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V8[3]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V8[3]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V8[3]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V8[3]

ICS

TD 备案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项目标准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稿)

××××-××-××发布××××-××-××实施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

目录

前言............................................................................ 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第一部分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2)

4总体设计 (2)

4.1建设任务 (2)

4.2数据库体系结构 (3)

4.3数据库逻辑结构 (3)

4.4数据库内容 (4)

4.5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 (5)

4.6基本要求及技术指标 (5)

4.6.1 数学基础 (5)

4.6.2 分幅和编号 (5)

4.6.3 土地利用分类 (5)

4.6.4 数据交换格式 (5)

4.6.5 数据组织 (6)

4.7数据库建设主要步骤 (6)

5准备工作 (8)

5.1方案制定 (8)

5.2人员准备 (8)

5.3软硬件准备 (8)

5.3.1 软件准备 (8)

5.3.2 硬件准备 (9)

5.4管理制度建立 (9)

5.4.1 培训制度 (9)

5.4.2 作业记录制度 (9)

5.4.3 作业问题报告制度 (9)

5.4.4 重大问题协商解决制度 (9)

5.4.5 数据安全制度 (9)

5.4.6 质量控制制度 (10)

5.5数据源准备 (10)

5.5.1 数据源内容 (10)

5.5.2 数据源要求 (11)

5.5.3 数据源处理原则 (12)

6数据采集与处理 (12)

6.1数据采集原则 (12)

6.1.1 现势性原则 (12)

6.1.2 合理继承的原则 (13)

6.1.3 简便易行的原则 (13)

6.2数据采集方法 (13)

6.2.1 矢量数据采集 (13)

6.2.2 属性数据采集 (21)

6.2.3 栅格数据采集 (22)

6.2.4 元数据采集 (23)

6.3各要素数据采集 (23)

6.3.3 土地权属要素 (26)

6.3.4 基本农田要素 (27)

6.3.5 其他要素 (27)

7数据入库 (28)

7.1数据入库流程 (28)

7.2数据检查 (28)

7.3数据库参数设置 (29)

7.4矢量数据入库 (29)

7.5DEM数据入库 (30)

7.6正射影像数据入库 (30)

7.7元数据入库 (31)

7.8系统运行测试 (31)

8质量控制 (31)

8.1质量控制的原则 (31)

8.2数据源质量控制 (31)

8.3数据采集质量控制 (32)

8.4接边拓扑处理质量控制 (32)

8.5数据入库质量控制 (32)

8.6数据建库信息管理 (32)

9数据库成果要求 (33)

9.1成果内容及要求 (33)

9.1.1 数据成果 (33)

9.1.2 文字成果 (33)

9.1.3 图件成果 (34)

9.1.4 表格成果 (35)

9.2成果质量评价 (35)

9.2.1 成果质量评价方法 (35)

9.2.2 成果质量评价指标 (37)

9.2.3 成果质量评定 (37)

10数据库更新 (38)

10.1更新目的 (38)

10.2更新原则 (38)

10.3更新方法 (38)

10.4更新要求 (39)

11数据库管理功能 (39)

11.1数据处理功能 (39)

11.2数据管理与应用功能 (40)

第二部分城镇土地调查(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 (41)

12总体设计 (41)

12.1建设任务 (41)

12.2数据库逻辑结构 (41)

12.3数据库内容 (42)

12.4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 (43)

12.5基本要求及技术指标 (43)

12.5.1 数学基础 (43)

12.5.2 分幅和编号 (43)

12.5.3 土地利用分类 (43)

12.6数据库建设主要步骤 (44)

13准备工作 (46)

13.1方案制定 (46)

13.2人员准备 (46)

13.3软硬件准备 (46)

13.3.1 软件准备 (46)

13.3.2 硬件准备 (46)

13.4管理制度建立 (47)

13.5数据源准备 (47)

13.5.1 数据源内容 (47)

13.5.2 数据源质量要求 (48)

13.5.3 数据源质量检查 (48)

13.5.4 数据核查变更底图制作 (49)

14数据建库 (50)

14.1数据建库过程 (50)

14.2数据采集 (51)

14.2.1 数据采集方式的选择 (51)

14.2.2 矢量数据采集 (52)

14.2.3 属性数据采集 (54)

14.2.4 栅格数据的采集 (54)

14.2.5 元数据采集 (55)

14.3数据检查 (55)

14.3.1 矢量数据检查 (55)

14.3.2 属性数据检查 (56)

14.3.3 矢量数据与属性数据一致性检查 (56)

14.3.4 其他数据检查 (56)

14.4数据入库 (56)

14.4.1 数据入库前的质量检查 (56)

14.4.2 数据入库的步骤 (56)

14.4.3 数据质量检查分析 (57)

14.5成果输出 (57)

15质量控制 (57)

15.1质量控制的原则 (57)

15.2数据源质量控制 (57)

15.3数据采集质量控制 (58)

15.4数据入库质量控制 (58)

15.5数据建库信息管理 (58)

16数据库成果要求 (58)

16.1成果内容及要求 (58)

16.1.1 数据成果 (59)

16.1.2 文字成果 (59)

16.1.3 图件成果 (59)

16.1.4 表格成果 (61)

16.2成果质量评价 (61)

16.2.1 成果质量评价指标 (61)

16.2.2 成果质量评分 (61)

16.2.3 成果质量评定 (61)

17数据库更新 (62)

17.1数据库更新目的和依据 (62)

17.1.1 更新目的 (62)

17.1.2 更新依据 (62)

17.2数据库更新的类型 (62)

17.3数据库更新方法 (62)

17.4数据更新要求 (63)

18数据库管理功能 (63)

18.1数据采集与处理功能 (63)

18.2数据管理与应用功能 (64)

第三部分:土地调查数据库安全管理与维护 (64)

19土地调查数据库安全管理与维护 (64)

19.1基本要求 (64)

19.2管理制度 (65)

19.2.1 基本要求 (65)

19.2.2 技术文档管理 (65)

19.2.3 数据安全和保密管理制度 (65)

19.2.4 用户管理制度 (65)

19.2.5 数据库日志管理制度 (65)

19.2.6 数据备份制度 (66)

19.2.7 保密规定 (66)

19.2.8 其他规章制度 (66)

19.3数据库安全 (66)

19.3.1 数据库逻辑安全 (66)

19.3.2 数据安全和保密 (67)

19.3.3 数据访问权限控制 (67)

19.3.4 数据备份 (67)

19.3.5 媒体安全 (67)

19.4数据库维护 (68)

19.4.1 软件维护与升级 (68)

19.4.2 硬件维护与升级 (68)

19.4.3 数据库结构和数据字典的维护 (68)

19.4.4 数据维护 (68)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作业情况记录表 (69)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重大问题协商解决处理情况记录表 (70)

附录 C (规范性附录) 图历簿 (71)

附录 D (规范性附录) 数据源说明表 (72)

附录 E (规范性附录) 数字形式数据源说明表 (73)

附录 F (规范性附录)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检查内容表 (74)

附录 G (规范性附录) 数据源质量检查表 (76)

附录 H (规范性附录) 质量控制检查及处理表 (77)

附录 I (规范性附录) 交接检查卡 (78)

附录 J (规范性附录) 数据入库前质量检查表 (79)

附录 K (规范性附录) 数据入库后质量检查表 (80)

附录 L (规范性附录) 数据库安全运行检查表 (81)

附录 M (规范性附录) 文字报告编写参考题纲 (82)

附录 N (规范性附录)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质量评价指标 (84)

附录 O (规范性附录)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缺陷分类表 (86)

附录 P (规范性附录) 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质量评价指标表 (87)

附录 Q (规范性附录) 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扣分标准表 (88)

附录 R (规范性附录) 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员日志登记表 (90)

前言

为规范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的内容、程序、方法及成果质量要求,保证数据库建设的质量,促进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的管理和共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规程》)的相关要求,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参照《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金土工程试行)、《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及《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规范》,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参照《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及《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规范》,制定本规范。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对本《规范》的未尽事宜制定补充规定,但不得与本《规范》相抵触,并须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本规范的附录A、附录B、附录C………. 附录R均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

本规范参加编制人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项目标准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的内容、程序、方法、成果质量要求、成果质量评价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要求等,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和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更新与维护。市(地)、省、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整合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规范性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本规范发布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规范性文件均会被修订,使用本规范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规范性文件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17941.1 数字测绘产品质量要求

GB/T18315 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

GB/T 18316 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

GB/T19231 土地基本术语

GB/T7929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GB/T5791-93 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

GB/T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1398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TD1001 城镇地籍调查规程

TD/T1016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

TD/T1014-200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TD/T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TD/T 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

CH/T 1008-2001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数字高程模型CH/T 1010-2001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数字栅格地图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底图生产技术规定

3术语和定义

本规范采用下列术语及定义。

3.1

调查底图 surveying base map

以航空、航天标准分幅数字正射影像(DOM)为基础,添加图廓、行政境界等要素,形成标准分幅调查底图。在此基础上建立县级辖区工程管理文件,管理行政辖区内全部标准分幅数字正射影像(DOM)和县级行政境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底图生产技术规定 4.7 调查底图]

3.2

调查工作底图 surveying work used map

以国家统一下发的数据正射影像(DOM)为基础,将需要调查的基本内容转绘、标绘在调查底图上,并以此作为外业调查工作的底图。

3.3

拓扑关系 topological relation

指满足拓扑几何学原理的各空间数据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即用结点、弧段和多边形所表示的实体之间的衔接、关联和包含等关系。

3.4

位置精度 positional accuracy

空间点位获取坐标值与真实坐标值的符合程度。

3.5

属性精度 attribute accuracy

指获取的属性值(编码值)与真实值的符合程度。

3.6

逻辑一致性 logical consistency

空间数据在逻辑关系上的一致性。

3.7

完备性self-contained

数据内容完备地表达了需要表达的信息。

3.8

质量控制 Quality Control

为达到规范或规定对数据质量要求而采取的作业技术或措施。

第一部分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4总体设计

4.1建设任务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的任务是建立国家、省、市(地)、县四级数据库,包

括基础地理、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基本农田等内容,集图形、图像、属性、表格和文档资料等数据为一体,互联共享的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

4.2数据库体系结构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涵盖国家、省、市(地)、县四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其中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是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体系的基础。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通过外业调查、数据库建设而成。市(地)、省、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是以县级数据库为基础逐级集成整合而成。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体系结构见图1。

图1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体系结构

4.3数据库逻辑结构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由应用数据库和元数据组成。应用数据库由空间数据库、非空间数据库组成,元数据由矢量数据元数据、数字正射影像(DOM)元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元数据等组成。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逻辑结构见图2。

图2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逻辑结构图

4.4数据库内容

数据库内容和分层的依据是《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数据库主要内容如下:

(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包括测量控制点、行政区、行政界线、高程注记点、等高线、坡度图等;

(2)土地利用数据:包括地类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物(可选)、地类界线等;(3)土地权属数据:包括宗地、界址线、界址点等;

(4)基本农田数据: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片、基本农田保护块、基本农田保护图斑等;

(5)栅格数据:包括数字正射影像(DOM)、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栅格地图和其他栅格数据;

(6)元数据:包括矢量数据元数据、数字正射影像(DOM)元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元数据等。

建库单位应根据《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要求进行数据库结构设计,对属性数据

结构表等内容可进行扩充。

4.5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

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包括总体结构设计、功能模块设计、系统外部接口设计、数据结构和数据库设计、界面设计等内容,设计要按照先进性、高效运行、建库与更新有机结合等原则进行。

4.6基本要求及技术指标

4.6.1数学基础

(1)坐标系: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

(2)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3)地图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4)分带方式: 1:2 000标准分幅图按1.5°分带(可任意选择中央子午线);1:5 000、1:10 000标准分幅图按3°分带;1:50 000标准分幅图按6°分带。

4.6.2分幅和编号

采用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具体参见《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13989)。

4.6.3土地利用分类

土地利用分类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按《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14-2007)中的规定对《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中05、06、07、08、09一级类和103、121二级类进行归并。

4.6.4数据交换格式

数据库交换格式采用《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规定的数据格式。

4.6.5数据组织

数据要有效的组织,在平面方向上,数据要组织成逻辑上无缝的一个整体。在垂直方向上,各种数据要保持土地要素的逻辑一致性,按照不同的精度要求,在空间坐标定位的基础上进行相互叠加和套合。在物理存储上可以把连续的实体分离到不同的存储空间和存储单元中分离存储。

4.7数据库建设主要步骤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包括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和市(地)、省、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集成整合。市(地)、省、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是通过对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集成整合而成。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主要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建库准备:主要包括建库方案制定、人员准备、数据源准备、软硬件准备、管理制度建立等;

第二阶段为数据采集与处理:主要包括基础地理、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基本农田等各要素的采集、编辑、处理和检查等;

第三阶段为数据入库:主要包括矢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数字正射影像(DOM)数据、元数据等的检查和入库;

第四阶段为成果汇交:主要包括数据成果、文字成果、图件成果和表格成果的汇交。

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步骤见图3。

图3 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步骤

5准备工作

5.1方案制定

各级调查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数据库建设方案,主要包括数据库建设的目标任务、方法、技术路线、组织管理、进度安排及各阶段工作目标等内容,但其相关内容不得与本《规范》相抵触。

各地区的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方案应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

5.2人员准备

人员准备主要包括人员分工和技术培训等工作。参加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的具体人员主要包括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专业质量检查员和作业员等。项目负责人主要负责数据库建设项目的组织管理工作;技术负责人负责数据库建设项目的技术管理工作;专业质量检查员主要负责实施质量管理制度,对审核内容进行质量检查;作业员是具体的建库工作人员。各级调查机构应采用国家统一教材对建库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5.3软硬件准备

5.3.1软件准备

软件主要包括操作系统、GIS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等,选择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软件的适应性与完备性:所选软件应满足土地管理的要求、并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针对性;

(2)与硬件的兼容性:所选软件应能够适应当前各种主流的计算机类型和外部设备;(3)与其他软件的接口能力:所选软件应能够与当前各种主流的计算机软件和工具软件相互连接、相互支持;

(4)模型化能力:主要指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要具有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以便制定土地管理方面的辅助决策模型;

(5)二次开发能力:主要指地理信息系统(GIS)基础软件要具备二次开发的能力,以便实现土地管理方面的应用;

(6)数据交换能力:能够按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规定的交换格式交换数据,同时能够和主流的GIS系统进行数据交换;

(7)用户界面的友好性:所选软件应界面简单,操作灵活、方便。

5.3.2硬件准备

在局域网内建立数据库部门,硬件平台包括网络设备(如服务器、机柜、交换机、网络集线器、调制解调器、光纤线路、网络线路、UPS电源等)、计算机、数据输入输出设备(如数字化仪、扫描仪、绘图仪、打印机等)、数据储存设备(如磁盘、光盘等)等。

在单机环境下建立数据库的部门,硬件平台包括计算机、数据输入输出设备(如数字化仪、扫描仪、绘图仪、打印机等)、数据储存设备(如磁盘、光盘等)等。

硬件选择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1)硬件的性能:能够满足图形数据的编辑与显示;

(2)与其他硬件的兼容性:各种硬件设备可以协同工作;

(3)与软件的兼容性:要兼容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和其他应用软件。

5.4管理制度建立

建库单位应根据下面的要求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保证数据库建设成果的质量。

5.4.1培训制度

建库单位对相关人员进行建库内容、流程、方法和质量要求等方面的技术培训。

5.4.2作业记录制度

对建库过程各环节的作业情况进行记录,记录表见附录A。

5.4.3作业问题报告制度

对作业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实行报告制度,及时向技术负责人报告作业中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4.4重大问题协商解决制度

对建库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及时与相应土地调查机构协商解决,重大问题协商解决处理情况记录表见附录B。

5.4.5数据安全制度

数据库建设过程中重要的过程数据和质量控制记录必须保存,以保证数据质量的可追查性。同时建立数据安全保密制度,设立专门的安全保密委员会,制定相应的安全保密技术措

施,确保数据安全。

5.4.6质量控制制度

对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主要包括数据库建设方案质量控制、数据源质量控制、数据采集质量控制、数据入库质量控制、数据库成果质量检查和验收等。

5.5数据源准备

5.5.1数据源内容

5.5.1.1调查底图及行政界线资料

(1)调查底图

采用统一下发的调查电子底图作为数据采集的主要数据源。

(2)行政界线

采用统一下发的电子形式国界、陆地(含海岛)与海洋的分界线、省界、市界、县界等行政界线。

(3)控制面积

采用统一下发的各行政辖区控制面积。

5.5.1.2已有的土地调查成果资料

(1)土地权属资料

A.以往调查编制的权属界线图;

B.以往调查签订的《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等;

C.县级(含)以上人民政府确定国有土地、集体土地的登记资料;

D.政府最新划定、调整、处理争议权属界线的图件、说明及有关文件等确权材料;

E.集体土地登记发证资料;

F.土地的征用、划拨、出让、转让等相关资料;

G.建设用地审批文件等资料。

(2)土地利用资料

以往调查形成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土地利用图、调查手簿、田坎系数测算原始资料等资料。

(3)基本农田资料

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收集确认后的基本农田区块(地块)的图件、数据等资料,同时收集依法调整基本农田相关资料,包括基本农田调整、补划等文件、规定。

(4)专项调查资料

主要包括行业分类、开发园区、工业用地、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资料。(5)数字高程模型(DEM)资料

主要包括覆盖调查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

(6)其他资料

除以上资料以外的其它相关数据和资料。

5.5.1.3外业调查资料

(1)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簿;

(2)田坎系数测算表;

(3)变更调查外业记录表;

(4)高程点数据;

(5)控制点数据;

(6)土地权属调查表等。

5.5.2数据源要求

5.5.2.1统一性要求

对上级统一下发的数据资料,各相关单位原则上不得更改,必须与其一致,如有问题确需修改的,应报上级单位批准。

5.5.2.2合法性要求

(1)数据源要求是经过验收(或审查)合格的资料(或数据);

(2)土地权属、基本农田等有关资料须保证其合法性;

(3)对每一图件数据要建立图历簿,见附录C;

(4)填写数据库建设数据源说明表,见附录D;当数据源为数字形式数据时,还要填写数字形式数据源数据说明表,见附录E;

(5)对其他数据源的来源须作说明,并提交相应证明文件。

5.5.2.3质量要求

(1)数据采集底图质量要求

本次调查采用国家统一下发的数字正射影像(DOM)数据作为数据采集的基本依据,数字正射影像(DOM)数据的质量由国家统一控制,具体参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底图生产技术规定》。其他底图的质量要求如下:

A.数学基础控制信息完整;

B.精度满足《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14-2007)和本规范的规定;

C.相邻图幅自然接边,图斑界线闭合,各种注记标注清楚;

D.行政区划要素和定位基础要素位置准确,各种标注齐全。

(2)外业调查记录表

A.调查记录表内容须符合填表要求;

B.各记录表面积汇总数据的逻辑一致性检查正确;

C.其记录项能与对应图形要素信息正确关联;

D.要求资料完整,且具有法律效应。

(3)其他数据源

A.其他数据源资料格式符合《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要求,且能够正确转换到当前

数据库系统中;

B.数据精度符合要求。

5.5.3数据源处理原则

(1)合法性原则:是在数据源数据和资料处理检查的过程中,要求土地权属、土地利用、基本农田、专项用地以及DOM、DEM等必须是有法律依据或通过检查验收合格的数据或资料;

(2)真实性原则:是指在坚持数据和资料合法的前提下,对数据源数据和资料的处理和检查必须有充分可靠的依据,要严格按照真实情况进行,做到数据、图件、实地三者的一致;

(3)严格检查的原则:是指在数据源数据和资料处理检查的过程中,指派专人对数据源数据和资料的质量状况进行严格检查,并按照数据质量要求做好详细记录备案,以备查阅;

(4)优先选择电子数据的原则:是指根据数据源数据和资料处理的难易程度,在保证其合法性、现势性和真实性的前提下,优先选择容易处理的电子数据,加快数据采集的进度。

6数据采集与处理

6.1数据采集原则

6.1.1现势性原则

现势性原则是指在数据资料的采集与处理过程中,根据数据源数据和资料的类型、时点、介质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优先选择符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14-2007)要求、现势性强的数据和资料,以最大限度地缩小数据资料获取与数据库更新时点的时差,保证土地调查数据的现势性。

6.1.2合理继承的原则

合理继承原则是指为了保持第一次土地调查成果以及土地管理工作的延续性,对已有的数据库数据和资料,通过合法性认定,经过真实性、精度、现势性等方面的核实,按照新的土地分类和规程要求,对各种土地要素内容进行地类转换、数据整合等方面的技术处理,合理继承已有数据库中有用的数据和资料。

6.1.3简便易行的原则

简便易行原则是指在数据采集与处理过程中,各地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设计完善的数据库建设方案,充分利用高新技术,选择简单易行的技术流程和处理方法,提高数据采集的工作效率,奠定数据库建设的基础。

6.2数据采集方法

本《规范》列出了数据采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根据实际情况各环节的先后次序可删减或调整。本《规范》对数据采集流程的设计不作具体规定,在满足数据建库各项工作内容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由建库单位自行设计。

6.2.1矢量数据采集

6.2.1.1矢量数据采集方法

根据不同的数据源可有以下几种采集方法:

(1)基于数字正射影像数据提取

当数据源为数字正射影像时,依据影像特征,参照已有的土地利用数据库进行内业解译。具体工艺流程见图4。

国家第三次土地调查

一、目标 依据《土地调查条例》 利用更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 计划将于2017年启动,2019年12月31日完成。 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全面查清全国城乡范围内的每块土地的利用现状和权属状况 获取国土资源管理专题数据,专题分析自然生态状况、建设用地等,调查评价耕地质量等 别。 二、主要任务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含城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2.不动产权籍调查 3.基本农田调查 4.专项调查 5.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其中:国家部署地方开展不动产权籍调查,其它四项工作由国家组织地方开展,建设四级 数据库,并全国汇总。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城镇以外) 分辨率:采用优于1米和2米的卫星影像 比例尺:以不小于1:5000比例尺为主 (林区或牧区采用1:10000比例尺、沙漠无人区采用1:50000比例尺) 调查分类标准: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二调标准) 实地调查城镇以外的每块土地的利用类型、范围、面积、分布等状况。 同时,开展耕地细化调查,查清蓄滞洪区内耕地、内陆滩涂上耕地、林区内开垦耕地的位置、范围、面积和分布等状况。 (城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分辨率:采用优于0.2米的航空影像, 比例尺:以1:2000比例尺为主, 结合城镇地籍调查成果,调查城镇内部的土地利用状况,查清全国城镇内部商服用地、住 宅用地、工矿仓储用地、空闲地等各类土地的利用和分布等状况。 2.不动产权籍调查(部署地方开展) 利用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土地征收等成果资料,查清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利人、界线、面积等信息,建立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数据库; 以不动产权籍调查相关技术规范为依据,充分利用已有不动产权籍成果,以宗地、宗海为 基础,组织开展土地、林地、草原、海域等不动产权籍调查,为不动产登记提供基础和依 据。 3.基本农田调查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基本农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 资料,将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范围界线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数据库标准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数据库标准 目次 前言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数据库内容和要素分类编码2 5数据库结构定义4 6数据文件命名规则14 7数据交换格式16 8元数据17 附录A(规范性附录)土地分类代码18 附录B(资料性附录)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空间矢量数据交换格式样本23附录C(资料性附录)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信息元数据示例27 表1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数据库要素代码表2 表2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空间信息要素分层、定义与属性关联表4 表3表格信息要素属性关联表5 表4行政区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XZQ)5 表5行政界线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XZJX)6 表6等高线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DGX)6 表7高程注记点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GCZJD)6 表8地类图斑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DLTB)6

表9线状地物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XZDW)7 表10零星地类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LXDL)7 表11开发整理潜力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KFZLQL)8 表12开发整理规划区域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KFZLGHQY)9 表13面状工程、线状工程、点状工程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KFZLGC)9表14面状项目、线状项目、点状项目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KFZLXM)10表15注记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ZJ)11 表16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区域平衡表(属性表代码BG_BCGDPHB)11 表17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结构调整表(属性表代码BG_GHJGTZ)11 表18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指标分解表(属性表代码BG_GHZBFJ)12 表19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文本信息表(属性表代码WB_WBXX)12 表20界线类型代码表12 表21界线性质代码表13 表22等高线类型代码表13 表23权属性质代码表13 表24土地开发整理类型代码表13 表25比例尺代码表14 表26规划图类型代码表15 表27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文本信息编码16 表《全国土地分类(试行)》代码表18 表《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适用)》代码表20 前言 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技术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技术 本文就详细分析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技术,旨在为相关人士的工作和研究提供参考。 标签: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质检技术;建设与应用 1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重要意义 1.1 推进地理信息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当前,我国大力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这样的情形下,地理信息产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核心的内容之一。在智慧城市理念下,地理信息以及地理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推动现代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且与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以及人们日常的生活具有密切的关系,如车载导航、手机定位、智能交通、物流快递以及互联网地理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产品,通过提升各种地理信息产品的附加值,能充分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对相关信息服务的需求以及人们对相关地理信息的个性化需求,全面拓展相关地理信息的消费市场。 1.2 加快相关技术的创新步伐 在智慧城市理念下,建设并应用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还能加快相关技术的创新步伐,比如说地理信息测量技术、质量测量技术。通过建设和应用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相关工作人员可以进一步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先进测量技术,这样能提升我国相关地理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相关信息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还能促使我国相关行业占据该产业的制高点。为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循“自主创新、支撑发展、重点跨越、引领未来”的基本方针,不断完善该行业的创新体系,提升该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 地理信息质检技术的应用范畴 2.1 建立可靠的质量保证体系 在实际的执行中,相关作业单位应对单位的采集人员、核查人员进行地理信息质检技术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作业水平,从而从根本上提升整体工作人员的素质。同时,作业单位还必须建立一整套的自检、互检以及单位验收制度,验收最终的成果,从而建立可靠的质量保证体系。 2.2 加强相关产品质量内容的控制 除了建立可靠的质量保证体系以外,作业单位还可以根据地理信息质检技术加强相关产品质量内容的控制。比如:检查后数据采集的精度。作业单位通过对

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地理库)地理库

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地理库) 地理信息数据是智慧城市的定位基准,是集成城市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等综合信息的基础,是信息集成的载体,是智慧城市赖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 “智慧南平地理库”建设将结合南平市现有数据情况,补充生产或整合更新南平市域范围内各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按照标准规范对数据进行整合改造形成面向应用的公共地理框架数据,并研发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公共地理框架数据的建库管理和维护更新,为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提供丰富权威的数据资源,推动地理信息的社会化应用,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补充生产:补充生产地名地址数据、三维景观数据等; (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改造更新。将原来离散的、数据格式各异的空间信息改造成为逻辑上一体的、具有统一空间定位框架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整合对象主要是现有数字线划图、中小尺度遥感影像、高程模型以及地名数据; (3)公共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整合生产(含政务版、公众版):以基础地理数据为基础,根据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标准规范,面向公共应用需求进行数据的对象化、网格化、信息化加工处理,形成面向公共服务的地理框架数据 (4)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研发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公共地理框架数据的入库、日常管理及更新维护, (5)数据库建设: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整合后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政务版地理框架数据和公众版地理框架数据进行入库处理,最终建成包含影像数据、矢量数据、高程模型数据的基础地理信

息数据库、政务地理框架数据库、公众地理框架数据库以及对应的元数据库和数据目录。 “智慧南平地理库”建设将改变南平市因获取掌握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的管理体制所形成的数据在内容、格式、坐标系统、定位精度等方面存有差别的现状,最大限度地推进地理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应用,为交通、水利、国土、统计、公安、民政等各类政府部门提供科学、准确、及时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还将通过现代化的网络和通讯技术向全社会提供导航、定位、出行等位置服务,从而推进南平市信息化进程,为创建和谐、有序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新局面提供有力的支撑,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报告

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技术报告 XXX国土资源局 二○○九年七月 目录

洛阳市XXX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技术报告 洛阳市XXX第二次土地调查外业工作从2008年10月至2009年12月,数据库建设工作从2009年1月至2009年2月28日,经过6个月的不懈努力工程现已全部结束,特编写本数据库建设技术报告,对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实施过程、技术方法、技术管理等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 1.建库概述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及《江苏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的要求,按照《XXX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的具体方法,进行洛阳市XXX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工程,根据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的要求,建立洛阳市XXX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 数据库建库目的和任务 第二次土地农村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调查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通过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建立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权属和基本农田、后备资源为一体的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立规范化、信息化、城乡一体化的土地管理体系,为我局实现高效、准确的动态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为用途管制、农用地转用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为城市建设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及制订土地利用计划提供依据。

洛阳市XXX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的任务是建立洛阳市XXX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基本农田、后备资源等内容,集图形、图像、属性、表格和文档资料等数据为一体的、互联共享的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 数据库建设依据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13923-2006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398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T 16820-1997 地图学术语; GB/T 17798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 19231 土地基本术语; 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

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要素分类、要素编码、属性数据结构、图形数据结构、影像数据结构、文件命名规则、元数据和数据交换格式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乡(镇)级(含和乡镇级同比例尺的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和数据交换,同时也适用于仅包含土地利用规划文本、指标、影像等要素的市级、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和数据交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1398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T 17798-2007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 19231 土地基本术语 GB/T 16820 地图学术语 GB/T 13923-2006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TD/T 1014-200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TD/T 1016-2007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TD/T 1019-2009 《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 TD/T 1016-2003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 国土资源部《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国土资源部《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国土资源部《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要素feature 现实世界现象的抽象。[GB/T 17798-2007 3.4要素] 3.2 要素性质feature arribute 要素的性质。[GB/T 17798-2007 3.5要素性质] 3.3 类class 具有共同特性和关系的要素集合。 3.4 对象object 具有明确定义的边界和封状态与行为特征的实体。[GB/T 17798-2007 3.6对象] 3.5 实体entity

基于MAPGIS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管理观察·2008年8月 □陈莉莉 杨友长 基于MAPGIS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摘要:本文对采用Geoimager、AUTOCAD、ARC/INFO、ARCGIS和MAPGIS相结合的新技术实现基于MAPGIS的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并对建设过程作了介绍重点分析了其中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GIS)ArcGIS土地利用数据库 MapGIS 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设 (安徽省基础测绘信息中心,安徽 合肥 230031) 引言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的目的是:按土地详查有关技术规定要求,建立符合国家 相关标准土地利用数据库系统,实现土地详查成果的信息化管理,全面满足地籍管 理工作的需求,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建立土地详查制度、全面管理土地资源等提供准确可靠的基础资料。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管理土地利用情况和集体土地权属状况,完成地类变更、统计汇总等工作。

1.相关技术介绍经过研究、对比,本文将详细介绍基于Geoimager、AutoCAD、Arc/Info、ArcGIS和MapGIS多种软件、多种技术相结合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的方法。 以下将详细介绍上述提及的各种软件: Geoimager 武汉吉奥公司的Geoimager软件用来对扫描的外业调查成果图进行纠正。 AutoCAD与DMAPS AutoCAD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图形辅助设计软件,DMAPS2002是基于该平台由安徽省基础测绘信息中心二次研发的图形编辑软件,在建库的过程中,主要用于土地利用库数据的采集和编辑。 Arc/Info与ArcGIS Arc/Info和ArcGIS是美国ESRI公司的GIS产品,主要利用它们提供的aml语言和ArcObiect组件编写的程序,对前期由Dmaps2002采集并编辑后的成果进行属性信息化和各种逻辑关系检查以及分类面积初步的统计汇总。 MapGISMapGIS是武汉中地公司的GIS产品,作为国土资源部推介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的指定软件之一,MapGIS在原先 的基础平台上增加了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 2.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的基本流程

地理信息数据库的设计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学院:测绘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地理信息科学 姓名:乔婷婷 学号:201301181122

摘要: 目前,各种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兴未艾,它们的建设都需要有统一的基础地理信息作为其基础。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把基础地理数据获取、处理、管理、维护等各个环节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本文以平原区某市数字城市建设项目为例进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设计 与实现的研究。 该数字城市建设项目中的地形数据库建设涉及1:500、1:1000、1:10000、1:50000等多种比例尺;图形信息以点状、线状以及面状地物等形式存在;数据的属性信息以扩展属性和文字描述等方式存在,形成多尺度、多数据格式的数据源。 关键词:数字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一、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概念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实现其输入、编辑、浏览、查询、统计、分析、表达、输出、更新等管理、维护与分发功能的软件和支撑环境的总称。 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组成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和支撑环境三部分组成,一般包括现势库和历史库。 其中,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核心,按类型分为大地测量数据、数字线划图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和数字正射影像数据五个分库,分库又根据比例尺和分辨率的变化细化为子库,子库也可根据要素分成若干层; 管理系统和支撑环境是数据存储、管理和运行维护的软硬件及网络条件。 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总体流程: 总体流程如下:基础地理数据收集、数据检查分析、数据库结构设计、数据库编辑整理、质量检测、数据入库。 (一)基础地理数据收集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核心,按类型分为大地测量数据、数字线划图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和数字正射影像数据五个分库,分库又根据比例尺和分辨率的变化细化为子库,子库也可根据要素分成若干层; 研究数据为2012年野外实测,由南方CASS软件编辑成的数字线划图;图层依据《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编码》按八大类进行分层;要素编码采用国际码+图形代码组成,地形图数据中点状地物的编码在要素的Z比例属性中;线状地物的编码在要素的厚度属性中;要素的扩展属性为地物的实体名称。 地形图数据根据《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标准,要对需要面状表示的要素进行构面处理,如池塘面、植被面,构面前需进行拓扑关系处理。 (二)数据检查分析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数据库标准2020-11-17

数据库标准修改说明 在2020年10月15日下发版本基础上,做如下修改: 1. 删除表2中分类因素图层中【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表15生物多样性属性表。 2. 数据库标准要求,扩充分类单元图层是必须的,“三调”有这两类图斑的,必须有这个图层;没有的不需要建空图层。表2中扩充分类单元的约束条件修改为O(可选)。 3. 表5、表6、表9和表10,将“c-标准制”修改为“c-国际制”。 4. 表5、表6中①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级别对应的字段代码由“TRZJSWRZKJB”修改为“TRZJSWRJB”,长度缩减为9个字符。②耕地二级地类GDEJDL,因在表6中增加了“即可恢复、工程恢复”类别,表5、表6的字段长度统一由原来的6位修改为8位。 5. 表6注15:种植属性为“即可恢复”的耕地二级地类填写“即可恢复”,“工程恢复”的填写“工程恢复”,耕地二级地类级别代码均填写小写字母k。修改为“种植属性为“即可恢复”的耕地二级地类填写“即可恢复”,种植属性为“工程恢复”的耕地二级地类填写“工程恢复”,级别代码分别选填表36中的对应代码。” 6. 修正表6 注15和表7注16的表述。表20中地类编码长度变为5。 7. 因有些省份收集到的污染数据是点位的,因此原【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TRZJSWRZK】图层扩充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图斑TRZJSWRTB】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样点TRZJSWRYD】两个图

××/T ××××—×××× 层,两个图层的属性结构分别按照表15和表16描述。在表2中约束条件由M调整为C,表示仅需提供“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图斑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样点”二者之一。 8. 表18中的【OUT丰度指数】修改为【Ace指数】。对应的字段代码【OUT_FDZS】也修改为【Ace_ZS】。 9. 关于耕地二级地类的编码,在表36中增加j-即可恢复和g-工程恢复分类。 10. Int只表示是整形数据类型,根据选定的数据库确定短整型和长整型的具体类型;float只表示浮点型数据,具体是单精度还是双精度应按选定数据库的字段类型自行设定。

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法

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法 论述了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基础之上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的主要技术方法,以实际的作业过程梳理出了规划辅助建库系统的完整作业技术路线。 标签:土地利用规划规划数据库A技术流程 1引言 根据山东省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规程,确立了清晰明确的技术路线。以县级2009年调查时点的农村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和2010年变更调查调整补划后的基本农田作为基础数据,通过对二次调查地类的转换形成规划基期数据库;结合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图、表、文本成果,进行规划数据分析整合,利用GIS系统建立起符合国家标准的县、乡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和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 2收集资料 (1)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2009年统一调查时点的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以及文本、表格等数据库建设成果资料。 (2)基本农田划定成果。2010年调整完善上报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图斑,以及相关调整完善形成的过程成果以及审批文件。 (3)己审批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成果。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含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说明,县乡两级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基本土地整治与基本农田保护图等,其他数据库建设资料。 (4)规划完善等其他相关审批资料。 3资料的分析及预处理 (1)资料分析:对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确保基础资料完整,对规划资料的规范性,包括图形资料的拓扑、格式和精度情况、规划文本和图件的数据一致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2)资料的预处理:通过对矢量数据与文本、表格数据的分析、对比,结合县乡两级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结合规划修编成果数据,按照县乡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对矢量数据进行预处理。 4数据入库

浅议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数据库建设

浅议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数据库建设 发表时间:2019-05-06T16:38:47.20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1期作者:蔡云霞 [导读] 对于城市范畴中的所有空间数据,赶着全方位的管理作用,通过对地图的数据化处理,进而实现对各种信息的系统化储存。 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 摘要:该文阐述了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地图数据库、空间数据库的作用与差别。针对我国现阶段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现状,分析了现阶段同时建立与维护空间数据库与地图数据库的必要性。指出了随着空间数据库技术的发展,空间数据库最终将取代地图数据库,同时提供多比例尺地图服务及各种时空尺度的地理信息服务。 一、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数据库的相关简介 地理信息系统又称“地学信息系统”,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的技术系统。而所谓的空间数据库,正是以空间数据为基础,力辅这以计算机硬件力量的支撑和扶持,实现对相关数据的处理活动,以实现提供空间动态层面的多元化,从根本上提升城市服务的质量的一种技术操作手段。空间数据库是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基础与核心元素,对于城市范畴中的所有空间数据,赶着全方位的管理作用,通过对地图的数据化处理,进而实现对各种信息的系统化储存。 二、空间数据库的特点 GIS空间数据库与普通的数据库在模型及功能上有很大的差别,总的来说,空间数据有以下特征。空间特征:每一个空间对象具有空间坐标。除了通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或文件系统关键字索引和辅关键字索引以外,一般都需要建立空间索引。非结构化特征:空间数据不满足结构化的要求。将一条记录表达一个空间对象时,它的数据项有可能是变长的。例如,一条弧段的坐标,其长度将是不可预料的;此外,一个对象也可能包含另外的一个或多个对象。空间关系的特征:空间数据中记录的拓扑信息表达了多种的空间关系。该种拓扑数据结构一方面既方便了空间数据的查询和空间分析,另一方面也给空间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维护增加了复杂性。海量数据特征:空间数据库是海量数据。由于空间数据量大,需要在二维空间上划分出块或者图幅,垂直方向上分层来组织。由于空间数据的如上几个特征,当前通用的关系数据库系统难以满足要求。而大部分GIS软件将采用混合管理的模式――即用文件系统来管理几何图形数据,用商用的关系数据库管理属性数据。但是存在的问题是,文件管理系统的功能较弱,特别在数据的安全性、以及一致性、完整性、并发控制、数据损坏后的恢复方面都缺乏基本的功能。所以GIS 开发商一直在寻找商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来同时管理图形和属性数据。 三、空间数据库构建中的数据分析 空间数据库在实际构建前需对设计的用途以及应用对象进行确认,确保空间数据分析能够为数据库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数据分析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首先,做好数据库应用对象的调查工作。通过对应用对象的调查了解信息的需求以及信息处理内容,以此为依据确定空间数据库的构建目标。其次,对数据研究范围进行确定,主要包括区域边界与地理控制点两方面。最后,保证源数据的准确性。为使空间数据库中的数据具有参考价值,需注意综合考虑调查资料与其数学精度,如地物间是否在逻辑上保持一致或图面的相关表示是否准确等。尤其要求在构建前应使各坐标系统进行统一,避免出现数据不统一的情况。 四、空间数据库分类 空间数据可分为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两大类。矢量数据用点、线、面等来描述现实世界,表达地表信息,通过坐标值来定义,是数学的表达方式。栅格数据用一定的空间分解力来解析地表的信息,通过灰度、色调来定义。以前矢量数据以其数据结构严密,拓扑关系完善、数学分析方便、图形输出精美、数据记录量小等诸多的优点而为广大GIS用户青睐,但随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制约栅格数据的硬件问题得到解决。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制图周期和更新周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矢量数据复杂的内容、漫长的采集期,不便快速更新的缺点反而越来越突出。现在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相互相成,互相转化,使矢量图的内容相对数字地形而言,内容大为减少,缩短了矢量数据生产和更新的周期。 五、我国的空间数据库建设问题与改进策略 5.1我国现行基础空间数据库的建设过程 我国在建设地理信息系统的初期,很多人由于对数据库这一概念理解不透彻,导致把地理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弄混淆,所以在两个数据库中分别含义对方的数据信息。还有一些空间数据库在设计初期不合理,无法满足地图数据库的要求。为此,在以后的建设过程中采用直接对已有地形图进行数字化,或者在进行地形图生产的同时,利用同一数据源,采用与地形图相同的地理要素建立空间数据库。 5.2现有空间数据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人们对两个数据库理解的不够透彻,所以在空间数据库后期制作方面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常常出现在同一个区域利用逻辑关系把相关的地理信息分隔开来;在数据库中记录信息不全面,设计结构不合理;在数据库中存在大量人工处理过的地理信息。这样不仅给数据空间带来很大的负担,而且还降低了提供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力。 5.3未来空间数据库建设思路 在充分了解地图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之后,知道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数据库。为此,在以后的建设中要集中到这两个方面:其一,对空间数据库的更新和改造。从不同角度出发,提高提取地理信息的速度,数据的精度和准确度;加强管理,对每一条信息进行有效操作;加强对信息的安全把控,防止数据泄露,并进行有效分类,统一标准。其二,对地图数据库的建立和更新。明确地图的符号化,统一标准,提高对数据的挖掘能力,加强地图制图综合能力。当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时,就证明了地理信息系统在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信息储存方面也可以及时的更新,不用在大量积攒无用的信息。 六、我国发展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数据库建设的基本途径 虽然我国在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数据库建设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存在了20多年的研究历程,但如令人欲改变停滞不前的初级阶段,仍然需要基本途径的转换和更新。第一,要在新兴的空间数据库的工作上,夯实其更新创造的基础。更新空间数据库,主要包括实现对地理信息速度和精确度的增长,自动化程度的增强,同时也要促进数据系统的人为管理。第二,对于传统通用的地图数据库,也要进行适度的改造,对于地图数据库中的系统功能的优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图形的符号化动作,以便解决地理信息的合理表示问题;地图制图综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试行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试行) 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3月

目次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数据库内容和要素分类编码 (2) 5 数据库结构定义 (6) 6 数据交换文件命名规则 (25) 7 数据交换内容与格式 (28) 8 元数据 (28)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内容、要素分类代码、空间要素分层、要素属性结构、数据交换格式和元数据等。 本标准适用于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与数据交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13923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398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T 16820 地图学术语 GB/T 17798 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 19231 土地基本术语 GB/T 33469 耕地质量等级 CH/T 1007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 TD/T 1014 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TD/T 1016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 TD/T 1019 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要素 feature 真实世界现象的抽象。[ ISO 19101] 3.2 要素属性feature attribute 要素的性质。[ ISO 19109] 3.3 类 class 具有共同特性和关系的一组要素的集合。 3.4 对象object 具有明确定义的边界和封装状态与行为特征的实体。[GB/T 17798] 3.5 实体 entity 具有共同性质的对象类。[GB/T 17798]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国家级数据库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国家级数据库 及管理系统建设总体方案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国家级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是二次调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保证二次调查国家级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目标 建设二次调查国家级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实现国家对二次调查成果的集中管理,借助于国土资源主干网和金土工程及“一张图”工程的支持,保证调查成果充分应用于国土资源管理日常业务,为土地资源宏观规划和管理决策,提供快速、准确、翔实基础数据,满足国家对县级土地调查数据管理和应用的迫切需求。建成长效的数据上报和快速更新机制,保持土地调查数据库的现势性,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的互联互通和同步更新,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国土资源基础数据的广泛需求。 (二)任务 1.建设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以县为单位进行成果统一汇交和整合集成,对调查成果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存储。在平面方向,保证各区域数据成为逻辑无缝的整体。在垂直方向,通过统一的空间坐标定位保证各类数据能够实现空间上的叠加和套合。在数据内容上,实现对土地调查的图形、属性、影像等空间数据及其他非空间数据的逻辑一体化管理。 2.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 按照土地调查和软件开发的有关标准和程序,开展数据库管理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软件开发、测试运行等建设工作,开发具有数据输入输出、数据编辑、统计汇总、更新交换等功能完备的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满足国土资源日常应用需求。 3.长效的数据更新和上报机制建立。 开展土地调查数据上报及更新技术方法的研究,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建立数据更新和上报的长效机制,开展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实现对变更信息的及时汇总统计,以及对数据库的及时更新维护,保证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的现势性。 二、原则与依据 (一)原则 1.统一标准。

GIS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GIS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摘要: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基于GIS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过程,内容主要包括:(1)数据的获取;(2)数据库的设计和实现;(3)数据库的维护和更新;(4)成果和结论。在研究的理论基础上,开发了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土地利用数据的图形浏览、信息查询、统计分析、数据汇总、打印输出等功能。 关键词:GIS;地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数据库 1 土地利用数据的获取 1.1 外业采集阶段 外业数据采集主要工作内容在于以影像数据为基本底图,进行实地地籍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行政界线调查;(2)权属调查;(3)权属调查的基本单元;(4)国有铁路、公路、水域、国营农、林场圃权属界线的调查;(5)地类的确定。 1.2 内业处理阶段 内业处理的工作目标是在ArcMap下将图形录入属性信息。其过程为:首先进行相关地形图数据的整理,再分要素进行专题要素图形输入与编辑,结合外业调查表格,进行图形属性数据的录入,通过图表数据检查后,进行面积计算与平差,并通过系统生成台帐、汇总统计表格,检查验收。 2 土地利用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2.1 数据库的结构组织 除了零星地类、线状地物、图斑记录外,数据库中还包含了用户表、乡镇代码、权属代码、权属性质等数据字典,以及按权属汇总表和按坐落汇总表,还有点符号表、线型表等。 2.2 系统的逻辑框架 系统在逻辑上由图形模块、查询模块、统计模块、专题模块、输出模块、变更模块以及系统维护模块组成。 图形模块:提供了“放大、缩小、平移、全屏”四种视图浏览方式。以及“素图、彩图、取消标注、刷新图层、编辑地类图斑、取消闪烁“六种图形控制方式。 查询模块:根据用户实际工作的需求,本系统提供包括“点、线、自定义多

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及应用

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及应用 发表时间:2018-11-16T20:38:16.25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6期作者:崔雪妍[导读] 摘要:随着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河北大地数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河北保定市 071000摘要:随着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阐述了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及应用。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发展趋势地理信息数据库作为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满足城市信息化工程建设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建设和管理好地理信息数据库,就应根据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好数据库的建库方案,这样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1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数字城市”的发展越来越重要,“数字城市”建设是指将有关城市的信息,包括城市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基础设施、人文、经济等各个方面,以数字的形式进行获取、存储、管理和再现,通过对城市信息系统的综合分析和有效利用,为提高城市管理效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数字城市系统的开发、应用和服务是以数据的采集与更新、数据的共享与交流、数据的分发与挖掘、数据的商业化和社会化为基础。 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要达到一定的要求目标,如:系统需要易于使用、管理及维护,能满足用户的应用需求,成为可依托的有力工具;系统建设的结构、功能和界面需操作方便、灵活,适合各层次用户使用且易于更新和管理;系统采用基于COM组件机制和AreGIS En-gine组件包的开发方式,进而使代码实现很大程度地重复应用、保证系统广泛的自适应性和良好的可扩展性;系统的内容、数据分类与编码、数据精度等应采用有关国家标准;系统在设计时以系统功能方便扩充、组可重复应用为指导思想;系统应采用先进的方法、设备、技术等,提高系统的技术水平及质量,目标是围绕省级基础地理数据建库、测绘资料档案管理、数据增值服务、数据分发、地理信息应用服务等核心业务和工作,建立满足内部和外部地理信息分发服务需要的业务系统,提高基础地理信息管理水平,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办公效率和应急响应速度,形成信息化的地理信息服务体系;系统应成为综合性地理信息资源的基础和保证。 2数据库建库 2.1库体创建。根据数据库的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按照选择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物理空间的分配、参数的设置、数据表的创建等。 2.2入库检查。数据入库前依据数据生产中使用的技术设计书和有关技术规定、数据生产技术总结、数据生产中的数据检查报告和验收报告等,采用程序进行批量检查和人工交互检查两种方式进行质量检查。 2.3数据处理。为保证各种数据库逻辑无缝、关系正确和要素属性一致,要进行矢量数据属性及图形接边、影像色调调整、数字高程模型、高程接边处理及代码转换、数据格式转换、坐标转换和投影转换等入库数据转换处理。 2.4数据入库。数据入库分为分区入库和分要素两种模式。分区入库是以区域或图幅为单位组织数据,并进行数据的存储与管理;分要素入库是以要素层为单位组织数据,并进行数据的存储与管理。对影像数据和DEM数据采用分区入库的模式,对矢量数据采用分要素入库的模式。所有入库都采用程序批量入库的方式进行。 3数据库功能与应用 3.1功能。1)数据库的基本功能。用户管理、日志管理、数据库管理、视图管理、数据导入、信息查询、数据导出、数据转换和输出打印等,实现对多种空间数据的集成和管理、海量数据的查询和提取及投影、格式转换。2)数据库的更新。提供两种更新方案,一是对数据存储单元内的数据进行整体替换的方法,来实现对数据或数据库的更新,即用新的数据来替换旧的数据。二是在数据库系统中直接对某一数据单元内的局部数据进行增、删、改操作。无论哪种更新手段,替换下来的数据都存储在历史库中,以便对现实数据和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3.2应用。在应用方面,地理信息系统已从最初的学领域扩展到测绘、国土、环境、水利、农业、林业和矿产等传统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应急、公安、交通,旅游、工商、卫生和统计等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并逐步在通信,电力、石油石化、银行、保险、煤矿、物流、烟草、广告、大型制造业、大型零售企业等工商领域和个人位置服务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4发展趋势 4.1GIS数据的共享和开放 目前,我国GIS的应用范围主要集中在一些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所承担的大型项目中,社会普及率低,对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还不明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GIS数据的保密性不够,数据获取困难是GIS技术发展的严重障碍。随着各种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获取成本已极大地降低,提升数据共享和开放,可让GIS更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领域,提高经济活动效率,减少GIS数据重复建设的成本。 4.2GIS产业化及市场化 当前,我国GIS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现阶段,我国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IS软件品牌,这些软件品牌已在较多领域中得到了应用。在今后,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信息市场、产品市场、技术市场和劳务市场等将初步形成,产业结构会比较合理,地理空间数据将更加丰富,自主产权软件市场占有率将大幅提高,将涌现出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并形成合理的地理信息产业链。 4.3网络GIS的发展 网络GIS是将Intemet与GIS相结合,使地理信息能在高速的网络环境中实现漫游和共享,这极大地开拓了GIS的应用领域。利用网络发布空间数据,为用户提供空间数据浏览、查询和分析等功能,形成一个网络化的地理空间平台,将是GIS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 4.4三维GIS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 三维GIS和二维GIS相比,能帮助人们更加准确真实地认识我们的客观世界。三维GIS能支持真三维的矢量和栅格数据模型及以此为基础的三维空间数据库,解决三维空间操作和分析问题,可以预见,三维GIS的发展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4.5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与GIS结合

MapGIS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

MapGIS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库流程数据是整个库体的灵魂,而数据准备是整个建库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在农村土地建库中这几个文件是必须的:行政区,地类图斑,线状地物,代码表,接合图。 一、入库前数据准备 首先处理的数据是线(接边拼接后):线的图层(行政界线,线状地物,地类界等),线的拓扑检查(悬挂,自相交,重叠等情况),线微短线检查(长度小于0.8mm) 注记:线状宽度;权属名称;图斑号地类码等。线检查无误后就可以合并线进行检查造区:行政区,地类图斑。通过建库系统下的工具:建立属性结构,根据文件赋属性等功能自动批量赋入一下属性。需要手工赋入的属性项如下: 行政区:行政区代码。 界址点:界址点号,界标类型,界址点类型。 线状地物:宽度,地类码,权属性质,扣除比例。 地类图斑:地类编码,权属性质,坐落代码,权属代码,扣除地类系数。 1、行政区属性结构 表1 行政区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XZQ)

2、行政区界线属性结构(见表6) 3、地类图斑属性结构(见表10)

二、建库 2.1影像管理 功能菜单如下: 2.1.1影像转入 主要是将TIF、JPEG、IMG等影像文件转为MSI影像文件,有如下对话框:

一、通过“转换数据类型”后面的“下拉列表”选择要转换的数据类型; 二、通过“添加文件”添加若干个要转换的文件,添加完毕后会在“转换文件列表”中列举出所选择的要转换的文件; 三、通过“目标文件目录”后面的按钮选择目标MSI文件的存放目录,如果不选择目标文件目录,则转换后的目标MSI文件会默认存放在和原文件同一个文件目录下; 四、点“转换”,执行影像转换,出现如下转换进度: 四、转换完毕后,会有如下操作成功的提示:

国土调查数据库标准修订完善情况的说明

附件2 国土调查数据库标准修订完善情况的说明 围绕三次调查近期技术要求相关变化,结合工作实践,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了数据库标准的修订完善工作,形成了《国土调查数据库标准(试行修订稿)》,现将主要内容的修订情况说明如下: 一、根据最新调查要求调整和完善数据库标准情况 (一)根据路面单独调查和海岛调查的要求,调整如下 1.增加“路面范围”和“无居民海岛”两个单独图层,并增加了“无居民海岛利用现状分类代码表”。数据库中的单独图层见附表1。 2.“地类图斑”图层中增加“描述说明”和“海岛名称”字段。 (二)针对耕地调查与种植属性标注的要求,调整如下 1.地类图斑层中,种植属性字段增加“JKHF、即可恢复”、“GCHF、工程恢复”;图斑细化属性中增加“FQ、废弃”。 2.地类图斑层中,种植属性字段中去掉“GZ、耕种”、“YM、临时种植园木”、“LM、临时种植林木”、“LH、绿化草地”、“MC、临时种植牧草”、“KT、临时坑塘”、“GSYY、观赏园艺”和“SSLM、速生林木”;

3.地类图斑层中,耕地的种植属性增加“LS、种植粮食作物”、“FLS、种植非粮食作物”和“LYFL、粮与非粮轮作”。 图斑细化属性和种植属性的具体标注情况见附表2。 二、根据数据库建设实践优化调整数据库标准情况 (一)“土地权属区”调整为“村级调查区” 为进一步明确概念,原数据库标准中的“土地权属区”调整为“村级调查区”、“土地权属区界线”调整为“村级调查区界线”。“村级调查区”中不再设置“权属单位名称”、“权属单位代码”、“权利类型”及“权利性质”字段。权属信息可由地类图斑中的相关属性提取获得。 (二)优化部分要素的字段长度、值域和约束条件等属性信息 1.数字高程模型属性结构描述表、耕地等别属性结构描述表和重要项目用地属性结构描述表中的部分字段约束条件进行了调整。 2.按照精度要求和坐标值域范围,对涉及坐标的字段,将X坐标和Y坐标字段长度统一调整为12,小数位数3;Z 坐标字段长度统一调整为8,小数位数3。 3.要素属性结构描述中,部分属性表名或字段代码按照名称对应汉语拼音首字母进行了更新。 4.删除拆除未尽区属性表中“拆除未尽类型”字段。删除“权利类型代码表”和“权利性质代码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