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早期教育理论汇编

早期教育理论汇编

早期教育理论汇编
早期教育理论汇编

早期教育理论汇编

前言

一、早期教育的提出和发展

人类的大脑构成了人类的最大财富,对脑力的浪费无疑是人世间最大的浪费。千百年来,人类用自己聪明的大脑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 ,取得了无与伦比的业绩。可是,人们对自己大脑的发展却认识甚少,以至于人们对自己大脑巨大潜力的开发成为一个最落后、发展最缓慢的事业。所以,偶有超常儿童的出现 ,许多人则毫不思索地把它归之为天生之才 ,把天才这个概念搞成了一个最为混乱、迷信色彩最为浓厚的概念。1800年,德国牧师卡尔·威特提出:“教育的威力远比普通人想象的强大。如果从孩子生下来的时候 (零岁 )起就对他们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那么,就能把他们培养成智力优秀、才能卓越的孩子。”卡尔·威特把自己的思想不久即付诸实践。他的儿子小卡尔一生下来 ,威特就开始对他进行教育 (如让他看:看室内的家俱、图画 ,室外的动物植物……。让他听:听户内户外有趣的声音……。让他活动:摇手、摆头、游戏……) ,小卡尔岁学外语 ,8岁能流利地讲六国语言 ,9岁考中莱比锡大学 ,13岁当上了哲学博士。后来 ,卡尔·威特把自己教育儿子的成功经验著文成书 ,以求提醒社会对早期教育的重视。可是 ,当时的大多数人几乎把它视为异端邪说。在前后长达 100多年的时间里 ,仅仅只有屈指可数的很少的几个人相信并按照威特的方式对自己的儿子进行了零岁数教育 ,出人意料的是他们都获得了成功。这里面就包括里奥·维纳教授对他自己儿子的教育———由于他儿子接受了卡尔·威特式的零岁教育 ,所以 10岁考入塔夫茨大学 ,后来创立了控制论 ,由于控制论的应用而使美国阿勃罗登月计划顺利完成。利奥·维纳教授和他的儿子因此也成为世界瞩目的人物。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各国对优秀的科技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出现了人才危机;与此同时 ,知识在量的方面急剧膨胀和在质的方面迅速向纵深发展 ,学生在校学习的有限性和知识增长的无限性的矛盾也日益尖锐 ,鉴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 ,单纯依靠学校培养特出优秀人才的格局就难以为继了。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 ,美国在震惊之后很快认识到 ,自己在科技方面落后于苏联 ,其根源在于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落后的根源在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甚至可以说在孩子刚一出生后的教育。哈佛大学教授怀特说:“在过去的几千年里 ,教育工作者的经历主要放在 6岁到 8岁以后的孩子身上。…现在 ,世界终于发现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了。”至此 ,人类才认识到自己忽视早期教育是犯了一个大错误 ! 卡尔·威特提出的早期教育在被冷落了将近两个世纪之后首先在美国引起轰动,随后波及各国 ,形成世界潮流。日本幼儿园开发协会专务理事、千叶大学教授多湖辉在谈到日本的零岁教育时说:“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划时代的创举…。总之 ,要想培养适用于21世纪的人才 ,零岁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早期教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也引发了很多人对其开展研究,随着科学家们对脑科学以及心理科学的认识,逐步形成了诸多的早期教育理论。他们均来自于实践而又充分地引领着实践。作为专业的早期教育工作者,不能不熟悉的了解掌握早期教育的相关理论。

第一章蒙特梭利早期教育理论

第一节蒙特梭利简介

1870年8月30日,玛莉亚.蒙特梭利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省。她虽是一位独生女,思想保守的军人父亲,与出身良好家庭的母亲却不曾溺爱过她,使她从小就能够关怀别人,培养出择善固执的个性。

五岁那年,父亲因为职务上的关系,将全家迁往罗马。在那儿,蒙特梭利开始她多彩多姿的求学过程: (1) 十三岁时进入工科学校工科组就读(当时极少有女孩子进入工科组)──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也是日后她认为发展“数学心智”,是“培养抽象思考能力最好途径”的思想来源。

(2)二十岁自达文奇工科大学毕业,在学期间修习自然科学及现代语言──为后来她发展语文及自然科学教学方法,植下了良好的学识根底。

(3)她拒绝了父母亲要她当教师的希望,决心研读她热爱的科目──生物学,并执意进入医学院就读。然而,当时的社会非常保守,不曾有女子就读医学院的前例,而蒙特梭利几经奋斗才在二十二岁进入了医学院,也因此更加忤逆了父亲,切断了对她的经济来源。她只得靠奖学金及家教维生,度过了那段学医的艰辛路程─却奠定了她生物学的深厚学养,以帮助她了解人类成长的法则。蒙特梭利虽以她的才华和斗志,突破了种种常人难以克服的束缚,廿六岁就以最优异的成绩,成为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名震全国;

却仍然无法改变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成见,只能在罗马大学精神病诊所担任助理医师。

也由于这个机会,她接触到了白痴儿童(在当时白痴和疯子同被关在疯人院),对他们也由同情地帮助解决生活困难,转而开始研究智障儿童的治疗及教育问题,于是她开始阅读当时塞根关于特殊教育的著作与伊塔对这方面的研究报告。在精神病诊所的这两年工作中,她察觉到:“儿童除了食物之外,还会在屋子里面到处乱抓、乱摸,找寻可让两手操作的东西,以练习他们的抓握能力。”这种认识奠定了她教育理论中,“发展智力需要透过双手操作”的基本理论。并且由这两年的体验,她认识到了对低能儿童教育的看法:“要克服智能不足,主要还得靠教育的手段;不能只用医药去治疗。”一改传统尽以药物治疗低能儿的偏执做法。由于她的发现和这两年创下的绩效,有机会把想法作更好的验证。

自1898年就任以后,蒙氏把自己根据塞根的书籍和伊塔的实验所研究出的方法,实际地应用到这些可怜的孩子身上;同时也为她学校的同工和罗马的教师们,预备了一套对低能儿童的“特殊观察法”,(来了解各个孩子的需要),以及教育法(去帮助孩子智能的进步)。

不仅如此,她更针对这些孩子们的问题,用心研制了各式各样的教育工具,帮助他们“手脑并用”增进智能,每天从上午八点到下午七点她亲自和儿童相处,观察他们,了解他们,并做笔记分析和比较,不断研究出更好的办法。结果,两年以来,儿童们学会了许多她认为不可能的事,他们不但会读会写,而且通过了当时罗马地区为正常儿童们举行的公共考试。

决心去研究正常儿童

然而这种惊人的成就也给她带来了沉思,她觉得既然教育上的努力对人类智慧具有改变的可能(注:当时的学者都认为智力决定于遗传);而且,由正常儿童在“公共考试”所表现的成绩,并不比智障儿童优异的结果来看,表示绝大多数正常儿童的智力发展,不仅被抑制或被不正当的教法所贻误,便是开始得太晚,甚至两者兼而有之。这是不能忽略的大事,她认为这是人们应该去寻找答案,要努力解决才能安心的大问题。因为,她觉得,人类未来的幸福,世界和平的希望,是寄望在大多数的正常儿童身上,于是她毅然地接受了新的挑战。

她发现:她对低能儿所使用的方法,既然能使较低的心智状态成长,它背后的“教育原理”必定也能更广泛地运用在正常儿童的身上,会使较高的心智状态达到更高的境界。因为正常的儿童如果能够正常发展,那些低能的心智状态就绝不可能与他们相同。

为了证明这种方法应用于正常儿童的可能性,她决心重新研究“正常教育学”。她从驰誉全欧的校长高位上离开,回到罗马大学注册,重做学生,研究生物科学、实验心理学、正常教育学、教育人类学等有关学科,以便彻底探索人类成长的自然法则,找出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经过了沉潜苦研的七年,她逐渐地找出了人类生命发展的规律,逐步地形成她的初步思想和理论。所缺乏的就是验证的机会了。

儿童之家的创立

1906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罗马优良建筑公会的支持下,为她带来了研究和验证提升世界正常儿童智力的机会:

1907年1月6日,第一所“儿童之家”在罗马的贫民窟桑罗伦多区正式开幕,三个月后第二所蒙特梭利“儿童之家”相继设立。

“儿童之家”:指的是能供给孩子发展机会的“环境”,它是“公寓中的学校”,不仅具有家的内涵,“如成员的彼此关爱、辅助,环境中的一切设备也都符合儿童的需要和尺寸”;更是幼儿受教育的场所。“家”里的大人们必须经常致力于“学校”环境的改造,使它们适合于儿童的各项发展。

蒙氏就在这里,又为这些心智良好的儿童,用心研制了能够促进心智发展的种种教具,来提升人类的智慧,发掘无穷的潜能;也在这里的观察中体会出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产生了举世闻名的蒙特梭利教学法。

在“儿童之家”里,蒙特梭利应用在那六十位三至五岁小孩身上的方法,得到了惊人的成果;加上欧洲各报章、杂志、书籍对儿童之家生动的报道与描绘,使来自各国的参观者络绎不绝,乐口称道,誉为奇迹。于是伦敦、瑞士、荷兰等欧洲国家,纷纷仿效设立,并邀请蒙特梭利前往开设师资训练课程。

1912年蒙特梭利前往美国,受到爱迪生等名人的欢迎,她的教育法在旧金山博览会中的展示得到了大会唯一的两面金牌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蒙特梭利虽被迫离开她的祖国到了印度,但她的“儿童之家”和师资训练单位,在战后却迅速传遍了世界各地。

蒙特梭利的晚年,依然不顾身体的衰弱不停地工作,终于在1952年5月6日逝世于荷兰的努特维克,享年八十二岁。她不仅是著名的科学家,更是伟大的教育,一生为了儿童,为了人类精神的复兴及人性的发展,奉献了她所有的智慧与一生。

蒙台梭利对世界各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现代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而其教育思想的形成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

(1)生物学及其他自然科学:蒙台梭利成年之际正处于19世纪末自然科学的长足发展时期,加之其本人曾学医,故除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与孟德尔的遗传学说外,法国昆虫家法布尔,生物学家喀需尔及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对她的影响很大。法布尔主张从自然环境中观察所研究对象的行为,德弗里提出有机进化的突变理论及昆虫生长的敏感期理论;喀需尔则从生理学角度大声疾呼要重视幼儿教育,这些主张在蒙式理论都留下了痕迹。

(2)近代西方哲学与心理学:法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格森宣传“生命的冲动”具唯一的实在,其向上的运动创造精神,也创造生命的形式,在社会历史的问题上,柏格森主张用“个性自由”的“开放社会”来代替“暴力统治”的“封闭社会”。这些思想都对蒙台梭利产生了影响。在心理学上,蒙台梭利接受了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心理学思想,认为控制人类行为的本能是冲动,强调幼儿来自天生的自发的能动性的重要作用。此外,他的感官教育思想也受个体具有不同的心理官能,且可以分开加以训练的官能心理学思想的影响。

(3)教育思想:蒙台梭利早年正置身于新教育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她和新教育许多代表人物一样,接受了夸美纽斯(https://www.doczj.com/doc/347864115.html,enius),卢梭(J.J.Rousseau),裴斯塔洛齐(J.H.Pestalozzi),福禄倍尔(F.W.A.Froebel)等人的儿童本位思想。

(4)社会思想:一方面,都灵大学犯罪人类学教授赛塞洛.隆布洛索(Cesaro Lombroso)对她的影响很大,他认为通过适宜的幼儿教育可以减少社会上的犯罪现象。另一方面,受她的老师罗马大学人类学教授吉斯佩.塞吉(Giuseppe Sergi)的影响,她注意研究幼儿的习惯。

除上述影响外,蒙台梭利也受到了宗教的影响。蒙台梭利在她的一些著作中描绘这一心理特征时,说成是“上帝的恩赐”“自然赋予儿童的灵感”,从而利用宗教神秘主义的观点加以解释和描述,不仅使人们难以捉摸,而且也是不科学的。

上述学说或观点,有不少是殊途同归或交叉重合,他们既是蒙台梭利教育学说思想渊源,也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其儿童观及教育学说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蒙特梭利教育理论

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 1807-1952)意大利第一位医学女博士,继福禄贝尔后又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家。蒙特梭利最初研究智力缺陷儿童的心理和教育问题,后来致力于正常儿童的教育实验,创办了举世闻名的“儿童之家”。她撰写的幼儿教育理论著作已经被翻译成为37国文字,对现代儿童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儿童观

(一)儿童不是小大人,不应当以成人的观点强加给孩子。

她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蒙台梭利强调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即是心理胚胎的发展、肉体化的过程、潜在生命力的分化和吸收性心理的作用。蒙台梭利的这一观点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成了批判当时成人中心的教育观、号召重视自我发展的基础。当时,成人对待儿童的态度是说教的、灌输的和干预的,成人在爱护孩子、帮助孩子、教育孩子的外衣下隐藏着一种关于孩子的观点,即认为孩子是无知无能的,必须由自己向幼儿进行教导,让幼儿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正是当时这种轻视幼儿能力、否定幼儿能力的观点导致了成人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强加给幼儿,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幼儿.用成人的尺度去评价幼儿。相应地,这种成人中心的教育观使幼儿的正常发展受到了压抑和歪曲,妨碍了儿童内在生命的发展和内在生命力的展现。蒙台梭利认为成人对待儿童的这种错误的态度导致了几乎所有3岁儿童都不能达到正常化,都脱离了

自己的正常的发展轨道,按照蒙台梭利儿童心理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的观点,就是导致了几乎所有儿童的天赋能力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自然表现。

强调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自然表现的观点则站在了当时成人中心的对立面.认为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精神生命就已潜藏在尚未发达的肉体之中,肉体只不过是精神的一个容器,精神生命由它存在起就具备自我发展的积极力量,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心理(或精神)胚胎的发展速度惊人,每一幼儿的心理(或精神)胚胎各不相同,特别是心理(或精神)胚胎的发展需要特殊准备的环境;随着幼儿身体的发展,肉体化过程会随之发生,即意志、心理等精神因素"归于肉体"并支配肉体的活动;潜在生命力会逐渐分化并形成复杂的心理现象;具有吸收性的心理帮助幼儿获得关于环境中的各种经验,使之成为自己心理的一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个性和行为模式。如果成人没有看到儿童生命力的自我展示并引导儿童的自我发展,没有看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并遵循这些规律.而是压制儿童的自我发展,用奖惩的办法诱骗儿童集中注意和缄默不动,则在儿童发展上就会导致一种非自然的结果,使儿童的尊严丧失殆尽,类同机器。强调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的观点要求重视儿童的自我发展,要求成人所进行的教育是帮助幼儿按照自己本身的规律去发展,而不是用一种外在的力量强迫幼儿脱离自己的发展轨道。

自然赋予正在发育成长中的生命特有的力量。蒙台梭利指出助长儿童发育的动力有二:一是敏感力,二是吸收性心智。其中敏感力是指一个“人”或其他有知觉的生命个体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会对外在环境的某些刺激产生特别敏锐的感受力,以至影响其心智的运作或生理反应,而出现特殊的好恶或感受,这种力量的强弱,我们称之为“敏感力”

2、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

首先,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的生命力”或称之为“内在潜力”,或把它总括为“人类的潜能”。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她说:“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它的生命力量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

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现,并按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看作是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也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一个活生生的人。

其次,儿童的心理发展必须在它的周围环境中吸取营养,因此必须为儿童创造一个包含适当刺激的环境。蒙台梭利在《有吸收力的心理》(1949)中系统地阐述了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进程,揭示了身体活动与心理活动、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与联系。蒙台梭利观察到,从婴儿期开始,儿童就对每种经验具有很强的吸收力,而且这种吸收是直接的。在儿童吸收经验的过程中,心理就逐渐得到发展。所以,儿童直接从他所处的物理和社会环境中吸收经验的同时,发展了内部的精神力量。正如蒙台梭利所定义的,“印象不仅仅进入他的心理,而且形成心理。它们被儿童纳入自己的体内,变成儿童自身的一部分。儿童创造了自己的…精神肌肉?,用于吸收从周围世界中积累的经验。我们把这种心理称作有吸收力的心灵。”

根据蒙台梭利的观点,这种强有力的心理结构发生在出生到6岁之间,它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出生到3岁,这时儿童处于无意识吸收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通过感知觉和动作探索环境,同时学习所处文化的语言。儿童会记住这些经验,但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也就是说,这些经验不能因儿童的使用需求而有意识地提取。蒙台梭利指出,“如果我们把成人心理称作有意识心理,那么必须把儿童(3岁以下)的心理称作无意识心理。但无意识心理并不一定是低级的。无意识心理可能是最富于智慧的”。

蒙台梭利举例证明了儿童对声音、节奏和语言结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当环境中充满各种声音时,婴儿能自然而然地、无意识地从中区分出人的嗓音。渐渐地,不需要任何意识努力或成人直接的传授下,儿童就能记住本国语的声音、节奏以及词语、语义和句法。儿童,至少在发展早期,没有有意识记忆,但必须通过经验,无意识地吸收人类语言结构,而且这种吸收是强有力的、直接的。

根据蒙台梭利的观点,3岁以后,儿童的这种强大的吸收力开始变得有意识、有目的。这时儿童变成了一个讲求实际的、感性的探索者。他能注意到事物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对比。此时,儿童将感觉经验分类、提炼,将过去吸收的经验带入意识中。这样,“他逐渐建构自己的心理,直到它拥有记忆、理解力、思维能力。”

这些观点为她在教育过程中坚持感觉训练、运动训练和智力发展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3、儿童的发展存在敏感期

敏感期一词是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在研究动物成长时,首先使用的名词,后来蒙台梭利在长期与儿童的相处中,发现儿童的成长也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因而提出了敏感期的原理,并将它运用在幼儿教育上,对提升幼儿智力有卓越的贡献。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对于特殊的环境刺激有一定的敏感时期,这种敏感时期与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并和一定的年龄相适应,儿童发展就是建立在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之上。当孩子处于某个敏感期时,他产生一种敏感力。当敏感力产生时,孩子在内心会有一股无法抑制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的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力量才会消逝,蒙台梭利称这段时期为“敏感期”,有些教育家则称为学习的关键期或教育的关键期。

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蒙特梭利认为。儿童是一个发育着的机体和发展着的心灵;儿童发展的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幼儿处在不断生长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而且主要是内部的自然发展。在这个连续的自然发展过程中,幼儿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在蒙特梭利看来,幼儿身体内含有生气勃勃的冲动力。正是这种本能的自发冲动,赋予他积极的生命力,促使他不断发展。一是主导本能,这种本能对于处在生命初创时期的婴儿提供指导和保护,甚至决定物种的生存。二是工作本能,这是人的基本特征。幼儿正是通过不断的工作在进行创造,使他自己得到充分的满足,并形成自己的人格。它既能使人类更新,又能完善人类的环境。

在心理方面,幼儿心理发展既有一定的进程,又有隐藏的特点。蒙特梭利认为,幼儿是一个“精神(心理)的胚胎”。因为每一婴儿都有一种创制本能,一种积极的潜力,能依靠他的环境,构筑一个精神世界,所以,幼儿不仅作为一种肉体的存在,更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每个幼儿的精神也各不相同没,各有自己的创造性的精神。】

根据蒙台梭利对婴幼儿的观察与研究,可以归纳出以下九种幼儿的敏感期:

1)语言敏感期(0-6岁)

婴儿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型,并发出呀呀学语的声音,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大工程,但幼儿能容易的学会母语正因为儿童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两岁左右还迟迟不开口说话时,应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是否有先天障碍。

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2)秩序敏感期(2-4岁)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蒙台梭利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因而确定“对秩序的要求”是幼儿极为明显的一种敏感力。

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未能担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中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3)感官敏感期(0-6岁)

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三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3-6岁则更能具体透过感官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因此,蒙台梭利设计了许多感官教具如:听觉筒、触觉板等以敏锐孩子的的感官,引导孩子自已产生智慧。

您可以在家中用多样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事物,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危险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

4)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边环境中的细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奥秘,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您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时,正是您培养孩子巨细靡遗、综理密微习性的好时机。

5)动作敏感期(0-6岁)

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蒙台梭利则更强调小肌肉的练习,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

作教育,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6)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了明确倾向。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节,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7)书写敏感期(3.5-4.5岁)

8)阅读敏感期(4.5-5.5岁)

孩子的书写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等动作敏感期内,得到了充足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便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书香的居家环境,使孩子养成爱书写的好习惯,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9)文化敏感期(6-9岁)

蒙台梭利指出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于三岁,但是到了六至九岁则出现探索事物的强烈要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田地,准备接爱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伸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蒙台梭利强调说:"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容易地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同时,儿童不同的内在敏感性使他能从复杂的环境中选择对自己生长适宜和必不可少的东西......使自己对某些东西敏感,对其它东西无动于衷"。

因此,在教育当中蒙台梭利认为要根据研究的九个敏感期的划分,把握儿童的敏感期,进行适当的教育,在适当的敏感期内给与幼儿相应的适当的刺激,才能为儿童将来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基础。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通过幼儿与外界世界的接触和探索,从而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利于发挥幼儿敏感力的环境。

另外,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虽然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但不否认幼儿连续性。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比较平滑的波浪。

总之,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阶段性是蒙台梭利儿童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我们今天考虑儿童发展问题的主要着眼点之一。抛开蒙台梭利的本能论,我们可以说,蒙台梭利关于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阶段性的观点,不仅在当时的新教育运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今天的儿童教育改革来说仍然是重要的课题。

蒙台梭利的儿童心理发展观,既不是固定智力论,也不是环境决定论。她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其动力是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活动。这一论断已为当代实验心理学所肯定。然而,她又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提出儿童的发展是与生俱来的“内在潜力”的展现或释放,其动力是生命本能的冲动;并认为其发展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规律”进行的,这又使她的理论陷入了“预成说”和自相矛盾。本来“生命力”或“内在潜力”,以及“人类的潜能”确实客观存在,但是,蒙台梭利却用宗教神秘主义的观点加以解释和描述,不仅使人们难以捉摸,而且也是不科学的。这显然反映了蒙台梭利的资产阶段世界观的局限性。

二、教师观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不是教师自上而下的教授,而是教师协助儿童自下而上地自我发展。正是从这种教师观出发,蒙台梭利把“儿童之家”的教师称为“导师”,而不是“教师”。

因此,在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案中,教师所具备的角色是:①环境的提供者。在蒙台梭利看来,由于儿童是在吸收环境的过程中发展的,所以教师应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有准备的环境。有准备的环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物质环境;二是人文环境。特质环境主要是指蒙台梭利教具,各种符合儿童尺寸的室内设施以及教师自制的各种教学材料;人文环境则主要是指各种有价值的人类的文化遗产。②示范者。在儿童自我选择、使用教具材料之前,教师首先为孩子示范教具的正确操作方法。教师对教具材料作简单的介绍、示范时,话要简短、明确、客观,内容必须是直接涉及要解决的问题,不讲不必要的话。当孩子模仿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孩子,而是再一次示范或引导选择另一个新的教具。③观察者。教师随时观察孩子的行为,“以不带成人偏见的眼光来看孩子”。在儿童摆弄和操作物体的时间里,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了解儿童的自由表现,观察儿童对教具材料的兴趣及兴趣持续的时间,甚至还要注意他的面都表情。观察的目的在于了解孩子的发展和需要,然后以此来提供适宜的环境。④支持者和资源者。蒙台梭利认为儿童

发展是通过吸收环境而自我达到的,但同时也强调教师是儿童发展的支持者和资源者,离开了教师的协助,儿童的发展难以实现,孩子需要时,教师会随时出现在孩子的身边,成为孩子情感的支持者和学习活动的最佳资源。”由此看来,在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教师是环境的提供者、观察者、示范者和支持者,使传统幼儿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在自由教育和自我教育原则的支配下,师生关系由直接交往而变成教师——教具——儿童的关系。

儿童成为了教育活动的中心和主体。研究蒙台梭利的著名学者斯坦丁(E·M·Standing)指出:“蒙台梭利教学体系中教师的教学艺术关键在既信奉不干预原则,又知道在何时必须干预,在什么情况下干预到何种程度。”总体来说,这是对的,但是,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虽然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教师中心说,既承认了儿童是学习的主体,也看到了教师的“导”学作用。

三、教学观

(一)有准备的环境

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是永恒的求知者。他们"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各种信息,并将它们纳入自身"(Montessori,1967年a/1949,p.66)。儿童并不是被动的经验接收者。在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引起学习者兴趣的环境中,儿童会有目的地、自由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同时产生自己的想法。这带来的将是积极的发展。

蒙台梭利的有准备的学习环境包括物理和心理环境。物理环境是有秩序的,而且与儿童的身体大小成比例。此外,物理环境须具有美感,在视觉上必须和谐。为了能对儿童作出及时的反应,在儿童进入环境之前必须做精心的准备。在蒙台梭利教育中,物理环境还需不断地改善,以跟上特定小组需要和兴趣变化的节拍。

环境的准备和随后的改进是蒙台梭利教师的重要工作。尽管教师不是教室里的中心人物,但她绝不是被动的,因为教师要对儿童所从事的环境工作提供以下支持,激发平和的心理氛围,启发儿童进行注意力集中的活动;对儿童作出真实、温和的反应,尊重每个儿童及他们的需要;协助儿童形成儿童与活动材料之间的"良好匹配"。有准备的环境是否成功,主要在于"教师参与儿童成长的能力"(Lillard,1972,p.61)。 里拉德(Lillard,1972)归纳出构成蒙台梭利学习环境的六个基本要素:(1)自由,(2)结构和秩序,(3)现实和自然,(4)优美的环境和鼓励儿童对环境作出积极、自然反应的气氛,(5)蒙台梭利教具,(6)集体生活的发展。

(二)自由

"只有自由的环境经验才能使人具有发展的可能"(Montessori,1967a/1949,pp.89-90)。在蒙台梭利看来,对儿童自然流露的信任是对其独立性的信任,即在各种情境下都觉得"我自己能做"的独立性。儿童内心有发展的蓝图,只要提供恰当的环境,以及以相信自身内在蓝图为基础的行动自由,这个发展的蓝图才能自然而然地得以实现。

自由是必要的,因为只有提供自由,儿童才能随时选择最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经验。然后,成人可以观察儿童的兴趣和活动,了解儿童的个性和发展,随时改进环境以适应儿童的需要。在蒙台梭利看来,真正的规则只有在自由的气氛中才能产生。

儿童在进行一项有目的的工作,满足内部发展需要的时候,注意力集中在这项工作上。这种专注表现为延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将自己的"意愿"转向工作目标,由此发展出自我规则。蒙台梭利教室中自由的质量,取决于内部注意力和自我规则的发展。蒙台梭利认为,注意力和自我规则中的任何一个都少不了对方;否则,活动将乱成一团。

(三)结构和秩序

"自由活动的儿童,必须从所处的环境中发现一些与自身的内在组织存在直接关系的东西。其中,儿童在内在组织是按照自然法则发展的。"(Montessori,1965,p.70)。环境的外部组织必须模仿或促进儿童的内部秩序。由于儿童对秩序十分敏感,因此教室的节奏和日常活动必须是可以预料的,学习材料必须有秩序地组织起来,教师对儿童的教育作为行为指导,必须正确而且精确。

"僵化"一词不适用于描述蒙台梭利教室。在许多蒙台梭利教室中都可以看到这样的结构,每天的活动都按日常周期进行,儿童能在自己期望的地方找到活动材料,活动材料特意设计成对称的,控制行为的地

面活动规则是可以预见的。

(四)现实和自然

由于年幼儿童心理的吸收力很强,所以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手里拿的活动材料必须具有真实性,摸起来让人觉得是真实的东西。避免采用质地较次的材料或反映虚幻事物的材料。

蒙台梭利环境为儿童提供的工具是真实、可操作的,而且与儿童身体大小相匹配。例如,在蒙台梭利教室中常用的扫帚、垃圾铲、玻璃碗杯都和儿童身体大小成比例。蒙台梭利教具经常使用的是结实的硬木、玻璃、优质塑料(在相应的年龄阶段)。教师培训中也提倡教师使用优质、真实的材料。

蒙台梭利强调,必须让年幼儿童生活在现实而非虚幻的世界里。她认为儿童想象力的发展基于感知觉和真实世界的经验,而不是成人创造的虚幻世界(Montessori,1965)。莉莲·卡茨(Lillian Katz)同意蒙台梭利的这种看法,并将它运用于现代的传媒业。"我认为大多数孩子都受到成人制造的虚幻的严重影响。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滥用魔力的时代。这实际上是把儿童当成愚蠢的、头脑空空的小宠物,认为他们只需要大人逗他们开心。"(Katz,引自Loeffler,1992,p.193)。

儿童受自然界的强烈吸引,包括自然界的循环规律、节奏、内部秩序。因此,蒙台梭利认为,自然必须是学习环境的一部分。在许多蒙台梭利教室中,由儿童自己照料的植物、动物、小花园都是标准的可供儿童学习的自然界事物。

(五)美和环境气氛

蒙台梭利提倡不仅活动材料要具有美感,而且环境本身必须具备完全和谐的气氛。蒙台梭利教育环境必须是清洁、富有吸引力、经过精心准备的。对儿童来说,这个环境必须生动。但又不显得凌乱,过分刺激。除了美之外,蒙台梭利还提倡整个环境应当平和、有滋养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蒙台梭利教育环境应当让儿童沐浴在精神美中。安妮塔·鲁伊·奥

尔兹(Anita Rui Olds)在《优美的环境》(引自Bergen,1988,p.185)中将这种美解释为:"日本建筑用一种称作"torre"的拱门代表从世俗到圣堂的过渡,从自然、通俗过渡到精神与美的整合体。我常常想,每个儿童所处的环境都可以用一个拱门装饰,代表这种过渡。torre外围绕在儿童身边的过道必须让儿童感觉到美和完整,而且觉得自己受人关心。"

(六)蒙台梭利学习材料

"有准备的环境是为了让儿童通过成功地操作和重复简单的工作,获得一种自我感觉,自我控制感以及对环境的掌握感。但儿童从事的工作必须与他成长环境中的文化期望存在的关联。"(Rambusch,1962,p.71)。这些"显然简单的工作"指的是用蒙台梭利的方法操作蒙台梭利学习材料。从某种程度上讲,向儿童呈现所有的学习材料,是蒙台梭利实际学习环境的独特之处。但在蒙台梭利学习环境中,学习材料之所以必要,原因不在于材料本身,而在于材料的设计原则。此外,学习材料只是构成蒙台梭利环境的必要成分,并不构成环境的全部。

材料的内在设计原则使每个材料都突出某个特定的概念或难点,包含对错误的内在控制(例如,自主教育)。这些概念包括儿童的肌肉运动及其他活动。从相对简单的活动开始。随着儿童经验的增长和判断力的提高,逐步增加活动复杂度。此外,蒙台梭利材料为儿童今后的学习做了直接和间接的准备,而且具有美感。

突出一个难点,是为了引导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把问题弄明白,将注意力集中在关键概念上。例如,立方体堆成的塔(粉红塔)由10套立方体搭成,每套立方体增加的尺寸都很精确。每个立方体除了大小不同外,其他特征完全相同。这就促使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大小这个特征上,探索各立方体之间的大小关系。避免了不必要的精力分散。相反,现在很多商家生产的学习材料在设计时强调"越多越好",商家制造各种尺寸的立方体时,装饰了各种不同的颜色、字母、数字,使用了不同的质地。根据蒙台梭利的观点,玩这些丰富多样的立方体会让孩子很开心,但无关刺激会导致不必要的分心。

控制错误常被误解为,必须借助蒙台梭利材料引导儿童探索完全正确的方法。作为一位学者,蒙台梭利认为,错误存在于个体内部,是所有学习过程中有教育意义的成分。此外,错误被认为是认知自我建构的基本工具。因为对"错误"的知觉可以促使儿童仔细观察、分析现有的学习经验。蒙台梭利将错误控制(或设计线索)设计到学习材料中,为儿童提供活动的反馈。儿童自己能看明白材料提供的反馈,并且能对这些反馈作出解释。因此,控制错误最终将儿童从依赖成人的反馈中解放出来。蒙台梭利说,"通过材料控

制错误,可以使儿童运用自己的推理能力、批判能力,以及不断发展的区分能力。"(Montessori,1967a /1948,p.103)。

人们通常举蒙台梭利圆柱体为例证明这种设计原则。这种材料是一些实心木块,每个木块中有10个带刻度的旋钮式圆柱体,每个圆柱体对应一个相同大小的插座。操作圆柱体材料时,儿童通常会找相应的插座与圆柱体匹配起来。匹配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错误"都很明显,因为圆柱体无法插入插座,或者因为插在过大的插座里,圆柱体摇摆不定,或者因为前面插错了,插完之后发现插座不够用。儿童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错误",最后专注于与材料之间的认知对话。获得这个经验之后,儿童逐渐学会判断,在以后的操作中逐渐减少对错误的明显的外部控制。例如,用无旋钮的圆柱体(一种适用于更高发展水平的学习材料)重复这种活动,但不提供木块、插座。儿童不能借助事先制作好的物体度量这些圆柱体的大小。这时,自主判断代替了材料结构的引导。

蒙台梭利赞成这样的观点:神经、肌肉和身体运动、认知发展之间有关系。因此,她试图使儿童的运动成为蒙台梭利学习材料的一部分。在蒙台梭利教室里,儿童主动参与操纵学习环境时要做的事情,包括抬东西、搬运、维持平衡、堆东西、倒水、打扫、装配、度量各种物体。

这些肌肉运动可以维持儿童对学习经验的兴趣。蒙台梭利指出,"一件事物能否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并不在于事物本身的特征,而在于它能为儿童提供多少活动机会。"(Montessori,1967a/1948,p.104)。运动和感知学习的整合,有助于将活动或概念印刻在儿童的"肌肉记忆"中,同时为儿童提供机会,发展运动控制能力。儿童通过调节身体运动,适应特定活动的要求,从而学会协调、平衡和改进整体肌肉活动。

蒙台梭利的教学材料通常是由简单到复杂,随着儿童新经验的逐步获得增加活动难度。这使儿童在过渡到需要更多步骤和判断的活动之前,获得对技能、材料或概念的控制感。蒙台梭利课程是儿童驱动而非教师驱动的,因此学习材料本身不能预示儿童的发展。向儿童呈现活动材料时,必须根据儿童的兴趣和已有的活动技能,其目的是让儿童获得成功和独立性,而不是完成事先设计好的课程。

除了从简单过渡到复杂以外,蒙台梭利材料为儿童以后的学习提供支持或间接的准备。例如,度量粉红塔或红柱子等在大小上相互关联的材料,可以为儿童以后理解10以内的数字提供间接准备,因为度量这些材料需要运用10个要素。用三个手指抓旋钮圆柱体,有助于将来学习书写。将一个大容器中的水分别倒在三个大小相等的小容器中,可以为学习分数和除法提供间接准备。此外,美感是蒙台梭利材料始终强调的。

评价蒙台梭利材料时主要衡量的是整套材料的构成,而不是对其中一套高级的材料进行评价。一个优秀蒙台梭利教室的标志是,教师是一个科学教师;蒙台梭利希望她的学习材料是一套经过精心设计的材料,而不是一个囊括了所有教学的大包裹。

(七)在交往生活的发展

不能因为蒙台梭利教室推崇独立性和个人发展,就认为蒙台梭利教室里没有社会交往。有人会说,事实是不可辩驳的真理。有人问?quot;蒙台梭利教室为社会化提供了什么条件?"。我们可以这样回答:蒙台梭利环境中的学习条件恰恰在于社会交往的气氛"(Rambusch,1962,p.79)。从长期接受教师领导的集体教学中解放出来,儿童习惯于同伴交往,合作,观看别人的活动,操作材料时给别人提供帮助,或寻求别人的帮助,或者和别人分享零食,一块儿聊天。积极的社会性不只是让儿童待在一起,它应该在蒙台梭利班级里占统治地位(Rambusch.1962)。

尽管蒙台梭利教室中的很多活动是为一个孩子设计的,但还有大量的活动是为两个或更多的孩子设计的。教师的作用很小,但却是集体的组织者。她要在教室里走动,给单个或小组儿童提供经验、指导,和儿童谈话,帮助儿童共同解决矛盾。

蒙台梭利学习环境的另一个特征是,它提供了大量连续的时间让儿童根据自己的意愿多次地重复活动;通过专注于一个活动,延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进行日常的社会交往、休息、思考,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

学生的活动,是判断一个蒙台梭利课程是否合格的标准,也是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在蒙台梭利学校里,一天主要的时间--3、4小时一天,学生必须从事自己选择的个人或小组工作。

当然,教师要引导他们如何做选择,在儿童的活动中起指导作用。如果一天当中集体教学超过1小时,

那么这样的教育就不算蒙台梭利教育。

学生们用蒙台梭利学习材料做些什么?数学领域的材料代表抽象概念,例如十进制。几何领域中,学生操作的是地图拼图。拼图上的每个大洲都需要拼,每一小块图片代表一个国家。小学阶段使用的地图有更具体的细节,包括地理环境特征。语言也是儿童在蒙台梭利教室中获得的一部分经验。语言学习方面,蒙台梭利推崇“全语言”课程。例如,用纸质字母板这种具体材料,帮助孩子们学习写、读(按照这个顺序)。

蒙台梭利教室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合作而非竞争。例如,在蒙台梭利小学教室里,数学、地理及其他自然科学问题的答案很自由地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学生们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然后可以借助“控制性”材料检查结果是否正确。此外,儿童通常可以向其他孩子寻求帮助。在他们看来,教师不是教室中唯一的信息来源。

采用这种方法向儿童呈现正确答案,降低了对传统测验方式的重视程度。尽管各公立和私立的蒙台梭利学校同意校区或州所要求的人为控制的学业测验,但在大多数蒙台梭利教育者看来,这些测验与学习过程无关。蒙台梭利教育者们重视在某些领域中采用文件夹式(内容丰富)的测验。在个人或小组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要尝试各种活动,这为教师提供了间接评价作业是否成功的机会。

最后,蒙台梭利教育非常强调个体责任感的发展。例如,用完材料后,儿童必须把材料放回架子上,打扫教室,教室里至少有一部分区域由儿童管理。此外,儿童还要参与教室活动规则的制定。

四、幼儿教育内容和方法

蒙特梭利指出在“儿童之家”中对幼儿的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四方面:

1.肌肉训练

肌肉训练不仅有助于幼儿的身体发育和健康,而且有助于幼儿动作的灵活、协调和正确,还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意志和发展幼儿之间的合作关系。

2.感官训练

蒙特梭利认为,必须对幼儿进行系统的和多方面的感官训练,使他们通过对外部世界的直接接触,发展敏锐的感觉和观察力。这是幼儿高级的智力活动和思维发展的基础。

3.实际生活练习

蒙特梭利十分重视幼儿的实际生活练习。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儿童自己有关的,另一类是与环境有关的。通过实际生活练习,幼儿可以培养独立生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4.初步知识教育

3—6岁幼儿天生具有学习出初步知识的能力,完全可以教他们学习阅读、书写和计算。初步知识教育与感官训练是相联系的,正确的感官训练有助于初步知识的教育。

蒙特梭利教育法大致包括:日常生活教育,感觉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自然人文教育,社会文化教育和音乐艺术教育等几部分。蒙特梭利教育法最为精彩、最为科学和适合儿童发展的部分,则是成人对待儿童的态度和教育观念。成人通过观察,了解到儿童发展需要,从而为幼儿准备一个适宜发展的环境,协助儿童自然的成长,并引导儿童学习新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不仅发展了认知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习得了主动学习的方法,培养了独立、进取、坚持、自信、有条理的良好习惯。

蒙特梭利感官教育

感官教育在蒙特梭利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她的教育实验的主要部分。在她的著述中,有大量篇幅专门论述感官教育训练、运动训练与智力发展以及感官教育与纪律教育、知识、技能的培养的关系和密切的联系。

她认为感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训练儿童的注意、比较、观察和判断能力,使儿童的感受性更加敏捷、准确、精练。在蒙特梭利看来,学前阶段的儿童各种感觉特别敏感,处在各种感觉的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如过不进行充分的感觉活动,长大以后不仅难以弥补,而且还会使其整个精神发展受到损伤,因此,在幼儿时期进行各种感官教育显得至为重要。同时她认为,感官是心灵的窗户,感官对智力发展具有头等重要性,感觉训练与智力培养密切相关。再者,她还认为,人的智力高低与教育有较大关系,通过感觉教育可以在早期发现某些影响智力发展的感官缺陷,并及时采取措施,使其得到矫治和改善。

蒙特梭利的感觉教育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的训练。

视觉训练在于帮助幼儿提高度量的视知觉,鉴别大小、高低、粗细、长短、形状、颜色及不同的几何形体;触觉练习则是帮助幼儿辨别物体是光滑还是粗糙,辨别温度的冷热,辨别物体的轻重、大小、厚薄;听觉训练是要使幼儿习惯于区分声音的差别,使他们在听声的训练中不仅能够分辨音色、音高,还能培养初步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嗅觉和味觉的训练则是注重提高幼儿嗅觉和味觉的灵敏度。蒙特梭利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感官训练,使幼儿成为更加敏锐的观察者,促进和发展他们一般感受的能力,并且使他们的各种感受处于更令人满意的准备状态,以完成诸如阅读、书写等复杂的动作,也为将来进行数学的学习打下基础。蒙特梭利的感觉教育遵循着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她认为,感觉教育的实施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且她提倡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学习,使幼儿在感官训练中通过自己的兴趣去进行自由的选择、独立操作、自我校正,去努力把握自己和环境。所以,在蒙氏的教育教具中都设有专门的错误控制系统,使儿童在操作过程中能按照教具的暗示进行“自我教育”。

五、蒙特梭利教育法施行步骤

在我们了解蒙特梭利的基本理论后,才可以开始着手于教育方法和教具操作。

在作施行步骤的介绍之前,我仍想再一次的纠正:现在有很多幼稚园,在运用蒙特梭利教学法之前,并未先彻底地探索她的教育原理,就直接运用“教具”来指导孩子。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行为,因为它会“误导”小孩子,使小孩子养成不用思考,生吞活剥知识的习惯;也会误用“教具”,使教具成为呆板的玩具。甚至于误解蒙氏老师的头脑和教育方法很简单而且呆板!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假如启导者(导师)不知道教具的真正目的是在引发孩子“内在”认知;也不清楚每件教具都拥有秩序性、创造性的基本和变化功能,以及自动改正等等在教育上的积极意义时,她可能对一个正在排放红色长棒的孩子,发出“先放这个”、“在放这个”……的指示,这又与传统式的“教”有何不同?孩子仍然无法真正了解为什么那个应在前,这个该在后的道理,无异是在作积木的堆积游戏罢了!不但孩子觉得教具不过是漆了颜色、大小不同的木头,也会让他感觉老师的头脑和那堆木头差不多!

所以,惟有在你对蒙特梭利的教育原理,有了基本的心领神会后,才能进入正确教育孩子的进程。

蒙特梭利幼儿教育方法可分为下述五个步骤:

1.预备环境

我们不止一次强调,一个适合生命发展的环境对儿童的重要性,所以在蒙氏的教学中,如何为孩子准备一个适合他们生命发展的环境,被列为首要的条件。

2.发现意愿

儿童表现在外的行为,往往是内在需求的反应,尤其是幼儿时期会在某一阶段对某种需求有特别的“敏感期”。如果能掌握这一时期的需要而予以教育,对孩子的启发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

3.协调意愿

蒙特梭利老师与传统教师最大的差别,在于蒙特梭利老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在“教”学生,而是教具、儿童及学习意愿的协调者。她必须依孩子的需要而整理环境,并且观察孩子的需要和意愿,提出适当的教具来让孩子“工作”

4.延长工作周期

如果孩子已经专心进入“工作”情境,启导员就该鼓励他继续操作,以“延长他的工作周期”,让孩子酌情的反复操作。

蒙特梭利说:“延长工作周期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专心和耐力。”我更认为一个儿童未来生命发展的“精度”与其“专心和耐力”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因此,蒙特梭利特别重视并且告诉教师,需要“等待”孩子反复练习的行为发生,而予以鼓励,使孩子乐意“再来一遍”,甚至几十遍。因为儿童知道如何使用教具,只不过是教具的功能开始显现的阶段而已。孩子能对教具产生尽情的反复操作,才会使儿童发生“真正的成长”,我称之为:“心智的任性发展”。这种尽情“反复”操作的情况,只有当儿童感到“工作”的乐趣,且能够符合他的“内在需要”时才会发生。

5“观察—实施—记录—研究—发现—重新针对他们的需要进步而对教育计划的再设计”的循环施为。

由于孩子的不断成长和他们之间的个别差异,以及敏感期各有不同,使老师的教育规划需要不断改进。惟有透过实际的观察、记录、研究,才能深入切实的发现儿童内在的需要,而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使其生命更美好的成长。

自由与独立

此外,在蒙氏教育的施行上,有两点事项,是大人必须时时警惕在心的:

给孩子自由

“自由”是蒙氏“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原则。

简单的说,蒙氏认为强制的“教”法,对儿童——特别是学龄前的幼儿,有害无益,除非把孩子的头脑解放出来,否则这些民族幼苗的发展不会健全。

蒙特梭利认为“自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但是,蒙氏教育的自由却不是放任或为所欲为。在蒙氏教室中,孩子并没有被允许去做“任何他喜欢的事”。他只能自由的选择有益与有用的工作。换言之,“自由并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做正确的事。”

“自由”该如何教育呢?蒙特梭利认为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教师必须掌握三大原则,即:

1、预备符合成长需求的环境

2、协助与观察孩子在环境中的需求

3、订立明确的行为规范并时常提醒孩子自我控制。

因此,对孩子应该以教育他们能独立为前提,允许儿童依其“内在需要”,自由的去选择“工作材料”——教具,自由地进行“工作”(操作)。

蒙特梭利表示:“你只要冷静的观望,保持一种尊重孩子的行为态度,使孩子在获取经验时,有完全的自由,在他们工作时不要干扰他”。

我想,在家中的大人们对孩子平日的生活教育,也应把握上述的观念。

让幼儿自己做

蒙特梭利每次在演讲时,总会提出这么一句话:“Help me to do it by myself”(幼儿在呐喊: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一般父母对子女呵护的很仔细,什么都帮他们做得好好的,看起来是父母的爱心实际上却抹煞了许多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其实,孩子在学习走路时,就是尝试“独立”的开始。

让我们来听听幼儿说:

“我听到了,

但随后就忘了;

我看到,也就记得了;

我做了,

我就理解了。

七、蒙台梭利教育法

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以科学的方法为根本的教育,有别于传统的幼儿教育。

1、以儿童为中心

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不教的教育

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的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

0-6岁的幼儿,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若顺着敏感期学习该特性,即可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4、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

一般称蒙氏教师为启导员,他必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于孩子发展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适性、适时的协助与指导。

5、完全人格的培养

蒙氏科学幼教的最大目的就是协助孩子正常化。透过环境的设计、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构完善的人格。

6、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

7、混龄教学

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

蒙台梭利教具繁多,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过这些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屏除奖惩制度

蒙氏科学采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爆发的教学成果

蒙氏科学幼教采取尊重孩子内在需求的方式,让孩子适时、适性地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力量彰显出孩子内在的心智成长。

第三节评述

蒙台梭利教育方案重视幼儿的内在需要,强调借助于能满足此内在需要的环境与活动,来促进幼儿的自我发展,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蒙台梭利教育方案毕竟是脱胎于智障儿童的训练方案,再加上时代的局限,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一)孤立的感官训练

蒙台梭利强调孤立地训练各种感官。她设计的每一感官教具均是针对一个特定感官的,她要求儿童在接受不同的感官刺激时,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感官上,通过对各种感官的“困难度孤立”的训练,发展儿童的感知能力。这是一种严重脱离现实生活也脱离实际的做法。世界上仅具一种特征的事物几乎是不存在的,人在认知事物时,也总是把它当作一个整体而不是部分来反映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孤立的感官训练也许适合那些有智力障碍的儿童,却不适合广大发展正常的儿童。

同时,她的感官训练

(二)对创造力的忽视

首先,蒙台梭利虽然强调在操作教具时给儿童自由,但这种自由只是选择教具和选择操作时间上的自由,儿童在操作教具的方法,规则上则没有自由。因为蒙台梭利教具的操作步骤和方法是固定的,儿童不能改变。她要求的只是让儿童按照某种固定的步骤和方式不断地进行重复练习,这十分不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其次,在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缺乏最能发展儿童创造力的自由的艺术教育。在蒙式教室中,虽然孩子也使用艺术教具,但已被指定在既定的目标上创作,只强调技巧及实体复制的做法,这也反映出蒙式教育对创造力的忽视。

(三)过于强调读,写,算

关于这一点,我们通过蒙式的课程组织结构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四)缺乏增进社会互动与发展语言的机会

蒙式方案中强调个人特色,强调每个孩子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教具,材料,自己进行操作,自我发展,因而缺乏与同伴协商和合作的机会。这对于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和语言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总之,蒙台梭利教育方案是建立在对儿童内在的发展潜能和能够通过自发,自动的活动来进行自我教育的信念之上的,因而主张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反对成人的强制性干预。但多年的实践并未能真正实现蒙台梭利的教育理想。关键问题可能在于:蒙台梭利一方面主张儿童的自由教育和自由发展,另一方面却为儿童创设了一个过于刻板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材料,以至于限制了儿童潜能的实现。这固然是蒙台梭利自身的矛盾,但部分后来者机械地搬用蒙台梭利的形式,而未能真正领会其精神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且将蒙台梭利教育由原先的面向贫苦家庭的儿童变为面向社会上层的高收费教育,恐怕也是创始者本人始料未及的。

针对以上所存在的局限,一些新一代的蒙式教育思想的追随者对原有的方案进行了改进和发展。主要表现为:

1、扩展了课程内容。将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的原有的五大领域扩展为十大领域,分别为:日常生活训练,感觉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文化教育,体能(大肌肉活动),音乐教育,美术教育,戏剧(角色扮演),社会教育(包括社会交往技能的练习)。

2、强调课程的实质,而非形式。现代的一些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使用者强调把握蒙式课程的实质,即回应学习者,支持他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要过于拘泥于形式。

3、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与经验。针对蒙式方案脱离生活的做法,一些课程设计者将蒙台梭利教育方

案与单元主题方案有机结合起来,称为“蒙台梭利幼儿单元活动”。在“蒙台梭利幼儿单元活动”课程中,单元主题活动的主题往往是来自于幼儿实际的生活,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了蒙式方案在这方面的饿不足。在作息安排上,基本上沿用了蒙式教室的作息安排,只不过对其原有的时间段的活动安排进行了一些改动,如蒙式上午团体时间成了单元主题活动的时间,下午仍保留原有的活动,如讲故事等,当然故事也可以结合当时进行的主题加以选择,或进行一些唱歌律动活动。另外,在工作时间幼儿可以选择蒙式教具,也可以选择与单元主题有关的工作,这主要看其内在兴趣与敏感度而定。

蒙式方案中强调个人特色,强调每个孩子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教具,材料,自己进行操作,自我发展,因而缺乏与同伴协商和合作的机会。这对于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和语言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总之,蒙台梭利教育方案是建立在对儿童内在的发展潜能和能够通过自发,自动的活动来进行自我教育的信念之上的,因而主张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反对成人的强制性干预。但多年的实践并未能真正实现蒙台梭利的教育理想。关键问题可能在于:蒙台梭利一方面主张儿童的自由教育和自由发展,另一方面却为儿童创设了一个过于刻板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材料,以至于限制了儿童潜能的实现。这固然是蒙台梭利自身的矛盾,但部分后来者机械地搬用蒙台梭利的形式,而未能真正领会其精神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且将蒙台梭利教育由原先的面向贫苦家庭的儿童变为面向社会上层的高收费教育,恐怕也是创始者本人始料未及的。

第二章瑞吉欧方案教学

第一节瑞吉欧.艾米利亚简介

一、开端

二、创建婴儿中心与幼儿学校

三、20世纪80-90年代初:课程方案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影响

四、瑞吉欧.艾米利亚的方案教学在美国产生的影响

五、0-6岁儿童课程方案的组织和结构

第二节瑞吉欧.艾米利亚教育方法的理念

综上所述,瑞吉欧是意大利东北部的一座城市,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罗利斯.马拉古兹(Loris Malaguzzi)和当地的幼教工作者一起兴办并发展了该地的学前教育。数十年的艰苦创业,使意大利在举世闻名的蒙特梭利之后,又形成了一套“独特与革新的哲学和课题假设。学校组织方法以及环境设计的原则”。人们称这个综合体为“瑞吉欧.艾米利亚教育方法”。

瑞吉欧.艾米利亚的教育方法有三个方面的传统影响:1.欧美主流的进步注意教育;2.皮亚杰和人维果斯基等心理学家的心理学思想;3.意大利学前教育传统及战后左派改革政治。这三者交互影响下,瑞吉欧教育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走进儿童心灵的世界观。在《孩子的一百种语言》一书中,马拉古兹的一首诗《其实有一百》充分表达了这一思想。他说:“孩子,是由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方式、游戏方式及说话方式;/还有一百种……/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一百再一百),但被偷去九十九种……”。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视儿童为一个自己能认识、思考、发现、发明、幻想和表达世界的栩栩如生的孩子;一个是自我成长中主角的孩子;一个是富有巨大潜能的孩子。面对这样的孩子,成人应如何应对?最重要的是要承认“其实有一百”;其次,要以孩子的思维,儿童的立场来看待一切;另外,千万不要压制孩子,应让孩子充分表现其潜能。瑞吉欧的教育成就应该归功于这种“走进儿童心灵的”儿童观。他们还提出,当前的背景是幼儿的数量越来越少,几乎没有兄弟姐妹,又生活在充满新的需求、新的社会环境之中,过早的被卷入成人生活,经常变成一个过度情感投资的对象,束缚了幼儿的发展。另一方面,现代儿童更健康、更聪明、更具有潜力,更愿学习、更好奇、更敏感,更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他们对世界充满兴趣,渴望友谊。为此,瑞吉欧采用弹性课程,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不让孩子生活在成人的包围之中。在幼儿园,教师必须尽可能减少介入,更不可过度介入,“与其牵着儿童的手。倒不如让他们自己的双脚站立着”。

百种语言:他们把文字、动作、图像、绘画、建筑构造、雕塑、皮影戏、戏剧、音乐……等都作为儿童语言,归纳为:表达语言、沟通语言、符号语言(标记、文字)、认知语言、道德语言、象征语言、逻辑语言、想象语言好关系语言等等。鼓励孩子通过表达性(动作、表情、语言、体态等)、沟通性及认知性语言来探索环境和表达自我,认为儿童的自我表达和相互交流特别重要,是儿童探索、研究、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基本活动。瑞吉欧经验显示:“学龄前幼儿能够广泛运用各种不同的图像和媒介来表达,以及与他人沟通彼此的认知。”

“我就是我们”:“我就是我们,代表一种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惠交流,达到超越个人成就的可能性.”以另一个方式来理解,幼儿与成人共存于社会文化和社会现实之中,并通过每日的文化参与发展自我。将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处于整个社会背景之下,使个人与社会过程两者各自的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本质有更深切的理解;同时,这一理念还代表在共同分享中,每个人均可提出最好的想法,提升和加强团队间意见交流,并刺激新奇或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而这些是无法靠个人力量独自完成的。这种独特的看法虽然不是出于某些理论的指引,却是瑞吉欧教育取向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对儿童的观察、了解及经验的总结,是与幼儿发展相关的实实在在的事实,是一种新的理念。

强调“互动关系”和“合作参与”。“互动合作”是瑞吉欧教育取向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贯彻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一项原则。“互动合作”包括教师和学习者的互相沟通,关怀和控制的不断循环,以及教育活动相互引导的过程。

瑞吉欧教育主张:儿童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诸多条件下,主要是在与家长和教师、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建构知识、情感和人格。在互动过程中,儿童既是受益者,又是贡献者。互动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存在于发展和学习之间;②存在于环境和儿童之间;③发生在不同符号语言之间;④发生在思想和行为之间;⑤发生在个人与人际之间(最重要)。这一种对家长、教师和儿童互动、合作关系的看法,不仅使儿童处于主动学习地位,同时还加强了儿童对家庭、团体的认同感,让每个幼儿在参与活动时,能感受到归属感和自信心。瑞吉欧多年的务实经验,证实了社会文化环境、社会认知冲突和最近发展区等理论概念的重要性,同时也可看出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到以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发展论为基础的社会建构主义的发展过程。有人认为:瑞吉欧的课程取向是:人类发展理论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价值观信念及目标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是成人与幼儿共建的深入主题的项目活动的基础。

“互动合作”的理念也表现在幼儿机构的管理方面,认为教育是整个市镇活动和文化分享。“社区应参与学校”的观念已形成具体的管理特色,表现在托儿所和幼儿园以社区为基础的管理方式上,同时,幼儿园都有“咨询委员会”传达家长与教育者的需要。市镇的托儿所、幼儿园董事会,由幼托机构中的咨询委员代表、当地的幼教行政主管、教学协调人员及选出的教育官员等人组成。

家庭和学校的互动合作,可帮助教育新方法的发展,并将其视为不同智慧汇集的要素,儿童教育责任由学校和家庭共同承担。他们深信,只有当老师与家长使用参与时,才可能带给儿童最好的经验。

第三节瑞吉欧.艾米利亚教育方法的实践

瑞吉欧的教育实践

项目活动──幼儿学习的过程

项目活动是一种既非预定的教学模式,也非一般的教学计划,而是师生共建的弹性课程与探索性教学。它的基本要素有三:一是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二是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进行较长期深入的主题探索;三是成人与幼儿共同建构、共同表达、共同成长的学习过程。主题的选择是非预设的,主要来自幼儿的真实生活经验、兴趣和问题,并在众多的问题中作出选择和判断,教师往往是决策者。

如瑞吉欧儿童探索的主题有“看见自己感觉自己”“狮子的肖像”“雨中城市”“一片梧桐叶”“孩子与电脑”“人群”“有关喷泉的讨论”“椅子和桥的平衡”等种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决定主题的原则是合乎儿童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容易取得所需材料和设备,并运用学校和社区资源的;儿童能实际操作的;活动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探索的过程中花许多精力思考并探索这些事物、主题和环境,思考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观察到的现象,克服大量难以预计的偶然性和困难,不断地将主题引向深度和广度,将新发现作为以后数周探讨的问题。下周课程的主题,可能出自本周探索过程的结论、问题及难题,循环下去,幼儿和老师一起不断思考活动的意义,设想涉及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等。主题探索的结果导致创造性问题的解决。幼儿通过探索和发现,用“百种言语”表达其成果,创造出他们最感兴趣的艺术作品:图形、绘画、卡通、图表、泥塑、模型、生动的连环画等等。最终展示作品,供其他孩子、家长和社区成人观赏。

开放的、新形态的学习环境

首先,开放的环境是幼儿园的第三位老师。幼儿具有拥有环境的权利,教育由复杂的互动关系构成,也只有“环境”中各个因素的参与,才是许多互动关系实现的决定性关键。因此,学校的建筑结构,空间的配置,材料的丰富多样性,以及备置许多吸引幼儿探索的物品和设备,都经过精心的挑选和摆放,以传达沟通的意图,激发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物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瑞吉欧的学前教育机构环境美丽宽敞、充满艺术气息,建筑物中心有一个广场,每个活动室的门都面向广场,以增加各班幼儿间的互动机会。每间教室门口写上儿童的权利,挂上教师的照片,家长牌上介绍项目活动的主题,以便合作参与。还十分注意空间的安全和儿童认知、社会性发展的空间,有大片的镜子,供孩子们躺在其间,认识自我,发现自我。

其次,经过细致规划和设计的空间及幼儿园周围的空间都加以利用,认为环境是产生互动的容器,具有教育性价值。教室及工作坊的环境布置随项目活动的发展而变化,不断地充实和调整。在空间的设置中,也关注给幼儿自由活动的空间、小组活动及团体活动的空间,作为展示的空间乃至个人秘密的空间。

再次,记录的空间,充分利用墙面,把墙面作为记录儿童作品的场所,让墙面说话。小组每做一个主题都有师生共做的展示板,以充分利用视觉艺术的价值。

此外,空间设计还反映了意大利的文化特点。总的来说是“个性加美丽”,墙壁的色彩,巨大的窗户,绿色的植物,有意义的摆设等等,都显示出该园“园本文化”的环境表达都努力做到美观而和谐。

教师的角色:伙伴、园丁、向导、记录者、研究者

伙伴:在幼儿的项目活动过程中,教师最为重要的是倾听儿童,倾听儿童最丰富的含义是使孩子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作为伙伴,瑞吉欧有句名言“接过孩子抛来的球!”

园丁:幼儿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作为园丁,要知道在共同建构的过程中,何时提供材料?怎样变换空间?如何介入讨论?何时协助解决疑难?

何时将孩子的表达方式总结出来……成为孩子成长的有力支持者。

向导:不断引导幼儿深入某一领域或某一概念,适时、适度地鼓励和支持幼儿对他们自己的问题及兴趣在深度和复杂性方面深入钻研,引导他们观察再观察,思考再思考,呈现再呈现,在各个方面得到发展。

记录者:教师走进幼儿的心灵,知道他们是怎么思维,怎么操作的?如何互动、如何观察、如何想象、如何表达的?幼儿通过记录看着自己完成的工作时,会更加好奇、感兴趣及有自信心,记录还使家长了解

幼儿在学校获得经验的过程,分享孩子在校的真实经验,密切亲子关系。最可贵的是,记录是教师研究的一种重要形式,看到师生关系,看到自己的作用,教学技巧的成长等等。

研究者:如怎样共同建构项目活动?怎样发现既有挑战性又能使孩子得到满足的项目活动?如何保持一定的开放程度?如何在遇到困难时与儿童、教师商量,如何倾听儿童的争论、化解他们的争论?怎样建立一种合作的、支持性的互动的师生、生生关系?等等,这些都使教师成为一个研究者,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

总结:几点启示

·我们不仅要关注幼儿自身成长的潜能,还必须注意社会文化背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校、家庭和社区互动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及幼儿在其中的主体地位。从教育观念到教育行为,都应真正做到以儿童为核心,以儿童发展为本。

·在幼儿园课程建设方面,我们应着重思考如何使幼儿成为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主角?怎样选择幼儿自发生成的主题并引导其进行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长期探索?在教师预设的课程中,又如何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的水平,不断地调整、补充和发展原有的设想,使幼儿在预设的课程中,在认知、身体、情感和社会性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如何把儿童生成的、教师预设的课程有机结合起来等等问题。瑞吉欧经验中,客观地掌握教育目标,以小组为主解决儿童生活中现实问题的主题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在动态的互动关系中互相支持、表达、制作、作用地进行深入的、循环的探索,以及各种教学技巧(教师的等待、介入、倾听以及师生关系的丰富内涵,父母的参与,大量的记录等)和评价方式都给予我们的思考和改革以很多有益的启示。

·实践、反思加学习是幼儿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我们的职前、职后教师培训应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省性教学的道路。

第三章多元智能理论

传统的智商(IQ)理论和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都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 - 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而近十几年来 ,西方不少心理学家在批评上述两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具有多种智力 ,而且人多种智力都与具体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紧密相关而独立存在的观点。其中 ,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并成为许多西方国家 90 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 ,研究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涵义

基于长时间的、大量的科学研究 ,加德纳在 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Framesof Mind)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智力的定义 ,即“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 ,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Gardner ,1983) .在加德纳看来 ,智力与一定社会和文化环境下人们的价值标准有关 ,这使得不同社会和文化环境下的人们对智力的理解不尽相同 ,对智力表现形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另一方面 ,智力既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是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产品的能力。

根据新的智力定义 ,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及其性质和结构的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也就是说 ,加德纳所谓的“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其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 ,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 ,加德纳提出 ,他所谓的多元智力框架中相对独立存在着7 种智力 ,这 7 种智力分别是言语 - 语言智力、音乐- 节奏智力、逻辑 - 数理智力、视觉 - 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 - 自省智力和交往 - 交流智力:

1.言语 - 语言智力(Verbal -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这种智力主要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 ,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这种智力在记者、编辑、作家、演讲家和政治领袖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例如由

记者转变为演说家、作家和政治领袖的丘吉尔 (Winston Churchill) 。

2.音乐 - 节奏智力(Musical - rhythmic intelligence)这种智力主要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 ,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这种智力在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演奏家、乐器制造者和乐器调音师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例如音乐天才莫扎特(Mozart) 。

3.逻辑 - 数理智力(Logical - mathematical intelli2gence)这种智力主要是指运算和推理的能力 ,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这种智力在侦探、律师、工程师、科学家和数学家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例如相对论的提出者爱因斯坦(Al2bert Einstein) 。

4.视觉 - 空间智力(Visual - spatial intelligence)这种智力主要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藉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智力在画家、雕刻家、建筑师、航海家、博物学家和军事战略家的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例如画家毕加索(Pablo Picasso) 。

5. 身体 - 动觉智力 (Bodily - kinesthetic intelli2gence)这种智力主要是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 ,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这种智力在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赛车手和发明家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例如美国篮球运动员麦克尔·乔丹(Michael Jordan) 。

6.自知 - 自省智力(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这种智力主要是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 ,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 ,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这种智力在哲学家、小说家、律师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例如哲学家柏拉图(Plato) 。

7.交往 - 交流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这种智力主要是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 ,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这种智力在教师、律师、推销员、公关人员、谈话节目主持人、管理者和政治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例如美国黑人领袖、社会活动家马丁·路德·金(MartinLuther King)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作为个体 ,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 7 种智力。每个人身上的 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绝对孤立、毫不相干的 ,而是错综复杂地、有机地、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组合在一起。个体身上存在的 7 种智力的不同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 ,使得每一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同时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即便是同一种智力 ,其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 ,例如 ,同样具有较高逻辑 - 数理能力的两人 ,其中一个可能是数学家 ,而另一个可能是文盲 ,但他有很好的心算能力。同理 ,两个同样具有较高身体 - 动觉智能的人 ,其中一个可能在运动场上有出色的表现 ,而另一个则可能因为动作不协调根本上不了运动场 ,但他在棋艺室里却有上乘的表演。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因为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 ,每一种智力又都有多种表现方式 ,所以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与否、成功与否。前面提到的著名人物如丘吉尔、莫扎特、爱因斯坦、毕加索、麦克尔·乔丹、柏拉图和马丁·路德·金谁更聪明呢 ? 谁最成功呢 ?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看待“聪明”问题和“成功”问题的全新视角。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我们不能说上述7 种智力哪一种重要、哪一种不重要 ,我们只能说 7种智力在个体的智力结构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它们在每一个个体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因此 ,我们不能说上述人物谁更聪明、谁最成功 ,我们只能说他们各自在哪个方面聪明、在哪个方面成功 ,以及他们各自怎样聪明、怎样成功。由此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智力是多方面的 ,智力的表现形式是各不相同的 ,我们判断一个人聪明与否、成功与否的标准当然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另外 ,根据加德纳的观点 ,承认智力是由同样重要的多种能力而不是由一两种核心能力构成的 ,承认各

种智力是多维度地、相对独立地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是多元智力理论的的本质之所在(Gardner l993) 。个体身上存在着的上述 7 种智力是否一成不变呢 ? 个体身上是否还存在着除了上述 7 种智力以外的其它智力呢 ? 在加德纳看来 ,他所提出的 7 种智力的观点虽然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人类智力的特点 ,但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一个理论框架或构想。他不仅不否认其它智力的存在 ,而且还提

出人身上可能还存在着其它的智力如灵感、直觉、幽默感、烹调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其它各种能力的能力等。事实上 ,1998 年 ,加德纳自己已经又在上述 7 种智力之外增加了第 8 种智力 ,即认识自然的能力(Gardner ,1998) 。按照加德纳的观点 ,某种能力是否可以成为多元智力中的一种 ,需要看它是否得到足够证据的支持 ,如果有 ,就可以在多元智力的框架中增加它们。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在加德纳看来 ,个体到底具有多少种智力是可以商榷和改变的 ,随着支持或不支持某一智力的科学研究成果的出现 ,我们掌握的证据可能会使现有的 8 种智力增加或减

少。

二、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依据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 加德纳在“提出一组似乎是普遍的、真正有用的智力名单时”(Gardner 1983/1993) ,有 8 个方面的依据。正是基于这8 个方面的依据 ,加德纳形成了一个智力选择系统———确定某一种能力是否可以成为多元智力框架中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智力的“智力选择依据系统”“这样, 任何一位受过训练的研究者都能确定某种智力是否符合合适的入选准则了。”(Gardner l983/1993)前述 7 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正是加德纳及其哈佛大学的同事们根据这样一个“智力选择依据系统”确定的 ,而且 ,他们依然据此确定个体身上是否还存在着前述 7 种智力以外的智力。下面我们逐一分析加德纳智力选择系统的 8个依据。

1.对大脑损伤病人的研究加德纳曾经指出“从:大脑损伤会使特定能力被单独地摧毁这个意义上来说 ,某种特定能力相对于其它能力的相对独立性便可以清楚地表现出来了。”(Gardner l983/1993)事实确如加德纳所说 ,大脑生理学的研究表明 ,大脑皮层中有与多种不同智力相对应的专门的生理区域来负责不同的智力。如果大脑皮层的某一特定区域受到伤害的话 ,某种特定的智力就会消失 ,但这种特定能力的消失其它的各种智力没有影响 ,也就是说 ,某种特定的智力消失了 ,其它各种智力还能够继续正常发挥其各种功能。例如 ,大脑皮层左前叶的布罗卡区受到伤害 ,个体就会发生语言智力方面的障碍 ,但个体的数理能力和运动能力等仍会有正常的表现。再如 ,右脑颞叶的特定区域受到伤害 ,个体就会发生音乐节奏智力方面的障碍 ,唱歌、跳舞等能力就会缺乏或消失 ,而其它能力仍然正常。又如 ,大脑额叶的特定区域受到伤害 ,个体就会发生自知 - 自省智力和交往 - 交流智力方面的障碍 ,自我反省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就会缺乏或消失 ,而其它能力仍不受影响。由此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个体身上确实存在着由特定大脑皮层主管的、相对独立的多种智力。

2.对特殊儿童的研究一般来说“神童”是在某一或某几个智力领域中有突出表现的个体 ,现实生活中所谓的“神童”经常是从小就表现出某种天分 ,例如数学、音乐或是绘画等超常能力。但在加德纳所列举的 8 个方面的智力领域全都“早慧”的个体是难得见到的。同时“在心智不健全而有专长的情况下, 我们所见到的则是在其它领域中能力平庸或严重落后的背景下 ,某一特殊能力的超常现象。这些人的存在重又使我们得以观察到相对孤立甚至是特别孤立情况下的人类智能”(Gardner l983/1993) 。确实 ,世界上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白痴奇才”,他们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表现 ,但在其它很多方面则根本低能或无能。例如有这样一

位“白痴奇才”,他的心算速度可能比一般人用计算器还快 ,但他不仅生活难以自理 ,而且连话也不会说;再如 ,有的人一直被我们认为是白痴 ,但突然有一天 ,人们却发现他在绘画方面有超人的才能。

3.对智力领域和符号系统关系的研究加德纳认为“许多人类知识的体现与交流都是通过符号来进行,的 ,而符号就是在文化方面设计出来的含义系统”(Gardner 1983/1993) “语言、绘画和数学就是在全世,界都十分重要的、人类为了生存和生产的目的而使用的符号系统”(Gardner 1983/1993) 。人类的符号系统是多元化的 ,常见的符号系统有语言符号、数学符号、

图像符号、音乐符号等。在加德纳看来 ,智力并不是抽象之物 ,而是一个靠符号系统支持和反映出来的实在之物 ,多元智力中的每一种智力都是通过一种或几种特定符号系统的支持反映出来的。例如 ,言语 - 语言智力是靠语言符号支持和反映出来的 ,演讲家依靠声音语言系统表达其思想 ,作家依靠书面语言符号写就其作品。空间 - 视觉智力是靠图像符号支持和反映出来的 ,画家通过他们的画笔描绘出世界的百态 ,而我们也是通过他们的画作知道了他们对世界的感悟。不同的智力领域有着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这种不同智力领域的相对独立性导致了不同符号系统的相对独立性 ,使得每一智力领域都有自己特定的接受和传达信息的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特点。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要点

这是自己从一大本的教综中整理出来的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其中带星的是重点,是需要背诵的。本人就是靠这份资料成功上岸啦成为一名高中教师,希望对大家有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基本形式、属性和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分开解释最早见于许慎《说文解字》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形式 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或教材)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教育的基本形式包括(1)学校教育(2)家庭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5)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3)教育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4)教育具有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和民族性等。 (四)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有助于)和负向功能(妨碍)。 3、按教育作用显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相吻合)和隐性功能(非预期的)。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我国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和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3、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提出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持这观点的学者主要集中在我国和苏联。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状态下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具有原始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古代社会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

教师入编考试教育理论常考知识点总结

1常用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2)疏导性原则(循循善诱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5)因材施教(6)课堂与生活相结合(7)长善救失(8)灵活施教(9)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2.导向性原则的贯彻要求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3.疏导原则的贯彻要求(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4.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的贯彻要求(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5.长善救失原则的贯彻要求 (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6.说服法的基本要求 (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趣 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7.一堂好课的标准 (1)目标明确(2)重点突出(3)内容正确(4)方法得当(5)表达清晰(6) 组织严密(7)气氛热烈 8.直观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9.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 10循序渐进原则的贯彻要求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 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 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 到繁。 1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要求(1)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2.讲授法的基本要求(1)讲授内容要 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2)注 意启发。(3)讲究语言艺术。 记忆口诀12 13谈话法的基本要求(1)要准备好问 题和谈话计划。(2)提出的问题要明 确,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 要因人而异。(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 14外铄论代表人物 荀子、洛克、华生 15内发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 威尔逊、格塞尔、高尔顿、霍尔、董仲 舒 16.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 a.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 接;b.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 限;c.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 一的方向发展;d.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 多样化;e.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17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a.创设问 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维持好奇心;b.根据作业难度, 恰当控制动机水平;c.充分利用反馈信 息,妥善进行奖惩;d.正确指导结果归 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8新课改教师角色的转变a.教师是学 生学习的促进者b.教师应该是教育教 学的研究者c.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 研究者d.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e.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19新课改师生观(良好师生关系的特 点)a.尊师爱生b.民主平等c.教学相 长d.心理相容 20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a.了解和 研究学生b.树立正确的学生观c.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d.树立教师威信e.发 扬教育民主f.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21儿童权利公约a.无歧视原则b.尊重 儿童尊严原则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 原则d.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22教师职业素养 a.道德素养 b.知识素养 c.能力素养 d. 心理素养e.身体素养 23如何树立教师的威信 a.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b.培养良 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c.注重良好 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d.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e.做学生 的朋友与知己 24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工作方 针 a.优先发展 b.育人为本 c.改革创新 d. 促进公平e.提高质量 25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 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 斯泰洛齐、孟轲(孟子) 26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 孔子、斯宾塞、涂尔干、孔德、赫尔巴 特 27教学原则 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性、因材施 教、理论联系实际、量力性原则 28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爱国守 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1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 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 齐、孟轲(孟子) 2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孔子、 斯宾塞、涂尔干、孔德、赫尔巴特 3教学原则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 性、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量力性

七天背完《教育学》知识点 教师考编

七天背完教育学 最新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 4、教育起源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东西方共同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 ……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 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 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文士(书吏)学校。★(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 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育理论——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理论——教育学部分 一、绪论选择(5.33%) 二、教育的本质、功能和教育的基本规律选择、辨析、简答(14.93%) 三、教育目的及制度选择、辨析、简答(14.40%) 四、教师与学生、班主任选择、辨析、简答(11.20%) 五、课程及教学选择、辨析、简答、论述(22%) 六、德育理论与实践选择、简答、论述(7.07%) 注:百分比为占教育理论——教育学部分(75分)比重,文中加粗部分为考过知识点,成考考试知识点会重复考查。

一、绪论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人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二)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我国春秋末年出现的教育文献《学记》(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教失等);西方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英国哲学家培根作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为开端,出现了一系列对后世有影响的教育家及教育代表作;[英]洛克的《教育漫话》(绅士教育)、[法]卢梭的《爱弥儿》、[瑞]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德]赫尔巴特(“三中心”论)的《普通教育学》、[德]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英]斯宾塞的《教育论》、[沙俄]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美]杜威的《人本主义与教育》。夸美纽斯(高度评价教育对社会、对人的发展作用)、赫尔巴特、杜威(教育以儿童为中心)的最主要的观点。 3、教育学的多元发展阶段 (1)实验教育学(反对思辨,主张定量,实证研究,提倡“科学化”):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897年),实验心理学诞生发展。 (2)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利特《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 (3)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学校与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4)制度教育学:瓦斯凯《走向制度教育学》《从合作班级到制度教育学》、洛布罗《制度教育学》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苏]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苏]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苏]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平行影响”教育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苏]凯洛夫的《教育学》、我国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 (6)批判教育学: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法国的布迪厄等。 4、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苏]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其中提出了五条新的教学原则。[美]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德]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理论"、[瑞]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苏]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点288个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288个重点 (精心整理) 1、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定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定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更狭义的定义:是指德育。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2、教育的功能: 定义: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3、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朱熹。 (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斐西.能。 (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的孟禄。 (4)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马克思,马克思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4、现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5、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①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②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③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④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⑤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6、教育的政治功能: ①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 7、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8、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 (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3)多因素共同作用论。 9、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总结

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得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得《学记》就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得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得《论演说家得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得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得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得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得《大教学论》就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得专著.她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得《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得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得《教学与发展》把学生得“一般发展”作为教学得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得《教育过程》得主要思想就是结构主义与发现法得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得《给教师得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得教育学”与“学校生活得百科全书”。 8、教育得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得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得教学内容主要就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得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得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就是错误得,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就是消极得、被动得,而就是积极得能动得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得双重任务就是:培养各行各业得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得组成部分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就是指系统得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得任务之一就是发展学生得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与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就是决定性得因素。 16、体育得根本任务就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得任务: (1)使学生具有正确得审美观与感受美、鉴赏美得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与创造美得能力; (3)培养学生得心灵美与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得任务: (1)培养学生得劳动观点,养成正确得劳动态度与习惯; (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与劳动技能。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模拟试卷及答案(共十套)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模拟试卷及 答案(共十套)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模拟试卷及 答案(一) 一、填空题 1. 依法治校是指学校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文件规定为依据,完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和纪律,使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 《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3.《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4.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 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5.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营业性歌舞厅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应当设置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的标志. 6.《刑法》是规范有关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7.《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学生每天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中学不超过 8 小时,小学不超过 6 小时. 8.实施教育行政处罚的机关,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外,必须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

9.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 3 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10.学校对校舍,体育设施,消防设施,各种仪器设备安全状况,应当每月检查一次. 11.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1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 13.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学生. 14.《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5.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处罚不停止执行. 16.《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学校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 17.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18.《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于 2004 年 7 月 1 日正式施行. 19.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20.权利是以法律形式规定并加以保障的人们所应当或可以享有的一种利益. 二,选择题(分单项选择和多向选择,共30分) (一)单项选择(共10小题,每小题1分,计10分)

2020年中小学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知识押题试卷及答案(共三套)

2020年中小学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知识押题 试卷及答案(共三套) 2020年中小学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知识押题试卷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中国第一所幼稚教育实验中心是() A.燕子矶幼稚园 B.南京鼓楼幼稚园 C.湖北省立幼稚园D.河北幼稚园 2.主张教育要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致起来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卢梭 C.福禄贝尔 D.裴斯泰洛齐 3.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对象与活动上属于() A.注意广度 B.注意分配 C.注意稳定性D.注意转移4.发展适宜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年龄适宜性,二是() A.个体适宜性 B.性别适宜性C.个性适宜性 D.身体适宜性 5.儿童最先掌握的词性为() A.名词B.动词C.形容词D.代词 6.现代社会初期,学前教育的主要目标是() A.不限于看护儿童,对儿童施行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教育

B.以发展儿童智力为中心 C.促进儿童身体、情绪、智能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D.为工作的母亲照管儿童 7.提倡教育要适合孩子的“敏感期”的教育家是() A.蒙台梭利B.卢梭C.福禄贝尔 D.杜威 8.陶行知批评20世纪初在中国各大城市的幼儿教育机构存在()三大弊病。 A.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 B.城市病、外国病、富贵病 C.读书病、外国病、花钱病D.城市病、读书病、外国病 9.学前幼儿美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儿童() A.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B.表现美的技能 C.鉴赏美的能力D.评价美的能力 10.学前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 A.教师与儿童的关系B.教师与家长的关系 C.教师与教师的关系D.家长与儿童的关系 11.某中班一次美术活动“画熊猫”,教师制定的目标之一是:让幼儿掌握画圆和椭圆的技能。这一目标属于幼儿园的() A.中期目标 B.近期目标C.活动目标 D.远期目标 12.与中小学相比,我国对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管理相对较松,幼儿教师的劳动具有()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知识点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知识点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 反映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 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 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 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 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 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 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 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 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 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 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打印版)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是(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辞、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是(教区学校)。

2019年小学教师考编试题精选含参考答案

2019 年小学教师考编试题精选含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著作是(b
)。
A.《学记》
B.《论语》 C.《论演说家的培养》
2. 下列哪一观点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a)
D.《理想国》
A.美德是否可教
B.教学具有教育 C.人的和谐发展和年龄分期
3. 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 a )。
D.教育即生活
A.针对性
B.逻辑性
C.知识性
D.创造性
4. “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属于
(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
D.机械学习
5. “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观。(浙江省)
)的教育目的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6.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例如化学实验事故)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
映了教师劳动的(
)特点。(九江市)
A.复杂性
B.示范性
C.创造性
D.长期性
7. 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
为(
)。(湖州市)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8. 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昆明市)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9.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浙江省)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10. 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
)。(浙江省)
D.味觉刺激
A.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B.目标一致的原则 .可接受性原则 D.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11. 心理咨询的根本目标是(
)。(浙江省)
A.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度过当前危机 B.学会自己独立处理类似问题
C.建立对咨询人员的信任
D.学生对咨询过程的积极参与
12. 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开展“小博士”工程,利用课余时间,少则两周,多则三四个月,自己研究探索一个
专题或完成一部童话作品。此活动的开展体现了(
)。(湖北省黄石市)
A.循序渐进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13. 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
)。(浙江省)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200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精心整理)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200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精心整理) 1、学习策略可分为三种: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 略。 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学业求助策略。 2、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①主体性原则②内化性原则③特定性原则④生成性原则⑤有效 监控原则⑥个人效能感原则 3、学习迁移的类型: ①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可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②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③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 迁移。 ④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⑤根据迁移范围的不同,可分为自迁移,近迁移和远迁移。 ⑥根据迁移的路径,可分为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 ⑦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分为同化性迁 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4、学习过程的作用:

①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③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5、早期的迁移理论: ①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它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迁移的发生是无条件的自发的。 ②相同要素说:桑代克认为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有条件的,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的习得。 ③概括化理论:贾德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 6、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①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②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知识背景,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迁移前提条件)③学习情境的相似性④学习的定势和态度(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⑤认知结构的特点⑥学习策略的水平 7、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手抄全知识点汇总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手抄全知识点 小栗子2013-01-06 22:05:30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汇编

教育学部分 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2、教育的三大因素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教育活动的中介,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注:这里第三点紫色部分书上写的是“教育措施”最多出填空。) 3、教育的起源 a.教育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 b.教育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产生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c.教育劳动起源说(凯洛夫) (三种起源要知道哪三种把人物对应上。一般选择或简答)。 2、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人文主义教育】代表 人物:伊拉斯谟、莫尔、蒙田和培根

其特征1、人本主义; 2、古典主义; 3、世俗性; 4、贵族型。 3、近代社会的教育 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 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4、20世纪以后的世界教育1、教育终身化 (一般是简答、案例分析)2、教育全民化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多元化 5、教育技术现代化 二、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的含义: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 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 (名词解释) 2、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 a.《学记》:世界 第一部教育学书籍,诞生于战国后期,是中国 的教育学雏形(填空、选择)

b. 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 c. 墨家的教育主张。 3、西方古代教育学思想1苏格拉底【产婆术】 2柏拉图【《理想国》,最早提倡“与学习 与游戏”的人,重视早期教育; 男女平等接受教育;教育的最终 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强调注重人在 教育中的发展,主张分阶段教 育,提倡和谐的全面发展教育】4、教育学的建立与发展1、教育学学科的诞生:夸美纽斯《大教 学论》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普通 教育学》(选择) 3、教育学的发展 a.马克思教育学的发展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于国民制度》,加 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科《论共产 主义教育》和《教育诗》】 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和拉伊) 文

中小学教师考编教育理论公共科目试题及答案

中小学教师考编教育理论公共科目试题及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中小学教师考编教育理论公共科目试题 编写:沈世虎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________。教育中介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是遗传、________和教育。环境 3、发现学习模式是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______提出的。布鲁纳 4、在整个学校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凭借______实现的。教学活动 5、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______权,不得随意开除学生。受教育权 6、学校对校舍、体育设施、消防设施、各种仪器设备安全状况,应当______月检查一次。每 7、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要在二级______ 等以上标准。乙 8、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______性。灵活 9、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______时期。隋唐 10、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______。学校文化 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70分) 1、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______ C A.可用因素 B.微弱因素 C.重要因素 D.利弊兼有的因素 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______ A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 3、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______ A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4、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______ A A.《大教学论》B.《爱弥尔》C.《论演说家的教育》D.《民本主义与教育》 5、______ 以其经验论哲学为基础,提出了“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的课程理论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就是他的学生。C A.马卡连柯 B.梅伊曼C.杜威 D.夸美纽斯. 6、“学校下学年生源锐减,教师严重超编,不愿意上早晚自修和补课的同志可以去其他学校另谋高就!”这种说法违反了______ B A、《学校管理条例》 B、《教师法》 C 、《宪法》 D、《未成年人保护法》 7、聘任或任命教师担任职务应当有一定的任期,每一任期一般为______ B A、三年 B、三至五年 C、五至八年 D、不确定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____起开始施行。B A、1995年9月10日 B、1994年1月1日 C、2001年9月10日 D、2003年1月1日 9、国家实行______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A、教师资格 B、教师竞聘上岗 C、教师奖励 D、教师岗位A 10、.学生对“雨后彩虹”感到好奇,从而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从动机的自发性和目的性上来说,这是一种______学习动机。C A、长远 B、短暂 C、内在 D、外在 11、元认知______ 是元认知最重要的心理成分。C A、知识 B、体验 C、监控 D、情感

自考课程及教学论_重点归纳__知识点归纳

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泰勒。由于泰勒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因而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1914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3、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的追求。是通过合法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它指向对于环境的控制和管理,其核心是控制。 4、科学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 1959年9月,主席布鲁纳:讨论怎样改进中小学的自然科学教育问题。 5、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 6、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 7、拉特克: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德国教育家。 8、夸没纽斯: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1623年《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教论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本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定。 9、卢梭的教学论:《爱弥儿》影响深远。指导思想:出自造物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10、裴斯泰洛奇:瑞士伟大的主义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家。 (1)教育教学原理:1.自我发展原理2.直观原理 (2)教学的心里学化: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教学的心里学化的思想,推动了教学论科学化的进程。 11、19世纪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论。 (1)观念心理学—观念、统觉、观念团、思想之环。 (2)教学的形式阶段,必定有两种基本的心理活动:专心、思,四个教学的形式阶段。 A.明了即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 B.联合即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结合起来。 C.系统即把已建立起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一形式具有逻辑性德、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 D.方法即把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3)教育性教学:作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和作为善的意志之形成的道德教育就是统一的。 历史第一次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 12、现代教育论发展的里程碑:杜威的教育论。 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教育是一种社会的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基于经验的教学论: (1)经验的涵义与知行统一论。 经验即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1.人主动地作用于环境2.人作用于环境所产生的结果反过来又影响人本身。 杜威倡导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 (2)经验课程与主动作业。 13、20世纪教学研究的发展线索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的兴盛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崛起。 赞科夫:发展性教学论布鲁纳:发现教学论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例教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