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生物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说课课件

八年级生物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说课课件

八年级生物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说课课件
八年级生物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说课课件

全国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 天量课件、教案、试卷、学案 免费下载 | https://www.doczj.com/doc/384860771.html,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二节人类对细菌 和真菌的利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六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教材分析】

人教版本节内容,主要涉及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还包括生物技术一级主题中的“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以及“现代生物技术”中“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等内容。教材通过介绍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食品保存、疾病防治和环境保护四个方面的利用,来阐明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有益的一面,所以本节关于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内容并不多,但是从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本章的内容却相当丰富,为教师在教学中渗透STS 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及其原理。

②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学会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 ③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及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做发酵实验和尝试制作甜酒、泡菜、酸奶等食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②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和收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在多项实践活动中,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②学会辩证看待细菌和真菌的两面,更好的利用它们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学重点 了解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食品保存、疾病防治和环境保护四个方面的利用。 教学难点 学生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达成。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生物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观察能力、收集和分析资

料的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活动能力。此外,初二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发言,乐于对各种问题进行推理和判断,我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引导学生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和主动思考获得知识并初步学会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思路】

1.采用多媒体教学,准备了大量的图片和实物,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增设3个课堂活动环节来活跃课堂气氛:①发酵现象的演示实验,了解发酵的原理 ②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了解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 ③针对抗生素的利与弊进行辩论,认识合理利用抗生素的重要性;

3.通过课前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和制作甜酒、泡菜等发酵食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体上,本节教学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感情。

【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运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多媒体演示法和讨论法。

【课前准备】

学生:1、收集若干发酵食品的包装袋或包装盒;2、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米酒、酸奶和泡菜等食品;3、收集有关抗生素利与弊的相关资料。

教师:1、课前培训学生,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和制作米酒、酸奶和泡菜等食品;

2、准备演示“发酵现象”的实验材料;

3、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设置了以下五个环节: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 探索新知 课堂活动

寓教于乐

课堂辩论

能力提升 课堂延伸

情感升华

酵食品来创设情景,我首先对同学们的成果予以肯定和表扬,然后马上提出问题:这些食品的

制作主要依靠的是细菌和真菌的发酵,那么发酵的原理是什么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顺利地

导入到本节课的内容。(板书“第二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

作”)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学生展示和品尝课前做好的米酒、酸奶和泡菜等发

(二)演示实验,探索新知为了更好地解释发酵原理,我根据教材安排设计了

全国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天量课件、教案、试卷、学案免费下载| https://www.doczj.com/doc/384860771.html,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说课稿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说课稿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从宏观上介绍细菌和真菌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在培养基上区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同细菌和真菌分布广,让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学习接种和对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操作,体验与人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学习生物技术打下了基础。教育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了解身边的生活环境,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学会与人的合作与交流。 4.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5.认同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四)教学难点

探究活动中各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做好观察记录。 二、说教法 以观察、自学讨论法为主,辅以讲授、演示、阅读等法。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三、说学法 通过观察,使学生主动地获取有关细菌和真菌菌落分布特点的知识,使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学生围绕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进行探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提示帮助本组设计完善的方案,最后组织各小组汇报交流方案。 四、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提前一个课时布置探究实验,让学生设计《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方案,鼓励学生提出多种不同的方案,并进行小组分工。设计实验计划,并按计划实施实验。对本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初步的小结,得出初步结论。 (二)、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等相结合。 (三)、教学步骤: 导言观察讲述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综合总结练习 (四)、板书设计: 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

郯城三中个人备课 课题:第四章第一节 八年级生物备课组 主备人鲁文兰课型新授 验收结 果: 时间2011年11 月7 日 分管 领导 课时1课时第11周第1 课时总第21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 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4. 学会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5.培养学生进行推理和比较的能力及设计多种实验方案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细菌和真菌培养熟悉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2.通过探究实验和小组之间的讨论,归纳出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细菌和真菌的一般培养方法; 3.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中探究方案的制定,经验交流后能够正确地得出结论。 〖教学难点〗 1.探究活动中各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探究实验的观察记录; 2.细菌和真菌的一般培养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菌是生物圈中分布最广泛的生物。在自然界中,只有少数的 细菌、真菌对人类、动物、植物有害,而大多数的细菌和真 菌对人类是有益的。 实施探究方案: 小结(教学反思)探究实验和比较归纳充分结合。在从宏观上观察菌落时,引导学生及时地归纳细菌菌落 和真菌菌落的特点;同学们在展示实验结果时,教师和其他同学不断质疑并加以补充,及时地归纳总结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以及细菌和真菌生活的基本条件。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板书设计: 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附表: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北京市十一学校邢凤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不同。 2.知道培养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包括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培养等过程。 3.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互相交流经验,学会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二、教学重点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的不同。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三、教学难点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四、教学准备 教师:培养菌落实物、培养基(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并高温灭菌)、发霉的橘子、牛肉浸膏、蛋白胨、氯化钠、琼脂实物、无菌棉签,制作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对生态系统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在整个生物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在生活中哪些环境中的细菌、真菌比较多?哪些环境中比较少?哪些环境中没有细菌和真菌?同学们会认为,脏的地方(比如厕所)、温暖潮湿的地方、抹布等细菌和真菌比较多。太空中、干燥的地方、消毒水里细菌和真菌比较少,而实际上这种认识不是完全正确的。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马桶与手机的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同学们可能都认为当然是马桶微生物数量多。

教师展示马桶与手机相比的数据。 1.由英国《which?》杂志开展的研究共抽样检测了30个手机。调查表明:现在英国人使用的6300万支手机中有1470万支手机存在健康隐患。 2.一支普通手机上所携带的有害细菌量是男厕所一个冲厕手柄所携带细菌量的18倍,手机成为更大的卫生隐患。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中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如何分布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微小生物。 【设计意图】从学生了解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入手,再通过马桶和手机比较,发现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二)菌落的观察 通过资料我们知道手机上的细菌数量可能要比马桶的还要多,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我们可否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如果做实验,我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学生会对此提出很多的疑问如“细菌太小,看不见”“数量太多,没办法计数”“如何取细菌?”等。教师展示电子扫描电镜下依次放大7万倍后的钉子表面的细菌,让同学们认识到,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无处不在,而它们数量之多、个头之小的确成为我们实验中遇到的大难题。如何能让我们用教室现有的条件就可以进行探究呢?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它们呢?同学们可能会想到发霉、腐败食物上的黄点或霉点。教师展示培养基上培养的大肠杆菌的图片,这些培养基上呈乳白色的不同大小的圆点就是大肠杆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细菌和真菌会不断地进行分裂生殖,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成为菌落。1 mm3大小的菌落中,就可含有数十亿乃至数百亿个的个体。 每两个同学一组, 教师给每组准备一个已经接种并培养好的培养皿,请同学们进行观察并完成以下任务。 1.参照教材,比较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有何区别并完成表格。 细菌菌落 真菌菌落 2.判断提供的实物中哪些是细菌菌落?哪些是真菌菌落? 通过教材的阅读和真实菌落的比较,同学们基本上能够区分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明确可以通过菌落大小、表面形态、颜色等综合分析菌落的类型。明确菌落是由单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形成的集合体。

细菌说课稿

细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细菌》,我准备从以下几个部分来进行今天的说课,即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设计。 一、首先我来说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细菌》这节课内容是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本章先从整体上引入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再进入《细菌》的学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了解细菌的发现史,掌握细菌的形态结构,细菌的营养方式以及它的繁殖方式,为以后理解《真菌》以及《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等教学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从总体来说,本节课内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教材内容的安排方式是逐步深入,层层推进,从细菌的发现导入,再通过巴斯德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产生的,随后自然过渡到细胞形态结构的学习,再由细菌的结构特点推导出细菌的营养方式,最后学习细菌的繁殖方式,这些知识点的呈现,环环相扣,一脉相承,体现了知识与知识的内在联系,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 下面说一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内容分析,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三个 ①了解细菌的发现史。 ②理解巴斯德鹅颈瓶实验。 ③学生能够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以及繁殖方式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有两个 (1)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对巴斯德鹅颈瓶实验的理解,使学生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有着密切关系。 (2)通过理解细菌繁殖速度快,让学生养成勤洗手,讲卫生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能够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细菌的营养方式,以及细菌的生殖方式等主要特点。 理解巴斯德鹅颈瓶实验的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阅读分析法,学生在阅读相关文字材料的过程中,了解细菌的发现史,理解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阅读能力。应用观察法,小组合作交流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每个学生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也让学生深刻地体验到了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学习热情、学习积极性进一步被激发。 三、下面我重点来说一说我的教学设计 1、导入课题 我是通过设疑的讨论的方式来引入新课的:同学们,我们都有饭前洗手的生活习惯,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饭前要洗手?经过同学们自主思考后,我结合舒肤佳的广告,洗手可以有效抑菌的广告,向同学介绍细菌无处不在,洗手是为了有效抑菌,维持我们的身体健康。既然细菌无处不在,那你们看到过细菌吗?能描述其形态和结构吗?今天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它

初中生物教案细菌和真菌

初中生物教案---细菌和真菌 第一课《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教案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相互交流经验,体验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二、教案策略 在本节教案一开始,教师应该让学生交流一下对以下问题的看法:“细菌和真菌是什么样的?”“细菌和真菌在哪儿?”“我是怎样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的?”通过学生的发言, 教师就能够了解到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细菌和真菌方面知识的情况。 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或教师培养的菌落实物,阅读有关的文字材料,让学生知道如何从不同环境中采集细菌和真菌,知道如何在培养基上区分它们。在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之前,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培养细菌和真菌所采用的方法,知道生物技术在探究活动中的应用。 如何去研究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呢?教师可以利用课文

创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课上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设计“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方案,鼓励学生提出多种不同的方案,并对实施方案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观察记录。在各个小组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讨论,同时建议全班各组选择的环境尽可能不同,以保证探究实验的结论更接近事实。教师要关注各个小组的观察情况,在实验结束后,要利用课上时间让各个小组交流对细菌和真菌分布特点的研究成果,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注意到细菌和真菌的生活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实验—检测不同环境下的细菌和真菌 探究讨论 1.因为经高温处理后,可以将培养皿上、培养基内混有的细菌或真菌的孢子等杀死,这样就排除了实验外其他环境的污染。因此,在实验前不要盲目打开培养皿,以防止细菌或真菌的孢子等落在培养基上。实验中用无菌棉棒的目的同样是为了防止棉棒上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2.提示4中的操作相当于一般培养方法中的接种步骤。 3.细菌和真菌几乎无处不在,但在不同环境中分布的多少不同,如手、硬币上附着的细菌和真菌较多。

八年级上生物《细菌》课件说课稿

《细菌》课件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生物科学班的韦秋萍,很高兴有这个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的机会。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我们都知道,细菌的个体非常微小,通常情况下是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尤其是细菌的生殖过程更是很难通过语言来描述,在本节课选择运用多媒体课件形式教学就比较容易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下面我将从以下4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解读。 一、说教材 (一)首先是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本章教材的引入是从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分布开始的,是在学生学习了植物和动物以及生 态系统的组成之后进行的教学。 (二)其次是教材内容 虽然学生对某些细菌引起的疾病等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细菌的繁殖、结构特点、营养方式的知识,缺乏认识,难以理解。因此,教学内容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呈现的,从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启发他们进入微观的环境中去。教材在本节以科学探究的过程为脉络安排内容,讲述细菌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侧重引导学生自己去通过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来归纳出细菌的主要特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获得基础知识,发展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在制作课件时都着重体现了这些方面。同时,学习本节课是为后面讨论细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起了铺垫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 生体会细菌和我们的关系密切。 (三)最后是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记住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2.尝试通过与动植物细胞作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说说出细菌是怎样生活和繁殖的。 3.关注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计算手上的细菌数目,培养学生的推理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不同。 2.知道培养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包括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培养等过程。 3.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4.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互相交流经验,学会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的不同。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对生态系统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在整个生物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在生活中哪些环境中的细菌、真菌比较多?哪些环境中比较少?哪些环境中没有细菌和真菌?同学们会认为,脏的地方(比如厕所)、温暖潮湿的地方、抹布等细菌和真菌比较多。太空中、干燥的地方、消毒水里细菌和真菌比较少,而实际上这种认识不是完全正确的。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马桶与手机的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同学们可能都认为当然是马桶微生物数量多。 教师展示马桶与手机相比的数据。 1.由英国杂志开展的研究共抽样检测了30个手机。调查表明:现在英国人使用的6300万支手机中有1470万支手机存在健康隐患。 2.一支普通手机上所携带的有害细菌量是男厕所一个冲厕手柄所携带细菌量的18倍,手机成为更大的卫生隐患。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中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如何分布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微小生物。 设计意图:从学生了解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入手,再通过马桶和手机比较,发现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二、菌落的观察

通过资料我们知道手机上的细菌数量可能要比马桶的还要多,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我们可否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如果做实验,我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学生会对此提出很多的疑问如“细菌太小,看不见”“数量太多,没办法计数”“如何取细菌?”等。教师展示电子扫描电镜下依次放大7万倍后的钉子表面的细菌,让同学们认识到,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无处不在,而它们数量之多、个头之小的确成为我们实验中遇到的大难题。如何能让我们用教室现有的条件就可以进行探究呢?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它们呢?同学们可能会想到发霉、腐败食物上的黄点或霉点。教师展示培养基上培养的大肠杆菌的图片,这些培养基上呈乳白色的不同大小的圆点就是大肠杆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细菌和真菌会不断地进行分裂生殖,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成为菌落。1mm3大小的菌落中,就可含有数十亿乃至数百亿个的个体。 每两个同学一组, 教师给每组准备一个已经接种并培养好的培养皿,请同学们进行观察并完成以下任务。 1.参照教材,比较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有何区别并完成表格。 细菌菌落 真菌菌落 2.判断提供的实物中哪些是细菌菌落?哪些是真菌菌落? 通过教材的阅读和真实菌落的比较,同学们基本上能够区分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明确可以通过菌落大小、表面形态、颜色等综合分析菌落的类型。明确菌落是由单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形成的集合体。 设计意图:以探究验证手机上的细菌是否要比马桶上的多为切入点,让同学们认识到要想了解细菌和真菌,首先要了解如何观察它们。再通过教材中文字资料和实际菌落的比较,让同学对于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有一个直观准确的认识。 三、细菌和真菌的培养一般方法 细菌和真菌通过不断的生长和繁殖,从单个细菌或真菌长成菌落。教师展示发霉的桔子实物,而霉菌能够生长,就是因为橘子为其生长提供了所需的条件。而在实验室中,则用细菌和真菌的培养基为其生活提供营养物质。教师介绍培养基的配制原料,即牛肉浸膏、蛋白胨、氯化钠、琼脂等,这种培养基为微生物的生活提供营养物质,并且琼脂是一种极不易被微生物分解的物质,能够保持培养基的形态,易于观察。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仅有培养基为细菌和真菌提供营养,就可以培养出细菌和真菌了吗?学生认识到除了微生物生活所需的营养条件外,适宜的温度和环境等其他条件的适宜也是必须的。因此我们一般要将细菌和真菌的培养基放在

八年级《细菌与真菌的分布》 教案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详案 教学课题: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课程课型:理论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会描述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二.能力目标: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探讨问题能力,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章的学习,激发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点,认识保 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直接导入 2min 师:上课! 同学们好,在之前的课程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植物和动物的相关知识,动物和植物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可能在同 学们的印象之中自然界只有动物和植物这两类生物,其实 不然,自然界中除了植物和动物之外还有其他类的生物,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自然界中的另一类生物真菌和细菌。(板书) 图片展示 创设情景 3min 师:可能大家之前已经在生活中接触过有关细菌的相关知识,只是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但是真菌大家可能觉得会很陌生,觉得 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不管是细菌还是真 菌,,在我们生活中都是是很常见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观看几张图片,大家在观看图片的时候仔细观察,注意细节。(播放PPT)师:大家第一张图片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现象? 生:受伤的手臂和感冒 师: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或者是在大家进行运动的时候不小心就会很容易受伤,在我们受伤以后如果处理不当伤口就会发炎 甚至是伤口化脓,这些都是因为细菌所引起的,所以在我们受 伤后要对伤口进行及时的消毒处理,严重的时候我们甚至还需 要打预防针,防止伤口感染细菌,右边的这张图片呢就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感冒,可能大家之前一直以为只有病毒性感冒,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人教版初二上)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人教版初二 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用实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2.学会观看培养基中细菌和真菌菌落同时能够用语言描述其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提高实验能力、观看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2.培养学生学会推理、判定,从而提出假设并去证明这种假设正确与否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围绕探究目标、设计实验、预备器材、物品及实际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依照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的分析、判定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风和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 2.通过做〝细菌和真菌分布〞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设计并实施实验的过程 ●教学难点 探究实验的组织教学 ●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法、谈话法 ●教具预备 1.教师预备:每组两套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差不多高温灭菌〕、无菌棉棒、放大镜、标签纸、透亮胶带。 2.学生预备:课余查找有关细菌和真菌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用谈话式教学法与学生共同简要复习上节课内容,从而导入新课。 具体活动如下 〔师生活动〕 教师: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细菌和真菌的一些知识,你们能简单回忆一下吗? 学生:细菌专门小,用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高倍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看到。 学生:细菌繁育专门迅速,它们繁育后就可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学生:细菌的菌落专门小,它的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学生:真菌有大型的类型如蘑菇,也有用肉眼看不到的酵母菌和霉菌。 学生:真菌的菌落一样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常形成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的菌落。 学生:真菌菌落还能出现红、褐、绿、黑、黄等不同颜色。 教师:同学们对所学知识把握得专门牢固,上节课安排了你们课余分小组去不同地点接

4.1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说课稿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中第四章第一节。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该章的要求是学生能够描述出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同时倡导学生掌握培养细菌和真菌菌落的科学方法。用培养基培养细菌和真菌菌落,是认识细菌和真菌的一项重要方法。教材中对细菌和真菌的广泛分布内容没有直接讲述,而是通过“探究实验”由学生亲自体验。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细菌和真菌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无处不在,从而更深的认识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学习接种和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操作,体验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学习生物技术打下一定基础,对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将涉及的“菌落”“培养基”和“接种”等重要的生物术语会起到铺垫的作用。这一节也对下面学习细菌和真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八年级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中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合作与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养成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引发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好奇心。 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细菌和真菌培养的实验操作,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的生长条件。 只有掌握了培养细菌和真菌的实验操作过程,才能理解和掌握细菌和真菌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二、说教法

2021年人教版新课标初中生物《细菌》说课稿

《细菌》 欧阳光明(2021.03.0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下午好! 我是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细菌》,新课标提出了 新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和落实这一理念,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一 直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 书设计等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教师的课程设计、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目的的达成。 《细菌》一节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 节。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细菌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而 本节课主要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以及繁殖进行详细讲解,使学 生体会到科学发展与科技进步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为学生之后学 习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生物进化、传染病以及预防等内容奠定 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初中生物的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 用。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生物新课标的要

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维度教学目标:首先,我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定为: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辨别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不同之处;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其次,在能力方面,通过生活实例,尝试推测细菌的来源;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细菌的营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本节课不仅要让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有所收获,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我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为: 1.通过了解显微镜在细菌的发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同‘科学发展与科技进步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的观点; 2.(并能够)探讨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一、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结合课标,我将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定为“细菌的主要特征”,考虑到学生之后学习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我将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设为“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区别”。鉴于细胞个体微小,难以观察,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难点定为“细菌来源的探索历程”。 二、学情分析 要把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行动上,教师还必须充分的了解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识菌落的外观形态,辨别被细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通过学生介绍,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操作过程,尝试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3、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适宜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 4、根据所学知识,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阐述自己的论据,培养相关的科学素养; 5、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2、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课前准备 1、变质的水果等食物、发霉的食物、感染细菌和真菌的花卉 2、生长有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平板培养基或斜面培养基实物 3、空白培养基以及配置培养基所需要的药品; 4、放大镜 5、有条件的可配备实物投影仪 6、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兴趣小组,进行配置培养基和培养菌落的实验 教学设计 本节教学分为两课时。 课时一: 课时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教师: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周围的环境里,存在很多细菌,可谁也没有真正看见过。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它们太小了,要用显微镜看。 教师:在我们的生物小组里,同学们却用肉眼观察到了细菌的生长。他们是怎么看到的呢?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一下: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首先,我们看到的不是细菌,是细菌大量繁殖后形成的菌落。 我们先制作了培养基。我们把牛肉膏、蛋白胨、盐、琼脂和水加热混合, 教师:对不起,打断一下。哪位同学能分析一下,培养基里为什么需要牛肉膏? 学生:牛肉膏应该是营养物质。 教师:还有什么成分属于营养物质吗? 学生:蛋白胨、盐, 有的同学提出琼脂,在同学中引起了争议。经过阅读课本和兴趣小组同学的说明获得了答案。 学生:琼脂是凝固剂。 学生继续汇报:配置好培养基后必须高温灭菌,否则细菌就长得到处都是了。灭菌后趁热分装在培养皿和试管中,试管和培养皿也要灭菌。等培养基凝固后,我们将其暴露在空气里,细菌就落到培养基上,这是接种。然后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到温暖的培养箱里培养,细菌就大量繁殖形成一个个菌落。 教师:为大家展示学生们培养的细菌和真菌菌落,请同学们观察这些菌落有什么不同。 学生:有的光滑,有的长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绿色、黑色、米色、黄色等。 教师:根据课本中的描述,你能从菌落形态、大小和颜色区分出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吗?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指认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那么在我们周围,那些地方细菌真菌比较多呢?各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限时5分钟,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同学们投票选出最感兴趣的选题,中选的小组将从老师这里领取两个配置好的培养基,继续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投票评选最有科学性的、最吸引人的实验方案。 教师:虽然这一次我们只有三个小组获得了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但其他同学可以利用自己家里现成的材料来培养细菌和真菌。下节课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课时2: 教师:上节课后同学们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分别进行了实验,下面就请同学们将实验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看,并进行简短汇报。 学生:我们比较了厕所和食堂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厕所中央的地面上,一个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

细菌说课稿

《细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细菌》,我从以下几个部分来进行今天的说课,即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 (一)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本章教材的引入是从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分布开始的,然后分别介绍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教学内容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呈现。贯穿着爱国思想教育,讲述细菌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侧重引导学生自己去通过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来归纳出细菌的主要特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获得基础知识,发展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学习了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才能为后面理解细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尝试通过与动植物细胞作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通过对细菌繁殖速度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①细菌形态和结构的特点; ②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2)难点:①巴斯德实验的理解; ②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四)教法方法 1、教法:直观教学法、目标导向法、推理法、讲练结合法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原则,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图片、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创设生物微观世界,使学生有较深感性认识;围绕教学目标,步步激疑启思,引导学生逐步探索新知;通过指导学生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培养学生透过事物表象,分析、研究事物内涵的能力。

八年级上册生物细菌教案

八年级上册生物细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出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结合生活实际,推测细菌的生殖方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细菌的结构和动植物细胞结构图并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细菌被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进步,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通过对细菌繁殖方式的学习研究,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生活习惯不卫生很容易被细菌感染,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及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 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推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通过复习细菌的分布情况。从生活实例出发,提出一系列问题, 哪里有细菌,你的手上有细菌吗?你的课桌上、书上、钢笔上有细菌吗?我们用肉眼能看到细菌吗? 二、探究新知 (一)细菌的发现 1、质疑过渡:为什么我们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却又不了 解细菌呢? (细菌微小,肉眼看不见) 2、学生阅读书本P71的相关内容,从中可以获取以下的重要信息。 ①细菌的发现: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 ②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证明细菌的由来并提出巴氏消毒法)。 3、小结:通过阅读,你对于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二)细菌的形态: 1、质疑过渡:细菌很小,所以我们虽然时时刻刻在接触它们, 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到底是怎样的呢? 2、屏幕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三种形态有一个理 性的认识,然后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三)细菌的结构: 1、质疑过渡:细菌的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相同,细菌的结构 怎样呢? 2、展示细菌结构图片。学生就细菌结构进行讨论,总结细菌的 结构的特点。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实验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阶段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中的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授课课时为2课时(不包括课下活动)。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学生能够描述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理解科学探究需要利用数据、文字、图片等多种方式来表述结果,并在实验过程中体会与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教材对本实验的安排是,要求学生参照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设计并实施检测不同环境细菌和真菌的探究活动,体会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本章第2~4节内容《细菌》、《真菌》、《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打下基础。 二、实验器材 牛肉汁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培养皿、无菌棉棒、涂布器、镊子、剪刀、移液管(或移液枪)、抑菌片(含有84消毒液或土霉素药液)、小试管、游标卡尺。 三、实验的改进和创新点 1.增设培养基类型。配置了以马铃薯为原料的培养基,替代牛肉汁培养基,有利于真菌的生长。 2.改进接种的方法。用取样稀释及涂布接种的方法,可以避免菌落相互堆叠的问题,使学生能清晰地观察菌落并做定量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求证思维和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 3.拓展抑菌实验。结合日常生活中使用“84消毒液”能否灭菌的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使学生认同消毒液的灭菌作用及正确使用消毒液的方法。训练学生多角度、多因素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4.拓展细菌抗性实验。引导生物小组围绕“能否频繁、长时间的使用消毒液(或抗生素)”等问题,开展实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安全用药的重要性,为今后学习环境的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四、实验原理和设计思路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在适宜的环境条件或培养基中,细菌和真菌可以生长形成菌落。通过在不同条件下取样,如不同的温度、不同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不同浓度的消毒液(或抗生素),观察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状况,分析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由此认识细菌

高中生物说课课件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各位老师,你们好!我叫吕欣欣,来自于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几个方面对该课题进行剖析。一说教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必修二《遗传及变异》一书的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学生在学完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和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等知识后,转入难度较大的遗传学知识的学习,之前知识可为本部分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线索,同时本节内容又为后面遗传的基本规律及生物进化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明确“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和实验设计思路;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质疑、探究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3)学习经典的科学研究方法,即“现象—问题—假说—设计实验—检验假说—获得结论”的研究方法 三说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着高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原理和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和过程依据:掌握了这两个实验才能深刻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实验对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依据:本部分知识较抽象,用了科学的实验设计程序及内容涉及到微观领域,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属于他们的薄弱环节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我校高一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及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在黑板上演示实验过程,使学生对实验直观的熟悉。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 对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予以评价,并教育学生要有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七板书设计 我根据板书的“规范、工整和美观”的要求,结合所教的内容,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板书,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的思路第六章遗传和变异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格里菲思实验(体内)结论:dna遗传物质结论:s型菌具有转化因子三、烟草花叶病毒的实验 2 艾弗里实验(体外)结论:rna是遗传物质结论:dna是遗传物质,其他不是四、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八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实验分析和设计的能力. 总结:以上是我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创设了问题情境来引导

人教版生物八上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word教案一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体验与人的合作与交流。 4、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5、认同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教材内容从宏观上介绍细菌和真菌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在培养基上区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同细菌和真菌分布广,让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学习接种和对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操作,体验与人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学习生物技术打下了一定基础。同时,也教育学生关心自己的生活环境,用科学去了解身边的生活环境,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教学重点 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3、教学难点 探究活动中各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做好观察记录 4、课时安排:本节教学内容为一课时 三、教学准备 变质的牛奶、米饭长“毛”的馒头长有木耳的树桩蘑菇足癣、背癣的图片培养菌落实物实物投影仪琼脂培养皿烧杯牛肉膏蛋白胨酒精灯吸管三脚架无菌棉棒镊子放大镜 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 教师与学生交流:“细菌和真菌是什么样的?”“细菌和真菌在哪儿”“我是怎样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的?”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细菌和真菌方面知识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也可以联系食物变质、物品发霉等生活经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也可以开门见山地问:同学们想了解关于细菌和真菌地那些方面的知识?由学生提出问题,从而进入新课。也可以从生物的分类引出细菌和真菌。 学习菌落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并阅读相关内容,也可以展示不同形态菌落图片或课前培养好的菌落。 关于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自学,也可以先行对各小组组长进行课前培训,让它们在课堂上演示讲解,也可以由教师直接演示讲解。 如何去研究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教师可以利用课文创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也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经常活动的环境或接触的物体设计探究方案。在课堂上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设计方案,鼓励学生提出多种不同的方案,同时要建议全班各组选择的环境尽可能不同,以保证探究实验的结论更近事实。在实验结束后,要利用课上时间让各小组交流对细菌和真菌分布特点的研究成果,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综合课后练习,让学生认同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同其他生物一样也要一定的条件。 本节教学建议以观察、自学讨论法为主,辅以讲授、演示、阅读等法。教师要注重学生体验与人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细菌》说课稿

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颁布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本章教材的引入是从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分布开始的,然后分别介绍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教学内容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呈现。教材在本节以科学探究的过程为脉络安排内容,讲述细菌的发现过程,提供了多幅电子显微镜下细菌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侧重引导学生自己去通过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来归纳出细菌的主要特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获得基础知识,发展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能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与植物、动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分析、观察,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认同技术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3)重视搞好个人卫生。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还有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 教学难点: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二、说教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把学生当作“海绵”一样,尽可能多的吸收课堂上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新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让学生把学习看作是自己的事,在课堂上自主的学习知识。我采用了我校的“五步三查”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的教学,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生与学生的合作。 因此,本节课以自主学习、交流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