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视文化

电视文化

电视文化
电视文化

一、《电视文化》的课程性质:

这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同学们需要学习的一门必选课。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让同学们更加清楚电视在于人们的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它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能够让同学们站在比技术层面更高的文化层面来看待电视这一大众媒介。

二、《电视文化》的课程特点:

1、这门课程具有人文性特点。

2、这门课程具有跨学科特点。

3、这门课程具有当下性特点

第一章电视文化的形成

本章主要是对电视文化进行类似“谱系学”意义的分析,即探究电视文化形成的历史路径。即阐释了“文化一媒介文化一电视文化”这样的发展历程。

一、什么是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分析:

1、中国“文化”一词的词源

“文”原指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 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叉。” 纹理的交错最终指向人们的精神境界,导出“美”等各种人类精神层面的含义。“文”成为“有意味的形式”,正如郑玄所说:“文犹美也,善也。”它与人的内心气质相连。于是,在汉语语言系统中,“文”最终发展成为了人的“气质”、“修养”、“德行”之意,这与人的精神世界以外的物质世界,即古汉语当中的“质”、“实”是完全相对的。

“化” 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如“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因此,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

2、西方“文化”一词的词源。

在西方语言中,英文中的“文化”(culture),原指对土地的耕作,即耕耘和培育的思,后来引申为对人的教化、文雅、智力发展和文明等意义。

培根认为是:“心智的栽培与施肥。”

伊格而顿:凡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可以改变自然和人类社会的,都可以称之为“文化

第一节文化的产生

(二)文化概念的内涵分析:

1、文化具有“生活方式”的含义。

2、文化具有“理想化”的含义。

3、文化具有“文献式”的含义。

就像雷蒙德·威廉斯说的那样:“文化是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这种描述不仅表现艺术和学问中的某些价值和意义,也表现在制度和日常行为中的某些意义和价值。从这样一个定义出发,文化分析就是阐明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一种特殊义化隐含或外显的意义和价值。” 文化不仅仅是人创造出来的,而且文化的创作中包含着人类的价值倾向,即文化总是“理想的”。“就某些绝对或普遍价值而言,文化是人类完善的一种状态或过程。如果这个定义能被接受,文化分析在本质上就是对生活或作品中被认为构成一种永恒秩序或与普遍的人类状况有永久的价值的发现和描写。”“文化是知性和想象作品的整体,这些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详细地记录了人类的想和经验”。

席勒:“每一个个体的人身上都潜在地、规定性地包含一个理想的人、一‘个人的原型,而且,通过他所有不断变化的表现形式,与这一理想不变的统—保持和谐,这是他毕生的任

务。”

第二节媒介文化概述

人类出于自己社会实践——主要是出于沟通的需要,发明了各种各样的传播媒介,人类在运用这些媒介的时候,媒介也就此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成了相应的媒介的生活方式。这个时候,媒介文化就形成了。所以,媒介文化的起源是媒介技术的发明和完善。

一、传播之于人类的必然性

1.人有传播信息的本能和欲求,传播信息就是人自身的能力之一。眼睛耳朵肢体

2.人的信息交往还是一种心理需要。沟通需要“沉默的螺旋”

二、媒介的发明和发展是人类不断拓展自身传播能力的必然

(一)人际传播具有局限性

1、首先,纯粹的人际传播在信息表达方而还是趋于抽象。

2、其次,声音的传播是不留痕迹的,人类的传播和交流缺乏积淀,也就缺乏相应的历史深度。

3、再次,口语传播只能传播一些相对简单的信息。

三、媒介文化的形成即其发展趋势

(一)媒介文化的形成

为了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人们发明了某一种媒介,即人类社会诞生了一种新的媒介技术。只要这种媒介技术能够满足社会大规模传播的需要,它就会迅速普及,因为社会组织和受众都需要它,都会主动接近它,通过它制造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或者接受相应的信息以满足认知世界和消谴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于是,这种媒介技术就渗入到人类社会中,一方面,相应的媒介机构变成了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受众对这种媒介信息的接受逐渐变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种信息接受方式往往将会影响到人们的心态、意识和社会行为,一种媒介文化就这样形成了。

在媒介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它还同时具有了“理想化”的教化意义以及“文献化”的意义。

首先,媒介文化的形成是通过传递信息来完成的,传递信息必须要依靠相应的媒介,通过制作相应的媒介文本来完成,那么,这些文本就具有了“文献化”文本的可能。

其次,任何一种媒介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都会遵循一种“理想化”的原则,媒介文化将指向一个更加理想化的人类文化的未来。

(二)作为大众文化的媒介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文化形态不同,媒介文化往往会发展成一种大众文化。这是因为:

(1)都市大众获取信息的强烈需求。

(2)都市大众对娱乐消谴的普遍需求。

(3)在现代社会中,各个社会组织亲近大众的努力也容易导致媒介文化成为一种大众文化

第三节电视文化概述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媒介文化的一种,电视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如下的历程:首先是电视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然后是电视在社会中的大规模普及,进而人们在社会中形成一种电视化的生存方式,电视逐渐对人类和社会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电视文化就此形成。

一、电视的诞生和发展

电视的发明对人类的传播有一个巨大的突破,就是将“图像”进行“即时传播”。

(一)电视事业的发展

1、电视技术的发明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上半叶。早在1850年,英国科学家巴克韦尔就发明丁一个能够传送书面图形的电传系统,尽管还很不完善,但它奠定了日后电视技术发展的基

础和方向。

2、英国著名的科学家菲洛·法恩沃斯,他用了13午时间.托资100万美元,于1927年申请了电视专利。

3、到30年代,世界上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和法国都开始了电视节目的试验播出。

4、二战以后,欧美的电视产业得到飞速发展。

(二)电视节目的发展和电视社会影响力的形成

伴随着电视机数量的激增和观众收看电视时间的增长,电视节目的发展成为必然。电视媒体一方面从传统媒介借鉴各种信息形式,将其发展成不向种类的电视栏目。

慢慢的在世界各国形成一批影响巨大的王牌节目。一方面,电视见证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上的所有重大事件,另外一方面,电视用各种节目形成一个色彩斑斓的电子图像的世界。寄托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想像和追求。

于是,实力雄厚的电视产业和引人入胜的电视节目导致了电视社会影响力的形成。对电视节日与日俱增的兴趣使人们购买电视机的热情不断攀升。

电视媒体的发展有两个层次:一是物质层次,这个层次体现在电视技术的不断成熟,二是精神和理念层次,这个层次体现在电视传播内容的不断丰富以及电视媒体对人类社会的不断深入渗透中。这两个层次的发展共同促成了电视文化的形成。

一、作为大众文化的电视文化

1.电视传播是一种大众传播,它的信息可以扩散到整个社会中去。

2.电视作为一种大众文化,鲜明地表现出它对娱乐本性的张扬。

总而言之,人们看电视,追求的是感官的愉悦、视觉的刺激和精神放松的享受,而不是理性和思辨,电视的传播特性正迎合了人对娱乐无休止的追求、这必然使电视在当代社会今具备一种超级影响力,电视文化在当代文化系统中也就有可能成为一种主流文化。

三、作为主流文化的电视文化

电视文化作为主流文化,表现在电视作为一种支配性的力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1.电视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

2.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电视文化具有鲜明的商业色彩。

3.电视文化一旦成熟即成为社会文化的总体表征。

总之,“今天的电视”一定可以成为“明天的历史”,因为电视不仅仅用逼真的画面全面地记录下了社会历史的进程,而且可以真实地反映出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情感结构和象征结构。

思考题:

1.结合本章关于文化概念的论述,思考文化形成的逻辑是什么?

2.结合威廉斯关于文化含义分类的理论,思考媒介文化的内涵?

3.结合白己观察到的观象,思考电视是如何在社会中发挥作用的?

第二章电视文化的传播魅力探源

第一节图像魅力和感性思维

一、感知图像的快乐

电视是用流动的图像来传播信息的电子媒介,而图像是人类最早使用的传播符号,运用图像符号来认知客观世界并表达情感是人类的本能之一。可以说。电视传播的魅力早就蕴含在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了。

1.图像符号可以带给人们最直观的认知,具有一种认识论的功能

科学证明,人的大多数认知是通过眼睛来完成的,所以,用图像来表达一个事物是最有说服力的。百闻不如一见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夜鬼哭”!(《淮南子·本经训》)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解释说:“颉有四目,仰观天象。因俪乌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文字一出,人类从此由蛮荒岁月转向文明生活。

“以象形为基础的汉字长期地延续使用,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休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从文字象形中进行训诂,到由文字象形进行联想式的意义解释(比如三人为‘众’),从借用文字象形而构造神秘图符(比如道教的‘符’),到由文字的形状构造来预测吉凶(比如中国传统算命中的‘测字’),在‘大传统’和‘小传统’中,文字对思想的影响处处可见”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一方面感性地(通过感官)接触客观世界,另一方面又非常理性地思索这个客观世界,感性和理性在西方文明中一直处于一种交锋状态。

归根到底,感官带来的感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而理性是需要后天教化而得的。对图像的态度尤其如此,其实,“西方文明一开始就‘沾染’上了视觉和‘视觉中心主义’的印记,因此,“古希腊哲学时代以来,视觉在各种感觉中一直享有最高的殊荣……视觉,除了为显示智力活动的高层结构提供比拟外,往往被当作各种感知的典范,并因而作为其他种种感觉的论衡标准”。

——《图像时代》模仿是对客观图景的模仿,不管哪—种艺术形式进行模仿——文字的、绘画的、音乐的,它们的所谓模仿的原本都可以最终还原为某种图像。

2、模仿伦理学层面的意义

模仿的快感一方面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是认识到“某物是其物”即一种自我认识提升的快乐;另一方面,进行模仿的实践和观摩模仿物的过程还有一种”善”的指向,这使得人们在接受图像的形式的过程中.还会有一种道德层面的享受。

——亚里士多德“三种模仿”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在接受这样的图像信息的时候,人们能够感受到的是一种乌托邦已经实现的欢欣和愉悦。时至今日,在人类创造的所有视觉媒体当中,我们都能够轻易地找到现世生活中并不存在但却寄托着人们理想的视觉形象。

3.图像传播具有美学功能

图像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感官,直接引发人们的感情波动,这种波动是不受理智、信仰等因素控制的,这是一种生命的直觉,它体现了人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的美学指向。

巴拉杰阐释了图像的这一特性,即视觉形象是和概念无义的,因此是和抽象思维无关的,它是感性的,直接诉诸人们的感官和灵魂,这将首先唤起人们“快乐”或者“不快乐”的感知,而所有认识论意义上的正确与错误,伦理学上的善与悲的认知都是在事先被唤起的这种“快乐”或者“不快乐”的情绪支配下进行的。所以,在视觉图像的世界中,感觉是第一位的。巴拉杰以色彩为例:色彩直接触及灵魂

二、感性愉悦的奥秘

1.人类追求快乐的本能

2.“快乐”作为一种普遍的意识形态

所谓的图像转向,人们对视觉愈发的偏爱和关注并不仅仅是视觉技术发展的产物、并不是仅仅因为影视、摄影等媒体所传播出的图像越来越多地环绕在人们周围,更大的原因是人自身发展的一种必然,无论是人类努力地认知客观世界(认识论),还是努力地完善自身,追求那种永恒的“至善”(伦理学),其实最终追求的都会化解成自己感性直观的—种愉悦(美学)。

第二节流动图像的叙事与抒情

由于图像符号在人的整个认知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所以人类千百年来一直有一种制作和传播图像的冲动,这里面有一条非常典型的技术主义线索:绘画——摄影——电影——电视——电脑多媒体

这种发展脉络呈现出一个内在逻辑:图像对现实的真实模仿与复制,即图像的表达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对应物越来越一致,这也是人们在发展图像技术时的一个突出追求

这种追求表现在两个层面上:

1、视觉技术对客观世界的模仿和记录,这个过程追求画面和真实事物外观的逼真。

比如:纪实摄影电影纪录片电视新闻节目

2、人类所创制的画面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模仿和记录,同样追求真实性和逼真性。

表现主义电影现代主义绘画

所以图像从整体来看有两大功能:

1、表意和叙事,即认识论功能。

2、抒情,即美学功能。

流动的画面如何将现实复制并传达信息?`

1、纪实模式:将现实生活场景尽量完整客观的记录下来,这种纪录将保持生活的原貌,观众看影视作品就像看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一样。

2、技术模式:利用画面的制作和编辑技术、技巧,将不同的画面按照生活的逻辑串联起来,观众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习惯解读出画面所要表达出的含义。在解读这些画面的过程中,观众能获得认知、伦理和审美的喜悦。

一、流动画面的叙事之一:长镜头(long shot)

长镜头:就是指在时空上不间断的流动画面的描述或叙事,让观众获得统一的、整体的时空印象。比如:罗伯特·弗拉哈迪《北方的那努克》

1936年,德国著名纪录片女导演斯芬塔尔在沙坑旁放置摄像机,纪录运动员跳远一刻的完整画面。

长镜头坚守的是一种时空统一,尽管这种统一是视听语言即符号的统一而非真实世界的统一。对长镜头的追求和信赖体现了入们“直接把握生活和现实实在的永恒追求”。画面的传播和接受具有强烈的认识论功能,人通过画面可以认知客观世界,并以为就此可以接近和认知真理

二、流动画面的叙事之二:叙事蒙太奇(montage)

蒙太奇:原始意思是剪辑,是指导演把影片中不需要的镜头剪去,使得影片更加凝练、戏剧化,故事感更强。随着蒙太奇内涵的不断丰富,它发展成通过剪辑使上下镜头之间产生导演所期望的关系和新的意义。

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接受者,叙事蒙太奇都需要一个“先验结构”,即制作者和观众都事先认同某一种叙事逻辑,这样大家同处于一个文化背景下,“人同此人,心同此理”,才能共同理解某一段叙事蒙太奇的含义。这也就是施拉姆所说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必须有一个共同的“认知域”,双方才有交流和沟通的基础。所以,叙事蒙太奇的最终含义是制作者和观众共同完成的。从这个意义卜说,叙事蒙太奇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重构。

卢卡契关于电影画面的“两重摹写”,描述了电影记录现实的两重真实:一重真实是画面记录的现实生活中表象的真实,第二重是流动的画面以及画面与画面之间的关系所蕴含的现实生活逻辑的真实,这第二重真实就是影视画面所反映出来的现实生活的总体性。

三、流动画面说理的可能:理性蒙太奇

理性蒙太奇,顾名思义,就是要用流动四面组接的方法表达理性、讲道理。

美国导演格里菲斯的电影《党同伐异》通过现代篇《母与法》、犹太篇《基督受难》、中世纪法国篇《圣母载莱姆教堂的屠杀》和古代篇《巴比伦的陷落》四大段落,阐明了社会纷争、宗教狂热和党同伐异这一鲜明主题。

四、流动画面的抒情:长镜头的震撼力和表现蒙太奇

无论是静止的画面还是流动的画面,都具有一种诉诸视觉的感性力量。换言之,画面在纪实、叙事的同时,一定会给观众带来感情上的波动,或快乐或忧伤,或震惊或平静,画面的背后总有一种情感的表达,这就是流动画面的抒情。

1、抒情的意义。

艺术就是将人类的情感呈现出来供人观赏,把人类的情感变成一种可见或者可听的形式的符号手段。左右的艺术品本质上都是情感符号而已,艺术的本质就是探讨“情感与形式”的问题。

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我们可以按照正、负两种方向将人的心理体验分为两类:一种是正面的,即高峰体验和高原体验;第二种是负面的,即失落体验和反高峰体验。那么.画面在表现人类情感的时候,所激发的也就是人类的这两类心理体验。依据这个标准可以把画面分为两类,一类是激发观众正面心绪的四面,如欢快、昂扬、健康、明丽等的四面;另一类是激发人们负面心绪的画面,如灰暗、阴郁、哀怜、悲伤等的画面。其他的人类心理体验都是介于这两类体验之间的。这两类画面带给观众正回或负面的心理状态,同样也就带给观众不问程度的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这就是画面的抒情。

高峰体验:是指一种短暂的狂喜、入迷和出神、极大的幸福感和愉悦。在这种短暂的时刻里,我们能感觉到敬畏、崇拜和奇妙的心情。体验到“此时此地”以及真实而统一的存在,同时也体验到超越和神圣。

高原体验:指对于敬畏与神奇作出平静的、稳重的反应,与高峰体验相比,它没有那么强烈的感情色彩,它更多含有理性和认知成分,也更多的是出于人的意志行为。

失落体验:指一种孤独的体验,来自精神上的退步、失落、或悲剧感,还可能因面临死亡和现实中的绝境而产生,这种体验可使我们的价值观和生活状态彻底崩溃和改变。

反高峰体验:指因惧怕进而抑制、拒绝高峰体验的人,他们通常通过否定、压抑或者忘记的方式而使这种体验从意识和记忆里消失,这些人往往过于理性、实际、唯物、或执迷不悟,有强迫心理。

2.影响抒情的画面形式要素。

(1)镜头画面明暗色调的变化。

支配画面明暗色彩变化的主要元素是色彩和光线,这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情感体验的正负两极来看,色彩越鲜艳,相应的光线就越明亮,往往给人以正面的情感体验,相反,色彩越凝重,光线就越黯淡,人就会产生一种负面的心理体验。

于是,色彩与情感之间具备一种心理的循环作品,色调让人联想起现实中的一些元素,而这些元素反过来刺激人们相应的情感体验。值得注意的是一定的情感背后往往意味着相应的伦理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往往能够更深一步的强化人的情感体验。

(2)画面流动速度对抒情的作用。

波动镜头的速度同样可以给人以情感冲击,从总体上来看,镜头运动速度越快,观众就越能产生一种激烈、紧张的情感体验,镜头的运动速度越慢,观众的情绪就越舒缓、悠闲。

A、长镜头画面的流动速度及其效果:

长镜头画面的流动速度主要通过场面调度来完成。

a、演员调度。指通过变动画面中演员的不同位置、运动方向,以及演员之间发生交流的动态与静态的变化,最终形成画面的不同造型、不同景别,揭示任务关系以及情绪变化,以此获得一定的视觉效果。

b、镜头调度。指利用摄影机机位的变化,如推、拉、摇、升、降、移等运动方式,俯仰、平斜等不同视角以及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不同景别的变化,获得不同角度和不同视距的镜头画面。

B、蒙太奇手法的画面流动速度及效果

剪切率(Rate of cutting):剪接率是指单位长度的电影、电视画面中,镜头转换的次数。如果一段画面中每个镜头都较短,转换次数多,剪接节奏就快,我们称之为剪接率高;如果每个镜头相对都比较长,转换次数少,剪接节奏就慢,我们称之为剪切率低。

单位时间内镜头越多,也就意味着短镜头的转换速度越快.镜头的动感性就越强。那么,这样的镜头给人们造成的紧张感就越强,这种紧张感积累到一定程度,甚至会在观众的心理上产生一种震惊效果。

“平行蒙太奇”和“积累蒙太奇”

如果剪接率比较低,那么它住往是要营造一种悠远舒缓的情绪氛围,比如电视散文的画面组接。

在实际的画面制作中,“色调”和“镜头速度”配合使用能够产生更加丰富的效果,借以表现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

第三节声画互动的魅力

一、声音的魅力

1、语言性声音。

语言是具有含义的,语言性声音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告知,因为作为能指的声音背后有一个对应的真实的客现存在,这种信息量造就了语吉性声音的力量,它增加的是人们的认知。在电视中,语言性的声音表现在各种信息类节目中,比如新闻的解说词、纪录片的画外音解说、产品功能型的广告等等。

2.音乐性的声音

人类在认识声音的时候,是和自身的感情联系在一起的。声音也能直接感染人的情感。

对于声音的接受过程中,声音的“音乐性”体现在听者对某一段声音的感性联想上。

总之,声音不但可以借助语言指涉真实的客观世界,还可以通过自己旋律的力量建构人们的精神生活,通过空间的想象完善人们的感情世界。

二、声画组合的魔术

声音在影视传播的过程中也具有前述的两种作用,它既可以表队某一种具体的客观事物,也可以煽动人们的情绪,只不过声音在发挥这两种作用的时候,都不是作为一种独大的传播符号体系而存在的,而足同画由系统一起诉诸人们的听觉。观众真正感知到的是声画组合的魅力。声画组合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声画合一,一种是声画对位。

所谓声画合一,就是说声音和画面传播的具体内容先全一致。比如:播新闻纪录片中对画面的说明。声画合一将影视信息表达得更为真实和完整,更加符合人们对真实世界的理解和感觉。

所谓声画对位,是指画面与声音各有自己的内容并列推进发展。声音可以营造另一个时空,可以大大扩展人们的认知范围。比如画面是古战场,配上金戈铁马的声音,达到现代时空和古代时空交织的效果。

也许我们现在可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会喜欢看电影、电视?

因为画面同时辅以一定的声音、语言,就会以一种感性立观的力量直接诉诸人们的感觉,更准确地说是视觉和听觉,这种感官享受的背后孕育着人类对知、情、意三大领域把握的欲望。通过影视信息,我们既能够认识客观世界现象的外形轮廓,也能认识它的本质属性(总体性);通过对画面和声音的感悟,我们还可以获得情感的震撼和宣泄,最终获得一种伦理意义上的价值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社会中的所有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想达成的目标,都得以通过观看电影和电视曲折地实现,而观看见那么容易的—种行为,就像美国哲学家弗罗姆评价电视时所说的那样,“我一按电钮,这个新的现实就出现了。我几乎成了创造者的上帝”。

思考题:

1.人为什么会有视觉、听觉等等的感性愉悦?

2.结合相应的电视节目。思考电视是如何通过画面和声音来叙事、抒情和说理的。

第三章电视文化的制约因素体制和文化积淀是影响电视文化的外部因素

第一节电视场的形成

一、作为社会文化概念的“场”

“场”是布尔迪厄论述社会形态的一个概念,其著有《关于电视》。

“一个场就是一个有结构的社会空间,一个实力场——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有在此空间起作用的恒定、持久的不平等关系——同时也是一个为改变或保存这一实力场而进行斗争的战场。”比如:法律场、学术场、艺术场、科学场、新闻场

电视场:由围绕着电视媒介的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构成。

二、电视场的形成的意义

(一)首先代表了电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的成熟。

1、是技术的成熟,即电视可以完美地通过声音、图像传播相应的信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2、是电视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角色在整个社会中的成熟。电视场一旦成熟就成为社会的一个新的领域。成个整个文化系统中的亚文化。

(二)其次,电视场的形成也是一种社会分工的产物。

1、首先,传播界从社会系统中分离出来。

2、其次,传播界内部也在不断细分。其中最重要就是新媒介的产生。每次,一个新的传播技术的出现就会在传播界中产生,一个新的领域就产生了。

三、“纪实”和“美学”功能熔铸了“电视场”

电视几乎可以包容所有的艺术门类和传播手段。电视通过扮演两种角色来完成自己的社会使命:作为纪实的电视和作为美学的电视。

1、作为纪实的电视。

电视,首先是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媒介而在社会中存在的。电视刚刚诞生的时候,电视新闻、纪实性的专题片、纪录片就成为电视中支柱型的节目类型。这是因为电视一方面是一种声音画面一体的传播工具,它可以最本真地记录客观现实,满足人们眼见为实的认知欲望,另一方面,电视还具有最大的传播力量,借助人造卫星,任何地域的限制都无法阻止电视讯号的传递。随着直播技术的发展,电视就此抹平了现实生活中空间的限制。

各国的节目中,新闻节目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比如我国《新闻剪报》、《新闻联播》、《新闻30‘》、《晚间新闻》、《焦点访谈》、《新闻会客室》

2、作为美学的电视。

另外便是电视可以提供娱乐功能的节目,这类节目的比例更加的大。比如:西方的肥皂剧,后来的音乐电视、电视马戏、电视戏剧等等

甚至有纪实功能和美学功能联合在一起娱乐新闻或者以娱乐性手法来制作的新闻节目。

正是这两种功能的发挥,使得电视在社会中取得了它的地位,使得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场,从社会系统中脱离出来。而且不断的完善自己的运作规则和逻辑。确定自己的边界。

为了更好的运作,电视场也会协调自己和社会其他相关系统的各个方面的关系,尤其是和各种制约因素之间的关系。

1、电视媒介的拥有者和管理者允许电视记录什么样的现实和营造什么样娱乐。(管理体制)

2、相应的时代和地区的观众对电视传播的信息有什么样的心理期待和观赏欲求。(伦理和文化规范)

第二节电视经营体制对电视文化的影响——政治与经济的合力

一、国家经营经营型(国营型)的电视运营体制。这类电视台由国家经营,也受国家意志的全面掌控。比如前苏联电视台。

1、政治性强。

2、宣传色彩浓。

3、观众属于弱势,对电视机构没有影响力。

二、公共机构型电视运营体制

所谓的公共机构型,是指电视作为一种公共的社会组织而存在、运作的电视运营模式。

比如英国的BBC 日本的NHK

三、商业电视运营体制

商业型电视是目前世界上流行最广、被实施最多的电视体制。商业型电视机构的运作是以经济效益为第一要义的,因此它的首要日标是获得巨额的商业利润。目前,商业型电视机构获得利润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商业广告。另一种是直接收取节目费用。

美国三大广播公司:

美国广播公司(英文:American Broadcasting Company,简称ABC )

全国广播公司(nbc)National Broadcasting Company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 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

中国最早的电视可以追溯到1958年5月1日试播的北京电视台,当时的北京电视台包括随后兴起的各地的诸多城市电视台实行的都是国营型的电视运营体制。电视台的资金来源完全由国家投入,电视台是国家宣传机器的一分子。

目前,我国的电视台受到的是双重管理:一条是以国家广电总局为领导的业务管理系统;另一条是以中宣部为领导的意识形态管理系统。

1983年3月3l日至4月10日,广播电视部在北京召开了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会上提出并通过了对中国电视事业发展有着深远影晌的大政方针—四级策略,即“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核盖”。

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了第一个商业广告《参桂补酒》

我国政府通过两种方式来完成对电视文化引导:

1、通过宣传部对电视媒介的传播口径、意识形态进行正确方向的引导;

2、通过任免电视机构领导人的方式保证电视媒介遵循健康、正确的发展力向。

因此,我国电视机构的运营体制就表现为一种独特的混合体——国营型和商业型的混合。这种体制对于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具有一种独特的正面推动作用:

1、一方面,中国的电视台大多是商业型的电视机构,这表现在它们非常更视经济效益的提升。这样就能更好地在新的形势实现“为人民服务”。

2、另一方面,中国的电视媒体又受到政府部门行政力量的管理,这种管理对于维护电视文化的品味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使得我国的电视媒介始终能够得到正确的引导,尤其是在价值观念、品位方面,始终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更不容易滑入低级趣味、庸俗品味的深渊。2004年,我国颁布了《广播影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方案》

第三节文化变迁对电视的巨大影响

本章节以中国电视近30(1983年以来)年中国电视发展为例来说明文化变迁对于电视

文化的影响。中国电视事业虽然在1958年就开始了,但是真正的发展是在80年代以后。1983年开始实行“四级办电视”。

1993年在制度上确立制片人制,在理念上确立“理论监督”的电视功能。

2003年是中国各层级的电视台开始分化发展的开始。

实际上,这3次重大的变革无不是从中国本土的文化变革相联系的。

一、理想主义熔铸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人电视”

20世纪80年代,电视成为中国精英知识分子试图“达则兼济天下”的重要舞台,这一阶段可以称之为“文人电视”。其特点是:在电视创作中,理念先行、主题先行落实到脚本先行,最终就是循着文字的逻辑拍摄相应的电视画面和制作电视节目这种模式反映在新闻、专题片、纪录片等一系列电视节目形态中。

中国电视人有一种强烈地对观众进行引导,尤其是美学引导的意识。带有一定的唯美主义倾向。中日版本的《丝绸之路》的不同。

中国版追求“美”而可以损失“纪实”。而日本版更多是一种纪实意识:“长镜头”、“同期声”、“当事人直述”、“采访对谈”、“名家考证”等手法的运用都是为了实现这种目的。这一阶段的《话说长江》、《话说运河》、《黄河》都具有当时精英知识分子的唯美主义追求。

“在对一种理想主义精神、情感的塑造和传递上,在对自然美和崇高美的追求上,达到了一个在它之前未曾有过的波峰。播出持续了半年之久,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是‘长江热’的坚实基底”

新闻也靠解说词,甚至出现“万能画面”

电视连续剧也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呈现出以下特点:

1、在作为知识分子的电视创作者的眼中,一部电视剧的拍摄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性,电视剧的中心思想要符合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蹉跎岁月》、《高山下的花环》、《兵车行》《武松》

2、电视剧的内容和形式要反映出精英文化阶层特有的高雅、古典的品位,这使得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电视剧中蕴含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情怀。《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四世同堂》

二、“发展才是硬道理”——商业电视的崛起

这种文化氛围使得文化领域发生了两大变革:

1、几乎所有的文化事业都被纳入商品经济的轨道,都以一种产业化的模式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2、既然文化被产业化,那么,商品逻辑和市场逻辑就一跃成为左右文化事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则,“文化场”越来越受到“经济场”的制约。面对港台大众文化的冲击,大陆的电视人首先是不适应,然后他们在发展经济的巨大冲动下,他们尝试着去改变。于是有了“93变革”。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开办于1993年5月1日,这个40分钟的杂志型新闻节目播出伊始就产生了广泛影响,改变了中国大陆观众早间不收看电视节目的习惯,被誉为是“开创了中国电视改革的先河”。

2009年改版前节目的子栏目《百姓故事》、《传媒链接》、《东方之子》、《纪事》、《焦点访谈》、《媒体观点》、《生活空间》、《时空报道》、《时空调查》、《时空看点》、《时空连线》、《时空资讯》、《实话实说》、《世界》、《世界周刊》、《文化地图》、《音乐电视》、《直播中国》、《直通现场》、《中国周刊》(《新闻周刊》

历任主持人:白岩松、柏杨、柴静、崔永元、董倩、方宏进、方静、和晶、敬一丹、康辉、水均益、王志、翟树杰、张恒、郑天亮、周雷

三、社会分层——区隔更加细致的电视文化

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电视市场进行进一步的细分,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继续细分的结果,是电视观众日益分层的产物;同时,这也是电视继续商业化的产物。

湖南卫视的游戏娱乐节目异军突起:

江苏卫视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为代表“本土新闻”;购买港台地区和海外的节目。背后的社会原因:

1、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社会分层日益加剧。

取代传统先天身份指标的,是人们通过后天努力获得的文凭、学历、技术、各种资格证书等等,这些成为人们提升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人们会因为获取它们的多寡而获得不同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地位。

2、电视机构的商业体制愈发完善并深入,这一体制使得电视机构从以传者为中心的理念转移到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因为唯其如此,才能够获得高的收视率。

在2003年7月3日广电部门召开的“全国有线数字电视试点工作动员会议”上,国家广电总局提出的规划是,未来在全国范围内播出的付费电视频道达将到150套,涵盖娱乐、资讯、知识、服务、欣赏、教育六大方面。

思考题:

1.选取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城市),分析这个环境中的电视媒介内部究竟是由哪些相关的部门构成的、电视媒介外部有哪些支援系统。

2.选取某一个特定的电视媒介,分析它的运作资金来源和所受到的管理力量,恩考这两者与电视媒介自身的社会角色有什么关系。

3.选取一部收视率较高的电视作品,分析其文化内涵。

第四章电视文化和社会化即人是如何通过电视文化塑造自身的。

第一节社会化以及媒介的社会化功能

一、社会化概说

所谓的社会化是人逐渐适应社会并和社会逐步融合的过程。

社会化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1、个人意义上的,社会化首先是个人发展自我的过程。

2、社会意义上的,补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整合,它是社会通过一定的规范,进而把个人整合到白己的系统中左,把不愿意社会化的个人排斥出自己的系统,这样保持社会自身的稳定和发展。

1.个人层面的社会化含义:(1)人必须具有一种正常的本能需求,这是人不断社会化的根本动力。(2)人必须只有健全的语言能力,这样才能顺利地接受各种社会化的信息。

2.社会层面的社会化含义:社会具有一种强制的力量,这种力量把一些不按它的规范行事的人划为异类,并且给予一定的处罚,逼迫或者是暗示人们必须服从白己。一个健全的社会,会有效而顺利地整合所有的社会成,这就是一个团结和谐的社会;反之,如果社会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变成了所谓的病态社会,或者,它违背了大多数人的生存意愿,那么它就会发生动荡,进而被推翻重构,即人们不愿意被它社会化

二、媒介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他人导向”的力量

社会化本质上是通过学习。社会化可以被看成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社会通过各种沟通渠道告诉人们应当怎样做才符合社会的需求。学校家庭工作单位大众媒体非传媒型社会和传媒型社会

非传媒型社会:人们社会化所依赖的社会主体主要是人。(传统导向,内在导向)

父母兄弟老师领导同事

传媒型社会:指人们通过接受传播媒介,如以听广播、看电视、上互联网等方式来获得相应的知识,通过白己的学习而社会化。(他人导向)

第二节电视文化与社会化

一、视觉导师:电视文化与儿童的社会化。

1.儿童对电视的倾向性接受

(1)儿童白身的原因。

第一,儿童的信息接受具有鲜明的“感件指向”的特性

第二,儿童处于人生中的初级阶段,他们的思想意识中没有成熟的预存立场,他们会本能地从外界吸取相应的信息来拓展白己的能力和视野,以便能更好地完成社会化。

第三,儿童只有强大的模仿能力,电视直接促进和增强了这种模仿能力。

(2)儿童电视节目传播的魅力。

第一、情节叙事非常简单。

第二、造型鲜明、突出、色彩艳丽。

第三、语言、音乐简单,但节奏感强。

2.儿童电视节目的叙事策略

(1)营造儿童化的理想世界。

(2)营造儿童化的社会仪式。

二、亦正亦邪:电视文化在青少年亚文化中的表征

从人的生命周期来看,电视媒介对人影响最大的应该足青少年时期。首先因为青少年外始有了社会角色扮演的意识、开始考虑社会对白己的期望、以及自己的社会表演能力究竞可以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其次因为青少年具有独特的社会心理。

1.变动不拘的青少年角色预期

青少年开始考虑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但是这个时候他的思想是不成熟的,所以他的角色扮演也是经常改变的。通过“追星”和“模仿偶像”来完成。

2、动荡不安的青少年成长心理

(1)开始出现越来越强烈的自我意识。

(2)性意识的萌动和觉醒。

3.青少年对电视信息的倾向性解读

(1)由于自身独立意识的增强,青少年倾向于接受那些表现个性意志张扬的信息。

比较容易接受表现英雄主义的作品

(2)出于性意识的觉醒,青少年会对反映男女情爱的电视信息产生浓厚的兴趣,但这种兴趣当中保存着相当的理想主义色彩。

三、永远的童年:电视文化与成年人的再社会化

1.成年人的再社会化

一是传统的教育机构在成年人社会中的延伸。

二、是大众传媒在成人再社会化过程中的“教师作用”

2.电视对成年人再社会化的主要作用

(1)电视教学。

(2)电视通过展示社会变迁的过程增加观众对社会的理解力,进而完成自己的再社会化。

第三节关于电视文化在社会化中负面影响的思辨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人们社会化的方向有时会偏离所谓的正确的方向,造成“反社会”的行为:看电视也是这样——电视信息会促使人们产生一些“反社会”的意识,进而作出“反社会”的行为,这也是电视文化对人们的负面影响的核心所在。

一、电视对儿童的负面影响

1、电视造成儿童成人化的隐忧。

(1)为什么儿童不宜过早的成人化。

第一、儿童的心智和生理发育都不成熟,他们在从事相应的成人事务以后,没有能力招负相应的责任。行为和责任的脱节很容易对儿童造成伤害。

第二、儿童身上保有人类最本真的天性,对于一个人来说,这种天性终生都是不应当被抹去的。这种天性不仅仅是人类创造力的来源,而且还具有非常美好的品质,过早地社会化会抹杀孩子身上的这种天性,这对整个人类的发展足不利的。

“需要两种使人觉得生活有意义的精神支柱:诺言和背叛。”——赵汀阳、儿童不宜太早成人化。儿童社会化的过程要和他们身心发育的阶段相一致,还要在这一过程中保有人类最宝贵的特质——超越和创新能力。

(2)电视媒介对儿童社会化的负面作用。

第一、“儿童不宜”的电视内容营造了“不宜”的儿童世界。

儿童不应该过早地接触一些成人化的信息,因为他们不具备担负这些成人行为的相应责任,但是电视媒介出于收视率等因素的考虑,往往把一些儿童不宜的信息传递给儿章,其个最突出的就是“性”和“暴力”。

第二,看电视导致儿童“反社会”的模仿。

以“电视暴力”为例。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像“暴力”这样的负面信息,由于具有较强的视觉刺激的效果,所以很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出而产生相应的模仿行为。所以在儿童观看电视的时候要做出相应的引导。

2.电视对儿童思维方式的负面影响

(1)电视思维的零散性和片断化。

孩子看电视首先是对电视信息的表达形式而非内容产生兴趣,很多实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德国著名的神经科学家和小儿精神科医生Menfred spitzer教授认为儿童十二岁前不要看电视。电视让儿童沉迷于感性认知,而不容易形成理性认知。

(2)“电视瘾”所形成的惰性心态。

由于孩子的自制力比较弱,拥有的闲暇时间比成人多,压力相对较小,因此更容易进入“电视瘾”的状态。得了电视瘾的儿童,由于其倾向于沉浸在一个轻松休闲的环境中,很容易缺乏主动的生活态度和勇气。这种情况反映在生理方面,就是他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会衰退。他们会更愿意追求—种轻松和休闲来逃避现实的烦躁和失败。

二、电视对成人的负面影晌

1.电视的培养理论

匈牙利籍的美国传播学教授格伯纳提出了电视的“培养分析”理论,他通过一系列的社会调查研究揭示出这样一个事实:电视可以“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观点和看法,尽管这种观点很有心能是错误的。

2.电视构建错误现实的动因及后果

(1)电视娱乐化功能的诉求。

一档电视节日乃至一个电视机构存在和发展的支柱都是收视率,而“娱乐”恰是收视率的保障。为了获得更高的收视率,电视媒介往往会刻意遮蔽现实生活个枯燥、呆板其至冷酷无情的真实,而将现实生活中娱乐性的因素不断夸张放大,最后形成了让观众开心但与真实的社会生活脱节的电视景观。

过分追求娱乐化让成人逃避自己的责任。

(2)意识形态的诉求。

电视节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现实生活尤其是现实负面生活的反拔,这是主流意识形态对电

视的要求。

读书、思考有时能给人带来批判和反思的精神,但看电视更多地让人们认同这个社会,产生一种顺从心理。

如何抵制电视的对社会化的负面效果

一是电视创作的取向,即强调电视创作者要增强自己的职业伦理道德的建设,要为观众负责,相关的电视管理机构要出台相应的管理措施,控制电视文化的负而影响,要控制商业电视的发展,鼓励和促进公共电视理念的传播。

二是电视观众接受的取向,即强调观众些自己建立健全的理解电视信息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思考题:

1.媒介是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帮助人们进行社会化的?

2.儿竟为什么大都喜欢看电视?

3.青少年的电视信息接受倾向有哪些?

4.对于成年人来说,看电视的意义在于什么?

第五章电视文化与意识形态即通过形成电视意识形态有力地影响人与社会。

当代社会文化的电视化

一、电视媒体具有涵盖一切社会文化层面的功能。

1、电视是国家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各种政策、法规都是通过电视传播到社会中去。主流意识形态也是随之在社会中传播。

2、电视是普通百姓日常消遗娱乐的主要工具之一,在市井新闻、电视剧尤其是娱乐节目个体现出的平民视角和大众意识形态,迎合了电视观众价值观念的取向。

3、电视媒体也是精英文化一直试图占领的地盘。

总之,从社会文化的构成来看,无沦是大众的、精英的还是主流的,电视都有可能传达他们的思想观念,进而在不同层次的观众群落中发挥作用。

第一节意识形态概说和电视意识形态

一、什么是“意识形态”(ideology)

意识形态是人的一种思想体系,它是人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意识形态对现实世界是一种超越(乌托邦),它通过对人们的精神世界起到引导和激励作用进而影响社会的进程。

当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具有多元化特征。

意识形态是无形的,必须通过文本的展现。各种信息传播方式是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唯—通路。

二、电视文化成为一种意识形态

任何种意识形态的诉求都要通过一定的传播手段和过程,所以,人类传播手段的变迁,将直接影吧到意识形态作用的发挥。而在这个过程中,每一种传播媒介都有可能凭借自己的传播优势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大众传播媒介尤其如此,电视当然也不例外。

电视成为意识形态的途径

有了电影和电视以后,意识形态就可以被影像化了,这就是所谓的“意象形态”。这种意识形态的传达是完全依赖影像的,并且具有影像传播的一切优势,直观感性,可以直接诉诸人们的内心感觉,而且出于图像可以脱离真实社会而独立存在,因此,依附在图像背后的意识形态就有了被操纵和控制甚至是指鹿为马的可能。

《再见列宁》:为了不打击卧病在床的母亲,亚力山大只好小心翼翼地隐瞒起统一社会党下台,德国统一的消息,假装柏林墙依旧矗立。于是就在他们那间小小公寓里,阿历克斯尽

力演出着一场民主德国繁荣昌盛的闹剧

第二节电视意识形态的运作

一、电视新闻中的意识形态表达

1、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取舍进行控制。

2、对新闻传播的内容进行相应的阐释。

1)通过选择性的电视画面来传递新闻,这是对电视新闻内容的控制。

2)对画面进行有倾向性的组接,通过画面的叙事逻辑来表达相比的意识形态,这其个既有别电视新闻内容的控制,也有对电视新闻阐释的控制。

3)通过画外音的解说赋予电视新闻以意识形态的意义,这是对电视新闻阐释的控制。1991年美国发动海湾战争后美同电视界关于这场战争的报道,是电视新闻中意识形态控制的经典案例

二、电视剧与意识形态的表达

相对于电视新闽,电视剧中的意识形态运作有相似之处,但更加隐蔽。之所以有相似之处,是因为电视剧和新闻都是叙事,都是在运用声画语言讲故事。只不过新闻讲的是真实的故事,而电视剧则是在虚构

《义不容情》:首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其次,要与人为善,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三、电视广告和消费意识形态

1.消费文化和消费意识形态

消费——英文是consume,是人类基本的生存状态之一,它起源于人自身的动物性,即任何动物要生存都必须要消耗掉一些生活必需品,如食物、水和衣服等等,因此这个英文单词还有“消耗”的意思。但人的行为又大大超越了它的原初含义,人们利用自己的意识、理想、想象打破了动物“需求——消耗——满足”这种单纯的消耗生存必需品的模式,使得单纯的物质消耗最终演变成了一种消费文化。

2.电视广告塑造的消费意识形态

电视广告意识形态的表达有如下几种方式:

1)将商品的消费和某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

2)通过电视手段提示观众白己缺乏某方面的需求。

3)用电视手段将一种思想观念演变成普遍的意识形态。

第三节接受与反拨:观众与电视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互动

一、电视意识形态的编码与解码

电视信息意义的表达要经过三个阶段。

1、电视话语的意义生产阶段,也就是电视的编码阶段。

2、意义的成品阶段,也就是电视文本的形成阶段。

3、意义的解读阶段,也就是观众的解码阶段。

二、电视意识形态解读的三种方式

1.主导——霸权式的立场。

2、协调的符码方式。

3、对立的解码方式。

思考题:

1.举例说明什么是当代文化的电视化。

2.选取一则电视广告、一条电视新闻、一部电视剧,首先分析其意识形态的倾向,再思考这种倾向是通过一种怎样的方式传播出来的,并评估其传播效果。

电视文化类节目特征分析word版

电视文化类节目特征分析 电视文化类节目指的是“能够明确表达一定文化信息,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以提升大众审美品位与思想水平为主要宗旨和功能,具有深刻内涵和品位的电视节目。”①电视文化类节目采取演讲、竞技、访谈、诵读等多元化形式,诉之观众的理性认知、情感需求,从内核到形式直指人心,强调节目深刻的思想性、艺术性、感染性,对荧屏生态以及社会风气起到积极引导作用。在中国,文化类电视节目发轫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生产与传播尚未进入栏目规模化发展阶段,节目类型特征还不成熟。九十年代末期,电视文化类节目又经历了数次断层式发展。本世纪以来,我国电视文化类节目取得了长足发展。XX年年初,一系列带有浓厚文化气息的电视节目以“慢”的姿态如一股“清流”般静淌在观众的心间。《见字如面》《朗读者》《儿行千里》《阅读阅美》等作为“现象级”电视文化类节目,成为当下娱乐化碎片化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优质精神文化渴求的生动注脚。本文拟对电视文化类节目的演变特征进行探析。 一、文本框架:从“精英气质”走向“大众审美” 改革开放时代到来,思想解放,知识分子、艺术家迫切希望将具有现代性的思想观念通过诸种文化形式向各个社会领域进行广泛传播。由精英话语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合力形成社会主流文化意识作用于电视媒体,使得文化类电视节目得以蓬勃发展。如198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采用章回小说体结构方式,配上虹云、陈铎两位老艺术家翰墨华章的解说词,展示长江两岸旖旎风光,诉尽长江传奇故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电视文化类节目被印上了显著的精英文化气质。到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化发展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转型相继发生,大众文化和消费主义思潮逐渐渗透社会各个领域,精英文化受到极大冲击。这个时期,电视文化类

浅谈电视剧艺术的大众文化属性

浅谈电视剧艺术的大众文化属性 【摘要】电视文化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文化形态,既有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审美性,又有商品的物质性、消费性;既有强制性、操纵性,又有迎合性、对抗性;既有同质性,又有多元性;既有类型性,又有创造性;既有娱乐性功能,又有教化功能。电视文化本身已经成为一种跨学科的文化形态,涉及到的领域已远远不是传统的文化艺术所能涵盖的,但是却掩盖不了一个重要属性——大众文化属性。电视剧艺术作为电视文化的一个分类已经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一脉相承了电视文化的属性。以往传统上大众文化可以给其下这么一个定义,即从欣赏主体出发,从受众的接收品味和受众的阶层出发。在当代市场经济以及文化全球化的新的历史语境下,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大众文化观。笔者将对中国电视剧的大众文化属性所包含的社会功能性做一个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大众文化道德电视剧 我国电视文化的历史始于20世纪中期。虽然晚于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但在改革开放以后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90年代以来,在经济和科技两个高速运转的车轮的驱动下,不仅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技术上,而且在传播理念与文化理念上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电视剧在其艺术层面上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其一,电视剧是为大众所创作的艺术,它要适应大众的理解力和接受力。其二,当前对大众艺术的认定是从机器生产、成批量生产的工业化方式来进行的,电视剧从整体上看有一定的工业生产性质。 另外电视剧遵循大众文化讲故事的传统。对电视剧而言,故事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这一点和电影有明显区别。从观众出发,我国的观众趋向于情节的欣赏,离开了情节也就失去了观众编剧中心说和导演中心说。由于故事性是电视剧成功的保证,所以一方认为编剧对电视剧更有发言权。我国大众艺术的欣赏传统之中,不仅要求故事的曲折复杂,而且要求叙事的圆满性。电视剧的最终结局是以圆满性以实现感动为结果的,因此电视剧也是以情感人的艺术。大众艺术中的情感要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标准。要让剧中人有正确的情感分寸,有合理性的解释,违背基本道德的情感,就会引起观众的反感。 中国的文化在其道德性的表达上有其独特的重点,同样在电视剧艺术上可以归纳出三个特点——英雄化的道德、传统道德、好汉情结。 中国电视剧的英雄道德主要是体现为一种舍己救人、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不惜舍去自己姓名的大无畏精神。这种道德体现是与中国文化本身的特点以及整个中国历史社会政治环境所不能分离的。在80年代左右,中小学的道德教育体系是提倡学习赖宁、学习雷锋,班级的墙上往往贴的都是董存瑞、黄继光的海报,保卫祖国、保护国家财产是高于生命的,并且中国式的英雄往往都是无任何品质上和性格上的瑕疵,这是与现实所背离的。中国人历来提倡“诗以言志,文以载

关于加强食堂文化建设的提案

提案表 案名关于加强食堂文化建设的提案 小组成员组长:组员:组员:组员:组员: 案由 现状:食堂文化氛围不够浓厚,食堂文化标语的宣传力度不足。校区师生尊重劳动、爱惜粮食、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有待加强。通过观察发现有部分师生浪费食物,对待后勤职工不礼貌,有些师生没有做到有序文明用餐,不自觉排队,用餐后碗筷会乱放,桌椅乱摆挡住其他行人。 理由:食堂文化是食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直接关系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为此,加强食堂文化建设对提升食堂档次乃至校区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食堂文化建设是学校创建“人文校园、绿色校园、书香校园、和谐校园”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食堂文化建设,可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校园人文环境。 提案 人建议措施1、成立领导小组,加强食堂文化建设 2、精心设计,创设良好的就餐环境 3、狠抓进餐风尚、提倡文明进餐 4、强化管理,加大对过程的考核和宣传力度 5、营造人文化、特色化的生活氛围 6、提升食堂的桌贴文化,注重电视文化 7、注重员工的文化建设 对口 部门 饮食服务中心、 希望 合作 社团 组织 学生会(膳食委员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绿色文明社团

提案名称:关于加强×食堂文化建设的提案成员:

目录 一、背景 (4) 二、目的 (4) 三、建议 (4) 1、成立领导小组,加强食堂文化建设 (4) 2、精心设计,创设良好的就餐环境 (4) 3、狠抓进餐风尚、提倡文明进餐 (5) 4、强化管理,加大对过程的考核和宣传力度 (5) 5、营造人文化、特色化的生活氛围 (5) 6、提升食堂的桌贴文化,注重电视文化 (6) 7、注重员工的文化建设 (6) 四、经费预算 (6) 五、附件 (7) 附录A:调研问卷结果 (7) 附录B: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最新-电视文化类节目传播方式研究 精品

电视文化类节目传播方式研究 摘要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电视文化类节目,通过创新传播方式,古今元素的融合运用,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温度、接地气。 观众在静心赏析诗词之美的同时,彰显文化自信,为地方电视台提供了许多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创新传播方式;为时代而歌;媒体融合当今社会已经进入泛娱乐化时代,中央电视台另辟蹊径创新形式,把弘扬主旋律作为己任,先后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等一系列文化类综艺节目。 秀中国文化,讲中国故事,唱响中国声音。 新颖的形式如一股清流浸润心田,让观众静心赏析诗词之美,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独有魅力。 节目播出后受到人们一致好评,在全国掀起一股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 它在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的同时,为地方电视台提供了许多可借鉴之处。 1创新传播方式,节目内容有温度、深度和热度中央电视台一系列文化类节目的成功,说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它脱颖而出的关键在于传播方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通过电视的形式对诗词文化开展有效的传播,满足了新时代大众对文化的需求。 以往人们对诗词的认识了解仅限于书本和课堂,冰冷的文字、诗词中的意境只能独享,甚至有的曲高和寡难觅知音。 而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创新传播形式,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使节目内容有温度,形式有热度,思想有深度。 首先,氛围的营造让人耳目一新。 节目组借助舞美灯光,把3000平方米演播大厅打造得古香古色、高雅大气。 选手置身其中与百人团比拼如同古时两军对垒,选题时令旗招展、大鼓敲击犹如将士出征;答错题时万箭齐发、击碎盾牌;选手惜败时屏幕上苍鹰嘶鸣为他们壮志未酬而惋惜,展现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 比赛中诗词的解读大屏用唯美的画卷徐徐展开,一首诗一幅画,画中有诗意。 氛围的营造改变了以往电视竞技类节目呆板生硬的模式,古今元素的融合让流传千年的古诗词有了温度,观众在诗情画意中重拾记忆,增长知识,涵养心灵。

电视文化类节目发展历史考察分析

《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电视文化类节目一经播出,便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成为“现象级”的节目。在泛娱乐化的电视屏幕上,文化节目像一股清流,不仅满足了电视观众对于原创优质内容的渴望,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众的文化焦虑。纵观中国电视发展的历史,文化类节目并非新风景,最早可以追溯到1961年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创办的文化专题类节目《文化生活》。近六十年来,电视文化节目不断地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和发展。电视文化节目既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又承受着现实的各种压力。本文试图通过对电视文化节目的历史梳理,描绘出近六十年来我国电视文化节目的发展脉络,以探究我国电视文化生态的历史变迁。 理论与方法 近六十年来,电视文化类节目作为中国电视媒介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乃至中国文化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地位、形态和功能伴随着外部环境而改变,并在与其他节目类型的碰撞交融中“进化更新”。电视文化节目如何在变化的媒介生态中得到生存和发展值得探讨。关于文化类节目的界定,广义上来说,所有的电视节目都具有文化属性,都是凝结着智慧结晶的文化产品。狭义上看,文化类节目是“以文化教育为宗旨、以电视传播为手段,以传播知识为目标的电视节目”①。本文所论述的文化节目便属于此类。具体而言,本研究力图以电视文化类节目这样一个很有代表性的节目形态为典型个案,通过对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的考察,对我国电视文化节目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梳理与反思,理解社会历史变迁背景下电视的社会文化功能。 初创时期:1961年—1977年 1958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开播。1960年5月,电视主管部门在北京电视台新闻部设立社会教育部,主要负责社会教育类节目的制作。这一时期出现了《生活知识》《文化生活》《国际知识》等文化类电视节目。②其中《文化生活》栏目可以被视作国内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开山鼻祖。这档节目创办于1961年,每个月播出两三次,节目内容与文化生活息息相关,比如《介绍我国古代十大画家》《郭兰英的演唱风格》《张瑞芳谈“李双双”》《臧克家谈毛主席的咏雪词》等。该节目还会推荐新书,举办与文化知识相关的讲座。因为其文化品位,《文化生活》在当时受到了观众的好评。这一时期中国电视从无到有,各类节目形态都在探索当中。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非常匮乏的背景下,电视文化类节目扮演了文化启蒙者的角色。但是,当时电视并未普及,1960年全北京只有5000多台

浅谈影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浅谈影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韩丽 指导教师杨旺生 摘要:当今影视文化己经成为现代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引起充分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和挑战。正确地认识影视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影视文化自身的优势,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如何利用影视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去克服它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无论对于中国的影视文化建设,还是对于高校的价值观教育,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影视文化;大学生;价值观 Shallowly Discusses the Movie and Television Culture to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Influence and the Countermeasure Student majoring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HAN Li Tutor YANG Wangsheng Abstract:Now the movie and television culture oneself after becomes the modern people culture life the important constituent. To under the movie and television culture influence university student values education research is the time development the objective request which proposed 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 values education, is suspends in front of us the urgent need arouses the full interest and the research question and the challenge. Correctly understood the movie and television culture the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and its 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 values influence, how does discuss fully displays the movie and television culture own superiority, strengthen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values education; How overcomes it using the movie and television culture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to give the negative influence which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he values education brings, regardless of regarding China's movie and television culture construction, or regarding university values education, all has the important theory value and the practice significance. Key words:Movie and television culture; College student;Values 影视传播是大学生易于接受和喜爱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各种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影视文化直接与大学生接触,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最易受到外界新鲜事物的影响。影视文化能够为他们提供人物榜样、道德典范,促使他们的思想品德向好的方面形成和转变。但是,因为人生经验不足,大学生有时只能看到事物的某一方面,不能辨证地、全面地看问题,容易受到影视文化中夹杂的不良成分的迷惑,如果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大学生就会受到这些不良成分消极的影响。

18考研:中传大学广播电视学与广播电视艺术学区别

18考研:中传大学广播电视学与广播电视艺 术学区别 本内容凯程崔老师有重要贡献 就业分析: 两个专业的就业实践多,学生动手能力强,且中传在广播电视学领域的名气非常大,校友众多,就业不是问题。据中国传媒大学就业办公室的老师介绍,中传每年的就业率都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整体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大部分的专业供需比在1:4以上。社会对中传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给予很高的评价。 中传广播电视学硕士专业中传广播电视学的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有:广播电台、广电研究机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等,亦可从事其它相关媒体实务和学术研究等工作。 中传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每年学生大部分进入全国各地的省市地区的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电影等传媒机构和相关行业。 专业介绍: 广播电视学硕士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其专业方向如下: 广播电视史论方向; 广播学方向; 电视学方向; 纪录片学方向; 新媒体传播方向; 媒介文化传播方向。 以上方向的考试科目是一样的,具体是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202俄、203日语三选一 ③712新闻传播史论 ④815新闻实务 学制:3年 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专业 其专业方向如下: 电视艺术理论方向; 电视策划方向; 广播电视文艺方向; 电视剧理论与实践方向; 电视艺术与技术方向; 录音艺术方向。 以上方向的考试科目是一样的,具体是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202俄、203日语三选一 ③718广播电视艺术基础 ④817综合考试[艺术学] 考研参考书:

中传广播电视学考研参考书很多人都不清楚,这里凯程广播电视学考研王牌老师给大家整理出来了,以供参考: 初试参考书 712新闻传播史论 袁军、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本) 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第2版) 雷跃捷:《新闻理论》 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修订版) 雷跃捷:《媒介批评》 郭镇之:《中外广播电视史》 郭镇之:《当代广播电视学》 石磊:《新媒体概论》 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第2版) 《新闻传播史论凯程通》凯程考研 815新闻实务 梁一高:《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修订2版) 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 谭云明:《新闻编辑》 王振业:《新闻评论写作教程》 课外期刊:《现代传播》、《新闻与传播》、《新闻记者》、《新闻战线》 王振业:《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 赵玉明:《广播电视辞典》(重点看第2、3、8章) 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通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张彩《世界广播发展研究》 王振业《新闻评论与电子媒介》 复试科目与参考书: 9032广播电视学与媒介前沿 叶子:《电视新闻:与事件同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赵淑萍:《当代电视新闻采访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任金州:《电视新闻摄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何苏六:《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传广播电视艺术学考研参考书整理出来了,以供参考: 初试参考书 719广播电视艺术基础 张凤铸胡妙德关玲:《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 徐舫舟:《电视节目类型学》 高鑫:《电视艺术学》 苗棣:《电视艺术哲学》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期刊:《现代传播》 期刊:《中国电视》 凯程考研:《广播电视艺术基础凯程通》

浅谈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传播价值

浅谈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传播价值 如今的电视节目层出不穷,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需要开拓出更多的新元素,而随着文化热的兴起,电视文化类节目也应运而生,如火如荼。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出现很好的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并且以文化作为传播的主题和底蕴,它的传播主要依靠的是媒体的责任和电视文化节目的使命。文章主要以《朗读者》为研究对象来讨论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传播价值。 标签:文化节目;传播价值;朗读者 一、《朗读者》现象分析 (一)电视文化类节目。 《朗读者》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与综艺频道黄金时间联合播出,节目首播后,豆瓣评分高达9.5,CCTV-1首播收视1.06%、微博榜单持续上榜三小时,连续两小时总榜第一,收视口碑双飘红。它的宗旨就是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以及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出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物情感。 (二)文化价值传递的载体。 《朗读者》中所传递的文化正是我们现如今正在逐渐遗忘的文化,书籍的阅读和欣赏已经与快速发展的社会显得“格格不入”,这对于文化的传承无疑是致命的。文化是一种无法看见和触摸的东西,但是它依靠于书籍为载体而一直留存着。但是只留存在书中的文化不被人所知晓和传播也是没有意义的,而朗读者作为载体对于文化价值的传递就显得很有必要。 我国的优秀文化浩如烟海,确实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发扬,而《朗读者》完成了这个开始的使命。但更重要的是,当人们真正的被这些情感所触动时,人们就会化被动为主动,主动的去看那些一直束之高阁的书籍,主动的吸收前人的思想和文化。 (三)情感价值传递的载体。 《朗读者》的情感传递是温和而长久的,并不是编写来只为给观众看的,而是一个个鲜活真实的故事和厚重沉淀的感情,这些经历也许并不惊天动地,但它所表达和传递的道德观和情感价值观在每一代人心里面都是相通的,所以朗读者的观众是无差别的,每个人都能从里面找到感动和震撼。尤为一提的是,我们处于这个浮躁的社会,身边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并存,也许生活的磨难让我们习惯性的只看到假恶丑,但是《朗读者》中每一次的聆听都是一次情感的升华和内心的洗礼,它告诉我们真善美才是我们应该看到和坚持的。 (四)生命价值的展现。

浅析电视传播中的文化传播 (第4稿)

浅析电视传播中的文化传播(第4稿)

浅析电视传播中的文化传播 【摘要】当今世界传媒技术与手段的迅猛发展,突破了文化传播的区域性与国界性的限制,使各民族,各地区间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而电视传媒作为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一员,承担着倡导优质文化的责任。基于此,本文在此背景下,通过对央电视媒体的国际文化传播的情况进行重点研究论述。其目的,通过这一实例的研究论述,来解析媒体对于文化传播的功能合作用,进而为弘扬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做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电视传媒;文化传播;文化霸权 从国家的角度而言,媒介作为国家进行意识形态建设的一种舆论工具,在对外文化传播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各国对于本国文化的生命力和传播力开始重视起来,这种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都显得极为重要。对于我国而言,这种文化传播仍不容忽视。 我们知道,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的传播基于对本国优秀文化的一种“营销”,归根结底国家就是一个文化

性的组织,各国间的交流也包含有文化成分。众观历史,从古至今,文化对于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民族正是有了文化上的认同感,所以他们能够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同样,文化间的传播能够增进两岸人民文化认同感,更能促使海峡两岸的早日统一。由此可言,“在走向世界、与国际社会接轨过程中,中华文化不可避免地要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交流。”① 一、国际传播与文化传播 (一)国际传播的理论综述 1.国际传播的内涵 国际传播是以大众媒介向外传播的信息,通常有国际往来这样广义传播和以大众媒体为媒介国与国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狭义传播,广义的国家传播通常为两国之间的首脑访问、会谈及多国会议,所涉及的内容皆为正式的经济、政治等。而狭义的国际传播是以社会所能传递的信息为单位,传播途径较多,通常为社会大众传播渠道。我国国民通常将狭义传播笼统的定格为国际传播,理解为各国媒体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互换,而在主体上则认为是国家及国际有影响力单位进行国际信息传递,所关注的焦点为涉及政治、经济、 ①廖华英、鲁强.基于文化共性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策略研[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浅析韩国影视文化发展及影响

浅析韩国影视文化发展及影响 摘要:1997年,“韩流”正式进入中国大陆,“韩流”——韩国音乐、电影、电视、游戏及其他与韩国有关的文化产品,在其后的十多年间,受到许多人,特别是中老年女性以及青少年们的欢迎喜爱,这是不争的事实。 本文通过研究以“韩流”核心构成韩国影视文化为重点阐述对象,以韩国文化产业为切入点,简要分析当今韩国影视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 关键词:韩流影视文化 正文:自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韩国传统制造业遭受重创,急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韩国正式提出了“文化立国”战略,成为继日本后又一个通过实施国家战略发展文化产业的国家,并且创造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短短十多年间,韩国文化产业逐步占领中国以及东南亚地区市场,从流行音乐、电影到网游、电视剧,“韩流”一度席卷亚洲。韩国政府充分利用“韩流”扩散效应,以韩剧、韩国电影、动漫、游戏为“开路先锋”,有力带动了服装、餐饮、美容、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并且不断开发衍生产品,促进了国内经济增长。 在这些产业中,不得不提的是韩国的影视产业。影视产业被作为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重中之重,韩国政府不仅通过强制手段来保证国产电影在上映档期上的配额,给予专门发行国产电影的发行公司和专映国产电影的影院以税收上的优惠政策,并规定每家影院一年内播放国产电影不得少于126天。在政府有计划的支持下,韩国影视产业硕果累累,为韩国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以下通过对韩国影视文化的起源,以及其为何风靡亚洲做简要的概述。 一,起源 韩国影视文化的发展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韩国国产剧拍摄水平不高,电视台较少,每个月播出的电视剧10余部左右。当时的韩国,经常引进中国香港无线的电视剧;第二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韩国借鉴了日本青春偶像剧的成功范例,在偶像剧上大做文章,并开始向亚洲其他国家出口。1997年中央电视台播放韩剧《爱情是什么》,“韩流”开始兴起;第三阶段,进入21世纪,韩剧凭借几部古装戏和家庭伦理剧,迅速风靡整个亚洲,形成“韩流”旋风。 二,韩国影视为何如此吸引广大观众

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考研方向及考试科目参考书目

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考研方向及考试科目 参考书目 1.电视艺术理论方向 电视艺术是20世纪相伴着电子技术飞速进展而产生的全新艺术形状,有人将其称之为“第九艺术女神”。故而,此方向的硕士研究生,通过电视艺术领域的深入学习和探讨,深入了解电视艺术产生和进展的历史,认识电视艺术的重要类别及其创作规律,电视艺术以后进展的重要走向,并进而把握电视艺术的语言系统、思维方式及其专门的审美特点。 在研究取径方面,本专业方向通过对经典和有代表性作品的观摩和解读,以把握大量的影像研究资料,在以往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性的学术研究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把握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规律;通过学术论文的写作实践,提高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和水平,以便在电视艺术的学术研究领域里,有新的理论开拓和新的学术建树。 本方面培养的硕士生,能将其理论研究成果运用到电视艺术创作实践中去,以便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势态下,成为高层次的电视艺术人才,推动中国电视艺术事业的飞速进展。 2.电视策划方向 本方向研究的要紧内容包括:传媒策划原理、节目策划、栏目策划、频道包装、媒介批判、大众文化与媒介研究等。 随着电视产业化、市场化的深入进展和传媒产业竞争的日趋猛烈,策划在电视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电视策划是为着提升节目、栏目、频道竞争实力而进行科学分析论证,在考虑频道定位、栏目定位、观众定位等多方因素的基础上拟定的关于节目生产和节目创作的宏观方略与微观策略。电视策划是当代电视节目创作的重要环节,目前已从早期的编导或制片人的个体行为演化为自觉的团体聪慧效应,全国知名的电视品牌栏目和节目无一不是集体聪慧的结晶,电视策划人才已成为传媒业现实与以后的不可或缺。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朝阳行业,电视策划有着自身的理论体系和规律方法,关于电视产业的进展至关重要。 本方向要紧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在学习策划理论的同时,参与一定的实践创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本方向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精神和艺术造诣、拥有节目创作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高级电视策划人才。 3.广播电视文艺方向 本方向要紧研究广播电视文艺这一广播电视传媒中的重要艺术形状。 本方向以广播电视文艺进展的历史为线索,以文艺节日、文艺栏目、文艺频道等节目形状为对象,深入研究其创作特点、创作规律、创作风格和创作走向,以便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广播电视文艺理论体系。广播电视文艺是一个内容丰富、形式繁多的研究领域,它能够反映出当代最前沿的审美思潮、艺术观念和思维方式。因此,对它的研究既需要相对理论定性,更需依据其不断进展变化的新态势,进行新的理论开拓和理论建设。广播电视文艺理论研究,拥有理论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并互为促动的鲜亮特点。因此,还需专门注重应用理论的研究领域。

浅析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之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64424269.html, 浅析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之路 作者:于玲欣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20期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类节目逐渐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其实文化类节目一直没有离开过电视荧幕,但是最近一段时期文化类节目能够如此火爆的原因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节目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了创新,所以提升了节目的收视率。本文首先分析了文化节目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文化内容选择的标准,最后研究了文化类节目的未来走向。 关键词:电视文化类节目;发展;文化节目现象 一、“文化节目现象”分析 文化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词语,它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吃穿住行都离不开文化的发展。但是电视播放的文化类节目也没有将“文化”的定义进行完善,而是将其与电视中的娱乐类节目进行比较。文化类节目的内容主要以风俗人情、价值观、情感、传统文化为主,并没有规范文化的表现形式。 随着我国电视节目的发展,电视文化类节目能够一直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主要是因为这类节目一直在弘扬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以及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和品质。例如《中华诗词大会》、《百家讲坛》、《经典咏流传》、《中国成语大会》等文化类节目,这些文化类节目一直都在坚持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精神。但是一些早期的文化类节目,由于具有较强的说教感,并且讨论比较严肃的话题,所以会使文化类节目相对于电视台的其它节目来说,收视率较低,观看的人较少。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创新对电视文化类节目的重要性。因此,出现了带有竞技色彩的《中华好诗词》和《汉字听写大会》以及还有山东卫视的《国学小名士》,这类节目的出现使我国在一段时间内兴起了“国学热”。但是这种现象也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冷却。在2015年初,由于我国制定了“限娱”的政策,所以文化类节目再次兴起。在2016年,央视推出了制作精良的《见字如面》等一系列文化类型的节目,从而形成了文化节目现象。 二、文化节目的内容选择标准 决定文化类节目收视率高低的最重要因素就是节目的内容。一档成功的文化类节目需要在内容上进行创新,并且选择与当下流行相差较大的节目内容。例如,《汉字听写大会》中的汉字书写,《见字如面》中的读信环节以及《国学小名士》中选手的诗词飞花令接龙,这些都是当代年轻人正在慢慢遗忘的事物和能力,而这些却成为了文化节目的新资源。起初,这些文化类节目只是关注作品、人物或是事件,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类节目逐渐向一种意识靠近。中华民族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国民的文化情结迫切地需要一个合适的出口。因此,这成为了文化节目能够获得较高收视率的主要原因。

文化传播与文化传媒的区别

文化传播公司与文化传媒公司的区别 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文化传播公司 主要是面向广告业务为主,而文化传媒公司则主要是面向电视剧和电影等传媒事业为主,二者的主要区别还请参照以下相关资料介绍,也许对于二者的区分你会有个系统的了解的 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市场营销策划,企业营销策划,企业形象策划,市场信息咨询与调查(不得从事社会调查、社会调研、民意调查、民意测验),会务服务,礼仪服务,婚庆服务,翻译服务,展览展示服务,搬运服务,包装服务,体育赛事策划,法律咨询(不得从事法律服务),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各类广告(注:名称中的行业表述必须含有“广告”或“文化传播”字样,方可从事广告代理和发布行业),设计制作各类广告,利用自有媒体发布广告,税率,营业税交5%,所得税2.5%(核定征收) 文化传播公司的经营范围参考:文化艺术交流策划、企业管理咨询、商务信息咨询(除经纪),会展服务,图文设计制作,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各类广告,销售文化办公用品、工艺品、日用百货。 下边给出几个文化传播公司经营范围范例参考: 1、文化艺术交流策划(除经纪),舞台艺术造型策划,企业形象策划,会务服务,展览展示服务,设计、制作各类广告 2、文化艺术交流策划、管理管理咨询、商务信息咨询(除经纪),舞台艺术造型策划,企业形象策划,市场营销策划,企业图文设计制作,会务服务,展览展示服务,礼仪服务,摄影服务,销售服装鞋帽、家具、玩具、日用百货、模具制品、塑料制品。 3、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各类广告,文化艺术交流策划(除经纪),会务服务,展览展示服务,图文设计制作,销售玩具、工艺礼品、电子产品。 4、文化艺术交流策划、商务信息咨询、企业管理咨询(除经纪),会务服务,展览展示服务,企业形象策划,舞台艺术造型策划,,市场营销策划,,图文设计制作,制作、设计各类广告。(太过空洞,做个对比把他们本质的营业范围的区别弄清楚) 二、文化传媒类公司要注册有广播、电影、电视剧制作等必须根据经营范围,到省级广播电视管理机关办理批准文件或取得行政审批许可证;而且注册资本必须是300万以上的。办文化传播类公司,经营范围中如果没有电视剧、电影、广播制作等等,则无需办理注册登记前置审批,也就是说登记门槛低了很多。(那么文化传播公司既然门槛低,能够拍摄电视剧或者电影吗?如果能的话采用那种合作方式?不能的话能否参与其他种类的合作方式?请调查清楚,要考虑周全。) 三、传媒公司:通常指的是像广播、电视这类,带有新闻传播的性质。也就是说这是这类公司面对大众的主要形式。当然这种公司通常需要广告收入来生存的,所以他们下面可能会有广告部门。他们需要广告部的营利,却并不单纯以盈利为目的,有时候我们会感觉看到更多的是他们为大众提供健康、有意义的精神食粮为宗旨的。

浅谈电视文化

浅谈电视文化 电视是继电影和广播之后,人类在二十世纪的双一项伟大发明。和任何一项志大发明一样,它是很多科学家心血与智慧的结晶。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二日,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英国广播公司的BBC”正式开始播出,到一九三九年英国已拥有的电视机超过两万多台。其后,世界各园的电视事业也都相继发展起来了。 从电视诞生开始,一种新型的文化——电视文化诞生了。由于电视的广泛普及,其影响日益扩大。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无一不受着电视的影响。寅在是电视的时代,电视不仅传播文化,而且不断创造出新文化,了解电视文化,新了解了现代社会。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电视文化是思维活动所认识的再创造,是一种大众文化,通浴文化,是对现实、历史、未来的展现。电视是通过无线电波同时传递声音和图级的装置和节目内容。是由电视工程和电视节目两部人发组成。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是指电视节目,电视是继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诗歌、舞蹈、戏剧和电影之后新兴的第九艺术,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儿,是一种崭新的传播媒介,它给人类文明带来了福音。 电视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认识,退休工人说:“电视是我们的第二课堂,是认识社会的老师”,妇女们说:“电视是我们的亲密朋友”……。毋庸置疑,电视已成为现代家庭必不可少的“家俱”,已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你一进家门便打开电视,你一人独处时以电视为伴;全家吃饭时用电视“佐餐”;甚至客人来访时也照样开着电视接待,而不认为这样做有失礼貌……,这究竟是为什么?电视使我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同时,也使孩子早熟而令家长和都师担优,电视甚至于剥夺了朋友间的交往,家庭成员间的交流,它插入夫妻之间而成为“第三者”……,电视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对人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社会观念、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教育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影视艺术概论推荐书目

【电影书目】 《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钟艺兵著浙江人民出版 《电影电视艺术导论》张凤铸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电视艺术语言应用基础》邵长波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电影的叙事》沈贻炜著华语出版社 《电视艺术学》高鑫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影视剧论》张凤铸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台湾电视文艺纵览》李献文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中外名片赏析》孙锡原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镜与世俗神话》戴锦华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电影与新方法》张红军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电视创造过程差别》张红军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影视剧作法》(法)米歇尔·翁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电影电视走向21世纪》黄式宪著中国电影出版社 《现代电影剧作艺术论》王迪著中国电影出版社 《论戏剧情节》 (法)古斯塔夫·佛莱塔克著上海译文出版社《电视剧编剧技巧》路海波著南开大学出版社 《常用电视片类型及创作》刘战著辽宁教育出版社 《电影电视文学创作》林涵表著文化艺术出版社 《电影剧本写作基础》(美)悉德·菲尔德著中国文联出版社《电视剧艺术论》周靖波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电视画面研究》朱羽君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电影语言和语法》 (乌拉圭)丹尼艾尔·阿里洪中国电影出版社《现代电视纪实》朱羽君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广播剧编导艺术》朱宝贺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广播剧艺术论》王雪梅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周传基著中国电影出版社 《中国广播文艺集》王雪梅等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电影语言》(法)马塞尔·马尔丹著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视文艺节目编导》朱宝贺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电视文艺论文集》中央台编广播电视出版社 《电视技艺》(美)琳恩·格劳丝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电视文艺创作》游洁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电视制作大全》(美)艾伦·沃策尔著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语言学导论》贾磊磊著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美学》(匈牙利)贝拉·巴拉兹著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的元素》(美)李·R·波布克著中国电影出版社 《论电影艺术》(英)欧纳斯特·林格伦著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的观念》(美)斯坦利·梭罗门著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美学分析原理》王志敏著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的本性》 (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著中国电影出版社《图象符号和电影语言》 (荷兰)扬·M·彼得斯著中国电影出版社《艺术与视知觉》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传统文化类节目

热点预测| 传统文化类节目:以吟咏之名,传唱千年诗词之美 H i小伙伴们大家好呀,充满希望的周一又来啦!今天的l u l u 也是写了原创的“勤奋l u”呢! 最近又有一个“央视教做人”系列的综艺刷爆了朋友圈——《经典咏流传》,简单来说,就是将古代的诗词重新谱曲,以吟唱的方式呈献给观众。 国学文化和重现经典一直是高考的重点,那我们就来近一步了解一下这档清流综艺,和它背后的考点吧~ 《经典咏流传》这档节目的定位非常有意思——"诗词文化类音乐节目",也就是把古诗词唱出来。 其实中国古代的许多诗词大多都是可以吟唱的,只不过在岁月长河中,大部分曲谱已经失传了,只剩文字流传下来。 但是近代也有不少歌唱名家重新为古诗词谱曲。比如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再比如李健在“我是歌手”舞台上唱过的《在水一方》和与幻境童声合作演唱的《苏幕遮·碧云天》(偷偷为我健哥打c a l l ?>ω<?) 苏幕遮·碧云天幻境工场童声合唱团;李健- 苏幕遮·碧云天 这首歌超级好听,强烈推荐! 而《经典咏流传》的舞台,将意境隽永的古诗词,搭配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恰好与古人“文以载道,歌以咏志”的志趣相符。央视这档节目的制作,可以说是非常良心了。从舞美到道具,再到嘉宾,无一不是精益求精。 比如歌唱家龚琳娜在演唱《离骚》时,使用了曾侯乙编钟伴奏,而这套贵重的编钟,便是从出土地湖北博物馆借来的真品。 古老的编钟声伴着“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古老音韵在舞台上缓缓流淌,如层层涟漪涤荡在心,仿佛屈原满腹愁绪独自徘徊的江边就在眼前。 歌手曹轩宾演唱的《别君叹》(《送元二使安西》),一曲道尽流传千年的盛唐离思愁绪。编曲中特地加入了陕西的方言,节目组还请来了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来演奏,演奏的乐器是被称为国家一级出土文物的南宋古琴“锦江涛”。 伴着一首原汁原味的关中腔与曲,越过茫茫历史风尘,仍是记忆中的甘醴仅醉知己,好琴只赠知音。道不尽的千言万语啊,尽付一杯浊酒,一眼凝眸。 除了邀请一些知名歌唱家、演奏家来呈现古典诗词、尽显中国文人风骨之外,节目组同样与时俱进,顾及到当下青少年的心思,请到了一些人气与实力俱备的新生代歌手,例如王俊凯、毛不易等。 古老的诗词从年轻的嘴里缓缓吟出,竟隐隐也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抽离之美。 毛不易和廖俊涛两人演绎李白的《月下独酌》,一尊薄酒,本只能孤独与影子相酌。但二人的演奏,却似高山流水的伯牙子期,

关于电视媒介的文化传播功能的研究

东方企业文化·企业政工 2011年12月 167 关于电视媒介的文化传播功能的研究 于化鹏 (吉林电视台都市频道,长春,130000) 摘 要:电视媒介文化传播功能是电视媒介的重要功能,文化作为社会进步的关键性因素,只有形成社会属性,才能发挥其积极的作用,电视媒介无疑是最好的媒介渠道。 关键词:电视媒介 文化传播 功能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12—0167—01 一、何为电视媒介的文化传播功能 电视媒介的文化传播功能是指的是媒介传播文化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说电视节目在满足人们感官享受需要的基础上,是否能够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能否通过娱乐给人以启示,能不能对社会生活或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文化传播是电视的重要功能之一,电视为文化提供了一个面向大众的平台,文化也将带着电视的色彩传播出去。 电视大众文化在物质话语僭越的当代中国社会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以大众文化的商业性稀释、消解着高雅文化的艺术性。具体表现为那些具有大众文化倾向的电视文本以商业目的的直接功利性替代着高雅文化的无功利性;以程式化、复制化、平面化、无深度感对抗着高雅文化的个性、独创性、典型性;以情感策划的虚假性拆解着高雅文化的情感判断的真实性和深沉感;以享乐性、消遣性置换着高雅文化的启蒙性、先驱性。” 二、当下我国电视媒介传播中发挥文化传播的现状 作为观众的我们不难发现,如今的电视节目、电视频道越来越多,但是让人们喜欢的电视节目越来越少,充斥电视屏幕的除了质量水准日益下滑的电视剧之外,更多的是那些档次较低、低级无趣、哗众取宠的电视文艺节目。像有那些演艺明星们反串的搞笑节目,因缺乏精心策划和编导排练,常常被弄成恶搞或恶作剧之类的闹剧,看了令人哭笑不得;一些文艺节目临时临时拼凑,急于应付,急于赶场,内容缺乏编排,观众一看生厌;那些粗制滥造、毫无新意、相互重叠重复的电视剧,也常常因缺乏创意而遭到越来越多的观众的唾弃,电视文化的缺失现象,已经成为当代国内电视业界的一大通病。 1.存在一些好的节目 《百家讲坛》是近年来媒介和学界很受关注的节目,它通过电视媒介传播文化。《百家讲坛》栏目开播于2001年,该栏目秉承“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宗旨,在数以万计的电视节目中独树一帜,收视率不断提高,由此带来的不只是影响力的扩大,它在文化传播、知识传播、媒介的社会效应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它的文化传播功能,成为近年来媒体和学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从第一次看《回家》这个栏目就很喜欢,看的是余光中的那期,喜欢节目中那种静谧的乡音乡情,喜欢亲人团聚时的浓浓的亲情,《回家》这个栏目是吉林省广电局和吉林电视台倾力打造的,播了出5年来,《回家》一直以其始终不变的文化精神和品质,坚守着高雅文化的阵地,紧扣着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回家》利用其独特的视角表现出的已经不再仅仅是怀旧探亲、寻根祭祖以及亲情、乡情、友情、爱情,而是上升到一种文化的行为,那就是嘉宾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更新、更深意义上的解读与品味,透过这种解读,让人更加深刻地感悟到,个人的生活和命运,是始终与民族的兴衰连在一起的,让人在更高的层面上去体味“国和家”二个字。 2.一部分的节目忽视文化传播 当下我们收看的电视节目中大多数的电视节目还是在不断追求其自身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水准,而不仅仅是拿收视率来衡量自身的价值,好的电视节目观众会喜欢,国家广电总局也会积极的支持,而不好的一味追求收视率的节目,开始是是会得到暂时的较高的收视,但是从长远来看,不惜任何代价而追求高收视的节目必将得到大众的唾弃和国家广电总局的叫停,最近两年被叫停的电视节目屡有出现,出头鸟就是重庆电视台选秀节目《第一次心动》,国家广电总局以“内容格调低下”为由叫停了这一选秀节目。而从当时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除了那些不了解《第一次心动》节目内容和性质的人,96.4%的受访者给广电总局此举投了赞成票。最关键的是这种情形在以往的广电总局的“叫停令”中并不多见。与此相应,95.4%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的电视节目存在低俗化趋势。 《第一次心动》比赛环节设计粗糙,评委言行举止失态,节目设计缺乏艺术水准、内容格调低下,演唱曲目庸俗媚俗。重庆电视台对现场转播极不负责,对现场混乱不堪局面未作任何有效处理,任其随意表现,放弃了播出机构的责任。以上是广电总局的通告,这是广电总局对选秀节目的违规行为做出的最为严重的一次处罚。 还有用一档节目就是深圳卫视的《情感对对碰》节目,是一档情感类大型综艺栏目,以青年男女交友为主题,栏目已多次蝉联深圳卫视娱乐节目的收视冠军。节目板块包括心动六十秒、超级斗“秀”场、超级选择、超级解码及真情告白等,特邀名人嘉宾进行点评。对此广电总局的通报说:该栏目部分节目选手、主持人言行不妥,产生了不好的社会影响等。 以上两个节目无一例外是哗众取宠的感觉多过期自身所想追求的文化价值也好还是艺术价值也好,电视节目品味不高、内容低俗、太过庸俗、缺乏艺术性、可观赏性是这两档节目无一例外的问题之所在,广电总局的这一叫停大大的满足了广大观众的泄愤心理,不具有任何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电视节目终将会被淘汰。 参考文献: [1] 蒋心和.新媒体读者年均增幅达30%[N ].中华新闻报,2007-4-18(B03) [2] 柴永强.专家:中国新媒体发展的关键在于宽带网络建设[EB/OL ].http ://https://www.doczj.com/doc/364424269.html,/news/tech/2011-04/29/content_22462725.htm , 2011-04-29/2011-04-29 [3] 刘军.试论影响媒体语言的流变[J ].广播电视与教育.2003.2.26 [4] 熊澄宇.在中国网络媒体论坛的发言[CD/OL ].中央电视台.2003.6.18 [5] 刘俊.新新媒体之我见[J ].广告大观,2006.6:26-2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