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学》复习总结要点归纳

《运动学》复习总结要点归纳

《运动学》复习总结要点归纳
《运动学》复习总结要点归纳

康复医学的本质: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不同之处是前者较少应用药物和手术,较多应用运动和物理因子的方法,其中以运动为主要方法。

任何功能,包括人类最基本的日常生活能力都不是生而有之,功能只有通过反复的运动和活动才能获得。

人体的中立位与解剖学姿势不同在于掌心贴于躯干两侧。

凡具备两个以上自由度的关节均可产生环绕动作。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主要有三个功能:

1.执行人体运动。其中,骨为杠杆、骨连结为枢纽、骨骼肌为动力。

2.支持作用。全身各骨借骨连结构成骨骼,构成人体的支架,支持人体的重量。

3.保护作用。人的骨骼所形成的颅腔、胸腔、腹腔和盆腔等体腔,对脑和内脏器官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骨连结

骨与骨之间借助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组织相连结,形成人体骨架。

骨连结形式可分为无腔隙连结(致密结缔连结软骨连结骨性结合)和有腔隙连结两大类。(二)关节的结构

基本结构:关节囊、关节面、关节腔

辅助结构:关节唇,关节内软骨,韧带,滑膜囊,滑膜襞

(三)关节的分类

按关节运动轴的数目和关节面的形状,关节可分为单轴关节、双轴关节和多轴关节。

1. 单轴关节

运动环节(指能绕关节运动的相邻部分)只能绕一个运动轴运动的关节称为单轴关节,包括滑车关节和圆柱关节。

滑车(屈戍)关节(肱尺关节、拇指掌指关节、踝关节、指骨间关节)

圆柱(车轴)关节(桡尺关节)

2. 双轴关节

有两个相互垂直的运动轴,构成关节的骨可在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内运动,也可作环转运动。包括椭圆关节和鞍状关节。

椭圆关节(桡腕关节)

鞍状关节(拇指的腕掌关节)

3. 多轴关节

具有3个相互垂直的运动轴,可作各个方向的运动。包括球窝关节和平面关节。

球窝关节(肩关节,髋关节,肱桡关节,其余四指的掌指关节)

平面关节(腕骨间关节)

根据构成关节骨的数目,关节可分为单关节和复合关节。

1. 单关节

由两个骨的关节面组成,即一个关节头和一个关节窝,如肩关节和髋关节。

2. 复合关节

由两个以上的关节面构成多个单关节,包在一个关节囊内,每个单关节都能单独活动,如肘关节。膝关节是复合关节为股髌胫三骨共构成,共构成两个关节,股髌关节(滑车关节,股胫关节(椭圆关节)

根据关节的运动形式,关节可分为单动关节和联动关节。

1.单动关节

能单独进行活动的关节叫单动关节,绝大多数关节属于此类关节,如肩关节、踝关节。

2.联动关节

也称联合关节,两个或多个独立关节,同时进行活动,共同完成一个动作,如前臂的桡尺近侧关节和桡尺远侧关节。下颌关节,脊柱

(四)关节的运动

1. 屈、伸

运动环节在矢状面内,绕冠状轴运动。向前运动为屈;向后运动为伸,但膝、踝关节则相反。

2. 外展、内收

运动环节在冠状面内,绕矢状轴运动。远离正中面为外展;靠近正中面为内收。

3. 回旋

运动环节绕垂直轴或自身的长轴旋转。由前向内的旋转称内旋(或叫旋前);由前向外旋转称外旋(旋后)。

4. 环转

运动环节以固定端为支点,绕冠状轴、矢状轴以及它们之间的中间轴进行连续的圆周运动。

附:骨与关节的运动

骨骼运动会产生相应的关节运动,骨骼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旋转和线形位移。骨骼的旋转会产生关节的滚动-滑行,其线形运动会产生关节的滑行、牵引、压缩。

(五)影响关节运动幅度的因素

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固性是关节的两个重要特征,两者之间又是相互矛盾的。一般来说,灵活性好则稳定性差,稳固性好则灵活性就差。各个关节的灵活性与稳固性主要受其本身结构的制约。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下列几点:

1. 关节面积大小的差别

2. 关节囊的厚薄和松紧度

3. 关节韧带的多少与强弱

4. 关节周围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

5. 关节周围的骨突起

6. 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体育运动等因素,对关节灵活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六)运动训练对关节形态结构的影响

系统的运动训练,对关节有良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关节面的骨密质增厚,从而能承受更大的负荷。

2.长期运动可使关节面软骨增厚。

3.关节周围的韧带、关节囊和肌腱增粗增厚,同时伸展性也增大。不仅使关节运动的幅度增大,而且稳固性也加强,既灵活又牢固。

4.关节周围的肌肉体积增大,收缩力增强,对加固关节有重大意义。

骨骼肌

功能分类:肢体的运动有赖于骨骼肌肌群中相关肌肉的协调收缩,根据运动中作用的不同:原动肌原动肌是在运动的发动和维持中一直起主要作用的肌肉。

拮抗肌拮抗肌是收缩产生的运动方向与原动肌收缩产生的运动方向相反的肌肉。

协同肌协同肌是配合原动肌并随原动肌一同收缩的肌肉或肌群。根据作用,协同肌可分为联合肌、中和肌、固定肌。

联合肌也称为副动肌,是与原动肌一起收缩产生与原动肌相同功能的肌肉。

中和肌是收缩以消除原动肌收缩时产生的不必要运动的肌肉。

固定肌是起到固定相关肢体从而更好地发挥原动肌对肢体动力作用肌肉。

(三)多关节肌“主动不足”和“被动不足”

1.多关节肌“主动不足”

多关节肌作为原动肌工作时,其肌力充分作用于一个关节后,就不能再充分作用于其他关节,这种现象叫多关节肌“主动不足”(其实质是肌力不足)。

2.多关节肌“被动不足”

多关节肌作为对抗肌出现时,已在一个关节处被拉长后,在其他的关节处再不能被拉长的现象,叫多关节肌“被动不足”(其实质是肌肉伸展不足)。

第三节上肢骨连结与运动

一、上肢带骨连结与运动

上肢带关节分为胸锁关节,肩锁关节

(一)胸锁关节

主要结构:锁骨的胸骨端关节面与胸骨柄的锁切迹构成

辅助结构:关节盘、胸锁前韧带、胸锁后韧带、锁间韧带和肋锁韧带

关节特点:关节囊坚韧,周围有韧带加固

关节类型:球窝关节

运动:锁骨可绕3个运动轴作前后、上下、旋转和环转运动

(二)肩锁关节

主要结构:锁骨的肩峰关节面与肩胛骨的肩峰关节面构成

辅助结构:肩锁韧带、喙锁韧带、斜方韧带、锥状韧带

关节特点:活动范围小

关节类型:平面关节

运动:主要与胸锁关节一起运动

上肢带的运动,常以肩胛骨为代表,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上提下降:肩胛骨在冠状面内向上运动为上提,向下运动为下降。如耸肩——下放。

2.前伸后缩:肩胛骨在水平面内向前运动为前伸,向后运动为后缩。如含胸——扩胸。

3.上、下回旋:肩胛骨在冠状面内绕矢状轴旋转,肩胛下角朝外上方运动为上回旋,朝内下方运动为下回旋。

运动上肢带的主要肌群

上提:斜方肌上部、肩胛提肌和菱形肌

下降:斜方肌下部、前锯肌下部、胸小肌

前伸:前锯肌和胸小肌

后缩:斜方肌中部和菱形肌

上回旋:前锯肌和斜方肌上部

下回旋:菱形肌、胸小肌和肩胛提肌

二、上肢骨连结与运动

上肢关节包括肩关节,肘关节,桡尺关节,手关节

(一)肩关节与运动

主要结构:肱骨头和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

辅助结构:关节唇、喙肱韧带、盂肱韧带、喙肩韧带

关节特点:关节头大,关节窝小,关节面面积差别大;关节囊薄而松弛,其下壁更为松弛,加之下方缺少肌肉附着,形成了肩关节的薄弱处

关节类型:球窝关节

运动:屈伸、收展、回旋、环转

运动肩关节的主要肌群

屈:三角肌前部、胸大肌锁骨部、喙肱肌和肱二头肌长头

伸:三角肌后部、背阔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肱三头肌长头

外展:三角肌中部和冈上肌

内收:胸大肌、背阔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和肩胛下肌

旋内:三角肌前部、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和肩胛下肌

旋外:三角肌后部、冈下肌和小圆肌

(二)肘关节与运动

主要结构:由肱骨远侧端和桡骨、尺骨近侧端组成,它包括三个关节:

1.肱尺关节:由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构成滑车关节

2.肱桡关节:由肱骨小头和桡骨头凹构成球窝关节

3.桡尺近侧关节:由桡骨的环状关节面和尺骨的桡骨切迹构成圆柱关节

上述三个关节包在一个关节囊内,彼此又可独立运动,为典型的复关节。

辅助结构:尺侧副韧带、桡侧副韧带、桡骨环状韧带

关节特点:关节囊的前后壁薄弱而松弛,有肌肉保护,两侧关节囊增厚并有韧带加固

运动:屈伸(肱尺和肱桡关节)、回旋(肱桡和桡尺近侧关节)

运动肘关节的主要肌群

屈: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和旋前圆肌

伸:肱三头肌和肘肌

旋前:旋前圆肌和旋前方肌

旋后:肱二头肌和旋后肌

(三)桡尺关节与运动

主要结构:

1.桡尺近侧关节

2.桡尺远侧关节:由桡骨的尺切迹与尺骨头环状关节面构成圆柱关节。

关节特点与运动:桡尺近侧关节与桡尺远侧关节在结构上是独立的,但在机能上却是联合关节,属圆柱关节,可绕垂直轴作旋内与旋外运动。

(四)手关节与运动

手关节包括:

桡腕关节(腕关节)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掌指关节,指骨间关节

1. 腕关节与运动

主要结构:桡骨腕关节面及尺骨头下方的关节盘组成关节窝与手舟骨、月骨及三角骨的近侧面组成的关节面构成

辅助结构:关节盘、腕桡侧副韧带、腕尺侧副韧带、桡腕掌侧韧带、桡腕背侧韧带

关节特点:关节腔宽广,关节囊松弛,关节囊前、后、桡、尺侧都有韧带加固,桡腕掌侧韧带比桡腕背侧韧带坚韧、限制桡腕关节后伸运动。

关节类型:椭圆关节

运动:屈伸、收展、环转

运动腕关节的主要肌群

屈: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指浅屈肌、拇长屈肌、指深屈肌

伸: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尺侧腕伸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

外展: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屈肌

内收:尺侧腕屈肌、尺侧腕伸肌

三、下肢骨连结与运动

下肢关节包括:髋关节,膝关节,小腿骨连接,足关节

(一)髋关节与运动

主要结构:由髋骨的髋臼和股骨的股骨头构成

辅助结构:关节唇、髂股韧带、耻股韧带、坐股韧带、股骨头韧带

关节特点:关节头小,关节窝深而大,关节面积相差较小;关节囊厚而坚韧,尤以前部及上部更为明显,后部和下部较为薄弱;韧带多而强大,稳固性强,灵活性小

关节类型:球窝关节

运动:屈伸、收展、回旋、环转

运动髋关节的主要肌群

屈:髂腰肌、股直肌、耻骨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

伸:臀大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

外展:臀中肌、臀小肌

内收:大收肌、长收肌、短收肌

旋内:臀中肌、臀小肌的前束

旋外:髂腰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的后束

(二)膝关节与运动

主要结构:由股骨内、外侧髁关节面、髌面和胫骨内、外侧髁关节面及髌骨关节面,分别组成股胫关节(椭圆关节)和股髌关节(滑车关节)

辅助结构:半月板、翼状襞、髌上囊、髌下深囊、髌韧带、胫侧副韧带、腓侧副韧带、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

关节特点:关节囊松弛但坚韧,关节窝浅,关节腔宽大

关节类型:椭圆滑车关节

运动:屈伸、回旋

运动膝关节的主要肌群

屈:腓肠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缝匠肌

伸:股四头肌

旋内:半腱肌、半膜肌和腓肠肌内侧头、缝匠肌

旋外:股二头肌和腓肠肌外侧头

(三)小腿骨连结与运动

主要结构:

小腿骨连结是指胫骨和腓骨之间借骨间膜相连结,近侧端为平面关节,远侧端为韧带连结,因此胫骨和腓骨之间几乎不能进行任何的运动。

(四)足关节与运动

足关节包括:

踝关节,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趾关节,趾骨间关节

1. 踝关节与运动

主要结构:胫骨下关节面,胫、腓骨内外踝关节面与距骨滑车关节面构成

辅助结构:三角韧带(内侧韧带)、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跟腓韧带

关节特点:关节囊前后较薄弱,内侧韧带比外侧韧带强大,距骨滑车关节面前宽后窄,稳固性差。

关节类型:滑车关节

运动:屈伸、收展、环转

运动踝关节的主要肌群

屈: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拇长屈肌,趾长屈肌,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

伸:胫骨前肌、趾长伸肌、拇长伸肌

内翻:胫骨后肌、胫骨前肌

外翻: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和第三腓骨肌

运动生理学

第二节骨骼肌的特性

一、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伸展性: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或负重时可被拉长的特性。

弹性:而当外力或负重取消后,肌肉的长度又可恢复的特性。

粘滞性:肌浆内各分子之间的相互摩擦作用所产生的特性。

二、骨骼肌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受到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

传导性:细胞传导兴奋的能力。

收缩性: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立即产生收缩反应的能力。

第四节骨骼肌的收缩

一、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一)向心收缩

定义: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相互靠近,肌肉的长度缩短。

特点: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因而引起身体运动。

(二)离心收缩

定义: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相互远离,肌肉的长度增加。

特点:在运动中起制动、减速和克服重力的作用。

(三)等长收缩

定义:等长收缩是肌肉收缩时,肌力明显增加,但肌长度基本无变化,不产生关节运动的收缩。

特点: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等长收缩常用于维持特定体位和姿势。

(四)等动收缩

定义:等动收缩是肌肉收缩时的运动速度(角速度)保持不变的肌肉收缩形式。

特点:等动收缩是人为借助等动训练装置来完成的,它不是肌肉的自然收缩形式。

当屈肘举起一恒定负荷时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随关节角度而变化

等动收缩时在整个运动范围内肌肉都产生最大张力

等动收缩不是肌肉的自然收缩形式

(五)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

等长收缩特点:较好的增加肌张力,防治肌萎缩,消除肿胀,

刺激肌肉肌腱本体感受器

不能训练关节活动度

主要训练红肌纤维

对仪器无特殊要求

姿势稳定性不受影响

运动中对力的评价由于速度为零而困难

动作不复杂易掌握

能在关节活动受限时进行

训练效果慢,心理效果差

会出现屏气、血压上升、加重心脏负担

不伴有关节活动,可在固定期、关节损伤、炎症期进行

对改善运动的神经控制作用较小

等张收缩特点:

可增加肌张力,增强全ROM的肌力

能训练关节活动度

对仪器有特殊要求(如哑铃、沙袋、实心球、弹性阻力装置、滑轮系统、等张力矩臂组件(如股四头肌训练器等、功率自行车等)

对姿势稳定性有一定影响

运动中对力的评价容易

动作较复杂

运动中易出现加速与减速的现象

不能同时训练拮抗肌

不能在关节活动受限时进行,有关节挛缩、关节内

伤病、运动时疼痛者不使用

训练效果快,心理效果好

可改善肌肉的神经控制,更好的改善局部血液淋巴循环,改善关节软骨营养

一般不出现屏气、血压上升、加重心脏负担的现象

优缺点:

等长较等张动作简单容易掌握

等长练习可以用来锻炼一些等张练习不易练到或很少练到的肌群,如四肢内收肌群

等张练习可在全关节的运动幅度内进行,可较快的获得训练效果,等长练习只有在一定的角度内收缩才能取得效果。

锻炼者可以直接看到自己所做的功,因此等张练习比等长练习具有更好的心理学效应。等长收缩常不可避免的出现屏气现象,从而使血压明显上升,加重心脏负担,故有心脏功能障碍时宜选用等张练习。

二、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

(一)绝对肌力与相对肌力

绝对肌力:某一块肌肉做最大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肌肉的绝对肌力和肌肉的横断面大小有关,肌肉的横断面越大,其绝对肌力越大。

相对肌力:肌肉单位横断面积(一般为l平方厘米肌肉横断面积)所具有的肌力。

(二)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

绝对力量:在整体情况下,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在一般情况下,体重越大绝对力量越大。

相对力量:如果将某人的绝对力量除以他的体重,即每公斤体重的肌肉力量。

肌肉力量的增加可以提高运动速度。

人体运动时所输出的功率,实际上就是运动生理学中所说的爆发力,是指人体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三、运动单位的动员

(一)运动单位

定义:一个α-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

(二)运动单位的分类

运动性运动单位:肌纤维兴奋时发放的冲动频率较高,收缩力量大,但容易疲劳,氧化酶的含量较低,属于快肌运动单位。

紧张性运动单位:肌纤维兴奋时冲动频率较低,但发放可持续较长的时间,氧化酶的含量较高,属于慢肌运动单位。

一般说来,一个运动单位中的肌纤维数目越少就越灵活,而越多则产生的张力越大。(三)运动单位的动员

肌肉收缩时参与的肌纤维数目越多,产生的张力就越大。

张力不但与兴奋的运动单位数目有关,而且也与运动神经元传到肌纤维的冲动频率有关。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称为运动单位动员。运动单位动员也可称为运动单位募集。

骨骼肌的分类:(一)根据颜色

肌纤维红色的为红肌,肌纤维白色的为白肌。这种红白肌之分,主要和肌纤维内肌红蛋白含量的多少相关。

(二)根据肌肉收缩的速度

不同的肌纤维类型,按其收缩快慢不同,可划分为慢肌和快肌两种类型。

(三)根据肌纤维代谢特征

慢氧化型(slow oxidative,SO)

收缩速度慢,肌纤维中氧化酶活性高,肌肉收缩时以有氧代谢为主;

快氧化性(fast oxidative glycolytic,FOG)

收缩速度相对较快,也以有氧代谢为主;

快酵解型(fast glycolytic,FG)

收缩速度快,肌纤维中无氧代谢酶活性高,肌肉收缩时以糖的无氧代谢供能为主。(四)根据组织化学染色法

肌纤维分类对应表

二、不同肌纤维的形态特征

三、生理学特征

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

快肌运动单位的收缩力量明显大于慢肌运动单位。 不同类型的肌纤维抗疲劳能力不同。

和慢肌纤维相比,快肌纤维在收缩时能产生较大的力量,但容易疲劳。 四、代谢特征

慢肌纤维有氧代谢潜力大,线粒体数目多,有氧代谢酶活性高,肌红蛋白含量丰富,毛细血管网发达

快肌纤维无氧酵解能力较高,葡萄糖酵解酶含量丰富,乳酸堆积 六、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 (一)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萨尔庭(Saltin)发现耐力训练可引起慢肌纤维选择性肥大,速度、爆发力训练可引起

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二)酶活性有选择性的增强

身体素质

? 概念: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 ? 影响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的因素: 肌肉本身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肌肉工作时的能量供应

内脏器官的机能以及神经调节能力

身体素质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 第一节 力量素质

? 绝对肌力:指肌肉做最大收缩时所能产生的张力,通常用肌肉收缩时所能克服的最

大阻力负荷来表示。 ? 相对肌力(比肌力):指肌肉单位生理横断面积(常以1cm2为单位)肌纤维做最大收

缩时所能产生的肌张力。

形态学特征 Ⅰ型(慢肌)

Ⅱ(快肌) 在肌肉中的位置 肌纤维的直径 肌纤维数量

内质网(收缩蛋白) 线粒体

深部 细 少 不发达 多

表浅 粗 多 发达 少

?肌肉爆发力:指肌肉在最短时间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张力,通常用肌肉单位时间的做功量来表示。

?肌肉耐力:指肌肉长时间收缩的能力,常用肌肉克服某一固定负荷的最多次数(动力性运动)或最长时间(静力性运动)来表示。

一、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

1.肌纤维的横断面积

①肌力与肌肉横断面积成正比。

②实验:

力量训练100天,上臂肌横面积增加23%,肌力增加92%。

2.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

?快肌纤维的收缩力大于慢肌纤维

?神经支配比:一个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肌纤维数量。

3.肌肉收缩时动员的肌纤维类型

支配组成肌肉的各运动单位的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各不相同

?慢肌运动单位神经元兴奋性较高

?快肌运动单位神经元兴奋性较低

4.肌纤维收缩时的初长度

?肌纤维最适初长度:肌纤维处于一定长度时,粗肌丝肌球蛋白横桥与细肌丝的肌动蛋白结合数目最多,肌纤维收缩力最大,肌肉收缩时肌纤维所处的这种长度称为最适初长度,此时肌小节长度为2.0-2.2um。

5.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①协调各肌群活动②提高中枢兴奋程度③增加肌肉同步兴奋收缩的运动单位数量来提高肌肉最大肌力。

6.年龄与性别

7.体重

体重大的人一般绝对力量较大体重较轻的人可能具有较大的相对力量随着体重的增加,绝对力量呈直线增加;当用相对力量表示总体力量时,随着体重的增加,相对力量却下降。

三、功能性肌肉肥大

?概念:由于运动训练所引起的肌肉体积增大

?主要表现:肌纤维的增粗

?分类:

(一)肌浆型功能性肥大(二)肌原纤维型功能性肥大

(一)肌浆型功能性肥大

?概念:指肌纤维非收缩蛋白成分的增加所致的肌肉体积增加。

?表现:肌纤维的非收缩蛋白成分含量如线粒体、肌糖原、磷酸肌酸和肌红蛋白等数量增加。肌肉绝对肌力和相对肌力增加不明显,但可有效提高肌肉的有氧工作能力和肌肉耐力。

?部位:主要是慢红肌(Ⅰ型肌)和快红肌(Ⅱa型肌)肌纤维。

?训练:较小强度长期运动训练→慢肌产生肌浆型功能性肥大

(二)肌原纤维型功能性肥大

?概念:指肌纤维收缩蛋白成分的增加所致的肌肉体积增加。

?表现:肌纤维中的收缩蛋白含量增多,肌原纤维的体积明显增加。肌肉绝对肌力和相对肌力的显著提高。

?部位:主要在快白肌(Ⅱb型肌)纤维中

?训练:长期大负荷力量训练→快肌产生肌原纤维型功能性肥大

四、力量训练原则

(一)大负荷原则(二)渐增负荷原则(三)专门性原则(四)负荷顺序原则(五)有效运动负荷原则(六)合理训练间隔原则

最大重复次数(Repetition Maximum,RM)概念:指肌肉收缩所能克服某一负荷的最大次数。

一、有氧耐力及其训练

(一)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

?关键因素:充分的氧供应及糖和脂肪的有氧氧化能力

影响因素:1. 最大摄氧能力

?最大摄氧量是反映心肺功能的一项综合生理指标,也是衡量人体有氧耐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摄氧量

定义:单位时间内,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称为摄氧量。

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摄氧量满足不了运动需氧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称为氧亏。

运动后恢复期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称运动后过量氧耗。

过量氧耗的主要原因:1.体温升高2.儿茶酚胺的影响3.磷酸肌酸的再合成4.Ca2+的作用5.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

第二节有氧工作能力

一、最大摄氧量(maximal oxygen consumption,Vo2max)

(一)最大摄氧量的定义及正常值

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男子绝对值:3.0-3.5L/min

相对值:50-55ml/kg/min

女子绝对值:2.0-2.5L/min

相对值:40-45ml/kg/min

(二)最大摄氧量的测定方法

1.直接测定法判定标准:

①心率达180次/分(少儿达200次/分)

②呼吸商(RQ)达到或接近l.15

③摄氧量随运动强度增加而出现平台或下降

④受试者已发挥最大力量并无力保持规定的负荷即达精疲力竭

2.间接推算法

(三)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

1.氧运输系统对VO2max的影响

2.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VO2max的影响①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一般用氧利用率来衡量

②肌肉组织利用氧的能力,有利于增加慢肌纤维的摄氧能力。

3.其他因素对VO2max的影响:(1)遗传因素(2)年龄、性别因素(3)训练因素

(四)VO2max在实践中的意义

1.作为评定心肺功能和有氧工作能力的客观指标

2.作为制定运动强度的依据

3.作为选材的生理指标

二、乳酸阈

(一)定义:

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乳酸阈(lactate threshold,LT)

个体乳酸阈:个体在渐增负荷中的乳酸拐点

乳酸阈和最大摄氧量的关系

乳酸阈和最大摄氧量都可以用以评定人体的最大有氧能力;

最大摄氧量反映了人体在运动时所摄取的最大氧量,乳酸阈则反映了递增负荷运动时刚引起乳酸堆积时所需要的最大摄氧量利用率,前者主要反映心肺功能,后者主要反映骨骼肌的代谢水平;

系统训练对VO2max提高较小,它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

乳酸阈受遗传因素的制约较少,其可训练性较大,训练可大幅度提高运动员的乳酸阈。显然,以最大摄氧量来评定人体的最大有氧能力是有限的,乳酸阈的提高作为评定人体有氧能力在实践中的意义将更大。

三、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一)持续训练法(二)乳酸阈训练法(三)间歇训练法(四)高原训练法

能量代谢

体表面积(m2)=0.0061×身长+0.0128×体重-0.1529

基础代谢率的测定值与正常值相差±10%-15%之内,均属正常,相差超过20%属病理情况。过度训练可引起基础代谢率升高。

氧热价:各种能源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时,每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氧热价。

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RQ):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

(三)代谢当量

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MET):运动时的耗氧量与安静时的耗氧量的比值。

由于该指标是以安静时机体的能量消耗为基础的,可以使不同运动方式的运动强度得以相互比较。

四、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一)肌肉活动

(二)情绪影响

(三)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食物能刺激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作用。

膳食全部是蛋白质,额外增加热量达30%左右

膳食为糖类或脂肪,额外增加热量为4-6%

混合膳食可增加产热量10%左右

(四)环境温度20-30℃

二、肌肉活动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

(一)磷酸原系统

ATP →ADP + Pi + E

CP + ADP →C + ATP

特点:无氧代谢;供能速度极快;

能源:CP;ATP生成很少;

肌中贮量少,最大强度运动持续供能时间6-8秒;

用于短跑、投掷、跳跃、举重等任何高功率、短时间活动。

(二)酵解能系统

肌糖元+ ADP + Pi →乳酸+ ATP

特点:无氧代谢;供能速度快;

能源:肌糖元;ATP生成有限;

终产物乳酸可导致肌肉疲劳;

用于800m跑、200m游泳等2-3’的最大强度运动。

(三)氧化能系统

脂肪+ ADP + Pi + O2→CO2 + H2O + ATP

蛋白质

特点:有氧代谢;供能速度慢;

能源:糖、脂肪、蛋白质;

ATP生成量大;

没有导致疲劳的副产品;

用于耐力或长时间的活动

(二)运动中能源物质的动员

运动开始时机体首先分解肌糖原,持续运动5-10分钟后,血糖开始参与供能。

脂肪在安静时即为供能物质,在运动达30分钟左右时,其输出功率达最大。

蛋白质在运动中作为能源供能时,通常发生在持续30分钟以上的耐力项目。

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概念: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身体的某些器官和系统会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这种特有的机能变化和生理过程称为赛前状态。依据赛前状态的生理反应特征和对人体机能的影响分为三种类型:1.准备状态型 2.起赛热症型 3.起赛冷淡型

(一)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1.调整赛前状态

2.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

3.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使体温升高

4.增强皮肤的血流量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运动时体温过高

(三)生理“极点”与“第二次呼吸”

1. 生理“极点”及产生机理

概念: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一系列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

表现: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原因: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与肌肉活动不相称,①运动开始时供氧不足;②大量乳酸积累使血液pH值朝酸性方向偏移。

2.“第二次呼吸”及产生的机理

概念:“极点”出现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

平达到了新的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这时,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得均匀自如,这种机能变化过程和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原因:①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清除;②运动速度暂时下降,使运动时每分需氧量下降,以减少乳酸的产生,机体的内环境得到改善。

“第二次呼吸”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开始进入稳定工作状态。

3. 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

影响因素:运动项目、运动强度和训练水平,准备活动、赛前状态及呼吸方式等。

减轻“极点”反应的主要措施:

①继续坚持运动;

②适当降低运动强度;

③调整呼吸节奏,尤其要注意加大呼吸深度。

(三)“第一拐点”与“第二拐点”

“第一拐点”:标志进入工作状态(动员阶段)结束、稳定工作状态开始。

“第二拐点”:标志稳定工作状态结束、人体整体工作效率明显下降、疲劳开始。

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的机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上的生理过程。

(一)“衰竭学说”

观点:能源物质的耗竭

依据:长时间运动产生疲劳的同时常伴有血糖浓度降低,而补充糖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现象

(二)“堵塞学说”观点: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

(三)“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观点:pH值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压改变。(四)“保护性抑制学说”观点:大脑皮质产生了保护性抑制

(五)“突变理论”观点:运动过程中三维空间(能量消耗、肌力下降和兴奋性改变)关系改变所致。

(六)“自由基损伤学说”

四、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一)测定肌力评价疲劳:1.背肌力与握力2.呼吸肌耐力

(二)测定神经系统机能判断疲劳:1. 膝跳反射阈值判断方法:疲劳时阈值升高。

2.反应时,判断方法:疲劳时反应时延长。

3. 血压体位反射

(三)测试感觉机能评价疲劳

1.皮肤空间阈

2.闪光融合频率

(四)用生物电评价疲劳1.心电图,判断方法:疲劳时心率加快,S-T段下移,T波倒置。

2.肌电图

3.脑电图判断方法:疲劳时由于神经元抑制过程发展,可表现为慢波成分的

增加。

(五)主观感觉判断疲劳

第四节恢复过程

概念:恢复过程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和运动结束后,各种生理机能和能源物质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的变化过程。

阶段:运动中恢复阶段、运动后恢复到运动前水平阶段和运动后超量恢复阶段。

恢复过程的三阶段特点

第一阶段:消耗占优势,消耗大于恢复,能源物质逐渐减少,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下降。

第二阶段:恢复过程占优势,能源物质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

第三阶段: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一、超量恢复特点

1.超量恢复的程度和出现的时间与所从事的运动负荷有密切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肌

肉活动量越大,消耗过程越剧烈,超量恢复越明显。如果活动量过大,超过了生理范围,恢复过程就会延长。2.超量恢复保持一段时间后又会回到原来水平。

(一)一次性运动对血量的影响

?从事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血浆容量和血细胞容量都明显增加,而血细胞容量增加

较明显。

肌动白细胞增多

?概念:把运动引起的白细胞增多称为肌动白细胞增多。

五、长期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一)窦性心动徐缓,(二)运动性心脏增大,(三)心血管机能改善

?二、运动性蛋白尿

?概念: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

?特点:暂时性,休息后可消除

?检查目的:①评定负荷量和运动强度;②观察机体对负荷量的适应能力。

?产生原因:一般公认是由于运动负荷使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改变而引起的。

三、运动性血尿

?概念: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显微镜下或肉眼可见的血尿称为运动性血尿。(四)应力——应变曲线

1. 弹性阶段

2. 弹塑性阶段

3. 屈服阶段

4. 强化阶段

5. 颈缩阶段

2. 粘弹性材料的特点

?滞后:对物体作用周期性的加载和卸载,则加载时的应力应变曲线同卸载时的应

力应变曲线不重合。

?应力松弛:当物体突然发生应变时,若应变保持一定,则相应的应力将随时间的

增加而减小。

?蠕变:若令应力保持一定,物体的应变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二、骨的应力——应变曲线

o-a:弹性阶段;a:屈服点;a-b:塑性阶段;b:

断裂点

骨的强度:是指骨抵抗破坏的能力,用极限应

力值来表示。

骨的刚度:是指骨抵抗形变的能力,用弹性阶

段的斜率来表示。

骨是人体最合理的材料,具有高强度、低

重量的特点。

四、骨的受力形式与表现

力和力矩自不同的方向施加于骨上,产生

?拉伸压缩弯曲剪切扭转复合载荷

2. 疲劳性骨折的特点及产生过程

(1)疲劳性骨折或永久性弯曲(塑性形变)

(2)周期性载荷引起的骨折,开始于应力集中点,形成蚌壳式裂纹

(3)疲劳过程:

(4)重复载荷的骨疲劳引起的骨折往往是低载荷的情况

(5)疲劳寿命随载荷增加而减小,随温度的升高亦减小,而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1.疲劳性骨折

疲劳性骨折是一种在运动中常

见的低应力性骨折。当骨受低应力重复载

荷作用时,常可观察到疲劳细微骨折。疲

劳骨折的产生不仅与载荷的大小和循环

次数有关,而且还与载荷的频率有关。

第三节肌肉的生物力学

一、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伸展性,弹性,粘滞性

二、肌肉结构的力学模型

收缩元:代表肌节中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微丝,兴奋时可产生主动张力。

并联弹性元:代表肌束膜等结缔组织,当被牵拉时时产生弹力,称被动张力。

串联弹性元:代表肌微丝、横桥等的固有弹性,当收缩元兴奋后,使肌肉具有弹性。

二、杠杆的分类

1.第一类杠杆(平衡杠杆)

?特征:支点在力点与阻力点中间,主要作用是传递动力和保持平衡,支点靠近力点

时有增大速度和幅度的作用,支点靠近阻力点时有省力的作用。

2.第二类杠杆(省力杠杆)

?特征:阻力点在支点与力点中间,这类杠杆的力臂始终大于阻力臂,可以用较小的

力来克服较大的阻力。

3.第三类杠杆(速度杠杆)

特征:力点在支点与阻力点中间,这类杠杆的力臂始终小于阻力臂,力必须大于阻力才能引起运动,所以不省力,但可以使阻力点获得较大的运动速度和幅度。

高三生物复习要点总结考试说明版

高三生物复习要点总结考试说明版 自由水:良好溶剂,有利于物质运输和化学反应的进行 1、结合水:细胞结构组成部分 自由水越多,新陈代谢越强;结合水越多,抗逆性越强,自由水和结合水可 相互转化 组成成分:Mg→组成叶绿素、Fe→血红蛋白、P、Ca、I 维持细胞形态和功能:生理盐水 1、无机盐功能生命活动:哺乳动物血液中钙盐太低,就会出现抽搐 维持细胞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浓度越高→渗透压越高 单糖: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 (单糖动植物都有) 2、糖的分类植物二糖:蔗糖、麦芽糖;动物二糖:乳糖 植物多糖:纤维素、淀粉;动物多糖:糖元(肝糖元、肌糖元) 脂肪:储能 2、脂质分类类脂:磷脂膜结构基本骨架 固醇类:胆固醇、性激素、VD 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写出通式 肽键:-CO-NH- 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种类、数量、排列顺序、空间结构 3、蛋白质结构组成成分:肌肉 催化作用:酶 蛋白质功能运输作用:载体、血红蛋白 调节作用:蛋白质类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促激素) 免疫作用:抗体 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N)-肽链条数(M) 相关计算蛋白质分子量=N*a-18*(N-M) 基因(DNA)中碱基:mRNA中碱基:氨基酸个数=6:3:1 几条肽链至少几个氨基和几个羧基(至少两头有) 3、写出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的连接方式 五碳糖 A、T、G、C 脱氧核苷酸→DNA 磷酸核苷酸 含N碱基 A、U、G、C 核糖核苷酸→RNA 3、DNA功能遗传信息的传递→复制 遗传信息的表达→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转录和翻译)DNA 转录RNA翻译蛋白质 (6:3:1) 解旋三种RNA参与

非细胞生物:病毒 代表:蓝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4、生物原核生物细胞壁:肽聚糖 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无其他复杂细胞器细胞生物核区:无成型的细胞核 代表:除蓝藻之外的植物,动物(含原生动物) 真核生物真菌(单细胞酵母菌、霉菌、大型真菌) (无核膜核仁)→有DNA不与蛋白质结合→无染色体→不能进行有丝分裂,也不进行减数分裂→不遵循三大规律→只有基因突变无其他变异 组成成分:蛋白质、磷脂、糖蛋白(识别、信息传递等) 结构特点:流动性体现:动物细胞膜内陷,受精作用,细胞工程,内吞外排 5、细胞膜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取决于蛋白质) 体现:海水淡化、污水净化 出入C膜: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胞吐 5、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内质网运输加工高尔基体加工成熟蛋白质胞外 6 能产生水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 能产生ATP的结构: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高等植物根中无中心体,无叶绿体 7、连续有丝分裂有细胞周期的细胞:分生区、形成层、受精卵、癌细胞、部分干细胞

公共基础知识之简答题汇总

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 答:在哲学研究的众多问题中,有一个重大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二是,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这个问题上,哲学史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辩证法的观点,他把世界看作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各自孤立、静止不变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是不会发展的,有变化也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认为这种变化纯粹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3、“与时俱进”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答: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与时俱进,就是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要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首先,与时俱进必须体现时代性。与时俱进要求我们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使得我们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充分反映时代进步和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特点和时代精神,要努力适应时代的需要,及时解决时代发展中的新课题。其次,与时俱进必须把握规律性。把握规律性是进行理论创新的前提。所谓创新决不是主观任意的创造,而是符合严格的科学性要求的创造性活动。就社会领域内的创新活动来说,必须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任务,就是要不断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探索在新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和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规律。再次,与时俱进必须富于创造性。弘扬与时俱进精神,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关键在于创造出新的东西。 4. 怎么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答: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指:只有实践才能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即是否为真理的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唯一性: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实质上就是判定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如何。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简单地说,认识指导实践,如果实践成功,得到了预想的结果,说明指导实践的认识是正确的,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辨证统一性: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或确定性是指实践标准的唯一性和可靠性,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且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或不确定性实质实践标准的过程性、局限性,即实践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5 .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答: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间的交互作用,引起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推动社会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6 . 什么叫实是求是?

高考总复习知识点总结(一)

第一章 集 1、 常用数集的符号: (1)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通常简称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称正整数集,记作N+(或N*) (3)全体整数的集合通常称作整数集,记作Z (4)全体有理数的集合通常简称有理数集,记作Q (5)全体实数的集合通常简称实数集,记作R (6)复数集合计作C (7)属于∈,不属于?,并集?,交集?,真包含?,被真包含?,包含?,被包含?,不包含?,空集? 2、 集合部分 (1)集合的三个特性:无序性、确定性、互异性 (2)集合的分类:按元素的个数分为有限集合无限集;按元素的性质可分为数集和点集等 (3)集合的表示法:举例法、描述法、图示法 (4)集合的运算: ①n 元集合共有2n 个子集,其中有2n -1个真子集,2n -1个非空子集; ②交集:=?B A {x/x A ∈且x B ∈} ③并集:A ∪B={x|x ∈A 或x ∈B} ④补集:CuA={x/A x ?且x ?}(其中A ? ) (5)集合中常用的运算性质: C B B A ??,,则A=B ; C,B B,A ??则C A ?; A A A =?, ?=??A ; A A A =? A B B A ?=? A A =??; ?A CuA=? A ?CuA=U B A A B A ??=? A B A B A ??=? A ??且?≠A ,则A ?? 注意: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包括:属于与不属于,分别用符号∈与?表示,注意区分0和? 3、 简易逻辑部分 (1)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 命题分为:简单命题(不含逻辑连接词的命题)和复合命题(由简单命题和逻辑连接词的命题组成的命题) (2)逻辑连接词:且、或、非这些词叫做逻辑连接词。 (3)复合命题的真值表 p q ?p q p ∨ q p ∧ 真 真 假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假 假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假 假 (4)四种命题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最新《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归纳

法理 ●法的概念: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由国家制定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综合 ●法的特征:1、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2、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3、以国家强制力保护实施4、规定权利和义务 ●法的本质: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法的规范作用: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 法的作用 ●法的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法,法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法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法的发展水平。法律离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既无存在的可能,也无存在的必要。 ●法对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作用:引导;促进;保障;制约。 ●法对微观经济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节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哦的各种纠纷,维持正常的经济秩序 ●法与政治的关系:法受政治制约(政治关系发展、整体改革、政治活动的内容),法服务于政治(调节阶级间、阶级内关系,维护社会关系、社会秩序;打击制裁违法犯罪,调整公共事务关系,维护公共秩序) ●法与党的政策的关系: 相同点(内容实质方面联系):阶级本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经济基础、社会目标等 区别:意志属性、规范形式、调整范围(不尽同)、实施方式、稳定性程序化程度 ●法与党的政策相互作用: 一、法的制定:1、政策是立法的依据和指导思想 2、发将政策转为形式合理效力普遍的行为规范 二.发的实施:1、政策变法,使正统,又反之约束政治活动 2、法的实施借助政策作用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民主是法制产生的依据、力量源泉,决定了法制的性质和内容 ●法的渊源的专有含义:法律规范的形式上的来源和其外在表现形式 ●法律效力等级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部门和地方政府)。 ●宪法:根本大法,最高法律效力 ●法律: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全国范围内生效;规范性法律文件 ●行政法规: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根据为宪法、法律 国务院发布的决定、命令,凡具有规范性的也属于发的渊源 ●地方性法规:地方人大及常委会制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省政府所在市、国批的较大市),适用本地方。 ●规章:1、部门规章:指由国务院各部委+中银+审计署+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依据为:宪法、法律、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 2、地方规章:政府制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市、经济特区所在市、国的较大市)依据:宪法、法律、行政法规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制定,区域内生效 ●特别行政区法: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由全国人大以法律规定。 ●国际条约:与民法规定不同的,适用国际条约,但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规定是规范性文件,不属于法律范畴,效力低于法律。 ●广义的法律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法律关系三要素(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主体(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客体(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物、精神产品、人身、行为)、内容(权利义务) ●权利能力:能够才加一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主体能力; 行为能力:法律关系的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 行为能力必须以权利能力为前提,无权利能力就无法谈行为能力。 ●法人的权利能力:生于成立,终于解体 公民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自然人有权利能力,未必有行为能力,根据年龄和精神状况,分为:完全、限制、无行为能力人

模式识别复习重点总结

1.什么是模式及模式识别?模式识别的应用领域主要有哪些? 模式:存在于时间,空间中可观察的事物,具有时间或空间分布的信息; 模式识别:用计算机实现人对各种事物或现象的分析,描述,判断,识别。 模式识别的应用领域:(1)字符识别;(2) 医疗诊断;(3)遥感; (4)指纹识别 脸形识别;(5)检测污染分析,大气,水源,环境监测; (6)自动检测;(7 )语声识别,机器翻译,电话号码自动查询,侦听,机器故障判断; (8)军事应用。 2.模式识别系统的基本组成是什么? (1) 信息的获取:是通过传感器,将光或声音等信息转化为电信息; (2) 预处理:包括A\D,二值化,图象的平滑,变换,增强,恢复,滤波等, 主要指图 象处理; (3) 特征抽取和选择:在测量空间的原始数据通过变换获得在特征空间最能反映分类 本质的特征; (4) 分类器设计:分类器设计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训练确定判决规则,使按此类判决规 则分类时,错误率最低。把这些判决规则建成标准库; (5) 分类决策:在特征空间中对被识别对象进行分类。 3.模式识别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1)模式(样本)表示方法:(a )向量表示;(b )矩阵表示;(c )几何表示;(4)基元(链码)表示; (2)模式类的紧致性:模式识别的要求:满足紧致集,才能很好地分类;如果不满足紧致集,就要采取变换的方法,满足紧致集 (3)相似与分类;(a)两个样本x i ,x j 之间的相似度量满足以下要求: ① 应为非负值 ② 样本本身相似性度量应最大 ③ 度量应满足对称性 ④ 在满足紧致性的条件下,相似性应该是点间距离的 单调函数 (b) 用各种距离表示相似性 (4)特征的生成:特征包括:(a)低层特征;(b)中层特征;(c)高层特征 (5) 数据的标准化:(a)极差标准化;(b)方差标准化 4.线性判别方法 (1)两类:二维及多维判别函数,判别边界,判别规则 二维情况:(a )判别函数: ( ) (b )判别边界:g(x)=0; (c n 维情况:(a )判别函数: 也可表示为: 32211)(w x w x w x g ++=为坐标向量为参数,21,x x w 12211......)(+++++=n n n w x w x w x w x g X W x g T =)(为增值模式向量。 ,=为增值权向量,T n n T n n x x x x X w w w w W )1,...,,(),,...,,(21121+=+

第六讲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

第六讲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 (教案) 【解读考点】 所谓“归纳”就是把具体的内容加以抽象、提炼;所谓“要点”就是事情涉及的重要方面。“内容要点”就是通过归纳、总结分析事情的原因、结果、影响等。文章的内容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文的。概括“中心意思”就是用简明的语言归纳文章的核心内容或作者的思想观点,其形式就是“通过什么,表现了什么,有什么影响”等。“作者观点态度”其实就是理解作者对文中涉及的某问题、某现象的看法。本考点是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对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对复杂的内容加以整理。 【考查方式】 1、根据要求归纳要点: (1)试用自己的话归纳作者关于XX的感受;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XX进行描述; (3)从全文来看,作者的看法(感受)是什么; (4) 作者对XX的看法表现在哪些方面。 2、概括文章或文段的主旨 (1)试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旨; (2)对某文段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 (3)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某段的内容。 3、分析归纳作者的观点态度 (1)下列表述符合(不符合)作者看法的一项 (2)文章阐述了作者对XX的看法,请简要概括。 (3)请分析概括作者对XX所持的态度(即归纳要点)。

【方法指导】 一、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1、归纳内容的步骤。 【步骤】整体阅读,分清文体,理解文意(弄清作者写了人、物、事、理,怎么写的)——跳出文章,结合背景,整体把握主旨(文章涉及到哪些社会问题,有哪些潜台词,弦外音)——舍本逐末,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的真意和灵魂,即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 科技文:说明对象是什么——有何特点——有何价值(对社会有何意义) 社科文:中心观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论证——结构特点——语言特点 文学作品:写了什么人、事——人(事、物)有何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 2、明确主旨的角度。 (1)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如《古都的秋》作者借助对古都的秋景和景物的描写,揭示了古都的秋“来得清净、悲凉”的特点,抒发对古都的热爱。 (2)从开头、结尾入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的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就就会使人感觉到。”“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作者高度评价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历史科学等方面的贡献,抒发对他的崇敬之情。 (3)从写作背景、文章关键句入手。如:“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拿来主义》 作者针对如何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主要从揭露“送去主义”、“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送来者”的本来面目,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态度等方面来阐述的。 (4)从散文的类型入手。 记叙类:以记人物叙事为主,主要看作者所写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画龙点睛的句子,分析赞扬了什么精神,鞭策了什么世风; 抒情类:以抒发作者主观的感情为主,主要看抒情的方式,直接还是间接。间接看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还看流露什么感情,阐发了什么哲理。(包括哲理散文) 议论类:以议论为主,主要看作者的观点,借助哪些生动形象的材料来论证的。

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高频考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数据结构与算法 算法 1、算法:是指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算法不等于程序,也不等计算机方法,程序的编制不可能优于算法的设计。 2、算法的基本特征:是一组严谨地定义运算顺序的规则,每一个规则都是有效的,是明确的,此顺序将在有限的次数下终止。特征包括:(1)可行性;(2)确定性(3)有穷性(4)拥有足够的情报。 3、算法的基本要素:一是对数据对象的运算和操作;二是算法的控制结构。 4、指令系统:一个计算机系统能执行的所有指令的集合。 5、基本运算包括: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关系运算、数据传输。 6、算法的控制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 7、算法基本设计方法:列举法、归纳法、递推、递归、减斗递推技术、回溯法。 8、算法复杂度:算法时间复杂度和算法空间复杂度。 9、算法时间复杂度是指执行算法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量。 10、算法空间复杂度是指执行这个算法所需要的内存空间。 数据结构的基本基本概念 1、数据结构研究的三个方面: (1)数据集合中各数据元素之间所固有的逻辑关系,即数据的逻辑结构; (2)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各数据元素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关系,即数据的存储结构;(3)对各种数据结构进行的运算。数据结构是指相互有关联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2、数据的逻辑结构包含:(1)表示数据元素的信息;(2)表示各数据元素之间的前后件关系。数据的存储结构有顺序、链接、索引等。 3、线性结构条件:(1)有且只有一个根结点;(2)每一个结点最多有一个前件,也最多有一个后件。非线性结构:不满足线性结构条件的数据结构。 线性表及其顺序存储结构 1、线性表是由一组数据元素构成,数据元素的位置只取决于自己的序号,元素之间的相对位置是线性的。在复杂线性表中,由若干项数据元素组成的数据元素称为记录,而由多个记录构成的线性表又称为文件。 2、非空线性表的结构特征: (1)且只有一个根结点a1,它无前件;(2)有且只有一个终端结点an,它无后件; (3)除根结点与终端结点外,其他所有结点有且只有一个前件,也有且只有一个后件。结点个数n称为线性表的长度,当n=0时,称为空表。 3、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1)线性表中所有元素的所占的存储空间是连续的; (2)线性表中各数据元素在存储空间中是按逻辑顺序依次存放的。 4、顺序表的运算:插入、删除。 栈和队列 1、栈是限定在一端进行插入与删除的线性表,允许插入与删除的一端称为栈顶,不允许插入与删除的另一端称为栈底。栈按照“先进后出”(FILO)或“后进先出”(LIFO)组织数据,栈具有记忆作用。用top表示栈顶位置,用bottom 表示栈底。 2、栈的基本运算:(1)插入元素称为入栈运算;(2)删除元素称为退栈运算;(3)读栈顶元素是将栈顶元素赋给一个指定的变量,此时指针无变化。 3、队列是指允许在一端(队尾)进入插入,而在另一端(队头)进行删除的线性表。Rear指针指向队尾,front 指针指向队头。 4、队列是“先进行出”(FIFO)或“后进后出”(LILO)的线性表。 线性链表

读出作者的心思——解读文学作品阅读考点“归纳内容要点_概括中心思想”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本考点要求归纳某一段落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材料的中心。这是检测考生对一篇阅读材料整体理解程度的主要手段,也就是测试考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文章。同时,它还检测考生的表达,要求能按照题干的指令进行归纳概括。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需要阐释能力和综合能力。即求考生能真正读懂文章能把文章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认知,在完成这一思维行为之后还必须具备语言的转化能力,也就是能把文中的内容(“原话”)变成自己的话。 对具体的内容能够准确地加以概括,提炼出它的核心,这是一种抽象的概括能力;对抽象的内容能够加以阐发,使之具体化,即利用具体的材料或经验作出解释,这是一种形象发散思维能力;对含蓄的语句加以解释即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揭示语句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义,以便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准确理解作品。 分析归纳,需要准确地分析、归纳中心思想。首先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最本质的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来。 读懂作者的心思,把握文章的中心,是答题的前提。面对具体的问题,还要注意答题的角度和技巧。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以往命题及答案,揣摩答题思路。具体地说,可以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逐点梳理,压缩归纳。这个方法主要针对材料内容丰富,答题“点”比较清晰的试题而言。对“点”较丰富的材料,答题注意一个个“点”依次梳理过去,对每一个“点”加以适当压缩提炼即可。如2004江苏19: (4).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4分) 【答案】①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②杜甫的苦寒人生;③中国历史上人才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矛盾冲突),或作“中国历史上士人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 【分析】本节文字有一系列标识性词语,考生只要较好地把握文章中这些标识性词语,就能准确归纳作者述说的要点。问号后到“仅这些就足以”“这是……这是……”“这也是……”是一层,这一层叙说杜甫诗歌创作的成就、意义,这一层意义考生比较容易掌握。“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是第二层意思,这一层的意思是,通过杜甫草堂,通过杜甫的诗歌,我们还可以看到杜甫的苦寒人生。“这些是不必说的”这一提示语说明前面两层意思还

期末复习要点及复习总结

期末复习要点及复习总结

————————————————————————————————作者:————————————————————————————————日期:

八年级下册复习要点 一、字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绯.红( ) 不逊.( ) 广漠.( ) 瞥.见( ) 滞.留( ) 禁锢.( ) 炽.热( ) 罪孽.( ) 胆怯.( ) 翡.翠( ) 混淆.( ) 弥.漫( ) 茁.壮( ) 炮.制( ) 诘.责()畸.形()匿.名()绰.号() 宽裕.()体谅.()文绉绉.()驮.()马鬃.()磨蹭.()黝.黑()侏儒 ..()()锃.亮()筑巢.()颔...()()尴尬 首低眉()广袤.无垠.()()庶.()笙.()眼翳.()繁衍.() 藏污纳垢 ..()()..()()迁徙.()栖.息()朔.方()钥匙 冥.思遐.想()()褪.尽()凛冽 ..()()磬.口()胭脂.() 芦荟 ..()()粘.连()脂粉奁.()污秽.()犀.利()迸.射 ()搓捻 ..()()..()()虐.待()雷霆.()踌躇 鞭挞.()祈.祷()忏悔 ..()() ..()()稽.首()蜿蜒 天穹.()心扉.()璀璨 ..()()咫.尺()千山万壑.()蓬. 蒿.()()狼藉.()呐.喊()执拗.()憔悴 ..()()馈. 赠()真谛.()呻吟 ..()()陷阱.()深邃.()相形见绌.()萧瑟.()和煦.()干涸.()油光可鉴.()抑.扬顿挫.()杳.无消息()吞噬.()裸.露()泵.站()庇.护()狩.猎()媲.美()挑衅.()笃.信()收敛.()缄.默()窥.探()贪婪.()凋.零()雾霭.()频.繁()环颈雉.()哂.笑()牟.取()铆. 钉()迤.西()鹭鸶 ..()()履.行()门 ..()()秤砣 楣.()蹲踞.()酬和.()熹.微()吆.喝()箍.桶()忌讳.()招徕.()即物起兴.()龙吟凤哕.()众目睽.睽()门槛.() 腌腊.()囿.于()钹.()酪.()铁铉.()饽.饽()橄榄 ..() ()卤.()荸荠 ..杆()..()()支棱.()荞.麦()秫秸 ()枸杞 ..()()划.拳()挑剔.()蔫.()..()()煨炖 怵.()抠.()甭.()褒贬 ..()()露馅.()发怔.()泠.()缥.碧()经纶.()嗜.()辄.()褐.()箪.()欤.()晏.如()加冠.()骈.()一食.()食.马者()才美不 外见.()其真无马邪.()祗.()叱咄 ..()()俟.()负箧.()折戟.()皲.裂()衾.()被.绮绣()容臭.()烨.然()寥. 落()宫阙.()婵娟 ..()()曳屣 ..()()篁.竹()清冽.()卷.石()坻.()属.予作文()翕.乎()斗.折蛇行()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解说】 本考点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每一段的内容 要点,并能按照要求用原文或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归纳、概括,需要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认真分析。 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分析归纳在近几年 的高考中是考查热点,当然,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试题,在题干中直接设问的并不多,而较多的是变换形式让考生完成。但不管以怎样的方式命题,其基本目的是考查考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因此,要做好这类题目,就应该掌握一些规律和方法。 “归纳”、“概括”的几种基本形式: 一、归纳段落内容要点 归纳段落内容以分析词语、句子为基础,因此,对重要词语、句子的理解,对不同句子恰当组合(或相加或合并)的理解,对句间内在关系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准确把握段落中心意思,首先就要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有的段落有中心句,有的段落却没

有,没有中心句的就要归纳、概括出段落的要点或中心意思。 二、归纳层次内容要点 层次是指作者写文章时安排材料、表达思想感情 的顺序。层次与段落关系密切又有区别,层次是依据思想内容划分的,段落是依据文字表达划分的。在一篇文章中有时层次与段落一致,有时是互有大小,常常是一个层次包含若干段落,因此归纳层次的意思要以归纳段意为基础。在分析段与段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或理清事件顺序,或理清论证说理的逻辑,或理清说明顺序等等。明确具体层次的内容,然后以准确、简洁的语言对其内容进行归纳。 三、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文章的中心意思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 它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概括的内容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是文章写了什么;二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散文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概述 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归纳概括是散文考查的热点,当然,从试题来看,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试题,在题干中直接设问的并不多,而较多的是变换形式让考生完成。但不管以怎样的方式命题,其基本目的是考查考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因此,要做好这类题目,就应该掌握一些规律和方法。 第一部分:归纳内容要点 一、掌握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概念及方法 1、相关概念介绍 所谓归纳,就是从不同的事物中寻找共同点,在共同点里总结出带有共同性的论断。 概括不一定都要寻找共同点,它更要求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在更高的层次上找到一个集中点。由此看来,概括有时要用到归纳的办法,但又不等同于归纳。 文章的内容要点,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可以是全文的,也可以是文章局部的。 所谓“归纳内容要点”,是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之后,经过提炼概括,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转述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归纳内容要点要求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能条分缕析,说明它有几层意思,并能概括出材料的主要内容。对内容要点的提炼概括过程就是理解分析综合的过程。提炼概括的结果如何,标志着对文章内容准确理解的程度如何。 2.归纳、概括的基本方法 (1)摘取法 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这些重要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或段的首或尾或中间。归纳时需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 (2)合并法 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3)舍取法 ①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 ②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答某一方面,故需要对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进行提取。 3、掌握答题的基本要求:准确、全面 二、掌握归纳、概括内容要点题的审答规范 1.注意筛选的范围 有的题目筛选的范围很明确,但多数考题没有明确的筛选范围,只提供了题干原句,这时,确定筛选范围对于答全要点至关重要。一般而言,确定筛选范围首先要遵循“就近”原则。凡是题干语句所在的地方,均是答题要点密集的地点。确定了这一范围,就掌握了主要答题点。其次是适当扩大筛选范围,这个较大范围是指题干原句或原句中的关键词语出现的其他地方,剩下的答题要点有可能在这些地方。 2.注意内容的层次 当筛选范围确定后再出现答题要点不全问题,恐怕就与未把握好内容层次有关了。一般而言,要对信息集中的段落仔细阅读,划分层次,分层提取要点,这样才可以保证要点不遗漏。 3.注意整合、概括的方法 大多数考生做此类题一般采用直接摘录法,这种方法用在某些题的某个要点上是合适的,但大

复习重点总结

人力资源重点整理 题型:填空、选择、简答、案例、应用 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导论 1.生产要素理论:生产要素理论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两要素理论:土地、劳动;第二阶段——三要素理论:土地、劳动、资本;第三阶段——四要素理论: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四阶段——五要素理论: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知识。理论上讲,人力资源的概念应当包括劳动、企业家、知识三种生产要素。 2.X效率理论:在企业生产中决定产出的不仅是企业的投入和技术状况,还有一个未知的因数,即X因素,并将由这种X因素引起的效率称为“X效率”。由于经济单位(包括企业和家庭)内部原因,没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或获利机会的一种状况,被称为“X低效率”。在其性质尚无明确定义的情况下,这种理论被称为“X效率理论”。 (1)生产过程并不是一个机械的技术过程,企业也并不是一部可以将投入变成极大化产出的有效转换器。 (2)任何人都只具有有限的或有选择的理性,并非完全理性。 (3)个人努力程度存在不确定性以及惰性区域 (4)劳动者的行为取决于他们所受到的压力 (5)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并非总是一致的。 3.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经济增长和发展取决于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两个方面的投资,并且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更大。该理论强调了人所具有的智力、受过的教育与培训、工作经验的重要性。 4.企业资源基础理论:(1)企业是一个资源集合体,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收益水平,企业成长战略实质是在运用现有的资源与培育新的资源之间寻求平衡。 (2)企业核心竞争理论:竞争力来源于区别于其他组织的异质性资源 异质性资源四个特征: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难以替代性 人力资源恰好容易具备这四种特征→人力资源能够成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来源 5.人力资源的特性 (1)能动性:人是价值创造过程中最为主动的因素,对自己的价值创造过程具有可控性。(2)社会性:具有人性、社会、道德,与一般的物力资源不同,必须从人性的角度加深理解。 (3)开发性:不是一种既有的存量,是可以被开发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可以不断积累和更新。 (4)时效性:涉及时间的概念,人力资源必须加以使用才能创造价值,未进行生产的时间无法保存。 6.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功能 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组织为了实现组织战略或经营目标,围绕一整套员工管理理念而展开的提升组织绩效、吸引、激励、留住和开发员工的政策、制度以及管理实践。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功能:人力资源的吸引、保留、激励、开发—选、育、用、留。 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作用:为组织的核心价值创造流程提供支持。 7.组织高层管理者责任/四个方面的角色:战略制定者和外部资源获取者、中层管理人员的导师和教练、企业的精神领袖、自我开发者。 课后复习题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如何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一、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两个意识和两种基本形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卷轴提供的形制,保障了舒卷的权力和自由,而在长幅横式的卷轴作品中,舒卷过程本身就是观看活动的一个介入因素:它拒绝对全幅作即时性的呈现,而对观看范围进行必要的控制,使观看成为一个历时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类作品展示时,作品左侧部分随着观看的进行被陆续打开,与此同时,右侧部分则被不断收起,观看者视野所及,就是“舒”和“卷”所呈现的自然范围(约为一个手臂的长度)。这种观看方式,要求作品在展示过程中体现出“段落感”,以使观看者视野中的图像保持一个相对完整而又不完全重复的空间。这样的段落空间是逐步呈现和不断变换的,因而是由时间统领和支配之下的空间。这是此类卷轴作品与静态展示的油画作品的重要差别。 (节选自姜勇《舒卷的粉墙》,有删改) 1.概括该段的主要内容。 (2012·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蟋蟀之话夏丏尊 ①鸣虫是秋季的报知者。 ②蟋蟀的鸣声,本质上与鸟或蝉的鸣声大异其趣。鸟或蝉的鸣声是肉声,而蟋蟀的鸣声是器乐。鸟的鸣声是和人的叫唱一样,同是由声带发出的,其鸣声虽较人的声音有变化,但既同出于肉质的声带,与人声究有共同之点。蝉虽是虫类,其鸣声由腹部之声带发出,也可以说是肉声。 ③蟋蟀等秋虫,雄性的鸣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它们的鸣声由翅的鼓动发生。用显微镜检查时,可以看见翅的特别的发音装置,前翅的里面有着很粗糙的状部,另一前翅之端又具有名叫“硬质部”的部分,两者磨擦就发出声音。前翅间还有一处薄膜的部分,叫做“发音镜”,这是造成特殊的音色的机关。秋虫因了这些部分的本质和构造,与发音镜的形状,各奏出其独特的音乐。其音乐较诸鸟类与别的虫类,有着如许的本质的差异。 ④螽斯①与蟋蟀的发音样式大同小异。螽斯左前翅在上,右前翅在下;蟋蟀反之。螽斯的状部在左翅,硬质部在右翅;而蟋蟀则两翅有着同样的构造。此外尚有不同的一点:螽斯之翅耸立作棱状,其发音装置的部分较狭;蟋蟀二翅平叠,因之其发音部分亦较为发达。在音色上,螽斯所发的音乐富于野趣,蟋蟀的音乐却是技巧的。 ⑤无论鸟类、螽斯或蟋蟀,能鸣只有雄,雌是不能鸣的。这全是性的现象,雄以鸣音诱雌。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蟋蟀是有耳朵的,说也奇怪,蟋蟀的耳朵不在头部,倒在脚上。它们共有三对脚,在最前面的脚的胫节部,有附着薄膜的细而长的小孔,这就是它们的耳朵。它们用了这“脚耳”来听对手的情话。石块或落叶丛中是它们的生活的舞台,它们在这里恋爱,产卵,以至于死。 ⑥蟋蟀的恋爱生活和其他动物及人类原无大异,可是有一极有兴趣的现象:它们是极端的女尊男卑的。试把雌雄二蟋蟀放入小瓦器中,彼此先用了触角探知对方的存在以后,雄的即开始鸣叫。这时的鸣声与在田野时的放声高吟不同,是如泣如诉的低音,与其说是在伺候雌的意旨,不如说是一种哀恳的表示。雄的追逐雌的,把尾部向雌的接近,雌的犹淡然不顾。于是雄的又反复其哀诉,雌的如不称意,犹是淡然。雄的哀诉,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雄蟋蟀在交尾终了后,不久就要遇到悲哀的运命——所存在者只翅或脚的碎片而已。 ⑦蟋蟀产卵,或在土中,或在树干与草叶上。雌蟋蟀在产卵时,先用产卵管在土中试插,及找到了适当的场所,就深深地插入,同时腹部大起振动。产卵管是由四片细长的薄片合成的,卵泻出极速,状如连珠,卵尽才把产卵管拔出。一个雌蟋蟀可产卵至三百以上。雌蟋蟀于产卵后亦即因饥寒而死灭,所留下的卵,至次年初夏孵化。 ⑧蟋蟀在昆虫学上属于“不完全变态”的一类,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②差不多和其父母同形,只不过翅与产卵管等附属物未完全而已。这情形和那蝶或蝇等须经过幼虫、蛆蛹、成虫的三度变态的完全两样。(像蝶或蝇等叫做“完全变态”的昆虫。)自若虫变为成虫,其间经过数次的脱皮,身体的各部逐渐完成。变为成虫以后,经过四五日即能鸣叫,其时期因温度地域种类个体而不同,大概在立秋前后。 它们由此再像其先代的样子,歌唱,恋爱,产卵,度其一生。(选自《名物采访》,有删改) [注]①螽斯:昆虫,身体绿色或褐色,触角呈丝状。②若虫:不完全变态类(渐变态)昆虫的幼体。 2.根据全文,概括蟋蟀的生命历程。

(完整word版)公共基础知识常考知识点汇总.,推荐文档

公共基础知识常考知识点汇总1 1.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2.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的批准行为。 3.行政行为以受法律规范拘束的程度为标准,可以分为两类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4.在诉讼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 5.书写公文中的成文日期应使用汉字。 6.规定用于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 7.以上请示事项当否,请即批复。 8.命令不属于规定性文件,属于规定性文件的有规定、条例、办法。 9.由机关领导对发文稿批注核准发出的意见并签署姓名及日期的活动,是发文处理中的签发。 10.一切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的。 11. “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是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2.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13.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1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否定是辩证的否定。 15. “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段话强调的是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来源:河南京佳

16.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在于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17.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8.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完成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标志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在于强调解放思想 20.党的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进行了新的论述,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础。 21.我国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生产力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3.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一般不宜采取松的货币政策 24.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资源的交易和分配的场所 25.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资产的全部法人财产权 26.社会主义经济在资源的配置方面,最为有效的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7.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险。 28.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 29.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 30.我国政府职能的实施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中共党史考点汇总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中共党史考点汇总 【导语】 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方便各位考生备考2016年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考试,今天为大家带来《中共党史考点汇总》,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随着事业单位考试的发展和探索,中共党史逐渐成为了不可小觑的一部分。一些省份的考试大纲中取消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历史人文科技的考查,明确提出“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理论”。因此中共党史的分数高低对整体的考试成绩必然有所影响。那么,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中共党史中涉及的高频考点如下: 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 3.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确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用党内合作的形式实现国共合作。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标志着国共两党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5.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在中国共产党掌握或

影响下的北伐军两万多人在南昌宣布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6.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7.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甘苏区吴起镇,与刘志丹、谢子长等领导的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纵横l1个省的震惊中外的长征胜利结束。 8.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贵州遵义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9.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局面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0.1937年7月7日,爆发“七七事变”。七七事变被定性为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端和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 11.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9月9日,冈村宁次在中国战区投降书上签字,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这些考点是在考试中的高频考点,以记忆性知识为主,希望各位考生能够结合练习题,夯实基础,把握要点。预祝大家梦想成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