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概论第十章之后的课件

文学概论第十章之后的课件

文学概论第十章之后的课件
文学概论第十章之后的课件

第十章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本”(text):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文本具有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周易·系辞》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王弼:《周易略例》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学言语层面

文学形象层面

文学意蕴层面

内指性

心理蕴含性

阻拒性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什克洛夫斯基:文学的目的就是要颠倒习惯化的过程,使我们对熟悉的东西“陌生化”,从而更好地唤起人们的艺术感受,使人们的意识得到升华。比如,他举例说:步行,由于我们每天走来走去,我们就不再意识到它,但是当我们跳舞时,无意识的步行姿态就会给人以新鲜之感。舞蹈就是一种感觉到了的步行,甚至可以说,它是一种为了被感觉到才构成的步行。所以他主张对于文学语言来说,就是要把“步行”改成“跳舞”。

读者经过想像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红楼世界

历史内容层

哲学意味层

审美意蕴层

第二节文学典型

典型(Tupos)基本上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

“典型”这个词作为美学概念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他说:“假如画家画了一幅美得绝无仅有的人像的典型,每一笔都画得完好无比,可是他不能证明世界上确有这样的人,

你以为这位画家的价值就减低了么?”

第二节文学典型

亚里士多德在为诗所作的辩护中曾指出,诗比历史更真实,因为诗人要写“有普遍性的事”,而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

在《诗学》第九章,亚里士多德说:所谓“有普遍性的事”,指某一种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会说的话,会行的事,诗要首先追求这目的,然后才给人物起名字。

第二节文学典型

典型(Tupos/type)

17世纪以前:类型说

18世纪以后:个性典型观

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特征(charakteristische/characteristic)

希尔特:特征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

黑格尔

“特征化”

总特征与局部特征

从外延看,“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种人物关系等。比如巴尔扎克笔下的老葛朗台,《儒林外史》中吝啬鬼严监生。

从内涵看,“特征”具有两种属性:其一,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其二,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就叫做“特征化”。 生命的魅力

灵魂的深度

新颖性

灵魂的深度

(1)看它在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

(2)看灵魂所显现的历史真实的程度。

典型人物“灵魂的深度”,不仅表现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尺度上,而且还表现在从典型人物灵魂里所折射出的作家人格的真诚里。

(3)看性格和灵魂是否合乎理想。

新颖性。

别林斯基:在真正的艺术里,“一切形象都是新鲜的,具有独创性,其中没有哪一个形象重复着另一个形象,每一个形象都凭它所特有的生命在生活着”。每个典型,都应当是古今唯一的独创的“这个”。

金圣叹评点《水浒》:“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真是一百八样”。

鲁迅曾说:“我本来不大喜欢下地狱,因为不但是满眼只有刀山剑树,看得太单调,苦痛也怕很难当。现在可又有些怕上天堂了。四时皆春,一年到头请你看桃花,你想够多么乏味?即使那桃花有车轮般大,也只能在初上去的时候,暂时吃惊,决不会每天做一首…桃之夭夭?的。”

“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

典型环境

典型环境

是充分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

1.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所谓环境,就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

2.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3.在一定条件下,典型人物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总之,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第三节意境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王昌龄

皎然

刘禹锡

司空图

金圣叹

王国维

王昌龄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诗格》

一、意境概念的形成及界定

在王昌龄这里,写好“物境”就是要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的表现出来,这里强调的是“形似”。而所谓情境、意境,实际是指情之境、意之境,即反映到诗中的情感状态和意念状态。

一、意境概念的形成及界定

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他认为,诗歌是通过描绘“境”来抒发感情的。所谓“缘境不尽曰情”,即是说抒情性最强的诗应当是通过“境”来表现而给人以无穷余味的。

一、意境概念的形成及界定

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刘禹锡揭示了以“境”论诗的两层含义:首先,“境”

是微妙、独特的感受,超越具体物象之外;其次,诗歌中“境”的最终实现,有待于读者心理的感应。

一、意境概念的形成及界定

司空图又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司空图要求诗人的情意寓于语言、物象之中,而又寄于语言、物象之外。

寓于其中与寄于其外的统一,就是有艺术境界,就是有味。

一、意境概念的形成及界定

金圣叹论意境说:“境字与景字不同:景字动,境字静;景字在浅人面前,境字在深人眼底。”所谓“动”、“静”,实际指审美主体不同的精神状态:只有凝神观照才能得“境”,如果精神流动不已,心猿意马,则只能够见“景”了。而“境”更重要的条件是主体必须具有深远的思想感情。他认为“从来大境界非大胸襟未易领略”。

一、意境概念的形成及界定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

(一)情景交融: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王国维

情景相融而莫分也。——范晞文

景中藏情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情中见景

情景并茂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二)虚实相生: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

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灵魂和统帅的地位,因此才有神境、灵境的别名。

“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梅尧臣

“实境”与“虚境”

“实境”与“虚境”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三)韵味无穷:意境的审美特征

“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因此有“韵”、“情韵”、“韵致”、“兴趣”、“兴味”等多种别名。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去,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刘熙载

“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

(明丽鲜艳)(热烈崇高)(悲凉凄清)(和平静穆)

王国维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

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花草本不含泪,鸟儿也不会因人的别离而惊心,只因诗人痛苦不堪,所以都有了人的情感色彩,这就是“有我之境”。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

樊志厚《人间词乙稿序》提出:

“以境胜”者:景中藏情

“以意胜”者:情中见景

“意与境浑”者:情景并茂

第四节文学意象

1.心理意象: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感性形象。

2.内心意象: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新生的、超前的意向性设计图像。?°胸中之竹?±

3.泛化意象:文艺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泛称。

4.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的审美意象:专指一种

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周易·系辞》

指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

古代象征艺术

叶燮:

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诗人之言之?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诗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 “至理”、“至事”

郑敏

这扇门不存在于人世

那要进去的被那要出来的

挡住了

失去的爱

金耐尔

我梦见我能听到

一扇门、在远方

轻轻在风中关上

默温

在这里,在我站的地方

可能有一扇门

在所有的墙外,在光中……

我走后很久

会有人来在这空中

敲门

而在我眼前,生活

会把门打开

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表现特征是象征性

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鉴赏特征是求解性与多义性

夸父

余光中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

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大泽与长河

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

埋没在紫霭的冷烬

——何不回身挥杖

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

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

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

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去

荒诞性

形象上的荒诞性。

《变形记》

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

《等待戈多》

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意象本质上是以表达哲理为目的的“表意之象”,所以它的创作思维过程是从抽象到具象的。 从“客观对应物”到“人心营构之象”。

审美象征意象

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文学意象的创造,

分为三种类型:

词意象

句意象

篇意象

1. 词意象

词意象作品的审美特点往往凝聚在强烈的意象词上。

如诗人郑敏、金耐尔、默温诗中的“门”意象;

闻一多《死水》中的“死水”、“清风”、“漪沦”、“破铜烂铁”、“剩菜残羹”等。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2.句意象

就是使一个句子具有象征性或暗喻性。诗人对句子加以简化,使句子简洁、干净、单纯,增加其可视性、动作感或色彩与节奏方面的特殊效果,从而使整句具有象征性或暗喻性效果。

不深也不远

弗罗斯特

沙滩上所有的人,都面朝大海眺望。

他们背对着陆地,终日眺望着海洋……

若论事情的真相,陆上更变化多端,

海水总冲向沙岸,人们总呆看海洋。

他们望不了多远,他们望不到多深。

但是这岂能阻止,他们向大海凝神?

3.篇意象

如果整篇是一个承载审美意蕴的意象,那么这样的意象就是篇意象。

豹里尔克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千条的铁栏杆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于是有一幅图像侵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思考问题

1.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

2.文学形象有哪些特征?举例说明之。

3.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什么?典型人物与典型

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4.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5.本书所讲的“审美意象”与一般的意象有何不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十一章

第一节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1、传统叙事理论:

西方:

中国:

2、现代叙事理论:

叙事学:

新叙事学: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1、传统的叙事理论

西方:

亚里士多德《诗学》

贺拉斯《诗艺》

狄德罗:人物性格与情境的关系理论、正剧理论

黑格尔:人物性格理论、悲剧、喜剧理论

马克思:典型性格理论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1、传统的叙事理论

中国:宋元以后兴起,明代后期出现有深度的叙事研究。

论述形式:

(1)随笔性质的笔记短文;

(2)叙事作品的序和跋;

(3)叙事作品的评点,尤其是小说、戏曲评点。

明代:李贽和叶昼的《水浒传》评点

明末清初:金圣叹的《水浒传》和《西厢记》评点

清代: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

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黄小田的《儒林外史》评点

清末民国: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1、传统的叙事理论

传统的叙事理论,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从而形成了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2、现代叙事理论(“叙事学”与“新叙事学”)

叙事学:又称“叙述学”,这一词始见于法国文艺理论家托多罗夫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一书。

叙事学:以法国为中心、与结构主义关系密切的当代叙事研究理论,又称法国当代叙事学。

叙事学(narratologie /narratology)

法国当代叙事学是俄国形式主义与法国结构主义双重影响的产物:

普洛普概《民间故事形态学》:概括出俄国民间故事的31个恒定“功能”

列维-斯特劳斯开启法国叙事学研究

叙事学的发展

意识形态叙事研究

20世纪8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转向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从意识形态角度研究叙事文学。法国叙事学开始衰落。

“小规模的叙事学复兴”——“新叙事学”、“后经典叙事学”

20世纪90年代,新叙事学特点:

(1)转向文本在具体语境中的特定意义的研究;

(2)重新审视叙事学的一些理论概念;

(3)展开叙事学的跨学科研究。

中国当代的叙事学研究:

大体上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进法国叙事学著作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文学的叙事:用话语虚构社会事件的过程。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后果。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学叙事不同于日常叙述语言,在于它具有内指性。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意识形态化的解释,必然带有时代、民族等意识形态的印记。

譬如《旧约》是希伯莱民族意识形态的体现。

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形态。

譬如自然主义是19世纪实证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

四、叙事的构成

叙述内容:被讲述的故事

叙述话语:讲述故事的语句

叙述动作:“叙述”活动本身

叙述内容是穷酸文人孔乙己一生的悲惨命运。叙述动作是作为咸亨酒店小伙计的“我”,讲述他所旁观到的孔乙己的故事。小伙计的身份和态度,使叙述话语相当简洁而冷漠,与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形成强烈对比。小说的艺术张力正在于此。

第二节叙述内容

故事

结构

行动

(一)事件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

作品中的事件可分为若干层次。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

1、中心事件:推动情节的事件

2、从属事件:塑造形象的事件

二者在故事中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二)情节

1、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便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

?a?a福斯特

2、情节要求在事件的发展中展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由此而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

(三)人物

情节中心论与人物(性格)中心论:

情节中心论:

亚里士多德:在构成悲剧的各种成分中“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因为悲剧所摹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生活、幸福……他们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是在行动的时候附带表现…性格?”。(《诗学》)

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

人物(性格)中心论:

黑格尔《美学》:“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

金圣叹评《水浒传》:“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毛宗岗评《三国演义》:“两人同是豪杰,却各自一样性格。”“一人有一人性格,各个不同,写来真是好看。”

一、故事

(三)人物

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二重性特点:行动元与角色

行动元: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

才子佳人小说的行动元:追求者、追求对象、促进者、反对者,竞争与破坏者

任务小说的行动元,如《西游记》:

行动的执行者(唐僧师徒)——帮助者(如观音)——反对者(妖魔鬼怪)。

一、故事

(三)人物

角色: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中西的传统叙事理论都重视人物作为角色特征的研究:

人物“行动元”和“角色”两重特性并不总是相互吻合:

有时一个行动元可以由几个角色担任

一个角色也可以包括几个行动元

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表现为人物“做什么”;

角色是形象的基础,表现为人物“怎样做”。

(四)场景

场景:叙事作品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的组合。

场景的详细叙述同概略交待交替出现:

需要重点表现的情节高潮出现在场景的详细叙述中,而一些过渡性情节则用粗线条概略叙述。

如鲁迅的《祝福》:

指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历时性向度: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表层结构

共时性向度:研究的是叙述内容中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深层结构

(一)表层结构

托多罗夫:“叙事句法”分析

以句法关系表示故事结构关系,将叙述内容简化为叙述句:人物—主语行为—谓语状

态—表语

《祝福》主要故事结构化简为八个叙述句:

1.(乞丐似的)祥林嫂向我询问人死后有无灵魂的问题。

2.(乞丐似的)祥林嫂死去。

3.(死了丈夫的)祥林嫂来到鲁四老爷家做女工。

4.祥林嫂被婆婆抢走、再嫁。

5.祥林嫂的第二任丈夫和孩子死去。

6.祥林嫂再次来到鲁四老爷家做女工。

7.(不祥的)祥林嫂不再被人们接受。

8.祥林嫂沦为乞丐。

二、结构

《祝福》的八个叙述句构成了一个基本的单线序列:

1.(死了丈夫的)祥林嫂来到鲁四老爷家做女工。

2.祥林嫂被婆婆抢走、再嫁。

3.祥林嫂的第二任丈夫和孩子死去。

4.祥林嫂再次来到鲁四老爷家做女工。

5.(不祥的)祥林嫂不再被人们接受。

6.祥林嫂沦为乞丐。

7.(乞丐似的)祥林嫂向我询问人死后有无灵魂的问题。

8.(乞丐似的)祥林嫂死去。

经典叙事作品结构序列:

平衡——破坏平衡——新的积极或否定性平衡

二、结构

(二)深层结构

指具体的叙述话语同产生这些话语的整个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超出话语字面的深层内在意义关系。

深层结构观念来自列维-斯特劳斯:

唐传奇《柳毅传》的深层结构:对现实和习俗观念的怀疑,渴望从超越常规中寻求到幸福。

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分析方法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

托多罗夫的表层结构分析——对文学作品自身形式的分析

列维-斯特劳斯的深层结构分析——文化分析

列维-斯特劳斯(C. Lévi-Strauss)

法国人类学家和结构主义理论家

结构主义神话学

《结构人类学》

三、行动

三段式序列

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

行动序列的典型复合形式:

首尾接续式

中间包含式

左右并连式

第三节叙述话语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二、视角

第三节叙述话语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1、概念:

故事时间,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即故事或事件本身发展固有的自然时序。

文本时间(叙事时间),指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即叙述者根据一定意图安排的叙述的时间顺序。

热奈特称文本时间(叙事时间)为“伪时间”。

2、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的关系:时序、时距、频率

(1)时序,即时间顺序。

顺时序叙述(顺序):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一致。

编年史式的故事、传记文学、传奇、话本等

电影《活着》

逆时序叙述: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不一致。

倒叙:鲁迅的《祝福》、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

插叙:《水浒传》和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

(2)时距,即叙述速度。

故事时间长度和文本时间长度一致,那么----匀速:

如钱钟书的小说《猫》的第一段和第二段

故事时间长而文本时间短,那么----变快

如钱钟书的小说《猫》的第三段

文本时间长而故事时间短,那么----变慢

如《追忆似水年华》中关于喝茶的叙述。

(3)频率,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的叙述的次数。

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一次,但在文本中被多次叙述。

如《祝福》

同一类事件在故事中出现多次,在文本中也被多次讲述。

如《西游记》孙悟空打妖魔鬼怪、海明威《老人与海》

第三节叙述话语

二、视角

1、概念: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

角度。

英国文学理论家玛乔丽·博尔顿:“故事不能自我讲述,不论谁讲故事,为了达到讲述的目的,他总得站在一定的相关的位置才行。”

英国作家珀西·路伯克:“小说写作技巧中最复杂的问题,在于对叙事观点——即叙述者与故事的

关系——的运用上。”

2、形态:

(一)第三人称叙述

叙述者全知全能。无焦点叙述。

优势:

第一,视野无限开阔,适合表现时空延展度大,矛盾复杂,人物众多的题材,因此颇受史诗性作品的青睐。

第二,便于全方位(内、外,正、侧,虚、实,动、静)地描述人物和事件。

第三,可以较自由地调度叙述角度。

缺陷:

第一,叙事的真实可信性,亦即“全知性”,经常受到挑剔和怀疑。

第二,留给读者的再创造的余地十分有限。

(二)第一人称叙述

指叙述者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

热奈特:“内焦点叙事”

包括主人公视角和见证人视角两种:

1、主人公视角:由主要人物叙述的视点。

优点:

人物自叙,给人亲切感和真实感,并利于展示人物内心隐秘世界。

《狂人日记》里的狂人“我”

缺点:

(1)受视点人物本身条件限制容易造成主人公情况与其叙事话语格调、口吻和所叙题材的错位。(2)难以用来叙述背景复杂事件重大的题材。

(3)难以描写充当视点人物的主人公的外部形象。

2、见证人视角,即由次要人物(一般是线索人物)叙述的视点。

优点:

(1)对于塑造主要人物的完整形象更客观更有效。

(2)叙述者可以对所叙人物和事件做出感情反映和道德评价。

如鲁迅的《祝福》中的“我”;

缺点:

受叙述者见闻、性格、智力等的局限,无法揭示有些事情的真相以及主人公内心深处的东西。(三)第二人称叙述

第三人称叙事的一种变体,叙述者处于旁观者的位置上。

第四节叙述动作

一叙述者与作者

二叙述者与声音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

一、叙述者与作者

叙述者是指叙述行为的承担者,即讲故事的人。

叙述者不是作者,而是作者创作出来的第一个形象,故

事总是被叙述者叙述出来的。

鲁迅小说,第一人称叙事:《一件小事》、《祝福》、《故乡》、《孔乙己》、《狂人日记》

1、叙述者明显不是作者:《孔乙己》、《狂人日记》

2、叙述者看起来很像作者:《一件小事》、《祝福》、《故乡》

二、叙述者与声音

叙述者的声音:叙述者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

W.布斯《小说修辞学》:“戏剧化的”叙述者和“非戏剧化的”叙述者

“戏剧化的”叙述者:叙述者在故事叙述过程中以明显的方式使自身显现出来。例如突然中断故事,发表议论,显示出叙述者的声音。如传统话本小说

二、叙述者与声音

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

“复调式”叙述,指在同一个叙事中并行着两个甚至更多的声音的叙述方式。

特点:叙述者所体现的作者的理性思维方式与作品中人物的思维方式之间产生了冲突。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郁达夫的《沉沦》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

在昆德拉的一些小说中,叙述者时常跳出来,与读者商量这个故事怎样讲下去好,譬如《玩笑》、《生活在别处》、《不朽》等。

巴赫金(Mikhail Bakhtin,1895 —1975)

巴赫金是在身后“被发现”的大思想家,处于社会主义苏联,一生颠沛流离。他的两大思想“狂欢化”和“复调”理论,具有鲜明的人文理想精神,反对极权主义,主张平等对话,这与其说是一种诗学,不如说是一种坚定的政治理论和意识形态主张。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

作者在作为叙述者讲述故事时,心目中必然要有一个潜在的叙述接受者。

话本小说;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不同的叙述者对潜在的叙述接受者的要求不同。

《三国志通俗演义》序言对接受者的要求;

《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隐含的接受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

区别:

读者是指在作品完成和发表后,实际存在的阅读或者聆听、欣赏作品的人。

隐含的接受者则是存在于作品文本的叙述动作中的虚拟的接受者。(理想的接受者)

读者去靠近隐含的接受者:

第十二章

第一节抒情界定

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

抒情(lyric)由古希腊文中的七弦琴(lyre)一词演变而来。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陆机:“诗缘情”

抒情是与叙事相对的概念。一般地说,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情感,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

抒情性是文学作品的普遍属性。

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相对。

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

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抒情诗。

散文也是抒情性作品所采用的文体,特别是抒情散文。

中国戏曲文学以抒情写意为主要特征。

二、抒情与现实

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评价。感情源于对现实的感受,没有真实的生活感受,便没有真正有价值的抒情。

二、抒情与现实

抒情又是一种特殊的反映方式。

首先,抒情反映的对象主要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其次,情感反映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特定关系,所以,抒情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 再次,抒情反映具有评价性。情感又是一种主观态度,对事物产生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包含

着对事物的主观评价。抒情中所表现出来的赞美、歌颂、向往、同情、憎恶、厌烦等情感倾向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现实的价值判断。

二、抒情与现实

抒情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意识中的改造,通过创造性想象,抒情主体把现实之物转化为灌注了

主观情思的形象,使外在世界成为一个与内心世界协调融洽的审美世界。

?°化景物为情思?±才能生产出生机勃勃、情意盎然的抒情性作品来。

?°化实为虚?±得力于创造性想象的虚化功能,它可以打破客观世界原有的物理结构,创造出一个可以充分寄寓和象征情感的心理空间。

超越时空的自由是抒情最基本的特征。

三、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

与偏重客观再现的叙事相比,抒情更富于主体性的自我色彩,所以我们能在抒情性作

品中更多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声音。抒情可以说是一种自我表现。

然而,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个性自我的形成是以特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为条件的。

自我与社会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性。

三、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

抒情自我与社会的联系最突出地体现为与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联系。

四、抒情与宣泄

文学抒情是一种审美表现,需要适度的意识控制与思维参与,需要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与普通情感宣泄不同。

首先,抒情主体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对象来表现,既是情感的释放,又是情感的构造。

其次,文学抒情是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的活动。

构造适合情感表现的感性形式

第二节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抒情内容是指文本所表现的某种特定的情感过程和意义。它往往是一种体验,一种感悟,一种心境,既是稍纵即逝的,又是复杂微妙的,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抒情话语和抒情内容是一种直接融合的关系,抒情内容直接投射和转化在抒情话语的声音与画面形象的组织形式之中,不可分离。

抒情诗成为?°最典型的语言创作?±。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抒情话语与普通话语不同,突出声音层和画面层的象征功能

改造普通话语:诗家语和陌生化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王国维《人间词话》:“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二、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

声与情

景与情

声与情

诗与乐同源

声调与情调

平仄关系、押韵、格律

节奏与情感运动形式

景与情

诗与画相通

“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莱辛:诗是时间性的语言艺术

画是空间性的造型艺术

莱辛

莱辛(Lessing ,1729—1781)

诗画之分是欧洲美学史上一个重要问题,莱辛在1766年写作《拉奥孔》或称《论诗与画的界限》一书,主要针对温克尔曼的观点

雕塑中拉奥孔没有像诗中那样怒吼,是出于造型艺术对于美的要求

景与情

情景关系

情与景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

王夫之“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谓有意境

情景相生、情景交融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景与情

真与幻

诗的真实,在于主观感受的真实,情感逻辑的真实。

《庄子》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诚身修辞,非有二道。

试观杜公,凡赠寄之作,无不情真意挚,至今读之,犹为感动。无他,诚焉耳。

——方东树

第三节抒情方式

一、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比喻与象征

倒装与歧义

夸张与对比

借代与用典

二、抒情角色

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有男性作者采用女子口吻代言抒情的作品。

思考问题

1.文学抒情与叙事有哪些主要区别?

2.抒情话语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来突出语言的表现功能?试举例说明。

3.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十三章

第一节风格的诸种观念和理论

一、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

古今中外出现了许多关于风格的观念和理论。有一种观点认为,风格就是一种言语形式或修辞特色。西方的“风格”一词源于希腊文,本义指“刀笔”,指古希腊人用来在蜡板上写字的工具,后来喻指用文字装饰思想的一种特殊方式。也就是说,“风格”一词最初属于修辞学的概念,强调作品中语言的修辞特色。

一、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的高明就是风格。

一、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

由于风格最终是以言语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作品与作品之间的风格差异确实与它们不同的表达方式、语言结构、修辞技巧等有关,因此从外部来研究风格是十分必要的。然而,仅从外部研究又是不够的。文学风格的形成有着更为深刻和复杂的内在根源,风格的呈现也是由内及外的。

二、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

第二种风格观,着重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把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的风格联系起来。

扬雄“心画心声”

曹丕“文以气为主”

《文心雕龙.体性》“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

二、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

把风格看作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这是从主体的角度来考察,从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的。这种风格观从作家的气质禀赋、人格个性和志趣才情等方面来把握作品的风格特征,具有言语分析所不及的一面,无疑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只看到内心表现的一面,忽视外在表达,还不能完全理解风格。值得重视的是,日常个性不等同于创作个性,也不能直接转化为文学风格。

二、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

正确理解:

“文如其人”

“文品即人品”、

“诗品出于人品”、

“风格即人格”

三、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

刘勰“因情立体,即体成势”说

“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黑格尔:真正的风格应该是适应“主题本身及其理想的表现所要求的”。

四、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

侧重从读者的鉴赏角度来理解风格。

“作诗譬如江南诸郡造酒,皆以曲米为料,酿成则醇味如一。善饮者历历尝之曰:…此南京酒也,此苏州酒也,此镇江酒也,此金华酒也。?其美虽同,尝之各有甄别,何哉?做手不同故尔。”

——谢榛:《四溟诗话》

四、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

风格作为一种审美标志,作为时代精神和艺术趣味的多样性体现,能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达成精神上的沟通和审美上的共鸣,使读者获得持久的美的愉悦。往往也有缺乏风格但仍然获得轰动之作,它们多半靠题材取胜,提出某一方面的社会问题。虽然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但往往缺乏持久的审美效应,一俟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便会湮没无闻。

第二节风格的定义和内涵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内在根据——创作个性

基本条件——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外部特征——文体和语言组织

一、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一)文学风格、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

创作个性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与客观方面结合之前,它只是潜在于作家的内心,表现为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美追求和文学才能等。当它一旦付诸实践并与客观方面相结合,便成为文学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创作个性不能单方面决定和构成风格,风格的形成离不开题材、主题、体裁等形式因素的影响。

一、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创作个性与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和人格不同。日常个性人皆有之,如心理性格、气质情性、禀赋才能、处世态度、思维习惯、表达方式等,人格则是在伦理学意义上的道德人格,指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等。创作个性却并非人所尽有,它是在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日常个性是作家在世俗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习性,常为俗世功利困扰,而创作个性是作家在精神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习性,具有审美的超功利性。

一、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总而言之,日常个性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而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艾布拉姆斯指的?文学四要素?是 ( ) A.创作、文本、传播、阅读 B.作品、作家、宇宙、读者 C.思想、生活、技巧、知识 D.情节、结构、人物、事件 2.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 ( ) A. 本质特征 B. 形象特征 C. 结构特征 D. 美感特征 3.?为艺术而艺术?是哪种文学观念的主要口号 ( ) A.独立说 B.再现说 C.体验说 D.表现说 4.能真正体现作家的艺术品格(也即创作个性)的语体是 ( ) A. 规范语体 B. 自由语体 C. 抒情语体 D. 叙事语体 5.?距离论?的提出者是 ( ) A.布洛 B.英加登 C.荣格 D.弗洛伊德 6.把语言具体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的语言学家是 ( ) A.童庆炳 B.英加登 C.凯塞尔 D.索绪尔 7.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最为活跃、最易变化的因素是 ( ) A.制度文化 B.精神文化 C.物质文化 D.全部文化 8.中国最早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是 ( ) A.王维 B.李白 C.司空图 D.王昌龄 9.哲理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 ( ) A.本质特征 B.表现手段 C.形象特征 D.审美特征 10.故事时间长度为零而叙述文本的时间大于零的一种时距是 ( ) A.省略 B.停顿 C.概略 D.减缓 11.从人物性格给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把人物区分为?扁平?和?圆型’’的是 ( ) A.格雷马斯 B.康德 C.歌德 D.福斯特 12.形成文学风格的决定因素是 ( )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第六章文学作品 一、名词解释 1、文学语言: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和加工。 2、文学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具有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的特征。 3、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具有情景交融的美学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4、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特征和具有魅力的性格。主要是叙事性作品(再现型作品)的形象形态。 二、思考题 ~ 1、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有什么不同 答:(1)表达目的不同 日常语言主要用于个体与外在世界的交往,文学语言的直接目的是构筑虚拟的艺术世界。 (2)服从的真实标准不同 日常语言一般要服从于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真实性,有真假正误之分。文学语言则服从于艺术世界虚拟性,而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可

以根据内心真实感受和体验进行虚拟。 (3)语言意义生成的方式不同 日常语言的意义一般是遵循语义逻辑生成的,意义比较单一、直接。文学语言意义的生成方式多是间接的,文学语言往往并不直接产生于语言的词典意义和语法规则,而是生成于文学语言所构造的艺术形象世界。 2、文学作品的语言的特征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 答:(1)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富于表现力。 《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禄江南岸”,“禄”练字、修辞。一个“禄”字,顿觉满眼生气,春意葱茏,把春的质感、神韵、和魅力都表现出来了。 (2)表意的含蓄性和丰富性。 《题西林壁》,一面描写庐山,一面议论庐山,写着写着便翻出一层哲理。描写、议论庐山→哲理→佛理,按照诗意逻辑层层蕴藉,充分体现了文学语言的含蓄之美。 3、意境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意境结构的虚实相生。 答:特征:(1)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 (2)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 (3)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 例:《游园不值》,具体描写的园外之景,就是实境,由满园春色、红杏出墙引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就是虚境。虚实相生,富于表现力。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3.文学理论所规定的五个方面的任务:(1)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2)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3)文学创作论:“世界”就是我们所指的社会生活,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4)作品构成论: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批评中变成了作品,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5)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4.模仿论与表现论的区别:(1)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2)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3)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4)(可略)模仿论:文学活动是一种意识反应行为。立论观点是“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世界的模仿”。柏拉图从模仿世界的观点出发,在结论上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亚里士多德却认为,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 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近的感受。 5.文学起源说:(1)巫术发生说:弗雷泽,“相似律”同类相生或同果必同因,“接触律”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田野调查(2)宗教发生说:赫尔德“灵魂的音乐”,格罗塞(3)游戏发生说:康德“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4)劳动说:马克思,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6.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无功利与功利: A.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B.文学的这种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C.作为作家或读者的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但简洁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2)形象与理性 文学是形象的,这是由文学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的;同时,文学又蕴含某种理性,即文学创作、阅读及形象本身都可能与某种间接的或深层的理性考虑有关,这是由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的。 (3)情感与认识 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在其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我爱这土地》 7.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话语则是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1)“艺术生产”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社会生产活动的客观过程时提出来的,最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称艺术活动为“艺术劳动”,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称为“艺术生产”。 (2)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精神生产最初与物质生产交织在一起,从属于物质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精神生产才独立发展起来。精神生产独立发展起来之后,一方面仍受物质生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它的发展与物质生产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以及它对物质生产具有反作用。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也如上所述。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1)文学活动与科学活动的本质区别:科学是对世界的理论掌握,立足于客体,通过理论思维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是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满足人的理性需要,其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文学创造则是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通过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图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其成果是人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形象体系。 (2)文学活动与宗教活动:文学活动建立在对世界真实感受的基础之上,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宗教活动却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的幸福,它通过对神和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迷途,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自身的价值。 (3)文学活动是一种“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不受群体意识的严格规范。文学创造活动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活动,而情感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不受概念的严格约束,是一个最自由的心理领域,佃此,它在精神活动领域中是最自由和最富于个性的创造活动。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科学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性和规范的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朴素单纯。日常言语较 富于感情色彩、个人风格和艺术意味,但总的说还是服从说理的需要,以表意明确为主旨。这两种言语都较接近语法意义上的“语法系统”。文学言语则明显突破了语言系统的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说理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常对语言学用语进行变形和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的方法,模糊、多义。正因为如此,文学言语灵活,在不同作家和不同语境中,用语千变万化,不断创新,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言语。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一、选择题 1、“文以气为主”,这句话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 2、唐代继王昌龄之后,侍僧皎然又把有关“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文外之旨”等重要命题。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划分为两类: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4、依据戏剧所表现的矛盾的性质与美学风格,可将戏剧划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三类。 5、人物就是小说的核心要素。 6、“游戏说”认为文学艺术产生于原始人的游戏冲动与游戏活动,对这种说法有着系统思想的理论家就是席勒与斯宾塞。 7、魏晋南北朝被认为就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这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学理论著作,影响深远,如:曹丕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等。 8、艺术构思中的形象也称为内心形象。 9、文学文本由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与文学意蕴层面等三个层面组成。 10、模仿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文学艺术就是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模仿的结果,其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与亚里士多德等。 11、文学创作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发生阶段、构思阶段与物化阶段。 12、文学语言的能指功能,使文学作品具有了混沌、模糊、多义的特点。 13、巫术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巫术的思维与仪式活动之中。 14、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就是世界、作品、艺术家与欣赏者。 15、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的观点,文艺起源于劳动。 16、中国古代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就是王国维。 17、在我国文学史上,作为文学观念发生变化的重要分水岭的时代,即由不自觉到自觉的时代就是魏晋时代。 18、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真正开端的第一个文学流派就是象征主义。 19、小说起源于神话,就是因为小说从神话中继承了两个最重要的元素,即叙事性与虚构性。 20、与西方文学传统相比,中国的文学传统以抒情文学为主导。 21、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的特点就是以具体的感性形式描绘对象。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一、选择题 1、“文以气为主”,这句话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 2、唐代继王昌龄之后,侍僧皎然又把有关“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文外之旨”等重要命题。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划分为两类: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4、依据戏剧所表现的矛盾的性质和美学风格,可将戏剧划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三类。 5、人物是小说的核心要素。 6、“游戏说”认为文学艺术产生于原始人的游戏冲动和游戏活动,对这种说法有着系统思想的理论家是席勒和斯宾塞。 7、魏晋南北朝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这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学理论著作,影响深远,如:曹丕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等。 8、艺术构思中的形象也称为内心形象。 9、文学文本由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等三个层面组成。 10、模仿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文学艺术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模仿的结果,其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等。 11、文学创作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发生阶段、构思阶段和物化阶段。 12、文学语言的能指功能,使文学作品具有了混沌、模糊、多义的特点。 13、巫术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巫术的思维和仪式活动之中。 14、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是世界、作品、艺术家和欣赏者。 15、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的观点,文艺起源于劳动。

16、中国古代意境论的集大成者是王国维。 17、在我国文学史上,作为文学观念发生变化的重要分水岭的时代,即由不自觉到自觉的时代是魏晋时代。 18、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真正开端的第一个文学流派是象征主义。 19、小说起源于神话,是因为小说从神话中继承了两个最重要的元素,即叙事性与虚构性。 20、与西方文学传统相比,中国的文学传统以抒情文学为主导。 21、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的特点是以具体的感性形式描绘对象。 22、一般说来,特别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强调直抒胸臆的是浪漫主义。 23、提到阿Q,我们就会想到“精神胜利法”;提到林黛玉,我们就会想到她多愁善感的性格,这说明典型性格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总特征。 24、中国抒情理论史上最负盛名的美学范畴是意境。 25、一般说来,特别强调“艺术家不应在它的作品里露面,就象上帝不该在生活里露面一样”的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 26、在关于艺术起源的问题中,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游戏说”的理论家是席勒与斯宾塞。 27、根据作品容量的大小和篇幅的长短,可将戏剧文学区分为独幕剧与多幕剧。 二、名词解释 1、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2、艺术构思:是指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作家对所积累材料和艺术发现进行梳理、提取、综合、加工,以形成观念中的艺术意象的过程。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A

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考试试卷 《文学概论》(A) 一、填空(1空1分,共20分) 1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包括五个分支,即()、()、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 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四个要素构成。 3、(、可以说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 4、文学概念有三种不同含义,分别称作( )、()、() 5、本文可以分为三个大的层次,“陌生化”是(、层面的特征。 6、清末(、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 7、抒情作品的主要体裁是() 8、诗的基本特征是(、()()。 9、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如下五个要素:(卜()、()、 ()、语境。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20 分) 1艺术真实 2、审美意象 3、隐含的读者 4、期待视野

5、典型环境 三、简答(每个10 分,共30 分) 1、简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2、简述作品与意识的冲突。 3、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文学概论》(第2 页共5 页)

四、论述(每个15分,共30分) 1、结合作品谈谈文学意境的特征。 2、试论审美批评。 精品word文档可以编辑(本页是封面)

if*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0万U豆体验卡 卡号:50D890668267e3349e33 密码:686d03401eefba96faba 奖品名称:500万U豆体验卡 卡号:50De7a00c543af387fc0 密码:b26488ce65abc1787202 奖品名称:500万U豆体验卡 卡号:50Dbac63885c802fd52e 密码:3d1c344384327b85efff 奖品名称:500万U豆体验卡 卡号:50Dd97f0765bdf6998a3 密码:48db1c14e42a2b321fac 奖品名称:500万U豆体验卡 卡号:50D61215eb41ae3cc919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资料 一、文学作品类型: 总结历史上文学创造的普遍规律,我们根据文学创造的主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一)现实型文学. 定义: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1、再现性.现实型文学偏重于对客观现实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现实矛盾,触及人生。现实型文学在再现现实时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反对主观随意性。作家不直接出面在作品中表露自己的主观倾向,是现实型文学创作的重要原则。现实型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反映形态,同样包含着对现实生活的情感评价。 2、逼真性。逼真,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现实型文学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描写生活里本来就有的事物,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反映客观存在,表现作者真切的现实感受。 (二)理想型文学。 定义: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表现性和虚幻性。 1、表现性。表现,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理想、想象、幻想等)以形象呈现出来。理想型文学的主观理想精神,在文学反映方面体现为对现实矛盾

的情感评价的侧重。而其情感态度常常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 2、虚幻性。现实型文学以写实的方法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理想型文学则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三)象征型文学。 定义: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特征:暗示性和朦胧性。 1、暗示性。暗示是象征型文学寄寓意蕴的方式。暗示指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义的内涵。象征型文学的寓意是通过暗示方法实现的,暗示不同于现实型的再现和理想型的表现,常常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 2、朦胧性。朦胧,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象征是抽象之物与具体之物之间的比较,其中的意义是纯粹暗示出来的。并且由于象征经常是单独存在的,读者又很少得到何物被象征化的暗示,因此,象征主义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内在的朦胧性。 二、文体 1、诗: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可以分成抒情诗与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等。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 2、小说: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小说可

文学概论综合复习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指导 ]第一部分课程考核说明 1.考核目的通过本次考试,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内容和重点、难点的掌握程度,考核学生对文学概论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 2.考核方式本课程期末考试为开卷笔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 3.适用范围、教材 本课程期末复习指导适用范围为重庆电大成人教育专科汉语言文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文学概论”课程。 考试命题的教材是由王一川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文学概论》教材。 4.命题依据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试要求本课程的考试重点包括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两个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对《文学概论》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 6.考题类型及比重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名词解释题(20%),填空题(20%),判断分析题(24%),简答题(20%),论述题(16%)。 第二部份期末复习重点范围 第一章文学与文学理论 一、重点名词:文学摹仿论文学理论二、重点掌握 文学的现代含义;文学的特征;文学的属性;文学理论的含义。 第二章文学文本 一、重点名词:再现型文本大众文化文本二、重点掌握 文学文本的概念和特征;英加登的文学层面论。文学文本的层面;文学文本的呈现类型及其特征;文学文本的文化类型及其特征。 第三章文学媒介 一、重点名词:文学媒介大众媒介 二、重点掌握 文学媒介的概念及媒介优先;文学媒介的特点和作用。 第四章文学语言 一、重点名词:文学语言 二、重点掌握 语言的内涵及功能;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汉语形象的修辞形态。 第五章文学形象 一、重点名词:文学意境文学意象文学典型二、重点掌握 文学意象及其特征;文学意境及其特征;文学典型及其特征。文学意象、文学意境和文学典型的演变;文学意象、文学意境、文学典型的个案分析方法,能够分析文学作品。 第六章文学体裁 一、重点名词:散文诗小说剧本二、重点掌握 诗、小说、散文、剧本的特征;诗、小说、散文、剧本的类型。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区别与汇通。 第七章文学写作 文学写作的含义和属性;文学写作的意义;作者角色;作者的语境条件;作者的主体条件;文学写作状况;文学写作过程; 第八章文学阅读 一、重点名词 文学资源场构思文学阅读拟想读者二、重点掌握 文学阅读及其意义;读者的语境条件;读者的主体条件;读者的文本条件。文学阅读的状况、过程和效果。 第九章文学批评 一、重点名词:文学批评

0001文学概论2016年7月期末考试指导

0001《文学概论》2016年6-7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文学概论》是关于文学的普遍规律的学科,属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理论基础部分。因此,要研究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文学概论无疑是核心课程之一。《文学概论》课程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其它课程具有密切的关系:它以其它课程为材料和基础,同时又指导其它课程的学习。因此,应当注意把文学概论的学习与其它课程学习结合起来。文学概论课讲述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讲述文学活动、文学的性质、文学创造过程、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叙事性作品、抒情性作品、文学风格、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和文学接受过程。 (1)该课程为闭卷考试,试卷主要有四种题型: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题型说明 题型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题型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题型三: 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题型四: 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 二、知识点 第一章文学主要活动 (1)20世纪西方文论的三种思潮 一是俄国形式主义,主张文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作品对世界的再现或对作者情感的表现,而应是作品的语言形式本身;二是美国“新批评”,提出“文学本体论”概念,认定文学活动的本体仅仅在于文学作品的形式,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三是法国结构主义,搜求超个人和超现实的永久性客观“结构”,强调作品的与世界和作者相疏离的独立性和自足性。 (2)游戏说 游戏发生说认为,文学活动来源于人的无外在目的的游戏活动,由此看它本质上就是一种游戏。 (3)摹仿说 古希腊文艺摹仿说的基本含义是,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的摹仿。 (4)巫术仪式发生说 巫术仪式发生说认为,文学活动发生的起点是原始巫术仪式。主要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弗雷泽和哈丽逊。 (5)劳动说 文学活动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劳动。具体地说,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这可以从四方面去理解:第一,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第二,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第三,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第四,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样式。人类早期的文艺往往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形式,这种形式正同原始劳动过程的有节奏的号子或呼叫、富于舞蹈性的动作等特点直接相联系。具体地说,早期文学的三位一体形式,正是劳动过程中这几种艺术形式的萌芽因素结合在一起的反映。 (6)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 文学是一种社会性话语活动,是说文学不是单纯的个人话语行为,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话

《文学概论》课程期末试题B卷及答案

《文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试卷B 专业年级姓名分数考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不包括( ) A.观念论B.作品论 C.结构论D.创作论 2.王国维的文学理论名著是( ) A.《谈艺录》B.《人间词话》 C.《管锥编》D.《原诗》 3.“为艺术而艺术”是哪种文学观念的主要口号? ( ) A.独立说B.再现说 C.体验说D.表现说 4.文学是( ) A.独立自足的本体B.作家的主观表现 C.一种社会意识形态D.现实的模仿 5.“距离论”的提出者是( ) A.布洛B.英加登 C.荣格D.弗洛伊德 6.把语言具体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的语言学家是( ) A.童庆炳B.英加登 C.凯塞尔D.索绪尔 7.“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所使用的修辞方式是( ) A.隐喻B.典故 C.夸张D.悖论 8.中国最早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是( ) A.王维B.李白 C.司空图D.王昌龄 9.《西厢记》的作者是( ) A.关汉卿B.王实甫 C.马致远D.白朴 10.故事时间长度为零而叙述文本的时间大于零的一种时距是( ) A.省略B.停顿 C.概略D.减缓 11.从人物性格给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把人物区分为“扁平”和“圆型’’的是( ) A.格雷马斯B.康德 C.歌德D.福斯特 12.狭义象征主义指l9世纪中叶以——为核心形成的一个文学运动。( ) A.法国B.英国 C.意大利D.美国

13.在我国,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的是( ) A.刘勰B.曹丕 C.曹植D.曹操 14.“一个大作家绝不能只有一颗印章”体现的是文学风格的( ) A.多样性B.单一性 C.稳定性D.独创性 15.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文学风格分为( ) A.八体B.十体 C.十二体D.二十四体 16.全面论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关系的是( ) A.刘勰B.苏轼 C.苏辙D.郑板桥 17.文学批评的对象是( ) A.各种文学现象B.各种社会现象 C.文学作品D.作家 18.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是( ) A.小说B.诗歌 C.戏剧D.散文 19.强调主观精神、个人主义和批判意识的文学思潮是( ) A.浪漫主义B.古典主义 C.现实主义D.批判现实主义 20.下列作品中属于乔伊斯的是( ) A.《尤利西斯》B.《雷雨》 C.《城堡》D.《原野》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l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 ) A.文学发展史B.文学演变史 C.文学批评D.文学创作 E.文学理论 22.文学语言组织的三个层面是( ) A.语音层面B.文法层面 C.辞格层面D.词法层面 E.意义层面 23.意境的两大因素包括( ) A.情B.景 C.形D.神 E.物 24.作家的独特素质主要表现在( ) A.经常处于创作激情中B.具有极为敏锐的观察力 C.对语言有着超常的敏感D.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 E.有一定的人格修养 25.中国古典的批评方法主要有( )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B卷) 一、概念题(10分,每小题2分) 1.文学: 2.艺术真实: 3.文学性: 4.叙述频率: 5.文学消费: 二、填空题(20分,每小题1分) 1.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来源的三位哲人是、、。2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包括、、、。3.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摹仿的世界有三种_____ 、_____ 、____ 。4.英加登的文本五层面说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5.人类文学传播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发展的两条路线是_______、________。 7.王国维把文学意境分为、。 8.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 9.关于文艺起源的主要观点有、、、。10.文学批评的多种形态包括、、、、。11.故事行动序列的典型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历史上的主要悲剧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学期待视野的三个层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发展社会主义文学的“二为”方向是_______、________。 16.常见的批评文体包括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7.依据表演方式,戏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18.依据形式划分,诗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19.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标准是、。 20.文学接受发生的主体因素包括、、。三、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正确的题号上打“√”)1.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①关注现实②细节真实③反映本质④排斥理想⑤反对虚构 2.文学抒情在本质上属于: ①现实评价②自我表现③审美体验④情感宣泄⑤艺术形式 3.作为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 ①文字的科学②文章的学问③文化的载体④语言的艺术⑤抒情的方式4.表现文学风格的具体话语情境包括: ①词语运用②体裁选择③结构安排④形象创造⑤社会状况 5.艺术灵感的主要特征包括: ①突发性②直觉性③迷狂性④情感性⑤创造性6.文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表现在: ①反映对象②反映方式③作用特点④材料来源⑤思维形式 7.依据作品内容,诗歌可分为: ①自由诗②抒情诗③格律诗④叙事诗⑤哲理诗8.文学阅读活动对读者的要求是: ①期待视野②对话欲望③思想正确④情感丰富⑤见仁见智 9.俄国形式主义文论提出的主要理论观点有: ①文学性②陌生化③本体论④细读法⑤主体论 10.作者中心论强调的主要方面是:

文学概论期末作业答案

《文学概论》期末作业答案 (各章节及其论述题的重要程度分为三级:一级为一般,无任何符号;二级为比较重要,有一个△;三级为重要,有两个△。名词解释属基本概念,应全部掌握,不区分重要程度。)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一、名词解释 1. 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典型一般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作品中人物的典型性,它的性格特征和艺术魅力都是通过“卓越的性格刻画”来实现的,在人物塑造时处于艺术表现的中心地位。 2. 特征化是写实性作品中最基本的表现方法,即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个事件、一个人物或一种人物关系,高明的作家可以通过特征化使之变为传世之作。 3.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审美范畴,也是我们民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4. 意象在这里主要指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5.在创作中,作家把与人太切近的事物或现象当成是第一次看见,无法称呼,不得不进行非指称的描写,以造成似曾相识的生疏感。 二、论述 △1.答:(1)文学话语是内指性的,普通话语是外指性的。普通话语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它必须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并且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文学话语则是指向本文中的艺术世界,它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而要求与整个艺术世界氛围相统一。 (2)文学话语具有心理蕴含性。语言符号一般有两种功能,即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普通话语侧重于它的指称功能,而文学话语则把它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文学话语中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话语更富于心理蕴含性。 (3)文学话语具有阻拒性,又称“陌生化”。文学话语要力避语言的“自动化”现象,设法把普通话语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话语,这种话语可能不合语法,打破了人们理解的常规,甚至不易被人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在延长感知时间、增加感知难度的情况下,反而增强了它的审美效果,形成文学话语的一大特色。但阻拒性话语不能使用得过滥、过多,要用得恰到好处。 △△2.答:(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举例时最好列举两例,一类是写实型的,必须从中谈出作者对生活原型的加工提炼,以证明貌似客观,实有主观因素;一类是抒情或者象征型的,必须从荒诞的外貌中,举出这个形象的客观依据,以证明貌似主观化的形象,实有客观根据。 (2)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文学形象,一方面是假定的,不是生活本身,有的甚至与生活本身的逻辑也不一致;另一方面,它又来自生活,能使人联想起生活,使人感到比真实的生活还真。这就是文

0001《文学概论》2012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

0001《文学概论》2012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文学概论》是关于文学的普遍规律的学科,属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理论基础部分。因此,要研究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文学概论无疑是核心课程之一。《文学概论》课程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其它课程具有密切的关系:它以其它课程为材料和基础,同时又指导其它课程的学习。因此,应当注意把文学概论的学习与其它课程学习结合起来。文学概论课讲述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讲述文学活动、文学的性质、文学创造过程、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叙事性作品、抒情性作品、文学风格、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和文学接受过程。 (1)该课程为闭卷考试,试卷主要有四种题型: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题型说明 题型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题,总计20分 题型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题,总计30分 题型三: 分析题每题10分,共2题,总计20分 题型四: 论述题每题30分,共1题,总计30分 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201209学期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 二、知识点 第一章文学主要活动 (1)文学活动四要素 文学活动不是仅仅由某个单一因素组成的,也不是几个因素的简单组合,而是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个要素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所谓有机整体,这四要素在文学活动整体中不是彼此孤立地或静止地存在着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它们可以说构成了一个浑然一体的系统。文学活动正是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构成的一个螺旋式的循环结构。 四要素各自不同的作用: ①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更是文学作品再现或反映的对象; ②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不仅是写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 ③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通过阅读作品而与作者达成沟通; ④作品是作者的创造物和读者阅读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2)游戏说 游戏说是关于文学起源的一种学说。 (3)劳动说 (4)模仿说与表现说的主要区别 (5)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 第一,文学是生存于社会的人们相互沟通的话语行为,因而具有社会性;第二,文学作为话语,其唯一源泉是社会生活,同时,其各种要素的产生、发展与变化都最终取决于社会,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事件的重复与话语的重复。前者是指某一类型的事件反复出现;后者是指对一个事件的反复叙述。5.文学消费在广义上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欣赏;在狭义上则是指近代以来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条件下,人们把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而对它的购买、阅读以及传播行为,它是文学生产的最终完成。二、填空题1.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2.世界、作家、作品、读者3.已有的事、或有的事、应有的事4.声音、意义、世界、观点、形而上5.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6.科学主义、人文主义7.有我之境、无我之境8.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9.摹仿说、巫术说、游戏说、劳动说10.伦理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心理批评、语言批评11.首尾接续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联式12.声音、画面、情感经验13.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观念悲剧、社会悲剧14.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15.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16.论文、点评、随笔、序跋17.话剧、歌剧、舞剧18.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19.美学观点、历史观点20.期待视野、接受动机、接受心境三、选择题1.①②③2.①②③⑤3.④4.①②③④5.①②⑤6.①②③⑤7.②④⑤8.①②④9.①②③10.①②③⑤四、简答题1.影响文学发展的上层建筑因素包括:政治、道德、哲学、宗教,它们对文学的影响更为直接,文学发展是在诸多因素的“合力”中进行的。政治影响:(1)制度、政策对于推动或扼杀文学的巨大作用;(2)特定的政治思想对文学思想的深刻介入;(3)统治者的个人好恶对于文学的有力影响。道德影响:(1)道德观念是评价文学的基本尺度;(2)道德冲突是文学的魅力之所在;(3)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的矛盾。哲学影响:(1)哲学思潮深刻影响文学面貌;(2)哲学精神影响作家对生活的理解;(3)哲学意识表达是作品获得深刻性的条件之一。宗教影响:(1)思考彼岸影响文学思维层次;(2)想象方式启迪文学运思境界;(3)思维方式影响文学批评观念。2.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所呈现的丰富意味,一般又可分出三个层面:(1)历史内容层:作为生活的折光、作为文化的积淀、作为诗意的表现;(2)哲学意味层:作者对人生真谛的刻骨铭心的体验、作品中深藏的超越时空的永恒的人生精义、读者所悟到的可喻不可说的生命的灵境;(3)审美意蕴层:感官的愉悦、体验的丰富、生命的激情。3.共鸣是指人们在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所产生的同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相通、类似或交流融汇的思想感情活动,其要点有二:一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感应与交流,二是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时的共识;产生共鸣的原因有:读者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优秀作品表现了人类的共同美,读者人生体验与作品情境的一致,基本人性的相通以及主体心理的同构。五、论述题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典型的美学特征首先在于其特征性,即外在形象的极其生动、独特,内在本质的及其丰富、深刻,既有总体性格特征,又有局部细节特征;典型的另一美学特征在于其艺术魅力,外在表现上是其强大的吸引力,内在实质则是其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藉性所造成。伟大的文学典型通常都是在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创造,是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这一个”。

中央电大汉语言专科《文学概论》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

中央电大汉语言专科《文学概论》期末考试 简答题题库 31.简要阐释文学媒介的特点,并就某个特点说说自己的感受。 答案要点: (1)涉义性;(3分) (2)物质性;(3分) (3)中介性;(3分) (4)语境依托性。(3分) 阐述与谈感受。(6分) 32.简要回答文学意象的特征。 答案要点: (1)指意性;(4分) (2)暗示性;(4分) (3)朦胧性。(4分) 阐述解释。(6分) 31.简要阐释文学的基本属性,并对其中某一属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要点: ①文学呈现为语言蕴藉;(4分) ②文学表现个体生存体验;(4分) ③文学再现社会境遇。(4分) 阐述解释与谈看法。(6分) 32.简要说明文艺批评者应具备的主体条件,对其中的某一条件谈点自己的看法。 答案要点: ①审美感受力。(3分) ②理性分析能力。(3分) ③文学史眼光。(3分) 阐述与谈看法。(9分) 31.简单阐释象征型文本及其特征,并简要分析阐释其中之一特征。 答案要点: ①象征型文本是以暗示方式披露隐含的哲理的文本。(5分) ②它的特征有暗示性、说理性和待解性。(5分) 阐述与解释。(8分) 32.简要阐述文学阅读的一般过程,结合自己的阅读过程谈点感受。 答案要点: ①发生阶段;(3分) ②发展阶段;(3分) ③高潮阶段;(3分) ④后效阶段。(3分) 阐述与解释。(6分)31.简要阐释文学媒介的特点。 答案要点: (1)涉义性;(3分) (2)物质性;(3分) (3)中介性;(3分) (4)语境依托性。(3分) 阐述及分析(6分) 32.简要阐释文学阅读中读者的主体条件。 答案要点: (1)阅读期待;(3分) (2)语言阅读;(3分) (3)形象感受;(3分) (4)意蕴体味。(3分) 阐述及分析(6分) 31.简单说明文学的特征,并就某一特征稍加阐释。 答案要点: (1)文学是一种语言性作品;(3分) (2)文学的语言富有文采;(3分) (3)文学要表情达意。(3分) 阐述解释(9分) 32.简要阐释文学媒介的特点,并就某个特点说说自己的感受。 答案要点: (1)涉义性;(3分) (2)物质性;(3分) (3)中介性;(3分) (4)语境依托性。(3分) 阐述与感受(6分) 31.简要阐释文学的基本属性,并对其中某一属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要点: (1)文学呈现为语言蕴藉;(4分) (2)文学表现个体生存体验;(4分) (3)文学再现社会境遇。(4分) 阐述解释与谈看法(6分) 32.简要阐述文学阅读的一般过程,结合自己的阅读过程谈点感受。 答案要点: (1)发生阶段;(3分) (2)发展阶段;(3分) (3)高潮阶段;(3分) (4)后效阶段。(3分) 阐述与解释(6分) 1.简要阐释文学媒介的特点。 答案要点: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参考答案A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参考答案(A卷) 一、填空 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 2、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3、康德 4、广义文学狭义文学折中义文学 5、文学话语 6、王国维 7、抒情诗 8、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9、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 二、名词解释 艺术真实:它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与感悟。 审美意象:审美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时候是自觉的,有时可能是不自觉的。 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典型环境: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三、简答 1、(1)从目的上看,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的功利性的手段。 (2)从方式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表现在,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概念的。文学是形象的,这是由文学的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的;文学是理性的,即文学创作、阅读及形象本身都可能与某种间接的或深层的理性考虑有关,这是由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的。 (3)从态度上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表现在,文学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是间接的。 2、(1)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意图是指向性很强的目标预期,它有时并不符合逐渐成熟起来的人物性格发展趋向。当任人物活起来的时候,他必然要按照自己的性格轨道行进,而不愿迁就作家意图。此时要么掐灭他,要么顺从他,在物化中,作家总是采用顺从的方法。 (2)作家创作动机中途转换。开始构思时,作家可能有一粗略意图,可是由于某种外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