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利用DEM确定耕地坡度分级技术规定试行

利用DEM确定耕地坡度分级技术规定试行

利用DEM确定耕地坡度分级技术规定试行
利用DEM确定耕地坡度分级技术规定试行

利用DEM确定耕地坡度分级技术规定(试行)

1 范围

本规定规定了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确定耕地坡度分级的目的、内容、方法、指标、流程、成果及要求等。

本规定适用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利用DEM制作坡度图和确定耕地坡度分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定的引用而成为本规定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定,然而,鼓励根据本规定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定。

TD/T 1014-200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TD/T 1016-2007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TD/T 1016-2003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

CH/T 1008-2001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数字高程模型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底图生产技术规定

3 术语

3.1 数字高程模型,简称DEM

它是定义在X、Y域(或经纬度域)离散点(矩阵或三角形)上以高程表达地面起伏形态的数据集。

3.2 格网

与特定参照系相对应的空间的规则化棋盘状布置。

3.3 格网单元

用来表示栅格数据的最小单元。

3.4 坡度

表示地表面该点在特定区域内倾斜程度的一个量, 定义为水平面与局部地表面之间的夹角。

3.5 坡度栅格数据图

利用DEM数据,通过数学模型计算每个格网坡度值,形成的坡度栅格数据。

3.6 坡度分级图斑

由同一坡度级界线构成的封闭单元。

3.7 坡度分级图

依据坡度栅格数据图,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规定的耕地坡度分级,对地面坡度进行分级,形成覆盖完整调查区域的坡度分级数据。

3.8 耕地坡度分级图

根据坡度分级图,赋予不同类型耕地图斑对应的坡度级,并着色形成的专题图。

4 总则

4.1 目的

全面查清不同坡度分级耕地的分布,计算不同坡度分级和类型耕地的面积。

4.2 组织形式

省(区、市)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制作本辖区的坡度分级图,县级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将坡度分级图与耕地图斑叠加,确定耕地坡度级,并制作耕地坡度分级图。

4.3 DEM选择

采用最新的1:1万或1:5万DEM。

选用的DEM原则上应能够反映本地区的地貌特征,地形地貌复杂破碎地区宜选用1:1万DEM。

4.4 比例尺

耕地坡度分级图比例尺应与当地农村土地调查比例尺一致。

4.5 数学基础

数学基础应与农村土地调查保持一致。 4.6 补充规定

省(区、市)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可根据本规定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补充规定。 5 资料收集 5.1 DEM

收集测绘主管部门生产的最新的DEM ,或根据相关测绘标准要求组织DEM 生产。收集或生产的DEM 原则上应通过省级以上测绘产品质检部门的验收。 5.2 行政区域调查界线

与农村土地调查所采用的行政区域调查界线一致。 6 技术路线及流程

应用DEM ,逐格网计算坡度,进行坡度分级和相关数据处理,生成坡度分级图,将坡度分级图与耕地图斑叠加,确定耕地图斑的坡度级,作业流程见图1(略)。 7 生产坡度分级图 7.1 DEM 预处理 7.1.1 数据检查

对DEM 的质量、完整性等进行检查。 7.1.2 数据转换

对DEM 不符合调查要求的数据格式、坐标系统、高程基准、投影带等进行转换。 7.1.3 拼接

将标准分幅DEM 拼接覆盖完整调查区域(省级或分县或分区域)。 DEM 拼接图格网尺寸与调查区域主比例尺DEM 格网大小应一致。 7.2 坡度计算 7.2.1 坡度计算公式

22)()(

)(y z

x z P tg ??+??=

坡度计算公式:

式中 分别表示x ,y 方向的偏导数,P 为坡度。

图2 DEM 3×3 局部移动窗口

图2中G 表示格网尺寸。ei (i=1,2,…,8)分别表示中心点e 周围格网点的高程。 7.2.2 生成坡度栅格数据图

利用坡度计算公式计算出每个格网的坡度值,生成坡度栅格数据图。计算时采用3×3窗口(见图2),利用坡度计算模型(见下表)计算坡度值。各地应根据调查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选取符合本调查区域的坡度计算模型。

7.3 坡度分级图

将坡度栅格数据图进行分级并做矢量化处理,形成坡度分级矢量数据,即坡度分级图。

7.3.1 主要内容

(1)对坡度栅格数据图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中规定的耕地坡度分级要求进行分级,生成坡度分级栅格数据图;

(2)对坡度分级栅格数据图进行矢量化,生成坡度分级矢量化数据;

(3)对矢量化数据进行图斑综合、界线平滑、拓扑重建、数据裁切等处理。

7.3.2 基本要求

(1)将图上面积小于30mm2的坡度分级图斑按坡度级就低不就高原则并入邻近图斑。地貌复杂地区(如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最小上图面积可适当降低,以反映其特殊地貌特征。

(2)将宽度小于或等于1个格网的线状坡度图斑按平均配赋原则合并至相邻图斑中。

(3)坡度分级矢量数据的图斑界线与坡度分级栅格数据空间位置偏移一般不超过1个格网,最大偏移量不得超过2个格网。

(4)分县、分区处理的坡度分级矢量数据,须进行接边处理,接边限差不得超过2个格网。

(5)坡度分级矢量数据的属性结构见附录A中表A.1。

(6)以县级行政调查区域为基本单位管理坡度分级矢量数据。

8 确定耕地坡度分级

8.1 确定方法

县级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省级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制作的坡度分级图,在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中,将坡度分级图与地类图斑叠加,确定耕地图斑的坡度级,并在地类图斑层中对耕地图斑赋耕地坡度级属性(见附录A中表A.2)。

8.2 要求

(1)原则上不能打破调查的耕地图斑界线,每个耕地图斑确定一个坡度级;

(2)当调查的耕地图斑涉及两个以上坡度级时,面积最大的坡度级为该耕地图斑的坡度级;

(3)当耕地图斑面积较大(如从山顶到山底为一个图斑)、含有两个以上坡度级时,且各坡度级耕地面积相当时,可参照坡度分级界线,依据调查底图(DOM)上明显地物界线,可将该耕地图斑划分为两个以上不同坡度级的图斑。

(4)对于破碎耕地,其整体视为一个图斑,按上述要求确定坡度分级。

(5)当DEM存在缺陷时,应通过其他手段补充、完善,确定耕地图斑坡度级。

8.3 编制耕地坡度分级图

8.3.1 基本方法

以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对耕地图斑赋予确定的耕地坡度级,生成耕地坡度分级图。

8.3.2 编制要求

(1)耕地坡度分级图的比例尺与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比例尺一致。

(2)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层,保留地类编码或符号、地类图斑界线,对耕地以外地类图斑不赋色。

(3)耕地坡度分级图是对地类图斑层中耕地图斑,按耕地坡度级属性字段中的坡度级分别赋色,耕地坡度级按附录B图式图例要求表示。当耕地图斑为梯田时,该图斑中加注字母“T”表示,如:Ⅲ-T表示耕地坡度为3级的梯田,坡耕地不加注字母。耕地图斑的图斑编号、地类编码等与土地利用现状图一致。(4)图幅左下角注明主要资料来源和时间、数学基础等信息,图幅右下角注明编制时间。

9 成果

9.1 坡度分级图成果

9.1.1 县级坡度栅格数据图

坡度分级栅格数据图作为中间成果应单独整理保存,用于检查验收使用。

9.1.2 县级坡度分级图(矢量数据)

9.1.3 县级坡度分级元数据文件

依据生产情况,制作坡度分级矢量数据元数据文件,内容见附录C。

9.1.4 技术总结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

(1)任务来源;

(2)资料收集与分析:DEM的来源、格式、比例尺、质量和完整性等;

(3)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法:采用的软件、数学模型、计算方法等;

(4)作业流程;

(5)质量控制:检查内容、检查结论等;

(6)成果说明:数学基础、指标、数据格式、文件名等;

(7)遇到的问题与处理方法、遗留问题等。

9.2 耕地坡度分级图成果

9.2.1 耕地坡度级数据

土地利用数据库中,赋予耕地坡度级属性的地类图斑层。

9.2.2 耕地坡度分级图

依据耕地坡度级制作的耕地坡度分级图。

10 检查验收

10.1 坡度分级图

10.1.1 内容

(1)成果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2)采用的DEM是否符合规定;

(3)作业流程是否符合要求;

(4)坡度分级是否正确;

(5)坡度分级图斑综合取舍是否符合要求;

(6)坡度分级图斑界线与坡度栅格数据图套合误差是否在限差范围以内;

(7)坡度分级图矢量数据是否按要求进行接边;

(8)文字报告内容是否齐全,表述是否清楚。

10.1.2 要求

生产单位对各个生产环节中间成果及最终成果进行100%检查。省(区、市)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抽查和验收,抽查比例不得小于10%。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省级验收合格基础上进行抽查确认,具体抽查确认视情况单独进行或与农村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同时进行。

10.2 耕地坡度分级图

10.2.1 内容

(1)耕地坡度分级方法是否正确;

(2)耕地坡度分级属性结构、属性值是否正确;

(3)数据拓扑结构是否正确;

(4)耕地坡度分级图编制是否符合要求。

10.2.2 要求

耕地坡度分级图成果的检查验收按照农村土地调查要求,与农村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同时进行。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坡度分级要素属性表

表A.2(续)

坡耕地治理编制规程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编写提纲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编写提纲 本提纲是针对以项目区为单位编制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以县为单位且包括多个项目区时,应以项目区为单元进行设计,并由多个项目区汇总形成,各项目区实施方案作为附件。 原则上,实施方案应按图斑进行逐一设计,达到初步设计深度以指导施工。对地形地貌相对简单的项目区,可以典型设计为基础进行实施方案编制,施工阶段再按图斑逐一进行施工作业设计。 1 综合说明 1.1 项目背景 简述项目来源、规划依据、工程地理位置、编制过程等。 1.2 建设的必要性、任务和规模 简述工程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确定的建设任务、目标与规模。 1.3 工程区概况 简述工程区自然概况、社会经济技术情况、坡耕地现状及其治理情况。 1.4 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 简述工程设计原则、深度、工程措施及总体布置。 1.5 施工组织设计 简述工程施工条件及进度安排。 1.6 监测及技术支持 简述效益监测及技术支持内容。

1.7 工程管理 简述工程建设期和运行期管理模式。 1.8 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方案 简述投资概算的编制原则及依据、工程总投资和资金筹措方案。 1.9 效益分析 简述效益分析的结果。 附表1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特性表 附图1 项目区地理位置图

2 项目背景及设计依据 2.1 项目背景 简述项目的来源,实施方案编制过程和背景情况。 2.2 设计依据 说明措施设计所依据的标准、规范、规程及国家和当地相关规划等。并说明相关数据的来源。

3 建设的必要性、任务和规模 3.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从人口分布、土地利用现状、坡耕地分布、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人均基本农田、人均拥有粮食、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人均收入等方面,论述开展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2 建设目标 从坡耕地治理程度、水土流失治理程度、土壤流失控制量(保土量)、人均占有基本农田、增加粮食产量、增加人均收入等方面,提出定量或定性的项目建设目标。 3.3项目区选择及建设规模 3.3.1 项目区选择 简述项目区选择的原则及项目区选取情况,并对项目区位置、范围、面积及坡耕地面积进行说明。并简述项目区(工程涉及的乡镇)自然情况、社会经济、土地利用、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情况。 3.3.2 建设规模 论述坡耕地工程建设规模。说明梯田建设规模,小型配套工程(包括蓄水池、水窖、截排水渠、涝池等),田间道路(尽量路渠结合,宽度控制在3米左右)、林草措施数量等。不同区域情况可能略有差异,应结合项目区实际论述项目建设规模。 附表2 项目区社会经济情况表 附表3 项目区农村产业及产值结构情况表 附表4 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表

二调与土地规划分类对应表

二调与土地规划分类对应表 附录C-4 “二调”土地分类与土地规划分类对应关系表 “二调”土地分类土地规划分类 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二级类一级类代代代类别代类别名称类别名称类别名称代码类别名称码码码名称码 011 水田 01 耕地耕地 11 012 水浇地 013 旱地 021 果园 02 园地 022 茶园园地 12 023 其他园地 031 有林地 03 林地 032 灌木林地林地 13 农用033 其他林地 1 地 041 天然牧草地 04 草地牧草地 14 042 人工牧草地 10 交通用地 104 农村道路农村道路 152 114 坑塘水面坑塘水面 153 水域及水利其他农用11 设施用地 117 沟渠农田水利用地 154 地 15 122 设施农用地设施农用地 151 12 其他土地 123 田坎田坎 155 051 批发零售用地城市 211 052 住宿餐饮用地 05 商服用地建制镇 212 053 商务金融用地集镇 213 054 其他商服用地

城市 211 071 城镇住宅用地建制镇 212 07 住宅用地集镇 213 城乡建设建设072 农村宅基地 21 2 村庄 214 用地用地城市 211 交通运输用10 103 街巷用地建制镇 212 地集镇 213 城市 211 建制镇 212 12 其他土地 121 空闲地集镇 213 村庄 214 续附录C-4 “二调”土地分类与土地规划分类对应关系表 “二调”土地分类土地规划分类 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二级类一级类代代代代类别名称类别名称类别名称代码类别名称类别名称码码码码 081 机关团体用地 211 082 新闻出版用地城市公共管理与公083 科教用地 08 建制镇 212 共服务用地 084 医卫慈善用地集镇城乡建设用地 21 213 085 文体娱乐用地086 公共设施用地 087 公园与绿地 城市 211 061 工业用地建制镇 212 独立建设用地 216 盐田 233 其他建设用地 23 06 工矿仓储用地 062 采矿用地采矿用地 215 211 城市城乡建设用地 21 212 063 仓储用地建制镇 216 独立建设用地建设用地 2 公共管理与公风景名胜设施风景名胜设施08 088 231 共服务用地用地用地 091 军事设施用地其他建设用地 23

土地调查方法

几个重要问题的处理 1.关于耕地坡度分级 为了评价耕地质量、测算田坎系数,需要对耕地坡度进行分级。耕地坡度指耕地所处位置的地面坡度。根据《规程》,耕地分为小于或等于2度、大于2度小于或等于6度、大于6度小于或等于15度、大于15度小于或等于25度、大于25度五个坡度级。 每个坡度级再分为梯田和坡地两种耕地类型。其中,耕地类型由外业调查确定,耕地坡度级根据数字高程模型(DEM)测定。全国土地调查办提供1:5万DEM供各地使用,或使用已有的1:1万 DEM,由此生成坡度图。将坡度图与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叠加,确定耕地图斑的坡度级。进行坡度分级时,一般不打破图斑界线,一个图斑确定一个坡度级。当一个图斑含有两个以上坡度级时,一般以面积大的坡度级为该图斑坡度级。当一个耕地图斑面积较大、含有两个以上坡度级,且不同坡度级之间的界线明显时,可将该耕地图斑划分为两个以上不同坡度级。 坡度图由省级土地调查办公室统一组织制作。 2.关于田坎系数测算 田坎系数测算的基本要求是:省级土地调查办公室统一组织测算本省田坎系数,测算结果是检查验收内容之一;只测算坡度(地面坡度)大于2度的耕地田坎系数;田坎系数按耕地图斑扣除,不允许以

村、县等为单位扣除;一次土地调查时测算的田坎系数,经过检查资料完整、符合《规程》要求的,可继续使用。 省级土地调查办公室应制定本省(区、市)的田坎系数测算方案,根据《规程》提出具体方法和步骤,报全国土地调查办审批。 3.关于“批而未用”土地的处理 已具有完整、合法用地手续,而没有实质性建设(以施工人员进入、工棚已修建、塔吊等建筑设备已到位、地基已开挖等为标志)的土地称为“批而未用”土地。“批而未用”土地按建设用地调查。调查时,按提供批地文件,确定其位置、范围和地类。对“批而未用”土地,在数据库中单独表示、统计面积和逐级汇总,掌握“批而未用”土地的位置、面积等信息。 4.关于违规违法用地的处理 对于违规违法用地,本次调查按现状调绘。 基本方法 基本农田调查按下列步骤进行:收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基本农田划定图件或档案、基本农田调整图件和依据,及其他涉及基本农田的资料;对基本农田地块界线进行矢量化,或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直接标注基本农田信息;依据有关数据库标准,将矢量化的基本农田地块界线、或标注信息及有关属性,作为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一个数据层,按不同行政区计算各级基本农田总面积和分地类的面积,并

坡度提取(源自培训材料)

见培训《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培训教材》P140页 耕地坡度分级是反映耕地地表形态、耕地质量、生产条件、水土流失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耕地坡度是调查的重要内容。根据耕地所在地面坡度,耕地分为五个坡度级,即≤2°的为Ⅰ级、2°~6°的为Ⅱ级、6°~15°的为III级、15°~25°的为Ⅳ级、>25°的为Ⅴ级,坡度级上含下不含,其中Ⅰ级视为平川,除Ⅰ级外,每个坡度级耕地又分为梯田和坡耕地。土地详查时,确定耕地的不同坡度分级,是将耕地图斑转绘在地形图上或套合地形图,利用坡度尺和耕地图斑内等高线疏密程度,人工逐图斑量算其坡度分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本次调查中,采用1:5万或更大比例尺数字高程模型(DEM),套合土地利用现状图,自动量算的方法确定梯田、坡耕地的耕地坡度分级。利用DEM量算耕地坡度分级方法和要求详见2.18章。当同一图斑含有不同的坡度级时,一是以主要(面积>60%)的坡度级确定该图斑坡度级;二当某一耕地图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主要坡度级面积比例相当,并且之间的界线明显时,可将该耕地图斑划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坡度级的耕地图斑。但尽可能不要分的过细,使图斑破碎。 2.18利用DEM确定耕地坡度等级 2.18.1 耕地坡度量算方法概述 耕地坡度调查是农村土地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坡度是评价耕地质量的主要指标,也是衡量土地利用是否合理的一个关键因子。准确掌握坡耕地数量、质量及其空间分布,对制订农业发展战略、实施国土资源整治和开发,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村土地调查将耕地坡度划分为≤2o、2o-6o、6o-15o、15o-25o、>25o等5个级别,耕地坡度可通过1:1万地形图坡度尺直接从图上量取,也可采用DEM量取。目前耕地图斑坡度量算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外业目测法。由调查员目测实地坡面或所携地形图上与耕地图斑对应的部位,估计并记录耕地图斑的平均坡度或坡度级。 (2)坡度图法。室内从地形图勾绘坡度图,将其与土地利用图迭合,测算各耕地图斑的坡度或坡度级。

利用DEM确定耕地坡度分级技术规定试行

利用DEM确定耕地坡度分级技术规定(试行) 1 范围 本规定规定了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确定耕地坡度分级的目的、内容、方法、指标、流程、成果及要求等。 本规定适用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利用DEM制作坡度图和确定耕地坡度分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定的引用而成为本规定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定,然而,鼓励根据本规定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定。 TD/T 1014-200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TD/T 1016-2007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TD/T 1016-2003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 CH/T 1008-2001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数字高程模型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底图生产技术规定 3 术语 3.1 数字高程模型,简称DEM 它是定义在X、Y域(或经纬度域)离散点(矩阵或三角形)上以高程表达地面起伏形态的数据集。 3.2 格网 与特定参照系相对应的空间的规则化棋盘状布置。 3.3 格网单元 用来表示栅格数据的最小单元。 3.4 坡度 表示地表面该点在特定区域内倾斜程度的一个量, 定义为水平面与局部地表面之间的夹角。 3.5 坡度栅格数据图 利用DEM数据,通过数学模型计算每个格网坡度值,形成的坡度栅格数据。 3.6 坡度分级图斑 由同一坡度级界线构成的封闭单元。 3.7 坡度分级图 依据坡度栅格数据图,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规定的耕地坡度分级,对地面坡度进行分级,形成覆盖完整调查区域的坡度分级数据。 3.8 耕地坡度分级图 根据坡度分级图,赋予不同类型耕地图斑对应的坡度级,并着色形成的专题图。 4 总则 4.1 目的 全面查清不同坡度分级耕地的分布,计算不同坡度分级和类型耕地的面积。 4.2 组织形式 省(区、市)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制作本辖区的坡度分级图,县级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将坡度分级图与耕地图斑叠加,确定耕地坡度级,并制作耕地坡度分级图。 4.3 DEM选择 采用最新的1:1万或1:5万DEM。 选用的DEM原则上应能够反映本地区的地貌特征,地形地貌复杂破碎地区宜选用1:1万DEM。 4.4 比例尺 耕地坡度分级图比例尺应与当地农村土地调查比例尺一致。 4.5 数学基础

二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一级类二级类 含义 编码名称编码名称 01 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 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 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 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 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 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 的耕地。 011 水田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012 水浇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013 旱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02 园地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 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 数70%的土地。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021 果园指种植果树的园地。 022 茶园指种植茶树的园地。 023 其它园地指种植桑树、橡胶、可可、咖啡、油棕、胡椒、药材等其他多年生作物的园地。 03 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 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 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031 有林地指树木郁闭度≥0.2的乔木林地,包括红树林地和竹林地。 032 灌木林地指灌木覆盖度≥40%的林地。 033 其它林地包括疏林地(指树木郁闭度≥0.1、<0.2的林地)、未成林地、迹地、苗圃等林地。 04 草地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 041 天然牧草地指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地。 042 人工牧草地指人工种植牧草的草地。 043 其它草地指树木郁闭度<0.1,表层为土质,生长草本植物为主,不用于畜牧业的草地。 1

坡度图制作方法

坡度图制作方法 1 坡度分级标准 按照耕地坡度分级的要求,对耕地坡度分为五级,即小于等于 2°为Ⅰ级,大于 2°、小于等于 6°为Ⅱ级,大于 6°、小于等于 15°的为Ⅲ级,大于15°、小于等于 25°为Ⅳ级,大于 25°的为Ⅴ级。 2 坡度计算公式及模型 坡度计算公式 式中 dz/dx、dz/dy 分别表示 x、y 方向的偏导数。 坡度计算模型 坡度计算时采用的模型: [dz/dy]=((c+2f+i)-(a+2d+g)(/8*x-cell-size) [dz/dy]=((c+2f+i)-(a+2d+g)(/8*x-cell-size) 上式中的 a,b,……i 为下图中 e 中心格网周围网点的高程。 3数据检查 在数据检查中,部分区域 DLG与 DEM数据存在不固定的偏移误差,局部地方的误差达到 75m ×25m,故对采用 DEM数据制作耕地坡度图的方案变更为:利用DLG 数据制作有耕地且耕地坡度大于 2°的地区。由于杨凌一些农业区地形地貌及耕地分布情况复杂,条状和碎小图斑较多,如采用按实地面积不小于3000 m的要求进行综合取舍时,失去了耕地地块坡度的真实性。故对坡度矢量数据未进行综合取舍和光滑处理,计算耕地坡度时直接使用。对未涉及耕地坡度的县市,经分析DEM数据的精度能够满足在其他方面使用坡度图的需求,则利用原DEM数据进行制作坡度图,并对矢量数据按要求进行了综合取舍和光滑。 4 坡度栅格图制作 DLG-TIN-DEM 转换的工作流程 利用地形图等高线(DLG)高程数据,创建 TIN表面数据(不规则三角形格网),并制作成格网宽度符合规程标准的 DEM数据,同时与其他的 DEM数据进行接边检查和处理。

二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

----------- 时磊Sr彳…---- ----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新12类) 2007年8月5日,《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开始颁布执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将直接采用《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采用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 12个一级类、56个二级类。其中一级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 土地利用分类的地类编码和含义见表1-1 : 表1.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分类和编码

06 丄矿 仓 储用 地 指主要用于工业生产、物资存放场所的土地。 061 工业用地 指工业生产及直接为工业生产服务的附属设 施用地。 062 米矿用地 指采矿、采石、采砂(沙)场,盐田,砖瓦窑 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 063 仓储用地 指用于物资储备、中转的场所用地。 07 住宅 用地 指主要用于人们生活居住的房基地及其附属 设施的土地。 071 城镇住宅 用地 指城镇用于生活居住的各类房屋用地及其附 属设施用地。包括普通住宅、公寓、别墅等用 地。 072 农村宅基 地 指农村用于生活居住的宅基地。 08 公共 指用于机关团体、新闻出版、科教文卫、风景 名胜、公共设施等的土地。 一级类 二级类 编 码 名称 编码 名称 含义 053 商务金融用 地 指企业、服务业等办公用地,以及经 营性的办公场所用地。包括写字楼、 商业性办公场所、金融活动场所和企 业厂区外独立的办公场所等用地。 054 其它商服用 地 指上述用地以外的其他商业、服务业 用地。包括洗车场、洗染店、废旧物 资回收站、维修网点、照相馆、理发 美容店、洗浴场所等用地。

耕地坡度等级确定

2.5 耕地坡度等级确定 耕地坡度调查是农村土地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村土地调查将耕地坡度划分为≤2°、2°-6°、6°-15°、15°-25°、>25°等5个级别,耕地坡度采用全省1:5万数字高程模型(DEM)量取,即采用DEM生成坡度图,将坡度图与土地利用数据库叠加,计算耕地图斑的概率坡度、平均坡度、最大坡度、最小坡度或优势坡度。 耕地坡度分级及代码见下表: 耕地坡度分级及代码 2.5.1 耕地坡度等级量算方法 2.5.1.1 DEM选择 全省统一选用1:5万,25米格网DEM数据。 2.5.1.2 DEM数据检查 (1)精度检查 平面精度检查:与数字遥感正射影像图或地形图进行叠加,检查数字遥感正射影像图或地形图所示地形地貌特征与DEM高程变化特征是否吻合,定性判断DEM 平面精度。 接边精度检查:接边检查是对相邻两幅DEM重叠区的同名格网点高程进行比较,计算DEM接边精度,接边后,采用目视判读,检查接边处灰度是否连续、是否存在错位的情况。 投影面的检查:检查数据的投影属性,对投影不一致的数据进行投影属性改正,对无投影属性的数据重新赋予投影属性。 (2)现势性检查 与数字遥感正射影像图或现势性强的其他地图资料进行叠加,检查影像图或地图资料显示的地形地貌特征与DEM高程变化特征是否吻合。两者不一致面积比例较大时,则DEM现势性较差,不适合坡度等级量算。 (3)数据完整性检查

数据完整性包括要素完整性、覆盖完整性、图幅间完全接边。具体检查方法为: ---将DEM数据进行镶嵌,检查DEM数据是否覆盖完整区域。 ---检查相邻图幅间是否完全接边。对于栅格数据,通过检查镶嵌影像是否存在黑边或白边现象,判断图幅间是否完全接边。 ---要素完整性检查。采用地图扫描矢量化法内插的DEM产品,采用矢量回放图与原图叠加或上机将矢量数据与纠正后地图扫描数据叠加显示,检查要素的完整性。 (4)数据文件检查 检查元数据文件内容是否齐全、正确等。元数据应包括DEM投影、坐标系、格网大小、54系-80系之间转换的图幅平移量等基础信息。 检查提供的数据格式是否符合工业标准(主流遥感处理、GIS支持的数据格式)。 2.5.1.3 DEM数据预处理 DEM数据预处理包括坐标转换、中央经线变换、镶嵌和重采样等。 (1)坐标转换 根据DEM元数据文件提供的坐标平移参数,进行西安80、北京54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2)中央经线变换 6度带与3度带之间中央经线转换;涉及跨带区域,将中央经线转换成该工作区域设定的中央经线。 (3)镶嵌 将标准分幅DEM拼接成覆盖完整行政辖区的镶嵌图。 (4)重采样 重采样大小得考虑最小上图图斑和多数图斑面积。 2.5.1.4 坡度分档 对生成的坡度图进行重分类。坡度范围分为≤2°、2°-6°、6°-15°、15°-25°、>25°五个坡度级(上含下不含)。 2.5.1.5 坡度量算单元确定

耕地质量分等

江苏省指定作物产量比系数 农用地质量分等因素及其分级 有效图层厚度(cm) 有效土层厚度是指土壤层和松散的母质层之和,共分为5个等级。有效土层厚度分级界限下含上不含: a)1级,有效土层厚度≥150cm; b)2级,有效土层厚度100cm~150cm; c)3级,有效土层厚度60cm~100cm; d)4级,有效土层厚度30cm~60cm; e)5级,有效土层厚度<30cm。 表层土壤质地 表层土壤质地一般指耕层土壤的质地。质地分为沙土、壤土、粘土和砾质土4个级别: a)1级,壤土; b)2级,粘土; c)3级,砂土; d)4级,砾质土,即按体积计,直径大于3mm~1mm的砾石等粗碎屑含量大于10%; 坡面结构是指土壤坡面中不同质地的土层的排列次序,包括:

a) 均质质地坡面构型:即指从土表到100cm深度土壤质地基本均一,或其他质地 的土层的连续厚度<15cm,或这些土层的累加厚度<40cm;分为通体壤、通体砂、通体粘,以及通体砾4种类型; b) 夹层质地坡面结构:即指从土表20cm~30cm至60cm~70cm深度内,夹有厚度 15cm~30cm的与上下层土壤质地明显不同的质地土层;续分为:砂/粘/砂、粘/砂/粘、壤/粘/壤、壤/砂/壤4种类型; c)体(垫)层质地剖面构型:即指从土表20cm~30㎝以下出现厚度>40cm的不同质地的土层;续分为:砂/粘/粘、粘/砂/砂、壤/粘/粘、壤/砂/砂4种类型。 盐渍化程度 土壤盐渍化程度分为:无,轻度盐化,中度盐化,重度盐化4个区间,分级界限下含上不含: a)1级,无盐化:土壤无盐化,作物没有因盐渍化引起的缺苗断垄现象,表层土 壤含盐量<%(易溶盐以苏打为主)或<02%(易溶盐以氯化物为主)或<%(易溶盐以硫酸盐为主); b)2级,轻度盐化:由盐渍化造成的作物缺苗2~3成,表层土壤含盐量%~%(易 溶盐以苏打为主)或02%~%(易溶盐以氯化物为主)或%~%(易溶盐以硫酸盐为主); c) 3级,中度盐化:由盐渍化造成的作物缺苗3~5成,表层土壤含盐量%~%(易 溶盐以苏打为主)或04%~%(易溶盐以氯化物为主)或%~%(易溶盐以硫酸盐为主); d) 4级,重度盐化:由盐渍化造成的作物缺苗≥5成,表层土壤含盐量≥%(易溶 盐以苏打为主)或≥%(易溶盐以氯化物为主)或≥%(易溶盐以硫酸盐为主)。 土壤有机质含量分为6个级别,分级界限下含上不含: a) 1级,土壤有机质含量≥40 g/kg; b) 2级,土壤有机质含量40 g/kg~30 g/kg; c) 3级,土壤有机质含量30 g/kg~20 g/kg; d) 4级,土壤有机质含量20 g/kg~10 g/kg; e) 5级,土壤有机质含量10 g/kg~6 g/kg; f) 6级,土壤有机质含量<6 g/kg; 土壤pH值按照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程度分为6个等级,分级界限上含下不含: a) 1级,土壤pH值~; b) 2级,土壤有机质含量~,~; c) 3级,土壤有机质含量~,~; d) 4级,土壤有机质含量~;

利用DEM确定耕地坡度分级

利用DEM确定耕地坡度分级 技术规定 (试行)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〇〇八年六月

目录 前言........................................................................................................................................................... I 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 (1) 3.1 数字高程模型,简称DEM (1) 3.2 格网 (1) 3.3 格网单元 (1) 3.4 坡度 (1) 3.5 坡度栅格数据图 (1) 3.6 坡度分级图斑 (2) 3.7 坡度分级图 (2) 3.8 耕地坡度分级图 (2) 4总则 (2) 4.1 目的 (2) 4.2 组织形式 (2) 4.3 DEM选择 (2) 4.4 比例尺 (2) 4.5 数学基础 (2) 4.6 补充规定 (2) 5资料收集 (2) 5.1 DEM (3) 5.2 行政区域调查界线 (3) 6技术路线及流程 (3) 7生产坡度分级图 (4) 7.1 DEM预处理 (4) 7.2 坡度计算 (4) 7.3 坡度分级图 (5) 8确定耕地坡度分级 (5) 8.1 确定方法 (5) 8.2 要求 (6) 8.3 编制耕地坡度分级图 (6) 9成果 (6) 9.1 坡度分级图成果 (6) 9.2 耕地坡度分级图成果 (7) 10检查验收 (7) 10.1 坡度分级图 (7) 10.2 耕地坡度分级图 (8)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坡度分级要素属性表 (9)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耕地坡度分级图式图例 (11) 附录 C (参考性附录)坡度分级元数据文件 (12)

《二调库土地分类标准》

表A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一级类二级类 含义 编 码 名称编码名称 01 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 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 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 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 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 <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 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 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011 水田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012 水浇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013 旱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02 园地 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 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 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包括 用于育苗的土地。 021 果园指种植果树的园地。 022 茶园指种植茶树的园地。 023 其它园地指种植桑树、橡胶、可可、咖啡、油棕、胡椒、药材等其他多年生作物的园地。 03 林地 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 树林的土地。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 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 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031 有林地指树木郁闭度≥0.2的乔木林地,包括红树林地和竹林地。 032 灌木林地指灌木覆盖度≥40%的林地。 033 其它林地包括疏林地(指树木郁闭度≥0.1、<0.2的林地)、未成林地、迹地、苗圃等林地。 04 草地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 041 天然牧草指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地。

二调土地利用数据分类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 表A1 土地利用分类一级类二级类 含义编码名称编码名称

一级类二级类 含义 编码名称编码名称 01 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 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 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 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 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 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 的耕地。 011 水田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012 水浇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013 旱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02 园地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 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50%和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 数70%的土地。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021 果园指种植果树的园地。 022 茶园指种植茶树的园地。 023 其它园地指种植桑树、橡胶、可可、咖啡、油棕、胡椒、药材等其他多年生作物的园地。 03 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 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 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031 有林地指树木郁闭度≥0.2的乔木林地,包括红树林地和竹林地。

一级类 二级类 含义 编码 名称 编码 名称 032 灌木林地 指灌木覆盖度≥40%的林地。 033 其它林地 包括疏林地、未成林地、迹地、苗圃等林地。 04 草地 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 041 天然牧草地 指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地。 042 人工牧草地 指人工种植牧草的草地。 043 其它草地 指树木郁闭度<0.1,表层为土质,生长草本植物为主,不用于畜牧业的草地。 续表A1 土地利用分类 一级类 二级类 含义 编码 名称 编码 名称 05 商服 用地 指主要用于商业、服务业的土地。 051 批发零售用地 指主要用于商品批发、零售的用地。包括商场、商店、超市、 各类批发(零售)市场,加油站等及其附属的小型仓库、车 间、工场等的用地。 052 住宿餐饮用地 指主要用于提供住宿、餐饮服务的用地。包括宾馆、酒店、饭店、旅馆、招待所、度假村、餐厅、酒吧等。 053 商务金融用地 指企业、服务业等办公用地,以及经营性的办公场所用地。 包括写字楼、商业性办公场所、金融活动场所和企业厂区外 独立的办公场所等用地。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最新)

9月3日电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日前联合发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志着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第一次拥有了全国统一的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采用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2个一级类、56个二级类。其中一级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 9月3日电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日前联合发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志着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第一次拥有了全国统一的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采用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2个一级类、56个二级类。其中一级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确定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严格按照管理需要和分类学的要求,对土地利用现状类型进行归纳和划分。这个分类系统能够与以往的土地分类进行有效衔接,不至于造成土地基本信息“断档”。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出台,为今后科学划分土地利用现状类型提供了技术保障,对于国家掌握真实的土地资源数据、全面摸清土地资源利用家底、为国土资源科学化管理乃至国民经济宏观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具有重大意义。 一、目标任务 1、按照《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国土资源部,2002)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对应关系,对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数据进行地类转换,将更新调查《全国土地分类》过渡分类(以下简称旧分类)转换成《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规定的新分类(以下简称新分类)。 2、地类转换中具有“一对一”(旧分类对新分类,以下同)和“多对一”(旧分类对新分类,以下同)对应关系的可直接转换;“一对多”(旧分类对新分类,以下同)关系的情况要进行标识,然后进行详细内业核实,需要外业核实的要进行补充调查;最后修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地类码和数据字典,对转换后的成果数据进行统计汇总、表格输出和成果分析。 3、对2005年度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按《关于2006年土地变更调查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土资电发〔2006〕43号)文件要求修改前后的两套数据库成果,分别进行地类转换和成果汇总,最终都要根据变更调查数据,将汇总成果修改到2007年10月31日统一时点。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坡度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技术规定》

附件2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 耕地坡度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技术规定 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〇二〇年四月

目录 1 范围 (1) 2 核查依据 (1) 3 总则 (1) 3.1 核查目的 (1) 3.2 核查方法 (1) 3.3 基本原则 (1) 3.4 核查要求 (2) 4 核查流程 (2) 5 核查准备 (3) 5.1 资料准备 (3) 5.2 抽样 (3) 5.3 数据预处理 (4) 6 成果核查 (5) 6.1 坡度图核查 (5) 6.2 耕地坡度核查 (5) 7 成果评价 (5) 7.1 坡度图评价 (5) 7.2 耕地坡度评价 (6) 7.3 批成果评价 (6) 附录1:“三调”坡度图成果核查报告 (7) 附录2:“三调”耕地坡度成果核查报告 (9)

1范围 本规定明确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耕地坡度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的目的、方法、原则、要求、流程、评价等。 本规定适用于“三调”中耕地坡度调查成果的核查。 2核查依据 ●《关于进一步核实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坡度数据的通知》(国务院第三次 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 ●《利用DEM制作坡度分级图技术规定》(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 组办公室印发) 3总则 3.1核查目的 耕地坡度是耕地资源的重要属性,直接关系到耕地保护政策制定、耕地生产能力评价等工作。为进一步保障“三调”坡度调查成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对各省级三调办提交的耕地坡度调查成果进行国家级核查。 3.2核查方法 利用基础测绘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通过内业叠加对比计算等技术,实现耕地坡度调查成果的核查。 3.3基本原则 3.3.1采用抽样方式核查 以省为检查对象,以县为抽样单元,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样本,抽样数量不少于《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18316),并综合考虑不同生产单位、地形地貌特征和耕地覆盖情况。 3.3.2采用同源DEM数据核查 对于“三调”坡度图生产中使用1:1万DEM的,采用同源的1:1万DEM进行核查;对于“三调”坡度图生产中没有1:1万DEM的,采用同源的DEM进行核查。

、二调地类分类表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表 表A.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一级类二级类含义 编码名称编码名称 01 耕地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 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 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 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 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 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 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 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 变用途的耕地 011水田 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 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012水浇地 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 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种植 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013 旱地 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 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 灌的耕地 02园地 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 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 大于50%和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 地。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021果园指种植果树的园地 022茶园指种植茶树的园地 023其他园地 指种植桑树、橡胶、可可、咖啡、油棕、胡 椒、药材等其他多年生作物的园地 03林地 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 长红树林的土地。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 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 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031有林地 指树木郁闭度≥0.2的乔木林地,包括红树 林地和竹林地 032灌木林地指灌木覆盖度≥40%的林地 033其他林地 包括疏林地(指树木郁闭度10-19%的疏林 地)、未成林地、迹地、苗圃等林地 04草地 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 041天然草地 指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用于放牧或割草的 草地

基本农田建设设计要求规范

基本农田建设设计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基本农田建设的术语和定义、技术指标、耕作田块规划设计、田间排灌沟渠规划设计、机耕路规划设计、农田防护林设计和路、沟、林、渠、田综合规划设计。 本标准适用于平原、低山丘陵地区的洋田、山垄田和梯田三种类型,且面积小于666.7公顷的基本农田建设规划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今后这些标准如有修改、修订的,应按修改后的标准执行。 GB 383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50288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 /T50265 泵站设计规范 GB/T16453.1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T16453.3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

NY/T309 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TD/T 1012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SL18 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 SL207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SL252 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灌水标准 SL265 水闸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基本农田系指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主要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长期不得占用或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3.2 基本农田建设系指对基本农田的田块、土壤肥力、沟、渠、路、林等方面按照本规范的标准进行改造与建设。 3.3 洋田:系指分布平原地区各河流的入海口、内陆盆地和河流中、下游的一级阶地的田块。包括滨海平原田和平洋田。 3.3.1 滨海平原田:系指主要由冲、海积形成的洋田,分布于各河流的入海口。 3.3.2 平洋田:系指主要由冲、洪积形成的洋田,分布于内陆盆地和河流中、下游的一级阶地。 3.4 山垄田:系指分布在丘陵、山区的丘间和内陆山间谷地的田块。

黄土高原耕地坡度分级数据集

数据来源: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一)目的与意义 土地利用不合理是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强烈的重要人为因素,土地利用不合理的集中表现是坡耕地面积大。根据我们的耕地坡度分级数据,黄土高原耕地面积为19425.92万亩,其中坡耕地(>3°)为9269.6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7.7%。在坡耕地中,>7°的为7525.06万亩,占坡耕地总面积的81.2%;>15°的为4178.47万亩,占44.8%;>25°的为1106.43万亩,占11.9%。在黄土高原主体部分陕、晋、甘地区坡耕地中,>7°的占80.7%;>15°的占45.9%;>25°占12.6%,可见,坡耕 地是土壤侵蚀的重点。水土流失使坡耕地成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据资料,在7°以下的坡耕地,每年每亩流失土壤1t左右;25°左右的坡耕地,每年每亩流失土壤8-10t,致使土地日益贫脊,并加剧了干旱发展,导致农业生产低而不稳。 在影响坡耕地土壤侵蚀强度的诸多因素中,地面坡度是最基本的因素。尽管坡度与侵蚀的关系很复杂,但一般情况下,土壤侵蚀与坡度成正比。即当径流相同时,坡度越大,侵蚀量越大;在同样的降水条件下,径流量随坡度增大而增加,水流的冲刷力加强,侵蚀量也随坡度增大而增加,这是黄土高原坡度影响侵蚀的基本规律。 编制黄土高原地区抽样地段1:50000耕地坡度分级图并采用数学统计方法编制耕地坡度分级数据,是对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类型、数量、质量、分布等研究的深化和发展。其目的在于揭示坡耕地形成过程及坡度特征,以便进一步了解坡耕地水土流失规律,更好地为水土保持工作、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农业生产的发展及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该项工作自1987年4月开始,至1990年9月结束。 (二)方法 方法有两种: 1.通过编制黄土高原地区抽样地段1:50000耕地坡度分级图,并采用数学方法编制耕地坡度分级清单。 (1)抽样地段的选择抽样地段是指在黄土高原地区耕地类型组合具有代表性,又有1:5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或有航片、卫片可以编制1:50000耕地分布图的地段。选取典型地段面积最小为10cm×10cm,制图精度应满足抽样调查的要求。 (2)耕地坡度分级指标 (3)作法将收集到的或编制的1:5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的耕地和水平梯田解译在塑料薄膜上,然后将其套合在1:50000的地形图上,对所作的耕地坡度分级,即成耕地坡度分级图。 (4)量算面积 ①首先对耕地坡度分级图上的水平梯田和各坡度级的耕地进行面积量算。面积量算方法,各地有异:宁夏采用ML—Ⅱ型面积扫描仪进行,甘肃采用求积仪法,陕西采用称重法,内蒙古则采用数方格法。要求每个图斑至少量算二次,在误差小于2%的情况下取平均值。 在采用称重法时,称重系数、校核系数的计算公式:称重系数=样图总面积(亩)/样图称重(g) 校核系数=(样图总面积—样图量算面积)/样图量算面积 ②求出抽样地段耕地总面积。 ③求出耕地坡度分级图所代表的区域面积。 ④将若干抽样地段耕地坡度分级图上得到的各坡度级的耕地面积对应相加,并用对应抽样地段耕地面积之和相除,即得到各坡度级的耕地占抽样调查地段耕地面积的平均百分数。最后,根据抽样调查区域内的土地特征,综合分析并依据统计原理进行统计处理,汇总计算得到全县(市、旗)的各坡度级的耕地数量。 ⑤利用土地概查、详查、土壤普查及农业区划的有关资料对所求得的面积(毛面积)再进行净耕地面积的校核。即分别扣除所包含的非耕地(小片林,草地,居民点,交通干线等)。 ⑥对最终求得的耕地坡度分级面积按省(区)等进行汇总整理成数据。应当着重说明的是: a.由于受经费限制和1:5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又极难收集得到,各地1:50000耕地坡度分级图的编制并未强求在资料、方法等方面完全一致,但主要工作步骤、程度及精度上是很接近的。 b.由于受资料限制,有些地区梯田面积难以用抽样法弄清。最后梯田全部采用了1986年的统计面积。这里的梯田面积实际为梯、条田面积之和。 c.还是由于上述原因,青海省与河南省分没有最终完成。在引用本数据集数据时务请注意数据所含范围。 2.采用公里网点为抽样点,进行抽样调查。只有山西省采用了这种方法。其与第一种作法的最大区别是没有制图过程。山西省的耕地坡度分级数据是根据数理统计原理,通过抽样调查、定点实测、现场填写汇总计算而获得的。具体作法如下: (1)以1:50000地形图上平面直角坐标系单公里网点为抽样点,进行抽样调查。 (2)结合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用森林罗盘实测全省156000个样点的位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