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月相和西周金文月相词语研究

月相和西周金文月相词语研究

月相和西周金文月相词语研究
月相和西周金文月相词语研究

考古与文物 2002年第3期

月相和西周金文月相词语研究

叶正渤 (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 副教授)

?

?

7

7

图一 月相生成变化图

月相的变化,经历四个较为明显的位置点(同时也是时点),形成四种显著的状态。当月的运行偏离与日的交会点时,月亮现出小的光亮部分,这就是新月。新月初现时,人虽然看不到,但能够根据观察和经验推算出哪天合朔,出现新月,因为合朔前后总共只有三天时间看不到月亮。新月逐渐变大到半月,即上弦月时,此时月光也已完全生辉,能照见地上的人影。

当月运行到与黄经接近成180度时,也即月球运行到接近日的正对面位置时,地球上的人于太阴月的十四日的傍晚就能看到月与日在地平线上东西天空遥遥相望的月相,这就叫“既望”。“既”是已经到了的意思。清代梅文鼎指出:“望策,一十四日七六五二九六五,小余十八时二十二分一秒三十七微有奇。”十五日傍晚地球上的人是不能同时看到天上的月和日的。

当月的运行偏离与日相望的位置时,地球上的人看到月由圆到缺,呈另一半圆形,即下弦月。月色渐至暗淡无光,已照不见地上的人影,就象死了一样没有生气。这样,四种月相在空间(天球上)的位置点,几乎是四等分圆周。与之相对应的时间概念,则几乎是圆周上等分的四个时点(见月相生成变化图)。清代梅文鼎《历学答问》曰:“按月法者即朔策也,亦曰朔实。其法自太阳、太阴同度之刻,算至第二次同度,为两朔相距之中积分。平分之则为望策,四分之则为弦策。望者,日月相望,距半周天。弦者,近一远三。上弦月在日东,下弦月在日西,皆相距天周四之一。《授时》朔策二十九万五千三百零五分九十三秒,即二十九日五十三刻零六分弱也。《大统》同。”梅文鼎所说的就是这样的既是位置的也是时间的四个点。

当月亮在天空上经过一个月时间的运行,又要赶上太阳时,也即又返回到与日和地球将近形成一直线时,地球上的人又一点也看不到月亮,这叫晦,紧接着又形成合朔。由上一次合朔到望,到下一次合朔,或由望到朔再到望,这一周期就是一个月,古代叫朔望月。它的平均天数,汉代人称之

为朔实,现代叫平朔月(Synodic M on th )。平朔月的时间,现代测为29153059日。月亮绕天球一周实际需要二十七又三分之一日,但月亮的运行不是匀速的,且轨道也不在一个平面上,而是上下移动的,所以,月绕地的周期(朔实)平均约是二十九又二分之一日,即29天12小时44分钟。以上,就是月相和月相生成变化的原因及几处重要阶段的特征。

二、西周金文中的月相词语

西周金文中的月相词语常见的有四个,这是王国维首先注意到的。他在《生霸死霸考》一文

?

87?

?

97?

?

08?

?

18?

?

28?

?

38?

《从甲骨金文看人类时空观念的形成》一文中指出:“人类关于时间的观念是根据日、月和地球的运行而形成的,由于日、月的运行,人类才感觉到时间的存在。”χπ这就是说,时间在本质上所体现的是日月及地球的空间位置关系。西周初期,先民们还只能用既是表现空间的同时又是表现时间的月相词语来纪时。到战国秦汉之际,日序纪时法的使用,表明人类才终于能够完全运用纯粹抽象的时间概念来纪时。也就是说,时间概念才最终同空间位置关系这个母体脱离开来。这是人类智慧进步的一大表现。

注 释

①《后汉书?天文志》刘昭注引。

②钱宝琮:《汉人月行研究》,《燕京学报》第十七期第42页。

③⑤王国维:《生霸死霸考》,《观堂集林》卷一,中华书局1984

年版第21页。

④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一),《考古学报》第九册,1955年

第159页。

⑥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

⑦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6、

137页。

⑧黄盛璋:《释初吉》,《历史研究》1958年第4期第85页。

⑨岑仲勉:《何谓生霸死霸》,《两周文史论丛》第121、129、130

页。βκ《汉书?律历志下》第1015页。

βλβν俞樾:《生霸死霸考》,《曲园杂纂》卷十,《春在堂全书》。βμ王国维:《生霸死霸考》,《观堂集林》卷一,第21页。

βο董作宾:《“四分一月”说辨正》,《董作宾先生全集》甲编第一册。

βπ董作宾:《周金文中生霸死霸考》,《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第一期,1952年。

βθ张闻玉:《西周王年论稿》,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3页。βρ刘启益:《西周金文中月相词语的解释》,《历史教学》1979年第6期。

βσ陈久金:《西周月名日名考》,《自然科学史研究》第4卷第2期(1985年)第123、128页。

βτ王胜利:《西周历法的月首、年首和记日词语新探》,《自然科学史研究》第9卷第1期(1990年)第43、45、46页。

χκ冯时:《晋侯稣钟与西周历法》,《考古学报》1997年第4期第428、431-436页。

χλ马承源:《晋侯苏编钟》,《上海博物馆集刊》第7期,1996年。χμ常金仓:《晋侯苏钟铭的月相年代问题》,《吉林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1998年版第57-65页。该文集承蒙吉林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吴良宝博士见赠,于此特致谢意。

χν同χκ。

χο叶正渤:《略论西周铭文的记时方式》,《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

χπ叶正渤:《从甲骨金文看人类时空观念的形成》,《语言研究》2000年第4期。

(责任编辑 王辉)

下 期 要 目

西汉安陵调查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唐哀皇后墓部分出土文物郭洪涛

………………………………………………………………

早夏国家形成时期的聚落形态考察朱光华

……………………………………………………

先秦骑兵的诞生及演变安忠义

…………………………………………………………………

咸阳塔儿坡战国秦墓出土骑马俑族属考辨赵 斌

……………………………………………

?

4

8?

月相变化的规律及成因分析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1 绪论 (1) 1.1月相的几个基本概念 (1) 1.2月相变化规律与成因的研究意义 (1) 2 月相的变化规律及成因分析 (2) 2.1月相的变化规律 (2) 2.2月相的成因分析 (4) 2.3月相与月食 (5) 3月相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7) 3.1 月相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 3.2 月相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7) 小结 (8) 参考文献 (8) 致谢 (8)

月相变化的规律及成因分析 摘要: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是宇宙中距地球最近的星球。月球给人类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它的阴晴圆缺,也就是人们所谓的月相变化。月相是月球视面圆缺变化的各种形状的统称,其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有很大的联系,本文主要就月相变化的规律和成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月球;月相;变化规律;成因分析 Analyzing on the law of phase of the moon and its cause Abstract:The moon is the earth's natural satellite,is the nearest planet from earth in the universe.The human most direct impression is that it is short of a round of the moon,namely so-called phases of the moon change.The shape of the moon change collectively known as the phase of the moon,the change of human production and life also has a lot of contact.In this paper,phases of the moon change law and the causes analysis is the key.Key words:moon;Phase of the moon;change law;cause analysis 1 绪论 1.1月相的几个基本概念 月相(phase of the moon):天文学术语,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每天随着月亮在星空中自西向东地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 月相变化(phase change):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也就是人们俗称的“月有阴晴圆缺”中的“圆缺”。 1.2研究月相变化规律与成因的意义 因为夜晚天空中照明主要是靠月亮,所以,月相是人们夜间活动时必须考虑的,尤其是在边远荒芜的地区,研究月相势在必行。 月相变化的周期性,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计量时间的尺度,如中国传统的夏历及伊斯兰国家和地区采用的历法都是以朔望月为月的单位。农历的日期是根据月相变化规律来确定的,如果我们熟悉了各种月相,那么只要看见天空中某种形状的月相,就可以知道对应的农历日期了。此外从朔到上弦、上弦到望、望到下弦、下弦到朔,这种朔望两弦四相,每相大约七日的现象,也是一种天然的计时单位,星期就由此演变而来。

古文字研究16-24

古文字研究16-24《古文字研究》总目(16-24辑) 16、《古研究》第十六辑,[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高明:《从甲骨文中所见王与帝的实质看商代社会》 张永山:《试析“锡多女贝朋”》 朱凤翰:《论殷墟卜辞中的“大示”及其相关问题》 连劭名:《甲骨刻辞中的血祭》 刘钊:《卜辞所见殷代的军事活动》 柯昌济:《〈殷墟卜辞综类〉例证考释》 饶宗颐:《由〈尚书〉“余弗子”论殷代为妇子卜名之礼俗》刘启益:《读〈论金文月相与西周王年〉后记》 张颔:《孳方鼎铭文考释——谨以此纪念于老》 陈公柔:《说媿氏即怀姓九宗》 李学勤:《令方尊、方彝新释》 刘宗汉:《〈()方彝〉考释》 刘雨:《跋考古研究所藏彩绘本〈西清古鑑〉》 17、《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黄盛璋:《三晋铜器的国别、年代与相关制度》 曹锦炎:《吴越青铜器铭文述编》 曾宪通:《吴王钟铭考释——薛氏〈款识〉商钟四新解》 李家浩:《攻五王光韩剑与王光戈》 何琳仪:《者钟铭校注》 陈振裕:《湖北出土战国秦汉漆器文字初探》 朱德熙:《望山楚简里的“ ”和“ ”》

林沄:《说戚、我》 裘锡圭:《释“建”》 罗琨:《释家》 汤余惠:《关于字的再探讨》 徐兆仁:《释》 张亚初:《古文字分类考释论稿》 吴振武:《古玺合文考(十八篇)》 李零:《古文字杂识(六篇)》 黄锡全:《古文字考释数则》 [美]夏含夷:《试论周原卜辞字——兼论周代贞卜之性质》姚孝遂:《再论古汉字的性质》 赵诚:《甲骨文行为动词探索(一)》 [日]高岛谦一:《甲骨文中的并联名词仂语》 戴家祥:《斟点〈名原〉书后》 单周尧:《读王筠〈说文释例?同部重文篇〉札记》 史树青:《麟为夷兽说——兼论有关麒麟的问题》 王恒杰:《“耒”“力”一器考》 18、《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辑 沈之瑜、濮茅左:《卜辞的辞式与辞序》 李学勤:《殷墟甲骨分期的两分说》 裘锡圭:《甲骨缀合拾遗》 陈炜湛:《有关甲骨文田猎卜辞的文字考订与辨析》 连劭名:《甲骨刻辞丛考》 彭裕商:《组卜辞分类研究及其它》 方述鑫:《论“非王卜辞”》

西周金文中的土地转让

西周金文中的土地转让 ?2011-06-2012:15:31 李学勤 有关土地制度的西周金文为数不多,尤其是记述土地转让的更少。过去著录的只有几件,其中一些关键性的词语无从比较。在解释上难于定论。近年陆续发现新的重要铭文,如一九六九年兰田滨湖镇出土的师永盂,一九七五年岐山董家出土的裘卫器群,就在这方面提供了珍贵的例证,使我们对西周时期的土地转让获有更深入的认识。 土地转让的原因与法律程序 本文依据的金文,有下列七件:卫盉、五祀卫鼎、九年卫鼎、师永盂、大簋、格伯簋和散氏盘。对照这些铭文,可以解决一些以往无法理解的疑难问题。 七件金文都记载了土地的转让,而转让的原因又有所不同。大体说来分三种情形: 第一种是赏赐。如师永盂载,益公传周王(我们认为是懿王)之命,以田“锡畀”师永。大簋载,周王命吴师召见大,把{K23B18.JPG}的里赐给他。这两个例子,都周王以土地赏赐臣下。 第二种是交易。卫盉的例子最典型,矩伯以田为代价,从职为司裘(管理毛皮的官)的卫那里先后两次交换礼玉和皮币。交换以贝朋作为价值尺度,前一次所取为觐璋,值八十朋,“厥价其舍田十田”;后一次所取为赤色虎皮两张、牝鹿皮饰两件和有文饰的蔽膝一副,值二十朋,“其舍田三田”。 九年卫鼎所记交易与此相似,矩伯从裘卫处取得一套车马用的皮革制品,

代价是“乃舍裘为林孤里”。伯格簋记格伯给倗生良马四匹,“厥价川田”,其为交易也是很明显的。 五祀卫鼎所述则是土地的互换,裘卫用五田换取了邦君厉(疑即矩伯)的四田。铭文里表示交换的动词是“贾”(“贾”字释读,参看李学勤:《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人文杂志》增刊《先秦史论文集》)。 第三种情形是赔偿。散氏盘记载,由于{K23B19.JPG}王攻击了散,不得不割让土地给散,作为赔偿。金文中的这一事迹,已经是大家熟悉的了。 上述金文中转让的土地,有的称“田”,有的称“里”。“田”是农田,其单位也称为“田”,学者多认为即一夫百亩之田。“里”是居邑,《尔雅·释言》和《诗·韩奕》传都说“里,邑也”。古书常说“田里”,即兼指两者而言(“里”为居邑,证明九年卫鼎的“林孤里”并不是里)。 从金文来看,土地的转让应经过一定有法律效力的程序。 大簋及师永盂记录的转让事例,出于周王之命,自然有法津上的地位。在大簋铭中,王派遣膳夫传命;在师永盂铭中,由益公出命,而同时参予其事(“厥{K23B20.JPG}公出厥命”)的还有井伯等五人,相当隆重。裘卫的两次土地交易都向王朝禀告,在卫盉告于伯邑父等五人,在五祀卫鼎告于井伯等五人,然后由五人给予命令。 卫盉、五祀卫鼎和师永盂属于同一王世,分别为三年、五年、十二年其发布命令的人是: 三年:伯邑父、荣伯、定伯、{K23B21.JPG}伯、单伯 五年:井伯、伯邑父、定伯、{K23B21.JPG}伯、伯俗父 十二年:益公、井伯、荣伯、尹氏、师俗父、遣仲他们是王朝执政大臣,五祀卫鼎称之为“正”,可能就是先后任职的六卿。以土地转让之事向他们报告,显然是为了得到合法的允可。 有的学者提出,上述程序的存在表明土地的所有权在王,这一点恐怕需要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中世纪史 1. 西欧封建制度: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概念是:①封建主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封主封臣关系; ②形成了与封主封臣制相适应的封土制度;③中央权力衰落,各封建主在其领地内有独立的政治权力。 2. 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特征是封建的大土地所有制;农民的小生产;自然经济。即大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小生产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叫封建社会。 3. 封建化:即西欧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其中包括自由民的农奴化过程和封主封臣与封土制有形成与发展。它的起点是《萨利克法典》。封建化完成的标志是:封臣制与封土制相结合,土地所有权与政治统治权相结合,大贵族在其世袭领地内具有独立 的政治经济权力,而王权衰落。 4. 农村公社(马尔克):是从氏族公社会发展而来的自由农民的社会组织。其特征是土地公有私耕,行政自治,但也有人认为,它是在中世纪地主庄园内重新形成的。 5. 《萨利克法典》:萨利克法典是萨利克人的习惯法汇编,形成于六世纪初,511 年前后.它反映了五、六世纪法兰克人在进入高卢以后的社会生活状况,既包含了日耳曼人的社会因素,也反映了一些高卢一罗马人的社会因素.西欧社会的封建化过程,就以此为出发点。 6. 委身制(投托、庇护):是西欧封建化过程中,农民依附于贵族的一种形式。由于战乱、社会动荡以及官府的勒索,使众多农民无法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同时,军事制度由轻装发展到重装,农民不堪费用,便把自己的土地交给贵族,依附于贵族,从而减轻自己的负担,这种形式叫做委身制。 7. 丕平献土:751 年矮子丕平登上法兰克王位,建加洛林王朝.为报答教皇对他的支持,754、756 年两次进攻与教皇作对的伦巴德人,并把意大利中部的土地送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形成教皇国。 8. 凡尔登条约:查理帝国的皇帝虔诚者路易的三个儿子将查理帝国永久分裂的一个条约。签定于843 年,具体内容有:日耳曼路易统治东法兰克,秃头查理分得西法兰克,老大罗退尔保皇帝称号,得到的是东、西法兰克之间的领土,从意大利北部经勃艮第、阿尔萨斯、洛林到尼德兰.这一条约是查理帝国永久分裂的标志,也是造成近代德法领土纠纷的根源。第二单元 1. 卡诺萨觐见:11 世纪时,格利格里七世进行教会改革,禁止世俗授职,结果与德皇亨利四世发生冲突,亨利拒绝这一作法,于是格利哥里宣布开除亨利教籍,废黜他的皇位.亨利面对国内诸侯和主教的趁机反叛,别无它法.1077 年1 月,他在寒冬越过阿尔陴斯山,到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萨,身披罪衣,赤足立于雪地之中,请求教皇宽恕.此即为闻名于世的卡萨觐见. 2. 阿维农之囚:1308~1377 年,教廷长期迁于法国边境阿维农,七十年间,教皇一直受法王控制,教皇称之为“阿维农之囚”.这一事件充分说明了西欧政坛上教权与王权此消彼长的趋势,从此教皇一蹶不振,罗马教廷日益衰落。 3. 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是罗马教廷、西欧骑士和意大利各城在宗教、战争狂热、物质利益的驱使下对近东各国的侵略性远征,时间从1096~1270 年.前后共八次.结果均以失败告终,曾灭亡拜占廷帝国。十字军东征虽对被侵略国家造成具大的灾 难,但却对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影响。 4. 沃姆斯宗教协定:1122 年德皇亨利五世与教皇签订的一个调和双方矛盾的协定。它标志着教权与王权之争趋于缓和。该协定规定:主教和修道院长由教士选举,选举时须有皇帝或其代表参加,教皇赐予主教代表教权的指环和权杖,德皇赐予主教代表世俗权力的权节. 5. 末日审判书:也叫“最终税册”。1086年英国国王征服者威廉下令编制的全国土地调查清册。目的是确定土地税额和附庸对于国王的封建义务。调查时将部分自由农降为农奴,人们

汉语词汇语法化

汉语词汇语法化的情况 词汇语法化也就是狭义的语法化它包括两种情形: (l) 实义向虚义的变化; (2) 不太虚向更虚义变化;. 1 实义向虚义的变化 这类虚化一般是名、动、形三类实词虚化成副词等意义比较虚的词,如刘坚等认为近代汉语动态助词“将”、“着”、“取”、“得”等是由动词演变而来。“将”、“取”、“得”是由句法位置改变虚化的。它们大致都经历这样一个语法化过程: 连动式→表示动作结果(补语)→表示动作完成、持续(助词) 另外,该文中还分析名词“时”到晚唐五代演化为语气词,表“附着”义的动词“着”到六朝乃至唐五代演化为介词,这都属于词汇语法化的第一类。 . 2 不太虚向更虚义变化 此类虚化如刘坚等认为,反诘副词“敢”是由表“可、能、会”的助动词“敢”虚化而来。其实,词汇语法化的第二类还应该包括意义具体的词变成意义抽象的同,如一般动词变化为能愿动词。 汉语词汇语法化的原因 一、汉语词汇语法化的外因 交流的需要是语法化首要的和根本的动力。交流的需要落实到具体的话语中,体现为交流必须满足便于表达和便于交流两个条件。表达和交流同人类的认知规律息息相关,认知规律对具体的语法化过程及原因有很强的解释性。 (一)交流的需要 远古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思维简单,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含混、笼统,用名、动、形、数等实词组成的语言可基本满足交流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认识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原先只由实词组成的简单含混的语言开始无法满足交流的需要。为了表达错综复杂的事物、性质之间的关系,为了表达变幻多端的行为、状态之间的关系,原先的语言系统不得不进行调整、变化,这就从语言外部为语法化提供了动力。如没有交流的需要,便没有语法化,交流的需要是语法化首要的动力和原因 (二)认知的规律 认知规律作为语法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与交流需要密切相关。交流需要是从宏观的角度考察语法化的动力、原因,认知规律是从微观的角度寻求某一类词、某一个词具体的语法化原因。人类认知的基本规律是从具体不断向抽象发展,这条规律体现在时空领域,表现为人的认知总是由空间域转向时间域。受人类这种认知规律的支配,每一个实在意义的词总是处在不断抽象的过程中。这种过程在历时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个虚化链,闭当虚化走到虚化链的临界点时,词的实在意义丢失,变为仅表语法功能的词,该词由此进人语法化过程。然后,在进一步语法化过程中,一些经过语法化而表空间的虚词受人类空间域向时间域转移的认知规律的支配,

世界史名词解释

1、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开创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因为革命发生在俄历10月,故称为“十月革命”。 2、布列斯特和约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同盟国在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按照合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3、国际联盟 一战后协约国为控制和整肃国际秩序而建立的国际组织。最早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计划”中提出。在巴黎和会,协约国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国际联盟盟约》,并于1920年1月成立了国联。该组织总部设在日内瓦,其建立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对国际冲突进行仲裁。但是国联自建立后,一直为英法所控制,成为英法帝国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对法西斯势力进行绥靖的工具。1946年4月正式宣布解散。 4、《魏玛宪法》 1919年2月德国资产阶级在魏玛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通过的宪法,也称为《德意志国宪法》。主要内容有:确立了德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规定德国为联邦,主权在民。人民有普选权、创制权。采用责任内阁制等。魏玛宪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为日后法西斯的上台提供了便利。 魏玛宪法:1919年2月德国资产阶级在魏玛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通过的宪法。主要内容有:①宣布废除君主政体,实行共和政体,国家权力属于人民:②规定人民享有言论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当德国公共秩序受到威胁时,总统有权使用武力,这位统治阶级剥夺公民的自由权利提供了宪法依据:④总统每七年一任,由直接选举产生,拥有相当大的权力,有权任免总理:⑤总理必须得到议会多数支持,否则就要请总统解散议会,进行重新选举:⑥议会由各选区按比例选出代表,年满20岁的男女均有选举权,等等。魏玛宪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者为日后法西斯的上台提供了便利。 5、工党 英国独立工党:1893年1月成立。凯尔·哈第为领袖,其纲领是:争取生产、分配和交换手段的集体所有制,当前的斗争任务是争取八小时工作日。该党一开始就反对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它并不代表英国工人阶级的真正利益,费边分子实际掌握党的领导权。独立工党执行着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机会主义路线,成为自由党的尾巴。 6、共产国际: 1919-1943年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即“第三国际”。1919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成立大会,世界39个共产党和左派组织出席大会。1919年3月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的报告》。共产国际的共举行过七次代表大会,1943年6月10日,共产国际正式宣告解散。

古文字研究1-24总目中华书局

中化书局古文字研究1——24期总目 1、《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于省吾:《寿县蔡侯墓铜器铭文考释》 唐兰:《殷虚文字二记》 张政烺:《释它示——论卜辞中没有蚕神》 胡厚宣:《说》 张颔:《侯马盟书丛考续》 高明:《侯马载书盟主考》 朱德熙:《战国匋文和玺印文字中的“者”字》 裘锡圭:《说“弜”》 马国权:《两周铜器铭文数词量词初探》 陈世辉:《略论〈说文解字〉中的省声》 李学勤:《岐山董家村训匜考释》 张振林:《中山靖王鸟篆壶铭之韵读》 姚孝遂:《契文考释辨证举例》 徐锡台:《周原出土的甲骨文所见人名、官名、方国、地名浅释》徐锡台:《探讨周原甲骨文中有关周初的历法问题》 张政烺:《中山王壶及鼎铭考释》(与姚文合于一处) 张政烺:《中山国胤嗣壶释文》 赵诚:《〈中山壶〉〈中山鼎〉铭文试释》 孙稚雏:《中山王鼎、壶的年代史实及其意义》 于豪亮:《为什么随县出土曾侯墓?》 林沄:《从武丁时代的几种“子卜辞”试论商代的家族形态》姚孝遂:《商代的俘虏》 李家浩:《释“弁”》 [日]岛邦男:《禘祀》 [日]前川捷三:《介绍著录明义士旧藏甲骨的新刊二书》 肖楠:《甲骨学论著目录(1949—1979)》 2、《古文字研究》第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唐兰:《论周昭王时代的青铜器铭刻》, 上编:《昭王时代青铜器铭五十三篇的考释》 下编:《昭王时代青铜器铭五十三篇的综合研究》 附:图版 3、《古文字研究》第三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于省吾:《释盾》 裘锡圭:《释柲》 李学勤:《关于组卜辞的一些问题》 萧楠:《论武乙、文丁卜辞》

张永山、罗琨:《论历组卜辞的年代》 张政烺:《周厉王胡簋释文》 林沄:《琱生簋新释》 商承胙:《秦权使用及辨伪》 马国权:《战国楚竹简文字略说》 李家浩:《战国布考》 孙稚雏:《天亡簋铭文汇释》 姚孝遂:《〈殷虚卜辞综类〉简评》 贾平:《读〈殷虚文字甲编考释〉》 [日]松丸道雄:《散见于日本各地的甲骨文字》 4、《古文字研究》第四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胡厚宣:《甲骨文“家谱刻辞”真伪问题再商榷》 于省吾:《甲骨文“家谱刻辞”真伪辨》 夏渌:《学习古文字散记》 裘锡圭:《甲骨文字考释》 陈炜湛:《卜辞文法三题》 常玉芝:《说文武帝——兼论商末祭祀制度的变化》 刘宗汉:《释七、甲》 李学勤、王宇信:《周原卜辞选释》 陈永正:《释》 5、《古文字研究》第五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于省吾:《墙盘铭文十二解》 赵诚:《墙盘铭文补试》 张政烺:《哀成叔鼎释文》 林沄:《对早期铜器铭文的几点看法》 张振林:《试论铜器铭文形式上的时代标记》 张颔:《韩锺鐱考释》 伍仕谦:《微氏家族铜器群年代初探》 杨五铭:《两周金文数字合文初探》 张亚初:《周厉王所作祭器簋考——兼论与之相关的几个问题》陈世辉:《金文韵读续辑(一)》 孙稚雏:《保卣铭文汇释》 商承祚:《〈石刻篆文编〉字说》(二十七则) 饶宗颐:《中山君考略》 陈邦怀:《战国楚帛书文字考证》 罗福颐:《近百年来对古玺文字之认识和发展》 于豪亮:《古玺考释》 马国权:《缪篆研究》 李裕民:《侯马盟书疑难字考》

《近十年新发表西周金文中的若干新见字和新见字形》

Ancient Chinese Bronzes from the Shouyang Studio and Elsewhere: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ommemorating Twenty Years of Discoveries “中国古代铜器:最近发现、最近发展”国际研讨会 2010年11月·芝加哥 近十年新发表西周金文中的若干新见字和新见字形 张再兴 华东师范大学 一、本文所依据材料概说 本文讨论所依据的金文来自《金文资料库》中收录的2000年后发表的金文。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年,但是这些年新发表的金文材料不少,而且已经出现数种金文的汇集性著录。我们在建设《金文资料库》的过程中,对这些著录进行了对应整理。下面先对这些著录文献的收录情况作一概述。 一、《近出殷周金文集录》1(以下简称“《集录》”) 该书共收器1258号2。虽然该书出版于2002年,但是收集资料截止于1999年5月,因此所收集资料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二、《殷周金文集成补编》3(以下简称“《补编》”) 胡长春《新出殷周青铜器铭文整理与研究》下篇《殷周金文集成补编》,收录铭文的时间,上接《殷周金文集成》(1984-1994),下限至2002年底(个别重要铭文除外)。 1,《补编》编号共1517个。根据其凡例,有空号52个,实收铭文1665器。377号正文未出现,其附录《〈殷周金文集成补编〉、〈近出殷周金文集录〉、〈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所收相同器号码对照表》对应《集录》316号,为晋侯苏鼎。 2,根据调查,《补编》重出17号,具体见表一。 1刘雨、卢岩《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中华书局2002年。 2《集录》所收有24器已见于《殷周金文集成》(本文简称“集成”),具体如下。括号前卫《集录》编号,括号内为《集成》编号。0129 (592)、0150 (788)、0175 (1226)、0173 (1227)、0257 (1787)、0266 (1809)、0287 (2031)、0304 (2253)、0349 (2652)、0371 (2946)、0372 (2947)、0383 (3018)、0522 (4592)、0621 (5687)、0965 (6511)、0683 (6536)、0705 (6645)、0706 (6786)、0773 (7739)、0482 (10166)、1080 (10775)、1092 (10847)、1206 (11454)、1214 (11548)。另外,还有一器可能与《集成》所收重复。1957年岐山县京当公社礼村出土弓鼎2件。其中一器字残。《考古与文物》1984年05期9页与1994年03期40頁图十:3发表的拓片均为字形完整的同一器拓片。《集录》分别编号为0195、0196,用的是同一张拓片。《殷周金文集成补编》编号为214、215。《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651备注云:“同出同铭鼎两件,一件未发表。”《集成》1214著录一件弓鼎,出土地为陝西郿县礼村。其拓片与此极近,也藏于岐山县博物馆,可能即是其中的一件。 3胡长春《新出殷周青铜器铭文整理与研究》下篇,线装书局2008年10月。

考古学名词解释

1.考古学:是主要根据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实物遗存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及其社会的状况并进而解析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探索其发展变化的背景原因和规律的一门科学。考古学属于广义历史学的一部分与文献历史学共同承担着研究人类历史的任务。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由于它是以研究人类的文化和社会为目的,故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又由于获取和研究这些遗迹和遗物需要利用纤中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而通过这些遗存解释过去人们的意识行为以及社会状况还需要运用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因此,考古学属于最大的一个交叉学科。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考古层位学和考古类型学分别来自地质学的地层学和生物学的分类学。其基本的研究步骤为:考古调查、考古发掘、调查发掘所获田野资料的整理,各种标本测试分析,编写考古调查或发掘报告、进行专题研究或综合研究,撰写学术论文或专著。考古学可分为多个分支学科。如根据其研究的物质遗存的时代特征可分为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青铜时代考古、铁器时代考古、近代考古等;根据其研究的地域可分为欧洲考古、美洲考古、东亚考古、地中海考古等;根据其研究的国度可分为埃及考古、印度考古、中国考古等;根据其研究的领域和方法可分为田野考古、环境考古、农业考古、冶金考古、动物考古、社会考古、认知考古、航空考古、水下考古等。考古学并非只是研究过去的学问。它还可以通过研究阐述人类所走过的道路、所积累的历史经验,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提供历史经验的借鉴参考。例如,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同文化和观之间的相互交流、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保护人类文的保护等。 2.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考古学是一门涉及面极广的科学,与其他许多学科都有关系,必须得到这些学科的支持和协助,才能完成各项研究任务。与考古学有关的学科,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三大方面。①在自然科学方面,自然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主要是协助研究遗址所在地区的地史和天然资源,从各个方面复原当时的自然环境。生物学(动物学和植物学)和体质人类学,主要是用以鉴定发掘出土的植物遗存、动物和人类的骨骸,并判定它们的年代。物理学和化学则应用于对遗迹的勘探,对遗物成份和性质的分析,并测定它们的年代。②在工程技术科学方面,建筑学和土木工程学应用于对遗址的发掘、测量、制图,对发掘出来的遗迹进行复原或在现场加以保存等。采矿冶金学、陶瓷学和染织学应用于对工场址、矿址、窑址等遗迹的考察,对铜器、铁器、陶瓷器、玻璃器、纺织品等遗物的分析和研究。造船学则专门应用于对发掘出来的造船工场遗址和船舶的遗物进行考察和研究。③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等,都是分别就遗迹和遗物所提供的有关各该学科的资料,进行研究和解释。美术史学和建筑史学主要是研究发掘出来的美术品和各种建筑物遗存,就其样式、风格、年代、建筑技术以及保存方面的问题,作出判断和说明。历史学除了为发掘出来的种种遗迹和遗物提供文献上的解释并帮助判断它们的年代以外,还广泛地就古代的政治组织、社会结构、经济制度以及涉及精神文化方面的各种问题提供文献上的资料,作出详细的说明,以补考古学在这些方面的欠缺和不足。 3.遗物:指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可移动的古代遗存,包括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及装饰品等。也包括墓葬的随葬品和墓中的画像石、画像砖及石刻、封泥、墓志、买地券、甲骨、简牍、石经、纺织品、钱币、度量衡器等。遗物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因而它们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情况。由于地域、时代与民族的不同,各种遗物的用材(石、木、陶、金属──青铜与铁等)、制作方法及其形制、风格亦各不相同,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考古学对人类所遗留下来的各种遗物的研究,不应仅限于类别、类型的研究及年代的鉴定和用途的确定,而是要通过对遗物的研究去了解人类古代社会的社会生活、生产技术水平及文化面貌。 4.文物: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

世界史名词解释

1. 《朴次茅斯和约》 朴茨茅斯和约是日本和俄国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调停下,于1905年9月在美国朴茨茅斯海军基地签署的和约,它宣告了日俄战争的结束。《朴茨茅斯和约》规定:1.俄国承认朝鲜是日本的独立势力范围; 2.把旅顺、大连在内的辽东半岛的租借权,以及南满铁路的租借权一并转让给日本;3.俄国向日本割让北纬50 度以南的库页岛及其邻近岛屿。朴茨茅斯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和俄国对中国东北的重新瓜分。 2.布列斯特和约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同盟国在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按照合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3.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开创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因为革命发生在俄历10月,故称为“十月革命”。 4.七月流血事件 1917年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即多次发生危机。它企图通过军事上的胜利来摆脱危机。1917年7月1日,临时政府命令俄国在西南战线发起进攻,结果遭到惨败。消息传来,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50多万工人、士兵和水兵上街游行,示威群众高呼“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彼得格勒军区司令以“维护市内秩序”为名下令部队向示威群众开枪,造成400余人伤亡。临时政府宣布首都戒严,解除工人武装,封闭《真理报》并通缉列宁。临时政府至此完全掌握了政权。七月事件表明,革命和平发展的道路已被堵塞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宣告结束。 5. 战时共产主义 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其目的是动员一切力量和资源来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主要措施有:工业企业普遍国有化;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行配给制,强制劳动。作为国内战争时期的应急措施,它完成了历史使命,但作为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的特定方式,对国民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6. 新经济政策 苏俄在1921年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1.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缴税后的粮食归农民自由支配;在国营企业中实行经济核算制,并以租让、租赁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把某些国营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或私人经营;实行商品买卖。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 8.斯大林模式 它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9.大清洗运动 斯大林的最高领袖地位确立以后,1936年—1939年,在党、政、军内开展了大清洗运动。

月相和西周金文月相词语研究

考古与文物 2002年第3期 月相和西周金文月相词语研究 叶正渤 (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 副教授) ? ? 7 7

图一 月相生成变化图 月相的变化,经历四个较为明显的位置点(同时也是时点),形成四种显著的状态。当月的运行偏离与日的交会点时,月亮现出小的光亮部分,这就是新月。新月初现时,人虽然看不到,但能够根据观察和经验推算出哪天合朔,出现新月,因为合朔前后总共只有三天时间看不到月亮。新月逐渐变大到半月,即上弦月时,此时月光也已完全生辉,能照见地上的人影。 当月运行到与黄经接近成180度时,也即月球运行到接近日的正对面位置时,地球上的人于太阴月的十四日的傍晚就能看到月与日在地平线上东西天空遥遥相望的月相,这就叫“既望”。“既”是已经到了的意思。清代梅文鼎指出:“望策,一十四日七六五二九六五,小余十八时二十二分一秒三十七微有奇。”十五日傍晚地球上的人是不能同时看到天上的月和日的。 当月的运行偏离与日相望的位置时,地球上的人看到月由圆到缺,呈另一半圆形,即下弦月。月色渐至暗淡无光,已照不见地上的人影,就象死了一样没有生气。这样,四种月相在空间(天球上)的位置点,几乎是四等分圆周。与之相对应的时间概念,则几乎是圆周上等分的四个时点(见月相生成变化图)。清代梅文鼎《历学答问》曰:“按月法者即朔策也,亦曰朔实。其法自太阳、太阴同度之刻,算至第二次同度,为两朔相距之中积分。平分之则为望策,四分之则为弦策。望者,日月相望,距半周天。弦者,近一远三。上弦月在日东,下弦月在日西,皆相距天周四之一。《授时》朔策二十九万五千三百零五分九十三秒,即二十九日五十三刻零六分弱也。《大统》同。”梅文鼎所说的就是这样的既是位置的也是时间的四个点。 当月亮在天空上经过一个月时间的运行,又要赶上太阳时,也即又返回到与日和地球将近形成一直线时,地球上的人又一点也看不到月亮,这叫晦,紧接着又形成合朔。由上一次合朔到望,到下一次合朔,或由望到朔再到望,这一周期就是一个月,古代叫朔望月。它的平均天数,汉代人称之 为朔实,现代叫平朔月(Synodic M on th )。平朔月的时间,现代测为29153059日。月亮绕天球一周实际需要二十七又三分之一日,但月亮的运行不是匀速的,且轨道也不在一个平面上,而是上下移动的,所以,月绕地的周期(朔实)平均约是二十九又二分之一日,即29天12小时44分钟。以上,就是月相和月相生成变化的原因及几处重要阶段的特征。 二、西周金文中的月相词语 西周金文中的月相词语常见的有四个,这是王国维首先注意到的。他在《生霸死霸考》一文 ? 87?

中外教育史名词解释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指教育机构设立于官府之中,官府垄断着学术典籍。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 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由于只有官府有学,民间无学术,所以要学习专门知识只有到官府之中才有可能。这种历史现象有其客观原因: (1)、奴隶主阶级是社会物质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垄断者。 (2)、社会生产发展的水平较低。 (3)、氏族宗法制度形成的家有世业传统导致官学不分的状况。 (4)、社会分工的状况:官与师尚未分离。 2、私学:私学是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士阶层兴起,随着文化教育的下移,私学骤兴。 根据现有的历史材料来看,私学的首创者是孔子,它是由学在官府向百家之学的转折点。直接促进了文化下移和士阶层的兴起,推动了历史潮流。稍后一些大办私学的是墨子。此外,还有道、法、名、农诸家都有私学,从师成为一时的风尚。各学派都有自己的信仰,以私学为中心,结成政治集团,虽未掌握政权,但活动量很大,由于这时期私学的巩固和发展,为几千年的私学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私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它冲破了政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的独立化过程。这也是学校教育和自然形态教育的第二次分离。 3、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对象,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种类”即族类。不分族类就是不分庶鄙,不分贵贱。“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表现在:一方面华夷诸族为异类,华夏诸族中被统治的氏族皆同教育无缘;另一方面,居统治地位的氏族内部也有森严的等到级性。孔子冲破了这二个界线,不仅把教育及于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 4、《大学》:《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则是儒家重要典籍之一。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它着重阐明大学教育的纲领,被认为是与论述大学教育之法的《学记》互为表里之作。《大学》对大学教育的目的、程序和要求作了完整、扼要、明确的概括,以其对为学过程表述的严密逻辑性和程序的一定合理性,对后人的为学、为人产生莫大影响。大学从年龄阶段来看,是15岁以上的教育;从内容来看,是在初步文化知识和道德品质教育之后的儒家经术教育和儒学思想教育。 三纲领八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学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的特点首先在于强烈的伦理性和人文色彩。其次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 5、三纲领八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学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里的“亲”同“新”,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八条目”是实现“三纲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价格革命16至17世纪西欧社会上出现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使欧洲贵金属的储量急剧增长,从而引起欧洲各国通货膨胀。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升四倍多,英、法、德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二至二点五倍。价格革命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其结果是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而靠传统方式收取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受到削弱,收入微薄的劳动者的生活日益下降,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和封建制的解体。 商业革命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迅速扩大以及殖民制度的建立,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商业革命是产业发展所引起的,而商业革命开发了广大市场,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地理大发现: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航海者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封建贵族、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贵金属的渴求。《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富庶的夸张描绘,进一步煽动着欧洲人的寻金热情。15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人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垄断了东西方传统通道,也促使西欧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此外,快速帆船的制造,指南针用于航海及地圆学说的盛行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最初由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组织远洋航行。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欧洲的商业中心逐渐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由此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增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文艺复兴: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个运动始于意大利,后扩大到英、法、德、西等欧洲国家。一些新生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号召下,把矛头直接指向教会神权统治,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主张尊重自然和人权,强调发展个性,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迷信愚

月相四分说的逻辑求证

月相四分说的逻辑求证 ——唐尚水 运用金文历日进行断代,关键之一在于如何解读青铜铭文上的月相词语,以及寻找到合乎历史事实的“建正”。由于诸家对金文中习见的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等月相词语的认知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金文历日断代方法。最具影响力的主要有二种说法,即月相定点说和月相四分说(月相二系说只是一个混淆是非的折中方法,毫无理论价值)。本文旨在用文字解读和逻辑思辨的方法,叙述月相四分说的由来。 (一) 事物的生成,必有其内在的逻辑依据。也就是说,凡事必有因尔后有果。当原因成为一种普适性原因,并且呈现为一种规则时,便叫做逻辑依据。例如,当你阐述殷商的年首在“立黍”,即种植水稻这一时间,你所依据的“发生立新制”这一公理,便称之为逻辑依据。当然,你首先需要论述“发生立新”的起因,然后证明它的相对普适性。例如,“月首”在新月初出的那一天,“初”字为新衣初成,“刚”字为新网织就等等。这就是中国人通常所言:“你得说出个理”。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哲学家认为:逻辑比事实(材料)更真实,只有符合逻辑规则的事实才是真的事实。 当上古先民运用手指计数,从而创设出十进位制后,由之产生了小物积累的十进位制规则。例如,货贝单位中的一系为五,两系为一朋;兵阵中的五人为伍,十人为什以及百夫长、千夫长的累加构成,等等。 当上古先民面临大物分小时,当他们认识到一至十的自然数中“八”是可以连续平分的最大自然数,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八分半制”这一逻辑规则(分到一时,一可视为新的八而再次平分,即一尺之棰分而不断)。例如,“公、分、半、充、酋”中的字根“八”,便表示分割为二;又由铜锭的分切产生中国的量制单位:一斤等于16两,一两等于24铢。由地块的分割产生了中国古代的亩制单位,一亩等于240方步;由双臂长度的切分产生一寻等于八尺,一尺等于八寸,等等。同样,由“八分半制”产生了中国的四分月相制——状似“大物”的一个太阴月期被切分为四个星期,即四七二十八天(中国人习惯上连皮算,故为八天),大月外加无月(朔日)的两天,小月外加无月的一天,从而将约29.5天的太阴月期以简易性逻辑予以分割。 西周先民称月相为霸,霸者八也。源自中国人习惯的连皮算起。“初吉”不过是第一个“七天”,吉者七也。这就是说,“月相”概念的产生,来自大物分小的八分半制。“四分月相说”之所以符合历史事实,源自四分月相说有其逻辑依据,既实用又易于操作。 (二) 所谓月相,是人们在地球上所看到的因地月运动而不断变化的月体形象。正如“相”字从木从目,构形源自伐木人对一颗树的上下左右端相,本义为不断地、详细地观看(相、看、观、视、监、望等字有其不同的词义)。“相”因此与“象”同一音系。 在一个太阴月期中,月相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朔、朏、上弦、下弦、望”等文字就是古人对月相变化不同阶段,不同特征时的指谓。在西周时期的金文中,则用“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来作描述月亮盈亏变化的专门术语,目的在于对一个完整的太阴月期作出分段指称。 1、“初吉”。“初”字从衣从刀,两根会意,以裁衣始毕,新衣初成表示初始义。“初”与“出”因而同一音系。 “吉”字是一个依托象形字:下部之“口”源自男性阴囊,上部之“士”来自勃起的男性生殖器,“吉”与“起、及”同一音系,乃是一个物象指代音。“吉”字的顺遂义和显示义来自男性生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