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瓷器的器型名称

瓷器的器型名称

瓷器的器型名称
瓷器的器型名称

瓷器的器型名称——瓷枕

瓷枕简介:

瓷枕始烧于隋代,从唐至清各代均有烧造。瓷枕最初以脉枕的形式出现,以后逐渐演变成寝具,有清凉沁肤、爽身怡神、“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的作用。所以富贵贫贱无不喜好,连皇宫中也多用之。南宋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有“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之句。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所以叫做“磁州窑”。

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

的艺术魅力。它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化妆土,宋金时期磁州窑瓷器的瓷胎练泥还不够精细,较为粗糙,加之当地土质不像高岭土那样纯白,因此,比较讲究的作品一般要在瓷胎外加上一层稍加提纯细练的化妆土,然后在化妆土上进行作画或书法。

瓷枕,始见于隋代,最初只是用于陪葬,唐代多为医用脉枕,式样上体轻形小,入宋以后大量生产,形体变大。人们逐渐认识到瓷枕具有清凉去热的物理特性,从而开始把它做为驱火明目,延年益寿的理想夏令寝具。磁州窑即有长方形、腰圆形、如意头形、花瓣形、鸡心形、六角形、八方形、银锭形、虎形、人形等瓷枕,品种繁多,形式新颖别致,侧重实用性。磁州窑最突出特点是淳朴、粗犷,大件器皿豪放雄伟,神态端庄古朴,有气魄。小件器皿制作精美,盘、碗、碟类注重灵巧实用,形体比例,轻重适度,线条干净利落,造型与装饰能够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

定窑瓷枕

定窑白釉孩儿枕

定窑白釉孩儿枕,宋,高18.3cm,长30cm,宽18.3cm。

枕作孩儿伏卧于榻上状,以孩儿背作枕面。孩儿两臂环抱垫起头部,右手持一绣球,两足交叉上跷。身穿长袍,外罩坎肩,长衣下部印团花纹。榻为长圆形,周边模印花纹,四面开光,其中一面开光内凸起螭龙,开光外为如意云头纹,相对的一面光素,其余两面亦为如意云头纹。枕身釉呈牙白色。底素胎,有两孔。

定窑匠师独具匠心,将瓷枕塑造成一个天真、活泼可爱的男孩儿形象。孩童眉清目秀,眼睛圆而有神,神情悠闲得意。整件作品线条柔和流畅,细部的刻画极为生动传神,成为中国古代瓷器中的名品。

古人喜欢使用玉枕、瓷枕,因为玉、瓷可以爽身怡神,甚至有“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的作用。宋代瓷枕盛行,南北方瓷窑普遍烧造,种类繁多,造型丰富。品种有白釉、白釉划花、白釉剔花、珍珠地划花、白釉黑花、黑釉、青釉、青白釉、黄釉、绿釉、三彩等。造型有长方形、八方形、银锭形、腰圆形、如意形、虎形、狮形、孩儿形等。

磁州窑瓷枕

磁州窑白地黑花马戏图枕

磁州窑白地黑花马戏图枕枕面图案

磁州窑白地黑花马戏图枕款识

磁州窑白地黑花马戏图枕,长29cm,宽21.3cm,高11.2cm。

枕八方形,枕面中间微凹,通体白地黑花彩绘。枕面中心绘骏马疾驰,马儿四蹄飞扬,尾巴翘起,马鞍上倒立一人。枕面周边用黑彩描绘宽、窄边线各一周。枕侧面绘卷枝纹,底部素白无釉,戳印阳文“张家造”作坊标记。

宋、金、元时期瓷枕品种多样,形式纷繁,主要用作寝具,同时也用以随葬。其中磁州窑瓷枕最具代表性,枕的造型各式各样, 品种繁多,纹饰内容多取材于民间生活,装饰手法采用绘、刻、印、划、剔、镂等,特别是白地绘黑彩,运用豪放的笔法,娴熟的技巧,在不到半尺的枕面上挥洒自如,将绘画艺术巧妙地运用到瓷枕装饰上,具有浓厚的水墨画风格。此枕色彩黑白分明,对比强烈,寥寥数笔,把马戏表演中的精彩瞬间表现得淋漓尽致,富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褐釉彩绘虎形枕

褐釉彩绘虎形枕另面

褐釉彩绘虎形枕底部

褐釉彩绘虎形枕,金,高10.7cm,长35.6cm,宽14cm。

枕呈卧虎形。虎背作枕面,其上白色为地,以黑彩绘芦塘秋禽图,残荷两枝,芦苇数茎,水草游鸭,大雁南飞,将秋景萧瑟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虎身为枕身,在黄釉下以黑彩描绘模仿虎皮斑纹。

传世的此类虎形枕主要为河北磁州窑、河南禹县扒村窑、山西长治窑生产,风格较为接近。虎头有左向与右向之分,黄釉色有深有浅,枕面多为腰圆形。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虎形枕,底有墨书“大定二年(1162年)六月廿日□家”,为此类器物的断代提供了依据。

磁州窑白地黑花婴戏纹枕

磁州窑白地黑花婴戏纹枕婴戏纹

磁州窑白地黑花婴戏纹枕,宋,高10.4cm,长29.9cm,宽22.5cm。

枕呈腰圆形,枕面前低后高。白釉,枕面及枕侧以黑彩绘婴戏纹。枕面外周以双线勾勒如意形开光及双弦纹,开光与弦纹间饰四组卷枝纹。枕侧绘简单的花草纹。枕面主题纹饰画笔简练,描写两个婴孩玩耍,其中一孩儿头上落一只小鸟,孩儿惊愕不已,另一孩儿作兴奋状,欲上前捕捉小鸟。

在磁州窑器物当中,以婴戏为题材的很多,如池塘赶鸭、打陀螺、蹴球、骑马、钓鱼、放炮竹等。瓷枕亦如此,不论是做游戏,玩莲或赶鸭,均寥寥数笔,就把孩儿天真、可爱的童趣表现出来。即如此枕虽着墨不多,却生动传神。

磁州窑白地黑花八方枕

磁州窑白地黑花八方枕面

磁州窑白地黑花八方枕,宋,高12cm,枕面长32cm,宽23cm;底长31cm,宽21.5cm。

枕八方形,面、底出沿,枕壁棱角处有八条竹节状突起,背面有一通气孔,素底无釉。枕面白地上以黑彩描绘折枝牡丹一枝,并在花瓣、花叶上刻划出筋脉。枕面周边描绘黑彩边框。

此枕采用的竹节出筋装饰是宋代磁州窑的典型风格,枕面画面精细生动,为磁州窑的高档产品。

八方形枕是磁州窑常见的枕式,在窑址调查中发现有专门烧这种枕的窑。传世八方形枕的装饰纹样多为折枝花鸟、莲池游鸭、鸡、兔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磁州窑白地黑花竹纹枕,宋,高10.5cm,长28.3cm,宽19.8cm。

枕呈长方多边形,枕壁有八面,枕面和底部均出边。枕面与枕壁均有白地黑花装饰,枕面为篁竹一丛,枕壁为卷草纹。

在宋、金、元时期,瓷枕是磁州窑的主要器形之一。此枕采用简笔画法,笔触自然流畅,形象地表现出篁竹的挺拔与柔韧,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枕的底部戳印“张家造”款识。20世纪70年代,故宫博物院进行遗址调查工作时,在磁州窑的观台窑址中发现了大量带有“张家造”款识的瓷枕标本,说明当时有专门烧造瓷枕的窑场。

磁州窑白地黑花“镇宅”铭狮纹枕

磁州窑白地黑花“镇宅”铭狮纹枕枕面

磁州窑白地黑花“镇宅”铭狮纹枕底部

磁州窑白地黑花“镇宅”铭狮纹枕,宋,高12cm,面横24.5cm,面纵17.6cm,底横19cm,底纵13.2cm。

枕呈八方体形,通体白地黑彩装饰。枕面绘一雄狮,昂首凝目,四肢紧绷,似要一跃而出。左侧以黑彩书写楷体“镇宅”二字。枕边缘以黑彩随枕形描绘八方边线,枕侧面绘缠枝花草。

此枕绘画用笔流畅,动物形象刻画得极为生动,寥寥数笔即让狮子威风凛凛、咄咄逼人的形象跃然枕面。

瓷枕以猛兽为纹,如狮纹、虎纹表达了人们祈求平安、逢凶化吉的美好愿望。此外,磁州窑的瓷枕上还经常选用婴戏、水藻鱼纹、花鸟等题材做装饰。

元代磁州窑麒麟纹枕

在海外收藏的中华文物瑰宝中,陶瓷占有较大比重。在美国夏威夷火奴鲁鲁博物馆,就珍藏有一件典型的磁州窑枕。虽然不知它是怎样来到异国他乡的,但它无疑把中华陶瓷文化的艺术魅力展示给了世界。

元代磁州窑麒麟纹枕

在浩瀚的太平洋的中部有一串珍珠般的岛链,岛链的中间是闻名全球、景色旖旎的夏威夷群岛。在美国夏威夷火奴鲁鲁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元代彭城磁州窑白地黑花麒麟纹方形枕。该枕高14厘米,长30.5厘米。枕面的如意形开光形成的画框内,画一只麒麟口衔一长绳牵引,拉着风火轮狂奔。前两足弓步着地,后足呈现悬空飞起状态,极具奔跑着的动感。在如意形开光的外侧画,绘有寓意吉祥的纹饰。枕的前后立面均画有牡丹纹。后立面右侧框内竖写有“滏源王家造”五字。这是一件非常典型的彭城窑滏源王家造瓷枕。

“滏源王家造”是彭城磁州窑一家最著名的制瓷作坊,带有十分明显的官方背景。元统天下,厉行一项推崇手工业发展的匠籍制度,以保护和扩大瓷业生产,满足官民所需。由于厉行匠户制度,彭城窑场

得以聚集大批各类技艺高超的窑匠,匠户们身怀绝技,按照当时的生产需求,在当地组建诸多著名的窑场作坊。如“张家造”、“滏阳陈家造”、“滏源王家造”等。滏源王家造就成了彭城窑中制瓷技艺精湛、产品精美、文化艺术内涵丰富的精品瓷枕生产基地。

麒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形状像鹿,头上有角,全身有鳞甲,尾像牛尾。古人以为仁兽、瑞兽,拿它象征祥瑞,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被称为圣兽王。且是神的坐骑。在民俗学方面,往往比喻才能杰出的人。麒麟雄性称麒,雌性称麟。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龙首,麋身,牛尾,马蹄,鱼鳞,有两角,为龙角,其角极为坚硬。为浅灰色,这种造型是将许多实有动物肢解后的新合拼体,它把那些备受人们珍爱的动物所具备的优点全部集中在麒麟这一幻想中神兽

的建构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集美”思想。

麒麟是吉祥神兽,主太平、长寿。鹿本身便是兽中驯良者,有力、善跑,大有益于人。民间有麒麟送子之说。麒麟是以鹿类为主,融合了牛、羊、马的特点。它的综合面不及龙、凤那么广泛,不过名气也不算小。进入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之后,龙、凤被最高统治者所攫取,便失去了原来的图腾综合的意义,而成为最高统治者帝王、后妃的象征。性善的麒麟,在权力角逐中,被挤到了民间,老百姓接纳了它,期望它带来丰年、福禄、长寿与美好。

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民俗礼仪中,被制成各种饰物送给未成年的儿童佩戴。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如名著《红楼梦》

一书中的第三十一回和三十二回,大篇幅写“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这里的麒麟不仅是史湘云的护身符,也是暗示她婚配的一件信物。在黄梅戏《女驸马》中,一对玉麒麟也代表爱情的见证。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受阻于女方父母的决定,女主人公交于男主人公一只玉麒麟,发誓“生生死死不变心,清风明月作见证,分开一对玉麒麟,这只麒麟交于你,这只麒麟留在身,麒麟成双人成对,散心两意天地不容”。等到双方冲破重重阻挠,有情人终成眷属,“麒麟成双人成对,并蒂花开万年红”,大喜之夜双方麒麟终于成对。

麒麟是中国民众生活中永远的吉祥物。这件彭城窑白地黑花麒麟送子纹瓷枕,含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至于它是怎样漂洋过海来到风光旖旎的夏威夷的,目前还是个谜。

白釉剔花花鸟纹枕

白釉剔花花鸟纹枕枕面

白釉剔花花鸟纹枕底部

白釉剔花花鸟纹枕,金,高17.7cm,面横30.3cm,面纵26cm,底横30cm,底纵24cm。

枕呈腰圆形,微出沿,枕面前低后高。胎体施化妆土。枕面中心花形开光内剔刻一株折枝花卉纹,枝头上的绶带鸟正在振翅鸣叫。开光外饰卷草纹。枕侧上下随形划弦纹,弦纹之间剔刻缠枝花叶纹。枕身施透明釉,底不施釉,有两个圆形通气孔。

北方地区的磁州窑、定窑、钧窑、耀州窑等瓷窑在金代都有一定的发展,如磁州窑的虎纹枕、定窑的印花器、耀州黄堡窑的月白釉器等都是当时的典型器物。

白釉剔花花卉纹枕

白釉剔花花卉纹枕枕面

白釉剔花花卉纹枕底部

白釉剔花花卉纹枕,宋,高11cm,面横25cm,面纵22cm,底横21cm,底纵16cm。

常见古代瓷器器型辨识——瓶类

中国陶瓷文化略谈(附二)常见古代瓷器器 型辨识——瓶类 品瓷中国2018-09-13 07:07:00 常见古代瓷器器型辨识——瓶类 最近有不少朋友看我写的连载文章之后,迫不及待地跑到潘家园旧货市场去“实习”去了,结果可想而知,不出意外,基本上都是一头雾水。我的建议,学古陶瓷,还是以领略历史文化为主,不要收藏,多走走博物馆,多看看书。潘家园和其他收藏一样,是一个铜臭味极浓、尔诈我虞的场所,走走看看无所谓,出手需慎之又慎。接下来,我将用几集的篇幅,讲讲器型的简单辨识,包括瓶、尊、炉、壶、盘、盆、碗、罐、洗、枕、其他生活器皿和其他专用冥器等,使大家在走走看看的过程中,不至于特别陌生。 第一部分,讲讲瓶类。这也是在现存的古代瓷器中,保有量最多、最常见的。 瓶——盛酒、陈设、祭祀用器。唐代越窑青釉瓶、邢窑白釉、工艺精细、釉色纯正。宋代南北各地瓷窑大量烧制青、白、黑、青白、白地黑花、白地褐花、三彩和黑地铁锈花等装饰的瓶。造型有玉壶春瓶、梅瓶、净瓶、卷口瓶、盘口瓶、穿带瓶、瓜棱瓶、橄榄瓶、胆式瓶、葫芦瓶、多管瓶、贯耳瓶等。元代的八方瓶、四系扁瓶为独创之作,明代有天球瓶、葫芦扁瓶、宝月瓶、蒜头瓶,清代有棒槌瓶、柳叶瓶、转心瓶,等等形式各异的品种。 尖底瓶:新石器时代陶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红陶质,手工制作。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有多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有专家说是汲水器,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尖底瓶略有不同见下图。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为双唇、小口,器身瘦长,肩腹部无系。马家窑文化的尖低瓶为侈口、直颈、折肩、腹有双系以细泥橙黄陶制成,器表涂浅红色陶衣,以黑彩绘旋纹,纹饰充满动感,制作精细。 仰韶尖底瓶 马家窑尖底瓶

常见古代瓷器器型辨识——瓶类

中国瓷文化略谈(附二)常见古代瓷器器型 辨识——瓶类 品瓷中国2018-09-13 07:07:00 常见古代瓷器器型辨识——瓶类 最近有不少朋友看我写的连载文章之后,迫不及待地跑到家园旧货市场去“实习”去了,结果可想而知,不出意外,基本上都是一头雾水。我的建议,学古瓷,还是以领略历史文化为主,不要收藏,多走走博物馆,多看看书。家园和其他收藏一样,是一个铜臭味极浓、尔诈我虞的场所,走走看看无所谓,出手需慎之又慎。接下来,我将用几集的篇幅,讲讲器型的简单辨识,包括瓶、尊、炉、壶、盘、盆、碗、罐、洗、枕、其他生活器皿和其他专用冥器等,使大家在走走看看的过程中,不至于特别陌生。 第一部分,讲讲瓶类。这也是在现存的古代瓷器中,保有量最多、最常见的。 瓶——盛酒、设、祭祀用器。唐代越窑青釉瓶、邢窑白釉、工艺精细、釉色纯正。宋代南北各地瓷窑大量烧制青、白、黑、青白、白地黑花、白地褐花、三彩和黑地铁锈花等装饰的瓶。造型有玉壶春瓶、梅瓶、净瓶、卷口瓶、盘口瓶、穿带瓶、瓜棱瓶、橄榄瓶、胆式瓶、葫芦瓶、多管瓶、贯耳瓶等。元代的八方瓶、四系扁瓶为独创之作,明代有天球瓶、葫芦扁瓶、宝月瓶、蒜头瓶,清代有棒槌瓶、柳叶瓶、转心瓶,等等形式各异的品种。 尖底瓶:新石器时代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红质,手工制作。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有多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有专家说是汲水器,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尖底瓶略有不同见下图。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为双唇、小口,器身瘦长,肩腹部无系。马家窑文化的尖低瓶为侈口、直颈、折肩、腹有双系以细泥橙黄制成,器表涂浅红色衣,以黑彩绘旋纹,纹饰充满动感,制作精细。

瓷器的器型( 壶)

瓷器的器型名称——壶 壶简介: 盛酒器,亦可盛水。《仪礼·聘礼》:“八壶设于西序”。注:“酒尊也。”《周礼·挈壶氏》:“掌挈壶以令军井”。注:“盛水器也。”殳季良父壶铭:“用盛旨酒。”伯陭壶铭:“用自作醴壶。”都十分清楚地说明了壶在青铜礼器组合中的用途。青铜壶的制作上起殷商,下至秦汉,商代前期方壶较少见,随着时代的变迁,形制也不断变化,大多为圆形。壶亦为瓷器主要品种之一。瓷制壶自汉代开始流行,器型多样,用途有多种。常见的有西晋的扁壶,三国至隋的盘口壶、唾壶、鸡首壶,辽的鸡冠壶,元、明的多穆壶、僧帽壶以及沿用至今的酒壶、水壶、茶壶、卤壶等。 唾壶——壶的一种式样。卫生用具,吐唾液的容器。洗口,短颈,鼓腹平底。三国时吴、晋初越窑已大量烧造青瓷唾壶。宋代龙泉窑、定窑亦烧造,造型有所变化,上部洗口增大,浅圈足。 西晋·青瓷贴神人瑞兽纹唾壶越窑

盘口壶——壶的一种式样。盘口,有颈,四系或六系,鼓腹平底。东汉至唐盛行的一种青瓷制品。盘口壶的演变趋势是盘口加大,颈由短增长,腹部由圆发展到椭圆,系由环形演变为桥形,后又变成条状。 三国·陶瓷贴兽盘口壶 鸡头壶——壶的一种式样。以壶嘴作成鸡首状,故名,始见于西晋,延续至唐代初期,各代器型略有变化。浙江地区盛烧,品种为青釉和黑釉。

东晋·德清窑黑釉鸡头壶 鸡冠壶——壶的一种式样。辽代的壶式,因壶的顶部很像鸡冠,故名。扁体,下腹部肥硕,上部有管式短流。产地在辽宁省的阿鲁科沁旗、赤峰及辽阳等地,品种以黄釉、白釉及绿釉居多,具有浓郁的契丹民族风格。

白瓷提梁鸡冠壶 皮囊壶——壶的一种式样。辽代的壶式,系摹仿契丹族皮囊容器而烧制,故名。扁体,直身,下部丰硕,短流,壶两侧随形起线,颇似缝合的皮革痕迹,两侧有圆孔,可系绳提拿。产地在辽宁及内蒙,品种以白釉、绿釉居多。 越窑青瓷皮囊壶 凤头壶——壶的一种式样。因壶口部似凤首,故名。凤头形壶盖,束颈,腹部微硕,下承以喇叭形高足,一侧有流,另一侧一般附以直立的龙形柄。唐代创制,品种有三彩、白釉及青釉,它既吸收了波斯金银器凤头壶的特色,又揉和了中国的传统风格,极为别致。

瓷器的器型( 豆)

瓷器的器型名称——豆 豆简介: 盛食器,专备盛放腌菜、肉酱等和味品的器皿。青铜豆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也是青铜礼器中的一种重要器物,常以偶数出现,故有“鼎俎奇而笾豆偶”的说法。 白陶刻纹豆 白陶刻纹豆,商,高12.5cm,口径22.7cm,足径15.2cm。 豆浅腹,口沿较宽。口以下渐内收,下承以喇叭形高足。通体雕刻纹饰。口下雕刻凸弦纹,腹部雕刻仿青铜器上的云雷纹,高足中部雕刻钱纹,上下分别雕刻变形回纹和饕餮(tāo tiè 音涛帖)纹作辅助纹饰。修坯精细,形体线条刚劲有力。

白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至商代,由于烧成温度提高,原料的淘洗亦较精细,致使白陶质地更加洁白细腻。商代早期白陶器形以鬹(guī 音归)、盉(hé音禾)、爵为主,纹饰有人字形纹、拍印的绳纹和附加堆纹等。商代中期,器物增加了豆、罐、钵等,其装饰除少数绳纹外,以素面磨光为多。商代后期是白陶烧制的鼎盛期,在黄河流域的商代晚期遗址与墓葬中均发现不少白陶,其中以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白陶最具特点,器物有觯(zhì音智)、壶、尊、卣(yǒu 音有)等酒器和鼎、豆、盘、簋(guǐ 音轨)等食器。纹饰常见有云雷纹、漩涡纹、饕餮(tāo tiè 音涛帖)纹、蝉纹、曲折纹、夔(kuí音奎)纹等。特别是将细腻的雕刻作为白陶的主要装饰技法,显示了商代后期白陶的高度发展水平。 在日常生活中,豆是用来盛放腌菜、肉酱等食物的器皿。在青铜器里,青铜豆还是一种礼器。

青釉印纹豆 青釉印纹豆局部 青釉印纹豆,高9.3cm,口径16.8cm,足径11.9cm。 豆敛口,扁圆腹,高圈足。通体施青釉,足内无釉。器外壁模印网格纹,上下分别戳印圈点纹一周,腹部两侧相对贴塑兽首衔环。 此器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其釉色匀净,造型端庄古朴,纹饰清晰、简略、自然,是早期青瓷的佳作。

历代瓷器器型

中国古代瓷器瓶型图解 自古至今中国瓷器中瓶类占了主要的地位,前期的瓶类主要是饮用器,后来成为储藏器和陈设观赏器。现将各类瓶型作一简介,简介之文字内容大多借助网友文章,配图是我选择的,所配图片极大部分是博物馆藏品,倘有不对请指正。 1、尖底瓶:新石器时代陶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 汲水器,红陶质,手工制作。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 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有多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汲水时由于 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仰韶文化 庙底沟类型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尖底瓶略有不同。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为 双唇、小口,器身瘦长,肩腹部无系。马家窑文化的尖低瓶为侈口、直颈、折肩、 腹有双系以细泥橙黄陶制成,器表涂浅红色陶衣,以黑彩绘旋纹,纹饰充满动感, 制作精细。 古时尖底或锥形体的瓶、盆、瓮较多,除了上述所说的尖底瓶取水方便外,我认为这些器具有利于加热,比如这样的形状可以很方便的插入燃烧后的火灰中。这些器具的下半部大都没有纹饰,也是这个原因。在某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甚至 成为一种风格,宋以前的高古陶瓷中常见。

2、传瓶:流行于隋唐时期的器形,即单口,双腹并联的双缡尊,自铭“传瓶”.目前仅发现两件,分别收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后者出土于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此类瓶的形态主要适用于特殊场合,比如祭祀等,基本上是一种艺术性的行为。

3、葫芦瓶:形似葫芦的瓶式。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好黄老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除传统器形外,又有上圆下方式,蕴含天圆地方之意。至清康熙时,成为外销瓷品种之一,器形比明代的高大,并出现三节或四节式葫芦瓶。雍正以后,创制一孔葫芦瓶,嗣后变化多端,其中器口内敛,卧足,饰对称如意绶带耳者又演化为“如意尊”。

瓷器的器型名称

瓷器的器型名称——盅 清嘉庆·红彩云龙盅 通高4.7cm,口径6cm,底径2.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盅敞口,圈足。外壁以釉上红彩描绘舞动的云龙与海水,口沿与圈足处各饰两道青花弦纹。底部书“大清嘉庆年制”青花篆书六字款。 此盅仿清康熙器形烧制,曲线流畅,器形优美,所绘云龙线条一丝不苟,为一件清代后期官窑制作的精美的酒具。

清·粉彩万福长寿红地茶盅 公元纪年:1796~1820 文物尺寸:最高:6.7cm 口径:8.2cm 底径:3.6cm 嘉庆纹识描述:外壁紫红地饰粉彩,口沿下为如意纹一周,腹壁饰番莲四朵,其上各绘金彩万字符号,其间加饰蝙蝠口衔盘长结四组;蝙蝠与番莲之间又以桃实间隔,底边莲瓣纹一周,口足间则加饰金边二道。 文物描述:敞口,深腹,斜直壁,矮圈足。器内白釉无纹,外壁紫红地饰粉彩,口沿下为如意纹一周,腹壁饰番莲四朵,其上各绘金彩万字符号,其间加饰蝙蝠口衔盘长结四组;蝙蝠与番莲之间又以桃实间隔,底边莲瓣纹一周,口足间则加饰金边二道。胎骨略重,器底红彩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楷款。此杯应该是嘉庆黄帝用来品茗的中型杯,院藏有类似纹饰的茶壶与茶盘可与之相配。又纹饰的万字符号、蝙蝠、盘长、寿桃等皆寓意「万福长寿」、「万福连连」。

清同治·粉彩花蝶盅 高6.1cm,口径6.8cm,足径3.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盅敞口,深腹,圈足。通体施白釉,外壁通栏绘粉彩花蝶纹,枝叶青翠,鲜花娇嫩,彩蝶翻飞,描绘生动细腻。底部书“同治年制”4字楷书款。 花蝶纹传统陶瓷图案,主要有青花、五彩、粉彩制品。清代,随着西方绘画透视技法传入,花卉注重阴阳向背,描绘更加生动传神。

中国古陶瓷器型的发展与演变之瓶器

中国古陶瓷器型的发展与演变之瓶器 经济1401 伊浩东 142410140 考古研究表明,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已经开始制作陶器,且陶器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例如碗器,盘器,瓶器等等。而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陶器的制作工艺日益发达且多样,便带来了陶器在器型上不断的革新。瓶器便是革新过程中的一员。 瓶是一种小口、大腹、造型修长的容器,最初用于盛放酒水等。因为重于实用所以对瓶器的美观要求并不是很大。例如新石器时代的尖底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属汲水器。红陶质,手工制作。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有多绳纹。由于重视瓶器的实用性加上做工粗糙,所以尖底瓶并不是很精美。 从宋代起,陶瓷瓶更多地成为一种陈设器,大都做工精细,用科名贵。例如最有名的青花瓷瓶,这是青花器中最大的类别之一,曲线大方流畅,其造型之美可以用清劲、简洁、秀润、潇洒来概括。不仅是造型更精美,瓷瓶的名字也被赋予了时代的人文气息。比如“玉壶春瓶”,这是从北宋到清代都十分流行的一种盛酒器。北宋时创烧,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由宋人诗句中“玉壶先春”一词而得名,也有人说是因“玉壶买春”而来。把瓶倒置,则表示“心到了”,大有“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意境。 自元以后,中国的陶瓷器不再单单只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同时也结合了亚洲乃至世界各地传入中国的文化。陶瓷器的内涵更加丰富,器型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凤首瓶,是受中亚金银器影响而创制的独特形制。凤首张目,曲喙衔珠,首顶荷叶状花口为冠,细长颈多饰弦纹,丰肩,敛腹修长,平底或假圈足外展。器身光素、刻花或堆塑图案。天球瓶,是受西亚文化影响的器形。口微侈,直颈,球腹,平底。始见于明永乐朝,宣德器较永乐略显粗放,此后明代各朝未出现。 到了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陶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 陶瓷器是一种文化,随着历史的前进发展,陶瓷器的规格样式也在不断的发展,当一种新的文化融入其中,它便会产生出新的火花,给世人带来新的美丽。

瓷器的器型名称

瓷器的器型名称——瓷枕 瓷枕简介: 瓷枕始烧于隋代,从唐至清各代均有烧造。瓷枕最初以脉枕的形式出现,以后逐渐演变成寝具,有清凉沁肤、爽身怡神、“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的作用。所以富贵贫贱无不喜好,连皇宫中也多用之。南宋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有“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之句。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所以叫做“磁州窑”。 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

的艺术魅力。它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化妆土,宋金时期磁州窑瓷器的瓷胎练泥还不够精细,较为粗糙,加之当地土质不像高岭土那样纯白,因此,比较讲究的作品一般要在瓷胎外加上一层稍加提纯细练的化妆土,然后在化妆土上进行作画或书法。 瓷枕,始见于隋代,最初只是用于陪葬,唐代多为医用脉枕,式样上体轻形小,入宋以后大量生产,形体变大。人们逐渐认识到瓷枕具有清凉去热的物理特性,从而开始把它做为驱火明目,延年益寿的理想夏令寝具。磁州窑即有长方形、腰圆形、如意头形、花瓣形、鸡心形、六角形、八方形、银锭形、虎形、人形等瓷枕,品种繁多,形式新颖别致,侧重实用性。磁州窑最突出特点是淳朴、粗犷,大件器皿豪放雄伟,神态端庄古朴,有气魄。小件器皿制作精美,盘、碗、碟类注重灵巧实用,形体比例,轻重适度,线条干净利落,造型与装饰能够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 定窑瓷枕

瓷器的器型( 谷仓)

瓷器的器型名称——谷仓 谷仓简介: 一种陪葬器物。下部为罐形,上部堆塑楼阁、人物、家畜、粮仓等,故名。三国至东晋时期浙江地区烧制,多为青釉。 青釉堆塑谷仓罐 青釉堆塑谷仓罐,三国吴,高46.4cm,口径11.3cm,底径13.5cm。 谷仓上半部堆塑多种饰物:有三层崇楼居中,一层两侧各有一条狗把门,楼檐之上有栖息的鸟和觅食的老鼠。崇楼两侧各立一亭阙,阙下有八位侍仆各执不同的乐器,正聚精会神地演奏乐曲。谷仓顶部堆塑五只相连的罐子,大罐居中,一鼠正从罐口爬出。四小罐分列大

罐四角,周围簇拥着引颈觅食的雀鸟。谷仓的下半部为一完整的青瓷罐形,罐肩部其余部位塑贴一龟驮碑,碑上刻“永安三年时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24字。龟之周围塑贴人物及鹿、猪、龟、鱼等动物,其间还夹杂刻划狗、鱼、龙等纹饰,另有“飞”、“鹿”、“句”、“五种”等字样。胎体呈灰白色。平底略内凹。通体施青釉,釉面不甚匀净。 此谷仓为20世纪30年代后期浙江绍兴三国墓出土。 该器以百鸟争食、欢庆丰收、牲畜满栏等题材的立体雕饰展现了1700多年前江南吴地庄园五谷丰登的场景,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器用来随葬,称为“冥器”(又称“明器”),目的是祈望死者仍能保持生前的种种享受。

青釉堆塑谷仓罐 青釉堆塑谷仓罐,西晋,高42cm,腹围72cm,底径15cm。 谷仓罐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半部为两层楼阁加堆塑装饰。上层中间立一楼阁,四角各立一阙,四面各有一跪俑;下层四角亦各有一阙,两面各有一牌坊,另两面各有两跪俑。下半部为一罐,腹部塑贴三组骑兽人和三组舞俑。通体施青釉。平底。 谷仓罐流行于三国(吴)、西晋时期,有陶、瓷制品,是由东汉的五联罐演变而来,是当时的随葬用品。其雕塑复杂,楼阁、飞禽、动物、乐舞杂技是其主要表现内容,着重表现豪门贵族生前居住的城堡式楼阁建筑以及奢华的生活场面。 青釉堆塑五联瓷罐

瓷器的器型( 碗)

瓷器的器型名称——碗 碗简介: 碗作为人们日常必需的饮食器皿,碗的起源目前不可考,不过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泥质陶制的碗,其形状与当今无多大区别,即口大底小,碗口宽而碗底窄,下有碗足,高度一般为口沿直径的二分之一,多为圆形,极少方形。不断变化的只是质料,工艺水平和装饰手段。一般用途是盛装食物。 高足碗——碗的一种式样。造型与高足杯相同,略大。元代龙泉窑、景德镇窑盛烧,明清继续烧造,品种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红等。 明永乐·鲜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

高9.9cm,口径15.8cm,足径4.2cm。 宫碗——碗的一种式样。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为皇宫用器,故名。明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净水碗——碗的一种式样。佛前供器。侈口,下腹宽圆,圈足,有的饼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题有信士弟子名称,乞求内容、施舍时间等。品种多为青花。 孔明碗——碗的一种式样。由两只碗粘合而成,两碗间中空,外碗底心有一孔,故称孔明碗,亦称诸葛碗。始于北宋龙泉窑,明代景德镇有烧制。 孔明碗

孔明碗碗底 斗笠碗——碗的一种式样。广口,斜腹壁呈45角,小圈足。因 倒置过来形似斗笠,故名。宋代始烧,此后历代均有烧制。 宋·耀州斗笠碗 尺寸/规格:口径11.5厘米,高5厘米,圈足3.6厘米 折腰碗——碗的一种式样。敞口,圈足,碗下腹部硬折,故称折 腰碗。最早见于五代,元代销行最广。

青花折腰碗 鸡心碗——碗的一种式样。深腹,小圈足,碗底心有鸡心状突起,故名。明永乐、宣德两朝烧制较多,以青花瓷器为多。 明永乐·青花缠枝花卉菊瓣纹鸡心碗官窑卧足碗——碗的一种式样。浅腹,碗底心内凹,以碗壁充当圈足,

传统瓷器的造型解读大全

2013 瓷器的器型 传统瓷器的造型解读 瓷器器形若按大类分:有碗、杯、盘、壶、罐、盆、瓶、炉、盒、匝、枕、 洗、尊等。 小愚鱼 半耕斋文化艺术品商行 2013-03-04

传统瓷器的造型解读目录 (一)碗———————— 2 (二)盘———————— 6 (三)杯———————— 6 (四)瓶———————— 8 (五)盒———————— 20 (六)罐———————— 20 (七)壶———————— 23 (八)尊———————— 28 (九)匝———————— 31 (十)洗———————— 32 (十一)炉———————— 34 (十二)灯———————— 36 (十三)枕———————— 36 (十四)其他———————— 36

传统瓷器的造型解读 琢器——景德镇制瓷专用术语。指不能在轮车上一次拉坯成型的器物,如瓶、尊、罐等。 圆器——景德镇制瓷专用术语。指能在轮车上一次拉坯成型的瓷器,如碗、盘、碟等。 瓷器器形若按大类分:有碗、杯、盘、壶、罐、盆、瓶、炉、盒、匝、枕、洗、尊等。每一大类又有若干品种,主要有: (一)碗 造型特点是敞口、深腹、平底或圈足,形式多种多样。如六朝时的青釉莲瓣纹碗,唐代越窑海棠式碗,邢窑的釉花口碗,以后出现的折腰碗、斗笠碗、卧足碗、敦式碗、盖碗等。 1、高足碗——碗的一种式样。造型与高足杯相同,略大。元代龙泉窑、景德镇窑盛烧,明清继续烧造,品种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红等。 2、宫碗——碗的一种式样。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为皇宫用器,故名。明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 3、净水碗——碗的一种式样。佛前供器。侈口,下腹宽圆,圈足,有的饼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题有信士弟子名称,乞求内容、施舍时间等。品种多为青花。 4、孔明碗——碗的一种式样。由两只碗粘合而成,两碗间中空,外碗底心有一孔,故称孔明碗,亦称诸葛碗。始于北宋龙泉窑,明代景德镇有烧制。

瓷器的器型( 盒)

瓷器的器型名称——盒 盒简介: 一种由盖、底组合成或如抽屉的盛器,装放食物、药品或化妆品用具等。按用途分,有食品盒、香盒、粉盒、药盒、镜盒、油盒、黛盒、盒、文具盒、棋盒等。其形制有圆形、长方、八角形、瓜形、石榴式、桃式、双鸟式、方胜式、银锭式、朵花式、镂空式、委角式、菊瓣式、筒式等。还有在大盒内套小盒的“子母盒”和多节套装的“套盒”等。唐代以后各地广为烧制。以宋代景德镇窑烧制的青白釉盒产量最大。 越窑青釉刻莲花纹盒 越窑青釉刻莲花纹盒,五代,通高4.8cm,口径8.8cm,足径5.4cm。

盒直口,外撇圈足。盒盖面坦平,直口。盖面刻花,中心为一莲蓬,外环莲瓣一周,盖边与盒底中腰各有弦纹一道,盒里外及足内满釉,釉呈青黄色。 五代时期的越窑青瓷质地细腻,胎体轻薄,釉面光滑,造型趋于秀美,刻花技法更加成熟。这件越窑刻花盒为五代时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满釉,釉薄而匀,明显与唐代越窑不同。五代时期,更多地注重花纹装饰,刻花、印花、划花技术发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装饰题材进一步拓宽,人物、鸟兽、花草一应俱全,其莲瓣纹是越窑瓷器装饰中最有代表性的纹饰,莲瓣宽厚肥硕,有的花瓣中还有脉络,花瓣层次重叠者居多,单层者较少。此盒所刻莲瓣线条圆润,刀工犀利,技艺娴熟,富有真实感,显示出越窑装饰的发展与成熟。 定窑白釉盒 定窑白釉盒,唐,高6.9cm,口径9.8cm,足径5.4cm。

盒呈圆形,上下子母口扣合,直壁,盖顶隆起,腹下内收,圈足。胎壁较厚,胎质坚硬。里外施白釉,釉色洁白,釉面莹润。 此盒为典型的唐代定窑产品。定窑遗址位于河北省曲阳县,烧瓷始于唐而终于元,时间长达六七百年之久,产品尤以白瓷而闻名。 唐代瓷盒以圆形为主,多为素面,至晚唐、五代时盒面多刻划花纹,器足渐高外撇。至宋时瓷盒形制呈多样性。瓷盒在唐代主要为日用器,多用于盛放妇女化妆品,有粉盒、硃盒、油盒、黛盒等,此外也有药盒、镜盒或专门盛放香料之盒。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径5.2cm,底径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别致。盖面印有密集的锦纹,纹饰模糊不清。盒里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记”。

瓷器的器型

瓷器的器型 琢器——景德镇制瓷专用术语。指不能在轮车上一次拉坯成型的器物,如瓶、尊、罐等。圆器——景德镇制瓷专用术语。指能在轮车上一次拉坯成型的瓷器,如碗、盘、碟等。 博山炉——炉的一种式样。盛行于汉、晋,系仿铜熏炉烧制。因其炉盖高耸,象征海上蓬莱三山,故名。使用时,燃香料于炉中,香烟从盖上镂孔冒出,有如云雾缭绕。汉代一般为陶质,南北朝时有青瓷博山炉。 谷仓——一种陪葬物。下部为罐形,上部堆塑楼阁、人物、家畜、粮仓等,故名。三国至东晋时期浙江地区烧制,多为青釉。 耳杯——杯的一种式样。亦称“羽觞”。酒具。系仿汉代漆制羽觞,器身呈椭圆形,两侧有对称的小耳,故名。流行于东汉至两晋、南北朝,品种有绿釉陶、青瓷等。 压手杯——杯的一种式样。口平外撇,腹壁较直,自腹壁处内收,腹壁渐厚,圈足。握于手中有凝重之感,稳妥合手,故称压手杯。以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最为著名。

鸡缸杯——一种酒具。敞口,浅腹,卧足。杯上以斗彩绘画雌、雄鸡及雏鸡,间以山石、兰草、牡丹,故名鸡缸杯。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曾名噪一时,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时所仿最佳,几可乱真。 爵杯——杯的一种式样。酒具。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的立柱,一旁有耳。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高足杯——杯的一种式样。酒具。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高足,高足有竹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明、清两代均有烧造,品种有青花、斗彩等。 高足碗——碗的一种式样。造型与高足杯相同,略大。元代龙泉窑、景德镇窑盛烧,明清继续烧造,品种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红等。 宫碗——碗的一种式样。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为皇宫用器,故名。明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

陶瓷器型大全

古代陶瓷罐类 盖罐五联罐双唇罐鸟食罐堆塑谷仓罐塔式罐横栓盖罐荷叶形盖罐四灵塔式罐镂空罐轴头罐冬瓜罐壮罐蟋蟀罐开字罐莲子罐将军罐瓜棱罐粥罐鼓罐日月罐西瓜罐 盖罐配有盖的罐。新石器时代有的陶罐上已配 有专用盖,如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出土齐家文化盖 罐,盖的形式似倒置敞口碗。1955年江苏南京赵 士岗出土的红陶人物飞鸟罐,盖似倒置直墙洗。 南北朝时期比较注重盖钮的装饰,如1965年出 土于江苏句容张庙的青釉覆莲罐,盖呈伞状,钮 作方莲瓣式。宋以后盖钮的装饰比较丰富,有狮 钮、玉免钮、塔式钮、宝珠式钮等。 五联罐五罐相联的一种罐形,是流行于东汉时期的 陪葬冥器。造型为置于中心的大罐肩部或周边附堆起 4个小罐或壶,腹间互不贯通:此外器身还堆塑各种 瑞兽、飞禽。罐盖作为双线半环钮或鸟形钮两种。广 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五联罐装饰比较简 练,4个相同大小的罐排成方形,中间置一较小的罐, 五罐相连。这种罐式多流行于广东、广西、湖南、福 建一带。五联罐在三国以后演变为堆塑楼阁的谷仓 罐。 双唇罐又称复口罐、双口罐、流行于东汉末至南朝时 期的一种罐式,多出土于江南地区。造型为双重口, 内口直,外口略低于内口且外侈,溜肩,圆腹,腹下 内收,平底,与今泡菜坛形状相似。从出土情况看, 西晋以前的双唇罐器身较矮,肩部饰有扁条状竖系、 横向半环四系;东晋以后,器身增高,内口直径较 大,肩部亦有半环形系。 鸟食罐盛放鸟食的小罐。江苏镇江东汉永元十三年 (101年)墓曾出土有黑釉器。传世品中偶有唐宋时期 遗物。从器形方面看,明宣德时期景德镇烧制的种类 最丰富,有钵式、瓜式、横向竹节式、筒式、罐式、 水盂式等。各式鸟食罐的一侧均有固定用的环状系。 此后各代所烧制的鸟食罐多仿宣德款式。

常见古代瓷器器型辨识——瓶类

中国陶瓷文化略谈(附二)常见古代瓷器器型 辨识——瓶类 品瓷中国20180913 07:07:00 常见古代瓷器器型辨识——瓶类 最近有不少朋友瞧我写得连载文章之后,迫不及待地跑到潘家园旧货市场去“实习”去了,结果 可想而知,不出意外,基本上都就是一头雾水。我得建议,学古陶瓷,还就是以领略历史文化为主,不要收藏,多走走博物馆,多瞧瞧书。潘家园与其她收藏一样,就是一个铜臭味极浓、尔诈我虞得场所,走走瞧瞧无所谓,出手需慎之又慎。接下来,我将用几集得篇幅,讲讲器型得简单辨识, 包括瓶、尊、炉、壶、盘、盆、碗、罐、洗、枕、其她生活器皿与其她专用冥器等,使大家在走走瞧瞧得过程中,不至于特别陌生。 第一部分,讲讲瓶类。这也就是在现存得古代瓷器中,保有量最多、最常见得。 瓶——盛酒、陈设、祭祀用器。唐代越窑青釉瓶、邢窑白釉、工艺精细、釉色纯正。宋代南北各地瓷窑大量烧制青、白、黑、青白、白地黑花、白地褐花、三彩与黑地铁锈花等装饰得瓶。造型有玉壶春瓶、梅瓶、净瓶、卷口瓶、盘口瓶、穿带瓶、瓜棱瓶、橄榄瓶、胆式瓶、葫芦瓶、多管瓶、贯耳瓶等。元代得八方瓶、四系扁瓶为独创之作,明代有天球瓶、葫芦扁瓶、宝月瓶、蒜头瓶,清代有棒槌瓶、柳叶瓶、转心瓶,等等形式各异得品种。 尖底瓶:新石器时代陶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得器物之一,红陶质,手工制作。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得双系用以穿绳,器表有多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有专家说就是汲水器,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得尖底瓶略有不同见下图。庙底沟类型得尖底瓶为双唇、小口,器身瘦长,肩腹部无系。马家窑文化得尖低瓶为侈口、直颈、折肩、腹有双系以细泥橙黄陶制成,器表涂浅红色陶衣,以黑彩绘旋纹,纹饰充满动感,制作精细。

瓷器的器型( 钵)

瓷器的器型名称——钵 钵简介: 钵,造型一般为圆口、直颈、敛足有圈足的似盆而形体较小的洗涤或盛放东西的陶制的器具。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中,钵作为食器已经出现,历史较长。 彩陶钵 彩陶钵,高9.6cm,口径21.3cm。 钵敛口,折沿,鼓腹,腹以下渐敛,小平底。橙黄色泥质陶,表面打磨光滑。钵内、外及口沿均以黑彩描绘纹饰。钵内饰以底为中心的漩涡纹,外壁为波浪纹,口沿为三组菱形网格纹。此器造型饱满,图案线条流畅,是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典型器。

马家窑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彩陶特别发达,而且可以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分别代表三个发展时期。马家窑类型彩陶造型有壶、罐、瓶、钵、盆等,多为细泥橙黄色陶,器表打磨光滑,多以黑彩描绘条带纹、圆点纹、波纹、漩涡纹、方格纹、人面纹、蛙纹、舞蹈纹等,构图严谨,笔法娴熟。图案设计采用以点定位的方法,使画面充分展开,尽情变化,具有强烈的韵律感。 时至今日,马家窑文化彩陶上古老的母题仍不失其迷人的魅力,那流畅的线条所产生的韵律感仍带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彩陶水波纹钵,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高11cm,口径22.5cm,底径10cm。 钵圆唇外卷,束颈,口沿以下渐广,平底。泥质红陶。口沿及腹部均以黑彩描绘简单的水波纹。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地区,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马家窑类型陶器据科学测试,其年代约为公元前3100~前2700年。新石器时代的先民通常选择在水边南向的台地上聚居,水波纹是他们日常所见河水的图案化表现。 彩陶钵 彩陶钵,新石器时代青莲岗文化,高11.2cm,口径14.5cm,底径7cm。 钵圆唇,宽肩,肩以下陡收,平底。泥质红陶。器物表面施白色陶衣。肩部以褐彩留白二方连续叶纹装饰,每五片叶子组成一椭圆形图案,共五组。叶纹下饰褐彩圆点纹一周。据科学测试,青莲岗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5400~4400年。 青莲岗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初在江苏淮安青莲岗发现而得名。该文化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和苏北,出土陶器主要有鼎、

瓷器的器型( 双系)

瓷器的器型名称——双系 双系简介: 系即器耳,以双系形式为常见。其技法为采用双泥条平行排列的形式贴塑在瓷器表面,并在双系上刻划锦纹。 彩陶蛙纹壶 彩陶蛙纹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高42cm,口径13.1cm。 壶泥质红陶,口外侈,薄唇,球形腹,小平底,腹部两侧对称置双系。于橙红色陶衣上以黑彩描绘变形蛙纹。图案线条流畅,富于变

化,与造型协调一致。据科学测试,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200~前2000年。 变形蛙纹作为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上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体现了远古人们对于繁衍生殖的渴望。青蛙产下许多卵,孵出许多蝌蚪,正是繁衍旺盛的象征。 白陶刻饕餮纹双系壶 白陶刻饕餮纹双系壶,商,高22cm,口径9.2cm,足径9.2cm。 壶口微内收,口以下渐广,下腹饱满,圈足。肩对称置圆孔系。与系对应的圈足上有两个圆孔。通体雕刻饕餮(tāotiè音涛帖)纹,

图案清晰,雕刻技法娴熟。堪称商代晚期白陶的代表作。这件白陶壶原本破碎,现已修复。 白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至商代,由于烧成温度提高,原料的淘洗亦较精细,致使白陶质地更加洁白细腻。商代早期白陶器形以鬹(guī音归)、盉(hé音禾)、爵为主,纹饰有人字形纹、拍印的绳纹和附加堆纹等。商代中期,器物增加了豆、罐、钵等,其装饰除少数绳纹外,以素面磨光为多。商代后期是白陶烧制的鼎盛期,在黄河流域的商代晚期遗址与墓葬中均发现不少白陶,其中以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白陶最具特点,器物有觯(zhì音制)、壶、尊、卣(yǒu 音有)等酒器和鼎、豆、盘、簋(guǐ音轨)等食器。纹饰常见有云雷纹、漩涡纹、饕餮(tāotiè音涛帖)纹、蝉纹、曲折纹、夔(kuí音奎)纹等。特别是将细腻的雕刻作为白陶的主要装饰技法,显示了商代后期白陶的高度发展水平。 饕餮(tāotiè音涛帖)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恶兽,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多用它的头部形状来作为装饰,称“饕餮纹”。用“饕餮纹”来命名青铜器上的这种图案化的兽面始于宋代的《宣和博古图》。

瓷器的器型( 水丞)

瓷器的器型名称——水丞 水丞简介: 文房用具之一,用以贮水,器形大多口底相若,扁腹。两晋时期烧制的青釉水丞有蛙式者。唐代越窑烧制青釉水丞,有蛙、蟾蜍式。长沙窑则烧制釉下彩及三彩水丞。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烧制了各式水丞,有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天蓝釉、粉青釉、红釉、仿官、仿哥釉等品种。除瓷制外,还有玉制水丞。 清雍正·炉钧釉水丞 高4.5cm,口径5cm,足径4.8cm。清宫旧藏。 水丞敞口,折腹,圈足。器内外均施炉钧釉。足内阴刻篆书“雍正年制”双行四字款。

炉钧釉属低温窑变釉,入窑经二次烧成,是清雍正朝景德镇御窑厂创烧的仿钧釉品种。从传世品及档案记载反映出雍正年款的炉钧釉以蓝、白或红、蓝等色相间交融,以不同的窑内气氛烧成各种变幻莫测的窑变釉面。此件炉钧釉水丞造型新颖,形制小巧,为少见的佳作。 釉里红四鱼纹水丞 高8.3cm,口径6cm,足径5.3cm。 丞敛口,圆腹,卧足,形似钵。内外施青白釉,足沿无釉。外壁饰釉里红游鱼,姿态各异。外底心有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款。 釉里红是康熙时瓷器的重要品种之一。康熙时期瓷器有落本朝款的,也有仿前朝款的。此件水丞造型、纹饰具有康熙时期特点,只是落了明代宣德款而已。

清乾隆·粉青釉暗夔龙纹洗口水丞 高5cm,口径3.3cm,足径5cm。清宫旧藏。 水丞洗口,束颈,扁圆腹,腹以下收束,圈足,足内有青花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器里外施粉青釉,肩部有暗印花如意头纹饰一周,腹部饰夔龙纹,近足处饰莲瓣纹一周。 此水丞釉面匀净,釉色柔美雅洁,造型别致,为御用文具中的精美之作。

清乾隆·胭脂红地轧道粉彩番莲纹水丞 唐英仿官水丞,清乾隆。

常见古代瓷器器型辨识瓶类完整版

常见古代瓷器器型辨识 瓶类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中国陶瓷文化略谈(附二)常见古代瓷器器 品瓷中国2018-09-1307:07:00 常见古代瓷器器型辨识——瓶类 最近有不少朋友看我写的连载文章之后,迫不及待地跑到潘家园旧货市场去“实习”去了,结果可想而知,不出意外,基本上都是一头雾水。我的建议,学古陶瓷,还是以领略历史文化为主,不要收藏,多走走博物馆,多看看书。潘家园和其他收藏一样,是一个铜臭味极浓、尔诈我虞的场所,走走看看无所谓,出手需慎之又慎。接下来,我将用几集的篇幅,讲讲器型的简单辨识,包括瓶、尊、炉、壶、盘、盆、碗、罐、洗、枕、其他生活器皿和其他专用冥器等,使大家在走走看看的过程中,不至于特别陌生。 第一部分,讲讲瓶类。这也是在现存的古代瓷器中,保有量最多、最常见的。 瓶——盛酒、陈设、祭祀用器。唐代越窑青釉瓶、邢窑白釉、工艺精细、釉色纯正。宋代南北各地瓷窑大量烧制青、白、黑、青白、白地黑花、白地褐花、三彩和黑地铁锈花等装饰的瓶。造型有玉壶春瓶、梅瓶、净瓶、卷口瓶、盘口瓶、穿带瓶、瓜棱瓶、橄榄瓶、胆式瓶、葫芦瓶、多管瓶、贯耳瓶等。元代的八方瓶、四系扁瓶为独创之作,明代有天球瓶、葫芦扁瓶、宝月瓶、蒜头瓶,清代有棒槌瓶、柳叶瓶、转心瓶,等等形式各异的品种。 尖底瓶:新石器时代陶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红陶质,手工制作。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有多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有专家说是汲水器,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尖底瓶略有不同见下图。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为双唇、小口,器身瘦长,肩腹部无系。马家窑文化的尖低瓶为侈口、直颈、折肩、腹有双系以细泥橙黄陶制成,器表涂浅红色陶衣,以黑彩绘旋纹,纹饰充满动感,制作精细。 仰韶尖底瓶 马家窑尖底瓶 古时尖底或锥形体的瓶、盆、瓮较多,除了上述所说的尖底瓶取水方便外,还有可能用于加热,比如这样的形状可以很方便的插入燃烧后的火灰中,把瓶内的液体加热。这些器具的下半部大都

瓷器的器型( 杯)

瓷器的器型名称——杯 杯简介: 杯,用于盛放酒、水、茶等的器皿,多为圆柱状,或下端略细。类型有高足杯、压手杯、高士杯等,造型多样,装饰图。 高士杯——是明成化斗彩瓷酒杯。杯身描绘文人雅士行乐图。以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周茂叔爱莲等三事为常见题材,除此之外,还有伯牙携琴访友图等。凡此者,均可称之为高士杯。 明成化·青花点彩高士杯 器口微撇,深壁,下腹硕圆,平底,浅圈足。杯外壁一面画陶渊明赏菊,一面绘周茂叔爱莲图,各有一童随侍,一撷黄菊呈献主人,另一则捧书侍侧。人物、坡石、松竹、栏栅、篱芭皆以青花描绘;菊花、荷花、荷叶、松藤则分别点饰红、绿、黄、橙等色。青花呈色灰蓝暗淡,白釉泛青黄色调。器外底青花书「大明成化年制」二行六字楷款,外加双方框。

耳杯——杯的一种式样。亦称“羽觞”。酒具。系仿汉代漆制羽觞,器身呈椭圆形,两侧有对称的小耳,故名。流行于东汉至两晋、南北朝,品种有绿釉陶、青瓷等。 汉·绿釉印花耳杯 压手杯——杯的一种式样。口平外撇,腹壁较直,自腹壁处内收,腹壁渐厚,圈足。握于手中有凝重之感,稳妥合手,故称压手杯。以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最为著名。 明永乐·青花压手杯 鸡缸杯——一种洒具。敞口,浅腹,卧足。杯上以斗彩绘画雌、

雄鸡及雏鸡,间以山石、兰草、牡丹,故名鸡缸杯。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曾名噪一时,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时所仿最佳,几可乱真。 明成化·鸡缸杯 爵杯——杯的一种式样。酒具。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的立柱,一旁有〓。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明嘉靖·回青釉爵杯 高足杯——杯的一种式样。酒具。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高足,高足有竹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明、清两代均有烧造,品种有青花、斗彩等。 明·青花龙穿花纹高足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