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文言文专项训练

高考文言文专项训练

高考文言文专项训练
高考文言文专项训练

文言文阅读《一》

义田记

范文正公①,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臵负郭②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其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馀而无穷。屏③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日:?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馀人。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④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今观文正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⑤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⑥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其世云。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①范文正公:即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②负郭:距城很近。③屏:弃,指丢了官。④服义:在正确的道理或正义面前,表示心服。这里指桓子受觞而不辞。⑤廪稍:公家给予的粮食。⑥沟中瘠:指饿死在沟渠中。瘠,通?胔?(zì)。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俟:等待

B.而力未逮者二十年逮:达到

C.殁之日,身无以为敛敛:约束,节制

D.独高其义,因以遗其世云高:推崇

10.全都能表现作者?高其(范文正公)义?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②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

③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④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

⑤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⑥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⑤⑥

11.把原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

(2)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

文言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刘谦,博州堂邑人。曾祖直,以纯厚闻于乡党,里有盗其衣者,臵不问。州将廉知,俾人故窃其衣,亦不诉理,即召诘前盗衣者,俾还之。直绐云:?衣乃自以遗少年,非窃也。?州将义之,赐以金帛,不受而去。父仁罕,轻侠自任。五代末,寇盗充斥,仁罕率众断澶州浮桥以溃贼,因诱获数十人,出刍粟给官军。补内黄镇将。尝因事至酒家.遇群寇暴集,以计悉枭其首。

谦少感概,不拘小节。初诣岭表省父,仁罕资以金帛,令北归行商。还堂邑旧墅,尝为乡里恶少所辱,谦不胜怒,殴杀之。亡命京师,遂应募从军。补卫士,稍迁内殿直都知。至道初,真宗升储邸。增补宫卫,太宗御坐,亲选诸校,授谦东宫亲卫都知.赐袍笏、靴带、器币。真宗即位,擢授洛苑使。谦起行伍,不乐禁职,求换秩,改殿前左班指挥使。上幸大名,至北苑,属谦有疾,遣归将护,谦恳请从行。既俾其二子随侍,仍挟尚医以从,御厨调膳以给之。疾瘳,毁所服鞍勒以遗中使,上闻,赐白金二百两。驾还,改捧日左厢都指挥使。时高翰为天武左厢都校,有卒负债杀人,瘗尸翰营中,累日,发土得之。上怒翰失检察,执见于便殿。谦即前奏:?翰职在巡逻及阅教诸军,不时在营,本营事宜责之军头。?上为释翰罪。

先是,谦久权殿前都虞候,俄擢曹璨正授,谦颇形慨叹。至是,璨副马军,而升谦领禁卫焉。河北屯兵,常以八月给冬衣。谦上言边城早寒,请给以六月,后以为例。无何,以足疾求典郡,上召见,敦勉之。

(《宋史〃刘谦传》卷二百七十五)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臵不问臵:搁臵

B.州将廉知廉:访查

C.即召诘前盎求者诘:责问

D.直绐云绐:告知

2.下列各组句子,能直接表现刘谦?不拘小节?和?为人耿直?的一组是()

A.①尝为乡里恶少所辱②稍迁内殿直都知

B.①不乐禁职.求换秩②谦恳请从行

C.①谦不胜毯.殴杀之②本营事宜责之军头

D.①毁所服鞍勒以遗中使②以足疾求典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谦的曾祖父刘直,因纯朴敦厚在乡里闻名,父亲刘仁罕,在五代末强盗窃贼横行的情况下,曾带领众人奋勇击溃窃贼,并拿出粮草供给官军。

B.刘谦年轻时情感激昂且有气概。到岭外探望父亲,父亲用钱财和布帛来资助他,让他回家经商。刘谦在乡里犯了人命案,逃命到京城,应征入伍。

C.宋太宗和宋真宗都十分信任刘谦,太宗准备退位时赐给他袍笏、靴带、器币,真宗登基后,提拔他为洛苑使,由于他不喜欢宫禁中职位而改任他职。

D.在士兵欠债杀人,把尸首埋在高翰营中,后来挖地找到尸首一事上,皇上怒斥高翰有失检察,高翰在便殿申诉,由于刘谦的禀奏才免除他的罪过。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因事至酒家,遇群寇暴集,以计悉枭其首。

文言文阅读《三》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韩愈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鈇钺①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谘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搢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邪?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注:①鈇钺,刑戮之具。这里指节度使。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过:经过

B、罗而致之幕下致:招入

C、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縻:被束缚

D、东都虽信多才士信:相信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B、①罗而致之幕下②做《师说》以贻之

C、①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②徐公何能及君

D、①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②亚父者,范增也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韩愈担任河阳县令时为送处士温生赴任而写,联系写作背景和内容,体裁应视为古代特有的赠序。

B、文中运用了比喻,把乌公比伯乐,把温生比千里马,但没有直接赞颂温生品德才学。

C、作者用"私怨于尽取"反衬乌公"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的难能可贵,似怨实颂,且比正面称赞更有力。

D、乌公慧眼识贤者,一点都没给东都带来不良影响,从而使作者赞不绝口,写四韵诗歌其事、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句3分)

(1)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

译文:

(2)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

译文:

文言文阅读《四》

纵囚论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必以能也期:要求。

B罪大恶极,诚小人矣。诚:的确,确实。

C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贼:窥测。

D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干:干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盖恩得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B、纵而来归,杀之无赦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C、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D、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可乎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在文中第一自然段对比分析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为第二自然段的叙议预设铺垫。

B、作者在第二自然中指出,唐太宗?纵囚还家?的做法不近人情常理,品德好的人难以做到的事情,品德坏的人势必难以做到。

C、作者认为和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的法制比较起来,唐太宗的法制根植人情之中,不标榜特殊来显示高明,不违背人情来追求名誉。

D、作者认为唐太宗之所以?纵囚回家?,是为了追求一种以德服人的好名气,并不是表明他真正的宽以待人,怀仁天下。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⑴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译文:

⑵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

译文:

⑶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

文言文阅读《五》

纵囚论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录大辟囚三百余人大辟:指死刑

B.此岂近于人情哉人情:人之常情

C.不意其必来以冀免冀:希望

D.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贼:残害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兹六年矣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B.若屡为之若事不济,此乃天也

C.约其自归以就死木欣欣以向荣

D.乃罪大恶极臣乃敢上璧

3.下列各句中作者认可的君王?施恩德?行为的一项是()

A.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

B.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

C.大意其必来而纵之

D.纵而来归,杀之无赦

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见的一项是()

A.《纵囚论》历来被认为是我国古代说理文中名篇,文章以观点鲜明、逻辑严密、中心突出取胜。

B.欧阳修认为,唐太宗?纵囚?是?逆情以干誉?,是统治者博取好名声的假仁假义的行为,不可为天下之常法。

C.在欧阳修看来,那些罪大恶极的犯人能按期归来,是因为他们估计到这样做了,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并不是皇帝恩德深入人心的结果。

D.作者认为?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的举动,只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5.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宁以义死,不苟幸生

文言文阅读《六》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史记〃陈丞相世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捐:捐献

B.久之,汉王患之患:担忧

C.行功爵邑,重之爵:封爵

D.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宰:治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善,陈孺子之为宰②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B.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①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②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①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②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陈平的离间奇谋的一组是

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②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④宣言……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⑤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⑥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④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能够用贤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的反间计,让陈平便宜从事;又依计而行,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疑心。

C.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的性格弱点,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D.亚夫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气使性,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而离去,最终使敌方的计谋得逞。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①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译:

②?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译: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选自《苏轼文集》)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私:暗中勾结

B.稍夺其权稍:稍微

C.独恨其不蚤耳恨:遗憾

D.义帝必不能堪堪:经得起,忍受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然则当以何事去则思知足以自戒

B.羽既矫杀卿子冠军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C.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泉涓涓而始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书记载刘邦采用陈平的离间之计,使项羽对范增产生了疑忌之心,削弱了范增的兵权。但苏轼认为,项羽对范增的疑忌在受到离间前就已经存在。

B.苏轼认为义帝熊心也是一位贤明的君主,这从他专派刘邦入关、识别提拔卿子冠军等事情上可以看出。因此从项羽杀卿子冠军,就可以预见他必将杀义帝。

C.苏轼认为,项氏的兴起,是因为立楚怀王孙熊心为义帝,但诸侯的背叛也由此而起,所以项羽不得不杀了义帝。

D.苏轼既批评了范增未能及时离开项羽反而想依靠项羽来成就功名的浅陋,也肯定了他在项氏霸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承认他确实是人中豪杰。

4、把材料中的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2)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3)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选自《苏轼文集》)

8、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稍夺其权稍:稍微

B、独恨其不蚤耳恨:遗憾

C、而擢以为上将擢:提拔

D、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私:暗中勾结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吾尝终日而思矣

B、而擢以为上将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C、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羽既矫杀卿子冠军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书记载刘邦采用陈平的离间之计,使项羽对范增产生了疑忌之心,削弱了范增的兵权。但苏轼认为,项羽对范增的疑忌在受到离间前就已经存在。

B、苏轼认为义帝心也是一位贤明的君主,这从他专派刘邦入关、识别提拔卿子冠军等事情上可以看出。因此从项羽杀卿子冠军,就可以预见他必将杀义帝。

C、苏轼认为,项氏的兴起,是因为立楚怀王孙心为义帝,但诸侯的背叛也由此而起,所以项羽不得不杀了义帝。

D、苏轼既批评了范增未能及时离开项羽反而想依靠项羽来成就功名的浅陋,也肯定了他在项氏霸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承认他确实是人中豪杰。

11、把上面文言材料中的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3分)

(2)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3分)

。义田记9.答案 C 解析 C项中的?敛?通?殓?,为死者穿衣下棺

10.答案 B 解析②是晏子之仁有等级⑥是说卿、大夫、士,他们享受着公家的供给,奉养优厚,都不过是供自己一人享受罢。

11.答案(1)于是才有俸禄赏赐的收入,实现(完成)了自己的志愿。

(2)从前,晏平仲坐的是破败的车辆,驾的是瘦弱的马匹。桓子说:?你这是隐藏(掩盖)君上给予的赏赐啊!?

(3)于是齐侯拿起晏子的酒杯,罚桓子喝酒

刘谦【参考答案】1、D。绐:欺骗

2、C。A、①是说恶少之行,不能认为是刘谦不拘小节;②是说刘谦升职,不能表示他?为人耿直?。B、②是表示刘谦对皇上忠诚的。D、②不表示刘谦为人耿直。

3、D。对原文?对原文?执见于便殿?的理解不当,应该是:令人抓到便殿见他。

4、(1)刘仁罕曾经因为有事情到酒店,遇见许多盗匪突然聚集,便用计谋把他们全部斩首示众。(2)皇上就让他的两个儿子随行侍奉,还带着御医跟从,有御用厨师调剂膳食来供给他。

(关键词:因,暴,以,枭,俾,给。)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韩愈 2.D(信,果真,确实)(3分)

3.B(A项①为介词;"凭借......身份" 。②为,介词,解为"因为"。B项①为代词,代人,②代词,代人。c项①为疑问代词,解为"哪里",②为副词,解为"怎么".D项①为定语后臵标志,②助词,表判断。) (3分)

4.D(乌公虽然慧眼识贤者,但随之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给东都带来了一定影响,从而使作者不禁扼腕叹惜。) (3分)

5.(1)伯乐懂得马,遇到良马,就取走它,马群不剩良马. (3分)

(2)面南面坐治理天下的皇帝,他所倚仗和依靠的,就是宰相和将军. (3分)

纵囚论四、14.D/ 贼:欺骗。

15.B/ B若:均作连词,表假设。A于:前句的,介词?到?,后句的,介词,?在?。C 以:前句的,连词表目的,译为?来?。后句的,连词去修饰,相当于?而?。D乃:前句的,判断词?是?,后句的,副词?才?。

16.B/?而又纵之而又来?是作者对君王施恩考量所作的合乎情理的推断。

17.D/ 君子与小人在难易之间,而没有说小人不可能做到,表达过了。

18.(1)宁愿为坚持道义而死,不苟且侥幸活着。

(2)哪里有什么皇帝施给犯人恩德和那犯人懂得信义的事情呢?

(3)不标新立异来自称高明,不违背人情来求得好名声。

(《史记〃陈丞相世家》)1.A(捐:古代汉语意为舍弃,极少释作捐献的,此处语境义为拿出.)

2 :D(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原来是??竟(然)?等;用作副词,表示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A项: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B项:助词,作为定语后臵的标志。C项:用作介词,可译为?趁机?。)

3 .C(排除①⑥,其中①是评价项羽的长处带来的结果,③是交待范曾病死,?项王不信,不肯听?才是陈平的反间计造成的结果,并非策划反间计使范增病死。)

4 .C(?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错,应是项羽恭敬爱人,那些正直有节的人大都归附他。)

5.①如果大王能够能够拿出几万斤黄黄金,施行反间计,离间项王君臣,使他们互相怀疑。

②天下大事基本上定局了,君王自己干吧!请允许我退职回家吧!范曾在回家的路上,还没有

范增论8、A , 9、B , 10、C。

11、(1)陈平虽然聪明,又怎能离间没有疑忌的君主呢?(3分)

(2)不采纳他的意见,却杀掉他所拥立的人,项羽怀疑范增,必定是从这个时候就开始了。(3分)

(3)替范增出谋的人,都说能除掉羽的,就除掉,不能除掉的,就应离开他,不果断怎么能是大丈夫?(4分)

高考18个常见文言虚词专题训练

2007广东高考18个常见文言虚词专题训练 说明:2007年广东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列出的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5、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6、吾恂恂而起。 7、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8、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 9、老妇恃辇而行。 1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11、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3、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14、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5、秦师轻而无礼。 1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朝济而夕设版焉。 18、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19、灭滑而还。 20、军惊而坏都舍。 21、而翁归。 22、若欲死而父。 23、而母立于兹。 二、何 1、君何以知燕王? 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3、客何为者? 4、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5、却看妻子悉何在。 6、豫州今欲何至?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8、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9、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10、作计何不量! 11、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1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13、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14、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15、吾何爱一牛? 16、徐公何能及君也? 17、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18、吾欲之南海,何如? 19、今日之事何如?君谓皇上何如人也? 20、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1、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22、何乃太区区! 23、万钟于我何加焉! 24、何其衰也! 25、如太行、王屋何? 26、其如土石何? 三、乎 1、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2、壮士,能复饮乎? 3、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7、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8、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9、忽乎吾将行兮。 10、日食饮得无衰乎? 1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14、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15、吾尝疑乎是。 1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9、幽独处乎山中。 20、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2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2、无以,则王乎? 四、乃

201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含答案汇总

201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全国卷Ⅰ分)二、 古代诗文阅读(34分)4小题,19(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鲁芝字世英,扶风郡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深敬重之。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幼赴阙..②之位,一旦以罪见黜,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舍此而去,!孰敢不从! 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欲就东市,岂不痛哉 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素无居宅,帝以芝清忠履正,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位特进,于是征为光禄大夫,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 车,..“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赗赠有加,谥曰贞,赐茔田百亩。(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分10.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赦//宣帝嘉之/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当死爽懦惑不能用A./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 /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而不诛赦而/不苟免//宣帝嘉之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B.爽懦惑不能用/ 俄而起为并州刺史不诛/赦宣帝嘉之/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当死遂委身受戮C. 爽懦惑不能用 //芝坐爽下狱/// 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而不诛/赦宣帝嘉之不苟免而口不论直志当死下狱芝坐爽遂委身受戮爽懦惑不能用D. //////// / /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而不诛 3分)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A.《三坟》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践祚”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C.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D.分)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A.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B.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鲁芝审时度势,进言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既擢第①母亡,庐墓倒,食不盐酪,藉无茵席。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数日湩②流,能食乃止。 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吏白:“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馀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饥,日或不爨③,陶然弹琴以自娱。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族弟结哭之恸,或曰:“子哭过哀,礼欤?”结曰:“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大夫生六十年未尝求足,未尝有十亩之地、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之餐。吾哀之,以戒荒淫贪佞、绮纨粱肉之徒耳。” (选自《新唐书·列传》,有删节)【注】①擢第:科举考试得中。②湩(dóng):乳汁,这里指汤汁。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庐基侧________ ②会虎为暴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A. 数日湩流,能食乃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 无乃为累乎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鱼我所欲也》) C. 悉衣食人之孤遗者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 D. 陶然弹琴以自娱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 ②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 (4)我们应该从元德秀身上学可哪些优秀品质? 【答案】(1)搭建庐舍;适逢,正赶上 (2)B (3)①哥哥有儿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要娶妻呢?②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 (4)①尊老爱幼;②诚信务实;③廉洁爱民。 【解析】【分析】(1)①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庐”,名词用如动词,建庐舍;:会:古今异义词,适逢,正赶上。 (2)A副词,才,/副词,竟,竟然;B都是语气助词,表疑问;C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助词,的;D;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用。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得祀:得到祭祀;何……为:做什么。这是一个反问句,翻译

高考文言文古今异义词专项训练 (答案)

常见古今异义词答案: 1、凶(古: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凶恶、凶残) 2、加(古:更;今:增加) 3、僭:(古: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 4、橹(古:盾牌;今:划船的工具) 5、赢(古:背负;今:胜或获得) 6、走(古:跑;今:走路或离开) 7、穷(古:困厄、不得志;今:贫困、穷) 8、率(古:一概、全部;今:率领、轻率) 9、再(古:第二次;今:又一次)

10、原(古:推究;今:原来、原则) 11、床(古:坐具;今:卧具) 12、归(古:女子出嫁;今:回来) 13、比(古:等到,紧挨、并排;今:比较) 14、去(古:离开、距离;今:往)15、略(古:夺取;今:简略) 16、或(古:有人、或许;今:或者) 17、固(古:本来;今:坚固) 18、稍(古:逐渐;今:稍微) 19、诚(古:果真、如果;今:真诚) 20、拜(古:授官;今:一种礼节)

21、鄙(古:边境;今:轻视或粗俗) 22、池(古:护城河;今:水塘) 23、汤(古:热水、开水;今:较浓汁液) 24、按(古:查究;今:压住或按照) 25、病(古:困苦至极;今:疾病) 26、必(古:果真、如果;今:一定、必然) 27、齿(古:年龄、岁数;今:牙齿) 28、顾(古:拜访;今:回顾或照顾) 29、会(古:恰逢;今:聚会或会议)

30、害(古:嫉妒;今:祸害或害处) 31、遣(古:休、被夫家赶回娘家;今:消除或派遣)32、坐:(古:因……而犯罪;今:坐下来) 33、寻(古:不久;今:寻找) 34、章(古:花纹;今:文章或图章)35、速(古:招致;今:速度快) 36、寝(古:丑陋;今:睡觉) 37、行李:古,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行装。 38、夫人:古,那个人,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人的妻子。

(完整版)2018年高考文言文断句专项强化练习答案

2018年高考文言文断句专项强化练习 题组一客观选择题组 1.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完成文后题目。 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惟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选自《世说新语·识鉴》) 对文段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A.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B.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C.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D.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郗超和谢玄不和。这时,苻坚打算灭了晋期,已经占据了梁州、岐山,又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淮阴。当时朝廷商议派谢玄北伐苻坚,人们私下里有些不赞成的言论,只有郗超同意,他说:“这个人一定能成事,我过去曾经和他一起在桓宣武的军府共事,发现他用人都能人尽其才,即使是小事,也能使每个人得到适当安排,从这里推断,想必他能建立功勋。”大功告成以后,当时人们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敬重他不因为个人的爱憎而埋没别人的长处。 2.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完成文后题目。 未一日,风浪大作,舟中人咸归咎于先生,请弃柩,先生不可,而风益暴,求者益众。先生曰:“汝曹可为设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众舁柩至船头,为陈设祭品。先生衣冠而出,登木而坐,谓众曰:“速投之海。”众愕然,请先生下,先生曰:“吾不下矣,吾与俱投于海耳。”众大惊,争前挽先生,先生叱曰:“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正相持间,风浪亦息,先生笑曰:“舟平如常,汝曹何纷纭乃尔?”于是仍舁柩下。而自此风恬波静,安抵粤东。 船启航不到一天,风浪汹涌,船上的人都把罪过归在高先生身上,请求丢掉灵柩,高先生不同意,可是风刮得更猛,请求的人更多。高先生叹息着说:

201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含答案)汇总

201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 全国卷Ⅰ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鲁芝字世英,扶风郡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 幼赴阙 ..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②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祚 ..,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 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 ..,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赗赠有加,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10.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D.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论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①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②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③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节选自吕坤《呻吟录》)【注】①僮:未成年的仆人。②病:担心,忧虑。③湿:名词活用作动词,淋湿。(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人有馈一木者馈:________ ②木小不堪也堪:________ ③为余生炭满炉余:________ ④乃尽湿之乃: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3)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常常为此担心。请你从小明的角度,结合这篇文言文内容,给妈妈说几句话,加以劝慰。 【答案】(1)馈赠,赠送;胜任,胜用;我;于是,就 (2)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 (3)示例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解析】【分析】⑴①有人送来一根木料。馈,赠送。②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堪,能承受。③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余,我。④就都用水浇灭了。乃,就。 ⑵对重点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词语有:宜,合适;岂,难道;句意为: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岂只是木料呢! ⑶本文通过同一木料“我”的不同评价,告诉了我们的道理是:事物都有它合适的用途。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大可不必为此担心。不是说内向就是坏事,其实内向的人思维缜密和谨慎,外向的人是发散性的思维,很明显的一点是外向的人是先说话再考虑,内向的人是先考虑再说话。 故答案为:⑴① 馈赠,赠送;② 胜任,胜用;③ 我;④ 于是,就。 ⑵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 ⑶示例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项训练带答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项训练 1.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陈子车死于卫,其妻与其家大夫谋以殉葬,定而后陈子亢至,以告曰:“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子亢曰:“以殉葬,非礼也;虽然,则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得已,则吾欲已;不得已,则吾欲以二子者之为之也。”于是弗果用。(《礼记?檀弓下第四》)【注】陈子亢:陈子车的弟弟,孔子的弟子。 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然,则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左传?襄公十五年》)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文子以告孟献子,献子囚之七日。自是,子服之妾衣不过七升之布,马饩不过稂莠。 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专项练习多篇(带答案)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专项练习 (一)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图穷而匕见 4、余闻而愈悲 5、庄宗受而藏之 6、温故而知新 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徐而察之 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4、既而儿醒,大啼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 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豫州今欲何至? 大王来何操? 4.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间旦暮闻何物? 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6.徐公何能及君也? 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10.今日之事何如?

2017年高考语文课标Ⅲ卷文言文许将详细注释+真题+参考答案+译文

一、许将重点词注释 (1.国与国之间的遣使访问2. 古代诸侯每年派使者朝见天子)之使不敢行, 臣下 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曰: 词,谓愧居其位不过聊以充数) 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 屈服,使折服 1.国家或朝廷的体统、体面 2.大臣 辅佐国君,犹人之有股肱,故称之为国体)。

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练习)射,(许) (许)将随问随答。禧又曰: , (古指大诸侯国,这里指契丹)分画矣。” 将曰: (认为……好)之。 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张灯,吏 ,(许)将曰: 句,是。 [yǔ](多个监狱)皆空。父老叹曰: 见狱空耳。”多指年轻人)喜聚(省略“于”, (许)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召为兵部侍郎。1、古指在秋季进行的练兵仪式, 后泛指练兵或治军,指挥军队;2 (通“纵”,好像)一人。”

数, 辅重臣) 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四年)初, 于元祐年间是由反对新政的旧党当政,因此后来的党争中,“元祐” 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墓。哲宗 问(许)将,对曰: 的品德)事。” (封建时代臣子或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后泛指年老退休), ,隋唐至元文散官的最高官阶,从一品),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二、高考真题 文言文阅读(本体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 同知礼院,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 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 ..。”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 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 而圆之,使万众尤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 ..问兵马之数,将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专项训练(一)

201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专项训练(一) 1.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 (4)向使三国各爱其他( )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2.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 ) (2)然后得一夕安寝( ) (3)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 (4)衣食所安( ) (5)既来之,则安之( ) 3.被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 (2)将军身被坚执锐( ) (3)被发行吟泽畔( ) (4)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 (5)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 4.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 (3)每逢佳节倍思亲( ) 5 本 (1)盖亦反其本矣( ) (2)此之谓失其本心( ) (3)若止印三二本( ) (4)本末倒置( ) (5)抑本其成败之迹( ) 6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3)孔子鄙其小器( ) 7.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 (4)左右欲兵之( ) 8.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 (3)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 9。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 (2)虽不能察,必以情( ) (3)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 (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 (5)人至察则无徒( ) 10.朝 (1)朝服衣冠( )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 (4)于是入朝见威王( ) (5)两朝开济老臣心( ) (6)坐南朝北( ) 【参考答案】 1.爱 (1)疼爱(2)喜爱(3)吝惜(4)爱惜(5)欣赏 2.安 (1)安稳(2)安逸(3)哪里(4)养生(5)使…安定 3.被 (1)被动词(2)通“披”,穿在身上(3)通“披”,散开(4)被子(5)覆盖4.倍 (1)通“背”,背叛(2)加倍(3)越发 5 本 (1)根本(2)原本(3)量词(4)根本(5)推究本源 6 鄙 (1)边界的地方(2)浅陋(3)轻视 7.兵 (1)兵器(2)军队(3)策略(4)用兵器杀人 8.病 (1)疾病(2)困苦(3)责备 9。察 (1)仔细看(2)了解(3)洁白的样子(4)看清楚(5)精明 10.朝 (1)早晨(2)朝见(3)朝拜(4)朝廷(5)朝代(6)向对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专项训练(一)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专项训练(一) 1.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 (4)向使三国各爱其他( )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2.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 ) (2)然后得一夕安寝( ) (3)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 (4)衣食所安( ) (5)既来之,则安之( ) 3.被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 (2)将军身被坚执锐( ) (3)被发行吟泽畔( ) (4)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 (5)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 4.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 (3)每逢佳节倍思亲( ) 5 本 (1)盖亦反其本矣( ) (2)此之谓失其本心( ) (3)若止印三二本( ) (4)本末倒置( ) (5)抑本其成败之迹( ) 6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3)孔子鄙其小器( ) 7.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 (4)左右欲兵之( ) 8.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 (3)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 9。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 (2)虽不能察,必以情( ) (3)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 (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 (5)人至察则无徒( ) 10.朝 (1)朝服衣冠( )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 (4)于是入朝见威王( ) (5)两朝开济老臣心( ) (6)坐南朝北( ) 【参考答案】 1.爱 (1)疼爱(2)喜爱(3)吝惜(4)爱惜(5)欣赏 2.安 (1)安稳(2)安逸(3)哪里(4)养生(5)使…安定 3.被 (1)被动词(2)通“披”,穿在身上(3)通“披”,散开(4)被子(5)覆盖4.倍 (1)通“背”,背叛(2)加倍(3)越发 5 本 (1)根本(2)原本(3)量词(4)根本(5)推究本源 6 鄙 (1)边界的地方(2)浅陋(3)轻视 7.兵 (1)兵器(2)军队(3)策略(4)用兵器杀人 8.病 (1)疾病(2)困苦(3)责备 9。察 (1)仔细看(2)了解(3)洁白的样子(4)看清楚(5)精明 10.朝 (1)早晨(2)朝见(3)朝拜(4)朝廷(5)朝代(6)向对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训练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训练 ?余尝再游武夷,信宿天游观中,每与静参羽士夜谈茶事。(羽衣、羽客) ?遗药数剂,不索直而去.亡是公(人名)复留兼旬而后别,唯不敢纵饮矣. ?无虑吾农事 ?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吏民皆安堵如故 ?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既而中州板荡,戎狄交侵 ?匈奴人民每来降汉,单于亦辄拘留汉使以相报复 ?宽尝于坐被酒 ?倍道、倍日 ?比年一小聘 ?比年以来,曾无宁岁 1、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⑴人或问之:“何为泣乎?” 译文: ⑵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 译文: 2、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002年北京卷)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⑴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译文: ⑵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文: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⑴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 ⑵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江苏高考语文近十年文言文真题

文言文高考真题特训(2008—2017) 二、文言文阅读(18分)2008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日:“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回;“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日:“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日:“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日:“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日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听: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迫:逼近 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壁:营垒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度:考虑 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 ..表现吴汉激励士气的一组是(3分) ①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②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③军士激怒,人倍其气④敢轻冒进兵者斩 ⑤汉乘利进逼成都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含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威后)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选自《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 ②微斯人________ ③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________ ④有粮者亦食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3)【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4)【乙】文中赵威后认为怎样才能使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哪句话与赵威后的这种思想相照应?请写下来。 【答案】(1)探求;如果没有;派,让;吃,给……吃 (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②这个人是帮助君主抚养人民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成就功业呢? (3)议论,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4)要以民为本,重用贤士,才能使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与之照应。 【解析】【分析】⑴文言实词的理解: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① 求:动词,探求;② 微:表假设,如果没有;③ 使:动词,派,让;④ 食:动词,吃,给……吃。 ⑵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为互文)。以,因为。② 斯:这。不业:不是他做官以成就功业。句意是:这个人是帮助君主抚养人民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成就功业呢?

2019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合集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分模块汇编及精品解析之文言文阅读 (一)(2019全国Ⅰ卷)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贾生名谊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生名谊/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子百家是先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非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夫。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2.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例(1)妇抚儿乳。乳,本义是“奶”,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喂奶”。 例(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弛,形容词作动词,放下。 例(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在这里表示“运”的工具,译为“用土

高考文言虚词专项训练(答案及译文)

高考文言虚词专项训练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邪”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悦,赐金帛慰劳之。 选自《涑水纪闻》 (1)下列选项中对“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以.尚急于弹雀②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③木欣欣以.向荣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A.①②③④全都相同B.①④相同,②③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③④全都不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所奏,乃.常事耳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①臣以尚急于.弹雀②太祖尝弹雀于.后园 C.①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②……则或咎其.欲出者…… D.①自当有史官书之.②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胡旦,文辞敏丽,见推一时。晚年病目,闭门闲居。一日,史馆共议作一贵侯传,其人少贱,尝屠豕。史官以为讳之即非实录,书此又难为辞,相与见旦。旦曰:“何不曰:‘某少尝操刀以割,示有宰天下之志’”莫不叹服。 选自《渑水燕谈录》 (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史官以为讳之.即非实录 A.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地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书此又难为.辞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①某少尝操刀以.割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C.①何.不曰:‘某少尝操刀以割②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 D.①其.人少贱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一巨商姓段者,蓄一鹦鹉,甚慧,能诵《陇客诗》及李白《宫词》、《心经》。每客至,则呼茶,问客人安否,寒暄。主人惜之,加意笼豢。一旦,段生以事系狱,半年方得释,到家,就笼与语曰:“鹦哥,我自狱中半年不能出,日夕惟只忆汝,汝还安否家人喂饮,无失时否”鹦哥语曰:“汝在禁数月不堪,不异鹦哥笼闭岁久。”其商大感泣,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乃特具车马,携至秦陇,揭笼泣放,祝之曰:“汝却还旧巢,好自随意。”其鹦哥整羽徘徊,似不忍去。后闻常止巢于官道陇树之末,凡吴商驱车入秦者,鸣于巢外,问曰:“客还,见我段二郎安否”悲鸣祝曰:“若见时,为道鹦哥甚忆二郎。” 余得其事于高虞晋叔①,事在熙宁六七年间。 选自《玉壶清话》 ①高虞晋叔:人名 (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余得其事于.高虞晋叔 A.州司临门,急于.星火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不拘于.时,学于余D.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已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