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控制论视阈看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从控制论视阈看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从控制论视阈看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从控制论视阈看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006年4月 理论学刊 Apr.2006

第4期 总第146期 Theory Journa l No.4Ser.No.146从控制论视阈看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吴涌汶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探索》编辑部,重庆400041)

〔摘 要〕作为特殊意识形态的自然科学技术,无论从社会演进的宏观动力机制看,还是从其微观动力机制看,都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社会意识形态虽然在宏观动力机制上处于从属的地位,但从微观动力机制上考察,对历史进程发展的迟速则具有决定性意义。

〔关键词〕唯物史观;先进文化;决定性作用;控制论

〔中图分类号〕N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6)04-0048-04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恩格斯在谈到唯物史观的应用时则指出:“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1](P732)。如何理解诸如此类看似矛盾的论断?笔者以为,根据经典作家的一系列论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仅仅是针对世界历史演进总趋势之轨迹而讲的,可称为社会演进的宏观动力机制;它们之间的反作用机制,则着眼于历史进程中时空局域上的作用机制,可称之为社会演进的微观动力机制。

为了得到社会形态演进的一幅清晰的图景,我们不妨把其宏观与微观动力机制综合起来,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语言加以概略描述。

生产活动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基本活动,因而,人类社会首先是一个与自然界发生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生产活动无非是按照人的需要,使自然界的一部分物质发生状态变化的过程。物质状态的变化依靠能量转化,对能量转化的控制,则依靠信息。在人类社会中,无论是来之于自然界的信息,还是来之于人类社会本身的信息,只要它被人们所获取、利用,就必须为人脑所加工,形成观念、意识。获取的信息越丰富,对信息处理的水平越高,则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全面,从而,输入系统的能量越多,能量转化效率越高,于是生产力水平也越高。因此,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成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人类的生产活动还是一个相互交往的活动。正像自然界的基本矛盾是吸引和排斥,矛盾的解决方式,比如在行星运动的场合,是提供一条椭圆形轨道一样,人类交往领域最基本、最原始的矛盾是合作与冲突,矛盾的解决方式是提供一套主导人们行为的游戏规则。在广义生产领域形成的这一套游戏规则,也就是马克思称之为生产关系的东西。起初这些规则是偶然地产生的,处于不稳定状态。要把其中一些重要的规则稳定化和有序化,就需要收集有关人们交往活动、交往习俗、规则约定等方面的信息,经过价值判断、分析综合、抽象演绎等处理过程,形成一套观念体系,然后再经过选择过程,凝结为刚性的政治法律制度及柔性的道德规范等上层建筑的东西,进而,通过反馈控制机制,把生产关系稳定在与社会既定目标相适应的限度内,以维持社会在结构有序、功能有序的状态下稳定发展。

按照马克思把制度系统划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子系统的思路,我们可以分别对两大子系统的形成机制及其相互关系作出更为具体的控制论原理基础上的分析。

如图1所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形成机理是同构的,区别仅仅在于效果检验和目标信息的标准、内容不同。

84

图1 制度形成机理框图

我们先来分析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形成机理。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其本身要素的发展,而且受到社会交往关系的影响,因而,随着生产的技术方式的变化,人们总是试图通过改变他们相互交往的游戏规则来使生产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产生出制度创新的观念。制度创新的观念一经产生,就会据此确立实施新制度所欲达到的目标(如,使生产率得到较大提高),并作出具体的制度设计,继而付诸实践进行试验。在试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偶然的随机因素的干扰,为评价新制度的效果,需排除这些随机因素的影响,即,需要有一个滤波器。经滤波以后,对新制度的效果进行检验,这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率的提高程度)是检验的标准。检验信息反馈到输入端,与目标信息相比较,得到误差信号,然后,根据误差信号,改善制度设计。如此循环往复,并通过社会扩散机制,在全社会建立起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领域的制度形成机理与经济基础领域的制度形成机理在形式上是相同的,只不过其效果检验的标准,对阶级社会而言,主要是反映统治阶级整体利益的价值观、公正观,其目标信息的内容主要是统治阶级各阶层对制度的满意程度。

上层建筑子系统与经济基础子系统存在着信息的相互反馈关系,它们相互把对方作为一个环境,通过反馈信息的识别机制以及决策机制,对制度创新观念产生影响。其信息反馈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两大子系统之间信息反馈框图

根据这一反馈机制,我们可以对社会革命作出控制论方法下的解释。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总是不断深化的,缘此,生产的技术方式总是最活跃的因素,与此相伴,总会发生生产关系的某些变化。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同既有的上层建筑发生尖锐的矛盾。这时,它们的识别、决策机制产生混乱,双方的信息传递受到噪声干扰,增加了系统的熵,经过一段时间的效应叠加,达到一定的阈值,就会产生一个强大的破坏性振荡波,社会危机随之爆发,使整个社会控制系统遭到崩溃。但社会系统毕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并且不同元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的机制,也就是说,是一个耗散结构,因而,它会通过自组织过程而跃迁到一个新的有序状态,从而实现社会形态的转变。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两个重要观点:1.生产力的变化并不会自动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也不会自动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它们的变化都要通过主体制度创新观念的引导以及主体的能动活动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信息的获取、加工和传递,是制度演变的必要条件。因而,微观动力机制对历史进程的快慢程度、曲折程度和制度的实现形式,具有决定性作用。2.从世界历史总趋势看,之所以生产关系的演进可以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是因为在经济基础子系统的反馈控制机制中,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效果检验标准的;

94

同样,之所以上层建筑的演进可以归结为生产关系的变化,是因为在上层建筑子系统的反馈控制机制中,是以在生产关系中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价值观为效果检验标准的。

有人似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文化对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否具有决定性作用。严格说来,这种提问题的方式就是不切当的。因为其一,是对历史发展总趋势之轨迹起决定性作用,还是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快慢曲折起决定性作用,将会有不同的回答;其二,文化中的不同要素所起的作用具有不同的性质,抽象而论,必定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莫衷一是。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

文化,从狭义来说,其核心内容与意识形态同义,一类是关于自然的知识,谓之特殊意识形态;一类是关于社会的知识,谓之社会意识形态。下文依此分别探讨它们的作用。

(一)特殊意识形态无论从宏观动力机制还是从微观动力机制看,都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在唯物史观中,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从来就属于生产力范畴,而且是随着社会发展愈来愈重要的生产力因素。对此,马克思有许多论述。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说:“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2](P211),“(不变资本的)这种再生产到处都以固定资本、原料和科学力量的作用为前提,而后者既包括科学力量本身,也包括为生产所占有的,并且已经在生产中实现的科学力量”[2](P285)。“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2](P217)“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2](P219-220)马克思还在《资本论》中说:“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正像只要提高劳动力的紧张程度就能加强对自然财富的利用一样,科学和技术使执行职能的资本具有一种不以它的一定量为转移的扩张能力”[3](P664)。

18世纪末以来,社会生产的发展又呈现出新的特点,表现出一条新的、明显的规律,这就是科学走在生产实践的前面,理论创新成为产业革命的先导。在16到18世纪,科学与生产实践的关系还主要体现为后者对前者的推动作用。几何光学的发展源于透镜制造业的需要,热学的发展源于提高蒸汽机等各类热机效率的迫切要求。到了18世纪末,科学与生产实践的关系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颠倒,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实践发生变革的先导。对电磁现象的研究,主要不是来自产业发展的需要,而是出于探索自然的兴趣;人们发现了电流之后,围绕着电流的各种效应,才有人发明了电灯、电能和电镀等实用电器和技术。由于首先从科学上认识到电和磁的相互转化,人们才发明了电机。电流的发现和电磁相互转化的研究都不是为满足当时生产实践的要求而进行的,相反,正是这些科学成果的出现,才引发了以19世纪中期为起点的电力革命,极大地改变了生产的技术方式。自此,科学先导就成为社会生产发展的主旋律。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核心的现代科学体系的建立,正在把人类社会带进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成为生产的先导,科学也成为集生产力因素、生产关系因素和上层建筑因素于一体的管理的先导。如果说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泰罗制标准化管理尚源于管理实践的需要,那么,形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统计化管理,则是基于概率论的创立,而概率论的研究是从考察与管理无关的一些有关赌博的问题开始的。同样,现代的系统管理基于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而系统论产生于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对生物学方法论的研究。

由以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作为特殊意识形态的自然科学技术(包括部分管理科学技术),无论从社会演进的宏观动力机制看,还是从其微观动力机制看,都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从宏观动力机制看,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无疑对社会演进总趋势之轨迹产生最终意义上的决定性作用;从微观动力机制看,科学技术日益成为加速社会发展进程的决定性力量。

(二)社会意识形态虽然在宏观动力机制上处于从属的地位,但从微观动力机制上考察,对历史进程发展的迟速则具有决定性意义

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4](P17-18)恩格斯说:“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1](P214)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悼词草稿》中写道:“他把科学首先看成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而且他正是把科学当作这种力量来加以利用,在他看来,他所掌握的渊博的知识,特别是有关历史的一切领域的知识,用处就在这05

里。”[5](P372-373)列宁针对人们对理论作用估计不足的情况,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6](P311)

社会意识形态对历史演进之迟速的决定性作用,还可以得到事实的佐证。欧洲14世纪初,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因素,但封建教会的统治愚昧而野蛮,使科学技术停滞不前,生产力发展缓慢。要改变这种状况,没有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不可能的。14至17世纪上半年的文艺复兴运动,正是一次人类以往历史上没有经历过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它打破了教会的精神统治和陈腐的神学世界观,促进了科学上的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消灭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开辟了道路。中国近代和当代的两次文化理念的选择,具有强烈的对比效应。19世纪中期,当日本人选择了“脱亚入欧”的理念时,中国人选择了“中体西用”的理念;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从此,一日益强盛,一欲达“求强”、“求富”而不能,令人扼腕。中国改革开放前,选择“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念,弄得国民经济困难重重,直至濒临崩溃的边缘;改革开放后,选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国民经济一个台阶接着一个台阶不断提升,令世界瞩目。

(三)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曙光,不允许我们在理念的选择上有丝毫的含糊和犹豫

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我们所面临的都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任务,而不是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转变的任务。虽然世界经济相对于列宁所处的时代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列宁在20世纪初对共产主义实现时机所作的判断,仍然大体上适合于我们今天所处的历史方位:“生产力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向前发展,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到打破分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把劳动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这都是我们所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的”[7](P197-198)。因而,我们面对的问题不是历史演进的总趋势问题,即不是宏观动力机制问题,而是历史发展的快慢问题,即微观动力机制问题。在这个限度内,如上文已阐明的,文化,无论是属于特殊意识形态还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都对社会发展的速度具有决定性意义。有人提出的“我们要坚持和维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和防止文化决定论”的命题,不仅是一个包含着对历史唯物主义误读的含糊命题,而且,在我们已面临知识经济到来的历史条件下,还是一个隐藏着极大危害的命题。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种理念与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的特征是水火不相容的。与自然经济、劳力经济、资本经济不同,知识经济的核心要素是知识或智力。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成为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的核心,从而,将使人类的经济发展,从主要依赖物质资源转向主要依赖智力资源;从主要消耗物质转向更多地消费知识。因此,经济和文化将进一步融为一体;世界经济竞争的方式,将从主要依托自然资源和资本,转为主要依托知识创新。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创新的效率决定经济的发展进程。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创新将愈来愈显示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哲学社会科学乃至人文艺术等诸多领域的创新活动交叉综合的趋势。由于就知识而言,任何国家都不具任何“自然的”优势或劣势,关键在于理念、教育、机制、管理,因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落后国家存在着巨大的赶超可能性和空间。所幸今天的中国人已经拥有了对世界发展新趋势的高度敏感,“科教兴国”被确定为国策,中国领导人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等一系列顺应世界历史潮流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近,党中央、国务院又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但如果没有全民族对文化价值之认识的升华和醒悟,而是在理念的选择上处于一种畏缩徘徊、含糊犹豫的状态,就会模糊我们的方向,涣散我们的意志,就有失掉赶超的机会而沦为“头脑国家”之附庸的“躯干国家”的危险。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6]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吴涌汶(1945— ),男,山西高平人,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探索》编辑部编审。

责任编辑:杨亚利

15

The Functi on of Culture i n Soci a l Develop ment

withi n the Vi ew of Control Theory

W u Yong wen

(Exp l oring Editing Office,Party School of the CPC Chongqing Munici pal Comm ittee,Chongqing250014)

Abstract:Judging fr om both macr o-mechanis m and m icr o-mechanis m of motive f orce f or s ocial evoluti on, science and technol ogy,a s pecial for m of ideol ogy,p lays a decisive r ole in s ocial devel opment.A lthough s ocial ideol ogy is in a subordinate positi on macr o-mechanically,it deter m ines the s peed of hist orical devel opment m icr o -mechanically.

Key words:hist orical materialis m;advanced culture;decisive r ole;contr ol theory

Peace?Develop ment?Cooperati on

———Som e Thi n ki n g about Chi n a national i m age construction

Dong Q ingling&L i A ihua

(School of Politic and La w,Shandong Nor mal University,J inan,Shandong250014)

Abstract:I n a interdependent ti m e,the functi on of“hard power”receives more and more li m its,the com-petiti on f or“s oft po wer”becomes the focal point day by day.Under this backgr ound,the significance of nati onal i m2 age can be revealed.A s a rising s ocialis m great nati on,China must take attenti on t o i m age constructi on highly. Presently,the outside mainly centers on three basic questi ons on Chinese i m age:the attitude and behavi or manner t o world peace and war and its p r obable functi on;p ractice achieve ments t o realizes the s ocial devel opment and the peop le′s freedom and happ iness;the p rinci p le standpoint and its behavi or way t o vital internati onal questi on.I n these three basic points,the Chinese i m age has the positive p r ogress one side,als o has the negative fact or.Faced with the ne w competiti on envir on ment,our country should carry out the positive discrete nati onal vivid strategy,sets up the res ponsible great nati on i m age.

Key words:Nati onal i m age;Soft Power;Res ponsible great nati on

On the Narrati on of Love Affa i res i n Conte mporary Chi n ese Novels

Zhou Zhixi ong

(School of L iterature,Shandong Nor mal University,J inan,Shandong250014)

Abstract:The concern with l ove affaires in literature is connected with its own peculiar nature of literature.A t the beginning of ne w literary peri od,the narrati on of l ove affaires in novels was m ixed t ogether with the numer ous narrati ons.Theref ore,although it evoked wide repercussi ons,it was non-literature and was used t o discuss the value of l ove.Once“l ove”is combined with“narrati on”,it is not merely a questi on of s ocial life,but an i m por2 tant literary study.Good narrative novels with l ove affaires often transcend the concrete ethical p r opositi on of the ti m es and fall on a universal s p iritual phenomenon of hu man beings.Analyzing multi-di m ensi onally the narrati on of l ove affaires in conte mporary novels with different literary research methods is quite hel pful f or us t o app reciate different artistic real m s of l ove narrati on.

Key words:conte mporary novels;l ove affaires;narrati on;research methods

(翻译:孙西辉)

文化的作用

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汉语国际教育杨乙涵(1207182) 据专家考证,“文化”一词在我国的语言系统中早已存在。“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而“化”的本义则为改易、生成、造化。自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意为“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要给它下一个精确的定义非常困难。不少学者都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仍没有得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全世界学者关于“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而言,文化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人类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文化,文化在它所涵盖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首先,文化具有导向作用。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文化中凝聚着人类生存经验的总结,关联到人的生存命运的把握、生存道路和生存方式的选择。文化都是把人类的这些具体的生存经验上升到了一个理论高度,它对人、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前瞻性、预期性,由于它具有这些特性,所以对社会对人就能起到引领作用。 其次,文化具有启蒙作用。文化的传播有助于提高全体公民的整体素质,在提倡正确的价值观的同时,例如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

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从而有利于社会文明建设,对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第三,文化具有纽带作用。文化有利于加强本族人民的认同感,有了共同认同的文化,就有了团结的基础,就有了一种精神纽带,只要有这个纽带存在,这个群体自然就不会分解、离散。中华民族几千年,中间也被草原民族进入中原掌握了政权,几十年,几百年,这些草原民族虽在军事上胜利了,可在文化上失败了,就是因为传统的中华文化把大家凝聚在一起。此外,文化还是异域文化交往的纽带,对人际交流和国内国际文化交流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第四,文化具有维持秩序的作用。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这种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这种文化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就会被维持下去,这就是文化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 最后,文化对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具有明显的作用。文化自身的知识性、趣味性会带给人美的享受。尤其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多参与文化活动,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付人生的挑战。

科学方法论

1.1.1科学方法论 科学”概念的基本内涵 科学是一种基于理性的知识体系,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科学是客观的知识。也就是说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有客观实在性的,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科学研究必须从这些客观现实出发,科学知识就是对客观世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种正确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是具有客观性的一种认识形态。 (2)科学是理论化的知识。科学应该是认识的概括、抽象,因而是一种理论化的知识形态。 (3)科学是一种不断发展的知识形态。正如罗素所说的,“科学总是一支未完成的交响曲”。由于人们总是受到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限制,作为人类认识结晶的科学只能逐渐逼近真理,近似地反映客观实在。 “科学方法论”的界定 在“科学方法论”的语言结构中,“科学”只是个限定词,是对主词“方法论”的内涵和外延的规范。因此可以将“科学方法论”理解为: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进行证实和证伪的一般认识原则或理论学问。一般而言,科学认识又包括两个层次,即经验认识层次和理论认识层次。所谓经验认识层次是指对事实的积累以及概括、综合、分析,从而获得适用于实际目的的经验规律的阶段。所谓理论认识层次是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并形成具体领域理论体系的阶段。 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历程 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然哲学时期。16世纪以前,以直接观察,直觉猜测和形式逻辑推理为主要方法阶段。也可以称之为直觉观察时期。该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得谟克里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璧鸩鲁等等。这一时期的科学方法基本属于经验方法范畴。 (2)分析方法为主阶段。16~19世纪,各门学科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各自形成独立的学科和自己的研究方法。1620年,弗朗西斯·培根的《新工具》一书问世,给当时的科学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在书中着重探讨了经验归纳法。与此同时,笛卡尔在《谈方法》一书中,从唯理性的演绎论出发,强调理性的推理和分析。 从而奠定了当时以分析为总体特征的科学方法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还有伽利略、牛顿、休谟等。 (3)辩证方法为主时期。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中叶,由于细胞学、能量守恒与转化论和进化论的出现,自然科学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关注过程以及各种过程的整体性联系的科学,这一时期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方法开始采取辩证方法,在研究中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要素结合起来,动态地考察对象整体的性质和功能,这一方法进一步得到了微观物理学、量子力学、相对论以及天体演化学等现代前沿科学成果的证

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文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单位:边防一队姓名:安家良

一、烟台的文化经济现状 (一)综述: 文化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 观念等等构成的集合概念。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引 领的作用。 烟台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自古至今都是中国文化的先导。在中国最辉煌的岁月中,烟台(古为登州) 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在中国那段耻辱的时代里, 烟台又是中国最早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 烟台成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环渤海经济圈内 以及东亚地区国际性港城、商城、旅游城。在21世纪,山 东半岛东端的烟台,是中国重要的文化的交流发展的圣地。 在中共十六大之后,烟台市委市政府把文化事业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安居社会,丰富人民 的文化生活。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共十七大六中全会 通过决定,全面总结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 分析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 上,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 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 件。我以家乡的文化经济事业为调查对象,开展这次社会 调查。 (二)烟台文化产业名牌: 1.农业与饮食文化: 烟台地处山东半岛东部,位于东经119°34′~121°57′,北纬36°16′~38°23′,辖4区7个县级市和长 岛县。依山傍海,气候宜人,东连威海,西接潍坊,西南 与青岛毗邻,北濒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对峙,与大连 隔海相望,共同形成拱卫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最大横距

6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教育、人才,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4、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5、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影响个人的表现) 3、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文化影响人的特点) 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原因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法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名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意义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是本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怎样对待文化多样性 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名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2、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及其意义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意义和作用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意义和作用 一是可以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运作得法的话,效益还相当显著。比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影视剧的发行、放映和贴片广告;再比如杂技、魔术、话剧、歌舞等的商业演出;还有图书的出版发行(这方面比如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参展第59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幕当天就签订了10项原创图书的版权输出合同,金额达到100万美元);还有动漫作品的发行上映和品牌运作(这方面比如三辰集团在制作发行《蓝猫淘气3000问》的基础上,弘扬“蓝猫”品牌,开展衍生品生产,每年盈利数千万元),等等。文化产业属于无烟工业,同样也可以吸纳就业、提供税源,随着人们收入不断增长、物质生活需求日益得到满足,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强烈,文化产业所蕴含的商机,也越来越巨大。 二是可以更广泛更充分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发展文化产业,对文化产品进行深度开发,进行规模化、批量化生产,对各种文化服务项目进行细分和充分挖掘,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能够更好地营造文化氛围,从数量上和质量上更充分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方面很好理解,如今,电视机、手机、计算机日益进入家庭,相关的服务项目开发与生产也日益跟进,就使得更大范围的群众更充分地享受到了文化权益,精神得到陶冶,素质得到提升,人们的整体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三是可以更好地弘扬文化。文化越是得到广泛的传播,才越能够得到弘扬,越能增进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观念都有差异,通过文化的交流能增进了解、互信、合作、和平。从中,文化也得到弘扬、创新、发展。要更好地实现这些,单靠发展文化事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日益广泛地进入不同地域、不同国度人们的生活中。例如,美国通过把多部“大片”输入到中国,我们就了解到好莱坞电影的运作,了解到美国人那种前瞻未来、探索创新的文

总结:文化的作用

文化生活主观题答题知识点集绵 一、文化的作用: 1、(总述)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 2、文化对社会(经济政治)的作用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方向保证。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与综合国力: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软实力,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3、文化对个人的作用(见第二课) 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例1:为什么要发展文化产业?为什么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1.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会转化为一种物质力量,对社会的发展长生深刻影响。 2. 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劳动者的素质的提高。 3. 文化现已越来越成为影响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4. 文化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文化产业的特点及作用

文化产业的特点及作用 (一)文化产业的特点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产业,除了具有一般产业所具有的特征,还具有其特殊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服务性与营利性 文化产业是将人类的智力、知识、精神、艺术等转化为供人们消费、享受的商品,文化产业是以为人们提供无形的商品服务,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文化产业具有服务性。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企业为了维持自身的运转,改善自身的条件,必然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其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盈利,因此文化产业具有营利性。 2.传播性与政策引导性 文化产业最终目的在于将创作出来的文化产品传播出去,送到消费者身边,用以丰富消费者的精神文化生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传播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文化产业的传播性也就体现的越明显。同时,由于文化产业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因此,文化产业也成为了政党、国家宣传自己的政策方针,治国思想的重要途径。在我国,主要通过有关部门对电视台所播放的电视节目,电视剧以及上映的电影的内容的上审核,审核通过的节目通常与国家所强调的政策思想是保持一致的。同时,经过审

核也避免了一些不利于人民身心健康的内容的传播。文化产业的政策引导性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3.知识性与创造性 文化产业是通过为人们提供音像、艺术、文字、信息、知识等来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因而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必定蕴含有文化的含义,具有一定的知识性。文化内容被称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而“创造性”又是文化内容产生的关键,所谓的创造性既是指“创新、原创”。一个成功的文化作品一定是具有创新性的,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但是必须要在这之上有所创新,不可重复他人的东西。没有那个人的成功是通过复制他人的作品而获得的。例如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成功,无论是在15年前还是在15年后的今天它依然能吸引观众走向电影院去观看这部电影,因为它取材于真实的海难悲剧,但是经过创作者的改编,把它演绎成了一个催人泪下的凄美爱情故事。如果当时的创作者只是单纯的描写那场海难,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愿意再次走进电影院去观看! 4.文化产品可复制性 虽然没有谁的成功是通过复制他人的作品而获得的,但是文化产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发展,也在于它的可复制性。这里的复制并非是对前人创作的抄袭,而是对已经创作完成的原创文化进行重新编码,然后制造出具有同样文化内容的文化产品。文化产品的可复制性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复制,文化产品就不

《控制论和科学方法论》2018学习笔记

《控制论和科学方法论》 笔记 金观涛华国凡著 大龙在这里呢 2018-01-26

目录 序言 (4) 第一章控制和反馈 (4) 1.1.可能性空间 (4) 1.2.人通过选择改造世界 (5) 1.3.控制能力 (5) 1.4.随机控制 (5) 1.5.有记忆的控制 (6) 1.6.共轭控制 (6) 1.7.负反馈调节 (7) 1.8.负反馈如何扩大了控制能力 (7) 1.9.正反馈与恶性循环 (7) 第二章信息、思维和组织 (8) 2.1.什么是知道 (8) 2.2.信息的传递 (8) 2.3.信息是一种客体吗 (8) 2.4.通道容量 (9) 2.5.滤波:去伪存真的研究 (9)

2.6.信息的储存 (10) 2.7.信息加工和思维 (10) 2.8.信息和组织 (11)

序言 控制论思想的源流由三条支流汇成。 一条是数学和物理的发展。(吉布斯)统计力学,量子力学的建立。不少科学家认为:与其说我们这个世界是建立在必然性之上的,倒不如说是建立在偶然性之上的,许多物理定律仅仅是大量事件统计平均的结果。科学的发展迫使人们回答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于是,确定性与非确定性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研究就成为科学界最热门的课题。概率论的成熟,热力学中的熵直至信息概念的提出,就是这一研究的逐步深入。 另一条支流是生物学和生命科学的进展。科学家早就发现,生物界不是一个充满必然性的机械世界,生物个体行为也不能用统计力学和量子力学所用的纯或然语言来刻画。生命的活动既有或然性,也有必然性。生命是怎样把必然与偶然统一起来的?科学家对生命的机制发生了浓厚兴趣。直到提出“内稳定”概念,才将认识推进到新的阶段,为控制论诞生奠定了基础。 第三条支流是人类对思维规律的探讨。它集中地反映在计算机制造和数理逻辑的进展。数学家特别是计算机的研制者们企图用数学语言来模拟人的思维过程。计算机的制造成为控制论成熟的前奏。 1947年,维纳发表《控制论》。 第一章控制和反馈 1.1. 可能性空间 共性:1.被控制的对象必须存在多种发展的可能性。 2.人可以在这些可能性中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选择,才谈得上控制。 我们将事物发展变化中面临的各种可能性集合称为这个事物的可能性空间。它是控制论中最基本的概念。

宗族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谈谈:家族、宗族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谈到历史文化反思的时候我们要指出,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对一些被破坏的文化进行重新认识,并且予以弘扬,其中之一就是家族文化。而且我们特别要指出,家族、宗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本。因为很明显,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实际上就是关于家政与国政合一的文化。这就是说,家政是国政的基础,国政是家政的延伸与扩展。家政是缩小了的国政,国政则是放大了的家政。儒家谈的“修身、齐家、汉国、平天下”充分说明了这样的问题。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形成了中国的家族文化,并且延续了几千年。几千年来,这种家族文化可以说,对促进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几十年来,这种文化被当作是封建宗族制遭到彻底破坏,一直到今天都难以恢复。文革结束后人们对中华文化的复兴作了许多的努力,不断地恢复被破坏的中华传统文化。然而,当我们认真思考的时候却发现,中华文化的根本部分,即家族文化被破坏之后这时是难以恢复了。除了家族、宗族文化以用所产生的家法、宗法等。还有乡贤文化等,在中华文化中可以说,都是具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事实上破坏家族、宗族文化,以及乡贤文化等,对中国社会产生着许多消极的影响。 我们为什么说这些是中华文化的根本呢?就在于以儒家为主的中华文化始终是将家政与国政密切联系在一起。在儒家那里正如我们所指出的,体现出了家政与国政的合一,家政是缩小了的国政,国政则放大了的家政。这些就是家政与国政的统一,在家政与国政的合一方面充分体现出来。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一个家庭的家政搞的很好,千千万万的家庭其家政都搞得很好,那么便可以说,这个社会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国政是好的国政。因此,好的国政要从好的家政开始。然而,在家庭与国家之间又有着一个中间环节,这就是家族、宗族。中国几千年中,家族、宗族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家族、宗族替政府分担了许多事,这时使政府可以集中精力处理更多的国家大事。所以说,我们谈这个问题的时候要说明的是,这种家政与国政合一的乡贤、家族、宗族、家法、宗法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一定要予以肯定。并且可以说,要复兴中华文化,这些正是复兴的关键部分。 族长,是选举产生。定期不定期的宗族大会,是议事中心。几个德高望重的老者,构成元老院。其实,中国的民主制度,在古代基层的乡村已经很完善了。 那么,宗族文化的核心是什么?是什么在支撑着宗族文化?内在和外在的内核是什么?如果近现代中国社会将宗族的核心和支撑去掉了,那么这个宗族文化就一定会消失。 按笔者的观点,土地,人口,传承,这三者,是宗族文化的内在的核心。土地,要有继承性,

文化对社会的作用

文化对社会的作用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一、文化对社会的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1)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科技、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3)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 3.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可以为经济社会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多样性 1.为什么要做重文化的多样性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比绕要求。 2.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养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④我们既要热情的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动的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章节题库(诺伯特·维纳和控制论)【圣才出品】

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章节题库 第十章诺伯特·维纳和控制论 一、名词解释 1.反馈 答:反馈是指在控制论中,通过有关一个系统过去行为的信息来控制这个系统的未来行为。因此,它是借助于重新插入一个系统的过去行为的结果来控制该系统的一个手段。在一个传播系统中,反馈是一个接受者对于信源从前信息的回应,表明它的效果。 2.诺伯特·维纳 答:诺伯特·维纳是美国最著名的数学家,控制论之父,和香农一起发明了有关信息的熵度量法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和香农一起开创信息论的工作。维纳的理论对于传播学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由互动论的传播学者所组成的帕洛阿尔托学派具有重要的影响。维纳的代表作有《数学原理》、《控制论》,还有控制论的通俗读本畅销书《人类对人的使用:控制论和社会》,维纳的理论在若干方面对传播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3.控制论 答:控制论是20世纪初由诺伯特·维纳提出的重要理论,是关于自我控制系统的理论,它以“反馈”概念为依据,其定义是通过关于一个系统以往运行情况的信息,来控制这个系统的未来行为。诺伯特·维纳的控制论已被有效地应用于广泛的跨学科的适用领域:大脑功能和神经生理学、人工智能、工厂自动化、假肢和国际传播。

4.受众[复旦大学2012.2007~2008年研;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研;华中师大2005年研] 答:受众是指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受众是一个集合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例如书籍或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或电影、电视的观众等。传播学家克劳斯认为,受众按其规模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①特定国家或地区内能够接触到传媒信息的总人口,这是最大规模的受众;②对特定传媒或特定信息内容保持着定期接触的人,如报纸的定期读者或电视节目的稳定观众;③不但接触了媒介内容而且也在态度或行动上实际接受了媒介影响的人,对传媒而言这部分人属于有效受众,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实质性的传播效果。 5.受众“碎片化”[人大2013年研] 答:“碎片化”,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性的说法。“碎片化”,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选择不断扩大,生活方式及意识形态呈现多样化趋向。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瓦解了,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 6.知情权/知晓权[北邮2008年研;北师2008年研;华中师大2008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研;南开大学2005年研;人大2005年研;上海大学2005年研]答: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又称知晓权、了解权、获知权、知的权利等,从广义上讲,是指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和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在这个意义上,它也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从狭义上说,是指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这也意

文化对社会的作用

一、文化对社会的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1)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科技、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 3.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可以为经济社会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多样性 1.为什么要做重文化的多样性?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比绕要求。 2.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

控制理论及智能控制论的发展与现状

控制理论及智能控制论的发展与现状 【摘要】控制论涉及面很广,研究许多不同领域对象的控制问题,也用了各种比较高深的数学工具,文章拟以通俗的语言,简明的介绍了控制理论及其智能控制论的基本思想、基本问题和主要方法,系统的叙述了控制论和智能控制论的发展历程并讨论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控制论;智能控制论;神经网络;系统辨识 1 引言 控制理论经过数十年世界范围的发展,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其中一些研究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已经成为成熟的独立学科,还有一些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繁荣昌盛,大大促进了控制理论的发展,完成了历史的使命,现在看其本身的理论及应用价值却是有限的。当前,控制理论已渗透到几乎所有工程技术领域,新的问题、专题及学科分支大量涌现,五彩缤纷。但也会使人有目不暇接,无所适从之感。当前,高新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形形色色的新问题,难度大,急待解决.面对这些新问题,现有的控制理论常常显得无能为力,使得一些问题甚至等不及理论上的准备及指点,已在实际中用各种技术手段着手加以解决。 在这样的形势下,本文对控制理论的发展及现状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与探讨,了解主线索及脉络,以便在对未来的发展做探索时能有所帮助。 2 “控制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核心内容 在20世纪中叶,各学科正处于交叉渗透时期,而且各门学科的边缘区域及其交叉点,正是等待开垦的科学领域。恰如控制论创始人维纳(N.Wiener)所讲的:“在科学发展上可以得到最大收获的领域是各种建立起来的部门之间的被忽视的无人区。”正是基于这种思想,维纳与信息论创始人申农、计算机创始人图灵以及神经学家等进行多次讨论、交流、合作,于1948年发表了《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科学》的著作。论述了控制论的一般方法,推广了反馈的概念,为控制理论这门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维纳的控制论中,可以总结出3个最基本而又重要的概念:信息、反馈和控制,此即为控制论的三要素。 反馈的概念是于1920年首先出现在贝尔电话实验室的文献中,后经维纳的引入,逐渐推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意义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 中的意义 姓名: 院系: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0-01 学号: 联系电话: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意义 在上您的课程之前,我一直认为传统文化已经与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脱节,没有很大的联系,自从您讲了阴阳八卦和易经之类的,我才真正明白我们虽然生存在现代社会里,却也是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中。这种文化的得失与消长,无时无刻不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把握的深浅,认知的高低,运用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着我们的为人处事,决定着我们的事业成败,影响着我们人生命运的兴衰。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它既包括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与历代圣哲学人的研究探索的成果,也吸收了其它民族文化的精华。它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儒家文化主要内容是维系社会、稳定家庭、规范人伦的(君臣父母夫妻)“三纲”。为了理想社会的实现,中国儒家文化要求社会成员要完善自己的人格,要有“以天下为已任”的胸怀;强调社会的整体利益重于个人一已私利,要求人们能“克已复礼”;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治世理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家文化是对自然与人类、社会与个人、主观与客观、肉体与精神等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与冷静的思考后所产生的更具超前意识的思想体系。儒家文化崇尚阳刚,道家文化崇尚阴柔,二者恰恰构成一个“太极”道家认为客观规律既不可制造,也不可改变,更不可抗拒,因此强调“清静无为”,进而认识它,遵循它。道家也追求社会的自然、和谐与宁静,因而强调与世无争。 佛教文化发源于印度,但在印度早已衰落,十三世纪后濒于绝迹,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再次呈现出了它的辉煌。佛教文化是以宇宙与人体生命为研究对象的一种宗教文化。佛教文化把物质世界称为器世界,把有生命的动物称为有情众生;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整合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传统文化可以超越地域、阶级、党派、种族、时间的界限,以文化为纽带,以思想为桥梁,产生巨大的而又无形的文化整合力量。传统文化正是通过人们心理上的认同、感情上的拥戴、行为上的遵守,如同一只无形之手将人们联系起来,形成“同心同德”的社会整合力量,将整个

经济控制论

《经济控制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总学时数:48 总学分数:3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为数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运筹与控制方向开设的专业限选课程。本课程将系统地讲授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系统的能控性、能观性和稳定性分析,变分法与最大值原理、动态规划以及有关的数值计算问题;同时结合案例讲解控制理论在动态经济系统中的应用,例如人口预测、市场调节与价格波动、经济最优增长、投入产出结构优化、双头垄断竞争对策、生态平衡、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最优利用、最优货币政策与财政税收政策设计、经济波动周期分析等。课程结合经济控制论的最新发展趋势讲解有关的控制论原理和相关应用。 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系统分析与控制的基本思想,学习如何将控制理论知识应用于管理学科,掌握动态经济系统的分析与控制技术。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方法 第二章离散时间动态经济系统的运动分析和稳定性分析 了解离散时间函数及z变换;会进行离散时间系统运动分析;理解离散时间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第三章连续时间动态经济系统的运动分析和稳定性分析 了解连续时间函数及拉普拉斯变换;会进行连续时间系统运动分析和连续时间系统稳定性分析;了解连续时间系统与离散时间系统相互关系。 第四章动态经济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了解经济系统受控变量的目标跟踪;理解线性系统能控性及逼近目标的可能性;掌握线性动态系统的极点配置与系统逼近目标的速度和起伏等。 第五章线性系统鲁棒调节器和鲁棒经济策略 第六章连续时间动态经济系统优化与决策 了解变分法与泛函优化;理解动态系统最优控制;掌握极大值原理;能解决最小能量控制问题等。 第七章离散时间动态经济系统优化与决策 掌握离散时间动态系统极大值原理;理解宏观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时的最优增长的“快车道”定理等。 第八章应用实例与发展趋势 三、实践环节和要求:无

科技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科技文化与社会发展 ——科技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摘要:科技文化的提升有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学技术又有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发展更有赖于生产力,以此可见科技文化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石,尤其是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科技文化越来越凸显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科学技术文化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知识经济实质上就是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的经济。 关键词:科技文化;社会发展;融合;促进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e on the role of social development Abstra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to raise the level of productiv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cornerstone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human society into the knowledge economy age since, scientific technology is more and more highlight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huge ro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pushing forward the revolutionary forces of history, knowledge economy is in essence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first productivity of the economy. Key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e Social development 1.“科技文化”释义 西方近代启蒙文化推动科技发展以后,科技成果同时也在改造文化,被科技改造后的文化就是科技文化,它又会反作用于科技,同时去影响经济和政治。科技文化与未被改造的文化相比,它们对经济、政治的作用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同时还需要指出的是,就科技系统独立存在的意义而言,它的经济、政治功能与科技文化的政治、经济功能也应该被加以区分,这样有助于我们认识科技通过文化渗透产生的积极长远的社会效应。 西方近代科技大发展的起点是文艺复兴运动,这场社会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反对宗教统治对人的精神压制,突破虚伪的神学,恢复人的自由与理性。第一次科技革命以后,科技作为生产力的地位迅速上升,并且越来越重要,科技成果成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这有力地影响了科技人员的心态,许多科技人员受到经济集团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驱使,经济效益成为评价科技成果的重要标准。但是,科学技术树立的那种追求真理的文化品质,以及它带动起来的民众崇尚科学的精神氛围,代表了人类的共同利益,超越了经济的局限性,并不断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 2.社会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出了按五个阶段的顺序发展的学说,即按原始共产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该学说的理论基础是认为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由于人类物质生活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课时作业八文化作用与文化发展含解析

课时作业(八)文化作用与文化发展 、选择题 1?广场是国人休憩和娱乐的场所。茶余饭后,人们置身于广场之中,或欣赏、或瞻仰、 或纳凉、或表演,广场常常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浓浓的文化味道。广场的文化功能说明() 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②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被动的③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④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D .③④ 解析:广场的文化功能说明,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①正确且符合题意;广 场常常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浓浓的文化味道,表明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④正确且符合题意;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不是被动的,②说法错误;③在材料中未涉及,应排除。 答案:B 2. [2019 ?湖北名校联考]巴西国家博物馆发生火灾,90%的文物被焚毁。随后,腾讯与巴西博物馆将共建“数字巴西国家博物馆”,根据数字资料重新制作复制品。未来观众可使 用腾讯QQ浏览器“识你所见”或者腾讯“博物官”小程序扫描现存的图片资料,便捷获得相应的文物数字资料。该项合作将让全中国乃至世界人民有更多机会了解这些珍贵的文物资料。腾讯与巴西博物馆的合作说明() ①人们在实践中创造文化并享用文化②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④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可以通过文化活动实现统 A.①②B .①④ C.②③ D .③④ 解析:巴西文物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合作后便捷获得相应的文物数字资料,体现了人们在实践中享受文化,故①选;腾讯与巴西博物馆的合作,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故④选;②③与材料无关。 答案:B 3. [2019 ?安徽五校四模]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习俗又是一个社会的时代印记。随着时代发展,春节礼品、过节方式、团聚范围都悄然发生了变化。从“三斤馃子一斤糖”到“坚果海鲜大礼包”,从“打牌喝酒放鞭炮”到“喝茶唱歌看演出”,从传统“家团圆”到“亲朋好友聚会”……春节习俗就像个管窥时代的窗口,从它的更迭中,我们能感受

浅谈传统文化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大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融入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积淀和缩影。最典型的要数刘勰《文心雕龙》这部巨著了。这篇巨著产生于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齐代与宋代之间(约公元501年),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规模、体系绵密、思虑周详的文学巨著。这部巨著论述了自先秦至南朝宋代1000多年间的中国文学历史,内容涉及到文学原理、创作原则和方法,以及历代文学名篇等,书中有35种文体,历代名篇1000多篇。 《文心雕龙》自问世以来,经过历代所推崇,已成为一门自成体系的“龙学”。连鲁迅先生也对《文心雕龙》一书给予过很高的评价。“东则有《文心雕龙》,西则有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开源发流,为世楷模。”这实际上是在追寻刘勰苦心撰写《文心雕龙》一书的艰难历程和描写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从中窥探蕴涵在书中的古代文化和古典文学理论瑰宝,是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和创新作了一番鉴古知今、承上启下、古为今用的一种成功的尝试和探索。 分析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及诸多因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此不能不作些深层次的思考。其一,刘勰自幼生活困难,社会地位低下,坎坷的生活境遇磨练了他不畏艰难的意志,产生了类似《史记》作者司马迁那样的“发愤著书”的巨大动力。其二,报负高远,立志成才报国。刘勰虽然出家10年,但都在饱读经学的潜移默化中,欲步先哲孔夫子的后尘,敢与经学大师们比高低。其三,长期磨练,触类旁通。刘勰虽然并不赞同佛教的某些观念,却运用和借鉴了佛经中缜密的推理方法,以此用来分析中国的文学情况,达到了前人未曾有过的高度和深度。到了南北朝的宋初,传统文化有了新的变化。玄言诗逐渐衰落而代之以山水诗的勃兴。古人著书以求立名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司马迁隐居苟活,苦心著《史记》,名曰“发愤著书”;王充对于著书立说者推崇备至,他瞧不起那些缺德少才的人。王充写《论衡》时,注重“体列与一世,名传于千载”;曹丕潜心著《典论》及诗赋,他把诗赋等置于传世不朽之列,对学术著作更是表现出特别的重视。晋人以著书求名者非常之多,著名文人陆机、陆云都有子书之作,陆机的代表作是《文赋》,陆云著有《陆子》十卷。到了南朝,著书立说的风气更是余波尚传,形成了较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审美体系。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教育的工作者,试从教学的角度来反思和研究一下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探讨和论证一下传统文化氛围、民族文化积淀和历史文化成果,以及文化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关系。“时运交替,质文代变”,正如文学家刘勰所说的,“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因而,这就是说弘扬传统文化与倡导时代精神应该说是一致的。特别是那些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涌,文苑碧波。群星闪烁的中国古代文化领域对今天的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衡量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物质文明不是惟一的标志。我们的改革开放大业所需要的也不仅仅是设备和资金,更需要人类崇高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大变革、大发展时代,要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宏伟大业,靠什么?靠人才。人才从哪里来?靠读书学习。学习就是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学习我们的民族文化。因为,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文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和创造的,文化不能通过生理遗传。二是文化具有复合性。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多种文化要素复合在一起的。三是文化具有象征性。这是指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人们无时无刻不生活于象征性的社会文化氛围之中。四是文化具有传递性。这是因为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和利用。五是文化具有变迁性。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不同变化之间的接触和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