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常态下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方法初探——以武汉市为例

新常态下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方法初探——以武汉市为例

新常态下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方法初探——以武汉市为例
新常态下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方法初探——以武汉市为例

新常态下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方法初探

——以武汉市为例

刘进军,哈思杰,韩敏

摘要:为进一步科学的服务我市绿地系统规划管理,有效指导城市建设,笔者所在的武汉市规划研究院于2014年开展了“武汉市绿地系统规划年度实施评估”工作,通过对绿地系统规划进行常态化、实时的年度评估(以下简称“绿地评估”),为今后绿地系统的规划与实施提供规划基础及技术支撑,同时促进更加完善的规划管理制度构建,并通过相关技术手段的提升更加科学地指导我市绿地系统建设。绿地评估项目组通过对比规划评估的编制底图与规划管理“一张图”,对绿地系统规划主要定量指标均进行了基础性的评估。本次创新之处在于为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基于规划目标,绿地评估项目组在评价之初开展了“绿地可达性控制要素权重公共问卷调查”工作,采取网上在线填写的方式进行大数据问卷调查,选取并确定了评价重点要素及各项指标权重,然后依据调查结果开展评估体系研究,选取了最能科学体现绿地布局合理性因素的可达性、公平性评价为评价主体,同时加入各个阶层比较关心的空气质量指数进行研究分析,并借助GIS 技术,通过评价分析了解现状绿地实际服务覆盖水平、科学检测规划布局合理性。本次绿地评估探索出了一条标准更高、评价方式更趋合理化、多部门联合的绿地评估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绿地系统评估可达性公平性

1评估研究范围

本次绿地系统年度实施评估工作分为两个层次:2014年以武汉市主城区范围为主,即以三环线以内地区为主,包括局部外延的沌口、庙山和武钢地区。2015年后拓展到都市发展区范围内各个新城组群的绿地系统实施建设情况,研究范围总面积约为2583平方公里。2评估指导思想

一是以更高标准为原则。城市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市于2006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武汉市政府于2010年提出了在国家园林城市基础上进一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但从人均绿地水平、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以及植物指数等绿化和生态指标方面均与新颁布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目标有较大差距,本次评估指标以更高标准作为参照。

二是更趋合理化原则。通过掌握的最新人口分布及空气质量等环保大数据,结合GIS

技术客观真实评价武汉市绿地服务水平,为武汉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优化提供指导,同时为今后的绿地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对不同绿地进行细化管理原则。对除去公园绿地之外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绿地进行细化管理,更加客观有效地找出武汉市绿地建设的不足,更有针对性的从方案布局、各类绿地建设以及规划管理方面提出改进措施。

3基于主要规划指标的绿地系统规划评估

3.1绿地规划目标

《武汉市都市发展区绿地系统规划(2010-2020年)》规划目标:通过绿地系统的合理布局,突出武汉市园林绿化的滨江滨湖特色和文化内涵,在都市发展区范围内建立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和优美的城市绿化景观,建成“500米见绿,1000米见园,2000米见水”的绿色景观环境,形成城郊结合、城乡一体的大绿地系统;把武汉市建成为“山环水抱、城林辉映”的具有良好人居环境的“绿色江城”。主要规划指标:公园绿地面积8955.6公顷,人均16.8平方米/人;城市级公园共143个,人均13.32平方米;社区公园1703.3公顷,人均3.13平方米;公园绿地对居住用地500米半径覆盖率90.3%;万人拥有10公顷以上综合公园0.14个。

3.2近年绿地规划变更情况

武汉市2010年开展了《武汉市都市发展区绿地系统规划(2010-2020年)》编制及绿线划定工作,并于2011年底纳入武汉市规划管理“一张图”管理。其后,局部重点项目涉及调整的绿地,均在“一张图”中进行了动态更新维护。本次评估采取的规划数据来源,除东湖风景区正由同济大学正在负责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外,数据上整体仍然依据2010年版绿地系统规划,和经动态更新维护后的“一张图”。

3.3绿地规划指标调整情况

与2010年版绿地系统规划相比,2013年底“一张图”上主城区范围内公园绿地总体规模增加9.52公顷,防护绿地增加了51.62公顷,生产绿地减少50.7公顷。主城区范围内公园绿地总体规模增加16.27公顷,共有变更约495处。按照原规划编制545万人口口径统计,现“一张图”的绿地指标仍然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按照500米半径对城市公园做服务覆盖分析,主城区内5000平方米以上城市公园绿地对居住用地服务覆盖由原规划的90.3%增加到90.4%。

3.4绿地规划调整情况

与2010年版绿地系统规划相比,“一张图”上主城区公园绿地的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市区级公园绿地调整,调整部分绿地面积,占补平衡为社区级公园,主城区内大型城市公园调整15处,如长丰公园(园博园)面积有增加,解放公园面积有减少。(2)部分重点地段规划结合景观道路增加结构性绿化,如汉正街核心区绿地总面积从29.04公顷增加到43.97公顷。(3)部分区域其他用地调整为公园绿地,如朱家河公园作为市级公园由之前的43.61公顷增加为47.96公顷。(4)部分区域生产绿地调整为公园绿地,如硚口区调整了16.51公顷生产绿地为公园绿地。(5)部分小型绿地结合片区用地功能进行布局优化,总体绿地指标基本维持不变,达到占补平衡。

主城区范围内防护绿地总体规模增加51.62公顷,变更约231处,增加类型主要以道路

两侧的防护绿地为主。

3.5规划实施情况分析

3.5.1新增绿地情况

通过对照《武汉市都市发展区绿地系统规划(2010-2020年)》中提供的2010年绿地数据、2013年影像图和规划管理“一张图”,对武汉市园林局以及我院掌握的近年绿地建设数据进行以下多方面的校核、筛别和统计,对绿地的实际建设情况、绿地建设时间以及绿地规模和性质等进行筛选,未建成的绿地不计入,由原有绿地项目改建的绿地项目不计入,对街道绿化、居住区等附属绿地不计,最终得到本次规划评估的基础数据。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2010年至2013年,公园绿地建设合计新增约314.08公顷,防护绿地建设实施新增约91.54公顷,统计结果具体如下:(考虑到绿地建设评估的实际应用意义,本次规划仅对公园绿地和防护绿地的实施情况进行了统计和评估,暂不考虑生产绿地)

表3-1 2010年-2013年主城区绿地数据变更统计

3.5.2主城区公园绿地建设情况

从2010年到2013年,主城区新增公园绿地314.08公顷,平均每年增长104.69公顷,平均增长率为3.8%,其中,2011年增长58.1公顷;2012年增长最大,为146.36公顷(与沙湖公园、北太子湖公园等大型湖泊公园的保护建设相关);2013年增长109.62公顷。

截至2013年,现状已建成公园绿地3589.26公顷,尚有4065.8公顷未建成,以目前主城区公园绿地平均年增长率3.8%计,到2020年,武汉市主城区公园绿地可增长至4660.01

公顷,距离规划目标值仍有较大差距;以该增长率计,自2013年起还需约20年才能达成规划建设目标。

从各个城区的实施率来看,除去黄陂区以外,硚口区、汉阳区、东湖高新区的实施率最低,分别为10.5%,24.4%,22.2%,而青山区的实施率则相对较好,达到了69.4%。

从新老城区来看,以二环线为界定范围,新老城区的实施率大致相当,老城区与新城区分别为45.53%、47.74%。但是二环线外若除去东湖风景区,则实施率大致仅为27.6%。

从2010年到2013年,主城区内公园绿地主要增长点有武昌沙湖片、汉阳四新片、王家墩片、杨春湖片、三环线沿线等,与近年来武汉城市建设的热点地区十分吻合,表明公园绿地的建设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周边建设项目的实施。

3.5.3主城区防护绿地建设情况

从2010年到2013年,主城区新增防护绿地91.54公顷,平均每年增长30.51公顷,平均年增长率为3.4%,其中,2011年增长33.23公顷;2012年增长29.63公顷;2013年增长28.68公顷,每年建设增长量相对较为平稳,主要建设分布在三环线沿线。而规划至2020年,武汉市主城区共规划布局防护绿地3070.21公顷,以目前年均增长率3.4%计,到2020年,武汉市主城区防护绿地可增长至1193.27公顷,距离规划目标值有非常大的差距,以该增长率计,还需35年才能达成规划目标。

3.6对比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指标情况

主城区已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指标有: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未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指标有:人均公园绿地指标、城区绿地率最低值、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最低值、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城市防护绿地实施率。从公园绿地总体布局来看,老城区人均指标不能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而从目前的实施建设情况来看,由于相对而言老城区人口密度更大,尽管实施率相差不大,但老城区的人均指标也远低于新城区的人均指标,其更需要增建绿地。

(1)公园绿地500米半径覆盖率。2013年主城区内公园绿地5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48%,低于国家园林城市不得小于90%的标准;同时也低于国家园林城市不得低于70%的标准。

(2)新老城区公园绿地500米半径覆盖率。以二环线为界,从现状以及规划来看,老城区范围的公园绿地半径服务覆盖率均要优于新城区。而至规划期末,新城区的公园绿地半径服务覆盖率低于90%,不满足生态园林城市标准要求。

(3)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分析。2013年武汉市综合公园个数为47个(包含在建),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为0.077,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2020年规划综合公园个数为94

个,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为0.17。

(4)防护绿地实施率。至2020年,武汉市主城区共规划布局防护绿地3070.21公顷,至2013年的实施率30.53%来看,远达不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80%)。

(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纵向比较——至2012年统计来看,主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8%左右,稍高于国家园林城市标准(36%),但未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40%);横向比较——从2010年至2012年统计来看,深圳、上海、北京和广州四个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超过40%,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北京市最高,达50%以上;进行横向比较可以看出,武汉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还远低于以上四个城市,建成区绿化建设水平有待提高。4基于目标的绿地系统创新评价

4.1评价思路

在评价之初开展《绿地可达性控制要素权重公共问卷调查》工作,通过调查确定评价重点要素及各项指标权重,建立评估体系,选取最能科学体现绿地布局合理性因素的可达性、公平性评价为评价主体,同时加入社会各个阶层比较关心的空气质量指数进行研究分析,借助GIS技术,通过评价分析了解现状绿地实际服务覆盖水平、科学检测规划布局合理性,来体现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社会公平”的理念。

.

图4-1 基于公众参与的绿地系统评价思路

4.2建立评价体系

通过采样居民、人口、绿地、路网、AQI等大数据,综合进行可达性、公平性、空气质量指数分析,如图所示:

图4-2 基于大数据下的绿地系统创新评价体系

4.3评价技术方法

4.3.1可达性评价方法

可达性是指居民克服距离、旅行时间和费用等阻力到达一个服务设施或活动场所的愿望和能力的定量表达,是衡量城市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合理性的一个重要标准。

绿地可达性评价选用最小邻近距离方法,提取绿地及出入口、武汉市现状规划道路、居民点数据。依据《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50563-2010)》中提到的:居民步行至公园绿地的距离不超过500m(步行约5分钟)是符合方便性和可达性原则。基于ArcGIS软件平台构建服务区、服务路径分析网络,通过计算居民到达最邻近公园的距离来验证可达性水平。

4.3.2公平性评价方法

只有基于人口需求的城市绿地资源分配与布局才可以被认为在空间上是公平的。在国外许多公共资源如公园、学校等的布局研究中,需求指数被广泛应用于评价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人们对城市绿地的需求程度与人口的性别、年龄等特征紧密相连,而妇女、儿童、老年人、低收入以及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需求均需给予特别关注,以充分体现社会公平。根据现有资料选用总人口、女性人口比重、0~18岁人口比重及60岁以上人口比重,4个指标来综

合衡量各编制单元居民对绿地的需求指数,反映人口的社会特征。

4.3.3空气质量指数分析

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简称AQI)是定量描述空气质量状况的无量纲指数。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参与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为细颗粒物(PM10)、可吸入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等六项。指数越大,级别越高,说明污染越严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越明显。

城市绿地对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对2013年至今武汉市城区各监测点区域的空气质量指数进行对比分析,在规划编制时对空气质量指数较低区域予以特别关注。4.4数据采集

(1)绿地数据

采取的公园绿地数据包括城市公园、社区公园、街头公园等,资料主要来源于2013年武汉市绿地系统现状调查成果、2013年度用地现状调查成果,及其他我院各类规划编制中现状调查成果等,经过武汉市园林局认定后,作为绿地数据来源。

(2)道路数据

依据基础地理数据,采取城市道路包括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及支路4个级别道路,绘制道路中心线,经交通设计部门逐一核查后作为道路数据来源。

(3)居住数据

采取包括城市一、二、三类住宅用地,我院《2013年度用地现状调查成果》,作为居住数据来源。

(4)人口数据

采取武汉市常住人口,依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作为数据来源,截至2010年,主城区人口约为607万人。

(5)空气质量指数数据

采取武汉市环保局每年度公布的《武汉市环境状况公报》、月度空气监测报告、各监测点2013-2014年空气质量指数资料作为空气质量数据来源。

4.5评价结果

(1)现状可达性评价结果

现状公共绿地可达性较低,高需求低可达的区域较多。现状公共绿地可达性高区域(步行5分钟内到达区域):覆盖70平方公里用地(占比10%),覆盖20平方公里居住用地共涉及121万人(分别占比14%、20 %);现状公共绿地可达性较高区域(步行15分钟内到达区域):覆盖312平方公里(占比46%)、覆盖91平方公里居住用地共涉及476万人(分别占

比66%、78%)。这些区域绿地需求高,而现阶段绿地分布格局不均、绿地面积和数量不足,道路网络的完善度也不够。在制定年度建设计划时应优先考虑高需求低可达区域的绿地建设或者通过道路设施的完善予以提升。

图4-3 现状公共绿地可达区域分析图图4-4 步行5min内现状绿地可达覆盖居住用地图(2)规划可达性评价结果

规划布局方案步行15分钟可达性较高,5分钟可达性还需进一步提升。规划公共绿地可达性高区域(步行5分钟内到达区域):覆盖242平方公里用地(占比34%),覆盖57平方公里居住用地共涉及305万人(均占比41%);规划公共绿地可达性较高区域(步行15分钟内到达区域):覆盖548平方公里(占比81%)、覆盖136平方公里居住用地共涉及727万人(均占比97%)。对比现状可达情况,可见现有规划布局方案较大提高了绿地可达性,但从5分钟到达绿地方便性来说,覆盖居住用地及人口不足总量的50%,依据规划可达性分析图,规划方案仍然有待进一步优化。

图4-5 规划公共绿地可达区域分析图图4-6 步行5min内规划绿地可达覆盖居住用地图(3)公平性评价结果

选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总人口、女性人口、0~18岁人口(代表青少年)及60岁以上人口(代表老年)分布情况,4个指标来综合衡量各编制单元居民对绿地的需求指数,按下图所示颜色越深的区域代表需求指数越高。女性以及总人口较为集中的区域同样包括青山地区、武昌水果湖地区、汉阳钟家村地区、江岸的二七地区以及硚口的汉正街地区。采用

标准化方法对4个指标等权重求和,并进行归一化处理,获得各编制单元的需求指数,按照需求指数的大小,将89个编制单元划分为4类。综合需求较高的区域是汉正街区片、红钢城片及洪山广场片,其次是二七片、硚口长丰片、杨汊湖片、汉阳钟家村片及珞瑜路至光谷区片。

图4-7 武汉市主城区女性人口分布图图4-8 武汉市主城区人口分布图

图4-9 武汉市主城区0-18岁人口分布图图4-10 武汉市主城区60岁以上人口分布图

图4-11 武汉市主城区绿地公平性等值图

(4)空气质量指数(AQI) 分析

空气质量指数较高的区域在满足绿地可达性公平性同时,相较其他区域更应增大绿化建设,改善空气质量。空气质量指数(简称AQI)是定量描述空气质量状况的无量纲指数,指数越大,级别越高,说明污染越严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越明显。根据武汉市环保局公布的2013年至2014年共98次数据,环境状况公报和各监测点平均值图,结果显示,市域范围内AQI监测值优良次数最高的区域依次是沉湖七壕、汉口江滩及东湖梨园,这几个区域是绿化建设最密集的区域;最低的区域依次是青山钢花、汉口花桥及东湖高新区域;中度以上污染次数最多的依次是青山钢花、汉口花桥、吴家山区域,主要是工业园区和建设情况频发区。因此,应加大绿地建设数量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新增的工业园区在建设工业厂房的同时更应同步加强绿化建设。

表4-1 空气质量分指数及对应的污染物项目浓度限值表

表4-2 武汉市环保局公布的10个监测点AQI数据(2013-2014年)

5评估结论

(1)对比2010年规划与现规划管理“一张图”,公园绿地规模略有增加,截至2013

年统计,人均公园绿地指标、城区绿地率最低值、城区人均公园绿地最低值、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以及防护绿地实施率等指标均不能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同时由于人口基数的变化,原总体规划确定的人均16.8平方米公园绿地标准难以达到。

(2)从目前统计的实施率来看,总体建设较为缓慢,按照目前建设速度要达到规划期末标准,公园绿地与防护绿地分别需要20年与35年,而从目前实施类型来看主要是依托市一级的重大工程项目,如沙湖公园、王家墩片等进行。同时,从综合公园指数以及公园绿地半径覆盖率来看,主城区范围下一步需重点加快建设的是社区一级的公园绿地,包括街头绿地等。

(3)不论从现状还是规划期末指标来看,老城区的人均公园绿地指标均有不足。老城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以及总体实施率均优于新城区,主要原因在于人口密度较大所致。

(4)根据各地区绿地的实施率,需要重点加快公园绿地建设的片区主要包括青山区、汉阳钟家村地区、硚口的汉正街地区以及东湖高新地区(青山区尽管从实施率来看最好,但是从空气质量来看,则需进一步加快各类绿地建设)。

6相关建议

武汉市将继续积极探索在对绿地系统规划常态化、实时化的评估方法,以为今后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提供规划基础及技术支撑,同时也努力促进更加完善的规划管理制度构建,并通过相关技术手段的提升更加科学指导武汉市绿地系统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1)应当严格绿线调整的审批管理机制,以避免城市公园绿地进一步的因人为因素减少。绿线的调整应当按其规模大小、级别申报相应的会议审查,并遵循总量占补平衡原则,服务半径覆盖率无损原则,保障我市公园绿地的整体建设水平。

(2)城市绿地规划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笔者致力于结合武汉市具体情况,研究一套适合武汉的定量和定性标准指标,建立绿地评估模型,对绿地现状和规划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和验证。可达性和公平性评价是检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合理性的重要标准,可对规划编制方案布局是否合理进行判断,找出方案未及的盲区,应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以及相应的调整论证技术手段。在未来的工作中,应将继续建立完善相关评价标准,完善绿地调整的技术手段,并逐步将可达性和公平性评价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实施管理的全过程。

(3)构建大数据平台动态维护机制,会同相关部门机制化绿地实施评估工作,应用大数据,提取建立专项数据库,创建有效的数据实时更新机制,笔者将努力推动会同园林局等相关部门建立形成绿地专项数据汇总平台,收集每年度现状和规划资料,并建立统一的管理一张图,逐步纳入规划管理体系,最终实现管理与设计一体化。

(4)探索老城区的增绿手段及评价标准体系,武汉市老城区人均公园绿地指标相对不足,考虑到老城区本身可建用地较少,改造成本较大,通过新建集中绿地的方式增绿可行性不高,建议探索新的增绿方式以及评价标准,如国外的口袋绿地、立体绿化等建绿方式以及绿化可视率等标准体系,以满足老城区居民需求。

参考文献

[1]《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2010

[2] 郑文娜,王锦.城市绿地系统评价研究进展[J].北京农业,2011.(33)

[3] 吴松涛,马夕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体系构建浅析.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风景旅游规划)[C].2013年

[4] 刘滨谊,姜允芳.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2,138(02):27-29

[5] 李博,宋云,俞孔坚. 城市公园绿地规划中的可达性指标评价方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8,44(4):618-624

[6] 胡志斌,何兴元,陆庆轩,等.基于GIS的绿地景观可达性研究——以沈阳市为例[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6):671-675

[7] 马林兵,曹小曙.基于GIS的城市公园绿地景观可达性评价方法[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6,45(6):111-115

作者简介

刘进军,主任工程师,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哈思杰,规划师,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韩敏,助理规划师,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 [ 来源 ] 《蓝天园林》第1期总第40期 [ 作者 ]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景奇胡云 摘要:在国内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以及近年来涌现的绿地系统规划新思想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就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出了基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新思想,这对中国城市环境与区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的最后对未来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规划思想;理论与方法;历程 Abstract:In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cities green system plan research foundation, to the cit ygreen system plan concept, the development co urse, theexistence question as well as the recent years emerged green the systemto plan the new thought to carry on the induction summar y.Meanwhile proposed on our countrycity green sys tem plan based on thelandscape ecology security patternnew thought, this is safe and the sus

tainabledevelopment to the China urban environm entand the region ecology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The article finally hasmade theforecastto the future city green system plan d evelopmenttendency. Key words:Urban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Urban green space;Thought of planning;Theoryand metho d;Course 20世纪是地球环境急剧恶化的世纪,我们居住的地球,正在经受绿色空间不断消失的危害。而人类要设法走出目前所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就必须重建地球上已经被破坏的生态基础,由征服、掠夺自然转为保护、建设自然,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共生关系。其中,有着“城市绿肺”美称的城市绿地便担当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绿地系统的合理规划,可以达到改善城市环境的目的。因此,在城市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如何对绿地系统进行合理规划,使绿地系统产生最大的效益,实现人们生活与环境的和谐,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1 概念解析 1.1城市绿地

公共绿地项目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 第一章综述 一.设计依据: (1)《临港新城中心区一期建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游船码头地块局部调整20100708》; (2)《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 50420-2007); (3)建设部颁布的《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75-97,1997); (4)上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 (5)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0); (6)《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7)《上海市市绿地设计规程》DBJ08-15-89; (8)《草坪建植和草坪管理的技术规程》DBJ08-67-97; (9)《园林栽植土质量标准》DBJ08-231-98; (10)《花坛、花境技术规程》DBJ08-66-97; (11)无障碍设施设计标准(DGJ08-103-2003)。 二.区域位置和工程概况: 项目地点:本项目位于临港新城主城区DSH-H1-1-12地块 规模尺寸:总占地面积29214平方米 上海浦东新区临港新城是临港新城集中体现滨海都市魅力和活力、展示新世纪城市 建设水平和都市生活环境质量的标志性地区,是碧水蓝天绿树环抱的生态都市,是上海向世界展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生活着的展示馆”。 为进一步推动临港新城主城区一期建设与发展,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及形象,完善主城区旅游及商务功能,完善滴水湖的功能和景观开发,按照临港新城主城区总体规划及一 期控制性详细规划,拟在西侧距现状亲水平台东侧边界、南侧滴水湖岸线、东侧E港边界、北侧环湖北一路红线处建设滴水湖一号码头公共绿地。 滴水湖一号码头公共绿地建设内容主要为绿地景观建设、驳岸景观建设及局部改造、道路广场建设、地下及地上停车场、相应的服务用房建设。其中预计园路铺装及道路广场用地约占31.97%,绿化用地约占65.03%,游览休憩等公共服务建筑约占3%。地下停车库面积约为7180平方米 第二章方案总体构思 一.方案设计总体构思理念: 在遵循总体规划中水滴能量波的概念,遵循总体规划构图原则的基础上以“生态、创意、景致”为理念,坚持地块开发的社会化原则、经济性原则、生态化原则。注重周边建筑及湖岸协调关系,为市民打造一块以休闲、体验为核心的公共绿地。 二.外形特点: 上海及周边区域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居民期待逃离都市的喧嚣,一号码头公共绿地正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从城市中解放的自然环境,公共绿地的景观设计与一号码头建筑形态紧密结合,是整个滴水湖线性绿地中极富个性与魅力的一笔。 三.总体设计及空间规划: 1.环境景观分析 本项目作为临港新城主城区景观工程中重要的项目之一,其周边环境非常优越,又毗邻未来地铁16号线,建成后将有充足的人气。地块狭长且不规则,给设计带来不同的挑战,也正是因为这样特殊的地块形态使景观空间变得更加丰富。 2.功能定位和区域划分 由于地块狭长且不规则,不同区域具有各自地形、位置特点,因此根据控规划分地块,对不同地块提出适宜的景观设施和植物配置。 公共绿地景观的功能是为滴水湖畔提供一个微妙的,精致的和自然游憩体验。通过公园提供的各种步道、广场不仅连接了整个滴水湖畔的不同的区域点,还提供了可以进行散步,骑行和休憩等活动的场所。 (1)地块西部 地块西部毗邻16号线总站,涉及到与16号线下沉广场设计的衔接,同时承载着大量的人流,是市民进入地块的主要方向, (2)地块中部 地块中部结合一号码头设计一个较大的广场空间,是市民集会和欣赏滴水湖的主要场所之一,该地块主要解决与一号码头建筑风格的融合问题。 (3)地块东部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课程论文

2016年《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课程论文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调查报告 ——以临安为例 作者姓名:徐翊燕 学号: 201304010106 专业班级:园林131 指导教师:徐文辉 所属院系:园林学院 完成日期: 2016年5月 浙江农林大学 2016年5月10日

摘要:绿地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反映了城市的属性。随着人类工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城市绿地在生态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是城市生态环境中唯一具有自净能力的不可替代的自然成分。因此,对城市绿地系统的研究和发展逐渐引起政府的重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调查报告——以临安为例》选取了临安县为研究对象,对五大城市绿地中的公园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等三大绿地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解各类绿地的特征,从各类绿地的概念和内涵出发,树立各类绿地规划设计正确价值观,分析绿地规划利弊并提出合理的建设性意见,从而对临安绿地系统规划做出准确的评价,同时以供其他研究学习者参考学习。 关键词:临安;城市绿地系统;价值观;建设性意见 引言 人类自古依山傍水而居,自然对于城市的形态、功能具有很大的影响。绿地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反映了城市的自然属性。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自然属性逐渐减少,城市园林绿地成了体现城市自然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具有限制城市无序扩张、维护生态平衡、提供理想的游憩环境、塑造城市文化特色、防灾减灾,以及教育和促进社会交往等功能。特别在城市生态作用方面,城市绿地系统是构成城市生态系统中唯一执行自然“纳污吐新”负反馈机制的自然成分,是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系统稳定的不可替代的必要组成,是实现城市高效运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基础设施。 较早意识到绿地对城市环境的重要作用,开始有意识地从区域和城市角度进行绿地系统规划的研究的是西方国家。早期的绿地规划理论比较关注通过绿地布局来控制城市化的无序发展和社区建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才开始普遍重视绿地的作用。 我国的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关注城市绿化层面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把城市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的实践和理论都有较大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加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工作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务院于2001年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从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提升为城市规划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相对独立、必须完成的强制性内容。 山体绿地[1]是城市的绿色斑块和绿色屏障,是实现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山水是杭州城市的特色,几点了杭州的人文历史特质。临安就是山水杭州的一角。因此此次调查把临安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调查,树立各类绿地规划设计正确价值观。 Ⅰ

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一、生态建设 1、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妥善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把郑州市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湿地保护区、生态农业区、河湖水系等。结合郑州的自然生态环境,构建“四带七廊多核”的市域生态网络体系。 四带:北部沿黄生态带、中部山林生态带、南部生态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带。加强绿化,恢复自然植被,减轻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及风沙的影响,建设城市生态屏障。 七廊:建设七条南北向生态廊道。沿南北向组团隔离带、高速公路、主要城市道路布置绿色廊道,连接东西向生态带,保证绿色空间渗透到城市内部。 多核:由风景名胜区、旅游区、水源保护地、森林公园等构成市域生态核心。 3、森林公园 完善以河南嵩山国家森林公园、郑州国家森林公园、新郑始祖山森林公园、河南嵩北森林公园、巩义青龙山森林公园、中牟森林公园为重点的生态森林公园建设。 4、风景名胜区 依托各地特色风景资源,设立风景名胜区,包括河南嵩山风景名胜区、河南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浮戏山—雪花洞风景名胜区、环翠峪风景名胜区、新密黄帝宫风景名胜区等。 5、湿地保护区 在黄河沿线划定黄河湿地保护区、雁鸣湖湿地保护区范围,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加强以市域中、东部平原地区为主的生态农业区的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全面推进生态村建设,加强农村污染控制,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控制禽畜养殖污染。 7、河湖水系 按照建设生态型城市的要求,结合防洪除涝,构建六横六纵河渠、七中五小水库、两湖泊两湿地的生态水系格局。保护常庄、尖岗、坞罗、纸坊水库等水源地,治理伊洛河、贾鲁河、双洎河、颖河、东风渠、西流湖、丁店、唐岗等河湖水体,建设龙湖水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六纵河渠:索须河、金水河、熊耳河、七里河及其支流十八里河和支流十七里河; 六横河渠:枯河、贾鲁河、贾鲁之河、东风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运河。 两湖泊:指西流湖、龙湖水系; 两湿地:郑州黄河湿地、中牟雁鸣湖湿地。 七中水库:唐岗、丁店、楚楼、河王、常庄、尖岗、后胡; 五小水库:刘沟、郭家嘴、刘湾、小魏庄、曹古寺。 二、城市绿地 1、布局结构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与介绍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及介绍 1、绿地规划背景 在1999年2月5日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中提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1998年武汉市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武汉市城市环境和景观面貌取得了很大改善,滨江滨湖的城市园林绿化特色初步形成。 为进一步适应武汉市城市功能提升,提高城市亲合力和个性魅力,继续实施以生态绿化景观为主体的城市人居环境创新,明确城市绿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根据国务院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决策要求,特制定《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是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为基础、依托城市空间总体布局的一项专项系统性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它相关规划中有关绿化体系规划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2、规划策略和原则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本着建立良好的城市绿化生态和人居生活环境,突出战略性和超前性,构筑适应城市未来发展要求的绿地系统格局的指导思想,在规划中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 通过城乡绿化空间的均衡、协调和互联布局,树立大绿化观和系统观,确保在武汉市域城乡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绿化生态体系,形成城市良好的生态背景和基础。 (2)体现自然山水和地域特色 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武汉市丰富的山水空间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绿地分布格局。 (3)突出生态优先和生态安全 重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以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城市生态框架的布局和园林植物的配植,确保武汉市的物种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4)强调因地制宜和可操作性 结合武汉市实际,利用各种立地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多种绿地类型;并通过划定各类绿线,实行“绿线管制”制度,促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 3、规划范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主城区为重点,结合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主城区功能布局,按市域、城市规划区和主城区三个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心得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心得》

随着工业时代的过去,在工业时代的城市建设、环境改造中,人们所对自然环境的肆意破坏,导致了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当时,社会环境状况极差,大量人口死于瘟疫、居住环境恶劣、自然灾害日益频繁。人们渐渐开始觉醒,开始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不能只是一味的肆意改造环境。 人们渐渐意识到,自从人类远古时期开始为自己建造栖息地、建造生活的洞穴开始,到现在摩天楼林立、城市高速发展的今天,甚至是到了社会高度发达的未来。人类的发展、建筑的发展始终是和人类所处的整个自然环境紧密的关联在一起的。 在自学完教材第五章园林绿地与建筑环境之后,我对于园林绿地的规划、环境与建筑关系的设计、创作手法等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同时,还对于园林绿地与建筑环境的一些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特别是也知道了一些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发展大概的历史过程。而这也是我在整个章节中最感兴趣的一部分,因为如果不思考清楚历史,就没法更好的生活于当下,也就不能更好的指导未来的建设,正如李世民所言:“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教材上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其划分为四个时期:人类依附自然;人类脱离自然;人类破坏自然;高层次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城市建设、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的话,我觉得大致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1,人类依附于自然。在这个阶段,人们生活在山洞等自然营造的场所中,每天靠打猎为生,几乎完全被自然所控制着。人们的力量太过渺小,对于周围的环境基本没有什么改造能力,也没脱离开自然的食物链。(附图1) 在这个时期,人类智力水平还比较低,但是,随着时间的继续,人类也在慢慢进步。 2,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这个时期很长,从一开始聚落的出现,到后来工业革命之前,都大致可以归为这个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类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在为生存奋斗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了如何改善自我的生存环境,使之满足生存安全等需要。但是,由于人们的力量还是有限,能改造自然的力量还是很小。所以,人们会尽量去思考如何和自然更好的共存,如当时世界各地原始群居地点的选择和居民点的选址,都会尽量利用有利地形,建在近水、向阳、避风的地段。(附图2) 当时中国还发展出了很多经典的理论著作,如伍子胥提出了“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管子》中记载的:“高勿近埠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古典园林的规划模式,江南园林的兴起;甚至包括法国凡尔赛宫为代表的改造自然似的建设。都可以从中看出,人们在这个阶段,都在努力的和自然和谐共存,选择更好的选址、更自然的规划模式,更加的喜爱自然之美。(附图3)不过,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人类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绿地设计说明

绿地规划设计说明 一、设计指导思想 1、以绿化为主,适当点缀小品,做到四季常绿,常年有花。 2、由于设计场地为司法部门,结合起特殊性质对场地进行规划,兼顾场地 的结构美观, 3、道路遮阳,交通畅通。 4、创造一两个游憩绿地,满足各类人群的户外活动要求。设计中心广场,满足人群的集散,及各类大场地的活动。 二、设计思想 此次设计场地为司法行政部门,由于其本身功能的特殊性,在设计中很多设计思路都是在满足司法部门本身的特殊要求。根据这一要求从而产生了以突出司法纪律和满足司法管教条件为主,以绿化游憩为辅的设计思想。根据地形的分布对场地进行合理的规划。 三、布局与构思 整个场地呈对称布局,对此规划地设计选择不规则曲线进行规划,与规则的道路系统、建筑设施形成对比,从而也柔化太规则而产生的硬质化。多曲线的设计使得规划中的建筑包裹在一团优美的曲线之中。 根据司法局本身的布局结构,全区由一个纪律广场、一个小游园、一片湖泊游憩地、和一片规划农田用地组成。 1、纪律广场 地理位置:广场位于最近入口处,前方是男管教大队。 广场结合名字——纪律,设计和布局上都较简单,主要是突出纪律的规整性。 广场,由一片交叉水体形成边界,广场结构较简单,主要以满足司法局内部人群集散使用。中心景观,与周围水体相照应,形成一个单一而又统一的景观。 2、小游园 小游园位于几幢习艺楼间,主要是满足人们的户外活动,提供一个可以在室外学习的场地。 小游园呈中心式的布局,纵向为一条带状广场的休息场所,两边分别布置有凉亭,以提供游人休息的场所。左上角的为花带游览区,以色彩点缀小游园的色彩。 小游园多以游憩草地为主,种植各类乔灌木,形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 3、湖泊游憩地 湖泊游憩地位于女管教大队前方,湖泊在此主要是增加空气湿度,从而起到调节小环境气候的所用。 在湖泊中心有小岛满足一小部分人的休息需要,同时连接小岛由形成一条新的游览路线,同时小岛也形成一个独立的景观,在小岛边界设有亲水平台,并可以作为观景平台。 湖泊驳岸使用自然山石形成驳岸,使驳岸自然美观,与绿地很好的结合,并且也可成为一整条的亲水驳岸。湖泊周围的绿地,为自然起伏的地势,使得人们在游览休憩时不是单一的,没变化的观赏。 在湖泊的前方空地上,设计两块大小不一,有自然起伏的小山丘,以自然山石围合的手法形成一块很惬意的游憩场地。

生态系统类型-草地生态系统

1.2 草地生态系统 1.2.1 全球草地生态系统类型及分布 草地生态系统是在一定草地空间范围内共同生存与其中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综合自然整体(周寿荣,1996),草地生态系统可分为天然草地生态系统,人工系统和复合系统。本文研究目标位自然生态系统,所以涉及到的草地生态系统为天然系统下的草地生态系统。天然草地生态系统,即天然的植物群落,是自然形成的,基本上不加任何投入,受人为干扰因素小。世界上大面积的草地都是天然草地。这种类型的草地大多组成成分复杂,结构多样,内部系统稳定性强,具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另有许多天然草地,例如英国的永久性放牧地,并不是顶级植被(davies ,1960),而是通过野生动物或农业动物的放牧以阻止它们向疏林或森林方向演替。Tansley将他们归为“亚顶级或生物偏途演替顶级植被”。 系统根据草本植被的生态学特征可将全球天然草原生态可分为草原草地生态系统、草甸草地生态系统及稀树草原草地生态系统。(王伯荪,1987) (1) 草原草地生态系统 由喜温、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主要是由所在地区的气候因素和历史条件决定的,是一种地带性植被。在组成关系上,多年生禾木科草本或禾草类型的丛生草,以及一部分地衣和地面藻类植物组成的层片有显著的地位,能忍受长期的干旱。而在许多情况下,又具有忍受相当程度的暂时湿润的能力。这种半干旱半湿润气候条件不足以支持森林的发育,从而阻止其向森林或疏林发育,但却足以维持耐旱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尤其是禾草类的繁茂生长。 据Lieth(1972)统计,全球温带草原面积约900多万平方公里,除一小部分恳为农田外,大部分地段作为天然放牧场。由于地球上水陆分布的关系,草原多分布在北半球,面积最大的是欧亚大陆草原。在南半球,草原面积不大,只见于南美的阿根廷和非洲东南部山地。草原地区的气候夏季温和,冬季寒冷,春季和晚夏有一明显的干旱期,由于低温少雨,草群较低,地上部分一般不超过1m。典型的草原土壤为栗钙土。草原在地球上的分布是有一定的地带性规律的。一般来说,它处于湿润的森林区与干旱的荒漠区之间。靠近森林一侧,气候半湿润,草群繁茂,种类丰富,有时还出现岛状森林,如欧亚大陆的草甸草原和北美的高原草原;而靠近荒漠一侧,雨量减少,草群低矮稀疏,种类组成简单,并常混生一些旱生小半灌木或木质植物,如北美的矮草草原与欧亚大陆的荒漠草原,两者之间则为辽阔的典型草原。 草原草地生态系统采用生态外貌原则可划分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真草原)及荒漠草原,依据气候所决定的群落季节戒律特征或各种气象因素的剧烈季节性变化可将草原分为:温和夏旱气候草原、温和冬旱气候草原、温和高位山地气候草原、干燥亚热带草原。 (2)草甸草地生态系统 草甸植物群落由多年生中生或旱生中生植物所构成,并且常常和地下水相联系(李博,1960)。通常是中生性的地面芽植物占优势,许多植物在雪被覆盖下,至少在整个冬季部分保持绿色。草甸植被处于森林气候的温带或亚极地,无明显的干季。草甸一般不逞地带性分布,是特殊生境的产物,是一种隐域性植被。它广泛分布于欧、亚、美各洲的森林地带。草甸大多是森林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植被,而在高纬度或高海拔的草甸可有其原生类型。 依生境或生态原则来划分,草甸草地生态系统可划分为5类:真草甸,或真中生草甸;草原化草甸,或真旱中生草甸;荒原化草甸,或高山寒土中生草甸;水生草甸,或沼泽化草甸;酸中生草甸或泥炭化草甸。依生境分类(即地形学)分类,草甸草地生态系统可分为:大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论文

学校名称 2015-2016学年第2学期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课程调查报告 报告题目: 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xxxx年x月xx日

临安城市绿地调查 (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张梦蝶园林131班201304010104) 一、调查背景 近年来,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环境问题逐步恶化,噪音、污染等问题随处可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这些问题,城市绿地规划系统也愈发重要,引起了创建和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热潮。在此情况下,临安仍能荣获县市级“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和“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称号。 二、调查目的 了解临安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及绿地系统结构、布局、景观特色、植被状况等三、调查对象 临东公园、苕溪公园、吴越人家、林水山居、大学路、科技大道、环城北路、浙江农林大学 四、调查方式 采取实地勘察测量方法 五、调研成果 公园绿地篇 社区公园——临东公园 临东公园位于临东桥的一头,是临东小区的社区公园,同时也是是苕溪带状公园的一个节点。全园建设面积6000余平方米,绿化品种多达200余种,保留现有的地势地貌和植被分布。植物配置上采用相对集中的丛林式造景手法,以色叶树种为基调,确保建植后的山体植被季相分明,林相突出,结构明显。山顶是一座仿传统斗拱古建筑重檐的还乡亭,与太庙

山安国楼、功臣山功臣塔呈三足鼎立之势,空间景观视线成一体,使临安城内最富人文和历史底蕴的两座山,通过“还乡亭”与苕溪巧妙牵手。全园铺装采用各色花卉铺装,如松竹梅三君子,体现了临安的区域特征文化。但是作为一个社区公园,服务设施不足,没考虑到行动不便的老人活动,也没有儿童活动区。 花卉铺装——松花卉铺装——竹花卉铺装——梅 小区游园——吴越人家、林水山居 吴越人家分成南北两个区。南区的小游园靠近南区西入口,属于外向式游园,并与会所相结合,有微地形变化,故采用自然式布置。会所西面主要是老年活动区,亭廊结合植物景观,形成一个相对安静而又开阔的静区。会所东面主要是儿童活动区,地形相对平坦,设置了沙坑和一些游戏设施。外向式的小区游园将绿化空间从居住小区引向“外向”空间,丰富了街道景观的功能。北区的游园位于虽处于北区中心,是内向式的绿化空间,但位置靠近主入口,三面围合,一面开敞,提高居民的可达性,同时却也减弱了居民的领域感和安全感。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的地形优势,采用了山水格局的布置,也体现了临安的山水城市的特征。 林水山居的小区游园也是一个内向式的绿化空间,受到周围别墅群的环保围合,形成的空间环境比较安静,较少收到外界人流、交通的影响,增强了居民的领域感和安全感。该游园以水做主题,有静有动,有湖有溪,有宽有窄,形式多样,景观丰富。临湖还设有亭廊,提供休憩观赏场所。但是总体儿童活动范围较小,活动内容也不够丰富。 林水山居吴越人家北区吴越人家南区 风景名胜公园——钱王陵 钱王陵是唐末五代吴越王钱鏐的陵墓,是浙江省唯一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墓。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临安市“红色之旅”景点。钱王陵属于风景名胜区,位于锦城镇太庙山山脚,南接衣锦街,东邻浙江农林学院老校区,占地11300 平

城市道路绿化带设计说明

经济技术开发区道路景观绿化设计 城市道路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是城市人文精神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变迁的载体和见证,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是构成区域文化的灵魂要素。 第一部分现状分析 一、工程概况 1.工程概况 2.气象概况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但冬夏长春秋短降水和气温的年际和季节变化较大。 路线所经区域的气象概况 温度:年平均气温在15.4℃,冬季一月份平均气温0.4℃,;夏季炎热七月份平均气温26.4℃。年日照总时数为2026.80小时,相对湿度54%。 降雨:年平均降雨量580-608mm多集中在夏秋二季。 蒸发量:年蒸发量平均700-750mm. 日照:年日照2058.2小时辐射总量为114.0千卡/平方厘米。 风:主导风向夏季为西南风,冬季为东北风。 结冻:最大冻深为35cm。 3.区域内土壤条件 的土壤主要为泥质潮土和沙质壤土,PH值8.38。 4.区域内水资源 地下水位较高,埋藏深度一般为2—5米,水量丰富,水质清洁,是西安市重要的水源地。 二、区位分析 是陕西制造业整合的重要平台,是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将在3~5年内建成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位于泾河以北,西铜高速公路以东,园区交通便利,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目前累计入区项目101个,总投资368.5亿元,已形成商用汽车、重型机械、新材料等为主导的产业格局;总投资150亿元的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项目建成达产后将新增产值300亿元,未来将重点培育发展军民结合型装备制造业和精细化工产业。 三、规划设计依据 1、相关的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草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

目次 前言 (ⅱ)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则 (2) 5 野外观测总体技术流程 (2) 6 草地生态系统类型 (2) 7 野外观测样地选择与样方设置 (3) 8 野外观测指标体系 (3) 9 野外观测技术方法 (4) 附录A(规范性附录)草地各类灾害等级表 (7) 附录B(规范性附录)野外观测表 (8)

草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技术规范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草地生态系统的类型、样地选择与样方设置、野外观测指标体系、野外观测技术方法等内容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及省级行政区域草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其他自然地理区域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34814 草地气象监测评价方法 GB/T 50138 水位观测标准 HJ/T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 615 土壤有机碳的测定重铬酸钾氧化-分光光度法 LY/T 1225 森林土壤颗粒组成(机械组成)的测定 NY/T 53 土壤全氮测定法 NY/T 1121.4 土壤检测.第4部分:土壤容量的测定 NY/T 1233 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SL 276 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草地生态系统grassland ecosystem 指在中纬度地带大陆性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由多年生耐旱、耐低温、以禾草占优势的植物群落的总称,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要生产者的陆地生态系统,本标准中包括草甸、草原、草丛和稀疏草地。 3.2 草甸meadow 指在中度湿润条件下形成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的植被类型。 3.3 草原prairie

大连市城市绿地系统现状分析

大连市城市绿地系统现状分析 摘要: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中自然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 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对城市绿地是否形成稳固的体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合理 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生态环境、景观效果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大连 市城市绿地系统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大连市城市绿地系统改善 建议。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现状;科学布局 随着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形象建设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有效载体。城市生态绿地建设是城市形象建设的自然物质基础,也是城市规划中 的重要部分。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如何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提高城市绿地总面积的占地比重,提高人均绿地占有面积,提高 城市绿地的质量,并因地而异的创建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本文结合大 连市城市绿地系统的特征分析,主要从生态城市的内涵着手,论述城市绿地系统 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进而讨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理论基础及合理布局,为大连市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出对策及建议。 1 大连绿地系统现状 1.1 大连市绿地概述 由于大连市建成区的地理环境复杂,受气候、水资源、土壤、街道狭窄曲折,建筑密度大等原因影响,造成城市的绿地面积少,而且分布不均。虽然经过近几 年来的大规模绿化建设,绿地面积有所增加,但与国际性城市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大连市总面积12574平方公里,市区面积2415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 积为10平方米。大连市绿地系统是由公共绿地(包括公园绿地和广场游园绿地)、道路绿地、居住区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林和海滨风景区八大 系列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园林绿地体系(如图)。目前大连市建成区规划总用 地11538公顷,其中绿地率42%;公园46处,包括居住区级公园、游园、街头 绿地205处;行道树3.75万株,覆盖面积为63.66公顷;居住区绿地包括居住小 区及小区以下的绿地,风景林绿地不包括风景区内风景林,风景区绿地不包括公园、附属绿地、居住区绿地。 大连市中心绿地现状图 1.2大连市城市绿地指标分析 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逐年改善,并向着高标准的绿化、美化方向发展。大连的 园林绿地规划实施的较好,绿地覆盖面积、公共绿地面积、公园个数、人均公共 绿地等指标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从06年到15年,逐年增加。06年公共绿地面积为2369.0公顷,16年达336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06年为9.2平方米,15年达11.18平方米。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05年以来大连市园林绿地指标与上个十年相比增长较慢,这几年大连市绿化建设进入了平台期,由于房地产的大规模建设,导致城区几乎 没有足够的绿地空间可供开发。但情况较好的是,建成的公园数量增长飞快,到16年公园数量达到90个,是05年的二倍,同时环境改造工作全面实施,拆除了公园、游园等公共绿地内与园林无关的各类建筑,重新建设了一些绿地,如劳动 公园拆除了学校、商场、办公楼等各类建筑共5公顷,新改建绿地26公顷。 从上述中也可看出,大连的绿地覆盖率基本呈平稳上升趋势,一直处于40%

新都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

新都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

新都绿地系统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依据 为有利园林绿地的保护和建设,国家和省、市政府先后发布了一系列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和标准,从指标要求和保护措施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是制定本市园林绿化系统的主要依据。 从指标要求和保护措施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是制定本市园林绿化系统的主要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6年颁布,1998年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4、1992年6月22日国务院100号令《城市绿化条例》 5、建设部1993年784号文件《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7、《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文件 8、《新都区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二、规划指导思想 1、根据新都特定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及其在四川省成都平原的地位与作用,力求充分利用当地有利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遵循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规律,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争取以较快的速度建成一个有特色的园林城市。 2、保护和建设好城市赖以依托的现有山体(五龙山)、水体(毗河、饮马河等)、地形、地貌等自然资源,尽可能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本市的地域、人文资源优势,培育新都区的城市特色。 3、科学安排各类城市绿化空间,构成开放型的城市绿地系统,合理确定各项绿地指标,努力为新都市民创造安全、舒适、优美的户外活动环境。 4、立足于新都现有城市绿地基础,充分借助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绿地骨架的生态优势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步骤,规划本着近、远期结合,宏观控制与微观建设结合的原则,以宏观控制为前提,严格依据规划分期建设,营造与城区风貌相协调的各类绿地,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以现有城市绿化为基础,科学合理地规划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形成地域性特色与时代气息相融合的城市绿地景观。 三、规划原则 1、因地制宜:要结合城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充分利用五龙山、泥巴沱、桂湖、毗河、饮马河等自然资源,合理引导城市功能空间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城市绿地布局要作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地面绿化与空间绿化相结合”,在重点发展各类公共绿地的基础上,加强居住小区与道路绿化,城市组团隔离绿地和近郊生态景观绿地的建设,构筑多层次、多功能、多类型的生态绿地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 [ 来源 ] 《蓝天园林》第1期总第40期[ 作者 ]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景奇胡云 摘要:在国内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以及近年来涌现的绿地系统规划新思想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就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出了基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新思想,这对中国城市环境与区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的最后对未来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规划思想;理论与方法;历程 Abstract:I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cities green system plan research foundation, to the city green system plan concept, the development course, the existence question as well as the recent years emerged green the system to plan the new thought to carry on the induction summary. Meanwhile proposed on our country city green system plan based on the landscape ecology security pattern new thought, this is safe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the China urban environment and the region

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

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 草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能量在草地生态系统各组分内或各组分间的运动与转移 ?一种连续的动态过程,该过程形成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的特点 ?草地生态系统是能量贮存与逸散的系统 ?服从于所有热力学基本定律的系统 ?该系统的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每一次能量传递都不能百分之百有效地传递下去,能量有损失,并且每一传递阶段都 要增加熵值 ?在每个能量传递阶段,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减少 ?在每一阶段,通过呼吸作用耗散能量 ?最后生产者固定的所有能量都被耗散在呼吸活动中 ?能量流动是一个单向过程,能流一旦通过有机体,其流动方向就不能逆转,成为单程流?而且能量数量逐级锐减,能流越来越细,直到以废热形式全部散失为止 能量流动的渠道 ?生物之间通过采食与被采食、捕食与被捕食的食物关系,相互间结成一个整体,就像一环扣一环的链条,这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做营养级。每一种生物种群都处在一定的营养级上,只有少数种兼两个营养级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 ?由于各级消费者的情况不同,一般把食物链分为捕食链、寄生链与腐生链 ?弱肉强食,这是动物界普遍存在的以捕食方式形成的食物链,称为捕食链 ?动物以寄生方式形成的食物链,称为寄生链 ?专以动、植物尸体为食物形成的食物链,叫做腐生链或残体食物链 ?另外,还有一个通常易被人们忽视的食物链,即碎屑食物链 ?草地生态系统的动物,有专门吃植物的草食动物,也有专门吃动物的肉食动物,有的既吃植物又吃动物,叫做兼食性动物 ?各种食物链并不是孤立的,往往纵横交织,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形成复杂的多方向的食物网。 ?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能量流动的通用模式Odum,1988 能量流动的基本类型 ?进入有机体的能量构成总生产,并通过下列几条途径转移 ?呼吸代谢并产生乙醇、乳酸和二氧化碳 ?含氮化合物作为废物被排泄掉 ?有机体可以完成移动负荷的功 ?结合在还原碳中的能量进一步形成各种含能产品,构成净生产 ?当净生产的速率为正时,含能产品的积累速率大于其消耗速率,表现为有机体的生长 ?有机体在净生产中形成的含能产品,可以由下列几种方式消失 ?繁殖后代 ?个体的某些部分可以作为死物质脱落 ?分泌物 ?按照个体的能量消耗和能量同化来表示生物个体的能量关系,即:

浅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浅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发表时间:2010-06-10T19:35:36.450Z 来源:《赤子》2009年第22期供稿作者:吴慧生栾昌海[导读] 简述城市绿地系统基本概念,探讨现行绿地系统规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方法。 浅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吴慧生栾昌海(大连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大连 116011)摘要:简述城市绿地系统基本概念,探讨现行绿地系统规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方法。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在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空间、便利的服务设施和良好的信息沟通的同时,也使人类越来越远离孕育了人类本身的自然环境。因此,如何将自然环境引入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课题。城市绿地系统是在自然生态系统之上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具有净化空气、降温减噪、美化环境的功能,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建设应当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创造的结果,是通过规划设计而营造出的比自然绿地系统质量更高的绿色空间。目前,不少城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列入议事日程,提出了创建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的目标,全面加快了城乡绿地一体化建设的步伐。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必须弄清概念、找出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推进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建设。 1、绿地系统的基本概念 1.1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其用地,相互联系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1.2城市绿地系统的分布方式 一般要求均匀布置,结合各个城市的自然地形特点,采取点(指均匀分布的小块绿地)、线(指道路绿地、城市组团之间、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绿带等)、面(指公园、风景区绿地)相结合的方式把绿地连接起来,形成整体。 1.3城市绿地系统的内容和职能 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各种类型和规模的城市绿化用地,其整体应当是一个结构完整的系统,并承担城市的以下职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居民休闲娱乐要求、组织城市景观、美化环境和防灾避灾等。现在的绿地系统往往与城市开放空间(open space)的概念相结合,将城市的绿化用地、广场、道路系统、文物古迹、娱乐设施、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等因素统一考虑。 1.4从“田园城市”理论到“大地园林化”理论 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其基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 1958年8月,毛泽东在北戴河提出:“要使我们祖国的山河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 。大地园林化是要在全国范围内根据全面规划,在一切必要和可能的城乡土地上,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栽花种草,并结合其他措施如修建文化娱乐设施,经营风景旅游事业,结合山川名胜增辟景点,修筑亭、台、楼、阁及其他游憩建筑等,大力而有步骤地改造荒山、荒地,治理沙漠、戈壁,从而减免天灾、调节气候、美化环境、提高居住质量、维持生态平衡。从“田园城市”到“大地园林化”,这就是近百年来有关人类聚居环境绿色空间规划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与之相应,世界各国规划师的工作领域,也逐渐从较小尺度的城乡物质环境建设规划,走向了宏观尺度的区域性,“社会—经济—生态”综合发展规划。 2、绿地系统规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总规层面的规划不到位 对现有大多数城市来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总是在城市总体规划做完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不是与总体规划同时进行,更谈不上先做环境与绿化规划。因此,这些城市的绿地总是那些城市建设用地难以利用或者不好利用的土地,绿地系统规划实际上就是给城市用地的边“角余料”进行 “填空”。 2.2规划建设盲目攀比 每个城市都有它的建设特点、气候特征、植物种类分布特征、城市的历史文化特征等,还有其经济发展的阶段和基础都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城市绿地的建设只能从本地的实际出发,不能盲目照抄照搬,以免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2.3重视数量指标、轻视布局合理性 绿地分布格局导致城市区域生态环境的差异性需要相对直观的指标来反映。合理增加城市绿量是提高城市绿化生态效益的重要出路,而城市绿地分布的均匀度对于城市总体的绿化生态效益也极为重要,不能只重数量而忽略了布局的和理性。 2.4整体的合理性缺失 许多城市的绿地规划只注重围绕城市中心做文章,市内绿化、公园绿化局部成为刻意求作的对象,而忽视了郊区、干道和河道绿化,未能按 “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造成绿化的范围和区域较为单一,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2.5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 在土地的租赁、旧区改造及单位建设项目的审批中,法定的绿地规划控制指标没有经绿化主管部门审核,项目完成没有严格科学的验收制度,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往往造成该建绿地的少建、缓建,甚至停建,建好的绿地又常以各种借口而任意破坏。 3、域市绿地系统规翘与设计 3.1结合实际确定城市绿地定额指标 结合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性质、城市化水平、城市功能,依据生态学要求和人类住、行要求与精神需求,确定不同城市的绿地定额指标:包括公共绿地指标、城市总绿地定额指标、城市绿化覆盖率指标等。 3.2城市绿地系统应采用 “斑块一廊道一基质”相结合的环网式布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