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2013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2013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2013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2013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文言句式

【考点提示】

文言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及一些固定句式。在高考中很少直接命题来考查文言句式,但在文言翻译、文言断句中往往涉及,因此在复习时、要抓住每种特殊句式的难点或易混淆点。

【真题回放】

1、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2009全国高考浙江卷)

此题涉及到省略句和宾语前置句的知识。“人之所有”的后面,省略了“书画”,翻译时要补充完整;“惟恐其不吾予也”的正确语序应为“惟恐其不予吾也”。全句翻译为: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2010全国高考山东卷)

此题涉及到被动句的知识。“常不见听信”中的“见”表被动。全句翻译为:申甫屡次把他的谋略陈述给各位公卿,却常常不被听从信任。

3、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2010全国高考江苏卷)

此题涉及到省略句、状语后置、主语后置的知识。正确的语序应为“以(其)嫁时之衣殓,吾贫甚矣可知也”。全句翻译为:用(她)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放人棺材,我太贫穷,就可以知道了。

【内容详解】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1)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北朝民歌《木兰诗》)

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臣本布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且相如素贱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庄子《鱼我所欲也》)

(6)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例如:

①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划线的这个句子同样是判断句。主语由“是”充当,翻译为“这”;谓语是名词短语,由所字结构(所……的地方)充当的。全句翻译为:这(就是)我的宝剑所掉下去的地方啊。

注意点: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讨论: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以上两句是判断句吗?

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禽,通“擒”)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是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就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这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义来判别。例如:

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注意点:“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就是此种用法。“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其中的“见”不表示被动,可以理解为“我”。还有,“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这是一个难点,注意理解掌握。

倒装句式

倒装句式也称变式句,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等几种类型。(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②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韩愈《师说》)

⑤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⑥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屈原《离骚》)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

②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③彼且奚适也?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

④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

⑤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韩愈《祭十二郎文》)

3、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①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③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庄暴见孟子》〈孟子〉)

⑤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

⑥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①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

②惟马首是瞻《冯婉贞》

③惟兄嫂是依(韩愈《祭十二郎文》)

5.“相”字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充当宾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前,可译为“我”、“你”或“他(她)”。例如: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孔雀东南飞》)

6.“见”字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充当宾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前,可解释为“我”。例如:

①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 (《孔雀东南飞》))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宾语前置小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你是问”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二)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位置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北)南”即“战(于)河(北)南”,应理解为“于河(北)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状语后置最常见一种形式是介词结构后置。例如: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②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⑤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

⑥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

⑦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苏轼《赤壁赋》)

⑧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苏轼《赤壁赋》)

⑨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李朝威《柳毅传》)

(三)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放在中心词后,这种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称为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以下四种句式:

⑴、中心词+定语+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司马迁《鸿门宴》)

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楚人有涉江者。(《吕氏春秋.察今》)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⑤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列子〉)

⑦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苏轼《赤壁赋》)

⑧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司马迁《苏武传》)

⑵、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②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屈原《离骚》)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⑷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 (刘勰《文心雕龙》)

⑶、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②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司马迁《鸿门宴》)

⑷、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徐柯《冯婉贞》)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③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彭端淑《为学》)

(四)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②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五)多重倒装

有时,一个句子中存在多种倒装现象,考生辨析不全。如: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这是平原君的使节对信陵君的激将话。“安”翻译为疑问代词“哪里”,“急人之困”翻译为“为别人的困难而着急”。句子结构分析如下: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宾语谓语主语

这是一个多重倒装的杂糅,是主谓倒装与宾语前置的结合。从一个句子分为主谓两部分来看,这个句子首先应该判断是主谓倒装,其次,再指出其谓语部分的宾语前置。整个句子翻译为:公子您能为别人困难所着急(的美德)在哪里呢?遇到倒装杂糅,要分清结构,抽茧剥丝,层层深入。

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

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

(2)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诗自序》)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不若与人。?”

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例如: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例如: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荀子》)

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例如:

①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左传.殽之战》)

②郑穆公使(人)视客馆。(《左传.殽之战》)

③屠惧,投(之)以骨。(蒲松龄《狼》)

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①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战国策.千金市马)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司马迁《鸿门宴》)

③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蒲松龄《促织》)

④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⑤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6、分句的省略例如:

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至远),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讨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固定句式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组合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较为固定的语法意义。牢牢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整理如下:

1.“无以”“无从” 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无法”。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译文: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②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司马迁《荆轲刺秦王》)

译文:群臣仓猝惶急,没有什么东西来对付荆轲,只能用手搏斗。

2.“……,抑……” 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欧阳修《伶官传序》)

译文: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人事所决定的吗?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译文: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 有(我)不躲避的。

4.“无所” 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译文: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兵,(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 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6.“如……何” 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译文: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7.“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①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褚少孙《西门豹冶邺》)

译文: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项羽《垓下歌》)

②虞兮虞兮奈若何!

译文:虞姬啊虞姬,把你怎么办(安置)?

8.“是故”“是以” 译为“因此,所以”。

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译文:因此,无论是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9.“所以”译为“用来……的”或“……原因”。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10.“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 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11.“有以……” 译为“有可以拿来……的”

例:吾终当有以活汝。(马中锡《中山狼传》)

译文: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办法。

12.“庸……乎”译为“哪里……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韩愈《师说》)

译文: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13.“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译文: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

14.“得无……乎”“得无……耶” 译为“恐怕……吧”“莫非……吧”“该不会……吧”,表猜测。

①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

译文: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②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译文: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15.“……之谓也”“其……之谓也” 译为“说的就是……”“大概说的是……吧”

“岂……之谓乎”译为“难道说的是……吗?”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这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②岂管仲之谓乎?

译文:难道说的是管仲吗?

16.“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更)……”。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哪一个更厉害呢?

17.“然则”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18.“有……者” 译为“有个……人”。

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蒲松龄《促织》)

译文: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是多次没有考中。

19.“与其……孰若(无宁)……”译为“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不如)……”。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译文: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20.“能无……乎” 译为“怎么不……呢?”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司马迁《屈原列传》)

译文: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

21.“(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苏轼《石钟山记》)

译文: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 22.“安能”“何能”“何得”一般译为“怎么能”。

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译文:怎么能让我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叫我不能开怀展笑颜!

②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

23 . “何(奚)……为?”“奚以……为?”(“为”是表反问的语气词)。译为“哪儿用得着……

呢”或“要……干什么呢”

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译文:哪里要飞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

24.“岂(顾)……哉(乎)?”、“独……哉?”“宁……乎”可翻译为“难道……吗?”

①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司马迁《陈涉世家》)

译文: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

译文:

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课后小结:这一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和演变,现代汉语已与我们所接触的文言文有了较大的差别。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高考真题

文言文阅读 ——精做江苏真题,把握复习方向 [考点要求]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B级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级 (1)辨析文句意义;(2)归纳内容要点。 一、(2014·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柳宗元 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仲尼可学不可为也。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仲尼岂易言耶?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 ..礼者也。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 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辔,中道之行大都,舍是又奚师欤?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宗元白。(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 第一时段(8~10分钟):读懂文言 第一步:粗读——感知标题,浏览全文,读读文意概括题。 第二步:细读。 1.圈点勾画:圈点出关键性词句,概括各段内容。 答:答案第一段:针对严生的来信谈自己“二文”的主旨,并借此委婉道出自己不愿成为严生老师的原因——内不足为,外不足当。 第二段:进一步指出拒为严生师的原因,但并不拒绝以“言道、讲古、穷文辞”为师。 第三段:称赞严生为文畅远,向严生指出求师之道,并希望两人“交以为师”。 2.明意辨理: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答案为师之道,不在乎“名”,而在乎“实”;为师之“实”,在于“言道、讲古、穷文辞”,在于“好道”“求道”;在为师之“方”方面,可以“交以为师”。

2015高三语文文言文教学案15

新丰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文言文阅读(十五) 编写:施信忠 【文言虚词】 六、且 (一)连词 1 ?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 ?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再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3 ?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4 ?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又……” “一面……一面……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副词 1 ?将,将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2 ?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七、若 (一)动词 译为“像”“好像”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促织》) (二)代词 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2 ?表近指,相当于“这” “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连词 1 ?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2 ?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 .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八、所 (一)名词 表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二)助词 1 ?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2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九、为 (一)动词 1 .做,作为,当成,成为。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3)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2 .以为,认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3 .判断词,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2 .介绍原因或目的,译为“为了”“因为”。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3 .介绍涉及的对象,译为“给”“替”。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4 .对,向。 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整体阅读 劝学练习(1)

文言文整体阅读:劝学课后练习(1) 1.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与秦盟 B.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不令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D.掭以尖草,不出 2.汉语中有些词语是很有趣的,正读是一个词,反读同样也是一个词,比如“故事”反过来读便成了“事故”,两个词的意义却风马牛不相及。这样的词你能再说出3个吗? 3.指出下列句子翻译的错误及原因。 (1)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句中加点的“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下面对本段文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段从学习的方法和作用的角度来论述“学不可以已”。共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是不断积累的过程,不能停止。 B.“不积跬步”“不积小流”的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难以实现远大目标。 C.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 D.用“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有效的学习还要靠专

江苏语文高考卷文言文详解版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于)有司,辄【总是】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蹇jiǎn【艰难窘迫,坎坷不顺。】二十年。文恭捐馆【捐馆是死的比较委婉的说法,“捐”指放弃,“馆”指官邸,字面上来说,就是放弃了自己的官邸,一般是指官员的去世。后遂以“捐馆”为死亡的婉辞。亦省作“捐舍”】,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舍弃】其梯,轴轳【用辘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悼念,凭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坟墓上的树木已有两手合抱那么粗了。意思是你快要死了。这是骂人的话。后指人死了很久】,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叹气;抽。是日将别,顾【回头】大父曰:“汝 3.傲慢。 4.穷困。 5.驽马,亦指驴】,特【只】耕而【却】不获耳,藨蓘【biāo gǔn耕耘和培育】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

“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大概】不死矣!” 我祖父的名字叫张汝霖,号雨若,从小就喜欢学习古文,博览群书。小时候他不愿意临摹书法家的书法,字写得很丑,因而在去官衙考试时,总是不能被录取。于是就用粮食买了个上太学的资格读书,在其中待了二十年。我曾祖父去世后,家境一天比一天困难。我祖父在家中龙光楼读书,去掉下楼的梯子,用吊车将食物送上楼去,曾经三年没有下楼。江西邓文洁先生到越地来悼念我曾祖父,曾祖父坟旁的树都已经长大了,邓先生抚摸着树枝泪流满面,哭啼着离开。曾祖父送他到邮亭,邓文洁对祖父很不高兴,原来是他听信了别人说的坏话,说我的祖父近日开了一家酒店,好久都没有写文章了,所以看见我祖父就连声叹气。那天邓文洁要走了,回头对祖父说:“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吧,希望能保住你先人的事业。”祖父哭着说:“我的命运不好,只是耕种而没有收获啊,但是耕耘还是不敢不勤奋的。”邓文杰说:“有这种情形吗我要当面考考你。”就顺手取了“六十而耳顺”这个题目让祖父写文章,祖父提笔就写,文不加点,一挥而就。邓文杰又惊又喜,鼓掌说:“你的文章应当在社会上出名,岂止是在考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明确考题形式和设题角度 2、掌握知识体系 3、强化答题方法和答题步骤 二、教学内容 1、考题形式:(1)单选题;(2)翻译题 2、设题角度:(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 法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筛选文中的信息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知识体系 (1)应该掌握120个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 (2)常见古今异义词 (3)偏义复词 (4)常见通假字 (5)常见实词活用 ①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②名词用作状语 ③名词动词形容词用作使动 ④名词形容词用作意动 ⑤形容词用作名词 ⑥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6)应该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7)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②被动句 ③倒装句 a主谓倒装b宾语前置c定语后置d状语后置 ④省略句 a省略主语 b省略谓语 c省略宾语 d省略介词 ⑤固定句式 a表陈述语气 b表疑问语气 c表反问语气 d表感叹语气

4、答题方法和答题步骤 (1)理解实词意义的方法 ①联系上下文推断 ②通过语法词性推断 ③根据整句句式推断 ④迁移联想推断 (2)理解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通过在句中位置来判断 ②根据上下句关系来判断 ③联系具体语境来判断 ④结合课文迁移联想来判断 (3)翻译句子的方法 ①原则:信、达、雅 ②具体操作六字法:留、增、删、补、换、调 ③依据: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前 后语境 (4)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 ①通读全文,把握体裁特征: 传记,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说明文,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

江苏历年高考文言文汇编——精校版

文言文训练1 (2010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谢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庳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是岁南方旱,仰见

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二十以归吾归:出嫁。 B.其平居语言容止容止:形貌。 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著:彰显。 D.庶几以慰其魂庶几:希望。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3分) ①出其哭内之诗而悲②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教案(新人教版)

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教案新人教版 教材分析: 所谓文言虚词是指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包括连词、介词、助词、副词、叹词、拟声词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阅读文言文不可或缺的知识。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从总体来说,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大多没有超出《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常用文言虚词的范围: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除单独设题考查外,还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中考查。 学情分析: 学生最怕文言文阅读,这道题也是每次考试试卷上得分率最低的一题。学生不知此类题的基本特征、识别方法、多积累一些解题经验。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虚词是同学们记忆的难点,每一个虚词有多种词性,每一种词性又有多种用法,死记硬背既费时费力,又容易遗忘。为了帮助同学们突破这一难点,故编了19个速记口诀,压缩记忆内容,化复杂为简单,利用谐音,化枯燥为有趣,让同学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地记住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使学生了解高考考试大纲。 2﹑通过借助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使学生能读懂浅易文言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分析例句,使学生掌握虚词的基本用法。 2﹑通过练习训练,增强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奇思妙想”的活动,培养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8个虚词口诀】于(与)焉何其若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谐音:语嫣何其弱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江苏历年文言文阅读题

江苏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 (2016年)文言文阅读(18分)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辕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條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蓘②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矣。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寀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绔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 注:①文恭:张元卞,号阳和,谥文恭,张汝霖的父亲,张岱的曾祖父。②藨蓘:耕耘。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事文墨久矣事:从事 B.病目眚病:疲惫 C.詈不佳詈:责骂 D.令五县会鞠之鞠:审讯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B.邓文浩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 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亏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9.根据文中张作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4分) (2015年)文言文阅读(18分)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

江苏高考语文近十年文言文真题

文言文高考真题特训(2008—2017) 二、文言文阅读(18分)2008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日:“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回;“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日:“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日:“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日:“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日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听: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迫:逼近 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壁:营垒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度:考虑 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 ..表现吴汉激励士气的一组是(3分) ①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②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③军士激怒,人倍其气④敢轻冒进兵者斩 ⑤汉乘利进逼成都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第十篇 浅谈江苏高考文言文阅读的一些技巧

第十篇 浅谈江苏高考文言文阅读的一些技巧 江苏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题型大同小异,离不开实虚词辨析解释、人物形象及特征性格辨别以及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与赏析,加上翻译题。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试题一般为4题,分值基本维持在18分左右,考查形式多为客观题。 江苏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形式近几年来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客观题由3题减为2题,此变化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答题难度,即: 1、第一题实词辨析(客观) 2、第二题虚词、人物性格、内容概括(客观) 3、第三题翻译(主观) 4、第四题内容概括(主观) 江苏高考文言文阅读基本为人物传记。从全部题目中考查“文章理解赏析”(新变化下一般为第二个客观题)的题目着手,因为这类题目会告诉考生一些人物的正确信息,然后精读文章,要基本了解人物的:1、所处时代及特征、时代重要事件(如战乱、国破等)、生活经历、官运仕途、从政业绩、与之相关的人和事等,此种信息较为浅显,易整理归纳。 2、人品性格、正侧面人物评价等,此种信息相对隐晦,需考生注意细节,根据人物具体事迹及他人侧面的衬托表现来整理分析。

一、实词考查 规律:主要考查是否会利用上下文推测实词含义 考查形式:客观题 1、从未见过的实词,一般来说通过直译,如果语句通顺,则基本正确(此为题目设置的干扰项,一般都正确)。 2、从字音出发,推测通假字,联系上下文,放入句中通顺,则解析基本正确。 3、常见的实词,综合课本内容,代入句中通顺,即为正确。 例:(2016江苏高考卷)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不事文墨久已事:从事 B.病目眚(shěng)病:疲惫 C.詈(lì)不佳詈:责骂 D.令五县会鞫(jū)之鞫:审讯 此题C,D选项均为生僻词,回到原文,结合上下句意思,代入句中通顺解释无误,成为干扰选项,考生无需在此类选项上过多回忆思考所学知识;A选项较为简单;B选项从语句结构成分来看,“病”词至少为一个动词,此选项解释有误,译为“患…病”。 二、虚词对比 规律:主要考查虚词的积累。 考查形式:客观题

江苏,高考文言文字词,翻译详解

三、(06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董槐,字庭植,濠州定远人。少喜言兵,阴读孙武、曹操之书。槐貌甚伟【相貌非常魁伟】,广颡【sǎng额头宽阔】而丰颐【两腮饱满】,又美髯,论事慷慨【情绪激昂】,自方【比拟,比作】诸葛亮、周瑜。父永,遇槐严,闻其自方,怒而嘻【生气地叹息】曰:“不力学,又自喜大言,此狂生耳,吾弗愿也。”槐心愧,乃学于永嘉叶师雍。 嘉定十四年,起为【被朝廷起用做】广德军录事参军,民有诬富人李桷(jué)私铸兵结豪杰以应李全①者,郡捕系之狱【逮捕并关押在狱中】,槐察其枉【察访出他有冤情】,以白【禀告,报告】守,守曰:“为反者解说【开脱说情】,族矣。”槐曰:“吏明知狱【案子,案件。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有枉【冤枉,冤情】,而挤【逼】诸【之于】死地以傅【依附→附和】于【介词,引出宾语】法,顾【顾念,考虑→顾及,维护】法岂谓诸被告者无论枉不枉【顾及(维护)法律难道说就不管众多的被告发的人冤不冤枉】,皆可杀乎?”不听【太守不听从他的意见】。顷之,守以忧【父母的丧事】去,槐摄【代理】通判州事,叹曰:“桷诚枉,今不为出【开脱,解救】之,生无由【道路,途径】矣。”乃为【写或替(之)】翻其辞【供词】,明【说明】其不反,书上,卒脱【脱离,解脱】桷(于)狱【牢狱】。绍定二年秋,权【暂时代理】通判镇江府。至州,会全叛,(叛军)涉淮临大江,大府急发

州兵。槐即日将兵济江而西,全遁去,乃还。嘉熙元年,出知常州。后三日,提点湖北刑狱。常德军乱,夜纵火而噪【大声喧闹】。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从,使……跟从,带领。骑马带领几个人赶到放火的地方】,且【并且】问乱故。乱者曰:“将军马彦直夺【强取→侵吞】吾岁请【一年的军饷】,吾属【我们】将责【要求】之偿,不为乱也【不是发动叛乱】。”槐坐马上,召彦直斩马前,乱者还入伍中。(嘉熙)三年,知江州。秋,流民【流亡的民众】渡江而来归【归附,投靠】者十余万,议者【议事的人】皆谓:“方军兴【正当兴兵作战之时】,郡国急【急需】储粟,不暇【来不及,顾不上】食【sì给吃→供给,供应】民也。”槐曰:“民,吾民也,发【发放】吾粟振【通“赈”,救济】之,胡【何,为什么】不可?”至者如归焉。淳祐二年,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视【察看】其【那里的】赋,则吏侵甚【(发现)官吏侵吞赋税的情况很严重】,下教【下达指示】曰:“吾莅【来到】州,而【如果】吏犹【还,仍然】为盗【做侵占赋税的事】不自悔【悔过自新】,吾且诛之!”吏乃震恐,愿自新。槐因除民患害,裨将卢渊凶猾不受命,斩以徇师【在军中示众】,军中肃然【恭敬的样子】。帝日【一天天地,名词作状语】乡用②槐,槐言事无所隐,意在于格【纠正】君心之非而不为容悦【逢迎取悦】。帝问修太乙祠,则对曰:“土工洊③起【土木工程再度兴起】,民罢【通“疲”】于征发,非所以【用来……的方法】事天【事奉上天】也。”帝问边事,对曰:“外有敌国,则其【“则”就,“其”助词,无义】计【计划,设法】先自强。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人。”槐每奏,帝辄【总是】称

高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总的目标是通过复习,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具体地说,应当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遂、所、为、焉、也、以、已、矣、于、则、者、之); (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二)理解文句: (1)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2)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分析文章: (1)分析文章的内容;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教学难点、重点 1.怎样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怎样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 3.怎样分析文言文的内容? 4.怎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文言文阅读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 Ⅰ.掌握文言词语的特点。 要培养、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掌握、理解、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常用词。 文言文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这和现代文词汇以双音词为主不同。“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政”是“政事”,“治”是“治理”,在读法上也不能连读。“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却看妻子愁何在”,“妻子爷娘走相送”,“不推恩无以保妻子”中的“妻子”都是“妻”和“子”的意思。“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中的“卑鄙”,“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妻子”、“卑鄙”都是两个词的临时组合。一般都是独用的,如“曾不若孀妻弱子”,“位卑则足羞”,“北蛮夷之鄙人也”中的“妻”、“子”、“卑”、“鄙”都是单独使用的例子。 熟悉掌握单音词应注意的几点: (1)理解文言文单音词的词义,可将单音词与现代汉语中相当的双音词进行对照。如“今齐地方千里”中的“今”是“当今”、“如今”,“地”是“土地”,“方”是“方圆”。“时操军已有疾疫”,“操”是“曹操”,“军”是“军队”,“疾”是“疾病”,“疫”是“瘟疫”。 (2)有的文言词是由两个意义相近的词组成,当它们合在一起运用时,不必拆开解释。但是当它们单独使用时,意义是有区别的,例如“衡乃拟班固《两都赋》作《两京赋》因以讽谏”中的“讽谏”就是“劝谏”的意思。但是在“于是舍人相与谏曰”、“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和“谏”是两个不同意义的单音词。“讽”是“委婉劝告”的意思,“谏”则是“直接劝说”。又如“沾湿”在“长夜沾湿何由彻”句中就是“湿”的意思,但在“儿女共沾巾”,“江州司马青衫湿”,“沾衣欲湿杏花雨”句中的“沾”和“湿”是两个独立的单音词,表示“湿”的不同程度。 (3)联绵词“踌躇”、“踯躅”、“披靡”、“彷徨”、“仓庚”(鸟名),译音词“冒顿”、“大宛”、“大月氏”等是双音或多音单纯词,不是两个单音词的临时组合。 Ⅱ.掌握一定量的文言实词。 从数量上说实词远比虚词多,从理解、掌握的角度说也比虚词难。掌握实词的关键是词义。

江苏高考高中必背古文14篇

高中必背14篇 1.荀子《劝学》 2.庄子《逍遥游》 3.韩愈《师说》 4.杜牧《阿房宫赋》 5.苏轼《赤壁赋》 6.《诗经·卫风·氓》 7.屈原《离骚》 8.李白《蜀道难》 9.杜甫《登高》 10.白居易《琵琶行》 11.李商隐《锦瑟》 12.李煜《虞美人》 13.苏轼《念奴娇》 14.辛弃疾《永遇乐》 1、《荀子·劝学》(节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安鸟)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收集的江苏语文高考文言文易考实词

收集的江苏语文高考文言文易考实词(除120个实词以外)1、哀毁:旧指居丧时因悲哀过度而损害健康又如 : 毁疾 (守丧时因过分哀伤而生病); 毁瘠 (因哀伤过度而瘦得皮包骨); 毁颜 (面有忧色); 毁死 (因居丧过哀致死 ); 毁病 (因居丧过哀而生病) 2、案 ①文书,案卷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②通“按”,考察,查办,查看 召有司案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几案,长方形矮桌,可用来学习或办公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项脊轩志》) 3、白 ①表明,陈述,禀报,告诉阿母白媒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拜 ①授给官职 拜臣郎中(《陈情表》) ②上,奉 瑾拜表以闻(《陈情表》)③就任 于是辞相印不拜(《〈指南录〉后序》)④表示恭敬的礼节,跪地,两手合抱于胸前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拜谢 三年将拜君赐(《秦晋崤之战》) ⑥拜访,拜见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次①依次 山顶千门次第开(《过华清宫》) ②停留,临时驻扎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③处所,引申为水边 引以为流畅曲水,列坐其次(《兰亭集序》)④次一等(排行第二),差一点其次 ○附次比:并列 而世又不能与死节者次比(《报任安书》) 6、独 ①表示反问,岂,难道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偏偏,仅仅,唯独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鱼我所欲也》)③单独,独自 飘飘乎遗世独立(《前赤壁赋》) ④名词,特指老而无子 鳏、寡、孤、独、疾废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也》)⑤特地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附独夫①独身男子 问独夫寡妇孤寡疾病者几何人也(《管子问篇》)①因暴虐无道而为人民所憎恨的统治者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 7、夺①夺取,强夺

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设计(供参考)

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 2.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三、课时安排:3课时 第1、2课时 一、考点阐释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考试大纲》保留内容。我们要注意两点隐含信息: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20个左右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的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态,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然而,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不是仅仅靠积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二、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 (一)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 ”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自”关鼻,“目”关眼。“攴(pū) ”与敲击有关; 【推断练习】 (1)刑天舞干戚形旁为戈,意思为一种兵器(斧子) (2)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形旁为舟,意思为大船 (3)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形旁为石,意思为石阶 (4)径造庐访成形旁为走意思为到会意字也可用此方法推断词义。 (5)丰则贵籴,歉则贱粜上入下米,意思为买入粮食 (6)家人瞷见者,悉骇愕左目右間,意思为从门缝中看,“窥视” (7)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1998年高考题) “觐” 为形声字,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绳子) (9)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井绳) (10)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 (二)、字音推断法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江苏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江苏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①距虎丘三里而近,有朱氏园林,盖昔朱某翁先生之所创也。园昔为田为圃,先生买 而为园。园之大二百亩,凡费金钱数万。其间竹木水石、亭榭楼阁,重叠映带,极一时之盛。先生垂没而园分授诸子。于是其季子某间其东隔之绿荫斋,以读书其间,而时时召集 门友赋诗饮酒,自是朱氏之园惟绿荫斋为最著。 ②斋之东有古桂一株,盖百余年物,其枝四面分披而下,其中可坐数十人。每花开, 召客宴集其下,绿叶倒垂,繁英密布,如幄之张,加藩之设,风劲花落,拂襟萦轴。行酒 者伛而入,绕树根而周,客无不欢极情叹而去。 ③天标尝导余游遍园中,台榭多倾圮矣,水或涸而石或颓矣,竹木存者十不及一二矣,苔生于牖,草环于亭,非复曩日之盛。而园中故有七松草。七松者,有松七株,盖宋、元 时物。数里外望之,挺然离立云表。自先生没而七松地属某氏,某氏斧以为薪,存者仅一株,差小,以隔于朱氏之垣得免焉。呜呼!物理之盛衰,何常之有?良材异质辱于匹夫之手 者多矣!吾悼七松,所以幸古桂之遇也。 22.概括第①段中“自是朱氏之园惟绿荫斋为最著”中的“是”指的是什么? 2分 23.第②段画线句对景物的描写很有特色,试对其进行赏析。 2分 24.本文题名为《绿荫斋古桂记》,为何要在第①段写“朱氏园林”?3分 25.下列对“以隔于朱氏之垣得免焉”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因为被搁在朱家的院子内才免于被砍为柴。 B.把它与朱家的围墙相隔得以免于被砍为柴。 C.因它被阻隔在朱家围墙的外面才得以幸免。 D.把它阻隔在朱家围墙的外面从而得以幸免。 26.阅读全文,概括本文的主旨。4分 22.2分朱家的小儿子得到绿荫斋,在这里读书交友。 23.2分采用四字短语的形式,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写出了宴饮时愉快的心情; 或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桂树比作帐幔和藩篱,形象地写出了桂树的繁茂。 24.3分第一段写朱氏园林由繁盛到分给诸子的转变,既交代了绿荫斋古桂的由来,又为下文写朱氏园林衰败和七松被砍伐埋下了伏笔。 25.3 分A

江苏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一琴棋名士

群文通练一琴棋名士 微导语 在历史上,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身怀绝技,或善抚琴,或善下棋,或专印章,堪称国士。不过,读了他们的传记,就会发现他们怀有一技,或别有原因,或胸藏大志,总之,他们还拥有别样人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焚琴子传 顾天石 焚琴子者,姓章氏,闽之诸生也。为人磊落不羁,伤心善哭,类古之唐衢、谢翱,而才情过之。为诗文,下笔累千言,皆感人心脾。

庚子乡试,文已为主司所赏。及观五策①,指陈时事太过,至斥耿氏以为包藏叛志。主司乃惧不敢录,遂下第。生遂弃诸生不为。登鼓山所谓天风海涛亭者,北望神京,痛哭失声曰:“余且烧其诗书,绝笔不为文矣!” 生既不得志,出游于潮。过潮刺史韩文公庙,读其《逐鳄文》,哭之。又历韶、惠、广、雷诸郡。悲岭海之烟瘴,思寇莱公②谪雷时,枯竹生笋,蜡泪成堆,风流如在也,则又哭之哀。听鹧鸪作“行不得哥哥”声,则抗.音而哭,以乱其鸣。久之,学琴于惠州僧上振,得其音节之妙,遂归。变姓名,以琴游八闽。王公大人争延致而听其琴。有愿从而学者,虽善,然终莫能及.也。 久之,闽人目生为琴师。虽江浙间,颇多闻其名者。然当道不以礼遇,招亦不往,往亦不为久留。常酒后耳热,摔琴于地,引满大卮,放言高论,惊其座宾。谈古今得失,虽老师宿.儒,深通经济者,不能难也。其最爱童子曰金兰,亦善琴,独得生传。常负奚囊从生游数千里外。生诗成,金兰辄缮录之盈帙。客访生不遇,金兰代为款接,以生惊人句示人。由是人颇异之,以为抱负非常之士,不得志而隐于琴。 生笃于伉俪,妇陈氏,少生十岁,亦颇知书嗜音。生尝入为其妻鼓琴,茶香入牖,鬓影萧疏,顾而乐之,以为闺房清课,亦人生韵.事。忽一日谓其妇曰:“吾向闻红颜薄命。卿才情如此,而推命者多言岁行在卯当死。岂汝亦天上人,不久当去耶?”因感慨悲伤,为弹《别鹄离鸾》之曲。曰:“琴音和,吾与汝尚无恙,然第七弦无故忽绝,少而慧者当之。”居数日,金兰死。生抚尸一哭,不胜其悲,吐血数斗。曰:“吾死后,《广陵散》绝矣。”遂焚其琴,不复鼓也。因自号“焚琴子”。生至康熙丁巳,年四十九,竟卒。 (选自《辟疆园文钞》,有删节)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 翻译文中句子》教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翻译文中句子》教案(新人教 版) 课前小读三分钟 (要求全体起立,大声朗读,然后齐读最后两段,老师起头,“担当是如画风景中朝花夕拾的片段”。) (教师总结: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让人感受到一种汹涌澎湃的激情,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今天我们要进行的是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中的一个考点——翻译文中句子,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了解考试大纲。) 二、研考纲 三、明确目标 提高翻译句子的能力 增强采点得分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如何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五、摸学情 (出示幻灯)请同学们朗读屏幕上的5个句子,并口头翻译一遍,同时注意句子的采分点,每道小题按5分算。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找学生逐一翻译,逐一点评。第1个句子中“为”“拜”“以”“闻于诸侯”为采分点,一个点1分,大意为1分,其中里面的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可以原封不动的保留;第2个句子中“犹”是“尚、还”,“为”是“做”的意思,“已”通“矣”,相当于“了”,另外,“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也”语气助词不翻译,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不用翻译;第3个句子中两个定语后置为2分,“上”“下”名词作状语为1分,“一”为“专一”占1分,大意为1分,遇到倒装句式和活用词、通假字等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和规范进行调整和翻译。第4个句子中“不”通“否”,“若属”你们这些人,“且”是“将”(年且九十),“为所”表被动,省略了“之”代指项羽,遇到省略成分,注意进行补充。第5个句子,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互文是相邻语句的意思互为补充,前后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孔雀东南飞》中“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秦汉时的明月和雄关),白居易《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我和主人都下了马,然后上船设宴),木兰辞》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军和战士经历了很长时间、很多次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句子中使用了修辞用典的时候要本着贯通的原则进行原汁原味的翻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