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召公谏厉王弭谤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译文

周厉王暴虐无道。国都里的人都在咒骂他。召公告诉厉王说:“百姓忍不了你的命令啦!”厉王很恼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叫他去监视咒骂王的人。只要卫巫来报告,厉王就把被告发的人杀掉。住在国都的人都不敢说话了,熟人在路上相遇,也只能彼此互递眼色而已。

周厉王很高兴,告诉召公说:“我能够消除人民对我的咒骂了,他们居然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是堵塞了他们的嘴!封住人民的嘴,比堵截江河的水还危险的多;江河的水被堵塞,就要决口奔流,被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禁止人们讲话也象这样。因此,善于治水的人要排除水道的壅塞,使它畅通;善于治理人民的人,要引导他们敢于讲话。所以天子处理政事,让公卿大夫直到列士都献诗,盲艺人献乐曲,史官献古文献,少师进箴言,瞍者朗诵,朦者吟咏,

各色工匠分别谏诤,百姓的议论碾转上达,左右近臣尽心规劝,宗室姻亲补过纠偏,乐官史官施行教诲,元老重臣对天子经常劝诫,然后天子亲自斟酌裁决,因此政事施行起来才不违背情理。”

“人民的嘴,就象土地上有山有水一样,财富、器物才从这里产生出来;又象那大地上有高原、洼地、平川和沃野一样,衣服食物才从这里产生。由于人民用嘴发表意见,国家政事的成功或失败才能从这里反映出来;做人民所赞成的事,防止人民所憎恶的事,这正是增加财富、器物、衣服、食品的好办法啊。人民心理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能堵他们的嘴呢?如果堵他们的嘴,那么,跟随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周厉王不听劝告。从此,都城里的人没有一个敢讲话。过了三年,人们便把他赶到彘地去了。

对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对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班级:外语学院、075班 学号:074050143 姓名:张学美 摘要:运用异化与归化翻译方法,不仅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作品的内容,也能让读者通过阅读译作,了解另一种全新的文化,因为进行文化交流才是翻译的根本任务。从文化的角度考虑,采用异化法与归化法,不仅能使译文更加完美,更能使不懂外语的人们通过阅读译文,了解另一种文化,促进各民族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理解。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跨文化的交流。有时,从语言的角度所作出的译文可能远不及从文化的角度所作出的译文完美。本文从翻译策略的角度,分别从不同时期来说明人们对异化法与归化法的认识和运用。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策略;异化;归化;辩证统一 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是两种在实践中运用最多,也是被讨论研究最多的方法。1995年,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之说,将有关直译与意译的争辩转向了对于归化与异化的思考。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是两对不能等同的概念。直译和意译主要集中于语言层面,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语言的范畴,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思维、美学等更多更广阔的领域。 一、归化翻译法 Lawrwnce Venuti对归化的定义是,遵守译入语语言文化和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潮流。采用归化方法就是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s him)。归化翻译法的目的在于向读者传递原作的基本精神和语义内容,不在于语言形式或个别细节的一一再现。它的优点在于其流利通顺的语言易为读者所接受,译文不会对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其缺点则是译作往往仅停留在内容、情节或主要精神意旨方面,而无法进入沉淀在语言内核的文化本质深处。 有时归化翻译法的采用也是出于一种不得已,翻译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受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两种不同文化语境的制约,还要考虑到两种文化之间的

《召公谏厉王弭谤》赏析

《召公谏厉王弭谤》赏析 【作品介绍】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按国记事的国别史。它记载了西周穆王征犬戎(前967)到东周智伯被杀(前453)500多年的历史。全书21卷,包括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以记述各国贵族言论为主。它的思想比较驳杂。它重在记实,表现出来的思想随所记之人不同而各异。它的文风也不统一。它的作者,司马迁等认为是左丘明。现在一般认为是先秦史家编纂各国史料而成。和《左传》相比,从史学角度看,它比《左传》多出两百多年,有些史实是《左传》没有的;从文学角度看,它的文字简明质朴,不及《左传》精炼蕴藉,叙事情节一般也无波澜起伏,不及《左传》婉转多姿。但它善于记言,有些谏对之辞写得十分出色,如本文。 【解题】 本文选自《国语·周语上》,标题是后加的。召公又作“邵公”,姓姬,名虎,谥号穆公,是周厉王的卿士。厉王,即周厉王,名胡,是西周有名的暴君。他对外用兵失败,对内进行“专利”,即把本属各级领主共有的山林川泽之利收归王室所有。厉王垄断山林川泽之利的行为,引起“国人”的强烈不满,纷纷议论,严厉批评。为了压制舆论,厉王使卫国神巫监视国人,禁止批评,违者杀头。这时召公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进行劝谏,厉王不听,以致矛盾愈来愈尖锐。到了公元前841年,终于爆发了国人暴动,围王宫,袭厉王,厉王出逃。这篇文章写的就是这件事,其中主要记述了召公的谏言。谏言说理透彻,且具有民主因素。 谏:规劝在上者(君主、尊长),使之改正错误。弭(mǐ):制止,遏制。谤:公开指责过失。这个词原来没有贬义,以后才成为贬义词。弭谤:制止(群众的)公开批评。 【注评】 厉王虐,厉王:公元前878年即位,在位37年。虐:暴虐,指推行暴虐的政令,即“专利”法。国人谤王。国人:住在国都里的人。国:国都、京城。国人是西周春秋时对住在国都里的人的通称,属于统治阶级,有议论国事的权利。谤:公开指责批评。召公告曰:召公:即召穆公。告:“告(之) ”的省略,告戒厉王。“民不堪命矣!”堪:经得住,忍受。命:命令,指周厉王推行的暴虐的政令。○召公首先为民请命。王怒。得卫巫,卫巫:卫国的巫者。巫: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人。使监谤者。使:“使(之)”的省略,派卫巫。监:监视。谤者:指公开批评厉王推行暴虐政令的人。以告,则杀之。以告:是“以(之)告(王) ”的省略,把谤者告诉厉王。则:就,连词。之:代词,代谤者。○用杀人的办法制止批评,残暴至极。国人莫敢言,莫:没有谁,否定性无定代词。○不仅不敢“谤”,连话都不敢说了。道路以目。道路:名词用作状语,在道路上(相遇)。以目:介宾词组作状语,用眼神(示意)。两者后面都省略了谓语。○《古文观止》评:“(道路以目)四字妙甚,极写莫敢言之状,不堪命之极也。” 第一段写周厉王用杀人的办法来制止国人的批评,国人敢怒而不敢言。 王喜,○“喜”与上文“怒”相对,一“喜”一“怒”,暴君形象突出。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弭:制止。谤:公开的批评。乃不敢言。”句前省略主语“国人”。乃:终于,副词。○完全是暴君口吻。召公曰:“是障之也,是:代词,这,指“弭谤”的作法(即“以告,则杀之”)。障:堵塞。之:代词,指国人的口。○先否定“弭谤”,再分四层进行申述。防民之口,防:堤坝,用作动词,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标签:归化;异化;翻译 归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要将语言本土化,尽可能地减少语言中的“异域色彩”,也就是将目的语读者作为主要考虑对象,并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设身处地地为目的语读者考虑,将目的语读者的感受和理解放在第一位。译者翻译出来的作品语言要地道、流畅,不能让目的语读者看不懂或理解不了。译者在归化翻译时,要不着痕迹,即抹去翻译的痕迹,将翻译这一步骤隐于作品间,让目的语读者仿佛直接在与原文作者对话,这才是成功的归化翻译。既然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那么让目的语读者仿佛直接在与原文作者对话就是翻译成功的表现。翻译的本质是让目的语读者理解译文的意思,也就是说翻译的本质暗示翻译是一个归化的过程(蔡平,2002)。而且归化翻译有助于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欣赏理解译文,达到文化传播交流的目的。 但过度使用归化翻译,也会带来一些问题。若时时刻刻注重翻译的本土化、本地化,拒绝国外新式语言表达,这就阻碍了翻译的进步与发展。所以对归化翻译手段的使用要恰当且有度。 二、异化 异化翻译方法是尽可能地体现并还原原作品中的“异域色彩”。在翻译特点上就是尽量采用符合外国语言表述习惯的表达方式,力求表达源语言的特色和原作品的内容。当译者想尽可能突出民族差异、不同民族特色和不同语言風格特征时,会考虑使用异化策略。因为使用这种翻译方法,既能将原作品的内容表述清楚,又能带来新式有特色的译文,使翻译得到进步与发展。使用异化翻译方法,还能使读者感受到原作者的写作风格与特点,让读者领略异国作者的风采。 但有学者认为,归化翻译法无法传达原作蕴含于文字的异国文化特色及不同民族特点。由此可能会造成对原文的理解偏差。同时,归化翻译法限制了对翻译语言的丰富。译者若总是采取归化翻译法,将故步自封,很难使外国文化走入国内,更不利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孙致礼教授(2000)曾指出,虽然归化翻译在二十世纪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现在局势已有所改变。目前,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国内许多领域的国际化水平逐步提升,原来看似困难的异化,现在接受起来也变得容易得多。因此孙致礼教授断言,在二十一世纪之时,文学翻译将会以异化为主。 但是在使用异化翻译方法时,应注意一些事项。译者在使用异化方法进行翻译时,仍要注重保持译文的通顺和流畅,不能让译文读起来十分拗口,甚至令读者费解。当译者要引入新的翻译时,就更要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可接受性,不能译得匪夷所思,要译得恰到好处,这就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比较而言,英译汉时更适合使用异化翻译手段。中国目前发展迅速,并致

《召公谏厉王弭谤》练习题目

《召公谏厉王弭谤》同步闯关 1.加粗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厉王虐(nüè)弭(mǐ)谤川壅(yōng)而溃 B.师箴(zhēn)瞍(sǒu)赋矇(móng)诵 C.瞽(gǔ)献曲耆(qí)艾修之事行而不悖(bèi) D.原隰(xí)斟酌(zhēn zhuó)流王于彘(zhì) 2.对于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治理 B.是以事行而不悖悖:违背 C.故天子听政听:处理,判断 D.国人谤谤:毁谤 3.与“师箴”中“箴”字用法相同的是() A.晋军函陵 B.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C.越国以鄙远 D.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4.加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召公谏弭厉王谤弭:消除 ②是障之也障:障碍 ③川壅而溃,伤人必多壅:堵塞 ④财用于是乎出用:用度 ⑤行善而备败败:失败 ⑥胡可壅也胡:怎么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 5.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以告,则杀之。②道路以目。 ③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④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A.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④句相同,②句和③句相同 C.①句和④句相同,②句和③句不同 D.①句和③句不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以下两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6.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 A.人民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人的财富、用度,于是就产生出来了。 B.人民有口,就如同土地的有山川,人的财富、用度,于是就产生出来了。 C.人民有口,就好像土地有山川那样,人的财富用在这里,也产生在这里。 D.人民有口,就好像土地上有山川那样,人的财富、用度是从山川中产生出来的。7.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A.如果堵住人民的口,那么谁与你在一起呢? B.如果堵住人民的口,他们与你能在一起多长时间吗? C.如果堵他们的嘴,那赞成的人能有几个呢? D.如果堵住人民的口,他与你能一起多么久呢?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召公谏厉王弭谤》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翻译 原文 厉王虐②,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③矣!”王怒,得卫巫④,使监谤者⑤。以告⑥,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⑦。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⑧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⑨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⑩,为民者宣⑾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⑿至于列士⒀献诗⒁,瞽⒂献曲,史⒃献书,师箴⒄,瞍赋⒅,矇⒆诵,百工⒇谏,庶人传语21,近臣尽规22,亲戚补察23 ,瞽、史教诲,耆、艾修之24,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25。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26;犹其有原隰衍沃也27,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8 。 本文记述了西周后期周厉王为政暴虐,用残酷手段堵塞人民的言路,镇压人民的反抗,最终被人民推翻的史实。全文围绕一个“谏”字展开记述,形式上是在叙事,实际上重在记言。通过本文的记述,表现了召公的政治远见,揭露了周厉王残暴、腐朽而又虚弱的本质。 读后想一想:召公是怎样从正反两方面讲述弭谤的道理的?在召公看来,怎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弭谤”效果? 译文 周厉王暴虐无道。国都里的人都在咒骂他。召公告诉厉王说:“百姓忍不了你的命令啦!”厉王很恼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叫他去监视咒骂王的人。只要卫巫来报告,厉王就把被告发的人杀掉。住在国都的人都不敢说话了,熟人在路上相遇,也只能彼此互递眼色而已。 周厉王很高兴,告诉召公说:“我能够消除人民对我的咒骂了,他们居然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是堵塞了他们的嘴!封住人民的嘴,比堵截江河的水还危险的多;江河的水被堵塞,就要决口奔流,被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禁止人们讲话也象这样。因此,善于治水的人要排除水道的壅塞,使它畅通;善于治理人民的人,要引导他们敢于讲话。所以天子处理政事,让公卿大夫直到列士都献诗,盲艺人献乐曲,史官献古文献,少师进箴言,瞍者朗诵,朦者吟咏,各色工匠分别谏诤,百姓的议论碾转上达,左右近臣尽心规劝,宗室姻亲补过纠偏,乐官史官施行教诲,元老重臣对天子经常劝诫,然后天子亲自斟酌裁决,因此政事施行起来才不违背情理。” “人民的嘴,就象土地上有山有水一样,财富、器物才从这里产生出来;又象那大地上有高原、洼地、平川和沃野一样,衣服食物才从这里产生。由于人民用嘴发表意见,国家政事的成功或失败才能从这里反映出来;做人民所赞成的事,防止人民所憎恶的事,这正是增加财富、器物、衣服、食品的好办法啊。人民心理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能堵他们的嘴呢?如果堵他们的嘴,那么,跟随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周厉王不听劝告。从此,都城里的人没有一个敢讲话。过了三年,人们便把他赶到彘地去了。 注释: 本文选自《国语?周语上》。《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90)到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间周、鲁、齐、晋、郑、楚、吴、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作者:熊启煦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 刊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5,26(8) 被引用次数:14次 参考文献(3条) 1.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2.刘英凯归化--翻译的歧路 3.钱钟书林纾的翻译 引证文献(15条) 1.郭锋一小议英语翻译当中的信达雅[期刊论文]-青春岁月 2011(4) 2.许丽红论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10(7) 3.王笑东浅谈汉英语言中的差异与翻译方法[期刊论文]-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10(6) 4.王宁中西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期刊论文]-中国科技纵横 2010(12) 5.鲍勤.陈利平英语隐喻类型及翻译策略[期刊论文]-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 6.罗琴.宋海林浅谈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期刊论文]-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z2) 7.白蓝跨文化视野下文学作品的英译策略[期刊论文]-湖南社会科学 2009(5) 8.王梦颖探析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期刊论文]-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9(8) 9.常晖英汉成语跨文化翻译策略[期刊论文]-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 10.常晖对翻译文化建构的几点思考[期刊论文]-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4) 11.常晖认知——功能视角下隐喻的汉译策略[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11) 12.赵勇刚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期刊论文]-时代文学 2008(6) 13.常晖.胡渝镛从文化角度看文学作品的翻译[期刊论文]-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7) 14.曾凤英从文化认知的视角谈英语隐喻的翻译[期刊论文]-各界 2007(6) 15.罗琴.宋海林浅谈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期刊论文]-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z2)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337655100.html,/Periodical_xnmzxyxb-zxshkxb200508090.aspx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异化”与“归化”之间的关系并评述 1、什么是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常面临的两种选择。钱锺书相应地称这两种情形叫“汉化”与“欧化”。A.归化 所谓“归化”(domestication 或target-language-orientedness),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作品;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Venuti 认为,归化法源于这一著名翻译论说,“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 归化翻译法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谨慎地选择适合于归化翻译的文本;(2)有意识地采取一种自然流畅的目的语文体;(3)把译文调整成目的语篇体裁;(4)插入解释性资料;(5)删去原文中的实观材料;(6)调协译文和原文中的观念与特征。 B.“异化”(foreignization或source-language-orientedness)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异化是根据既定的语法规则按字面意思将和源语文化紧密相连的短语或句子译成目标语。例如,将“九牛二虎之力”译为“the strength of nine bulls and two tigers”。异化能够很好地保留和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使译文具有异国情调,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但对于不熟悉源语及其文化的读者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随着各国文化交流愈来愈紧密,原先对于目标语读者很陌生的词句也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即异化的程度会逐步降低。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归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异化: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异化: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归化:the thick ice is not formed in a day. 2、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 归化和异化,一个要求“接近读者”,一个要求“接近作者”,具有较强的界定性;相比之下,直译和意译则比较偏重“形式”上的自由与不自由。有的文中把归化等同于意译,异化等同于直译,这样做其实不够科学。归化和异化其实是在忠实地传达原作“说了什么”的基础之上,对是否尽可能展示原作是“怎么说”,是否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在语言文化上的特有风味上采取的不同态度。两对术语相比,归化和异化更多地是有关文化的问题,即是否要保持原作洋味的问题。 3、不同层面上的归化与异化 1、句式 翻译中“归化”表现在把原文的句式(syntactical structure)按照中文的习惯句式译出。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摘要:归化和异化是处理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它是意译和直译的进一步延伸,从二者的概念入手,用实例阐述了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相辅相成,并用互补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归化;异化;概念;辩证关系 1 归化、异化区别于意译、直译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2 归化、异化的概念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1997:43-44)。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1997:59)。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即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3 归化和异化并用互补、辩证统一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顾此失彼不能达到最终翻译的目的。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一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太远。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4 从实例中看归化和异化的关系 我们可以在翻译中体会一下二者的关系: (1)胡太太叹了口气,看见胡国光还是一肚子心事似的踱方步。“张铁嘴怎么说的?”胡太太惴惴的问。 ——“很好,不用瞎担心了,我还有委员的福分呢!” ——“么事的桂圆?”妻子没听清楚他的话。(茅盾《动摇》)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说理的方法。 2.了解课文中古汉语现象,准确把握古汉语常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2.一词多义的准确知识运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所足”。只有实实在在地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才能成就大事业。教学设计 一、引导学生借助注释,阅读课文,弄清课文大意,了解作者“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 二、帮助学生领会课文的意思,不必在“卫巫”“列士”“献诗””瞽”“瞍”“矇”“百工”这些生僻词语上花费太多的时间。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学习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说理的方法。 2.了解课文中古汉语现象,准确把握古汉语常识。一词多义的准确知识运用 3.“去民之所恶,补民之所足”。只有实实在在地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才能成就大事业。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召公谏厉王弭谤》是《国语》里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记叙的是周厉王暴虐无道,用高压手段乃至杀戮来镇压人民的批评,他不听召公的劝谏,结果被人民放逐,遭到灭亡的下场的故事。 2.时代背景 《左传》称厉王为“王心戾虐,万民弗忍”。在厉王统治时期,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统治者的危机日益严重。《国浯》中有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篇,说荣夷公擅长搜刮财物,残酷欺压百姓,而厉王却偏偏重用“好专利而不知大难”的荣夷公和虢公长父等佞臣,对内封山占水,垄断了山林川泽的一切收益,禁止老百姓采樵、渔猎,断绝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计。对外兴师动众,征伐邻邦,不断加重老百姓的负担,他的倒行逆施、横征暴敛,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朝野上下,危机四伏,民怨沸腾。这自然引起像召公这样有识之士的忧虑。 3.有关《国语》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一卷。全书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公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 《国语》包括《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除了《周语》、《郑州》涉及到西周事外,其余都是依照春秋时的诸侯国别来记述各国史实的。 《国语》的思想比较驳杂。它重在记实,所以表现出来的思想也随所记之人、所记之言不则而各异。如《鲁语》记孔子语则含有儒家思想。《齐语》记管仲语则谈霸术。《越语》写范合尚阴柔、持盈定倾、功成身退,带有道家色彩。《国语》与《左传》《史记》不同,作者不加“君子曰”或“太史公曰”一类评语。所以作者的主张并不明显,比较客观。 就文学价值说,《国语》虽不及《左传》,但比《尚书》《春秋》等历史散文还有所发展和提高,

文学翻译unit 2《翻译方法:规划与异化》

第二部分翻译方法 Lecture 2 :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1.归化和异化之源 翻译界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之争,可谓由来已久。而归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与异化(foreignizing translation)之争,则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如果说直译和意译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靶心则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旋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随着文化日益成为翻译的重心,归化异化孰优孰劣的争论声也越来越大。 1997年英国出版的《翻译研究词典》(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认为归化和异化的说法直接来源于德国早期思想家斯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1813年6月24日在柏林皇家科学院所作的题为《论翻译的方法》(On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on)的演讲. 斯莱尔马赫说: “翻译只有两种方法,不是译者不打扰读者,尽可能让读者靠拢作者,就是译者尽量不打扰作者,让作者靠拢读者。” 美籍意大利翻译理论家文努蒂(Venuti)便是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历史等因素,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术语提出。

归化与异化翻译实例

翻译作业10 Nov 15 一、请按归化法(Domestication)翻译下列习语。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add fuel to the flames / pour oil on the flames 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every dog has his day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live a dog’s life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a lucky dog an ass in a lion’s skin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Love me, love my dog. a lion in the way lick one’s boots as timid as a hare at a stone’s throw as stupid as a goose wet like a drown rat as dumb as an oyster lead a dog’s life talk horse 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and three boys nobody.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 (cry up, to praise; extol: to cry up one's profession) Once bitten, twice shy. An hour in the morning is worth two in the evening. New booms sweep clean. take French leave seek a hare in a hen’s nest have an old head on young shoulder Justice has long arms 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He that lives with cripples learns to limp. Everybody’s business is nobody’s business. The more you get, the more you want. 二、请按异化法(foreignization)翻译下列习语。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文的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文的翻译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因此天子治理政事:“这是堵他们的口。召公告曰,就杀掉他们。 召公谏厉王弭谤对照翻译,告诉召公说,财富就从这里出来,甚于防川,朦诵。民之有口也。是故为川者,亲戚补察。口用来发表言论,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厉王发怒,要放任他们、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国人莫敢言:“我能止住谤言了:“吾能弭谤矣。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怎么能堵住呢,瞍赋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文翻译,百姓也象河水一样,史献书,道路以目,天子要成全他们,财富就从这里出来,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规谏。百姓心里考虑的,命令公,太师:“这是堵他们的口,将能维持多久,

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伤害的人一定很多,比堵住河水更厉害。堵住百姓的口。所以治理河水的人,少师献箴言;好象土地有高原,怎么能堵住呢,告诉召公说、洼地,寻得卫国的巫者?”厉王高兴了,百工谏,国人谤王,乃流王于彘,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胡可壅也,要疏通它,然后君王考虑实行,则杀之,少师献箴言,近臣尽心规劝,使监谤者,治理百姓的人。王喜。防民之口,口里就公开讲出来,朦者背诵典籍,使它畅通、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堵住百姓的口,而后王斟酌焉。召穆公报告说,伤害的人一定很多,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于是国都里的人再不敢讲话。周厉王暴虐,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元老大臣整理阐明:“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乐官献曲;川雍而溃。民亦如之,治理百姓的人,衣食就从这里产生,衣食于是乎生,百姓请人传话,伤人必多。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将他们的意见付

召公谏厉王弭谤知识点梳理

召公谏厉王弭谤 文学常识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史,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部分,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起到东周贞定五十六年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司马迁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从此一般都认为《国语》乃()所作。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之称。《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注音 召.公()弭.谤()川壅.而溃()彘()瞽.献曲()瞍.赋()矇.诵()耆() 隰()阜() 虚词 1、以告() 2、道路以目() 3、国人莫敢言() 4、乃不敢言() 5、是障之也() 6、防民之口() 7、为川者、为民者:()() 8、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 9、财用于是乎出()()() 10、犹其有原隰衍沃也()11、胡可壅也() 12、若壅其口()13、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重点实词 1.召公谏厉王弭谤()()虐() 2.民不堪命()()是障之也() 3.川壅则溃() 4.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5.耆、艾修之()不悖:不违背事理() 6.犹其有原隰衍沃也()()()() 7.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 8.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9.其与能几何() 词类活用 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2、师箴()() 3、道路以目()() 特殊句式 是障之也()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

三年,乃流王于彘() 使监谤者() 是以事行而不悖() 夫民虑于心而宣之于口() 古今异义 亲戚 古义: 今义: 成语 道路以目: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常识积累 1、古书体例: ()体——《春秋》、《左传》 ()体——《史记》、《二十四史》 ()体——《论语》 ()体——《国语》、《战国策》 2、年龄特殊称谓: 襁褓()孩提()总角、垂髫()豆蔻() 及笄【jī】()弱冠()而立()不惑() 知天命、艾()花甲、耆()古稀()耋【dié】()耄【mào】()期颐【yí】() 3、盲人称谓: 瞽----- 瞍----- 朦----- 4、关于谥号: 谥号: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明、睿、康、庄、宣、懿等; 属于批评的有:炀、厉、灵等; 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召公谏厉王弭谤》测试题

《召公谏厉王弭谤》 一、单选题 1.加粗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厉王虐(nüè)弭(mǐ)谤川壅(yōng)而溃 B.师箴(zhēn)瞍(sǒu)赋矇(móng)诵 C.瞽(gǔ)献曲耆(qí)艾修之事行而不悖(bèi) D.原隰(xí)斟酌(zhēn zhuó)流王于彘(zhì) 2.对于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治理 B.是以事行而不悖悖:违背 C.故天子听政听:处理,判断 D.国人谤谤:毁谤 3.加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召公谏厉王弭谤弭:消除 ②是障之也障:障碍 ③川壅而溃,伤人必多壅:堵塞 ④财用于是乎出用:用度 ⑤行善而备败败:失败 ⑥胡可壅也胡:怎么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 4.“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人民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人的财富、用度,于是就产生出来了。 B.人民有口,就如同土地的有山川,人的财富、用度,于是就产生出来了。 C.人民有口,就好像土地有山川那样,人的财富用在这里,也产生在这里。 D.人民有口,就好像土地上有山川那样,人的财富、用度是从山川中产生

出来的。 5.“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如果堵住人民的口,那么谁与你在一起呢? B.如果堵住人民的口,他们与你能在一起多长时间吗? C.如果堵住人民的口,那么能有几个人和你在一起呢? D.如果堵住人民的口,他与你能一起多么久呢?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召公是当时具有政治眼光的统治者之一,他已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 B.文章的重点是召公的劝戒之辞,说理运用“川壅而溃”的比喻,形象而贴切。 C.本文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对人民持不同态度的结果,很有说服力。 D.周厉王是个极其残暴的统治者,对于敢指责他的人,他就派巫者去杀了他们,因此人民都不敢说话了。 7.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B.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C.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D.而后王斟酌焉 8.下面的翻译无误的一项是() A.厉王虐,国人谤王。 译为:周厉王非常暴虐,国民都讽刺、挖苦他。 B.为川者决之使导。 译为:治理河流的人挖掘水道使水疏导。 C.史献书,师箴。 译为:史官进献史书、典籍,当老师的进劝诫、规劝的言论。 D.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 译为:老百姓有嘴,就好比大地上会有山川一样,财用就出来了。 9.《国语》的体例是()。 A、国别体 B、纪传体 C、编年体 D、语录体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三篇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三篇 篇一: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1归化、异化区别于意译、直译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2归化、异化的概念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1997:43-44)。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XX:240);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

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1997:59)。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即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3归化和异化并用互补、辩证统一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顾此失彼不能达到最终翻译的目的。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一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太远。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4从实例中看归化和异化的关系

翻译术语归化和异化

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 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异化: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绝对的归化和绝对的异化都是不存在的。在广告翻译实践中译者应根据具体的广告语言特点、广告的目的、源语和目的语语言特点、民族文化等恰当运用两种策略,已达到具体的、动态的统一。 归化、异化、意译、直译 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归化和异化并用互补、辩证统一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顾此失彼不能达到最终翻译的目的。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召公谏厉王弭谤-作品赏析

召公谏厉王弭谤-作品赏析 一、内容简介 (一)《召公谏厉王弭谤》说的是周厉王姬胡的故事。他为人暴戾而又刚愎自用,以严酷的政策来治理国家,使得人民怨声载道,背地里纷纷咒骂他。大臣召公好心劝告他说:“人民已经不堪忍受了。”姬胡很生气,为了堵住人民的口,派了巫师(革詹)监视百姓言行。这可能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特务机构了。总之,自那以后,大街小巷都布满了由巫师构成的特务眼线,监视百姓们的一言一行,不许他们谈论政治,不许他们对国家领导人表示不满,并将许多对他不满的平民捉来杀死,甚至许多没有发过怨言的百姓也被枉杀,这便是史称的“卫巫监谤”了。姬胡的特务治国的策略,弄得亲友熟人在路上遇到了都不敢互相招呼,只能看上一眼,使得整个国家人人自危,陷入极权专制的恐怖之中。 姬胡自以为得计,得意洋洋地对先前劝过他的召公说:“我有办法叫百姓不敢诽谤我,现在没人再敢说我坏话了。”召公再次劝谏说:“这样堵住人民的嘴,就像堵住了一条河,河一旦决口,要造成灭顶之灾;人民的嘴被堵住了,带来的危害远甚于河水,治水要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民要让天下人畅所欲言,然后采纳其中好的建议。这样,天子处理国政就少差错了。”姬胡听了不以为然,嗤之以鼻,仍然一意孤行,实行暴政。举国上下都是敢怒不敢言。但是3年后,人民最终不堪忍受,自发地拿起生产工具作为武器攻入王宫,把昏君放逐到一个叫彘(今属山西)的地方。这个事件就是史称的“国人暴动”。暴动的人民后来听从了大臣召公和周公的劝解,解散了武装。召公和周公在大臣们的推举下,暂时代替君王处理国家政事,史称“共和行政”。周厉王姬胡本人则于“共和”的第14年,在孤独凄凉和人民的唾弃中结束了可耻的一生。 (二)周厉王不许别人指斥他的过失,用铁血政策钳住了万民之口,百姓只能“道路以目”,敢思不敢言。三年之后,终于土壅而川决,周厉王落得个被流放的下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召公讲的道理再透彻不过,可惜他面对的是一个暴虐昏聩的昏君。一部二十五史,多的是这样的一国之主啊!因而从谏如流的唐太宗,才显得极为难得。 为什么前车已覆,后车不戒?百姓“道路以目”的情景,历代不绝,直到20世纪的“文革”十年还会重现。著名作家臧克家曾说过,“四人帮”以谤止谤,冤狱等等”,恐怕比之厉王犹有过之而无不及。 历史的警钟当须长鸣。当前重提“仁政爱民”“以德治国”,可谓有深意寓焉。 二、写作手法 1.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作为文章主体部分的召公的谏辞颇有特色。如先打比方,“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比喻贴切而生动。再如“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将人民用发表言论,到举政事的好坏,比作土地上有山水,故能生产财物,又比作土地上有高原、洼地、低平之地、水浇之田,故衣服、食物而产于此。用语浅显而又极其形象,既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又加深了论证力量。 较逻辑严密的特点还表现在引用历史的论证。谈到天子处理政事,应当让公卿、史言、音乐师等进谏,天子应当斟酌处理,只有这样做事才能不违背事理。用历史的做法让天子明晓民言不克爽的道理,可谓深刻。 这样,既打比方,又引证,摆事实,讲道理,逻辑性强,论证有力。 2.记叙详略得当,语言生动形象 本文采取记言与记事相结合而以记言为主的写作手法。先简要记叙形势的严峻,“民不堪命矣”。又记叙了厉王“使巫监谤者”后的自鸣得意,而后再详记召公的谏辞,最后以冷峻的几笔写出厉王一意孤行,终于垮台的下场。全文脉络清楚,详略得当。 文章在刻画厉王这个人物形象时,极具特色。文章漫画式地勾画了厉王这个暴君的形象,着墨虽不多,但一个自以为是、暴政刚愎的人物却栩栩如生地凸现在读者面前,如“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怒——喜——不听,将一个残暴专断、轻浮浅薄、顽固昏聩的暴君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