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消费

文化消费

文化消费
文化消费

文化消费热下的冷思考

——分析其现状、问题及趋势

作者马文慧

系别商务学院

专业贸易经济

年级 2 0 1 2 级

学号

文化消费下的冷思考

回看2014 年各月度热词排行榜,其中“最强大脑”、“都教授”、“中国版跑男”等相关的娱乐文化词汇都一一上榜。而这些娱乐文化热词上榜的背后,折射出我国的文化消费越来越活跃,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逐步向文化需求转变,文化消费日益成为大众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一、文化消费现状

(一)文化消费的规模快速扩张

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实际文化消费规模已超过1万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达2.75%,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速始终保持在20%以上。2013年全国电影票房在2010年突破百亿元大关后,一举达到217.69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收入127.67,进口影片票房收入90.02亿元。自2002年实行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来连续11年实现大幅增长。中国网络游戏市场2013年的实际销售收入近700亿元。在这一年里,游戏、电影、动漫、电视剧及音乐等主流文化娱乐形态不断的融合,文化消费继续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目前,文化消费已经覆盖到城乡各个阶层,形成了较为稳定且不断扩容的文化消费市场。

(二)文化消费内容与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众多信息显示,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文化精品销售的重要市场。艺术品市场持续升温、世界顶级演艺团体和明星频繁到来等,足以证明我国高端文化消费的能力和潜力。

在传统的影视戏剧等基础性文化娱乐消费的基础上,字画收藏、休闲旅游、多媒体信息服务、创意体验等多种文化消费内容与形式进入普通受众的生活,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新兴媒体技术进一步融合,文化消费开始从过去的必需

性消费、功用型消费更多地转向广大受众发展型精神层面需求的满足,更多注重文化消费的内在价值传承、情感体验与精神愉悦。

与此同时,大众文化消费和个性文化消费也蓬勃发展。看电影已经成为很多人假日休闲的重要方式,推动着我国电影产业去年票房总数突破百亿元。文化创意街区在各地涌现,为年轻一代提供了更加时尚的文化消费选择。适应家庭式文化旅游潮的兴起,文化休闲游、实景演出、主题公园等新的文化消费方式也得到长足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和支撑了文化消费市场向多元化方向演进。通过政府购买、企业赞助等方式,广大群众可以支付少量费用甚至免费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

(三)对文化消费的社会感知度和认同度明显提升

从居民来看,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意愿非常强烈,有将近70%的居民愿意花更多的钱和更多的时间进行文化消费,但是当前文化消费的支出能力相对较弱,说明文化消费还远远没有成为居民消费结构当中的主要部分。从可支配时间来看,有一半以上的人能把30%的时间用于文化消费,说明我国居民具有比较强的文化消费时间能力。

从政府来看,文化消费在社会议题中“话语凸显”,成为促进政府完善、提升文化消费层次与质量、扩大文化消费规模的相关政策的重要动因。近几年来,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层次,对于文化消费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认识不断加深,扩大文化消费的社会共识进一步形成,为文化消费的扩大和结构优化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外在条件。

二、文化消费问题

(一)文化消费增长幅度仍然与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研究表明,当人均 GDP 达到 1000 美元、恩格尔系数为 44%时,居民文化消费应占个人消费的18%,总量应该达到10900亿元。然而拿2013年数据来说,

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虽然达2.1万亿元,但遵循西方国家文化消费所占比重计算,增加值应在 5 万亿元左右,可见文化产业产值远低于同期发达国家的水平。

其次,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在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偏低,与我国人均GDP 水平不匹配文化消费潜力有待进一步激发。虽然在纵向上我国文化消费总量实现了质的升级,但是从横向比,当前文化消费水平仍然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尤其是与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不相适应。根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每年的文化消费可达4万亿元,但是实际消费不足1万亿元。近几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幅度仍落后于人均消费支出增长幅度。在农村,由于其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长期以来农民消费观念的局限,文化消费增长幅度一直较为有限。文化消费增长幅度的滞后导致其对文化产业规模扩容与结构调整的牵引力相对不足,影响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二)文化消费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平衡状况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文化消费属于自我实现价值的精神消费,是较高层次的需求消费,受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等因素的制约。

众所周知,我国东西省市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另外,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也较悬殊,所以东西省市以及城乡的文化消费情况值得关注。

从城乡差异看,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比重差异不大。但我国城镇居民在消费意愿上略高于农村居民,且由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高于农村居民,调研显示,城镇居民年均文化消费4422元,占可支配收入的18%,而农村居民年均文化消费1238元,占可支配收入的16.4%,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居民,约为农村居民的3.41倍,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依然在我国文化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不过值得指出的是,受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时间占可支配时间的比重和实际文化消费时间数量均略高于

城镇居民。可见,随着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能力不容忽视。

而从区域差异来看,东部地区居民的文化消费意愿、消费水平均比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居民高。东部地区居民人均年文化消费的金额为5197.3元,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为20.6%;中部地区居民人均年文化消费的金额为2490.5元,占可

自由支配收入的比例为13.8%;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年文化消费的金额为2990.8元,占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比例为16.7%,可见东部居民的文化消费能力明显高于中西部居民。从意愿来看,愿意更多购买文化产品的东部地区的居民占到42.72%,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从时间来看,也是愿意花费更多时间来消费文化产品,东部占到44%,也高于中西部地区。所以东部地区居民的文化消费意愿更加强烈。

(三)文化消费环境不理想

目前,我国处于文化消费的初级阶段,文化消费服务体系不完善,文化消费环境还存在很多问题。

由于目前文化市场规模偏小,无法形成完善统一的畅通渠道。而且诸如文化消费政策不到位、文化消费的法规体系不健全、文化消费市场秩序不规范,文化消费权益保护欠缺、文化消费信息安全隐患多等,导致我国文化产品制作成本较高。总之,我国目前文化消费环境还不太理想,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国文化消费水平。

(四)文化产品供给不丰富,创新能力不足

文化消费状况一方面取决于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文化市场的产品供给。增加文化产品供给将有效地促进居民文化消费的增长。然而由于我国文化市场处于成长阶段,市场化程度较低,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文化产品制作水平低下,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从而限制了我国文化消费的发展。从近些年的选秀、相亲节目的风靡以及各种如出一辙的宫廷古装“雷剧”的热播来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需要不断丰富,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文化消费的主要趋势

近些年,有关文化消费的数据常被各大媒体引用。2013年我国文化消费总

量在1万亿元左右,到“十二五”末,这一数字将达到1.5万亿元。我国文化消费近年来呈现飞速增长态势。特别是2008年以来,文化消费越来越活跃,快速增长的中国文化消费必然会体现出新的特点与趋势。

(一)文化消费品市场供求结构将开门调整,中国文化消费者主权经济特征将更加明显。市场经济是消费者主权经济。尽管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存在许多假冒伪劣现象和不规范的商业行为,法律意识淡薄的文化消费者遭受侵害时往往自认倒霉,或欲投诉却因势单力薄半途而废,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制的健全,假冒伪劣现象将不断减少,高质低价和优质服务将成为中国文化消费市场竞争的焦点。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文化产品因质量高、价格适宜成为文化消费者热购的对象,国内文化产品欲占领文化市场,就必须货真质高价实。法律制度的健全和法律意识的增强使更多的文化消费者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而以文化消费者为中心乃大势所趋。文化企业必须与国际对接,与社会对接,与文化消费者对接,从卖方市场转向完全的买方市场,创新、创意、创造将紧密围绕文化消费者需求和主流消费倾向,成为文化企业的价值取向。

(二)文化消费市场在可预见的将来空间巨大。中国2013年的实际文化消费总量是1万多亿元,距离专家估计的潜在消费能力还有着很大的差距。据专家预测,我国文化的潜在消费能力还将继续增长。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收入、人口增长、文化水平等因素对文化消费产生的积极影响,文化消费在总量上可望有较快增长、质量上有较大提高。

(三)区域间与群体间的文化消费差距将继续拉大,文化消费品由东向西的“挤压传递效应”将改变国内原有文化消费品的流向和地域分布。文化消费品市场的区域空间结构,是文化消费品生产、流通、消费整体结构在地域分布上的表现形式。从经济区域看,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文化商品必然首先冲击沿海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因为这些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收入、消费、购买力整体水平相对较高,市场容量、消费规模相对较大,消费活动相对较集中,聚集效应强,销售成本低,商业、信息、交通基础设施比较齐全。但沿海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在率先享用更多外国文化消费品和文化服务的同时,也将最先感受到商业化竞争进一步加剧的压力和后果。后果之一便是由此形成原东部地区文化消费品向

中西部进一步挤压的“冲击传递”。因为原本要由沿海城市和东部地区自行就地消化吸收的一部分购买力及其文化消费品将被外来品所替代,而被淘汰挤出的文化产品,注定要更大规模地向中西部转移,到内地寻求新的销售市场,从而加剧中西部地区之间文化消费品市场的竞争。

(四)文化旅游、培训教育和数字娱乐消费作为文化消费的热点领域将进一步发展。中国的文化消费内容将不断丰富,能级将不断提高,方式将不断创新。文化消费在以下几个领域会大力发展:

1、文化旅游消费

在对世界经济发达国家所作的一项“旅游支出与国民收入相比的弹性系数”分析中,越是高收入国家,如美国、瑞士、比利时、英国、德国、瑞典、丹麦,旅游需求弹性越小,都在1.3-1.9之间,说明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旅游需求的必需程度很高,对旅游的需求具有刚性特征。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 产值达到或超过800—1000美元时,不仅

是小康社会的主要标志,还包含一系列的内涵,如工业化时期的来临、经济结构的大变动、社会的转型等,也是旅游消费和旅游业发展进入大众化和普遍化的黄金时期。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人均GDP约为6767美元。随

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对旅游消费的潜在需求将越来越快地转化为现实需求。

2、文化教育消费

从潜在的需求看,居民对教育的支出愿望明显增强。据有关部门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城市居民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42.7%的居民认为,教育投入是家庭开支的重要内容。家庭的预期消费中,教育已占重要地位。对全国城镇居民储蓄意向的调查也说明了这点,居民储蓄动机的第一位是子女教育,占全国城镇家庭的39.6%.而准备用于教育支出的占储蓄10%,高于购买住房3个百分点。总体来看,我国居民潜在的教育费用支出每年都呈上涨趋势。

3、数字娱乐消费。

数字娱乐业不只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电脑游戏,它覆盖了以数字技术向人们“制造快乐”的各个领域:提供视听享受的音乐、DVD 、VCD 、交互电视;重在体验的电脑电子网络游戏;陆续开发出的新式娱乐产品MP3、数码摄像机、电子显微镜等;甚至可以说网络聊天、网络媒体都可以称为一种数字娱乐业,一切通过数字技术,如计算机、互联网等为人们提供娱乐的东西都可以称为数字娱乐业。

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SSIC)在北京、天津、上海、哈尔滨、广州、武汉六地对1700个居民进行的专项调查显示,被调查家庭未来两年的购买电器意向中,购买电脑(34%)仅次于购买彩电(41%),名列第二。购买电脑的目的,72%的被调查者是希望借助这个现代化的手段,获取更新的信息,“上网”享受网络服务是他们主要的目的。电脑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网络消费会日益升温。在互联网走向大众化的同时,互联网也在大众化的影响下蜕化成为一个在线娱乐平台,而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交互平台。

(五)中国文化消费市场的全球化走势将逐渐增强,国内文化消费品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将得到缓解。自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将贯彻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公平交易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和发展中国家更多的参与原则并逐步实现贸易自由化。中国文化消费市场将在这种转变在整体上和长期上得以丰富和拓展,尽快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而不断增强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将加速世界文化消费品的循环流动,因此,过去由于国内产业保护、垄断经营等原因而被阻止进入国内的文化商品,将不再受到限制,可供城乡居民家庭消费的文化产品会明显增加。增加了有效供给,将释放中高收入群体一部分文化消费购买力存量,促进文化消费总量的增长,促进国内文化消费品高价格体系的解体。

四、关于文化消费热下的冷思考

作为当下最为热点的消费之一,文化消费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引起巨大的争议:一方面,文化消费作为最活跃消费领域之一,受市场经济和节目自身特性

的影响,而展现出的娱乐性,得到广大受众的认可和喜爱;另一方面,过度迎合受众和追求利润的发展趋向,使得中国的部分文化消费呈现出低俗、通俗和媚俗的特点,作为大众文化的一个具体的表现形式,受到主流文化和知识阶层的批判。如何更好地顺应消费者需求,科学有效的运营文化娱乐产业,打造文化娱乐产业链,利用集群发展模式推动相关产业进步,这些都需要我们静下来去仔细思考。

就目前趋势而言,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将驶入快车道,游戏、电影、动漫、电视剧、在线视频及音乐等六个主流文化形态将进一步融合和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环境的转型,文化消费正在迅速地发展并不断壮大。文化消费需要不断地与高新技术结合;倡导绿色文化消费、提高消费品质;立足本土化、民族化、提高创新能力,树立品牌意识。

我国文化产业现状与消费情况分析

我国文化产业现状及消费水平分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我国文化消费能力持续增长,近几年年将达到亿元左右规模;随着中国按照承诺逐步开放文化产业,国外文化产业集团将可能以技术与内容的多重优势进入国内市场,并在国内文化市场占据一定份额;国内文化产业集团化发展趋势加快。 文化消费需求旺盛;文化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各项文化事业和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文化市场秩序明显好转;音像制品产业管理力度加大;各地文化建设投资力度加大,文化建设进入均衡快速发展阶段。 但是,我国文化产业无序与低水平竞争一直持续,面对内外挑战缺少持续发展动力。文化产品内容趋同性严重,部分地区经营秩序不规范;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垄断行为依然严重。 不过,近几年来,文化产业改革步伐加快,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空间将达到亿元; 即使如此,产业行业仍较大受到宏观面影响,缺乏企业性行为能动性;中国文化产业也将直面来自国际文化产业巨头的挑战,缺少安全稳定性。 我国的文化市场已有"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条件迅速改善,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正在被迅速释放;另一方面,各种新型文化产业门类不断产生,文化产业结构性变化频繁。但是现有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文化产业还处在一种低水平供求平衡和非对称结构性矛盾的状况之中。 从需求方面说,2000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849美元,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准的恩格尔系数也降至50%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80元,人均消费性支出是4998元,其中被列入统计的,与文化相关的旅游、娱乐和耐用消费品、教育、文化服务、通讯等项消费总计949元,占到可支配收入约19%。按照我国目前大约有4亿城镇人口计算,我国目前城镇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大约有379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253元,人均消费支出中通讯和文教娱乐类支出280元,总计达到2520亿元。这样算下来,我国与文化相关的消费需求应该在6000至6500亿之间(6314亿元)。 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而且目前还处在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因此,存在的根本性问题还是体制性的。任何国家的产业政策的基点都是两个,即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导向,更何况我国的文化产业是生存和成长于一个更为特殊的环境中的。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今天对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认识,以及依此制定的文化产业政策的合理性,将影响着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并还会进一步影响我国整个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中国动漫行业现状及消费水平分析 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

虚拟商圈:从大众消费到圈层消费

虚拟商圈:从大众消费到圈层消费 作者:范鹏 来源:《智富时代·时代财富》 2018年第12期 虚拟商圈集合了商业活动主体和平台服务商,通过互联网形式建立联系,有的直接形成商业伙伴和商业联盟,各 类网络营销工具成为链接及活动手段,加上社区论坛工具等内容,形成网上特有的虚拟商业社区。这种商圈类型在互 联网空间中变得十分宽泛,它既可以是商家联盟,也可以是共同消费指向由消费者为主体的松散联合体,甚至可以是 一种产品或产品系列,或者某种支付方式。 以商成圈 虚拟商圈的形成原因是圈层消费。 圈层是指有共同兴趣、态度、爱好、价值观的人,通过持续引导,在一定时间内形成稳定的群体。 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终端的便利性,带来了整个社会的信息大爆炸,现在一天所产生的信息量,是2000年以前所有人类信息量的总和。 信息的大爆炸促使大家只愿意接收跟自己的兴趣、态度、爱好、价值观相同的信息,这时候,社会开始圈层化, 人开始圈层化。互联网的历史就是一部圈层演进变迁史,从最早的BBS、QQ群到贴吧、豆瓣、SNS、微博,以及现 在的微信、QQ兴趣部落等。 社会和人都圈层化了,商业也就开始圈层化,品牌、管理、组织、营销等随之开始从圈层化这个维度来考虑,从 而形成圈层经济。 圈层经济时代会产生四个新现象:一是圈层去中心化,健康的圈层生态,精准标签重构用户画像,圈层分裂的“蒲 公英效应”;二是移动场景带来新规则,有限屏幕和时间下的内容运营,“自拍”圈层的高热效应,从满足需求到发掘需求;三是从“群社交”到“群平台”,不同类型群需要个性化功能,汇聚开发者力量打造群生态,让“每一个群”都不同;四 是圈层关系链“从生到熟”,“网友”被重新定义,逐渐进化的交友需求。 以圈促商 数据显示,近20%的用户在网络圈层中有过消费行为。反过来圈层的消费需求会刺激圈层经济的发展。人的圈层 化导致商业的圈层化,商业的圈层化导致营销也要圈层化。 在移动社群生态中,商业的种子已经发芽,炒股群、车友群、教育群、业主群等都找到与商业碰撞的发力点。商 业生态圈利益相关者,基于一个共同目标,在同一个价值平台上为客户提供统一解决方案的商业圈层。从本地化商圈 利益共同体,到共享商圈,进而打通消费链接,实现用户商户双边体验共享平台,一步一步地进化。就在逐步优化营 销资源的配置中,使得共享经济得以在本地化商圈逐渐普及。共享经济本质是对供需进行极其高效的匹配。跨界整合、生态协同、O2O联盟本质上都是共享经济的形态。 商品生态圈搭建了一个平台,让大家在上面分享,能够让每个人既成为内容的创造者也是内容的获取者,同时把 商家和顾客放在一个平台上,让他们分享。每个人拿出一个自己的资源,会获得好多别人的资源。可以试想在一个商 圈平台上,当诸多各不相识的企业,可能原本没有交集的产业放在一起的时候,会迸发出1+1>2甚至大很多倍的产能。 大爆发 为什么雅虎这样一个门户网站,以前值1000亿美元,现在被当垃圾一样贱卖?新浪门户网站,以前很火,现在 大家多久才打开一次?而今日头条是基于你的兴趣、态度、爱好、价值观来推送的,短短3年多,最新市值已经达到 80亿美元。再看视频网站哔哩哔哩,这个公司在短短3年多的时间内,员工从40多人增加到1800多人,它卖一场演 唱会门票,一分钟卖光。而用传统的商业模式卖一场演唱会的门票,即使是王菲的演唱会,最快也要3个月才能卖完。

关于消费文化兴起的调查研究-默认报告

关于消费文化兴起的调查研究 第1题您的性别[单选题] 32.79% 67.21% 第2题您的年龄[单选题] 40.98% 50.82% 3.28% 3.28% 1.64% 第3题您的学历[单选题] 3.28% 11.48% 16.39% 4.92% 36.07% 21.31% 1.64% 3.28%

1.64% 第4题您的职业[单选题] 70.49% 11.48% 11.48% 0% 0% 6.56% 第5题您是否独生子女[单选题] 22.95% 77.05% 第6题您一个月可支配的收入[单选题] 44.26% 31.15% 11.48% 6.56% 6.56%

第7题您每个月的生活费(零花钱)会不会透支[单选题] 34.43% 27.87% 37.7% 第8题对于自己心仪的物品超出自己的支付能力时,您会选择[单选题] 11.48% 55.74% 8.2% 24.59% 第9题对比改革开放,您觉得哪些方面有所提高[多选题] 60.66% 54.1% 50.82% 59.02% 49.18% 57.38% 50.82%

第10题对于消费,您经常去哪里消费[多选题] 88.52% 31.15% 14.75% 11.48% 11.48% 26.23% 18.03% 第11题您比较喜欢在什么环境下消费[多选题] 45.9% 62.3% 49.18% 45.9% 21.31% 16.39% 第12题您在消费时考虑哪些因素[多选题] 55.74%

63.93% 62.3% 36.07% 59.02% 63.93% 6.56% 第13题您一般是以下哪种消费倾向[单选题] 22.95% 14.75% 59.02% 3.28% 第14题对于物品的消费,在您的收入内,您倾向于[单选题] 8.2% 91.8% 第15题十年前的您比较注重哪个方面的消费[单选题] 68.85% 22.95%

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出现

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出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陈昕黄平 本文试图提出的问题是:目前中国城社会中正在出现消费主义文化,这种文化-生活方式的出现和扩散是以思想-观念为主导的,是发生在日常生活层面和价值领域里的一场深刻变革。 本文所关注的并不是对物质产品的消费总量这一经济学意义上的变化,而是要从人们要消费什么、怎样消费以及为什么要如此消费的文化价值和意义系统中,去试图理解消费文化现象所涉及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和由此体现的文化-意识形态的显著变化。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本文认为,随着中国社会日益加快的商业化步伐和与跨国市场“接轨”的速度,消费主义正在逐步确立其在日常生活领域里的意识形态影响力。 这一命题所采取的社会—文化观点,把消费文化领域里发生的变化不仅仅视为经济因素变化的结果。在拒绝简单的经济还原论的同时,本文从文化支配权的理论视角出发,强调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变化的文化主导作用和文化建构意义。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消费主义问题的讨论,试图建立这样一种视角: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可以成为一个自主领域,从而对其它社会生活领域具有直接的影响和建构作用。本文认为:人们对消费符号象征系统为他们提供的意义的“积极认同”不是文化支配权的消失或意识形态的终结,相反,符号的建构作用是对文化支配权机制在当代社会实践中的补充,或一种新的社会生活与社会观念的组织与控制形式。

导言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开始快速迈入大规模消费(或“大众消费”)时代,这种前所未有的划时代发展时至今日已经历了二十个年头。无疑这二十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同样毫无疑问地,这也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巨变的时期。在国门打开之前,中国的经济(生产-交换-流通-分配和消费)基本上没有摆脱短缺时代,绝大多数中国城乡的家庭仍处于温饱的边缘,几亿人还在贫困中挣扎,而那时即使是较为富裕的小部分人也还在节衣缩食地追求“老三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而就在这短短的二十年时间里,电视、洗衣机、电冰箱这“新三件”,已经在我国城市家庭中基本普及。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城市家庭对耐用消费品的追求已经变成了高档音响、大屏幕彩电、分体空调等,“新富”家庭开始以名牌服装和私人洋房、私家汽车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档次”和“品位”。 上述变化有理由使我们假定,中国社会正逐步进入消费社会。1随着其日益成为世界体系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当然,首先是所谓的“成功人士”,从沿海地区的“大款”、大城市的“新贵”,到演艺界的“名流”、高等院校的“专家”;其次是城市中年轻的“追星族”、“时髦族”)开始学会“与国际潮流接轨”,学会欣赏消费时尚,领导消费潮流。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这种对“新潮”“洋货”的追求更显示了全新的面貌:在各个大中城市,可以观察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着手刻意改变自己的外部形象:从装束打扮化装上模仿欧美和港台的歌星舞星明星,到把自己的头发染黄、皮肤染白、鼻子做高。 与典型的消费社会相比,中国的经济能力依然应当使相应的消费方式适应于生产社会,但是由于受到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中国居民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又在追随消费社会而出现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因此目前中国居民的生活既有生产社会的特点又有消费社会的特点。2前者主要是社会的经济能力和居民的购买能力的限定,如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所谓“内需不足”(“生产过剩”的代名词);而后者则主要是受到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人们所期望和追求的一套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这在逻辑上可以是和“生产过剩”与否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在现实中更可以与“生产过剩”同时并存:一方面是购买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对商品符号和意义的消费欲望和狂热追求。 另外一个吊诡是,虽然中国社会整体无疑还仍然属于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如果我们仍然使用“发展中社会”、“第三世界”这样的词汇的话),其GDP和人均收入,无论是按外汇兑换率还是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尤其重要的是,人均的可利用资源和出产效率就更低;但是这种按照 1“消费社会”概念所指的现象与“大规模消费”概念差不多;在鲍德里亚(Baudrillarrd)那里,“消费社会”概念主要不是从单纯经济发展阶段的意义上来使用的,他更多的是在对消费现象或对“消费社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谈论“消费社会”的。在鲍德里亚的后期著作中有主要阐发了“消费社会”的符号分析观点。参见Jean Baudrillard,Selected Writings, Edited by Mark Poster.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第50页。 2应该说明,所谓消费社会是与生产社会相对而言的。生产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商品稀缺,社会的主要目标是增加生产满足社会需求;消费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能力相对于适度与节俭的传统生活方式而过剩,为了生产方式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社会就要不断地刺激消费,使大规模消费成为这种社会的基本生活方式。

《中国居民文化消费与需求调查报告》

标题:多维度解读:《中国居民文化消费与需求调查报告》 引言:“调查显示,每个月文化消费支出在50元以下的居民占18%;50元至100元的居民占30%;101元至300元的居民占33%;301元至500元的居民占13%;501元至1000元的居民占4%;1000元以上的居民占2%。”3月1日,在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召开的自主研发课题《国民文化消费状况调查》开题会上,该所研究人员介绍了前期调研的相关情况。 2012年6月至10月,为了解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的基本状况、文化消费需求、文化消费热点以及居民对文化消费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联合中国文化管理学会网络文化工作委员会开展了“居民文化消费与需求状况”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文化消费在我国居民心目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并呈现出一系列新趋势、新动向;与此同时,我国居民文化消费还存在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居民文化消费能力总体偏低等问题。 居民喜欢的文化消费项目 农村消费:农村居民对文化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有18.98%的农村居民认为文化消费“非常重要”,而“北上广深”等大都市居民中持这一观点的仅占6.06%,其他一类城市中占7.9%,二类城市中占9.25%,三类城市中占14.1%。统计显示,二类城市和乡镇居民对文化消费“综合重要程度”(综合重要程度为不重要与重要的比值)的认知要远远高于其他区域居民。 “以上数据表明,农村偏远地区的居民对文化消费的需求高于经济发达的大都市。这从侧面说明,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对文化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说明了文化产品的消费在农村地区还有很大的潜力。”课题组负责人石慧玺博士如是说。 文化消费:居民文化消费能力总体偏低 近年来,我国的文化消费取得了长足发展。2011年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分别达到1102元和165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170.7%和253.8%,年均增速分别快于人均消费支出0.9和2.7个百分点。本次中国居民文化消费与需求调查报告显示,9.31%的居民认为文化消费“非常重要”,35.92%的居民认为“很重要”,45.56%的居民认为文化消费在心目中的位置“一般”,9.23%的居民认为是否进行文化消费“无所谓”。石慧玺博士表示,对照往年的数据可以发现,我国居民对文化消费越来越看重,与此同时,文化消费还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和巨大的潜在市场。

2017年度大众生活消费趋势洞察报告-上书房信息咨询

2017年度大众生活消费趋势洞察报告 报告显示,中国大众消费呈现出了多元化、品质化的特点。在吃喝玩美的日常生活领域,体验和个性成为大众热门搜索关键词,而在婚家孕娃学的新生活领域,专业和品质则成为广受欢迎的新方向。 2017消费关键词【品质生活】:吃——上得格调厅堂,下得深夜食堂;喝——喜新不旧;玩——极致体验;美——内外兼修、男士也爱美;婚——个性秀场;家——化繁为简;孕——精细科学;娃——全面呵护;学——学会生活。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亮点】:北京——活要文艺;上海——活要情调;深圳——活要尽兴;广州——活要休闲;西安——活要包容;成都——活要洒脱;杭州——活要出彩。 报告也洞察了【商业力量】:包含全国十大热门商圈;最受中国消费者欢迎的六大国外菜系、六大国内菜系;中国消费者最热衷的三类休闲活动;消费者连续消费行为频次最高;线上交易线下服务前五名等。 1)消费升级,小众变大众 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进入加速阶段,消费者倾向于追求一种自我价值实现,更多关注生活的品质化,前几年看似小众的新消费市场,如今受到更多消费用户群体的欢迎。从美团点评营销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大众消费呈现出了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在吃喝玩美的日常生活领域,体验和个性成为大众热门搜索关键词,而在婚家孕娃学的新生活领域,专业和品质则成为广受欢迎的新方向。 以“吃”为例,传统美食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追求,以Brunch为代表的健康美食,在不同于传统饮食习惯的当下,成为年轻人追崇的风向标,该报告显示,“Brunch”关键词在美团点评平台的搜索量同比提升137%,而源自于日系文化的“居酒屋”在平台上的搜索量同比提升更是高达355%。此外,随着外卖业务的普及,数据显示22:00~02:00的凌晨时段,外卖整体订单量同比提升315%,“夜食族”抛弃方便面,选择更优质的食物也足以证明,“上得格调厅堂,下得深夜食堂”成为美食消费的大势所趋。

大众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人们的消费行为、购买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社会、个人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一、文化因素 (一) 文化 文化所包含的潜在元素有:价值观、文字、语言、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宗教仪式、法律及产品和服务等,它们是人类欲望和行为最基本的决定因素,对消费者的行为具有最广泛和最深远的影响。文化不仅影响人们对特定商品的购买,还作用于消费者信息搜集和价值判断,即文化以多种方式作用于个人购买决策。 (二)亚文化 1.民族亚文化。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存在不同的民族,而民族文化在预测消费者购买习惯、消费偏好时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它就像一个标签,标识出自己和其他人。同一个民族的人拥有相似的思想、认知和相似的消费行为,在不同的民族间则会有较大差异。 2.宗教文化。世界上存在许多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宗教信仰有不同的文化倾向和戒律,从而形成对商品的不同的偏好和禁忌,使分属不同宗教群体的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和消费习惯上表现出各自的特征。 3.种族亚文化。各个种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他们的购买行为各不相同。 4.区域亚文化。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地理特征、气候特点,赋予了人们不同的体质和性格。这种差异自然会在商品购买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消费决策模式。 (三)社会阶层 社会阶层是指一个社会中具有相对同质性和持久性的群体,它们是按等级排列的,每一阶层成员具有类似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行为规范。消费者往往会把产品的品牌和服务与特定的社会阶层联系,许多产品是针对特定社会阶层而设计的。工薪阶层的消费者通常从实用的角度评价商品,而中上阶层则更看重产品的风格和时尚。 二、社会因素 (一)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参照群体为消费者展示出新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 2.由于消费者有效仿或反对其参照群体的倾向,因而消费者对某些事物的看法和对某些产品的态度也会受到参照群体的影响。 3.参照群体的促使人们的行为趋于一致化,从而影响消费者对某些产品和品牌的选择。(二)家庭 家庭是指居住在一起,由拥有血缘、婚姻或者领养关系的两个人或更多人组成的群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社会中最重要的消费者购买组织,他强烈的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人生态度和购买行为。当然在家庭的购买活动中,其决策并不总是由丈夫或妻子单方面做出的,实际上有些价值昂贵或是不常购买的产品,往往是由夫妻双方包括已长大的孩子共同作出购买决定的。 (二)社会角色和地位 社会角色是指个人在群体、组织及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每个人在各个群体中的位置可用角色和地位来确定,其地位随着不同阶层和地理区域而变化。社会角色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 三、个人因素 (一)年龄和性别 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相应需要各种不同的商品。如在幼年期,需要婴儿食品、玩具等;而在老年期,则更多需要保健和延年益寿产品。男性和女性由于生理上的先天差别导致了不同的心理和行为,使两性的消费产品及购买

中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状况分析

中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状况分析 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现代经济发展趋势,当人均GDP超过1 000美元时,社会将会对农业初级产品和工业消费品以外的产品产生新的需求,人们对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方面的支出和消费活动将大为增加,文化消费需求将进入膨胀期。而在文化消费的刺激下,相关的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服务业也将得到迅速发展,并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目前,我国正处于消费升级的过渡期间,即城镇居民在家庭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已从原来的满足于基本生存需要的低层次消费向高层次消费升级。这对于我国深化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市场需求无疑是有积极影响的。 当前中国文化消费在整体消费中的状况如何?有何发展趋势?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以《中国统计年鉴》为数据来源,以文献研究为辅助,对数据及现象进行分析、整理及解释,以期为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一定依据。 一般来说,在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 000美元后,伴随消费结构的升级,文化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例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人均GDP在超过1 000美元以后,消费结构将更快的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对住宅、汽车、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环境保护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需求将有明显提高??消费需求结构升级”。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中的文化消费究竟如何变化? 下面将对此进行研究。 一、2007城镇居民生活基本情况-收入与支出 数据来源:中国2007年统计年鉴 网络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3f6853547.html,/tjsj/ndsj/2008/indexch.htm 从上表可知, 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13 786元,

已符合“消费结构将更快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要求。 二、2007城镇居民生活基本情况-生活质量 数据来源:中国2007年统计年鉴 网络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3f6853547.html,/tjsj/ndsj/2008/indexch.htm 上表表明,我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总体趋势为不断提高,虽然恩格尔系数在2006年及2007年稍有提高,但总体趋势是明显提高的。文化方面,数据显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所谓比重亦有上升趋势,和经济发展成正比。说明居民的消费结构在改变,消费项目逐渐多样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三、2007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构成 数据来源:中国2007年统计年鉴 网络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3f6853547.html,/tjsj/ndsj/2008/indexch.htm 通过表格,可看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在不同收入的人群,其占的比重差距不大,最低收入户与最高收入户之间的差距仅为4.07%,说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因收入的增高而增高的幅度不大,城镇居民

网络文化对大众消费心理的影响

网络文化对大众消费心理的影响 摘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消费群体在日益扩大着,现如今网络消费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方式,这个消费方式也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消费方式在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流行时尚的影响下,消费心理和行为往往产生彼此间的相互影响,产生了与其他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具有比较特殊的消费心理,外观为不同的消费行为。同时,网络消费是大众文化及消费的新产品,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消费者素质的不同、大众的个性心理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在消费者群体中还存在许多不良的消费心理,需要社会、学校以及个人通过加强价值观教育和消费教育,让消费者学会科学理性消费,以构建消费者健康的消费心理。 [关键词]消费者消费心理问题原因建议 消费心理是指指人作为消费者时的所思所想,是消费者在购买、使用

和消费商品过程中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消费者所受的教育、消费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消费者的年龄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消费者成为社会上一个重要的消费群体,具有有别于其他群体的消费心理特征。 而网络消费的出现,使得大学生更多在网络上购物,例如:淘宝、京东、拍拍等,这些网商的出现增加了现代大众的消费渠道,方便大众消费。而这网商的出现,不但拉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还极大的改变了许多人的消费心理。 消费心理有: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和求实心理。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这些网商也不断的丰富着自身的企业文化,更新营业模式,并且通过一些名人代言或者电影电视剧中穿着的服装,运用到网络上,推出明星同款,推动年青人的消费欲望;针对中老年人推出折扣、实惠、实用、方便的商品,刺激中老年人的消费欲望;网商更是在运用了上班族在闲暇时间通过网络逛商场促进消费。网商在给消费者提供方便的服务时,更是利用网络的发达改变了一些人的消费观念与消费心理,如:美团、百度糯米等,手机APP软件的出现,通过网络的方式,给消费者提供打折商品,多家商户提供的廉价商品也是促进消费者在消费时的价格比对,更是推动了消费者的求实心理,对比价格消费,让消费者获得最大的实惠。 社会消费者年龄不同、身份不同、资产不同导致消费者对于消费水平更是不同,有钱人在乎的是消费的感觉以及面子问题,所以很少会通过网络购买一些廉价的服务;学生在消费水平方面有很大的限制,所以很多情况都是在网络上进行消费,并且会比对各个商品的价格与使用替代性;上班族大多时间都是在工作,部分人没时间、没精力逛街,所以网络消费也

当代社会变迁中的消费文化兴起问题调查研究

当代社会变迁中的消费文化兴起问题调查研究导语: 随着人们消费收入的增加,人们在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同时,也不断地追求其发展需求,其中旅游就成了人们支出中的一部分尤其是节假日。人们利用这仅有休息的时间去大自然中放松自我去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去感叹古代人们的智慧。而人们出去不可能总是当天去就当天归。宾馆就成了人们在外的又一个家。它让人们就疲惫了一天之后可以舒服地躺在整理干净的床铺看着电视、吹着空调、泡个温水澡。在外同样可以享受家的温暖,于是随着这种需求的增长,于是宾馆随处可见。 一、基本情况 暑假期间为了让自己的假期充实,同时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我在一家名叫江南假日宾馆的地方做了暑期工。在自己的实践中以及在与别人交谈之中我了解到一些有关这方面的情况。在前几十年,宾馆并不兴盛,因为人们对于温饱这问题都很难解决,所以人们更不用考虑去旅行。住宾馆也只是因为出差工作的需要,而且那时的宾馆也条件简陋。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懂得享受生活的意识的增强,住宾馆的人更大部分是出行旅游的。宾馆的设施也不断健全,在你看着电视、吹着空调的同时,你也可以上网,而且宾馆的安全指数不断提高。以前任何人都可以住,而现在住宾馆的人必须出示身份证登记,这为住客们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宾馆发展在不断健全中,但也存在些问题。我觉得宾馆中整洁问题并不是完全让人放心,此外从事其中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有时候不太好,另外还有打着按摩的旗号却进行不正当交易的情况,这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阻碍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三、具体建议 1.尊重员工,善待员工

尊重员工是实施以人为本管理的基础,员工并非简单的劳动,而是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和可不断产生回报的人力资本。尊重员工的体现是:多和员工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关注他们的想法。管理者要公开表示对员工的关心和支持,让员工明白,他们对于所在部门和整个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这些做法是在向员工传递一个重要的信息:他们很重要,酒店很重视他们。里兹酒店集团的格言:Weareladiesandgentlemenwhoservetheladiesandgentlemen,这一宗旨深深地渗透到公司的每一管理层。马里奥特的管理风格是以“员工第一,顾客第二”的信条为前提,员工受到尊重,他们会对工作更有信心、感兴趣,并对自己的工作满意。 要大力倡导“人性化管理,员工第一”的理念,要使“只有愉快的员工,才会有快乐的客人”的思想,深入每位酒店管理者之心。正如有的学者所言,“那些看起来很不起眼的普通的员工,主宰着企业的命运,把握着企业的兴衰。” 2.倡导情感化管理 情感化与制度化管理并非冰炭而不相容,两者结合,体现了刚柔并济的管理之道。随着员工综合素质的日益提高,应该逐步弱化制度管理,而强化情感管理。强调管理要讲究“人情味”,对下属要有关爱之心。 情感化管理不仅表现在对员工的工作,管理者还应从生活上多关心员工,为员工提供各种方便,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譬如,首先,管理者应高度重视员工宿舍、员工餐厅的建设,为员工提供各种文体活动场所,丰富员工的业余精神生活,真正为员工营造一个“家外之家”。其次,管理人员还应对员工进行感情投入。在节日、员工生日的时候送上贺卡、礼物等祝福;为有家庭后顾之忧的员工提供托儿与家庭关照服务。如果员工家里有什么困难,应尽力提供支持与帮助。另外,酒店还可以考虑一部分员工的特殊需要,为员工提供弹性工作时间、工作分担等方式,以方便员工。 此外,倡导情感化管理还应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交流对话,要坦诚相待。

消费及其类型练习题带答案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消费及其类型(练习题)1.2016年春节后,一直到2016年4月,我国食品价格持续攀升,特别是蔬菜价格上升幅度较大。食品价格的上涨,对中低收入阶层的冲击远远大于对高收入人群的冲击。这说明( ) ①商品价格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②商品价格上涨必然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③商品价格和居民消费水平是同步变化的④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基础性因素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物价上涨对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消费影响很大,说明居民消费水平受收入水平和价格水平的影响,①④入选。②观点太绝对,人民生活水平不仅受商品价格的影响,还受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③表述不准确,消费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 答案 A 2、2016年6月4日,小明花4 800元给父亲买了上好的龙井,又以按揭的方式订购了一套价值6万元的家具,然后去参加北京一日游。在此过程中,小明的消费类型依次是( ) A.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B.享受资料消费、租赁消费、发展资料消费 C.发展资料消费、贷款消费、钱货两清的消费 D.生存资料消费、贷款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解析】本题考查消费的类型。小明花4 800元为父亲买上好龙井,属于钱货两清的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以按揭方式订购价值6万元的家具,属于贷款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旅游消费属于享受资料消费和钱货两清的消费,故本题选A。 【答案】 A 深度剖析—————————————————— 如何把握消费类型之间的交叉和转化? (1)交叉现象:如本题中花4 800元买上好龙井,既是钱货两清的消费,又是享受资料消费。 (2)转化现象:比如,生存资料、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界限会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发生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后两者不可能取代生存资料的消费。(动态把握) 3.国家加大力度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将改变许多老人“有钱不敢花”的状况,使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变成消费能力。许多老人“有钱不敢花”的主要原因是( ) A.居民消费水平受当前收入的影响 B.消费受物价变动的影响 C.居民消费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D.老人有勤俭节约的消费习惯 解析“有钱不敢花”说明影响消费水平的不是当前收入,而是未来收入预期,故选C。 答案 C 4.过去的农村,房屋墙体上的广告多为农资广告和计生标语。现在取而代之的是通信、建材、家具、家电、黄金珠宝、保险、楼盘和汽车,几乎到了有墙就有广告的程度。这表明我国农村居民( ) 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②以享受资料消费为主

浅议新时期我国消费文化的现状与建设思路

浅议新时期我国消费文化的现状与 建设思路 内容摘要: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日趋严峻,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全面建设消费型社会成为我国新时期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研究如何建立与消费型社会相联系、具有我国特色的消费文化等问题,对于我国本土企业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及政府决策具 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消费消费行为消费文化 消费,是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现象,作为高度社会化的动物,人类的消费不仅是基于人体生理需要和满足的行为,更是一种具有深刻社会内涵的文化现象。 消费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经济生活中 所形成的对消费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共同信念,即约束居民消费行为或消费偏好的一种文化规范。每个国家、民族甚至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消费文化,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消费文化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随着全

球性金融危机日趋严峻,当前我国确定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措施。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全面建设消费型社会的时代。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改变生产方式,更要改变生活、消费方式,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消费文化。 我国消费文化的现状 民族特异性和全球趋同性并存 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具有共性特征的文化物质被不同国家和民 族的文化所选择和吸收,渐渐被强化成为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而另外一些传统的、带有强烈的排他性的文化物质被抑制,甚至失去了整体意义和价值,从而出现趋同的全球消费文化。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众多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开始纷纷 登陆中国,其中以美欧日为代表的西方跨国公司起到了最主要的作用:跨国公司在满足全球市场需求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育了一种全球趋同的消费文化,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国家的消费行为出现了“相似

大众消费心理

1、消费:人们为满足生产或生活需要而对物质产品和服务进行消耗的过程 2、消费品的类型按购买方式分为便利品、选购品、特殊品、非寻求品 3.消费品的类型根据商品形态分为有形商品、无形服务、介于二者之间的混合物。 4、消费者在购买决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倡议者、影响者、决策者、购买者、使用者,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决策者。 5、从消费品的角度分析消费者有现实消费者、潜在消费者、永不消费者 6、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获取、使用、消费、处置产品或服务时所表现出的的各种行为及其过程 7、消费者行为的特点包括多样性、复杂性、可引导性 8、1899年,美社会学家凡勃伦提出了炫耀性消费及其社会涵义,这是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发展的萌芽时期 9、1968年,第一部消费者行为学教材《消费者行为学》 1969年,美国的消费者研究协会正式成立,这都属于消费者行为发展的变革与发展时期 10、消费心理与行为学研究的方法包括实验法、调查法、投射法、观察法。在著名的“速溶咖啡为什么受冷落”的调查中,研究者运用了投射法。 11、消费心理与行为研究的意义:企业营销活动的市场基础与决策依据、消费者科学消费的前提条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依据 12、消费者决策是消费者在可供选择的若干种购买方案中选定一种合理方案的过程。 13、消费者决策过程包括问题认知、信息搜集、评价选择、购买和购后行为五个阶段 14、消费者购买决策内容包括购买目的、购买对象、购买时间、购买方式、购买地点和购买者。 15、根据消费者在购买决策过程中介入程度的不同,消费者购买行为类型可分为三种类型:扩展型、有限型和名义型,介入程度最高的是扩展型,介入程度最低名义型 16、消费者高介入购买的条件:该产品对消费者非常重要;该产品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该产品是消费者真正的长久的兴趣所在;购买该产品消费者承担重大风险;该产品符合某一社会群体的价值标准 17、.问题认知的过程就是消费者意识到理想状态与实际状态之间存在差距,从而需要采取进一步行动。 18、消费者对问题产生认知后是否采取行动取决于差距的大小和问题的相对重要性 19、影响消费者问题认知的因素有时间、环境的改变、产品获得,产品的消耗、收入的变化。 20、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来源,包括记忆来源、个人来源、商业来源、大众来源和经验来源,最重要的来源是个人来源。 21、内部信息搜集包括哪些内容:关于产品评价标准的信息、关于备选品牌的信息、关于备选品牌具体特征和属性方面的信息 22、消费者在选择备选品时所考虑的产品属性或特征即为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会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选择。 23、消费者选择商品时的评价原则包括最大满意原则、相对满意原则、遗憾最小原则、预期满意原则。 24、在购买意向形成之后,他人态度、购买风险和意外情况影响消费者的最终购买 25、影响消费者商店选择的因素包括购物动机、人口统计特征、购物导向、知觉风险、商店的位置与规模、商店的形象和商店的营销策略 26、商店形象是指消费者基于对商店的各种属性的认识所形成的关于该商店的总体印象。商店形象的构成因素包括商品、服务、顾客、硬件设施、便利、促销、环境、声誉、交易后

消费及类型

班级姓名小组序号教师评价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 【课前预习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消费类型。 2.能力目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运用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正确分析当前消费状况,提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措施,通过分析贷款消费,学会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消费市场变化,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重难点】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消费类型 【自主学习】 一、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课本P17) 1.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因素是。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总量就越大。 (2)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对未来收入,如果人们有非常乐观的预期,那么预支将来收入的可能性就会加大。 (3)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温馨提示: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收入外,最根本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有物价水平、人们的消费心理等都对居民消费水平有重要影响。 思考:从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角度,说明如何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2.恩格尔系数 阅读课本P18上方“名词点击”,了解恩格尔系数的含义、作用。 温馨提示:恩格尔系数的计算:食品支出费用/各项消费总支出费用×100%。 思考:课本18页上方图表中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二、消费类型 1.消费有不同类型。我们最常见的是钱货两清的消费,此外贷款消费、租赁消费越来越常见。

中国消费文化特点与营销对策分析

中国消费文化特点与营销对策分析消费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经济生活中所形成的对消费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共同信念,即约束居民消费行为或消费偏好的一种文化规范。消费文化作为一种消费价值体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习惯、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激发或制约了人们的消费需求。 我国消费文化在开放的国际化形势下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既有积极向上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也有制约经济发展和不利于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的消极因素。只有了解中国消费文化,正确把握消费者需求变化趋势,政府才能更有效地激活市场消费需求,推动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企业才能以消费文化为先导,建立文化营销的新理念,运用文化营销的手段,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每个国家、民族甚至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消费文化,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消费文化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据我了解有以下几个特征:一.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消费文化; 二.地域影响消费文化; 三.全球一体化影响消费文化; 四.科技时代化影响消费文化 针对以上的消费文化分析,可制定出相应的营销策略: 一.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消费文化”的营销策略 1.以“根”为本。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重家、重族、重国,生命血统的延续是头等大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以光宗耀祖。子女的教育消费在家庭开支中占据较高的比例,亲情消费、伦理孝敬消费在“宁愿苦自己不愿伤感情”的支配下成为中国消费者购买行为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和为贵。中国人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和谐”的关系。中国母亲的首要职责是保护孩子和家人不受细菌的侵害,所以空调、

洗衣机、肥皂和食品由此大力宣传“无菌”概念。像品牌舒肤佳的除菌功效获得中华医学会的验证,具有显著地抗菌功效,也一直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其品牌述求就充分体现。还有消费者虽痛恨“假冒伪劣”产品,但又按照“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与人为善原则宽容和解处理,但企业无信誉,又何谈持续发展呢?所以企业需有责任心,不要只看眼前利益。 3.关系主义。中国是一个“关系导向”的社会。在关系主义下,消费者的交易活动往往不是单纯的经济利益算计,还有人情往来、互惠交换、面子问题等微妙复杂的方面。中国人送礼注重包装、内容和价格,包装越豪华越高贵,礼品越高档,也就越显示出送礼人的“诚意”。 所以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点在产品包装上下功夫,将产品与送礼挂钩,使一些产品销售创造了奇迹,如三株口服液(1995),商务通(2001),脑白金(2003)。礼品充当着感情传递的载体,所以包装上的文字,图形,线条以及色彩等元素会造成视觉上的“刺激”,以激发出消费者脑海中的特定的“映像”,如喜庆。尊贵,典雅,时尚等,即品牌联想,通过视觉刺激进而产生心理认同,最终激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广告投放可以集中在节日前后,国际品牌“蓝罐曲奇”多年来一直只在大节日(圣诞,元旦,春节,中秋)投放广告,国内“脑白金”的广告也集中在节目前后。 4.面子与公众。实质上,就是中国人很注重“面子”,“面子”在中国人的消费行为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中国人往往为了强化别人眼中自己的社会形象而调整消费动机,来维护自己的“面子”和自身的社会地位,从

福建省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结构分析

福建省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结构分析 [提要] 受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以及文化产品供给日益丰富等因素影响,福建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消费比重明显下降,文化娱乐消费比重曲折上升,文化消费结构正逐渐由发展型向享受型转变。针对这一新形势,应采取积极措施,促进福建文化产业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福建 文化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消费精神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的行为,是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福建城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人们对满足身心愉悦,实现自我发展与完善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急剧增加,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一、福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现状 文化消费涉及面十分广泛,除教育培训、书籍报刊、文艺作品等传统领域外,还涉及娱乐健身、电影电视、旅游观光、网络文化等多个领域;既包括对文化产品本身的消费,也包括对文化消费工具和手段的消费。根据《福建统计年鉴》对福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分类方法,本文将文化消费划分为文化娱乐消费和教育消费两大类(其中文化娱乐消费由文娱用品消费和文娱服务消费两部分组成),通过对比两类指标的变动情况,分析福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新特点。 (一)文化消费总量显著增长。文化消费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于追求多样化消费方式的福建城镇居民而言,尤其是追求时尚前沿的居民,文化消费已成为一种趋势。近年来,福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迅速,由2000年的585元增至2011年的1,879元,后者是前者的3.2倍,年均增速11.2%;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由5,639元增至16,661元,后者是前者的2.95倍,年均增速10.3%。说明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性支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其中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支出增长更为显著,福建城镇居民越来越重视文化产品的消费,而文化消费作为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起着较强的推动作用。 (二)文化消费支出在消费结构中比例偏低。虽然福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在数量上呈现绝对上升的趋势,但在文化消费增长的同时,居民的整体消费也在增长,因此当考虑相对数量时,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可能会有所变化。2000~2006年文化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由10.37%上升到了13.47%,但从2007年开始,这个比例逐年下降,到2011年降到11.28%。整个期间文化消费在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始终徘徊在10%~14%之间,比重偏低,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