世界,去探索这个世界的绚烂。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爬山,我们可以领略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绮丽。登顶,可以感受一览众山小的壮阔。今天,我们随着马克吐温的脚步,去勃朗峰来一次绮丽之旅。

登勃朗峰 省一等奖【一等奖教案】 人教部编版

19登勃朗峰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朗读中感受景色的壮美,人物的奇特。 2.抓住关键句,品味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优美又幽默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怀。 3.体会这篇游记写景叙事相结合的写法,详略得当,使文章错落有致。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珠穆朗玛峰是中国也是世界最高的山峰,在欧洲阿尔卑斯山脉也有一座最高峰——勃朗峰,它也是西欧的最高峰。下面让我们跟随马克·吐温的脚步,走进勃朗峰,一睹勃朗峰的雄伟奇幻的风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品味山中奇景 (一)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著名演说家。一生写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从内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来自社会底层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其作品语言生动有趣,充满了喜剧的情节和智慧、幽默。而从《登勃朗峰》这篇游记也可看出,马克·吐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幽默作家,同时也是一位笔下极富诗意和擅长写景状物的文章妙手。 (二)请同学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路途中所见景物的段落。 1.找出描写所见景物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地方的什么景物。 明确:第2自然段,写脚下峡谷:清流瀑布; 第3自然段,写勃朗峰:白雪覆盖,日照其上,光艳耀目; 第4自然段,写勃朗峰周围的山峰:浅棕色的光秃尖岩; 第5—6自然段,写勃朗峰附近的一座峰巅: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变幻无穷。 2.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从中感受到景物怎样的特点?产生了怎样的联想?速读第2—6自然段,从文中找出面对景物作者所产生的独特的感受。 明确:第一处景物:美不胜收。 第二处景物:威严,独踞苍穹。 第三处景物:奇特。 第四处景物:轻柔,美丽。 眼前的绚丽色彩以及它们的无穷变幻便是我们从飘浮的肥皂泡中看到的一切,泡泡所到之处,种种色彩变幻,尽被摄入其中。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泡了: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我想,假如世上只有一个肥皂泡,其价值会是多少呢? 3.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描绘出来的? 明确:第一处,通过视觉和听觉,写出景物的美;第二处,远观勃朗峰,“独踞苍穹”的“踞”形象地写出了其威严的特点;第三处,运用比喻,把山峰的形状比作“美女的纤指”“主教头上的帽子”,写出了山峰形状的奇特;第四处,运用比喻,将“朵朵白云”比作“游丝蛛网”和“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突出白云的纤巧、轻柔、美丽。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欣赏奇人奇事

《探索之路》参考教案

第二节探索之路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过程与方法 知道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曲折并富有意义的。 教学重点1、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2、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1、用黑板讲解象形文字的构成,物理学的发展历程等。 2、结合讲故事的方式讲解物理学发展历程。 3、让学生自己阅读后提问,老师讲解。 教具准备图片、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请学生看爱因斯坦的讲话“我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来自一种想要了解自然奥秘的无法遏制的渴望,而不是别的什么目的”。 2、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在自然中、在生活中都有很多神气,面对神奇,人们感到迷茫、好奇、敬畏,人们渴求去探究。“一种想要了解自然奥秘的无法遏止的渴望”促使世界各民族努力探索、坚持不懈,从茫茫1、学生看爱因斯坦的 讲话。 2、学生看书上的引入 语。 名人名言激 励学生。 引入课题。 推出标题。

远古延续至今,并将走向未来。 3、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物理学 的探索之路。板书课题“第二节探索 之路”。 3、学生听讲。 (二)进行新课。 一、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教师讲述:远古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思索自然界的神奇现象了,而那些能直接刺激感官(如眼睛和耳朵)的神奇现象则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从古人的文字和图画中便可看出他们的一些科学思索。推出段标1: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 2、请学生看文字、图形思考。 ①图1-14,甲骨文“殸”。 甲骨文“磬”,好象是一块很大的斜面石头和一只拿着结实木槌的手,这只手正拿着木槌欲敲打石块。石头上分叉的笔画有时被解释成悬挂它的绳子形象,有时又被解释成某种形式的装饰品。磬和耳组成了“聲”(声)字,这似乎表示耳朵听的是木槌敲打磬发出的声音。 ②图1-15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 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字的上部为发出光线的太阳,字的中部为被蒸发的水气,字的下部则为大地。该字 1、学生听讲。 2、学生看文字、 图形思考。 ①学生看图并了 解其含义。 ②学生看纳西族 东巴象形文字。 引入段标 1。 展示了古 人原始思维中 的科学成分。 了解古文明还 停留在朦胧的 感性认识阶 段。

登勃朗峰教案

登勃朗峰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登勃朗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勃朗峰景色的奇异特点,体会作者的游踪的顺序。 2.了解旅途中的所见所遇之事。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运用优美和幽默的语言描写眼前景物、记叙所遇人物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以积极美好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以游踪和观察点的变化描写眼前景物。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优美和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法学法 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欣赏图片。要问西欧最雄伟的山脉是什么山脉,那就是阿尔卑斯山脉;要问阿尔卑斯山脉上最高峻的山峰是哪座山峰,那就是勃朗峰。今天,我们将穿越到一个世纪以前,跟随美国着名作家马克吐温去登游勃朗峰,这必定会是一次轻松愉快的旅行。 二、补充资料 勃朗峰是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也是西欧最高峰,海拔4807米,位于法国和意大利交界处。 勃朗峰地势高耸,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冬季积雪,夏不融化。勃朗峰每年都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滑雪、登山。 三、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作品风格以幽默和讽刺为主,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林肯。

代表作品:《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乞丐王子》等。 四、整体感知 1.本文是马克·吐温欧洲旅行的一篇游记。自读课文,勾画作者所经过的地点,理清文章行文思路。 马蒂尼—黑首—勃朗峰—阿冉提村—沙蒙尼 2、理清结构: 上山(1-6) 登山沿途的所见所感。 下山(7-11) 乘车下山的奇人奇事。 五、精读探究: 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勾画文中写景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描绘山中奇景的? 1、我们取道黑首,抵达高地,沿途不乏秀色美景。 总写秀丽景色 2、有一处需经隧道,穿山而过;俯瞰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整个黑首道上,到处瀑布倾泻,轰鸣作响。 分写隧道长,峡谷幽,清流急,岩壁峻,丘岗绿。 视觉、听觉 3、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因巉岩太过陡峭,皑皑白雪无法堆积,只能在分野处偶见几堆。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勃朗峰周围山峰的奇形怪状。 侧面突出勃朗峰的雄伟,尽显大自然的神奇。 4、旅途上不但有美景,还有奇人奇事,作者从哪几个角度刻画了“车夫之王”? 语言描写,写出了“车夫之王”架车本领高超,自信自得,为人热情,乐于与人交谈。 神态描写,写出了“车夫之王”相信自己高超的驾车本领,飞速行车时的全神贯注、镇定。 写行车的惊险,车夫却气定神显,侧面突出“车夫之王”架车技术的高超。 六、写法探究

八年级语文《登勃朗峰》精选教案范文三篇

八年级语文《登勃朗峰》精选教案范文三篇 《登勃朗峰》(也有译作《车夫》)记述了作者一行人登勃朗峰的过程。全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具体形象地描绘了勃朗峰美不胜收的景物,并刻画了一个技术高超、性格豪爽的车夫形象。笔法变换自如,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八年级语文《登勃朗峰》精选教案范文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登勃朗峰》精选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领略美景与趣事。 2.学习本文散文笔法与小说笔法并用的写法。 3.感受文章语言略带幽默与书卷气息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朗读古诗词)阅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也是一种阅读,在旅行中去认识未知的这个世界,去探索这个世界的绚烂。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爬山,我们可以领略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绮丽。登顶,可以感受一览众山小的壮阔。今天,我们随着马克吐温的脚步,去勃朗峰来一次绮丽之旅。 二、预习反馈 1、说一说,交流你所知道的作者和勃朗峰 (1)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演说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有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种体裁。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具有幽默和讽刺的特点。他经历了美国从初期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前期以辛辣的讽刺见长,到了后期语言更为激烈。

(2)勃郎峰 勃朗峰,阿尔卑斯山脉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海拔4807米,法语意为“银白色山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勃朗峰地势高耸,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冰川发育,约有200平方公里为冰川覆盖,顺坡下滑,西北坡法国一侧有的梅德冰川,东南坡意大利一侧有米阿杰和布伦瓦等大冰川。建有科学研究实验站。勃朗峰设有空中缆车和冬季体育设施,为登山运动胜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为阿尔卑斯山的旅游中心。 2、写一写,你所掌握的字音 字词注音,抽生到黑板上完成。 翌日(yì)辚辚(lín)巉峻(chán)拾级(shè)霓裳(ní)隧道(suì) 俯瞰(kàn)穹顶(qióng)皑皑(ái)缭绕(liáo)沟壑(hè)打嗝(gé)纷至沓来(tà) 3、考一考,词语正确的一项 三、交流展示 1、跳读课文,理清思路。 过渡语:可怜可悯,教师引导为什么说乘客可怜可悯呢?物有所值的旅行是什么样的呢?请跳读课文,找一找这一路写了哪些景色,各有什么特点?又在这一路遇到了什么人和事?梳理课文之后,用一个词概括你读完文章后最突出的印象。 预设(奇),沿途奇美,主峰奇伟,山峰奇险,云朵奇幻;车夫“奇人”经历“奇遇” 2、品读语言 (1)这一路奇丽的风景,经历的奇人奇事,都被我们的作者写进了精彩的文字里。下面请同学们划出文中你觉得最精彩的句子,品读分析说说你的阅读感受。(分组合作,一大组风景,二大组人物) 【交流点拨】①取道黑首欣赏瀑布,“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一连串四字词语,语言整齐,极富文学意味;②向山下的阿冉提村进发之前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时,用了“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四字词语连用,词藻华丽且用词准确,令人耳目一新。③“车王”赶马车“什么乱石废物,沟壑旷野,一概不顾——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每当我们险遭不测时,他总是面不改色,和颜悦色地说:

《登勃朗峰》教案

《登勃朗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勃朗峰景色的奇异特点,体会作者的游踪的顺序。 2.了解旅途中的所见所遇之事。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运用优美和幽默的语言描写眼前景物、记叙所遇人物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大自然,以积极美好的心态面对生活。 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以游踪和观察点的变化描写眼前景物。 难点:体会作者优美和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要问西欧最雄伟的山脉是什么山脉,那就是阿尔卑斯山脉;要问阿尔卑斯山脉上最高峻的山峰是哪座山峰,那就是勃朗峰。今天,我们将穿越到一个世纪以前,跟随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去登游勃朗峰,这必定会是一次轻松愉快的旅行。 二、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作品风格以幽默和讽刺为主,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主要的代表作品有《百万英镑》(短篇)等。此外,马克?吐温还有自己的四大名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苦行记》等。 三、文本链接 勃朗峰是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海拔4807米,法语意为“银白色山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勃朗峰地势高耸,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山体约有200平方公里为冰川覆盖。勃朗峰设有空中缆车和冬季体育设施,为登山运动胜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为阿尔卑斯山最大旅游中心。勃朗峰下筑有公路隧道,起自法国的沙漠尼山谷到意大利的库马约尔,长11.6公里,1965年建成通车,使巴黎到罗马的里程缩短了约220公里。四、整体感知

《登勃朗峰》教学设计

《登勃朗峰》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与策略 教学策略: 《登勃朗峰》是人教2011版(2016年起始)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阅读这类文章,随着作品去想象和遨游世界,可以让我们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登勃朗峰》选自马克·吐温散文集《天真汉在国外》中的一篇作品,作者以其深厚的写作天赋描绘了登勃朗峰时所见种种美景和为他们赶车的车夫,写景时笔下极富诗意,文采斐然;写人时刻画生动,尽显幽默本色。课后的“阅读提示”分别从内容、结构、语言、技法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具体的阅读指导,通过旁批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阅读建议,教学本课应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在指导学生回顾课文时,要培养学生圈点勾画的阅读习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围绕游记三个基本要素进行阅读,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游记的基本要素,熟悉游记的写法与多样的风格;感知文章所写的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景事的感悟与思考;揣摩品味课文的语言,欣赏、积累精妙的语句,领会游记多样化的语言风格。 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已经积累了一定阅读经验,这篇课文写法比较自由,也没有太深的思想内容,教师可以多放手,让

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形成自己的看法。课上要让学生细读多说,彼此交流,形成一个互相启发、互相调动的学习场,从而提升学生素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游记特点,把握游记基本要素。 (2)揣摩品味课文的语言,体会散文、小说两种笔法的表达效果。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诵读——品味自主合作探究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品味本文优美又幽默的语言,了解文中所写景物、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领会本文多样化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本课激发兴趣 出示勃朗峰图片,创设情境,教师动情导入 (二):感知课文明确文体 1.听读“游记”,复习游记三个基本要素。 2.回读课文并思考:用一个词或一句比较精练的话概括你读完文章后最突出的印象。 (三)研读课文欣赏奇景

教案及讲稿模板 -上消化道出血

教案及讲稿

【导课】 PPT展示案简要情况,展示题目、目录。 利用上消化道的定义导入本次的课程 【上消化道出血概述】——一般介绍 上消化道出血系指屈氏(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部位疾病引起的出血。 由于胰胆管开口位于十二指肠,因此胰胆疾病引起的出血亦属于上消化道出血。另外,胃空肠吻合口出血也归入上消化道出血范畴。 临床表现主要为呕血和(或)黑便,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改变。上消化道出血是内科的常见急症,及时的诊断、合理的治疗是抢救患者的关键。 【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一般介绍 PPT展示以图表形式展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一)食管疾病: 食管溃疡、食管炎、食管憩室炎、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食管恶性肿瘤、食管良性肿瘤、食管裂孔疝。 (二)胃、十二指肠疾病 消化性溃疡、应激性溃疡、急性胃十二指肠粘膜糜烂、胃十二指肠恶性肿瘤、胃十二指肠良性肿瘤、慢性胃炎、手术后吻合口溃疡、十二指肠憩室炎等。 (三)门脉高压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肝硬化伴门脉高压症、肝癌伴门脉高压症、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阻塞综合征、肝静脉阻塞综合征。 (四)上消化道其他疾病 胆道出血(胆囊胆管的结石、蛔虫、癌肿或肝动脉瘤破入胆道),壶腹癌、胰腺癌侵犯十二指肠,急性胰腺炎并发脓肿破溃,异物损伤。 (五)全身疾病 血液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血管性疾病:胃粘膜下动静脉畸形、胃壁内小动脉瘤等。 过敏性紫癜、急性传染病、尿毒症、结缔组织病等。 【上消化道出血最重要几大病因】——重点强调 强调上消化道出血最主要的4大病因: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恶性肿瘤。这4大病因占了我国上消化道出血的80%以上。 提醒学生在遇到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的时候首先要排除这几大病因。 【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详细介绍 主要从2个方面详细讲解:症状及体征辅助检查 (一)呕血和黑便 所有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有黑便,但不一定呕血。呕血与出血的速度、出血量以及部位有关。

八年级语文下册 登勃朗峰教案

19 *登勃朗峰 扫清文章字词障碍,理清文章内容。 1.深刻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线索。 2.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借鉴其散文写法和小说的笔法。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领略了“各拉丹冬”独特的美景,今天我们在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笔下去感受勃朗峰的异域风情。 二、资料助读 勃朗峰,意为白色之山,是欧洲阿尔卑斯山的主峰,位于法国的上萨瓦省和意大利的瓦莱达奥斯塔的交界处。勃朗峰的最新高度为海拔4810米,它是西欧的最高峰。在勃朗峰,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前来滑雪、登山。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代表作品有小说《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耶历险记》等。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他的主要作品大多已有中文译本。2006年,马克·吐温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

16名。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章 1.自读课文,疏通字词 (1)组内合作,运用工具书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雇.(gù) 翌.日(yì) 陡峭.(qiào) 隧.道(suì) 俯瞰.(kàn) 穹.顶(qióng) 巍峨.(é) 皑.皑(ái) 逗.留(dòu) 缭.绕(liáo) 妩媚.(mèi) 蔓.延(màn) 浮躁.(zào) 颠簸.(bǒ) 沟壑.(hè) 旷.野(kuàng) 打嗝.(gé) 络.绎不绝(luò) 轻歌曼.舞(màn) 瞬.息万变(shùn) 纷至沓.来(tà) 名副.其实(fù) 和颜悦.色( yuè) (2)在课文里找出下面的词语,查词典解释其意思。 翌日:次日。 俯瞰:指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皑皑:形容霜、雪洁白。 妩媚:形容女子、花木等姿态美好可爱。 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沟壑:山沟。 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轻歌曼舞: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部编版初中语文登勃朗峰优质课教案

19 登勃朗峰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朗读中感受景色的壮美,人物的奇特。 2.抓住关键句,品味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优美又幽默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怀。 3.体会这篇游记写景叙事相结合的写法,详略得当,使文章错落有致。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珠穆朗玛峰是中国也是世界最高的山峰,在欧洲阿尔卑斯山脉也有一座最高峰——勃朗峰,它也是西欧的最高峰。下面让我们跟随马克·吐温的脚步,走进勃朗峰,一睹勃朗峰的雄伟奇幻的风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品味山中奇景 (一)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著名演说家。一生写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从内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来自社会底层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其作品语言生动有趣,充满了喜剧的情节和智慧、幽默。而从《登勃朗峰》这篇游记也

可看出,马克·吐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幽默作家,同时也是一位笔下极富诗意和擅长写景状物的文章妙手。 (二)请同学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路途中所见景物的段落。 1.找出描写所见景物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地方的什么景物。 明确:第2自然段,写脚下峡谷:清流瀑布; 第3自然段,写勃朗峰:白雪覆盖,日照其上,光艳耀目; 第4自然段,写勃朗峰周围的山峰:浅棕色的光秃尖岩; 第5—6自然段,写勃朗峰附近的一座峰巅: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变幻无穷。 2.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从中感受到景物怎样的特点?产生了怎样的联想?速读第2—6自然段,从文中找出面对景物作者所产生的独特的感受。 明确:第一处景物:美不胜收。 第二处景物:威严,独踞苍穹。 第三处景物:奇特。 第四处景物:轻柔,美丽。 眼前的绚丽色彩以及它们的无穷变幻便是我们从飘浮的肥皂泡 中看到的一切,泡泡所到之处,种种色彩变幻,尽被摄入其中。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泡了: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我想,假如世上只有一个肥皂泡,其价值会是多少呢? 3.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描绘出来的?

2018上海市初三语文二模定稿C卷(含答案)

2018上海市初三语文二模定稿 C 卷(含答案) 上海市三级语言素质测试(C) (满分150 分测试时间100分) 考生备注: 1。这张试卷有27 道题 2。请将所有答案放在答题纸上指定的位置,不要在试卷上打分。1,文言文(40 分) (1)默写(15分) 1。我们挥手道别,(李白的《送朋友》)2。人们渴望伊拉克(刘勇的《梁祝》) 3。迎一水剑,(匿名“一路牵牛星”)。4 如果所有的旅行都是空的,那就没有根据了。(柳宗元的《小石塘的故事》) 5。所以要有耐心。(《孟子》生在忧患中,死在幸福中) (2)读下面的《元曲》并完成问题6-7 (4 分) [A] 古村的日落,轻烟和老树西寒鸦,在小小的洪飞阴影下青山绿水,白草如茵,红叶黄花[ ·B]枯萎的藤蔓、老树、昏暗的乌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和瘦马夕阳西下,心碎的人在世界的尽头。6.这两首元曲的题目是,元曲的作者是[(2 分)7。以下两首元曲被正确理解为(2 分)。 A。两者都用对比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 b。所有这些都通过各种场景组合创造出深刻的意境C.所有人都通过

欢快的场景表达他们的悲伤。D.这首歌结尾的所有句子都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3)读下面的短文,完成问题8-10 (9 分) (1)当森林缺水时,就会有一座山。这座山有小开口,好像有光。他放弃了船,从入口进入。在极度狭窄的开始,只有通过人十步之后,豁然开朗土地平坦开阔,房屋看起来像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路上的交通和鸡犬的气味其中,男人和女人穿的衣服和外人一样。黄头发耷拉着,很开心。 (2)见渔人,大惊,问绝有一个答案我们必须回家,摆酒杀鸡吃。听说村子里有这个人,咸就过来打听。自从秦朝第一次避乱的时候,带领妻子城的人到了这种绝望的境地,没有回来;因此在外人看来我不知道谁是汉人,不管在魏晋时期。这个人是一个接一个地说了又听了,个个慨叹其余的人各自延伸到自己的家里,全都没有酒和食物停几天,辞职中国有句谚语,“光是局外人是不够的。”“。8以上作者是东晋时期一位伟大的诗人。(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 分)森林耗尽水源,然后得到一座山。 10。总结第1 段的内容:文章指出了源汉语“走到这种绝境”的时间和原因,并指出句子是“绝望的”(4分) C 论文1 (4)读下面的短文,完成问题11-13 (12分)李的家庭很穷。他和李生在同一条街上工作,每次都赚了很多钱。 公感其意,拜为兄弟先寻为进士,李生

19、《登勃朗峰》教案

19 《登勃朗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识记并掌握文中的生字和生词。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景色的壮美、人物的奇特。 3、掌握作者行踪,理清文章思路。 过程与方法: 4、体会这篇游记写景叙事相结合的写法,使文章错落有致。 5、品味运用多种修辞方法,风趣幽默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领略自然美的情趣。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以游踪和移步换景描写眼前景物。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优美和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有关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都知道珠穆朗玛峰是中国也是世界最高的山峰。 在欧洲阿尔卑斯山脉也有一座最高峰——勃朗峰,它也是西欧的最高峰。 首先请欣赏几幅图片,来认识一下勃朗峰,看完以后说说你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1835—1910),是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著名演说家。其作品风格以幽默和讽刺为主,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代表作品有《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耶历险记》、《百万英镑》、《竞选州长》等。 三、资料链接: 本文选自《远处的青山》(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林文华译,是马克?吐温欧洲旅行游记中的一篇。 《登勃朗峰》选自马克?吐温的《海外愚夫》,也译作《傻子旅行》。文章出色地描述了欧洲阿尔卑斯山脉的最高峰——勃朗峰雄伟壮丽的景色,生动地刻画

了勃朗峰人——“车夫之王”的豪爽乐观的性格。这篇散文堪称西方游记文学中的名篇,同时也集中体现了马克?吐温的艺术风格和语言风格。 四、预习反馈: 1、读一读字音: 雇佣gùyōng 翌日yì苍穹qiónɡ 缭绕liáo 颠簸bǒ打嗝gé纷至沓来tà隧道suì 俯瞰kàn 巉峻chán 独踞jù皑皑ái 妩媚wǔ沟壑hè拾级而上shè焦炙zhì 纤指xiān 骡背luó醺醺xūn 辚辚lín 络绎不绝yì峰巅diān 可悯mǐn 霓裳ní 2、记一记词义: 翌日:次日,第二天。 巉峻:险峻陡峭。 拾级:逐步登阶。拾,轻步而上。 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轻歌曼舞: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的高大。 穹顶:悬垂的半球体空间或面积,穹或穹形面。 五、带着问题读课文: 1、奇美景物:主要描述了勃朗峰的几处景物?几处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2、奇人逸事:为什么要着力描写车夫及惊险的下山经历? 3、两种笔法:写上山时见到的美景和下山时遇见的奇人奇事的写作方法有什么不同? 4、思想感情: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六、整体感知: 1、作者的游览线路是怎样的? 路线图(游踪):坐火车到了马蒂尼;取道黑首,勃朗峰,逗留高地;抵达

登勃朗峰教学设计

《登勃朗峰》教学设计 教材:人教版部编2017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9课 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以“游记”为主题的第五单元中的一课。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游记数量并不多,且多为文言文。本教材安排游记单元,是一个颇具新意的设计。《登勃朗峰》的语言和写法,在本单元中,别具特色,是个亮点。除了具备一般游记的特点外,又用小说笔法,塑造了人物形象,为游记染上了幽默和传奇的色彩。可以以此作为本课的切入点,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游记的兴趣。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可以做到自行理清文章游踪。八年级学生学生已经能够运用多种方式,通过朗读,从语言中揣摩到作者的情感态度。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呈现高水准的精彩朗读。因此,我设计了多种朗读指导,使“读”贯穿了这节课的始终。 学习目标: 1.根据作者游踪,理清文章思路。 2.透过标点符号与语言的结合,在各种语气的朗读中,品味马克·吐温式的幽默。 3.理解到“标点符号”是文章中无声语言,传递着无穷的意义。 4.了解文中人物的特点,领会作者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根据作者游踪,理清文章思路。 2.透过标点符号与语言的结合,在各种语气的朗读中,品味马克·吐温式的幽默。教学难点:

1.理解到“标点符号”是文章中无声语言,传递着无穷的意义 2.透过标点符号与语言的结合,在各种语气的朗读中,品味马克·吐温式的幽默。教学过程: 一、导入(目的:不同的标点有不同的语气,会制造幽默效果。) 1.设计灵感。?! —— 分别用以上四种不同的标点说出同一句话。产生意外的幽默。 2.师:李祎昕和马宇泽是好朋友。李祎昕和是马宇泽好朋友?李祎昕 和是马宇泽真的是好朋友!李祎昕和马宇泽--------好朋友------曾经是。 标点不同,表示的语气是不是也不同呀?对,在这种特定的语境中,标点与语言相配合,就制造了我们现在这样意想不到的幽默。马克-吐温的作品便是如此。《登勃朗峰》自成一派,就有着别样的幽默。 二、整体阅读,理清游踪。(目的:在老师的部分引导下,能快速筛选信息、自主理清游踪) 速读课文两遍后,检测 (1)填写词语(我读句子,你们填写词语。挑两人前面写) 我们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 彩霞满天,白云,轻歌曼舞…… 我可是的车夫之王啊。(批改完,齐读一遍) (2)这是自读课文,我们要结合阅读提示和课文旁批,完成表格。

19_牛顿在暴风雨中(邱详)

课 题: 19 牛顿在暴风雨中课时:1 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认识10个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罕见、泛滥、心甘情愿”等词语,区别同音、形近字“蓬”和“篷”。 2.继续学习边读边思考,尝试根据句中矛盾之处提出疑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模仿文中连动句式,学习把句子写具体。 4.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过程,感受牛顿对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1.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罕见、泛滥、心甘情愿”等词语。 2.边读边思考,尝试根据句中矛盾之处提出疑问。 3.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过程,感受牛顿对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难点:1.边读边思考,尝试根据句中矛盾之处提出疑问。2.从字里行间感受牛顿对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课前预习:(1)标小节 (2)自主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3)正确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4)朗读课文9、10小结,根据句子中的矛盾之处提出问题,写在句子旁边。 一、导入新课,简要了解牛顿 1.(师生共同回顾本单元已学课文)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勤奋好学的陈毅、刻苦练功的梅兰芳和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实践的爱迪生。 2.(引出主人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英国科学家牛顿。板书:牛顿,指导书写“顿”字,并简介牛顿。 (出示牛顿图片)牛顿:英国人,是举世闻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少年时期个性化调整

的牛顿是个怎样的人物,让我们走进故事《……》 3. 板书课题,指导书写“暴”字,齐读课题。 说明: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外名人,教学中主要是引导学生在了解名人的故事中感悟名人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在学习本文之前,引导学生回顾陈毅、梅兰芳、爱迪生这几位名人的优秀品质,为本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在此基础上,简介牛顿,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整体把握,了解文本内容 1.出示自学要求: ①自由轻声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边读边思考:(什么时候) ,牛顿为了(什么),在暴风雨中(干什么),他的妈妈看了后决定(干什么)。 2.交流。 说明:三年级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较弱,教师根据这一实际,通过设计填空练习引导学生抓住叙事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并鼓励学生说完整,说简洁。这既为后文学习作铺垫,又渗透了叙事类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方法。 三、学习课文,理解感悟 (一)学习1-4,感受暴风雨的猛烈。 1.引导交流: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罕见、特大) 相机理解:罕见:少见。 袭击:这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来势凶猛,文中用了… 2.自读第1小节,你从哪儿感受到这场暴风雨的特大? 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是从河水、树木、木头房子、弟弟妹妹的表现这些方面具体描写了暴风雨的猛烈。相机创设情景,理解“泛滥”:江、湖水溢出,淹没土地。河水太多了,以至于都溢出来了。所以,你看,它们的部首都是……(三点水旁)指导写字:泛滥3.师生配合朗读第1小节,整合信息,感受“概括-具体”的自然段结构。 4.指导朗读第1小节。(这样来势汹汹的特大暴风雨的确百年难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登勃朗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登勃朗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登勃朗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知文意,了解作者的游览经历。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绘的写法。 3.品味精彩语句,感受景物之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游历,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绘的写法。 难点:品味精彩语句,感受景物之美。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组阿尔卑斯山和它的主峰勃朗峰的图片,学生谈观后感受。 勃朗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勃朗峰地势高耸,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颇为壮观。勃朗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为登山运动胜地,是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海拔4810.90米,为阿尔卑斯山脉最大的旅游中心。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下著名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游历勃朗峰后如何描绘勃朗峰的美景的。 二、整体感知 1.了解文体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它以叙述为主兼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具有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特点。 2.了解作者 马克·吐温(MarkTwain),美国作家、演说家。“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这个笔名是当时船上的水手常用的一个术语,意思是“水深十二英尺”。代表作品有小说《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参考示例:“逗留高地仰望峰巅的独特美景”这一处最精彩。作者抓住峰巅周围满目华彩、变幻无穷的特点,用生动的语句,勾勒出云的色彩、形态、气质,令人不由产生无限的遐想。 3.结合具体景物,作者是如何对景物进行描写的?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指名回答。 参考:以第2段为例:作者描述登峰途中所见美景,先总说景色秀美,然后具体描写。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展现景色的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4.课文第6段作者由观赏到峰顶的美景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美丽迷人的景物如同肥皂泡,并非时时存在,有时稍纵即逝,需要人们好好珍惜。这样独特的感受更突出勃朗峰上景物的神奇美妙,变幻莫测的特点。 5.本文的题目是《登勃朗峰》,但文章的后半部分是记叙下山时的经历。这部分内容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不能删掉。旅途中不只有风景,奇人奇事亦可乐也。后半部分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这样写,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6.从修辞、用词、写法等角度赏析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 提示:可按下面的格式进行—— (1)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喻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这句话中××词语用得好,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学生思考,交流,展示,评价。 师生总结:一篇精美的游记,除了选取优美的景物进行描写,文章精美的语言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学们大声朗读你喜欢的写景语言,再次感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