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1-6册复习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1-6册复习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1-6册复习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1-6册复习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1-6册复习

童趣

1.《童趣》选自,作者,字,苏州人,代作家。2.区别下列各句中“故”的不同用法: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②桓候故使人问之③温故而知新

3.翻译: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第一段文字的关系是:()

A.并列B.递进C.总分D.分总

5.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和()句相同。

A.拔山倒树而来B.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C.扁鹊望桓侯而还走D.人不知而不愠

6.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和()句相同。

A.观之正浓B.驱之别院C.故时有物外之趣D.项为之强7.下列各句中“为”的用法()和()句相同。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以丛草为林C.项为之强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8.先对加点字解释,再翻译句子:

①盖.一癫蛤蟆也。②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9.写出文中运用了比喻的句子。(两处即可)

①②

10.作者在文中将蚊想象成鹤,蚊和鹤有哪些相似之处?

11.请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文段中描绘的两幅图画。

12.翻译:“果如鹤唳云端”

论语十则

1.下列各句是谈学习态度的,还是谈学习方法的?

(1)不耻下问(2)默而识之(3)学而不厌(4)温故而知新(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6)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谈学习态度的谈学习方法的

2.“而”字有时表顺接,有时表转接,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

①见不贤而内自省②为人谋而不忠乎③人不知而不愠

④敏而好学⑤择其善者而从之⑥学而时习之

表顺接:表转接

3.本文中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明相似观点的句子是

4.文中有一句流传至今的成语,它是

伤仲永

1.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

2.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

3.翻译:(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5.《伤仲永》选自,是因惋惜方仲永而写的一篇短文。“伤”,这里有和的意思。文章阐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道理:,才能不断进步;

则必然才智枯竭,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6.文中有三个字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

7.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8.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9.最后一段的议论,通过仲永5-20岁才能的变化,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10.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对方仲永的“泯然众人”表示深深的惋惜吗?如果不是,你认为作者写此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孙权劝学

1、解释下列语句。

①“当涂掌事”②“但当涉猎”

③“蒙辞以军中多务”④“博士”

⑤“孰若孤”

2、把第二段文字分两层,并概括每层的内容。

口技

1.联系全文说说“善”字的作用。

2.四个“一”字暗示。从面衬托表演者的

3.文章其中一个声响场景,表演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的过程,写声响由及,由及,由及的顺序写。一词概括了表演者摹拟声音的生动逼真。

4.选择恰当的时间性词语,将字母序号填在横线上。

A、少顷

B、既而

C、是时

D、一时

E、未几

F、忽

G、俄而

H、忽然

①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②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③表示两事相继发生:④表示同时发生:

5.第4段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仍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正面写

,侧面写

6.给第四段文字分层。

7.翻译:①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8.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之”字意义不同的是:()

A. 学而时习之B.故时有物外之趣C.于厅事之东北角

9.“犬吠”一词在文中的作用。

10.哪句话写出大儿被吵醒后心里不快的情绪。

11.“妇手拍儿声……夫叱大儿声”运用怎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2.哪些词语说明听众听得入了神?

13.()一词写出听众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但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而()一词则表示听众对表演感到心领神会,感到满意。

14.与“虽.人有百手”中加点字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虽有千里之能,B.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D.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15.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一家人睡去后夜深寂静的氛围?找出具体语句。

16.一家人睡去后,宾客的情绪有什么变化?(用自己的话说)

17.选段从哪些方面写宾客犹如身临火灾现场?

桃花源记

1.渔人发现桃花林的时间是

2.第①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3.阅读第②段,用原文回答。

(1)挑花源不易被人发现的词语:

(2)桃花源

...环境优美的句子:

(3)桃花源宁静和平,人们生活幸福的句子:

4.②段可分两层,请用“||”在文中标出,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5.“皆叹惋”的原因是

6.“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7.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来却“寻向所志,不复得路”,作者这样描述的原因是:

8.翻译:“复前行,欲穷其林”、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9.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10.文章反映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陋室铭》《爱莲说》

1.周敦颐是代著名的家,《爱莲说》是一篇(写法)的古代散文名篇,作者以自况,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起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说”是

2.刘禹锡是中唐著名诗人。其《陋室铭》一文中,多用字数相同、意思相连的对句,这种句子被称为。这种句子以外的,统称。

3.《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4.《陋室铭》中揭示全文主旨的一句是

《陋室铭》

1.给文章分层次。

2.作者采用手法引出题旨,文中的“仙”和“龙”其实都是暗喻的人。全文紧扣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3.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4.文章结尾提出了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的一句话,各有什么作用?

5.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

《爱莲说》

1.作者写出了莲哪些优点?

2.要赞颂莲花,却先提到菊和牡丹,为什么?

3.用原文回答“予独爱莲”的原因。

4. 和“水陆草木之花”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B. 孔子云:何陋之有

C.始龀,跳往助之D.无丝竹之乱耳

5.将菊、牡丹、莲—一拟人,用高尚品格的“莲”自况,婉曲批判

三峡

1.《三峡》出自《》,作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散文家_ 。《记承天寺夜游》则是的作品。

2.“或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读这段文字,我们自然会想起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句子:

3.翻译:(l)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揣摩下列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的特殊性,并解释该词

A.或.王命急宣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哀转.久绝D.沿.溯阻绝

5.第一段文字描述了三峡夏季怎样的特点?

6.翻译: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五柳先生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亦不详其.姓字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B.因以.为号焉以.乐其志

C.或置酒而招之.无怀氏之.民欤

D.或置酒而.招之既醉而.退

2.翻译:“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和“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3.本文写了五柳先生哪几方面的爱好?请摘录原文回答。

4.本文作者,时期人。本文选自。我们所学过的另一篇散文也选自本集。从全文内容看,五柳先生就是指,这篇文章属于散文。

5.翻译: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②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③无怀氏之民救?葛天氏之民铁?

6.找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①性格②生活③志趣的语句。①②

7.全文第段是叙述;第段是议论。

8.“赞”语中“”和前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9.说说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10.找出文中的两个成语,并分别解释它们的意思。

11.最能体现五柳先生“不戚戚于贫贱”(突出五柳先生安于贫困、乐观豁达性格)的语句是:

12.本文表达了五柳先生什么样的情操?

送东阳马生序

1.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战于.长勺

B.当余之.从师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足肤皲裂而.不知气可以养而.致

D.以.衾拥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翻译:“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选段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小石潭记

1.上面几段文字选自作的《小石潭记》,作者被贬永州其间,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的一篇。

2.选文第一段写和潭的概貌。可分两层,开头到“”为第一层,余下的为第二层。通过描写游鱼,从侧面写出水的特点。余下三段文字依次写了、、潭中气氛。

3.选文哪些词语为后文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预设了伏笔?

4.翻译:“其岸劳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对《小石潭》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他和另一位著名散文家欧阳修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B.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法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C.文中采用特写镜头描绘了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D.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6.翻译:①全石以为底。

②近岸,卷石底以出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④往来翕忽。

7.用原文填空:小石潭的全貌:;游鱼和潭水的特点:

;潭上的景物:

8.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9.试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最精彩的句子,说说它的精彩所在。

岳阳楼记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大观”与上文“”一词照应;“多会于此”中的“此”指代的是。

2.作者对“岳阳楼之大观”的描写很简略,其原因是(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3.解释:迁客骚人

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意思是;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5.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文中所说的“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乐”有什么不同?

7.翻译:“微斯人,吾谁与归?”

8.从文中找出一组对偶句。

9.翻译①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②前人之述备矣。

10.用原文回答:

a.描写微波时水面的月光的句子

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

b.最能概括迁客骚人“悲”的八个字是最能概括迁客骚人“喜”的八个字是

11.第三段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12.本文选自,作者。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和“”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滕子京的和之意。1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中的“仁人”指怎样的人?

14.“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具体指;“退”指。1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16.文中写膝于京政绩的句子:;表现古人旷达胸襟的语句:;写鸟飞鱼跃的语句:;作者用,写出了洞庭湖的广阔浩渺。

醉翁亭记

1.第一段可以分4层,分别写了、、、。其中是全段的核心。

2.“已而”表示。请从学过的文言文中举出两个意义相近的词:、

3. “游人去而禽乌乐也”语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游人去而/禽鸟乐也B.游人/去而离鸟/乐也

C.游人去/而离鸟乐也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4.对下列句中的“之”的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知山林之乐②不知人之乐③太守之乐其乐也

A.①②相同B.②③相同C.①③相同D.①②③都相同

5.第一二段文字表现了作者

的思想。

6.翻译:“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7.下面各组句中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往来而不绝.者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临.溪而渔莅临.指导

C.宴酣之.乐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D.泉香而.酒洌杂然而.前陈者8.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境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一样具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展露的“,”旷达胸襟。

9.文中表现作者饮酒情趣并不在酒的句子:;微露主旨的句子:

;写春夏秋冬景色的句子是;写归后情景的句子是。

10.写出下面两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作事者谁?山之增智仙也。()

③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⑥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⑦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11.第一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平写景的?

12.“太守自谓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3.概括第二段文字的段意:

14.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15.贯穿全文主体的一个词是:。

16.结尾部分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睛之笔的句子是:

陈涉世家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乃丹书.帛曰一男附书.至

B.会.天大雨会.宾客大宴

C.度.已失期关山度.若飞

D.又间.令吴广中间.力拉崩倒

2.文中最能表现所说的“鸿鹄之志”的语句是:

3陈胜、吴广为起义进行了哪些舆论准备?又是怎样发动起义的?

4.联系选文内容,说说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

5.下列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扶苏以数谏故.公问其故.B.宜.多应者宜.乎众矣

C.吴广乃谋.曰聚室而谋.D.或以为亡.国恒亡.

6.读下列语句,停顿不当的是()

A.发闾左/ 谪戍渔阳/ 九百人B.百姓多闻其贤,未知/ 其死也

C.当立者/ 乃公子扶苏D.今诚以吾众诈/ 自称公子/ 扶苏、项燕7.下面句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扶苏以.数谏故。

A、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9.下列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苦秦久矣”道出了起义的深刻历史背景。

B.“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是起义的直接原因。

C.“死国可乎”表现出陈胜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D.这段文字大意应概括为:记叙了陈胜、吴广起义前对形势的分析。

唐睢不辱使命

1.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l)虽千里不敢易也(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2)以君为长者,故不措.意也()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4)非若是.也()

(5)长跪而谢.之曰()(6)寡人谕.矣()

3.本文讲述了一些事,表现唐雎的精神。

4.文中描写秦王神态的词语有“不悦”、“”、“”,

表现了秦王和的特点。

隆中对

1.下面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挟持,控制B.利.尽南海利:利用

C.国险而民附.附:归附D.时先主屯.新野屯:驻扎

2.下面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贤能为.之用②不足为.外人道也B.①而.其主不能守②舍生而.取义者也C.①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②辍耕之.垄上

3.句子翻译。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译文:

出师表

(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令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子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写出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秋:__________光:____________义: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③后值倾覆:

3.第①段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应该___________ ____,不应该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4.第②段文字着重记叙了刘备______________和诸葛亮_____________两件事。

(二)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

..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 远:(2) 所以:(3) 是:

2.翻译段中划横线的两个句子:(4分)

(1)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 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

3.说出“卑鄙”一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卑鄙古义:今义:

4.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提出了(填四个字)的建议。

5.文段最后一句中加点的“此”指哪两件事?

童趣

1.《浮生六记》沈复三白清2.①所以②特意③旧的知识3.①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②我仰起头来看“群鹤舞空”的景象,脖子因此都僵直了。4.C 5.B.C 6.A.D 7.B.D8.①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②鞭:打;驱:赶。(我)心神安定下来,连忙捉住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起到别的院子里去了。9.①夏蚊成雷②如鹤唳云端10.有修长的脚和尖尖的嘴巴。11.群鹤舞空鹤唳云端12.果真像鹤在云间鸣叫一样。

论语十则

1.1、3、5 2、4、6 2.①④⑤⑥②③3.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4.见贤思齐

伤仲永

1.C 2.B 3.(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4.(1)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具有指物作诗立就的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2)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3)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这是先扬后抑的写法。 5.《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哀伤,惋惜敏而好学恃才弃学才 6.不使学7.“世隶耕”说明方仲永既非

书香门第,又非官宦世家,显出其绝无诗礼的熏陶。8.三次叙写仲永才智超常、聪明过人。一是“未尝识书具”却“忽啼求之’;二是“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是“指物作诗立就”。9.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10.不仅仅是,还有对其父亲愚蠢行为的讽刺以及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孙权劝学

1、①当权管事②只是应当浏览群书③吕蒙用军队中事务多来推辞④博学的人⑤谁比我的事务多呢

2、……蒙乃始就学||……①孙权劝学②学有长进。

口技

1.是统领全文,连贯全文的关键字眼2.道具简单侧面技术高超3.远,近;外,内;小,大众妙毕备

4.①C②A、E、G③B④D5.口技人的表演的失火、救火的经过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6.……泼水声||……

7.(1)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种是没有的。(2)即使人有上百张口,每张口有上百根舌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8.A9.烘托深夜的环境气氛,也是一家人由睡而醒的缘由。10.絮絮不止

11.排比,突出表演的第一个高潮的气势。表现口技人的“善”12.“伸颈”“侧目”13.“默叹”“微笑”14.D

15.以动写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16.客由紧张而松了一口气。17.神色、动作、情感、心理

桃花源记

1.暮春花落时节2.这段描写带点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3.(1)山有小口初极狭(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豁然开朗||…①记叙渔人发现桃花源

的经过。②记叙桃花源中人们宁静幸福的生活5.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渔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6.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优笔。7.让人觉得挑花源似有似无,似真似幻,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8.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见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到惋惜。9.①躲避战乱②这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没有剥削,人们生活自由快乐,所以不再出去。

10.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②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陋室铭》《爱莲说》

1.宋哲学托物言志具有高洁品格的“莲”一种文体,它往往通过描绘事物来抒情议论,说明道理。

2.骈句散句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

1.…惟吾德馨||…无案牍之劳形||…2.比兴品德高尚惟吾德馨何陋之有3.陋室的环境,陋室中的人和陋室的生活三个方面4.用类比的手法,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5.从建筑和屋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爱莲说》

1.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2.起衬托作用。菊虽高洁,却有躲避现实的缺点,牡丹虽华贵,却是势利小人追逐的,“予独爱莲”,反映了对高洁品格的向往。3.出淤泥……亵玩焉。4.A5.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三峡

1.水经注地理学家郦道元苏轼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3.1.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

这样快。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4.A.有时B.指飞奔的马C.同“咯”,婉转发声D.顺水而下5.江水猛涨,水大流急6.翻译: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五柳先生传

1.D2(1)不为贫穷而忧愁,不热衷(热中)于发财做官。(2)去喝酒就一定要喝光,希望一定喝醉3.①好读书②性嗜酒③常著文章自娱4.陶渊明东晋《陶渊明集》《桃花源记》陶渊明自传体5①先生不知是什么地方人,也不知道他姓甚字甚。②亲戚朋友知道他这样,有时就准备了酒菜款待他。③(他是)无怀氏的子民呢?还是葛天氏的子民呢?6.①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往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2)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3)志趣: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7.第一段是叙述第二段是议论8.不戚戚于名利,不汲汲于富贵。9.略。言之有理便可10.(1)不求甚解:本文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2)环堵萧然:简陋的屋子冷冷清清。1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12.表现了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高尚情操。

送东阳马生序

1.(略)2.(略)3.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小石潭记

1. 柳宗元永州八记2.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略)水尤清冽潭中景物、小溪源流3.“隔篁竹”“伐竹取道”4.它(溪)的岸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5.A 6.①潭以整块石头为底。②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③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指好像水都没有。④(鱼儿)来来往往轻快敏捷。7.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不可知其源。

8.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9.(略)

岳阳楼记

1.胜状岳阳楼2.前人之述备矣3.降职远调的官员和诗人。4.(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一样呢?承上启下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6.文中的“乐”是指先忧后乐;,《醉翁亭记》中的“乐”是指与民同乐。7.没有这种人,我同谁谁一道呢?8.“衔远山,吞长江”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9.①或早或晚阴晴变化,景物的变化也无穷无尽。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10.a.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b.忧谗畏讥,满目萧然宠辱偕忘,把酒临风11.描写,议论在描写的基础上加以议论,写出了迁客骚人登楼览物的悲伤情绪。12.《范文正公全集》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略)1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品德高尚的人,如藤子京14.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15.以天下为己任16.政通人各,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衔远山……气象万千

醉翁亭记

1.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欢(太守醉)。2.不久,过了一些时候。俄顷、未几3. C4.A

5.纵情山水以寄寓苦闷,更表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6.①到溪边捕鱼,溪水清洌幽深,鱼儿也长得肥大②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非常快乐,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他自己的乐趣。③背东西的人在路途中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7.B

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9.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略)(略)

10.①比喻②设问③拟人④对偶⑤夸张⑦对偶11.由远到近整体到局部12.“太守自谓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13.(略)14.(略)15.(略)16.醉能同其乐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大全

七年级上册 5 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mǎo)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iāng)。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lì)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yā)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0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 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20山市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提纲

《伤仲永》——复习资料 1、本文围绕着哪个字眼展开叙述?作者围绕着这个字眼展开了怎样的 叙述? 本文围绕“伤”字展开叙述,叙述了仲永由才思敏捷到才能衰退到最后才能平庸的变化过程,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才思敏捷,天资非凡 (2)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3)才能平庸,与众无异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1)其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方仲永“受于人者不至也” 4、文中开头交代了仲永的家世,有什么作用? 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的熏陶,反衬出仲永的天资过人,为下文作者的“伤”做铺垫。 5、全文并没有作者的议论,那么作者哀伤和失望之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童年的方仲永,天赋超人,能“指物作诗立就”;但到了十二三岁时却已“不 能称前时之闻”,再次见面已“泯然众人矣”,对比之中作者的失望哀伤之情渗 入其中。 6、文中方仲永才能变化有三个阶段,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不能称前时之闻 (3)泯然众人矣 7、本文为什么详写仲永天资过人,而略写他才能衰退和消失? 突出他的天赋之高,以烘托“不使学”的严重后果,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表达 作者惋惜之情,使读者警醒。 8、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联系实际谈谈。 启示:即使天赋再好,一个人的成才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后天教育十 分重要。联系实际:作为一名中学生,无论是否拥有天赋,我们都要注重后天 的教育和学习,认真听课,努力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 口技清林嗣环 、课文内容: 《口技》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 本文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顺治年间进士。 本文中心: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1、读 2、 3、4段。思考:这三段分别描写了哪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1)一家人深夜里被惊醒的场面;(2)这家人再次入睡的场面;3)一场特大火灾的惊险纷乱场面; 2、各场景的声音变化有何特点? 第一场景: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第二场景: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第三场景:声音由少而多,由小而大,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总结:总体看来,声音的变化,由小而大,再由大到小,最后又变大。 3、文末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有什 么作用? 结构上与首段相呼应,使结构更加严谨。内容上极言道具之简单,说明刚才 的精彩表演的确是从“口”中发出的。这样,侧面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4、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初三语文总复习文言文系列之一学习篇

初三语文总复习?文言文系列之一:学习篇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论语>六则》、《伤仲永》;第七单元:《戴震难师》。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孙权劝学》。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送东阳马生序》。 (一)(2004年宁德市)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9—22题。(17分)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童仆。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19.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2分) 20.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1.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稍稍宾客其父:(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22.《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二)(2009年漳州市)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9—13题。(17分)【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板桥居士,姓郑氏,名燮,扬州兴化人。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①陋,人咸易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②,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③,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④古人之奥区⑤,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食具、羹匙和筷子,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注释】①寝:丑陋。②竖立:同“树立”,自竖立,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③屈曲委蛇(yí):指书中曲折难尽的深意。④赴:探求。⑤奥区:奥妙的境界,指难攻的古代学术问题。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4分) (1)未尝.识书具(2)从.先人还家(3)少.长,虽长大(4)或.对客不听其语 10.下面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并自为其名.有仙则名.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数千言不肯休 C.即书.诗四句板桥每读一书.D.还自.扬州并自.忘其所语11.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12.方仲永和郑板桥幼时在天资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请从文中各找出一个依据。(4分) 13.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至少使用一句名言)(3分) (三)(2008年浙江省台州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23—25 题 戴震难师段玉裁 先生①是年②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③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④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⑤儿也。” 【注释】①先生:即戴震,清朝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②是年:指戴震十岁这年,即1733年。③就傅:跟随老师④为:是⑤非常:不寻常 2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日.数千言不肯休(2)相去.几何时矣(3)师无以应.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3分)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25.读了上文,你认为少年戴震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3分) (四)(2006年漳州市)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0—15题。(17分)【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①幕府。上②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曰:“秦府左右,中外③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注释】①秦王:李世民。他在称帝前被封为秦王。②上:皇上,指李世民。③中外:宫内宫外。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1)但.当涉猎(2)及.鲁肃过寻阳(3)是.使为善者惧(4)相寿流涕而去.11.下面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孰若.孤若.毒之乎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赐帛遣之. C.上欣然.纳之庞然大 ..物也D.蒙辞以.军中多务必以.分人 1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整理

文言文 整理 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性活用 句式 通假字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强” (ji eng)通“僵”《童趣》 2、不亦说乎“说” (yu e)通“悦”《〈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女” (r u)同“汝”《〈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i)通“智”《〈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见”(xi cn)通“现”《西江月》 6、一切乌有“乌” (w功同“无”《山市》 7、裁如星点“裁” (c ci)同“才”《山市》 8、尊君在不“不” (f cu)通“否”《陈太丘与友期》 七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 (b 01)通“攀”《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材” (c c i) 通“才” 《伤仲永》仆对镜帖花环“帖” (ti ?通“贴”《木兰诗》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 (y c)通“耶”《孙权劝学》 13、孰为汝多知乎“知” (zh i) 通“智”《两小儿辩日》 14、满坐寂然“坐”(zu c)通“座”《口技》 15、止有剩骨“止”(zh !)通“只”《狼》 八年级(上册) 16、便要还家“要” (y o o)通“邀”《桃花源记》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 (y cu)同“又”《核舟记》 18、诎右臂支船“诎” (q u)通“屈”《核舟记》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甫”(f u) 通“父”《核舟记》 20、左手倚一衡木“衡”(h eng)同“横”《核舟记》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ji cn)通“拣”《核舟记》

22、选贤与能“与” (j u) 通“举” 《大道之行也》

23、矜、寡、孤、独“矜”(gu mg)通“鳏”《大道之行也》 24、荡胸生曾云“曾” (ceng)通“层”《望岳》 25、略无阙处“阙” (que)通“缺”《三峡》八年级(下册) 26、蝉则千转不穷“转”(zhu an)通“啭”《与朱元思书》 27、窥谷忘反“反” (f dn)通“返”《与朱元思书》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 1)通“饲”《马说》 29、才美不外见“见”(xi cn)通“现”《马说》 30、食之不能尽其材“材” (c①通“才”《马说》 31、其真无马邪“邪” (y ?通“耶”《马说》 32、四支僵劲不能动“支” (zh i)通“肢”《送东阳马生序》 33、同舍生皆被绮绣“被”(p 1)通“披”《送东阳马生序》 34、百废具兴“具” (j讣通“俱”《岳阳楼记》 35、属予作文以记之“属”(zh?通“嘱”《岳阳楼记》 36、玉盘珍羞直万钱“羞” (xi ?同“馐”《行路难》 37、玉盘珍羞直万钱“直”(zh i)同“值”《行路难》九年级(上册) 38、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zh e) 通“谪”《陈涉世家》 39、为天下唱“唱” (ch c ng) 通“倡”《陈涉世家》 40、固以怪之矣“以” (y !)通“已”《陈涉世家》 41、将军身被坚执锐“被”(p i) 通“披”《陈涉世家》 42、故不错意也“错”(cu ?通“措”《唐睢不辱使命》 43、仓鹰击于地上“仓” (ch aig)通“苍”《唐睢不辱使命》 44、欲信大义于天下“信”(x1n) 通“伸”《隆中对》 45、自董卓已来“已” (y i)通“以”《隆中对》 46、是以先帝简拔以“简”(ji a n) 通“拣”《出师表》 47、必能裨补阙漏“阙”(q ue)通“缺”《出师表》九年级(下册) 48、公输盘不说“说”(yu 通“悦”《公输》 49、子墨子九距之“距” (j功通“拒”《公输》 50、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 (y?通“御”《公输》 51、公输盘诎“诎” (q u) 通“屈”《公输》 52、亲戚畔之“畔” (p c n) 通“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3、曾益其所不能“曾”(c e ng) 通“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4、困于心,衡于虑“衡” (h eng)通“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 (b 1通“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6、故患有所不辟也“辟” (b 1通“避”《鱼我所欲也》 5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 (bi C)通“辨” 《鱼我所欲也》 58、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 (d ?通“德”《鱼我所欲也》 59、乡为身死而不受“乡”(xi aig)通“向”《鱼我所欲也》 60、小惠未徧“徧”(bi cn)通“遍”《曹刿论战》 61、始一反焉“反”(f an)通“返”《愚公移山》 62、汝之不惠“惠”(hu1) 通“慧”《愚公移山》 6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 (w?通“无”《愚公移山》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及古诗练习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及古诗词练习 (附答案) 一.童趣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余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为加点字注音。 怡.然称.快:庞.然大物: 癞.虾蟆:项为之强.: 2.上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之”字的含义。 (1)物外之.趣() (2)昂首观之.() (3)为之.怡然称快() (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翻译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③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5.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6.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

7. 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 8.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 想感情? 8.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二.《〈论语〉十则》 (一).理解填空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 2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3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4 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 迎大家来大连!“ 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 .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并阐述为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1)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 ‘文’也。” 1.把这则语录译为现代汉语。 2.解释下列词语。 何以:是以:下问: 3.孔子从哪两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初中重点最全文言文总复习

初中语文重点文言文复习 一、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处志之。乃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面加粗加横线的词语 (1)落英缤纷()(2)便要还家( ) (3)处处志之( ) (4)寻向所志( )(5)乃不知有汉( ) (6)无论魏晋( ) (7)此中人语云( )(8)不足为外人道也( )( )(9)诣太守 ( ) (10)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11)欣然规往( )( ) (12)乃郡下( ) (13)寻病终( )(14) 后遂无问津者( ) (15)屋舍俨然() (16)阡陌交通()(17) 便舍船从口入()(18)悉如外人() (19)黄发垂髫()( )(20)乃大惊( )(21)具答之( ) (22)咸来问讯( )(2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4)欲穷其林() (25)并怡然自乐()(26)豁然开朗()(27)便扶向路 (28)未果( ) 2、按要求填写表格,比较古今异义。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 ②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大全教学内容

文言文汇总 目录 七年级上册 5 《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10 《论语》十二则 20 虽有嘉肴《礼记》25 河中石兽 30 *寓言四则(选二)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七年级下册 伤仲永王安石 木兰诗 孙权劝学 口技林嗣环 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共工怒触不周山 狼蒲松龄八年级上册 21 桃花源记陶渊明 22 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23 *核舟记(魏学洢) 24 *大道之行也(《礼记》) 26 三峡(郦道元)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28 *观潮 (周密) 29 *湖心亭看雪(张岱) 八年级下册 21 与朱元思书吴均 22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23 *马说韩愈 24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26 小石潭记柳宗元 27 岳阳楼记范仲淹 28 醉翁亭记欧阳修 29 *满井游记袁宏道 九年级上册 21 陈涉世家司马迁 22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 策》 23 *隆中对陈寿 24 *出师表诸葛亮 九年级下册 17 公输《墨子》 18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 鱼我所欲也《孟子》 20 *《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21 曹刿论战《左传》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 国策》 23 *愚公移山《列子》

七年级上册 《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人教版初中课内文言文专项练习

课内文言文专项练习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只解释加点词即可) (1)处处志.之()(2)不蔓.不枝() (3)不能名.其一处()(4)火.烧令坚() (5)船.载以入()(6)温故.而知新.() (7)从流荡,任意东西 ..运于渤海之尾() ..()(8)箕畚 (9)一石或尽.粟一石()(10)担中肉尽.() (11)空谷 ..传响()(12)温故.而知新.() (13)录毕,走.送之()(14)吾与汝毕力平险.() (15)无丝竹之乱.耳()(16)策.之不以其道() (17)众妙.毕备()(18)用讫再火.令药熔() (19)愿为市.鞍马()(20)不耻.下问() (21)其一犬.坐于前()(2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23)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 (24)策.勋十二转( ) (25)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 (26)天下苦.秦久矣) (27)将军身披坚.执锐.() (28)公将鼓.之( ) (29)狼不敢前.( ) (30)北.通巫峡( ) (31)神弗福.也( ) (32)入.则无法家拂士( ) (33)先.天下之忧而忧()(3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35)互相轩邈 ..( ) (36)失期,法.皆斩() (37)人恒过.,然后能改( ) (38)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 (39)百废.具兴( ) (40)恢弘 ..志士之气( ) (4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42)石青 ..糁之( ) (43)君将哀而生.之乎( ) (44)亲.贤臣,远.小人.( ) (45)横柯上.蔽.( ) (46)欲穷.其林( ) (47)所以动.心忍.性( ) (48)上使外.将兵( ) (49)失期,法.皆斩( ) (50)此皆良实 ..( ) (51)有所广.益( ) (52)优劣 ..得所( ) (53)手.自笔录( ) (54)斗.折蛇.行( ) (55)其岸势犬牙 ..亭上者( ) ..差互( ) (56)有亭翼然 (57)苟全.性命于乱世.( ) (58)无案牍之劳.形( ) (59)皆若空.游无所依( ) (60)尉果笞.广( ) (61)行拂乱.其所为()(6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63)皆朝服.衣冠()(64)以光.先帝遗德() 二、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翻译。 1.夫战,勇气也。() 2.微斯人,吾谁与归( )

初中语文文言文文章分类总结复习

初中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一、我们可以把我们所学过的这些文言文按内容分成四类,分别是: (一)山水篇(二)人物篇(三)道理篇(四)说明篇 (一)山水篇包括:《桃花源记》、《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观潮》 (二)人物篇包括:《五柳先生转》、《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出师表》、《公输》、《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庄子》故事两则、 (三)道理篇包括:《陋室铭》、《爱莲说》、《大道之行也》、《马说》、《唐雎不辱使命》、《公输》、《曹刿论战》、《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送东阳马生序》 (四)说明篇:《核舟记》 二、我们对以上三类文章再做更详细地分析: (一)山水类:1、作者因贬谪而用山水体现出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被贬黄州,因无人与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寻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表达了作者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 《小石潭记》: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总结:以上两篇游记因作者被贬而表现内心的凄苦悲凉。 《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借作此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好友滕子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朋友。《醉翁亭记》:作者虽被贬谪,但却表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总结:以上两篇,作者虽被贬,但却无被贬的悲凉,而是心中想着国家想着天下百姓。 2、通过描写景色来感受自然。 《三峡》:通过对长江三峡雄伟壮丽景色的描绘,激发出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答谢中书书》:通过对秀美的山川景色的描绘,体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与朱元思书》:总叙了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含蓄地传达出爱慕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总结:以上三篇通过不同景色的描绘,表现出对大自然和祖国山河的热爱。 《满井游记》:作者抓住了早春生机盎然的景色描写,表现出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湖心亭看雪》:作者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西湖雪景,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来表现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桃花源记》:在文中作者给我们勾勒出了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观潮》:本文是一篇写景记事的佳作,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就写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总结:以上三篇借对不同景色的描绘,表现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汇总

初中文言文阅读的复习要点及答题方法 新课标要求7-9年级的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对古文的考核重在考核学生记忆积累的过程,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不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情况,对文言文的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文言虚词的作用。 2、顺畅朗读,断句停顿。 3、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4、理解文意并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考查的选文内容也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但材料短小,文意浅显,注重考查学生的文言迁移能力。本文将从以上四方面谈谈应试时的注意事项及方法。 一文言字词的复习 文言文的文意把握以翻译句子和理解句意为前提,而弄懂句意,正确朗读又以理解文言文的字词含义为前提。所以我们首先要注意对古汉语中虚实词意义的理解和积累。 (一)文言实词的理解 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实词,这些词语都有内在的规律可掌握,复习时应从归纳复习并加以识记。 1 一词多义 古代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义项。许多时候,各个义项之间是有关联的。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义项,由基本义项而展开的引申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如:间(1)中间。 《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2)参与。《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3)隔开,隔绝。《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当然,会有些和基本义项相去甚远的意思,这些特殊的义项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它作为重点并牢牢地记住。 2 古今词义 从古至今,大多数词义发生了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而现在成为河流的统称。(2)词义缩小。如“妻子”古代指“妻子” 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3)词义转移。如“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天转移为“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这类词应将古今词意结合起来记忆,在考试时才能准确辨别。 3 通假字 古今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两字之间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通假字的复习没有捷径可走,主要靠平时的积累。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文言文

七年级上 1、《论语》六则《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 (唐代)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虽有嘉肴 - 古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节选自《礼记学记》)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

【复习整合】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基本篇目复习整合资料

初中文言文基本篇目 复习整合 1、根据内容,分门别类 ㈠按内容分类 ⑴写景抒情类: 《三峡》、《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 ⑵刻画人物类:《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出师表》 ⑶议论明志类:《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语》《马说》、《爱莲说》《陋室铭》 ⑷叙事类:《送东阳马生序》 ㈡按文体分类 ⑴记:⑵序,⑶表,⑷说,⑸铭,⑹书,⑺历史散文,⑻诸子散文 2、抓住文眼,得其精髓。 学习文言文,要善于抓住“文眼”这把钥匙,深入文章的内核,理解文章的内涵。 ⑴《出师表》在一个“忠”字 ①进“忠言”,提出三条建议;(哪三条?) ②诉“忠”源,表达感恩之情;( ③付“忠”行,说明出师目的。 ⑵《邹忌讽齐王纳谏》在一个“谏”字 ①如何进谏——“讽”→“善”

②如何纳谏——“令”→“赏” ③纳谏结果——“朝”→“胜” ⑶《岳阳楼记》在情感上是一个“忧”字;在结构上是一个“异”字 情感上: ①迁客骚人:“忧”自己(因物而喜,因己而悲) ②作者:“忧”国家,“忧”民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结构上: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⑷《醉翁亭记》在一个“乐(醉)”字 ①山水之乐; ②宴饮之乐; ③乐人之乐。 其他如《湖心亭看雪》在一个“痴”字;《鱼我所欲也》在一个“义”字;《小石潭记》在一个“幽”字;《记承天寺夜游》在一个“闲”字;《桃花源记》在一个“异”字;《曹刿论战》在一个“远谋”;《陋室铭》在“德馨”;《与朱元思书》在“奇山异水”;《送东阳马生序》在“勤且艰”;《爱莲说》在“爱莲(君子)”等等。 3、抓住重点,仔细探究。 ⑴鲜明的人物形象: 曹刿——“远谋”(鲁庄公)→“齐师败绩”

初中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资料

初中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资料 初中文言文活用词语如摘录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即快马)《三峡》 2、夏蚊成雷(雷:名词作动词,指像雷响)《闲情记趣》 3、神定,捉虾蟆,鞭数十(名词作动词,抽打)《闲情记趣》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骑:动词作名词,指骑马的人。这里指骑马的侦 察兵)《使至塞上》 5、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尽:形容词作动词,指尽兴)《五柳先生传》 6、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作动词,意为坚持合宜的道德、 情理。)《公输》 7、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矣。(怪:形容词作动词,意为以……为 怪)《陈涉世家》 8、将军身被坚执锐,……功宜为王。(功:名词作动词,意为论功劳)《陈涉 世家》 9、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用鞭打)《马说》 10、散入珠帘湿罗幕(湿:形容词动用,渗湿或沾湿。)《白雪歌送武断官归京》 11、望西山,始指异之(异:形容词动用,认为……奇异)《始得西山宴游记》 12、攀援而登,箕踞而遨(箕: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始得西山宴游记》 13、萦青缭白,外与天际(青:形容词作名词,青山)《始得西山宴游记》 1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醉翁亭记》 15、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动用,命名,给……取名)《醉翁亭记》 16、饮少辄醉……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动用,取别号)《醉翁亭记》 17、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酿:名词动用,用酿泉水)《醉翁亭记》 18、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名词动用,宴请宾客)《醉翁亭记》 1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词动用,限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苦、劳、饿、空乏、拂乱:使动用法,使……苦、劳、饿、空乏、拂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1、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饷:名词动用,送食物)《观刈麦》 22、宜枉驾顾之(驾:动词作名词,指车、马)《隆中对》 2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隆中对》 2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鼓:名词作动词,击鼓)《曹刿论战》 25、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冠:名词作动词,为第一)《上枢密韩太尉书》 26、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辱:意动用法,“以……为辱)《上 枢密韩太尉书》 27、且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何为?(志:名词作动词,立志)《上枢密韩 太尉书》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积累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积累集锦 一、常用实词 知识点总结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积累卡片 常见文言实词例释 1.安 (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3.从 (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4.得 (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人教版初中课内文言文中考真题精选 含答案

人教版初中课内文言文中考真题精选【含答案】 七下5伤仲永 1、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 2、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结合原文1分,说出理由1分,共2分) 3、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联系实际1分,二者关系2分,关系阐述清楚严谨者可酌加l一2分) 15孙权劝学 1、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用自己读书的切身体会来劝吕蒙学习的。 2、从文中找一个成语形容吕蒙的变化。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 成语:刮目相待启示:示例:学习的起步晚了,只要坚持不懈,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孙权劝学》的内容。 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长进的故事。 20口技 1、文章结尾交代道具的简单是为了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2、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一家四口由睡而醒;第二个场面:一家四口由醒而睡;第三个:失火、救火。 3、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0狼 1、本文按照屠户、惧狼、御狼、杀狼的顺序叙事,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等行为和“,”的神情可以看出狼的狡猾,这个故事更表理了屠户的。 遇狼目似瞑,意暇甚机智勇敢 2、请谈谈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 ②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八上21桃花源记 1、文中最后写剂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暗示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在当时条件下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2、在陶渊明的眼里,“桃花源”为什么是理想社会?用自己的话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说明。 ①环境优美②社会太平③生活安逸(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渔人的行踪。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4、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发现桃花林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归途中做记号。

人教版中考总复习-初中文言文重点实词(含课文例句)

初中文言文重点实词详解 A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 B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C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