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了解它的意义。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理解人大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掌握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理解它在我国法制建设中的作用;阐述政协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了解政协的主要职能和作用;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

(3)通过中西政治制度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能力,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资料和图片,加强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2)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搜集准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与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在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特色的基础上,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

三大根本制度建立过程

教学难点:

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上课前我请大家与我合唱一首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好,众所周知这是我们的国歌,那你们对国歌了解多少呢?那位同学讲一讲?

生:我来讲!这歌名字叫《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汗作词,聂耳作曲。它诞生于1935年日本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把它确定为国歌。

师:非常好!国歌它既反映了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有体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凌云壮志。它是新中国的象征。百年风云,沧桑巨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摆脱了半芝麻地半封建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进行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这将是我们要学习的《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一课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板书)

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板书)

师:阅读第一目的内容,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它们分别对新中国起到什么作用?

生:解放战争的基本胜利,是新中国成立的前提条件。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理论和路线方针的准备;而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做了具体的组织工作方面的准备。

师:很好,了解了新中国成立的条件后,我们着重来看一下一届政协的情况。请同学们把一届政协的内容归纳出来。

生:(1)确定国名、国歌、国旗、国都。(2)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三项重要文件(3)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师:弄清楚内容后,我们还要知道这次大会最主要是通过了《共同纲领》。它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你知道是什么样的国家性质吗?

生:从“团结各民主阶级”这句话中我知道,这时我国还存在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民主阶级,所以这时的性质应该是新民主主义性质。

师:非常好,正是因为它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所以我们可以说《共同纲领》是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它是新中国政治的基石。

师:同学们看过电影《开国大典》吗?(指导学生看课本上毛泽东宣告新中国成立的图片)着幅相片见证了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另人激动的一刻。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有什么伟大的历史意义呢?

生:答略

[过渡]

师:我们这一课讲述新中国的政治建设,那第一目新中国的成立对国家的政治建设有何历史意义?

生:为初期的政治建设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师:对,那么初期的政治建设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

生:主要是三大根本制度的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师: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二、开创政治建设的新阶段

师:(过渡)新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这一点首先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出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制度,了解它是如何体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原则的。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合作探究]

师:2004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依次推算第一届人大是那一年召开的?当时为什么要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又是怎样建立的呢?

[活动:学生分组讨论]

小组1:1954年9月,一届人大在北京召开。

小组2: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当家作主,但当时还没有具体组织形式实践全国各阶层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特别是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更需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因此,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小组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经过三个步骤:首先是在地方各级召开代表大会,这为全国人大召开奠定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二,1954年9月一届人大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把这一制度确定下来。

师:回答的很好,说明大家预习的很充分,一届人大的核心内容是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请同学们归纳课本,看宪法主要内容是什么?从内容中可以概括出1954年宪法的性质和作用吗?

生1:介绍国家的性质和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还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生2:它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法律保证。

师:通过分析我们认识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体现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那么如何来认识这一制度的中国特色呢,你知道西方政体是怎样的吗?

[活动:学生分组讨论]

组1: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而西方却是三权分立。

组2: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不同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所以由人大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而西方三权分立是为了调和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间的利益。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它的创立有何意义?

组1:从当时的情况看它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职权的历史,结束了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是中国政治民主化起步的标志。

组2:从后来情况看,这一制度为加强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师:大家总结的很好,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人大成立50周年的大会上讲的很清楚,它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的必然选择,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过渡]

师:学过《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课,从中你们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失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雄辩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师:不错,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中国成立后所建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师:同学们能说出各民主党派的名称吗?

生: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等。

师:不错,这些党派在新中国成立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曾幻想通过议会斗争的方式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失败后开始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救国方案的正

确性,逐渐成为中共的同盟者与合作者,新中国成立前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面就让我们在同西方政党制度的比较中来认识我国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活动:比较中西方政党制度]

[投影]材料:西方政党制度有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多党制和两党制下各政党通过相互竞争轮流上台执政,而一党制却都是独党,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的。

[学生讨论比较]:

组1:从课本和材料当中我认识到中西方政党制度不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中国政党制度是以中共为领导的,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存在轮流执政问题。

②中国政党是长期共存的,民主党派起到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这不同于西方一党制不允许其它政党存在的情况。

组2:我们再来补充两点。中国政党制度是以服务社会主义为目标的,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各民主党派均是代表劳动人民的政党。

师:很好!同学们对我国政党制度的认识还是很透彻的。最后就请同学们来谈一谈这一制度建立的情况。

生:1949年一届政协的召开就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在一届人大召开后它开始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继续存在,随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它作为爱国主义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师:[过渡] 说到我国的民族关系我就会想到《爱我中华》这首歌,同学们会唱吗?

生:会!“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师:是啊!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各个民族都是这个大家庭里平等的一员。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实行过不同的民族政策,在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新型国家中实行的是民族区域政策。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了解我国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区域自治的具体形式是什么?我国现在有多少个省级自治区呢?

生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分布呈现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生2:具体形式是分区、州、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生3:我国现有五个省级自治区分别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生4:我还知道今年分别是新疆和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和40周年。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那么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什么意义呢?

生1: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调动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生2:实现了民族平等,有利于民族团结,民族的共同繁荣,保证祖国统一和社会进步。

师:(小结)同学们讨论的很热烈。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符合历史状况又符合现实状况,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制度。

[总结]

师:学完这一课后哪一位同学能帮老师这课内容来归纳一下?

生: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初建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都是这一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表现,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板书设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新中国初期

的政治建设中共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三大根本制度年《宪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反思]

本课从学生角度来看名词概念较多,对部分同学来讲容易造成学习上的障碍,增加学习难度;对老师来说,在时间安排上应以课标为依据注意精讲与略讲的度的把握,最后宜留下7~8分钟时间做练习,当堂巩固所学内容效果会更好。

怎样看待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有哪些特征? 答:1、政治改革基于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 2、政治改革是对于政治权利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调整。 3、政治改革由政治权利主体发起和领导。 4、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变革。 5、政治改革是渐进而缓慢的过程。 6、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你如何看待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是关系到中国能否长期保持社会和谐,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其中,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走势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此我主要谈两个方面。 第一,我们要立足中国现实,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走势。多年来,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改革是从经济体制改革起步的,中国的改革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似乎中国至今未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因为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能够提出改革的任务,就在于当年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造就了思想解放的氛围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国的改革一开始就是在民主政治推动下起步的。我们国家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我们党是一个有几千万党员的大

党,这就决定了在我国搞改革开放,搞现代化,没有民主是不行的,不能有序地推进民主也是不行的。联系三十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可以注意到,我们党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既有战略,又有策略。从战略与策略相结合的角度讲,至少有以下五点是值得注意和重视的: 一是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并且以经济体制改革的名义推进。比如,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取消了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了乡政权,设立了县人大常委会,并由公民直接选举县和县以下人大代表。事实上,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每推进一步,政治体制改革也深化一步,从来没有停止过。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当前正在实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具有这一特点。这次大部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这次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努力建设一个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并将按照权力制约的原则,形成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机制,这对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具有极大的意义。 二是把发展民主与健全法制结合起来,强调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坚持依法治国。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一开始就强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摘要:伴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当代的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在不懈努力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研究并认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治文化对政治行为支配政治行为。我们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客观地评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构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文化。 关键词:传统政治文化道德伦常儒家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政治现象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政治文化是一种主观意识领域,政治文化必然与社会对政治活动的态度、信仰、情感和价值有关,具体讲,则包括社会政治意识、民族气质、民族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概念、政治设想、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传统政治文化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在历史上延续不断的传承,离不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牢固支撑。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这批判的一面,但同样也有应该坚持与传承学习的一面。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重民的民本思想 1、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大特点。在先秦时期周武王伐纣时提出‘敬天保民’的口号。管仲提出富以养民是治国为政者的首要任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王提出‘无民孰战,无民孰农’的口号。从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到唐朝魏征的载舟覆舟及唐太宗有感于君主的地位依赖于国家的存亡,国家的盛衰系与民众的苦乐。纵观中国历史上的这些思想都体现了:‘人心向背’是统治者政权存亡的基础。统治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想取得长久的政治稳定,一定要考虑到百姓的利益,让人民休养生息。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历史上重民的君主,其统治的时间内都是政治稳定,社会繁荣的。 2、重民不是民主。古代所倡导的重民与当代所说的民主是有所区别的,重民只是强调君主重视百姓的疾苦,只需要人民俯首帖耳。而民主是人民当家做主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传统民本思想中的民只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与现代民主思想相差甚远。 (二)、儒家思想——中国传统主流政治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体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深深地影响到中国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儒家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大一统的政治目标、大同与小康的理想追求、积极人世的行为哲学、尊君抑民的等级观念、重民抑君的道德要求和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并注重个人与他人、群体、自然的有机和谐。儒家思想提倡“天人合一”、“中庸”、“和而不同”,这些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儒家思想中也存在糟粕,对此我们应该以批判的眼光对待。总之,儒家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宝贵财富和历史依据。 (三)、伦常的政治文化 中国从古代就有‘礼仪之邦’‘道德之邦’之说,中国源远流长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里以儒家的道德精神为主。这种道德精神里的核心思想就是“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

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概述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不断深化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认识,坚定不移地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1.政治和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社会现象,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以一定的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围绕着国家政权而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制度、以国家政权机构为主体的各类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以及政治意识形态等。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深刻揭示了政治的本质,为认识政治现象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人民内部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着的阶级斗争是政治问题以外,由党和国家制定和组织实施的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由国家政权协调、整合人民内部各种利益和关系的大政方针和重大举措等,都是中国现阶段政治的内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这一理论深刻反映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认识当代中国政治现象、推动政治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思想武器。其基本点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关于国家政权性质的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民主集中制是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单一制。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来解决民族问题,对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和特别行政区制度。 二是关于政治发展道路的思想。中国的政治发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决不能放弃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要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三是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形态,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最终服务于经济基础。中国的民主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测试题(答案)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测试 (一)选择题 1、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的是毛泽东于1949年发表的 A.《论联合政府》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论持久战》 D. 《论十大关系》 2、人民解放军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发动统治赖以维持的主要军事力量,成立新中国的条件基本成熟,此事件是指 A.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以下对新中国建立后颁布的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表述正确的是 ①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 ②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③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 ④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以其为新政府的施政方针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是 A.沈钧儒 B.宋庆龄 C.罗荣桓 D.朱德 5、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 ①推翻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 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 ③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④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权利确立 C.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 D.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形成 7、在新中国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李济深 8、中国三大根本政治制度是指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三权分立制度 A.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9、省级自治区中,最先建立的是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编辑。 摘要:伴随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在不懈的努力着,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和谐的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点;影响;途径在中国,从夏商周及其后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经历朝历代的传承沿袭,形成了以儒家思想学说为核心的封建主体政治文化.这种传统的政治文化,又称之为儒家政治文化.时至今日,虽然中国有了巨大的发展,也不断地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但是传统政治文化仍深深地影响着现代政治文化的发展.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和谐的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首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一条宗法制的永恒脐带。马克思·韦伯在对中国和埃及这两个君主专制政治共同体的比较中,就指出过宗法制度力量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具有的强大影响力。他说:“在埃及,至高无上的是对死的崇拜,而不是对祖先崇拜”,在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也不例外。无论是从中国奴隶制的氏族国家,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直至清王朝的灭亡,可以说中间经历了政治发展与血缘宗亲的一系列相互作用的重大变化,虽然其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政治文化,但是宗法制这条永恒的脐带却始终缠绕着人们对现代政治文明的追求。其次,君主王权至上,无视法制,宪政空白。“君权神授”,“顺天应人”“君主崇拜”等等意识观念,在整个封建时代始终居于统治地位并得到广泛的渲染,权力崇拜意识和权力本位的价值观被深深烙印在上层人士及所谓的“草民”阶层的心中。这种君主集权式的专制导致对皇权的崇拜,对权威的认同,使得君主的权力无限地扩大,以王权为中心的社会框架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形成了国民对权力的崇拜和依附顺从。不仅如此,而且由于自古以来中国人固有的一种伦理至上观念的浸染,也使他们产生一种政治上的强烈依附感。随着从周公制礼到孔孟的儒家学说的承继与发展,“礼”,“义”等观念也日益深入民心,成为君主维护自身统治,禁锢人们思想,鱼肉广大民众的强大武器。在君权至上和孔孟儒学相互结合、共同作用下,法制被抛之一旁,至于宪政,更是无从所谈。第三,儒家政治文化的屹立。历代王朝的更替或是衰败,或是同化吸收,或成一枝独秀,其中各种学派争鸣,各显神通,终究未能屹立不倒,惟独儒家学说站居主导位置,成为我国传统的主体政治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儒学是在宗法制基础上为适应封建专制统治所创立和完善的。儒家学说的基本框架来自于孔子,“礼”“仁”“天”则是其基础体系。它是从价值观,哲学观等各个领域引申并放大成的服务于封建统治的政治意识形态。儒学所强调的伦理道德,纲常秩序,以及所谓崇尚治,尚有为等一系列观念,为其封建统治提供了思想政治上的支持。儒学的产生的和发展,符合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它不仅奠定和稳固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也使自身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二、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影响传统政治文化具有持久性,它并不随旧制度的湮灭而随之消失。我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而形成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不仅长期存在,而且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对中国当代政治生活和政治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首先,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排斥性。在当代中国,尽管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际贯彻,但是人们依然无法完全摆脱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和控制。在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对两千多年中国封建政治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大一统”的政治观,君权神授的权力观以及对“仁﹑义﹑礼﹑智﹑信”的认识,加上中国人特有的小农意识,使得社会主义政治体系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传统政治文化的痕迹,而且大量残存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也在政治系统之外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政治发展的进程。在今天可以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相适应,人们的政治意识虽然在根本上统一于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旗

中国政治传统中的政教合一

中国政治传统中的政教合一 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传统中政教合一的色彩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 儒、道、法三家在政治思想上有各自的传统和争论,在对于智性这一方面同中国的政治传统密切相关;在中国政治历史上,“反智”总是作为主流传统而存在,但是在不同时期,儒、道、法三家如余英时在“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一文的副标题中说的那样,这是一个思想的分野与汇流的过程。要讨论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的关系,就首先要明确反智的两方面含义,即对“智性”的憎恨和怀疑、对代表“智性”的知识分子的轻鄙以至敌视,这样才能判断其思想是否是反智传统的支流。 这个分野特性首先表现在三家对智性的不同主张。儒家倡导的是主智论,从孔子主张知识分子入世行“道”到孟子的分工论,再至荀子的俗儒、雅儒、大儒分类,主张一种普遍性的士人政治,最后在黄宗羲手中完成了一次最系统的整理;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儒家思想中智性表现在对政治批评所持的态度上。东汉至明末期间的数次大规模的政治抗议和社会抗议的运动仍受到儒家所倡导的“庶人政治”思想的引导。相比之下,道家和法家却是反智性的思想传统。道家中老子作为始作俑者,提出“愚民”来控制百姓,达到政治的目的。黄老学派反智的根源在于他们的“一道”论,道统与政统是合二为一、互训的;法家将反智发展至系统完备:愚民政策的实行,提出“一教”的思想、“尊君卑臣”、“天王圣明,臣罪当诛”等。 然而,我们要讨论的是,为何有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时有“外儒内法”的特征呢?儒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被法家化了,这不是单纯地指儒家日益肯定刑法在维持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而是在思想上发生了君臣观念的根本改变;自从叔孙通首次将“尊君卑臣”的观念植入儒学思想中,就一直存在于中国政治史中。逐渐地,法家的主张融入进儒学中,也加入了反智的队伍中。 如黄宗羲所言,战国之后的中国社会,“以君为主,天下为客”,成为一个以君主意志为轴心,以君主利益为本位的社会,天下成为家天下。王权主义兴起盛行,君主专制主义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色彩。专制政治并不仅仅停留在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与政治运行上,更体现在传统思想意识形态上;专制作为一部大机器支配着传统社会各层面的运转;此机器的内在思想灵魂就是法家思想,强调绝对

建国后中国的政治建设

建国后中国的政治建设 1949.9.21 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颁布共同纲领(临时宪法)规定了政协的地位和性质;改北平为北京,定都北京。确定国歌国旗。 1949.10.1开国大典 1954颁布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步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基本政治制度) 1956 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966-1976十年文革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将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980 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为刘少奇平反的决议。 1981 叶剑英阐述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1982 修改完善宪法,相继出台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1982 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 1984 “一国两制”成为指导方针 1987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992 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1992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世纪初,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 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1997 香港回归 1999“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 1999 澳门回归 中国外交 50年代提出三大政策“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 最先在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渐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 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 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971 中国重返联合国 1972 尼克松访华,双方发表《中美上海公报》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 中日建交 1979 中美建交,自此打开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出现建交热潮 2001 加入WTO 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加入《制止恐怖主义爆炸的国际公约》《制止向恐怖主义提供资助的国际公约》积极参与反恐外交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课后反思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后反思 在紧张、兴奋、纠结的心情下开了自己的第一堂市级公开课。我在备课过程中的诸多困惑在评课过程中被同仁们一一指出,顿时感觉“拨云见日”。 第一,以点带面,是否恰当?本课的重点应该是新中国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在设计的过程中只是重点关注了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解析,其他两项制度基本上是略带带过。作为高三一轮复习课,大胆地取舍是否合适呢?而且2011年高考已经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否应该多花点时间在多党合作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上呢?看来,高三一轮复习课还是应该以夯实基础知识为主,光注重整体,忽视局部也是大忌。 第二,基础知识的落实不到位。本课是以导学案的模式进行教学的。导学案教学的前提就是预习的充分到位,对书本基础知识的有效落实。可能是因为借班上课的缘故,学生没有及时地预习,导致课堂过程中学生缺乏基础知识的回归而影响了问题探究案的提高。课堂上如何有效落实基础知识呢?老师讲,还是学生背?基础知识和能力提高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恰当,才不影响课堂对能力的拔高呢?这些都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高三一轮复习过程中的难度把握问题。 第三,探究问题的设置跨度太大,思维量大,冲淡了本课的主题。探究一需要联系党的三次工作重心转移,探究二需要联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及启蒙运动的知识。设计的意图

是前后知识点的联系,但思维量过大,学生思维很疲惫。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有没有必要花大力气去进行古今中外的前后联系?需要联系又该掌握一个怎样的度呢? 以上问题是一轮复习中常见的问题,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解决的难点。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岳麓版必修1第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北京市丰台实验学校谭晓丽【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叙述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民主制度建立的背景与民主制度框架的构建,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内涵及体现的特点。理解建国之初的政治建设为中国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史实,在政治、地理课知道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的相关基础知识。 认知水平:在初中历史政治学习的基础上,高一学生通过前期历史学习,已具备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方法:高一学生具备初步的归纳、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建立及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掌握概括与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习史料、观察图片、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为学生提供问题情景,掌握感悟历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再现新中国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等场面,提供各项制度建立时不同阶层人民的心情与感受,学生认识中国政治制度的民主广泛性,感悟理解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 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过程

【教学难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民主政治特色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讲授”结合 【媒体使用】 PPT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出示陈逸飞的油画《占领总统府》 这幅画有什么寓意? 生:“青天白日”旗被扔在地上,总统削 去了,意味着国民党垮台了,统治中国22 年的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了,一个旧政权被 推翻了。即将升起的红旗,意味着新政权 即将诞生了。 【探索新知】 师:新政权到底“新”在哪里?这得从新中国的筹建开始说起。早在1948年4月30日,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中共中央就发出了“五一”号召,号召各党派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迅速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大计,筹建新中国。出示毛泽东给宋庆龄的亲笔信、毛泽东在火车站接宋庆龄、毛泽东在西苑机场迎接各界人士照片。 生:观看图片 师:出示新政协开会的照片,及《共同纲领》的引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 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 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 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全国革命胜利在即, 建设大计,亟待商筹。 ……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 为盼!”。

浅析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与前景

浅析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与前景 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政治体制改革也就逐渐的被提上日程,但由于我国实际国情和政治改革自身的滞后性使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显得缓慢和落后。更具一份新加坡亚洲事务研究所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中国的相当一部分民众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滞后的,甚至有些人认为中国是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这是一个可怕的信号。它不仅反映了民众对现有的政治制度的不满,也成为西方敌对势力攻击批判中国的借口。当然,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迫在必行。 1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饿现状 改革是一个必要和迫切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有许多阻碍的因素。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并不是停滞不前的,到目前为止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去得许多具体的成果。比如: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废除、党和政府重叠的对口部门的取消、人事制度的改革等等这些可喜的变化都是我国始终坚持政治体制改革的结果和证明。当然,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政治体制改革任然困难重重,但我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决心不会改变和动摇。 2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与任务 目标是方向,内有目标的改革是盲目的,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二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三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在当前和今后的的一段时间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精简结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3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对策探讨 政治体制改革困难重重,需要有切实可行的对策,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一方面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住进政府角色转变;另一方面要建立1 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严惩政治腐败;再者要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发扬基层民主;最后改革选举制度,深化人事制度管理改革。 总之,政治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立足国情,既不能照搬西方的民主政治模式,也不能固步自封,只有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博采众长、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实现政治体制改革深化发展,才能带来真正的中国式民主政治。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性也越来越成为阻碍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随着我国领导人最近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公共表述,政治体制改革再一次成为更多人关注的焦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要而紧迫。但由于种种原因,进展又相对缓慢但我国并非没有政治改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联系起来,具体在行政、立法、司法等方面寻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突破口。【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现状前景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十分重要但有十分敏感的问题,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牵涉到权

专题8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专题8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 下面是l949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务院领导人构成表(单位:人),新中国初期政权的特点不包括() A. 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B. 多党合作,具有广泛代表性 C.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2.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这是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因为实行了()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依法治国方略 3. “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部宪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A. 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B.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D. 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4. 1953年《选举法》规定实行“同票不同权”,即:城市选民每10万人可选1名全国人大代表,而农村选民则每80万人才可以拥有1名全国人大代表。这一规定反映了() A. 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 B. 农村地区无足轻重 C. 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 D. 三大改造即将开始 5. 1981年邓小平在指导宪法修订时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A. 人民民主原则 B. 国民平等原则 C. 依法治国原则 D. 社会主义原则 6. 下表是历届人大任期时间及召开会议的次数。以下关于此表的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A. 第一届人大选举刘少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B. 第二届人大决定开始实施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C. 第三、四届人大工作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 D. 第五届人大期间将“依法治国”方针写入宪法 7. 1972年4月,北京市新华书店开始发行《红楼梦》《三

当代中国政治体制

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原则: 1、中国共产党领导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最本质的体现,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织原则。 3、人民民主管理原则。社会主义中国的主权原则变现为人民民主管理原则。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制度, 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支持基础群众自治。 4、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法制原则要求健全国家法律体系,把政治体制的运行纳入法制轨道,健全政治体系中的监 督体系。 当代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1、国体:国体即国家性质或国家的阶级本质,它所表明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占统治地位, 哪个阶级居于被统治地位。不同阶级的专政形成不同性质的国体。 2、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它是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在中国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同无产阶级专政在精神实质与核心内容上是一致的。工人阶级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阶级;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人民民主专政要有坚强而广泛的统一战线做保证,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 3、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统治阶级为了实现统治意志,必然选择和采取一定形式组织总自己的政权机关,从而 形成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机关间不同的权力关系。议行合一 4、一国两制: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中国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 本主义制度。 政治体制构成要素政党9 人民代表大会5 国家司法机关(法院检察院国家军事机关 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对内对外的代表,是国家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团体:社会团体是人们为了一定的公共目的,自愿结合而成的有组织的表达利益要求的非政府组织。参政议政政府助手经济参与维护成员利益提供服务 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大的政党,是中国人民共和国唯一的执政党,在中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处于领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经济、文化组织以及人民团体积极主动的、独立负责的、协调一致的工作;必须加强对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必须按照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执政党的区别: 1、从政治权力结构的横向关系看。中国共产党执政是掌握了全部的国家权力,而西方国家的执政只是掌握了国家 的行政权和部分立法权。 2、从政治权力结构的纵向关系看。中国共产党执政是指掌握了从国家的整体到部分的全部国家权力。而在西方典 型政治体制下,国家的执政党只是掌握了中央或联邦整体的行政权力组织了中央或联邦政府。 3、从执掌国家权力的方式看。中国共产党有条件在国家生活的个个方面进行比较直接的领导,而西方国家,执政 党对对国家生活各个方面的领导,主要是以各种间接方式进行的。 4、从对执政党地位合法性的理解及相关政治措施的采取角度看。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是通过长期艰苦的武装斗争 取得的,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而西方一般按照资产阶级民主原则,强调执政党的竞争性。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 1、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反映党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 上下级关系,民主集中制对于中国共产党有重要意义,首先,民主集中制能够提高党的战斗力;其次,民主集中制能够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统一;最后,民主集中制能够实现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和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从而为党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创造不同的政治居民提供了可能性。 2、基本原则1党员个人服从组织2领导机关由投票产生3最高领导机关为全国代表大会和由它产生的中央委员会4上级要听取群众意见5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结合6禁止个人崇拜 政府职能结构的调整: 问题:决策与执行不分:1决策与执行质量下降2部门利益倾向3引发官僚机构的膨胀 对策:决策与执行分开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1职能分开2机构分立注意问题:分清对象2规则建设 首先,有助于提高政府决策与执行的质量;其次,决策与执行分开,实际上也是裁判员和运动员分开,从而能有效的切断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这有助于克服部门利益的弊端。再次,决策与执行分开,有助于解构官僚制,推动组织解构扁平化、网络化发展。最后,决策与执行分开,不仅有助于政府机构精简,还有助于政府职能社会化。

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对当今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对当今中国政治发展 的影响 ——— 皇全—— 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对当今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王翠婷张雅霖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04) 摘要: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段悠久的历史中,不仅有文化的传承,也有政治制度的传承.虽然其问有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更 替,可是有一些政治是一直延续着的,他不是在一成不变的延用到今天,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当时的实际背景而加以变动.但是我国重伦 理政治,重礼仪道德,等级制度,尊君,重民养民的这些政治思想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在还是不曾改变的.这种政治思想也为当 代的政治发展做了一定的铺垫作用,促进了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关键词:伦理政治;道德;等级制度;重民思想 中图分类号:D6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092—01 我国传统的政治通常实行的是伦理政治,重视礼仪和道德.我国古汉 语中的"政"指国家的权力,制度,法令和秩序.政还可以理解为一种道德 价值的设定.历史上"哀公问政"的典故中,政者正也,"正"就是指儒家倡 导的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就是爱与敬的道德设定."治"指管理,或实 现安定状态.治国安邦,治理百姓,天下大洽也都是这个意思.所以我国 传统的政治是一种伦理政治,重点在于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 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法,术,势统治术,重农抑商思 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 念,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一

,伦理政治对中国的影响 伦理政治就是政治与道德相互融合,包容,政治建立在道德基础上,以 道德为_圭_导,以道德教化作为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以道德标准评价作为政治清明主要标志.我国把法治与道德视为对立,使道德停留在个人自觉,内省层面,缺乏外在强制约束力.传统的政治就是民刑不分,单独依靠 道德的约束是不能治理好国家的.在当时,如果大权掌握在缺乏道德自省的人手里,那么就是空谈政治,就是统治者借助道德进行恶行的遮羞布. 当时的社会法律意识淡薄,人人以道德为标准去衡量一个的人对与错或好与坏,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标准,法律不是保护伞,不是宪法,不能保证百 姓的权益.设想一个没有法律的国家会发展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1.伦理政治的优点.例如,强调人道德自律,特别是统治者的内圣外 王,提升了整个民族的道德.但是要做到道德与法律的良好结合.这些 好的方面都为现代中国政治的发展作了良好的铺垫.现代我国在位的每 一 个领导人必须是要德才兼备的.像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都是深受 人民爱戴的,因为他们有良好的德行.这就是传承了几千年一直不变的 中国传统政治对中国当代政治的好的影响. 2.伦理政治的弊端.比如,法律意识淡薄.我国现代是一个依法治 国的国家,人们的法律意识也有所提高,但是还有很多地方,如偏远的,闭 塞的少数民族地区,一直还保留着以前那种轻法重道的观念,他们仍认为道德是评论一切的标准.甚至是一个有道理权威的人可以代替法律部门 执法.有些人并没有触犯法律,但是他们的道德行为被人们唾弃,因此, 他们就要被处罚.道德还是他们正确与错误的区分标准.这就是我国传 统政治对中国法律化的阻碍.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地 缘辽阔,公民的素质参差不齐,这种道德观太深人人心,还是给中国的法 律化带来了一些阻碍. 二,礼仪制度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是维护皇权和整个封建制度的重要手段,它 和封建法律交互为用,互相补充.至古以来就有"亲亲,尊尊,君臣父子"

1-4-1新中国政治建设及其曲折历程

1-4-1新中国政治建设及其曲折历程 一、选择题 1.(2011·江苏盐城中学二模)某村依法定程序对村委会主任进行海选,贯彻村民自治、村官民选、村事民管,从而使干群关系融洽,经济在稳定中迅速发展。有人认为“这种选举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步的体现,是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观点() A.正确,对村委会进行海选是基层民主选举 B.错误,将村委会主任选举与人大代表选举混为一谈 C.正确,村委会作为国家最基层的政权组织,进行海选体现了广泛的民主 D.错误,对村委会主任的海选不是基层民主选举 【解析】基层民主选举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新时期发展的主要表现,但它没有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选B项。 【答案】B 2.(2011·广东增城一模)口号反映时代特色。“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这些“文革”期间的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混乱 B.人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谁敢反对毛主席,就……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文革”等信息可知D项正确。

【答案】D 3.(2011·广东增城一模)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该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A.《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共同纲领》制定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于1954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于1956年,由题干时间可排除A、C、D三项。 【答案】B 4.(2011·江苏南通模拟)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公布:“迄至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当时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 A.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 B.为选举人民代表提供准确数据 C.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 D.为制定经济计划提供准确依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注意1953年这一时间。A项于1952年底已经完成,C项新中国成立时已经制定,1953年一五计划建设已经开始,排除D项。故B项正确。 【答案】B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就是所说的“几大”,如“十九大”,十九大所选出的中央委员会就是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这就是“几届的含义”。中央委员会每年至少开一次,第几次就是“几中”。如去年九月中旬开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就是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的第四次全体会议。几届几中全会”是党的会议。一般而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五年一次,并选举出中央委员会。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休会期间由所选出的中央委员会代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职权。几大几次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每年举行一次会议,所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议。 例如:200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换届,举行第一次会议,称为“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即“十大一次会议”。2009年二次会议,2010年第三次会议,2011年四次会议,2012年五次会议。然后2013年就又该换届了。选举国家主席。 几届几中全会与几届几次会议前者是指中国共产党第某届中央委员会第某次会议,后者是指第某届人民代表大会第某次会议;前者是表示党的中央全会,后者是表示人代会的年会,分属于党政两个体系。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课。专题四讲述的是现代中国在政治建设及促进国家统一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作为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石,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本课内容由“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三个子目组成,根据课程安排,将其调整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及“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两个子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而1954年宪法

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大一统 官僚与文治

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大一统 官僚与文治 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一是“大一统”的传统;二是官僚政治的传统;三是文治的传统。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极其深厚的政治传统。这些传统,无论是其精华,还是其糟粕,都是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回避,必须充分重视、认真研究的重大历史课题。中国近代政治,历时甚短,新传统尚未定型。而古代政治传统,则相对凝重,影响深远,其中,最值得研究的,主要有三。 一是“大一统”的传统。“大一统”观念源自先秦,本意是天下诸侯皆统属于天子,“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春秋公羊传注疏》卷1)此后,“大一统”成为中国源远流长的政治追求和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核心价值。在政治实践中,特别是明清两朝,它集中体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统一。 自秦朝以来,在中国社会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这与西方中世纪政治分裂、王权式微的状况截然不同。中央集权的重要特点是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的下属机构,国家号令统一于中央,重要事务决定于中央。秦汉以降,尽管知识界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孰优孰劣的讨论时有发生,但并未产生重要的实际政治影响,“不过迂儒之常谈”。“封建” 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秦汉以后,皇权集中成为中国政治的一大趋势。明代,“国家罢除丞相,设府、部、院、寺分理庶务,事权归于朝廷”,皇帝实现了对国家重要政治权力的垄断(傅恒等编:《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100)。到清代,皇权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君主独裁成为清朝的“祖制”、“家法”,神圣不可侵犯,即所谓“天下大事,皆朕一人独任”(康熙帝语,《清圣祖实录》卷144)。乾隆皇帝称:“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王先谦:《乾隆朝东华录》卷28)秦汉至明清的中国政体,实质上是以专制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16世纪以后,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大一统”具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在这个时期,实现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成为明清两朝中央政府肩负的重要历史任务。在清代以前,统一问题,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和中原地区中央政府的关系问题长期没有解决。像北方游牧民族,自冒顿一统漠北,即在蒙古高原建立相对统一的政权组织,与中原地区相抗衡。在历史上,它往往凭借其强大的军事优势,攻掠骚扰,给中原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威胁。甚至汉朝文景之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