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观方法论汇总

世界观方法论汇总

世界观方法论汇总
世界观方法论汇总

世界观方法论汇总: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

一、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

【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的能动作用

【世界观】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人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

【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意识,重视精神的力量。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世界观】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4、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把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二、辩证法

(一)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观】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世界观】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内部条件,又要关注外部条件;既要认识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不利条件。)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

【世界观】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详见课文P57)

【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方法

【方法论】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发展的观点

1、发展的普遍性

【世界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

【世界观】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3、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状态)

【世界观】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一方面,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坚持适度原则)

(三)矛盾的观点

1、对立统一规律

【世界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方法论】坚持用对立统一的(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2、矛盾的普遍性

【世界观】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方法解决矛盾。(要坚持全面的观点,防止片面性)

3、矛盾的特殊性

【世界观】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表现在:一,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构成了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同一事物矛盾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世界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方法论】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地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

【世界观】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既要善于抓住重点,要抓住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6、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世界观】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既要抓主流,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方法论要求】主次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详见课文P73)

(四)辩证否定观★

【世界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践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三、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推动作用。)【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形成正确的认识,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世界观】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上升性。(详见课本P48~49)

(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多次才能完成;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运动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二部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一、社会历史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适合/推动;不适合/阻碍);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适合/促进巩固完善;不适合/阻碍);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世界观】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二、人生观、价值观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世界观】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真理,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们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3、人生价值及其实现★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在砥砺自

我中走向成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以下是我做的一本练习册的错题,答案以用“加粗”表示

步步高活页作业政治生活与哲学

1. 奥运会开幕式突出“和”字,彰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这体现了:哲学就在我们身边,真正的哲学能够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 菩提本无数,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世界观是:客观唯心主义

3. 面对有限资源和无限开发的矛盾,奥运正在寻找确定新的价值取向,“奥林匹克宪章”称,奥运会是一种“生活的哲学”,这说明:

A.哲学是一种智慧,是美好生活的向导

B.哲学是对人生的一种本质的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

C.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凝聚

D.哲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来源于生活

4.中国政府对汶川地震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测定后,将地震级别由7.8级修改为8.0级,这说明: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世界是可知的。

5.辨析:(错)市场常常是变化莫测的,想把握住市场的变化是徒劳的。

6.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有容乃大”,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木,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四时行焉,上述观点的不足之处是

A.否认了物质对意识的能动作用

B.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观点

C.没有看到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D.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

7.有关专家经过认真分析认为,到2050年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油、气供应不足,需求不断扩大,进口将成为中国石油的重要供应渠道,天然气也需要大量进口,上述材料中有关专家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8.邓小平同志有两句名言:一句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句是“看准了的,就大胆的试,大胆的闯。”也就是说要具备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敢于走先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大胆的向前闯,大胆的去实践。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A.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D.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9.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由此可见

A.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B.哲学是时代进步的助推器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今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D.真正的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10.“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谁能分辨这变化莫测的世界”。从哲学上看,这所反映的问题是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②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③意识和物质的关系④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随着时代的转换,实践的深化,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要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并增添新的时代内容,以新的理论观点,体系构建,表现方式满足时代的要求和实践的需要,这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

A.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B.实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2.花开花落随人意,春去春来不相关。体现: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3.“刻舟求剑”: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14.“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悠”这说明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5.“按图索骥”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16.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这里的“不折腾”可以理解为

A.规律是客观的,人无法限制规律的破坏作用

B.规律是客观的,永恒不变的,所以只能按规律办事

C.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稳妥的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改变世界是以承认规律和客观事物的存在为前提的

1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体现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18.2008年受金融风暴冲击,楼市降价潮蔓延,政府出台“国十条”以及刺激楼市回暖的减免契税等优惠政策,目的是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发展,这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是:

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C.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D.人的认识随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19.直到今天,人类仍未能完全识破它的“庐山真面目”这说明

①在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②任何意识都根源于物质③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④人们应不断扩展和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20.从1962年…到1997年…到…,这对于许多年来以找水为主要思路的火星探测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这表明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主要标准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21.“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居室,采草以和方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2.辨析(正)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23.辨析(误)物质的具体形态寓于物质之中,并通过物质表现出来。

24.辨析(误)读书,学习也是获得认识的来源之一。

25.2008年9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2008年9月起,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原因是

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B.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科学理论是实践的指南

26.随着股市下挫,救市呼声越来越高,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部决定从2008年9月19日起,对证券交易印花税进行调整,由现行双边征收改为单边征收,税率保持1‰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①主观与客观是历史的具体的统一②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③认识能推动事物的发展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A.①⑽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7.中国开展月球探测活动,积极参与月球资源开发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说明

A.实践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B.人类可以使自然界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

C.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D.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8.辨析: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9.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已经席卷全球,金融危机是目前全球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应对,这说明

①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②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③部分离不开整体④关键

部分的性能决定整体的性能和状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0.当中国改革涉入深水区时,乘风“破旧”势在必行,但千年文明古国的改革命题恢宏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头痛医头,这样的“破”需奥结合国情,解放思想,务实创新,即“大破才能大立”这要求我们

①要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不利规律的制约③要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④坚持辩证否定观,冲破一切传统观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31.郑板桥有著名诗句:“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其中的哲学寓意是

①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③旧事物不符合发展规

律④新事物的成长要靠人们的热情扶持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2.“一时之强弱在于力,千古之胜负在于理。”哲学道理: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33.北京2008年奥运会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不断交流与融合的特色,这说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34.2008年2月18日,人民网载文指出,目前我国耕地资源紧缺,土地供需矛盾突出,但土地利用方式粗放现象相当普遍,节约用地的潜力很大,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国土资源部明确提出“适当压缩工业用地,增加民生用地”的调控政策,这一政策内容的哲学依据是

A.抓主要矛盾的观点

B.矛盾的特殊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5.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10月份以来,我国灵活审慎地调整财政和货币政策,从哲学角度看其依据是

A.矛盾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

B.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D.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

36.在“神七”发射前的准备工作中,广大航天人坚持把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航天员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在飞行产品的总装测试,系统间联试,地面大型试验,质量问题归零,航天员训练、飞控方案预案确定、任务风险控制等方面,周密计划,科学实施,集中力量,攻克难关,这体现了

A.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坚持重点论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坚持均衡论

37.下面漫画“等着我的好消息”蕴含的哲学启示是

A.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38.下列漫画“创新”理解正确的是

A.是创新行为,因为他们做到了学习别人的长处

B.不是创新行为,因为他们没有坚持辩证否定观

C.不是创新行为,因为他们没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D.不是创新行为,因为他们没有彻底的否定和抛弃原有事物

39.下列既体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又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是

①邯郸学步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③唇亡齿寒④青处于蓝而胜于蓝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40.2008年12月18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指出,在30年的创造性实践中,我们经过艰辛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概括起来说,就是党的十七大阐明的“十个结合”,以下节选的其中几个结合中最能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是

①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②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③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④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41.基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则材料体现了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④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的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42.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共建共享理论本身所蕴含的道理是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②人民群众可能创造真理③人民群众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43.辨析:(错)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

44.在抗击雪灾的行动中,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数次前往灾区,亲自部署抗灾救灾工作,财政部、民政部紧急下拨救灾专项资金,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生活有保障,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

A.一切相信群众

B.一切依靠群众

C.一切为了群众

D.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5.下图漫画蕴含的哲学寓意是

A.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能,坚持对人民负责

B.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错误的价值观会误导人们的行为

D.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关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关系 世界观,通俗地讲,就是“观世界”,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一定的世界观原则在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中的运用表现为方法。方法论则是有关这些方法的理论。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哲学方法论。哲学方法论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根据,世界观以自身对人们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的指导意义而取得存在的价值。哲学方法论离不开世界观,自然科学方法论也必须以自然观和科学观为前提。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方法归根结柢也受一定世界观的制约。这种制约以不同层次的方法论为中介。各层次的方法论不直接同一,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差别。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一致性不是简单的同一,懂得世界观并不等于掌握方法论。方法论是运用世界观的理论,但运用世界观、掌握方法论均需要作专门研究。 形而上学和辩证法 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哲学术语,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它用孤立、静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义,最直白的说法即你所见为片面的,不完全)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也叫玄学。 马克思认为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凝固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 辩证法(dialectics)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辩证法即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的发展有一个过程。辩证法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通过辩论达到真理,是辩证法发展的思辨阶段;第二阶段是揭示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辩证法发展的实证阶段;作为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第三阶段是前面两个阶段的综合,即思辨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阶段。如果说第一阶段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第二阶段是本体论的辩证法,第三阶段则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对称辩证法。思辨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即对称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最高阶段。 认识论 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马克思主义中的认识论 综述 又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批判与继承马克思主义以前哲学史中各种认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后又由列宁、毛泽东和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所发展。它消除了非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论和本体论的对立,也结束了非马克思主义哲学使认识论问题同社会存在、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相脱离的状况。它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唯物主义原理出发,把认识的发展同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结合起来,把认识过程的辩证法同客观实在过程的辩证法统一起来,成为彻底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 反映论的观点 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因此,反映的

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知、体验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的表现;通过设计问题,围绕情景材料,引导学生学会处理相关信息; 通过活动探究,引导学生归纳、分析相关信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并且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填一填: 将表格中的现象的相应的观点填入表格中 提问:这些成语的说法是对还是错? 归纳:对的,发展的、联系的和全面的观点就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也就是矛盾的观点。 提问:这些成语的说法对不对?不对在哪里? 归纳:错的,这种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就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课题: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一辩:

三个苹果改变世界;其中,夏娃的苹果让人有了道德,牛顿的苹果让人有了科学,而乔布斯的苹果让人有了生活。 提问:你对乔布斯、乔布斯的死、苹果产品想说些什么? 提问:他的离去对世界是好事还是坏事? ——对世界来说是坏事更是好事。乔布斯是这样一个人,因为有他,世界从此不同。因为有他枯燥的世界有了鲜活,因为有他沉闷的世界有了创意,因为有他单调的世界有了色彩。在他创新的心中更有一个博大的心,让每一个人的手中都包容了世界并用新的眼光认识世界。《华尔街日报》盛赞乔布斯在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将硅谷改造成为科技行业的创新中心,与微软比尔·盖茨以及甲骨文埃里森等人为现代高科技行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改变了消费者与科技互动的方式。他将艺术与科技完美结合,改变了PC、电子以及数字媒体行业,推动苹果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公司。 所以乔布斯的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是,毫无疑问,没有乔布斯的时代仍会英雄辈出。就像没有了牛顿、没有了爱因斯坦、没有了爱迪生,人类社会仍然会前进。回忆乔布斯的一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毅力是成功的关键!追求完美是创新的动力!面对乔布斯的离去,我又想起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世界级的领军人物?这个问题不能只由教育界回答,更是抛向全中国的“大问号”!我想,我们的社会只有建立起自由、信任、包容、崇尚真理的保障制度,回归勤奋务实的民族传统,不媚俗、不媚权、不媚钱,下一个“乔布斯”才有可能在中国产生。我们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去看问题,分析问题,尽量避免形而上学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作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分歧主要表现在: 1.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2.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3.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评一评: 小明是一位高三学生,他对历史学科有浓厚的兴趣,有意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选择历史专业。小明爸爸则认为: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法律等人才需求巨大,金融、会计、对外贸易、法律等专业一直会是热门专业,将来也容易找到就业岗位,收入也会很高,因此,小明应该选择金融、会计、对外贸易、

世界观与方法论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辩证关系 一、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形式。哲学一词,在希腊文中,是由‘爱’和‘智慧’这两个词构成;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们普遍具有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而不系统的,没有上升到理论形态。哲学一理论的形态对世界观问题做出系统的回答和必要的论证。哲学既是世界观有时方法论。哲学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的规律;自觉按照这种最一般的规律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就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即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注:哲学与世界观都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 二、关于世界观的论述 (一)什么是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什么叫总的根本性的看法和观点呢?就是说它具有最大的抽象性、概括性和最普遍的适用性。例如:自然观的原理、观点既适用于机械运动、又适用于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原理,既适用于奴隶社会、又适用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既适用于自然界,又适用于人类社会、人类思维领域。 (二)世界观具有阶级性 世界观的形成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主要归属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在阶级社会里,世界观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会有不同的世界观: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就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是要推翻资产阶级的剥削制度,建立更加公正、合理、平等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资产阶级世界观崇尚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哲学;无产阶级世界观所信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这两种世界观总是在不断斗争,总是相互对立的。各种不同的世界观,归根到底不是唯物主义的,就是唯心主义的,并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注:世界观确实有很强的阶级性,但唯物和唯心,和阶级不能直接挂钩,如在劳苦大众中,也有唯心和唯物的不同世界观存在) (三)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 世界观,也叫宇宙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观建立于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科学的、系统的、丰富的认识基础上,它包文化,政治制度,社会风俗,生产力水平,受教育程度,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等。 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是零散的、朴素的、不自觉的、不系统的、缺乏理论论证的; 哲学则把零散的朴素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具有严密的逻辑和完整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方法论对应表

名称世界观方法论意义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 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①意识的物质产物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③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 如何做: ①做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 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2)意识能动作用 表现: ①能动地认识世界(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②能动地改造世界(把想象变成现实) ③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正确意识推动事物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 物发展 要求①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②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因为运动是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因为物质是运 动的承担者。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①离开运动谈物质要反对是形而上学,②离开物质谈运动要反对唯心主义 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①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②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 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①反对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②反对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 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 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 大的推动作用。 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 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①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 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 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 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 程。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 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 理。 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 ①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 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 用。 ②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 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 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 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 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2)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 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 多种多样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主义哲学常用世界观和方法论列表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常用世界观和方法论列表 一、辩证唯物论:(第一课)(5)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世界观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无范围限定,可与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使用) 世界观2: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是客观的原理) 方法论2: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世界观3: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方法论3:要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地充实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 世界观4: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有效地指导实践,促进事物发展。 方法论4: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规律客观性原理: 世界观5:规律客观的,人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用在辩证法、认识论) 方法论5: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二、唯物辩证法:(第二、三、四课) ㈠、联系:(3)(联系的观点) 世界观1: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任何事物都和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 方法论1: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因果联系:(因果联系原理) 世界观2: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都是由其它现象引起的。 方法论2: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整体和部分的联系:(整体和部分的联系原理) 世界观3:整体主导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整体由部分组成,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状态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3: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㈡、发展(4)(发展的观点) 世界观1: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方法论1: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后三点可选择而用)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要明确事物处在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成长。 发展的原因:(内外内相结合原理) 世界观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2: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相结合原理) 世界观3: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3:要重视量的积累(要学会优化结构)/ 要坚持适度原则/ 要不失去时机促成飞跃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练习题

第一节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l.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表现在( )。 A.哲学是世界观,具体科学是方法论 B.哲学是绝对的,具体科学是相对的 C.哲学揭示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特殊规律 D.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德国古典哲学B.17世纪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 C.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D.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哲学 3.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 )。 A.适应时代的需要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 4.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 )。 A.世界是不可认识的B.人在神的启示下可以认识世界 C.世界万物不过是“感觉的复合”D.认识归根结底来源于精神 5.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普遍和特殊的关系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代替和被代替的关系D.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 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B.科学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C.绝对真理的体现D.人类优秀哲学思想集大成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7.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是( )。 A.又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B.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 C.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的 D.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 8.否认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的是( )。 A.唯物论B.唯心论C.二元论D?不可知论 9.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10.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特点表现在( )。 A.实践性B.科学性 C.革命性D.开放性 11.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无限与有限的关系D.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12.我党一贯倡导并长期保持的优良学风是( )。 A.艰苦奋斗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D.勤俭节约 13.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原形,这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C.旧唯物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次练习有25题,你已做25题,已提交25题,其中答对25题。 当前页有25题,你已做25题,已提交25题,其中答对25题。 1. 我们研究哲学的性质,目的是()。 A、使人们认识到学习哲学在人生中的意义 B、为了掌握一门生产知识 C、为了认识科学之科学 D、使人们一劳永逸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 问题解析: 2. 世界观是()。 A、关于世界的观点 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C、世界上的所有观点 D、世界大观的简称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B 问题解析: 3. 方法论是()。 A、关于方法的理论体系 B、一种方法 C、方法和理论的对立统一 D、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D 问题解析: 4.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真理和谬误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D 问题解析:

5. 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6. :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C、世界是物质的 D、世界是统一的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7. 火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是属于()。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自发的或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8. 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D 问题解析: 9. 《国语郑语》写道:“先主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汇总

一、辩证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破坏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另一方面要重视精神的力量。 4、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途;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二、唯物辩证法 1、联系的观点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同时,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2、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二者互相影响,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整体,有时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3、发展的观点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4、规律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方法论: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 5、对立统一的观点 原理内容: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肯定事物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统一的一面。 6、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反对一点论。

辩证唯物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总结

辩证唯物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反对: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 2.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方法论: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的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

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方法论:既要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又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反对: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5.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即它是不可违抗的。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知识大总结

三、辩证法 1、联系 【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联系的普遍性】:『世界观』:联系是普遍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坚持联系的观点。【联系的客观性】:『世界观』: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反对主观臆造的联系。 【联系的多样性】:『世界观』: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联系的条件性】:『世界观』:联系是有条件的。任何事物都是在普遍联系之中,任何具体事物都是有条件的,总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因素之间的联系的性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方法论』: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观』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1)整体是事务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3)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合。部分以无序结构形成整体,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合。『方法论』:(1)注重整体,树立全局观念,从全局着眼,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2)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3)优化结构。 2、发展:『世界观』:一、发展的定义: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三、发展的道路: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a.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c. 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d. 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a. 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b. 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c. 人们对新生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四、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1)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方法论』:一&二、坚持发展的观点,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三、(1)明确事物所处之阶段和地位,看到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对未来充满信心。(2)具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四、(1)注重量的积累。(2)要抓住时机,促进质变,实现发展和飞跃。(3)坚持量变与质变相统一的观点。 3、矛盾【矛盾的同一性、特殊性和普遍性】:『世界观』:一、含义:1、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1)同一性: A.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既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3)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A.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B.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复习与回顾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的关系(1)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和看法和根本的观点,就是世界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是方法论。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世界观就有什么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复习与回顾如何全面理解哲学的内涵1、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2、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3、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又是方法论的学问,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世界观复习与回顾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决定世界观方法论体现人们对整用来观察问人们认识个世界的总题、处理问题和改造世界的看法、根根本原则、本观点。根本方法。世界表象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离开具体科学,哲学就会枯萎。(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具体科学研究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形神之辩南北朝时期齐朝宰相肖子良的府内名流云集高僧满座.他们迷信佛教大谈因果报应宣扬人死后精神不亡.范缜挺身而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他把肖子良等一帮王公名流驳得哑口无言.形——物质存在的东西。形神天人之辩、名实之辩、有无之神——意识思维的东西。之辩辩、理气之辩、心物之辩等。形与神谁先谁后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思维与存在何呶?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第一性的问题。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

高中政治-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精品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分歧表现在四个方面, 1.即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2.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3.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4.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则是二者的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这四点分歧并不是并列的,其中关于事物发展原因问题上的分歧是它们的根本分歧,这主要是因为: 首先,矛盾的观点揭示了任何事物都包含了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要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就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克服片面性,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则主张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其次,矛盾的观点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也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则主张用孤立点看问题. 第三,矛盾的观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斗争引起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也就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则主张用静止点看问题.它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看不到事物发展的源泉,不能理解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把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原因归结于外力的推动. 从而可见,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种种分歧,究其根本原因,关键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这一分歧从根本上决定了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也决定了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最初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一部著作的中译名,后转为哲学名词。从黑格尔开始,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辨法的同义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形而上学的特点是同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形而上学的思想在古代即已产生。在欧洲流行于15世纪后半期至18世纪。当时,科学家们将自然界划分为各个部分,并从外部分门别类地加以考察。这种思想方法,由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移植到哲学上就造成了当时哲学的一个特殊的局限性。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如英语的“metaphysics”。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定义: 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⑵、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⑶、是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⑷、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观、方法论的定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3、哲学与其他科学(非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4、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即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也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⑵、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6、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⑴、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 ⑵、现实社会的表象和概念中能不能正确的反应现实。 7、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 的最高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8、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⑴、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思、思维是第二性的; ⑵、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⑶、物质决定意识。 9、唯物主义的主要三种形态: 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始的自发,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始物质。 古代唯物朴素论和朴素辩证法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体现了它们的统一。 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 ⑶、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10、唯心主义的根源: ⑴、社会根源; ⑵、阶级根源; ⑶、认识论根源。 11、唯心主义的主要二种形态: ⑴、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感觉、意识、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主观精神高于一切,大于一切,支配一切,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 ⑵、客观唯心主义:离开了人,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⑴、在对象上:是普遍规律的科学,正确的指出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互

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应用范围】应用此原理:①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②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③联系我国国情、省情,围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等问题进行分析。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追溯过去、推测未来。)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反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反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树立求真务实的精神;重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艰苦奋斗作风(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等);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加强“诚信”;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提高创新意识,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 【注意】①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不能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不可分割的。③意识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认为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④任何情况下从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发的观点是错误的。 3、尊重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人在规律(条件)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不利条件的破坏作用,甚至创造条件变害为利),为人类谋福利。【方法论】既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正视条件,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二者结合起来。 【反对】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条件)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应用范围】运用此原理分析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本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计划生育与人口老龄化等)、三大产业的调整、各行各业的股份制改造,我国的对外贸易、外交政策、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载人航天事业、基因工程、坚持科学发展观、自主创新等方面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相结合。【注意】①规律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人们可以改变条件从而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而

世界观方法论汇总

世界观方法论汇总: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 一、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 【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的能动作用 【世界观】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人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 【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意识,重视精神的力量。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世界观】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4、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把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二、辩证法 (一)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观】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世界观】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内部条件,又要关注外部条件;既要认识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不利条件。)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肖红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的方法论,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它的基本理论是对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和普遍规律的概括和反映,并经过实践反复证明的普遍真理。 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内涵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人们用世界观的观点去指导自己的认识和实践,去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从而世界观也就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改变世界”的问题放在首位的,它必然要求人们把每一个观点都自觉地变成指导实践和认识的方法。马克思哲学对人类的社会实践作了科学的规定和解释,阐明了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是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统一的基础,离开了实践,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马克思把实践观引入了自然观、历史和认识论,从而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彻底了唯物论和辩证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类以往科学和哲学思想发展的光辉结晶。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

在其中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世界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自然辩证法就是自然界自身的辩证运动;唯物辩证法就是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的辩证运动;人的实践辩证法同样是客观的,生产实践在人类社会的基础作用、实践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实践与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辩证运动,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唯物论和辩证法这两种哲学传统获得了统一,从而创立了辩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置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成为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辩证法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自然与社会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形成了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说明了自然史与人类史是密不可分的,它把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必要前提,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创造性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只是二者的着眼点有所不同,解放思想着眼于从主体方面,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事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