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新二元结构下我国农民工问题出路探讨_张泽义

城市新二元结构下我国农民工问题出路探讨_张泽义

城市新二元结构下我国农民工问题出路探讨_张泽义
城市新二元结构下我国农民工问题出路探讨_张泽义

地方经济

十八大期间,农民工第一次以群体形式出现,说明党和国家在农民工问题上的进步和对农民工的重视,给农民工带来了福音。但是当前农民工在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他们无法享受和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在城市中出现了以身份差别为基础、因制度因素和社会因素人为造成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分化日益严重的两个阶层——城市居民和农民工,即所谓的城市新二元结构,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不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二元结构下农民工面临的问题

在“城市新二元结构”下,城市居民和农民工,共同生活在城市中,他们不仅具有不同的社会身份,而且也因此在就业、社会保障和生活等方面体现出更深层次的差别,致使“城市二元结构”日益显化与加强,其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方面

从就业的行业分布来看,农民工的就业结构明显低端化,越是高端的就业领域,分布的比例越少,越是低端的行业,比例越高。以上海市为例,如表1上海市2010年分行业农民工就业比率。在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等行业,农民工成为主力,这几个行业工作强度大、条件差、收入低和技术含量少。而工资待遇好、工作条件好的金融业、教育、电力等生产和供应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里,外来人口的比例很低,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行业中,外来人口只占3.53%。

表1 上海市2010年分行业农民工就业比率

资料来源:上海统计年鉴

从工资收入来看,由于农民工在学历层次上较低和户籍的影响,使他们无法进入国企工作,因此大部分农民工都在较低端的行业就业,而这些低端的行业由于技术含量低、劳动力供给充足,使得这些行业的工资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同时较长的劳动时间、工作条件恶劣,导致农民工工资水平与最低工资水平标准相近,农民工和本地户口人员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从就业行业来看,农民工就业主要集中在居民服务、建筑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和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如图1),从外出农民工从事的主要行业看,收入水平较高的是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分别为2485

元和2382元;收入较低的分别是住宿餐饮业、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分别为1807元、1826元和1920元。农民工的月平均工资和全国月平均工资相比,农民工集中就业的行业的月平均工资比相同行业的全国月平均工资低,差距最大的是交通运输业,相差887元。

图1 2011年不同行业农民工月平均收入水平与全国月平均收入水平比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社会保障方面

随着农民工大幅度增长,目前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和体系发育滞后,农民工社会保障程度低。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总体水平仍然很低。从全国水平来看,企业为农民工缴纳的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比例分别为13.9%、23.6%、16.7%、8.0%、5.6%,平均参保率只有13.6%。

对于农民工而言,除了工资收入外,最重视的问题就是子女受教育的问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许多外来工子女已被城市接纳,实现了在城市就学的愿望,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农民工子女主要是通过两种渠道上学,一是在打工所在地的公办学校插班就读,二是到专门为其子女建立的民工子弟学校就读。一方面,公办学校门槛过高,公办学校通过各种渠道收取数额不小的借

读费,大多数收入微薄的外来务工人员无力承担;由于公办学校办学规模和地方财政教育经费有限,许多公办学校对此工作并不积极或主动;烦琐的入学手续也将许多农民工子女绝之门外。而另一方面各类民工子弟学校由于资金匮乏,其办学条件相当恶劣,办学者本身素质不高,办学目的多以营利为主,因此教学设施、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都不规范,这类学校的学生安全和办学质量是无法得到保障的。因此农民工子女入学的两个渠道都存在严重问题,在这种不稳定环境下进行的教育质量很难得到保障。

3.社会生活方面

农民工在城镇务工,一定的居住条件对他们来说是必要的,而且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在城市定居。但是从目前我国农民工的收入

城市新二元结构下我国农民工问题出路探讨

张泽义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为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等原因,他们无法和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逐渐在城市内部出现了“新二元结构”现象。这样现象对农民工各方面造成伤害,阻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制约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

关键词:二元结构;农民工;措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297-03

现代经济信息

来看,农民工收入低,社会保障的平均参保率只有13.6%,能够自己购买房子的农民工是极少数,在住宿房源、住宿条件方面和城镇居民还有较大差距。普通农民工的住房来源有以下几种方式:出租房、工棚、单位宿舍等。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如表2),从全国情况看,受到雇佣的农民工居住在单位宿舍的比例是最高的达到32.4%,能自购房的只用0.7%。因此农民工的工资根本无法在城镇里买房,也可以看出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较低。从三个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的农民工工住在单位宿舍的比例最高,依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从自购房的农民工来看,西部地区的比例最高,依次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这应该是应该东部的房价比中西高,因此东部地区的农民工由雇佣企业提供住宿的比例最高,自购房的最低。

表2 2011年农民工在不同地区务工的住宿情况 单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农民工进入城市并居住在这里,就会产生消费。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本来就不高,想尽一切办法压缩支出,他们的生活开支主要以最基本的日常消费为主,生活消费占收入的比例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高出许多,表现出消费水平较低的特征。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 年对31 个省(市、区)的外出务工人员的调查资料,农民工的消费结构为:食物支出占56.7%,衣着支出占12%,居住支出占10%,交通通讯支出占12%,其他支出占9.3%。如果以恩格尔系数来度量的话,恩格尔系数很大,农民工的生活水平很低,介于温饱和小康之间。

二、城市二元结构产生的原因

1.户籍制度

中国的户籍制度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管理制度的产物,对公民个体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户籍制度使公民不仅在地域上有了城里人和乡下人的区别,而且不同户口类型的公民对应的经济待遇也有区别。基于户籍制度,我国相应建立了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社保制度、教育制度等,城市和农村被分割开,市民和农民被区别对待,农民工进城务工从一开始就没有相应的制度支持。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户籍制度放松,但是由于与户籍制度相关的一系列就业,社保和教育制度并没有解除,阻碍了农民工融入城市。

因此户籍制度是造成城市新二元结构的直接原因。户籍制度及其背后的一系列制度直接造成了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现象,随着农民工的出现,把这种不同空间的二元社会问题转化为同一空间内的二元结构现象。

2.劳动力市场分割

新结构主义社会学家皮奥雷的劳动力市场二元结构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存在两种劳动力市场,一是工资高、劳动条件好、工作有保障、福利优越的劳动力市场,即第一劳动力市场,凡是能进入这种市场的都是社会地位较高、较富有的阶层;二是工资低、工作条件差、就业不稳定的劳动力市场,即第二劳动力市场,进入这种市场的都是社会地位低、较贫困的阶层。

皮奥雷的理论可以用来对我国劳动力市场进行分析。当初建立户籍制度的目的就是保护城市居民就业、限制农民在城市中就业,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与户籍身份天然结合。这一歧视性的就业政策,剥夺了农民的平等劳动权,城乡差距拉大,加剧了城乡二元社会的裂痕。80年代,国家为了加快建设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步伐,国家逐渐放松了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管制,但是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劳动力,出台了对外来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以至于城市内部的劳动力市场被人为的分割为第一劳动力市场和第二劳动力市场,被限制在第二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农民工天然的成为弱势群体。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是对本地劳动力的倾向性保护和对外地劳动力实行的歧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农民工劳动的权利。

因此,如果没有城市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没有城市内部劳动力就业歧视,城市新二元结构现象就不会出现。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是造成城市新二元结构的根源所在。

3.子女教育、住房等相关权利保障不足

在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方面,多年来城市存在的种种限制造成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目前政府在很多方面的政策措施限制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造成农民工子女教育机会不平等主要是体制问题,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谁来买单”的问题。按现行体制,我国义务教育费用主要由各地各级政府负责。在农村,主要由县乡两级政府从财政收入中划出一定比例作为义务教育经费,而在城市,这笔支出主要由区财政负责,但城市区政府从财政中划出的经费不包括农民工子女。虽然当前政府出台的政策要求各级政府把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市社会事业发展计划并给予必要的经费,将城市教育附加费中的一部分经费用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以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但这一政策的实施导致各级政府相互推卸责任,形成了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真空地带。另外是政策问题。户籍制度对农民的身份、就业、教育、生活水平等起制约作用,这直接导致了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问题的出现,没有城市户籍的适龄儿童很难在其所居城市得到同等受教育机会。

在农民工住房保障方面。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条件,是农民工迁入城市得以生存的重要前提。由于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长期以来都是“只保城市、不保农村”,进城的农民工缺乏城市职工在福利分房制度下的初始积累,又享受不到市场化下政府对城市居民提供的购房补贴、公积金和廉租房供应,在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下,农民工在城市居住状况不容乐观。另外,农民工自身人力资本水平低,学历和素质低导致工资很不高,不足以在城市买房。

4.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位

虽然近年来,社保制度不断完善,农民工参加各项保险的人数不断上升,但是相比外出务工人数来看,参保比例仍然处在极低水平,与城市职工全方位的社保体系差距明显。社保制度的缺位成为城市二元结构的原因之一。

社会保障立法不健全是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根本原因。由于农民工频繁流动,单位和农民工参保缴费后,社会保险关系难以转移和接续。农民工的工作流动性大,而现在我国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进程较慢导致缺少一个确保社会保障关系能够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转移的管理机制。

社会保障资金不足,财力支持不够是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国家和政府虽已集中力量加强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建设,以确保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以及工伤保险等仍旧陷在资金困境之中。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中提到2011年收不抵支的省份虽然减少到14个,但收支缺口却高于2010年,达到767亿元。当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运行受到资金限制时,如果再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考虑在制度范围内,必然要面临更为严重的资金困难。资金问题是农民工社会保障没有提上日程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

地方经济

三、新形势下农民工出路探讨

十八大提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农民工作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利益关系到全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消除城市新二元结构,解决农民工问题,符合党和国家的利益,是党和国家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

1.积极推动农民工进城落户

科学制定门槛标准, 促进人口合理流。通过户籍制度的改革, 以准入条件代替指标控制,为实现公民居住和迁徙自由提供制度前提。居住和迁徙自由, 应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

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关键在于淡化户籍的功能,取消城市户口背后的各种复杂的附加利益。户籍制度的改革必须考虑到与其他部门或制度的关系,一定要使各相关部门和相关的制度改革同步推行,实现互相衔接配套,否则会导致户籍改革的规定得不到其他部门的认可,成为户籍改革的阻碍力量,甚至使户籍改革沦为空谈。必须与多项相关政策配套进行改革和调整,如教育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就业制度改革等,逐步使户籍与社会保障脱钩,让农民工与城镇居民有同等的国民待遇,逐步清除利益分配的差距,实现农民工融入城市。

总之,户籍制度改革的实质,是要逐步剥离户口上附着的“特权”,使居民福利待遇与户口脱钩,推动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全民福利待遇均等化。

2.完善农民工就业体系

首先,建立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不合理限制,开放城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免费向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

然后,政府加大干预力度,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防止用人单位随意延长劳动时间和无报酬的加班,规范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之间的劳动合同。

最后,发展面向全体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和教育。十八大期间,人社部提出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尤其是将上亿农民工由普通工培养为技工。城市加大农民工培训教育的公共投入强化企业培训责任,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调动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鼓励农民工经过鉴定获得培训合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以技能促进就业、增加农民工收入。

3.完善权利保障体系

(1)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平等机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和十七大报告有所不同,十七大提出的是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十八大报告把义务两个字删掉,表明不仅义务教育,而且高中教育甚至大学教育都向农民工子女敞开了。

首先应该保证农民工子女有接受义务教育的平等权利,义务教育权是宪法赋予所有儿童的基本权利,理应受到保护,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也不例外,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实现城乡公平的义务教育制度。各地政府应严格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制订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减免有关费用,取消不合理收费,禁止在办理转学和返回原籍就学手续时收取任何费用,对接纳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公办学校予以补贴。改善民工子弟学校教师福利,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依法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是保证办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加大对民工子弟学校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关心贫困农民工子女,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帮助贫困农民工子女完成义务教育。对进城务工人员中贫困家庭子女入学,在接受政府、学校及个人资助时与本地学生同等对待。对家庭确有困难的学生,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筹措经费。利用好“希望工程”、教育基金会和个人捐助等渠道,资助贫困农民工子女完成学业。

十八大之后,不仅要使农民工子女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而且还要接受平等的高中乃至大学教育。国家需要尽快出台异地高考方案,结合流入的承载能力和农民工家庭情况合理设置异地高考的准入条件,解决农民工子女参加高考的问题。

(2)加快农民工住房保障建设

改善住房条件,是当前农民工最迫切的愿望之一,政府应逐步将已在城市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家庭的住房纳入政府住房保障体系。

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国家住房保障政策体系,把在城市稳定就业、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纳入政府公共租赁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政策享受范围。建立完善面向农民工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有条件的农民工可以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并且可以支付房租。

改善农民工居住环境。对农民工聚居地区 提供培训就业、子女上学、就医等必要的基础设施,适当增加公交网点,营造良好居住环境。农民工集中居住宿舍的生活用水、用电、用气应按照居民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标准执行。集中建设的农民工集体宿舍,充分考虑农民工的文化生活需求,为农民工提供阅览、娱乐等活动场所,适当配备必要的文化、体育活动等设施。

4.建立覆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促进城市融合的关键。

努力加快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立法。针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不同种类,分别制订法规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使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法制化、规范化;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凡被用人企业聘用的农民工均以建立劳动关系为依据,为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通过强制性执行法律法规,使农民工同城镇职工享受同等待遇。

全国统筹,统一管理,实现合理方便的社保异地转移。各地方放开对转移人员户口性质的限制,建立全国统筹,统一管理的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的机制,使得农民工不论到达何处都可以凭卡接续社保关系。

加大财政投入,开拓多渠道筹集资金。农民工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应该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各级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尽快改变财政投入不足的状况,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政府可通过发行国债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分期负担,增强社会保障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Z].北京,2011.

[2]王世杰,刘义圣.城市二元结构影响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1(02):40-44

[3]左学金.我国进城农民工市民化模式探讨[J].西部论坛,2011(01):27-31.

[4]叶立梅.向服务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城市社会二元化趋势及其应对思路——以北京市为例[J].城市观察,2011(04):112-119.

[5]王列军.户籍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和下一步改革的总体思路[J].江苏社会科学,2010(02).

[6]毕可影.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述评[J].劳动保障世界,2010(16):42-44.

作者简介:张泽义,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

2017城市中农民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2017城市中农民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城市中农民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城市中农民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希望对你调研报告写作有帮助!。 篇一:关于城市中农民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近年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为社会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和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中仍然处于“边缘”状态,他们干的是工人的活,却还是农民的身份,他们经常受人歧视,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里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 我借着暑假的空闲时间对农民工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进一步了解农民工在城市中如何生存。 目前,已有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他们干的是城市人不愿干的最脏、最重、最险的活,他们为社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 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权益在很多地方仍然让人堪忧,他们的生活现状牵动大多数人的心。 现在将此次实践活动调查的结果报道如下:。 一.大量农民积极入城。 据收集到的资料显示,大多数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主要是为了增加收入,其次是增长见识,提高技能等。 据走访句容市后白镇水北村农民工老家后统计,整个村已有七成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其原因大多是:水北村地处丘陵地带,经济条件较差,仅仅靠务农的收入十分微薄,子女上学费用昂贵,农用费用

支出大,很难支撑家里的所有开支。 再加上农村事务繁琐,大多是体力活,家中除了靠卖粮食获取大部分收入外就是饲养家禽,获得经济收入的途径很少,所以多数人选择放弃务农,进入城市。 这样一来家里只剩下年老体迈的人,所以目前已有不少土地荒芜。 二.农民工收入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国家对农民减少了各项收费,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大多农民依旧选取外出务工经商,生活状况依然十分辛苦。 据了解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月平均收入约为1200元,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只有一成超过1500元,男性农民工月平均收入约为1070元,女性农民工月平均收入约为780元,农民工收入普遍没有城市居民高,他们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低,工资水平低的职业,他们的收入水平没有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明显提高,究其原因,其一,自身素质和能力使其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如制造业,居民服务业,建筑业等所需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由于农民工受技术限制,工资水平偏低。 其二,社会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农民工就异常业受到不公平待遇,从而阻碍个工资水平的提高。 三.农民工权益问题。 农民工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进城农民工每周平均工作6.3天,平

有关农民工城市融入方面的文献综述

有关农民工城市融入方面的文献综述  收稿日期:2011-12- 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 编号:71073102)和国家社科基金(编号:10CGL048)。童雪敏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52 )摘 要: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问题很早就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形成了包括“同化”与“多元”这两大基本取向的社会融合理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学者开始借鉴国外的理论和视角,结合个案调查、访谈等方式来分析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城市融入的状况、适应的层次与路径等,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着包括研究视角单一、缺乏从流动人口自身因素进行探讨等方面的不足。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融入;文献综述 目前, 中国有1.2亿农民工“离土离乡”在大中城市就业和生活。与20世纪80年代第一波民工潮中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来回迁徙、怀有叶落归根之情的“ 候鸟式”农民工相比,新时代的农民工更倾向于融入城市,他们希望成为真正的“城里人” 而非被当作“打工者”看待,希望在城市拥有稳定住所而不是居无定所,希望把打工地当作自己的家而不仅仅是一个赚钱的地方。他们的生活状态正逐步由城市流动向城市融入转变(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2006)。农民工合理、有序地融入城市,既可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可促进城市化进程,对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笔者旨在对国内外社会融合的文献成果进行梳理。国外对社会融合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的移民身上,虽然中国的实际情况与国外存在差异,乡-城流动人口与国际移民自身的社会经济背景和流入地的客观环境也不一样,但他们在流入地均属于弱势群体, 面临许多类似的问题,西方的理论对中国的情况无疑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 1 国外对移民融入主流社会的研究 在国外,以美国社会学家帕克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在19世纪90年代就展开了对从欧洲来到美国的新移民的分析,研究其如何进入和适应新的城市环境。虽然不存在城市户籍和农村土地制度的阻碍和牵绊,他们仍然要面对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要经历工作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其原有的行为方式和价值理念可能要 随之受到巨大冲击, 因此也面临社会融入问题。众多学者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探讨,形成了不同流派的社会融合理论。虽然众说纷纭,但大致可以分为“ 同化”与“多元”这两大基本取向。1.1 同化论、 融合论与熔炉论同化论(acculturation)或融合论(assimila-tion )在字面意思有所差异(后者更强调族群之间的竞争、冲突、渗透与交融),但两者均强调外来移民对主流文化的认同,以及对原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惯的抛弃。 同化论的思想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芝加哥学派的论述之中,并历经发展,到20世纪中叶,由Gordon等人发扬光大, 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大理论范式。Park在《社会科学百科全书》(1930年版)中为“社会同化”下了定义,“社会同化指的是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一些具有不同种族源流、不同文化传统的群体之间形成一种共同文化的过程, 这种文化的共性至少应当达到足以使国家得以延续的程度。”Gordon提出应从七个方面来测量族群的社会融合程度:文化接触、社会结构的相互深入、通婚、族群意识或身份认同、族群偏见消除、族群间教育或就业等领域无歧视和价值趋同。 同化论认为随着移民在流入地居住时间的延长,并经过语言的适应、经济的整合、文化的认同等一系列过程,移民终将融入到当地主流社会中。“熔炉论”正是这一同化模式的形象表述。以美国这个移民国家为实证基础,熔炉论认为,各外来民族应当、而且必然会在美国这个“上帝的伟大的熔 ·041·陕 西 农 业 科 学2012(2 )

农民工的城市适应问题

[内容提要]:“农民工是传统的户籍制度与自由的市场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杨云善、时明德著:《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7年第1版,第16-17页) 在城市的农民工是非城镇户籍的外来者,是外业务工人员。“一半以上的农民工希望能在城市发展、定居。” (《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评价和希望———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之三》。本文试论述被称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农民工的在城市中,如何在职业转变、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社会心理上做出调适,从而适应他们所处的城市生产生活环境,完成一个从农民到市民转化。最后就如何排除农民工在城市适应过程中的障碍进行论述。 一、农民工城市适应的相关涵义 “农民工主要是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他们就业流动性强,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农;有的长期在城市居住、生活和工作,已成为产业工人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虽然尚未成为城市居民,但与农民也有很大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观念已受到城市现代文明的熏陶。” (魏礼群著:《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之(代序言)《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解决农民工问题》,言实出版社,2006年第1版,序言第1页) 本文讨论的农民工,是指有农民户籍身份,进城务工的人中,长期在城市居住、生活和工作, 希望能在城市发展、定居的那部分人,包括农民出生的没有获得城市户籍并在城市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但不包括亦工亦农的两栖农民工。这些人只是户籍在农村,不想、或许也不会从事农业生产,他们是二、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目标是顺应城市化进程,移民城市。 城市生活方式的基调——城市性,与农村的主要区别是:第一,正式社会组织取代非正式组织对社会日常生活起组织作用,社会控制的正式机制(法律、法规、政策和契约等)比非正式机制(血缘、家庭、习俗等)更重要。第二,竞争成为城市生活的主旋律。城市生活中时时具有危机感和竞争意识。第三,社会交往表现出广泛性与浅表性,社会交往成为一种角色的交往,即非个人的和无情感作用的交往形式。第四,社会关系联结的主要纽带是货币而非亲缘或地缘,为人处事上有很强的功利意识和理性的思维方式。第五,生活方式体系是开放的、多元的和多价值趋向型的。 “适应:法国瓦卡罗认为生命的意义就是适应,而适应能否成功,全在于是否能以不断的努力而树立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适应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有机体在一定的生存竞争的环境下获得生存条件的过程。适应程度越高,生存和机会便会越大。就人类而言,适应的方式除本身的改变之外,还需要改造环境。为了生存,人类既要与自然环境进行竞争,也要与社会环境进行竞争。适应社会最困难的过程,集中于“自我”与“他人”以及“我群”与“他群”之间的适应。为了整体的生存,必需有相互适应,不适应者就会被淘汰。”(程继隆主编,《社会学大辞典》,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年第1版,415页) 本文要讨论的就是农民工这个“我群”与城市居民这个“他群”之间的适应问题。 “农民工进入城市社会的最大障碍就是户籍制度问题,这也是一个根本性的障碍。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之所以被称之为“农民工”,其直接根源就在于长期以来的二元户籍制度。”(杨云善、时明德著:《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7年第1版,第160页)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就业、居住保障、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社会福利以及教育等一系列的“不同户籍、不同待遇”的不公平的制度,成为阻碍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制度性障碍。其原因是法律上对农民的歧视,导致城市系统从政府到市民,从思想观念到日常行为等方方面面对农民工的歧视。 二、农民工的城市适应

关于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的调查

关于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的调查 发表时间:2018-09-11T15:58:50.42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作者:李颖[导读] 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国土资源局山东单县 274300 一、研究的背景及目的近日,一段农民工因为身上脏怕影响他人在地铁上选择“有座不坐”,坐在地上的视频在网络上广为传播,有关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问题引民了公众的热议。本报告基于对务工人员的电话及当面受访获得的一手资料,形成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报告,旨在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背景,进程,现状,诉求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期引起部门的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并为推动农民工全方位地融入城市政策提供参 考借鉴。 二、“农民工”及“融入城市”概念的界定我国城乡分治制度将农民限制在所属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自然就业。随着户口制度的松动和现代化进程加快,在供给和需求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农民工群体。农民工一词经历了临时工、轮换工、劳务工、进城务工人员、外来工等概念演变,最终成一个正式概念。农民工的基本法律特征是身份上是农民、职业上是工人,呈现从农民到市民、从农民到工人的过渡性特征。 三、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经济体制大力改革,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发展的前提下,农民工阶层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而生,并且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是源于现实的需要,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如何推动农民工顺利和谐地融入城市社会,切实终结农民工游离于城乡之间的“边缘”状态,共享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必须认真面对的现实问题。然而,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制度性壁垒,农民身份引致的福利缺失普遍存在,融入程度取决于宏观环境,农民工的融入意愿、能力,以及各利益主体博弈关系及所处地位决定的行动逻辑等种种因素。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不仅仅是人口迁移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农民工再社会化的过程。除了吃、穿、住、行等物质层面的融入,它还包括心理适应、城市认同等精神层面的融入。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社会成本等因素加以分析探讨。 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现状 1、面临身份排斥。农民工天然就具有农民身份标签,农民工身份让他们在城市的工作生活中四处碰壁遭到排斥。“农民”使人们容易将他们与文化素质低下相挂钩,“工人”使大家自然而然地认为她们来到城市就只能做些脏、难、累、重、收入低的生计。身份的排斥是他们难以融入城市最明显的表现和原因。 2、面临制度排斥。农民工由于受到户籍的限制,无论在城市生活工作了多久,为城市的发展繁荣做出过多少贡献,还是无法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等,制度上的限制使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城市追逐梦想过后,成为匆匆离开的过客。 3、面临空间排斥。大部分农民工在城市都没有像样的住处,他们大部分都住在工厂拥挤的宿舍里,或者群租在城乡结合部的简易民居里,极少数人能够住在正规的住宅小区中,居住的空间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同。他们闲时的活动范围也多在工厂附近,偶尔和老乡旧知聚聚餐,逛逛街,在城市中心商业街、购物大厦、文化体育广场等地罕见她们的身影,主动或被动地遭受空间的排斥。 4、面临交往排斥。农民工们除了上班外,剩余时间基本都是和工友、老乡旧知们度过,少数在城市中有亲戚朋友的会去亲戚朋友家串串门。她们少有或者没有城市原著居民朋友,不少城市原著居民因为打心眼里看不起农村人、农民工,不信任陌生人等原因,拒绝和她们交往。她们的孩子也不与城里孩子同校就学,在专门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读书,社会交往方面也面临着种种排斥。 5、面临政治排斥。户籍和身份的限制让农民工们有很多权利,比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都无法行使,他们的部分权益也没有受到法制性保障。 6、面临文化排斥。老实本分的农民工们从小在农村长大,被母慈子孝、勤俭持家、与人为善等观念深深影响,来到城市,诱惑增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思想也挑战着她们的脑神经,使她们面临文化上的巨大差异无所适从。 五、推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措施 1.加大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促进农民工的收入稳定增长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农民工除了劳动所得外,基本上没有别的收入,因此,工资的多少决定了农民工在城市(镇)的生存状况、发展前景。 2.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的自我发展能力。职业发展不顺利,难于稳定就业是影响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导致农民工职业发展不顺,难于稳定就业的主因则是技能水平低或缺乏。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结构性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由于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技能水平总体上偏低,因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很容易失去原有的工作岗位,成为失业者,这种失业又不是没有工作可做,而只是他们不能胜任现存的工作所致,因此,只要通过培训,使他们学习到相应的技能或使原有的技能得到提升,就可以从新走上工作岗位,从而保证他们在城市稳定地就业,顺利地发展,真正从农民转变成产业工人,逐步由村民转化为市民。 3.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使农民工在城市有房可住。住房问题是影响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主要因素,因此,帮助农民工解决居住问题,有助于他们对城镇的融入。 4.建立社会支持体系,为农民工构筑城市精神家园。农民工来到城市除了衣、食、住要有保障外,还得为他们提供精神家园。心安之处才是家,所以要使农民工融入城市就要使他们把心留在城市,这就需要建立起社会支持体系,为此需要从创新社会服务与管理入手。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弱势群体,整个融入城市的程度不深,状况不佳,近年来进城农民工人增速出现了大幅下降的情况也与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有着密切的关系,相关部门和方面必须对农民融入城市这一问题给予应有的关注,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农民工利益,推动农民工全方位融入城市,使农民工获得应有的尊严与回报。二0二八年六月五日

新时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

1..心理情绪问题。 (1)自卑心理和悲观情绪。农民工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在就业、生活、医疗、教育等许多方面与城里人隔着一条人为的然而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身份差别而导致的不平等很容易使农民工产生自卑心理。 (2)失衡心理和焦虑情绪。城乡居民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上的巨大反差,使得农民工在心理上有一种政府的疏离感,感到自己过多地承受了改革的代价,是改革中的吃亏受损者,容易产生失衡心理和对政府、社会的失望、埋怨情绪。 (3)孤独心理和受挫情绪。很多农民工只身一人外出务工,缺少家庭温暖。加之他们务工的一些私营企业劳动条件差,劳动强度大,业余文化生活贫乏,这种孤独寂寞使不少农民工形成封闭的心理,缺乏人际交往,对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利。 (4)压抑心理和怨恨情绪。农民工的过客心理使得他们对城市缺少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农民工经常受到个别城市居民的不公正对待。直接伤害了农民工的自尊心,从而容易产生农民工与城里人的对立怨恨情绪。 (5)被剥夺心理和抵触情绪。分配问题上的不公平容易使农民工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这种心理的长期潜伏和蔓延,必然引发对现实社会的严重不满,并在个别人身上发展为反社会心理。 2.婚恋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婚恋出现家乡的“归根”和城市的“扎根”的两难局面,婚恋取向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并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两栖”婚恋模式为以后婚姻埋下隐患,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当青年农民工在遇到现实的困难时,会经历“脱根”———扎“根”———归“根”的过程,经历文化震惊、心理压力以及“农民”———“农民工”———农“民”角色的转变等。 3.对城市的适应。 农民工融入城市,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更重要的是他们逐渐适应城市生活、从心理上认同城市的过程。主要表现为生活空间的扩大,交往范围的拓展【13】。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社会价值观念的适应要高于对城市规则的适应【14】。新生代农民工的未来愿望倾向于融入城市,成为“新城市

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视角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孟德拉斯在20世纪50年代曾忧心忧心仲仲地指出,20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入口处,这就是20世纪下半叶当今世界向社会科学提出的主要问题。这一预言已经成为中国正在面临的事实和严峻挑战。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到城市就业。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三轮驱动下,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一农民工阶层产生了。中国农民工的数量,已超过了传统产业工人的数量,农民工将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农民工是在一个特殊的国度里、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研究甚至指出,农民工人数多,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将构成中国社会新的一元。使中国由传统的二元结构变更为三元结构。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己经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问题,而是有着复杂的深层次的经济和社会变动的背景,因此,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研究将具有重要意义。 1.1选题的意义 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产生,可以说是中国转型期的特有现象和重要特色在。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到城市寻找工作,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成为市民,这是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经历过的过程,也是城市化的普遍规律。“十一五”时期,中国将进入城市化加速期,外来农民工将成为城市化的主角(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目前,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在我国逐步建立并走向成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需要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与此同时,经济制度与社会政策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户籍制度有所松动,农民不必被束缚在土地上,城市用工制度也逐渐宽松。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推动下,工资高和的生活条件好的城市对农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流向城市寻找工作机会以寻求较高的收入,人口流动变的空前繁荣,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民工潮现象。中国的农民工现象就是在这种社会转型的大前提下产生的。 据有关部门统计,农民工人数逐年增加,1994年为6000万,2000年是8840万,2003年已达1.14亿。全国已有近两亿农民工进城工作,形成了热极一时的“民工潮”。现在,中国农民工的数量已经超过了由城市居民构成的产业工人的数量,农民工将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量的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现象必将长期存在,有的人甚至指出,农民工人数多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将构成中国社会新的一元,使中国由传统的二元结构变更为三元结构。但是,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城市对农民工的歧视,将农民工严重边缘化了。农民工虽然生活在城市,但是没有城市的归属感和相应的文化认同。当前,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现状进行研究,对破解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社会结构的平衡,重塑农民工的价值体系,加快我

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分析

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分析 丁宪浩 [内容摘要]城市二元社会结构延缓了和谐社会的构建速度,加大了和谐社会的构建成 本,因而应通过积极推动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尽快消除城市二元社会结构。本文认为, 影响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关键是制度障碍和经济障碍。实现农民工社会融入目标,需分 三个阶段进行,即融入障碍消除阶段、融入机制完善阶段、融入文化培育阶段。而根 据农民工社会融入三个阶段的不同要求,应分别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措施。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融入;城市二元社会结构 作者简介:丁宪浩,男,苏州科技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教授,苏州215009 在112亿农民工[1](3-4)为流入地做大GD P而辛勤劳作的同时,/农民工0的特殊身份让他们总是游离在他们所生活的城市的边缘。以当地户籍居民为一方,外来农民工为另一方,城市里形成了一个新的二元社会结构。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弱化消解这一新二元结构,推动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努力加以解决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城市二元社会结构的弊端 作为一个由农村流入城市的不断扩充的外来社会群体,农民工虽然改变了自己生存的空间位置,但却远未完成从农民到城市居民的社会角色改变。农民工与城市居民间的鸿沟,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两者间境遇状态的显著落差全方位地表现出来。城市二元社会结构的出现,虽在我国目前快速推进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是难以避免的,但它对我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成了威胁。 (一)城市二元社会结构降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质量 其一,城市二元社会结构使得农民工社会流动的媒介作用大大削弱,延长了大量农民完成社会流动的进程,使农民工群体与流入地居民处于排斥、对立状 责任编辑:潘德平收稿日期:200618126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文献综述(1)

社会学研究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文献综述 朱考金,吴磊! (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南京210095) 摘要: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不可逆转的潮流,而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民工潮#的出现,有关农民工的研究逐渐兴起。从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制约因素以及如何改善这三个角度出发,对学界的研究成果作出归纳和整理,为今后继续研究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融入;社会融合 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8572(2007)03?0029?04 社会融合是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并以构筑良性和谐的社会为目标。作为外来人口的移民群体,进入城市后如何实现与城市生活相互融合,一直是城市研究的经典命题[1]87-94。当前,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制约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因素以及如何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等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他们对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情况进行了实证或理论的探讨。 一、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 在我国,农民工在流动人口中的比重占据着绝对主导。近年来,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社会,日益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社会融合的前提是社会适应,因此,考察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必须参照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流动人口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实际上是再社会化过程,必须具备3个方面的基本条件:首先,在城市找到相对稳定的职业;其次,这种职业带来的经济收入及社会地位能够形成一种与当地人接近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其具备与当地人发生社会交往,并参与当地社会生活的条件;最后,由于这种生活方式的影响和与当地社会的接触,使他可能接受并形成新的、与当地人相同的价值观[2]。因此,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包括3个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心理层面或文化层面。田凯指出,这3个不同方面是依次递进的,经济层面的适应是立足城市的基础;社会层面是城市生活的进一步要求,反映融入城市生活的广度;心理层面的适应是属于精神上的,反映参与城市生活的深度,只有心理和文化的适应,才说明流动人口完全地融入于城市社会。而学界对当前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研究也是从这三个方面着手的。 目前我国农民工城市融入度很低,表现为农民工与城市的关系还仅仅限于经济上的交换关系,即农民工付出劳动然后获得相应的一份报酬,这仅仅是一种城市对农民工的经济吸纳,而从城市社会的其他方面来看,农民工实际上还是被拒于门外的。这就是城市对农民工的?经济吸纳,社会拒入#的现状[3]67-69。 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通过实证方法,对农民工城市融入进行研究,得出了相同结论。徐志旻[4]通过对福州市进城农民工家庭的调查发现,农民工家庭已改变某些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城市文明体系靠拢,但从总体上看,由于在 ? 29 ? 第9卷第3期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9N o.3 2007年6月Journal o f Eastern L i aoning U niversity(Socia l Sc i ences)Jun.2007 !收稿日期:2007-03-08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部分成果(06J SCS H003) 作者简介:朱考金(1973?),女,浙江台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吴磊(1984-),男,安徽宁国人,硕士,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

对当代农民工面临的困难分析及解决方案

对当代农民工面临的困难分析及解决方案

对当代农民工面临的困难分析及解决方案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 量。近年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 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 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 干意见》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 代农民工问题。 一、当前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 施,并提出了"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 的方针。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做了大 量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特别 是针对农民工工资被拖欠,进城务工遭歧视,正当权利受 损害,以及就业技能低,子女上学难等突出问题,开展了对 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专项治理,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 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增加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 业培训的投入,积极解决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 问题。这些方面的工作,在社会上和农民工中产生了积极 的反响,农民工外出就业环境有所好转。但总的看,农民工

外出就业和权益保障等方面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关于农民工的许多政策规定和管理制度,还不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当前,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农民工工资待遇和劳动环境存在的问题严重: 一是工资水平普遍低下,欠薪现象依然存在。这已成为中国分配领域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各地的最低工资标准普遍偏低,且标准调整缓慢,一些企业主往往把最低工资标准当作实际支付给农民工的工资标准。农民工工资水平与物价和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不成比例,与社会平均工资的差距不断扩大。尽管国家采取了追讨工资专项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拖欠工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前清后欠现象仍较普遍。克扣或变相克扣农民工工资现象也较为突出。二是劳动安全卫生条件较差,往往缺乏最基本的劳动保护。农民工拿着最低的工资,却干着最重,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他们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环境差,危险性高的劳动岗位,尤其是城里人不愿干的建筑施工作业,井下采掘,有毒有害,餐饮服务,环卫清洁等工作。而且,许多企业使用缺乏防护措施的旧机器,噪音,粉尘,有毒气体严重超标,又不配备必需的安全防护设施和劳保用品,对农民工不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致使其发生职业病和工伤事

关于城市农民工状况调查报告

关于城市农民工状况调查报告 农民工是指在改革开放初期,一批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厂 成为工人的农民。他们的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建筑业和第三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有的则长年在城里打工,作为谋生的手段。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群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的积极贡献,大 家有目共睹。但是,他们的就业状况以及生存环境仍然存在着许多的 问题,例如工时超长、正常权益得不到保障、务工环境恶劣等有待解决。 尽管农民工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 为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户籍的问题以及他们自身的 特点,使他们不能和城市人一样享受城市的公共福利待遇和公共服务 设施、公用资源。他们经常在恶劣的条件下超时加班却不能及时拿到 工资;他们的小孩在这里上学,但因为没有当地户籍和学籍不能在这里 考试;他们受了工伤,工伤工资无人来付农民工的现状确实令人担忧。 在寒假期间,我对合肥经济开发区滨湖新区建筑工地的农民工进 行了调查,主要采取与他们进行交谈的形式。由于爸爸及几个安庆岳 西老乡都属于这个工作团体,我得以在此停留两天,有机会走进他们 的生活。考虑到他们不愿意或是不会填写调查问卷这一情况,于是, 我采取在收工后与他们闲谈的形式。主要包括:基本生活与工作情况、收入与求职情况、社会保障和维权意识、个人愿望和今后打算四个方面。调查如下: (一)工作状况 (二)生活状况 (三)存在的问题 (四)解决办法 首先,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最大的障碍就是城乡户籍壁垒,由此 造成住房、医保、最低生活保障、孩子入学等一系列不平等的待遇。 所以只有让他们的户口落到这座城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次,希望政府出台更多更有效的政策,确实保护农民工的利益。再者,努 力创造条件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技能,例如加强农民工免费职业技能

改善农民工文化生活 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64582816.html, 改善农民工文化生活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 作者:杜景莲 来源:《企业文明》2015年第10期 据201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亿人,其中外出务工农民工1.6821亿,本地农民工1.0574万人,农民工数量还有逐年递增趋势。数量庞大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对城市现代文明是个巨大的冲击。 农民工精神层面的权益缺失则不容易被发现,从而使得这一重要的“精神权益保护”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荒芜状态。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长期处于真空状态,农民工长期生活在城市主流文化之外。 农民工文化生活现状 文化生活的极度匮乏与单调。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呈现三个特点:一是用于文化消费的时间少,睡觉、聊天、打牌赌钱、闲逛是他们打发空闲时间的主要方式。二是农民工的文化生活仅限于花钱少或免费的有限项目,并主要集中在看电视、玩手机、上网、打牌等上面,其中又以看电视和玩手机为主,总体上呈简单随意、廉价免费的特点。三是兴趣品位不高,文化消费多属于消遣娱乐型,主要集中在消遣娱乐、影视节目等上面,对有关科技、文学等的关注很少。四是本地农民工仍保留着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文化生活相对传统。 有着显著的农村传统文化的烙印。农民工身上具有农村传统文化的烙印,具有农民的深层次文化背景和特质。这个特质既有积极的一面:如勤劳朴实、任劳任怨、注重亲情、讲究孝道、知足常乐、知恩图报。也有消极的一面:一是小农思想严重。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小进则满不求跨越。二是缺少文明意识。由于农村相对城市来说,经济条件比较落后,文化教育相对薄弱,使得农民工养成许多不文明的生活习惯。普遍缺乏缺少法律意识,多数是法盲,在遇到正当权益受到侵犯时较难采取法律途径讨回公道。三是具有群体特征。由于城市的排斥,农民工有很强的血缘、亲缘和地缘等传统意识,喜欢在企业中结集“同乡会”等自发性的非正式组织以同舟共济。 遭遇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激烈冲突。表面看来,农民工与城市的冲突是一个个农民工个体的冲突,其实深层次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农民工身上所体现的传统和守成与城里人所推崇的开放和创新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冲突。农民工震惊于城市的现代文明,羡慕城市生活,希望能早日融入其中。但是由于普遍缺乏善待农民工的社会氛围,农民工的人格缺乏基本的尊重和保护。农民工从事着市民不愿意做的脏、累、差的工作,却又受到市民的冷漠和歧视。农民工虽然置身于城市,但是与城里人生活在两个相对独立的圈子里,茫然、自卑和对外界的敌对情绪,加深了农民工的逆反心理和苦闷情绪,导致农民工心理失衡和行为失范。

农民工融入城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农民工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其过渡为城市居民过程中由于制度层面的和社会意识方面的原因,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难以真正融入城市。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迫切要求我们破除二元制,改善已经城市化和正在城市化农民工的居住条件,保障他们子女受教育的公平性,维护好其作为城市居民的合法权益,消除社会歧视,提高他们自身文化水平及素质,以加深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广度与深度。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对策 农民工,顾名思义,从字眼上看他们兼具有农民和工人双重身份,我们这里讲的农民工是指从事城镇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这部分人群。农民工融入城市从狭义的角度是指,主要是指农民工获得作为城市居民的合法身份和权利的过程,如在城市的户籍、平等择业权、居住权、子女受教育权、社会保障和福利享有权,等等;从广义角度来看,农民工融入城市则是指在我国推进城镇化、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的进程中,农民工在身份、观念、地位权利、素质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全面向城市渗透的过程,也就是农民工实现与城镇一体化的过程。近年来,农民工问题之所以产生,最根本的是由于农民工虽然实现了非农化但是没有实现市民化,没有真正成为城市的一员,这也影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 一、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必要性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意义在于实现了市民化,只有他们和城里人一样成了城市里的“土著居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各种与农民工身份相联系的歧视现象也将随其融入的深度自然消失,能够更好地保护农民工利益。 农民工融入城市对于农村也有相当大的好处,城市化了的“农民工”不用每年回农村过春节,大大缓解春运压力;弄农民工融入城市也不用再保留承包地这条最后保障线,腾出农村承包地进行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农民工融入城市有利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持久、稳定的转移,有利于真正减少农民数量,有效的解决“三农问题”。 对于城市来讲,农民工融入城市还能够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增加就业机会。农民工城市化能够彻底克服农民工弱势化、边缘化倾向,有利于社会稳定的维持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民工已经实现非农化,在城镇已有工作,也比较了解城镇,更容易融入城镇,所以农民工城市化比其他农民的城市化的成本更低、更容易。 二、当前农民工融入城市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略论

我国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略论

的更多是不适应城市的焦虑心理,是城市过客心态,是心理隔膜感、疏离感。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差异反过来促使他们更加自卑和敏感,更加封闭自己与城市居民和城市文化的交流。 二、加速农民工城市适应的措施 消除城市对民工的认识误区和加强组织管理,是目前改善民工和城市关系的重要手段,要加强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力,是政府和传媒应当关注的。 1.利用传媒,消除城市居民对民工的误解与歧视。 现代社会中,传媒在塑造大众文化与大众心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城市传媒呈现出一边倒的倾向,仅仅把民工看作是劳动力的重要来源,而没有看到他们是有着多方面需求的社会群体,对民工的负面报道多,他们对城市所作的贡献宣传得少,并经常强化城市居民的优越与民工的所谓低素质,没有给民工群体一个公正的评价与定位。这无疑助长了某些城市居民对民工的歧视与偏见,也造就了一个缺乏公平观念的社会文化环境。而要消除这种歧视与偏见,首先,就要纠正传媒的立场,培育传媒的公平观念,促使其承担起消除城市居民与民工心理隔膜的任务。传媒首先要站在公正的角度对民工加以评说,对城市居民和民工要使用同一评价标准,不能把民工视为“二等公民”。其次,传媒要纠正流行的谬误。在社会上经常会流行看似有道理,实质上却是荒谬的观点。例如:很多人认为城市的失业率高是民工抢了城市人的岗位造成的。但实际上民工进城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城市人不愿意从事的工作,与城市居民的就业冲突很少,他们进入城市打工非但没有造成城市的就业困难,反而给服务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所以,传媒在这方面应该多报道民工的正面作用,不要作出想当然的判断。再次,传媒在舆论宣传中,要特别强调,“一等公民”的意识是一种类似于种族歧视的心理,要引导市民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农民。要让市民明确:目前城市居民与民工的差异并不是合理的,是制度原因造成的,民工的作用是城市居民不可替代的,在人格与人权上,城市居民与民工是平等的。最后,传媒要尊重民工的文化与心理需求。城市中,城市的文化与传媒关注的只是市民,民工是被遗忘的一群。在不被关怀的文化氛围中,政府和传媒有责任消除民工的孤独感。所以,应该鼓励传媒关注民工一族城市生活中的困难和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减弱民工的孤独感与被遗弃感。 2.将民工纳入到其居住的社区中去,提供其与城市居民交流的机会,消除民工与城市居民的误解与隔膜。 应该说,大多数的城市居民都是善良的,他们对民工的歧视和排斥是在不了解情况下想当然产生的。如果他们能够了解民工在城市中所作的贡献,了解民工的大多数是勤劳善良的,那么他们对民工的想当然的误解与歧视就会少得多。而且不断的交流、沟通也有助于消除民工的自卑感,加深对城市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了解,较好完成重新社会化的过程。所以,要打破以往城市社区只属于市民的固有思维,把民工也视为城市社区的一部分,积极吸纳他们参加城市的社区活动、为他们举办专门的社区活动,使他们在与城市居民的交往中,消除封闭的心理状态和对城市的隔膜。 3.成立正式的民工权益保护组织,使民工的权益保护合法化、制度化。 民工对城市的不满与敌视,在很大程度上与民工在城市的权益过度受损而又投诉无门有关。所以,政府应该帮助民工成立自己的权益保护组织,并把民工中的代表纳入到政府组织体系中去,使民工得到合法主张、保护自己利益的渠道。把民工从原始的“血缘”、“地缘”组织转移到正式的社会组织中去。同

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

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 一、主题简介 农民工是有农村户口,有承包土地,但离开户籍所在地,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员,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农民工是城市面积的拓展者和社会价值的创造者。同时,农民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产物,是与农民工现象相伴生并不断凸显的社会问题。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和生活环境相对传统农民工有了很大改善,对工作和生活有更高的、不同的要求;但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就业结构下,他们面临一些基本社会问题。 二、调查情况 1、调查背景 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进行,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农民工已经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但由于农民工学历不高,缺乏技能,所以工作辛苦劳累,每天长时间劳作,很少有休息日,常常被认为是城市中的最底层人群。 2、调查目的 通过本次调查了解到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农民工面临的诸如生产生活环境差、负担不断加重、等问题,为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提供参考依据。 3、现状与问题 随着农民工的大量进军城市,农民工的问题也伴随而生。农民工的劳动力是很低廉的,多数民工认为钱是谋生的基本条件,说明目前金钱在民工生活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起到的是基础作用,金钱、知识、技能是民工最缺乏并最想得到的财富。农民工收入大工为:2800/月,小工为:2400/月,技工为:2600/月,这些都反映出农民工的收入偏低。而他们每天的工作都超过十个小时。在调查的农民工中,65%为高中学历,30%为初中学历。如此低的学历决定了民工在城市中不可能从事技术性的高薪职业,劳动密集型的建筑业是务工的首选行业。尽管新生代农民工仍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职业技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相对传统农民工,他们的文化和职业教育水平已有较大提高。 由于没有很高的学历,农民工的收入都很低,他们收入中有一半用于支出,其支出主要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其中,食物支出与住宿费用是两项比较大的开支,合计占总支出的55%,文化娱乐支出很少。民工的居住条件比较艰苦,租房、住在集体宿舍、工作地点或临时搭建的工棚,生活质量也随之下降。所以,家庭困难、经济原因是进城务工的首要原因

2021年农民工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农民工生活现状调查报告After reading or practice, get the feeling, and after reflection and summary,to guid the work or life. 姓名: 班级(单位): 日期:

农民工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温馨提示:本文是通过读书或实践后,对某个事件、某个现象、某个问题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性文章。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后套用。 关注城市农民工生活现状, 保障其合法权益, 使他们能在城市和城市 居民一样安居乐业, 更好地为岳麓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是政协委员十_大, 进入西湖街道范围就业谋生的农民工人数也越来越多, 已逐步形成了一个 数量庞大的群体。经调查统计, 截止到今年上半年, 在西湖街道范围务工的农民工已达2.5万余人, 比去年同期增长8%。进入城市后,由于受文化和技能的制约,农民工大多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和技术含量不高的重复劳动,职业工种比较单一。通过问卷调查得知, 被调查的农民工中, 从事技术工种的占8%;服务员工种的占13%;生产工人占6%;建筑工人占22%;一般人员占11%;专业技术人员占7%;管理人员占8%;家政服务人员占7%;商务人员占4%;其他职业占14%。其中, 建筑工人所占比例最高。 2.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但财产积累比较缓慢。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 农民工的报酬总体上大有改善, 但是少数企业 任然存在克扣或拖欠报酬的现象。经调查,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月平均收入约为1000元, 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800元左右, 仅有四成超过1500元, 农民工收入又普遍比城市居民低。支出方面, 农民工大都省吃俭用, 除日常的住宿费用、衣食费用、出行费用外, 其余都寄回农村用于子女教育、老人赡养、或存储起来以备急需。经调查得知, 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每月支出收入的四成用于日常开支, 一半左右的农民工将收入的一半寄回家。由于收入低, 负担重, 农民工很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