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罗默增长模型

罗默增长模型

罗默增长模型
罗默增长模型

保罗·罗默在1986年《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型》中提出了自己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他认为知识和技术研发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罗默的模型具有代表性的是20世纪90年代引入人力资本后的内生增长模型。在模型中,他将社会生产划分为研究部门,中间品生产部门和最终生产部门。罗默的模型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知识与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他突出了研究与开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有其实际价值,这与事实相符。但是其存在的主要缺陷是没有研究初始的人力资本状况和对人力资本总量的不变的假定。

罗默模型的主要内容

以罗默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是在新古典主义关于外生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罗默内生增长模型的特点是:从技术内生化开始,

始终强调以创意或知识品为基础来理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机制.根据罗默

的内生增长思想,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重要的是具备一种使新设计或创意能产生和使用的机制,这就要求政府政策的制定必须重视

教育发展和科技投入、激励和保护创新。

罗默的模型中,除了列入资本和劳动这两个生产要素以外,还有另外两个要素,它们是:人力资本、技术水平。模型中所列入的劳动是指非熟练劳动,而人力资本则指熟练劳动,人力资本用正式教育和在职培训等受教育时间长度来表示,这样,就把知识或教育水平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考虑进去了。

关于模型中所列入的技术水平这个要素,罗默认为它体现于物质产品之上,如新的设备、新的原材料等,它们表示技术创新的成果。换言之,知识的进步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体现于劳动者身上的熟练程度,它在模型中用人力资本来表示;另一方面是体现于新设备、新原材料等物质产品之上的技术先进性,它在模型中用技术水平表示出来。

编辑本段罗默模型的发展

罗默于1990年给出了第二个模型,其中假设有四种投入:资本、劳动、人力资本和技术,经济中有三种类型的部门:研究部门、中间产品部门、最终产品部门:

1.最终产品Y是劳动力X、物资资本L和用于最终产品生产的人力资本H的函数;

2.中间产品的生产指对资本品的生产;

3.研究部门的投入是人力资本H和已有的知识存量,产出是新技术。

编辑本段罗默模型的合理性

罗默模型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

罗默的模型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知识与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他突出了研究与开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有其实际价值,这与事实相符。但是其存在的主要缺陷是没有研究初始的人力资本状况和对人力资本总量的不变的假定。

5.简述罗默与卢卡斯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20世纪80年代罗默、卢卡斯等人将人力资本概念引入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和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从微观上看,人们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是使投资者个人或家庭取得更高的收入。在宏观上,人力资本则具有外部效应,即个人或厂商的人力资本积累会对其他人或厂商的生产率增长作出贡献。

所谓“人力资本”,其内涵极为广泛,它不仅包括劳动力数量及其平均技术水平,还包括花费在教育、技能、健康、知识的改善,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能力等方面开支所形成的“资本”。人力资本同样会给个人及社会带来收益。这种“资本”之所以被称为“人力资本”,是因为无法将该资本和它的所有者分离。

罗默在其模型中,假定代表性厂商的生产函数有三种投入:资本、工厂自己的生产知识、社会所拥有的知识。当各个厂商作决策时,是将社会拥有的知识作为给定量,考虑如何利用资本和自己的生产知识去达到利润最大化。不过,个别厂商的知识不可能永远保持为商业秘密,这些知识会不断地成为社会所拥有的知识。正是这种知识和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会使社会的生产率提高,经济增长持续。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是经济“内生性”增长的动力。

与罗默不同,卢卡斯强调产出依赖于行业的平均技术水平,人力资本的外部作用表现在行业的平均技术水平上,而不是社会的人力资本积累。在卢卡斯的模型中,人力资本对产出水平发生影响,而人力资本增长率取决于行业平均技术水平(平均人力资本存量),加上本期内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会有效提高经济中的实际投入,使产出水平上升。单个经济单位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在对其产出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提高了社会平均人力资本水平,促进社会的经济运行效率。

关于Cmk和Cpk等名词解释和详细数学计算模型公式建立WORD版

1. Cmk和Cpk等名词解释 Cmk是德国汽车行业常采用的参数,是“Machine Capability Index” 的缩写,称为临界机器能力指数,它仅考虑设备本身的影响,同时考虑分布的平均值与规范中心值的偏移;由于仅考虑设备本身的影响,因此在采样时对其他因素要严加控制,尽量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计算公式与Ppk相同,只是取样不同。 CP(或Cpk)工序能力指数,是指工序在一定时间里,处于控制状态(稳定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它是工序固有的能力,或者说它是工序保证质量的能力。 这里所指的工序,是指操作者、机器、原材料、工艺方法和生产环境等五个基本质量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也就是产品质量的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就是工序中的各个质量因素所起作用的综合表现CPK:强调的是过程固有变差和实际固有的能力; CMK:考虑短期离散,强调设备本身因素对质量的影响; CPK:分析前提是数据服从正态分布,且过程受控;(基于该前提,CPK一定>0) CMK:用于新机验收时、新产品试制时、设备大修后等情况; CPK:至少1.33 CMK:至少1.67 CMK一般在机器生产稳定后约一小时内抽样10组50样本 CPK在过程稳定受控情况下适当频率抽25组至少100个样本

2.对Cmk和Cmk指标参数的分析 对Cmk,我们关心的是机器设备本身的能力,在取样过程中要尽量消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减少环境影响),相同的操作者(减少人的因素影响),采用标准的作业方法(法),针对相同的加工材料(同一批原材料),只考核机器设备本身的变差。 在计算方法上,取样数目可以按照实际情况(客户要求,公司规定,采样成本等综合考虑),但原则上应该大于30个,这是因为取样的子样空间实际上不是正态分布而是t分布,当样本数大于30时,才接 近正态分布。而我们所采用的公式是以正态分布为基础的。 设备能力指数Cmk表示仅由设备普通原因变差决定的能力,与Cpk Ppk不同在于取样方法不同,是在机器稳定工作时至少连续50件的数据,Cmk=T/6sigma,sigma即可用至少连续50件的数据s估计,又可用至少连续50件的数据分组后的Rbar/d2来估计,由于根据美国工业界的经验,过程变差的75%来自设备变差,如果用至少连续50件的数 据s估计的sigma或用至少连续50件的数据分组后的Rbar/d2估计 的sigma来计祘Cpk的话,人机料法环总普通原因变差为8sigma, Cpk=T/8sigma,(为方便,上面公式都是分布中心和公差中重合时) 机器能力:“机器能力”由公差与生产设备的加工离散之比得出。通常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测量和证明,此时只考虑短期的离散,尽可能地排除对过程有影响而非机器的因素。(比较VDA第4卷的第 1部分)

罗默增长模型

保罗·罗默在1986年《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型》中提出了自己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他认为知识和技术研发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罗默的模型具有代表性的是20世纪90年代引入人力资本后的内生增长模型。在模型中,他将社会生产划分为研究部门,中间品生产部门和最终生产部门。罗默的模型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知识与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他突出了研究与开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有其实际价值,这与事实相符。但是其存在的主要缺陷是没有研究初始的人力资本状况和对人力资本总量的不变的假定。 罗默模型的主要内容 以罗默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是在新古典主义关于外生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罗默内生增长模型的特点是:从技术内生化开始, 始终强调以创意或知识品为基础来理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机制.根据罗默 的内生增长思想,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重要的是具备一种使新设计或创意能产生和使用的机制,这就要求政府政策的制定必须重视 教育发展和科技投入、激励和保护创新。 罗默的模型中,除了列入资本和劳动这两个生产要素以外,还有另外两个要素,它们是:人力资本、技术水平。模型中所列入的劳动是指非熟练劳动,而人力资本则指熟练劳动,人力资本用正式教育和在职培训等受教育时间长度来表示,这样,就把知识或教育水平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考虑进去了。 关于模型中所列入的技术水平这个要素,罗默认为它体现于物质产品之上,如新的设备、新的原材料等,它们表示技术创新的成果。换言之,知识的进步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体现于劳动者身上的熟练程度,它在模型中用人力资本来表示;另一方面是体现于新设备、新原材料等物质产品之上的技术先进性,它在模型中用技术水平表示出来。 编辑本段罗默模型的发展 罗默于1990年给出了第二个模型,其中假设有四种投入:资本、劳动、人力资本和技术,经济中有三种类型的部门:研究部门、中间产品部门、最终产品部门: 1.最终产品Y是劳动力X、物资资本L和用于最终产品生产的人力资本H的函数; 2.中间产品的生产指对资本品的生产; 3.研究部门的投入是人力资本H和已有的知识存量,产出是新技术。 编辑本段罗默模型的合理性 罗默模型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

数据模型公式

第三章: 总体方差:; 样本方差: = 样本协方差S xy 总体协方差 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r xy= 第五章:离散型概率分布 数学期望, 方差 f(x)为概率 二项概率函数: f(x)= 5、5 泊松概率分布 f(x)=,在一个时间区间内事件发生x次得概率,μ为数学期望(与方差相差) 第六章:连续型概率分布 6、1均匀概率密度函数 a≤x≤b f(x)= 0其她 E(x)=,Var(x)= 连续型概率分布 6、3二项概率得正态近似 均值μ=np,标准差,当取概率p<p(x)时,x+0、5;当取概率p>p(x)时,x-0、5。 6、4指数概率分布 f(x)=,表示两起事件之间得时间间隔 累积概率:不超过X0分钟 P(x≤x0) =1- 第八章:总体均值区间估计 8、1总体标准差σ已知,求总体均值μ得置信区间估计 95%置信水平(confidence level),0、95置信系数(confidence coefficient),置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 =,边际误差==,α=1-0、95=0、05,α/2=0、025(上侧面积) 总体均值得区间估计=μ=+ 8.2总体标准差σ未知,求总体均值μ得置信区间估计(t分布) 用样本标准差s代替总体标准差σ,t代替z μ=+,自由度df=n-1 8.3样本容量得确定 n=,E为所希望得总体均值μ得边际误差 8.4总体比率:只有z,没有t =,边际误差===E 总体均值得区间估计=+

n= ()2p*(1-p*)/E2第九章:假设检验(一个μ) 总体均值μ假设检验H 0:μ=μ 0 ;H a :μ≠μ0 ,μ0为假定值 p-value≤α,即z≥(上侧)或z≤-(下侧),则拒绝 p(z≥1、96)=0、025 9、3总体标准差σ已知,求z z=, 为样本均值 置信区间法:+,瞧μ0就就是否落在该区间内 9、4总体标准差σ未知,求t ,df=n-1 9、5总体比率假设检验,求z H0:p=p0; H a:p≠p0,p0为假定值 z= 9、7计算第二类错误得概率 (1)在显著性水平α下,根据临界值法确定临界值并建立拒绝法则(如,如果z≤,则拒绝); (2)根据,解出样本均值取值范围(根据z=≤或≥); (3)建立接受域,如>a; (4)根据接受域(不变)与满足备择假设得新μ,计算概率(z=)。 第二类错误概率β,做出拒绝H0得正确结论得概率称为功效,值为1-β 越接近原假设均值μ,发生第二类错误得风险越大。 9、8 确定总体均值μ假设检验得样本容量 n= α为第一类错误概率,β为第二类错误概率,μ0为原假设总体均值,μa为第二类错误所用总体均值。 双侧检验中,以Zα/2代替Zα 第十章:两总体均值与比例得推断(两个μ) 10、1两总体均值之差(μ1-μ2)得推断,总体方差σ1与σ2已知 标准差=,Margin of error= μ1-μ2得区间估计: μ1-μ2得假设检验: H0:μ1-μ2=D0;Ha:μ1-μ2≠D0,双侧,求z: 10、2两总体均值之差(μ1-μ2)得推断,总体方差σ1与σ2未知 μ1-μ2得置信区间估计:, df=,自由度取小得整数 μ1-μ2得假设检验,求t: t= 10、3匹配样本 H0:μd=0, Ha:μd≠0,双侧 t= ,df=n-1,为两组数值之差得平均值,μd为总体数值之差得平均值(一般为0),S d为两组样本数值之差得标准差 置信区间= 10、4 两总体比例之差得推断 H 0:p1-p2=0; H a :p1-p2≠D0 , 两总体比例之差得置信区间= 第十一章:关于总体方差σ2得统计推断

烧结配料模型公式

2.配料 2.1概述 烧结配料是按烧结矿的质量指标要求和原料成分,将各种原料(含铁料、溶剂、燃料等)按一定的比例配合在一起的工艺过程,适宜的原料配比可以生产出数量足够的性能良好的液相,适宜的燃料用量可以获得强度高还原性好的烧结矿。 对配料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即按照计算所确定的配比,连续稳定配料,把实际下料量的波动值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不发生大的偏差。实践表明,当配料发生偏差,会影响烧结过程的进行和烧结矿的质量。 生产中,当烧结机所需的上料量发生变化时,须按配比准确计算各种料在每米皮带或单位时间内的下料量;当料种或原料成分发生变化时,则应按规定要求,重新计算配比,并准确预计烧结矿的化学成分。 2.2配料方法——质量配料法 此法是按原料的质量进行配料的一种方法。其主要装置是皮带电子称——自动控制调节系统——调速圆盘给料机,配料时,每个料仓配料圆盘下的皮带电子称发出瞬时送料量信号,此信号输入调速圆盘自动调节系统,调节部分即根据给定值信号与电子皮带秤测量值信号的偏差,自动调节圆盘转速,达到所要求的给料量,质量配料系统如图1所示 质量配料法可实现配料的自动化,便于电子计算机集中控制与管理,配料的动态精度可高达0.5%-1%,为稳定烧结作业和产品成分创造了良好条件,也是劳动条件得到改善。 2.3配料室(本厂) 配料室采用单列布置,15个矿槽,混匀矿槽上采用移动B=1000卸料车向各配料槽给料;无烟煤、焦粉、冷返矿矿槽上采用B=650固定可逆胶带机向各配料槽给料。生石灰用外设压缩空气将汽车罐车送来的生石灰送至配料槽。混匀矿采用¢2500圆盘给料机排料,配料电子称称重;燃料和溶剂及冷返矿直接用配料电子称拖出;生石灰的排料、称量及消化通过叶轮给料机、电子称及消化器完成。以上几种原料按设定比例经称量后给到混合料的B=800胶带机上。料槽侧壁安装振动电机,防止料槽闭塞。 调速圆盘自 动调节系统 给定值 控制量 偏差 调节部分 调节量 操作部分 (圆盘) 操作量 控制部分 (圆盘给料机) 检出部分 (电子皮带秤) 图1 质量配料系统

内生增长理论

1

and Howitt于1992年提出了增长过程中的创造性破坏的作用,在他们于1998年出版的《内生增长理论》 一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讲述熊彼特方法,并对技术进步的创造性破坏作用进行详尽的分析。Aghion and Howitt在他们所建立的模型中,引入了新技术使原有技术过时的概念,从而使技术进步成为一种具有 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新熊彼特主义的另一个特点与技术进步的微观机制有关。在九十年代关于增长理论的文献中,很多模型[12]发展了市场结构与技术进步的关系(例如Aghion and Howitt(1998))。但是,就 笔者所见,如何建立一个市场结构内生的技术进步模型,仍是值得经济学家努力的[13]。以杨小凯 为代表的分工驱动经济增长思想,由于引入角点解而将分工与增长模型化,逐步得到了主流经济学家的认可。尽管目前来说,基于分工的研究尚未在经济增长的研究中占据主流地位。由Smith第一次系统提出 并强调的分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14],由A.Young(1928)进行了发扬,但其间直至八十年代才重获经 济学家的重视。对于分工的概念及与增长的关系,经济学家的研究是沿着两条思路进行的:第一条思路是基于分工是生产迂回程度的加深,这是从厂商进行最优决策的角度来展开研究,如 A.Young、Romer(1987)、Grossman(1991、1992)等人所作的研究;第二条思路是基于分工是经济中的个 体(agent)最优选择的结果,体现为个体的专业化水平。这条思路的沿这条思路进行研究的有 G.Beker(1992)、杨小凯(1991、1992、1993)等人。沿第一条思路进行的分析,主要问题在于忽略了分 工的生成与演进过程。虽然Romer(1987)以中间产品的品种数作为生产的迂回程度,并假定中间产品的非 完全替代性与非完全互补性(事实上,Romer所运用的模型中的生产函数是一个D—S型的生产函数), 解出了一个生产迂回程度的一般均衡解。但其分析过程中没有讨论因生产迂回程度增加而带来的交易成本增加问题,其模型对现实的意义并不太大。杨小凯的贡献在于其认识到了Romer模型忽略交易成本的缺陷,将分工与交易成本联系起来,用交易成本来解释分工的演进。然而,从他已发表的论文与专著(如杨小凯(1998,2000,2001))来看,杨小凯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演进(evolution)的概念。在杨那 里,分工是一个演进的过程,决定分工演进的是交易成本。但交易成本的定义与测度本身所存在的问题局限了杨的模型的应用,而且,更为致命的是,在杨那里,经济人(AGENT)的理性是有问题的,即在既定 交易成本具有无穷的理性推理能力,但在预见交易成本的演进方面却一无所知[15]。 随着理论的进展,不少经济学家已经意识到,内生增长理论面临着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进行实证分析。无论是沿着Romer的独立研究与开发部门研究路线进行的研究,还是沿着Lucas的人力资本溢出研究路 线进行的研究,都面临着如何进行实证分析的问题。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这种实证研究事实上是沿着两条技术路线进行的,一条是进行国别间的研究,寻 找内生增长证据;另一条是沿一国的长时段数据,研究一国的经济增长因素;或者单独讨论某个具体因素,如对外开放、税收、平等、金融进步、长周期、教育支出、创新等,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 沿第一条技术路线进行的研究,大部分实质上是以著名的Barro型回归(Barro-type regressions)进 行的,即以一国的人均收入增长率为因变量,同时以一国的人均收入为自变量,对国民收入增长率是否趋同进行回归检验。如Barro(1995,1996)对92个国家、美国国内各州、日本国内各县的趋同趋势进行了检 验;Kremer(1993)对于全世界有史以来的经济增长过程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与人口规模存正相关关系, 这在经验上支持了内生增长理论;Michael J.Boskin(2001)对战后的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研究,他认为技术 进步应同时体现在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调整上,据此,他得出结论,技术进步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50%以上,而可见资本为25%以上,而70年代以后增长率的下降则应归因于单纯物质资本调整型技术进步;Greenwood等(1998,NBER,W6647)对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增长进行了核算,认为美国的增长与技术进步之 间有着很强的关联关系,同时,他们认为,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及资本改进之间有着强互补性,得到了一些内生增长的证据;Aghion and Howitt(1998)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寻找到能代表国家间 差异的数据,如一国与另一国之间所存在的增长率的差异,可能是因为两国间的文化传统与政治经济制度所造成的[16],同时国与国之间的GDP差距是否如汇率所显示的那么大,是值得探讨的,然而,对于 GDP的调整,虽有PPP之类的方法,但迄今为止尚没有能得到广泛认同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沿着第一 条技术路线进行的研究,并没有找到很多对内生增长理论进行支持的经验证据,如DeLong and Summers(1991)对美国的经济增长事实的研究表明,设备投资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Mankiw,Romer,Weil(1992)所进行的研究(即著名的MRW检验)表明,有着递减报酬和外生技术进步的 Solow-Swan模型,能够对经济增长率进行解释,而且,他们的工作也表明了条件趋同的存在;

阿尔法资产模型及计算方法

阿尔法资产模型及计算方法 阿尔法资产(Alpha investment)是一种风险调整过的积极投资回报。它是根据所承担的超额风险而得到的回报,因此经常用来衡量基金经理的管理和表现水平。通常会在计算时,将基准的回报减去,以便看出它的相对水平。 阿尔法资产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的一个量效率市场假说阿尔法系数为零 计算公式: 其中的阿尔法系数(αi)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的一个量,是证券特征线与纵坐标的截距。在效率市场假说中,阿尔法系数为零。 阿尔法系数(α系数,Alpha(α)Coefficient) α系数的定义:α系数是一投资或基金的绝对回报(Absolute Return) 和按照β系数计算的预期回报之间的差额。绝对回报(Absolute Return)或额外回报(Excess Return)是基金/投资的实际回报减去无风险投资收益(在中国为1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回报)。绝对回报是用来测量一投资者或基金经理的投资技术。预期回报(Expected Return)贝塔系数β和市场回报的乘积,反映投资或基金由于市场整体变动而获得的回报。 一句话,平均实际回报和平均预期回报的差额即α系数。 α系数计算方法 α系数简单理解 α>0,表示一基金或股票的价格可能被低估,建议买入。亦即表示该基金或股票以投资技术获得平均比预期回报大的实际回报。 α<0,表示一基金或股票的价格可能被高估,建议卖空。亦即表示该基金或股票以投资技术获得平均比预期回报小的实际回报。 α=0,表示一基金或股票的价格准确反映其内在价值,未被高估也未被低估。亦即表示该基金或股票以投资技术获得平均与预期回报相等的实际回报。 例子分析

WOFOST模型计算LAI的公式及率定的选择

WOFOST计算LAI的公式及率定的选择 1.什么是LAI,如何测量? WOFOST手册中给出的LAI翻译为: LAI-----leaf area index (leaf area)/(soil area) (ha ha-1) ,即单位土地面积上叶片的总面积。 《陆地生态系统生物观测规范》(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学委员会编2007)中可以查得以下关于叶面积指数定义及测定方法的信息: a.叶面积指数定义 叶面积指数是指一定地面积(投影面积)上所有植物叶面积之和与地面积的比值。是用来估测植物群体生产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参数。 b.叶面积指数的测定方法 测定叶面积的方法有直接测定法和间接测定法。 直接测定法可用叶面积仪测定; 间接测定法包括计算纸(方格纸)法、纸重法、称干重法、求积仪法、长宽系数法、拓印法等。 其中,叶面积仪法方便准确,长宽系数法和称重法由于不需要特殊的仪器,经常使用。 长宽系数测定法适用于大中型叶片,整株植物叶片大小相对均匀,且叶片比较规整的植物,但是需要知道特定品种作物的校正系数。 称重法选择标准植株10—20株,刈割后,确定所有叶片的干重,结合实测的比叶面积(单位叶片重量的面积),计算标准植株总叶面积,然后换算成群落的叶面积指数。

2.SWAP-WOFOST计算LAI的公式及其前提假设 a.净增长阶段 在计算叶面积指数时模型需要输入的相关参数如下: 1.出苗时叶面积指数(LAIEM); 2.叶面积指数最大相对增长速率(RGRLAI); 3.比叶面积(SLA); 4.茎和储存器官的绿色面积指数(SPA、SSA) 在叶片生长的初始阶段叶片外形和最终叶片大小受温度的限制,主要受到细胞分裂和延展的影响而非同化物的供应。较高的温度会加快生长发育,导致生长期缩短,对于相对较宽的温度范围,生长速率或多或少与温度呈线性反应(Hunt et al,1985; Causton and Venus,1981; Van Dobben,1962),因此,WOFOST使用温度和来描述温度对初始生长阶段的影响。。在这个所谓的指数生长阶段,叶面积指数的增长速度w LAI(ha ha-1 d-1)计算公式如下: 是叶面积指数最大相对增长速率(℃-1 d-1),有效温度T eff 其中的w LAI ,max 根据日平均气温计算,各作物及地区的取值不同,需要用户指定其与日平均气温的关系。 WOFOST假设叶面积指数的指数阶段增长速率将持续到等于受同化物供应限制下的叶面积指数增长速率,在此之后叶面积增长速率又进入了第二阶段

内生增长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 1995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心相关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 出两个“根本性转变”,其中之一就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 约型转变”,也就是说要依靠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自此之后,我 国财政学界就如何利用财政政策促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效率型 的经济增长展开了大讨论,提出了很多政策建议和办法。但是,这些 讨论大都属于策略性探究,所提出的财政策略最终是否会奏效并不清楚,也就是说,没有分析这种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假如按照新古典 增长理论,财政政策很难发挥功能。为此,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介绍90 年代兴起的“新增长经济学”或“内生增长理论”及其财政政策含义,为我们今后的讨论提供理论依据。 一、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 自亚当·斯密以来,整个经济学界围绕着驱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争论了 长达200多年,最终形成的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下列三个要素 (TanziandZee,1997,p.180):(1)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性资源的 积累;(2)在一国的技术知识既定的情况下,现在资源存量的使用效率;(3)技术进步。但是,60年代以来最流行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依据以劳动投入量和物质资本投入量为自变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 数建立的增长模型,把技术进步等作为外生因素来解释经济增长,所 以就得到了当要素收益出现递减时长期经济增长停止的结论。不过, 90年代初期形成的“新经济学”即内生增长理论则认为,长期增长率 是由内生因素解释的,也就是说,在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正规教育、培训、在职学习等等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在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 包含着因探究和开发、发明、创新等活动而形成的技术进步,从而把 技术进步等要素内生化,得到因技术进步的存有要素收益会递增而长 期增长率是正的结论。当然,很多经济学家早已看到了人力资本和技

耗差分析系统计算公式模型

锅炉模型 注:红色为需要采集的实时测点 蓝色为人工输入的点 黑色为中间变量 第一部分锅炉效率 1.1过量空气系数 排烟氧量 过量空气系数=21 / (21 -排烟氧量)1.2 基本系数 低位发热量(通常没有此测点,需要人工输入)K1,K2,K3,K4:计算锅炉效率系数 K1 = 0.0576 + 0.02337 * 低位发热量/ 1000 K2 = 0.699 + 0.303 * 低位发热量/ 1000 K3 = 0.9081 – 0.0163 * 低位发热量/ 1000

K4 = -0.0139 + 0.0089 * 低位发热量/ 1000 1.3 排烟比热 排烟温度 排烟比热= 0.9657 + 0.0005 * 排烟温度– 0.000001 * 排烟温度* 排烟温度 1.4 排烟热损失 排烟比热 过量空气系数 排烟温度 冷空气温度(送风机入口空气温度) 低位发热量 K1,K2,K3,K4:计算锅炉效率系数 干烟气热损失= 排烟比热/ 低位发热量* (系数k1 + 系数k2 * 过量空气系数) * ( 排烟温度–冷空气温度) * 100 水分热损失= 1.88 / 低位发热量* ( 系数k3 + 0.01 * (系数k4 + 系数k2 * 过来空气系数)) * ( 排烟温度–冷空气温度) * 100 排烟热损失= 干烟气热损失+ 水分热损失 1.5 化学不完全燃烧损失 排烟热损失(定值,根据每个厂情况确定) Q3_b = 0.5 1.6 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 Qdw:低位发热量 Ay:灰分 Cfh:飞灰含碳量 Clz:炉渣含碳量 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 33730 / 低位发热量* 灰分* ( 0.9 * 飞灰含碳量/ (100 –飞灰含碳量) + 0.1 * 炉渣含碳量/ ( 100 –炉渣含碳量) )

6、内生增长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综合分析与简要评价 -------------------------------------------------------------------------------- 时间:2005-5-9 22:50:54 来源:审计与经济研究作者:刘剑阅读1126次 [摘要]罗默、卢卡斯等经济学家提出了内生增长理论。它所强调的规模收益递增、外溢效应、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等,是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重大突破。它不仅较好地解释了一些经济增长事实,而且其丰富的政策内涵对各国经济长期增长政策的制定和运用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可否认,内生增长理论在理论框架、生产函数、分析方法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关键词]内生增长理论;长期经济增长;外溢效应;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政府政策 一、内生增长理论产生的理论语境与现实背景 内生增长理论是罗默(Paul M.Romer)、卢卡斯(Rob ert E.Lucas,Jr.)等经济学家在大量汲取前人经济增长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疏漏和缺陷进行重新思考,以及试图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现实作出理论解释的过程中提出来的。 收益递增是内生增长理论的核心,但这一基本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 am Smith,1776)的经济增长观点。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取决于劳动生产力的高低和生产劳动者人数对非生产劳动者人数的比例,而分工导致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斯密将分工归结为一种人类固有且特有的倾向——交换的结果,并指出分工的程度取决于交换的能力或市场范围①。在进一步考察劳动分工的影响时,斯密将分工、专业化和技术进步联系起来,指出分工促进了节约劳动型机械的发明,并使相同数量的劳动者能够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劳动量。这表明斯密已认识到技术进步将导致收益递增,并进而构成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 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90)继承了斯密的分工理论,并探讨了“斯密定理”的适用范围。马歇尔认为,分工并不必然排斥竞争,即使在具有收益递增倾向的产业中,竞争性行业结构也可以存在。为了说明这一观点,他区分了收益递增产生的两种情形: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 这一富有成果的区分不仅防止或者应该说纠正了收益递增必定导致垄断趋势这一理论倾向,而且简化了对收益递增情形下生产商品价格决定方式的分析。马歇尔的外部经济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为其提供了一个在完全竞争框架下考察收益递增的分析工具[1]。罗默和卢卡斯就是采用外部经济分析框架建立了各自的内生增长模型。罗默甚至认为知识溢出这种外部经济形式是理解经济增长的关键。

内生增长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The Theory of Endogenous Growth)内生增长理论是产生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的一个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分支,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 内生增长理论概述 增长理论家主要在完全竞争假设下考察长期增长率的决定。内生增长模型又包含两条具体的研究思路。 第一条是罗默、卢卡斯等人用全经济范围的收益递增、技术外部性解释经济增长的思路,代表性模型有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模型、巴罗模型等。 第二条是用资本持续积累解释经济内生增长的思路,代表性模型是琼斯—真野模型、雷贝洛模型等。 完全竞争条件下内生增长模型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完全竞争假设条件过于严格,限制了模型的解释力和适用性。二是完全竞争假设无法较好地描述技术商品的特性: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并使一些内生增长模型产生逻辑上的不一致。 为了克服上述内生增长模型存在的问题,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增长理论家开始在垄断竞争假设下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内生增长模型。这些模型又可以根据经济学者对技术进步的不同理解,分成三种类型:产品种类增加型内生增长模型、产品质量升级型内生增长模型、专业化加深型内生增长模型。这三类模型的提出,表明内生增长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 自亚当·斯密以来,整个经济学界围绕着驱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争论了长达200多年,最终形成的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下列三个要素(Tanzi and Zee, 1997, p.180):(1)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性资源的积累;(2)在一国的技术知识既定的情况下,现在资源存量的使用效率;(3)技术进步。但是,60年代以来最流行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依据以劳动投入量和物质资本投入量为自变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的增长模型,把技术进步等作为外生因素来解释经济增长,因此就得到了当要素收益出现递减时长期经济增长停止的结论。可是,90年代初期形成的“新经济学”即内生增长理论则认为,长期增长率是由内生因素解释的,也就是说,在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正规教育、培训、在职学习等等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在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包含着因研究与开发、发明、创新等活动而形成的技术进步,从而把技术进步等要素内生化,得到因技术进步的存在要素收益会递增而长期增长率是正的结论。当然,许多经济学家早已看到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Schumperter, 1934;舒尔兹,1990;贝克尔,1989),但是,他们都是把它们看作是外生因素。 这样,这两种理论的政策含义出现了分歧:尽管财政经济学家一直认为财政政策能够影响经济增长(因为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间的内在联系表现在许多方面,诸如扭曲性税收的负效应、累进税对储蓄倾向的不利影响以及增加税收动用额外资源以提高公共投资水平等等),但是新古典增长论却认为,长期经济增长完全是由理论本身的外生因素决定的,因此无论采取什么政策,长期增长都不变,或者说,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充其量只有短期效应,而不能影响长期增长;而内生增长论则认为,一国的长期增长是由一系列内生变量决定的,这些内生变量对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是敏感的,并受政策的影响。如果增长率是由内生因素决定的,那么,问题就是经济行为主体特别是政府如何能够影响增长率的大小,因而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收益法-模型及方法介绍

第一部分收益法模型及方法介绍 收益法目前常用的估值模型主要为现金流折现模型(DCF)、股利贴现模型(DDM)。 (一)现金流折现模型(Discounted Cash Flow),简称DCF 模型。现金流量折现法通常包括FCFF(企业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和FCFE(股权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 1、FCFF模型(Free Cash Flow for the Firm) (1)公式 企业自由现金流量=净利润+税后利息支出+折旧及摊销-资本性支出-营运资金增加额 注意:企业整体价值=经营性资产价值+溢余资产价值+非经营性资产负债价值 企业股东全部权益价值=企业整体价值-付息债务价值 (2)折现率 折现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计算公式如下: WACC=[E/(E+D)]Re+[D/(E+D)]×(1-T)Rd 其中:Re:权益资本报酬率; Rd:债务资本收益率; E:权益的市场价值; D:付息债务的市场价值; T:所得税率。 注:系统性风险(不可分散风险)——不可分散,存在于市场或

者行业,每个企业、资产自身都具有的风险。 非系统性风险(可分散风险)——可分散,是某一企业或行业特有的风险,其他行业没有或行业内其他企业没有。 1)Re股权收益率 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Re=Rf+β×ERP+Rs Rf:无风险收益率 一般以国债收益率作为无风险收益率,选择国债剩余年限与标的资产经营年限(预测期限)匹配。10年期及以上,4%左右。 β:(Unlevered Beta)剔除财务杠杆的行业Beta,可选取沪深300、上证综指、深成指同行业Beta值。 (注意与ERP所采用的的市场指数相互匹配) ERP:市场风险溢价(市场风险超额回报率),系股票市场回报率与无风险报酬率的差额。 《中国资产评估》(2015年1期)中企华,2012-2014年选取200个样本,涉及47家评估机构。市场风险溢价(ERP)确定方式统计情况如表:

降水设计计算模型及公式

附件一: 计算模型及公式 1.潜水完整井计算模型 ()??? ? ?+-=01log 2366.1r R S S H k Q …………………………………………公式1 式中:Q 基坑涌水量(m 3/d ); k :渗透系数(m/d ); H :潜水含水层厚度(m ): S :基坑水位降深(m ); R :降水影响半径(m ); r 0:基坑等效半径(m )。 2.承压水完整井计算模型 ? ??? ? ?+=01lg 73.2r R MS k Q 式中:Q :基坑涌水量(m 3/d ); K :渗透系数(m/d ); R :降水影响半径(m ); r 0:基坑等效半径(m ); M :承压含水层厚度(m )

3.承压水非完整井计算模型 ??? ? ??+-+???? ??+=002.01lg 1lg 73.2r M l l M r R MS k Q ……………………………公式式中:Q :基坑涌水量(m 3/d ); K :渗透系数(m/d ); R :降水影响半径(m ); r 0:基坑等效半径(m ); M :承压含水层厚度(m ); S :基坑水位降深(m ); l :基坑降水井过滤器工作部分长度(m ) 4.承压—潜水完整井计算模型 ()? ??? ? ?+--=02 1lg 2366.1r R h M M H k Q 式中:Q :基坑涌水量(m 3/d ); K :渗透系数(m/d ); R :降水影响半径(m ); r 0:基坑等效半径(m ); M :承压含水层厚度(m ); h

5.线形工程潜水完整井计算模型 R h H kL Q 2 2-=…………………………………………………公式5 () 22 2h H R x h y -+ =……………………………………………公式6 ()d R r d S S H k q w 2ln 2πππ+-= …………………………………………………公式7 双直线井排,条件同上,适用条件: ①均质潜水含水层; ②完整井点; ③位于无界含水层中; ④直线井点排,两侧进水; ⑤L>50m 。 6.线形工程承压完整井计算模型 R kMSL Q 2= ………………………………………………………公式8 x R S H y -=………………………………………………………公式9 适用条件: ①均质承压含水层; ②线形排列井点,两侧进水; ③完整井点,远离地表水体; ④L>50m 。

数据模型公式..

第三章: 总体方差:2 2 ()i x N μσ-= ∑; 样本方差:22 ()1 i x x s n -= -∑ i i x x z s -= 样本协方差S xy = 1 ) )((1 ---∑=n Y Y X X n i i i 总体协方差()() i i xy x y x y N μμ σ--= ∑ 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r xy = y x S S Sxy 第五章:离散型概率分布 数学期望()()E x xf x μ==∑, 方差2 2 ()()()Var x x f x σμ==-∑ f(x)为概率 二项概率函数: f(x)= )()1(x n x p p x n --??? ? ?? 5.5 泊松概率分布 f(x)= ! x e x μ μ-,在一个时间区间内事件发生x 次的概率,μ为数学期望(与方差相差) 第六章:连续型概率分布 6.1均匀概率密度函数 a b -1 a ≤x ≤ b f(x)= 其他 E(x)=2 b a +, Var(x)=12)(2a b - 连续型概率分布 6.3二项概率的正态近似

均值μ=np ,标准差σ=pp(x)时,x-0.5。 6.4 指数概率分布 f(x)= μμ /1 x e -,表示两起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 累积概率:不超过X 0分钟 P(x ≤x 0) =1-μ /0x e - x z μ σ -= 第八章:总体均值区间估计 8.1 总体标准差σ已知,求总体均值μ的置信区间估计 95%置信水平(confidence level),0.95置信系数(confidence coefficient ),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x σ= n σ ,边际误差=2/αz x σ=2 /αz n σ ,α=1-0.95=0.05,α/2=0.025(上侧面积) 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μ=x +2 /αz n σ 8.2 总体标准差σ未知,求总体均值μ的置信区间估计(t 分布) 用样本标准差s 代替总体标准差σ,t 代替z μ=x +2 /αt n s ,自由度 df=n-1 x t = 8.3 样本容量的确定 n=2 222/)(E z σα,E 为所希望的总体均值μ的边际误差 8.4 总体比率:只有z,没有t p σ= n p p ) 1(-,边际误差=2/αz p σ=2 /αz n p p ) 1(-=E 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p +2/αz n p p )1(- n= (2/αz )2 p*(1-p*)/E 2 第九章:假设检验(一个μ) 总体均值μ假设检验 H 0:μ=μ0; H a :μ≠μ 0 ,μ0为假定值

坐标转换之计算公式+7参+四参模型知识讲解

坐标转换之计算公式+7参+四参模型

坐标转换之计算公式 一、参心大地坐标与参心空间直角坐标转换 1名词解释: A :参心空间直角坐标系: a) 以参心0为坐标原点; b) Z 轴与参考椭球的短轴(旋转轴)相重合; c) X 轴与起始子午面和赤道的交线重合; d) Y 轴在赤道面上与X 轴垂直,构成右手直角坐标系0-XYZ ; e) 地面点P 的点位用(X ,Y ,Z )表示; B :参心大地坐标系: a) 以参考椭球的中心为坐标原点,椭球的短轴与参考椭球旋转轴重合; b) 大地纬度B :以过地面点的椭球法线与椭球赤道面的夹角为大地纬度 B ; c) 大地经度L :以过地面点的椭球子午面与起始子午面之间的夹角为大地 经度L ; d) 大地高H :地面点沿椭球法线至椭球面的距离为大地高H ; e) 地面点的点位用(B ,L ,H )表示。 2 参心大地坐标转换为参心空间直角坐标: ?? ???+-=+=+=B H e N Z L B H N Y L B H N X sin *])1(*[sin *cos *)(cos *cos *)(2 公式中,N 为椭球面卯酉圈的曲率半径,e 为椭球的第一偏心率,a 、b 椭球的长短半径,f 椭球扁率,W 为第一辅助系数

a b a e 2 2-= 或 f f e 1*2-= W a N B W e =-=22sin *1( 3 参心空间直角坐标转换参心大地坐标 []N B Y X H H e N Y X H N Z B X Y L -+=+-++==cos ))1(**)()(*arctan( )arctan(2 2222 二 高斯投影及高斯直角坐标系 1、高斯投影概述 高斯-克吕格投影的条件:1. 是正形投影;2. 中央子午线不变形 高斯投影的性质:1. 投影后角度不变;2. 长度比与点位有关,与方向无关; 3. 离中央子午线越远变形越大 为控制投影后的长度变形,采用分带投影的方法。常用3度带或6度带分带,城市或工程控制网坐标可采用不按3度带中央子午线的任意带。 2、高斯投影正算公式:

探寻内生增长之路——内生增长理论评述.

探寻内生增长之路——内生增长理论评述 _hasgo122 在经过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沉寂之后经济增长理论出现了新的发展,这种发展以罗默的《递增收益与长期增长》(1986)一文和卢卡斯的《论经济发展机制》(1988)一文的发表为标志。同时萨默斯和赫斯顿提供的跨国可比数据以及计量工具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增长理论在20世纪末的蓬勃发展。与传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相比,以罗默及卢卡斯的模型为代表的这种新经济增长理论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认为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经济系统内生的因素,而不是索洛模型中外生的技术。因而我们通常把以索洛模型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称之为外生增长理论,而把80年代新发展的增长理论称为内生增长理论。 一、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结论及其困惑 20世纪50年代以索洛模型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资本积累为 核心,假设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成为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的基本框架。新古典增长理论模型的一个基本结论是: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导致资本积累动力的逐渐消减;人均产出的增长取决于外生技术的增长率,如果没人口增长或技术进步,经济则不可能实现持续增长;政府的政策努力则是无效的。 新古典增长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增长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主要在于该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由大部分经济发展事实,但是这些结论并不是所有都与事实相符的:根据罗默引用的麦迪逊对1700年以来处于经济领先国家的人均GDP增长率的估计,荷兰(1700-1785年)为-0.07%、英国(1785-1820年)为0.05%、英国(1820-1890年)为1.4%、美国(1890-1979年)为2.3%,这表明人均产出的长期增长率是递增而非递减的或不变的。另一方面,有资料显示,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异在长期以来基本上没有缩小,如帕伦特和普雷斯科特(1993)观察到,从1960年到1985年,5%最富的国家的平均收入是5%的最穷国家的大约29倍,并且在过去的这25年中,这个比例几乎没有变化。因而,新古典增长理论在如何更好地解释经济发展的事实上遇到了困难。 新古典增长理论不仅在解释经济事实上遇到了困难,而且其结论本身就是令人沮丧的。因为如果人均产出的增长只取决于外生的技术的进步,经济系统包括人的努力活动在内都无法在长期内改变其增长,人们的福利只能取决于一个非人力的外生因素,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并且这也是和事实相背的。 二、经济系统中的内生因素及内生增长理论的发展思路 新古典模型之所以不能够解释以上经济事实,根本原因在于其古典生产函数中内生因素的边际收益递减和技术外生的假定。新古典增长理论中并非没有系统内生的增长因素,从索洛模型的古典生产函数Y=F(K,AL)和资本积累路径△K=sY中可以看出,经济系统中的Y和K是相互作用的两个因素,因此实际上资本K是经济系统内生的,Y的增长是依靠K的增长这个单引擎来带动的,而

DCF估值方法计算模板自己的方法手打

绝对估值法(折现方法) 1.DDM模型(Dividend discount model /股利折现模 型) 2.DCF /Discount Cash Flow /折现现金流模型)(1) FCFE (Free cash flow for the equity equity /股权自由现金流模型)模型 (2)FCFF模型 (Free cash flow for the firm firm /公司自由现金流模型)DDM模型 V代表普通股的内在价值,Dt为普通股第t期支付的股息或红利,r为贴现率对股息增长率的不同假定,股息贴现模型可以分为:零增长模型、不变增长模型(高顿增长模型)、二阶段股利增长模型(H模型)、三阶段股利增长模型和多元增长模型等形式。 最为基础的模型;红利折现是内在价值最严格的定义;DCF法大量借鉴了DDM的一些逻辑和计算方法(基于同样的假设/相同的限制)。 1. DDM DDM模型模型法 (Dividend discount model / Dividend discount model / 股利折现模型股利折现模型) DDM模型 2. DDM DDM模型的适用分红多且稳定的公司,非周期性行业; 3. DDM DDM模型的不适用分红很少或者不稳定公司,周期性行业;DDM模型在大陆基本不适用;

大陆股市的行业结构及上市公司资金饥渴决定,分红比例不高,分红的比例与数量不具有稳定性,难以对股利增长率做出预 测。DCF 模型 2.DCF /Discount Cash Flow /折现现金流模型)DCF估值法为最严谨的对企业和股票估值的方法,原则上该模型适用于任何类型的公司。自由现金流替代股利,更科学、不易受人为影响。 当全部股权自由现金流用于股息支付时,FCFE模型与DDM模型并无区别;但总体而言,股息不等同于股权自由现金流,时高时低,原因有四:稳定性要求(不确定未来是否有能力支付高股息);未来投资的需要(预计未来资本支出/融资的不便与昂贵);税收因素(累进制的个人所得税较高时); 信号特征(股息上升/前景看好;股息下降/前景看淡)DCF模型的优缺点 优点:比其他常用的建议评价模型涵盖更完整的评价模型,框架最严谨但相对较复杂的评价模型。需要的信息量更多,角度更全 面, 考虑公司发展的长期性。较为详细,预测时间较长,而且考虑较多的变数,如获利成长、资金成本等,能够提供适当思考的模型。 缺点: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须对公司的营运情形与产业特性有深入的了解。考量公司的未来获利、成长与风险的完整评价模型,但是其数据估算具有高度的主观性与不确定性。复杂的模型,可能因数据估算不易而无法采用,即使勉强进行估算,错误的数据套入完美的模型中,也无法得到正确的结果。小变化在输入上可能导致大变化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