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庄子》三言研究综述

《庄子》三言研究综述

《庄子》三言研究综述
《庄子》三言研究综述

第22卷第3期2007年6月

天中学刊

Jo咖aIofTian疝ongVbl.22No.3

Jun.2007《庄子》“三言"研究综述

张洪兴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

摘要:《庄子》“三言”既是《庄子》文章三种最基本的表现形态,又是三种最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自郭象以降,学者们便开始关注“三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研究“三言”。概言之,学者们对“三言”的论述集中体现在“三言”概念及比例(数量)问题、“三言”之间的关系、“三言”在庄子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作用及“三言”的文体功用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庄子;“三言”;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26l(2007)03.0051.04

寓言、重言、卮言,是谓《庄子》“三言”。在先秦其他诸典籍中,都没有出现类似的记载,“三言”可以说是庄子的发明与创造。庄子在《寓言》篇和《天下》篇中作了最早的阐释。《寓言》篇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十九,藉外论之。”《天下》篇说:“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这是《庄子》有关“三言”的最基本论点。

自郭象以降,学者们便开始关注“三言”,但往往仅限于注释层面,注重对“三言”概念的解释,缺乏深入、系统的论述。当代学者开始承林希逸、谭元春、王夫之等人(详见下文)的说法,张默生认为它是“庄子的钥匙”【l】(P1o),高树海认为是“解庄的金钥匙”【21,对“三言”的重要性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并开始从不同角度对寓言、重言、卮言进行阐释。从笔者掌握的情况看,当代第一篇较为全面、具体地论述庄子“三言”的论文,是孙乃沅的《庄子“三言”新探》【3】。目前较为重要的论文有20余篇(这里不包括《庄子》现代文体意义上的寓言研究),专著则没有。概言之,学者们的论述集中体现在对“三言”概念及比例(数量)问题、“三言”之间的关系、“三言”在庄子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作用及“三言”的文体功用等四个方面。

一、“三言”概念及比例(数量)问题

先说寓言。学者们对寓言的解释大同小异,大都强调其寄寓之意,如郭象注云“寄之他人”,郎擎霄言“寄之他人之言”【4】(陀。孙,张默生等人均从此说[1】(P13)。另有部分学者强调其“借”的功能,林希逸认为是“以己之言借他人之名以言之”,谭元春说:“予尝谓《庄子》寓言,借古人口,或写其照,或雪其冤,或败其兴,皆有深心妙理,对书发笑。”f5l孙以楷认为是借“道外之人”宣道的言论【6】(嘲,孙乃沅在考察了寓言之“寓”字和“偶”字的关系之后说:“庄子所说寓言之‘寓’,原应是‘偶’,即偶像之‘偶’,系与‘奇’相对之‘偶’演化而来。寓言中事体对于欲明之大道,是一种偶象,如同按照生物造的木偶土偶,可以想见实物之形体”,“‘寓言’不是‘道所寄寓之言’,而只是道所假借之‘偶’。”f3】不管怎么说,上述论点都是从“籍外论之”这一基点出发的。

对于“寓言十九”中“十九”的解释,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郭象认为,“寄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陆德明《经典释文》中说:“寓,寄也,以人不信己,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也。”成玄英等人都从此说,认为庄子寓言是为取信于人而采取的手段。二是,林希逸在《庄子口义》中说:“‘十九者’,言此书之中十居其九,谓寓言多也。”宣颖在《南华经解》中说:“寄寓之言,十居其九。”陈鼓应在《庄子今注今译》进一步肯定了宣颖的论点,认为“寄托寓意的言论占了十分之九”,以郭象“十言而九见信”为非【7】(P7281。三是,孙以楷等在《庄子今注今译》提出新解,认为是“寓言十之又九条”【6”10、。

关于重言,学者们对于重言的解释观点不一。郭象认为,重言为“世之所重”之言,成玄英疏云:“重言,长老乡间尊重者也,老人之言。”陆德明《释文》曰:“谓为人所重者之言也。”三者说法都是一脉相承的,都代表传统的观点,认为是那些有名望、耆艾之言。但到清代时,郭庆藩之父郭嵩焘则说:“重当为直容切,《广韵》:重,复也。庄生之文,注焉而不穷,引焉而不竭者是也,郭云世之所重,作拄用切者误。”认为应读为重复之“重”,即反复说明的话。此种观点被一些学者所推重,高享《庄子今笺》中说:“重言者,

收稿日期:2007.03.25

作者简介:张洪兴(1970~),男,山东沂源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后。

 

?52?张洪兴:《庄子》“三言”研究综述

古入所言我再言之者。”马叙伦《庄子义证》中说:“重为缠省。《说文》日:‘锺,增益也’,即‘重复’之‘重’本字。重言者,重说耆艾之言也。”

近年来,学者们还在此两种论点基础之上,对重言多有阐发。孙乃沅认为:“重为借重之重,但并非借重其言,而只是借重其人的名目说作者自己的话。”【3】王运生认为:“‘重言’就相当于后来的‘大言’或‘夸张之言’。‘重’有‘增益’的意思,凡是‘增益’语气、‘增益’言语分量、程度的话语就叫‘重言’。”【8】

对于“重言十七”中“十七”的解释,则与对“寓言十九”中“十九”的解释相对应,也有三种观点,即郭象“十言而七见信”说、林希逸等“十居其七”说、孙以楷“重言十之又七条”说。除此之外,王焕镳、曹础基等人认为,“十七”之中的“七”疑为“式”(笔者:式同“一”)之坏字,十一与十九对合,因而所谓“十七”即为“十一”之误【9】(P417)。

关于卮言,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

1.因随变化、无心之言。郭象说:“夫卮满则倾,空则仰,非持故也,况之于言,因物随变,唯彼之从,故日日出。”成玄英疏云:“卮,酒器也。日出,犹日新也。天倪,自然之分也。和,合也。夫卮满则倾,卮空则仰,空满任物,倾仰随人,无心之言,即卮言也。是以不言,言而无保,倾仰乃合于自然之分也。”从卮这一器物的形状特点人手,考察卮言的特点,此说影响甚大,且由此变化衍生出不同的解释,如中正之言,陈景元《南华真经章句音义》中说:“卮器满则倾,空则仰,中则正,以喻中正之言也。日出未中则斜,过中则昃,及中则明,故卮言日出者,取其中正而明也。”

2.支离之言。《经典释文》引司马彪云:“谓支离无首尾言也。”成玄英说:“又解,卮,支也,支离其言,言无的当,故谓之卮言耳。”杨柳桥在《庄子译诂》序言中说:“卮言就是‘支言’,就是支离、诡诞、不顾真理、强违世俗、故耸听闻的语言。”11∞钟泰等人也持此说【ll】。此种学说是音训的结果,与卮的形器不相关连。

3.宴饮之辞。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中说:“卮言,如卮酒相欢之言。”陆西星《读南华真经杂说》:“卮言者,旧说有味之言,可以饮人,看来只是卮酒间曼衍之说。”f12】(P273’谭元春则说:“繁绪单辞,触情触物,谓之卮言。此则手口之间,无日不出,如人饮酒,日弄一卮,天倪融美,穷年不休,所谓闭门著书多岁月也……庄子非如是立言,连狞无极,决难持久。”[5】王闽运《庄子内篇注》说:“卮,觯同字。觯言,饮燕礼成,举觯后可以语之时之言,多泛而不切,若后世清谈。”李炳海则进一步认为,卮言为“先秦祝酒辞”【131。

。..

^’l

4.不一之言。王雾在《南华真经拾遗》中说:“卮言,不一之言也。言之不一,则动而愈出,故日‘日出’。言不一而出之必有本,故日‘和以天倪’。天倪,自然之妙本也。言有其本,则应变而无极,故日‘因以曼衍’。言应变而无极,则古今之年有时而穷尽,而吾之所言无时而极也,故曰‘所以穷年’。此周之为言,虽放纵不一而未尝离于道本也。”【12】(P245)

5.“漏斗式”之辞。张默生在《庄子新释》中说:“卮是漏斗,卮言就是漏斗式的话……漏斗之为物,是空而无底的,你若向里注水,它便立刻漏下,若连续注,便连续漏,就是江河之水,只要长注不息,它便常漏不息,汩汩涛涛,没有穷尽,几时不注了,它也几时不漏了,而且滴水不存。庄子卮言的取义,就是说,他说的话,都是无成见之言,正有似于漏斗。他是替大自然宣泄声音的,也可以说是大自然的一具传音机。”【1"15)

6.圆言。章太炎说:“此以圆酒器状所言,是取圆义,犹云圆言耳。”屠友祥《言境释四章》中说:“卮言,为圆言,为道言。”【14】(P182)

7.矛盾之言。孙以楷、甄长松《庄子通论》中说:“‘卮言’应释作矛盾之言……‘卮言’即‘是不是,然不然’之类超然于是非彼此的矛盾语式。”【6】(P9)

另外,有学者还论及卮言的特点与形式。张小琴《试析庄子的言说方式》中说卮言具有自主性、多样性和无本质性的特点【”】,李孺义《论‘卮言’——道体论形而上学的语言观》中分析卮言具有完全否定式、完全悖言式、完全同义反复式、隐喻式等四种形式【l61。

二、“三言”之间的关系

“目L1wH,^月≮

学者们对“三言”之间关系的论述,可概括为卮言为本说、寓言为本说、相融说、并列说四种观点。

1.卮言为本说。王夫之《庄子解》说:“凡寓言重言与九、七之外,微言间出,辨言曲折,皆卮言也。…‘寓言重言与非寓非重者,一也,皆卮言也。”刘凤苞《南华雪心编》:“诸注多以寓言、重言、卮言并列,不思寓言者寄之他人,重言者托于耆艾,缘有所指以证其言,卮言独无所指,不过谓言之随时而出,如卮之泄水,即此寓言两项出之无穷,但是和以天倪。安得以三项并列,至令脉络不相贯穿哉?”【1’71张默生认为:‘《庄子》全书皆卮言,故不复以数计之,寓言、重言莫不在其范围之内也。”【l】(P622)张梅说:“可以说,卮言是总集,寓言是卮言的子集,重言又是寓言的子集。”【18】徐克谦也说:“‘寓言’与‘重言’是配合‘卮言’的两种具体的表现手法,是从属于‘卮言’的。”【19】(P129)

2.寓言为本说。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也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闻一多也说:“一部《庄子》几乎全是寓言。”【20】P86’王丽梅则认为:寓言是庄子阐述个人理念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无论“重言”还是“卮言”都是“寓言”,前者概括了“寓言”的使用方法,后者概括了“寓言”的使用特点,三者并述使人们更清楚地理解《庄子》寓言型的表达方式【21】。

3.相融说。又分为二种情况。一是交叉说。寓言包括重言,卮言与寓言、重言交叉。高树海说:“‘寓言’、‘重言’实质上都是寄寓之言,只是‘重言’借重有名望的人说出而

 

张洪兴:《庄子》“三言”研究综述?53?

已。‘重言’是‘寓言’的一部分,所以才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是论道之言,它无处不在,随时涌出(‘日出’),因此它与‘寓言’、‘重言’存在着一块交叉共有的领地。如果用数学上集合的概念来解释‘三言’关系的话,那么‘重言’是‘寓言’的子集,‘卮言’和‘重言’和‘寓言’之间都是交集关系。”【2】二是混融说。寓言、重言和卮言浑然一体。杨柳桥认为:“在《庄子》全书里面,这‘三言’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浑然一体的。在每一篇里,有的某一章就是‘寓言’,某一章就是‘重言’,某一章就是‘卮言’;在每一章里,有的某一节就是‘寓言’,某一节就是‘重言’,某一节就是‘卮言’,也有的某一章在文字形式上是‘寓言’或‘重言’,而在思想内容上却是‘卮言’。例如,《逍遥游》篇,‘北冥有鱼’一章,从整体上看,它属于‘寓言’形式;而其中所援引的《齐谐》之言和夏革回答殷汤的话,就属于‘重言’,同时也是‘寓言’;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个结论,便是‘卮言’。”【10】(P6)4.并列说。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从比例上说,王焕镳、曹础基等人认为,《庄子》一书寓言占了十分之九,而“重言十七”之中的“七”疑为“式”之坏字,“重言十七”实应为“十一”,十一与十九对合,卮言则是穿插在寓言和重言之中经常出现的零星之言,这里寓言和重言实为比例关系。二是从数量上说,孙以楷等人认为,“寓言十之又九条,重言十之又七条,卮言时常出现,以调和是非”,这里寓言和重言是数量上的并列关系。

三、“三言”在庄子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作用

关于“三言”在庄子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作用,也是学者们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论述颇多,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突破言意困境的手段,二是释道的载体。

1.突破言意困境。学者们一般认为,庄子“三言”的产生,是受其言意观的影响,因为在庄子看来,“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北游》),庄子主张“无言”之言。颜世安在《庄子评传》中说:“道与言之间的关系,庄子本质上是认为道不可言。这种观点的本意,是瓦解人们通常在语言上的自负,并进而瓦解‘师其成心’的自我中心态度。”【22】(P261)进而,颜世安又指出:“寓言和重言(引述名家耆老之言)讲的都是庄子重视的叙述方法,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卮言。卮言不是方法,而是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无心’……卮言则是不守成见之言,所以是无心之言,随意之言。《庄子》中前后多次讲到‘忘言’之言,‘无可无不可’之言,都是这个意思。”【22】(P268’在这一方面,朱哲《先秦道家哲学研究》、包兆会《庄子生存论美学研究》、徐克谦《庄子哲学新探——道?言?自由与美》等著作中都有专章论述。

2.释道的载体。庄子“三言”既然是作为庄子突破言与道之困境的手段,那么,“三言”自然而然也就成为庄子释道的载体。朱哲《先秦道家哲学研究》中说:“寓言、重言、卮言浑然一也,皆‘道言’也:寓言,寓道之言;重言,重道之言;卮言:卮道之言。卮言曼衍,道之曼衍也;重言为真,道之真故也;寓言为广,道之广也。寓言重形象,就道之殊相言;卮言重抽象,就道之共相言;重言重史实,就道之理据言。”【23】(P233’顾文炳认为,“三言”是庄子体道的形式,其中,寓言是依托生活中生动有趣的故事,通过层层联想,去领悟虚冥无形的“道”;重言是《庄子》中引用古人、前人的语言,以增加内容的说服力和效果感;卮言是借“欹”这种酒器来形容“道”,也就是形象地把“道”的性质、形状自然而然地说出来【24”103、。白本松则认为,寓言和重言是体现“自然之道”的,卮言是符合“自然之道的”【25"1121。上述说法都是紧扣言与道的关系展开的。应该说,学者们对“三言”在庄子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作用认识还是比较充分的。

四、文体的功用

关于“三言”的文体功用,已有不少研究者予以关注。宋时林希逸在《庄子口义发题》中说:“庄子……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虽其分次第如此,而所谓寓言、重言、卮言三者,通一书皆然也。”认为《庄子》一书,是由寓言、重言、卮言构成的。且林氏在阐释《庄子》中的人名、地名、故事时,也多以“三言”解之,如《逍遥游》篇有肩吾、连叔等人名,林希逸解释说:“肩吾、连叔皆未必有此人,此皆寓言。”《人间世》篇有“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的故事,林希逸解释说:“尧禹无此事,皆寓言。”说明林希逸对“三言“的文体特征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明末王夫之在《庄子解?寓言》篇中说:“此内外杂篇之序例也”,“此篇与《天下》篇乃全书之序例。古人文字,序例即列篇中;汉人犹然,至唐乃成书外别为一序于卷首,失详说乃反约之精意。”王夫之把《寓言》篇作为全书的序论,就《寓言》篇的文本结构而言,王夫之所言当是着眼于篇首几段,即庄子具体论述“三言”问题而言的,这里已涉及到《庄子》一书的体例、写作笔法等问题。与林、王二人不同,谭元春则主要是从表现手法方面来谈“三言”的文体功用的,他认为,庄子之作寓言,就如诗中所用比兴,“其言辩而竦听,多不见于他书,故得独奇。又字句皆得天巧营构,故遭人惊喜,独灵千古”【5】,因而作者虽不曾“竖一义,拈一语”,却可以“信心游行,随手摹索,反在无字句处,有一漆园叟栩栩见梦也”【261。这里有一点需要指出,综览谭元春在《庄子南华真经(评点)》中对“三言”的论述,可以说他是在古代《庄子》学史上,第一个高度重视“三言”并对其进行阐释的人。

之后,学者们在上述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三言”的文体功用进行了探讨。郎擎霄《庄子学案》中说:“庄子文思宽大,文体不一。据周自谓,不外乎寓言、重言、卮言三者。”【4】(P203’杨柳桥对此作了更为详细的论证:“寓言是文章的基本形式,卮言是思想学说的具体内容,重言是借以申明思想学说的一些往古佐证。所以《天下》篇说:‘以卮言不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寓言》篇把‘寓言’放在第一位,它是从《庄子》文章的主要形式说起的;而《天

 

?54?张洪兴:《庄子》“三言”研究综述

下》篇把‘卮言’放在第一位,它是从《庄子》思想的具体内容说起的;两者各有所属,并没有任何矛盾。那么,《庄子》的思想学说,主要表现在它的‘卮言’和‘寓言’两种形式里面,它主要的是通过‘寓言’的文章形式来表达它的‘卮言’的思想内容的。‘卮言’和‘寓言’是统一的,而‘重言’又统一在‘寓言’和‘卮言’之中的。‘卮言’和‘寓言’,也就是《天下》篇‘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10】(P7’边家珍也说:“可以说,‘卮言’是为体,‘寓言’、‘重言’是为用,‘寓言’、‘重言’都是为‘卮言’服务的。”【27】

除上述论点外,高树海还从散文形神关系上着眼,认为:“从《庄子》文章的结构上看,‘寓言’、‘重言’是散文的‘形’,而‘卮言’则表散文的‘神’。”【2】张小琴则从卮言的特点出发,认为“庄子的文体形式就是以寓言和重言为基本表现手法的卮言”,也可备一说【151。

参考文献:

【l】张默生.庄子新释[M】.济南:齐鲁书社,1993.

[2】高树海.解庄的金钥匙——《庄子》“三言”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7,(1).

[3】孙乃沅.庄子“三言”新探[J].中华文史论丛,1983.[4】郎擎霄.庄子学案[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5】谭元春.庄子南华真经(评点)?人间世[M].崇祯八年刊本.

[6】孙以楷,甄长松.庄子通论[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5.

[7】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8】王运生.什么是重言、卮言叨.昆明师专学报,1995,(3).[9】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0】杨柳桥.庄子译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1】钟泰.庄子发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2】谢祥皓,李思乐.庄子序跋论评辑要【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13】李炳海.《庄子》的卮言与先秦祝酒辞【J】.社会科学战线,1996,(1).

[14】屠友祥.言境释四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5】张小琴.试析庄子的言说方式[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1).

【16】李孺义.论“卮言”——道体论形而上学的语言观[J】.哲学研究,1997,(4).

[17】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卷七)[M】.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刻本.

【18】张梅.重估《庄子》的语言艺术——卮言[J】.东方论坛,2003,(2).

【19】徐克谦.庄子哲学新探——道?言?自由与美[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0】李定凯.闻一多学术文钞?周易与庄子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3.

【21】王丽梅.《庄子》“寓言”、“重言”和“卮言”正解[J】绥化师专学报,2005,(3).

[22】颜世安.庄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23】朱哲.先秦道家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4】顾文炳.庄子思维模式新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5】白本松.先秦寓言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26】谭元春.庄子南华真经(评点)?应帝王【M】.崇祯八年刊本.

【27】边家珍.《庄子》“卮言”考论[J】.文史哲,2002,(3).

[责任编辑张彦群]

AS1lmm哪On劢甜口懈∥Sanyan"

ZHANGHoI培一xing

(E弱tChinaNomalUniversi够,Shanghai200062,China)

Abstract:“S锄y姐,’isthreemostbasiceXpressionfo】fmsin劢“口,擎faIldanisticexpressiontact.SinceG钆甜切曙,thescholarshavebeglllltopaya仕entionto“S锄y肌”,蚰dstIldiedit疗Dmdifferent锄gle孤ddi仃erelltlevel.Aninall,t11escholars’arg吣entsfocusesonfouraspects:problemsofconc!毫ptandproponion(quanti锣),therelationsamong吐lem,thesigni蠡eallcein2兹甜讲辔zfphilosophy,孤dme缸lctionofstyle.

1(eywords:j劲材珊zgzf;Sanyan;stIldy;summary

 

《庄子》"三言"研究综述

作者:张洪兴, ZHANG Hong-xing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

刊名:

天中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ZHONG

年,卷(期):2007,22(3)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27条)

1.张默生庄子新释 1993

2.高树海解庄的金钥匙--《庄子》"三言"论 1997(1)

3.孙乃沅庄子"三言"新探 1983

4.郎擎霄庄子学案 1924

5.谭元春庄子南华真经(评点)·人间世.崇祯八年刊本

6.孙以楷.甄长松庄子通论 1995

7.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1983

8.王运生什么是重言、卮言 1995(3)

9.曹础基庄子浅注 2000

10.杨柳桥庄子译诂 1991

11.钟泰庄子发微 2002

12.谢祥皓.李思乐庄子序跋论评辑要 2001

13.李炳海《庄子》的卮言与先秦祝酒辞 1996(1)

14.屠友祥言境释四章 1998

15.张小琴试析庄子的言说方式[期刊论文]-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1)

16.李孺义论"卮言"--道体论形而上学的语言观 1997(4)

17.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卷七).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刻本

18.张梅重估《庄子》的语言艺术--卮言[期刊论文]-东方论坛 2003(2)

19.徐克谦庄子哲学新探--道·言·自由与美 2005

20.李定凯闻一多学术文钞·周易与庄子研究 2003

21.王丽梅《庄子》"寓言"、"重言"和"卮言"正解[期刊论文]-绥化学院学报 2005(3)

22.颜世安庄子评传 1999

23.朱哲先秦道家哲学研究 2000

24.顾文炳庄子思维模式新论 1993

25.白本松先秦寓言史 2001

26.谭元春庄子南华真经(评点)·应帝王.崇祯八年刊本

27.边家珍《庄子》"卮言"考论[期刊论文]-文史哲 2002(3)

相似文献(0条)

下载时间:2010年5月16日

我眼中的庄子,读庄子有感

“其文则汪洋,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是鲁迅对庄子做出的评价,庄子的弟子魏牟则说庄子的思想“无南无北,奭shi然四解,瀹yue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道”。可以说,庄子是我们智慧的开发者,文学的引路人。 走向逍遥 庄子是战国时代宋国蒙地的一位读书人,其活动年代大致与孟子、惠施同时。庄子家境贫寒,早年曾出任过漆园吏,后来不再出仕,布衣终生。在中国古代,“士之失仕尤农之失耕”,不入仕途,没有俸禄,便失去了生活的经济来源,生活的困苦是可想而知的。为了维持生存,庄子钓过鱼,编织过草鞋,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还要靠借贷度日。他住在穷街僻巷,看起来面黄肌瘦,显得非常疲惫。 庄子不入仕途是入仕无门的缘故么,虽是一个没落贵族,在他一生中却不乏进阶为官、食禄千钟的机会,像他这样富有才华又周游过列国的人,是各国网罗拉拢的对象是完全可能的,显然他并不是入仕无门。而是自愿放弃仕途的,追究原因要看他处曾的情境。 能仕而不仕,自愿放弃仕途,这是典型的隐士行为,后人往往据此认为庄子是弃世的隐士。不入仕途的原因是品格高洁,尘埃富贵。但庄子弃仕并非弃世,他不入仕途不能说明他没有救世的愿望,和一般遁迹山林、与世隔绝的隐士不同,庄子始终生活在人群之中,他不但和朋友、弟子探讨人生的各种问题,还周游列国,频繁与各国君主会晤交谈。 从庄子与楚威王使者对话中,一句“宁生而曳尾涂中”可以看出庄子不入仕途不是因为不想为,而是考虑到生命之虞不敢为,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说明苟全性命于乱世,是保全生命待时而出的权宜之计,他是有用世之心而无法用世,有救世理想而不能实现,所以他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士有道德而不能行,惫也”是他内心真实的写照。 当人用世之心不泯,无法忘却尘世时,那么即便他回归自然,独处山林,在远离尘嚣的高山丛林,依然不能彻底摆脱痛苦的侵扰。庄子曾叹:广阔的山林,优美的环境,但若心神不畅,精神便不能享受。“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庄子抑郁愁闷的呼吸,不是身临其境,又怎会有如此之深的感触! 可见,如果任这种”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戚”的状况持续下去,那人的精神非得因长期压抑而崩溃,痛苦愈深寻求解脱之道愈切,为了排遣内心的焦灼和忧虑,庄子开始寻求精神出路的探索。 在《逍遥游》中,庄子写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徙于南冥不畏路途遥远,然而“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在没风的日子里,大鹏如图搁浅的船舟陷入了困境,非但达不到理想,还要见笑于在蓬蒿中腾跃而上、决起而飞的小雀。这是大鹏的悲哀,也是一个胸怀凌云大志的人士的悲哀!在古社会,信奉儒家思想的士人,其最高理想是治国平天下,可是他们救世理想的实现却有待于时。如果时运不济别说救世理想得不到实现,就连日常生计都要成问题。多少士人一辈子怀才不遇,在悲叹惆怅中了却残生。大鹏也是庄子痛苦人生的真是写照。庄子以精神超越为特征的逍遥学说曾经抚慰了千百万颗痛苦的灵魂,但这却是他在痛苦中精神探索的结果。 庄子的痛苦来自现实和理想无法调和的矛盾。虽然庄子和老子齐名,但他并非一开始就信奉道家虚静无为,而是受教于儒家弟子颜回门下。而凡是忠实信奉儒家救世理想的人大多无法摆脱陷入困境难以自拔的苦恼。正是社会理想的破灭,导致他思考,促使他醒悟,最终皈依了老子大道学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淡泊无为、游心大道为特征的逍遥人生理想。从救世走向逍遥,正是庄子从痛苦中寻求解脱的精神探索历程。而这个过程,则是他致力于摆脱人生困境的过程。最终他跳出了四种限制,那就是空间、时间、生死、义利。 庄子和惠子在讨论有用无用的问题上便体现了他们的差异。

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文献综述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文献综述摘要:教师专业化是当前国际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日益受到关注,但我国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却不容乐观。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学者有关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内容主要涉及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概述,影响因素,基本阶段以及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途径和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概述 1.教师专业发展 刘湘溶在《简析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中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个人成为教学的专业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的一个转变过程”。[1] 周慧霞在《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探究》一文中提到:“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下教育改革实践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是适应当今时代潮流与改革潮流的。”[2] 2.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很多资料以及国内外的一些文献研究得出:就专业发展而言,语文教师应有什么不同数学教师之处,小学老师应有什么不同之于中学老师之处,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这方面可资利用的研究成果,而这样的分学科分学段的教师专业发展更有助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 周慧霞主要从语文教育要求的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来阐述小学语文的专业发展。她认为,语文教师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要真切地体会到语文学科所具有的深厚的人文魅力;再次语文教师要树立言语本位的教学观和语文教学的实践观。最后,要实现这些观念的转变,首先需要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扮演,努力在各个方面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周慧霞认为,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小学语文教师在一定的专业发展背景支持下,通过反思基本认同或形成新的小学语文教育理念,并不断扩充、更新原有专业结构,主动实现自我的专业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教师作为主体性因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但要实现如理论上所提倡的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现实的影响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人为的氛围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1.外部因素 周慧霞认为外部原因有以下几个:

庄子内篇应帝王

读《庄子·应帝王》有感 应帝王是庄子内篇的最后一篇,主旨是治世之道,道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其丰厚内蕴涵盖宇宙人生,所以为政之道必然要发源于万物之大道。 首先从篇题来看,郭象注曰:“夫无心而任乎自化者,应为帝王也。”沈一贯曰“:无心而任化者,不求为帝王而默应帝王之道者也。”刘辰翁曰“:应世为帝王也。”从这些注释来看“应帝王”理解的关键在于“应”和“帝王”两个方面。但我认为“帝王”不应该合在一起解释,帝王是个统称,史书一般都是分开说的,帝指皇帝,王是帝所封,两者不在一个级别,编史书的都不会把这两字放一起,那是死罪。而且在春秋战国时代是没有帝的,周天子为王,诸侯国的等级是公侯伯子男,秦始皇才是“始皇帝”。 所以这里的“帝”我认为是“自然”,养生主里有“古者谓是帝之悬解。”成玄英《疏》:“帝者,天也”。“应”在这里理解为顺应,如《齐物论》“: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应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镜,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此多处之“应”,我以为皆是因顺之意。又“王”作动词讲,所以,我认为篇名的意义是顺应自然之道才能称王。而“王”也并非是权力意志的强加者,正如老子所说“: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弗唯弗居,是以不去。”此处主宰者虽具有统摄作用,但自身却不以为主宰。又如《逍遥游》中所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本文对政治领域的君主有更高层次的要求,把治国提升到了“道”的高度,它主张对自然原则的尊重,这体现为对“道”的顺应无为。“道”是万物本源,暗含于一切事物的本然存亡过程,而本文主要讲为王之道,它将“道”限定于治世的范围内,但作为治世的内涵,仍与自然、人生的大道相通,正所谓万物一马。 文章开篇从齐物论中的“四问四不知”引发,主要针对最后一问“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这一点,从而进一步通过泰氏和有虞氏的对比诠释了何为“不知”,有虞氏可以说是有“知”君主的代表,他通过仁义思想教化世人。庄子认为这种以伦理道德使人规范的方法可以获得百姓之心;但同时他也指出了其遗憾之处,即“未始出于非人”。宣颖认为是“未能超然于物之外也”。可理解为不是出于人自身的向善,是不自然的,仍然被外物所累。可以说,道家对儒家仁义思想的批评,不是对仁义道德本身的否定,而是对固定的外在形式的否定。 从道家的自然无为来看,庄子认为儒家的仁政、法家的法治其实在形式上有其共通之处,都是用固定外在的形式教化人,只不过采取的方式有温和与暴力之分。所以在第二章里面对“经式义度”的强制主张,作者借狂接舆之口更直指其“欺德”行为。在庄子看来,君主治世不应以统治者的主观意志作为法度的制定原则,强行使被统治者服从遵行,违反了明主顺任自然的治世原则。如果说有虞

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现状调查与分析

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引言 随着小学数学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师越来越重视课堂上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思路能否顺利地实施,课堂提问是一个关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 课堂提问是课堂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简单易行的教学方法,是沟通教师、学生、教材联系的桥梁和媒介。好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切实际的提问则会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但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见到这种情形:教师为了表示自己是在运用“启发式”教学,也为了使课堂气氛“热烈”起来,一节课竟提问了几十次,也不考虑问题的难易和提问的效果,教室里数不清的小手在乱晃,真叫人眼花缭乱;教师为了让人感觉是运用问题模式教学,不考虑提出问题的针对性、指向性,也不考虑问题提出是否符合学生的思维层次,然而有的学生对答入流,有的目光呆滞;更甚有教师提出问题后,总是一个紧接一个地指名回答,而对于每个学生的发言则不置可否,不作评价。最后当某个学生答对了,教师便喜形于色,对这位学生大加表扬一番,于是这一提问回答的环节就随之结束。至于答错的学生错在哪里?是不准确?不完整?还是答非所问?答对的 学生对在哪里?学生都一概不知,教师也从未关注。 我们认为,问题的难度控制是问题设计的关键,问题太难会导致课堂陷入“僵局”,问题太易会导致课堂变成“闹市”。因此,问题

的设计一定要难易合理。此外,课堂提问要把握好时机,提问并不是越多越好,课堂提问是否成功,主要是看提问能否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是否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要选准时机,使提问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基于此,我们对三至六年级其中的147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并作此调查分析报告。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与分析: 我们对学校三——六年级其中的147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基本内容有:问题内容本身和教师与学生的行为两个方面。 (一)在问题内容本身:针对研究需要我们在问题内容本身中设置了8个方面的调查,调查结果如表1:

浅析庄子庄子哲学中天人关系

浅析庄子哲学中的天人关系 张云天 摘要:天人关系是我国古代哲学中一个重要的范畴,也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对于全面理解我国古代哲学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庄子以“自然”来说明天的含义,首次提出天与人的矛盾关系问题。通过“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理论的提出,庄子从二者的统一性与对立性两方面全面论述了天人关系,深化了理论基础,使天人关系这一古老的哲学论题焕发了勃勃生机。本文从庄子的天人关系理论出发,对其理论进行简要分析和阐释,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庄子及其思想。 关键词:庄子天人关系天人合一天人相分 一,中国古代哲学中“天”观念的变化 现代中国的哲学家冯友兰教授曾经将中国的古典中出现的“天”的类型分为“物质之天”、“主宰之天”、“运命之天”、“自然之天”、“义理之天“五种,日本现代学者也将其分为“宗教的立场”、“哲学的立场”、“科学的立场”三种类型。今年来,我国学者主要把“天”的概念分为三种进行研究,第一种作为巫术性、宗教性的主宰者或鬼神的“天”;第二种作为哲学性、伦理性的规范或规律的“天”;第三种作为科学性、物理性的天空或法则的“天”。 1.周代的“天”观念及“天命”思想 天的观念最早出现于西周初期,它原本是西周时代的主宰神,其先驱就是商代被称为“帝”或“上帝”的最高神。《尚书·大诏》曰: “天降威,知我国有疵,民不康。”《诗经·邺风·北门》曰: “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左传·哀公二十九年》有云“天祸郑久矣”。从这些关于天的记载来看,西周时期所说的天与殷商时期所说的“上”和“帝”具有相同的意义,也是一个宗教概念,指能够主宰人事吉凶祸福的人格神。这些作为具有超越自然界与人间一切事象力量的神而被信仰,称为了后来中国的各种各样“天”思想之源。 与商代不同,周代的“天”除了巫术和宗教意义上外,还具有伦理价值上的尝试,给有德者赋予“天命”一类的吉福,带给不德的为政者以夺取“天命”一类的凶险。殷纣王因不德的缘故失去了曾经有的“天命”,而被驱逐下了统治天下的王位,而周武王则是因有德的缘故新受了“天命”而即位为新的天子。为了确保“天命”,维持王朝,使国家安定,就需要有被“天”承认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要实行祭祀和礼乐教化等制度。 2.春秋战国时期“天”观念的变化和天人关系的提出 西周末年,无神论思潮流行,至春秋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上帝的权威衰落,宗教意义上的天命论遭到批判。随国季梁以重民思想否定神的权威,他说: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先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周内史叔兴说:“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吉凶由人。”他将人事与天灾区分开来,否定了天的意志;郑国子产也说:“天道,人道迩,非所及也”,表现出天人之分的思想。 到了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天人关系的论争更加活跃,孔子强调人的理性自觉,尊重人的主体性,注重人为。孔子重视作为人们都应该知道的对象“天命”,在《论语·为政》中说道:“五十而知天命。”同时他虽然承认“天命”的存在而使用了这个词语,但却革新了其中所包含的旧内容。他在《论语·先进》中面对颜渊死时,说道:“噫,天丧予,天丧予。”这里的“天命”更侧重于存在人间力量的彼方,起作用的社会规律。[1]

教学风格的分类

教学风格的分类 课堂教学风格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认为,按照如下的方式进行划分,是比较贴切的。 (一)理智型教学风格 这种风格主要表现在,教师讲课深入浅出,条理清楚,层层剖析,环环相扣,论证严密,结构严谨,用思维的逻辑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理智控制课堂教学进程。学生通过听教师的讲授,不仅学到知识,也受到思维的训练,还受到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的熏陶和感染。虽然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不苟言笑,但内心却充满对知识的透彻理解和对人的理智能力发展的执著追求。 一般说来,在数学等学科的课堂教学,采用这种风格的教师相对较多一些。 (二)情感型教学风格 这种教学风格的表现是,教师讲课情绪饱满,将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融于对学生的关心、教导和期望之中,充满着对人的高度尊重的信赖。讲到动情之处,往往情绪高涨,慷慨激昂,滔滔不绝,扣人心弦,给人以震撼人心的力量,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师生之间在理解、沟通的前提下,共同营造出一种渴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热烈气氛。学生在这样的教师引导下,所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训练价值,还包括人格、情感的陶冶价值。

相比内向型性格的教师而言,外向型性格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常常采用情感型教学风格。 (三)自然型教学风格 这种教学风格的主要特点是,教师讲课亲切自然,朴实无华,没有矫揉造作,也不刻意渲染,而是娓娓而谈,细细道来,师生之间在一种平等、协作、和谐的气氛下,进行默默的情感交流,将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融于简朴、真实的教学情景之中,学生在静静的思考、默默的首肯中获得知识。教师讲课虽然声音不高,但神情自若,情真意切,犹如春雨渗入学生心田,润物细无声,它虽没有江海波澜的壮阔,却不乏山涧流水之清新,给人一种心旷神怡、恬静安宁的感受。 (四)幽默型教学风格 这类教学风格所体现的最大特点是,教师讲课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动人心弦。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犹如画龙点睛,给学生开启智慧之门;一种恰如其分的幽默,引来学生会心的微笑,如饮一杯甘醇的美酒,给人以回味和留恋;哲人的警句、文化的箴言不时穿插于讲述中间,给人以思考和警醒。听这样的教师讲课,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在轻松、愉快和笑声中获得人生的启迪,获得心智的训练,变机械学习、被动模仿为心领神会、主动思考。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言,这是一种值得着力陶铸和追求的教学风格。 (五)技巧型教学风格

《庄子》内篇·德充符原文及译文

《庄子》内篇·德充符原文及译文 作者:庄子及门徒 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 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常季曰:“何谓也?”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 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常季曰:“彼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为最之哉?”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受命 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尧、舜独也正,在 万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众生。夫保始之徵,不惧之实,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将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犹若是,而况官天地、府万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者乎!彼且择日而登假,人则从是也。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 申徒嘉,兀者也,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其明日,又与合堂同席而坐。 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今我将出,子 可以止乎?其未邪?且子见执政而不违,子齐执政乎?”申徒嘉曰: “先生之门固有执政焉如此哉?子而说子之执政而后人者也。闻之曰:‘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今子之所 取大者,先生也,而犹出言若是,不亦过乎!”

教师素质文献综述

教师素质研究文献综述 海南师范大学作者:邵锐 前言 新世纪到来,时代的飞速发展,人类文明的高度进步,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应以怎样的素质面对教育的改革,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认真思考。不少国家在大力进行教改时,都不约而同地把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作为突破口,或视为决定性环节。“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教育的质量”。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他们胜任本职工作的基础,不大力提高,就不能适应教改发展的要求,教改也将是不可能的。未来学校和教育的质量、人才的质量,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对教师素质的研究,有关教育的未来发展,对搞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当前的许多关于教师素质研究的文献关于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存在许多的相似之处: 一、思想道德素质,包括“职业思想”和“职业道德”两部分。前者主要是从政治方向方面提出的要求,解决立场、理想、信仰等问题;后者主要是从精神、行为方面提出的要求,要求教师应具有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 二、文化科学素质,包括一般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基础知识主要指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也即是要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具性学科(如外语)知识;专业知识是指教师所教学科的知识,这是教师胜任其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应具有的职业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三、职业能力素质,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组织能力。教育能力,能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育,侧重于心理教育,进行思想引导。教学能力,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收获知识,并且能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学习,提高学习兴趣。组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更为有效的管理学生,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 四、承担社会责任的素质。教师应关注人类命运,承担社会责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不仅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能力及活泼向上的心理状态。这是现今社会赋予教师的一种社会责任。这种胸襟,这种责任感,是教师思想素质的根本。 五、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教师应该有健康的身体在教师的职业病中,患病率排在前两位的为咽喉炎、脊椎病。其中患咽喉炎的人数占教师人群的40%,患脊椎病的也高达20%,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还有增加的趋势,“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群体的健康观念与现状,能否胜任其肩负的历史重任,无疑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只有教师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用更多的精力在教学上。心理素质,教师要坚韧、刚强、自信、自强,爱心,耐心。时代变化了,教师的职责也变化了,无疑地,给教师带来了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教师教育对象是有思想、有活力,并且担负着新世纪建设任务的独生子女,自然,其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教师只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要求,以平和的心态进行教学。 六、了解和掌握新科技的能力。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对科技的适应能力,要求教师了解新知识、新技术。新世纪是信息社会,教师与信息、培养人才息息相关。由于信息的迅速传播及电子技术的广泛使用,就使传统的教与学的内容不能适应今天—明天的需要。教师必须能够及时调整或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探求综合贯通新知识(或现代知识)学习新科学技术,适应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摘要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对于注重逻辑思维的数学课堂来说,尤为重要。从现今的一些课堂现状以及观察到的课堂提问实例中我发现小学教师课堂提问的低效甚至无效。本文深入研究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问题行为,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进行具体审视,找出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分析,针对具体问题来提出相关解决对策。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能更清楚地认识到课堂提问对学生的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的影响,反思课堂教学目的的真正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研究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classroom questioning is an important link. For mathematics classroom focus on logical thinking,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rom the current instance of some class status and the observed classroom questioning I found in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classroom questioning of inefficient or invalid. This paper studies deeply the problem behavior of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s classroom questioning, specific look at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find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s classroom questioning and its analysis, aiming at specific problems to put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this topic, we can more clear understanding to the classroom questioning to the students' thinking and language expression ability, understanding ability, the influence of reflection on the real meaning of classroom teaching objectives. Key Words: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questioning research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主渠道和“铺路石”。巴西教育学家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曾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1这就充分说明了在教学中只有实现师生、生生间的有效对话、多向交流,学生才能享受到真正的教育。对于教学对话而言,提问的地位是不可小觑的。提问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为学生学习提供方向性指引必须具备能够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用创新的视角认知和改造世界。由此可见,提问无论是对教师组织教学还是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使课堂提问产生一些误区。为什么会这

庄子练习1

20 《庄子》故事两则 姓名:班级: 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一,想象奇幻;第二,构思巧妙;第三,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如螳臂当车、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第四,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一、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相梁( ) 鹓 ( ) 醴泉( ) 鸱( ) 吓( ) 鯈鱼() 2、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填空: 本文选自《》,《》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家经典之一。庄子,名,相传为时期国人,是家,家代表人物。 二、检查导入: (1)、解释下列词语: 相梁:或:搜于国中:止:醴泉: 于是:而吓我:濠梁:是鱼之乐也: 安知: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 全:云者: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欲代子相。②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③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④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⑤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⑥请循其本。 ⑦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搜于国中三日三夜②于是鸱得腐鼠③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④鱼之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⑤子故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二、探究展示: 1、庄子讲鵷鵮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3、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3、结合两则故事,比较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 4、美点寻踪,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三、练习反馈: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庄子来,欲代子相.②于是 ..鸱得腐鼠③搜于国.中三日三夜④安.知鱼之乐⑤请循.其本.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②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三)、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与”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呼尔而与.之 C.吾谁与.归 D.吾与.徐公孰美 (四)、问答题 1.庄子是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例如、。2.庄子在文中将自己比作的“鸩鶵”,将惠子比作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鸱”,把“腐鼠”比作,巧借鸩鶵的故事辛辣地讥讽了惠子。 3、文意理解: (1)、在《惠子相梁》中,庄子用什么比喻自己?这说明庄子是个怎样的人?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简体横排,庄子内篇、外篇、杂篇全文33篇,分章节,加书签

庄子 作者:(战国)庄子 目录 逍遥游回目录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宋人次章甫而适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杳然丧其天下焉。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

教师教学风格

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个性化的教学风貌和格调。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十八年的教学经历,培养了我理智型的教学风格。 一、平实中见思维的严密 平实也是一种美,不需要华丽的多媒体课件,也不必设置热闹的讨论场面,只需要引导学生认真的听、静静的想,师生间、生生间有着平等的互动,清晰的争论。我的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实效、实用,更关注学生的发展。 二、简约中显课堂的高效 我的数学课堂追求简约。简约不同于简单,是摒弃一切不需要的奢华与作秀,从而使课堂变得更为简洁、深刻,进而达到优质和高效。 要想使课堂简约高效,课前准备充分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教材是承载课程标准理念的主要载体,是主要的教学资源,也是教与学的主要凭借。在感悟教法的基础上,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中的某些不足,大胆地改进、补充和重组,积极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把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各种课程资源都用来服务教学、服务学生,这样才使我的数学教学“活”起来,“实”起来。 课堂教学的实施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我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视课堂气氛,尽量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师生处于最佳状态下的交流,有利于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都有一个积极、愉悦的心理体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的学习探索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三、理性中促能力的提升 数学课堂是需要实效的,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和数学能力的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具体的形象可感的,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发现数学问题,并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理性的数学课堂要让学生自己学会去观察、去思考、去推导、去计算、去验证。这样让数学的“张力”引导学生去追求更高的数学境界。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通过指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形成更高层次的认知结构。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并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我在不断的实践、反思、探索中,理性的思考着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课堂上形式化的东西少了,呈现的是平实、真实、扎实、务实的教学景观。 数学学习活动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和工具展开。每一种新技术的运用,都会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规律的形成过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正是由于这个转变,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的受益者,变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试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在学生的探索和交流中,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展示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在个别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使所有学生能共享学习成果,进行平等的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可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学

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

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 摘要: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是一种国际趋势,各国都在积极开展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工作,我国教育学者们也广泛开展了研究工作,本文从教师专业发展概念、阶段、途径、内容、影响因素以及评价研究等六个方面对我国学者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总结了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以及目前尚存在的一 些不足之处。 关键词: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始于1966年。此后,世界各国教师教育和教师职业建设都开始步入专业化发展时代。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从理论方面进行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学者费朗斯·福乐,繁荣于20世纪70~80年代欧美各国。我国则应该开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应该是20世纪90年代。整理和分析国内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成果,对于了解历史、把握特点、指导教师专业成长、促进研究工作的深化、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均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从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涉及范围较广、内容较多,但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教师专业发展概念研究、发展阶段研究、发展途径研究、内容研究、影响因素研究以及评价研究等六个方面。 一、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我国学者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研究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叶澜

教授,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1]朱新卓认为,教师以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意等专业素质的提高与完善为基础的专业成长与成熟的 过程,由非专业人员转向专业人员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2]朱玉东认为,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长并追求成熟的过程,教师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等不断更新、演进和完善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3]刘万海认为,以教师专业自觉意识为动力、以教师教育为主要辅助途径、教师的专业知能素质和信念系统不断完善、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即是教师专业发展。[4] 综合学者们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界定,可总体概括为:教师是专业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特性;教师是发展中的人,应注重专业成长、注重教育教学的一体化;教师是学习者,应注重自身的学习,尤其是研究性学习。只有这样,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才能逐渐由不成熟走向成熟。 二、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教师的成长、成熟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专家们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认识各异:吴康宁教授提出教师专业发展可分为预期专业社会化与继续专业社会化两 个阶段[5];朱玉东以时间为界把教师专业发展划分为职前专业发展和职后专业发展两个阶段[3]。唐玉光以职前、入职、在职三个时间段为依据,把专业发展分为职前准备、入职辅导、在职提高三

八年级语文下册:21 《庄子》二则 同步训练

21 《庄子》二则 同步训练 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6分) 鲲.( ) 徙.( ) 抟. ( ) 邪.( ) 濠.梁( ) 鲦. 鱼( ) 2.重点词语解释。(12分) (1)怒.而飞( ) (2)其翼若垂.天之云( ) (3)《齐谐》者,志.怪者也( )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5)去.以六月息.者( ) (6)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7)天之苍苍,其.色正邪( ) (8)亦若是则已.矣( ) (9)是.鱼之乐也( ) (10)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 (11)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12)请循.其本.( ) 3.通假字。(1分) 北冥有鱼( ) 4.一词多义。(8分) (1)之?????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鹏之. 徙于南冥也(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 (2)其????? 其.名为鹏( )其. 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 ) (3)固 ?????固.不知子( ) 子固.非鱼也( ) 5.古今异义。(12分) (1)怒.而飞 怒?????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海运?????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3)去以六月息.者也 息? ????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4)野马..也 野马?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亦若是.则已矣 是? ????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安.知鱼之乐 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 6.重点句子翻译。(12分)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5)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6)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7.作家作品。(6分)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_____, ________(朝代)宋国蒙(在现在河南商丘东北)人。哲学家,__________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__________”。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_______________。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_______________风格。《庄子》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 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北冥有鱼》,回答问题。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怒. 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愤怒) B .北冥有鱼,其名. 为鲲(命名) C .是. 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表判断) D .齐谐者,志. 怪者也(记载)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鹏之. 徙于南冥也 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 B .抟扶摇... 而上者九万里 形容迅速往上升 C .野马.. 也,尘埃也 游动的雾气

孟子与庄子写作风格比较

孟子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气势充沛,笔力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常用巧妙的譬喻和寓言式的小故事来阐明道理,生动而有说服力。缜密纯熟的辩论技巧。孟子的文章长于论辩。孟子善于掌握对方心理,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因势利导地进行论辩。孟子之文还多用比喻和寓言,使其论辩有很大的形象性。 (1)气势浩然的文风。在先秦诸子之文中,《孟子》以气势磅礴、明快畅达、雄辩犀利的风格著称。文章气势浩然,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富于战斗性、鼓动性。多用排偶句、迭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孟子》语言明白晓畅,不事雕琢,很少有生僻的词汇和别扭的句法,真可谓明朗而爽快。《孟子》文章给人印象最深的印象,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这特点,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投入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 (2)善用譬喻见长,比喻和寓言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 (3)语言浅显自然又明快畅达。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有口语特点,又带有强烈的感情和气势。孟子比较实在,用的形象道理都是日常的、生活化的,容易理解。但是孟子喜欢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孟子的推理很严谨,层层递进,而且有不容反驳的气势。 庄子 庄子的散文也像诗,庄子的散文也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任意的夸张。《庄子》的联想是在寓托和比喻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虚构、夸张和奇妙的幻想,造成一种极为深邃、极为玄妙的意境。为了追求所谓绝对的自由,他将特大与特小的事物均有所依待的情况对比起来描写。《庄子》想象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意境宏大、神奇。《庄子》想象的第二个特点便是将没有生命的东西拟人化,《庄子》想象的第三个特色,就是与想象密不可分的变幻与夸张。 庄子的语言不仅直率质朴,豪放不羁,而且有一种散文诗般的节奏与韵律。其语言的错综缠绕之美、豪迈奔放之势,音节的一唱三叹之韵,境界的飘忽起落之态,令人读之如感迅风铺天盖地而来,让人惊诧于刹那间的畅快淋漓,让人感悟到其中的疏落有致,神姿必现,壮观气派。 庄子文笔淡远,文思玄邈。 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用“三言”的形式说理,即“卮言”、“重言”、“寓言,2、意出尘外的想象,他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3、寓有诗意的语言。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的特点。其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绝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