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义和语用

语义和语用

语义和语用
语义和语用

第五章语义和语用

第一节词汇和词义

一、词和词汇

1、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符号。

2、确定词的方法:

(1)能否独立运用。(即能“单说”或“单用”的就是词。)

(2)能否扩展。

3、词汇:是一种语言中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如汉语词汇、英语词汇等。词汇也叫语汇。

4、词汇的组成: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1)基本词汇:是整个词汇体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是基本词的总和。

基本词汇的特点:①全民常用性(本质特征)②稳固性③能产性

(2)一般词汇:词汇中,基本词汇以外的部分便是一般词汇。(一般词汇通常由新造词、古语词、外来词、方言词、行业语、隐语等构成。)

一般词汇的特点:①灵活性②个性化

5、一般词汇与基本词汇的关系:

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并非是彼此封闭、井水不犯河水的两个门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亲密伙伴关系。一方面,基本词构造新词,充实一般词汇;一些基本词失去全民性而转化为一般词。另一方面,一般词汇获得了全民性而转化为基本词汇。

二、词的词汇意义

1、词义: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叫做词的词汇意义,简称词义。(词义就是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

2、词义的分类

色彩义:是附属于词的理性义之上的一种附加意义,主要表明说话人的态度、词的适用语域和风格特质以及词所引发的有关事物形貌的现象。

【注意: 更多的词的色彩义呈现“零形式”,既无褒义、贬义,又无书面语色彩、口语色彩,也无形象色彩,这种词的色彩义为中性。】

三、词义的性质

①概括性(词义最本质的属性)

②模糊性

第二节 词义的各种关系

一、一词多义

1、单义词:指的是只包含一个词义义项的词。

2、多义词:指的是包含几个相互有联系的义项的词。

3、本义:指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最初的那个意义。

4、派生义/引申义:由本义直接或间接派生而来的意义。

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就是一般所说的引申。引申大体上可以分成隐喻和转喻两种方式。

5、隐喻:是指根据客观对象之间的相似性联系,用原本指称甲对象的词语再去指称乙对象,从而派生出新的意义。

6、换喻:是指根据客观对象之间的相关性联系,

用原本指称甲对象的词语再去指称乙对象,虚词 实词 表语法意义 表附加意义 理性义:

色彩义 感情色彩: 语体色彩: 形象色彩: 又叫概念义,它是词义的核心部分,是词义反映概念内容的部分。是指说一种语言的人在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中形成的共同的主观映像,是认知的成果。

感情色彩指的是表明说话人对客观事物的评价的一种色彩义。常见的有褒义、贬义和中性。 语体色彩指的是反映词的适用语域和风格特质的一种色彩义。常见的有书面语色彩和口语色彩。 词义以生动、具体的形象诉诸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

从而派生出新的意义。

二、同义关系

1、同义词:是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几个词。如“伤感”和“感伤”,根据同义词的定义可以把同义词分成两大类:等义词和近义词。

2、等义词:是意义完全相同的两个词。如:自行车——单车。

3、近义词:是意义相近的几个词。如:推翻——颠覆。

三、反义关系

1、反义词:指的是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反的两个词。

五、语义场

1、语义场:是指若干具有共同的类属义素的义项(义位)构成的聚合体。如“包子、馒头、烧卖”的类属义素相同,均为“食品”,“自行车、助力车、摩托车、汽车”的类属义素相同,均为“交通工具”,所以都构成语义场。

第三节句义

二、句子的语义结构和人类经验的映像

1、语义角色:句中的名词同动词有种种语义关系,根据这种关系,语义学中把这些名词分为若干类型,这些类型一般称为“语义角色”,如施事、受事、与事、工具、结果、处所等等。

语义角色是句中名词与动词语义关系的抽象,反映了人类经验中的“物体”和“动程”关系的抽象。

动程的分类可粗可细,语义角色随之也可粗可细,下面介绍最粗略的分类:

动程分为如下最基本的大类——动作、性质、状态、使动:

(1)猴子玩苹果、他跑了、我送了小李一本书(动作)

(2)花很红、眼睛大大的、冰化了(性质,状态)

(3)惨案震惊了世界(使动)

与动程相配,物体则有如此常见大类——施事、受事,与事,主事,致事,这是最基本的语义角色,是直接参与动程的“物体”,没有它们,动程也就不成其为动程。

施事:自主性动作、行为的主动发出者。

受事:因施事的动作行为而受影响的事物。

与事:施事所发动事件的非主动参与者,最常见的是因施事的行为受益或受损者。如(1)中的“小李”。

主事:性质、状态或发生非自主变化的主体,如(2)中的“花”“眼睛”和“冰”。

致事:事件或变化的引发者,如(3)中的惨案。

作为人类经验映像的句子,还可以有一些外围的语义角色,这些角色是句子可选但并非必须的成分,包括:工具、方所、时间。

工具: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器具或材料,如“小王用钥匙开门、小李用萝卜刻个飞鸟”中的“钥匙”“萝卜”

方所:动作、行为发生或开始、结束的场所、方位或范围,如“在学校读书,从家里跑了,

到北京旅游,放在桌上”中的“学校、家里,北京,桌子上。”

时间:动作、行为、事件发生或开始、结束的时间,延续的时段等。如“在1997年我考上了大学,从8点起停止供电,到12点恢复,看了三天”中的“1997年,8点,12点,三天。”

四、句子的真值和句义的蕴涵、预设关系

(一)蕴涵

句子真值的蕴涵关系,就是从一个句子的句义一定推导出另一个句子的句义,反向推导却不成立。即设有A,B两人个句子,如果:(1)句子A为真,句子B一定为真。(2)句子B 为假,句子A一定为假。(3)句子A为假,句子B可真可假,那么A句义蕴涵B句义。如:

A B

(上位)李明买了猕猴桃。李明买了水果。(下位)

(上位)李明感冒了。李明病了。(下位)

(关系义场)李明批评了张三。张三挨批评了。(关系义场)

(整体)这本书完稿了。这本书的第二章完稿了(部分)

(二)预设

如果一个句子的肯定和否定形式都以另一句子的肯定式为前提,则另一句子是该句子的预设。即,设有A,B两个句子,如果(1)句子A为真,句子B一定为真。(2)句子B为假,句子A一定为假。(3)句子A为假,句子B仍然为真,那么,B句义是A句义的预设。

A B

他哥哥昨天回来了。→他有哥哥。

我的英语书借给他了。→我有英语书。

他不是好学生。→他是学生。

绝对预设:既做为句子内容的一部分,同时又作为句子的预设,这种“一身二任”的预设,叫做绝对预设。纯粹作为其他被表述的事态的前提条件的那些预设,称为相对预设。

【注意:有的只有绝对预设,而没有相对预设。如“他不是个好学生。”的预设“他是个学生”,是绝对预设,这句话无相对预设。】

第四节语用

一、语境与语境义

1、语境及语言环境,内容可三分:

物理语境——说话者、受话者、说话时的时空及其这一时空中的所有存在。

话语语境——一个连续的言语事件中前面或后面的话语。(如交谈双方前面说过的话,小说中的上下文。)

背景知识——说话者和受话者所共有,范围广泛,包括生活常识和社会文化知识,还有预设。

2、语境义:语义受环境制约。

3、话题:句子中,句义信息所关涉的听说双方所确定的某个实体,是句义信息的基点。

4、说明:针对话题展开的句子的其他部分。

二、话题与施事

1、话题是说话人传递信息的基点,由语义角色充当。语义角色多种多样,施事只是其中的一种。不过句子中,话题与施事重合的情况较多,表明先把施事做话题较为常见。其他语义角色也可以做话题。如:

小王昨天去了北京。(话题与施事重合)

昨天,小王去了北京。(话题与施事不重合)

2、话题与主语

有的语言话题与主语有明确的区分,有的语言界限模糊。

有明确区分的语言中,主语与谓语动词相关,由施事和受事充当,话题可以由任何语义角色充当,可以与动词相关,也可以与动词无关。

这场火幸亏消防队来得早。

他是个日本女人。(他的太太或女佣是日本人)

这两例的话题与动词无关。

汉语话题和主语都没有形态标志,两者界限模糊,学术界分歧较大。

三、焦点和预设

1、焦点:句子中,说话人认为听话人不知道的、作为新信息传出的、希望听话人特别关注的部分,就是句子的焦点。

2、预设:句子传递信息所依赖的、说话人设定自己和听话人都知道的那些知识,就是预设。

四、言语行为

1、言语行为的分类:

言内行为:说话人运用语言结构规则说出有意义的话语。

言外行为:说话人的话语要达到的目的和意图。

言后行为:说话人的话语所达到的结果。

“NP+了”结构的语义、语用分析

“NP+了”结构的语义、语用分析
作者 :  吴青山 摘要:随着人们对语言交际中的口语越来越重视,现代口语中“NP+了”结构的研究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拟从语义、语用方面探究这一结构,从而更进一步认识这一结构及其发展。在语义分析上,“NP+了”结构表达的是“达到某种程度或状态”,并且NP都满足[+顺序性]和[+推移性];在应用上,这种结构主要用于口语交际,主要表现在结构的省略性和NP的口语性;通过与“太/很+NP+了”比较,可以看到这一结构出现的新发展。
关键词:“NP+了”结构语义分析运用发展

在现代汉语的口语交际中,有一种结构为“名词性词语+了”。名词性词语主要包括一般的名词和名词性短语,这种结构一般都可以描述为“NP+了”。例如:“大姑娘了”“春天了”“老大不小的人了”。并不是任何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都可以进入这一结构。例如:“*孩子了”“*椅子了”“*桌子了”“*香蕉了”“*课本了”,诸如此类则明显说不通,不适合这一结构。有的名词可以运用,有的名词不可以运用,因此这一结构有待于我们进行深入探讨分析。
我们拟从语义、语用方面来着重考察“NP+了”结构,在此基础上,探讨目前流行的“太/很+NP+了”与之不同之处,即其对“NP+了”的发展和完善,从而可以看出“NP+了”的发展前景。
一、“NP+了”结构的语义分析
“春天了”表示目前的季节是春天,而不是夏天、秋天、冬天;“大学生了”表示某人已经进入大学,成为一名大学生;“小伙子了”指他已经不是小男孩,现在已经长大成为一个大小伙。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NP+了”这一结构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状态。在这一句式结构中,NP处于关键位置。
能够进入“NP+了”这一结构的NP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客观性
这里所谓的“客观性”主要是指此类名词性词语的意义,不因某个人的使用而改变,不因其使用的语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其本身具有大家公认的不言自明的顺序性,因而在运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1.能够循环反复且具有顺序性的名词
这类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具有顺序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出现。例如:
(1)春天了,夏天了,秋天了,冬天了……
(2)星期一了,星期二了,星期三了……
(3)正月了,二月了,三月了……
在这三个例子中,名词都是可以循环出现的,并且它们之间都有先后顺序,不能随意更改彼此之间的先后顺序。例(1)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无限循环下去。例(2)一个星期有七天,星期一过后是星期二,以此类推,直到星期天,过完星期天之后又是星期一,然后接着继续下去。例(3)一年有十二个月,从正月到十二月是一个周期,十二月过完又要从正月开始循环。这类循环将无穷无尽地循环下去,不会停止。这类名词一般都是时间名词,这些时间名词一般都是客观的,可分为时间点名词和时间段名词。时间点名词如:“腊八、八月十五”;时间段名词如:“正月、暑假”。不管是时间点名词还是时间段名词,它们中的任何一个成分都可以进入这一结构,并且这种名词的循环是没有尽头的,但它们中成分的个数是确定的。
2.能够单向推移且具有顺序性的名词
这类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从前一个阶段向后一个阶段发展,并且这种发展只能是单向的,即由低级向高级方向推进,同时,这种名词所组成的序列具有明确的顺序性。例如:
(4)中学生了。
未入学儿童、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形成一个学历序列。这种学历序列是随着人们年龄的成长有步骤、有顺序地行进的。只能是从未入学儿童进入小学生、从小学生进入中学生,也就是说要想n+1,必须先进入n,即不能够由小学生直接进入大学生;也不能从博士生进入硕士生,即只能够从前往后推进不能从后向前推进。
在这一结构中,除了起始位置的名词不能进入“NP+了”,其他都可以进入这一结构,即不可以说“*未入学儿童了”,而“中学生了”“大学生了”“硕士生了”“博士生了”则可以讲得通。
3.能够双向推移且具有顺序性的名词
这类名词所表示的事物随着时间推移而发展,并且事物之间具有前后顺序,与能够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五章语义和语用答案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五章语义和语用答案 第五章语义和语用 一、名词解释 基本词汇——基本词汇就是人们自古至今常用的,用来表达日常事物现象的,并成为构成新词基础的那一部分词。基本词汇里的词是语言词汇的核心。 多义词——一个词有多个意义,它们概括反映相互有联系的几类现实现象。如“跑”就具有“两只脚或四条腿迅速前进”、“逃走”、〈方〉“走”、“为某种事务而奔走”、“物体离开了应该在的位置”、“液体因挥发而损耗”等六项互相有联系但又各不相同的意义,是多义词。 反义词——语言中有很多意义相反的词,叫做反义词。反义词,是现实现象中矛盾的或对立的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分相对反义词和绝对反义词两种。具有反义关系的两个词之间只需要有一个义项相对或相反就可以了。 施事——自主性动作、行为的主动发出者。 焦点——人们之所以要说话,是为了向对方传递他们所不知道的信息,也即新信息。从信息的角度看,句子中的新信息是说话者所传递信息的重点所在,是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因此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部分。这就是句子的“焦点”。 情态——情态是体现“说话者对所言的主观看法”的范畴。主要表达“必然性”、“可能性”、“必要性”等方面。 语气——语气是表达“句子的言语交际作用”的范畴,指的是句子所携带的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包括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 言语行为——人们说出的话不仅仅是人类经验的映像(句义),也不仅仅是特定说话者对人类经验的具体认知,它还是一种社会行为。像打人、吃饭等其他社会行为一样,“说话”这种社会行为也有对行为者之外的事物(特别是受话者)或行为者自身产生某种效力的

目标,也有因行为而引发实际变化的效果。简而言之,言语交际行为本身也构成新的人类经验,与现实世界中的其他人、物、现象、事件有着“行为—效力”的关联。这些是语言在另一层次上的意义。从这一视角对语言意义的关注称为言语行为研究。 二、填空 、( 一般性 ) 、( 模糊性 )、( 全民性)是词义概括性的三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多义词有多项意义,最初的那个意义叫(本义),离开上下文人们就能知道的那项意义叫( 中心意义)。汉语中的“老”有“年纪大”、“经常”、“陈旧的”等意义,其中,“年纪大”是( 本义 ),其余的是(派生意义)。 三、分析题 、指出下列同义词的意义差别 父亲——爸爸语体色体不同,父亲是书面语体,爸爸是口语语体 得到——获得感情色彩不同,“得到”是中性词,,“获得”是通过努力得到好的结果,是褒义词。 眼红——嫉妒语体色体不同,嫉妒是书面语体,眼红是口语语体 秘密——绝密词义轻重不同,秘密轻,绝密重。 3、收集汉语“烹调类”单音节动词,用一组语义特征描写它们的词义。 蒸、煮、烹、煎、烤、烘、煨、炸、煸、爆 、试分析下列句子的语义结构。

《“不可或×”的语义、语用分析 语义和语用》

《“不可或×”的语义、语用分析语义和语 用》 时下,“不可或×”格式在新闻媒体中频频出现,其中的“不可或缺”高居榜首,而与“不可或缺”相对应的“不可或得”不甘落后,见报率也比较高。如:(1)我认为,个人生活的快乐,乃至社会的和谐,除了国泰民安、平安健康,还需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那就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大众科技报》xx-03-26) (2)他们认为,对维纳斯而言,无情的历史,偶然的毁坏,恰恰成全了维纳斯,使她成为了人类艺术宝库中不可或得的珍品。(人教论坛xx-02-19) “不可或×”被频繁地使用,难免会出现被误用甚至被滥用的现象,如: (3)高职毕业生在企业要做到不可或缺 3月31日,教育部副部长陈希在吉林省调研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他说高职院校专业应具有鲜明的职业指向,其毕业生在企业不可或缺。(中国青年网xx-04-05) 例(3)是中国青年网的一则新闻,标题中的“不可或缺”显得生硬,而且与正文中陈希部长所表达的意义大相径庭,“不可或缺”一般形容客观的现象或事实,而不用于主观的目的。 一、“或”的意义探源 要探讨“或”的意义来源,首先要了解一下各类辞书对“不可或×”的“或”的解释。由于“不可或缺”的使用频率最高,各大辞书

在解释这类“或”时往往以“不可或缺”作为例子。纵观各大辞书,“不可或缺”的“或”解释大致有四种情况: ①副词,稍微。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为代表。 ②有时。以《新华成语词典》为代表。 ③有点儿。“不容许有一点儿拖拉延缓。”以《新华字典》为代表。 ④有。“不能有所短缺。”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为代表。 这些关于“或”的解释纷纭复杂,莫衷一是。其他的辞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词典简编本》、《汉语大字典》等均未明确对“不可或缺”的“或”进行释义。 表面上以上四种解释对“不可或缺”都说得通,但如果用来解释“不可或得”的“或”就未免有些牵强。后三家辞书没有明确对“不可或缺”的“或”作出解释,但这三家辞书都存在这一解释:“或”——“语气助词,常用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 “或”的“语气助词”用法最早出现在《诗经》时代。 (4)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诗经。小雅。天保》) “或”用在否定词“无不”之后。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对“或”的解释是“语助也”。后来又有“莫之或×”格式的出现。 (5)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滕文公上》) (6)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汉。贾谊《论积贮疏》) (7)夫书理无二,义归有宗,而硕学之徒,莫之或徙,故通人

语义和语用

第五章语义和语用 第一节词汇和词义 一、词和词汇 1、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符号。 2、确定词的方法: (1)能否独立运用。(即能“单说”或“单用”的就是词。) (2)能否扩展。 3、词汇:是一种语言中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如汉语词汇、英语词汇等。词汇也叫语汇。 4、词汇的组成: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1)基本词汇:是整个词汇体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是基本词的总和。 基本词汇的特点:①全民常用性(本质特征)②稳固性③能产性 (2)一般词汇:词汇中,基本词汇以外的部分便是一般词汇。(一般词汇通常由新造词、古语词、外来词、方言词、行业语、隐语等构成。) 一般词汇的特点:①灵活性②个性化 5、一般词汇与基本词汇的关系: 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并非是彼此封闭、井水不犯河水的两个门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亲密伙伴关系。一方面,基本词构造新词,充实一般词汇;一些基本词失去全民性而转化为一般词。另一方面,一般词汇获得了全民性而转化为基本词汇。 二、词的词汇意义 1、词义: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叫做词的词汇意义,简称词义。(词义就是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 2、词义的分类

色彩义:是附属于词的理性义之上的一种附加意义,主要表明说话人的态度、词的适用语域和风格特质以及词所引发的有关事物形貌的现象。 【注意: 更多的词的色彩义呈现“零形式”,既无褒义、贬义,又无书面语色彩、口语色彩,也无形象色彩,这种词的色彩义为中性。】 三、词义的性质 ①概括性(词义最本质的属性) ②模糊性 第二节 词义的各种关系 一、一词多义 1、单义词:指的是只包含一个词义义项的词。 2、多义词:指的是包含几个相互有联系的义项的词。 3、本义:指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最初的那个意义。 4、派生义/引申义:由本义直接或间接派生而来的意义。 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就是一般所说的引申。引申大体上可以分成隐喻和转喻两种方式。 5、隐喻:是指根据客观对象之间的相似性联系,用原本指称甲对象的词语再去指称乙对象,从而派生出新的意义。 6、换喻:是指根据客观对象之间的相关性联系, 用原本指称甲对象的词语再去指称乙对象,虚词 实词 表语法意义 表附加意义 理性义: 色彩义 感情色彩: 语体色彩: 形象色彩: 又叫概念义,它是词义的核心部分,是词义反映概念内容的部分。是指说一种语言的人在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中形成的共同的主观映像,是认知的成果。 感情色彩指的是表明说话人对客观事物的评价的一种色彩义。常见的有褒义、贬义和中性。 语体色彩指的是反映词的适用语域和风格特质的一种色彩义。常见的有书面语色彩和口语色彩。 词义以生动、具体的形象诉诸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

“闲着也是闲着”句式的语义及语用价值分析

现 代 汉 语 修 辞 学 系部:文学院 班级:汉语言文学本(二) 学号:114102042032 姓名:冯茹心

“闲着也是闲着”类句式的语法结构、语义及语用分析 什么是?闲着也是闲着?类句式,我们平常都会在什么语境下使用这类句式呢?先看下面几个例子: (1)我对朋友说:?你没事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陪我出去逛街呢?。 (2)妈妈说:?咱们家老房子没人住,空着也是空着,租出去也不错,每月还可以收点租金?。 (3)今天收拾房间,发现柜子里有好多穿不上的旧衣服,妈妈说让我把它扔了,我倒觉得:扔了也是扔了,挺可惜的,捐出去的话还可以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做点好事。 例(1)的?闲着也是闲着?、例(2)的?空着也是空着?和例(3)的?扔了也是扔了?有共同之处:?也是?一词的前后的短语是一样的形式,都是?——?也是?——?句式,而且都是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式,所以,我们可以把?闲着也是闲着?、?空着也是空着?和?扔了也是扔了?归纳为同一种句式。因为在实际生活中?闲着也是闲着?是最为常见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所以我们把这类句式称为?闲着也是闲着?类句式。这类句式不仅在语法结构方面有一些限制,而且有独特的语义和语用价值。下面我们就从这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闲着也是闲着?类句式语法结构分析 1、?闲着也是闲着?类句式中的?也是?一词不变,一般是连接的前后同 形成分可以变化,但不能任意变化,一般是单音节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但也不乏有一些双音节动词(睡觉、溜达等等)的情况,但不能是三个或三个音节以上的成分。如: 例(1)我对朋友说:?你没事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陪我出去逛街呢?。 在例(1)中,我们可以说?闲着也是闲着?但不能说成?没事做也是没事做?,虽然这个短句子代入整个句子中读起来似乎也行,但不符合我们平时的说话习惯,无论是书面语还是口语表达中都未见过这样的表述方式。 2、?也是?连接的前后成分可以是单个动词,也可以是动词短语。当?也 是?连接的前半部分如果是单个动词,那么后半部分可以是单个动词也可以说动词短语,但是,当?也是?前面部分为动词短语时,?也是?后面的成分必须和前面保持一致。如: 例(1)我对朋友说:?你没事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陪我出去逛街呢?。这个例子中的?闲着也是闲着?我们把它换成?闲也是闲?或者?闲也是闲着?,这样的话也都可以说得通。但是如果换成?闲着也是闲?就不通顺,并且在意思

2019自考语言学概论笔记第五章(语义)

2019自考语言学概论笔记第五章(语义) 第五章语义 1. 简答语言的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 答:语言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语义也就必然包含这两方面的内容,即一是思想,就是所谓的“理性意义”,二是情感,就是所谓的“非理性意义”。理性意义也叫逻辑意义或指称意义,是对主客观世界的理解。在词语平面上,它是与概念相联系的那一部分语义,在句子平面上它是与判断和推理相联系的那一部分语义。理性意义是语义的基本要素。非理性意义是说话人的主观情绪、态度以及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内容,它一般总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 2. 解释“语义”。 答:语义是同语言形式结合在一起的意义,同语言形式的结合是语义的基本特征。 3. 解释“语言意义” 答:语言意义是一般的、稳定的意义,是语言形式本身表达的意义。 4. 解释“语境意义”。 答:语境意义是个别的、临时的意义,是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合、知识背景等语境音素作用下所表达的意义。 5. 解释“词义”。 答:词义是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一定对象的概括反映和主观态度。 6. 解释“词的理性意义”。

答: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时,对一定对象的区别性特征的理解就是词的理性意义。 7. 解释“义素”。 答:义素是从义项中分析得到的词义的语义特征。 8. 解释“义项”。 答:义项是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是从词语的各种用例中概括出来的共同的、一般的、稳定的意义。 9. 简答义素和语素之间的区别。 答:义素和语素不是同一个概念,它们是两种性质上根本不同的单位。义素是对一个词的语义特征实行分析后所得到的最小语义单位;语素则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义素是一种从理论上分析出来的语义单位,就不是一种自然语言的单位,义素不直接与语音相结合。语素不但有一定的意义而且有一定的读音,是人们能够直接感受到的自然语言的单位。 10. 简答义素和义项之间的关系。 答:一个词能够同时有几个理性意义,其中一个意义在语言学上叫一个义项。现代语义学把分析音位的区别特征原理用于词义分析,把义项进一步分析为若干语义特征,这些语义特征就是义素。 11. 简答词的通俗意义和科学意义的区别。 答:词的理性意义因为概括深度上的差别而分为两类:一种是人们对事物所具有的一组非本质特征的反映,这种词的理性意义能够称之为“通俗意义”;另一种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反映,这种词的理性意义能够称之为“科学意义”。 12. 简答义素分析的作用。

试论语法分析中句法语义语用的三位一体性

第27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11月 Vol. 27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05 ────────── 收稿日期:2005-05-31 作者简介:刘淑芬(1981-),河北唐山人,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2004级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 - 38 - 试论语法分析中句法、语义、语用的三位一体性 刘淑芬 (广西大学 文化与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摘 要:在语法分析中要区分三个平面——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这三个平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具有三位一体性。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时,要注意把握三个平面的三位一体性。从而使句子从静态分析达到动态分析,这也将对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三个平面”理论;句法;语义;语用;三位一体性 中图分类号:H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6-0038-03 语言是一种极其复杂的交际载体,一种极其复杂的符号体系。语言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分析语言不可能在一个平面上 进行。 [1] 在进行语法分析和语法研究时既要区分句法、语义、语用三个不同平面,又要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三个平面理论”,是新时期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一个具体的句子,总是涉及到句法、语义、语用这三个不同的平面,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时必须同时进行句法分析、语义分析、语用分析才算最后达到语法分析的目的。如此才能使静态语法分析和动态语法分析相结合,达到全方位的语法分析,体现出三个平面的三位一体性。 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理论,主张自觉地既明确区分又相互兼顾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理论。语法的三个平面都有自己的形式和意义:“句法、语义、语用的形式都是语法形式;句法、语义、语用的意义都是语法意义。”[2]句法平面的语法意义称为句法意义,指的是词语与词语结合组成句法结构后所产生或形成的显层的关系意义。语义平面的语法意义称为语义意义,简称语义,指的是词语和词语相互配合组成语义结构后所产生或形成的隐层的关系意义。语义只有在一定的语义结构中才能形成,因此词汇意义、逻辑意义、语境意义、社会文化意义等,不属于语法范畴的语义。语用平面的语法意义称为语用意义,指的是词语或句法结构体在语言实际使用中所产生或形成的语用价值或信息。语用意义往往体现着说话人的主观表达意向。 三个平面中,句法和语义是表里关系或显层和隐层的关系,这在抽象的句子结构里看得更为明显,句法结构同时也是语义结构的表现形式;而在具体的句子即交际中实际运用的句子中,语用成分或语用因素与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信息和载体的关系、内层和外层的关系、客观和主观的关系。至于三者在语法分析中的价值,三个平面 有三种结构,也就会有句法成分、语义成分、语用成分,它们在具体的句子中是同时存在的,共同构成句子的要素,三者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过由于着眼点和观察角度不同,研究中会有所侧重:“从说写角度看,句法是核心,是个轴。研究语法,要紧紧扣住句法,以句法为基础,向深层挖掘语义,向外层探求语用。”[2]因此,句子的语法分析应该是多角度、多层面的而不应该是孤立的。 在分析一个句子合法不合法时,一是要看句法上词语间结合得妥当不妥当;二是要看语义上词语搭配得合理不合理;三是要看语用上词语安排得适切不适切。凡符合妥当、合理、适切三个条件的句子,可以说是一个合法的、有效的句子,反之,可能是一个不合法的句子或是一个有语病的句子。由此可知,在对句子进行具体分析时,要求把句子放在交际的过程中观察,看语境对句子的语义和结构产生了什么影响,使句子发生了什么变化等等。采用静态的分析与动态的分析[3]相结合的方法,体现出三个平面的三位一体性。 例如:“门把风吹开。”这句话从句法上看虽符合“主语(门)+状语(把风)+动词(吹)+补语(开)”的格式;但从语义上看,此句违背了“把”字句的主语必须是施事,而介词“把”介引的对象应为受事的原则,同样让人不知所云;再从语用方面看,此句所传达的信息是不真实的,而且由于缺少语气词“了”则不能表达陈述确定的语气,使人觉得一句话没说完,因此是一个不合法的句子。如果转换成:“风吹开了门。”“风把门吹开了。”或“门被风吹开了。”无论从哪个平面上看都是合理合法的。而且,这三句的主语、施动者(或受动者)、主题三者是重合的,也就是说,句子的主语兼有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因素,因而三个平面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但在有些情况下,主语、施事(或受事)、主题并不是等同的,例如:“今天,我们班的同学都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第五章语义和语用 一、语义的定义 1.意义:语言文字或其他信号所表示的内容。 2.语义: 3.词义: 句义 意义>语义>词义 2.语义:从语言学角度看,语言符号所标记(代表)的意义内容就是语义。 语义指用语音形式表现出来的语言单位的内容以及语言单位在使用时所表现出来的含义。 其中语言符号包括静态备用单位(语素、词、固定短语)和动态组合体(自由短语、句子、句群、段落)等两大部分,其表示内容都属于语义。 词义——句义 二、语义的分类 有语言单位固有的含义,也有语言单位在语境中所表达的特定含义,还有社会文化背景所赋予它的特殊意义。 静态语言义和动态言语义 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 (一)词汇的性质特点 1.词汇定义 (1)词汇(2)词汇学 2.词汇的性质特点 (1)语言的建筑材料 (2)词汇是语言符号聚合而成的分层体系→系统性。 (3)具体语言中的词汇形成特定的系统→民族性 (4)直接反映社会变化→发展性 2.词汇的性质特点 (1)语言的建筑材料→从功能角度言的。其最终职能是进入句子→完成交际 (2)词汇是语言符号聚合而成的分层体系→系统性。 (3)具体语言中的词汇形成特定的系统→民族性 (4)直接反映社会变化→发展性 (二)词汇的内容及构成 1.词汇的重要单位→词/ 固定结构 (1)词P120 ①定义P120、86 ②性质特点 (2)固定结构 2.词汇的内容 (1)词的总汇 ①基本词汇(定义、特点、类型) ②一般词汇(特点、内容) ③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关系 (2)固定结构的总汇(熟语总汇) ①成语(定义、特点) ②惯用语 ③专有名称 ④歇后语、谚语、格言等其他固定的句子结构 (1)词:词汇中最基本的单位 ①P120定义:语言中具有特定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造句单位。 ②P86性质特点

浅析语义学与语用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c6310175.html, 浅析语义学与语用学 作者:王晓晓 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19年第07期 【摘要】语义学、语用学,一直以来被定义为是用以表达语言意义,两者经常被学者们提及。本文分别对语义学和语用学进行了简短的总结、定义,并分别加以说明。对近期语言学的学习研究做了一个小结。本文还对语义学和语用学作了一些区别对比,提出了二者一些有助于研究学习的关联点。 【关键词】语义学;语用学;关系 【作者简介】王晓晓(1983.06-),女,汉族,重庆人,重庆工程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研究。 语义学、语用学,一直以来被定义为是用以表达语言意义,两者经常被学者们提及。语义学、语用学研究始于语言哲学。早在1938年,Morris就认为符号学(semiotics)由符号关系 学(syntactic,即句法学)、语义学(semantics)和语用学(pragmatics)三个部分组成。 一、语义学概述 首先来看看语义学。语义,即与语音形式相承,是具体的语音形式所表达的内容。数据的含义就是语义。简单地说,数据就是符号。数据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只有被赋予含义的数据才能够被使用,这时候数据就转化为了信息,而数据的含义就是语义。 语义可以简单地看作是数据所对应的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所代表的概念的含义,以及这些含义之间的关系,是数据在某个领域上的解释和逻辑表示。我们通常把概念意义作为了最核心的内容。概念意义是指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它是抽象的与客观事物不发生直接的联系。概念意义是交际的核心因素,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就会引起交际冲突。 而内涵意义,它是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往往与客观事物的本性和特点有联系。例如:英语中“politician”一词是指那些为追求名利不择手段往上爬的“政客”,含有贬义。而汉语中“政治家”一词则往往含有褒义,指从事与政治工作方面有关的人。类似的还有:individualism和“个人主义”,politics和“政治”,community和“社团”等等,其内涵意义都不能画上等号。 而搭配意义主要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往往也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去。例如:汉语中的“红茶”在英语中应用“black tea”,英语中的“black coffee”在汉语则是“浓咖啡”,汉语中的“浓茶”在英语中则是“strong tea”。 二、语用学概述

语法、语义、语用

语法、语义、语用的区别 (2012-12-23 22:38:32) 汉语是缺乏形态标志的语言,注重意合是汉语语法的一个主要特点。汉语的语序对语义的制约性很强,句法成分之间存在着较复杂的语义关系,在许多情况下仅对语法形式进行句法结构分析是解释不了句子的内部规律的。教学实践表明,让外国学生按照教材上所展示的句法结构模式去造句,他们有时会造出许多符合句法但不合情理也不能使用的句子来,究其原因,正是错在句子语义搭配和语用选择上。 句法、语义和语用这三个平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句法是基础,语义和语用都要通过句法结构才能表现。句法结构中构成成分之间存在着诸如主谓、动宾、动补、偏正等句法关系意义,同时也存在着诸如动作与施事、受事、处所、工具等语义关系意义,还存在着诸如陈述、话题、焦点和预设、已知信息与新信息等语用意义。但是,句法、语义和语用实际上又处于不同平面上,它们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对应。例如:“写文章”、“写毛笔”、“写黑板”,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动宾),但分别表达了“动作与结果”、“动作与工具”、“动作与处所”不同的语义关系;又如:“客人来了”与“来了客人”,两个句法结构的语义关系基本相同,“客人”与“来”都是“施事”与“动作”的关系,但句法关系分别是主谓和动宾。语用意义也不相同,前一个结构的“客人”是定指,表达已知信息,后一个结构的“客人”是非定指,表达新信息。更复杂一点的结构,如:①“床上躺着一个人”;②“那个人在床上躺着”;③“那个人躺在床上”;④“床上的那个人躺着”,这几个句子的句法结构关系各不相同,但语义关系基本相同,“人”、“床上”、“躺”之间都是“施事”、“处所”与“动作”的关系。 语法教学中进行语义分析,除了上述指出的句法成分间的语义规定性,即施事(主体)、受事与事(客体)、对象、处所、时间、结果、原因、目的、方式等之外,主要还是对语义指向的分析。由于汉语句法上的结合关系与语义的结合关系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语义指向分析对理解句子的语义结构显得尤其重要。如:①“这些书我都看过了”;②“这本书我们都看过了”;③“这些书我们都看过了”。这三个句子中的“都”在句法上均与动词“看”结合,构成偏正关系,在语义上“都”的语义指向分别是①“这些书”(受事),②“我们”(施事),③在没有特定语境时,“都”所涉及的可以是“我们”,也可以是“这些书”,还可以是“我们”和“这些书”。再如:①“饭吃多了”。②“饭吃饱了”;③“饭吃快了”; ④“饭吃完了”。以上几例按照句法分析,它们的层次构造完全一样,但分析其语义指向,“多”指“吃的饭”多了,“饱”指吃饭的人“饱”了,“快”说明的是“吃”这一动作行为,而“完”既可以说明“饭”完了(即“饭吃光了”),也可以说明吃饭这一动作行为的结束。以上几个句法结构体,“多”“饱”“快”“完”都与“吃”是句法上的直接成分(动补),但语义结构上却有区别。④ 语法教学中的语用分析,是对语言现象的动态分析,指明其使用的条件和语境,以利于学生恰当地使用学过的句子去交际。⑤比如动词重叠式,主要表示“短时、尝试、轻微、少量”的意义,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意义又有所侧重,有着不同的表达功能和限定条件。如为什么我们可以说“讨论这个问题”,但不能说“讨论讨论一个问题”呢?这是因为后一句违背了“动词重叠后,其宾语前带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须为确定的。”这样一条语用规则。 ⑥其他如:动词带补语时,不用重叠形式,所以不能说“我想想清楚再说”,“请把房间收拾收拾整齐。”又如,否定式陈述句不用动词重叠式,不能说“我不想去唱唱歌”。(但可以说“你怎么不去唱唱歌?”);动词做修饰限制语的成分时,也不能用重叠式,不能说“你试试的那件衣服很合身。”等等。类似这样的各种条件限制,对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一般

“我(们)以为”句的语义语用分析

“我(们)以为”句的语义语用分析 摘要:“我(们)以为”句可以表示两种意义,一种表示说话者的主观断言、认识;另一种表示说话者作出了与预期不符或相反的主观判断。表意分化的主要动因是:“以为”原本表“对人或事物有某种看法或作出判断”的基本功能逐渐被后起的“认为”所分担,因并存的相近词语一般都会形成分工倾向,导致“以为”表“作出不正确的主观判断”的用法逐渐扩大势力范围,这一用法为说话人的自谦表达提供了语用基础,因而人们写文章时才会较多使用“我(们)以为”句。 关键词:我我们以为第一人称代词 “我(们)以为”句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被人们广泛应用于日常言语交际中。人们使用“我(们)以为”来表达说话者的认识、看法。为了进一步的认识、掌握“我(们)以为”结构,本文将从“我(们)以为”句的语义分析,“第一人称代词+以为”句的历时考察以及“我(们)以为”句的语用功能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一、“我(们)以为”句的语义分析 “我”和“我们”是现代汉语中两个最主要的第一人称代词。“我”主要表示第一人称单数,指说话者本人。“我们”

表示第一人称的复数形式,通常指包括说话者在内的一个群体,在特定语用策略驱动下也可单指说话人自己。 我们知道动词“以为”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认为”之义,这里记作“以为1”,表示的是说话者对人或事物有确定的看法或对其作出明确的判断。另一种含义是表示说话者作出了与预期不符或相反的主观判断,往往会用另一小句指明真相,我们将其记作“以为2”。由于动词“以为”具有两种意义,“我以为”句也表示两种意义。 (一)“我(们)以为1”的语义 “我(们)+以为1”主要是指说话者对人或事物有某种看法或作出判断,表示说话者的主观断言、认识。“我”在句中,一般表示实指,指说话者本人。“我们”在“我们+以为1”中既可以包括交际对方或多方,也可被讲话人用来指称他自己。例如: (1)李嘉诚展颜一笑:“舅舅千万不要长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我以为能够精通手表结构又能修理手表的人,其实完全可以自制手表。”(窦应泰《李嘉诚家族传》)(2)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极欲逃避的,惟有这个淡漠无味!(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 上述两例中,“我+以为1”在例(1)中表示说话者的主观看法,这里的“我”一般表示特指,指称自己。例(2)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第五章语义和语用 引言 意义有多层次、多种类。 就句子而言,有语义学意义(字面意义),有语用学意义。如: “今天不星期天。” 语义学意义说的是时间问题,说明某一天在星期系列中的定位。语用学的意义,要联系说话人及其语境、目的来考虑,具有不确定性。这句话,一家人中分别由孩子、妻子、丈夫说出,意义是不相同的。 本章的讨论,兼顾语义和语用两个方面。 第一节词汇和词义 一、词和词汇 词是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的语言符号。 词汇是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有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之分。 二、词的词汇意义 语法意义(因词的语法关系而产生) 词语的意义 理性意义 词汇意义 色彩意义(感情、语体、象征、形象) 词汇意义简称“词义”,本章只讲词汇意义,不讲语法意义。词汇意义属于语义学范畴。 三、词义的概括性 词义具有概括性、模糊性、民族性。

第二节词义的各种关系 一、一词多义 本义:词的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叫做本义,它是产生这个词的其他意义的基础。“兵”的本义是“兵器”。 中心意义:现在最常用、一般人最熟知的意义叫中心意义。“兵”的中心意义是“士兵”。其他教材把中心意义称为基本义。 本义是从历史渊源说,中心意义是就多义词在某个时代的各个意义的关系说的。 有时本义和中心意义是一致的。如“铁”的本义和中心意义都是指一种金属;“浅”的本义和中心意义都是指“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小”(跟“深”相对)。 派生义:由本义衍生出来的意义叫派生义。有时中心意义属于派生义,如“兵”的中心意义。 二.同义关系 同义词的各个意义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必须是相同的,或者基本上相同的。(P130)“指称整体的词和指称整体中的一部分的词,例如汉语的‘房子’和‘屋子’,都不是同义词。“(P131)就是说作为概念,同义词的外延(或说词义范围)必须相同或基本相同。 按:如果按此说法,则一般所说的具有“集体和个体”理性意义差异的同义词便不成立。如:树林——树、书本——书、船只——船等等。 同义词是同中有异,一般是大同小异。 三、反义关系 反义词的意义反映同类现象中的两个对立的方面。 有的对立,中间留下空白,可以插进别的成员。如“大——小”,中间可插进“中”;“冷——热”,中间可插进“温、暖、凉”;“反对——拥护”,中间可插进“弃权”。有的对立,属于非此即彼性质,中间插不进别的成员。如“正——反”,“男——女”,“内政——外交”。 值得注意:词义概括现实现象有各种不同关系,同义是重叠关系,反义是对立关系。同义和反义中的“同”和“反”是对立同义的。反义必须以共同的意义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改)

第五章语义和语用 语言的意义分为两个层次: 一、涉及语言形式如何与它所指代的现实世界发生联系,即语言符号以及符号的组合与现实世界、人类经验的关系。——语义学(词义、句义) 二、涉及语言与使用者的关系,说话人具体运用语言时所要表达的交际目的,即涉及语言形式与语境,特别是与语境中说话者的关系。——语用学 第一节词汇 一、词汇的概念及特点 1、概念: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短语的总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2、特点:结构的凝固性(不能随意增删改动或改变词序)和意义的整体性。 3、分类:可以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二、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04)(08) 1、基本词汇是语言中词汇的核心部分,它和语言中的语法一起构成语言的基础。 基本词汇是指语言中产生较早而又比较稳定的、使用频率高的词,为全民所理解。基本词汇所标记的概念,大多是与人类生存和人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现象和行为,其特点是:稳固性、能产性、全民常用性。 2、一般词汇是词汇中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汇。其特点是:开放性、非稳固性、非普遍性、非能产性。一般词汇所包含的词数量大、成分杂、变化快。一般说来,新词、古语词、外来词、方言词、行业用语、科技术语、方言俚语等都属于一般词汇。社会的变化发展首先会在一般词汇中得到反映。 3、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关系: (1)派生关系:一般词汇中的词多是由基本词汇中的词派生的。 (2)转化关系:一方面,一般词汇随着社会的发展,所表示的事物或概念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与人类社会日益密切变成基本词汇;另一方面,基本词汇也会随着社会发展其所指示的现象或概念与人类社会的联系不再密切从而退出一般基本词汇,变成一般词汇。 4、区分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意义: (1)研究语言的历史:基本词汇和语法是语言的基础,具有较强的稳固性,基本词汇是判定亲属语言的重要依据,区分二者,有利于探索词汇及语言的发展。 (2)有利于进行语文教学:基本词汇是语言词汇的核心,构词能力强,一般词汇中大量的词语都是以基本词汇为材料构成的,学习一种语言,应首先学习它的基本词汇,牢固掌握基本词汇就等于掌握了整个词汇的主干。不过基本词汇也难掌握,意义复杂,用法灵活,如“打”、“do”。 (3)促进语言的健康发展:语言规范化工作针对一般和基本的要求是不同的。 第二节词义

时间副词“立刻”与“马上”地语义及语用分析报告

时间副词“立刻”与“马上”的语义及语用分析 摘要:副词是现代汉语重要的一个词类。本文从语义倾向、语用二个方面对时间副词“立刻”和“马上”进行辨析,揭示出两者所存在的异同,以便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找到副词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提高自己选词造句,语言运用的能力。 关键词:副词语义语用双语教学 副词是现代汉语中问题较多的一类词,也是双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讲授好副词,对我们完成双语教学及遣词造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形似义近,或形异义近的同义词。本文将针对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组同义词“立刻”和“马上”进行辨析,揭示两者在语义及语用上存在的异同。 我们看下面两个句子: △我们的新校长立刻会调来的。 △发令枪一响,运动员马上向终点冲去。 初看起来觉得对,但是仔细分析便会觉得“立刻”和“马上”的使用不当。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这两个词的解释为:

立刻:表示紧接着某个时候;马上。[1] 马上:立刻。[2] 从词典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该书认为“立刻”就是“马上”。而在《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中则是这样解释的:立刻:1.表示事情很快就要发生;2.表示一事刚结束,另一事紧接着发生,中间没有停留。 马上:1.表示事情即将发生;2.表示两件事接连发生,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3] 作为一组同义词,它们在使用时有时是可以换用的。例如: △时间紧迫,我们必须马上出发。 △时间紧迫,我们必须立刻出发。” 那么,“立刻”和“马上”这组同义词有什么异同,如何更准确地使用?本文将从语义范畴和语用分析的角度来 对两者进行辨析。 索绪尔把语言学分为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内部语言学研究内部体系,有其本身固有的结构,不容许随意安排。索绪尔指出:“要区别什么是外部的,什么是内部的,是比较容易的:国际象棋由波斯传到欧洲,这是外部的事实,反之,一切与系统和规则有关的都是内部的。例如我把木头的棋子换成象牙的棋子,这种改变对与系统是无关紧要的;但是假如我减少或增加了棋子的数目,那么,这种改变就会深

语句语义―语用意义的对应性

语句语义―语用意义的对应性 :From the corresponding properties of semantic meaning and pragmatic meaning ,the same sentence may indicate different meanings in different context. The writer tries to analyze the corresponding properties of semantic meaning and pragmatic meaning through excessive carrier and pragmatic implicature ,so that people can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more smoothly. KEYWOR:DSexcessive carrier ,non-excessive carrier ,literal meaning ,pragmatic implicature 一、引言 语言使得人与人之间在一定的情景中顺利交往,并达到预期的 目的。但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由于种种缘故,往往故意言不由衷、拐弯抹角,通过字面意义间接地表达其真正含义。受话者首先应接受说话者所传递的话语意义,然后借助语境,对说话者的话语进行语用推理,从字面意义理解说话者表达的种种意义,即听话者应根据具体语境从字面意义推断出间接用意,但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有人有意 或无意只听取字面意义,引起误解。例如:在一辆巴士上,有个小 姑娘不断地吸鼻涕,这让一位老先生很恼火,于是他就对小姑娘 说:“ Have you got a hanky? ”小姑娘回答:“ Yes,but mum wouldn '' t like me to lend it to a

“总之”的语义和语用功能分析(一)

“总之”的语义和语用功能分析(一) 〔摘要〕本文重点论述话语标记语“总之”的语义关系和语用功能。根据“总之”在句中的位置和关系,我们将其划分为七种语义关系,即推论关系、强化关系、目的关系、解说关系、承接关系、转折关系和假设关系。并且归纳出其四种语用功能:推导性标记语、强调性标记语、总结性标记语、让步性标记语和话题标记语。 〔关键词〕总之;语义关系;语用功能 英语和汉语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话语标记语”。如英语中的well、Youknow、Imean、inotherwords〔1〕等和汉语中的“好”、“总之”、“我觉得”、“也就是说”等。对于这种常见的语言现象,语言学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2〕。就命名来说,最近使用较频繁的话语标记语、话语联系语、提示语和语用标记语,究竟是统称为话语标记语好,还是统称为语用标记语更为贴切?众多学者对此展开了讨论。Schiffrin在语篇分析的框架内认为,话语标记语使话语或语篇更加连贯,将话语单元在各个层面上可能存在的相互联系展现出来,给话语理解提供指引〔3〕。Blakemore提出话语联系语连接的是语境假设;它们的作用是对话语理解进行语用制约,明示语境假设,减少听话人理解话语时可能付出的努力〔3〕。Fraser将话语标记语置于语用标记语之下,明确指出,只有那些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小句的词语才能叫话语标记语。使用话语标记语是为了让听话人准确识别语义关系〔3〕。冯光武指出,话语标记语是说话人展现对话语

单元之间的语义关系的判断,语用标记语展现说话人对话语命题的主观评价。前者只是后者的一种,不能混用〔3〕。 本文赞同冯的观点,即,话语标记语的作用是点明或突出同一语篇中两个话语单元之间的语义关系,语用标记语则关注的是发话人的说话方式、对前述话段信息的主观评价及语境关联对受话人认知推理的影响。话语标记语是语用标记语的一种。并以此为研究基点,对现代汉语话语标记语“总之”从语义、语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一、“总之”凸显的语义关系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总之”用来表示下文是概括性的话。“总之”可以作为话语标记语,用来连接多种语义关系,原因是:一、“总之”虽然仍保留一定的语义,但语义已较虚,衔接作用大于信息意义,体现了语用语法化特征。二、在现代汉语中,“总之”具有一定的总结、提示之义,可以用来复指上文,引起下文,这增强了其一定的承接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指代关系中,编码使用得越多,听话人所需要的推理就越少。“总之”作为话语标记语引导和制约听话人正确理解话语,这样的提示作用可以减少“听话人”解码的时间。因此,从说话人的角度来说,“总之”的作用在于加强话语的延续性,从听话人的角度来说,可以付出更小的努力来理解话语。 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和归纳,我们认为“总之”作为话语标记语位置通常在句中。在此,可以笼统地把“总之”前出现的句子称为“前项句子”,“总之”后出现的句子称为“后项句子”。其连接的语义关系主要有七种,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