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

第五章行政行为

第一节行政行为的概念及特征

一.行政行为的概念:

从世界范围来看,行政行为概念因大陆法系国家行政诉讼制度的需要而衍生。相比之下,英美法系国家由于不存在独立的行政诉讼制度,因而其行政法著作中鲜有关于行政行为概念的讨论。印度法学家赛夫在比较法视野下指出:“严格说来,普通法没有制定出任何象在德国法律中发展起来的行政行为这个概念。”1因此,行政行为从本质上说,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大陆法系国家的基础性概念,在英美法系的行政法理论中没有它的位置。

不应将德国行政法上的对行政行为的各种表述与普通法中行政行为概念混淆起来。严格说来,普通法没有任何像在德国法律中发展起来的行政行为这个概念。在普通法中,行政机关的行为普遍地被划分为三种形式:即行政行为、立法行为和司法行为。根据普通法的这个划分方法,一切不属于立法行为和司法行为范围的行政机关的行为,都属于行政行为的范围。普通法对行政机关的这种分类方法,既使行政行为的范围广大无边,也比德国法上行政行为包括的范围更为广泛。2

行政行为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是由德国行政法学鼻祖奥托·迈耶最先进行提炼和概括的。奥托·迈耶将行政处分定义为“行政向人民就什么是个案的法所为的高权宣示”,3这个定义直到今天还是有其一定影响作用。“行政行为”一词最早来源于法国行政法。后来,这一概念被引入德国,并发展成为德国的行政法概念。最初,行政行为包括根据公法或私法采取的一切行政措施。后来,行政行为的范围逐步限定于在公法领域中采取的行政措施。4例如德国行政程序法第35条规定,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为了调整公法领域的具体事件而采取的,对外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命令、决定或其他主权措施。台湾行政程序法第92条第1款规定,本法所称的行政处分,系指行政机关就公法上的具体事件所为之决定或其他公权力措施而对外直接发生法律效力之单方行政行为。

注意:德国行政行为概念和台湾行政处分概念并不能与我国行政行为概念相等同,其涵义至多相对于我国的具体行政行为概念。台湾通说所谓的行政行为,是一个内容包含行政命令(即法规命令和行政规则)、行政处分、行政契约等等各种行政机关所为的行为。

之所以有必要建构行政行为这一概念,主要是认为借助其执行、落实一般抽象行政法规、确定具体个案权利义务状态的特征,不仅可以方便国家处理大量行政事务,有助于行政效率的提升,也可以明确界定国家与人民间的法律关系,而有利于法安定性与人民利益的维护。在实体法上,行政处分就具有明确界定国家与人民权利义务关系,以提升法安定性的功能,在(行政)执行法上则有充当执行名义的功能。至于其在行政救济法上发挥的则是提请救济的前提要件的功能。

因行政权的外在表现主要集中于行政行为,而且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关系大多是通过行政行为得以形成,所以,行政行为作为行政法学理论体系的一个基础性概念地位始终没有动摇过。行政行为作为行政法学的基础性核心概念,是构成和发展其他行政法律制度的联结点。我国现有的行政法学理论体系基本上是围绕着行政行为建立的。

我国有关行政行为的概念:行政行为,系指行政主体通过行政人,依法代表国家,基于行政职权所作出的,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法律效果的公务行为。

1[印]赛夫著:《德国行政法》,周伟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效公司1991年版,第85页。

2[印] M.P.赛夫著:《德国行政法——普通法的分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3《Ein der Verwaltung zugeh?riger obrigkeitlicher Ausspruch,der dem Unterthanen gegenüber im Einzelfall bestimmt,was für ihn Rechtens sein soll》.

4[印]M.P.塞夫著,周伟译:《德国行政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页。

二.行政行为的特征: 1.单方性。2.强制性。3.无偿性(不适用等价有偿原则)。

第二节.行政行为的内容与形式

一.行政行为的内容

1.赋予或剥夺权利。如行政奖励、行政处罚。

2.科以或免除义务。例如行政主体对相对人科以纳税款、行政主体减免纳税人的税款。

3.证明或确认关系。行政主体可以通过行政行为依法认定、证明并宣告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法律事实或法律关系是否存在。例如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认;对违法行政行为的确认;对驰名商标的认定;对动物重大疫情的认定;对教师资格的认定;对婚姻关系的登记;对收养关系的登记;工伤的认定。

二.行政行为的形式

1.口头形式。仅适用比较简单的行政行为,内容复杂、后果重大的行政行为不宜采用。

2.书面形式。这是行政行为最常见、最普遍的形式。

3.动作形式。行政主体借助行政人的动作来进行意思表示的方式。例如交警指挥交通的手势。

4.默示形式。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具有法定性。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第9条规定,主管机关接到集会、游行、示威申请书后,应当在申请举行日期的二日前,将许可或者不许可的决定书面通知其负责人。不许可的,应当说明理由。逾期不通知的,视为许可。

第三节行政行为的主要类型

(一)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

按行政行为针对的相对人是否特定为标准,可将行政行为分为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系指由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行政相对人所作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系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行政相对人所作的对特定事件的处理。二者区别:1.对象是否特定。2.行为的溯及方向上,如果该行政行为是约束业已发生的行为,就是具体的;如果该行政行为是约束将来可能发生的行为,便是抽象的。也就是说,如果一种行政行为是适用以前的事项,它便是具体行政行为;如果一种行政行为是适用往后的事项,那它便是抽象行政行为。3.在行为适用的次数上,如果一种行政行为只能适用一次,就是具体的;如果一种行政行为可以反复适用,便是抽象的。4.在行为效力的间隔上,如果一种行政行为无需通过中间的行为环节就可直接约束相对人的权利或义务,该行为就是具体的;反之,如果一种行政行为还需通过中间环节的行为才能对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发生影响,该行为便是抽象的。

(二)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按行政主体在作出行政行为时受行政法规范约束的程度不同,可以将行政行为分为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羁束行政行为是指在法律对行政行为的条件、范围和程序等方面均有明确、具体规定,行政主体基本上没有选择、裁量余地,只能受法律严格约束而作出的行政行为。这种行为的特点在于,行政主体无法参与主观意志,没有自由裁量的余地。例如婚姻登记机关颁发结婚证的行为。自由裁量行政行为,系指在法律对行政行为的条件、范围和程序等方面的规定并非明确、具体,行政主体在遵守法律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选择、裁量余地,需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判断而作出的行政行为。例如《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19条规定,对于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人,可以处以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的处罚。

在法律适用上,羁束行政行为只存在合法性问题,而自由裁量行政行为不仅存在合法性问题,而且还存在公正性问题。

(三)依职权行政行为与依申请行政行为

按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的主动性程度不同,可以将行政行为分为依职权行政行为与依申请行政行为。依职权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依据职权,无需相对人申请即可作出的行政行为。例如行政主体对违法相对人实施行政处罚。依申请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只有在行政相对人提出申请后才能作出的行政行为。例如行政复议、行政奖励。

(四)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

按行政相对人是否与行政主体具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可将行政行为分为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内部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对与自己具有行政隶属关系的行政相对人就行政主体自身的内部行政事务所实施的行政行为,例如行政主体对其公务员所作的奖惩、任免决定。但是,针对内部相对人所作的行政行为并非都是内部行政行为。只有当行政主体针对内部相对人,并且基于行政隶属关系而实施的行政行为才是内部行政行为。例如,县公安局针对本局工作人员因参与赌博而实施的治安处罚,税务局针对本机关工作人员因不缴纳个人所得税所作的行政处罚,针对的对象虽然是内部相对人,但却并不是基于行政隶属关系而是基于行政管辖关系而实施的行政行为,因而就不是内部行政行为而是外部行政行为。外部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对与自己没有行政隶属的行政相对人(社会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就行政主体自身以外的事务所作的行政行为,例如行政许可、行政征收。

行政行为的这一分类源于大陆法上的特别权力关系理论,但现在,大陆法学国家已经摆脱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的束缚,从行政行为与行政诉讼的对接上看,这一分类已无实际意义。在我国,目前仍受这一观念的影响,内部行政行为不得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内部行政行为不受司法审查的观点肇端于大陆法学的特别权力关系理论。根据该理论,公法上的法律关系被分为一般权力关系和特别权力关系。一般权力关系是指国家基于主权者身份对所管辖的公民行使公共权力。而特别权力关系是指国家或公共团体基于特别的法律原因,在一定范围内,对相对人有概括的命令强制权力,后者则负有服从的义务,如国家对公务员、国立大学对学生等。特别权力关系的特征:

1.当事人地位不平等:公务员只是行政主体的“附庸”;

2.公务员义务不确定性;

3.没有法律保留原则的适用;

4.对于公务员存在特殊的惩戒手段;

5.不得向法院提起争讼。

其法律后果:无法律保留、无基本权利的适用和无权利保护。从而形成权利救济的真空。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12条第3项规定: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作出的奖惩、任免等决定不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学理上将其概括为内部行政行为不可诉。

基础关系与管理关系理论:乌勒教授将特别权力关系分成基础关系,即所谓的外部关系以及管理关系,也可称为内部关系两种。凡是有关该特别权力关系之产生、变更及消灭事项者,极类似形成权之作用,是为基础关系。在属于及涉及基础关系事项,特别权力人所为之决定,属于可提起司法救济程序的行政处分。而且特别权力人所为该处分也必须要有法律的明文授权方可,因此,法律保留制度也同样的受到重视。

所谓管理关系,指为了达到行政之目的,特别权力人所为一切之措施。这些规则及措施,应视为行政内部的指示,属于行政规则,而不视为行政处分,故不可提起司法救济,也

不必依循严格的法律保留原则。

乌勒教授这个理论的优点是在涉及相对人权利较巨之基础关系事项,可以获得法律保留及司法救济之机会,有助于基本人权之保障。而对人民权益影响较少之管理事项,不认为可提起救济程序,也有助于行政内部纪律及行政目的的较有效达成,故两者目的皆可兼顾。但是这个理论的缺点,在于界分这两种关系的不易。再者,在属于管理关系之事项内,可否完全排除法律保留原则,也不无可议,故乌勒教授的理论仍有不少瑕疵。

重要性理论:着眼于基本人权之尊重,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在一九七二年三月十四日所为一重要判决(BVerfGE 33,1),赋予了传统的特别权力关系理论新的内涵。德国联邦宪法法院,以后更揭示所谓的重要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只要是涉及人民基本权利的重要事项,不论是干涉行政,抑或服务行政,就必须由立法者以立法方式限制而不可让诸行政权力自行决定。因此,不仅是基础关系事项应以法律规定,即便是管理关系中,倘涉及人权之重要事项也必须以法律定之,故乌勒教授之理论,已受到大幅度之修正。

准此,对于传统的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已有了新的面貌。举凡关于基础关系之事项,固应完全适用法律保留原则及司法救济程序外,其他基于行政管理之必要,为达到行政目的所为之必要措施,如申诉救济权,纵可不视为行政处分,然法律保留之原则也不可忽视。5

(五)终局行政行为与非终局行政行为

按行政机关对行政行为的效力是否具有终决权,可将行政行为分为终局行政行为与非终局行政行为。终局行政行为,系指依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行政行为。到目前为止,现行行政法律规范中规定了4种:(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第15条规定:受公安机关拘留处罚的公民对处罚不服的,在接到通知之日起15天内,可以向上一级公安机关提出申诉,由上一级公安机关作出最后裁决,也可以直接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2)《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第29条第2款规定:受公安机关罚款或拘留处罚的外国人,对处罚不服的,在接到通知之日起15天内,可以向上一级公安机关提出申诉,由上一级公安机关作出最后裁决,也可以直接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3)《行政复议法》第14条规定:对国务院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时,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国务院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国务院依照本法的规定作出最终裁决。(4)《行政复议法》第30条第2款规定:根据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行政区划的勘定、调整或征用土地的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行政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

(六)附款行政行为与无附款行政行为

按行政行为是否附加附款为标准,可以将行政行为分为附款行政行为与无附款行政行为。附款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根据实际需要在主内容基础上附加从属性内容的行政行为。无附款行政行为,是指对行政行为没有附加任何附款的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的附款,在行政实务上意义重大。众所周知,现代行政法的任务日趋复杂,行政主体在作出行政行为时,不仅要全面考虑所涉的各方利益,而且常常为后续的管制预留必要的决策空间以适应情势的变化。而附款的附加可以使行政主体更有弹性地因应各式各样的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行政主体在作出授益性行政行为时,对于相对人的申请,因未完全具备作出授益行政行为的要件,行政主体本可予以拒绝,然而,在此情况下,若行政主体断然对申请予以驳回,不仅导致行政主体与相对人之间的关系尖锐对立,而且也使得

5陈新民著:《行政法学总论》,三民书局1997年版,第99-101页。

原已进行的行政程序变得毫无意义;同时,需要相对人再次提出申请,行政主体再为审查及决定,方能达成行政目的,这显不符合程序经济的要求。反之,若行政主体添加附款,在有所保留的限制下予以许可,即可避免此种缺憾。可见,通过附款,使直接的否定转换成限制性的许可,不仅使行政行为变得富有弹性、更有效率,而且也能顾及到相对人利益,进而实现个案正义。

划分附款行政行为和无附款行政行为,对分析行政行为法律效力的产生或消灭具有重要意义。

(七)授益行政行为与负担行政行为

按行政行为的内容对行政相对人是否有利为标准,可以将行政行为分为授益行政行为与负担行政行为。授益行政行为,是指赋予行政相对人权利或利益的行政行为。负担行政行为,是指剥夺或限制行政相对人权利或利益的行政行为。

(八)要式行政行为与不要式行政行为

按行政行为的作出是否必须具备法定形式为标准,可以将行政行为分为要式行政行为与不要式行政行为。要式行政行为,是指行政行为的作出必须具备法定形式,才能产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行为。例如行政许可,必须具有特定的许可证形式。不要式行政行为,是指行政行为的作出并无法律特别规定的形式而作成的行政行为。例如口头通知行为。

(九)作为行政行为与不作为行政行为

按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的方式为标准,可以将行政行为分为作为行政行为与不作为行政行为。作为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主动依职权作出的行政行为。不作为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法定期限内不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职责所形成的行政行为。例如对相对人的请求不予答复。

第四节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与合法要件

一.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

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是指构成一个行政行为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它是行政行为与非行政行为的判别标准。判断一行为是否为行政行为应把握以下构成要素:

1.主体要素。必须是由行政主体作出的行为。

2.职权要素。必须是行政主体依行政职权作出的行为。

3.规范要素。必须受行政法律规范调整,以一定的行政法律规范为依据。

4.法律效果要素。必须能产生一定的法律效果。即对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5.形式要素。行政行为的意思表示必须通过一定形式表现出来,并足以为外界所客观认知和了解。

二.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是指行政行为合法所必备的要件。只有合法的行政行为,才能取得最终的法律效力,不合法的行政行为,即使具有暂时的法律效力,但终究会因有权机关予以撤销或变更而丧失法律效力。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包括:

1.行政主体必须合法。包括两点:第一,行为主体应具备行政主体资格。第二,实施行为的公务员应具备合法的身份。

2.行政权限必须合法。包括事务管辖权、地域管辖权和级别管辖权。

3.行为内容必须合法。

4.行为程序必须合法。包括方式、步骤、顺序(例如先调查后裁决)和时限。

5.行为形式必须合法。例如行政处罚决定书必须以书面作出的,不能以口头形式作出。

6.意思表示真实。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必须完全、真实地反映其本意,不能存有重大误解或受欺诈、被胁迫的情况下作出。

第五节行政行为的效力

一.行政行为效力的内容

行政行为的效力是行政行为所发生的法律效果,通常表现为某种特定的法律约束力和强制力。通说认为,行政行为的效力包括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

(一)公定力

关于行政行为公定力的理论基础:德国行政法学开山祖师奥托·迈耶(Otto Mayer)提出了“自我确信说”。他认为,有争议的行政行为之所以具有法律效力,是因为作出该行为的行政主体在作出时自己确信该行为符合法律;行政主体享有国家赋予的行政权,因而象法院确信自己的判决为合法一样,行政主体也具有确信自己的意思表示为合法的权力。6这种认为行政行为的公定力是行政行为所固有的、是超实定法的观点,在现代法治社会遭到了人民广泛的批评。

行政处分公定力的合理根据,可以说是在于行政法关系的法律安定性。7公定力理论根据的另一种观点是日本当代法学家南博方教授的理论,他认为,“行政行为不同于私人的意思表示,是作为行政权的担当者行政厅对法律的执行,其权威来源于法律。因此,不仅从授益行为中获得直接利益的对方对行政行为的信任,而且从侵益行为中获得间接利益的一般公众对行政行为的信赖,都必须得到严格的保护。如果允许随意否定行政行为的效力,将会严重危及、损害行政行为信任者的权益。只要重视保护对方及一般公众对行政行为的信任,就不得不肯定行政行为的公定力”。8此所谓“信赖保护利益说”。

公定力,系指行政行为一经成立,不论是否合法,即对任何人都具有被推定为合法有效而予以尊重的一种法律效力。行政行为之所以具有公定力,源于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出于对行政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尊重。同时,只有行政行为成立时推定其合法有效,才能迅速稳定权利义务关系,有效维护社会秩序。

关于行政行为公定力,学界有两种观点:一是有限公定力说,即认为行政行为一般具有公定力,但有重大且明显瑕疵的无效行政行为除外。例如我国《行政处罚法》第3条第2款规定:“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同法第49条规定:“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罚款的,必须向当事人出具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不出具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的,当事人有权拒绝缴纳罚款”。从这些规定来看,我国采用的是有限公定力说。

二是完全公定力说,即认为只要是行政行为,不论存在何种瑕疵,在被有权机关依法否定其效力之前均应具有公定力。

(二)确定力

确定力,系指已成立并生效的行政行为对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所具有的不得任意改变的法律效力。其中,对行政相对人的确定力,称为形式确定力,它要求行政相对人不得任意请求撤销、变更已成立并生效的行政行为;对行政主体的确定力,称为实质确定力,它要求行政主体不得任意撤销、变更自己所作的行政行为,否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确定力是相对的。无效行政行为不具有实质确定力。行政主体可随时宣告该具体行政行为无效。其他

6[日]杉村敏正:《论行政处分之公定力》,载城仲模:《行政法之基础理论》,台北三民书局1988年版,第178页以下。

7[日]杉村敏正:《论行政处分之公定力》,载城仲模:《行政法之基础理论》,台北三民书局1988年版,第180页。

8[日]南博方著,杨建顺、周作彩译:《日本行政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1-42页。

性质的行政行为原则上具有实质确定力,不得任意改变。实质确定力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形式确定力已经发生,行政主体不能改变也并不意味着复议机关和人民法院也不能改变,而是尽可能将这种改变权交给复议机关和法院。

实质确定力有利于使个人利益免受反复无常的行政专横或行政随意性的损害,形式确定力则有利于行政意志的实现和权利义务的稳定。

(三)拘束力

拘束力,系指已成立并生效的行政行为所具有的约束和限制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行为的法律效力。拘束力是对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而言,对他人不具有约束力。

(四)执行力

执行力,系指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有对行政行为的内容予以实现的法律效力。执行力也是对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双方而言的一种法律效力。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双方对行政行为所设定的内容都具有实现的权利义务。在理论和实务中,认为执行力只是针对行政相对人的观点,是不可取的。

执行力作为实现行政行为内容的效力,其实现方式有两种:自行履行和强制执行。其中,对行政相对人的强制执行,包括行政强制执行和司法强制执行;对行政主体的强制执行,包括行政诉讼及有关监督。

二.行政行为的生效与失效

(一)行政行为的生效

行政行为的生效研究的是行政行为从何时开始发生法律效力的问题。一般而言,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就具有法律效力,行政行为自作出之时即开始发生法律效力。但是,行政行为作出之时,行政相对人并不一定能立即知晓,行政相对人并不知晓的行政行为对其不能产生法律效力,因此,行政行为的生效时间应根据不同情况决定。

1.即时生效。即时生效,是指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就产生法律效力。某些行政行为之所以能即时生效,是因为它们一经作出,行政相对人就能立即知晓。此类行政行为一般是行政主体当场作出的或者是在紧急情况下作出的,例如行政主体采取的即时行政强制行为。

2.告知生效。告知生效,是指行政行为作出之时并不立即生效,还需行政主体向行政相对人告知行政行为的内容后,行政行为才能生效。告知有多种形式,有口头的,也有书面的(如函、通告、通报或公告等)。对于比较简单的行政行为可以用口头方式告知,而比较复杂的行政行为则应以书面方式告知。

3.受领生效。受领生效,是指行政行为需经行政相对人受领后才能生效。所谓受领,是指行政相对人对行政行为的接收、知悉和领会。一般而言,告知之时与受领之时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出现不一致。其中,口头告知和公告告知的,告知之时多为受领之时。送达告知的,则以行政相对人或其指定代理人签收之时为受领之时。

4.附款生效。附款生效,是指行政行为只有在附款成就时才能生效。附生效的附款,一般包括期限和条件两种。其中,期限属于未来确定发生的事实,例如相对人申请营业许可,行政机关予以核准,同时规定许可证自次年1月1日起开始生效;条件则属未来不一定发生的事实。例如行政相对人向主管部门申请KTV营业许可,主管机关予以核准,同时附款要求相对人必须在安装防噪音设备后方得营业。

(二)行政行为的失效

行政行为生效后,也可因一定事实的发生而丧失效力。失效事由一般包括法律行为和法律事实两个方面。包括:

1.撤销。行政行为的撤销,是指有权机关针对违法或明显不当的行政行为,取消其效力的行为。特点:一,必须针对的是违法行政行为。二,撤销的主体既可以是行政主体,也可以是人民法院,还可以是权力机关,因此,不同的撤销行为其性质是不同的。三,撤销效力

溯及既往,即撤销的法律效果就是使行政行为回复到未作出前的状态。

2.废止。行政行为的废止,是指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后,由于客观情势的变化,使得该行政行为不再适应新的情况,便依职权决定停止该行政行为的往后效力。特点:一,必须针对的是合法行政行为。二,废止行为是行政主体依职权行为,其本身就是一行政行为。三,废止效力只向后发生,不溯及既往,。

3.确认或宣告无效。

4.内容已实现。内容已实现,是指具体行政行为所设定的义务已得到履行或强制执行,权利已得到实现。这是行政行为失效的一种最为普遍的形式。应当说明的是,在义务人自行履行义务实现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情况下,内容的实现并非意味着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立即消灭。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义务人已履行义务,但只要复议或诉讼时效未满,相对人仍可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只有在复议或诉讼时效届满,相对人未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时,该具体行政行为才丧失法律效力。

5.期限届满。

6.行政行为的标的物灭失(如应拆除的房屋已倒塌)。

7.作为特定身份的行政相对人死亡等。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效能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效能 行政执法队伍执法素质的高低和执法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执法效果,因此打造专业型、服务型、高效型的行政执法队伍,从而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效能,也就成了顺利开展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环节。 一、目前行政执法现状 近年来,通过对行政执法队伍进行密集培训、执法监督等一系列措施的施行,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为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个别领域、个别人员还存在着某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服务意识有待增强。执法队伍中还存在着有些执法人员滥用职权、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不公等现象,甚至还发生执法犯法,野蛮执法,假公济私,吃拿卡要,刁难群众,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纪律松散,“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丑恶现象,广大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十会强烈。 2、业务知识有待充实。不想学、不愿学、不去学的思想状态还存在于某些执法人员的意识中。平日懒惰散漫,无拘无束,以享乐主义为宗旨,终日无所事事,沉浸于玩乐、应酬氛围之中。工作职责与知识储备相距甚远,知识的缺乏致使执法人员在遇到新问题、新情况时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处理,只能临时抱佛脚,到了紧要时刻,才想起去翻书、去请教,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办事速度,同时在群众造成了

不良影响。 3、法律意识有待提高。个别执法人员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贫乏,私欲膨胀,利欲熏心,将手的执法权力作为给自己谋利的工具,有时为了自已的蝇头小利,不惜违规执法、暗箱操作,臵法律、法规于不顾。殊不知,自己在获得了利益的同时,已经触及法律,一旦东窗事发才追悔不及。 二、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效能 尽管以上问题仅是个别现象,但是我们还是应该予以必要的重视,积极探索新机制、新方法,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及时制止该类恶劣现象的发生,更应该将关口前移,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行政执法效能。为此,应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学习培训制度化。学习培训是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素质的直接途径。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多种途径有针对性地、有组织地对行政执法人员定期进行培训,通过集中学习和交流,可以相互促进和提高。各级政府的法制机构要制定具体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将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工作落实到位。将执法人员培训工作纳入正常化轨道,系统培训执法人员所必备的业务知识,有计划有步骤的轮训执法人员,使更多的人员有接受正规培训的机会。通过全员、全面系统的培训,分层次、有重点地培训和有针对性地业务培训,使执法人员对的法律、法规、规章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增强法律意识、程序意识和依法执法意识,开阔视野, 逐步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 2、政务公开长效化。政务公开有助于使群众全面了解执法单位的

行政执法行为基本概念和分类

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执法行为基本概念和分类 行政执法,指行政主体依据法律、法规、规章,针对具体的、特定的相对人或行政事务所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执法的目的,是通过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完成国家实行行政管理职能。行政执法的结果直接影响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实施的主要行政行为,是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政行为。 一、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主要包括: 1、准予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从事特定活动的许可,如投资立项、进出口管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药品生产许可等; 2、赋予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特定权利并且具有数量限制的许可,如开发利用土地、矿产、水等自然资源,公共汽车运营线路等; 3、资格资质方面的许可,如公务员、律师、执业医师等职业关资格许可,施工企业、设计单位等的资质许可; 4、对特定物的检测、检验和检疫; 5、确定主体资格方面的许可,如企业法人登记、社会组织登记; 二、行政处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有关由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由行政机关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制裁。行政处罚的种类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三、行政强制,是指行政执法机关为实现行政目的,对管理相对人的财产、身体及自由等予以强制采取的措施。其种类主要有: 1、代执行,如违法建筑物的强制拆除、代出义务工等。 2、执行罚,最典型的如滞纳金。 3、人身强制,如强制拘留、强制传唤、强制隔离、强制检查公民身体(尤其是在预防传染病时)等。 4、财产强制,如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划拨银行存款,对腐烂变质食品实行的强制销毁等。 5、在其职权范围内进出生产经营场所的强制检查。如现场检查安全生产状况,发现问题要求及时处理。 6、对产品或者商品的强制检验。 7、紧急状态时,临时紧急征用交通工具或者其他财产。 8、紧急状态时,进入或处置土地、建筑物、住宅。如为了防止火灾蔓延,拆除或者破损毗邻的建筑物。 9、其他,如《游行示威法》规定的强制解散,拒不解散的,强制带离现场。 四、行政征收,指行政实施主体凭借国家强制力,依法向行政管理相对人强制、无偿征集金钱或实物的行为。其种类主要包括征税、行政事业性收费两种。

具体行政行为案例一

公安消防部门作出的火灾原因的火灾事故责任认定,是具体行政行为,鉴定书是行政确认。 我国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的设定有下述三项: (1)具体行政行为标准。 具体行政行为标准是指人民法院只受理因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争议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提的解释》明确界定了行政诉讼不予受理的案件,其余的行为均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2)人身权、财产权标准。 《行政诉讼法》第11条第1款: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一)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二)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三)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四)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五)申请行政权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六)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七)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八)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 该款前7项首先列举了七类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而该款第8项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也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3)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标准。 所谓法律上利害关系,是指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直接影响到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从行政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可以看出,只要行政主体作出的行为实际上对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产生了影响,只要不属于明确规定排除受理的事项,即使不属于列举的行政行为种类,人民法院也应该受理案件。 被告提出火灾事故原因以及责任认定仅仅是一种鉴定,而不是行政行为的观点是错误的。公安消防机构对火灾事故责任所做的认定与技术鉴定有着本质区别。 1、从主体上看,火灾事故责任认定只能由公安机关依职权作出,责任认定是法律赋予公安机关的一项专有职权,而技术鉴定可以由具备专门知识、技能和资质的鉴定人或者鉴定机构等多元主体作出,而鉴定机构一般属于非行政机关。 2、从产生的原因看,鉴定人的鉴定行为一般是基于指派、聘请或依当事人申请而产生,属消极的法律行为;而责任认定是公安消防机构必须履行的法定职责,只要有火灾事故发生,公安消防机构就必须对火灾事故现场进行处理,必须调查火灾原因,对当事人的火灾事故责任进行认定,属积极的法律行为。 3、鉴定人或鉴定机构可以依照规定向申请鉴定人收取一定数额的鉴定费用,属有偿服务;而公安消防机构进行火灾原因调查或火灾事故的责任认定时,不得向当事人收取任何费用,这是因为责任认定是公安消防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责,它非依申请鉴定人的申请产生,而是依职权主动做出。 4、在火灾事故责任认定过程中,公安消防机构可以就某个技术性问题另行委托其他技术机构进行鉴定,然后依照有关事实和技术鉴定结论来进行划分、确认各当事人所应承担的责任,而技术鉴定则不允许鉴定机构再委托其他技术机构进行鉴定。 所以,公安机关对火灾事故责任认定的行为不具有鉴定的属性,而属于行政行为,且系具体行政行为。尽管从表面上看,火灾原因及责任的认定只是对火灾的责任作出了规定,但

行政执法人员行为规范(经典)

行政执法人员行为规范(经典) XX局 行政执法人员行为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XX局行政执法人员(以下简称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树立城管执法队伍严格、规范、文明执法的社会形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XX局全体行政执法人员。 第二章基本准则 第三条从事行政执法活动的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和专业技能~并经考试合格~取得行政执法资格。没有取得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不得从事行政执法活动。 第四条执法人员应当忠于使命、爱岗敬业、勤勉履职、甘于奉献~不得背离使命、失职渎职、敷衍塞责。 第五条执法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职权范围实施行政执法行为~不得滥用职权~不得超越职权~不得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 第六条执法人员从事行政执法活动~应当遵守法定程序~严格按照法定的方式、步骤、顺序、期限等实施。 第七条执法人员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原则~平等对待当 1 事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执法公信力,应当遵循高效便民的原则~提高执法效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第八条执法人员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以教育指导为先”的原则~防止“以罚代教、以罚代管”,应当积极采取引导、教育、告诫等非强制性方法~防止“重事后查处、轻事前预防”。 第三章着装规范 第九条执法人员在上岗、执勤、执法、值班,备勤,、操课、集会时~应当严格按照《XX局着装规定》的有关要求穿着制服~并正确佩戴由统一制作、颁发的标志标识。 对于肢体明显伤病、女性孕哺期等特殊情况~经单位领导同意后可着便服。 第十条执法人员参加全市性执法活动或重要会议时应当按照要求统一着装。 第十一条执法人员穿着制服应当随季按套规范着装~不得混穿。一般情况下~每年3月15日换穿春秋装~5月1日换穿长袖夏装~6月15日换穿短袖夏装,夹克,~10月1日换穿长袖夏装~11月1日换穿春秋装~12月15日换穿冬装。季节换装过渡时间为10天~如遇特殊气候由XX局另行通知换装时间。 第十二条执法人员应当妥善保管制服及标志标识~不 2 得仿制、拆改、抵押、出租和买卖制服及标志标识,不得转借、赠送制服及标志标识给非执法人员,非公务需要不得穿着制服出入饭店、商场、娱乐场所等地。 第十三条执法人员应当保持制服干净、整洁、完好~自觉维护执法队伍形象。 第十四条执法人员退休、辞职、调离执法部门或者被辞退、开除公职的~由所在中队统一收回制服标志标识~标志标识应及时上缴XX局政策法规科。 第四章仪容规范 第十五条执法人员应当保持头发整洁~不得染彩发。男性不得留长发、大鬓角、卷发,自然卷除外,~不得剃光头、蓄胡须。女性发辫不得过肩。

严格行政执法程序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严格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行政由“管理”到“执法”的转变是一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转变。现代法制中的依法行政,其含义之一就是行政主体必须遵守法定程序,违反法定程序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不少行政执法机关的领导对行政执法的公正与效率问题认识有偏差,在本部门执法中热衷于习惯的“人治”方法,认为那样才能快捷。不重视按照法定程序操作的“法治”,认为这样太慢。大部分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程序是这样演变的,以前是口头罚,即对违法行为人,仅仅凭一张嘴,说罚多少就罚多少,态度好了少交点,否则加倍罚;进一步的时候是变为一张纸,即填个处罚决定丢下就要钱;再进一步发展为两张纸,即一张处罚决定,一张送达回证。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颁布实施以后这几年,虽然规定了执法程序,但是一些行政执法机关只是被动应付、消极履行,能省一个环节就省一个环节,还有相当一部分行政机关仍不能按程序规范操作。 一、行政执法程序的概念及程序公正的意义 行政执法程序是由法律规定的行政执法机关在实施法律及法定处罚时所必须遵循的步骤、方法、期限和可以采取的手段、措施及其应用范围和对象的总称。行政执法程序是依法行政的重要基础,是行政管理民主化,法制化的体现和反映。

行政执法程序具有以下三个共同特点: 一是法定性。行政执法程序法定是其区别其他程序的根本所在,它是国家权力机关按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行为规范。在一般情况下,它是行政执法行为有效的构成要件之一。如果行政执法行为违反了程序的规定,就会发生执法行为无效,部分无效或经补正后有效的法律后果。 二是普遍性。行政执法程序是法律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的是国家意志,因而具有普遍的拘束力。任何行政执法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程序的规定去实施相关的行为,否则,会导致程序违法,法律不予保护。 三是辅助性。程序是依附于实体而存在的。如果没有实体内容,程序的规定就是一纸空文,毫无用处。行政执法程序是规定实施行政执法活动的方法, 步骤和过程,它围绕着实施行政执法活动的实体规范而发生作用。实体是里,程序是表,相辅相成。 程序正当原则最初主要适用于司法领域,但随着行政权力的扩张和行政权对相对人权益影响的扩大,人们逐渐认识到,必须用科学公正的程序对行政权的行使予以控制,这就使该原则由司法领域被引入行政领域。我国以《行政处罚法》颁布实施为开端,日益重视行政程序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对程序正当原则作出了进一步明确。依法行政,必须依靠不可缺少的程序来维护和保障。行政公正

行政法的概念、特征和分类[精.选]

(一)行政法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1.行政法的概念 所谓行政法,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过程中而与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以及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由规范行政主体和行政权设定的行政组织法、规范行政权行使的行政行为法、规范行政权运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规范行政权监督的行政监督法和行政救济法等部分组成。某重心是控制和规范行政权,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作为行政法调整对象的行政关系主要包括四类:(1)行政管理关系。即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等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的过程中,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行政相对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形成的行政管理关系,是行政关系中的主要部分。行政主体的大量行政行为,如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裁决、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大部分都是以行政相对人为对象实施的,从而与行政相对人之间产生行政关系。(2)行政法制监督关系。即行政法制监督主体在对行政主体及其公务人员进行监督时发生的各种关系。所谓行政法制监督主体,是指根据宪法和法律授权,依法定方式和程序对行政职权行使者及其所实施的行政行为进行法制监督的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行政监察机关等。 (3)行政救济关系。即行政相对人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行政主体做出的行政行为的侵犯,向行政救济主体申请救济,行政救济主体对其申请予以审查,做出向相对人提供或不提供救济的决定而发生的各种关系。所谓行政救济主体,是指法律授权其受理行政相对人申诉、控告、检举和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国家机关。主要包括受理申诉、控告、检举的信访机关,受理行政复议的行政复议机关,以及受理行政诉讼的人民法院。(4)内部行政关系。即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包括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平行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行政机关与其内设机构、派出机构之间的关系,行政机关与国家公务员之间的关系,行政机关与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之间的关系,行政机关与其委托行使某种行政职权的组织的关系等等。在上述四种行政关系中,行政管理关系是最基本的行政关系,行政法制监督关系和行政救济关系是由行政管理关系派生的关系,而内部行政关系则是从属于行政管理关系的一种关系,是行政管理关系中的一方当事人──行政主体单方面内部的关系。 2.行政法的特征 (1)行政法尚没有统一完整的实体行政法典这是因为行政法涉及的社会领域十分广泛,内容纷繁丰富,行政关系复杂多变,因而难以制定一部全面而又完整的统一法典。行政法散见于层次不同、名目繁多、种类不一、数量可观的各类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之中。凡是涉及行政权力的规范性文件,均存在行政法规范。重要的综合性行政法律在我国和国外主要有:行政组织法、国家公务员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行政许可法、行政程序法、行政公开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 (2)行政法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内容十分丰富:由于现代行政权力的急剧膨胀,其活动领域已不限于外交如国防、治安、税收等领域,而是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这就决定了各个领域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均需要行政法调整,现代行政法适用的领域更加广泛,内容也更加丰富。 (3)行政法具有很强的变动性 与其他部门法由于社会生活和行政关系复杂多变,因而作为行政关系调节器的行政法律规范也具有较强的变动性,需要经常进行废、改、立。 3.行政法的分类 (1)以行政法的作用为标准,行政法规范可分为下述三大类:①关于行政组织的法律规范。这类规范又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有关行政机关的设置、编制、职权、职责、活动程序和方法的法律规范,其中职权、职责规范是行政组织法规范的核心;再一部分是有关国家行政机关与国家公务员双方在录用、培训、考核、奖惩、晋升、调动中的权利(职权)、义务(职责)关系的法律规范。②关于行政行为的法律规范,其中最主要的是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双方权利(职权)、义务(职责)关系的法律规范。这类规范数量最多,涉及面最广。③关于监督行政权的法律规范,即监督主体对行政权进行监督的法律规范,最主要的有行政监察、行政审计、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等法律规范。这一类规范数量虽不是最多,但十分重要,是行

行政管理--员工行为规范

行政管理--员工行为规范 1 目的和适用范围 1.1 规范员工行为,提升员工精神面貌,树立公司良好的对外形象。 1.2 本规范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 2 管理与组织 2.1 本规范由行政部与人力资源部负责检查和监督执行。 2.2 各部门经理有对本部门员工行为是否规范进行监督和管理的职能。 3 基本规定 3.1 仪表 3.1.1 仪表应端正、整洁。 3.1.2 头发要保持清洁,梳理整齐,请不要留怪异发型和怪颜色。 3.1.3 男员工请不要留长指甲,发不过耳,不留胡须。 3.1.4 女员工上班提倡画淡妆,要体现清洁健康的形象,饰物的佩带应得当,不得浓妆艳抹,不用香味浓烈的香水。 3.1.5 衬衫领口、袖口要清洁。 3.1.6 出席重要场合要符合着装要求,大方文雅得体。 3.1.7 上班前不得喝酒或吃有异味的食物,口腔保持清洁。 3.2 着装 3.2.1 员工在周一至周四的工作时间内请着正装,建议为: 3.2.1.1 男士 3.2.1.1.1 西装:深色(深蓝、藏青、灰、铁灰)西服套装,以不易起皱的面料为最佳。

3.2.1.1.2 衬衫:单色长袖衬衫。 3.2.1.1.3 领带:以单色或带有小巧的几何或条纹图案为最佳。 3.2.1.1.4 皮鞋:以黑色、深色的皮鞋为最佳。 3.2.1.1.5 袜子:颜色应以深色、单色为宜,最好是黑色。质地以纯棉、纯毛为宜。避免穿与西装对比鲜明的白色袜子。 3.2.1.1 女士 3.2.1.2.1 职业套装:以黑色、灰色、暗红色或藏青色为最佳。 3.2.1.2.2 袜子:穿西服套裙必须穿长袜,以中性颜色为主。 3.2.1.2.3 皮鞋:着职业套装或西服套裙必须配相应的皮鞋。 3.2.2 夏季男士可不用穿西装外套,可只穿款式简单的长或短袖衬衫,以单色为主;不用佩带领带(若有接待任务、正式会议等必须着正装、佩带领带);应穿长西裤结皮带,款式、颜色庄重得体,建议以黑、深/浅灰、深蓝、棕色等深色或中性色为主。 3.2.3 夏季女士着装应以庄重、大方、得体的职业套装为主;可穿衬衫、、短袖衬衫、针织开衫或裙子;有领有袖的连衣裙配长袜;如穿无袖连衣裙,应外套长袖或短袖的上衣。 3.2.4 如果没有接待任务、正式会议等,每周五工作时间可着便装;要求为:3.2. 4.1 男士:建议上衣为带领的T恤衫或休闲外套,不要透明或上面有字;下衣为单色休闲长裤;鞋为便装皮鞋,运动鞋. 3.2. 4.1 女士:建议上衣为带领的T恤衫或休闲外套,不要透明或上面有字;下装为单色休闲长裤/裙、;鞋为便装鞋、运动鞋。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实施方案(最新)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实施方案(最新) 为进一步规范XX区行政执法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提升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为辖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根据《XX区行政执法监督条例》《XX市XX区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XX-20XX)》(X发〔20XX〕2号)精神,为保障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工作规范、有序开展,结合我区行政执法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规范行政执法活动,进一步转变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执法理念,改进执法作风,全面建立和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执法程序,有效解决行政执法不公、行政执法不严、行政执法不规范等问题,推进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进程,促进行政执法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执法理念有明显提升,执法作风有明显转变,执法水平有明显提高,执法程序明显规范,社会公众对行政执法的满意度明显上升。 二、工作任务 (一)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1.深化完善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工作。 (1)深化和完善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坚持主动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将执法信息公示贯穿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包括执法主体、执法人员、执法依据、执法权限、执法流程、执法

结果、双随机抽查事项清单、自由裁量权、监督方式等信息),通过“XX区人民政府网”进行公示,主动亮身份、晒权力,接受社会监督,促进执法行为更加公开透明。 (2)深化和完善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通过文字记录和音像记录相结合的方式,对程序启动、调查与取证、审查与决定、送达与执行等行政执法整个过程进行跟踪记录,让执法全过程留痕、可回溯。全面开展网上执法办案,实现线下办案到网上办案的转变,促进规范文明执法中的“倒逼作用”,有效减少随意执法和执法不公问题,实现全区行政执法更加规范公正文明,行政争议明显减少,全过程记录信息在行政争议中定纷止争的作用发挥更加明显。 (3)深化和完善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合理界定审核范围,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和行政征收四类执法中,关系社会公众重大切身利益、易产生争议的执法决定纳入重大决定法制审核范围,分类列明需要进行法制审核的执法决定,未经法制审核或审核不通过的不得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确保执法案件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降低执法风险,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优化发展环境。 2.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行为。 (1)对行政处罚涉及自由裁量权运用范围、行使条件、裁决幅度、实施种类以及时限等予以合理细化和分解,根据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和当事人主观过错等因素,结合行政执法实际,制定更加具体、更具操作性的执行标准,最大限度地控制或减少自由裁量的弹性空间,让行政执法裁量更加明确精准。

行政职权种类和定义

行政职权种类和定义 一、行政许可:是指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经依法审查,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赋予行政相对方从事某种活动的法律资格或法律权利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二、非行政许可审批:是指行政机关及具有行政执法权的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实施的,除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决定等确定的行政许可事项外的审批事项。 非行政许可审批是指不属于行政许可法调整的行政审批。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主要包括行政机关内部审批(即有关行政机关对其他机关或者对其直接管理的事业单位的人事、财务、外事等事项的审批)、政府行使产权人对有关资产管理的审批、政府财政优惠待遇审批(主要是政府基金使用、税费减免、进入政府产业园区等事项)、授予荣誉称号审批和宗教民族政策性事项审批等。 三、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或其他行政主体依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规尚未构成犯罪的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四、行政强制:是指行政机关或法定授权的组织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公民的人身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加以限制的具体行政行为;或者是指通过依法采取强制措施促使拒不履行行政法上义务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履行义务或者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的状态的具体行政行为。 五、行政征收:是指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依法向公

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无偿收取一定财物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征收须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负有行政法上的缴纳义务为前提,其实质是国家以强制方式无偿取得管理相对人一定财产所有权。 行政征收的主要内容有:(1)税收征收;(2)资源费征收:(3)建设资金征收:(4)排污费征收;(5)其他法定征收。 六、行政征用:是指行政主体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强制性的取得行政相对人财产所有权、使用权或劳务并给予合理经济补偿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七、行政收费: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为满足特别的行政支出,向与特别支出存在特定关系的行政相对人收取货币的行为。如:工商管理费、过路过桥费等。 八、行政给付:是指行政主体在特定情况下,依法向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提供物质利益或赋予其与物质利益有关的权益的行为。 行政给付的类型大体包括:a.抚恤金;b.特定人员离退休金; c.社会救济、福利金、最低生活保障费; d.自然灾害救济金及救灾物资等。 九、行政确认:是指行政机关和法定授权的组织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有关法律事实进行甄别,通过确定、证明等方式决定管理相对人某种法律地位的行政行为。例如,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医疗事故责任认定,伤残等级的确定,产品质量的确认。 1、公安管理中的确认 主要由对交通事故的车辆、物品、尸体、路况以及当事人的生理、精神状态的检验和鉴定;对交通事故等级的确认;对当事人交

行政法典型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分析 1.海口市陈某驾驶货轮在我国内海航运时,被上海市海关缉私队查获,货轮上载有我国禁止进口的货物。上海市海关对该货轮做出处罚决定:该货轮载有国家禁止进口的货物,无合法证明,认定该货物为走私货物,依海关法给予该货轮罚款2万元,拘留10日,并没收上述走私货物。陈某以处罚决定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向海关总署申请复议,请求海关总署撤销该处罚决定。海关总署经复议,决定除没收走私物品予以维持外,罚款改为 1.5万元,并决定对陈某处以8日的拘留。请问: (1)陈某仍然对复议不服。陈某如果提起行政诉讼应向哪个法院提起?理由是什么? (2)如果陈某提起行政诉讼,应以谁为被告?为什么? (3)陈某是否可以不经过复议,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为什么? (4)陈某如果不经过复议,而直接提起行政诉讼应由谁管辖,谁是被告?为什么? 答:(1)陈某可以向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任何一个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第一,因为《行政诉讼法》规定,对海关处理的案件不服的,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第二,《行政诉讼法》还规定,行政案件由最初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所以在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有权管辖。第三,行政诉讼法还规定,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和行为的,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所以,海关总署所在地的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有权管辖。第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原告所在地”,包括原告户籍所在地、经常居住地和被限制人身自由所在地。行政机关基于同一事实既对人身又对财产实施行政处罚或者采取强制措施的,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公民、被扣押或者被没收财产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上述行为均不服的,既

员工行为规范是企业形象的重要体现

员工行为规范是企业形象的重要体现,是员工整体素质最直接的反映。现制定《客服部奖惩制度》以明示 一、文明办公规范要求 1.办公区域内严禁玩游戏和浏览与工作性质无关的网站。 2.上班时间内严禁看报纸、杂志、聊天、从事与工作无关的事。 3.禁止随便将外来人员带入办公区域内。 二、电话接听规范要求 1.客户服务电话响铃三声必须接起。 2.禁止用电话聊天或长时间占用电话。 3.禁止通过电话、QQ为用户提供服务过程中,未按标准用语实施,出现不当言词及语气。 三、员工仪容仪表要求 1.上班时间穿着不得体,首饰佩戴夸张,一次扣1分; 2.女员工化浓妆,涂夸张有色指甲油,一次扣1分; 3.发型蓬乱,染夸张色,梳怪异发型,一次扣1分; 4.其它违返员工仪容仪表规范要求的行为,一次扣1分; 5.接待来访者时不注意自身礼仪形象,破坏公司形象,一次扣2分; 6.办公区域内大声喧哗、争吵、辱骂、打闹,一次扣2分; 7.办公区域内奔跑、躺卧、倚靠、蹲、搂抱、搭肩等行业,一次扣2分; 8.其它违反日常接待规范的行为,一次扣1分; 四、奖励方案 1.客服员工在订单处理及浏览网站时,及时对存在失误及错误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议的,一次奖励10分; 2.提出对客服部、公司的建议性意见的,一次奖励20分; 3.接到客户来信表扬的,一次奖励50分;接到电话、QQ等形式的表扬及嘉奖的,一次奖励20分; 4.接到其他部门主管赞许的,一次奖励20分; 5.发现及时更正他人错误,避免造成损失的,一次奖励10分; 6.工作主动、认真负责,能够以团队、公司利益为重的,一次奖励20分; 五、备注: 1、1分即为2元,一经发现现场直接予以警告; 2、规范中的办公区域包含办公室、会议室以及公司所属其他场所。 3、本规范适用于客服部员工在工作区域内的任何工作时间,特别规定的除外。 4、员工日常考勤、请假、出差等行为参照《员工手册》《考勤制度》中的相关规定。 5、有关的其他员工规范要求,参照公司相关制度执行。 六、检查实施方案 1.检查部门:由客服部安排人员进行检查 2.检查时间:每日/1次 3.每日检查:每天不定时由客服主管检查员工日常行为规范 4.检查要求:每日将检查结果反馈至各组负责人处;各组在晨会及周例会上对产生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对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或处罚。

行政执法行为规范

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人员行为规范 第一条为规范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以下简称执法部门)的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人员(以下简称执法人员)开展执法检查、监督、处罚等公务时应当遵守本规范。 第三条各级执法部门负责本规范的组织实施;执法部门主要负责人是组织实施本规范的第一责任人。 上级执法部门负责对下级执法部门执行本规范的情况进行指导、监督和考核。 第四条执法人员开展执法检查时,应当向当事人主动出示文化部监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证》或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核发的执法资格证(以下统称执法证件),表明执法身份。 第五条经初步调查核实,发现当事人不存在违法行为的,执法人员应当对其配合执法检查的行为表示谢意;发现当事人涉嫌存在违法行为的,应当责令当事人立即停止或改正违法行为,并对当事人进行法制教育。 第六条执法人员不得通过引诱、欺诈、胁迫、暴力等违反法定程序的手段进行调查取证。 执法人员通过其他方式不能或难以收集了解文化市场管理信息,需要采取隐蔽拍摄、录制等特殊手段时,应当报请执法部门主要负责人同意。 第七条执法人员应当穿着文化部统一样式的执法工作服,佩带执法标志,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配套着装,穿着整齐,保持执法工作服洁净、平整; (二)执法胸牌佩戴在上衣左口袋上沿正中处; (三)穿着黑色皮鞋或深棕色皮鞋; (四)不得混穿不同季节的执法工作服,不得混穿执法工作服和便装,不得披衣、敞怀、卷裤腿、上翻衣领; (五)男性执法人员不得留长发、大鬓角,不得蓄胡须、剃光头;女性执法人员不得披散长发,不得化浓妆,不得佩戴夸张的饰物。

行政职权分类

行政职权分类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行政职权分类 一、行政许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二、行政处罚:指国家行政机关及法定授权组织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依法应当处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所给予的行政法规制裁。 三、行政强制:指行政执法机关为实现行政目的,对管理相对人的财产、身体及自由等予以强制采取的措施。 四、行政征收:指行政主体凭借国家政权,依法向行政管理相对人强制地、无偿地征集金钱或实物的行为。其种类主要包括税、费。如果本部门仅有收费权,也可以直接列为“行政收费”。 五、行政裁决: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律授权,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与合同无关的民事纠纷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行政行为。 六、行政确认:指行政机关依法对管理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或者有关法律事实进行甄别,给予确定、认定、证明(或否定)并予以宣告的具体行政行为。 七、行政给付:指行政主体在公民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或者其他特殊情况下,依法赋予其一定的物质权益或者与物质有关的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 八、监督检查:指具有行政监督职能的行政主体,根据法定的监督权限,对一定范围内的行政相对人是否遵守法律和行政规定进行监督检查。 九、非行政许可的审批:指行政机关对其他机关或者对其所属单位人事、财务、外事等不属于行政许可的审批项目。 十、行政事业性收费:指国家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事业单位等组织,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收费的项目,按照价格主管部门批准并公布的收费标准,向负有缴纳义务的行政相对人收取一定数额的货币的具体行政行为。

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履职能力

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履职能力

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履职能力

增强依法行政意识,提高依法履职能力 ——《行政执法指南》读书心得 这本书首先是做好法律事务的必需指导手册,其中包括的都是最基本的制度规范,学习之后受益匪浅。其次,它还是一本依法行政的启蒙教材,增强了我的依法行政意识,使我深入理解了行政法治原则和程序正当原则。 本书的理论知识部分直接向读者讲述了行政法的基础知识,法规制度部分则在实践层面实然的体现了行政法的核心原则,即行政法治原则和程序正当原则。 行政法治原则有两层含义。首先它强调的是在行政法律规范中要贯彻法治的精神;其次它从实体角度出发,强调行政主体的所有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范的要求。合法性原则和越权无效原则可被认为是行政法治原则的具体运用和贯彻。行政法治原则是行政法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在其现实性上则起到规范行政主体的行为、改造其不符合法治原则和精神的行为习惯和办事作风的作用,它是法治原则和法治规律在行政法上的具体体现。本书通过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为央行行政执法划出一个框架,我们的执法行为不得超出这个框架否则就是违法,就有可能导致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例如,对金融机构的吊销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在2003年人民银行和银监局分家之后,随着人民银行职能的调整,此项行

政处罚措施已经自然失效,如果我们现在对金融机构处以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则是超出行政主体的权限范围违法行政行为。行政法治原则或者说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原则对于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显然具有很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而法治在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行政法治。这就要求行政机关能够认清自身在国家法治的道路上所应承担的责任,同时在行政法律规范中体现出这个原则来。法治的道路是艰难和漫长的,法治规律就是要确立法律的最高权威,使法治的普遍性准则为全体人民所理解、接受、信仰和维护。在这种情况下,行政法治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 正当程序作为行政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同样源于它从根本上承载了现代行政程序的基本价值追求——程序正义,是确保程序正义在行政权力的运行中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具体而言,所谓行政法上之正当程序原则或简称"行政正当原则",即行政权力的运行必须符合最低限度的程序公正标准。所谓程序是指行政行为的实施所要经过的步骤、方式、顺序以及时限。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不得违反法定程序,任意作出某种行为。程序正当原则在中国这样一个行政人员的主观随意性很强,历来“重实体、轻程序”的国家,对于规范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特别是行政自由裁量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行政程序正当性有三项基

行政行为案例分析

被告:某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某省的地方性法规《XX省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办法》规定:各单位和个人不得向城镇街道和道路扔置垃圾,否则由城市环境卫生管理部门给予50至2000元的罚款。2001年,该省内的某市设立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上述法规设定的在该市的处罚权归入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2002年2月,邹某在其沿街开设的个体布行经营时,把许多垃圾扔置到街面上。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执勤人员发现,立即上前责令其清除垃圾。邹某不仅不听,反尔与执法人员大声争吵。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最后对邹某做出一个处罚决定,内容包括:(1)对邹某罚款1000元;(2)责令其当即清除垃圾。 邹某对该处罚决定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了行政诉讼。理由是:既然对我罚款了,就不得对要我清除垃圾;如果要我清除垃圾,就不得再对我罚款;否则,这属于对同一事件的重复处罚。 你认为邹某的理由是否成立? 本案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对邹某做出的一个决定,包含了两项内容: (1)对邹某罚款1000元;(2)责令其当即清除垃圾。在这里,前一项内容属于行政处罚;但后一项内容不是行政处罚,而是行政命令,即要求违法者纠正违法的命令。因此,当一个行政处罚与一个行政命令同时做出时,谈不上一事重罚,因为这里不存在“两个处罚”,只是出现了“一个处罚”与“一个命令”。正因为这样,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把包含上述两项属于不同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决定形式定名为《行政处罚决定》是不妥的,应当定名为《行政处理决定》。 我国《行政处罚法》规定任何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处罚时,它同时有权,也有义务责令当事人纠正违法。所以,在本案中,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在对邹某做出行政处罚的同时,责令其清除垃圾,是符合《行政处罚法》的要求的。

浅谈如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doc

浅谈如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加快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出台实施,法律法规更加健全,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和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执法行为越来越规范,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如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更是摆在 纪检监察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当前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一是由于基层部门缺编严重,行政和事业人员混岗使用,执法人员调整频繁,执法队伍新兵多,有的不熟悉法律、法规,不懂执法程序等;二是有的执法人员为民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方法简单,野蛮执法、粗暴执法。如城管追赶违规摆摊设点人员、强行收缴商品,工商人员面对农民入市卖菜未交管理费采取粗暴方式强行赶出市场等;三是新的政策法规不断出台,部门或系统培训少,加之自身也不注意学习,使执法人员不能准确把握和运用法律法规,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四是个别人员政治素质不高,执法动机不纯,主观上存在以权谋私思想,造成随意执法,利用职权吃、拿、卡、要时有发生;个别食品监督执法部门到小面馆吃面不付钱,证照办理 或年检中不给好处不办理或拖着不办等。 (二)、执法随意性大,处置不规范。一是重罚轻纠。一些执法部门在工作中只注重对违法违规人员实施经济处罚,而对违法行为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及采取有效措施去纠正做的不够,致使一些违法违规现象屡屡存在。如个别工商、质监执法人员对市场上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业主只罚不纠,以没收和罚款了事,而对已售出的存在严重隐患的产品不认真追查。又如一些执法部门在对超载超高车辆处理过程中,执法人员只注重罚款和卸载了事,而对加高车箱现象背后的安全隐患问题不注意追查,不督促进行拆除,不建章立制,采取措施从源头杜绝。二是随意简化办事程序。有的执法人员在执法中不严格按照规定的亮证、告知等程序执法,如县路政队对企业违规占地搭建执法中,在调查核实案件后未告知企业就采取了强制拆除。个别工商、卫生等执法人员将没收财物、停业整顿等一般程序案件作简易程序案件处理,一味图简单省事。三是随意决定处置方式。本来根据问题应办理为停产整顿的案件可以办为边整边改的案件,应办理为罚款的案件可以办为批评教育。有的政策法规处罚幅度大给执法人员的执法上带来了更大的随意性。如环保局对违法排污的处罚幅度在几万至十万元,计生部门收取的社会抚养费可以从几千元到几万元,执法人员的处 罚只要在此幅度都合法。 (三)、执行制度不严,滥用职权。一是个别执法人员以权代法。以行政命令代执法,以个别人的意见代替执法,以不规范的检查方式代替执法。对经常能为部门提供点赞助或与领导关系“好”的服务对象,全面开展的执法检查也可依个人感情和关系来决定执法方式和处罚。对关系不熟或不给好处的,则秉公执法甚至重从处理,而对有关系或给了好处的违法对象,则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网开一面,或意向性地去转转看看,走走过场,而对所谓关系不到位自身又存在违规的行业,如排污企业、煤矿企业等,本来一月搞一次的执法检查,则采取周周搞或隔三差五地查,弄得企业不得安宁,不得不为执法部门或相关领导进贡。二是由于监督政策不完善,考核体系不健全。目前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主要来自群众和服务对象,而从体制、机制、制度上监督的不够完善,还未形成一套有效的 执法监督、考核办法。 二、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对策与措施 监察机关是全面履行监督检查的机关,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要严格依照《行政许可法》和《行政监察法》,着力在教育管理,制度建设,监督检查三个环节上下功夫,才能有效 促进行政执法行为的进一步规范。 (一)要以素质教育为重点,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行政执法人员素质的好坏,决

关于公司行政人员行为规范的规定[002]

关于公司行政人员行为规范的规定(讨论稿)为了树立公司统一、规范的企业员工形象,提升企业文化,强化企业管理,规范员工行为,保障员工在生产工作中的安全与健康,公司决定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整顿厂容厂貌,展现企业风采”的工作。现将有关规定通知如下:一、所有员工着装要求 1、所有员工上班时间必须按照公司规定着装,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2、上班时间必须着公司统一发放的工作服,注意仪容仪表,穿着整洁、得体、大方。 3、员工要爱护、妥善保管好工作服,工作服须干净整洁、勤洗勤换,无污垢、汗渍及异味;。4、上班时间必须佩戴公司统一发放的工作证,并佩戴在胸前适当位置。 5、上班时间严禁穿拖鞋和拖鞋式凉鞋进入生产现场。二、男员工着装要求 1、头发梳理整齐、大方,男员工不能染头发,头发前不过眉,旁不过耳,后不盖衣领,不得剔光头,不得戴耳钉。 2、工作时间不得光膀子、穿背心及大短裤。三、女员工着装要求1、工作时间着装以保守为宜。 2、头发梳理整齐,发型(包括发式、颜色)不得太夸张,提倡化淡妆,金银首饰或其它饰物应佩戴得当。 3、上班忌穿紧身、暴露服装,如短裤、低胸衫、背心、超短裙、紧身裤,更

不可着奇装异服。 4、生产线上蓄长发(过肩)女性员工,为了保证安全工作时应将头发盘起。5、尽量避免用过浓的香水。四、处罚措施 1、以上规定,员工如有违反,第1次罚款10元,第二次记30元,第三次50元,以此类推,所有处理结果均在公告栏内全厂公示。注:如果一个月内累 计违反超过3次以上者,其本人当月考核工资为0。 2、各部门在一个月内员工违反本规定累计超过5人次或该部门(班组)员工总数20%的,该部门(班组)负责人罚款50元1次。 3、如(职、员工)因工作需要进入生产车间的所有人员,必须遵守以上规定,未遵守本规定者,按处罚措施第1条处理。五、劳动纪律(1)上班时间严禁带早餐到办公室吃,如有违者罚款20元。(2)上班时间睡觉、玩游戏、听音乐等,做与工作无关的事,如发现一次,罚款20元。(3)上班吃零食、喧哗打闹、串岗闲聊的,违者一次罚款10元。(4)办公区内严禁吸烟,如有需要必须在办公室以外或指定抽烟区域,否则,发现一次罚款200元。(5)不得酒后上班,发现一次罚款50元(应酬公司客人的除外)六、考勤管理(1)所有人员按公司所执行冬季作息时间(上午7:30-11:30;下午12:30:-17:00)上下班(财务部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