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

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

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栽培技术
1. 品种选择
越冬茬番茄生育期长,品种选择上多采用无限生长类型品种,要注意选择耐低温、耐弱光、抗病、高产的优良品种。较适宜的品种有玛瓦、斯特普、中杂101号、大棚桃太郎、爱丽桃星等。
2. 播种育苗
播种期为陕西北部等地多在8月中、下旬,关中、陕南多在9月上、中旬。为了培育优质壮苗,应做好播前的准备工作。培养土要求肥沃,疏松、干净(无病菌、杂草、瓦砾等),用充分风化的表土、腐熟人粪土、腐熟圈粪按5∶2∶3混合均匀,并加入2%~3%过磷酸钙,3%~5%草木灰以增加磷、钾肥,促进花芽分化及幼苗根系的发育。一般培养土铺10厘米厚,用脚踩实、刨平等待播种。播前种子用55℃温水烫种15分钟,再用1/500高锰酸钾水溶液浸种1小时,然后放入25~28℃处进行催芽。
播种前苗床应灌足水分,一般每标准床(长8米,宽1.67米)灌水600~700公斤,以集中浇水后苗床表面积水3厘米左右为度,水渗完后先撒3毫米“垫籽土”,然后将催芽的种子均匀撒于苗床,盖7毫米厚“盖籽土”。为防止猝倒病的发生,“垫籽土”和“盖籽土”在原配好的培养土中加入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用量为每平方米5~8克。播种完后应即刻铺地膜保墒提温,促使早出苗。
播种至出苗阶段,应设法提高床温,使床温白天保持在25~30℃,晚上保持在20~25℃,4~5天即可出苗。当种子“弓腰”(种芽顶土)时,应降低床温,使夜温保持在12~15℃。避免夜温过高,使胚轴发育速度过快,形成“高脚苗”。种子“弓腰”时,选晴天中午覆脱帽土。苗床若有裂缝,应覆“弥缝保墒土”,每次覆土约3毫米左右。
苗齐后至分苗前(两片真叶展开),既要让苗子长,又不能过分抑制或受冻。一般床温晴天白天20~25℃,阴天白天18~20℃,夜间10~13℃为宜。苗齐后应逐步加大通风量,延长通风时间,逐步进行低夜温锻炼。通风口位置应经常变换,使全床的温湿度条件尽量一致。中午床温过高(30℃以上),禁止猛然揭大通风口,要先用草帘等遮光降温,然后小通风,以防秧苗“感冒”(叶片萎蔫、变黄、干枯)。
分苗—缓苗:当番茄具2片展开的真叶应及时分苗,以改善其通风透光条件。为保护根系,分苗床采用纸筒分苗或营养钵分苗,钵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内装预先配制好的培养土。分苗前先在纸筒床浇透水,然后在纸筒中间挖一小孔埋苗,上浇明水,分苗后应保持较高的温度(25~30℃)和湿度,以利于发根并减少叶面蒸腾。
缓苗~定植前,秧苗心叶由绿变黄,表示苗子生长加快,应加大通风并降

低温度进行炼苗。一般晴天保持床温在24~26℃左右,定植前一周,在苗子能忍耐的条件下,尽量降低温度以加大锻炼的程度,定植前两天,苗床喷洒杜邦易保水分散性粒剂1200倍和万灵可溶性粉剂2000倍液以防病虫害发生,做到带药定植。
3. 整地施肥、室内消毒
前茬收获后,抓紧深翻(深度40厘米),曝晒、打碎、整平。土壤墒情差的,曝晒后可灌一次底水。合墒时,进行第二次深翻(20厘米)。结合整地,亩施优质腐熟基肥1万公斤,磷酸二铵50~100公斤,硫酸钾50公斤。基肥在第一次翻地时施60%,第二次施40%。第二次整地要在定植前一个月完成,以便使肥料在土壤中早分解,为消灭地下害虫,结合第二次整地,施入部分杀虫药。定植前进行最后一次整地,要求达到地平、土碎、无杂草、无地膜碎片。
定植前半月,盖好薄膜,提高棚内温度,并使有机肥充分腐熟。在定植前每亩温室用百菌清烟雾剂和10%速克灵烟雾剂各0.5公斤进行燃放,燃烧时密闭温室,以达到室内消毒的目的。另外,每亩用猛杀生干悬浮剂1.5~2公斤,撒入畦面,以达到土壤消毒。
4. 适期定植,合理密植
定植是根据苗态来决定的,一般大架品种60天左右,小架品种40天左右,可达到壮苗标准。定植要选晴天进行。定植时,在原来整好的畦面上,按窄行50厘米,宽行70厘米,南北开沟,沟深10厘米,顺沟亩施二铵10公斤,按28~33厘米摆苗,埋土,然后沟内浇满水,下渗后,在宽行中开沟取土填满定植沟,再在窄行中开浅沟取土,最后形成窄行沟深15厘米,宽行沟深15~20厘米的马鞍形垅沟,垅沟修好后再在窄行沟中灌满水,待水渗后合墒时培好垅,覆盖地膜,地膜宽度1.2~1.3米。若用小架品种,窄行为40厘米,宽行为60厘米,株距25~28厘米,其它做法与大架上同。
5. 田间管理
(1)温度、光照管理:定植后要设法提高室内温度以促进缓苗,苗床早揭盖不通风,白天温度超过30℃时,要加帘遮阴,缓苗期适温为白天25~28℃,晚上15~17℃。缓苗后至开花座果期白天保持22~26℃,晚上13~15℃(不低于10℃)草帘要早揭晚盖,阴雪天也要揭帘,并短时间进行通风换气,为增强棚内光照,要及时张挂反光膜。果实膨大期,要提高温度,白天25~28℃,晚上15~17℃,转色期温度要进一步提高,白天25~30℃,晚上17~19℃。
(2)水肥管理:定植缓苗水浇过后,一般可维持到第一层果坐住后再浇水,但若水分不足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在小沟内少量浇水,而不能大水漫灌,浇后加大通风排湿。第一层果膨大时要及时浇水并随水追施尿素10~15公斤/亩,二铵10公斤/亩,以后管理上不能缺水

,第二层果膨大时,再进行一次追肥,数量同第一次。前期浇水,温度低,只能进行膜下暗灌,进入3月份后,外界温度已升高,且植株蒸腾量渐大,可进行大沟浇水,但每次浇水后都要注意通风排湿。
(3)吊秧:一般用塑料绳或麻绳吊秧。在后柱2米高处东西拉一道铁丝,通过前柱顶端的铁丝与后柱东西拉的铁丝上,在每行番茄植株的上方南北拉一道16号或18号铁丝,将塑料绳上端固定在铁丝上,下端绑在植株地表茎上。用塑料绳缠住植株以固定使其不能倒伏。
(4)植株调整:大架品种采用高架低作,留5~6层果(花)摘心。采用单杆整枝,除第一侧枝适当晚打外,其余侧枝及早清除,以节省养分。
(5)保花保果:前期采用2.4-D蘸花,浓度可用15~20ppm,后期花量大时可用20~25ppm的防落素喷花,坐果数过多时,每层可留4~5个果形正常,大小一致的果子,其它则及时去掉,生长素处理时,每层都要处理。
(6)采收催熟:从开花到果实成熟所需时间因品种和环境条件的差异而不同,在适宜条件下,小架品种45~50天,大架品种50~60天即可成熟,温度低,光照弱时所需时间就长,为了提早供应市场,一般用3000~5000ppm的乙烯利在转色期涂于果面,可提早3~7天成熟。
(7)CO2施肥:番茄生长前期由于外界温度低,温室通风少,棚内CO2浓度处于亏缺状态。由于CO2的不足,将直接影响番茄的生长和产量,对此,除了抢时间巧妙通风,使室内CO2得到一定的补充外,进行CO2施肥是很重要的一项增产措施,该项工作从定植后开始进行,方法是每二间挂一塑料桶,桶上口沿高于番茄生长点10厘米,把98%浓硫酸与水按重量1∶2(体积为1∶4)稀释成稀硫酸。桶中先加水4公斤,再称2公斤浓硫酸缓缓倒入水中,并慢慢搅动。将“碳铵用塑料袋包装,每袋350克,塑料袋底部用8#铁丝扎3~4个小孔,每个塑料桶中每天投入一包,投入后即发出“吱吱”声和似啤酒气泡,在1.5~2小时反应完碳铵为宜。晴天揭帘后半小时开始投料施放,并密闭温室,2小时后通风,阴天碳铵用量减半。施放过程中,加入碳铵后无气泡产生,说明硫酸已反应完,需另稀释硫酸。陕西省蔬菜研究所与化工部六院研制的固态CO2使用更加方便。
(8)阴雪天的管理:阴雪天温度较低,管理上一方面要设法保温、防止低温危害。当室内温度低于6℃时,要采用加木炭火盆或玉米芯火盆进行短期临时加温。另一方面,要抢时间揭帘见光和短期通风,排除室内湿度,防治病虫时,要注意采用粉尘剂或烟雾剂,若必须用水剂时,要采用高浓度、小药量的方法以控制室内湿度。
(9)定期喷药,防治病

害:定植以后,每7~10天定期喷药1次,以防止病害的发生,前期可采用杜邦易保水分散性粒剂1200倍液,75%的猛杀生干悬浮剂600~800倍液交替喷施,以起到防病作用,发病后,则应根据具体病害采用不同的药物予以治疗。
三、病虫害防治
据统计,番茄病害共有74种,主要病害约40种,目前生产上危害较大的有以下几种:
(一)主要病害
1. 猝倒病与立枯病
猝倒病与立枯病是番茄苗期的重要病害。除番茄外,还可危害瓜类及茄果类等蔬菜幼苗。
主要症状及发病条件
(1)猝倒病(Pythium aphanidermatum)
种子发芽出土前受侵,造成烂种,出苗后,幼苗嫩弱,先根系死亡,继之靠近苗床的茎基部变成水渍状,后缢缩而倒伏。折倒的幼苗在短期内仍保持绿色。苗床受害后,初期只见个别幼苗发病,几天后就以此为中心,蔓延至邻近植株,引起成片死亡。床土潮湿时,病苗表面和附近床面上产生白绵絮状菌丝。
(2)立枯病(Pellicularia filamentosa)
幼苗、大苗均能受害,一般发生在育苗的中、后期。发病初期,茎基部产生椭圆形病斑,病苗白天萎缩,夜间恢复,以后病斑逐渐凹陷,扩大后绕茎一周,最后茎基部收缩干枯,植株死亡。本病发病速度较猝倒病慢,幼苗不折倒,土壤潮湿时,病部有淡褐色蛛丝网状霉,但不明显。病部不长明显的白色绵絮状菌丝,可与猝倒病区别。
番茄猝倒病与立枯病,在苗床低温高湿、通风不良,光照不足时最易发病。
防治措施
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灌、排良好的地块及前茬未种过果菜类的地块作苗床,用葱、蒜地的土作为苗床土尤为理想。
播种前,种籽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催芽播种。灌足底水,落水播种,控制苗期灌水。及时间苗,分层上土,多通风透光,加强阴雨天管理,提高幼苗抗性。幼苗发病可用68.75%杜邦易保1200倍液、75%猛杀生干悬浮剂6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2.5%杜邦抑快净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喷洒,隔7~10天一次,一般防治1~2次。后期大田发病时,可用抑快净2000倍液浇灌病株根部,效果很好。苗床湿度过大时,可撒施草木灰或每平方米撒施8 克杜邦克露细药土,降低温度,防止病害发生。
2. 番茄早疫病
番茄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又叫轮纹病,还可为害茄子,马铃薯等。
主要症状及发病条件
叶、茎、果实均受害,以叶为主。叶上病斑初现深褐或黑褐色小斑,后出现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深褐色,中央灰褐色,有同心轮纹,潮湿时上生黑霉。茎上病斑多在分枝处发生,灰褐色,稍凹陷,轮纹不明显。果实上病斑多在蒂部和裂缝处发生,病斑褐色或黑褐色,圆形或近

圆形,稍凹陷,病斑上均有同心轮纹和黑色霉层。
早疫病菌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26~28℃,一般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病较重。
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
种子处理。播前将种籽用55℃温水浸种30分钟,或放入10%硫酸铜溶液中浸10分钟,取出后移入石灰水浸一下,然后催芽播种。
加强栽培管理。避免连作,实行2~3年轮作;苗床要注意保温通气,及时喷药,带药定植;筑畦不宜过长,栽植不宜过密,增施磷肥、钾肥,注意田间排水,清除田间病株残余。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3~4次。
(1) 68.75%杜邦易保水分散性粒剂1200倍液封锁发病中心。
(2) 75%猛杀生干浮剂600倍液。
(3)52.5﹪杜邦抑快净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治疗效果较好。
(4)50%加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为了提高药效,可在以上药液中加入少量的洗衣粉或大豆浆或五千分之一皮胶水等增加粘着力,延长残效期。也可在发病初期连喷2~3次100ppm农抗“120”,有较好的防病增产效果。番茄茎部或分枝处发病后,常造成断枝,影响产量,可先轻刮发病部位,再用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100倍涂抹,有一定效果。
塑料薄膜拱棚覆盖期间,棚内发病后可用10%百菌清烟雾片剂熏蒸(每亩用药量400克左右),对早疫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3. 番茄晚疫病
番茄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又叫番茄疫病。除番茄外,还可为害马铃薯。
主要症状与发病条件
茎、叶、果均受害,主要为害叶和果实。叶尖或边缘初现不规则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变褐色,潮湿时病斑背面边缘和健康组织交界处有白色霉。
低温、阴雨、湿度高、露水大、早晨和夜晚多雾的情况下易发病。
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中杂101号、桃星等均较抗晚疫病。
加强温室与塑料大棚管理。注意通风换气,降低湿度;育苗温室与生产温室分开,严格保证育苗温室不发病;减少人为传播病菌的机会。
加强病情测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北京市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北京植保站等单位总结了北京番茄晚疫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后,提出以5、6、7三个月的旬平均相对湿度大于75%为测报标准,当此种高湿旬出现,应立即对生长茂密、地势低洼、邻近病棚的露地番茄进行检查和喷药;若旬均相对湿度超过75%的次数出现4次以上,病害有可能大流行,必须重复喷药,并全面防治;如在一次高湿旬后有阶段干旱,则可适当减少喷药次数。
较北京温暖地区,发病稍早,测报时间可在4、5、6三个月为宜。
及时喷药防治。定植前,喷68.75%杜邦易保水分散性粒剂1000-1200倍液,75%猛杀生干悬浮剂600

倍液,定植后有中心病株出现时可喷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2.5%杜邦抑快净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叶面喷雾。成株期根据测报发现中心病株后,立即用52.5%杜邦抑快净水分散性粒剂2000倍液,也可喷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安克可湿性粉剂1200~1500倍液。喷药防治时,除做好苗床喷药和带药定植外,大田番茄要先重点防治矮架密度大的早熟番茄,然后再防大架露地番茄,大架番茄封垄后要坚持定期喷药,7~10天一次。抓紧雨前喷药,喷后遇雨及时补喷,喷药要细致周到,特别要注意中、下部的叶片和果实,不要漏喷。
4. 番茄病毒病
番茄病毒病(Tomato Virus Diseases)是番茄的主要病害。常见的有花叶病、条斑病和蕨叶病三种,以花叶病发生最为普遍,有些地区条斑病成为威胁番茄生产的重要病害。番茄病毒病还为害辣椒、马铃薯、黄瓜和烟草等。主要症状和发病条件如下:
(1)花叶病
田间常见症状有两种,一种是叶片出现轻微花叶,植株不矮化,叶片不变小,不变形,对产量影响不大。另一种番茄叶片有明显花叶,随后新叶变小,叶子细长,扭曲畸形,叶脉变紫,茎顶叶片停止生长;植株矮小,下部多卷叶,大量落花落蕾;果小、质劣,多呈花脸状,对产量影响较大。
(2)条斑病
多在茎秆中上部产生深褐色下陷油渍状坏死条斑,逐渐蔓延扩大,以致病株萎黄枯死。有时在叶上及叶柄上也出现很多褐色至黑褐色坏死条斑。病株果实大都变形腐烂,果面布满不规则褐色下陷的油渍状坏死斑,群众称“花烂果”,对产量影响极大。
(3)蕨叶病
番茄植株黄绿色,中下部叶片卷曲,叶脉紫色,心叶叶肉组织退化,形成纤维线状叶片,全株簇生矮化。
以上三种病毒病,在高温干旱条件下,前两种主要靠接触传毒,后一种则靠蚜虫传毒,但生产上往往受两种或两种以上病毒复合侵染,发生综合症状。
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苏抗3号、苏抗4号、苏抗9号、中蔬5号、双抗2号、毛粉802等均高抗病毒病。
实行轮作。番茄与不感病的作物实行三年轮作,是防止土壤传毒的有效途径。
种籽处理。播种前种籽用清水浸包3~4小时,再在10%磷酸三钠水溶液中浸种20分钟,捞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催芽播种,可消灭粘附在种子表面的烟草花叶病毒(TMV)。
改进栽培管理措施。提早深耕,施足底肥,适时播种,培育壮苗,带药栽植,促进根系发育,及早发苗,使生育期提前,到高温干旱适于病害流行的时期,植株已基本通过最易感病的生育阶段,而进入比较抗病的成龄期,从而降低发病率。定植后至果实膨大前,适时中耕培垄,壮大根

群,合理灌溉,及时追施磷、钾肥,适时整枝,并在操作过程中及时施用黄豆粉和皂角粉水溶液,喷洒50倍NS—83耐病毒病诱导剂,钝化病毒传染以及提早采收、腾地等,都是防治番茄病毒病的有效措施。
药剂防治 用90%杜邦万灵水溶性粉剂3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防蚜虫、并加1.5%植病灵乳剂800~1200倍液,于苗期、定植前和开花初期共喷3次,每隔10~15天一次,对番茄花叶病毒、条斑病毒以及蕨叶均有明显防治效果。
用20%“病毒A”500倍液,连喷3次,每7天一次,防治效果达87.5%,对病毒病发病植株有明显的治愈作用。
5. 番茄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
近年来,随着我国保护地蔬菜栽培面积的扩大,番茄灰霉病目前已成为温室和拱棚中番茄、黄瓜等作物的重要病害。发生严重的地块,一般减产2~3成,除为害番茄、黄瓜外,还可为害莴苣、辣椒、茄子和西葫芦等。
主要症状和发病条件
主要为害番茄果实,从幼果至大果都可受害。接近果柄处的果面先出现淡黄褐色水渍状病斑,无固定形状,边缘也不清晰,以果柄处为中心,病斑很快向四周果面发展,病斑所扩及之处,果肉软腐,最终可使整个果实腐烂脱落。后期在病部表面生出一层灰色霉层。发病严重的植株,叶片也常被害,从叶尖开始形成“V”字形病斑,由灰白色渐变为褐色枯干,隐约可见轮纹。病斑上生灰色霉层。叶柄、茎有时也受害。
较低的温度(20℃左右)和高湿、光照不足、通风不良,有利于灰霉病的发生和蔓延。
防治措施
床土消毒。用20%福尔马林对苗床土壤进行消毒处理或选换新床土。
土壤处理。每亩用0.75公斤,40%五氯硝基苯拌细土30公斤,沟施或穴施。
加强栽培管理。深翻土地,合理密植,注意通风换气,降低棚内湿度;发病初期及时打去老叶,以利株间通风,并适当控制浇水、严防浇大水,及时摘除病叶、病果,深埋或烧毁。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杜邦易保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或75%猛杀生干浮剂600倍液或40%施佳乐800—12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50%普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在棚内用10%百菌清烟雾片剂,每亩用药量400克左右,点烧熏烟,也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6. 番茄叶霉病(Cladosporium fulvum Cooke)
番茄叶霉病是温室和大棚栽培番茄的重要病害,如在结果期发病,常因病叶干枯而严重减产。本病除为害番茄外,很少为害其它作物。
主要症状与发病条件
叶霉病主要为害番茄叶部,有时在茎、花和果实上也有发生。发病初期,叶面出现黄绿色不规则形斑块,潮湿时,叶背长出一层灰白色至茶褐色绒霉,条件适宜时,叶片也长出霉层

。病斑扩大后常以叶脉为界,形成不规则形大斑,病叶变干、卷缩,最后枯死。嫩茎及花梗、果柄上也能产生和叶部相似的病斑,并可延及花冠,引起花梗、果柄上也能产生和叶部相似的病斑,并可延及花冠,引起花黑、凋萎或幼果脱落。果实受害常在蒂部形成圆形黑色病斑,以后逐渐硬化、凹陷。
在空气湿度达95%以上,气温20~25℃的条件下,病菌迅速繁殖,10~15天即可使整个保护地普遍发病。
防治措施
叶霉病对化学药剂抵抗力强,防治上应结合药剂,以品种和栽培管理为主。
选用抗病品种。江蔬番茄2号、桃星等均较抗叶霉病。
加强栽培管理。保护地栽培要注意通风,降低湿度,适当控制浇水,特别是催果期间,不要大水大肥猛攻,以防室内过湿,引起病害,露地番茄,在雨水多、湿度大的年份也易发生叶霉病,所以栽植不宜过密,并注意通风,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熏烟消毒。温室和大棚栽培番茄,定植前每55立方米空间,用硫磺0.25公斤、锯末0.5公斤,混合拌匀,分放几处,点火密闭,熏烟一夜,然后开窗换气,再行栽植。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摘除下部老叶和病叶后,立即喷药保护,每隔7~10天连喷2~3次。有效药剂有:40%杜邦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20.67%杜邦万兴乳油2500倍液或70%加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二)主要害虫
1. 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
为害番茄的蚜虫以桃蚜为最常见。其它尚有菜缢管蚜,少量的棉蚜和甘蓝蚜以及棉长管蚜、豆蚜等。桃蚜属杂食性害虫,除为害番茄外,还为害十字花科蔬菜、烟草、菠菜以及桃、杏等果树植物。
主要特征和为害情况
有翅雌蚜:体长约2毫米,头部及胸部均呈黑色,腹部深绿色,触角第三节上有大约6~7个排成一列的感觉孔。
无翅雌蚜:体长约2毫米,全身绿色,有时为黄色至紫红色,触角第三节无感觉孔。
桃蚜分有翅蚜与无翅蚜。有孤雌生殖与有性生殖。繁殖力强。发育快,一年内可繁殖10余代至几十代,在加温温室及南方台湾等地可终年孤雌生殖,连续繁殖。
桃蚜一般以卵在桃、杏等树的芽腋和枝条基部越冬,次年春3~5月繁殖几代后再产生有翅桃蚜,与少量的菜缢管蚜、甘兰蚜和棉蚜等先后飞迁番茄菜田,混合为害。番茄受害后,叶片上出现褪色的斑点,变黄、卷曲,植株矮小,桃蚜能传播病毒病,造成严重减产。
防治措施
选用抗虫品种。西安市蔬菜研究所选育的毛粉802有50%植株长有细而密的白色茸毛能拒避蚜虫,减少传毒媒介。
药剂防治:
① 40%杜邦超快2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

② 避蚜雾(抗蚜威)50%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
③保护地可选用22%敌敌畏烟剂,每亩0.5公斤,于傍晚密封熏烟。
银灰色塑料薄膜驱蚜。露地栽培采用银灰色塑料薄膜条,覆盖在番茄植株表面,每条间隔40~50厘米,对桃蚜等蚜虫有很好的驱避作用。
3. 温室白粉虱
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又叫白蛾子。从1976年起白粉虱在北方大城市如北京、天津、济南等地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主要害虫,严重影响温室、大棚番茄、黄瓜等蔬菜生产,露地蔬菜也受到威胁。
主要特征和为害情况
成虫:翅面覆盖白色腊粉,外观全体成白色,体长1.5毫米,淡黄色。
幼虫(或称若虫);椭圆形、扁平,淡黄色或淡绿色,体表有长短不齐的蜡质丝状突起。共有3龄,1龄幼虫体长0.29毫米,2龄0.38毫米,3龄0.52毫米。
白粉虱在温室和大棚栽培条件下,1年可发生10余代,世代重叠。成虫、幼虫群集叶背吸食汁液,使叶片失水变黄,影响植株正常生育。若虫有排泄密露习性,引起煤污,妨碍植株的呼吸和光合作用,造成叶片萎蔫,植株死亡。果实污染后食用价值降低。
防治方法
选用抗虫品种。西安市蔬菜研究所选育的毛粉802既能避蚜,又能避白粉虱。
培育无虫苗。尽量在无白粉虱的温室育苗。如见白粉虱活动为害,要彻底防治。生产温室在定植前清除前茬作物的残株,铲除杂草带出室外处理,随后用50%敌敌畏对温室进行熏蒸消毒,消灭残余粉虱。
注意田间卫生。田间打下的枝叶均应清除消毁。盆栽花卉冬季要移入室内养植时,要严格检查叶背,以防带入白粉虱,成为越冬虫源。
避免混栽。黄瓜和番茄混栽,白粉虱为害严重,所以应避免混栽。露地茄子受害重,因此温室,大棚附近尽量避免栽植茄子。
黄板诱杀。白粉虱对黄色有强烈的趋向性,可在菜田悬挂或栽插黄色木板或塑料板诱杀。黄板规格、设置高度及数量各地不同。可用20厘米×5厘米塑料板。先涂黄色颜料,再涂一层10号机油,在植株的上端,顺行用绳或铁丝悬挂在空间,每隔20米挂一个,拉成塑料黄板条带,成虫扑向黄板,或振动菜株,使成虫起飞,即可粘着死亡。
生物防治。利用丽蚜小蜂、草蛉、粉虱座壳孢菌等,能在低白粉虱的虫口基数有效控制为害。释放丽蚜小蜂,应在白粉虱发生初期使用,因其抗药力差,放蜂后不能施用农药。
药剂防治。由于白粉虱繁殖快,数量大时难以防治,因此要在初期危害时立即喷药。药剂可用90%杜邦万灵水溶性粉剂2000倍液防治,白粉虱若虫1~2龄或3龄前期时,使用浓度2000倍,3龄末期或4龄初时,使用浓度1000倍,如果白粉虱若虫1~4龄都有,而

且3~4龄虫居大多数时,使用浓度可用2000倍,既杀虫又杀卵。也可用敌敌畏熏蒸。
4. 斑潜蝇(Phylomyza atricornis meigen)
又称夹叶虫、叶蛆,各地均有发生。幼虫在叶片组织潜食叶肉,形成迂回曲折的隧道,严重时全叶枯萎。
虫体较小,繁殖快,为害广,对有机磷、菊酯类农药极易产生抗药性,是近年新发展的主要害虫。有成虫、卵、幼虫和蛹四个虫态,世代重叠现象严重。
防治时除及时清除菜田内的杂草和带虫老叶,减少下代及越冬的虫源基数外,应及时抓住药剂防治适期,每隔7—10天防治1次,始见幼虫潜蛀的隧道时为第一次用药适期。可用杜邦万灵水溶性粉剂2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成虫期也可用22%敌敌畏烟剂。
日光温室黄瓜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栽培技术
1. 嫁接育苗
日光节能大棚冬春茬黄瓜,多进行黄瓜与南瓜嫁接育苗栽培。适宜的播种期是9月下旬~10月上中旬。陕北高寒地区适宜的播期为9月下旬,关中地区多在10月上中旬播种。播种过早,寒冬时秧苗正值结果期,稍遇寒流及大风天气,棚内易出现低温危害,植株“瓜打顶”现象严重,如果草帘等保温材料质量不好,植株容易受冻,死苗现象严重;播种过晚,黄瓜与南瓜嫁接时正遇陕西阴雨低温期,嫁接成活率相对较低。播种时应选择晴天上午10时至下午4时进行,若能保证播后有连续几个晴天最好。一般0.0667公顷需黑籽南瓜1.5~2.5千克、黄瓜150~200克。
(1)播前准备。包括晒种、浸种催芽、苗床准备与土壤处理等。要培育出健壮秧苗,床土须肥沃、疏松。
培养土的配制比例为肥沃园土6份,腐熟的马粪和圈肥4份。每一立方米这样的混合土中,再加入尿素500克,过磷酸钙2~3千克。配制时需把园土、肥料晒干,粉碎过筛,去掉瓦砾石块杂物,混合均匀即成。为防治黄瓜苗期猝倒病和立枯病,还可用药剂拌土,用65%可湿性代森锰锌粉剂5克,均匀拌入13~15千克培养土内,在播种前作为垫籽土和盖籽土。
(2)浸种催芽。播种前,先将种子在日光下晒1~2天,促其种子活化,然后将种子用50~55℃水进行浸种10~15分钟,并不断搅动种子,使其受热均匀,以利杀死附着在种皮表面的角斑病、炭疽病等。水温下降到30℃以下时停止搅动,浸泡4~6小时。将种子搓洗后从水中捞出,控去水分,再用清洁湿纱布包好,置于25~30℃的温度下催芽。催芽期间每天用清水将种子冲洗1~2次,以洗去种子发芽时所产生的有害物质,防止霉变。当少数种子露白时(露嘴),要降低温度至20~25℃左右,以利胚芽茁壮,减少养分消耗。大部分种子出芽即可播种。
(3)播种

。选晴天中午,先在床内灌透水,渗完后在床面薄撒一层培养土,将出芽的种子平放于苗床上,胚根朝下,盖上一层细土,厚约1.5~2厘米。种子侧放或覆土太薄,均会发生种子“带帽”现象。播完后及时盖严塑料薄膜,促使及早出苗。瓜类种子易遭鼠害,苗床上应注意撒药防鼠。
(4)砧木的选择。黑籽南瓜具有耐低温、根系发达,生长势强的特性,因此,黄瓜嫁接多采用云南黑籽南瓜作砧木。
砧木种子播种前应进行种子处理,方法可参照黄瓜种子处理部分。
(5)嫁接工具及其准备。嫁接工作须在温室中进行。嫁接前,先作好1.2~1.3米宽的畦,其上架好小拱棚,上盖塑料薄膜,其次准备好嫁接工具,如嫁接台(或长板凳)、小凳子、双面刮胡子刀、嫁接夹。
(6)嫁接方法。靠接法:先将砧木生长点切除,在子叶下1.5厘米处用双面刮须刀自上而下切一斜口,长0.7~1厘米,深度不超过茎粗的一半,接穗苗从子叶下1.2厘米处自下而上切一同样长的斜口,然后将接穗的舌状切面紧贴砧木切面插入切口内。使接穗两片子叶贴在砧木苗两子叶上,切口用嫁接专用夹夹住。
嫁接完成后,把砧木和接穗一起栽入嫁接苗床或预先准备好的育苗钵中。栽时应使接口离开床土2厘米以上。砧木和接穗的根应隔开一定距离,以便于在接穗成活后切断下胚轴时操作。
用靠接方法时,黄瓜应较南瓜早播种5~7天,且黄瓜苗要求稍高,以便操作。靠接法的优点是技术容易掌握,嫁接的成活率较高。缺点是容易造成假接,接口离地面较近易感染病菌。
(7)嫁接苗床管理。可分为接口愈合期和愈合后的管理。这两个阶段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各有不同。
接口愈合期的管理:嫁接后10天是接口的愈合期,这一时期要创造有利于接口愈合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同时要注意防止病害的发生。嫁接成活率的高低,与嫁接后的管理有密切关系。适宜的温度能促使细胞分裂,加快伤口愈合。最有利于接口愈合的温度为白天25~28℃,夜间15~18℃。
接口愈合之前,对于靠接法来进,砧木和接穗的茎都有一部分被切断,水分供应相应减少,如果水分过多地蒸发,就会使砧木和接穗(特别是接穗)萎蔫。为此,嫁接苗要排放在潮湿、温暖、避光的地方。要求在小拱棚床底洒足水分,白天小拱棚上边再靠草帘遮光。要求空气湿度控制在90%左右,湿度过大,结出的水滴流到嫁接接口上,就会导致接口霉烂和嫁接苗死亡。
嫁接后4~5天,须逐渐进行见光锻炼,中午光强时遮阴(阴天或雨天不进行遮阴),10天后取下嫁接夹,转入正常苗管理。
接口愈合后的管理:接口愈合后,应适当降低

空气相对湿度(60%~80%),并增大昼夜温差,进行秧苗锻炼。一般白天温度保持在25~30℃,夜间10~15℃。另外,还应及时摘除砧木新叶,做好苗期病害防治和断根工作。苗期病害防治可用40%乙磷铝3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每7~10天喷一次。断根就是指靠接法的接穗还带着根系,接口愈合后应及时切断接穗下胚轴,使其依靠砧木生长。断根应在嫁接后10~13天后进行。断根前一二天,应先将黄瓜苗根部稍用手捏一下,破坏部分维管束,以便使黄瓜苗断根时不致因缺水而萎蔫。
黄瓜嫁接后25~30天左右,苗子达三叶一心时即可定植。
2.整地作垄,适期定植:冬春茬黄瓜10月上、中旬育苗,11月上、中旬栽入棚内,次年6月上、中旬拉秧。因此,定植前应施足基肥,一般0.0667公顷用量4~8立方米腐熟鸡粪或优质牲畜粪,均匀撒在地面,然后深翻20~30厘米整平后起垄。起垄时0.0667公顷施磷酸二铵50~100千克。
起垄时大行距80厘米,小行距40厘米,垄高20厘米。
定植前半月,要盖好棚膜,提高棚室温度,使有机肥充分腐熟,并用45%百菌清烟雾剂和10%速克灵烟雾剂0.5千克(0.0667公顷用量)燃放灭菌消毒。
定植时按株距28厘米摆苗,并注意不能把嫁接接口埋到土内,使其离地面2厘米左右。否则在接口处接穗会产生不定根,这些不定根极易感染枯萎病和疫病,从而失去嫁接的作用,导致生产失败。
3.精心管理:定植后管理的中心任务是:早缓苗,并根据不同生育时期的苗态,进行促、控管理,使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平衡发展,做到瓜秧两旺,长久持续的结瓜。
缓苗期密闭保温,防止幼苗体内水分过分蒸发,促进幼苗早生根、早缓苗。刚定植的幼苗因定植时根系有部分破坏,且新根尚未长出,吸收水分的能力明显降低,因此,应保持空气相对湿度达90%,温度达25~28℃,促进早生根根,早缓苗。
初花期促根壮秧。缓苗后,应以促根控秧为中心,尽量控制地上部生长,促进根系发育。方法是加大昼夜温差,进行变温管理,控制浇水。白天温度超过30℃时,从温室顶部通小风,随温度的升高拉大通风口。温度降至20℃时,关闭通风口。气温降至15~18℃时,盖上草帘。前半夜温度控制在15~18℃,后半夜温度控制在11~13℃,早晨室内最低温度降至10℃左右。
在温度基本满足的前提下,草帘要尽量早揭晚盖,使秧苗多见光。遇阴雨天气,也要揭帘见光。切忌阴、雪、雨天不揭草帘,让黄瓜秧苗处于长期黑暗条件下生长。
为了使秧苗多接受阳光,应及时吊蔓。在后柱2米高的部位,东西拉一根12号铁丝

,顺黄瓜定植行上方南北拉一道18号铁丝,将塑料绳上端固定在铁丝上,下端绑在黄瓜地表茎上,或在黄瓜秧根旁插一根10厘米长的细竹棍,塑料绳绑在细竹棍上。
结果期应注意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晴天应尽量早揭草帘,清洁屋面,使室温尽快上升,棚温超过30℃时放风,降至25℃时封闭通风口,当棚温降至17℃时,覆盖草帘保温,结果初期根瓜长达8~10厘米时,开始追肥灌水。一般随水0.0667公顷施磷酸二铵10~15千克。水肥管理应围绕既不降低地温,又能满足秧苗水分需要的原则,每次结合浇水追肥,量不宜多,应“少吃多餐”。
由于冬春季气温低,黄瓜秧苗常出现“瓜打顶”现象,表现植株坐瓜较多,顶部出现幼小瓜,营养生长相对弱。此时应及时摘去秧上幼瓜,减轻植株负担。为了促进营养生长,在喷洒乙烯利的同时,应摘去卷须和病残叶片。
冬春季栽培黄瓜,由于气温低,温室通风较少,致使室内CO2亏缺,直接影响黄瓜的产量。管理上除巧妙通风使室内外CO2得以交换外,进行室内人工补充CO2是很重要的增产措施。
生产中简易办法是用稀硫酸与碳酸氢铵反应,产生CO2气体和硫酸铵。具体操作方法见前章。
二、黄瓜病虫害防治技术
日光温室栽培黄瓜病害比较多,发生比较普遍,危害较大的有以下几种:
(一)猝倒病
1.症状:近地表面部分的胚茎呈水浸状,后变成黄褐色干枯镒缩为线状,子叶尚未鄢萎,幼苗即突然猝倒。湿度大时病株附近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
2.发病条件:低温高湿,有利于发病。适宜发病的地温为10℃,病菌生长的适宜地温为15~16℃。育苗期遇连阴雨(雪)天气则易发病。
3.防治方法:(1)床土消毒,按每平方米苗床面积用68.75﹪易保水分散粒剂8-10克或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8克拌于垫子土和盖子土中。(2)控制底水不可过多并及时通风排湿。(3)发病后可用52.5%杜邦抑快净2000-3000倍液或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喷洒。湿度大或遇阴雨(雪)天时,可用多菌灵干粉拌少量干细土撒,并拔除病苗。
(二)霜霉病
1.症状: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子叶被害初呈淡绿色黄斑,扩大后变黄褐色。真叶叶缘或背面出现水浸状症斑,在湿度大的早晨尤为明显,病斑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淡褐色或黄褐色斑块,湿度大时,叶背面长出灰黑色霉层,后期病斑破裂或连片,致叶缘卷缩干枯,严重的田块一片枯黄。该病发展较快,尤其温室多种一些早熟而不抵抗该病的品种如长春密刺、新秦密刺等,若不注意防治,2~3天可使全棚染病,故又名叫“跑马干”。
2.发病条件:

属真菌性气传染病害,发病的温度为为日平均温度15~30℃,低于15℃或高于30℃发病则受抑制。空气相对湿度超过80%,而且湿度越高发病越快。
3.发病规律:该病主要危害功能叶,幼嫩叶片和老叶受害较少。对于一株黄瓜,该病侵入是逐渐向上扩展的。此外,在适宜发病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强光可促进发病,如采用聚乙烯无滴膜较聚氯乙烯无滴膜发病早且发病严重。
4.防治方法:对待此病应以防为主,防重于治,主要措施有:(1)采用抗病品种,如津春系统的品种,如津春2、3、30号等。(2)改进栽培技术,如地膜覆盖并采用膜下暗灌,结瓜前控制浇水;控制湿度,巧妙通风,尤其注意夜间通风,使温、湿不能满足发病要求,使叶面尽量不产生结露,遇阴雨天,更要注意通风,同时阴雨天打药时,可改用粉剂或烟雾剂代替水剂,避免阴雨天灌水。(3)化学防治:播种时要做到带药播种,出苗后就开始坚持每7~8天定期喷雾一次,药物可用保护性杀菌剂68.75%杜邦易保水分散性粒剂1200倍液或75%猛杀生干悬剂600倍液全面保护。发病后可用新型特效治疗性杀菌剂52.5%杜邦抑快净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洒。杜邦抑快净对霜霉病具有内吸传导迅速,见效快、防效显著等优点。此外,在生长期间可喷0.3%的尿素、0.3%的白糖、0.2%的食醋混合液,既可防病,又助生长。在高温季节还可采用高温闷棚法,即选晴天在前一天灌水,并将黄瓜生长点落到高低一致,第二天中午闷棚升温,使温度达到44~46℃(黄瓜生长点处的温度)持续2小时,然后迅速多点降温。初发病时,揭帘前,对中心病株用药液蘸叶,使病斑迅速干枯,控制蔓延。在前期个别发病时,若遇阴雨天,也可在揭帘前采用高浓度药叶蘸叶。
(三)细菌性角斑病
1.症状:主要为害叶病,也能为害茎及果实,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子叶染病,初呈水浸状近圆形凹陷斑,后微带黄褐色;真叶染病,初为鲜绿水浸状斑,渐渐变为淡褐色,病斑扩大后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或四方形,灰褐色或黄褐色,湿度大时叶背溢有乳白色浑浊水珠妆菌浓,干后呈白色发亮菌浓,后期病部质脆易穿孔,别于霜霉病。
2.发病条件: 该病由细菌引起,发病温度为10~30℃,高温条件(相对湿度大于70%)有利于发病,25~27℃病源细菌繁殖速度快。但在低温条件下,黄瓜抗病能力低,在日平均温度12℃以下,湿度越大,发病越严重。另外,秧苗徒长,密度过大,浇水过多,磷、钾肥不足,都会引起发病。
3.防治方法:除选用抗病品种和通过栽培技术防病外,一旦发病,可采用药物防治。发病初期

可喷68.75%易保水分散性粒剂1000-1200倍液或75%猛杀生干悬剂600倍液或77%可杀得干悬浮剂2000倍液,或硫酸链霉素0.025%,或农用链霉素0.04%,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600倍。
(四)炭疽病
1.症状: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而以中、后期发病较严重,主要危害叶片,开始在叶片上出现红褐色、圆形小斑点,逐渐扩大后形成圆形病斑,直径4~18毫米,病斑红褐色,外有一圈黄纹。叶片上病斑多时,往往互相汇合形成不规则形的大病斑,使叶片干枯,干燥时病斑中部破裂穿孔,潮湿时病斑上长出红色粘性物。茎受害时,病斑呈长圆形凹陷,初呈水浸状,黄褐色。
2.发病条件:由真菌性病菌引起,空气相对湿度大于60%,温度为8~30℃时可引起发病,发病适温为24℃。湿度越大越利发病,此外,连作,氮肥过多,大水浸灌,通风不良,植株衰弱发病则严重。
3.防治方法:防治上首先要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增施磷、钾肥,加强通风,定期喷药等。发病后可用68.75%杜邦易保水分散性粒剂1200倍液、75猛杀生干悬浮剂600倍液或20.67%万兴乳油2000-3000倍液、40%福星乳油6000-8000倍液,连喷2~3次。
(五)灰霉病
1.症状:主要危害幼瓜、叶、茎。病菌首先侵染开败的花,致花瓣腐烂,并长出淡灰褐色的霉层,近而向幼瓜扩展,致病部呈水浸状,使幼瓜迅速变软,萎缩腐烂,病部密生灰色的霉层,病花落在叶片上,引起叶片发病,形成直径为20~50毫米的大型枯斑,近圆形至不规则形,边缘明显,表面着生少量灰霉,茎部受害,引起局部腐烂,严重时,茎则折断,整株枯死。
2.发病条件:发病的温度为4~32℃,发病适温为18~23℃,空气相对湿度超过70%时则可引起发病,而以90%发病最快。此外,密度大,浇水多,通风不良时发病较重。
3.防治方法:(1)栽培管理:实行膜下暗灌或滴灌,生长前期及发病后,适当控制浇水,适时晚放风,使棚温迅速达到32℃以上,减少棚顶及叶面结露和叶缘吐水,及时摘除病花、病叶及黄叶,使植株通风透光。加强管理,定期喷药。(2)药剂防治:发病后可用30%爱苗乳油30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或2.5%适乐时悬浮剂2000倍,5~6天喷1次,连喷2~3次。阴雨天可用10%速克灵雾剂(500克/667㎡?次),熏3~4小时,也可于傍晚时喷10%灭克粉尘剂或5%百菌清粉尘剂或10%杀霉灵粉尘剂(1千克/667㎡?次),施佳乐40~60毫升/667㎡。
(六)白粉病
1.症状:苗期到成株均可发病,叶片发病严重,叶柄,茎次之,果实发病少。发病初期叶面或叶背及茎上产生白色近圆形星状小粉斑,以叶面居多,后向四周扩散,呈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

严重时整个叶面布满白粉。发病后期病斑变为灰色,病叶黄枯。
2.发病条件: 该病由气传性真菌引起。在14~30℃空气相对湿度大于20%时既可发病,而以16~24℃,相对湿度75%时发病最快。此外,管理粗放,施肥,灌水不当,氮肥过多,光照不足,苗子徒长,通风不良时发病较重。
3.防治方法: 除栽培要选用抗病品种(如津杂3号、4号),加强管理外,田间发病可用68.75%易保水分散性粒剂1000-1200倍液或40%杜邦福星乳油8000倍液、20.67%杜邦万兴乳油2500倍液或50%硫磺悬浮剂250~300倍,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喷洒。还可采用硫磺熏烟法预防,即于定植前,密闭温室,每100立方米用硫磺粉250克,锯末500克掺匀后,分别装入小塑料袋分放在室内,于晚上点燃熏一夜。发病初还可用27%高脂膜乳剂80~100倍液,5~7天喷洒1次,连续喷3~4次。
(七)疫病
1.症状:幼苗期生长点及幼茎最易被害,初呈暗绿色水浸状萎蔫,逐渐干枯呈秃尖状,不倒伏。成株发病主要在茎基部或嫩茎部,出现暗绿色水浸状斑,后变软,显著缢缩,病部以上叶片萎蔫或全株枯死;同株上往往有几节部受害,维管束不变色;叶片染病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水浸状大病斑,直径可达25毫米,边缘不明显,扩展迅速,干燥时呈青白色,易破裂,病斑扩展到叶柄时,叶片不垂。瓜条或其他部位染病,开始为暗绿色水浸状,逐渐缢缩凹陷,潮湿表面长出稀疏白霉,迅速腐烂,发出腥臭气味。
2.发病条件:该病由土传性真菌引起,发生的温度条件为9~37℃,适温28~32℃。在可发病的温度条件下,土壤湿度大则发病快且严重。此外,连作、土壤排水不良,浇水过勤、地势低洼,土壤粘重的地方易发病。
3.防治方法:加强栽培管理,根据此病的发生规律掌握好棚内温、湿度,提倡小水轻浇,实行轮作,加强中耕,增加土壤通透性,采用嫁接育苗以增强植株抗性。发病前,可用68.75%杜邦易保水分散性粒剂1000-1200倍液、75%猛杀生干悬浮剂600倍液全面保护,发病后选用52.5%杜邦抑快净2000-30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叶面喷洒,7~10天1次,连2~3次,可取得理想防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