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硕士论文--对转型期宏观调控的依据和策略的研究

硕士论文--对转型期宏观调控的依据和策略的研究

河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对转型期宏观调控的依据和策略的研究

姓名:谢周亮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国民经济学

指导教师:耿明斋

20050401

中文摘要

关于政府的经济调控作用,经济学界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市场自由化,摈弃政府的经济调控作用;另一种是市场失灵论,认为市场调节的缺陷太多,要加强政府的经济调控作用。

两种观点的理论依据最后都归结到如何认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我认为两种观点的合理性都取决于其特定的经济机制背景。宏观调控的一般依据是宏观经济层面的市场失灵。西方发达国家市场机制比较完善,市场设施比较完备,政府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应对经济波动的办法。可以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而我国正处于转型期,市场经济体系还存在许多缺陷,经济自由化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宏观调控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本文就是根据宏观调控的一般依据和针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特点,导出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的特殊之处以及宏观调控策略的理性选择。

改革丌放以来的宏观调控经验表明,当前我国仍要加强政府的经济调控作用,继续完善政府的经济调控职能,运用科学的发展观,在相机抉择的调控方式的基础上,健全市场化的运行机制,为可预期性较强的规则化政策的实施创造条件。

关键词:经济转型,宏观经济,市场失灵,宏观调控

ABSTRACT

Aboutgovernment’Seconomicalregulationfunction,theeconomical

fieldhastwoviewpointsapproximately.Onekindisthemarket

liberalization,whichabandonstheeconomicalregulationfunctionofthegovernment;anotherkindismarketfailuretheory,whichthoughtthemarketregulationshavetoomuchweakness,SOthatthegovernmentshouldstrengthentheeconomicalregulationfunction.

FinallytWOviewpointsareallbased013howtolookuponastherelationsofthegovemmentandthemarket.Ithoughttherationalitiesoftwoviewpointsarealldecidedbythecountry’Sspecificeconomicmechanism.Thegeneralbasisofthemacroeconomicregulationisthemacroeconomicmarketfailures.Themarketmechanismofthewesterndevelopedcountryisquiteperfect,andthemarketfacilityisquitecomplete.Thosegovernmentshaveformedasetofwell-consideredeconomicalcontrolmeans.Howeverourcountryisbeingintheperiodofeconomictransition,andthemarketeconomysystemalsohasmanyshortcomings,asaresult,theeconomicalliberalizationdoesnotfavortheeconomicalstableandtheorganizational

reformwithsteadysteps.ThishaddeterminedthatOur

country’Smacroeconomicregulationandcontrolhasitsownparticularity.ThisarticleisaccordingtOthegeneralbasisofthemacroeconomicregulationandcontrolandinviewofourcountry’smacroeconomiccharacteristic,derivesthespecialwaysofourcountry’Smacroeconomicregulationandcontr01.∞wellastherationalchoiceofmacroeconomicregulationandcontrolstrategy.

JI

Sincereformandopenpolicyhasbeenputintoeffect,macroeconomic

thatatpresentourcountrystillregulationandcontrolexperienceindicated

hadtostrengthenthegovernment’Seconomicalregulationfunction,and

thefoundationofchoosingtheusingscientificviewofdevelopment,as

andsituations,perfectingregulativewayaccordingtocircumstances

themarketabilitymechanism,creatingtheconditionforcarryingout

anticipatingpolicy.

Word:Economictransition;Macroeconomics;marketfailures;MacroKey

economicalregulation

111

第一章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改革丌放26年了。26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6515亿元,同比增长9.5%。随着我国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不断加强,经济运行的态势也逐渐出现了稳定化与增长型的特征。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的改革丌放是一次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我们的党和政府要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小康社会,处身这改革之中,会让人感到无比自豪和激动;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其艰巨性,对于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局面,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很多事情都要摸索着前进,毫无现成的外来经验可借鉴。我们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党和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也是在总结经验教训之中不断走向成熟的。本文就是根据以往的经济调控经验和教训以及相关理论进行深层次思考,以便为以后的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合理化建议。

从实际生活中可以看到,及时合理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对于经济的良好运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不断变化的宏观调控政策组合给旁观者带来了无限的神秘感。第一,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学界不断地提出各种建议,有的建议差异较大甚至相反;第二,很多政策手段是在争议中产生。在争议中实施的,虽然政策出台后往往称赞的声音较高:第三,这些宏观调控政策确实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政策都是完美的组合,而是经验教训并存;第四,在对自由放任的政策方式支持者不断增多的今天,我国政府对经济运行采取的态度是否具有合理性。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人们对政府在市场秩序治理中的功能的认识陷入了二元困境。一种认识是认为市场秩序的紊乱是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随着经济

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和谐的经济秩序便会自然的产生。政府干预不仅无助于市场秩序的形成,反而会成为扰乱市场秩序的新因素。因此,政府在市场秩序的治理中应当采取无为而治。而另外一种认识却认为行政治理手段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最为重要的,在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完善之前,只要政府出重拳,进行强力行政治理,就能消除市场秩序紊乱。这两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一些政府部门在治理市场秩序的工作中要么放任自流,要么过度干预,并且往往因人而异(纪宝成,2003)。是实行自由放任还是采取政府干预?这是世界各国在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中早已面对并且仍要面对的一个严峻问题。所谓经济自由主义与政府干预主义的政策主张也成为经济学领域中几百年来争论不休的热点问题之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仍然是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不能回避的问题。

可以看出,我国政府一直较多利用凯恩斯理论,积极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本文就是要解释为什么我国现阶段主要把凯恩斯理论作为施政依据,而较少采纳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建议。并研究如何吸纳新自由主义的合理成分,为提高我国的经济调控水平,努力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而出谋划策。

因此,本文要回答的是转型期政府为什么要进行宏观调控,怎样调控的问题。

二、中心思想

本文想借用两种对立观点的合理成分。为了避免许多转型国家出现的经济大副滑波现象.根据转轨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自身特点,推导出我国政府在经济波动的不同时期的科学行为方式。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机制的特点,仍要求加强政府的经济调控作用,并且调控方式J下处于从相机抉择向规则化转化时期.我国市场人理性不足是市场失灵容易发生的原因,也是一定时期需要政府加强调控的原因。但政府人理性成本较大,这是因为政府人理性不但需要政府人具有长远和全局的眼光,很强的执政能力,还要有极高尚的道德情操,如廉洁奉公。因此,我国不但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又要逐渐转向依靠市场人理性来运行经济。

三、论文框架

(一)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理论分析

1、关于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理论综述。

梳理相关文献并写出对自己的启发。

2、宏观调控的一般依据。

分析宏观经济层面的市场失灵现象,把它作为宏观调控的依据。宏观经济层面的市场失灵一般包括经济的剧烈波动、收入分配问题已及结构失衡问题,这都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二)宏观调控经验研究

l、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作用。

分析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运行特点,以及对待经济波动的态度。

2、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特点。

我国的市场经济运行,仍存在许多制度缺陷,影响市场自主调整能力的发挥,本节分析政府在完善宏观调控的经济背景方面的作用。

3、我国的宏观调控经验总结。

回顾我国的宏观调控历程,总结调控经验,从实践中获取教训,指导以后的宏观调控。

(三)、我国加强政府的经济调控作用的方式——结论

1、我国转型期宏观调控的特殊性。

这是本章力图创新之处,根据一般的宏观调控依据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推导出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宏观调控的特殊性。

2、我国宏观调控策略的理性选择。

参看结构示意图:

}◇

四、力求创新之处

l、不但研究合理的宏观调控方式,也深入研究宏观调控的依据;

2、用比较的方法探讨转型期与成熟市场经济时期经济运行特点的异同,以及相应宏观调控方式的异同:

3、针对中国经济运行特点,研究适合中国自己的宏观调控策略;

4、用动态的方法研究宏观调控方式的变迁:

5、研究促进宏观调控策略变迁的原因:

6、研究宏观调控方式与经济背景和经济体制的关系。

五、研究方法与目的

本文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践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利用西方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运用抽象法、对比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以及理论实证与经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在对宏观调控的一般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经济运行的特殊性,并导出我国宏观调控策略的理性选择。

六、有关概念的界定和解释

l、转型国家是指资源配置方式从计划为主转向市场为主的所有国家。

2、政府真接调控:敢府直接调控的存在是转型国家或经济处于赶超期的国家所具有的共性,其主要原因是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法律不完善,信息传递慢,对

市场反应灵敏的经理人的缺乏),可能会造成经济增长速度过度偏离潜在增长率,而使经济社会承受过大的损失,从而在一定时期需政府出面主导经济运行。政府直接调控并不意味着放弃市场调节,而是指政府参与经济波动的调控,降低经济波动的危害,其目的是使经济运行尽快进入市场主导期。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经济有望长期在市场主导期中运行。

3、经济波动:经济增长率偏离潜在增长率(充分就业时的经济增长率)的上下浮动,表现为每期的实际总产出高于或低于产出趋势值(潜在产出水平:充分就业时的产出)。

4、经济波动的负效应:经济过冷(经济增长率过度低于或长期低于潜在增长率,表现为价格水平持续下滑,失业率增加,社会投资欲望降低)和经济过热(经济增长率高于潜在增长率,表现为价格水平持续上升,原材料等投资品过度紧张,经济增长缺乏后劲,预示着经济将会大副滑落)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损害。

5、通货膨胀:价格水平持续较大幅度上升的现象;通货紧缩:价格水平持续下滑的现象。

6、财政政策:国家利用财政手段调节经济的政策,由政府执行。财政政策手段包括财政收入政策(税收,国债)和财政支出政策(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当经济萧条时采用扩张的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增发国债,增加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当经济过热是采用时紧缩的财政政策,当经济增长接近潜在水平时,采用中性财政政策(保持收支预算平衡)。

7、货币政策:国家利用货币手段调节经济的政策,由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手段包括公丌市场业务(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调节银行准备金(为保证还贷安全而具有的银行资金),调节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当经济萧条是采用扩张的货币政策(购买国债,降低银行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使市场利率降低,扩大投资需求。

8、市场失灵:是指依靠市场调节无法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的现象。其原因是垄断.公共品和外部性(一个经济主体在追求个人利用最大化时给另外的经济主体带来的收益或损失)的存在。

9、政府失灵:是指依靠政府计划调节无法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的现象。其原因是政府无能力,信息不对称,腐败等。

第二章关于政府对经济调控作用的理论综述和评价2.1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观点

2.1.1重商主义的观点

重商主义是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产生和发展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反映这个时期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初的理论考察,既是商业资本统治时代的国家政权实行的经济政策,又是封建社会末期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体系。重商主义者认为,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以保证尽量多的货币流向国内,它强调幽家在经济中的地位,:t张国家的干预是国家致富的仪证.把增加别富、当作国家的证要功能,国家的经济政策的同的是获取念银。为此,币融j卜义m政治上辛张强化中央集权,以扫除封建割据,建立统一的民族fJ4‘尔,认Y,jJq址:¥|J扭j妨错f.q内贸易和刈外贸易,是国家强人的障碍。重商主义的刈外终济政策址1实行旧家保护卜义.}人为商业足网家活动的基础,圈家应傈护奉用商人的利jl;i。闺家还廊保护LLjIk,扶持手工工场的发展,以增加生产,扩大出m限制货币输…和商品进口,鼓励…口和货币输入。

2.1.2“古典”观点以及凯恩斯对“古典”观点的批判

经济学rl,fll脱反对凼家丁预的主张早在18世纪末就已经出现,英国经济学家弧当?斯密被公推为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他的著作《国富论》(1776)被当作自I{ll:义经济学的经媳。斯密依据他的自然法则与天赋自由学说,并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原理以论证市场经济的微观运行机制。由此可概括出“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政府宏观调控的认识:“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市场具有重新达到平衡的能力,它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十分类似,资本主义制度是由各种力量推动的,这些力量来自于个人利益,这些力量本身可以使整个体系达到均衡。根据这一观点,经济现象是自然法则的表

现(Vercelli,1991)而不是现存制度的产物,古典经济学家把它简化为物物交换经济.经济体系存在一种自然秩序使它保持稳定性。因此他认为在自由竞争机制作用良好的领域,政府完全不必干预经济,而只充当“守夜人”的角色。

20世纪30年代爆发了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以新的方式出现,自由放任的原则已经无法解决实际问题。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关于市场可以自行调节,经常保持供求平衡的主流经济学“一夜之间变成了神话”,自由市场的经济学说无法解释西方的经济现实,也无力提出解决经济危机的药方。凯恩斯的经济学应运而生。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他对这场危机的激进派看法和解决方法,浚书名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它标志着与前150年的自由放任思想的彻底决裂。凯恩斯把经济危机归咎于自由市场制度,重新强调了政府的作用。主张通过国家纠诈市场的缺陷.解决经济危机。凯恩斯用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来解释危机,认为生产过剩和失业的原因是在总收入和总消费之间存在差额,且无法依靠私人投资来弥补。因此必须由国家采取措施,比如扩大财政支出、减少税收等,柬刺激需求,达到社会充分就业水平。凯恩斯说,在经济萧条期间采取不干预的做法是不灵的。一旦收入和就业率开始下降,人们就动用自己的储蓄——银行试图通过提高利率来减缓这一过程。这样一来,就使得用于工商业扩张的贷款价格更为高昂,使工商活动减速,从而扼杀增加收入和提高就业水平的手段。因此这一僵局只能通过政府的直接干预来打破。他所主张采取的措施包括减少税收和下调利率以刺激投资.以及实施公共工程计划以增加就业——这些举措都是自由放任思想的倡导者们所诅咒的(王曙光,2002)。

2.1.3新古典综合派对两种观点进行了综合

美国经济学家P?萨缪尔森综合了凯恩斯和希克斯以及其他经济学家,包括福利经济学的思想,建立了一个以西方国家“混合经济”为蓝本的新经济学体系,萨缪尔森的观点被称为新古典综合派,其特点是把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

经济学两人部分,分别沦述个体经济行为羽l总体经济运行,认为个体经济领域通行自山放仟,总最平衡则需要困家的十预。以希克斯(JohnHicks)、汉森(AlvinHanson)以及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neoclassicalsynthesis)发展了一整套的方法(尤其以IS一Ⅲ模型为代表),试图调和R渐遭受抨击的凯恩斯主义和古典经济学之间的分歧。主张以政府的“需求管理”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为重点,又需补充以市场机制对生产要素供求的自发调节的作用。

他们认为经济政策不应总是一个基调,而应当根据经济中繁荣与萧条的更替,交替地实行紧缩和扩张的政策,即补偿性财政货币政策。面对“滞胀”的严酷现实,新古典综合派主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松紧搭配。一是松财政紧货币,在财政政策上用投资优惠(例如对投资者给与补贴、减免税、保险等优惠政策)、减税、扩大政府开支的办法来鼓励投资,以增加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在货币政策上则通过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以防止因投资需求旺盛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加剧:二是紧财政松货币,在货币政策应用上用扩张银行信贷和降低利息率等办法来鼓励投资,以增加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在财政政策上通过缩小政府丌支,压缩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束减少对市场的压力,以稳定物价。另外他们还提出了财政政策的微观化,即通过财政支出柬促进部门结构的变化,使某些有利于经济增长的部门优先增长。

2.1.4货币主义者的观点

与凯恩斯主义不同,弗景德曼和货币主义者认为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稳定性,国家干预会破坏其稳定性,外生力量只能产生短期影响,而不能影响其长期均衡。这种内在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被称作“自然率假说”。他们并不否认大量现实情况所表明的不稳定性,但他们认为这是政府的行为而不是私人部门的行为造成的,例如,施瓦茨(Schwartz,1975,1981)认为,1929年的大萧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

于联邦储备银行过分关注股票市场投机,加剧了货币紧缩。他们以现代货币数量理论为旗帜,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反对积极行动的稳定性政策,支持长期的货币供应规划或目标(胡代光,1998)。他们提出了凯恩斯主义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的无效论。所谓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等措施,相机实行扩张性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以消除经济的周期波动,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货币学派认为,这种财政政策不仅是无效的,而且其本身还会造成经济生活的不稳定。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其一是时滞性。由于政策时滞,有可能使政府不得不制止他们开始要激起的兴旺景象,或倾注支出费用来制止他们自己在扼杀一次兴旺景象获得成功后接着发生的经济衰退;其二是政策难题。增支容易减支难,减税容易增税难;其三是挤出效应。

2.1.5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的争论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两个主要假设是(1)各主体会理性地形成预期;(2)市场会通过完全弹性的价格的变动而不断恢复均衡。经济政策不可能系统地改变产出和就业水平,换言之,我们可以称之为政策中性和政策不变性。(Friedman,1979)理性预期学派全盘否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人们会充分利用一切可获得的信息来纠正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他们是否能使人们在认识上犯有错误,即造成预期的和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差异。既然人们不会系统的和持续的犯有认识上的错误.那么宏观财政和货币政策就是无效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政策制定者通过提高通货膨胀率来降低失业率是徒劳的。

针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观点,新凯恩斯主义比传统凯恩斯主义做出了更有力的反驳。象托宾(J.Tobin)这样的称自己为“永不放弃”的“老凯恩斯主义者”的经济学家而苦,坚守《通论》(Keynes,1936年)中所阐述的思想精髓从而反对形形色色的“古典的反革命”,仍旧是他们的使命。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观

10

点可叙述为政府干预具有稳定经济的作用,自由市场是低效的,微观市场的不完全必然导致宏观经济的失业与经济波动(傅殷才,1995)。他们认为,国家干预不仅必要,而且有效,因为即使存在理性预期,政策的效果不仅未消失,反而锝到加强。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实行国家干预的理论基础是市场的不完全和协调失灵,以及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外部效应。因此,新凯恩斯主义首先论证了政府在克服市场失灵的四个方面的优势:即课税权、惩罚权、限制权和节省交易成本。

2.1.6当代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

以.|.伽坎南f-J.Buchanan)为代表的弗吉尼弧学派,专注于政府行为研究,认为滞张源广i“政府缺陷”,被称为公共选择学派。公共选择学派专门研究政府火败的原例.运用经济学的力‘法分析政府和政治。另7f。批经济学家专门分析制度Ⅲ祟刈经济的作用,被称为新制度li义。他们的特点是以制度为研究对象,改i墅』’;liJlt!辽Ⅲ究为政ff}学0l'J的狭隘’学科现象.制度的概念由此向经济和其他领域扩塍。经济擘:家从经济的角度刈制度进行研究_i仅为经济学,】:拓了新的视野,而H使人l'f]x,JN度的认识自。了一个新的角度。非均衡理论对财政货币政策的研究:克洛尔是现代非均衡之父,他从更现实的假设出发,建立了一种包容各种货币中介与行为人特征的模型来描述货币经济中的动态调整过程,从而呈现出市场机制无法自我进行完善调节,经济中处处有非均衡现象与波动的态势。因此人们认为宏观调控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导致经济总量非均衡对政府提出的调节经济的内在要求,以减少市场机制自动调节的时滞所产生的高昂成本。可见宏观调控既是市场机制作为的结果,又是提高市场经济效率的必然要求。同时,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又必须以市场行为人能够对各种市场信号作出灵敏的反应为前提(汤在新、吴超林,2001)。实际经济周期(RBC)理论引入了技术冲击而非货币冲击作为波动来源来解释经济中的波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波动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结果,因而是竞争性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的,政府人为地抑制波动

反而会降低社会福利。这种研究的政策含义是,保持经济稳定的努力很可能具有不利的结果,经济波动是对技术进步的不确定性所做出的最优反应。

n,见,两方经济学家针对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及其作用范围,进行了长期而激烈的争论。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经济自由主义,主张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经济的作用,摈弃政府调节经济运行:另一种是政府干预主义,主张并坚持政府应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2我国学者关于宏观调控的认识

2.2.1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从国民经济全局利益出发,对客观经济运行过程进行自觉的调节与控制,以避免和克服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保证宏观经济运行目标的有效实现。政府为了达到调控经济的目标,就必须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需要和坚持宏观调控,这不是由哪个人、哪个团体说了算的,而是有其必须存在的依据,即坚持宏观调控一是由市场经济本身的缺陷所决定:二是我国当前形势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实际要求。

第一,我国已初步建立市场经济,必然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随着中国市场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各种市场条件下的经济规律开始发生作用,(刘伟、蔡志洲,2004)而经济周期则是各种市场规律共同作用下经济活动的一种必然表现。在经济周期的作用下,有一些年份的增长可能高于长期趋势,而另一些年份可能低于长期趋势。这种差别或者说差异越大,积极增长中的损耗也越大。宏观调控的目标就是通过在一定程度上平抑这种差异,更好地配置资源,以较高的效率推动经济增长。一般认为有市场机制,就要有宏观调控,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内容。由于社会供求受市场机制

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会出现周期性波动是客观存在,必须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来加以调整,熨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波动。有学者指出,90年代,我国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市场经济必然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容易出现需求不足问题,在新态势下,政府努力增加有效需求、刺激有效需求和保障有效需求是解决这个经济问题的有效方略(刘嗣明,2003)。

宏观调控的依据是市场失灵(刘树成,2004)。市场是由一系列分散独立的经济主体所组成。每一个经济主体都有其特定的目标。然而若干经济主体的活动目标总和并不必然构成整个社会所追求的目标,如经济稳定增长、充分就业、币值稳定和保护环境、维护社会安定与稳定等。市场调节无法自动地实现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有机统一,使经济朝着社会目标迈进。社会目标的实现只能依靠政府的调控。由于市场存在失灵现象,决定了不可能把一切资源配置的问题完全交给市场去处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便应运而生。尤其对我国这样一个转轨经济国家来说,更是如此。

因此,市场调节虽然能自发地调节并实现社会供给和社会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平衡。但是,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柬恢复平衡,需要经过较长时期的波动并伴有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而政府则可以利用一系列手段在供给不足或需求不足的场合,调节供给和需求,政府甚至可以直接作为供给者和需求者起作用。

第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还很不完善,更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在西方发达国家,宏观调控是在一组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而中国却是在体制逐渐变更的条件性,对经济发展进行调控(刘伟、蔡志洲,2004)。我国目前仍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市场调节机制也不健全,市场运行常常受市场之外不『F常因素干扰,要有宏观调控来保障经济平稳有序地运行。

失业增多特别是上千万国有企业职工下岗,也是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李京文、汪同三,1998)。大批职工下岗,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出现的,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人员流动、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现象,这都要靠政府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来解决。

还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初步建立,经济运行中既带有转型之前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些特点(如一些地方政府的盲目扩张冲动,一些企业投资实际上只负盈不负亏的软预算约束等),又带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些特点(如企业所有制的多元化、企业行为的市场化等),还带有不成熟市场经济的一些特点(如企业行为的非法制化、非理想化)(刘树成,2004)。在这种情况下,在宏观调控中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对症施策,确保宏观调控取得预期效果,是必然的选择。

第三,我国的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特点,必然需要特有的宏观调控策略。

我国容易出现政府失灵,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政府的调控能力。政府的缺陷至少和市场一样严重(洪银必,2003)。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不够协调乃至相互摩擦,影响了综合调控的政策合力,政府协调能力尚有待进一步提高(钟伟,巴曙松,赵晓,2004)。

我国『F处于赶超期。后发国家的经验表明,在赶超发达国家的过程中,政府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国来说政府的作用更为重要,他不仅是宏观调控的执行者,也是改革丌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经验就是坚持改革开放方针和实施适当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宏观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重要保证。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一方面必须弥补市场发育的不足,通过恰当的产业政策,积极促进有效供给。另一方面必须实行适度需求管理(李京文、汪同三,1998)。我国经济要在较短的时间内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需要更好的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而巩固和发展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步使全体社会成员走上共同富

裕之路,更离不丌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是政府必不可少的经济职能。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将“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有机协调起来发挥作用,促使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政府的参与和行政职权的介入是实现这一目标极为重要的一环(胡家勇,2002)。

2.2.2另一种观点强调弱化政府职能,让国家完全从竞争性领域退出

自由竞争的市场可以使经济运行达到完美状态。政府插手竞争性领域,只会扭曲市场信号,造成经济运行低效率。政府的职能范围应限定在公共产品领域,传统的计划经济在东欧和前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败,使更多人支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缩小政府职能范围,可能在短期内会造成大幅度的经济振荡,但从长期来晚,最终会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承认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财政,就要按照市场失灵论来确定公共财政(安体富,1999),即市场失灵决定着公共财政存在的必要性及其职能范围,而不能越出这个范围,否则,必会造成政府权限太大,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大多在不知觉的情况下),容易给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造成损害,产生出力不讨好的局面。由于以上几个原因,一些学者不支持稳定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些政策或者根本起不到作用,白白浪费国家资源,或者调过了头,甚至调错了方向,对经济的J下常运行造成不良影响。但事实上没有人敢完全放弃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人们一直在探究着政府和市场的最佳结合方式,由于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政府发挥作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即使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如此。我国的情况更为特殊,一个转型期的发展中大国.政府合理的宏观经济调控方式,也是和它的经济特征紧密相关的。下面我将分析我国的经济运行有哪些客观特点。

2.3启示

第一,宏观调控的出现源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二,在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也不是万能的,而应该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

第三,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离不开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离不开宏观调控,在公有制基础上,国家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理应具有更大的优越性。但是,必须注意到两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从计划经济转化过来的,不能把计划经济中管理经济的惯性带到新的经济体制当中来,把宏观调控与原来的计划管理混为一谈。二是要看到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已有了长期的历史,在宏观调控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完全可以从中吸取那些符合我国国情的积极因素加以运用。因为市场经济有其运行的共同规律。但是,需要注意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特殊性,不能盲目照搬国外的做法。否则,很有可能产生一些消极后果。

第四、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已取得的成果,更好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实施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此同时,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