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文论教案(修改)

西方文论教案(修改)

西方文论教案(修改)
西方文论教案(修改)

西方文论教案

第一编古代文论

导言

1、古代文论的源头,也即是整个西方文艺理论的源头,是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古希腊的文艺理论真正形成思想体系,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

柏拉图提出了理氏论文学艺术理论,否定对现实的摹仿的文学艺术,以为文学艺术应直接来自神的灵感。他的《诗学》,作为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文学艺术理论著作,涉及了文学与生活、作家与作品、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读者与作品等诸方面的问题。

2、古代文论的第二阶段是古罗马的文学艺术理论,他的三位代表人物贺拉斯和朗加纳斯、普罗提诺。

3、古代文论的第三个阶段是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论。早期教父时代的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

4、古代文论的第四个阶段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理论。

5、古代文论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新古典主义阶段。法国以布瓦洛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最为严格,英国则比较温和。

第一章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引言

1、古希腊文艺理论是西方文艺理论发展的源头。

2、史前希腊就有了较发达的文化,荷马史诗在公元前9世纪就已经在民间口头流传,公元前6世纪形成正式文字。在荷马史诗之后,希腊又出现了赫西俄德的教谕诗,萨福的独唱琴歌以及以伊索寓言等多种体裁的文学艺术作品。在戏剧方面,出现了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三大悲剧作家和喜剧家阿里斯多芬。

第一节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

1、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

毕达哥拉斯的基本哲学观念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数”。他的学派从数量比例关系上着力探寻艺术的形式美,得出“美是和谐统一”这一结论。

2、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理论

赫拉克利特是西方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哲学的奠基者。赫拉克利特的基本哲学观点是把“火”看做宇宙万物的本源。

他说:“人不能两次走入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首先提出“艺术模仿自然”的论点。

3、德谟克利特的“模仿说”

德谟克利特有句名言“任何艺术……都不能不经过研究而获得”。

他的艺术“研究”包括着十分丰富的内容:首先是对文艺和美学对象的研究;其次是对艺术家主观条件的研究;再次,对艺术作品社会效果的研究。

他还提出“那最稀有的就给予我们最大的快乐”的观点。

德谟克利特是西方第一个从研究自然过渡到研究社会,探求美和艺术的本质的哲学家。它不仅提出了“文艺摹仿自然”的论点,而且对自然做了“人生”的解释,文艺摹仿自然,不只是摹仿人的身体,而且摹仿人的才智、行为和心灵。特别应注意的是,他把美作为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提出追求和创造美“是一种神圣心灵的标志”,这就为以后的美学研究确

定了方向。

4、苏格拉底的摹仿说和功用说

苏格拉底哲学的中心思想是神的目的论。

苏格拉底还讨论了美和善的关系,他得出了判断美的标准就是“功用”的结论,这就是说,有用即美,无用即丑。苏格拉底把美和善联系进而得到“美在功用”的原则。

第二节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柏拉图的文艺思想和美学思想散见于许多对话中。一般来说,探讨美学、伦理问题的有《大希庇阿斯》、《会饮》、《墨诺》、《莱西斯》等篇;讨论文艺问题的有《伊安》、《斐德诺》、《理想国》卷十等篇,讨论语言、修辞问题的有《克拉提卢斯》、《欧梯得墨斯》、《高吉阿斯》、《墨涅克塞卢斯》等篇;讨论政治、哲学和文艺政策问题的有《政治家》、《法律》、《理想国》卷二至卷三等篇。

柏拉图的著作几乎都是用对话写成的。

1、理式论摹仿说

a、“理式”(Idea):柏拉图以理式论否定了感觉经验的可靠性,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现实世界是以理式世界为蓝本的,只有“理式”才是真实的存在。

b、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

在《理想国》卷十中,柏拉图提出画家画的床对“理式”的床来说,就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了三层”。在柏拉图心目中有三种世界:理式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艺术世界依存于现实世界,现实世界依存于理式世界。

c、理式论摹仿说的唯心主义本质与理论价值

柏拉图的理式论摹仿说是唯心主义的,但就摹仿说的发展历史来说,它丰富和发展了古希腊早期的摹仿说。他承认画家画的床是木匠造的床的反映,正如镜子映出事物的影象一样,这是西方最早把文学艺术比喻成反映生活的镜子的说法。

2、文艺的社会功用说

a、理想国的建设与文学艺术

《理想国》是柏拉图治理国家的政治纲领,是按照理式世界设计的人间理想国家的蓝图。他提出理想国的三个等级的公民分别是哲学家、武士和自由民。

b、摹仿的艺术的三条罪状

第一条罪状,摹仿的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诗人没有真知识;

一条罪状是,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

另一条罪状是:诗人为了讨好群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

c、对审美教育的重视与政治第一的文艺标准

除了歌颂神和英雄的颂歌以外,柏拉图给描写自然的作品以及音乐也留了一席之地。

柏拉图是西方第一个把理智和情感对立起来,把政治教育效果如何确定为审查文学艺术第一标准的人,是第一个要求艺术服务于政治,服从于政治的人。

3、灵感说

他提出的灵感说既有很强的神秘主义的色彩,又是对文艺活动特征最早的概括。

a、灵感的基本含义

“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柏拉图认为一个艺术家能否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关键是他是否能获得灵感。

b、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神灵附体”、“迷狂”、“灵魂回亿”)

柏拉图的灵感说包括三个方面: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和获得灵感的过程。

首先,柏拉图对灵感的源泉的解释主要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附”。这种解释是在

《伊安》篇中提出来的。

第二,灵感的表现是迷狂。柏拉图对灵感迷狂的解释是在《斐德若》篇提出来的。

第三,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灵魂回忆”说也是在《斐德若》篇里提出来的。

c、灵感说显示出柏拉图理论的矛盾及其价值

首先柏拉图确认灵感是文艺活动中存在的特有现象,优美的文艺作品就是灵感的产物。

其次,柏拉图看出了文艺创作与技艺制作的区别。柏拉图指出艺术创作不只是技艺,而是凭灵感,这也是它的重要的理论贡献。

再次,柏拉图在论述灵感获得的过程中,强调灵感是人的不朽灵魂“见到尘世的美”而回忆起“上界里真正的美”。

第三节亚里斯多德的《诗学》

亚里斯多德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对待柏拉图的学说。

亚里斯多德是西方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的《诗学》是西方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的重要文献,是西方“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今至前世纪末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

1、文艺本质论

a、文艺是人的行动的摹仿

他提出艺术摹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是人的性格、感受和行动。

我们应该看到,真正认识到文艺摹仿人生这一真理的,是亚里斯多德。亚里斯多德提出文艺摹仿的对象是“在行动中的人”,是人的行为、人的性格、人的遭遇、人的感情,即人的生活。

b、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

亚里斯多德不仅提出了文艺摹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是人的性格和遭遇,而且在“摹仿”一词中见出了一种新的更为深远的意义,这就是文艺摹仿的对象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

亚里斯多德认为,诗比历史更富有必然性和普遍性,更能显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有更高的真实性。他要说明的事,诗和戏剧是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特殊表现普遍,是特殊与普遍的统一。这是亚里斯多德对文艺本质的重要发现,也是文艺典型性的要义的第一次阐述。

c、文艺求其似而又比原物更美

2、悲剧理论

史诗是古希腊艺术的基础,悲剧是古希腊艺术的高峰。亚里斯多德《诗学》中的艺术原则在很大的程度上建立在史诗和悲剧基础上的。

a、悲剧的含义

b、悲剧情节和人物性格

亚里斯多德提出了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词、形象和歌曲。在悲剧的六个成分里,亚里斯多德认为最重要的是情节,因为它是悲剧的基础,又是悲剧的灵魂,性格则占第二位。

c、悲剧的布局

亚里斯多德把情节看作是悲剧的基础,因而认为悲剧的情节安排是“悲剧艺术的第一事,而且是最重要的事。”

d、悲剧冲突的本质——“过失说”

悲剧冲突的本质是好人犯了错误,这就是“过失说”。“好人”“犯了错误”构成了悲剧冲突。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

e、悲剧的社会作用——“卡塔西斯说”即陶冶

亚里斯多德的《诗学》是西方第一部有科学体系的美学和文艺理论著作,是古希腊灿烂的艺术实践的总结。

结语

德谟克利特是希腊思想从自然观点向社会观点转变最早的理论家。

柏拉图构筑了系统的客观唯心主义理论体系;相反,亚里斯多德以具体存在的事物是“第一存在实体”的理论为基础,创建了系统的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文艺理论体系。柏拉图的“灵感说”接触到了文艺活动的本质特征,包括十分丰富的含义,但他以“神灵凭附”作解释,给灵感说罩上了一层神秘主义阴影。

没有柏拉图就没有亚里斯多德,但没有亚里斯多德就没有对古希腊艺术发展的理论概括。他们都是古希腊文艺理论大师,他们的文艺理论有互补性。

第二章罗马古典主义

引言

罗马第一位诗人安德罗尼库斯,是罗马人俘虏来的希腊奴隶,他把《奥德赛》译成了拉丁文,还翻译改编了希腊的喜剧和悲剧。在希腊文学的影响下,罗马出现了普劳图斯和泰伦斯两位重要的戏曲家,他们主要是模仿希腊米南德的新喜剧,反映罗马社会生活,讽刺针砭时弊。普劳图斯的喜剧还比较注意个性刻画,泰伦斯的喜剧人物性格有明显的类型化倾向。

西塞罗把希腊的雄辩术推向高峰,他的演说词成为散文的典范。

第一节贺拉斯的《诗艺》

他的抒情诗,以希腊的抒情诗为典范,对早期希腊抒情诗的格律进行改造,使之更适应拉丁语,成为一种新的格律。这种抒情诗每诗节两行或四行,往往采取写给友人的方式,谈友谊、谈爱情,甚至谈作诗,构思巧妙、语言精美,熔哲理与感情于一炉,给人一种既感伤亲切,又不失优美庄重的感受。贺拉斯的这种抒情诗对西方诗歌的发展很有影响,后来人们把仿照贺拉斯这种形式写的抒情短诗称为“贺拉斯体诗”。《诗艺》不是《诗学》的翻版,它是贺拉斯作为一名宫廷诗人,在亚里斯多德文艺思想的影响下,根据罗马帝国时代的社会要求和自己的创作体会,以给皮索父子写信的方式,提出的罗马帝国的文艺法则。

1.古典主义原则

贺拉斯是古典主义的奠基者。所谓古典主义,是指罗马的文艺要向古希腊的文艺学习,以古希腊文艺为典范的文艺主张。

亚里斯多德强调文艺摹仿人生,贺拉斯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文艺摹仿古典原则。

2.理性主义倾向

贺拉斯承认诗人的天才有天资的成分,但他更强调苦学和训练。诗是天才的创造,这天才是天资加训练的结果。天才创造的源泉,一是诗人对生活的熟悉,二是诗人自身的理性修养。

“要写作成功,判断力是开端和源泉。”这句话成了17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的信条。

3.艺术创作的“合式”原则

贺拉斯认为,正确的判断力表现为艺术创作的“合式”原则。

所谓“合式”,就是要求在艺术上做到协调一致、妥帖得体,恰到好处,叫人感到合情合理,无懈可击。它既包括形式的要求,也涉及对内容的要求,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a、人物性格要与年龄相符;再现古代作品中的人物,要描写人们熟知的性格特征。

b 、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和遭遇。

c 、结构要虚实参差,毫无破绽,并着眼于整体效果。

d 、高贵的内容与优雅的形式。

贺拉斯是西方第一个提出这个问题,提倡“雅文学”斥“俗文学”的理论家。

4.诗的社会作用。

“寓教于乐,即劝喻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他这种看法影响很大。这个理论揭示了文学艺术的审美作用和认识教育作用的关系。这是他对文学理论发展的重大贡献。

贺拉斯的《诗艺》是西方诗人谈诗的第一部著作。

第二节朗加纳斯的《论崇高》

《论崇高》的作者提出一个新的美学范畴----崇高。

1.崇高作品的特征

朗加纳斯把崇高看作是真正优秀作品必有的风格。它包括伟大、雄伟、雄浑、壮丽、庄严、高远等定义,他认为崇高的艺术的特点是:

2.崇高的来源

朗加纳斯认为崇高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而且是最重要的是庄严伟大的思想;第二是强烈而激动的情感,这两个来源主要是依靠天赋;第三是运用藻饰的技术;第四是高雅的措辞;第五是结构的堂皇卓越。后三个来源可以从技巧的训练中获得。

朗加纳斯把庄严伟大的思想看作是崇高的首要条件。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

崇高的第二个来源是强烈而激动的情感。

崇高的另外三个条件是:“运用藻饰的技术”、“高雅的措辞”、“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这是属于技术形成方面的条件。朗加纳斯把崇高看作天才与训练结合的结果。

3.崇高作品的创作和意象说

要创作崇高的作品,诗人首先要确立伟大的目标。

第一,要做大自然的竞赛者。

第二,做过去伟大的诗人和作家的竞赛者。

创作崇高的作品要树立上述两个伟大目标,而实现伟大目标的途径,是创作出崇高的意象。

4.崇高、天才与社会环境

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朗加纳斯所说的天才,虽然有天赋和后天训练的因素,但他更强调天才是社会环境的产物。首先是社会政治制度,接着是社会风气。

崇高的范畴的提出,开拓了人们对文学艺术本质的认识,优秀的希腊罗马艺术的本质是崇高,而崇高是人的崇高,是人的超越现实的本质要求的表现。

《论崇高》是西方第一次对人的尊严的肯定和歌颂。同时,它第一次指出了天才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对罗马后期奴隶主专制制度压抑天才,腐蚀人性做了深刻揭露。

第三节普罗提诺的艺术理论

普罗提诺是古罗马后期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死后其著作由学生编辑成书,共六集,每集九篇,故称《九章集》。普罗提诺是西方古代和中世纪哲学美学承前启后的思想家,他是新柏拉主义的创立者,中世纪宗教神秘主义直接源头,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普罗提诺哲学美学的核心思想是所谓“流溢说”,他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太一”,它是真善美的统一,他是柏拉图所说的最高理念,也就是神。

其主要观点有:

1.神是美和艺术的来源

他认为在艺术家创造了艺术品之前,就存在着艺术——先于人的经验的艺术,这艺术是彼岸世界的神创造的。

2.对艺术美的观照凭心灵和理性

3.对摩仿说的新解释

普罗提诺接受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的摩仿说,但却得出了对摩仿的艺术予以肯定的结论。普罗提诺认为。艺术家作为“艺术”的工具,参与“艺术品”的创造,是一种代神工作的活动,因此艺术摩仿的过程中必然有理念参与。

结语

罗马的文艺理论总的倾向是古典主义的。

罗马文艺理论的另一个特点是对形式技巧和修辞学的重视,罗马文艺理论向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学理论的过渡人物是普罗提诺。

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对中世纪理论有直接影响,在现代某些文学创作和理论中也能感觉到它的影响。

第三章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艺思想

引言

历史学家一般把从476年西罗马灭亡,到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这一千来年的历史称为中世纪。

欧洲中世纪在文化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基督教的兴起和统治。

早期他们主要是借助于柏拉图的神秘主义、罗马后期的哲学家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以及亚历山大理亚学者阐述的亚里斯多德的学说,形成了教父哲学,其代表人物是圣·奥古斯丁。后期更侧重于借助亚里斯多德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形面上学因素建构基督教神学体系,形成了经院哲学,其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在圣·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之间的著名人物是阿伯拉,此人物也是基督教神学学者,但他的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第一节圣·奥古斯丁的文艺观

奥古斯丁著有《论美与快适》《地之都》《忏悔录》。

1. 上帝是美的本体

2. 文学艺术是神学信仰的敌人

从上述神学理论出发,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对文学艺术进行攻击,他认为文学艺术的第一个“罪状”是亵渎神灵。奥古斯丁认为文学艺术的第二个“罪状”是:宣扬七情六欲,腐蚀人的灵魂。奥古斯丁认为文学艺术的第三个“罪状”是:虚假,这种虚假的东西越是吸引人,对人的毒害越大。

3. 形式美、虚构与语象理论

第二节阿伯拉对世俗文艺的肯定

基督教神学产生了不同的派别,“唯名论”和“唯实论”的论争就是这种矛盾的曲折反映,阿伯拉就是这种唯名论的理论代表。著有《神学引论》《辩证法》《哲学对话集》《是与非》等。阿伯拉的文艺思想不同于奥古斯丁,他在中世纪宗教气氛的笼罩下,以清醒的、世俗人的眼光观察和论述文艺。它主要的观点是:

1. 文艺不应做神学的奴婢

阿伯拉认为,文学艺术有独立性,不必依附于教会。

2. 情感是创作的动力并支配着对自然的描述

阿伯拉认为艺术的两个决定因素是:一是艺术家所生活、行动中的环境:二是艺术家的情感。

作家总是把感情移入景物,使情与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景物情感化,这是西方移情理论的最早说法。

他肯定荷马歌颂爱情,肯定世俗文艺;他主张再现,强调感情在创作中的作用;他反对文艺从属神学,主张世俗文艺应有自己独立的地位,这些思想是很有价值的。他的文艺思想,特别是他对文艺情感在文学创造中的论述,在中世纪文艺理论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三节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文艺观

托马斯·阿奎那其学说称为托马斯主义,著作有《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等。托马斯·阿奎那是欧洲中世纪末期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他从唯实论的观点出发,强调共相先于个别事物,进而肯定天主的存在。它的主要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1.摩仿自然即模仿上帝的创造

2.美与善、艺术与道德的区别

在托马斯·阿奎那看来,艺术家的目的就是创作美的作品,艺术家的这个目的与道德无关,人们可以依据艺术家的这个目的去评论他的作品好坏,评估他的功过得失,赞美他或斥责他。

3.《圣经的》象征意义

文学语言和神学语言都具有象征性,它们都不能像科学语言那样直接反映事物之“理”。第四章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思想

引言

文艺复兴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很快影响了法国、西班牙、德国和英国。“文艺复兴”这个名词,最初是由意大利画家瓦萨利使用的,他在《优秀建筑家画家雕刻家传》中指出,那

个时代意大利造型艺术的特点是复兴古代的审美标准。所以,就文艺范围来说,文艺复兴意味着希腊罗马古典艺术和美学的“再生”。但是,文艺复兴并不是真的要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而是打着“复古”的旗帜反对封建的基督教文化,创造新的资产阶级文化。

资产阶级的作家、理论家们站在神学的对立面,高扬人文主义、科学主义的旗帜,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知识对抗信仰,以现实主义对抗来世主义,以个性解放对抗禁欲主义,以观察实验对抗经院哲学的繁琐思辨,以求知欲对抗宗教的迷信盲从。

第一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艺思想

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

在西方各民族中,文学创作发达最早的也要数意大利。但丁、彼特拉克和薄迦丘都用现代语言创作了伟大的作品,不仅为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文艺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但丁的“四义说”和民族语言理论

但丁作为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但丁用意大利本国语言写作,它的主要诗作有用意大利西部地方语创作的长篇叙事诗《神曲》,恩格斯称他为“中世纪最后一个诗人,同时又是新世纪的最初一个诗人”。他的文艺理论著作主要是《致斯加拉大亲王书》和《飨宴》、《论俗语》等。

a、“四义说”与《神曲》的寓意

“四义说”是但丁提出的的关于文学语言的重要理论。他首先从分析《圣经》的语言入手来阐述他的观点。他认为,《圣经》的语言有四种意义:字面义、譬喻义、道德义、寓言义。

但丁的贡献在于他明确地指出字面的的意义以外的意义都可以叫做寓意。

b、民族语言理论

但丁更系统的提出了自己的民族语言理论,它主要体现在《飨宴》和《论俗语》中。

《飨宴》第一卷是但丁为民族语言——俗语辩护的第一个尝试。

如果说但丁的《飨宴》第一卷是建立在民族语言的宣言,他的《论俗语》则是如何建立新的民族语言的理论的系统阐述。但丁认为新的民族语言必须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这个基础是“俗语”,他进一步提出了提炼地方俗语、建立新的民族语言所应具有的四条标准。这四条标准是“光辉的、基本的、宫廷的和法庭的”。

但丁通过《神曲》的创作,赢得了意大利民族语言创始者的称号。

2、薄迦丘的诗论

薄迦丘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先驱,他的巨著《十日谈》,对欧洲文艺复兴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其文艺理论观点主要体现在《但丁传》、《异教诸神谱系》等著作中。他的文艺思想有:

a、诗的虚构中隐藏着真理

b、诗的社会作用

3、达·芬奇的创造“第二自然”理论

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艺术家和自然科学家,意大利人文主义重要的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观点是:

a、“画家的心应当像一面镜子”

达·芬奇把艺术比做镜子,形象地概括了艺术必须反映现实的普遍规律。

b、艺术是“第二自然”

4、卡斯特尔维屈罗对《诗学》的阐释与“三一律”

卡斯特尔维屈罗是文艺复兴时期卓越的意大利文学评论家,他的著作是《亚里斯多德<诗学>诠释》。

卡斯特尔维屈罗据此提出“三一律”,他写道:“事件中的地点必须不变”,“表演的时间和所表演的事件的时间,必须严格地一致”,“事件的时间不超过十二小时”,在有限的时间和地点内“完成主人公的巨大幸运转变。”

“三一律”强调悲剧表现的事件、时间、空间高度集中。

第二节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小说喜剧理论

16世纪下半期至十七世纪,西班牙人文主义文学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塞万提斯等小说家和维加等戏剧家。

1、塞万提斯的小说理论

塞万提斯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河文艺理论家。早期主要作品有《努曼西亚》、小说《加莱苔亚》等,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堂·吉诃德》他的一些论点可以说是西方小说理论的滥觞。

a、自然是小说唯一的范本

塞万提斯认为,凡是能使人感到愉快的作品必定是使人感到美与和谐的作品,同时塞万提斯也认识到艺术其实不同于自然真实,他提出了“象真”的概念。他还特别强调,对于历史和细节必须忠实。

b、“才情”与小说的社会作用

在小说的社会作用上,塞万提斯继承了贺拉斯“寓教于乐”的观点。塞万提斯的理论贡献是在小说创作领域阐释和发展了亚里斯多德、贺拉斯的现实主义模仿说。

2、维加的喜剧理论

维加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的著名作家,西班牙“黄金世纪”新喜剧的奠基人,被誉为“西班牙才子中的凤凰”,“西班牙戏剧之父”。他的戏剧理论著作主要有《当代编剧的新艺术》,主要谈喜剧创作问题。

维加在《当代编剧的新艺术》中,一反西方文艺理论界推崇悲剧、贬低喜剧的传统,充分肯定了喜剧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维加却引用西塞罗的观点,认为喜剧是“风俗的镜子,真理的活生生的形象“

维加重视戏剧与时代、与人民的血肉联系,重视喜剧的教育作用。他认为,喜剧的教育作用首先来自它对现实的忠实的、逼真的反映。他和其他人文主义艺术家一样,始终坚持“艺术的目的是逼真地反映现实”的原则。他要求喜剧必须“反映人生”他认为喜剧题材虽然多种多样,但总的来说有两个方面:一是“荣誉”题材,而是“美德”题材;这些题材都具有针砭时弊,歌颂真理的教育作用。

为了实现戏剧教育民众的作用,维加还提出戏剧必须革新。

在戏剧才创作上,维加认为应当以情节为主,性格服从情节的需要;他的“情节论”基本上是继承和发挥了亚里斯多德的理论。此外,他还要求把喜剧人物写成类型。

第三节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艺思想

乔叟是文艺复兴的前驱。这个时期最伟大的人文主义者是托马斯·莫尔。他于1516年用拉丁文写成的《乌托邦》,反映了当时英国人文主义者对于理想社会制度的热烈渴望,成为以后一系列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先声。

对文艺复兴新思潮起着巨大推动作用的首先是翻译工作。在文艺复兴的高潮中,英国文学异军突起,无论就文学作品的数量还是质量来说,都是其他国家无法望其项背的。随着文学创作的繁荣,文艺理论也迅速发展起来,其中锡德尼、培根和莎士比亚的理论最具代表性。

1、锡德尼的《为诗辩护》

锡德尼是诗人、散文家、批评家和外交家,被称为多才多艺的人文主义者和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标准的绅士。在文艺理论方面,锡德尼的代表性著作是《为诗辩护》。

针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对世俗文艺的攻击和污蔑,锡德尼首先提出,诗“曾经是‘无知’

的最初光明给予者,是其最初的保姆,是它的奶逐渐喂得无知的人们以后能够食用较硬的知识。”

锡德尼继承了亚里斯多德的悲剧净化说和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但它把诗的教育作用夸大了。

锡德尼认为,诗之所以有这样巨大的作用,关键在于诗人是创造者。锡德尼进一步指出,诗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虚构和想象来创造完美的形象,以感动读者,以取得哲学家、道德家、历史家所不能取得的效果。

2、培根论诗是“虚构的历史”

培根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创造者。他是英国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的思想代表。他提倡知识和科学,以归纳逻辑代替演绎逻辑,并宣扬资产阶级文明,但没有完全摆脱宗教神学观点,从而提出了“三重真理论”,主张经验和感觉、神示和信仰同为真理的根源。

培根在《艺术的促进》中论说诗的问题,他把诗与哲学、历史并列为三大学科。他认为,就人的心理能力而言,历史属于记忆的领域,哲学属于理性的领域,诗则属于想象的领域,是“虚构的历史。”

关于诗的分类,培根认为,最恰当的分类方法是把诗划分为叙述的、戏剧的、寓言的三种。

关于诗的社会作用,培根继承了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并将它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公道说”结合起来。

3、莎士比亚论文艺创作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他的作品宣扬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反对封建制度和教会的桎梏,歌颂人的伟大和力量,但也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向往开明君主的改良政治的思想。他的剧本和十四行实际中涉及文艺创作的理论问题,大致有以下几分方面:

a、艺术的目的是反映自然

在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上,莎士比亚认为,自然是艺术的源泉,艺术必须摹仿自然。在他看来,自然比艺术更丰富,更美好。

从创作角度来说,莎士比亚认为:“自有戏剧以来,他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他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的演变发展的模型。”从创作到演出,莎士比亚都坚持戏剧要真实反映自然的观点,他认为只有真实反映自然的艺术,才有永恒的价值。

b、艺术真实与艺术想象

在莎士比亚看来,艺术是离不开想象的。莎士比亚还指出,戏剧创作和表演上常用的虚拟手法也不离开想象。

结语

文艺复兴时期理论家最大的功绩是:卓有成效批判了基督教神学对世俗文学的攻击和禁止,恢复和发展了古希腊罗马文艺理论的传统,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全面发展。

但是,也必须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作家和文艺理论家还不能完全摆脱基督教唯心主义的影响,他们早期打着《圣经》的旗号为文学艺术辩护,直到中晚期,也并不否定上帝存在的观念。

第五章新古典主义

引言

新古典主义文论是欧洲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形成的文艺理论。

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的罗马文艺要以古希腊的文艺为典范的主张,开创了古典主义的先河。

新古典主义文论的哲学基础是唯理主义。唯理主义是17世纪法国的主导哲学思想。其核心是崇拜理性而轻视感性和情感。

第一节法国新古典主义和布瓦洛的《诗的艺术》

1、布瓦洛和路易十四时代

法国新古典主义的理论代表是布瓦洛。他的诗体论文《诗的艺术》是一部向封建贵族妥协,按照王权的政治需求和艺术趣味,总结文学创作经验,规范法国文学艺术的理论著作。

2、《诗的艺术》的主要内容

a、理性的原则

唯理主义是新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也是贯穿《诗的艺术》的指导思想。

b、自然的原则

布瓦洛模仿自然的原则,实际上是主张借自然表现情理。

布瓦洛要求作家“与自然寸步不离”,但他说的“自然”并非无所不包的现实生活,它主要指的是“城市”和“宫廷”。

从总体上看,新古典主义要求诗人作家模仿“自然”,要服从理性的指导,自然的原则从属于理性的原则,自然地原则是理性原则的补充。

c、古典的原则

布瓦洛尊重古典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他看到了艺术的历史继承性规律,但布瓦洛不懂得辩证法,不懂得艺术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d、道德的原则

在布瓦洛的新古典主义理论中.理性、真、善、美是四位一体的,艺术的最高理想就是理性、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3、艾弗蒙和布瓦洛的古今之争

圣·艾弗蒙严厉的批评了布瓦洛的新古典主义理论,他理论的核心是“厚今薄古”,反对盲目地膜拜古人的文学作品,反对没有历史内容的永恒的理性法则。

首先,他反对文学创作脱离现实而一味地沉浸在神话和虚构之中。

其次,他批评古代悲剧所产生的社会心理效果。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他反对盲目地顶礼膜拜古代文学创作,不承认存在永恒的理性法则。

第二节英国新古典主义

英国新古典主义时期最重要的批评家是屈雷顿、蒲柏和约翰生。

1、屈雷顿及其《论剧体诗》

屈雷顿是英国诗人、剧作家和批评家、英国新古典主义的创始人。1670年被封为“桂冠诗人”。他的文艺论著有《论戏剧诗》、《论英雄剧》、《悲剧艺术的基地》等。

屈雷顿被誉为“英国文学批评之父”。

《论剧体诗》以苏格拉底的对话方式写就。他是屈雷顿最具雄心的一篇批评文献,也是西方文学批评史上最重要的批评著作之一。屈雷顿的基本倾向是新古典主义。他的批评标准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的标准。

屈雷顿是英国新古典主义第一位大师,他首创了英国新古典主义文论,并将其应用到文学创作和批评之中去,对英国和整个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蒲柏的《论批评》

蒲柏23岁即发表了著名的批评大作《论批评》,其批评著作还有《荷马史诗序》和《莎士比亚全集序》。

《论批评》用诗体写成,它的主要内容是论述批评原则和批评家。

“首先要追随自然,依自然而判断,因为自然的合理准则永远不变。”自然是艺术的源泉和目的,也是检验评价艺术的标准,蒲柏把古希腊、罗马的作品奉为艺术的最高典范,自然规则和古典在蒲柏这里完全统一起来。

不仅如此,蒲柏还把“巧智”当成是自然的恩赐之物。英国文论中所说的巧智,主要是指诗人艺术家如何使想象力和判断力结合起来,创造出有特色的能引起读者审美想象的艺术形象的能力。它不是一般的智慧,而是艺术独有的智慧,因而称为“巧智”。

蒲柏的《论批评》集英国新古典主义之大成,蒲柏是英国的布瓦洛,但他远没有布瓦洛的地位与权势。

3、约翰生的“类型”理论

约翰生是英国古典主义后期的代表作家,其主要批评著作是《<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单行本)。《<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是一篇优秀的文学批评著作,它充分体现了约翰生英国式的古典主义思想。但他和布瓦洛不同的是,他强调莎士比亚的人物性格直接来自实际生活。

约翰生的《<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的类型论是典型的新古典主义文论,但对三一律中的时间整一、地点整一却给予无情的批判。

约翰生是英国新古典主义文艺思想的最后一代传人,代表着平实稳健的新古典主义。第三节德国的新古典主义

法国新古典主义关心的是“古今”问题,一度掀起过“古今之争”;而德国新古典主义所关心的“法英问题”,掀起的是“法英”之争——究竟是应该借鉴法国还是英国,对德国新古典主义者来说,是一个大问题。

1、高特雪特和莱比锡学派

德国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高特雪特,其最重要的批评著作是《批判的诗学》,该书在18世纪的德国影响巨大,使他成为德国文学界的权威和莱比锡学派的领袖。

2、文克尔曼的古典艺术理论

文克尔曼是一位卓越的艺术史家和文艺理论家,他是近代欧洲第一个对古希腊艺术进行全面、彻底、认真、细致研究的人。

1755年,文克尔曼出版了《对古希腊绘画和雕刻的反思》,他认为古希腊艺术最为重要的特点,“无论是就姿势还是表情来说,希腊艺术杰作的一般优点在于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他的《古代艺术史》为西方18世纪艺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他对古代视觉艺术的赞赏,为德国打开了审视艺术发展的新天地。他认为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美,二是精神美,而艺术的最高原则是追求美。

“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只是文克尔曼对古希腊艺术精神的假设。文克尔曼所推崇古典主义是拉丁古典主义的源头——古希腊古典主义,他引导人们去研究人类童年的艺术,以及产生这种艺术的条件,这不仅为新古典主义开辟了新的疆域,而且为新古典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

结语

事实上,并不存在严格等一的新古典主义文论,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新古典主义的具体主张和信念也不尽相同,但它们却具有相同的基本主张:即“摹仿自然”、“崇尚理性”和“服从古典”等。注重并强调继承古代文学遗产是新古典主义文论的一大特点,但它错误的把文学创作的“流”当成了“源”,以为只要一味地摹仿古人就能创作出不朽的艺术杰作,并由此产生了严重的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倾向,这是不足取的。

第二编近代文论

导言

近代文论的第一个阶段是启蒙主义的文艺理论。伏尔泰虽然有变革文艺的要求,但仍然没有冲破新古典主义的藩篱;卢梭否定科学与艺术,呼唤真诚朴素的情感,提出“回到自然”的口号;狄德罗、莱辛、赫尔德等人则向新古典主义的原则发起冲击,对诸如“诗如画”、“三一律”等束缚文艺发展的古典主义理论进行批评,提出建立市民剧和民族文学的主张。

近代文论的第二个阶段是德国古典主义美学的文艺理论。康德在他的“审美不涉利害”、“纯粹美”、“依存美”及崇高理论美学的基础上,论述了文学艺术的自由本质以及天才与理想艺术的创造。席勒以康德的哲学思想为前提,把文学艺术的作用和地位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根据他的人性和谐的理想,做出“朴素诗”、“感伤诗”的划分和评价。康德、席勒的文学艺术理论,从根本上冲垮了新古典主义赖以维持统治的理论基础,为浪漫主义登上历史舞台和19世纪末期现代主义的出现提供了理论准备。

近代文论的第三个阶段是浪漫主义文论。其中有夏多勃里昂的基督教浪漫主义理论;有华兹华斯要求抒发朴素的情感,歌颂自然和人性的浪漫主义理论;有以康德美学为根据的史勒格尔兄弟和柯勒律治的强调艺术目的,主张艺术绝对自由的浪漫主义理论;也有雪莱、海涅、雨果强调要为“民族的觉醒”、“为革命”写作的充满资产阶级革命激情的浪漫主义理论。浪漫主义的文艺理论强调天才、情感和想象,反对理性束缚和古典教条,又不同程度地带有柏拉图或基督教神秘主义色彩。

近代文论的第四个阶段是现实主义文论。他们共同的主张则是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为思想基础,强调要描绘形象,真实地揭示生活的本质,批判丑恶的社会现实。

近代文论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文论。实证主义文论主要是批评的理论,从泰纳的决定文学的三要素——种族、环境、时代的理论,到圣·伯夫通过对作家生活经历、心理特点的追究来解释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批评方法。自然主义是对现实主义的反动,他混淆文艺实践和科学实践的界限,抹煞人的社会本质。

第六章启蒙主义文艺思想

引言

按照西方史学家的解释,“启蒙运动”即“光明观念”的运动,或称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家们高扬资产阶级的人性,反对封建专制和教会对人性的束缚与扼杀;高举理性的旗帜,反对宗教蒙昧,他们相信理性和知识是照亮人们思想、改造不合理社会的根本力量,是建立“理性王国”的强大武器。

启蒙运动发轫于荷兰,高潮在法国。荷兰的哲学家们在他们的哲学著作中,高扬理性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提倡科学,主张泛神论,以批判教会神学对人的思想的束缚,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先声。法国的启蒙运动传入德国,在德国掀起了“狂飙突进”运动,继而启蒙运动又波及更多的国家,形成了全欧性的思想文化运动。

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的理论建树,奠定了启蒙主义文艺思想在欧洲文论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一节法国启蒙主义文论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们,在文学艺术上批判古典主义,要求文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现实生活,为宣传启蒙思想服务。其中,伏尔泰的文学发展观和进步的文学主张,卢梭因不满现实而主张“回到自然”的观点,狄德罗的严肃戏剧理论,是法国启蒙主义思想中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

1、伏尔泰的文艺思想

伏尔泰作为先期启蒙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世界观充满着矛盾。“即使没有上帝,也必须创作出一个上帝。”

伏尔泰是一个多产作家,主要创作有:谴责宗教和战争残害人民的史诗《亨利颂》,歌颂法国民族英雄贞德的长诗《奥尔良的少女》,抨击宗教偏见的《查伊尔》,反映启蒙者的社会理想和揭露封建统治及教会罪恶的小说《老实人》、《天真汉》等。哲学著作有《哲学通讯》、《哲学辞典》等。《论史诗》是他的文艺理论专著,集中体现了他的文学观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a、《论史诗》的文学发展观和进步的文学主张

伏尔泰《论史诗》中的文学观具有纠正古典主义教条的积极意义。首先,他针对布瓦洛的“理性原则”指出,艺术是发展变化的,因而衡量艺术的标准也是发展变化的、相对的,而不是凝固的不变的。

其次,伏尔泰反对盲目地模拟古人。

再次,关于史诗的定义和特征。伏尔泰认为各种艺术都离不开想象。伏尔泰指出,就史诗本身来说,可说他是一种英雄诗,“是一种用诗体写成的关于英雄冒险的叙述。”史诗应有统一的情节,完整的内容,丰富的想象,其结构应注意到不同民族读者的鉴赏趣味和习惯。

b、晚年著作中的保守倾向

伏尔泰在《论史诗》中批评了新古典主义的教条,并且最先把莎士比亚的作品翻译成法文,介绍给法国读者。

2、卢梭“回到自然”的理论

卢梭的主要学术著作有《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民约论》、《给达朗贝尔论戏剧的信》等,并提出了“返回自然”的口号。

卢梭的文学创作主要有书信体小说《新爱络绮丝》、哲理小说《爱弥儿》和自传体小说《忏悔录》。

a、对科学艺术的批判与否定

b、“返回自然”的口号

卢梭在《论科学与艺术》中提出“返回自然”的观点,在《论人类不平等起源和基础》中得到了充分的展开。

c、对个性和真情的呼唤

3.狄德罗的戏剧改革理论

狄德罗学术著作有《哲学沉思录》、《盲人书简》、《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哲学原理》、《与多华儿的谈话》、《论戏剧艺术》、《绘画论》、《论天才》等。其文学创作有剧本《私生子》、《一家之主》,小说《拉摩的侄子》、《修女》、《宿命论者雅克》等。

狄德罗是一个唯物论者,在美学上,狄德罗提出了“美在关系”的著名命题。

他的戏剧改革主张集中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艺术观:

a.关于严肃剧的理论

狄德罗所说的“严肃剧”,他要求以最常见的市民生活为描写内容,所以又称“市民剧”。严肃剧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主题的严肃性,具有道德教化的积极作用;二是题材的现实性,重在反映市民尤其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日常生活;三是兼具有悲剧和喜剧的某些优点,既有严肃的场面,又有逗笑的因素,是一种悲喜混合体。

狄德罗的戏剧改革主张,冲破了古希腊以来的戏剧传统,批判了古典主义的艺术原则,适应了资产阶级对文艺的要求,这是西方戏剧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b.艺术的自然原则和真实的原则

狄德罗所说的艺术的自然原则,是指艺术应严格地模仿自然,“自然”是艺术的模特儿。他所说的“自然”是指客观存在的世界,包括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

关于艺术的真实性原则,狄德罗强调应在真实摹仿自然的基础上,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达到“逼真”的程度。

c.戏剧的情景与人物性格

狄德罗强调,戏剧不应首先着眼于人物性格,而应该首先着眼于情境,着眼于真实地反映现实的社会矛盾,着眼于戏剧的教育作用。

他继承和发展了亚里斯多德关于情节是喜剧的基础和灵魂的观点,强调性格与情景对比,即人物之间的利害关系的对比。

d.论作家和批评家

群众是作品和批评优劣的鉴定者。在一向视群众为“群盲”的时代,狄德罗视群众艺术为艺术的最高裁判者,客观的揭示了艺术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狄德罗基于对艺术的教育作用,十分强调作家和批评家的自身修养。

第二节德国启蒙主义文论

德国启蒙运动的兴起首先是法国的影响,这个时期的代表著作是莱辛的《拉奥孔》和《汉堡剧评》。18世纪70年代发生的“狂飙突进”运动标志着德国启蒙运动的深入,赫尔德是这一运动的精神领袖,他为建立的意志民族文学做出了理论贡献。

1.莱辛的《拉奥孔》和《汉堡剧评》

莱辛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优秀剧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德国民族文学和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奠基人。其理论著作是《汉堡剧评》。

《拉奥孔》和《汉堡剧评》代表了莱辛在美学和文艺理论上重大成就,表现了强烈的批判精神。

a.对高特雪特的古典主义理论进行批判

b.向“诗如画”传统观点挑战

古希腊诗人西蒙尼德斯就说:“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罗马诗人贺拉斯也说:“诗犹如画”。

莱辛在指出“诗如画”理论的错误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诗与画的界限,提出了诗与画不同的美学特征。

首先,莱辛从三个方面阐明了诗与画的界限:一是摹仿的媒介不同;二是摹仿对象不同;三是艺术作品的效果不同。

其次,莱辛也提出了诗与画的不同美学原则。真实是诗创作的最高美学原则。

再次,莱辛提出了艺术的时空辩证观。莱辛将艺术的时空辩证观运用于艺术创作,提出了关于选取“包孕性顷刻”的规律。

c.为建立德国市民剧斗争

莱辛在《汉堡剧评》中,与狄德罗相呼应,提出了建立市民剧的主张。

2、赫尔德的民族文学理论

赫尔德是德国启蒙主义理论家,“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领袖。赫尔德的理论著述丰富,代表作有《关于近代德国文学断片》、《批评之林》、《论语言的起源》、《民歌中各族人民的声音》等。

“狂飙突进”运动的基本精神概括起来,一是以“返归自然”反抗封建社会秩序;二是唤醒民族意识觉醒,要求建立民族文学;三是崇尚天才,要求个性解放;四是反对封建专制政权统治。赫尔德的文艺观集中表现在:主张文学表现民族感情,重视民歌民谣和民族语言,宣传人道主义。

a.民族文学的独创性

b.文学与普通人民的关系

赫尔德重视文学与人民的联系,重视艺术家与人民的联系,所以他强调诗人应与人民打

成一片,生活在人民中,这样才有广阔的生活领域。

赫尔德还探讨了诗的艺术魅力之所在,提出了“诗力说”。

c.诗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18世纪德国的启蒙主义文论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围绕如何建立德国民族文学探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二是在批判继承前代遗产的基础上,对艺术自身规律探讨的深化,涉及到诗与画不同的审美特征,艺术作品魅力的根源所在,艺术与人民等诸多问题。

第三节意大利维柯的《新科学》

维柯代表性学术著作有《新科学》,全称是《关于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学》。这是一部研究古代文化史的理论著作,其中包含着维柯的文艺思想,比较突出的观点是对于形象思维的研究与阐释。

1.人类历史发展与文学艺术

必须指出,维柯的历史观是一种循环论,他认为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就充满私欲,骄奢淫逸起来,这时就由平等变为不平等,社会就出现罪恶,于是人类又回到野蛮时代。

2.原始思维——想象的特征

维柯的想象思维研究,主要是提出了想象思维的“以己度物”和“想象性的类概念”两个重要特征。

维柯的《新科学》旨在探讨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它的历史观点是唯心主义的,他的历史循环论说明他还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人类文化起源的根本原因,但他的文艺观有重要价值,一是用历史发展观点和方法研究诗的起源;二是对想象思维特征的研究,维柯所提出的原始的想象思维,实际上是指艺术思维,他是西方最早对艺术创造思维特征的研究,他所提出的“以己度物”的“想象性的类概观念”,为后来的“移情说”和典型化理论、形象思维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结语

对启蒙时期的文论着重应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强烈的批判精神,启蒙思想家们面临的一个共同任务就是在意识文化领域批判封建专制,具体到文艺理论上就是对17世纪以来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原则的批判。

第二,鲜明的时代感。启蒙时代的文论是资产阶级摆脱了对于封建贵族的依附地位,走向政治舞台的历史时期的产物,集中反映了这个时期新兴阶级对文艺的强烈要求和艺术理想,它重视艺术的道德教化作用,要求艺术成为宣传启蒙思想,改造社会的有力工具。

第三,继承性和创新性。启蒙主义文论所涉及的许多重要理论观点,是对古希腊以来的传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第四,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有些文论家还不能和古典主义、宗教神学划清界限。

第七章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

引言

德国古典美学继承了文艺复兴和启蒙注意的优秀成果,总结了西方自古希腊以来两千多年的美学和文艺理论。

德国古典哲学是“法国革命的理论”。

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的奠基者是康德,经过费希特、谢林、席勒、黑格尔、歌德,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第一节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的文艺理论

康德的哲学,可以分为前批判期和后批判期两个阶段。前批判期是建立在自然科学研究

基础上的哲学,其主要倾向是唯物的。到1770年前后进入批判期,其标志是这个时期的三部主要著作,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判断力批判》的基础是唯心主义的。

1、对文学理论有重要影响的美学思想

《判断力批判》分上下两卷,上卷讲审美判断力问题,下卷讲目的判断力问题,对文学艺术理论有重要影响的理论主要集中在上卷。

a、关于美的本质

康德从质、量、关系、情况四个方面分析了审美判断的特征。在这四个方面中,核心的是“质”的方面的特征,其他三个方面的特征都和它有直接的联系。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厉害关系的快感的命题。一种是感官上的快感,一种是善的事物引起的快感。第三种快感是欣赏美的事物引起的快感。

康德指出审美判断具有无目的的和目的性。

b、崇高理论

在与美的比较中,康德阐述了崇高的以下特点:

第一,美的对象有确定有限的形式崇高的对象则无形式限制。造成美的快感在于质,而造成崇高的快感在于量。

第二,美所引起的快感是直接的单纯的快感,崇高的快感则是有痛感转化来的间接的快感。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区别,没离不开客体的形式,而崇高则只能在主体的心灵中找到。

2、文学艺术理论

a、艺术的本质特征

艺术活动的本质是人的有意图的筑基于理性之上的自由创造,艺术作品是人的有意图的筑基于理性之上的自由创造的结果。

根据快感的性质不同,康德又把审美的艺术分为快适的艺术和美的艺术。美的艺术有什么特点呢?第一,美的艺术有有目的,也有无目的;第二,美的艺术不是自然,像似自然。

总的说来,康德认为美的艺术,从创作上来看,是有意图(审美意图)的、建筑于理性基础上的自由创造;从特征上来看,它不是自然又像似自然;从作用上来看,它以意境作用于人的反思判断,引起理解力和想象力的自由活跃,使人感到愉快,从而陶冶人的心灵,有益于人生和社会。

b、审美观念

审美观念是文学艺术家从审美要求出发运用想象力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

创作符合审美观念要求的艺术形象要依靠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作用。“美的艺术需要想象力、悟性、鉴赏力。”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力、理解力、理性力的协调跃动,是以审美判断为基础,以审美判断为出发点和归宿的。

c、天才

康德认为符合审美观念要求的艺术形象是成功的美的艺术的形象。

康德说:“天才是天生的心灵禀赋,通过它自然给艺术制定法规。”具体说来,康德强调三个方面:

第一,天才的独创性。

第二,天才的典范性。

第三,天才与鉴赏力的结合。

康德的以“审美不涉存在,只涉形式,因而不涉利害”为核心的美的本质理论,在西方美学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美从与认识、道德混在一起的状态中剥离出来。康德的美学和艺术理论对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从近处来说,它直接影响了浪漫主义,从远一点来它是现代理

论的源头。

第二节席勒的《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

席勒是德国诗人、剧作家、美学和文艺理论家。贯穿席勒全部作品的是自由这个理想,后来他又接受了康德哲学,这就形成了席勒著作的独特风格——诗意和哲理的结合。

席勒的影响较大的美学著作是1794年出版《审美教育书简》。

1795年,席勒写出了《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这本书在歌德的影响下,对文艺的发展做历史的结果,虽然它的理论出发点和《审美教育书简》相同,但得出的结果则反映了文艺发展的历史要求。

1、诗的分类及其根据

席勒把古代的诗称为朴素的诗,把现代的诗称感伤的诗,从朴素的诗演变为感伤的诗,是人性和谐演变为分裂的表现。

第一,朴素的诗再现现实,感伤的诗描绘理想。

第二,朴素的诗对现实做冷静客观的描写,诗人并不直接站出来发表评论;感伤的诗则在描绘现实时充满主观情感,诗人经常直接站出来发表意见和表达感想。

第三,朴素的诗给我们的印象是愉快的、纯洁和平静的,;感伤的诗给我的印象多少是严肃和紧张的。

2、感伤的诗的类型

如果把现实写成引起反感的对象,在对现实的批判中寄托诗人的理想,这种感伤的诗就是讽刺的诗,如果把心中的理想当作现实来描绘,怀着惋惜的感情歌唱失去的自然,或怀着希求的感情描绘理想的自然,这样的感伤的诗就是哀婉诗。

根据讽刺的诗的不同性质,席勒又把讽刺的诗分成惩罚的讽刺诗和嘲笑的讽刺诗。席勒对悲剧和喜做了比较,表达了更推崇喜剧的思想。他认为:

第一,悲剧是题材本身起作用,而喜剧的题材无关紧要,喜剧诗人必须以自己的人格力量维持题材的审美性质。

第二,悲剧诗人需要崇高的性格,他要经过紧张的努力才能达到各种各样的伟大;喜剧诗人需要优美的性格,这种优美性格包含一切伟大的形式,并且这些形式是自由自在地从本性中流露出来,并不需要特别的努力。

第三,悲剧具有激情的性质,而喜剧则具有理性的性质,它不断压抑热情来维护心灵的自由。

讽刺的诗可以分为两种,哀婉的诗也分为两种。一种是狭义的哀婉诗,一种是牧歌。席勒认为牧歌是赶上的事的最高类型,因为牧歌中完全表现的是理想。只有弥尔顿的《失乐园》那种性质的牧歌,才是“最美的牧歌性的诗”。

3、历史的分类和风格的分类

第三节黑格尔的艺术哲学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

黑格尔思想的革命性与保守性集中表现在他得出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这样一个命题中。

他的《美学》,是他的学生根据他在海德堡和柏林大学的讲课记录和他的讲授提纲整理而成的。

黑格尔哲学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他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绝对精神,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绝对精神的产物。黑格尔又将这种绝对精神为理念。黑格尔的所谓“理念”和柏拉图“理式”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柏拉图的理念是静止的、孤立的和虚空的。黑格尔的理念是运动的、联系的和要外化为现实的。

经过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漫长发展过程,绝对理念把自己的全部丰富性表现

出来。黑格尔认为绝对理念通过三种形式认识自己,这三种形式是艺术、宗教与哲学。

黑格尔的代表作《哲学全书》分为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

黑格尔的艺术哲学的基本命题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的《美学》是他的艺术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1、艺术美的本质特征和创造

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探讨的不是一般的美,而是艺术的美。因此,他讲的美的本质实际是艺术美的本质。

艺术美的本质:

a、“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美和艺术的本质,都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b、“感性观照”的形式是艺术美的本质特征

黑格尔认为:美和艺术的基本特征是形象的鲜明性和感官性,他把“生气灌注”和艺术的整体性看作是真正艺术品的主要标志。

c、艺术美的创造

黑格尔认为人类对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同层次的需要,植根于对自由的企求。美的艺术是为了满足人的“心灵自由的需要”而产生的。

艺术美创造的基础和出发点是现实生活。

艺术美创造离不开想象。他认为想象是艺术家天才大小的主要标志。

2、艺术理想

在黑格尔看来,艺术理想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理性与感性的活的有机统一体。

黑格尔在《美学》中全面而又辩证的论述了理想性格的基本特征:

a、整体性、丰富性。

b、明确性。

c、坚定性。

3、艺术发展史上的三种艺术类型

黑格尔把世界艺术发展的类型分为三种: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

a、象征型艺术

象征型艺术是最初的艺术类型,最有代表性的象征艺术是埃及、波斯、印度等东方民族的建筑。象征型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不自觉的象征——崇高的象征——自觉的象征三个阶段。

b、古典型艺术

古典型艺术是从象征性表现方式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古典型艺术最主要的特点是消除了象征型艺术表现出的那种物质形式和精神内容不协调的矛盾,使内容和形式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活的整体。

古典型艺术理想的典范是希腊艺术。

c、浪漫型艺术

在浪漫型艺术中,精神内容压倒了物质形式,内容与形式出现新的不协调。浪漫型艺术的真正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抒情是浪漫型艺术的基本特征。

黑格尔认为,浪漫型艺术的代表是来源于中世纪的近代欧洲的基督教艺术,这种艺术的突出特点是是表现自我的主观性和内心冲突。

4、各门艺术的系统和诗论

黑格尔从审美主体的三种艺术的认识方式(视觉方式、听觉方式和感性的表象功能)同与之相适应的感性物质材料或媒介相结合,将艺术分为三种:第一种,造型艺术;第二种,声音艺术;第三种,诗即语言的艺术。

第四节歌德的艺术经验总结

歌德是德国伟大诗人、剧作家、著名美学家。自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文学史家把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尊为世界四大诗人。1794年与席勒结为至友,二人成为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伟大旗手。

在德国古典美学家中,他是最注重实际、反对以抽象的哲学思辨指导创作的突出代表人物。

歌德的美学观点和文艺理论主张主要集中于以下著作中:《歌德谈话录》、《诗与真》、《歌德的格言与感想集》、《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自然的单纯模仿·作风·风格》等。歌德从自己的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出发提出的文艺理论主张,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和唯物主义性质。

1、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地奴隶

他认为一切文学艺术作品都是来自现实生活,诗人正是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坚实的基础。歌德所说的“自然”包括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整个大自然。

2、文艺与时代的关系

歌德非常注意从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上,去观察优秀作家的创作,总结文学史发展的趋向和规律。他认为莎士比亚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在他的作品中真实的表现文艺复兴的伟大时代。

歌德提出了“古典的”和“浪漫的”概念:“古典的”特点是强壮、新鲜、愉快健康,富有生命力;“浪漫的”特点是病态、软弱。

歌德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和论证“创作方法”概念的美学家。

歌德这里所说的“古典的”在这里实际上是指现实主义。这种创作方法最基本的特点是“采取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则”。

3、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发展问题

民族文学的建立不能离开一定历史民族的生活土壤,而民族的统一则是形成民族文学的重要前提;同时民族文学的形成,又不能脱离开民族的文化传统。

歌德进一步论述了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他第一次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在歌德看来,越是民族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并为世界各地人民所欢迎。

4、文学创作理论

他在这方面的建树主要有以下几点:

a、为一般而找特殊,还是在特殊中显出一般

歌德明确提出了“意蕴”的概念,他说:“古人的最高原则是意蕴,而成功的艺术处理原则的最高成就是美。”

b、歌德的文学理想:创造“显出特征的整体”

歌德认为,作家根据现实生活熔铸而成的个别,应是一个显出特征的、优美的、生气灌注的整体。他在《论德国建筑》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显出特征的整体”这一概念。“显出特征的整体”是理想艺术的最高的美。

最能展现歌德的整体观的是他对艺术描写的对象——人的看法。在文学理论发展史上,歌德将艺术的整体性概念同现实生活中有生命的个人结合起来,加以论述,这具有独创性。

歌德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认为作家要创作出反映时代的显示特征的整体,就必须面向现实世界,投身于发展的时代洪流,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创造。

c、关于风格

总的来说,一个作家的风格就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写出明白的风格,他首先就要心里明白;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

结语

德国古典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康德、席勒、黑格尔、歌德等,他们的文艺理论体系的性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供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阅读,具体如下: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 韦勒克:《文学理论》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萨特:《存在与虚无》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 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 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 雅克·德里达:《德里达访谈录:一种疯狂守护者的思想》 利奥塔:《利奥塔访谈录:后现代与公正游戏》 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 米歇尔·福柯:《福柯访谈录:权力的眼睛》 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 布尔迪厄:《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 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 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克尔凯郭尔:《或此或彼》(上下)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福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 柯林伍德:《艺术原理》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 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 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 艾略特:《小说的艺术》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尼采:《悲剧的诞生》 萨特:《词语》 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姚斯等:《接受美学译文集》 艾柯等:《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 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 马丁:《当代叙事学》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雷纳·韦勒克:《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 乌蒙勃托·艾柯:《符号学理论》 保罗·利科:《活的隐喻》 皮亚杰:《结构主义》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 雷纳·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卡西尔:《人论》 姚斯:《审美经验论》 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 弗洛伊德:《释梦》 托托西:《文学研究的合法化》 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 Jean Georges:《文字与书写:思想的符号》

初一政治课教案中学政治优秀教学设计教案实录精选

第十二课保护环境 一、教学要求与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环境及它所包括的内容,掌握什么是环境 问题及危害,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从而产生环保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理解环境问题及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行为目标:自觉保护环境卫生,不做污染环境的事。 2、重点: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及危害。 3、难点:环境问题及危害 4、教法:讲解法、讨论法 5、教具:幻灯、胶片、小黑板 二、教学过程: ㈠、新课导入: 同学们,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它就像群星璀璨的茫茫宇宙中的一叶扁舟,是那样富有诗情画意,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那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你在地球上生活,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生存环境?(有花、草、水、树……空气清新……)这种环境会使你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心情愉快、精神抖擞、学习、工作、生活……信心十足),假如你所在的环境被废水、废气、废渣所污染,你的心情还会如此畅快吗?(不会)那么为了防止环境遭到破坏,我们应该怎么办?(保护环境) ㈡、讲授新课 第十二课保护环境(板书) 指名学生阅读本页一段文字: 师:为什么说保护自然环境,正是保护人类自身?因为整个地球都面临着:

一框:严重的环境问题(板书) ㈠.人与环境的关系(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本目内容,思考: 1、什么是环境?环境包括哪些内容? 2、人与环境有什么关系?(师举例说明) 师:不适当的索取资源会给环境带来什么样的问题呢? ㈡.环境问题及危害(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本目内容,出示图表: 人类活动与环境 该图表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略) 师:它说明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方式的变革,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加之人类对环境保护的忽视,以致逐渐产生了环境问题,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1、环境问题(板书) ⑴、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 这一图表告诉我们,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是人类活动破坏了环境的自然协调的结果。

高中体育理论课教案全集

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对自身的好处和知道怎么锻炼。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 3情感目标:能积极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二、重点:学生知道参加体育锻炼的好处和锻炼的方法。 难点:促使学生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中去。 三、教学内容:生命在于运动,坚持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预防疾病。 对于学习压力日趋加重的现代的大学生来说,适当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具有好处的。不仅可以提高运动素质,还可以做到劳逸结合,使智力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 1、为何要锻炼?几乎每个人都会这样回答:锻炼有益于健康。事实表明,参与有规律的锻炼会使人身体棒、感觉爽,精力充沛地完成各项工作和任务。 2、体育锻炼对促进身体健康的益处:体育锻炼的最大作用在于全面增进人的健康,具体 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预防心血管病:心血管病是当今世界上危及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据报道,在美国每死去的两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心血管病,在我国死于心血管病的人亦居首位。大量研究表明,参与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显著地降低心血管病形成和发生的危险性。 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人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呼吸过程加深,会吸进更多的氧气,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得肺活量增大,残气量减少,肺功能增强。经常锻炼的人由于身体适应能力较强,其呼吸显得平稳、深沉、匀和,频率也较慢,平均每分钟呼吸6?8次, 而不锻炼的人平均每分钟呼吸12?15次。 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体育锻炼会增强体内营养物质的消耗,使整个机体的代谢增强,从而提高食欲。另外,体育锻炼还会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改善肝脏、胰腺的功能,从而使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得到提高,为人的健康和长寿提供良好的物质保证。 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人的活动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的协调活动,坚持锻炼的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常表现为机体灵活、耳聪目明、精力充沛,这正是神经系统功能健壮的表现。 降低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糖尿病的特征之一是人的血糖水平很高,如果病人不加控制,还会引起许多其它健康问题,如视力减弱和肾亏等。有规律的体育锻炼由于能控制血糖水平的提高,从而使个体产生糖尿病的可能性大大减小。 预防骨裂:骨质疏松会引起骨裂,骨裂在各个年龄层次的人群中均会发生,在老年人(特 别是老年女性)中比较普遍。研究表明,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通过提高骨质密度和骨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

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 一、发展概述 新批评(TheNewCriticism )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 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新批评20 世纪在英美流行,一度在文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大致讲,新批评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年代,英国的T. S.艾略特、I. A.理查兹和威廉?燕卜荪以及美国的约翰?克罗?兰瑟姆和艾伦?泰特等人,开始提出一些新批评的基本观点并付诸实践。30年代和 40 年代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认同并支持新批评这种形式主义的人大量增加,新批评的观点迅速扩展,直接影响到文学期刊、大学教学和课程设置。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五人外,还有R. P.布莱克默、科林斯?布鲁克斯、雷内?韦勒克和W. K.韦姆萨特等。第三个阶段从40 年代末延续到50 年代后期,这一时期新批评占据了主流地位,形成了制度化的批评模式,失去了“革命的”气息,批评家的著作大多阐述新批评的原则而缺乏创新。到50 年代末,新批评失去了它的生命力,虽然在大学教学中仍被应用,但许多人认为它已经过时,开始以新的理论观念对它进行批判和超越。 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目的都是探讨独特的文学性所在,都否认后期浪漫主义诗学中“软弱的”精神性,一味主张经验主义阅读方式。但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又有许多不同,它有自身的特性。布鲁克斯把新批评的特征概括为五点:(1)把文学批评从渊源研究中分离出来,使其脱离社会背景、思想史、政治和社会效果,寻求不考虑“外在”因素的纯文学批评,只集中注意文学客体本身;(2)集中探讨作品的结构,不考虑作者的思想或读者的反应;(3)主张一种“有机统一”的文学理论,不赞成形式和内容划分的二元论观念,强调探讨作品中词语与整个作品语境的关系,认为每个词对独特的语境都有

高中体育理论课教案三篇

高中体育理论课教案三篇 【导语】理论课教学使全体学生知道科学健身的新理论,明确现代健身的新观念,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能自觉认真的上好体育课,有目的的主动的参加体育活动,保持有健康的身体,现在能担负起繁重的学习任务,毕业以后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 助! 新学期的任务、要求和打算目标:(1)让学生知道本学期的体育教学任务,从而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2)让学生懂得教师提出的上课新要求,从而更加自觉地和教师紧密配合,为圆满完成本学期的体育教学任务而作出努力。 步骤: 一、任务 1、体育卫生基础知识 2、中长跑练习和测验 3、侧身滑步推铅球

4、支撑跳跃男生:跳箱*:山羊 5、篮球传、接球和技、战术训练 6、自选内容 二、要求 1、时刻牢记一个高中生应该做的事情,千万不能做出不适合高中生的事情。 2、一切行动听指挥。体育有自己的特点,就是范围广、场地大、上课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每个人的自我约束力必须得到加强,虽然我们的体育教学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但在纪律和上课的规范上必须得到加强,使全班每个同学在体育课上步调一致,做到既让学生充分活动开,又很流畅,放得开又收得拢,真正体现体育课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3、自觉遵守体育课的常规。体育课有其特殊性,为保证学生活动时不止于受伤,绝对禁止穿皮鞋,尽量保证服装能适合上体育课的要求。 4、多相互相帮助,团结协作,体育活动必须有几个人或是几十个人的通力协作,才能玩得开兴和有兴趣,也才有劲头,这样才能达到身心娱乐的效果,也才能在活动中激发每个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整个班级的、强烈的凝聚力,活跃班级气氛。 三、打算 1、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组织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2、平时经常和学生都交流,听取学生对体育课有什么要求,教师然后根据学生的要求在安排课时适当作些调整,争取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 3、在讲解一些技术动作时,多用一些力学原理知识来传授给学生,让高中学生自己去进行理解和消化,让学生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加快掌握的速度和掌握的程度。珍惜青春鄞锻炼目标:(1)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从而看一看自己身体生长发育(包括身高、体重、胸围、脉搏、肺活量)等情况,针对自己的情况,准备采取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来增强自己的体质, (2)让学生懂得高中生的体育锻炼方法,从而达到适时锻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步骤: 一、高中生的生长发育特点 1、定型期:高中生多数处于青春期的第三阶段,即定型期。并先后进入青年初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一等奖教案系列(独家提供,可遇不可求)—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案竞赛Array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参赛教案: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参赛单位: 参赛教师: 2011年3月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授课时间:2课时 ■授课类型:理论课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历史背景和实践过程,了解中国革命经历的挫折、坎坷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难历程;使学生认识到“工农武装割据”是从中国革命实际和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从而进一步理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 ■教学方法: 理论讲述与启发思考相结合。具体而言,按以下逻辑结构展开:通过对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及其内政外交政策的阐释,使学生认识到南京国民政府已经成为民主革命的对象。 通过对大革命失败后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根据地创建的阐述,使学生明晰革命新道路的创建的历程,理解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基本内容。 通过对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的分析,让学生理解中国革命的艰难,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学时分配: 本章内容安排2课时。 其中第一个大问题(即?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统治的确立?)和第

二个大问题中的第一个小问题(即?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1课时;第二个大问题中的第二个小问题(即?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和第三个大问题(即?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为1课时。 ■教学纲要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一)国民党各派的纷争与宁汉合流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和东北易帜 (三)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内政外交 1.内政 2.外交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 (一)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八七会议 2.各地武装起义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 4.其它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 1.红色政权有可能长期存在和发展的五个条件 2.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3.“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三、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1.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2.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1.遵义会议

室内体育课教案

室内体育课教案 第一课、什么是体育课?为什么要上体育课? 教学内容: 1、什么是体育课?为什么要上体育课? 2、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3、人体的形态。 教学目标:明白体育课的真正含义以及意义;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的要求;人体形态的名称。 教学重点: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记忆力水平。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课堂常规:师生问好,宣布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步入课堂。 教与学的方法: (1 )导入语:小朋友们,有没看过电视里运动会,那些叔叔阿姨在颁奖台上领金银铜牌, 他们厉不厉害的,你们希望自己和他们一样获奖吗?他们都体育的拔尖者,体育都很棒的, 他们上体育课上也很棒的,那你们知道什么是体育课吗,平时有没有看过其他小朋友上体育课?体育课的真正作用是什么? (2 )学生作答,教师点评,纠正不足之处。 (3 )作出总结,可让学生来总结。 注:体育课是由老师指导大家做游戏,玩球,进行走,跑,跳,投,攀爬等各种身体练习活动的课,是锻炼身体的课。小朋友们都喜欢做游戏,玩球,进行走,跑,跳,投,攀爬等活 动,体育课就是满足大家这种活动的心愿的。上体育课可以使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完善内部组织,长大才能更好地为祖国服务” 二:基本部分导语:小朋友对坐、立、行并不陌生,但不一定都正确,也不一定完全了解正确的坐立行姿势的要求,今天老师就让小朋友来讨论讨论什么样才是正确的。 教与学的方法: 导语;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 教师观察学生讨论。 学生总结,教师评价。 让个别学生模仿示范,师生进行评价,引以为戒。 注: (1) (5)

。正确的姿势是:头抬平直、双肩略向后舒展并保持等高,挺 (1 )坐。俗话说“坐如钟” 胸,直腰,双脚放在正下方, 两臂自然下垂,将手放在大腿上。 (2 )立。俗话说“立如松” 。人体站立时,要抬头,挺胸,直腰,两肩等高,两臂自然下 垂,两脚自然开立。 (3 )行。要做到抬头,挺胸,身体平稳,两臂前后自然摆动。 三:结束部分 (1 )导语:小朋友,抬起你的膝盖,你们知道膝盖在哪里吗?那扭髋扭一下,髋部在哪里? 所以小朋友我们一定要知道身体的各个基本部位,不然可会闹出大笑话的。让一个小朋友 上来做示范,老师讲解并指着该小朋友正确的身体部位让学生先猜, 然后说出正确的名称以及举例各部位在运动中的用法。比如:踝关节踢足球时控制球的能力。 注:讲解的内容包括头,颈,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上下肢 (2)游戏:指鼻子 游戏方法:以同桌为单位,一个小朋友拿着另一个小朋友的左手,做拍状,后者右手食指指 着鼻子,当教师发出“头”或其他部位时,前者拍后者的手一次,嘴里喊和老师一样的身体 部位,后者迅速移动右手到该位置,比一比在一轮中谁的失误率高,高的输,低的胜。 游戏规则:指错后,另一者提示对方改正,游戏继续直到第二轮开始。 教与学的方法:(1 )教师简单讲解游戏方法,并做示范。 (2 )师生共同进行练习。 (3 )教师进行评价。 (3)总结上课内容,宣布下课,师生告别。 第二课、认真上好体育课 教材内容: 认真上好体育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知道体育是一门主要在室外上的锻炼身体的活动课, 可 通过参加丰富的练习活动, 以达到提高身体各种活动能力和增进健康的目的。 2、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能够和同伴积极合作,友好相处。 3、了解课堂常规,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练习秩序。教 学过程: 、谈话:小朋友们从上小学起,要学习好几门功课,其中就有体育课,那么,什么是体育 课呢?(学生讨论,依次发言)上过幼儿园的小朋友一定知道,或者大家到操场看看,就会 知道一一体育课是由老师指导大家做游戏、玩球,或进行走、跑、跳跃、投掷、攀爬等各种 身体练习活动的课,是锻炼身体的课。 那么,为什么要上好体育课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一等奖教案系列(独家提供,可遇不可求)—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电子教案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一、教学目的: 帮助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把握实现理想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引导大学生坚持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统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二、教学内容: 1、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才 2、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3、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想信念的概念 2、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4、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四、教学方法: 课堂发言、系统讲述、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要求: 本章的基本要求是,使大学生认识到追求远大理想、坚持崇高信念,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理解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的科学依据;理解如何确立理想信念、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化理想为现实等问题。力求做到准确性、科学性、针对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六、教学课时及分配: 总课时:3节课,共120分钟。其中课堂发言30分钟,案例演示20分钟,讲授70分钟。 教学进程:(幻灯片演示) 首先演示案例:青春在奉献中闪光(案例一) 然后,由学生课堂发言(上次课已经布置学生回去思考),谈谈对徐本禹行为的看法?(10分钟)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 想坚定崇尚信念 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 生成长成才(30分钟) 幻灯片演示 案例一: 徐本禹,23岁,山东聊城人,1999年考入华中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2002年7月开始到贵州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义务支教,2003年徐本禹考上本校研究生,当年7月,他申请保留研究生学籍,再次回到贵州狗吊岩村义务支教,徐本禹的到来,为狗吊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即使常常身无分文,徐本禹也寻思着“为他人做点什么”。大学4年,徐本禹用奖学金和生活补助资助了5名大中学生。他的行为,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成为2004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 (案例一)

高中体育理论课教案集 理论教案

理论教案1 内容:新学期的任务、要求和打算 目标:(1)让学生知道本学期的体育教学任务,从而在生理上和 心理上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2)让学生懂得教师提出的上课新要求,从而更加自觉地和教师紧密配合,为圆满完成本学期的体育教学任务 而作出努力。 步骤: 一、任务 1、体育卫生基础知识 2、中长跑练习和测验 3、侧身滑步推铅球 4、支撑跳跃男生:跳箱女生:山羊 5、篮球传、接球和技、战术训练 6、自选内容 二、要求 1、时刻牢记一个高中生应该做的事情,千万不能做出不适合高中 生的事情。 2、一切行动听指挥。体育有自己的特点,就是范围广、场地大、 上课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每个 人的自我约束力必须得到加强,虽然我们的体育教学考虑到每 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但在纪律和上课的规范上必须得到加强, 使全班每个同学在体育课上步调一致,做到既让学生充分活动 开,又很流畅,放得开又收得拢,真正体现体育课团结、紧张、 严肃、活泼。 3、自觉遵守体育课的常规。体育课有其特殊性,为保证学生活动 时不止于受伤,绝对禁止穿皮鞋,尽量保证服装能适合上体育 课的要求。 4、多相互相帮助,团结协作,体育活动必须有几个人或是几十个 人的通力协作,才能玩得开兴和有兴趣,也才有劲头,这样才 能达到身心娱乐的效果,也才能在活动中激发每个学生的集体 主义精神和整个班级的、强烈的凝聚力,活跃班级气氛。

三、打算 1、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组织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 动性。 2、平时经常和学生都交流,听取学生对体育课有什么要求,教师 然后根据学生的要求在安排课时适当作些调整,争取满足学生 的合理要求。 3、在讲解一些技术动作时,多用一些力学原理知识来传授给学生, 让高中学生自己去进行理解和消化,让学生不但“知其然,更 知其所以然”,从而加快掌握的速度和掌握的程度。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教学计划

英语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教学安排 (2009—2010) 课程名称:《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课型: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课 课时:2学时×18(周)= 36学时 教学对象: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及对此课程感兴趣的其他学生 主要教材: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2004) by Raman Selden 任课教师:肖庆华 教学目的: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是西方百年社会嬗变的一种反映。研究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学到二十世纪西方批评理论的概貌和基本知 识,而且可以提高理论修养,扩充知识,开阔视野。(文论涉及哲学, 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文学,艺术,文学史和历史等多种 人文社会学科,学了文论,可以熟悉多学科的知识。)此外,还可以 帮助研究生掌握审美标准,提高审美力,及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分析和 评论。 教学要求:1.熟悉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相关术语和理论,同时注意学科领域的广泛阅读并弥补自己知识结构的欠缺,为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打 好理论基础。 2.学生须参加课堂教学活动,至少3-4次小组讨论并作主题发言。 3.学生须阅读有关书目不少于5本,并撰写学期学习综合报告(期末作为课程论文交)。 教学计划:总教学次数18次 1.学生主题讨论报告2次; 2.学生汇报学习及读书体会1次。

3.自主学习1次(第18周) 考核办法:1.学生平时参加课堂学习,占20%。 2.学习过程中撰写2篇论文,占45%。 3.课程论文(3000-5000字),占35%。 4.无笔试。 教学内容安排: 周次节次主要内容主讲人 第1周1--2 An Introduction Xiao Qinghua 第2周1--2 New Criticism Part I Xiao Qinghua 第3周1--2 New Criticism Part ⅡStudents Xiao Qinghua 第4周1—2 Structuralism Part I Xiao Qinghua 第5周1—2 Structuralism Part ⅡStudents Xiao Qinghua 第6周1—2 Reader Criticism Part I Xiao Qinghua 第7周1—2 Reader Criticism Part ⅡStudents Xiao Qinghua 第8周1—2 Deconstruction Part I Xiao Qinghua 第9周1—2 Deconstruction Part ⅡStudents Xiao Qinghua 第10周1—2 Feminist Criticism Part I Xiao Qinghua 第11周1---2 Feminist Criticism Part ⅡStudents Xiao Qinghua 第12周1—2 New Historcism Part I Students Xiao Qinghua 第13周1—2 Post-Colonial Studies Part I Xiao Qinghua 第14周1—2 Post-Colonial Studies Part ⅡStudents Xiao Qinghua 第15周1—2 Cultural studies Part I Students Xiao Qinghua 第16周1—2 Presentation Discussion Students Xiao Qinghua 第17周1—2 Presentation Discussion Students Xiao Qinghua 第18周1—2 Self-access learning Students Preparing Term Paper References Suggested 英文部分: Abrams, M. H.,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5th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81. Adams, Hazard ed. ,Critical Theory Since Plato.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 Publishers, 1992. Best, Steven, and Douglas Kellner, Postmodern Theory.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91.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第六章解构主义

第六章解构主义 ◆罗兰-巴尔特对追寻基本结构的批评:妄想在蚕豆中见出一个国家(《S/Z》) ◆雅克-德里达,对“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的批评 ◆逻各斯中心主义认定在语言表达之前先有明确的内在意义。语言文字只是外在形式:意义好像灵魂,语言象粗俗的肉体,或者意义象存在的肉体,语言只是它的服饰。 ◆互文性(intertexualite):构成本文的每个语言符号都与本文之外的其他符号相关联,在形成差异时显出自己的价值。没有任何本文是真正独创的,所有的本文都是“互文”(intertext)。 ◆“互文性”最终要说明的是:文学作品的意义总是超出本文范围,不断变动游移。 对比: ◆结构主义者设想有一个超然结构决定符号的意义,成为意义的根据或中心,并且力求对这个结构作出客观描述。 ◆后结构主义者却否认任何内在结构或中心,认为作品本文是一个“无中心的系统”,并无终极的意义。(巴尔特:无穷层的葱皮) ◆多种意义的可能性,不是限制理解,而是语言的解放。导致阐释的多元论和相对主义,导致对读者和阅读过程的重视,而符号的游戏观念还暗示一种享乐主义的审美态度。 ◆作者已死(罗兰-巴尔特):“互文性”概念彻底破坏了文学独创性的幻想,也就推翻了作者的权威。本文的意义并不在它本身,而存在于读者与本文接触的体会中。 ◆作品本文越多为读者的体会留出余地,就越是令人满意。巴尔特把文学作品分两类:1.巴尔扎克式传统写实主义小说,“可读的”(lelisible),只给读者留下“接受或拒绝作品的可怜的自由”;2.另一类以法国“新小说”为代表,读者不能被动接受,却必须积极思考。“可写的”,(lescriptible),读者参与了写作活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一等奖教案系列(独家提供,可遇不可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一等奖教案系列(独 家提供,可遇不可求)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教学目标: 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早规划好自己的人生计划,作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意义的人,并通过深入探讨价值问题,激励学生择取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学重点、难点: 1、人生的意义及人生的目的。人的本质、人生价值的基本特征。 2、如何确立正确的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教学方法: 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进行互动教学。教学课时: 2学时基本内容安排: 1 教学目录第一节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第二节树立进取的人生态度第三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第四节正确对待人生环境一、目的要求二、教学内容三、课堂点击四、互动教学五、名人名言六、问题探索七、教学小结1.斯芬克斯之谜2.扼住命运的咽喉3.错误人生态度剖析4.感动中国5.价值观的思考 新课导入:

人性论(人是什么?) 古老的希腊神话斯芬克斯之谜是这样讲述的: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狮身人面兽,传说她在古埃及的提佛城郊外守着路口,对过路者提出一个谜语,猜不中的就要被她吃掉。这个谜语就是:“什么动物早晨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傍晚三条腿走路?”谜底是人。后来俄狄浦斯从那里经过,猜出了谜底。于是,斯芬克斯就把自己杀死了。由神话带来了这样一个问题:人到底是什么?这也就牵涉到了人的本质问题.人生目的构成了人生观的核心问题,因为人生目的的确立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前提和根由,它左右人生道路的方向,又在根本上决定着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的取向。人生态度作为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人们处理人生问题的方式,对人生目的的实现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需要大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把握;而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则首先应对“人的本质”等问题作比较深入的理论把握。 2 课堂点击人的本质是什么斯芬克斯之谜 伴随着关于人生的思考,人又总是会从价值的角度对人怎样生活算是有意义、才算是“值得”的问题加以把握,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因而,弄清人生价值的涵义、内容、评价标准、实现方式等问题,以便指导青年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乃至对个体人的一生生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讲述新课:

高中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教案范文

高中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教案范文 课的内容:(室内引导课) 1、明确本学期体育课的教学安排。 3、上好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的意义和要求。 课的目的: 1、了解本学期体育课的教学安排,明确体育课的常规要求及注 意事项。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高中阶段身体生长发育的特点和未来社会 对后备人才身体健康的责任感和主动参与课堂管理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1、了解本学期体育课的教学安排,明确体育课的常规要求及注 意事项。 2、认清身心素质与其他素质以及未来社会人才需要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本学期体育课的教学安排: 二、课堂常规要求及注意事项: 1、体育委员负责课上的日常管理工作,课前、课后器材的送还,协助教师的工作。 2、体育课必须穿运动服、运动鞋。因病、事不能上体育课时, 必须本人事先向教师请假,来不及时可事后补假。见习生必须随课 见习。 3、课上必须按教师的安排内容练习,服从教师的指导。

三、上好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的意义和要求: (一)、导入课题 意义: 1、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2、促进身心发展的重要手段 要求: 1、养成课堂常规习惯 2、增强学习与锻炼意识 3、提高运用知识、技术的能力 内容略:见教参 一、本课设计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健美操——通过复习让学生了解怎样做动作才叫规范动作,怎样动作幅更大更好看。 排球——学生基本掌握排球垫球技术。 排球——通过练习70%的同学基本能掌握自抛自垫的动作技术,并且能够在游戏中运用出来.40%的同学基本掌握双人对垫的技术. 3情感目标::通过健美操表演,激发学生的激情和活力,提高她们的自信心和审美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现力。通过游戏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建立同学之间的和谐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 四、学情分析 五、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20世纪西方文论研究方法简论

20世纪西方文论研究方法简论 所谓“文论”,指的是“批评理论”、“理论”、“话语理论”以及现在广义上所说的文化理论。简单地说,“文论”就是关于文字(包括各种符号)和文本(包括社会文本)的理论。在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冲击下,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实践的推动下,20世纪西方文论有继承、深化和改革的特点,但更重要的是创新、反叛和革命。20世纪是一个批评的世纪,是批评家走向自觉的世纪,是文学批评走向独立的世纪。法国当代文学批评家让—伊卡·塔迪埃在《20世纪的文学批评》一书中说:“在20世纪,文学批评首次试图与作为其分析对象的文学作品平分秋色。”研究20世纪西方文论,首先要抓住它的特点。美国批评家乔纳森·卡勒把当代理论归纳为“跨学科的”、“分析和思辨的”、“对常识采取批判态度的”和“内省性的”四个特点。其次,要注意文论的异质性和文学批评的转向,弄清文论发展的脉络。各种理论粉墨登场,既相异又互补。文学批评的转向往往以“跨越文化”的方式进行,新批评侧重于语义学,文学结构主义则整合人类学、语言学等更多学科,现象学和阐释学却同时是哲学的演绎,接受美学又联系到阅读心理学,它们都对传统批评的基础和设想进行空前的批判。第三,用文论进行文学研究时,需要有方法论的指导。方法的两级否定性、方法的层次性、方法的互补性,这些方法论中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文学批

评同时是哲学的应用模式,文学批评同时又是文学理论。最后,要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文学批评方法。文学批评分为外在方法和内在方法;前者有精神分析批评、读者反应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比较文学批评等,后者有形式主义批评、结构主义批评、原型批评、文体学批评等。此外,文学批评也借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如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信息论方法等。 一、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脉络 我们通常把20世纪西方文论概括为“两大主潮”、“两次转移”、“两种转向”。文论中的“两大主潮”就是“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次转移”指的是文论研究经历从重点研究作者到重点研究文本的转移和从重点研究文本到重点研究读者反应和接受的转移。“两种转向”指“语言转向”和“文化转向”,这是文论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从历史渊源来看,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是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原型。前者对理性逻辑的推崇和对归纳——演绎方法的倡导体现了科学主义精神;后者的灵感说和迷狂说带有非理性的神秘主义色彩,影响了人本主义思潮。20世纪西方文论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哲学上的经验主义批判和逻辑实证主义相关,其代表性文论流派主要是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叙事学等。人本主义文论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是19世纪叔本华、尼采所开创的带有浓厚非理性色彩的唯意志主义美学。受其影响,20世纪西方文论形成一股蔚为大观的人本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

英美新批评文论 一、发展概述 新批评(TheNewCriticism)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新批评20世纪在英美流行,一度在文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大致讲,新批评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年代,英国的T. S. 艾略特、I. A. 理查兹和威廉·燕卜荪以及美国的约翰·克罗·兰瑟姆和艾伦·泰特等人,开始提出一些新批评的基本观点并付诸实践。30年代和40年代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认同并支持新批评这种形式主义的人大量增加,新批评的观点迅速扩展,直接影响到文学期刊、大学教学和课程设置。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五人外,还有R. P. 布莱克默、科林斯·布鲁克斯、雷内·韦勒克和W. K.韦姆萨特等。第三个阶段从40年代末延续到5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新批评占据了主流地位,形成了制度化的批评模式,失去了“革命的”气息,批评家的著作大多阐述新批评的原则而缺乏创新。到50年代末,新批评失去了它的生命力,虽然在大学教学中仍被应用,但许多人认为它已经过时,开始以新的理论观念对它进行批判和超越。 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目的都是探讨独特的文学性所在,都否认后期浪漫主义诗学中“软弱的”精神性,一味主张经验主义阅读方式。但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又有许多不同,它有自身的特性。布鲁克斯把新批评的特征概括为五点:(1)把文学批评从渊源研究中分离出来,使其脱离社会背景、思想史、政治和社会效果,寻求不考虑“外在”因素的纯文学批评,只集中注意文学客体本身;(2)集中探讨作品的结构,不考虑作者的思想或读者的反应;(3)主张一种“有机统一”的文学理论,不赞成形式和内容划分的二元论观念,强调探讨作品中词语与整个作品语境的关系,认为每个词对独特的语境都有其作用,并由它在语境中的地位产生意义;(4)强调对单个作品的细读,特别注意词的细微差别、修辞方式以及意义的微小差异,力图具体说明语境的统一性和作品的意义;(5)把文学与宗教和道德区分开来——这主要是因为新批评的许多支持者具有确定的宗教观而又不想把它放弃,也不想以它取代道德或文学。 新批评的基础是艾略特的“艺术的非个人化”和理查兹的“内在的必然性”。因此它主要关注“诗作为诗的结构”。所谓结构,指的是文本中意义的组织安排,它在优秀的文学作品里的特征不同于在普通话语里的。新批评认为,诗的主要特征是一致性,但并非逻辑上的一致性,而是使矛盾的意义和谐的一致性。正如韦姆萨特所指出的,诗具有客观的特性,因为它有一种“通过内部区分的形式和对各不同部分的调和而确立的意义的完整性”。于是一致性便和综合性与复杂性联系起来。就是说,文本的意义是由它的各部分相互作用的产物。所以对新批评来说,综合性、复杂性和一致性共同构成文学作品分析的关键因素。 在新批评里,“意义”的概念至关重要。它处于许多基本看法的交叉点上,对阅读习惯的形成发生重要的作用。新批评认为,作品的价值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它的结构。从诗里寻求内容,对文本进行概括或释义,都违背新批评的原则,因为这样做会使“意义”变成观点或陈述,使形式失去内容,使文学与哲学和政治相争。如果把“意义”等同于释义,就会贬低“意义”的价值,因为释义并不是构成诗歌精髓的意义的核心。在新批评看来,“意义是结构的一个方面。布鲁克斯认为:“所谓的结构是[文本的]意义、批评家和解释的结构;而使结构充满意义的统一性原则,乃是平衡和调谐含义、态度和意义的原则。”因此,阅读的任务就是要考察和评价结构,而结构由文本诸因素综合组成,包括语言学、修辞学、语义学、哲学和心理学等各方面的因素。于是结构变成了最主要的批评概念。对新批评来说,意义既是结构的从属范畴,同时也是结构不可分割的一种因素;统一性的文学结构不仅不涉及生成和接受,而且也不会归之为可释义的成分和可推断的观点,意义的陈述至多起框架作用。

20世纪西方文论终极笔记

20世纪西方文论终极笔记 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 0.1两大主潮: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人本主义包括: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表现主义、精神分析、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 科学主义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语义学和新批评、结构主义。 0.2★两次转移:从作家到作品(20、30年代形式主义和新批评兴起)和从作品到读者接受(30、40年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兴起;60、70年代解释学和接受理论完成。)。 0.3两个转向:“非理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 非理性转向,主要就人本主义而言。 ★语言论转向: 古代: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17世纪:我们如何知道世界的本质,笛卡尔。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们如何表述我们所知晓的世界 前象征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和马拉美。 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应和”论。认为自然界万物互为象征,组成“象征的森林”,而人的诸感官之间亦相互应和沟通,最重要的是人的心灵与自然界之间也是互为应合、交流的,诗就是这种象征、应和的产物。故该诗被誉为“象征主义的宪章”。前期象征主义随着1898年马拉美的逝世而告终。 第一讲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一、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 保尔·瓦莱里(1871-1945),法国人,1912年出版《旧诗集存》,1912年发表长诗《年轻的命运女神》,1922年出版诗集《幻美集》,其中《海滨墓园》标志着其诗歌创作的顶点。主要理论著作有《尤帕利诺斯》、《灵魂与舞蹈》、《文学杂集》和三本续集。 1、象征主义的现实存在 第一,象征主义追求高于现实世界的丰富心灵世界及其内在生命力。 现实世界为可鄙的、不真实的,他们力图超越现实而进入超验的心灵世界和“内在生命的实体”,他们感到真切存在的只是“大自然和生命的某些面貌以及人类的某些作品”所赋予的激情,使人能从中汲取“珍贵的感觉、无限丰富的思想以及思想、情感、严谨的幻想的奇妙组合,还有与神秘相连的快感和活力”,并孕育出“应合”的象征主义诗作。 第二,象征主义追求一种“创造读者”的自由的艺术创新。 象征主义诗歌要选择趣味高雅的读者作为对话人,同时要通过形式的探索和实验,打破读者旧的审美习俗和惰性,培养和“创造”出有创造性的新读者。 第三,象征主义诗人虽有文笔、手法、见解、感觉和写作方式及美学理想等许多方面的差异,但他们之间在精神上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与强大的凝聚力,即他们反对只写人类的共相与普遍性,而高度重视个性、个体的内心活动与反应,

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教学大纲

念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助于大学生拓展能力,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走正确的成长之路。 三、基本要求 根据本大纲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纳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学生,在马列主义教学研究部及指导教师的组织安排下,按照《实施方案》的步骤和要求,有序完成活动申请、活动实施、活动总结及活动成果提交,力求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每期实践教学活动结束后,指导教师对本人所指导班级的实践教学进行总结评价,思政部对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总结评估,查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改进对策。 四、主要内容及质量标准(以下时间、周数均为参考) 根据马列主义教研部所属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围绕当今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建立选题库,同时也鼓励学生自行选择调研题目开展实践调研活动。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调研选题,围绕选题开展各类社会实践,然后进行整理和分析,写成相关社会实践报告。社会实践报告的形式可以是调查报告,也可以是社会考察或社会工作体验的经过与心得体会等。 《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由“社会调研”、“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三部分构成,分别记16学时、10学时和10学时,共36学时。 “社会调研”:社会调研在二年级暑假或三年级寒假完成。指导教师于二年级第二学期对学生进行宣传动员,学生根据“思想政治理

论课综合实践教学指导中心”网站或“青春新财大”微信平台上公布的参考选题及要求确定题目,并提交《“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社会调研申请书》。申请书经指导教师审定后,学生于暑假(或寒假)完成调研,下学期第11周之前完成申请书拟定的活动任务,并于第12周内提交“社会调查实践”报告,教师批改、提出修改意见装订成册存档。第17周内教师面授总结。推荐优秀作品制作“优秀报告集”。(学时分配:第一、第二学期各面授2课时+在线指导12课时,共16学时,面授安排在每学期第17周)。 “校内实践”:校内实践由必选项(研读马列经典、学习重要文献)之一+任选项(阅读经典著作、时事新观察、主题微电影、聆听学术讲座、校园采访报道和观看红色影视)之一组成。校内实践原则上在一年级完成。学生大一第一学期完成必选项,大一第二学期完成任选项。第一学期必选项可由马列部一年级课程任课教师随堂布置,学生根据所提供目录宣读作品,第15周内提交读书笔记给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在第17周面授总结并布置下学期任选项实践工作。学生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指导中心”或“青春新财大”微信平台上提供的实践活动目录形式及要求,选择拟从事的活动,在第二学期第11周之前完成申请书拟定的活动任务,并于第12周内提交“校内实践”报告,第17周内教师面授总结并布置下期任务。(学时分配:第一、第二学期各面授2课时+在线指导3课时,共10学时,面授安排在每学期第17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