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TIME EDUCATION

NO.1

January

时代教育Analysis and Reflect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eaching Material Adaptation Based on

Needs Analysis Theory

——A Perspective on College English Coursebooks

Rao Bin:Wenzhou University

Abstract:Based on the needs analysis theory,the study analyses the connot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 adaptation and then further explor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rocess.Som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re tentatively put forward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o broaden the idea of conducting more in-depth research.

Key words:Needs Analysis Theory;Teaching Materials;Adaptation

The Object of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is to Improve the Student ’s Practice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Hong Xiaobo,Zhou Guoquan,Wang Jiarong,Yu Xiaoyong: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applied talents serving for the reg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ening the students'engineering consciousness and engineering ability training,the emphases of our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bout chemical teaching showed as below.Firstly,we tried to improve the practice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core,then we also do some research about the reform of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optimizing the courses,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constructing practical platform,do som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through which we try to enhance students'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Applied talents;Practice ability;Innovation ability;Cultivate

Research on Teaching Reform of Signals and Systems Based on MATLAB

Zhang Hongyan,Li Lili:Physics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Department,Hezhou University Fan Donghong:Physics and Electronic Engineer Department,Qinzhou University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teaching situation of signals and systems,and discusses the teaching method of combining the Matlab software with signals and systems.Matlab simulation effect diagrams make the curriculum in the basic concepts and theoretical methods visual and easy to understand.Matlab programming made the complex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and drawings simple and intuitive.Teaching methods are improved,the teaching content is enriched,and good teaching results are obtained by Matlab application.

Key words:Matlab;Signals and systems;Teaching reform

The Research on Building Electrical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Specialty Curriculum System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 Chen Tao: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bstract:Taking th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specialty course system of application as object in the paper,we put forward some new ways on the curriculum arrangement to the traditional problem,and take the major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as an example,proposed concrete operation scheme.

Key words:Applied;Electrical engineering &information;Curriculum system

Discussions on Education of Computer Science by Understanding of Purpose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Zhang Ning:School of Software,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INESE

OF HUMANITY

No.1

January 2011

[ABSTRACT]

当前高校教育,尤其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和低下,很难适应市场迅速发展的要求和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的需要。因此,高校迫切需要改革、完善教学环节、内容及培养途径,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从而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做出应有的贡献。

针对这一状况,宁波工程学院近年来始终坚持“知行合一、双核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1],在深化建设服务型教育体系中,围绕省重点专业之一的化工类本科教学环节的改革实践,结合市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大力开展与区域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石油化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石油化工企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1推进教学改革,探索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1.1改革培养模式,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以培养“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的科学家和培养“改造客观世界”的工程师是理工类院校高等教育并重的两个方面,而地方本科院校工科类人才培养的重点应是工程应用型人才[2]。从这个定位出发,应用型本科教育要紧紧抓住“工程性”这个涵义,从工程技术性的角度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所构建的教学体系,应在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3],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提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校通过对本地区石化行业发展和化工技术人才专业结构需求分析,目前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产品研发人员、化工设计人员和化工生产操作人员这三类人才需求十分旺盛,企业急需高校培养的学生充实生产一线,以适应现代化工生产岗位需要。为此,设计“3+1”人才培养方案:即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强化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和专业核心技能培养,拓宽学生的人文和社科管理知识,按学生的专业理论满足学科发展需求,专业技能适应岗位技术需求来设计化工人才培养方案。按上述人才培养思路,在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基础上,按照企业需求,进一步强化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在教学安排上,前3年主要以课程教学为主,即以理论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教学为主;后1年以实践教学为主,即主要安排学生进行化工产品研发和化工设计初步训练,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能力、团队合作素养、实验研究能力、化工设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书写科学技术报告能力。提倡学生在企业中寻找研究课题和项目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增强自己的工程技术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1.2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实践环节权重

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课程是实施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学生的能力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获得的。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首要的就是要建立起有利于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化工类本科教学建立了以核心课程为中心的核层式(核心课程、一般课程和拓展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核心课程是学生在从事本专业学习过程中那些核心的知识体系与经验结构的总称。通过核心课程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教学资源与师资资源,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按照现代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选定9门课程为化工专业的核心课程。基础课程:政治理论、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技术;专业基础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专业课程: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计。理论教学控制在2100学时左右。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类课程及环节的学分占总学分的25%以上,学时占总学时的2/5左右。在保证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

围绕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修订教学计划。在前两学年合理安排基本实验、认知实习和社会调查等基础性实践课程,课程设计、专业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核心技能的培养安排在第四学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第四学年)在企业进行化工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有利于强化自己的核心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的。

1.3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现专业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了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必须结合学科特点及实践教学自身规律,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构建化工类本科实践教学体系中。一是建立分层式实践教学层次,改变实践教学传统模式,整合各实验项目,按培养目标确立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形成由实验理论、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性创新实验等组成的分层次实验教学。二是设计立体化实践教学方案,围绕培养目标统筹设计各实践教学环节,使实践教学实现立体化。形成从大学低年级到高年级时间上的全程化;采取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践教学形式多元化;打破课程的实践内容局限,减少验证性实验,系统地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专题研究性实验,使实践教学内容综合化。三是创建多样化实践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定时安排实验外,还采取了对大二、大三学生进行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洪晓波周国权王家荣俞小勇

摘要:为了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技术能力培养,我校在化工类本科教学中,以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整合教育资源,搭建能力培养平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1.01.010

基金项目:宁波市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Jd090108)。

选择实验课题,独立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然后到实验室进行各种实验,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在开放实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其进行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开展产学研合作,让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实践,培养实践创新能力。采用多媒体辅助技术、仿真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实施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内容和过程形象逼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2整合教育资源,搭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2.1建立有效机制,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没有一支具有较深理论功底、较强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要以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重点,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建立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

制订教师下企业的相关规定。采取轮流派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实践基地、企业挂职,深入生产一线和工程实际,加强实践性环节的锻炼,提高自己的工程技术能力。同时在引进教师时,既重视其学术水平,又关注其工程技术背景等,以此来改变现有教师结构现状,强化校内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实践教学奖励机制。把实践教学的奖励机制与教师评优、晋级和学生评教等相结合,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重奖在学生科技创新、学科竞赛中投入精力、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以及长期潜心从事实践教学、成果丰富的教师。对于进行综合、设计、创新实验研究开发及更新、整合实验内容的教师给予课题立项资助,以提高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建立教学师资保障机制。以政策指引为导向,鼓励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每年有一定的时间承担实践教学工作,参与实验室建设。同时将具有经验丰富、技能精湛的企业生产技术负责人、高级技师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请进校园,作为教学队伍的有益补充。

2.2建设校内实验实训中心,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

教学实验与实习实训是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和重要环节,建立良好的现代化的校内实验实训中心,让学生感受摸拟的仿真环境并在实践训练中培养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

近年来,我校作为宁波市石油化工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主持单位和宁波市“聚合工程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市政府基地建设经费及多方筹措资金,在原有化工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基础上,增加投入1400多万元,购置有关先进仪器设备。同时建立实验实践资源保障机制,计划有序地增加实验教学设备的硬件投入,保证学生实践教学经费足额到位,使实践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针对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建设化工专业技能培训中心、化工仿真实训中心、化工管路与设备实训中心和化工设计训练中心。开发化工实习仿真教学软件,弥补现场实习中的某些不足,解决目前工厂生产自动化程度高、看不见、摸不着、效果差以及实习经费、时间等问题。现各个中心能满足化工专业学生的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训场所,并且也能为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服务。

2.3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确保实践教学的需要

实践基地是校内实验室的外延,是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训练和培养的重要场所,更是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应用型化工技术人才,就必须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

我校化工类专业选择了一些本地区优秀化工企业、化工设计研究单位作为实践基地,如中石化镇海炼化公司、宁波万华和化工园区等六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按照互利原则,结合企业的技术开发、产品研发和生产岗位需要统筹安排有关实习项目。通过学生实习,既为企业生产研发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源,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同时,为规范学生基地实习,确保实习质量,成立由校企专家组成的实践教学领导小组。建立相对稳定的企业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明确实践教学要求,编制有关项目研究、化工设计和生产实习教学大纲。建立校企信息反馈平台和定期的交流制度,不断完善实习基地建设,使实践基地真正成为一个既能服务企业,又能促进教学的良好场所。

2.4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是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是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

学校建立由教学质量生成、质量保障、质量管理、质量监督、质量评估系统和质量反馈与改进等六大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共计135条,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规范与质量标准。包括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到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课外辅导和课程考核,从学生的作业、试卷到学生的实验、见习、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等各个环节,再到调动师生参与创新活动积极性的各种激励机制,学校都制定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执行措施。通过系列的制度管理,推进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从而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教学保障。

3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1参加科研训练,培养创新型人才

依托高校先进的科研条件和优秀的导师队伍,进行科研训练是培养学生实践、科研和创新能力的一个极为重要环节。

学校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拓宽实验时间和空间。教师把科研项目作为开放课题,吸收高年级本科优秀学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制定实验方案,进行较高层次的研究。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可以较快地熟悉科研一般过程,从中感受科研工作的全部内涵,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会知识的产生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也提高了独立工作的能力。作为开放实验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另外鼓励有潜力、有特长的学生自选研究课题,立项项目给予经费资助,并推荐优秀项目申请省级大学生新苗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近年来,每年有多项化工类学生创新课题获得校级以上立项资助,使学生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3.2利用课外活动,注重素质拓展

与“第一课堂”的教学计划相比,素质拓展训练所涵盖的内容极其丰富和深刻,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它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训练和专业外延的训练,既包括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的拓展,也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还包括学生精神气质的陶冶和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4]。作为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为此,在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之外,还应十分注重学生的素质拓展。

学校充分利用课余和暑期,积极创造条件,在教师引导下鼓

(下转第28页)

励学生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课外拓展活动。把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续和补充,以学分管理为纽带,形成“三个课堂”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机制。凡是从第一课堂直接延伸到第二、三课堂的实践教学均作为必修学分;对各类科技和文化活动获奖、科研和社会实践项目、专利发明、发表论文等设置为创新学分;对获得各种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学生自主参与提高素质的各种活动,设置为素质学分。规定必须达到4个素质学分方可毕业。同时创新学分可替代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的学分,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能力和一技之长为自己赢得学分,又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3运用学科竞赛,推动学生创新实践

学科竞赛是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载体,是检验、锻炼、提高和展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平台。

我校结合学科特色和专业特点。通过全国性竞赛为龙头,省级竞赛为重点,校内竞赛为基础的“三层面”竞赛构架,形成“两级管理、教师引导、学生主体、企业参与、舆论导向”的运行模式。实现参与学科竞赛系列化、届次化、品牌化,在各项学科竞赛中取得了骄人成绩。特别是我校化工专业学生代表在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华东赛区)中获得一、三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浙江赛区)获得一、二等奖,在省第一至三届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获得二、三等奖,在省第三届高校基础化学实验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团体奖,连续几年总成绩名列全省高校前茅。通过参赛,既丰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提升了实践和创新能力。

4结语

宁波工程学院在化工类本科应用型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中,着眼于教学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的有机结合,探索学生能力培养途径。着力于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的教学新体系,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新的模式已显示出良好的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显著加强。近三年来,化工类学生获得省科技厅科技创新新苗计划项目2项,学生独立和参与教师科研发表的论文达24篇,毕业学生适应市场需求,就业状况良好,深受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一次性就业率为96%以上。

参考文献:

[1]高浩其,徐挺,李维维."知行合一,双核协同"现代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77~79.

[2]郑锋.本科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及培养[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41~45.

[3]余国琮,李士雨,张凤宝.化工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化工高等教育,2006,(1):8~11.

[4]吴忠权.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模式构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10):49~54.

作者简介:洪晓波(1962-),男,浙江余姚人,宁波工程学院化工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教育管理,浙江宁波315016

周国权,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宁波315016

王家荣,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宁波315016

俞小勇,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宁波315016

找出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力所在,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确自我人生目标,对自我进行正确定位。学校应通过讲座、授课等方式,引导财经类的大学生掌握就业政策,帮助他们全面地了解自己和认清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努力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质的锻炼,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

4.2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的意识,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于学科专业教育的原因,财经类专业大学生普遍具有创业的激情与梦想,但目前来看真正着手创业并创业成功的人数却不多,这说明财经类大学生还不具备足够的自主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因此对财经类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重点之一是创新精神的培养。学校应开设相关创业创新课程,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同时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创新类竞赛,锻炼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在注重培养财经类专业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的同时,也应加强对财经类专业学生创业创新活动的政策、物质层面支持的力度。

4.3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财经类高校应该根据市场的需要以及用人单位的特点来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的培养,如组织学生深入经济管理部门、财经行业开展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学生在校期间,积极营造校企融合的具有财经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组织开展职业技能比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强的训练,使得学生能够在校期间培养职业意识,养成职业道德,了解企业文化,增强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4.4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体系

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要取得实际成效,必须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组织机构,财经类高校应在各教学系部学生就业工作队伍的基础上成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主要由学校招就处、学工处、思政部、团委以及系党政领导、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组成。在就业指导工作的队伍结构上应体现出跨专业、跨部门、专兼结合的特色,可聘请行业、企业等人员担任职业生涯导师,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培训、宣讲、观摩、学习等活动。要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和总结其它院校、社会机构职业指导的成功经验,努力提高财经类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昕,田剑.经管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05).

[2]王柯.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 (04).

[3]赵颂平,赵莉.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J].职业与教育,2004, (21).

[4]易定红.变化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的宏观总量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08).

[5]张燕玲.生涯发展理念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

[6]林景新.追寻看不见的未来-“后职业经理人”的职业规划[J].现代营销2006,(04).

作者简介:吴清华,广西财经学院金融系,广西南宁530003

赖国勋,广西财经学院金融系,广西南宁530003

(上接第17页)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摘要]: 科技辅导员对青少年创新意识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做一名优秀的科技辅导员呢?我们应该从四个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整合资源、配合教学;激发兴趣、科学探究;鼓励创新、活动开路;创设和谐,共同合作。 [正文]: 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过程中,科技辅导员是一支至关重要的队伍。他们努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促进青少年科技素质的提高。我们作为科技辅导员,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整合资源、配合教学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容的,它还包括电视、电影、录音、幻灯等多媒体,还有实验教学。这些现代教育技术的资源建设、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学校信息技术设备比较完善,实验室建设也比较规;有的则缺这少那,特别是农村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大多不到位;有的资源建设比较好,但由于多种原因,设备长期闲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科技辅导员要积极配合校领导,制订好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 其次是抓好资源的管理,对现有资源进行鉴别、取舍、维修,对新添的资源建设要有系统的“管理使用制度”,构建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体系。

第三,抓好资源使用率,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此,科技辅导员既要协助校领导抓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和水平,还要努力协助学科教师制订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计划”,为他们写好教案,提供方便,包括制作教学课件,选择音像教材资源等。 二、激发兴趣、科学探究 如何让学生热爱科学、提高科学素养,这需要科技辅导员付出更艰辛的劳动。 1、要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往往是靠老师通过多种形式去激发的。如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育生活化。如在教“周长和面积”的容时,我设计了一个课件,即教师买了一套住房(多媒体展示高楼大厦),要进行装修,有几个问题请你帮忙解决。问题一:计算出这套房子的总面积;问题二:用边长5分米的石铺地需要多少块?每块石售价8元,需要多少钱?学生听后跃跃欲试,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 2、引发科学探究。小学生对上科学课普遍很感兴趣,都能自发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而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来源于对事物观察后所产生的科学问题。他们想了解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就引发对这一问题的探究活动。如《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学生经过观察,发现要比较出水的多少,不能只从容器的大小,液面的高低来确定,而是要综合地考虑到多种因素,液面虽高,但由于容器的体积(底面积)小,所以所装的水不一定多。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用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判断出哪瓶水多,哪瓶水少呢?此时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想亲身探究一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案例分析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教学“圆的面积”时,除了像课本上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用这些近似的等腰三角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从而得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S=πR2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把圆分成若干等份后还可以拼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这些图形的面积与圆面积有什么关系?利用这些图形能否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呢?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学生统一了认识: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后,还可以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根据这些图形与圆的关系,也可以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类似活动,使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通过实践去感知知识,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而且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概括归纳能力都得到相应提高。这样的操作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索,自己去发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二: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应把学生置于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去面临问题,在问题的唤起下,

产生求知情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先设计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写出“1、10、100、”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连接起来?”这个问题学生感到很新奇,这三个数分别是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怎么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呢?学生陷入沉思,认真思考后,得出了多种答案:1元=10角=100分,1米=10分米=100厘米……,此时教师又提出问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学生一听,思维更活跃了,纷纷发表了不同意见:1元=1.0元=1.00元,1米=1.0米=1.00米……,我接着说:像1、1.0、1.00这样的数的大小是否相等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研究这个问题‘小数的性质’。”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能力。 【反思与分析】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直是贯穿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也是数学教学的落脚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多鼓励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我们应当注意发现学生的“别出心裁”,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在教学时应尽可能多地采用自由、开放的教学手段。 只要一个个新的教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生活情境之中去,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就会积极去探索,去创新。否则,则会对数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发表时间:2014-07-16T15:49:40.827Z 来源:《新疆教育》2014年第3期供稿作者:武文娟 [导读]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一个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 河北省沙河市第五中学武文娟 摘要: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验教学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同时要规范实验步骤,注重观察实验现象,强化课内外实验,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更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一、实验教学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开学生的手、脚,不要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让学生去模仿,教师要相信学生都能成功的完成实验,允许学生实验失败,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直至实验成功,要让学生从实验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但在放手实验时,首先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实验、去探究,把知识从实验中体会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 二、掌握步骤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适当。再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的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观察,就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三、做好初中生物实验 1.模拟生态法以少量活体生物完成量大的生物实验 教师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前到灌木丛间铲取地表的潮湿、疏松、富含水分的枯腐落叶泥土装在较大号的黑色方便袋中装至半袋处。当学生捉到鼠妇交到实验室时,就将它们放入袋子里的泥土上面,袋口敞开,袋身竖起向上,这样鼠妇自然会好好的生活在袋子里面,不会跑出来也不容易饿死。每次实验后都将收回来的鼠妇放入袋中,若时间较长,泥土有发干的现象,则向泥土中洒入适当水分保持泥土和落叶始终呈湿润状态,这样采来的鼠妇可保存一个多月。运用此种方法,原本只够一个多班使用的鼠妇现在就可满足近十个班实验之用,且最后一个班级完成实验后还留下一活的鼠妇让学生放回适宜的生态环境中。 2.替代法克服药品或器材差缺的困难 比如在使用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的教材,其中的第一节课就要运用吲哚酚试剂检测维生素C,然而上级部门目前还没有为初中生物实验配发这种药品,市场上也无法购买到。于是在多次实践中,我总结出运用0.01%的高锰酸钾溶液或医院用来消毒的碘伏就可代替吲哚酚试剂而很好地完成褪色反应。高锰酸钾和碘伏在一般的药店或村的卫生室都能买到,且价钱便宜,用量也少。应用此法,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能很好地完成这个看似无法完成的实验。实践证明,对于条件较差的学校以下方法也是比较实用的:米汤代替《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中所需要的淀粉浆糊;84消毒液代替《制作叶脉标本》中需要的漂白剂;野油菜花或红菜薹的花或白菜花代替冬季做《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实验中难以找到的桃花;米豆腐代替《研究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中所需要的不易购买到的琼脂;配制斐林试剂检测葡萄糖以取代使用现在还无法买到的尿糖试纸检测葡萄糖;做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时,用校园内的杂草或灌木叶取代小麦种子,能够在一次性做好多组对照实验的同时节省一定数目的实验经费;用嫩的紫花茉莉等植物的叶取代香蕉也能做好《DNA的粗提取》实验;用市场上销售的白醋代替稀盐酸清洗盛过石灰水的试管、烧杯等玻璃仪器其效果比较好,同时也比较安全。 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1.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一个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而且也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种动力,它孕育着希望的光芒、美好的情景,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希望他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去发现问题。例如,在研究“消化”的实验里所提出的假设:“细胞膜只能透过小分子物质,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必须先变成小分子物质才能透过细胞膜。”这个假设的理论根据是:(1)人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生活的细胞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3)营养物质是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里的;(4)人和动物的营养物质来源于食物;(5)食物营养成分中有大分子物质。通过生物实验使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经过反复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理安排和组织实验 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避免了死记硬背。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时,学生先分别观察四个部分的外形及细胞特点,教师将课文讲授穿插于其中。当学生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后,教师再次要求进一步观察,以发现四部分之间的动态联系:生长点既受根冠保护,又为伸长区和根冠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细胞;伸长区的下部逐渐混同于生长点,其上部则趋向于根毛区。 例如:学习“蝗虫”一节前,我布置给学生一个兴趣小实验,回家捉两只蝗虫,并将甲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而将乙蝗虫的腹部浸入水中,请仔细观察哪只蝗虫先死,并思考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就对知识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记得牢。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方案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方案 一、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依据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问题,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不断深入,教育创新改革向纵深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不断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是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的。它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客观条件的产物,又是人们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活动,有利于

青少年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创新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着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内容已作为中小学核心课程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由此可见,面对科技创新教育,国内外在科学发展观、创新教育理念、新思路和新对策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为科技创新教育在学校里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本次所确定的研究课题是在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为目标;结合学校实施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经过不断探索、研究而产生的。它全面概括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意义和目的、实施策略和指导方法。通过研究,旨在使青少年学生坚定科技兴国信念、初步养成勇于探索、追求新知、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广博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参与、动手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以科学发展观和科技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引领青少年学生创新教育向深层次发展。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研究目标:①探索一套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基本思路和具体策略,并通过创新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②使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

浅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浅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教师,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综合体现。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探索 在?笛Э蔚慕萄е校? 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合作者。在教学中应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活动活动空间,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主动提出不同的见解。并且允许学生想错、说错,教师要适时点拨,要学生敢说、敢想,形成一种师生平等、民主和谐、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会激起学生创新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二、夯实学生“双基”,提供创新思维源泉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认知结构,小学熄灭的创新

意识是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思维如同“海市蜃楼”,创新也只是“空中楼阁”,所以在组织教学时,让学生获得有关数学、数量关系,几何图形一简易方程等基础知识,通过有的放矢地训练,让学生对基础知识达到“应用自如”的境界,为培养思维能力奠定基础。基础知识是培养基本技能的基础,是创新思维的源泉,每种能力都是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培养出来的,只有牢固地掌握它,思维才能活跃,创新的灵感才能得以激发,解决问题才能得心应应手。为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时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对课标、教材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要彻底弄懂,做到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三、培养学习兴趣,点燃创新思维火花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动力,同时也能使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记忆持久而准确、思维敏捷而丰富,而没有兴趣的强迫学习只能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扑灭创新思维的火花。可见兴趣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因此,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首先,导课新颖,引发兴趣。常言道:“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课的导入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发兴趣,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比如:讲一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可提出问题:“方程

小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计划

学生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培养计划 东高平联小 一、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到了强国富民的理论高度。人类正处在新旧世纪交替时期,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依据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问题,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不断深入,教育创新改革向纵深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不断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是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的。它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客观条件的产物,又是人们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活动,有利于青少年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创新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着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内容已作为中小学核心课程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由此可见,面对科技创新教育,在科学发展观、创新教育理念、新思路和新对策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为科技创新教育在学校里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本次所确定的研究课题是在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为目标;结合学校实施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经过不断探索、研究而产生的。它全面概括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意义和目的、实施策略和指导方法。通过研究,旨在使青少年学生坚定科技兴国信念、初步养成勇于探索、追求新知、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广博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参与、动手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以科学发展观和科技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引领青少年学生创新教育向深层次发展。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 研究目标: ①探索一套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基本思路和具体策略,并通过创新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②使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带动各学科深化教学改革,使原来的以教为主的传授式教学真正转变为以学为主的创造性教学。 ③能促使学生优化学习行为,从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的研究性学习,从而促使学生实践能力、学习能力有较大的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精神,能不断提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2.研究内容: ①明确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意义和目的。

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创新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一言以蔽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现就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一谈体会,以与同仁共勉。 一、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②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第三,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二、重视内在诱导,引发创新意识。 “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但你却无法迫使它饮水。”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教学模式则是构建这种环境的方法。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不等于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等于教学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创新学习。 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谁知道,汽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圆的。”“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汽车就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呢?”学生面面相觑,百思不得其解,迫切想知道答案。“看来,汽车为什么行驶得又快又平稳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还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呢。”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弄懂“圆”、“圆心”、“直径”、“半径”的概念及性质。学生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自主地探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 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最热门的话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创新能力的培养必将成为21 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则必须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通过创新教育,开启学生创新的心扉,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成为21 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全面地打好基础。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呢? 在此,我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和体会,浅谈以下几个方面。 、创设民主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友好、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与学生的教育交往最根本的是二者作为完整的人与人之间理解与沟通,是人和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尊严”,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和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师生关系和谐,会使学生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感情体验,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等。所谓“乐其师,听其言,效其行”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 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自由开放的空间,创设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就能主动参与,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 的态度,想方设法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间,使自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位听众,一位合作者,也是一位指导者,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下创新基础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是直接推动学习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研究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研究 创新能力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寻求生存的重要条件,我们任何一个人,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不可缺少这种创新能力,都不可缺少这种应变素质。它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重要基础和保障,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命力之所在、希望之所在。 怎样认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呢? 创新思维即创造型思维,就是有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表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灵活、独特、新颖”,而且人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对于中学生而言,创新思维包涵有:积极动脑、思维多向、求异;想象大胆、丰富、新颖;口语和书面表面流畅、灵活、生动;接受事物主动、敏锐;与人交往主动、热情、大方;办事有条理、有影响力,就是敢于对书本上的知识产生质疑,在深入理解、领会前人智慧精髓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对于学生来言创新能力不仅表现在对知识学习的选择、处理和运用上,也不仅反映在对新思想、新事物、新技术的发现发明上,而且表现在有没有怀疑的精神、求变的态度和综合选择的能力,有没有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中小学时代是创新思维培养的最佳时期,他们往往凭关敏锐观察、直接理解、整体判断、迸出灵感、豁然顿悟、多元求异、创造想象等来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 实践能力的含义很广,泛指人们在从事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有意识的活动中具备的能力。对学生而言,我认为实践能力不光是指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还包涵以下内容,如: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的能力、写作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积累语言文字的能力、处理资料的能力、生活自理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等。 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之一,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归宿。中学语文,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培养民族素质这项伟大工程中的一项奠基工程,它肩负着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任。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不是一般性的要求,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应成为自己教育活动的一项基本指向,自己应尽的一项神圣职责,并把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作为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中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并努力提高创新素质。 一位著名教育心理家认为:“许多学生之所以未能取得优异的成绩,问题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于他们各自特点所需要的教学帮助和时间。 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要真正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认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认真学习和吸取现代的科学教育理论,继承和发扬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教育经验和传统,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浅析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因素 【摘要】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优秀人才的重任,青年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就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做了粗浅探析。【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方式方法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它的到来使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知识经济是主要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广泛传播发展的,以智力资源来创造财富的经济。创新是它的灵魂,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无论是经济竞争还是科技竞争,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大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一个国家富强及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 人才来源于教育,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展个性特长的需要。应试教育只能培养出记忆力好、善于考试和只会模仿的学生,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性和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因此应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特长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去考虑,把协调发展上升为一种现代教育观念。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的深刻变革,是一项关系全局的系统工程,须要在人成长的各个阶段始终贯彻素质教育,着眼于培养创新素质。 二、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障碍因素 1.侧重于知识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 高校目前的教学内容仍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学生学得较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一部分教师的思路狭窄,创造性不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学生思维滞塞,缺乏质疑的品质,不会变通。而且,现在高校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是学业成绩,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片面追求成绩,忽视其它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的培养,造成动手能力不强、实践活动能力薄弱的后果。 2.专业课设置过细,限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专业的设置,对培养高等专业性人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专业的束缚与学生的压力依然存在。 专业范围狭窄,专业的束缚对学生的创新也会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虽然近几年许多高

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文档资料

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时代的课题,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谁能抓住历史机遇,培养创新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谁就能在未来激烈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站在国际竞争的制高点。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造轻松愉快的活动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活动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创设以学生为 主体的民主、和谐、宽松的活动情境,消除学生的心理顾忌,使学生敢想、敢说,闪现灵动的智慧。 好的环境,能直接沟通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身心愉快,在活动中轻松接受知识,而创新意识就孕育在这种情境中。创造环境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采取有效的措施,如通过播放音乐,利用挂图、实物、投影仪等,还可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如根据内容布置教室,将桌椅根据需要进行摆放,效果会很好。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多一分耐心去发现和培养学生别具一格的创造力,对学生迸发的创造性火花,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创新意识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乐观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

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形成、提高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可见,兴趣在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劳动技术课是一门以实践为主,培养学生劳动技术素质的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如何,直接影响着他们知识的学习、技术的掌握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叶圣陶老人所言,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学,有滋有味地学”,并在他们面前摆上问题,让他们去解决,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 如在陶艺课中,教师首先出示各种精美、独特的作品,并告 诉学生将有一批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的作品参加展览,直观性、竞争性的现场气氛调动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既强化了学生积极探索、追求完美的心理趋向,又活跃了学生的思想。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重视情境因素,这样就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掌握技能的热情和欲望,启迪学生的才智。 三、鼓励求异探索,诱导创新思维 求异思维是开放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求异,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如教学《制作笔筒》时,教师先演示笔筒的制作过程,而后让学生自己制作, 引导学生不要停留在模仿制作,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敢于异想天开,设计新异、独特的笔筒,并大胆地去实践,把自己创新的构思变

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计划

金山小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计划“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创新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一言以蔽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现就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一谈体会,以与同仁共勉。 一、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②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第三,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二、重视内在诱导,引发创新意识。 “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但你却无法迫使它饮水。”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教学模式则是构建这种环境的方法。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不等于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等于教学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创新学习。 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谁知道,汽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圆的。”“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汽车就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呢?”学生面面相觑,百思不得其解,迫切想知道答案。“看来,汽车为什么行驶得又快又平稳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还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呢。”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弄懂“圆”、“圆心”、“直径”、“半径”的概念及性质。学生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自主地探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素质,而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明确的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引奇激趣——迎接创新的使者 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在教学中,兴趣又往往表现为一种好奇心,有好奇心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才会有发明创造。教师应该加倍爱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迎来创新的使者,拉开求知的序曲。 1.巧设悬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迸发创新因素,获得新的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80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3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一巧妙的提问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悬念,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使学习的热情高潮,兴趣油然而生。 2.创设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文笔清晰;有的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富有幻想。在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雾凇》这篇课文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雾凇图,教学的开始,教师播放录像(雾凇景象),向学生展示雾凇的奇特和壮观,使学生在欣赏雾凇景色美丽的同时,激起求知的欲望。 3.联系实际 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教师可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激趣、导语激趣、活动激趣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诱导质疑——催生创新的萌芽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大学生怎样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怎样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摘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促进中国未来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长足意义,也是为 提升中国当今竞争水平的必走之路。另外,从中国大学生创新水平现状考虑也是势在必行重要 举措,即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其创新能力存在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主要是化工专业 的学生如何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的。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创新也是富国强民的必由之路。 那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我们高等教育面临和必须解决实际的问题。 创新概念,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广义理解的创新概念是指力求将科学、技术、教育等与经济融汇起来,即创新表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包括企业、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等)之间交互作用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创新性为实现的特定空间。创新行为因而表现在技术、体制或知识等不同的侧面。当代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很多成果都是在大学中进行研究并在实际运用中得到转化的,可以看出,大学拥有着良好的创新氛围,而大学生作为大学主体的一部分具备着良好的条件和优势从事创新活动,因此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存在实现中的可能性。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培养年轻一代的知识水平和创造性能力,是继承中国先进知识成果的首要条件,也是不断创造新发现并赶超世界先进生产力的不竭动力。唯有不断发扬创新精神才能保持民族事业的顺利开展,因此,大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创新活动,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现状 根据研究,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一,缺乏创新的观念和创新欲望;二,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三,缺乏创新的兴趣和毅力;四,缺乏创新所必需的毅力。另外,随着网络的盛行、西方思想的传入和现在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种种压力等问题的日益呈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活动也出现了很大的分离,譬如各种心理问题和道德修养缺陷等,这些无疑都给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设置了障碍。从中国大学生的创新现状分析,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工程,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紧急治疗”大学生在创新问题上犯下的疾病有着迫切的必要性。 二、大学生如何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项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内就能解决,同时,这项历史任务更是赋予了众多的艰辛和曲折,因此在大学生里面建造起浓郁的创新氛围更不可能是一个人或组织的事情,除了国家和政府能审时度势制定出规范的创新方面的政策和必要的物质投资外,作为这项工程的主体,大学生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来,并与国家的创新体系相配合,形成呼应,拉近互动,最终为创新工程的建构共谱胜利之曲。 1、要主动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 创新氛围的营造能为创新行为提供环境支持,积极热烈的创新场景可以使大学生本身产生创新的意识和灵感。一方面,在大学里面我们大学生应该主动配合营建自己的创新团体,如宿舍文化、班级文化、社团组织文化等;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利用好大学里的各

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何培养这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把它贯彻落实到本学科的教学之中。那么,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论,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下面,结合我个人的教学体验,谈几点粗浅看法,仅供参考。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起点。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如果一个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根本不感兴趣,那又怎能谈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呢?因此,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情,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 1、激发兴趣,保护学生的求知欲。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几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讲故事等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那么,如何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呢?一是要善于从学生的诸多不足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每一次小小的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明白学习语文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成功能让学生产生自信,因为自信,求知的欲望才会增强。因此,作为教师应给

每一个学生以成功的机会。一方面,要注意每个学生的语文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起来能够摘到“桃子”,避免因超出学生的能力限度,而出现使他们经常受挫的现象。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让他们挖掘自身潜力,享受成功的喜悦,且以其他方面的成功为基地,引导他们向语文方面迁移。二是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考试分数对他们的压力,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学习负担过重,分数压力过大,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这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教师特别是有些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所学词语,布置大量的机械性的作业,把词语抄写十几遍或几十遍。其实这样非但不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强化。相反,还势必会令学生产生不满情绪。因此,我们必须摒弃无效的练习,做到以少胜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要淡化分数意识,不能以分数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此外,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积累、感悟、运用的欲望。 2、创设情景,保持学生的兴趣。 我们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把教育的根本立足点由知识传授转移到开发潜能上来。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