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蚕姑娘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蚕姑娘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蚕姑娘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蚕姑娘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蚕姑娘》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安排初读课文,学习生字,了解一些关于蚕的知识,了解蚕经历了“卵——蚕——茧——蛾”四个阶段,学习第一自然段。

一、复习导入:

昨天的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蚕姑娘一课,同学们交流了通过各种方法了解到的蚕的知识,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还了解到蚕姑娘一共要经历四个阶段的变化:卵——蚕——茧——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蚕结茧前的生长变化过程。

二、学文:

1、师:蚕姑娘一共变了几次?

(一)指导学习第一次变化(第2自然段)(课件出示“蚕生长过程的学习表格”)

蚕眠的次数原来的模样成长的过程醒后的模样

第一次又瘦又小吃睡脱醒变黄姑娘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2、师:我们先来看看她的第一次变化吧!请大家轻声读第二自然段,想想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

生:有两句话。

3、师:读书,就要好好地读,读通,读懂,有耐心地读,再请

大家读第二自然段,这一次用默读的方法,并动动手,把第二自然段中写蚕姑娘变化的动作词圈起来。(出示课件文字:成长过程)生:动作词有:睡、变、醒、吃、脱

4、师:你能用“先……接着……然后……的句式把这几个动作词按顺序连起来说一说吗?

生:蚕姑娘先吃了几天蚕叶,接着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然后脱下黑衣裳,醒了,最后变成黄姑娘。

5、师:睡前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课件文字:睡前的样子)

生:是又黑又小的。

6、师:同学们学得很仔细,书上插图中的小同学和你们一样也在仔细地观察蚕姑娘的变化,看看,他们是怎样观察的?

生:有一个男同学拿着本子作记录。

生:女同学把桑叶翻开看看。

7、师:是的,边观察边作记录是一种很好的观察方法,他们也发现了蚕姑娘吃了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了,如果你就是图中的小同学,发现这样的现像,你的心情会怎样呢?

生A:我会很着急。生B :我觉得很奇怪。

8、师:带着你的好奇心、着急的心情读一读第一句。

9、师:(出示课件又黄又瘦的蚕姑娘的图片)同学们,快看:

生:醒了,醒了,变成黄姑娘。

10、师:蚕姑娘在睡前与睡后有什么变化?看着蚕姑娘的变化,

你高兴吗?让我们读一读蚕姑娘的第一次变化吧!

11、师: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试着背一背第二自然段吗?出示课件:()的蚕姑娘,吃了(),就睡在(),(),脱下()。醒了,醒了,变成()。

12、师:蚕不吃不动,这种睡叫“蚕眠”我们叫它头眠,后面的三次分别叫二眠、三眠、大眠

(二)学习第二、三、四次。

1、师过渡:瞧,连她的睡眠都这样有趣,那么二眠、三眠、大眠与头眠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继续学习就知道了。

同桌同学合作学习:

2、自由读课文

3、

4、5三个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比一比,找一找哪些语句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划出来。填写表格。根据学生的表格进行汇报,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指导学习。

(1)出示比较。为什么不用“就”而用“又”?

(2)读一读,比较句子。

蚕姑娘脱下旧衣裳。蚕姑娘换上新衣裳。

蚕姑娘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

3、师:读这两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A:三个句子都有“蚕姑娘”一词。

生B:第三个句子其实是前两个句子合在一起的。

生C:合在一起时,把第二个句子的“蚕姑娘”去掉。

生D:还要把第一个句号改成逗号。

4、师: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可真强,前两个句子写的都是“蚕姑娘”,把两个句合成一个句子时,可以省去第二个句子的“蚕姑娘”承接第一个句子。你再读读下面的两组句子,合并成一个句子。

出示练习句:猴子穿着小孩的衣服。

猴子爬到高竿的顶上。

5、师:出示课件:蚕姑娘脱下黑的、黄的旧衣裳,换上了嫩白的新衣裳,想想蚕姑娘这时会怎么想,怎么说?你能带着这样高兴的语气读读这一句吗?

6、你能根据刚才的学习,把蚕姑娘四次生长变化按正确的顺序排列吗?利用图片,把老师的板书补充完整吗?

7、积累词句:

师:表格的内容基本上都汇报了,请大家再仔细读一读你填写的表格,你还能发现什么秘密?还有哪些有趣的知识?

生A:我发现第一次的蚕姑娘是又黑又小的,变成黄姑娘后,第二次就用“又黄又瘦”,都有一个“黄”字,有承接作用。

生B: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都用了两个“又”字。

师:你还说这样的词语吗?

生C:绳子又细又长。

生D:西瓜又大又圆。

生E:我还发现了很多反义词,有黑对白,胖对瘦,睡对醒。

师:从这些词语中,你感觉到蚕姑娘的成长与变化了吗?

师:你觉得她的变化怎么样?出示课件:()的变化

生:神奇的变化;有趣的变化;奇妙的变化。

四、表演体验,读好课文。

1 、一次次变化的蚕姑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 、你们能用朗读向大家展示那么惹人喜爱的蚕姑娘吗?让大家一起来感受她变化的神奇与有趣吧!(1 )同桌同学从2、3、4、5、四个自然段中选一个段落,进行朗读表演的练习。

(2 )小组竞赛。师生共同评议。(3 )挑选表现最好的4位学生合作表演。

(4 )人人都是可爱的蚕姑娘,齐读齐演。

3、只要我们多注意观察、研究它们,我们就能揭开它们

成长的秘密,得到很多的知识,也能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我们知道蚕姑娘在蚕床上经过四次睡眠,身体渐渐发亮,那么睡了四次的蚕姑娘还会发生些什么变化呢?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学习。

《蚕姑娘》教学设计和反思

《蚕姑娘》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教学课题】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课《蚕姑娘》 【教材分析】《蚕姑娘》文章用七个自然段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多数学生都养过蚕,蚕是他们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昆虫,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们是有生活经验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点使得学生更好地达到了解蚕的生长过程这一教学目标。另外,这篇课文的篇幅比较长,要求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是有一定难度的。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每段相同的句型这一特点,帮助学生突破背诵这一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教学重点】通过朗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去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感悟词句表达的感情,抓住段落特点指导背诵。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一)出示蚕的挂图,观察: (二)谁知道“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蚕是一种昆虫,能够吐丝,蚕丝能织成美丽的绸缎) 从一进入课文的学习开始,就让学生养成认真读准每一个字,写好每一个字的好习惯。人们把“蚕”看作是一个美丽能干的姑娘,亲切地称“蚕”为“蚕姑娘” 。(板书:姑娘) [设计意图:在实际生活中,多数学生都养过蚕,对蚕并不陌生,这是课堂上学习这篇课文一个很好的共同的话题,所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学习这篇课文,能自然地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使得学生对文本内容有种亲切感。同时通过相互交流养蚕的情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蚕的一生。]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了这一自然段,我知道了些什么? 3.着重理解: (1)“钻出”是指孵化出来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想想刚钻出来的蚕姑娘是什么样的? (3)小结:在暖洋洋的春天里,又黑又小的蚕姑娘从蚕孵里钻出来了。 4.齐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课文中“蚕山”“蚕床”这两个词的意思学生不太懂,即

(精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草原》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草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 学情分析 学生到过内蒙古大草原的不多甚至没有,但是通过很多草原歌曲以及影视作品等,会对内蒙古大草原有一定的了解,也很感兴趣。因而,本课的学习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教学建议 1.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初步了解有关内蒙古大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也可搜集古今文人描写内蒙古大草原的诗词等,加深对内蒙古大草原的感性认识。 2.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练的诗句总结全文。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3.本文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要加强有感情地朗读的指导。 4.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表达方式,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 5.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后,教师可相机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西部,如搜集资料,访问老师、家长,与西部地区的小学生建立联系等。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8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优美的句子。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重点难点

《掌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掌声》教学实录 第二课时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掌声》这篇课文,黑板上的词语还记得吗?生:齐读词语“愿意、姿势、投向、情况、慢吞吞、热烈、情绪、讲述、普通、鼓励”。 师:词语记得非常牢,能读好这就话吗? 生1:读“从那以后,英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师:非常好,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从那以后,英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师:读完这句话后,你知道英子以前是怎么样的? 生:以前的英子是忧郁的。 师:现在,让我们走进英子的生活,看看在英子的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 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英子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 生:英子是一个文静的小女孩,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师:“默默地”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不说话的。 师:你轻轻地读读这两句话。 生:读“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师:多么孤独的小英子呀!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

生:齐读“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师:这都是因为什么呢? 生1:英子是个残疾的小姑娘。 生2:她不想别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 师:身体的残疾使小英子失去了童年的快乐。我们再读第一自然段,把英子的忧郁、 孤独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还想继续了解英子的故事吗? 生:想! 师: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英子的句子。生:边默读边画句子。 师:请你把画到的句子读出来。 生1:读出“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 头低了下去。” 生2:读出“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师:让我们再次读这两个句子,了解英子的内心。 生:齐读句子。 师:从这两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生1:从两句话中我体会到了英子的害怕。

蚕姑娘 教学设计

《蚕姑娘》教学设计 一、猜谜导入 1.出示谜语:“天下第一虫”学生猜谜语。 2.讲解:我们中国,很早就养蚕了,古时候人们把它叫做“天虫”,所以“蚕”字上面是个“天”,下面是个“虫”。出示“蚕”、“姑”、 3.提问:说说为什么把蚕称作蚕姑娘?(蚕能够吐丝结茧,作者把“蚕”看作是一个美丽能干姑娘,亲切地称“蚕”为“蚕姑娘”。)4.过渡:出示图片 这就是蚕,她可是一位了不起的魔术师呢,你知道她都会变哪些戏法吗?想知道的小朋友们赶快来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号,并思考:从蚕卵里钻出的蚕姑娘一共睡了几次? 2、检查反馈 大家读得都很认真,蚕姑娘知道小朋友们都很想了解她,但是在了解蚕姑娘之前老师还要考考大家,这些词语你会读么?(出示词语)(1)出示:蚕姑娘蚕卵桑叶黑衣裳又黑又瘦蛾旧衣裳换衣裳发胖盖新房茧子一声不响注意读准字音,哪些字的读音特别容易读错,等会请你做小老师给大家提个醒。 小老师带读,自由读,指读,去掉拼音读。(多种方式读)

(2)看来词语都难不倒大家,那么课文能读好吗?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 指名读分自然段读课文。 读了课文以后,你知道了吗,蚕姑娘一共睡了几次?(四次) 3、同学们读得真认真,我们赶快去看看蚕姑娘是怎么长大变化的吧。 三、细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并说说这一段主要讲什么。理解“蚕卵”,(蚕姑娘产下的卵)(出示图片) 预设:蚕姑娘是在天气暖洋洋的春天钻出来的。指导朗读“暖洋洋”。学生列举“ABB”型词语。(冷冰冰、白茫茫、乐呵呵) 2、齐读第一自然段,读了这段后,我们知道了蚕姑娘是春天从蚕卵里钻出来。 四、细读第二自然段 1、蚕姑娘终于好不容易钻出了蚕卵,那么刚刚钻出来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的呢?赶快到第二自然段里找找。(展示图片) 2、又黑又小,这么娇嫩的蚕姑娘是怎样长大的呢?(图片显示)认识桑叶、蚕床。 请小朋友们再好好浏览第二自然段,找出蚕姑娘的几个动作,把 3、句式训练:用“先……再……然后……再然后……最后……”的句子把蚕姑娘的变化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说)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概括小标题。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 草原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交流点拔 1、挂图: 读了课文,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图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告诉我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草原的? 5、读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原因。 6、指名说,体会摹的美和大: ⑴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上了白色的大花。 ①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表现了草原的美和大。 ②绿毯绣白花是很美? ③绿毯为什么会像无边的绿毯? ⑵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一望无际全是碧绿的草原,草原确实很大很美,让人联想到无边的绿毯。 ⑶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公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把“小丘”比作“中国画”,给人美的享受。 ②中国画的技法很多,最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用细细的墨线勾勒出事物的轮廓,然后涂上色彩,画法与我们的铅笔淡彩相似;另一种直接用大毛笔醮上水墨或颜料,画出各种图案,这句话告诉我们小丘像哪种中国画? 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蚕姑娘》教案1

《蚕姑娘》教学设计 闫楼中心小学贾翔荔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蚕生长的整个过程及生长过程的几次变化。 2、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蚕卵、桑叶、衣裳、又白又嫩、渐渐、又白又胖、新房、茧子、一声不响”等词语的意思。 3、会仿照例句用“渐渐”写话。 4、能通过整理排列错乱的句子,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上课前先给大家猜个谜语:姑娘真勤劳,专门吃树叶,成天吐银丝,供人做穿载。生:蚕(异口同声)。 师:你养过蚕吗? (很多学生举起手来,请一个学生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谜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再通过请学生介绍养蚕的经历,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蚕”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处? 揭题:教学“蚕”,想一想,为什么叫它蚕姑娘呢?] 出示一块丝巾,这块丝巾漂亮吗?用手摸摸有什么感觉?谁知道这块又软又滑的丝巾是用什么织成的? 2、出示课题:2、蚕姑娘 教学生字“蚕”,读准字音。 3、你知道关于蚕姑娘哪些知识?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课文录音,课文中讲了蚕姑娘一些什么事? 2、听后交流。 四、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学要求:[圈出生字]读准字音,给课文自然段标上序号。 2、反馈自学情况。 3、小老师领读。 4、去掉音读。 音:卵、床、裳、嫩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五、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新词。 2 给生字扩词找朋友。 六、指导写字描红。 1.提示注意点。 此:左右结构。左部“止”第一笔是长“竖”而不是短“竖”,第四笔是“提”而不是“横”;右部“匕”先写“撇”再写“竖弯钩”,两笔相连而不交叉,不能写成“七”,上部左低右高,下部齐平。 旧:开头两“竖”长度相当,上下间隔相等,“日”框内部一“横”连左“竖”不连右“折”,底部一“横”既连左“竖”又连右“折”。 姑:左部“女字旁”末笔改“横”为“提”,右连第三笔“撇”而不交叉;右部“古”首“横”宜收紧些,下面“口”形上宽下窄,体形稍大,使下部平稳。 蚕:上部首笔是“横”而不是“撇”,第四笔“捺”起笔处连“横”而不连“撇”。“撇、捺”舒展,预留下部空隙写“虫”。 换: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部“提手旁”写法同前;右部“奂”,自上而下笔画由收紧到放开,最后两笔“撇、捺”相配,支持下部平稳。 钻:左右结构,左右宽度相等。左部“金字旁”开头两笔占位略宽,盖住下部笔画;右部首“竖”挺直,“横”画宜短,左连“竖”画,下面“口”形写法同“姑”而略大,保持下部平稳。 娘:左部“女子旁”写法同“姑”字;右部“良”首“点”宜高,第二至四笔应横向收紧,“竖提”长而挺直,其“提”部,形成的角度略大,最后两笔,“撇”连于“捺”,共同布白于右下空隙部位。 桑:上部三“又”呈品字形分布,上大下小,一律改“捺”为“点”;下部“木”的“横”画要长,“撇、捺”舒展,全字上收下放,保持平稳。 盖:上下结构。上部“羊字头”开头两笔一侧“点”一撇“点”,三“横”间隔均匀,中“横”略短;下部“皿字底”体形宽扁,框里两短“竖”,分别同左右两“竖”画走势相应,而彼此对称,平分成框里三个空隙,末“横”特长,左伸右展,保持底部稳定。 裳:上部宜纵向收紧;下部“衣”的“横”画宜短,“撇”画稍长,“竖提”偏左定位,最后的短“撇”连于长“捺”,下部四笔体形宽放,保持全字稳定。 七、达标练习: 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姑娘.(ni a ng niang)衣裳.(shang shang)liang liang)蚕卵.(lan luan) 漂亮( ..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上课前:学生听轻快的音乐,教师在黑板上画枝繁叶茂,独木成林的大榕树。) 师:上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师指黑板上的画)远远地望见了这株大榕树。现在,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们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了! (多媒体播放“大榕树”片段,师配乐诵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生边听边欣赏。) 师:欣赏着榕树,作者发自内心的赞美,他是怎么说的呢?请孩子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有关段落,找一找这句话。 生:作者是这样说的:“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生:(齐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榕树美,美在哪儿呢?这样吧,我们自由朗读描写榕树的段落,体会体会。有喜欢的句子就勾出来多读几遍,有不太理解的地方就在旁边作上记号。 师:你们喜欢读哪些句子,体会到了些什么,谁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我觉得这株榕树特别的大,因为作者远望时还以为是几株榕树,可现在走近了,看清楚了才发现,“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生:我还给他补充一点,这株榕树长在一座小岛上,一株树就占据了整座小岛,真的是“独木成林”。

生:我喜欢读这几句话“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从这几句话中,我体会到了榕树的绿叶特别美,颜色鲜艳欲滴,又十分的繁茂,充满了生机。 生:我认为榕树最美之处还在于它的根。榕树的根与众不同,课文中是这样写的“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枝上生根”,使榕树显得特别的奇特。 师:还有哪些孩子体会到了榕树根的奇特?也欢迎你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榕树枝上生根,是因为榕树枝上长着许多气根,气根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越长越长,一接触到地面,就钻进了泥土里,长成了新的根。 师:哟,你的知识可真丰富!你是怎么了解到气根的知识的? 生:我是从《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中的“植物篇”里了解到的。 师:多读课外书的确能增长我们的见识!那你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还有谁想读?读出榕树的大、榕树的奇。

二年级语文《蚕姑娘》教学设计(最新)

二年级语文《蚕姑娘》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理解理解“姑娘、桑叶、茧子”等词的意思。 2、步理解课文。理清层次,了解茧生长的整个过程。 3、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字词,让学生了解蚕的整个生长过程及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变化。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新词。 2、完成课后第一题,按要求写笔画。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这一段,说这一段主要讲什么。理解“蚕卵”,(蚕姑娘产下的卵)。 2、齐读这一段,读了这段后,你知道了哪些知识?你是从哪里读懂的?(春天,从蚕卵里钻出来。) 三、学习课文的第2—5自然段。 1、蚕姑娘是怎样的呢?请你读读课文2—5自然段。 读完后用“( )的蚕姑娘”来说一说,还可以“AABB”的蚕姑娘,或蚕姑娘是“ AABB ”来说一说。 2、蚕姑娘真奇怪,为什么有的说是又黑又小,有的说是又白又胖的呢?

3、课文中哪段写又黑又小的黄姑娘,哪段写又黄又瘦的白姑娘,哪段又是写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又白又胖—又白又亮的蚕姑娘?指名读,共换了几次衣服? 4、学习第一次换衣服。 ⑴、自由读课文,又黑又小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后做了些什么?用波浪线划出表示动作的词。 ⑵、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说说蚕的变化。 ⑶、质疑问难,理解“蚕床”等词的意思。[蚕床就是蚕匾](说—问—读) ⑷、指导朗读。 5、学习第二次换衣服。 6、学习第三、四次换衣服。 ⑴、自由读4、5段,找一找哪些句子在写法上与前两段不同,划出来。 ⑵、理解“渐渐长胖”和“渐渐长亮”中的“渐渐”是什么意思?可以用什么词语来代替? ⑶、齐读4、5自然段。 7、有感情地朗读2—5自然段。 1、完成课堂作业第三题。 2、用“渐渐”写一句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6、7自然段,进一步了解蚕的整个生长过程。 2、朗读课文。 3、知道“穿、新、嫩、瘦、吞”等词的`反义词。 教学重难点:

《少年闰土》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少年闰土》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一、导入(2分钟)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少年闰土》。(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一二起——(生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闰土和“我”快乐的相处过程中,他向“我”讲述了哪些稀奇事?(指名回答,师适时板书) 二、研读课文,感悟课文(35分) 师:在这些稀奇事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件事?(生举手)请你——谁也来说说?(生举手)请你—— 师:那你们猜一猜,老师最感兴趣的是哪件事?(生举手)请你——(如生没猜中,师微笑摇头示意其他同学继续猜)请你——(如生猜中,师微笑握手)你真是老师的知心朋友! 师: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看瓜刺猹”的内容。请你们找到相关的段落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标记出哪些话是闰土说的,哪些话是“我”说的。听明白的请示意。(生明白手势示意)开始吧!(生自由读文,师巡堂,大概2分钟) 师:(PPT出示闰土和“我”的对话),谁来读闰土说的话?(生举手)好,请你——谁来读“我”说的话?(生举手)请你——(两生分角色读“看瓜刺猹”对话) 师:这两位同学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生评点)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这两位好朋友的对话。“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生倾听) 师:同学们听老师朗读完了,感觉老师读得怎么样?用你们会说话的小手告诉我吧!(生鼓掌) 师:现在请你们再次浏览“看瓜刺猹”的对话,找一找刺猹的动作词语有哪些呢?并用“△”标注出来。(师巡堂) 师:谁来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动作词语?(生举手)请你——(如生没找齐词语)这位同学找齐了吗?谁来补充一下。(生举手)请你—— 师:从这些描写动作的词语,我们可以感受到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生回答,师适时板书) 师:闰土月夜里看瓜刺猹的美好画面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三十年过去了他仍是记忆犹新。课文的一开篇,首先就是回忆月夜看瓜刺猹的美好画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老师朗诵,边想象这一个美好的画面。 (生闭眼聆听)“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师朗读完后,PPT出示看瓜刺猹的画面)看到这么美好的画面,你们的心是不是也飞到了遥远的闰土的故乡,想和他一同体验那有趣的看瓜刺猹呀? 师:请你们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看瓜刺猹”这一部分的内容的? 试着归纳品读课文的学习方法。个人先作思考,然后四人组再交流一下(四人组交流)

1下5《草原的早晨》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草原的早晨》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草原的早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草原的早晨》,今天老师来考考你们,看你们的生字词掌握得怎么样? 生:鞭声、打破、黎明、宁静、铺满、新绿、 无边、牧民、跨上、骏马、远处、动听 师:读得真准!老师提醒你们注意读准“民”和“处”的读音。来,跟着老师读一遍。 生:民、民、民处、处、处 师:让我们开火车来读一读。 生:开火车读。 二、精读课文,朗读感悟 师:生字读好了,我们来读一读课文吧!谁愿意读第一小节?你来。谁读第二小节?你来。谁愿意读第三小节?好的,就你吧。 (出示课文,学生读。)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草原的早晨是怎么来到的吗? (出示第一段) 生:读第一小节。 师:看图,黎明的草原一片宁静,是什么把草原从睡梦中叫醒的? 生:是响亮的鞭声。 师:说完整了。 生:是响亮的鞭声把草原从睡梦中叫醒的。 师:是谁在天刚刚亮的时候就抽出了鞭声? 生:是牧民。 师:牧民们是多么勤劳啊! 听!草原上传来了“啪啪”的声音!谁来读一读? 生:响亮的鞭声。 师:点击(响亮)谁的鞭声比他更响?你来试试! 指名多个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声音不是很响亮。 师:那你来响亮地读一读。 (相机评价,切实理解“响亮”。) 师:谁愿意当一回勤劳的牧民,甩起鞭子将草原唤醒? 生:“啪!啪!”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 师:草原还没彻底醒来,现在我们都来当勤劳的牧民,把草原叫醒。 生齐:“啪!啪!”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 师:小朋友们的鞭声真响亮,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 想象:铺满新绿的草原会是什么样子? 生:草原上碧绿碧绿。 生:地上都是绿的。 生:就像铺上了绿色的地毯。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之一 严萍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一课,了解到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 平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盼啊!直到午后一点左右。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同学们,那是什么声音呵? 生:潮来了! 师:对,大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 生:想! 师:说去就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仔 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观后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由读三、四自然段,并记下问题。) 生:大潮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它的声音非常大,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大潮给我的印象是它气势非常的雄伟。 师:那你所说的气势是你听到的还是看到的呢? 生:是我看到的! 师:能看到气势吗? 生1:我觉得气势是想到的。 生2:我觉得气势是感觉到的。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真不错。 生:我不明白的地方是课文中“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 江面”这句话前面说白线很快地移来,后面又说它拉长变粗是逐渐的,我不明白这里 前后是不是有点矛盾呢? 师:她真会动脑筋! 生:我不懂的地方是课文中为什么用白色战马,而不用别的什么马来形容大潮呢?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潮来时这一部分。请同 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大潮声音的词句,用“直线”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词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 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勾画。) 生:我画的描写潮来时声音的句子是——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大潮样子 的句子是——从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师:嗯,你听到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闷雷滚动,看到它的样子——一条白线。 (师板书:闷雷滚动、白线) 师:那么大的潮为什么会是一条白线呢?

小学语文二年级《蚕姑娘》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二年级《蚕姑娘》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蚕姑娘》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蚕姑娘》(苏教版第四册)是一篇常识性的课文,文章用7个自然段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第一自然段主要讲春天暖和时,蚕丛蚕卵里孵化出来。第二到五自然段具体介绍蚕的4次蚕眠情况。第六、第七两个自然段写蚕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蛾子钻出来的情况。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多数学生都养过蚕,蚕是他们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昆虫,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们是有生活经验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点使得学生更好地达到了解蚕的生长过程这一教学目标。另外,这篇课文的篇幅比较长,要求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是有一定难度的。好在课文的语言生动,句末注意押韵,读起来比较上口,第二到五自然段的段落结构相似,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文的这一特点,帮助学生突破背诵这一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4次蚕眠的情况,了解蚕的成长过程。学会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去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感悟词句表达的感情,抓住段落特点指导背诵。 教学时间: 共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略)重点学习生字,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老师板书“蚕”字揭示本节课学习内容 我们中国,很早就养蚕了,古时候人们把它叫做“天虫”,所以“蚕”字上面是个“天”,下面是个“虫”。 2、板全课题揭示新授内容 3、说说为什么把蚕称作蚕姑娘? 二、了解蚕的生长情况 1、结合生活,交流对蚕的了解 指名说说自己养蚕的情况,老师可以结合学生介绍作些补充 [在实际生活中,多数学生都养过蚕,对蚕并不陌生,这是课堂上学习这篇课文一个很好的`共同的话题,所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学习这篇课文,能自然地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使得学生对文本内容有种亲切感。同时通过相互交流养蚕的情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蚕的一生。] 2、自读课文,思考:蚕从卵变成蛾经历哪些过程?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一、想一想,提取词句 生:老师好! (屏显。师生合作读。) 乱世礼难存,幸有桃源,得续古风三百代。 佳篇人可览,惟凭五柳,能传名句几千年。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前面,我们通读了文章,疏通了文意。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请大家合上书想一想: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有哪些? 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生:“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师:“其中往来种作”中的“种”,应该读作“zhòng”。 生:“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屏显。生齐读。)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设计意图:筛选提取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明确研读对象。)二、找一找,理解词句 师:依据这些词句,老师特意画了一幅插图,想考一考大家对词句的理解。同学们找一找图中哪些地方画得与原文有出入。 (屏显。) (生认真观察插图,相互交流后发言。)

师:同学们都在跃跃欲试。看来,你们都有自己的发现。谁来说说?生:土地画错了。文中是“土地平旷”,“平旷”的意思是“平坦开阔”,图中的土地却是有高有低,凹凸不平。 师:观察得很仔细。 (屏显。)平旷,平坦宽阔。 生:房屋也画错了。文中是“屋舍俨然”“,俨然”的意思是———(生皱眉,思考)反正图中的房屋画得横七竖八,与原文不符。 师:谁来帮帮他? 生:“俨然”的意思是“整整齐齐”,“然”应解释为“……的样子”,“俨然”可以翻译成“整齐的样子”。 师:你对“俨然”一词的理解很到位。 (屏显。)俨然,整齐的样子。 师:还有哪儿画错了呢? 生:田间的小路也画错了。文中是“阡陌交通”,田间的小路应该是交错相通。图中的小路并没有交错。 师:“交通”这个词我们很熟悉。不是指交通运输吗?比如,城市交通、交通工具等。 生:不是。现在,“交通”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古代,“交通”是

蚕姑娘教学设计

《蚕姑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蚕姑娘》这篇课文用富于儿童化的语言介绍了蚕由卵孵化而来、蚕的四次蜕变、结茧、成蛹,再变成蛾的过程。虽然科普知识介绍的程度较高,但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学生通过能语言文字的理解还是能掌握蚕一生的变化过程的。全文共七个自然段,每一自然都介绍了蚕生长中的一个过程。 由于学生现在所处的生活环境的影响,可能很少有学生对蚕有感性的认识。所以利用图片、课件等教学媒体展示蚕的样子及生长的各阶段的特征还是很有必要的,这样结合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会更容易讲清文章所承载的科普知识。这也应该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所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5个字,重点教学“桑、换、蚕、盖”等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低年级段要求我把识字、写字作为本课的重点。从课文内容看,通过朗读使学生了解春蚕的一生的生长过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同时针对课文蚕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大部分学生缺少对蚕的认识,因此了解蚕的一生变化生长过程也是教学难点,这篇课文篇幅

较长,结构相似,因此正确朗读背诵,有感情朗读是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1、课前我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制作好与课文情境相配套的多媒体课件,不同时期春蚕的图片,生字卡片等。 2、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春蚕的有关知识。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又到周三了,是不是我们要检查一下我们的古诗背诵了?那好我们看看谁背得好?(多媒体展示)你们真厉害,老师真佩服你们,那老师佩服的还有一个小朋友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他家认识他,看看他有什么可以让老师佩服的好吗? 一、板书课题,引起悬念 1、老师板书“蚕”字,请会读的孩子读这个字(教师相机点拨:蚕是平舌音、读的时候可要读准了。)同时相机指导“蚕”字的写法:上面“天”,下面“虫”,难怪古时候的人们把“蚕”叫作“天虫”呢!(教师范写并指导学生在本子上写“蚕”) 2、揭示、齐读课题:课文中的小作者把蚕儿亲切地叫作“蚕姑娘”。(板书:姑娘)谁亲切叫它一声,注意“娘”的发音是轻声。请学生一起来亲切地叫它一声“蚕姑娘”。 3、请学生跟随课文中的老师佩服的小作者去江南旅游,到江南养蚕人家的蚕房里去认识蚕姑娘。

支玉恒 太阳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支玉恒太阳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The second class teaching record of zhiyuhen g sun

支玉恒太阳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课堂实录是教师将自己或他人执教的优质课堂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加上教学后记或听课评价的一种教育实用文体。本教案根据小学语文课堂实录标准 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 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师:上一堂课我们找出了第一中队长“一般特点”,找出了第二 中队长“关系密切”,也找出了大队长“太阳”。那我要问一问了,谁想当大队长?(学生争着举手)你过来,(一学生上前来)想当大队长不能随随便便就当上了。你看美国竞选,克林顿当选了,他要宣誓:我怎么当这个总统。你也得宣誓。举起手来, (面向大家)我现在为什么让你们宣誓,就是看看你们的行为举 止是不是大大方方。你这样扭扭捏捏的,不行,要落落大方。行了,站好了,面对同学。怎么宣誓呢?——“我是大队长,我叫 什么什么……”开始。 生:(举手,笑了) 师:得严肃一点。 生:(大声)我是大队长,我叫张凤林。(众大笑) 师:对不对呀? 生:对。 师:对?大队长应该叫什么? 生:(议论后齐说)太阳。(张生似乎要重说)

师:你连自己叫什么都不知道。这不行,失去了竞选资格。(叫另一学生) 师:好了,一本正经,严肃。当大队长是要严肃的。开始宣誓。 生:我……我是大队长,我叫太阳。 师:宣誓对了,但这个大队长说话不太利索。先让他当一回好不好?好,过来。(指黑板)把你的名字写在这儿。(该生写“太阳”)谁想当第一中队长?(学生争着举手,师叫另一学生上前)你说话是不是比他(指“大队长”)利索? 生:是。 师:好,来宣誓。 生:我是第一中队长,我叫向铁。(学生在下面大声提醒此生,争着举手) 师:怎么都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不行,你又落选了!(另一学生跑上来) 生:(严肃地)我是第二大队长,我叫“关系密切”。 师:去,去去……哪来的第二大队长?(把他用手送回座位,学生大笑。又叫另一生上前) 生:我是第一中队长,我的名字叫“一般特点”。 师:(对大家)注意啊,咱们考考他。(指黑板上的“太阳”)大队长坐在这儿了,你觉得你应该坐在哪里? 生:应该坐在大队长的下面。

二年级《蚕姑娘》集体备课_教案教学设计

二年级《蚕姑娘》集体备课 课题蚕姑娘教时2主备人陈珠凤※教学目标第一课时:1、了解蚕生长的整个过程及生长过程的几次变化。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蚕、姑、娘、桑、旧、换、胖、盖、响”,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3、能通过整理排列错乱的句子,了解蚕的生长过程。第二课时: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习课文内容,进一步了解蚕的整个生长过程,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内容分析:1、解读文本:《蚕姑娘》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课文共有七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了春暖是蚕从蚕卵里孵化出来,第二至五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四次蚕眠蜕皮的情况,具体地写出了这一过程中蚕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第六至七自然段写了蚕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蛾的情况。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教学难点:了解蚕的整个生长过程。2、解读课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已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学生会学,才能更主动地获得知识。3、预设教法:讲授法、启发式、探究法※学生实际:教师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像这样的一篇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文章,学生也较新奇,于是在教学时,采用“指导观察,启发思维;看说结合,培养能力;读写结合,读中学写”的教法。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两分钟一、揭题、

教学生字。猜谜语:“一个姑娘真可爱,专把树叶当饭菜。辛勤吐丝献终身,织成丝绸做穿戴。”(谜底:蚕)1、出示"蚕"的图画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个新朋友,是什么呀?(蚕)2、出示生字"蚕"请小朋友把这个字的音读准。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古时候的人们把蚕称作"天虫",蚕能吐丝结茧织成美丽的丝巾。我们亲切地把它称作"蚕宝宝",而这里小作者亲切地把它称作"蚕姑娘"。谁亲切叫它一声?(指名读)让我们一起亲切地叫它一声"蚕姑娘"(齐读)3、蚕姑娘非常可爱,我们先来听一听课文录音。学生抢答看图回答用方法记字亲切地叫蚕姑娘听课文录音激趣由图来吸引孩子,激发学习探究的欲望,随机趣味性地识字,使学生高兴不已。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很多同学都了解蚕,有的同学可能还养过蚕,对蚕感到很亲切,相信读了课文,你会更喜欢蚕。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这个故事,从而对故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三、学生自学生字、词语、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反馈:〈1〉出示词语(带拼音)蚕卵桑叶蚕床脱下蛾姑娘又白又嫩茧子渐渐长胖吐出旧衣裳又黄又瘦同桌互读,注意读准字音。〈2〉、请你再看看这些带有拼音的字,哪个难写而你又用好办法记住了,请你介绍一下。重点指导"卵"的笔顺(指名说教师板书书空学生在作业本上写一个)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请同桌互读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记生字读好课文首先要读准生字和词语的读音,有重点地指导容易错的字的读音,为读通课文,深入理解内容打下扎实基础。四、读读课文,注意要读通顺。1、学生自由读课文。2、挑选自己认为读的最好的一小节读给大家听。 3、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知道那个富有诗意的结尾吧!齐声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3.导入新课。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诗意的结尾不仅点出草原的美——“天涯碧草”,还点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蒙汉情深”,接下来请走进草原,感受草原的美丽。 二、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教师根据学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 指导学生想象: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你看到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呢?你想到了什么呢? ②出示大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2)你们的想象真的很有趣,此刻,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相机出示语句: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指作者看到的美丽、一望无边的大草原。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呢?

因为草原太美了,美得让他感到很惊叹,美得让他内心舒畅起来,很想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用一首诗表达出来。 ③如果作者写“一首奇丽的小诗”,会写些什么呢? 学生大胆想象,触景生情,尽情表达。 总结学习方法:1.认真阅读句子,理解意思。2.联系上下文进行想象。3.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可以是对内容的补白,可以是好词佳句的批注,还可以是感情的深入体会…… 2.梳理关键词,准备背诵第一自然段。 (puXuewaNG.com) 天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小丘羊群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这种境界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 三、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呢?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这个场景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蒙古族人的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呢?请发挥想象。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市公开课)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一、回顾创作的经过 师: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大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它的谱成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师:谁来说说《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 生:一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贝多芬来来到莱茵河边散步,他走近一间茅屋,听出姑娘很爱音乐,可是,入场券太贵买不起,就情不自禁地走进茅屋,为弹奏刚才那首曲子,贝多芬认为盲姑娘是他的知音,很是激动,于是又弹奏了一首曲子,然后回店把它记录下来,《月光曲》就这样谱成了。 师: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月光曲》 生:清幽的月光 生:盲姑娘对音乐的酷爱 二、体悟旋律的优美 师: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我们可以从兄妹俩美妙的联想中感受乐曲的旋律和节奏。请同学们好好地把这段读一读,小组讨论,然后告诉老师。 (学生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老师的问题。) 生:我觉得(读)“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洒满了银光”是曲子刚开始时皮鞋匠所联想到的,这时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师:那表明曲子很舒缓,对吗?(板书:舒缓)请你读读这个句子,把我们也带到那月光下的静静的海边吧。 生:我觉得月亮刚升起时,照得海面一片银光,这时的月光一定很柔和,那贝多芬弹的曲子也一定很柔和。 师:好,看来这时的曲子是舒缓柔和的。(板书:柔和)那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生读) 生:后来(读)“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时的曲子应该逐渐增强,声音也高些,节奏也应该快些啦。 生:我觉得除了节奏加快,它的力度也应该加强了。 生:我觉得这时一定有反复的小节,因为是“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说明曲调有反复。 师:那就是节奏也快,弹得也有劲啦,是吗?(板书:快速有力)谁来读呢?(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你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这么读吗? 生:“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我读得也快,还有刚才说这时的曲子快速而有力,所以我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也读得快,而且有劲。 师:他不仅读得好,说得也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谁来把皮鞋匠看妹妹这一句读一读呢?看这时的曲子又是怎样的? 生:(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我觉得这时

《蚕姑娘》教学设计

《蚕姑娘》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蚕姑娘》教学设计范文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蚕姑娘》。(画面显示:2蚕姑娘)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宝宝的生长过程。 二、学习课文 第一节 1.(画面显示:蚕卵图)大家看,这是什么? 2.(画面显示:蚕姑娘从蚕卵里钻出来的图)蚕姑娘就是从蚕卵里钻出来的。那么什么时候蚕姑娘从蚕卵里钻出来呢?打开书,指读第一节,讨论。 师插:蚕卵里孵化出蚕宝宝,需要一定的温度。 3.齐读。 第二节 1.刚钻出来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家想不想看一下?(画面显示:又黑又小的蚕图)说说你所看到的蚕姑娘的样子。(黑、小) 课文第二节用了一个词语,是什么?(画面显示第二节,根据讨论,点击“又黑又小”变红)一下这个词语。 2.又黑又小的蚕姑娘是怎样逐渐生长的呢?请大家在第二节中找出写蚕姑娘动作的词,把它圈出来。 讨论,板书:吃、睡、脱 师:这里讲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黑衣

裳,科学上叫作“蚕眠”(板书,读一下这个词)。蚕眠一次就蜕一次皮,就长大一些。(黄色点击:吃、睡、脱) 练读句1。 蚕眠后有什么变化?(根据讨论,黄色点击“变”,红色点击“黄”) 练读句2。(喜爱、喜悦) 3.指读第二节、评价、再指读、齐读。 4.练背[显示填空:()的蚕姑娘,吃了(),就睡在(),(),脱下()。醒了,醒了,变成()。] 自背、指背、齐背。 第三~五节 1.过渡:第一次蚕眠,黑姑娘变成了黄姑娘。(画面显示:又黄又瘦的蚕图)黄姑娘又是怎样生长变化的呢?蚕的一生到底要眠几次呢?轻读三~五节。这三节在句式结构上与第二节基本相同,但有个别的词、句改变了,请把改变的地方划出来,多读读。 2.交流: (1)蚕姑娘一生要眠几次?(四次)[板书] (2)它的外行、颜色有什么变化呢?我们来看:刚从蚕卵里钻出来的蚕姑娘是又黑又小的?第一次蚕眠后,变得又黄又瘦?第二次眠后,变得又白又嫩?第三次眠后,变得又白又胖?第四次蚕眠后呢?书上并没有“又白又亮”这个词,你是怎么知道的?(边问边显示图与词)[ 3.下面我们来细看每一小节。 (画面显示:第三节)(“又黄又瘦”、“又”、“黄”、“白”变色)练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