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下)

楼宇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五、中国艺术的特征

(一)得意忘言

下面我想主要讲一讲中国艺术的它的一些特征。因为中国的艺术教育刚才讲了它非常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从这个方面来讲。那么它艺术本身的特征来讲,刚才是进艺术跟它社会功能的关系,从艺术本身的特征来讲应该说中国的艺术是非常强调表意,而不是强调它的一种形式,刚才讲了其实跟这个也有关系,从孔子这儿就讲了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不是说光敲敲钟,打打鼓就是音乐了,要强调这个音乐的内容,从这个方面就形成了中国艺术的一个特征,这种特征到了南北朝魏晋时期从理论上给予了一个支撑。那么这个理论上给一个支撑,其实从玄学这儿来的,那么玄学家在解释易经的时候,这个易经里面它包含了三个方面的东西,一个就是卦象,我们看到的卦象,卦象里也包含了它的爻象,每一爻每一爻它的爻象,卦象爻象,因为它有一个象的问题,那么另外呢它还要在每一个卦的下面,对于这个卦有一个断辞,这个是有利的,这个是凶的,这个是吉的,这样一些断语,这样一些卦辞或者爻辞,这个也叫做言,言论的言,所以有象有言,象里面言里面还包含一种意义,它表达一种什么意义,比如说乾卦,它那个是六道连着的爻象,是组成的乾卦,那么它这个辞讲的是元亨利贞,这个乾卦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呢?是刚健的意思,乾卦是刚健。那么坤卦是六个断的划,中间断了六划,组成的一个坤卦,它表示的意思是什么?柔顺,所以周易里面有象,有言,有意三个内容。

那么上次曾经讲过汉代的易,易是到了汉代被人们提高到一个六经之首的这样一个地位,非常重要,汉代的周易他们比较重视卦象,汉代的易是象数之学为主的,象就是指卦象的,数是由于数的变化形成这个卦象,所以他们探讨的主要是象数之学,象数之学在刚健,乾卦刚健,刚健如果拿动物来比喻的话,什么东西是最刚健认为是马,马是最刚健,乾卦代表这个马,坤卦是代表柔顺,柔顺用动物来表示是什么?牛,牛最柔顺,所以他是这样一个对比比较,那么不很重视这个里面它是以牛来代表,而把刚健这个意义没有充分的发挥。

那么到了魏晋时期,玄学家来解释这个,你讲乾卦你不是说用马来表示它就好了,不够,你要充分的去发挥它刚健的这个意义,如果你注意到刚健这个意义的话,那就不一定是马,其他的刚健的东西都可以归到乾卦里面去,或者乾卦可以代表所有的刚健的东西,所以根本是要把握刚健这个意义,而不是把握它所代表的某一个具体的事物,这就是一个意的问题,突出强调这个意。所以这个著名的玄学家王弼就提出来了,他说象和言,卦象,这些彖辞也好,这些卦辞也好,爻辞也好,它都是出意的一个工具,都是里阐发出意来的一个工具,所以人们根本的的问题是要去掌握这个意,而不是停留在象和言之上,所以他说象意出言,言意出意,我们的目的是需要得意,所以得了意以后你可以忘言,也可以忘象,得意就可以忘言忘象,可以忘掉它,为什么要忘掉它,因为你去停留在这个言上面,停留在这个象上面,你就不可能真正得意,所以得意以后你忘掉言忘掉象,所以提出来一个重要的命题得意忘言,这个时候这样一种思潮不仅仅是王弼在解释周易的时候表达出来的。

当时许多玄学家都非常强调言外之意。言外之意也是庄子里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庄子里面其实也讲到了。玄学以周易老庄作为他们最基本的经典的依据了。所以庄子里面也讲到工具和得到的目标的关系问题,庄子里面有这样的比喻叫做筌和蹄跟鱼和兔的关系问题,就鱼网叫做筌,鱼网的目的是为了得到鱼,那么这个夹子,夹野兽的夹子叫做蹄,蹄的目的是为了夹到这个兔子,所以你如果抓到了鱼,网可以放在一边了,如果你夹住了这个兔子,夹子也可以放在一边了,你说我不注意去抓这个鱼,抓这个兔子,我还一天到晚关心这个网,你就得不到这个兔子,也得不到鱼,所以在庄子里面就有这样的话,叫得鱼而忘筌,得兔而忘蹄,所以后来这对玄学家也有很大的影响。

这就形成了中国这个思想里面强调获得意义是第一位的,而这个意义的获得也并不是说是一定的,是什么样意义就是什么样的意义。它是可以根据每个人的体会去把握它,包括诗,包括对于诗也是这样来强调的。那这种传统呢,可以说在汉代也已经提到了,董仲舒刚才问到我董仲舒的问题,它就讲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做诗无达诂,诗它指出的就是《诗经》,董仲舒指的就是《诗经》,诗无,没有,达通的达,通达指的就是大家共同的,诂是言字旁一个古代的古,就是训诂的诂,就是它的意义,字的意义,诗无达诂,就是讲诗没有一个确定的共同的一个解释。那么怎么办呢?那么也就是说这个诗可以由你每个人去体会它,所以讲到诗经里面有风雅颂,兴比赋,这个比,那么个人也可以把它通过它来进行各种的诠释、比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人说这个就是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的,

到到理学家手里就不这么看了,这个不是简单的男女爱情,这里面是后妃之德,他又蕴含着告诉你一个后妃之德,后妃就是君主的皇后,妃子等等的。所以诗无达诂,那么这种诗无达诂的精神,等等就是得意忘言一样,你把我它的意思,不要停留在语言上。所以这就形成了中国艺术上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就是前面那个讲文以载道,就是说作者创作的人,他一定要在它的作品里面来寄托他的一种志向,他的一种追求,他的一种理念或者理想,这是创造者。那么欣赏者呢?欣赏这首诗的人,他可以通过这首诗的内容,他就体会多他自己所想要体会到的东西,而这个东西并不一定就是要还原到作者他原先想要寄托在里面的一个意思。也就是不是一个单纯的考据的问题,我们考察清楚了,作者写这两句话的时候要表达哪样的意思。我们可以根据我们自己的体会去体会出它的意义,所以在中国来讲艺术上面创造者是一个创作,欣赏者同时他还是一个创作,欣赏者在这个欣赏的过程中间他还是有一个创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去进行创作,其实我们现在对于很多东西的理解可能完全离开了它原来所要的表达的意思。

其实最简单我常常讲的一个被评为中国人最熟悉的十首诗里面的一首,就是王之焕的《登鹳雀楼》这首诗我从网上看是被评为中国人最熟悉的十首诗的一首,《登鹳雀楼》这个诗大家都会说了,现在孩子们都会念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四句话,我们看这个诗的本身来讲其实是非常清楚,就是实时实地的一个描述,就在鹳雀楼上面可以看到黄河向东流,可以看到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爬到二层楼可以看到太阳要下去了,我想再看到爬三层楼看到太阳还没有下去,再下去我爬到四层楼太阳还没有下去,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看这首诗的时候,可以说是即景而生的,我们看我们现在可以完全脱离它那个即景,把它里面抽出来特别是后面两句话,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鼓励别人,它这个意义已经不是面对现实了,我们后来欣赏者把它发挥出来了。13:38 就像刚才讲的那个对联似的东西,它就是非常如实地描述了竹子的特性,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抛开竹子的描述这样一个东西,我们感受这个里面所包含的一个人的根本的品质,既要有节气又要有虚心,完全可以抛开这些。所以中国艺术里面这样一种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双重创作,就是这种强调它这个内涵而不是重于它的外在的形式,这样一种非常重要的一个特色。我们这儿讲到创作它是以立意、传神、韵味、吸引、生动作为最高的标准。你如果只是形似不能够传神的话,那不是上品。而欣赏,欣赏要得意、会心、体悟、回味无穷为最高。你如果只能看一看这幅画不错停像的,那就没有意义了。引了苏轼的一句话,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这就是中国的艺术特点。你要谈论画不能从形,从外表

看它像不像某一个东西,你如果只是追求这个那你就跟孩子一样了,儿童才是这样的。那么你说诗,这样一首歌它一定表达了什么东西,你没有在这个里面体会到别的更深层的意思,领会不到言外之意的话,那么你一定是一个不懂诗的人,所以苏轼的话很有代表的。

欧阳修也说过这样的,古画画意不画形,它很感叹,忘形得意知者寡,通过忘掉那个形而得到那个意,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太少了,这个是中国艺术的特点。

所以艺术到了高妙之处是无法言谈的,完全靠你的体悟,为什么西方人说中国人神秘主义,你说不出来的,就靠你自己去体会去,这个东西怎么体会,当然我想受中国文化熏陶的人可能这个就不是什么大事情了。他就会去体会了。

所以欧阳修还有一个后记给它当时一个很要好的诗人梅圣俞,他的诗稿后面写了一个后记,后记里面他讲到梅圣俞的诗该怎么样欣赏梅圣俞的诗,这里面他讲了两段话,一个从创作者这个角度,一个从欣赏者这个角度,诗是可以表达意志,但是诗可以用于歌唱,诗可以歌咏,虽然它写的他的诗稿的后言,但是从音乐的这个角度来讲,他说乐之道深矣,故工之善者,必得于心应于手,而不可述之言也。这个善于写诗的人他一定是得于心应于手的,这个没法用语言来讲述的。这个是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讲。那么从欣赏者,听之善,亦必得于心而会以意,听之善者他也一定是得于心而会以意,领会它的意义。不可得而言也,所以不管创作者也好、欣赏者也好,讲究的是心灵的沟通,一个是得于心而应于手,一个是得于心而会以意,而都不可以述之以言,不可以用语言交流的,这些东西非常鲜明的跟西方的很多艺术那种理论或者习惯原则是很不相同的。

(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所以这样一种精神贯彻在所有的方面,所以你比如说拿琴来讲,为什么中国的古琴被列入这个,它是传统的,实际上是一个礼乐教化里面的带有一种标志性的代表性的那样一种乐器,所以在礼记里面就讲到“士无故不撤琴瑟”,他不能够随随便便的撤掉这个古或者瑟。这个琴不在于它的外在,陶渊明他自己有一张无弦琴,没有弦的琴挂在墙上,他为什么弄一张无弦的琴挂在强上,他也这样一种观念,他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啊,你只要把握琴中的这个趣,趣就是志趣,意趣,你如果把握了琴里所包含的意趣或者志趣的话,何劳弦上声,何必要用弦上面弹出来的声音呢。这个古代很多的这种描述无弦琴无声中间的那种味道,白居易的《琵琶行》里面也有这样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所以很多东西是需要你体会出来的,在体会中间来把握,所以这种东西它都不是仅仅在外表上的,所以琴不是一种外在的东

西。

中国文人强调琴棋书画,琴棋书画这四个中间琴是第一位的,为什么琴会这样大的作用,很多琴论里面都讲到琴的作用,是什么作用呢?比如说东汉的时候有一个文献叫做《白虎通义》或者叫《白虎通德论》或者简称就叫《白虎通》,这是东汉时期汉章帝召集会议把儒家的一些治国理念、人生修养的一些理念给它规范化,使得它制度化,这个《白虎通》是儒家治国理念和个人身心修养的一个制度化的文件,在这个里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都有一种规范,对礼乐教化里面的功能都有一种说明。那么它比如说在讲到琴的时候,它说琴者禁也,琴是什么意思,禁,禁止的禁,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琴是起这样的作用,禁淫邪正人心,这大概是中国古代对于这个琴这样一个作用的一个基本的认识,也是一个共同的认识。

所以汉代很著名的一个学者蔡邕,蔡伯喈他写的《琴操》里面也是那样讲的,他说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拿佛教的话来讲回到他本来的面貌去,也就是恢复他自然的本性,不是流于那种邪淫,是用来修身理性的,一直到近代对于琴的基本的认识都是这样的。那么同样的其他的音乐也都是起这样的作用。

所以艺术它那个根本的中国艺术的根本的特征就是既效法自然,又出于内心的情感,所以用一句话画论里面的话来讲就叫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的艺术是非常重视效法自然,这个效法自然不仅仅效法自然界的山水草木,这样多姿多彩的,更多的是效法自然界所呈现出来的那种本然的状态,所以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自然”这个概念更多的或者主要的是指事物的本然状态来讲的。老子的道法自然的这个自然并不是说法自然界,而是法万事万物的本然状态。也就是非常尊重事物的本来面貌的。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自然界用什么话来讲,一般的就是用天地万物来表达的,而讲到自然呢,更主要的是指它的自然状态,本然状态,不像我们现在用自然指自然界或者自然科学,不是这样的。所以这个外师造化在自然界,但是自然界的运行自己有它自然的规律,自己的规律,呈现出一个自然的状态,中得心源,自己内心的那种情感和体验对于人生的体验,对于生命的体验更大了。

(三)依仁游艺

所以强调了要做好一个艺术,首先要做好一个人,所以北宋一位著名的画论的作者叫郭若虚的,他在他的著名的著作《图画见闻志》里面就讲多,他说我们看古代的各种各样的画,这里面创作的人都是一时的才俊,或者隐居在山林里的高士,那么这些日他们都是“依仁游艺”,所谓依仁,首先就是凭借着自己的人格品德,仁,仁义的仁,然后才游以艺的。这个

话源自论语,论语里面讲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首先要立下一个志向,志于道,立一个志向,要追求一个人生的最高的境界。这个道,人道,当然在中国这个人道,我上回讲过中国的人道是向天道学习的人道,所谓天人合一就是天道和人道的合一,那么人道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道,天道是一个什么样的道,天道就是诚,诚信的诚,因为天道它是表现出来自然的运行它是有规律的,不会说是今年是春天过了夏天,夏天过了秋天,秋天过了冬天,明年变了,春天过了以后就是秋天了,秋天过了以后才是夏天,夏天过了以后变成冬天了,它不会的,它总是四时不忒,它是讲究这样一个规律的,也就是诚信。诚者天之道,仁道要向天道学习,思诚者人之道,你志于道,就是要立下追求人道最高境界的理想,首先树立这样一个志向。

然后要依于仁,依靠的依,依于仁是什么意思呢?要有一个道德的自觉,因为儒家所讲的仁字,就是指道德的自觉,克己复礼为仁,克已就是规范自己的行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动,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视听言动都要按照礼的要求,礼的规范去做,所以克已就是规范自己的行动,规范自己的视听言动,使得它符合礼的要求,这就是仁,仁义的仁,克己复礼为仁,那么这种过程是一个自觉的过程,所以仁是一个道德的自觉。所以依仁,依于仁的意思就是我们要向天道学习,要树立一个向天道学习的志向,我们还要有道德的自觉,没有自觉不可能学习的。

还要据于德,刚才讲了首先志于道,然后据于德,这个德就是道德的德,道德的德意思就是得到的得,那么得到什么东西呢?就从天那儿得到的人的本性,天道的本性是道,然后从天道那儿得到的就成了每一个事物具体的本性,这叫做德。道是一个总的自然的本性,德是每一个事物的它的本性,叫做德。所以叫做志于道,据于德,还要依于仁,还要建立起来一个道德的自觉。

那么这样才游于艺,游,游戏的游,游于艺,去从事种种的艺术。中国古代这个艺它也不是我们现在狭义上面的艺术的艺,艺是包括所有的技艺在内,艺是指艺事,艺事跟德行,道和艺是相对的,道是讲总的原则,艺是讲任何具体的事情,所以要游于艺,也就是要从事所有的事物、事情。从事所有的事情,都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在这样的前提下。2:06 所以他这里强调不管是社会的才俊还是居住在远离社会自己在山林里面修行的高士,不管是才俊也好高士也好,他们都是依仁游艺的。都是“探赜钩深”的,所谓“探赜钩深”就是探求宇宙自然的道理,探求人生的道理,所以他们以这样一种高雅之情来“一寄于画”寄托在画上面,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用我们中国的

话来讲气韵生动。怎么才能气韵生动,首先看人品,所以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以气韵生动不是光靠你的技术可以得来的,是由于你的人品,你这种人品也就是刚才讲的欧阳修讲的得于心,得于心才能够应于手,所以人品是最重要的。

所以近代一位著名的画家,陈师曾曾经讲到文人画的特质,他说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所以他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的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情。这就是中国的艺术,它不是把技巧、技术放在第一位的,而是把作者的人品、见地、思想、学问这个放在第一位。所以不是在画里考究艺术上的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它们的意义。所以中国的艺术这样一些特点跟中国强调这个艺术的它的那种社会的功能可以说也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四)得言外之意

从理论上又得到了得意忘言、得意忘象、得言外之意这样一种思维方法的一种支撑。中国这种得言外之意、得意忘言这样一种思想应该说是在各个方面,包括我们在日常的我们也常常讲锣鼓听音,听话听声,实际上你要注意它言外之意,当然这个是从一个似乎不太好的角度来讲的,其实很多就是这个样子的,比如说读书,读书也是这样啊,读书也不一定是读得越多越好,有的时候读得越多越蠢,为什么呢?他跳出来,得言外之意或者得意忘言就是你要进得去还要出得来,只有出得来才能够把握它的精神,把握它的要点。所以我们强调不要停留在文字上面,这个跟西方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的分析哲学、语言哲学都是在文字上面做功夫的,都是通过文字来分析怎么样怎么样的。那么中国恰恰是要你透过文字去把握它的内在的东西,或者把握它的要领,或者把握它的精神。

中国佛教里面也有这个过程,原来大家翻译,怎么样来翻译呢?所以我们知道翻译里面一直存在这个问题,究竟是直译、音译还是意译,也有这个问题。直译音译往往有可能比较准确地表达它原来的话、说法,但是可能也就是很难让你去把握它的根本的思想,而意译首先译者首先对于它的原文、原本首先体验一番以后,再用他所体会到的意思给它整理表达出来、翻译出来。

那么读书也是这样,禅宗里面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六祖慧能他手底下有一个禅师,过去一直是讲法华经,讲了多少年的法华经,滚瓜烂熟,总觉得法华经的精神究竟在什么地方,把握不住,所以有一天他就问慧能,我读了那么多年法华经,我讲了那么多遍的法华经,它究竟中心意思在什么地方?我总觉得好像还是把握不住,慧能就跟他说,我也不识字,你能

不能把法华经给我念一遍,他说好,给他念一遍以后,慧能就告诉他,法华经里面讲的道理很清楚,主要讲两点,一点叫做佛为了什么原因来到这个世界上,佛是为了一个大因缘来到这个世间的,什么大因缘呢?就因为我们现在世间的人都被颠倒妄想所束缚住了,所以看不清世界的本来面貌,看不见我们人自身本来的面貌,都是颠倒看,本来都是虚幻不实的东西他都看的很实,结果就产生了分别,就有了执着,就带来了烦恼,所以佛是为了解救世人这种迷茫,这种颠倒妄想,所以来开示悟入佛的世界,让大家能够认识到佛的智慧,佛的智慧就是把这些颠倒的东西倒过来,正过来,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法华经里面讲得很清楚,佛是为了这样一个大事因缘来到这个世间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他说法华经里面讲了一个道理,佛教里面从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有各种不同的时期,人们解脱的境界不太一样,所以从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人们解脱的境界有三个不同的情况,一个叫做声闻乘,通过声闻、通过佛说法来领悟的,他证成的果是什么果,阿罗汉,就是罗汉,我们现在在寺院里面都能看出,那么有的是通过讲缘起的道理,特别讲十二因缘的道理他悟了,他得到一个果位是独觉,独觉的果位。大乘佛教起来了以后人们懂得了大乘的道理,又有了菩萨乘的了这样一个层,这样一个界位,所以佛教里从原始佛教到那个有三个不同的界位,那么这一个不同的界位是不是不同,是不是有等级的,他说法华经里面就告诉没有分别,虽然是有三个但是最终都是为了成佛,都是走新佛的境界,叫做会三归一,会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归为一乘,佛乘。法华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就这两点。那个人一听恍然大悟,慧能告诉他你三十年讲法华,你是被法华转了,让法华牵着鼻子走了,你应当转法华,你不要把它从字面上给你束缚住了,你要通过字面去把握它根本的精神,也解决我们现在讲的可能不是太确切,但是也可以,你不能教条主义的去领会,你应该活学活用。这个我想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读书的方法,所以不仅仅是一个创作欣赏,而且也是一个我们可以说在方方面面都可以接触到的运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的方法。

六、传统与创新

我想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中国的艺术品它都是让你能够反复地去欣赏,反复地去体会,去领会它其中的道理,所以同样一幅画你在不同的心情下面去把握它,去欣赏它,会得到不同的体会,在不同的年龄段去欣赏同一幅画,也会得到不同的体验。所以它这个艺术的生命力可以说是恒久的,并不是说今天看了像这个,明天一看还是像这个,后天看还是像这个,这幅画的生命力就停止在这个地方,而中国的这种艺术的精神使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品它的生命

是永恒的,它随时随地都可以给你欣赏者一个新的体验,实际上也就是一个重新创作的余地。这样就又联系到我们讲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我上一回的题目讲的在述而不作的情况下面,不断地借经典来创造新的思想,中国文化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面通过对于传统的经典不断地阐述来发展、来创造,上回我讲的是中国文化从本土文化来讲其实非常简单,三玄四书五经这几部书,三四五,三玄四书五经,去掉中间重复的、归并的实际上就九部书,但是这九本书里面后人给它阐发出众多的道理来,而众多的道理呢?又可以统领到这样九本里面最根源性的的经典里面去,所以也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既是一散为千万的,同时又是百率而一致,是这样一个众多中间有一致,一致中间又有众多,所以是一个很富于继承传统又创造新的思想,所以你不善于领会这个呢,你就会让这个经典把你束缚住了,你善于领会呢,你就会从这个经典中间创作出无数的新的思想来。

而这种在继承的基础上面的创造才有真正的生命力。离开了传承,离开了传统的创造,它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有的时候看来是老生常谈的,但是这是常谈常新的,而且也是正因为它是有生命力,所以我们才要老生常谈,如果没有生命力的话,今天谈完了明天就没有意义了,谁也不会再去谈了。所以创新的东西离开了传统,它实际上是很没有生命力的,昙花一现的东西,许多传统的东西它不断反复在谈,说明它的生命力的旺盛,而且会越谈越出新意。所以现在人不太愿意听这个东西,总要有个人的完全是个人的,特别现在又强调什么事情都要原创性,我说没有那么多的原创性,我们能够把前人的一些东西,有的是在需要不断地反复的去阐释它,因为人们过着过着就忘掉了,有的是在前人提出了一个,可能只是一个苗头,我们要让它成长起来,哪又说我既不要苗头,也不要土壤,我就可以种出一个东西来不可能的。所以这就应了佛教里面的百喻经里面讲的一个成语,我们现在常常讲的空中楼阁,空中楼阁这个故事是百喻经里面讲的说有一个人家里面盖了一栋楼,非常漂亮,三层楼,越到上面越漂亮,后来有个人看到这么漂亮,所以他也去请工人来做,他说我看到最漂亮的是第三层,我一二层不要,你光给我盖第三层,那可能吗?不可能。这空中楼阁典故的来源,就是这个典故。离开基础哪来漂亮的上面,没有。所以我们就是这样能够在传承中间,如果把中国的这样一些艺术的特征都消除的话,我想中国艺术就没有了。而这些特征这样一些,所以我觉得呢,中国的传统艺术它可以说是最深刻的传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一种精神境界,中国传统艺术最深刻传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境界和生活情趣。

那么我讲了这么多艺术的问题,是不是仅仅是艺术跟社会的关系问题,艺术自身这样一些特点的问题,其实在通过这样一些艺术的教育里面,我们每个人从这个艺术里面去体会人

生,去体会生命,它是能够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让我们去做人、做事,中国的艺术强调的是要经营布置,所谓的经营布置就是要把各种关系处理好,有无虚实,刚柔动静,远近疏密,轻重浓淡,高低缓急等等都要处理好,不要以为把这个画面画满了才漂亮,有的时候恰恰空着好,刚才我讲白居易的《琵琶行》里面此时无声胜有声,没有声音其实也是一个音节,清代有一个画家叫汤贻汾的,他在它的一篇画论里面讲,他说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也就是虚实相生。就是这个样子。所以都需要把这些布置好了,把这些经营好了,达到一个和谐的恰当的,这个才是中国人艺术的欣赏,也要对称的,中国人艺术欣赏里面要对称的,如果一边低一边高,那很不对称,看得特别特别别扭,对称的、和谐的,布置得当的,虚实浓淡都得当的这才是好的艺术品,所以像这样一些艺术中间你懂得了这些道理。音乐那也要有高低,节奏的快慢,缓急,这才成音乐,都是一个音,能成音乐吗?都是一个节奏,能成音乐吗?不可能,都要配合好了,才成一个完美的艺术品。

那么我们能在这个中间可以说体会到许多我们做人做世的道理,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常常把那些能够把政治事务处理好的,我们称他为有高度的政治艺术,能够运用这样一些艺术的经营布置去指挥战争,打好战争,我们说是军事艺术家,所以这个艺术的修养,其实不仅仅是说你懂点艺术,而是可以让你成为一个更具有智慧的人,更能够使得你做的事情达到和谐得当,而且我们可以说从另外一方面我也常常讲,其实我们有的时候要看一个人,也很简单,就看他喜欢哪些艺术品,从他的欣赏的趣味上面,我们就可以判断出这个人的他人品的高下,以及他做事的能力都可以看得出来。

所以这个艺术的精神它不是一个你会不会懂艺术,或者会不会,所以常常讲你不会画不要紧,但是你一定要能够去欣赏它,当然你会画一点更好。但是不是说追求你画得怎么样好,不可能的,但是你要懂得。所以我觉得要懂得一点中国文化精神的话,其实比较好入手的地方就是去读一点中国的历史上的那些有关于文学艺术这方面理论的著作,中国这方面多的是文论、琴论、诗话、词话、画论、书论,多的是啊。而这些里面由于我们刚才讲到的因为中国的琴棋书画方方面面,艺术的方方面面都要体现中国文化的一种最根本的人文的精神,礼教乐教的精神,在这里面可以说是集中的反映中国人的那种生活的情趣和他精神境界的追求,所以读一些这样的经典,比如说我们读不过来,我想了我们至少可以读一读中国最早的一部文学艺术的理论性的著作《文心雕龙》,可能难读一点,但是这个《文心雕龙》现在有很多很好的注解,把里面的人物都注释得很清楚,诗句也解释得很清楚,看看这个我想对于把握中国文化的那些根本的精神,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把握。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有的时候想到,因

为现在整个文化的氛围发生变化以后,我们直接由道入手是必须难的,都讲一些抽象的道理,但是由艺入手是比较容易,大家都会欣赏中国的古典诗词,古典诗词不光是念诗句,你看一些诗论,看一些词话,看一点这个东西你就会知道,中国的诗为什么这样来表达,中国的词为什么这样来写,曲论、戏曲的东西很多的,看一下这个,然后进入了艺,由艺来证道,这样来把握中国文化的精神,可以说是比较容易、比较好,因为现在的环境变化了,不是读经的时代,不是讲抽象道理的这样一个时代,环境都发生变化了。所以我就觉得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了解中国文化的特征,这种艺术的特征、艺术的特性对于我们了解传统文化有很多的好处。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艺术和设计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艺术和设计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艺术和设计的影响艺术发展到今天多元化时代,艺术作品中作品中所吸收的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因素越来越多,如何将这种具有本土化民族特色的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是现代设计的源泉,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走来,积淀成为了无可复制的特有文化体系,是现代设计的文化根基,这些传统文化根基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它保留着中华民族所共同认可的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现代设计的源泉和根基,只有依托传统文化元素,我国现代设计才具有中国特色。传统图形元素、古代书简、传统书画等在现代设计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所谓传统文化,就是社会文明在演进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色的文化,是对一个民族从诞生到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和文化。文化是一种现实形态,因人而生的,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悠久的历史,但又根据不同的时代环境和民族特点而有所不同。“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早就存在,而现在我们说的“文化”,是从西方引入的,和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是有所区别的。最初的“文”和“化”是分开的,到了西汉之后,“文”与“化”才合成一个词。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并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征的民族文化,是反映民族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中国传统元素是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形式多样的载体,这样的载体丰富多样,而这些元素在古代设计中就得到了极好的运用,如陕西历史博物馆中珍藏的唐代的三彩男装女俑,穿着的袍服是当时官宦男子的常服,服装上的纹样无疑是对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也能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以及唐代社会流行时尚中女着男装的一大特点。 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人们也习惯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因而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更容易打动国内的受众。使之对所设计的内容产生认同感。而冲过传统文化元素所带有的更能使消费者产生一中庄重、朴素、可靠的感觉。 中国传统文化汇集了历代文化的风格和特点,其中不仅有逸笔风姿的国画,还有造型乖张的民间剪纸、年画,这都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形式,在现代设计作品中无不流露出中国的传统艺术和人文特色。将这种图像寓意与现代信息的理念结合,使传统文化有了延续性,并且为我们的现代设计增添了更多的文化气息和亲和力,传达设计作品中人性化的一面。这些中国味十足的元素正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之中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与文化特色。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有大量的国外设计作品涌入我国,带来了不同风格的文化元素和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同时也为我国的设计打开了“走出去”的大门。国外设计也在积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就用景泰蓝和中国结掀起的一股国际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产生与百家争鸣;两汉时期的百家的罢黜与儒术的独尊;宋明时期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明清时期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发展四个重要的阶段。从这四个时期的内容上看,以一贯之的都与儒学有关,于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秦朝受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宋明进一步发展、明清衰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 一、“百家争鸣”思想的形成、主要成果及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方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太华办八一小学 2018年3月28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要求,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我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挖掘传承华阴域文化,打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全面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讲话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创新教育方式,丰富活动容,尊重学生认知规律,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出特色,打造品牌。 二、组织机构 我校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员中涛 副组长:娟周红亚 成员:翠萍建侠甄洁贠西玲王春艳 芬亚利宝平丽蔡晶

1.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既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又善于借鉴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博采众长。 2.坚持文化修习与人格养成相结合。既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历史人物、传统技艺等的学习,又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的核心价值观、道德规及时代价值,冶高尚人格。 3.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4.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既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关注成效,又加强各学段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容的有机衔接、次序推进。 5.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既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推动家庭、社会积极参与,形成教育合力。 四、活动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卓有成效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与践行。2018年春季开学,全面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必修课程,持续开展老腔、迷胡、剪纸、华山红拳等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 五、活动容 (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爱国、诚信、勤奋好学、

中国传统文化敬业精神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敬业精神研究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自身道德品质的完美、完善。传统文化对调动员工在职场中的积极性、保持较为持久的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培养员工立足现实、从基础做起的意识它有利于培养员工刻苦勤奋、忘我奉献的态度;它有利于培养员工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敬业精神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敬业精神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它的精华更多的体现在了中国人的性格及对待事物坚韧不屈的精神上,也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贯穿着刚柔、动静、有为与无为等一系列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有着深邃辩证精神的主线。中国文化的主流精神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这种文化精神可以追溯到中国文化最早的代表《尚书》和《诗经》中,如《尧典》里对先王“克明峻德以亲九族”、“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功业的颂扬,《无逸》中对成王尽忠尽职的谆谆告诫。《公刘》、《生民》中描写的周部落诞生之初的创业艰难等。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

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的精神,并一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 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就是于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天,一个国家只有走上现代化,国家才会繁荣富强,而实现现代化,全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天人合一”与“天人和谐”精神。中国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人和自然的关系,即所谓的“天人”关系。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传统中国人试图辩证地认识人自身与其所在的宇宙自然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努力寻求对自我命运的主动掌握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的独特而深刻的文化思考与探索。天人合一思想认为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人们应该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 由于农业耕种的需要,中国很早就有天文历算的发明,由此引发人与自然的学说。“天人和谐”精神即所谓“自然”精神,主要来源于道家学派。道家经典《老子》提出要“道法自然”,即如实地去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为的主观想象,因为天、地、宇宙来源于“道”,而“道”是自然的。道家学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中国拥有5000年的文化历史,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 家无法比拟的,一个国家要想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要 具备强盛的综合国力外,还必须保存和发扬其独具特色的 民族文化。在现代设计的实践中,如果只一味的模仿西方 设计的外在形式,而不注重本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内涵的体现,其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和“脉”将会受到毁灭性的损伤。因此在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进程中,挖掘传统艺术中的文化内涵为现代所用,是中国现代设计所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现代许多成功的设计作品,特别是被国际认可的代表中国风格的现代设计佳作,它们成功的原因,都是与立足本土、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营养分不开的。我们已经看到许多热爱本土文化,发扬民族风格的设计家,在寻求新的设计元素时,放眼到了这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他们成功地借鉴、运用民间文化的精髓形式来丰富自己的设计,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向世界人民显示了我们民族风格的当代性。这样的典范 很多:2008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设计,分别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五 行中的一种,吉祥物之一贝贝的头部纹饰使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鱼 纹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鱼”和“水”的图案是繁荣与收获 的象征,晶晶的头部纹饰源自宋瓷上的莲花瓣造型,欢欢的头部纹饰 采用了敦煌壁画中的火焰纹; 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喜相逢”图形,反 映出一种厚实的带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征,而且凤鸟两两相对,旋 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这 种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与向往的图案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表现的特色手法。而中国联通的标志,索性直接采用民间“八宝”之一“盘长”纹样,将传统艺术的图形赋予了崭新的现代意义。 此外,还有很多设计在总体风格上、局部形式上、个体图纹上,借鉴和沿用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理念,并赋予新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世界民众的公认和喜爱。 中国传统艺术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其表现形式看似无任何联系,其实是一体。出于对未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班级活动方案设计

弘扬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班级活动方案设计 一、班会主题:弘扬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二、活动背景: 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以其独有的民族特性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危机,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三、活动目的: 1、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弘扬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2、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忱. 3、让学生体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性情,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与涵. 4、发展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四、参加对象:高一(1)班全体同学与班主任老师 五、活动时间、地点 时间:2015年6月5日 地点:XXX中学 六、活动形式:情境对话、观看视频、互动交流、才艺表演、 七、活动容: 1、了解传统文化的涵与特点 2、从膳食、服装、建筑、音乐、舞蹈、诗词、书法等方面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诵读传统文化经典 4、互动交流,我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八、活动流程: (一)、情境短片:三个学生正在为艺术节开幕式紧排练:练习拳法,剑术,一会儿,走过来一个学生乙,比比画画,来回捣蛋,拽着别人教他武功,别人不理他,他继续窜来跳去,无奈之下,决定教他几招,不过有个条件,要问问他为什么练武术?学生乙不屑地说,这样就可以在别人欺负我时对付他了,还能混个大哥大当当,看谁敢跟我打。这时三个学生很生气,决定让他转变错误思想,重新认识武术精神。其中一学生讲:武术是一种传统文化,武术以“尚武崇德”为基本原则,崇尚道德修养,与人为善,宽厚处事,豁达胸怀,通过武术训练,磨练出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树立尊师爱友,诚实守诺,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一、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1、什么是文化? 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词汇,无论在口头还是在书面上,随处都可以听到和看到“文化”这个词。例如:“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姓氏文化”等等。《辞海》、《辞源》中对文化这两个字具有比较准确的定义: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叫文化。《周易》有所谓:“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可能是中国人最早对文化的论述。西方人论述“文化“要比中国人晚,但比中国古文献中的论述要广泛,要科学。 “文化”一词作为一个术语,大约要到19世纪中叶才形成。这以后,文化和文明这两个词语经常被看作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学者们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文化现象及其历史发展,给“什么是文化”做出了很多解释,其中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三种:第一种是方式论,即认为文化是一定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并非由遗传而得来的生活方式。这里包括了人们的兴趣、爱好、风俗、习惯。第二种是过程论,即认为文化是人类学习和制造的工具,特别是制造定型工具的过程,这里包含了人类智力和创造能力的不断进化,强调了文化的演进性。第三种是复合论,即认为文化是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音乐、风俗、法律以及其他种种能力的复合体,这强调了文化的熔铸性。 本文认为文化是人化,也就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及其成果,是一种活法,文化是人的生存样式。 2、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按照一般解释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各种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少有中断,总体来说变化不大,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世界同期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论深度还是广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

一个国家不同时代的艺术设计风格,总是从传统中汲取营养,与时代的需求发生共鸣,产生新的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设计形态,同样也会成为未来的传统,并在这种循环中不断变化发展。我国自加入 WTO 以来,经济全球化、文化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民族间的文化影响日益加大,科学技术发展,新旧文化观念的冲突,都影响着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变化发展,没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难以在世界立足。如何将现代文化观念与传统文化结合促进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发展,成为当代设计艺术家关注的焦点。 一、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环境艺术设 计风格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风格是指设计艺术家在 创作上总体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通过艺术形式表现为对时代文化观念的理解,反映社会大众的审美理想和价值取向。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除了受到设计艺术家个人的性格、气质等内在心理特征和独特的人生道路、生

活阅历等主观方面的原因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到深刻的客观社会因素影响。客观社会因素就包含了国家的民族文化特色、时代精神、民族特性等多方面,它们共同影响艺术家个体的性格、气质形成,进而影响艺术设计家设计风格的价值取向。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反过来还积极或消极影响着人类文化进步,与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相联系且相辅相成。 环境艺术设计是处理人、空间、环境 之间相互关系,最终为人类提供和谐环境的一门学科,从其产生发展都受到人类文化的影响。人类文化的发展总是在继承和创新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上下五千多年历史的积淀,其蕴涵丰富的哲学思想、社会历史文化观念和底蕴,它影响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养料为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变化、发展都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物质要素(社会经济、生产技术)、精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汇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汇编 (2016浙江文综,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015课标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2015安徽文综,12).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2014山东文综,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2014海南单科,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2012山东文综,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012海南单科,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2015天津文综,14).(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极为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已、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6分) 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已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教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首届中外文化艺术节计划书

首届南京师范大学 “东方红·西方蓝”中外文化艺术节计划书 “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是外国语学院乃至南京师范大学全体学生所应具有的基本素养。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一直以外语节作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然而,我们意识到,作为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学习外国文化的大学生,决不能忽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决定在外语节的基础上,与文学院联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举办首届“东方红·西方蓝”中外文化艺术节。旨在鼓励学习西方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面向21世纪的复合型人才。 一、主办单位: 学生工作处、校团委 二、承办单位: 外国语学院、文学院 三、活动时间: 2006年12月至2007年6月 四、活动内容: 分为“国学篇”、“外语篇” 五、活动形式: 文艺演出、知识竞赛、读书节、艺术展、比赛等 六、前期宣传: 制作宣传画册、海报、横幅等,悬挂、张贴于校东南西北四个区及教学楼间 七、组委会成员名单 总顾问:陈章龙 顾问:黄军伟陈中建李莉罗秀山周燕 主席:彭海管红星 副主席:蒋其琴刘更生 指导教师:季璇胡明波 策划团: 外院:戴春华高帅阎耀宗周英杰陆遥张海波徐晗 文学院:朱乐川徐磊陈秀君吴建辉王栩熊轶佶牛日俊 宣传组: 外院:阎耀宗颜冰沁刘俊英 文学院:陈秀君 材料组: 外院:戴春华应超敏

文学院:吴建辉 节目组: 外院:高帅周英杰张海波陆遥 文学院:熊轶佶 办事处: 外院:徐晗吕小镭 文学院:牛日俊 财务组: 外院:刘金 文学院:王栩 八:具体内容: ●首届南京师范大学“东方红·西方蓝”中外文化艺术节开幕式: 时间:2006年12月5日晚6:30 地点:J6音乐厅 内容简介:以对比的形式体现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西方文化的浪漫情怀。 节目单初拟: 第一篇:中外比拼秀 1、太极拳表演VS跆拳道表演 2、民俗歌曲、民歌演唱(黄梅戏等)VS英文歌曲 3、民族舞蹈(如扇子舞)VS街舞或拉丁 4、中文诗歌朗诵VS英文经典诗歌朗诵如a red red rose 5、民族乐器VS西洋乐器 第二篇:当孔子遇上沙翁 6、一段COSPLAY 类似小品 第三篇:共享一个世界 7、书画现场展示,体现世界共同进步的主题 8、语种联唱 国粹篇 1、“不可遗失的美好”戏曲文化艺术周: 活动内容与形式: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戏曲艺术展示;二是戏曲知识讲座。 活动时间:2006年12月中旬 活动地点:待定 主办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外国语学院 活动流程:1、前期宣传:制作展现中国戏曲知识的海报、展板; 2、艺术展示:请戏剧团(如昆剧团)展示戏曲艺术,让同学们直观地了解此种戏曲,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3、举办讲座:在对此种戏曲形成初步兴趣的基础上,请戏剧团(如昆剧团)专业人士对此中国即将流失的戏剧文化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具体的介绍,让同学们对戏剧文化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提高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4、以班级为单位,对这项艺术进行深入讨论、研究,可以以ppt等多种形式,展示讨论结果。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

传统文化与学校诚信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嘉兴高级中学薛万霖王永平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其实质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而其中“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规范、道德的基石,是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一种人格境界。 一、用传统文化解读诚信 《说文解字》对诚信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前者却是“从言成声”而后者则是“从人从言,会意”。其中如果说前者是自信的话,那么后者便是他信、为他人所相信或信任。由此可见,所谓“诚信”其实乃是两个词并分别包含着对己与人、或我与人两个面相上的要求,即对己曰诚,对人曰信。诚信就是要诚实、诚恳,就是真实不欺,开心见诚。韩非子曰:“巧诈不如拙诚”;管子说:“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屈原说:“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宋代程颐说:“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诚信就是要言行一致。韩非说:“内外相应,言行相称。”墨翟说:“言不信者行不果”诚信就是要守信、有信。“孔子云:“诚者,乃做人之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刘向说:“人背信则名不达。”晋朝隐士畅泉说:“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朱熹说:“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诚信就是要“真”,庄子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诚,是中国文化的“魂”,是国人的共同理想和价值取向。孟子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在这里,诚不但是天道本体的最高范畴,也是做人的规律和诀窍。荀子发挥了“诚”的思想,指出它为“政事之本”。他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在《礼记·中庸》里,“诚”成为礼的核心范畴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至诚如神,有了诚笃的品德和态度,就可以贯通多种仁义道德,成己成人,甚至能够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只化育而与天地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大学》把“诚意”作为八条目之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诚”成为圣贤们体察天意,修身养性和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宋代周敦颐进一步认为“诚”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把包括诚实在内的“诚”看作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的基础和各种善行的开端。程颐更为直截了当地说:“吾未见不诚而能为善也”其见解入木三分。孔子认为,“信”是“仁”的体现,他要求人们“敬事而信”。他说:“信则人任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和孟子都将“信”作为朋友相交的重要原则,强调“朋友信之”,“朋友有信”。而历代当权者大都将“信”作为维护秩序的重要工具。《左传·文公四年》中说:“弃信而坏其主,在国必乱,在家必亡。”《吕氏春秋·贵信》对社会生活中的信与不信之后果,作了淋漓尽致的剖析:“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会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忧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不贞。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汉代董仲舒将“信”与仁、义、礼、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鉴赏

班级:B08811 学号20084081101 姓名:卢婷 中国传统文化自我鉴赏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正文: 没上《中国传统文化鉴赏》课之前,就只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传统文化。至于具体的传统文化有哪些方面的历史就不太清楚了。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中国传统文化酒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又同时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酒可以分类为:宴会酒、饯行酒、友谊酒等。人世间有了酒,人类的生活便丰富多彩了,人类的历史便斑斓多姿了,茫茫尘寰便增添许多有趣的风景,短短人生便增添许多悠长的滋味。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文化》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浩荡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年年岁岁的摸爬滚打,所环绕的,无非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氛围。中华文化,左右着我们的一言一行,串联这历史上的点点滴滴。中国民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班会 (1)

传统文化主题班会设计 一、班会主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二、活动背景 大众传媒对中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视。电视、电脑和网络游戏中的那些虚幻的爱情,暴力和血腥的场面,崇尚武力、崇尚金钱的价值取向,以及大量粗制滥造的影视作品,对中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中学里,学生学的科目多达十几种,对传统文化的涉及少而又少。偶尔涉及,也是以古文的形式出现。我们有的中学生、甚至于大学生,必须经过翻译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再怎么发展,也只能成为别人的文化附庸;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再怎么粉饰,也只能是一盘散沙。 三、活动目的 1、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孕育学生的文化底蕴。 2、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忱。 3、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四、活动形式主题班会、情境对话、才艺表演、通读传统经典。五、活动内容 1、观看《百家讲坛》中于丹老师讲《论语》的片段 2、传统文化知识竞答 3、诵读传统文化经典六、活动过程 (一)、情境短片:三个学生正在为艺术节开幕式紧张排练:练习拳法,剑术,一会儿,走过来一个学生乙,比比画画,来回捣蛋,拽着别人教他武功,别人不理他,他继续窜来跳去,无奈之下,决定教他几招,不过有个条件,要问问他为什么练武术?学生乙不屑地说,这样就可以在别人欺负我时对付他了,还能混个大哥大当当,看谁敢跟我打。这时三个学生很生气,决定让他转变错误思想,重新认识武术精神。其中一学生讲:武术是一种传统文化,武术以“尚武崇德”为基本原则,崇尚道德修养,与人为善,宽厚处事,豁达胸怀,通过武术训练,磨练出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树立尊师爱友,诚实守诺,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达到修身养性的作用,你没看见“武”字拆开是“止戈”,就是停止干戈……学生 乙蹲马步,只叫苦,嘴里不停地说,什么文化,还传统,都什么年代了,哪还有那么多的传统传统文化,OUT了,三个学生一气之下,决定带他见识一下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走进班会现场。(二)、你好,传统文化 1、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2、我是传统文化的代言:出示图片,过新年,奥运会会徽、中国结、剪纸等,请形象代言人展示。 3、小品:《如此节日》认识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受到冷落的现状,引发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寻找传承、拯救传统文化的途径。(三)你好,魅力华夏。 1、学生传统文化才艺展示:在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的背景衬托下,几名学生吟诵诗词经典,同时有学生在剪纸;有学生在书法,有学生自创中秋诗,有学生背诵弟子规,还有的学生在编中国结。曲终,学生展示作品,并做简洁说明。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着不可抵挡的神奇魅力。从定义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来说,我们不能不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因为它涵盖了中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体现出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一、我所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我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取一个“和”字即足矣。中国人身上的品质,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可以用这个“和”字来阐释。这个“和”的精神中也有着浓重的哲学意味,自古以来诸子百家的理论都注重一个“和”,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根本都是“和”为最根本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用阴阳五行、太极八卦来解释着世间万物的变化。这是最朴素的世界观同时也是最朴素的人生观。中国人思想中最为讲究的就是平衡,这种平衡是由内及外的,包括着自己内心的平衡、内心与身体的平衡乃至自己与世间万事万物的平衡。虽然阴阳五行并无科学依据,但是确实很有道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它们之间能够保持“和”也就是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时,世间万物也就能欣欣向荣,而当阴阳不和之时则万事不顺。阴阳两个概念涉及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医、武术等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无不透露出阴阳的思想,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中也同样如此。阴阳调和则是传统文化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是“中庸”,如同中国古代铜钱一般,外圆内方。“中庸”最早见于《论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我理解的中庸之道则是一种平和的态度,不挣扎亦不平庸,从容而淡定。为人处世不偏激,同时有自己的原则、有所坚持。这正是一种内心与外界的平衡,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就是内心与外界的“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体现出了“和”的思想,修身是自身内部的“和”,是一种对于“和”也就是内心平衡与个人能力平衡的不懈追求。齐家则是指小环境的“和”,也是自己与身边环境的“和”,有内心的平衡来影响并带动小环境的平衡。治国则更大一层次,而最终的平天下则是最高的平衡境界:由内及外、循序渐进的来逐步完成自身的平衡直至自身与外界的平衡。许多国学大家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自己的理解,但是我不敢苟同,诸如自强不息、忠孝传家等等精神在我看来是中国人追求“和”的体现。所以我认为“和”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精神与精粹。围绕“和”这一核心才衍生出许许多多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德,然后被放射到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流传至今。这个“和”字所体现出的思想包括了“天人合一”、

艺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论文

艺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论文 摘要: 由于历史原因,今天的艺术教育与传统的“圣贤”教育之间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回视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已有些陌生,更不知其是“本有的家珍”。今天的艺术教育中存在着“重技艺,轻人文”的现象。如果艺术教育仅仅停留在教授唱歌、画画的层面上,是难以完成其使命的,必须回过头来从已被扬弃的,被误认为封建的、过时的传统文化中吸取更多的营养来填补今天艺术教育的空洞。 关键词: 艺术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师道孝道经典内学 当代中国的艺术教育,应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这块土壤。这是艺术教育发展、成长的源泉,离开它,艺术教育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各种不同的艺术教育模式,不管是舶来的,还是本土的,无论是学习、继承还是发展,我们本身应具有一个较高的视点去评判。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否则舶来的东西就难辨良莠,或导致另一个结果,即盲目地排外而妄自尊大。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出现了偏颇,即重技艺而轻人文。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与传统的人文教育产生了严重的断层,这足以导致人的精神领域极其浅薄与苍白,加之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介入,我们正在加速度地蜕变为“香蕉人”,而我们的艺术教育也增加了“功利”与“竞争”的倾向。过分重功利就会轻仁义,人与人的过度竞争会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国与国的过度竞争最终的’结果将是共同毁灭。 一、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比较 近现代西方注重的是科技教育。在科技进步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犯罪率上升、环境污染等。核能的开发本来是可以造福于人类的,但我们今天却随时都要遭受核战争的威胁。因此,人们形容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盲目地发展科技无异于盲人骑瞎马。 近现代西方注重的是竞争教育。孩子从小就被灌输竞争意识,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而中国传统的教育是教人礼让、互助合作、共存共荣。中国古人并非不懂科技,但更懂得科技发展的弊端,因此,大力提倡发展人文教育,认为这样,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当前是科技发展的时代,我们无意开历史的倒车,只是尽可能地让科技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状态。科技好似一匹野马,需要一名睿智的骑手去驾驭。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方面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并非基于一种民族情结去赞美和宣扬自己的文化,也并非基于一种复古的情结而厚古薄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集称为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的演变 演变线索:春秋(孔子建立)——战国(孟子,荀子发展,蔚然大宗)——秦朝(焚书 坑儒,遭到打击,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西汉武帝(董仲舒改造,正统思想,汉初采用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魏晋南北朝(佛道盛行,面临挑战)——隋唐(三教合一)——宋明(冲击融合形成新体系理学)——明清(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位的原因:是否顺应了时代发展及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巩固统治的需要 孔子孟子荀子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经济基础变化→上层建筑变化→意识形态变化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见教材 百家争鸣的意义: (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儒家: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董仲舒改造儒学: 无为而治”(道家)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表现-----休养生息政策 影响-------积极影响:经济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强盛 ------- 消极影响:潜伏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严重;边境匈奴问题。 有为”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传统文化活动方案(成名)

大连枫叶职业技术学院“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实施方案 为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丰富德育内涵、增强育人效果,以学院“十三五”发展为契机,培养广大师生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构建我院具有内涵和特色的校园文化,现就我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为指导,打造我院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将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充满人文气息的谦谦君子之地。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推动学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全院师生的精神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营造良好的校园秩序和文明环境,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内涵,促进学院全方面和谐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将学院德育工作落地生根;通过深化校园文化内涵,构建适宜学生成长的和谐环境;通过实践体验,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使其情感得到升华,行为得到内化。 三、组织机构: 组长:申院长 副组长:高成林 组员:成名聂俭丽吕运福张淑萍 四、阶段性分目标: 第一学期:以忠贞爱国、精忠报国为主线,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爱集体的思想教育。围绕校规校纪加强服从守纪和文明礼仪教育,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让学生明辨是非、知耻明理、知耻改过、自尊自爱、自尊自重。让学生懂得:一个人无论在家、在学校、在任何一个群体,还是在社会、在国家、乃至全世界,都需要有一种服从“规章”、“规则”、“法律”、“大局”、“真理”的意识。要求学生从遵守校规校纪开始,逐步养成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国家法规的自觉性,从为他人多做好事、为班级多做贡献开始,逐步养成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道德观念。重点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将“四个文明”标准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创建文明校园。 第二学期:围绕传统文化中“自强自立、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等精神内涵,结合社会实践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深入挖掘学生实践的收获和感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投身社会、锻炼自我、砥砺前行。 第三学期:教育学生拥有感恩的心。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为主线,培养学生真情实感、知恩图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