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病因病机学说

第六章 病因病机学说

第六章

病因病机学说

第一节病因第二节病机

第一节病因

主要内容:

一、概述

二、外感病因(六淫、疠气)

三、内伤病因(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四、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痰饮、瘀血、结石)

五、其他病因

病因概述

病因: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又称致病因素、病邪。包括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及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等。

病因学说: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外感性致病因素(六淫、疠气)(一)六淫

1.六淫的概念

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不同的正常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气变为六淫的条件:

①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

②或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而发病时,六气则成为病因,称为六淫。

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⑴外感性:

⑵季节性:

⑶地域性:

⑷相兼性:

⑸转化性:

3.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风邪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风邪为病,四季皆有,以春季为多见。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内经》:“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常见症状:

2)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病无定位,游走不定

风痹-----也称“行痹”

数变----发病迅速,变化多端

风疹

《素问》:“风者,善行而数变”

3)风性主动

动:动摇不定之意。

《素问》:“风胜则动”,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4)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常兼它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风寒、风湿、风热、风燥。

(2)寒邪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痛”

3)寒性收引

寒在肌肤----毛窍收缩,卫阳郁闭----发热、

恶寒、无汗

寒在筋肉----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

剧痛

(3)暑邪

凡夏至之后,立秋以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

明显的季节性,只有外感,没有内生。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邪致病:

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

“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

——《素问》

3)暑多挟湿

病机学说

病机学 一、概述 (一)病机概念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又称病理机制,它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以及转归的本质特点和基本规律 (二)病机发展史 病机之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审查病机,无失气宜”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1.先秦两汉时期—病机学说雏形已成 《黄帝内经》奠定了病机理论的基础 《素问?至真要大论》将临床常见的一些病证,从五脏和六淫致病,归纳总结了十九条病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等,从心、肝、脾、肺、肾五脏,上下二焦,以及风、寒、湿、火、热等方面加以概括,起着执简驭繁的作用,其为病机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同时还要求医者“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邪正盛衰的病机列出了大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盛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盛制热,阴胜则寒。”成为阴阳失调病机的纲领 《素问?调经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则是气血病机的概括展示 汉代《伤寒杂病论》,精辟地阐述外感伤寒病证六经病机变化与其传变、转归规律,补充了《素问》六经病机之不足,并对脏腑、经络、气血、痰饮等病机有很大发挥,凸显了病机学说与临床应用之结合 《金匮要略》,是以脏腑病机理论进行分证的,使脏腑病机在临床医学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运用 华佗所著的《中藏经》,则详论脏腑虚实寒热和生死顺逆的变化,对后事脏腑辨证学说有深远的影响 2.晋隋唐时期—病机学说系统发展 隋代《诸病源候论》,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机学专著 王冰在注释《内经》时所提出的“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以 及“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等论点,即使依据阴阳水火之虚实以分

病因病机试题教案资料

病因病机试题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 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三因学说”的是:() A、内经 B、难经 C、陈无择 D、张仲景 2、具有发病迅速,传变也较快的病邪是:() A、寒邪 B、风邪 C、火邪 D、暑邪 3、寒邪引起肢体屈伸不利的病机是:() A、寒易伤阳,肢体不温 B、寒主凝滞,气血阻滞 C、寒主收引,筋脉收缩挛急 D、寒伤脾阳,肌肉失养 4、“中寒”是指:() A、内寒 B、感受外寒 C、寒伤肌表,郁遏卫阳 D、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5、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的病邪是:() A、暑邪 B、湿邪 C、寒邪 D、燥邪 6、火邪致病易:() A、伤肺耗津 B、生风动血 C、阻遏气机 D、收引疼痛 7、其性粘滞,趋下的病邪是:() A、湿邪 B、火邪 C、寒邪 D、风邪 8、有明显季节性的病邪为:() A、风邪 B、火邪 C、湿邪 D、暑邪 9、燥邪致病特点有:() A、生风动血 B、病程缠绵 C、伤肺耗津 D、易致肿疡 10、其性炎上,燔灼的病邪是:() A、风邪 B、寒邪 C、火邪 D、燥邪 11、多挟湿邪为患的病邪是:() A、寒邪 B、风邪 C、火邪 D、暑邪 12、出现各种秽浊症状,为何邪致病特点:() A、火邪 B、暑邪 C、湿邪 D、寒邪 13、易致各种出血的病邪为:()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14、疫疠多通过什么途径感染:() A、侵犯肌表 B、空气传染,从口鼻入 C、经络 D、脏腑 15、恐伤:() A、心 B、肝 C、脾 D、肾 16、思伤:() A、心 B、肝 C、脾 D、肾 17、忧伤:()

A、心 B、肝 C、肺 D、脾 18、喜伤:() A、心 B、肝 C、肺 D、脾 19、怒伤:() A、心 B、肝 C、肺 D、脾 20、导致“气乱”的情志因素是:() A、喜 B、怒 C、惊 D、恐 21、耗伤心神,损伤脾气的情志因素为:() A、喜 B、怒 C、忧 D、思 22、劳则:() A、气结 B、气耗 C、气乱 D、气消 23、痰饮的形成,多与何脏腑有关:() A、心肺脾肾 B、肺脾肾三焦 C、心肝脾肾 D、心肺肝脾 24、肌肤甲错,为何证的临床表现:() A、痰 B、饮 C、瘀血 D、疫疠 25、什么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A、正气不足 B、邪气 C、阴阳失调 D、脏腑紊乱 26、什么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A、正气不足 B、邪气 C、阴阳失调 D、脏腑紊乱 27、瘰疠属何病邪的病证特点:() A、饮 B、痰 C、瘀血 D、饮食不节 28、怒则:() A、气下 B、气乱 C、气结 D、气上 29、恐则:() A、气下 B、气乱 C、气结 D、气上 30、思虑过度,劳伤:() A、心肝 B、肝脾 C、心脾 D、心肾 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哪些属六淫致病的特点:() A、与居住环境有关 B、直接影响脏腑所机 C、从口鼻而入 D、与季节有关 E、多侵犯肌表 2、属阴邪的病邪有:() A、风邪 B、寒邪 C、燥邪 D、暑邪 E、湿邪 3、疫疠的致病特点有:() A、易于流行 B、传染性强 C、症状相似 D、发病急骤 E、易致肿疡 4、“内生五邪”即:() A、内风 B、内暑 C、内寒 D、内火 E、内湿 5、疫疠的发生与流行,多与何因素有关:()

病因病机试题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 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三因学说”的是:() A、内经 B、难经 C、陈无择 D、张仲景 2、具有发病迅速,传变也较快的病邪是:() A、寒邪 B、风邪 C、火邪 D、暑邪 3、寒邪引起肢体屈伸不利的病机是:() A、寒易伤阳,肢体不温 B、寒主凝滞,气血阻滞 C、寒主收引,筋脉收缩挛急 D、寒伤脾阳,肌肉失养 4、“中寒”是指:() A、内寒 B、感受外寒 C、寒伤肌表,郁遏卫阳 D、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5、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的病邪是:() A、暑邪 B、湿邪 C、寒邪 D、燥邪 6、火邪致病易:() A、伤肺耗津 B、生风动血 C、阻遏气机 D、收引疼痛 7、其性粘滞,趋下的病邪是:() A、湿邪 B、火邪 C、寒邪 D、风邪 8、有明显季节性的病邪为:() A、风邪 B、火邪 C、湿邪 D、暑邪 9、燥邪致病特点有:() A、生风动血 B、病程缠绵 C、伤肺耗津 D、易致肿疡 10、其性炎上,燔灼的病邪是:() A、风邪 B、寒邪 C、火邪 D、燥邪 11、多挟湿邪为患的病邪是:() A、寒邪 B、风邪 C、火邪 D、暑邪 12、出现各种秽浊症状,为何邪致病特点:() A、火邪 B、暑邪 C、湿邪 D、寒邪 13、易致各种出血的病邪为:()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14、疫疠多通过什么途径感染:() A、侵犯肌表 B、空气传染,从口鼻入 C、经络 D、脏腑 15、恐伤:() A、心 B、肝 C、脾 D、肾 16、思伤:() A、心 B、肝 C、脾 D、肾 17、忧伤:()

A 、内风 B 、内暑 C 、内寒 D 、内火 E 、内湿 A 、心 B 、肝 C 、肺 D 、脾 18、喜伤:( ) A 、心 B 、肝 C 、肺 D 、脾 19、怒伤:( ) A 、心 B 、肝 C 、肺 D 、脾 20、导致“气乱”的情志因素是: ( ) A 、喜 B 、怒 C 、惊 D 、恐 21、 耗伤心神,损伤脾气的情志因素为: ( ) A 、喜 B 、怒 C 、忧 D 、思 22、 劳则:( ) A 、气结 B 、气耗 C 、气乱 D 、气消 23、痰饮的形成,多与何脏腑有关: ( ) A 、心肺脾肾 B 、肺脾肾三焦 C 、心肝脾肾 D 、心肺肝脾 24、肌肤甲错,为何证的临床表现: ( ) A 、痰 B 、饮 C 、瘀血 D 、疫疠 25、什么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 ) A 、正气不足 B 、邪气 C 、阴阳失调 D 、脏腑紊乱 26、什么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 ) A 、正气不足 B 、邪气 C 、阴阳失调 D 、脏腑紊乱 27、瘰疠属何病邪的病证特点: ( ) A 、饮 B 、痰 C 、瘀血 D 、饮食不节 28、 怒则:( ) A 、气下 B 、 气乱 C 、 气结 D 、气上 29 、 恐则:( ) A 、气下 B 、 气乱 C 、 气结 D 、气上 30、 思虑过 度, 劳伤 :( ) A 、心肝 B 、 肝脾 C 、 心脾 D 、心肾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哪些属六淫致病的特点: ( ) A 、与居住环境有关 B 、直接影响脏腑所机 C 、从口鼻而入 D 、与季节有关 E 、多侵犯肌表 2、 属阴邪的病邪有: ( ) A 、风邪 B 、寒邪 C 、燥邪 D 、暑邪 E 、湿邪 3、 疫疠的致病特点有: ( ) A 、易于流行 B 、传染性强 C 、症状相似 D 、发病急骤 E 、易致肿疡 4、 “内生五邪”即: ( ) 5、疫疠的发生与流行,多与何因素有关: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中医中药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查内容,本文带着大家梳理相关知识。 病因,就是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古代中医病因学将致病因素分为三种:即外因(如六淫、疠气等),内因(如七情)和不内外因(包括饮食不节、劳逸损伤、外伤、寄生虫等)。痰饮和瘀血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某一脏腑组织,发生多种病证,故又属致病因素。其实,中医的所谓“不内外因”,有的即是外因,如外伤等;有的则是内因为主,但常结合外因而致病的,如饮食不节、劳逸损伤等皆属此类。没有一种致病因素既不属于内因,又不属于外因的,充其量是某一致病因素,可能由内因与外因的协同作用形成,因而严格说来,中医所认识的病因是内因与外因两大类。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对病因有非常全面、深入的论述。《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到:“夫百病之所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这也许是目前有文字记载的关于天文、气候对人体影响的最早记录,大致意思是说环境中的干燥、潮湿、大寒、大暑、刮风、下雨、阴阳不调、过喜、过怒、饮食、居住环境都可以导致人体发病。也就是说,《内经》所论述的病因内容主要有天气因素(风、寒、暑、湿、燥、火)、情志因素(怒、喜、忧、思、悲、恐、惊)和饮食起居(饮食、劳逸、房事、起居等)三大方面。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以阴阳五行、

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即病机学说。 具体内容: 1.从整体上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等。 2.从脏腑、经络等某一系统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 3.探讨某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六经传变病机、卫气营血传变病机和三焦传变病机等。 4.研究某一种病证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感冒的病机、哮喘的病机、痰饮的病机、疟疾的病机等等。 5.研究某一种症状的发生、发展的病机。如疼痛的机理、恶寒发热的机理、失眠的机理等等。 6.研究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如内生“五邪”。 来源:中公卫生人才网

中国医学史 第五章

第五章宋金元医学 社会背景: 1、北宋社会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出现具有世界意义的三大发明。 2、重视医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有“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之说。 3、同哲学流派的长期争论,促使医学的流派的出现和论争。“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第一节医政设施的进步 1.设翰林医官院(宋) (1082年改称医官局) ——掌管医之政令和医疗事务 2.开设国家药局 御药院:保管国内外进献的珍贵药品,供帝王使用 尚药局(宋)——最高药政机关 惠民局(宋)——经营药物制剂与售卖 广惠司(元)——元代医疗机构,多修制御用的回回药物,后在其属下设有回回药物院 3.医学教育 太医局(宋) 太医院(元) 专司医学教育 意义:医学教育的兴起,促进了医药学的发展 第二节古医籍整理与研究 校正医书局(1057) ——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搜集、整理、考证、校勘,后陆续出版。如《素问》、《伤寒论》、《脉经》、《外台秘要》、《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针灸甲乙丙》、《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后人评述:“上对祖宗,下对子孙”。 对古医籍的研究——《注解伤寒论》,金·成无己1144年撰,现存全面注解《伤寒论》最早的专著。 第三节方书和药物学的发展 一、方书: 1、《太平圣惠方》——宋王怀隐等编著,载方16834首。 2、《圣济总录》——宋曹宗孝等编写,载方近20000首》 3、《和剂局方》——裴宗元、陈师文等编写,载方297首,为该局的制剂规范,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所收多为常用有效方剂,如藿香正气散、四君子汤等。 4、个人: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苏轼、沈括《苏沈良方》 许叔微《普济本事方》 张锐《鸡峰普济方》 二、药物学的发展: 1、《本草图经》——宋苏颂主编,绘制药图933幅,我国第一部刻版药物图谱。 于1061年完成,该书重点讨论了药物的来源和鉴别,把辨药和用药结合起来,还收藏了大量单方验方 2、《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唐慎微著载药1558种,新增药物476种。宋代药物学最高成就,上下流传五百年,一直为本草学之范本。(简称<证类本草>) 3、《本草衍义》——宋寇宗奭撰,载药460种。重视对中药药理临床观察,提出气味新说。 4、《珍珠囊》——金张元素著。对药物归经学说和脏腑标本用药式,有重要发展。

《中国医学史》第五章学习要点(适用于大陆本科班)

《中国医学史》第五章学习要点 (供大陆本科班使用) 第五章临床各科的充分发展与理论的升华 1. 何谓:翰林医官院、漏泽园、熟药所、太医局、三舍法、校正医书局? 翰林医官院:专职医药行政,包括对军旅、官衙、学校派出军官,管理医药等事务,从而把医药行政与医学教育分立开来 漏泽园:是官府用以安葬无名尸体和家贫无葬地者的公共墓地 熟药所:亦名“卖药所”,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所以制作和出售成药为主的官办药局 太医局:不仅兼有医政职能,并在招生、考试、学科设置方面有所改革 三舍法:按成绩把学生分成“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 校正医书局:是北宋朝廷专门设立的一种整理古医籍的机构,集中了一批当时著名的学者和医家,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专门进行搜集、考证、校勘和整理。出版历代重要医籍。 2. 首次全面整理《伤寒论》的医家是成无己,代表著作是《注解伤寒论》。 3. 宋元时期三部官修方书包括《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 宋政府组织编写的方书《圣济总录》收方近2万首。 4. 简述《证类本草》的作者、主要内容及成就。 作者北宋唐慎微 32卷,约60万字,载药1558种,比《嘉佑本草》增药476种。药下附图,查阅时有按图索骥之便,为以前有绘图之本草著作所未及,药下所附制法,较切合实用 7. 南宋时期陈言所著《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奠定了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系统化的基础,一直为后世所尊崇。 8. 宋元时期脉诊学专著《崔氏脉诀》体现了脉诊学“由博返约”的发展特点,《察病指南》“以图示脉”是人体脉搏描述上的一个创举。 9. 元代敖氏所著《敖氏伤寒金镜录》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图文并茂的验舌专书,书中绘制了36种伤寒舌象的彩色图谱。 12.宋代宋慈所著《洗冤集录》标志着法医学的最高成就。

第四章病因病机

第四章病因病机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六淫是指、、、、、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2.疠气的致病特点、、。 3.中医内伤致病因素有、、。 4.瘀血的致病特点及临床表现主要有、、、、。 5.气机失常主要有、、、、。 二、判断题(正确的以“√”表示,错误的以“×”表示) 1.六淫就是“六气”。() 2.疫疠的发生与人群的正气强弱有关。() 3.无形之痰,是指只见其征象,不见其形状的痰病。() 4.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5.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内在根据。() 三、选择题 [A型题] 1.其性开泄,易袭阳位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燥邪 E.火邪 2.具有轻扬向上特性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火邪 .湿邪 E.燥邪 3.下列哪种病邪致病最易出现发热恶风、汗出的症状() A.风邪 B.寒邪 C.火邪 D.湿邪 E.燥邪 4.六淫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特点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燥邪 E.火邪 5.风邪伤人,以致病位游移行无定处,主要由其哪种性质决定的() A.风性善行 B.风性数变 C.风为阳邪 D.风性开泄 E.风性轻扬 6.风邪的致病特点是() A.易伤肌表 B.易伤津液 C.易伤阳气 D.易袭阳位 E.易致肿疡 7.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主要与其哪种性质相关() A.风为阳邪 B.风性轻扬 C.风性善行 D.风性数变 E.风性主动 8.下列属于风邪性质和致病特点的是() A.为阳邪,其性炎热 B.为阳邪,为阳邪,其性开泄 C.为阳邪,伤津耗气 D.为阳邪,易生风动血 E.为阳邪,其性炎上 9.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为阴邪,易阻气机 B.其性重浊,可致周身酸痛 C.易伤肺,出现咳嗽痰少症状 D.其性黏滞,病难速愈 E.其性凝滞,引起疼痛 10.肢体屈伸不利的症状与寒邪的哪种性质和致病特点有关() A.寒为阴邪,伤人阳气,肢体失于温养 B.寒性凝滞,气血流行不畅 C.寒伤肌表,卫阳被遏,肢体失于温养 D.寒性收引,经脉拘急

六淫病因学说

六淫病因学说 风、寒、暑、湿、燥、火(热)是自然界的六种正常的气候现象,称作“六气”。“六气”是万物生长的条件,《素问·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也就是说人依靠天地之间的大气和水谷之气生存,遵循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成长发育。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或变化过于急骤时,就会成为致病的因素,侵犯人体引发疾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便称为“六淫”,属于不正之气,又称为“六邪”。六淫是外感致病因素,多从肌表,口鼻为途径侵犯人体,故亦称“外感六淫”。 六淫”之名。首见于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他说:“夫六淫者,寒暑燥湿风热是也。”又说:“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又说:“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张介宾注:“寒暑燥湿风火,六气化于天者也,故为天之阴阳。”古人通过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重视天,地,时间,气候,环境等外界对人的影响,从而总结出了“六淫”致病说。 通过观察和搜集资料,人们总结出“六淫”致病有各自的特点。风邪,凡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的特点的外邪即为风邪。风为阳邪,风邪多侵犯人体的上部、肌表、腰背等阳位。寒邪,凡具有寒冷、凝滞收引等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多发生于冬季,寒邪凝滞。寒邪侵袭

易使人体气血津液运行迟缓,凝滞阻塞而不通。“不通则痛”,暑邪,凡夏季具有炎热向上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暑邪是火热之邪的一部分,是在夏季常出现的致病邪气。以杭州为例,1978年最高气温达42.1℃,为历史罕见,当年就因为酷暑致死者甚多。湿邪,凡具有重着粘滞等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多发生于长夏,湿性粘滞。如湿滞大肠,大便粘腻不爽。燥邪,凡具有干燥收敛、肃降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秋季多见,燥性干涩,燥易伤肺。火(热)邪,凡具有炎热向上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邪。 中医不仅将人作为一个不可分整体,而且将人与环境作为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通过观察和搜集资料,得出天,地,时间,气候,环境等外界对人的影响。六淫病因学说也体现了中医的系统论,整体论的思想。

第六章 病因病机

第二篇中医护理基础理论 第六章病因病机 【重点难点】 一、病因 病因即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一切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而引起疾病的原因都是病因,又称为致病因素。它包括了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寄生虫、医过以及先天因素等。 (一)外感致病因素 1.六淫: ——六淫概念:六淫是对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区性;独立性与相兼性;转化性。 (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风性轻扬开泄,易伤阳位;②风性善行而数变;③风性主动;④风为百病之长。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主痛; ③寒性收引。 (3)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性升散,耗气伤津;③暑多挟湿。 (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湿为阴邪,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②湿性粘滞;③湿性重浊;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 (6)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火为阳邪,其性炎上;②火易耗气伤津; ③火易生风动血;④火易致肿疡:火热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 2.疠气:又称疫疠、温疫、疫气、异气、疫毒等,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外感病邪。疫疠的致病特点是发病急骤、病情危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等。 (二)内伤致病因素 1.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内伤七情是指突然、剧烈或持久的七情刺激,引起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七情致病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1)直接伤及内脏: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 (2)影响脏腑气机:主要表现为①怒则气上;②喜则气缓;③悲则气消; ④恐则气下;⑤惊则气乱;⑥思则气结。 (3)情志变化与病势密切相关。 2.饮食:饮食失宜包括三方面:①饥饱失常;②饮食不洁;③饮食偏嗜。3.劳逸: (1)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三个方面。 (2)过逸:安逸过度,则气血运行不畅,影响脾胃功能。 (三)其他致病因素:包括外伤与虫兽伤、烧烫伤与冻伤等。 (四)继发病因 1.痰饮:痰饮是水液代谢功能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把较稠浊者称为痰,清稀者称为饮。痰饮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不节,或七情内伤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液停滞而成。 2.瘀血:瘀血是指体内有血液停滞。由于气虚、气滞、血寒、外伤等原因造成血液凝滞不散,都称瘀血。瘀血既是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 瘀血致病的临床表现有以下共同特点:疼痛;肿块;出血;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见细涩或结代等其他症状。 二、病机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发展转归和诊断治疗的内在根据。 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虚与实是相对的病机概念,即是不足和有余的一对病理矛盾之反映。实,主要是指邪气亢盛,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主要表现为致病邪气比较亢盛,而机体的正气未衰,尚能积极与病邪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临床上可以出现一系列病理反应比较剧烈的证候表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