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生态学高分笔记

动物生态学高分笔记

动物生态学高分笔记
动物生态学高分笔记

动物生态学原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生态学(Ecology):Ecology 源于希腊文,Eco-表示住所或栖息地,Logos 表示学问,原意是研究生物栖息环境的科学。生态学与经济学(economic)具有相同的词根。研究有机体与其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赫克尔E. Haeckel, 1869)。二、问答题

1. 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类型。

①Ecology 源于希腊文,Eco-表示住所或栖息地,Logos表示学问,原意是

研究生物栖息环境的科学。生态学与经济学(economic)具有相同的词根。

②研究有机体与其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赫克尔E. Haeckel, 1869)。

③研究科学的自然历史(埃尔顿C. Elton,1927)

④研究生物形态、生理和行为上的适应(克什卡洛夫Кашкаров,

1954)

⑤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安德列沃斯Andrewartha, 1954)

⑥研究动物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条件的联系,以及动物生存条件对繁殖、存

活、数量及分布的意义(纳乌莫夫HayMoB, 1955, 1963)

⑦研究决定有机体的分布与多度相互作用的科学(Krebs, 1972, 1978, 1985,

1994, 2001)

⑧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的科学(奥德姆 E.Odum, 1953,

1959, 1971, 1983)。

⑨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学科。

2. 按照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经典生态学应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概括各分支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

①个体生态学(Individual ecology): 个体对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适应。

②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多度和种群动态。

③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 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生态过程。

④生态系统生态学(Ecosystem ecology): 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稳态和

调节功能)。

3. 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野外研究:优点—直接观察,获得自然状态下的资料;缺点—不易重复。

实验研究:优点——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的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缺点—实验条件往往与野外自然状态下的条件有区别。

数学模型研究:优点—高度抽象,可研究真实情况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缺点—与客观实际距离甚远,若应用不当,易产生错误。

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1)

一、名词解释

1. 环境(Environment):一般是指生物有机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它包括空间以

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有机体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物理化学环境和生物环境。

2. 环境因子(ecology factor):组成环境的因素成为环境因子,或称为生态因子。

3. 利比希的最小因子定律(Liebig’“Law of minimun”):他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这就是说,每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量的营养物质。如果环境中缺乏其中的一种,植物就会死亡,如果这种营养物质处于最少量状态,植物的生长就最少。

4. 因子的替代作用(factor substitution):当一个特定因子处于最小量状态时,其它处于高浓度或过量状态下的物质,可能会具有替代作用,替代这一特定因子的不足;至少是化学性质上接近的元素能替代一部分。

5. 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美国生态学家谢尔福德于1931年提出: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最小量和最大量的界限,生物只有处于这两个限度范围之间生物才能生存,这个最小到最大的限度称为生物的耐受性范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耐性限度的法则称为耐受性定律。具体可定义为:任何一种环境因子对每一种生物都有一个耐受性范围,范围有最大限度和最小限度,一种生物的机能在最适点或接近最适点时发生作用,趋向这两端时就减弱,然后被抑制。E.P.Odum(1973)等对耐性定律作了如下补充:(1)同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对一个因子耐性范围很广,而对另一因子的耐性范围可能很窄。(2)不同种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对主要生态因子耐性范围广的生物种,其分布也广。仅对个别生态因子耐性范围广的生物,可能受其它生态因子的制约,其分布不一定广。(3)同一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通常在生殖生长期对生态条件的要求最严格,繁殖的个体、种子、卵、胚胎、种苗和幼体的耐性范围一般都要比非繁殖期的要窄。例如,在光周期感应期内对光周期要求很严格,在其它发育阶段对光周期没有严格要求。(4)由于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当某个生态因子不是处在适宜状态时,则生物对其它一些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将会缩小。(5)同一生物种内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对多个生态因子会形成有差异的耐性范围,即产生生态型的分化。任何一种生物,对自然环境中的各理化生态因子都有一定的耐性范围,耐性范围越广的生物,适应性越广。据此,可将生物大体划分为广适性生物和窄适性生物。

6.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在众多的环境因素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

7. 生态位(ecology niche):是有机体在环境中占据的地位,生态学上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8. 栖息地(habit):指有机体所处的有机环境。栖息地一般包括许多生态位并支持许多不同的物种。

9. 超体积生态位(hypovolume niche):对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都可以用数学模型加以定量。环境变量可以增加的3-4个或更多。虽然超过3个维度的生态位难以用图表示,但数学上是可以解决的,因此Hutchinson称之为超体积生态位。

10. 基础生态位(fundamental niche):在生物群落中能为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最大空间。

11. 实际生态位(realized niche):在生物群落中某一物种实际上占有的生态位

空间。

12. 驯化:生物在实验或自然条件下,诱发的生理补偿变化,前者需要较短的时间,后者需要较长的时间。

二、问答题

1. 简述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不可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阶段性作用。

2. 生物与温度的关系。

(1)温度对生物的作用

①温度与生物生长:

温度是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参与生命活动的各种酶都有其最低、最适和最高温度,即三基点温度;不同生物的三基点不同;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生物生长的速率与温度成正比;外温的季节性变化引起植物和变温动物生长加速和减弱的交替,形成年轮;外温影响动物的生长规模。

②温度与生物发育:

温度与生物发育最普遍的规律是有效积温。

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发育阶段的发育过程,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

③温度与生物的繁殖和遗传性:

植物春化,动物繁殖的早迟。

④温度与生物分布:

许多物种的分布范围与温度区相关。

(2)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①低温对生物的影响:

当温度低于临界(下限) 温度,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寒害和冻害。冻害原因:冰结晶使原生质破裂损坏胞内和胞间的微细结构;溶剂水结冰,电解质浓度改变,引起细胞渗透压变化,导致蛋白质变性;脱水使蛋白质沉淀;代谢失调。

②高温对生物的影响:

当温度超过临界(上限)温度,对生物产生有害作用,如蛋白质变性、酶失活、破坏水份平衡、氧供应不足、神经系统麻痹等。

(3)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①生物对低温的适应:

保暖、抗冻--形态、生理、行为的适应

②生物对高温的适应:

抗辐射、保水、散热--形态、生理、行为的适应

2. 生物与水的关系

(1)水的生物学意义:

①水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组成成份;

②水是生物体所有代谢活动的介质;

③水为生物创造稳定的温度环境;

④生物起源于水环境。

(2)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①海洋动物。鲨鱼和无脊椎动物—等渗;硬骨鱼—低渗。

②淡水动物。硬骨鱼—高渗;

③河口动物。洄游鱼类—变渗透压

④陆生动物的水平衡调节机制。失水的主要途径—皮肤蒸发、呼吸失水、排泄失水;补充水的主要途径:食物、代谢水、饮水

⑤保水机制。减小皮肤的透水性减少身体的表面蒸发

3. 土壤的生态学意义

①为陆生植物提供基底,为土壤生物提供栖息场所;

②提供生物生活所必须遥矿质元素为水分;

③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热肥气;

④维持丰富的土壤生物区系;

⑤生态系统的许多很重要的生态过程都是在土壤中进行。

4 如何使致死温度的测定可信度大。

答:一般认为的致死温度是指,在一组动物实验中,有50%的个人体死亡,50%个体存活的那个温度,记为T L50,也就是说,其实际含义是半致死温度。精确测定致死温度的方法如下:

①通过多次测量获得;②以求近似值的方法获得。首先测定并计算几组暴露于不同低温条件下动物的存活率;第二,以死亡率为纵坐标,实验温度为横坐标作图,然后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T L50。

5 区别超冷与耐受冻结,说明其对生命的影响.

答:耐受冻结是指动物能耐受肌体中水的结冰;超冷是指温度下降到冰点以下而不结冰。对增强动物对寒冷环境的适应有重要意义。

6. 何为有效积温法则,有效积温法则的应用有哪些,有效积温法则有哪些局限性。

答:研究证明,昆虫为了完成某一发育期所需要的一定的总热量,叫做有效积温法则。描述有效积温法则的双曲线公式为:K=N(T-C)。其中K=热常数,即完成某一发育期所需要的总热量,用“日度”来表示;N=发育历期,即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要的天数;T发育期的平均温度;C=发育起点温度,即生物学零度。

应用:①预测某个地区某种害虫可能发生的世代数;②如果对于广大地区都用有效积温法则,并按各地的总的有效积温,估计出各地的某种害虫的发生世代数,然后把各个发生世代的点互相连结起来,就可以描出广大地区某种害虫的世代分布图;③益虫的保护和利用。如计算释放益虫的合适浓度。

局限:①有效积温法则是以发育速度与温度呈线性关系为前提的。但实际上,二者的关系呈“S”形。因此有效积温法则只适用于一定的适宜温度范围内。②在在自然界中,是的动物进行发育的温度是经常有变化的,多数情况下,变温能促使发育加速。③在自然条件下,发育不仅仅取决于温度,还依赖于其它条件,即研究发育速度必须考虑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问题。

7. 比较内温动物和外温动物的体温、代谢率和体温调节的特点;区别顺应者和调节者。

答:外温动物ectotherms的特点是机体的热传导率高,代谢产热水平低,决定其体温的热源主要由外界环境获得;内温动物endotherms的热传导率,代谢产热水平高,决定其体温的热源,主要是肌体自身的代谢产物。

变温动物属于顺应者,常温动物属于调节者。

8. 动物对于低温和高温的种种适应方式,包括形态的、生理的和生态的。

答:对低温的适应:①减少体壁的热传导,增加隔性(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冷的气候区,身体趋向于大,在温和的气候条件下,身体趋向于小;阿伦定律—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耳朵、尾巴、外耳等有变短的趋向,这与在寒冷条件下减少散热的适应性有关;乔丹规律—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可解释为低温时鱼类的生长和发育速度变慢);②增加产热—对低温的代谢反应;③逆流热交换机制;④局部异温性;⑤冬眠和适应性体温。

对高温的适应:①在高温环境中将恒温机制控制的温度范围适当放宽松,也就是说,不严格的恒温,而能暂时地忍耐高温;②避开不利的温度条件,这就依赖于行为适应;③有机体发育一些特殊的结构和形成生理上的适应。

9 动物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性行为有哪些方面?

答:包括寻找有利环境和创造适宜的环境两方面,具体包括:①躲避不利温度,选择温度合适的空间;②选择温度适宜的活动时间;③动物因外界温度而产生的迁移;④动物自行建立适宜小气候的隐蔽所;⑤动物的集群行为与温度的关系。

10. 什么是持续代谢率,其限制因素有哪些(指各种假说)?

答:动物在足够长的时间内,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相平衡而体重保持不变的平均代谢率。

①食物可利用性假说,认为代谢极限是由食物的可利用性制约的,而与动物个体本身的特征无关;②外周限制假说,认为动物的能量收支极限与动物个体本身有关,与动物的能量消耗方式相联系,外周器官对能量的实际消耗能力制约着动物的持续能量收支;③中心限制假说,认为中心功能器官是主要制约因素,这些器官的作用是为所有耗能器官获取、处理和分配能量;④对称性形态构成假说,认为动物潜在制约因子的能力彼此相一致,即动物结构组分的形成调节到一个适宜的程度但并不超过功能系统的需求。

11. 生态学家在近来全球变暖对于动物分布和数量变化两方面的影响,提出哪些重要的例证?

答:①挪威国鸟河乌,78-97年的调查显示其数量有增加的趋势;②气候变暖与植物物候学、北方有蹄类的关系。植物物候提前、暖冬期有蹄类动物数量下降。

12. 区别绝对湿度、相对湿度和饱和差,生态学研究中常用哪两个,为什么?

答:绝对湿度是指在标准状态下(760mmHg)每立方米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汽的重量;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实际含量和同一温度下饱和含量之比,用百分率来表示;饱和差是指某地空气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与当时实际水汽压的差值。

13. 陆生动物体内含水量是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得平衡的,举例说明其适应。

答:水代谢过程分失水与得水两方面。失水可能通过排尿、排粪、皮肤和呼吸道表面的蒸发等途径而排出水分;得水的途径是饮水,从食物中得到水分,或从体表吸收水分或代谢水等。陆生动物对这些方面的适应性主要有:

①通过消化道获得水分;②通过外皮吸水;③代谢水的利用;④减少排泄失水和粪便失水;⑤减少体表和呼吸道表面失水。

王德华课件里的名词解释和问答

一、名词解释

1. 权衡trade-of:

2. 近因和远因:近因指所有包含从遗传程序指令的活动或过程,尤其是生理学、发育、行为过程的机制是受遗传和身体程序控制的。近因回答“How question”;远因是指能导致新的遗传程序的产生或对现存程序的修改。是所有导致进化过程中产生变化的原因,这些事件都是过去改变基因型的事件或过程。回答“Why question”。

3. Life history and Life history strategy:

4. Allometry(bi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Body size):个体大小和异速生长。

Y=aX b;Y为生物学变量(如代谢率、脑重量、心率等);X为个体大小(一般用体重或体长表示);a为常数;b为幂(也称为尺度因子)。如果是线性关系,则b=1;当个体大小对变量没有影响时,b=0。在非线性关系中,如果生物学变量的改变比例小于个体大小改变的比例,01。

二、问答题

1. 个体生态学包含哪些内容?

2. 进化在生态学中有什么地位?举例说明。

3. 什么是生态学的科学方法?

4. 根据一个生态学问题,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来验证它?

5. 如何理解adaptation?

答:Adaptation:对环境。生理、行为、形态等任何可遗传的特征,只要有助于在特定环境中存活或生殖。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适应的概念可分为两类。

表型适应:指在个体水平上表现型的改变;从短时间尺度到长期的发育因素等,涉及有机体的整个生命周期。

进化适应:有机体种群中多个世代的变化;进化适应很明显包含了遗传过程。

共同点:随时间而产生变化;或面对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产生的生物学的变化。

6. 在新的生态学发展形势下,如何理解整合的概念?

7. 如何理解生态学中尺度(Scale)的概念?

8. 全球气候变化对动物的生存和适应会产生哪些影响??

9. 个体生态学的特征如何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的特征相结合?

第四章种群数量的时空动态

一、名词解释

1. 法尔规律(Farr rule) :人口密度越大,越集中栖居在一个地方,许多流行病就越容易扩大和暴发。

2. 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研究种群内各成员之间、它们与其他种群成员之间、以及它们与周围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3. 进化(evolution):是种群中个体基因频率从一个世代到另一个世代的变化过程。进化过程中的决定性阶段为物种形成。物种进化通过种群表现出来;从进化论观点看,种群是一个演化单位。

4. 构件生物(modular organism):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组成的个体(例如高等树木、珊瑚、薮枝螅等)。

5. 标志重捕法:在调查地段中,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然后放回,经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数的比例,估计该地段中个体的总数。

6. 样方法:在若干样方中计数全部个体,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来估计种群整体数量。

7. 去除取样法:在一个封闭的种群里,随着连续地捕捉,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因而花同样的捕捉力量所取得的效益就逐渐地降低。同时,随着连续的捕捉,逐次捕捉的累积数就逐渐增大。如果将逐次捕捉数/单位努力(作为y轴),对着捕获累积数(作为x轴)作图,就可以得到一个回归线,当单位努力的捕捉数等于零时,捕获累积数就是种群数量的估计值。

8. 最大出生率(maximum natality)

9. 生命期望(life expentancy):进入某一龄期的个体平均还能存活多长时间的估计值。

10. 集合种群(matapopulation):由经常局部灭绝,但又定居而再生的种群组成的种群。

11. 内禀增长率innate capacity of increase: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与空间不受控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在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性质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

二、问答题

1. 简述生物因子作用的基本特点。

①通常非生物因子对整个种群的影响是相等的,而生物因子的影响,在大多

数情况下只涉及种群中一部分个体。

②生物因子对种群的影响,通常与种群本身的密度有关。

如:法尔规律(Farr rule) :人口密度越大,越集中栖居在一个地方,许多流行病就越容易扩大和暴发。

③虽然有机体与非生物因子的关系也是相互的,但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更加密切和复杂。

2. 简述种群的特点及研究种群生态学的意义。

①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②是一繁殖群体;③占有一连续空间;

④是一个演化单位;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意义

①指导实践

有益种类的利用

有害种类的防治

②理论上的意义

完全独立的典型的生态学分支科学

3.简述种群绝对密度测定的主要方法。

1)总量调查:计数某地段中全部生活的某种动物的数量。

2)取样调查:计数种群一部分个体,然后用它估计种群整体数量。

①样方法:在若干样方中计数全部个体,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来估计种群整体数量。

②标志重捕法:在调查地段中,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然后放回,经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数的比例,估计该地段中个体的总数。

③去除取样法:将逐次捕捉数/单位努力(作为y轴),对着捕获累积数(作

为x轴)作图,就可以得到一个回归线,当单位努力的捕捉数等于零时,捕获累积数就是种群数量的估计值。

4.简述标志重捕法使用中的假设及这些假设受到破坏时结果估计的负面影响。 标志重捕法使用中的假设:

①标志个体在这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

②标志个体和非标志个体具有同样被捕的机会

③调查中没有迁入或迁出

④没有新的出生或死亡

5.简述相对密度测定的主要方法。

①捕捉(直接数量指标)

②粪堆计数

③鸣叫计数

④皮毛收购记录

⑤单位渔捞努力的鱼数或生物量

⑥计数动物活动所遗留的痕迹

6.了解种群的4个基本参数。

①出生率

最大出生率

实际出生率

决定出生率高低的因素:性成熟速度;;每次产仔数目;每年繁殖次数

胚胎期、孵化期和生育期的长短

②死亡率

最低死亡率

生态死亡率

③迁入

④迁出

7.简述种群的三种空间分布型及其判别依据。

①随机型:资源分布均匀或丰富;个体间彼此独立。

②聚集型:资源斑块状分布;个体间相互吸引。

③均匀型:资源分布均匀或丰富;个体间相互竞争。

8. 简述典型的集合种群应满足的四个条件。

①适宜的生境以离散斑块形式存在;

②即使最大的局域种群也有灭绝的风险;

③生境斑块间的距离不能太远以致阻碍个体的迁移和定居

④各个局域种群的动态不能完全同步

第五章种群增长

一、名词解释

1. 猖獗:种群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也称为大发生或暴发。

2. 种群崩溃(population crash):种群大发生后出现的大批死亡,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3.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某些生物,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带入某一适宜于其生存和繁衍的地区,它的种群便不断地增加,分布区便会逐步稳定地

扩展的过程。

4. 尼科森的平衡学说:种群是一个自我管理系统,为了维持平衡,当密度高时,调节因素的作用必须更强,当密度低时,调节因素的作用就减弱,因此调节种群密度的只能是密度制约因素。

5. 多衡点(multiple stable points):较低密度下,种群有一个平衡点,它受捕食者调节;当种群脱离捕食者控制而达到非常高的密度时,则出现另外一个平衡点,它受食物因子的调节。

二、问答题

1. 逻辑斯谛模型的假设。

①存在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称为环境容纳量(K) 。

②使种群增长率降低的影响是最简单的,即其影响随着密度上升而逐渐地、按比例地增加。即,种群中每增加一个个体就对增长率降低产生1/K的影响,或者说,每一个个体利用了l/K的空间,若种群中有N个个体,就利用了N/K 的空间,而可供继续增长的剩余空间就只有(1-N/K)了。

2.逻辑斯谛方程生物学含义。

答:(1)逻辑斯谛方程微分式的基本结构与指数增长方程相同,但增加了一个修正项(1-N/K)。指数增长方程所描述的种群增长是无界的,或可供种群不断增长的“空间”是无限大的,是没有任何限制的。而修正项(1-N/K)所代表的生物学含义是“剩余空间”(residual space)或称未利用的增长机会(unutilized opportunity)。即:种群尚未利用的,或为种群可利用的最大容纳量空间中还“剩余”的、可供种群继续增长用的空间(或机会)。

(2)对修正项(1-N/K)的分析:

①如果种群数量N趋于零,那么(1-N/K)项就逼近于1,这表示几乎全部K空间尚末被利用,种群接近于指数增长,或种群潜在的最大增长能充分地实现。

②如果种群数量N趋向于K,那么(1-N/K)项就逼近于零,这表示几乎全部K空间已被利用,种群潜在的最大增长不能实现。

③当种群数量N,由零逐渐地增加到K,(1-N/K)项则由1逐渐地下降为零,这表示种群增长的“剩余空间”逐渐变小,种群潜在最大增长的可实现程度逐渐降低;并且,种群数量每增加一个个体,这种抑制性定量就是l/K。这种抑制性影响称为拥挤效应或环境阻力。

3. 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五个时期。

4. 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评价。

答:①一定条件下,自然种群在短期中可以出现逻辑斯谛增长,甚至指数增长;

②逻辑斯谛增长以后,种群稳定在K值,对于这方面,没有充分的证据。相反,种群达到K值后仍有数量变动;

③“J”型和“S”型种群增长只能代表2种典型情况;

④提供了有关种群增长的某些机制;

⑤没有考虑时滞对种群增长的影响;

5. 气候学派早期的主要观点。

答:①种群参数受天气条件强烈影响;

②种群的数量大发生与天气条件的变化明显相关;

③强调种群数量的变动,否认稳定性。

6. 自动调节学派的三个共同特点。

①自动调节学派强调种群调节的内源性因素;注重种群内个体质的差异。

②种群密度自身影响本种群各种特征和参数。种群的自动调节学说是建立在种群内部的负反馈理论的基础上。

③种群自动调节是各物种所具有的适应性特征,它对于种内成员整体来说,能带来进化上的利益。

7. 简述温·爱德华(Wyune-Edwards)学说的主要内容。

答:社群等级和领域性等社群行为限制了生境中的动物数量,把剩余的个体从适宜生境排挤出去,使之成为“游荡的储存者”(floating reservior)或者剩余部分(surplus)。这部分个体不能进行繁殖,或者繁殖行为受到具领域者的限制,或者缺乏营巢繁殖场所。这部分个体由于缺乏保护条件,也最容易受捕食、疾病、不良天气条件所侵害,死亡率较高。种群的上述社群行为限制了种群的增长,并且这种作用是密度制约的。

8. 对内分泌调节学说的批评主要有那些方面?

①笼养密度在自然条件下不大可能达到;

②野外调查结果不十分一致;

③仅适用于兽类,对其它类群是否适用还不清楚;

④是否错误的将已经死亡的个体(而不是死亡前的个体)作为采血对象;

⑤密度的影响往往具有时滞。

9.种群调节与种群限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限制过程使种群数量减少或不致出现过渡上升;

调节过程是当种群偏离平衡密度时使种群回到平衡密度。

气候学派讨论的是种群限制和限制因素问题;生物学派讨论的是种群调节和调节因素问题。

第六章种群遗传与进化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 基因库(gene pool):种群中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库。

2. 哈文定律(Hardy-Weinberg law):指在一个巨大的、随机交配和没有干扰基因平衡因素的种群中,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而且x=p2,y=2pq,z=q2。

3. 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基因频率在小的种群里随机增减的现象。

4. 渐变群(cline):选择压力地理空间上的连续变化导致基因频率或表现型的渐变,形成一变异梯度,称为渐变群。渐变群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基因频率梯度变化的陡度是否与生态选择压力的梯度变化的陡度正确地平行。

5. 地理亚种:是指一个种内的亚群异域分布,不存在生殖隔离,但有可辨的形态特征差别,在分布区的交界处存在过渡类型,这样的亚群称为地理亚种。

6. 生态对策(bionomic strategy):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对某些特定的生态压力所采取的生活史或行为模式,称生态对策。

7. r-K连续体(r-K continuum ):r-选择和K-选择是两个进化方向的不同类型,从极端的r-选择到极端的K-选择之间有许多过渡类型,有的更接近于r-选择,有的更接近于K-选择,两者间有一个连续的谱系,称r-K连续体。

8. 杂草对策:在资源丰富的临时生境中的选择,主要将资源分配给生殖。

9. 协同进化(coevolution):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

二、问答题

1. 自然选择模型预测的步骤。

①t世代各基因型的个体数量;

②各基因型个体存活到交配时的数量;

③t+1世代各基因型个体总数的估算;

④t+1世代A1和A2基因的总数的估算;

⑤t+1世代基因库中A1和A2基因频率的估算。

2.试比较两种进化动力在自然选择中的作用。

进化动力: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

选择系数(s):相对适合度(w)间的最大差值。s=1-w

遗传漂变强度:种群大小的倒数。

如果选择系数s大于遗传漂变强度10倍或更多,通常遗传漂变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反之亦然。

3.关于遗传变异进化动力的假说。

①中性说:认为遗传变异完全是突变和遗传漂变的结果,不包括自然选择。

②筛选说:认为遗传变异是突变、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的联合结果。

③平衡选择说:认为遗传变异完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简要介绍三种自然选择的类型。

①稳定选择

②定向选择

③分裂选择

5.地理物种形成学说的三个步骤。

①地理隔离

②独立进化

③生殖隔离

6.试比较r-对策和K-对策的优缺点。

r-对策的优缺点:

优点:生殖率高,发育速度快,世代时间短,因此,种群在数量较低时,可以迅速恢复到较高的水平;后代数量多,通常具有较大的扩散迁移能力,可迅速离开恶化的环境,在其他地方建立新种群,因此,常常出现在群落演替的早期阶段;由于高死亡率、高运动性和连续面临新环境,可能使其成为物种形成的新源泉。

缺点:死亡率高、竞争力弱、缺乏对后代的关怀,高的瞬时增长率必然导致种群的不稳定性,因此,种群的密度经常激烈变动。

K-对策的优缺点:

优点:种群的数量较稳定,一般保持在K值附近,但不超过此值,因此,导致生境退化的可能性小;具有个体大和竞争能力强等特征,保证它们在生存竞争中取得胜利。

缺点:由于r值较低,种群一旦遇到偶然的灾难,种群恢复困难,有可能灭绝。

7.物种形成的三种方式。

①异域性物种形成(allopatric speciation );

②邻域性物种形成(parapatric speciation );

③同域性物种形成(symptric speciation )。

第七章行为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 自私基因(selfish gene):是指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绝对自私性,是对动物行为功能的基本解释。

2. 广义适合度(inclusive fitness ):一个个体在后代中传播自身基因的能力。这种传播不一定是通过自身繁殖实现的,当遗传上与某一生物有亲属关系的个体存活并进行繁殖时,该生物便会得到繁殖上的成功。

3. 进化稳定对策(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凡是种群中大部分个体所采用的,其它策略与之相比是较差的某种最佳策略就是进化上的稳定策略。

4. 隐蔽(crypsis):动物通过伪装使得自己身体与背景环境相接近,使得自己不易被捕食者发现。

5. 婚配制度(mating system):指种群内婚配的各种类型,婚配包括配偶如何获得,配偶的数目,配对联系的特征,配偶的持续时间,以及每一性别对后代的抚

育等。

6. 领域行为:领域的占有者向入侵者显示其领域的方式以及驱赶入侵者或抢占领域的争斗。

7. 家区(home range):能够保证单个动物或家族的生活需要,并且动物经常在该空间中进行日常活动的区域。

领域(territory):家区中受到严格保护,不允许同种其它个体入侵的核心部分。

8. 利它行为(Altruism):一个个体以牺牲自己的适应来增加、促进和提高另一个个体的适应。

9. 亲缘选择(Kin selection):有利于近亲(包括子代和非直系亲属)存活的行为特征会受到自然选择的青睐。

10. 回报(reciprocity):无论何时只要利它行为者给予接受者的利益大于其损失时,并且这个帮助在将来的某个时候能够得到报答,这样两个参与者都可以得到好处,那么这种行为在进化上可以得到加强。(不确定)

二、问答题

1. 成为自然选择单位的要素。

①这种单位具有自我复制能力;

②新产生的单位数超过其替代的需要;

③它们的存活决定于某些具有遗传传递机制的特征。

④这些特征具有遗传传递的机制。

2.性选择的特点。

①性选择与为了获得资源而进行的生存竞争无关;

②竞争的结果不是使失败的个体死亡,而是使其繁殖较少或者不繁殖;

③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有性选择;

④性选择中,通常最强壮的雄性最适应其生存环境,它们留下的后代最多。

3.集群反捕食对策的优点。

①不易被捕食者发现

②及时发现捕食者

③集体防御

④减轻捕食压力:稀释效应

4.迁移的生物学意义。

答:1、防止近亲繁殖;2、使种群适应有季节性不宜气候条件的地区;3、维持正常分布区以外的暂时性分布区的种群;4、扩大种群分布区;5、保持种群稳定。

5.雌雄繁殖策略。

①雄性繁殖策略:通过与多个雌性交配而增加其繁殖的成功。

②雌性繁殖策略:选择具有好的资源或好的基因的配偶,使子代具有性的吸引力,尽快地生殖并培育后代。

6.多配偶制(pologamy)的主要类型。

①一雄多雌)

保卫资源型一雄多雌;

保卫雌性型一雄多雌;

雄性优势型一雄多雌——艾草榛鸡的求偶集会。

②一雌多雄

保卫资源型一雌多雄;

雌性控制型一雌多雄;

③混交制:无论雌雄都可以与一个或更多的异性交配,而不形成相对固定的婚配关系。(爆发性繁殖集会:蛙类的合唱会)

7.动物通讯的主要方式。

①视觉通讯

②化学通讯

③听觉通讯

④触觉通讯

8. 行为生态学中进化稳定策略(ESS)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指种群的大部分成员所采取某种策略,这种策略的好处为其他策略所不及。动物个体之间常常为各种资源(包括食物、栖息地、配偶等)竞争或合作,但竞争或合作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按一定行为方式(即策略)进行的。对某个体而言,最好的策略取决于大多数成员在做什么。由于种群的其他部分也是由个体组成,它们都力图最大限度地、更多更有效地繁殖自己的后代,因而能够持续存在的必然是这样一种策略:它一旦形成,任何举止异常个体的策略都不能与之比拟。在环境的每次大变动之后,种群内可能出现一个短暂的不稳定期,但是一种ESS 一旦确立,就会稳定下来,偏离ESS的行为就会被自然选择所淘汰。

第八章种群间相互作用

一、名词解释

1. 偏利共生:对一个物种有利,对另一个物种无关紧要(如海产蛤与豆蟹)。

2. 他感作用(allelopathy):也叫异种抑制作用,即植物分泌一种能抑制其它植物生长的化学物质的现象。

3. 似然竞争(apparent competition):如果两种猎物被同一种捕食者所捕食,由于一种猎物数量的增加导致捕食者数量的增加,从而增大了另一种猎物被捕食的风险,从而使两种猎物以共同的捕食者为中介产生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的结果与资源利用型竞争的结果相类似,称为似然竞争。

4. 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上相同的两个物种不可能在同一地区共存,如果生活在同一地区,由于剧烈的竞争,它们之间必然出现栖息地、食性、活动时间或其它特征上的生态位分化。

5. 性状替换:两个亲缘关系密切的种类如果异域分布则特征往往相似,而同域分布时则区别明显,彼此之间必然出现明显的生态分离。

6. 中度干扰假说:如果扰动速率太低,少数竞争力强的物种将在群落内取得完全优势;如果扰动速率太高,只有生长速度快、侵占能力强的物种才能生存下来;只有当扰动率中等时,物种生存机会才最多,群落物种多样性才最高。

7. 理想自由分布(Ideal Free Distribution):每一资源斑块里的觅食者数量最终形成一种平衡,使得任何一个觅食者无论走到那个斑块都只能获得同样的适合度收益,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理想自由分布。

8. 理

二、问答题

1. 自然种群中捕食者和猎物的数量动态关系的主要类型。

①捕食者对猎物种群具致命性影响(吹棉介壳虫-澳洲瓢虫)

② 捕食者对猎物种群没有多大影响(麝鼠-鼬类)

③ 捕食者种群数量稳定(小型哺乳类-灰林鸮)

④ 捕食者与猎物种群联合性周期振荡( 旅鼠-北极狐;美洲兔-猞猁)

2. 洛特卡-沃尔泰勒模型的结论和评价。

1112111

()dN K N N r N dt K α--=,其中1dN dt 为种群1在t 时间内的增长率,r 1为种群1的内禀增长能力,N 1为种群1已积聚的密度,N 2为种群2已积聚的密度,K1环境容纳量,α为物种2对物种1的竞争系数。结论:竞争结局取决于种内竞争强度和种间竞争强度的相对大小

① 1/K1和1/K2:物种1和物种2的种内竞争强度

② β/K2 :物种1(对物种2)的种间竞争强度

③ α/K1 :物种2(对物种1)的种间竞争强度

评价:

① 尽管模型将种间竞争过程过分简单化了,但模型至少对于分析像竞争这样的生物学问题,可以提供概念结构和思路;

② 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竞争结局;

③ 构成其它更加复杂竞争模型的基础;

④ 模型可以扩充而应用于更多物种的竞争。

3. 逻辑斯谛模型。

具密度效应的种群连续增长模型,比无密度效应约模型增加了两点假设:①有一个环境容纳量(通常以K 表示)。②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按此两点假设、种群增长是"s"型。

逻辑斯谛曲线常划分为5个时期:①开始期,也可称潜伏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②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②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2时),密度增长最快;④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⑤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 值而饱和。

逻辑斯谛方程的两个参数r 和k ,均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逻辑斯谛方程的重要意义是:①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基础;②它也是渔捞、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③模型中两个参数r 、K .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逻辑思谛方程的机制:当种群密度上升时,种群的有效增长率逐渐降低。种群密度与增长率之间,存在着反馈机制。这是一种密度制约作用。

dN/dt = rN ( 1–N/K )

4. 高斯假说与竞争排斥原理。

高斯假说:两个物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这种种间竞争情况称之为高斯假说。

竞争排斥原理:近代人们又用竞争排斥原理来表示这种概念,即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5. 生态位

生态位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①基础生态位。生物群荡中,能够为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为基础生态位。

②实际生态位。实际上很少有一个物种能全部占据基础生态位,一个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为实际生态位。

※哈金森的生态位概念

假如我们考察一个单一的环境因子(如温度)时,一个种将只有一个明确的适合度,亦即这个种只有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才能生存和繁殖,这个范围就是这个种在一维上的生态位;假如我们同时考虑这个种在湿度上的适台范围时,生态位就成了两维的,并可以用面积表示;假如加上第三个环境因子(如食物颗粒大小),该生态位就成了三维的。实际上,在生态系统中,物种的话合度受到许多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影响,因此,生态位的维数将大于3个,形成n维适合度明确的超体积。

哈金森的生态位概念中有如下一些重要的观点:

①生态位是从物种的观点定义的,它与生境具有不同的含义。

②哈金森将种间竞争作为生态位的特殊的环境参数,他把没有种间竞争的种的生态位称为基础生态位,这是物种潜在的可占领的空间;而把受竞争影响的、现实的生态位称为实际生态位,其范围是由竞争因子所决定的。通过强调种间竞争对物种适合度的影响,表明基础生态位的一部分会由于竞争而失去。

③物种的生态位也将被生境所限制,生境会使生态位的部分内含失缺。

6. r选择和K选择

r对策种的特征:个体小、寿命短、在裸地生境有很强的占有能力、对后代的投资不注重质量,更多考虑其数量。

K对策种的特征:个体大、寿命长、低的补充量和低的死亡率,高的竞争能力以及对每个后代的"巨大投资"。

※r-对策者以提高增殖能力和扩散能力,以"量"取胜。所以有的学者将r-对策者称"机会主义者"。r-对策者的高死亡率,广运动性和连续地面临新局面,可能使其成为物种形成的丰富的源泉。K-对策者以提高竞争能力,是以"质"取胜。

7 草食作用

※草食是广义捕食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

1)被食者只有部分机体受损害,通常捕食者只采食植物的某一部分,留下的部分能够再生。

2)植物本身没有逃脱食草动物的能力。

※绿色植物没有被动物吃尽的原因:

1)食食草动物在进化中发展了自我调节机制,防止作为其食物的植物都毁灭掉。

2)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发展了防卫机制。

※植物和草食动物的协同进化

在进化过程中,植物发展了防御机制(如有毒的次生物质),以对付草食动物的进攻。另一方面,草食动物亦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了相应的适应性,如形成特殊的酶进行解毒,或者调整食草时间以避开植物的有毒化合物。

8. 微寄生物传染病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及各个参数的生物学意义。

9. 比较主要种群调节假说的优缺点.

①气候学派, 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他们的观点认为,种群参数受天气条件强烈影响,他们强调种群数量的变动,否定稳定性;②生物学派, 生物学派主张捕食、寄生、竞争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调节的决定作用;③食物因素;④自动调节学说,包括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和遗传调节。

10. 简述生物繁殖方式的生态学意义

(1)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方式。

(2)生态学意义:①在现有环境压力下的扩展性;②对多变环境的适应;③繁殖速度;④繁殖潜力;⑤在自然选择条件下的进化速度。

(3)比较而言,无性繁殖在现有环境扩展性、繁殖速度、繁殖潜力方面优于有性繁殖,但对多变环境的适应性却较差。

11. 什么是他感作用?研究他感作用有什么重要意义?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研究意义:①他感作用与歇地现象;②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

③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

第九章群落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 群落(community):特定时间和空间(或特定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这种多种群的集合称群落。

2. 生态等值种(ecological equivalent ):由于趋同进化,世界各大洲相似环境区域生活着具有相同生活型的植物,这些植物称为生态等值种。

3. 群落交错区(ecotone):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

4. 个体论学派(individualistic school):群落在自然界中并非一个实体,而只是生态学家从一个呈连续变化着的植被中收集来的一组生物而已。

5. 机体论学派(organismic school):群落是一个真实的、有机的实体,它是组

成群落的各个种群的有组织的集体。

6. 同资源种团(Guild):以相同方式利用相同资源的物种集团。

7. 生态位: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二、问答题

1. 简述边缘效应产生的原因及时间意义。

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

边缘效应产生的原因:

①在群落交错区往往包含两个重叠群落中的一些种以及交错区的特在种;

②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比较复杂,两类群落中的生物能够通过迁移而交流,能为不同生态类型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营巢地和隐蔽所。 边缘效应原理的实践意义:

①利用群落交错区的边缘效应增加边缘长度和交错区面积,提高动物的产量。

②人类活动形成的交错区有的有利,有的是不利的。

2.简述群落的时间格局。

①昼夜相:与环境因子的昼夜节律有关

陆地群落的昼夜相变化

水生群落的昼夜相变化

②季节相:与环境因子的季节节律有关

温带群落的季节相变化

热带群落的季节相变化

③年际间变化

3. 试述Mac Arthur的岛屿平衡理论。

Mac Arthur的平衡说:岛屿上的物种数目决定于迁入物种和迁出物种之间的动态平衡,即不断灭绝的物种由同种或异种的迁入而得到补偿,从而岛屿上的物种数目保持相对稳定(p431)。

①岛屿上的种数不随时间而变化。

②这是一种动态平衡,即灭绝物种不断被新迁入物种代替。

③大岛比小岛能维持更多的种数。

④随岛离大陆距离的由近到远,平衡点的种数逐渐降低。

4.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答:主要因素有:

生物因素:竞争(引起生态位的分化);

捕食(泛化捕食者的捕食强度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是呈单峰曲线,具选择性的捕食者喜食的是群落中的优势种,则捕食可以提高多样性,如捕食者喜食的是竞争上占劣势的种类,则捕食会降低多样性。)。

干扰:不同程度的干扰,对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是不同的;干扰对群落种不同层和不同层片的影响是不同的。

空间异质性:空间异质性愈高,群落多样性也愈高。

岛屿:广义上的岛屿是指一类群落被其它群落包围而成。岛屿的面积大小、

隔离程度均对岛屿生物多样性有影响。

5. 岛屿生态与自然保护?

答:答:MacArthur 的平衡说认为,岛屿上物种数目是迁入和消失之间动态平衡的结果。

岛屿生态主要内容:①岛屿上的物种数不随时间而变化;②.动态平衡,灭亡种不断被迁入的种所代替;③大岛比小岛能“供养”更多的种;④随岛距大陆的距离由近到远,平衡点的种数逐渐降低。在自然保护中的应用:①保护区地点的选择。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应首先考虑选择具有最丰富物种的地方作为保护区,另外,特有种、受威胁种和濒危物种也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②保护区的面积。按平衡假说,保护区面积越大,对生物多样性保育越有利。如果保护区被周围相似的生态系统所包围,其面积可小一些,反之,则适当增加保护区面积。

③保护区的形状。保护区的最佳形状是圆形,如果狭长形的保护区包含较复杂的生境和植被类型,狭长形保护区反而更好。④一个大保护区还是几个小保护区好?许多研究认为,一个大的保护区比几个小保护区好。⑤保护区之间的连接和廊道。一般认为,几个保护区通过廊道连接起来,要比几个相互隔离的保护区好。

⑥景观的保护。许多学者现在倾向对整个群落的保护,而景观水平的探索和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6. 群落结构的平衡说与非平衡说?

答:平衡说:共同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物种处于一种稳定状态。

非平衡说:组成群落的物种始终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自然界中的群落不存在全局稳定,存在只是群落的抵抗性和恢复性。

三点不同:①对干扰作用的强调不同;②对时间和变异的注意不同;③是封闭系统还是开放系统,认识不同。

7. 简述群落演替及其类型?

答:答: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群落代替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向连续的变化过程。演替有很多类型:根据演替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和快速演替;根据演替的基质可以分为水生演替和旱生演替;根据演替的起始条件可以分为原生演替、次生演替;根据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可以分为内因性演替和外因性演替。

8. 阐述主要的演替顶极学说。

答:单元顶极论:在一个气候区内,群落会朝着与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演替顶极演替,即气候顶极。除气候顶极外,还有亚顶极、偏途顶极、前顶极、超顶极。

多元顶极学说:在一个气候区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终点,只要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就可以看作顶极群落。

顶极---格局学说:在任何一个区域内,环境因子都是连续不断地变化的,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极群落不是截然呈离散状态,而是连续变化的格局,构成一个顶极群落连续变化的格局。

9. 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这主要发生在植物的定居过程,因此,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是群落演替的先决条件;②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环境的改变不利原有部分生物的生存,同时对另一些生物创造了有利条件,因而促进了演替;③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当密度增加时,不但种群内部的关系紧

离散知识点总结

本学期离散课程我们共学习了命题逻辑,一阶逻辑,集合的基本概念,二元关系和函数,图的基本概念,树等六章内容。 第一章命题逻辑 在读取蕴含式时,如果前件为假,命题逻辑就为真。 重要等值式:分配律,德.摩根律,吸收律,蕴含等值式, 由有限个简单合取式构成的析取式称为析取范式; 由有限个简单析取式构成的合取式称为合取范式。 N个命题变项,在简单合取式中每个命题变项与其否定有且仅有一个出现一次,称为极小项。 N个命题变项,在简单析取式中每个命题变项与其否定有且仅有一个出现一次,称为极大项。 若合取范式中的简单析取式全是极大项,则该合取范式称为主合取范式。 任一命题公式都有唯一的主合取范式。 最简展开式:包含最少运算。 推理定律:附加,化简,假言推理,拒取式,析取三段论,假言三段论,等价三段论,构造性二难 构造证明法的技巧:附加前提证明法,归缪法。 难点:构造推理的证明。 原因:需要有一定的解题技巧性。 解决方法:深刻理解推理定律并记住,多加练习。 第二章一阶逻辑 自由出现和约束出现 无自由出现的个体变项简称闭式。 换名规则:将一个指导变项及其所在辖域中所有约束出现替换成公式中没有出现的个体变项符号。 用谓词公式处处代换命题公式,即代换实例。 量词否定等值式,量词辖域收缩与扩张等值式,量词分配等值式。 A为一谓词公式,若A具有Q1x1Q2x2….B,则称A是前束范式。 难点:前束范式的求取。 原因:解题往往要用多个定理和换名规则,较繁琐。 解决方法:熟练掌握定理和规则,多做题。 第三章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 幂等律,结合律,交换律,分配律,同一律,零律,排中律,矛盾律,吸收律,德摩根律双重否定律 难点:集合关系的证明,集合的化简

教育研究方法考试试题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 试卷编号:12 号 一、填空(1' x20) 1、科学研究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科学理论、方法技术。 2、确定性原则是指研究者选择和确定的()应合理适度。 3、遵循确定性原则选题,应注意具体明确、()、难以兼顾的三点要求。 4、阅读研究文献的方法一般有浏览、粗读和()三种。这三种阅读方法各有所长和不足,对于研究工作者阅读分析文献来说,均为非常有用的方法。 5、文献是记录、()、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信息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 6、确定问题的原则有:实践性、可行性、()。 7、根据访谈结构可将访谈分为结构式访谈、非结构式访谈、()访谈。 8、为保证研究的质量,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应具备:定向性、价值性、()、新颖性。 9、内容分析法常用的三种抽样方式是:来源取样、()、分析单位取样。 10、观察计划和方案的内容包括:观察研究的目的、观察对象、()、观察类型、 观察的取样和时间安排、观察提纲和观察记录表、观察手段和工具等。 11、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施以实验处理称作实验组,另一组不给实验处理,称作控制组,

最后测定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然后比较两组反应上的差异,这称为( 12、研究计划一般包括:课题表述,课题意义,定义、限制和界定,文献查阅,假设,方法,( )7 部分。 13、()是具有不同比重的数据(或平均数)的算术平均数。比重也称为权重,数据的权重反映了该变量在总体中的相对重要性,每种变量的权重的确定与一定的理论经验或变量在总体中的比重有关。 14、选定课题即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它包括两方面含义:()、选择进行时间研究的教育问题。 15、文献研究具有间接性、无反应性、()、保险系数相对较大和便于做纵向分析等 特点。 16.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中的抽样比率是样本容量与()的比率。 17、常用的教育调查方法有问卷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 18、一份完整的问卷由指导语、()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 19、行动研究的四个基本途径是问题研究、合作研究、叙事研究、()。 20、个案追踪法主要适用于三种研究情境:一是探索发展的连续性;二是探索发展的稳定性、三是探索()对以后其他教育现象的响。 二、单选(1' x25)1、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经历的第三个时期是(

试验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实验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实验诊断学 英文名称:laboratory diagnosis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必修考查 总学时:42 学分:2.5 理论课学时:32 实验课学时:10 适用对象:口腔医学专业本科学生 一、课程性质和地位 实验诊断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实验室方法对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细胞取样和组织标本等进行检查,从而获得病原学、病理形态学或器官功能状态等资料,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分析的诊断方法。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也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通过对实验诊断的学习,为临床各学科、临床见习与实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环节及教学手段和方法 实验诊断的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验、考试等。其中课堂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CAI课件、电化、多媒体,对板书和各类鉴别要点的挂图进行启发式,以达到使学生融会贯通、快速理解的目的。实验是教师在实验室里指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等手段强化学生对理论的记忆,使之更好地配合好理论。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实验诊断学以临床诊断为中心,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正确选择,掌握各项检查的适应症,熟悉和了解原理和方法,重点掌握参考值和临床想结合正确解释检查结果,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第一章概论 【掌握】掌握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 【熟悉】正确的选择实验室检查项目。 【了解】如何进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测 第一节血液的一般检测 【掌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正常值及

增减变化的临床意义。 【熟悉】贫血的形态学分类法、网织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积测定及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的方法、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了解】了解红、白细胞病理形态改变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思考题: 1、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测定的参考值、临床意义? 2、红细胞各种形态变化的临床意义? 3、中性粒细胞增多、减低的临床意义? 4、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如何,何为核左移、核右移? 5、异型淋巴细胞包括几种,形态变化如何? 6、三种红细胞指数结束变化的临床意义? 第二节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 【熟悉】溶贫常用的实验室检查的临床应用。 思考题:溶血性贫血的实验诊断项目有那些? 第三节血细胞的形态特征 【掌握】骨髓细胞的起源及发育演变规律。 【熟悉】正常骨髓细胞的形态和分类 【了解】常用的细胞化学染色法及诊断意义 思考题: 1、骨髓增生度分级及临床意义 2、细胞组织化学染色的临床意义 第四节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 【掌握】ABO血型系统、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的原则。 【熟悉】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及其临床意义。 【了解】其他血型系统。 思考题: 1、ABO血型鉴定的临床意义,交叉配血临床意义? 2、Rh血型鉴定的临床意义? 第五节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 【熟悉】各种贫血的骨髓象和血象的形态学特点

湖北省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生态环境学报 2014, 23(1): 129-138 https://www.doczj.com/doc/318367470.htm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editor@https://www.doczj.com/doc/318367470.html,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2CB95610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2CB417000);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2006FY110600) 作者简介:胡成龙(1988年生),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E-mail: longxiangyu222@https://www.doczj.com/doc/318367470.html, *通信作者:蔡永久(1985年生),男,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底栖动物生态学及水生态健康评价研究。E-mail :caiyj@https://www.doczj.com/doc/318367470.html, 收稿日期:2013-08-17 湖北省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胡成龙1 ,姜加虎2 ,陈宇炜2 ,李金轩1 ,蔡永久 2,3* 1. 东华理工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08;3.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29 摘要:大型底栖动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生物类群,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底栖动物具有生命周期长、迁移能力较弱、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等特点,可有效指示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湖北省是我国淡水湖泊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湖泊总面积为3025 km 2。近年来,伴随着工农业、养殖业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富营养化已成为本地区湖泊面临的一个主要环境问题,并可能直接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目前关于本地区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研究还较少,为此本研究对湖北省27个浅水湖泊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并对水质状况进行生物学评价。共采集到底栖动物40种,隶属于4门7纲18科,其中寡毛类5种,摇蚊幼虫16种,软体动物双壳类4种、腹足类8种。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 )、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 )、花翅前突摇蚊(Procladius choreus )、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 )、多巴小摇蚊(Microchironomus tabarui )及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 )是本地区湖泊最常见的种类。所调查湖泊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32~1243 ind·m -2,其中12个湖泊密度低于200 ind·m -2,摇蚊幼虫和寡毛类对密度的贡献较大,以摇蚊幼虫占优势的湖泊有19个。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0.034~460.7 g·m -2,生物量低于50 g·m -2的湖泊数量最多(19个),软体动物占优势的湖泊有16个,摇蚊幼虫和寡毛类占优势的湖泊数量共11个。各湖泊底栖动物物种数为3~14种,Margalef 指数为0.71~2.33,Simpson 指数为0.69~0.85,Shannon-Wiener 为0.78~2.13,Spearman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物种丰富度和三种多样性指数与湖泊面积呈显著正相关。BI (Hilsenhoff 生物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共11个湖泊为一般和轻度污染(6.01~7.44),中度污染湖泊数量为13个(7.57~8.47),长湖(8.52)、上津湖(8.65)和玉湖(8.50)处于重污染状态。 关键词:浅水湖泊;富营养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生物评价 中图分类号:Q145; Q1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906(2014)01-0129-10 引用格式:胡成龙, 姜加虎,陈宇炜, 李金轩, 蔡永久. 湖北省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J]. 生态环境学报, 2014, 23(1): 129-138. HU Chenglong, JIANG Jiahu, CHEN Yuwei, LI Jinxuan, CAI Yongjiu. Macrozoobenthic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bioassessment of water quality of shallow lakes in Hubei Province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4, 23(1): 129-138.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地区,地势西高东低,中部低平并向南敞开,地貌复杂多样(张毅等,2010)。湖北省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年均降水量800~1600 mm 。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之称,在长江、汉江两岸的冲积平原上,分布着众多的大小湖泊,是我国淡水湖泊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高如泰等,2011)。据清末、民国初年调查统计,湖北省水域面积在100亩(6.67 hm 2)以上的湖泊有2000余个,水域面积约为 2.6×104 km 2(姜加虎等,2009) ,到2005年湖泊总面积为3025 km 2,仅为百年前的11.64%。20世纪50年代以来湖泊变化迅速,湖泊面积由50 年代的约8503 km 2减小至80年代的约2977 km 2,发生在60—80年代的围垦是造成湖泊萎缩的主要原因(张毅等,2010)。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湖泊水体污染日趋严重,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严平川等,2004)对全省29个主要湖泊的研究表明,全年期水体质量评价为Ⅰ–Ⅲ类的湖泊共13个,Ⅳ类湖泊6个,Ⅴ类和劣Ⅴ类共10个。富营养评价结果显示,全年期评价为中营养型的湖泊16个,富营养湖泊12个。 水环境的恶化会对湖泊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类群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弄清主要生物类群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多样性及时空格局等特征,对

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包括非生环境和生物环境。 (3)相互关系一相互作用:①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②有机 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种内竞争: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种间竞争、捕 食、寄生、共生。 2.环境: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 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环境的分类:①按性质分: 自然环境、非自然环境、社会 环境 ②按范围分: 宇宙环境(空间环境)、地球环境(地理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③按 主体分: 人类环境、 (生物) 环境 ④按影响分: 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4.环境因子 :生物有机体以外的 一切环境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子分类:①按环境因子特点: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 ②按对环 境的反应: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非周期性因子。 5.生态因子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 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6.区别: 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 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7生态因子的分类:①按生命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 因子;②按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③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 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④按利用方式: 条件、资源;⑤ 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因 子、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8.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是对生物的生存、生长、 繁殖或扩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这个因子成为该生物限制 因子。 9.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这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 素称最小因。 10.耐受性定律: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 ,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 生物的耐受限度时 ,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两定律异同: 都是对生态因子数量的法则,但是前 者是决定植物的生长,最小因子增加有利于其生长,而后者生态因子的增加会使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1.限制因子定律 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和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 都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 12.生态幅: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 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 (或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 )之间的范围称生态幅或生态价。 13.适应方式 :形态适应、行为适应、生理适应、营养适应。 性和1.生态学 :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1)有机体:包括生命的各组织层次 2)环境: 14. 适应: 生物适合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特

影视艺术导论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 一 四种屏幕宽高比 电脑数据信号普通电视信号4:3电影DVD高清晰电视16:9 二 视觉暂留:物体在快速运动时,当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后,人眼仍能继续保留其影像0.1-0.4秒左右的图像,这种现象被称为视觉暂留现象。人眼观看物体时,成像于视网膜上,并由视神经输入人脑,感觉到物体的像。但当物体移去时,视神经对物体的印象不会立即消失,而要延续0.1 -0.4秒的时间,人眼的这种性质被称为“眼睛的视觉暂留”。 三 似动现象:通过自身的视觉感知习惯和生活经验,对间断的画面进行主观的心理补偿,从而使其看起来象是连续运动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似动现象。 四 对幻觉和运动两大技术本性的理解 幻觉作为心理的效果实际上具有某种“自愿受骗”的性质。运动实质有一张张静止照片,连续播放,在视觉上产生视觉停滞而产生的连续运动画面; 五 影视艺术的美学本性:在你给新居选择窗帘时、挑选观看哪部好莱坞大片或透过取景框拍照片时,你可能在有意识地做出关于美的决定。这类或任何其他种类的决定,要求你知道有什么可以供你选择,要求你懂得一些能够帮助你花费最少努力而达到最好效果的指导原则和规律。作为一个训练有素的影视广告人,你需要超越日常生活事件,并且以专业的眼光追寻和探讨创造性的问题。同时你也要发展一种敏锐的视觉,并学会如何赋予你所看到的东西更有意义的形式,从而你可以与你的人类朋友去分享它。你的工作要求你具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美学观念。 六 广告情境分类1、按情境感知的难易度可分为:可见情境与经验情境。2、按消费者需求可分为:知识情境、功利情境、审美情境。 第二单元 形象叙事与文字叙事的比较: (1)文字叙事间接;形象元素的叙事直接。 (2)文字叙事抽象、概括;形象元素的叙事具体。 (3)文字作为一种概念首先作用于大脑;形象元素首先作用于我们的感官。 形象、文字表意在形态上的区别: (1)文字可以越过叙事层面直接表达思想,而且表达出来的思想很明确。 (2)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是强制性地传达给读者的。 (3)文字表达思想时,读者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 节奏三要素:单位元素的周期性重复——它包含了某个单位的重复;力的轻重交替——它包含了某种力的周期性变化;占用时空间的等值尺度——包含了一段时间的尺度。 视觉节奏三要素:可比形相的重复;形相重力的强弱交替;占用空间的等值尺度。 影视艺术五维要素:光线(布光—影视照明、色彩—影视美术);区域(构图);深度与体积(镜头—景别与机位);时间(蒙太奇—影视编辑);声音(声画结合—影视音响)

教育研究方法 试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关于观察法中编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策略编码指对人们完成一定任务所用方法、策略的编码 B.常见的一些编码有:过程编码,活动编码,策略编码和行为编码 C.过程编码指对事物过程的编码,其编码名称是阶段和步骤 D.活动编码指按照一定的种类进行的内容编码 2.对于调查访问,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在访问时,与被访者谈得越投机越好 B.在访问时,调查者用眼睛、神态与被调查者交流是不礼貌的 C.在访问时,座位的安排无关紧要 D.-般情况下,只要受访者允许,访谈者应该尽可能使用录音机 3.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一般情况,研究计划的形式分为七个部分,对于特定的研究项目不可能提出其它一些研究计划的形式 B.研究计划的准备是研究过程的重要一步,许多研究在开始进行之后都要求提交研究计划 C.具体到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尽管存在着性质和层次上的差异,研究工作的程序是一成不变的 D.研究计划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研究目标和理论框架,以往研究的考察,研究的设计与方法 4.关于实验设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施以实验处理称作实验组,另一组不给实验处理,然后测定他们对某种刺激的反应。比较两组反应上的差异不能被认为是实验处理的结果 B.组间设计的优点是:可以进行比较;缺点是:两组被试相等的假设难以得到保证,各种无关变量的控制,两组也难以做到完全相等。因此,对实验结果的解释上,可靠性就要降低 C.事前测定和事后测定比较设计是按照测定被试的方式来分类的设计类型 D.事前测定,是指在实验处理实施前对被试时行有关研究内容方面的测定,事后测定是指在实验处理实施后对被试进行有关研究内容方面的测定。前后两次测定的差

企业诊断-临床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8年制 精品

《临床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8年制) 课程编号: 14037401 学分: 7.5 总学时:103 学时 大纲执笔人:戚秀卿、宋浩明、刘琦大纲审核人:戚秀卿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临床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诊断思维的一门临床学科;是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后,为过渡到临床各科学习而开设的临床课程;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课,也是通向临床各科学习的桥梁。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学习问诊和体格检查的基本内容、方法技巧和心电图、肺功能以及各种内镜检查的方法和临床意义,使学生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正确地搜集资料、分析综合,得出符合疾病本质的结论——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学》为103学时。 二、面向专业 临床医学等专业。 三、课程基本要求 深入领会各个症状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特点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逐步学会与患者接触和交流,掌握问诊的方法、内容和良好的问诊技巧,能独立进行全面系统的问诊。能用规范的手法进行全身系统的体格检查,掌握异常体征及其临床意义。掌握正常心电图及常见异常心电图图形分析。熟悉诊断步骤,逐步掌握临床思维方法,能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按照诊断程序进行临床分析、综合,作出临床诊断。独立完成内容真实、格式正确、字体规范、文笔流畅、表达清晰的病历,并能作清楚、流畅的口头报告。 (一)症状学 掌握常见症状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伴随症状、鉴别诊断及问诊要点。掌握询问常见症状的方法,通过分析症状的个性及其伴随症状作出初步症状诊断。 (二)问诊 掌握问诊的方法,内容及注意事项,使学生充分认识问诊的重要性。熟悉特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 结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综合,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物环境:A大环境: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a大气候:离地面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B小环境: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领接环境/b小气候:生物所处的局域地区的气候 大环境直接影响小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反作用环境。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CO2 、H2O 、食、天敌……)分类:A性质:1气候因子 2土壤因子 3地形因子 4生物因子 5人为因子B有无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 2非生物因子C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动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地) 2非密度制约因子(气候,降水)D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引力,光强)2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四季,潮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代替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或间接作用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地域某种生物余姚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之歌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的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光质的生态作用:尽管生物生活在日光全光谱下,但不同的光质对生物的作用是不同的,生物对光质也产生了选择性适应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 波长的辐能,这个带对应于辐射能流的最大节 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植物物种间对光照强度表现出的适应性差异,是已进化的两类值物间的差异:1阳地植物 2阴地植物 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1昼行动物 2夜行动物自然条件下,动物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常常是由光照强度决定的,当光照强度达到某一水平时,动物才开始活动,因此不同季节随着日出日落的时间差异,动物活动时间也有变化 生物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1 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2 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3 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才能开花的植物 4 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 动物的光周期现象:A繁殖的光周期1 长日照动物 2 短日照动物 B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现象 C换卖鱼换羽毛的光周期现象 D动物迁徙的光周期现象

电影学散杂知识点——作品及代表人物

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 https://www.doczj.com/doc/318367470.html, 10.苏联电影学派和蒙太奇理论: 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是以爱森斯坦为代表。 普多夫金是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的重要人物之一。 杜甫仁科特点是抒情的表现手法。(乌克兰导演)[代表作《无粮的土地》] 11.普多夫金的创作特点: 普多夫金坚持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在创新的同时并没有抛弃传统,既有蒙太奇的对比,冲突,隐喻,更坚持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统一的结构线索.尤其是在对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刻画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普多夫金的主要作品有:《母亲》 (1926 ) 《圣彼得堡的末日》(1927) 《成吉思汗的后代》(1928) 《母亲》(1926) 为其奠定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的基础。 12.蒙太奇在处理时空关时系主要有两种方式:"再现时空"和"再造时空"。 13.时间的蒙太奇可以表现为两种表现形态:延长和省略。 14.1927年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诞生。 15.美国西部片最有代表性的导演是:约翰.福特 (他的创作高峰在30和50年代) 作品:《铁骑》 《关山飞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阿巴基炮台》 《搜索者》 16.悬念大师:阿尔福雷德.希区柯克 阿尔福雷德.希区柯克最大的成就在与他的叙述故事的结构方法---悬念的设置。 事件总是不断地发生,随着事件而产生一个又一个悬念,悬而未决,险象环生,让人屏息以待,观众永远处在他所营造的紧张和恐惧的气愤中。同时,阿尔福雷德.希区柯克不遗余力地倡导他的“纯电影”概念,如画面、音响、场面调度或蒙太奇来讲述故事,而不用语言,尤其是对白。 阿尔福雷德.希区柯克真正的成熟期是50-60年代. 主要作品:《后窗》 (1954) 《深海疑云》(1959) 《精神变态者》(1960)

2010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专科《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0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专科《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马全力整理的电大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盗传必究!) 说明:试卷代号:2044; 适用专业及层次:教育管理和小学教育、专科; 资料整理于2020年9月29日。 一、判断题 1.搜集教育科学研究文献的主要渠道有: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社会、科学、教育事业单位或机构,学术会议和个人资料交流,计算机互联网。 [答案]对 2.编制测验题目是编制测验的中心环节,测验题目是具体体现测验目的的重要内容,也是决定测验好坏的重要方面。 [答案]对 3.研究的效度是指研究在揭示所研究内容的本质或其规律方面的准确、客观、科学程度,或者说研究结果符合客观实际的程度。 [答案]对 4.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都能用于文献的研究,同属于非接触性方法。内容分析法与文献法相比更侧重于定量分析。 [答案]对 5.测验(或,测验量表)法是教育与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人的个性及其它个别心理差异的定量化研究。 [答案]对 6.在实验设计中可以采用两种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他们分别是无关变量的消除和无关变量保持恒定。[答案]对 7.在假设检验过程中允许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又称为小概率事件。 [答案]错 8.两种变量值变化方向无一定规律,即一种变量值变化时,另一种变量值可能变化也可能不变化,并且不变或变大、变小的情况为随机的,这两种变量之间的关系称为零相关。 [答案]对 9.结构型问卷又称封闭式问卷,即在研究者事先规定的各种答案中,填答者选择认为符合自己当时意见、态度的一个或几个答案。 [答案]对 10.测验法又称测验量表法,主要用于人的个性及其它个别心理差异和人的行为个别差异方面的的定量化研究,具有诊断与预测二种功能。 [答案]无错,但不完备 11.随机取样法在理论上最符合概率论原理。当研究者对所研究总体中各类个体的比例不了解,或总体中的个体之间差异程度较小,或样本数目较大等情况下,它是一种很好的取样方法。但是,它有自己的限制要求和局限性:事先把研究对象编号,比较费时费力;如果总体中的个体分散,抽取到的样本的分布也比较分散,给研究带来困难;当样本容量较小时,可能发生偏差,影响样本的代表性。 [答案]完全正确 12.等距变量有相等单位,能用数量准确说明某一量比另一量大(或小)多少,但无绝对零点,像身高、摄氏温度、体重、百分制计分等都是等距变量的例子。 [答案]部分错误 13.操作定义的作用主要有4条:第一,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第二,它有助于研究假设的检验;第三,它有利于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统一性;第四,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比性。 [答案]无错误,但不完备 14.次数分布也称为频数分布,指的是一批数据中各个不同数值所出现的次数情况,或者是指一批数据

临床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临床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4037401 学分:7.5 总学时:103 学时 课程性质与目的 临床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差不多知识、差不多技能和诊断思维的一门临床学科;是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后,为过渡到临床各科学习而开设的临床课程;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课,也是通向临床各科学习的桥梁。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学习咨询诊和体格检查的差不多内容、方法技巧和心电图、肺功能以及各种内镜检查的方法和临床意义,使学生把握诊断疾病的差不多原理和方法,正确地搜集资料、分析综合,得出符合疾病本质的结论——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学》为103学时。 面向专业 临床医学等专业。 课程差不多要求 深入领会各个症状的病因、发生气制、临床表现特点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逐步学会与患者接触和交流,把握咨询诊的方法、内容和良好的咨询诊技巧,能独立进行全面系统的咨询诊。能用规范的手法进行全身系统的体格检查,把握专门体征及其临床意义。把握正常心电图及常见专门心电图图形分析。熟悉诊断步骤,逐步把握临床思维方法,能按照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按照诊断程序进行临床分析、综合,作出临床诊断。独立完成内容真实、格式正确、字体规范、文笔流畅、表达清晰的病历,并能作清晰、流畅的口头报告。 (一)症状学 把握常见症状的病因、发生气制、临床表现、相伴症状、鉴不诊断及咨询诊要点。把握询咨询常见症状的方法,通过分析症状的个性及其相伴症状作出初步症状诊断。 (二)咨询诊

把握咨询诊的方法,内容及注意事项,使学生充分认识咨询诊的重要性。熟悉专门情形的咨询诊技巧。 (三)体格检查 把握视、触、叩、听、嗅诊的差不多检查方法。 把握一样检查各项内容的正常状态和专门改变的临床意义。 学习头、颈部各器官的检查方法与顺序,认识正常状态,把握常见专门体征及临床意义。了解眼功能检查、眼底检查、听力检查。 学习视、触、叩、听四种差不多检查方法在胸廓和肺部的正确应用,并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检查结果。把握胸部的体表标志、胸廓和肺部体检的差不多内容,识不肺部正常体征,把握常见专门体征及其产生气制、临床意义。 了解乳腺的检查方法、顺序、正常状态及专门改变。 了解呼吸系统某些专门的体检方法。熟悉呼吸系统常见专门发觉及其鉴不。 学习询咨询呼吸系统疾病病史的方法并写出病史及体格检查记录。 学习心脏的检查方法并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检查结果。把握心前区隆起、心尖搏动、心前区专门搏动、震颤、心脏浊音界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把握S1、S2的产生气制、听诊特点及鉴不要点。把握心音变化、额外心音的概念、特点及临床意义。把握心脏杂音的产生气制、听诊要点、鉴不要点及其临床意义。把握心包摩擦音的产生气制、特点、临床意义及与胸膜摩擦音的区不。 熟悉脉搏、血压、血管杂音、周围血管征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了解循环系统某些专门的体检方法。熟悉循环系统常见专门发觉及其鉴不。 学习询咨询心血管系统疾病病史的方法并写出病史及体格检查记录。 熟悉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把握腹部视、触(重点为肝、脾、胆囊、肾触诊)、叩、听诊检查方法。把握压痛、反跳痛、腹部肿块、腹水(移动性浊音、液波震颤)、振水音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了解腹部某些专门的体检方法。熟悉腹部常见专门发觉及其鉴不。

小型底栖动物_Meiofauna_研究概况

小型底栖动物(Meiofauna )研究概况 吴昌文 李志国 夏武强 (象山县海洋与渔业局) 中国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 邮编:315731 【提要】 本文系统的总结了国内外各学者对小型底栖动物在底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研究概况,认为小型底栖动物是构成 底栖小食物网的基本环节。由于它们种类繁多、丰度极大、生活周期短,因而它们的代谢活动直接关系着系统内物质的代谢和营养元素的再生。同时也总结了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以及各种环境因子对其影响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沉积物粒度参数(中值粒径和粘土百分比含量)和叶绿素a含量是小型底栖动物数量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而影响两大类群线虫和桡足类的环境因子有所不同,同时也对其中的主要类群线虫和桡足类的分类学研究作了介绍;此外对线虫和桡足类的密度比值在环境污染中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吴昌文等,2008。小型底栖动物(Meiofauna)研究概况,《现代渔业信息》杂志,23(3):9-12。 关键词:小型底栖动物 丰度 生物量 作者简介:吴昌文,男,1981年出生,毕业于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水产养殖系,目前在象山县海洋与渔业局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站工作。主要从事水产养殖技术推广服务以及水产动物病害测报等工作。 1 小型底栖动物在底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小型底栖动物通常包括自由生活的海洋线虫、底栖桡足类、介形类等,它们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已有许多论证(蔡立哲等,2000)。小型底栖动物由于其细小的个体和比较高的周转率,在底栖生态系统小食物网的能量研究中,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郭玉清等,2002),也是仔、稚、幼鱼和虾蟹等经济动物的重要饵料(慕芳红等,2001)。对于其所具有作用,Mcintyre (1969),Tenore (1977)等,Montagnapa 和Bauer J.E (1995)等经过研究得出它有刺激微生物生产,加速有机物降解,促进营养物质再循环,以及补充新生生产力对氮的要求等多方面的作用。小型底栖动物是底栖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底栖小食物网的基本环节,由于它们种类繁多、丰度极大、生活周期 短,因而它们的代谢活动直接关系着系统内物质的代谢和营养元素的再生。 2 小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和分类学研究 2.1 小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 目前我国郭玉清(Guo Y et al ,2001;Guo Y Q et al ,2001;Guo Yu qing ,2000)等对小型底栖动物分类学和生态学进行了研究。例如,郭玉清(2002)等人对渤海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的丰度、分布格局及其与沉积环境因子间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型底栖动物中,线虫是 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类群,桡足类位于第2位,处在第 3位的类群在两个航次中有所不同,在1998年航次,双壳类幼体的数量位于第3位;1999年航次,多毛类的数量位于第3位。慕芳红(2001)等人对渤海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鉴定出的14个小型底栖生物类群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丰度占绝对优势,桡足类丰度居第2位,这两个类群总和占小型底栖生物总丰度的 94.8% ~ 97.5%。在生物量中所占比例列前4位的类群依次为线虫、多毛类、桡足类、双壳类,加起来超过小型底栖生物总生物量的 80%。小型底栖生物的 74%分布于 2 cm 以浅表层中;张志南(2001)等人对胶州湾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共鉴定出的 14个小型生物类群:自由生活的海洋线虫占总数量的86.6%,底栖桡足类居第2位, 文稿收到日期: 2008-01-25 第 23 卷 第 3 期2008 年 3 月现 代 渔 业 信 息 MODERN FISHERIES INFORMATION Vol.23 No.3 Mar., 2008

上大电影学考研资料之()

电影学散杂知识点汇总 西方电影学部分 1.电影的发明1895 (1)1895年12月28日,世界第一次电影公开放映在巴黎卡普辛路 十四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公开放映。 2.原始电影--卢米埃尔梅里爱英国“布莱顿学派”和法国艺术电影(1)《水浇园丁》是卢米埃尔最有名也是最成功的影片之一。 (2)梅里爱最有名的影片是《月球旅行记》(1902) 3.英国布莱顿学派的主要人物有:阿尔伯特?史密斯詹姆士 .威廉 逊埃斯美.柯林斯希塞尔.海普华斯和查尔斯?欧本等。英国“布莱顿学派”在电影发展史上的意义: “布莱顿学派”为电影带来了富有创意的行为,平行动作的交叉、外景拍摄、景别交替,以及内容上的现实主义,他们真正涉及到了电影语言的实质。 4.鲍特和《火车大劫案》鲍特最成功、也是最有成就的影片是《火车大劫案》(1903 )鲍特最杰出的贡献在于他的电影镜头的分切技术。 5.大卫?格里菲斯的伟大贡献:(1)格里菲斯对电影的最大贡献是他对电影的分段。 (2)格里菲斯最后完成了电影的基本叙事结构:镜头一场景一段落- -影片的关系。镜头成为电影的最小叙事单位。 (3)格里菲斯的两部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1914 )《党同伐异》(1916 ) 大卫?格里菲斯对电影理论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1)对基本电影语言、叙事元素的开掘和定型。 (2)对电影写实功能和表意功能的进一步探究。 (3)对电影剪辑、电影时空和电影节奏所做的创新。 6.美国喜剧的奠基人是塞纳特,其创立的戏剧风格为“启斯东风格”。 7.查里.卓别林最成功的影片是《淘金记》(1925) 8.20年代先锋派电影对电影叙事因素的探索主要提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描写和主观感受 (2)画面的造型感 (3)运动的节奏感 9.先锋派电影的流派: 先锋派电影的时间跨度大致是在1917-1928年,以法国和德国为中心,辐射整个欧洲大陆,在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形态,形成多种多样的艺术流派。且与当时盛行欧洲现代艺术思潮有明显的关系。主要流派有:卬象主义(法国)、表现主义(法、德)、抽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一)卬象主义(法国):又称印象电影,系指20年代以德吕克及其友人所创立的一个电影学派。并在其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有才华的导演,如阿贝尔?甘斯、谢尔曼?杜拉克、马塞尔?莱皮埃、让?爱普斯坦,都是印象派的中坚力量。 谢尔曼?杜拉克:她是20年代法国电影界一位活跃的人物。主要作品有:《微笑的布德夫人》[卬象派](1922 )《主题与变奏》(抽象主义) 《僧侣与贝壳》(1928 )[超现实主义]阿贝尔?甘斯的主要作品:《车轮》、《拿破仑传》(1934 )《奥斯特里茨》 (I960 ) 莱皮埃的主要作品:《黄金国》让?爱普斯坦的主要作品:《红色旅店》、《忠诚的心》 (二)表现主义(德) 表现主义产生于20年代初的德国。表现主义和绘画一样,强调以夸张、变形的甚至怪诞的形式去表现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表现主义和其他先锋派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强烈的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的重要作品:卡尔?梅育(编剧)导演:罗伯特?韦恩《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弗立茨?朗格《三生记》、威格纳《泥人哥连》、《吸血鬼诺斯费拉杜》、 鲁宾逊《演皮影戏的人》 (三)抽象主义电影:抽象主义是从达达主义绘画中找到灵 感,热衷于绝对抽象化造型 的节奏和美感,并试图用这些抽象的线条、图形或物体的造型来图解旋律和节奏。 抽象主义电影的重要作品: 艾格林:《对角线交响乐》(1921)《平行线交响乐》(1924) 《地平线交响乐》(1924 ) 法国抽象派的特点:浪漫的诗意和快乐的幽默感。德国抽象派的特点:态度认真和内容正经而富有使命感。法国抽象主义电影的主要作品:曼?雷伊《回到理性》费尔南多?莱谢尔《机器舞蹈》雷内?克莱尔《幕间节目》 (四)超现实主义电影:谢尔曼?杜拉克的《僧侣与贝壳》(1928)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第一部作品。 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鲁狗》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电影最为重要的作品。 谷克多的《诗人之血》也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布努 艾尔拍摄的《黄金时代》宣告了超现实主义的结束。 10.苏联电影学派和蒙太奇理论: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是以爱森斯坦为代表。普多夫金是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的重要人物之一。杜甫仁科特点是抒情的表现手法。(乌克兰导演)[代表作《无粮的土地》]11.普多夫金的创作特点:普多夫金

教育研究方法模拟考试题(五套)

第一套教育研究方法模拟考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合计30分) 1.一个具有信度的研究程序,不论其过程是由谁操作, 或进行多少次同样的操作,其结果总是非常( ) 的。 2. 量化处理是对经过编码分类的资料,运用()方法进行加总、求平均、求百分比、进行差异检验等。 3. 在假设检验过程中允许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又称为()事件。 4. 参与性观察指参与到被观察者的生活和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地观察。 5. 量表是一组符号或一组数量,经过某种建构过程,使之依一定规则描述该量表所测量的()特性,可分为四种量化水平:名称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等比量表。 6.两种变量值变化方向无一定规律,即一种变量值变化时,另一种变量值可能变化也可能不变化,并且不变或变大、变小的情况为()的,这两种变量之间的关系称为零相关。 7. 外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性,或推论、应用之范围的准确性。 8. ( )文献即曾经历过特别事件或行为的人撰写的目击描述或使用其他方式的实况纪录,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 9. 广义的教育科学研究设计是为解决()问题所拟定的比较详细的规划及付诸实施的全部过程。 10. 测验是一种系统化了的程序和一种测量的()。 11. 结构型问卷又称封闭式问卷,即在研究者事先规定的各种答案中,填答者选择认为符合()当时意见、态度的一个或几个答案。 12. 自变量的不同水平称为()点或实验处理。 13. 测验法又称测验量表法,主要用于人的个性及其它个别心理差异和人的行为个别差异方面的的定量化研究,具有评估、()与预测三种功能。

14.对于自己了解较多的问题,可以选择封闭型访谈;而对于自己了解较少的问题,可以选择()型访谈。 15. 测验的()性是关于测验系统化过程好坏程度的指标。包括以下诸方面: 测验刺激的客观性、量化的客观性、推论的客观性。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合计15分) 1. 下列不属于观察的设计和准备内容的是()。 A. 问题、目的与对象的确定 B. 理论准备、内容、项目与表格设计 C. 试探性观察与观察取样 D. 组成评价专家组 2. 下列关于区分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区分度又称鉴别度,指每一题目对所测量的心理特性(或学习成绩) 的有效程度。 B. 区分度分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题目内部一致性分析,另一个是外在效度的分析。 C. 外在效度的分析与区分度分析无关。 D. 题目内部区分度分析指检查个别试题与整个测验之内间的一致性。 3. 下列关于观察法中编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策略编码指对人们完成一定任务所用方法、策略的编码。 B. 常见的一些编码有:过程编码,活动编码,策略编码和行为编码。 C. 过程编码指对事物过程的编码,其编码名称是阶段和步骤。 D. 活动编码指按照一定的种类进行的内容编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