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文】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论文】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论文】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论文】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

新世纪我国农业的发展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随着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的出现和绿色消费趋势的悄然兴起,发展绿色农业这种以绿色农产品经营为核心、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对我国农业以及经济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绿色农业所具有的无污染、环保、技术含量高、对劳动力吸收能力强等特点使得它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在我国农村具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精耕细作,大力发展环保无污染的绿色农业已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众多环节中的关键一环。

分析影响中国绿色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总结经验教训,探讨应对竞争和挑战的思路和对策,对于不断扩大绿色农业市场份额,增加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对绿色农业的概念及对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战略意义的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借鉴世界绿色农业发展的有益经验,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我国绿色农业的合理建议。以期待我国的绿色农业能够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绿色农业,发展,绿色壁垒

I

Abstract

The new century our country agriculture's development needs the human and the nature coexists harmoniously. Along with in our country agriculture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day-by-day worsening,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green barrier's appearance and green expense tendency's starting quietly, development green agriculture this kind by the green agricultural product management the new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ay which for the core, the ecological benefit and the social efficiency unifies to our country agriculture as well as the economical development is very essential.

The green agriculture has the non-pollutio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technique content high, to the labor force absorbancy strong and so on characteristics enable it to have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prospect, particularly has the massive surplus-labors in our country countryside, in the situation which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orsens day by day, the careful and intensive cultivation, develops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on-pollution green agriculture already is vigorously solves our country “three agriculture” in question numerous link's key links.

The analysis affects the Chinese gree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restriction factor, the lessons learned lesson, the discussion deals with the competition and the challenge mentality and the countermeasure, regarding expands the green agricultural market share unceasingly, increases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the promotion agri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farmers' income grows unceasingly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to the green agriculture's concept and to our country gree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s strategic sense's description's foundation, through analyzes our country gree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superiority and the insufficiency, profits from the world gree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beneficial experience, proposed some are advantageous in develops our country green agriculture reasonable suggestion. Anticipated that our country's green agriculture can be also good the quick development.

II

Keywords:Gree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Green Barrier

III

目录

引言 (1)

第一章 绿色农业概述 (2)

1.1绿色农业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2)

1.2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的原因 (2)

1.3发展绿色农业的意义 (3)

第二章 国外绿色农业的发展现状 (6)

2.1国外绿色农业的发展现状 (6)

2.2国外绿色农业的发展趋势 (7)

第三章 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的现状、优势及问题 (9)

3.1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现状 (9)

3.2我国在发展绿色农业过程中的优势 (11)

3.2.1我国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为发展绿色农业提供了资源优势 (11)

3.2.2 政府重视生态农业试点,为绿色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1)

3.2.3绿色食品生产实践,为绿色农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2)

3.2.4 发展绿色农业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12)

3.3我国在发展绿色农业过程中的问题 (12)

3.3.1 对宣传不够重视,导致人们对绿色农业的内涵认识不清 (12)

3.3.2 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滞后,缺乏规模经济 (13)

3.3.3绿色农产品优质不优价 (14)

3.3.4检测工作和标准体系建设均不到位 (14)

3.3.5 投入不足,缺乏财力支持 (14)

第四章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战略建议 (16)

4.1引导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绿色农业 (16)

4.1.1 加强宣传,倡导绿色观念,培育公众绿色消费意识 (16)

4.1.2为绿色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16)

4.1.3 加强宣传教育,树立生产者的绿色生产观念 (16)

4.2以结构调整为切入点,打造“三结合”绿色农业模式 (17)

4.3拓展流通,采取灵活多样的农产品销售渠道 (18)

IV

4.4 加快立法,建立完善的绿色食品标准法规体系 (19)

4.5政府加大扶持、形成绿色农业的支持制度 (19)

第五章 结束语 (21)

参 考 文 献 (22)

致谢 (23)

声 明 (24)

V

引言

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的进一步发展,一种新的贸易保护策略——绿色贸易壁垒随之而来,绿色贸易壁垒是近年来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其国内市场的重要贸易保护措施之一。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深受绿色贸易壁垒之害。同时,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它是一个生态— 经济的复合系统。我国政府历来对农业问题高度重视。绿色农业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生产安全健康农产品为内容,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绿色农业是一定历史条件的必然产物。 绿色农业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符合可持续发展、保障食物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能够代表当前社会发展需求、消费者需求、农业生产力需求的先进农业模式。

绿色农业所倡导的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目标,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品和高技术产品,通常在国际市场中没有优势,农业是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赢得外汇的重要领域,另外,农业经济的壮大会对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促进较大。

在此背景下,本文分四个部分对绿色农业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对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有益的合理化建议。

1

第一章绿色农业概述

1.1 绿色农业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绿色农业是指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依靠自然生态生产力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生产无污染、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农业以生态农业为基础,是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使用甚至不使用无机化肥、农药的条件下,利用生态环境的自然循环,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并充分考虑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绿色农业作为对传统农业的替代,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开放性,即充分利用人类文明进步特别是科技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依靠科技进步和物质投入来保障较高的生产能力,以满足人类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二、持续性,即在合理使用工业投入品的前提下,注意利用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自然转移,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并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高效性,即在追求农产品的优质、高产、安全、生态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国际贸易等,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四、标准化,即绿色农业鲜明地提出农业要实行标准化全程控制,而且特别强调农业发展的终端产品——农产品的标准化,通过农产品的标准化来提高产品的形象和价格,规范市场秩序,实现“优质优价”,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1]

1.2 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的原因

当前,我国走绿色农业发展道路是十分必要的,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环境日益恶化。第二,全球绿色壁垒盛行。

(1) 环境的日益恶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因此很快实现了以机械化、良种化为核心的农业现代化。然而,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量的化肥、农药、生长素、转基因技术等广泛运用在农业生产中,由此带来了诸如农药残留、食品污染、物种减少、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人类生命健康和整个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环保、良性循环与

2

持续发展,已经受到全世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替代石油农业的各种各样的环保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这些农业发展模式的基本原理和实质内容是一致的,他们都注重与自然秩序相和谐,反对滥用化肥、农药,提倡应遵循生态经济学的原理,重视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和循环再生,强调以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类生存和农业环境问题,以协调经济、生产、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在世界替代农业研究运动的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也提出了农业替代模式,即绿色农业。绿色农业采用现代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它直接为绿色食品产业提供原料,从而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部门的有机联系,实现了我国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连接以及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及其科技开发的一体化发展。[2]

(2)全球绿色壁垒盛行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传统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的作用日益的减弱,与此同时,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大自然造成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绿色消费就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发达国家正是顺应这一时代潮流,以保护环境和资源为理由,提出了旨在保护国内市场的绿色贸易壁垒。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占据很重要的地位。由于长期忽视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水平低,技术落后,使我国的农产品出口频频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给我国的农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基于以上两点。我国发展绿色农业迫在眉睫。

1.3 发展绿色农业的意义

(1)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

WTO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国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只有优质产品在才能在国际市场中立足,而绿色农业产品是出口创汇的希望,发展绿色农业能够加快农业标准化和国际化的进程。我国农产品想要真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必须跨越国外越来越苛刻的农产品技术标准这一“门槛”,而大力推进绿色农业的生产,走绿色农业之路,才是破解“门槛”、增强我国农产品的“绿色壁垒”的免疫力的有力武器,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3]

3

(2)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现代农业主要依靠化肥、农药的大量投入,这使得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被破坏。近几十年来出现的全球范围的生物多样性退化也与农药的使用有很大关系。研究表明,现代农业的土壤中的生物活性只有传统农业土壤的1/10。土壤有机物的耗竭,使其保水、保肥能力大大下降,这就加剧了水土流失和旱涝灾害。绿色农业有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其要点是通过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完全符合国家关于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并重的环保战略。[3]

(3)有利于向社会提供高品质健康产品

无污染、品质高、口味好是绿色农业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的原因。绿色食品具有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等特点因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被世人誉为“二十一世纪的主导食品”,全球绿色消费浪潮到来。放眼全球,不少发达国家的绿色消费意识十分强烈。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9%以上。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越来越强,人们对消费品特别是水果、蔬菜、粮食和蛋禽肉类等人口类食品和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营养、卫生、安全即无公害和无毒副作用己成为多数消费者关注的焦点。绿色消费使得绿色商品生产变得十分必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实施绿色农业发展战略,以此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

(4)有利于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化肥、农药及其它化学物质无节制的投入,最终会导致水体、土壤和大气等农业环境和食物链遭到破坏。大量盲目地施用化肥不仅难以推动农作物持续增产,反而破坏土壤的内在结构,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中国每年化肥施用量高达4100多万吨,化肥中氮素肥料达51%,其消费量居世界第一。现在作物对氮素化肥的当季利用率只有30%或更低,而70%的则进入环境中。[4]

农药过度施用是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问题。目前我国农药的过量施用在水稻生产中达40%,在棉花生产中超过了50%。农业的生态环境的问题直接决定着中国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格局,制约着21世纪中国能否真正走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有效控制化肥、农药等人工合成化合物施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4

(5)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今后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农民增收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难点和重点。要解决好农民增收的问题,就应该在农业内部挖掘潜力,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切实把发展绿色农业作为重要的措施或载体。在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上,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是一个基本趋势。现在,绿色农业品牌己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有较好的可信度,市场价值不断提升,是农业生产发展和结构调整优化的最佳机遇。

因此,只有紧紧抓住发展“绿色农业”这一理念,优化农业产业,农民的增收才有保障。充分运用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发展绿色农业,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有效解决农民收入低的问题。由此可见,发展绿色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绿色农业必将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希望,必将带动整个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6)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进入21世纪,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既要物质条件的改观,也要以人为本,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生存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后,农民不仅需要物质生活的进一步改善,还对农村人居环境、生存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加强农村绿色生态建设,整治农村环境,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农村人居与生产环境水平,努力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建设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绿色生态新农村,才能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

5

第二章 国外绿色农业的发展现状

2.1 国外绿色农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结合其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基础上进行绿色农业的实践,绿色生产的土地面积持续增加。据统计,全球目前共有2400万公顷的土地进行绿色生产,其中名列前三位的国家依次是澳大利亚约1000万公顷、阿根廷约300万公顷和意大利约120万公顷(如表2-1)。

表2-1 2006年全世界绿色生产土地面积超过10万hm的国家概况

国家有机农业面积hm 占农业面积比例%

澳大利亚10654924 1.62

阿根廷3000000 1.77

意大利1208687 6.46

美国900000 0.22

德国452279 2.64

英国380000 2.40

西班牙352164 1.37

法国316000 1.12

奥地利287900 8.43

加拿大 188195

瑞典174000 5.60

芬兰147423 6.79

丹麦146685 5.46

捷克110756 3.15

比利时100000 1.34

中国8517 0.002

全球总计 15813817

资料来源:根据《绿色食品产业化研究》整理得出

根据2002年国际贸易委员会(ITC)的测算,2000年全球绿色农产品贸易额为160亿美元,2001年为190亿美元,2002年为230亿美元。绿色农产品市场主要集中在国民环保意识较强的发达国家,其中北美和欧洲占了绝大部分,其次是日本。[5]

目前,发展中国家出口拉动型的绿色农业增长迅速,国内市场随经济的发展也

6

在逐步形成。1972年,由来自法国、美国、英国、瑞典和南非等5个国家的代表,在法国发起成立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s,简称IFOAM),致力于拯救农业生态环境和促进健康农产品的发展,专门组织生产和监制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迄今已有110多个国家的700余个集体会员参加了该组织。中国是其亚洲分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IFOAM的倡导下,近十多年来,绿色农业和相应的绿色食品的生产、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6]

目前,全世界己经有60多个国家开始制定或已完善自己的绿色农产品标准体系,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瑞士、瑞典、澳大利亚、丹麦等发达国家都制定了绿色农产品标准,完成了绿色农业发展政策、技术标准、管理体系、市场营销、科学研究等体系的建设。[7]

欧盟、美国和日本等首先完成了绿色农业标准的制定,管理体系上形成了以政府农业主管部门牵头,认可机构和海关等其他部门配合的组织形式,标准、法规也相对完善。《欧盟有机农业条例》自2000年8月24日正式生效,所有进口到欧盟的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过程都要符合欧盟的有机农业标准以欧盟标准为范本。[8]美国在2002年颁布了有机农业计划,并把检查、认证等标准完整地列入,仅允许符合该计划规定的绿色产品在美国市场销售。[9]

日本在2001年4月正式实行绿色农业标准,在具体内容上与欧盟标准十分相似,相似可达95%。印度、中国和巴西等国也都正积极制定本国绿色农产品的有关标准。[9]

2.2国外绿色农业的发展趋势

(1)绿色农业将成为 21 世纪世界农业的主导模式

当前,各国一直都在大力培育各种各样的绿色农产品来迎合消费者不断变化的口味,以使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优势。绿色农产品正在成为世界农业的主流和发展方向。

(2) 生产和贸易相互促进,产销一体化

在发达国家,农业从业者都是组成各种强大的联合体,而不是是单独面对国际市场,。目前,国际标准化委员会 (ISO )已制定了环境国际标准ISO14000 ,与以前制定的 ISO9000一起作为世界贸易标准。

7

(3)各国绿色农产品的标准及认证体系将进一步统一

为消除贸易歧视,指导全球绿色生态食品发展,今后各国绿色生态食品标准将在以下3个方向迈向国际间协调与统一。

①与世界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有关食品标准以及国际质量认证组织、WTO等制定的有关产品标准趋向协调、统一。

②非政府组织做好地区和国家之间标准的协调

③地区和国际标准进一步互相认可,以削弱和淡化因标准歧视所引起的技术壁垒和贸易争端。[3]

8

第三章 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的现状、优势及问题

3.1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发展绿色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我国绿色农业起步于1990年。目前,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已在全国31个省(区、市)设立了38个分支管理机构、56个定点委托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机构、9个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检测机构,从而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绿色食品认证管理、技术服务和质量监督网络。

近几年来,无论是产品认证数、生产企业数还是产品产量和销售额均在前几年较快速增长的基础上,以高于前几年平均增长率的速度增长,增长速度连创新高(如图3-1)。

图3-1 全国绿色食品发展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据1996年—2007年《绿色食品统计年报》整理,中国绿色食品网

2007年全年新认证绿色食品企业2371家,产品6,263个,同比增长14.9%和10.3%;全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总数达到5,740家,产品总数达到15,238个,分别增长24.3%和18.4%。产品实物总量超过8300万吨,主要产品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总量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经“中绿华夏”认证的有机食品认证企业总数达到692家,产品总数达到3010个,同比增长33.1%和32.1%。产品实物总量195.5万吨,认证面积4,590万亩,认证总量规模继续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一。

2007年,绿色食品产品年度例行抽检合格率达到97.5%,比2003年提高了近

9

3个百分点。在农产品专项整治中,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品合格率均达到100%。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品年销售额超过2,000亿元,80%以上的企业实现了增效,并带动农户实现了增收。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建设直接增加农民收入3.2亿元以上,户均增收50元。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国际竞争优势日益显现,产品出口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出口额接近23亿美元[10]。

总体而言,我国绿色农业的现状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绿色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在绿色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发展较快的地区还是相对滞后的地区产业整体水平都在显著提高。绿色食品发展基础较好的黑龙江、山东、山西、内蒙古、四川、江苏、吉林、辽宁8个省仍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申报产品数量占全国总数的57.8%。部分发展相对滞后的浙江、海南、甘肃、云南等省呈现加快发展的趋势,产品总数增长也十分迅猛。在产品构成中,加工产品呈上升趋势。2005年,加工产品与初级产品的比例为2:1,产品结构更趋于合理,技术含量和整体水平明显提高。绿色农产品产业逐步沿着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这一路线提升。

(2)绿色农业的基本制度构架已经形成

21世纪以来,各级政府都大力推广绿色食品,进而加速了绿色农业基本制度的形成。其中黑龙江省人大和辽宁省政府分别颁布了绿色食品管理条例和管理办法。黑龙江、吉林、湖北、湖南、云南、福建、江苏、山东、山西等地方政府亲自安排绿色食品专项资金。现在已形成了绿色食品基本制度构架,主要包括技术标准体系、质量认证体系、标志管理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

(3)绿色农业的区域比较优势开始显现

在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部分地方已形成绿色农产品的集中产区,显现出区域比较优势。东北几省区、江苏、山东等地的产品开发数量持续领先,而南方一些省区的产品开发有了较快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批新的增长点,发展态势明显快于其他地区。在全国同类产品中,黑龙江、吉林、江苏三省绿色大米占全国的48%(如图3-2);内蒙古、黑龙江的绿色乳制品占全国的41.4%;湖南、福建、江西的绿色茶叶占全国的52.2%;山东、福建、河北、北京的绿色蔬菜占全国的30.6%。[10]

10

3.2 我国在发展绿色农业过程中的优势

3.2.1 我国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为发展绿色农业提供了资源优势

其一,我国农业的自然资源异常丰富。我国幅员辽阔,从北到南跨越九个热量带,多山多草原、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丰富,为发展各类特色绿色农产品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二,中国有很长的农业发展历史,从而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和绿色农业的传统基础。

其三,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并且价格低廉,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集合且价值大的绿色农产品时具有很大的优势。虽然绝大部分地区遭到破坏,但还未达到十分严重且难以逆转的地步。

其四,中国有几千年食品烹饪史、中医药史、保健史及传统绿色食品的多样性。

3.2.2 政府重视生态农业试点,为绿色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3-3建设示范点占全国耕地比例

11

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的研究及试点工作,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目前,我国已建立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生态农业建设示范点2000多个,面积达1333万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0%左右,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制定了许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政策及措施。1998年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计划2010年增加到350个生态示范县。[12]

3.2.3绿色食品生产实践,为绿色农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国绿色食品的生产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初步建立了一整套论证标准体系和制度、法规。从绿色食品中心直至各省、市都形成了完整的监测、论证、申报、管理系统,到2004年,绿色食品的生产已覆盖全国绝大部分省、区、直辖市,市场销售额860亿美元,出口额12.5亿美元,环境监测的农田、草场、林地、水域面积596万公顷,这为进一步发展绿色农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及管理基础和运作经验。绿色食品的标准体系、生产技术规程、监测、论证管理制度无疑均可为绿色农业吸收、运用。[12]

3.2.4 发展绿色农业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里,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绿色农业发展的规章条例,如《国务院开发“绿色食品”有关问题的批复》、《九十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世纪人口环境白皮书》等。这些规章条例要求各地要采取措施,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下,许多敢于尝试的地区都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例如,内蒙古伊利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发系列绿色奶制品,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产品畅销全国,已成为我国乳制品行业中的佼佼者。

3.3 我国在发展绿色农业过程中的问题

3.3.1 对宣传不够重视,导致人们对绿色农业的内涵认识不清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口增长问题凸显,人与自然资源矛盾日益突出。然而,人们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不清,绿色文明,绿色理念没有形成,尤其对发展绿色农业理解上的一些偏差,使得绿色消费转变十分困难。

其一,生产者的观念滞后。很久以来,农民一直非常关心如何在短期内解决温饱和改善生活水平,却忽视了长远的环境效益。相当多的农村干部、群众并不了解

12

绿色农业,习惯于耕种传统作物。除此以外,由于人们环保意识不强,在开发农作物的同时,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农业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农民科技素质低,只习惯利用化肥、农药来增产增收,致使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产品残留有毒物质,农民自身也处于增产不增收的境地。

其二,部分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认识不清,妨碍了对绿色农产品的消费。绿色食品由于在我国起步晚,规模相对较小,宣传力度不够,致使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概念缺乏深入了解,往往未将绿色农产品纳入消费预算中,消费随意性较大。据广州市统计局调查显示:市民对绿色食品缺乏进一步的了解,在调查者中,有6091的人听说过“绿色食品”这个名词,其中有24.1%的人未听说过“绿色食品有识别标志”,而能识别绿色食品标志的人只有21.9%,在买过绿色食品的人群中,也只有48.8%的人知道绿色食品是一种无污染、无害、安全健康食品。[13]显然,消费观念的滞后影响了绿色农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3.3.2 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滞后,缺乏规模经济

我国绿色农产品生产虽然在近些年来快速发展,但是还没有形成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生产基地,与品种齐全的成熟市场要求还有着很大差距。我国可进行绿色农产品生产的基地面积广阔,但其中实际生产绿色农产品的基地(耕地面积)不到普通农产品的1%。绝大部分土地还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而且绿色农产品的种植基地过于分散,虽然在各地几乎都有绿色农产品种植地,但每块种植地的面积都较小,由一家一户种植和养殖,规模小、专业化不强,从而缺少规模效应,使得绿色农产品成本增加。我国加工、仓储、运销的龙头企业也很滞后,其主导产品单一、雷同、规模小,竞争力差,牵动能力弱。

此外,我国绿色食品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市场要求。单一的绿色农产品品种无法满足人们不同的生活需要。

创汇龙头企业更少,全国只有1057家企业开发2000多个绿色食品,1831个产品使用绿色食品标志。这对一个农业大国来说,还要出口创汇,确实太少。而且大部分企业与农户联结是松散型,缺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让利于农的经济利益共同体。[14]尤其大型农工商、产加销企业更少,乡村集体企业也在逐年减少。以致使农民生产的产品加工不了,销售不出去。而绿色农产品要求具有加工能力强,技术先进,经济实力大的企业牵动。因此,更谈不上创名牌了。

13

3.3.3绿色农产品优质不优价

绿色农产品面临的销售困难,并不仅仅是指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卖出,同时也是指生产出来的绿色农产品不能优质优价,获得合理的社会回报或收益。在绿色农产品的销售中,只有很少部分是以绿色农产品出售的,而大部分是以普通食品批发或市场直销,原因是缺少一个完善的绿色农产品销售系统。绿色农产品缺乏有效的市场建设,销售仍沿袭普通农产品的销售老路,没有合理的市场组织,销售手段单一,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销售网络,营销手段和措施也不配套。

目前,全国除北京、深圳、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建立了绿色食品专卖外,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专业化的营销网络体系。另外,中国绿色食品的生产者或经营者都把目光放在了国际市场,而忽略了开发国内这个隐藏着无限商机的巨大市场,没有在绿色农业的推动者中得到认真思考。导致产销脱节,优质不优价的现象,影响了农民的收入。

3.3.4检测工作和标准体系建设均不到位

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和检测工作,因而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农产品生产标准、质量标准数量少,适用性差,使很多农产品的生产和质量检测都没有相关规律可循。除此以外,已经建立的标准很难执行。据农业部有关专家介绍,我国标准体系由食品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四级构成。目前我国已制订了包括各类食品产品标准、食品污染物和农药残留限量标准、食品卫生操作规范在内的众多标准。然而在实际案例中许多标准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有关部委权威人士分析认为,标准“执行难”的原因主要是标准分散交叉,缺乏协调机制。

3.3.5 投入不足,缺乏财力支持

绿色农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种植、田间管理、产品收获、加工、储藏、营销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同时绿色农业处于发展初期,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加工企业、营销公司等处于建设的初期,财政未能独立,需要依赖政府扶植。

近年来中国政府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我国财政补贴有限,以致很多绿色农业建设未能全面地展开,部分项目迟迟未能付于实行。2007年中国对农业的投入达到3300 多亿元人民币, 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不到 10% ,而美国、欧盟和日本等

14

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农业的补贴占其农业产值的比重都超过40% 。发达国家的有机农业发展初期甚至兴盛时期一直有政府和地方部门的财力支持。[15]

在 70 多年的农业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美国政府采取了多样化的补贴工具与手段,建立了一个完整系统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主要有贷款差额补贴、直接收入补贴、反周期补贴、资源保育补贴、农产品贸易补贴、出口信贷担保等。[16] 20世纪5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补贴。但与发达农业国家相比,从补贴总量的角度来看,政府综合支持与转移支付的力度明显不足,补贴基本是以间接价格补贴为主,直到2004年才开始试行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补贴的运行体制不完善,特别是缺乏应有的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导致本来数量不足的农业补贴难以释放其应有的经济与社会效应。

另外,我国在绿色农业科研以及品种改良方面的投入一直很少,以致农产品无论在质还是量上均难以突破。每年中国投入农业的科研少于国民总产值的0.5% , 而其他先进国家可达5%以上。此外,绿色农产品加工的工艺和设备、交通、能源、农业基础设施、生存环境等方面条件很差,亟需政府加大投入力度。

15

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初探.docx

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初探 生态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在传统农业基础上所进行的创新,传统农业中只发挥了农业必要的因素,比如土地、天气、原材料等因素,而生态农业是将传统农业的相关因素与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管理手段相结合的农业,并通过一定的经济学、生态学来提高农业的整体经济效益。生态农业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发展起来的农业,在生态农业中包含了农产品的加工、生产、销售等环节。而且,生态农业实现了农业的规律化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要求。 一、生态农业概述 生态农业中包含了经济学原理、生态学、系统工程管理理论,生态农业的发展是环境与经济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是在不断实践摸索中走出来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生态农业的本质是在保护环境前提下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其发展既包含了环境的保护,同时也包含了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而且这种发展模式是两者均衡的发展模式,转变了传统农业发展中不顾环境保护而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提高的旧模式。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情况下,同时也为后代人的需求提供了保障。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中非常重视人类、环境、农业、资源四者之间的关系,在保证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兼顾了人类长远的需要。生态农业实现了传统农业的产业化,是集加工、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中主张的是无污染的发展理念,减少农药、化肥等化学品在农业中的使用,通过科学的手

段对农业种植以及种植技术进行指导,在保证产品数量的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因此,生态农业工作者必须懂得生态经济学以及生态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态农业过程中的正确操作。 二、生态农业的特点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只重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忽视了第一产业农业的发展,这使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说明,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都是各国的基础经济支柱,不注重农业发展的国家最终都会受到发展的限制。而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犯了忽视农业发展的严重错误,这要求必须重视农业的科学发展,制定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而发展生态农业必须重视其所具有的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重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生态农业的发展强调的是整体性的发展,需要协调好各个产业之间的关系,把生态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一般情况下,发展中国家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站,都会发展轻工业,但是在经济的长远发展中,必然会要求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从产业结构的发展来说,只有各个产业齐头并进才能提高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取得长远的发展。 (二)生态农业是多样性的农业发展我国传统的农业发展全国都采用统一的发展模式,这并没有考虑到地区的差异性,而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生态农业的发展是针对各个地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1.生态农业的基本介绍

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中国的生态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和某些乡镇企业在内的多成分、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系统。20世纪70年代主要措施是实行粮、豆轮作,混种牧草,混合放牧,增施有机肥,采用生物防治,实行少免耕,减少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等;80年代创造了许多具有明显增产增收效益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稻田养鱼、养萍,林粮、林果、林药间作的主体农业模式,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种、养、加结合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鸡粪喂猪、猪粪喂鱼等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的模式。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 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

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2.生态农业的特点 a.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b.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c.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d.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发展生态农业的一点思考

发展生态农业的一点思考 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以系统工程的方法来指导、组织和经营管理农业生产和建设,把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生态农业绝不是回到传统农业或者回归自然,它使农业发展向生态合理的方向转化,是一种农业发展新模式。狭义的生态农业经济是指遵循发展农村经济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相协调、自然资源开发及其增值和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利用相协调的原则,以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为前提,充分发挥当地生态优势,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开发优质、营养、安全、无公害农产品,实现高经济环境效益的现代化农业产业。 1、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 (1)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生态经济优化的农业经济体系,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了以经济发展与环境、自然资源的持续承受能力相适应,在不危及后代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发展途径,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优化与统一,这一指导思想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相适应。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彼此之间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统筹发展这五项要求才能建设好新农村。通过生态农业建设,有助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改变农业增产的单一方式,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为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因此,发展生态农业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是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能

力的根本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走生态农业的道路。 (2)发展生态农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的需要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机制,重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今后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导。生态农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稳步实施,建设有利于高效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造成的污染,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产品的清洁生产和无害化,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建设生态农业对于协调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加强环境保护、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发展生态农业是确保食品卫生安全的需要 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他农副产品中的有毒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体健康;近几年发生的疯牛病灾难、二恶英事件,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争论等。对于人类来说,食物卫生安全保障非常重要,只有大力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才能满足消费者对生态食品不断增长的需要。 2、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1)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土壤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文明赖以存在的基础。但由于我国没有及时采用先进的保护土壤的新耕作方法,如少耕法、免耕法、松土法等,导致土壤大量流失和沙化。传统的耕作方法要每年不断翻耕土地,土壤经常裸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经过风吹雨淋,肥沃的土壤迅速流失。在很多地方,形成地下水“漏斗”。其次,水源严重受污染,造成水质性缺水。其原因是为了高产,

生态农业文明发展的再思考论文

生态农业文明发展的再思考论文 摘要:稻鱼共生生态农业文明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在现代农业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生态农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对传统农 业“稻田养鱼”的创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丰富和传承稻鱼 文化,对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升我国现代农业 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稻田养鱼;经典农业;现代农业技术;创新集成;传承 作为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稻鱼生态文化是我国首批入选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新时期下稻鱼共生生态文明的创新和传承对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升我国现代农业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因此,应大力加强生态农业 技术、传统农业技术等现代农业科技的系统研究,总结我国传统经典农耕技术———稻鱼 农业文化发展历史上的特色和规律,有计划地对稻鱼农业传统知识和技术进行系统挖掘整 理研究,做好稻鱼生态农业学术思想、经验和技术特色的继承工作。通过继承和发扬农学 的科学内涵、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丰富和发展生态农业的理论和实践;以创新实践为 核心,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着力加强对传统农业基础理论、特色技术的研究和创 新耦合,有利于稻鱼生态农业技术的提升,丰富和发展传统经典农业文化的理论与实践。 1稻鱼共生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传统稻鱼生态文化基本保持稻谷产量稳定,节省人工除草的劳力;由于草鱼等鱼类及 鸭等禽类生理上的需要,堵截了杂草和浮游生物及底栖动物与水稻争肥料的缺口,并以其 粪便转供给水稻作肥料,使稻田中的物质循环直接向有利稻鱼双方转化,同时将稻田中的 孑孓、病菌也消灭干净,为改善农村卫生健康创造了条件;稻田养鱼(鸭)不需水池,投 入饵料少,人工放养可以收到鱼325~450kg/hm2,商品鸭150~300k g/hm2。但是,其仍是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形成的在水稻田中“种植一季稻、放养一 批鱼、饲养一群鸭”的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1)管理粗放,生产力低。长期以来,传 统的稻田养鱼(鸭)是一种放养(牧)行为,鸭子或鱼的时间和数量都未固定,生产管理 不到位。稻田养鱼大多工程简单、零星分散、饲养粗放、产量低而不稳;规模化、产业化 配套不完善,多为小生产的经营体制,导致稻田养鱼的发展缓慢。(2)缺乏保护意识。 尽管传统稻鱼(稻鸭)农业文明的生态效益十分突出,但由于其前期需一定投入,加之生 产过程中基本不施用化肥和农药,水稻产量低而不稳,生产效率偏低,难以推广和维系。 在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的今天,我国农村也未能幸免,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现状不容乐观。农民是农村人口的主体也是农村环境保护的主体,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农民的环境保 护意识水平偏低,传统经典农业文明面临退化。(3)缺乏对稻鱼特色产品的推广开发和 科技引导。我国稻鱼农业文化的代表地———贵州从江、浙江青田,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处于相对闭塞的环境。两地经典的“稻—渔”生态农业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大量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汇编)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 一、国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 生态农业起源于中国,其理论研究发展于欧洲,生态农业的发展最早主要以有机农业等替代农业为生产形式。20世纪30年代英国农业学家A.Howard曾到中国考察并认同中国农民利用有机残体和废物、垃圾等制成堆肥施入农田以维持地力常新的做法,还将这一经验上升成理论写成《农业圣经》流传于世[4],而“生态农业”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土壤学家阿尔伯韦奇(W.Albreche)1970年首次提出。1981年,英国农学家伍辛顿(M.Worthington)在阿尔伯韦奇的基础上,对生态农业理论和内涵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在《生态农业及其有关技术》一书中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的,在环境、理论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变化的小型农业系统。”[5] 1984年,美国农学家杰克逊(W.Jackson)进一步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农业是在尽可能减少人工管理的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保护土壤肥力和生物种群的多样化,控制土壤侵蚀,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减少环境压力,实现持久性发展。[1] 由于生态农业不仅可以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避免使用农药、化肥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弥补传统农业的先天不足,加之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工业污染、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日渐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故生态农业一经提出,得到了许多国家重视和响应,纷纷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试验示范。美国农业部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和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而是依靠作物和人工技术防治病虫草害生物生产体系。[1]与此同时,以罗代尔研究所为首,相继成立许多从事生态农业研究的研究机构,如新英格兰小农场研究所、华盛顿州的耕作研究农场、威斯康星大学环境研究所等。德国的生态农业主要以生物农业、生物动力学农工业形式出现,其主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利用腐殖质和施用有机肥保持土壤肥力,杂草、害虫使用机械除草或有益天敌等方法,动物饲养采用天然饲料;发对使用化学合成的化肥、农药等会造成化学污染的化学制剂;发对使用抗生素和转基因技术等。为保护从事生态农业农户的利益,德国还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的“自然产品”销售系统,在各大城市均设有出售无化学污染食品的“自然食品”商店,其出售价格高于常规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售价的1/3-1倍。随着生态农业的推广普及,英国、法国、荷兰、丹麦等西方国家都纷纷发展起生态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生态农业模式(一)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基本概念:它是一种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的生产模式。它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的土地上,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所以称为“四位一体”模式。具体形式:在一个150平方米塑膜日光温室的一侧,建一个约8—10立方米的地下沼气池,其上建一个约20平方米的猪舍和一个厕所,形成一个封闭状态下的能源生态系统。主要的技术特点是:1、圈舍的温度在冬天提高了3-5度,为猪等禽畜提供了适宜的生产条件,使猪的生长期从10-12个月下降到5-6个月。由于饲养量的增加,又为沼气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2、猪舍下的沼气池由于得到了太阳热能而增温,解决了北方地区在寒冷冬季的产气技术难题;3、猪呼出大量的CO2,使日光温室内的CO2浓度提高了4-5倍,大大改善了温室内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蔬菜产量可增加,质量也明显提高,成为一类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经济效益:1、蔬菜增产,如冬季黄瓜、茄子1平米可增产2-5公斤,增收5-6元,年节

省化肥开支约200元;2、温室育猪可提前150天出栏,降低成本40-50元;3、沼气点等年节电60元,节煤130元。4、改变了北方地区半年种田半年闲的习俗,也改变了冬闲季节“男人大麻将,女人玩纸牌,邻里吵架和打骂”的陈陋风俗,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5、农村庭院面貌整齐、清洁、卫生,完全改变了“人无厕所猪无圈,房前屋后多粪便,烧火做饭满屋烟,杂草垃圾堆满院”的旧面貌。现有规模:“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二)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基本概念: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主要形式:“户建一口沼气池,人均年出栏2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经济效益:1、用沼液加饲料喂猪,猪可提前出栏,节省饲料20%,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激发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2、施用沼肥的脐橙等果树,要比未施肥的年生长量高0.2多米,多长5-10个枝梢,植株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明显增强,生长的脐橙等水果的品质提高1-2个等级。3、每个沼气池还可节约砍柴工150个。现有规模:在我国南方得到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有25万户。(三)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是解决西北地区干旱地区的用水,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提高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及现状分析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及现状分析 摘要: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简要地概括了国外生态农业的发展及现状,并分析了目前生态农业的种植面积,生态农产品产值,生态农产品需求,通过借鉴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的经验,为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有机食品 1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背景 20世纪初以来,为了克服常规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许多国家发展了多种农业方式以期替代常规农业,如“生态农业、生物农业、有机农业”等,其生产的食品称为自然食品、有机食品和生态食品等。尽管叫法不同,但宗旨和目的均是指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农业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三个效益” 的统一。 简单地说,生态农业吸收了传统农业的精华,借鉴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实现农业经济系统、农村社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步优化,促进生态保护和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1 人类面临的严峻生态环境问题 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对“石油农业” 生态弊端的讨论,发现“人口-资源-环境” 结构危机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人类面临着许多危及生存的生态问题,如大气和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海洋环境恶化、土壤退化和沙漠化、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猛增等,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为处理和解决人类环境和生存问题,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世界各国首脑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主要文件,一致承诺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未来全球经济和社会长期共同发展战略,进一步确定了可持续农业的地位,可持续农业已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然。 1.2 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强烈需求 人既是系统中的消费者又是生态系统的精心管理者,人类的经济活动直接制约着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态系统是有生命的复杂系统,包括人类在内,系统中的生物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方向研究【论文】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方向研究 1生态农业的内涵 我国对于生态农业的认识有别于西方国家。西方国家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低输入、自维持,富有经济活力,在伦理、环境等方面易于为社会广泛接受的小型农业。其产生与发展是应对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社会现状。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耕大国,有着延续数千年精耕细作的优良农作传统和丰富经验。我国生态农业是一种积极利用现代农业技术,促进生物和自然环境协调统一的一种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其综合了传统农业与石油农业的特点,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力密集型结合,重视有机肥使用,强调生态系统内部资源的深度开发,真正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协调发展。 2黄冈市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 生态农业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及农业效益,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投入,将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把生产要素科学组合,借助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物质循环及废物资源化利用等综合手段,促

进农业生产率及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2.1重视体现不同的区域特色 黄冈市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农业特色,大力实施“三转两推(农产品加工转化、农民受训转移、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战略,初步形成了以“一县一特”为基础的优质水稻、双低油菜、速生丰产林、沿江水产和大别山南麓板栗等五大优势产业带,蔬菜、牛羊、三元猪、生态茶、中药材、花生、小龙虾、蚕桑、蛋鸡和奶业等十大特色板块。黄冈市下辖的浠水县、武穴市、英山县分别荣获湖北省政府命名的“水产大县”、“油菜大县”和“茶叶大县”。团风、麻城、浠水、蕲春、武穴、黄梅六县(市)进入全省粮食大县行列;浠水、武穴二县(市)为全国双低油菜板块生产大县;罗田县为全国板栗第一县;红安花生居全省之冠;英山县为全国名茶基地和无公害茶叶示范县;蕲春县是全国著名的药市和中药材之乡;武穴、麻城、浠水三县(市)进入国家生猪调出大县行列;麻城市是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黄梅县是全国青虾繁育基地和全省水产大县。 2.2走综合化的发展道路

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分析

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19-11-22T11:39:33.83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7期作者:李久春 [导读] 本文基于现阶段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结合其积极的影响,对加强生态农业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具体措施提出了几点建议,供参考。 尚志市检验检测中心黑龙江尚志 150601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农业发展迅速,农业经济也有了很大进展,在全面倡导改善生态环境、节约能源的背景下,生态农业逐步发展起来。对生态农业进行了简单的概述,通过分析其发展的重要意义,结合目前发展状况,提出了加强生态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发展;影响 引言 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众多,如气候、土壤和水分等因素。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条件存在着差异,有些地域地势复杂、土壤质量差,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运用多元统计能够弄清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运用多元统计方法来分析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1.1产业结构模式的全面优化创新 从本质上来看,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并为农业生产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最终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对农民群众的生活方式进行全面的优化。生态农业的发展重点在于自然资源的利用,明确各种类型作物的生长规律,从而实现农业的增产和增收。众所周知,任何作物的生长都具备一定的规律,而生态农业的发展正是充分利用这一规律,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生产技术,对有限的农业资源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创造,并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保护,最终使农作物得到良好的生长和发育,提升农业生产工作的技术含量,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在产业结构模式创新的整个过程当中,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要对生产技术进行不断的升级和改造,积极使用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状况的设备和工具,对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维护,保证生态农业呈现良性化的健康发展状态,提升资源利用的效率。 1.2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生态农业不仅对现有农业方式提出了改进措施,而且还对以往用不到的农业资源实行了开发探索,基于科学技术的支持,创新出各种各样的农业发展方式,这使得农村劳动生产效率、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都得到了越来越科学合理的利用。这一系列的举措,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并衍生出一系列绿色农产品,最大限度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农业综合利用效率的提高。 1.3农业生态系统的协调性 生态农业系统可以视为一个有机系统,重点强调的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并通过科学的手段对这2种特点进行整合协调。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重点是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协调整合创新,对这些资源进行综合性的整理和利用,进而构建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结构,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最大化,最终提升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整体效益和农产品的质量。 2加强生态农业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具体措施 2.1发展农业新业态,推进农业产业融合 首先,发展现代农业。新常态背景下,产业融合已经成为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特别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利用效果,不断提升农业土地产出,同时也实现了农民增收途径拓展。因此,有必要在发展农业生态经济过程中,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发展,创新一二三产业融合方式,加强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产业的有效互动,通过农业新业态的发展,实现农业生态经济转型升级。其次,培育经营主体。在推动农业生态经济转型过程中要始终将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政府应该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培训内容和培训课程,进一步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特别是要在培训过程中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经营意识和生态环保意识,有力推进农业生态经济转型。再次,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农业生态旅游能够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此基层政府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生态旅游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生态旅游主体还应该加强自身组织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高质量的服务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将广大旅游者吸引到农业生态旅游之中。同时还应该加强乡村风俗文化传承和建设,进一步丰富农业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从而有效推动农业生态经济转型发展。 2.2加强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 从宏观角度上来看,若想实现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使农业经济进入到一个可持续的发展轨道当中,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还要加强与生态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通过相关的优惠政策来对生态农产品的市场进行全面的保护。在优惠政策制定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要重点考量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大力扶持生态农产品的外销和出口,提升土地流转的效率,根据地区的实际状况开展规模经营的试点,不断拓展集约型农业经济的涉及范围,使生态农业技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此外,还需要完善生态农产品的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优化生态农业的相关保险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对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程度的生态补偿。针对生态环境恶劣的区域,相关部门还要通过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加强地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以及环境污染治理的监测和监管力度,例如完善水利水电设施维护机制、控制乱采乱垦行为、加强生态农产品的质量审核等。通过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的保障,全面清除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阻碍。 2.3实现农产品国际化发展 生态农业使得农产品的品种和数量都要大幅度地增长,那么如果想到实现最终的经济利益,合理的销售至关重要。仅仅依靠国内的销售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实现的农业长久的发展,就势必要打开国际销售的大门。现今网络以及交通行业都很发达,可以借用信息化手段,传播农产品环保健康的优势,进而实现其国内外同步销售,快速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利益,进而提升我国农业方面的综合实力。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展望论文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展望论文 1引言 我国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3个重要历史阶段。随着科技的 不断发展和土地利用制度的改革,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这种发展是建立在 以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基础上实现的,这种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弊端日益显著,并引发了一系列具有全球特点的生态环境问题[1~4]。化肥、农药的使用对提高农业 生产率以及产量,解决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危机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化肥和农药的广泛应用 也带来了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生态环境问题,这种 依赖于消耗大量森林、湿地、动植物资源为代价的高产出农业模式以逐步受到人们质疑, 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我国在生态农业发展方向上取得的 成就,生态农业结构和功能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但仍存在理论基础不完备、产业化水平不高、组织建设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5]。 2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2.1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生态农业最早兴起于欧洲,早在20世纪30~40年代在英国、瑞士、日本等得到 发展;20世纪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的生产模式已经逐步转向生态耕作,70年代末 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也开始初步探索生态农业;至20世纪90年代,生态农业在世界 各国得到了较大发展,形成了较大的规模[6~8]。最早开展生态农业试验示范的国家 是英国,生产者根据市场的需求来有针对性的生产某种产品。此理论是由英国农学家 A.霍华德提出的。但这时的生态农业发展过于保守,大多的形式为自我封闭式的生物循 环生产模式,而且尚未得到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发展较为缓慢[9]。在 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工业化发展的持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环境污染加剧,农 业发展受到极为严重的威胁,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欧美快速兴起了保护农业生 产的生态农业新浪潮,在此形势下,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成立。197 5年在国际生物农业会议上许多发达国家肯定了有机农业的优点,有机农业在欧美得到了 广泛的接受和发展[9]。日本生态农业的建立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侧重点在于减 少农田的盐碱化、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等突出问题,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9]。东南亚地区菲律宾是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9]。菲律宾的 玛雅农场是国际生态农业的典范,大规模结合农工生产企业,最大限度降低从外部购买生 产资料却能保持高额效益,从而有效的减少了废料和污染[10]。进入20世纪90年 代以后,由于全球生态环境的破坏,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全球所接受。可持续农业的地位得 到了确立,该阶段生态农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无论是在发展规模、推进速度还是在发展 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实力和人均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 使得其生态农业发展着重追求生态效益,不再将农业的产量作为终极目标,发达国家生态

农业生态学论文

生态学概论期末论文 生态学之农业生态系统 姓名:李远洪 学号:20148228 班级:工程(本)201402

生态学之生态农业模式分析 ---以黄河三角洲为例 摘要: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它具有高效性、多样性、综合性持续性等特点。我国的生态农业具有十大典型模式。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关键字:生态农业,现代化农业,典型模式,生态效益 1.1生态农业的简介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 1.2生态农业的基本内容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以生态学理论为主导,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作为“石油农业”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概念,被认为是继石油农业之后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是通过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 2 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等,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求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并获得生产发展、能源再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相统一的综合性效果,使农业生产处于良性循环中。生态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它不仅避免了石油农业的弊端,并发挥其优越性。通过适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农药等,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但又保持其精耕细作、施用有机肥、间作套种等优良传统。它既是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的综合体,又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系统工程和高效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以及先进的农业生 产体系。 1.3生态农业的特点 (一)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调、循环、再生”的原则, 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二)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 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1.4生态农业的模式类型 (一)时空结构型 这是一种根据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而合理组建的农业生态系

生态农业发展的障碍分析

生态农业发展的障碍分析 1 、思想认识不足由于生态农业涉及整个大农业甚至 整个区域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其效益往往具有全局性和长期(滞后)性,仍有相当部分的行政领导和农民还担心生态农业会打乱原来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会损害当地的经济利益,影响自己的政绩或收入。价值观念滞后、生态意识淡薄,是思想认识障碍的深层原因。群众中“产品高价、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许多地方政府在实践中很难正确处理全局的、长远的生态效益和局部的、短期的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在衡量干部政绩时,往往也是多考虑经济效益,少考虑甚至不考虑生态效益。对世界农业和全球市场经济发展形势认识不足。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竞争更为激烈,靠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争取出口创汇将越来越艰难。相反,劣质农产品极可能连国内市场也守不住。但目前仍有相当部分干部群众对此没有危机感,对生态农业在解决此类问题中的作用知之甚少。2 、资源与环 境基础差长期以来,不少农村人口过多、劳动力过剩,人均自然资源短缺而且浪费严重。人地矛盾突出,土地退化严重,草场退化、沙化、沙漠化趋势仍在发展,能源紧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等一系列问题不断加剧,而且农业基础设施差,抗灾力弱,不少地区仍未能走出人口增长—生态环境破坏—经济社会发展迟缓的恶性循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也不断向农村转移。 3 、资金投入缺乏许多农村特别是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许多地方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不可能主动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太多投资,影响了植树造林、兴修水利、修筑沼气池等生态农业基础工程建设。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对农产品生产者补贴等值指数(PSE)长期都是负值,如1994年的PSE值为-10.9%。而一些发达国家1986年PSE值平均为51%远远高于我国及一些发展中国家,水平最高的是日本,高达75%。就发展中国家来看,也有一些国家的PSE值为正,如印度、巴西分别为14唏口15%我国是PSE值最低的国家之一。 4 、技术与人才短缺我国农村人口素质整体偏低,人口增 长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不相适应。据有关统计资料,目前农村成年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30%以上,掌握一门以上农科技术的人不多,掌握生态农业知识和技术的更少,许多农民不懂得化肥农药除草剂使用的基本知识,滥用而造成污染危害现象仍很严重。还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下,许多农村素质较好的青壮年大量外流,只剩下素质不高的老人和妇女,与生态农业建设要求不相适应。 5 、法规建设和管理滞后障碍虽然国家制定了一系列 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落后于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也落后于我国其它领域如城市环保和工业企业环保法制的建设,有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许多条款可操作性不强,难以适应生态农业建设的需要;而且农业环境监测和环境执法力量薄弱,影响了法规的执行。由于市场经济比较利益的驱动,只有使农民进行生态农业建设的效益能在市场价值中得到体现,才能真正促使农民自觉自愿地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生物链

目录 1、申请投资报告 2、公司简介 3、项目可行性论证 4、公司相关文件及证书 ○1营业执照○2组织机构代码证○3税务登记证○4食品卫生许可证○5产品生产许可证○6无公害产品证书○7无公害产地证书○8项目合作协议书5、项目有关文件: ○1永州市发改委立项批文 ○2永州市农村办支持函 ○3湖南省农村办支持函 ○4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书 ○5永州市科委科研计划书 ○6国家商标局注册受理通知书 ○7项目用地规划批准函

申请投资报告 中国华融国际企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正乾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建于2004年12月1日。主要经营天然植物提取物和食品生产销售。注册资金1168万元,法人代表苏睐员。公司2009年被永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资信等级为AAA级,多次被省市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质量过得硬单位”,属“永州市重点保护企业”。 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公司经营范围逐渐扩大到园林花卉、生物制药、保健食品和生态农业等行业。现有主导产品:1、天然植物提取物类:迷迭香、白黎芦醇、核桃油等;2、纯天然有机果蔬粉类:仙人掌粉、南瓜粉、香芋粉、雪莲果粉、桔子粉、红枣粉、香蕉粉、核桃粉等近百类品种;3、植物营养饮料:枣茶、金银花饮料、仙人掌饮料、核桃露饮料、石榴汁饮料、杏仁露等。产品质量符合GMP医药和食品QS检验标准,畅销国内外。 基于上述,为进一步带动广大农民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公司董事会研究决定实施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战略,建设生态农业生物链,正式启动易拉罐饮料生产线;迷迭香芳香

油萃取生产线;迷迭香、仙人掌、薄壳核桃种植基地;牛、鸡、猪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料。初步况算,该项目需资金4112.98万元:第一期,总投资2459.38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入898.5万元,生产资金1560.88万元;第二期,总投资888. 6万元;第三期,总投资765万元。 报告妥否,请批示! 湖南正乾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10年5月11日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策略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策略 1东川区生态农业现状分析 1.1优势 1.1.1区位优势东川区地处滇中偏东北部,昆明市最北端,东邻曲靖 市会泽县大海乡,南倚寻甸县,西与禄劝县毗邻,北连巧家县并与四 川省会东县隔金沙江相望。南距昆明市区155公里,北至巧家县城15 公里,北至会泽县城110公里,西至禄劝县城237公里。南接“昆明、楚雄、玉溪”城市群,北衔“成都、昭通、重庆”,西对“六盘水和 贵州”城市区域,在连接“成渝、滇中、黔中”三大市场具有一定的 区位优势。 1.1.2自然资源优势东川区地处内陆低纬高原地区,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光、热、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类 型多样化,产业适应面广,为东川农业多样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东川区境内除海拔3200米以上地区全年皆冬外,其余大多数地区冬无 严寒,河谷地区全年无冬,且水、光、热等资源丰富,全年平均气温25℃,夏季作物生长期短,病虫害相对较少,有利于发展无公害、天 然型、生态型绿色农产品;高山、亚高山地区冬夏季节较短,大约有 10个月以上时间属春秋季节,草地资源丰富,牧草种类多样化且适口 性好,十分有利于发展高山围栏养殖。 1.1.3土地可利用空间较大东川区土地总面积1871.14平方公里,农 用地面积为194.19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9.19%,目前未利用地面积尚有79.74万亩,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8.41%,被利用的土地只占 总土地面积的71.6%。由此可见,东川土地可利用面积有一定的空间。 1.2生态农业建设已见雏形“十一五”期间,东川区加大了生态环境 整治和农业农村发展投入力度,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果蔬、高山药材 等一大批名、特、优、新产品得到了较好的挖掘、开发和利用,形成 了以海拔1600米以下小江河谷热区为主的早冬蔬菜、瓜、果经济作物

关于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考和建议 王国胜

关于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考和建议 王国胜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解决长期以来由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且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一)生态农业基础进一步夯实。我县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势西高东低,地貌类型复杂多样。1995年,我县作为河北省第一批生态农业试点县,先后制定了《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农业生态环境管理规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认真组织实施,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植物资源丰富。西部低山丘陵区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和灌草丛,草本植物以白草、胡枝子为主,灌木以野生酸枣和荆条为主,乔木主要有核桃、柿子等。山前平原地区为粮田,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豆类等,经济作物有蔬菜、棉花、花生等。“永年洼”湿地生态系统主要以芦苇为主,木本植物主要有龙爪柳、垂柳等,人工开发的湿地主要是莲藕。根据自然环境特点及农业发展现状,我县立足优势,因地制宜,建成了五大生态类型区:京广铁路以西林粮草牧综合发展的旱作农业生态类型区(位于京广铁路以西的中低山丘陵区,耕地面积12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2.5%),中部粮棉高产高效种植多种经济生态类型区(位于京广铁路以东永年县中部,耕地面积30 多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约31.2 %),东北部防护林立体种植生态类型区(位于永年县东北部,耕地面积约1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约15.6%),东南部低平原设施农业生态类型区(位于永年县东南部,耕地面积约3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约36.4 %),“永年洼”观光生态农业类型区(位于永年县广府镇,洼地面积约2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二是水利设施较为完善。近年来通过实施生态水网建设,滏阳河水质达到了3级灌溉水质的要求,恢复了滏阳河西八闸灌区和莲花口灌区,灌区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有效提高了我县东南农业生产抗旱能力。三是生态环境保护较好。通过生态县建设,取缔了以小造纸、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