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解读讲稿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解读讲稿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解读讲稿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解读讲稿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准确、全面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是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读两个两个故事与大家共勉:

<故事一>有一位秀才在进京赶考的路上,做了三个梦:①高墙上种白菜②头戴斗笠手打伞③与女人背靠背睡觉。第二天,他找到一位算卦先生为他解梦,先生说你做的这三个梦不好啊!(①白搭②凉快③啥也没得到)。秀才很沮丧,不想在去赶考了,于是打包准备回返,却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得知情况为他解梦,说这三个梦好啊!(①高中②双保险③翻身就是),于是秀才信心倍增,几天后果真高中。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心态决定一切:心态决定状态,状态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

<故事二>饥荒年代,一只小老鼠在拼命奔波觅食中,不小心掉入米缸。它高兴极了,于是整天在米缸里,吃饱了睡,睡醒了吃,终于有一天,米缸没了米,小老鼠还在等待天下会掉下来馅饼,最后的结局:小老鼠饿死在米缸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于现状是最可怕。满足于现状就没有未来。

两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应以良好的心态,饱满的精神状态,勇敢参与改革实践,否则将跟不上时代节奏。

但是,对新理念、新课程、新教材的接受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尤其是对一些中年教师来说,传统理念、传统教材、传统教学方式已逐渐变成了一种习惯。改变习惯,驶入一个全新的轨道,需要我们做出更大的努力,需要反思、需要学习、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和提高,所以,谈一下课程改革、教材改革的时代背景。

一、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

为什么要改革,课程要改、教材要改、授课方式要改┉给大家介绍这样一个事例:1979年6月,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三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四段文字:

<一段>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

<二段>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好象都易如反掌似的。

<三段>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

<四段>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翘着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最后,在结论部分,是这么写的: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明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部分,也有四段文字:

<一段>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放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只,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把手背在后面,室外活动时除外。

<二段>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七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点。

<三段>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解释,它的意思是学校作

业在家庭的延续。

<四段>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

在报告的结论部分,他们是这么写的: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抛在后面。25年过去了(截止2004年),美国所谓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一百多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而中国还没有哪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两家的预言都没有实现。

当然,这里面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也不能单纯地用是否获得诺贝尔奖来评价我们的教育制度,但这个事例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这就促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哪儿出错了?实际上,我们自己都有亲身的体会,我们做得最辛苦,学生辛苦,老师也辛苦,每天的投入尤其是身心的投入不可谓不多,但是我们的产出呢?我们的效果呢?一位专家感慨地说:“不改行吗?”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天赋,而我们的学校可能更看重一种,就是把课堂上灌输给他们的知识,写在试卷上的天赋,美国的学校则承认孩子各有各的天赋,并且在教育中让他们竭力张扬他们的天赋(想象力、创造力,个性化)

要想使预言不再出错,要想使每个孩子都有好的前程,改革势在必行,不是为了我们不再辛苦,辛苦看来还是必须的,而是通过辛苦能够生产出更好的产品,更能顺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因此,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的改革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一)从大的时代背景来看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是经济和科技的竞争,经济与科技竞争的背后是人力资源的竞争。知识、技术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知识的意义相当于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劳动力,工业经济时代的材料、工具、资本,知识、科技成为经济发展的直接资源。因此,二十一世纪主要依赖人的高度文化素养、科技素养、人文素养。一系列数据和事实都可以证明,我们在国际科技和人力资源的竞争上,实力还不强,(国家高薪从国外聘请高级技工、鸡西职教中心、十六中、外语学校等)要培养出更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必须改革。

(二)客观形势的变化发展来看

正如课程标准的前言所说:“我国已进入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是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成分的多样化主要表现为多种经济成分特别是私营经济出现并急剧发展起来。全国现有私营企业近150万家,个体工商户3100多万户,从业人员13000万人。他们活跃了城乡经济、满足了社会多方面需求、增加了就业。但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必然出现代表不同经济成分的思想和声音。过去青少年教育依靠的思想和舆论的单一状况消失,那么,在如何学会在多种声音中判断是非,如何接受主旋律教育方面,高中学生遇到了严重的挑战。

组织形式多样化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社会组织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除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外,还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社会组织,有各种正式的群众组织、社会团体,也有名目繁多的非正式组织。如同乡会、各种沙龙,也有带有宗教色彩和怀有一定政治意图的组织,据统计,目前全国各类社团总数已达20多万个。

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活跃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但是对于众多类型的组织如何加强管理、提供服务,如何评价他们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和作用,还是一个新的课题。

就业方式多样化改变了过去由政府包分配、包就业的做法,实行了自谋职业、双向选择、聘任制、合同制等就业方式。青年自谋职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减少,同时对政府的认同度也会随之淡化。加之下岗、失业,加大了对青少年家庭背景的压力。大学生的就业不再由国家包分配,因而运用毕业分配的杠杆来引导和制约学生在校表现的机制也就消失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一般的学生甚至较差学生,凭着家长的权势或熟人关系,很早就落实了优越的工作岗位。这种情况也影响了高中学生的学习热情。

利益关系多样化使得人们利益方向的不一致成为事实。各种不同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状况,引发了青少年追求方向的分离。为了不至于落到社会的低层,他们更加强调自身发展的利益,淡化了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不同利益的要求在青少年生活中和不同的工作领域中都会表现出来。

分配方式多样化拉大了贫穷差距,激发了一部分人发财致富的积极性,激活了人才流动,同时也激化了矛盾,引导了追求物质利益的片面性。特别是允许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分配,引发了理论上探讨的新问题,冲击和消解着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大的物质利益获得者,不一定是诚实劳动致富的工农劳动群众。众多的百万富翁和贫富分化趋势的出现,严重冲击了青少年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生活方式多样化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闲暇时间和活动内容的增多,使人们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但是,由于整个社会发展不平衡,激化了欠发达地区的矛盾。某些模糊的生活方式领域的诱惑力也推动了享乐主义蔓延,社会的腐朽生活方式,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走向堕落,在青少年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损害了他们心目中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形象和党的威信。

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扩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复杂。他们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我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实际、联系中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一个突出特点,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宏观、全局的理念发生了变化,局部的、微观的领域一定要服从全局的变化。教育也必然发生这种变化

(三)党和国家的要求

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对学校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课的改革颁布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新的要求。

重要的文件有: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央8号文件)等等。

(四)思想政治课本身存在问题

面对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变化、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课提出要求,思想政治课课程(包括教材、教学方式)还存在着自身问题:

在内容上:繁难偏旧,成人化、简单化、概念化、学科化。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生活相脱节,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表现为重知识,轻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重理论、轻实际,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

在方式方法上:重灌输、轻引导。很多时候我们非常热心地、积极地一个人在台上唱“独角戏”,告诉被教育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容器,而不是认识的主人;把学生看作是千篇一律的,而不是个性化的。这种灌

输式教学和简单化的处理,导致的结果是政治课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学生不喜欢也不愿意上政治课,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在德育教育中主渠道作用的发挥。

在教育领域中:重课堂、轻实践。目前政治课教学基本上采用的仍是“课堂为中心”模式,没有一定量的社会实践时间,没有让学生用自己的眼、耳、手、脑去亲自感受、体会和提出意见、建议。从理论到理论,可以说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这一困扰目前教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比较西方的公民课,一般都让学生到社会大自然课堂中去,就一个课题,写出自己的调查报告和合理化建议,在开放的社会化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达到了口头教育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面对时代的发展、中学生成长的特点、国家对思想政治课的要求,目前的教材与教学方式显现出了不适应,需要在社会需要、学生发展、教材建设之间研究、探讨、解决许多新的问题,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讲到的:一系列亟待认真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是如何在改革开发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价值观呈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下,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着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如何既为未成年人茁壮成长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又适应新时代的特点充分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如何在更加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既引导未成年人借鉴吸收外国文明进步的有益成果,又引导他们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并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来充实自己;如何既遵循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一般规律,又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遵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特殊规律来规划和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因此,改革势在必行,只有改革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真正地坚持。本次教材改革就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同时顺应整体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力图在社会需要、国家的要求、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的关系中寻找新的支撑点。

二、课程主要依据和要求

(一)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为依据,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为此,首先要牢牢把握本课程特有的性质和价值,及其目标设置与实施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比如,在处理知识点与思想政治观点的关系时,要坚持思想政治观点统领知识点的原则,知识点的选择要服从并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置;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时,要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体现高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既要保持与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的衔接关系,又要区分与高校政治理论课的递进层次,贯彻整体建构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

(二)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依据,跟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所谓“跟进”,就是要体现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要求,以利于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比如,要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自主获取新知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学科体系的现状,处理好生活主题与学科知识、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关系,坚持以生活逻辑为主线,避免用理论逻辑打乱生活逻辑。

(三)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依据,体现本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

择性。

教材要切合高中课程的阶段特点,合乎高中课程方案对本课程的定位及其模块式建构方式。比如,在把握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应具有的学科价值的同时,更要突显本课程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功能和视角;在进一步提供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的同时,要更为注重当代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知识的应用,注重注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学生自主选择和人生规划的能力培养。

总之,体现德育课程的性质要求,表达课程改革的基本追求,反映高中阶段的教学特点,是整个研制过程中始终关注的因素。

三、把握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

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内容来看,这是一门提高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因此,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定位,既需要在学科系统中把握,又需要在德育系统中把握。

作为学科课程,思想政治课是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相对于一般学科课程,既具有更为宽泛的学科背景;又具有更为重要的德育功能。它的设置,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替代不了的,也是其他国家的课程所无法类比的。

作为德育课程,应该说,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不同于一般德育工作的课程特点。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要使德育工作真正做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使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都成为德育的重要载体。在这中间,本课程起着奠基和导航作用,但不能包揽全部德育任务。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设置,集中体现了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指针、根本目标、根本任务、根本途径和根本举措。我们应该从这个高度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课的性质。

四、课程理念:我们的追求是什么?

理念之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就是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必须贯彻“少而精、讲管用的”原则。

★力求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采用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理念之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就是要处理好“坚持灌输”与“讲求实效”的关系。

★加强“引导”,首先要鲜明地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注重“特点”,就是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高中学生群体的原则。

理念之三: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这是课程整合的追求。

★这种课程,强调学生从现有知识经验出发,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这种课程,主张用富有意义的案例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

★这种课程,注重认知工具的给予,注重学生生活逻辑的主导,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

★这种课程,体现基础性与选择性的统一,既坚持综合素质的培养,又提供基于兴趣、情趣、志趣进行自主选择的机会。

理念之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这是课程实施的追求。

★切实加强实践环节。不断拓展和更新课程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世界,使他们具有走进社会、面对挑战、规划人生的真实本领。

★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比如,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提供机会,使学生能够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控。

★倡导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比如,设计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导和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使他们感悟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

★创建学习共同体。鼓励师生之间相互信赖,平等沟通;学生之间乐于分享、勇于参与、寻求共赢,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发展。

理念之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这是改进课程评价的追求。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发展。

★探讨对思想政治素质进行评价的途径。

★探讨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的方法。

★探讨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方式。

★探讨多种多样的评价形式。

总之,课程理念表达了课程的追求,反映了研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五、课程设计思路

(一)理解“课程模块”的建构方式

课程模块,作为建构高中课程体系的基础,来自《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其基本点包括: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思想政治课被列为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科目;各科课程都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就课程模块而言: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体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

显然,所谓模块,不是固有的知识体系,而是课程意义上的模块。针对不同模块,可以形成不同组合,它有利于学生形成不同的认知模式,不同的知识系统,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及其能力趋向,为不同学生的发展打下不同的基础。所以,从技术层面上讲,如何深入理解模块式建构方式,对于把握我们的课程标准,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课程总体设置

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8个学分,设4个课程模块。

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共12个学分,设6个课程模块。

各课程模块均为36学时,经考核合格,可获2个学分。

课程模块的开设顺序应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

本课程必修部分每周2学时,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以一学期为单位。

据此,浙江省根据本地实际,颁布了浙江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学分要求与模块设置表

说明:

选修Ⅰ学分分解为选修ⅠA、选修ⅠB和选修ⅠC三部分。选修ⅠA是列入高考命题范围模块所对应的学分;选修ⅠB是全省学校统一开设供学生选择的模块所对应的学分;选修ⅠC是由各学校视学校条件开设供学生选择的模块所对应的学分。

(三)把握必修课的基本框架

根据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从总体上把握必修课的框架设计思路有三个基本点。

⊙从课程性质上看,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是课程的本质特征。

⊙从课程理念上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领课程内容目标的灵魂。

⊙从课程理念上看,以生活逻辑为主线是整合课程内容的方法论基础。

据此,必修课程共设四个课程模块。即: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其中,“思想政治1、2、3”分别讲述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生活领域的常识,以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的意义,是整合这三个课程模块的核心概念。“思想政治4”的哲学知识则是上述三个模块内容目标的支撑,即认识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生活领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真务实,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是整合这个课程模块的核心概念。

上述四个课程模块的构建,至少有如下几个特点。

其一,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领课程内容目标的灵魂。

★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统领。

★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统领。

★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统领。

★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统领,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其二,涵盖了当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方面,它保存了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较好地处理了与传统课程设置及其经典教学内容的继承关系。另一方面,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来看,它有利于贯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精神;从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来看,它为学生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展示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建设与时俱进的新面貌。

对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单独设置“文化生活”课程模块,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从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看: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的重要标志;

★从贯彻十六大精神看: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加强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从“三贴近”的要求看:文化现象业已成为当前学生关注的焦点:他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需求日益强烈,生活中的冲突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文化层面;

★从进一步充实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看:用先进文化、民族精神教育学生,不仅体现了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重要领域的时代意义,而且更加凸显了本课程特有的德育性质和价值,对于加强和改进高中学生思想道德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其三,贯彻了整体规划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

以思想政治观点为统领,基于生活主题,寻求学科知识的支撑,遵循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路线,这是整合各模块内容的共同要求。在我们看来,正是这一特点表明,本课程的建构既保持了同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系统联系,又体现了以初中教学为起点,在避免内容重复的前提下建立内容目标的递进关系;它的某些内容虽与高校课程有所重复,但其程度、范围和组织方式上都明显地体现了区别,而不是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压缩饼干”。简言之:每个课程模块,都有相应学科的知识背景,这显然是与初中课程组织方式的根本不同之处;同时它又不以学科体系作为逻辑框架,这又是与高校课程的根本不同之处。

图示:

(三)理解和把握选修课的设置

总的来讲,选修课程是在本课程的总体框架中,为所有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相关课程。对此,需要明确的是,作为“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选修课的设置固然要基于学生未来不同发展方向的实际需要,但就其选择性而并不具有硬性“分流”的意义,而是基于学生情趣、兴趣、志趣方面的选择。据此,我们确定选修课的思路有两个基本点。

一是从选择性的意义上看,课程模块的设置,应主要着眼于三个方面的要求。

★既考虑到学生继续升学后的专业发展方向的选择(比如,《经济学常识》),又考虑到部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比如,《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既体现本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比如,《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比如,《科学思维常识》);

★既要支持学生发展的先进性要求(比如,《科学社会主义常识》),又要兼顾学生发展的广泛性要求。

二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从把握课程在教学层次上的定位来看,课程模块的呈现,主要考虑了两方面关系。

一方面,学对应学科的课程,本课程为了淡化学科的体系结构,一律采用“专题”的组织方式,并多采用“史论结合、事论结合”的叙述方式,更多地反映学生对有关“问题”的关切,并以此作为建立课程框架的基础;

另一方面,课的框架设计,它会更依赖相关学科的理论逻辑,更显现学科的“专业拓展”特征,也更具“探究性”的色彩。

六、课程目标:怎样体现课程性质和理念

曾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喻:“课程目标是引领课程改革的航标灯。如果目标不清,则必然会使教学改革探索迷失方向”。这个比喻是比较贴切的。课程培养目标既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又是课程改革的归宿。而总目标与具体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总目标统领具体目标,具体目标是对总目标的展开和体现。对总目标的展开和体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表表

首先,课程目标集中表达了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和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

具体目标是从三个维度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达课程总目标,这是这次课程改革各科都遵循的规范。它反映了由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学科体系到目前更为注重学生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转变。但如何在课程内容的整合过程中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无疑也是建立课程框架的必要前提。就本课程而言,我们考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三个目标关系图

其次,与过去相比较,把握课程目标的基本点是:

★在内容选择上:过去是学科概念决定知识点,现在是思想政治观点决定知识点。

★在组织方式上:过去只遵循理论逻辑,现在不违背理论逻辑,更合乎生活逻辑。

七、从方法论的意义上看,确定和表达内容标准的要求是什么

理解把握课程内容标准,要注意两点:

一是,为了体现课程性质、贯彻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如何实现生活主题、学科知识与价值观三者的结合,是确定和表达每个模块内容标准所共同面对的问题。既要反映它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意义和价值,又要反映它在德育课程系统中的任务和目标。

二是,我们所规定的目标和内容,既要为所有学生的终身发展打造共同基础,又要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发掘各自的潜力,表现出更高的学习水准;既要体现国家的统一要求,又要兼顾地区的差异性,为课程的实施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

八、怎样和把握确定必修课程各模块内容目标的基本思路

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

新课程将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思想为统领,以市场经济的运行为背景,围绕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经济现象和行为,着眼于各种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表现,如政府、企业、消费者、经营者、劳动者、投资者、纳税人等,解析其各自的行为、作用和价值取向,由此提供富有应用性的知识,并从中引申出相关的道德意义、思想政治观点和经济学原理。

把握这一思路的要点是:体现经济生活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学生的生活关切,合乎学生认识事物的逻辑和实际需要,从而使他们更能品味到经济知识的有用性、经济思想的科学性、道德教育的实在性,进而领悟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等重要的思想政治观点。

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

新课程将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为统领,以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并能够参与进去的政治生活为起点,着眼于公民参与民主政治所应有的文化素养,着眼于现实生活中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说明人民享有和行使民主权利的意义,感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意义和价值。在此基础上,强调我国的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保障,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进而了解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影响和主张,认识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和中国的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把握这一思路的要点是:以公民政治文化素养的提高为着力点,以正确政治观点的形成为目标,促使学生思考有序政治参与、行使民主权利的具体过程与方法。其间,特别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贯穿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思想。

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

新课程将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思想为统领。围绕人在文化生活中全面发展的主题,讲述文化的概念和作用,以及文化生活与政治、经济生活的关

系,说明文化对个人和国家发展的意义;以文化在继承、交融与创新中传承为主题,讲述传统文化的作用与价值,新文化的产生、先进文化的发展的原因与意义;以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讲述中华文化的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特别强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主题,从当代学生文化生活的选择出发,讲述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特别强调思想道德建设和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深远意义。

把握这一思路的要点是:课程所使用的文化概念,以十六大有关文化建设的提法和要求为基本依据;课程所强调的文化的力量,实质上是精神的力量。“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要求,这是课程全部目标设置与实施的核心内容。

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

新课程将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为统领,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体系结构中,一以贯之,这是本课程框架的基本特征。从四个单元的构成来看,学生的生活关切和需要是基础,如生活的结晶、生活的探求、生活的智慧、生活的选择。在这一凸现生活实践线索的架构中,教材讲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实践的观点,矛盾分析的方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等内容,既引导学生领悟并用以观察世界、分析事物、解决问题,又引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把握这一思路的要点是:走出以往课程的学科框架,以“求真务实”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为主导,以当前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问题和事例为基础,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方法,集中进行“三观”教育。这既是体现“模块式”课程整合的特定要求,又是体现本课程进行理论教育的特定要求。

九、如何理解和把握必修课程内容标准的基本规范

作为基本规范,内容标准由“通栏”、“左栏”和“右栏”共同构成。

“通栏”:用具有整合意义的主题表达一级内容目标,呈现课程的组织体系。

“左栏”:用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表达二级内容目标,呈现具体的内容标准。既反映特定知识的要求,更注重思想政治观点的把握。具有指令性、规范性。行为主体是学生。在这种行为目标陈述的句式中,有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预期表现。所谓“行为主体”,是特指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是否有效,其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所谓“行为动词”,必须是有具体操作过程和意义的。其中,表达结果性目标的行为动词,更强调明确的指向;而表达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则往往是体验性的。

所谓“行为条件”,是为了影响、导向学生应有的学习结果,而特设的限制或范围,也是评价必然要参照的依据。

所谓“预期表现”,是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应有的表现,并以此评估、测量学习过程或结果所达到的目的。

例如,描述(行为动词)几种消费心理(条件);比较(行为动词)消费行为的差异(条件);辨析(行为动词)消费观念的变化(条件),树立(行为动词)正确的消费观(预期表现)。

又如,评述(行为动词)遵循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典型案例(条件),感受(行为动词)经济全球化进程(行为条件),明确(行为动词)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预期表现)。

“右栏”:从内容要点的把握和教学活动的开展两个方面,对相应内容目标的实施,做

出“提示与建议”。具有指导性、开放性和选择性。行为主体是教师。

十、必修课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有什么特点和优点

从组织体系上看,这种呈现方式有这样几个特点。

⊙与学科分类体系的内容结构不同,采取划分教学专题、细化能力目标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

⊙相关学科的概念和逻辑是课程内容的支撑,而不是组织课程内容的框架。

⊙为了达到规定的内容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教材组织方式,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陈述方式上看,对内容目标的实施提出行为要求,通过不同的行为动词的使用表达操作过程(过程性)和预期表现(结果性)两方面的要求,是它的主要特点。

⊙就内容目标的操作而言:它是个性化地提出操作过程中的特殊要求,使有关内容的把握在方向、程度和范围上有所限定,并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出来。

⊙就内容目标的把握而言:它是综合性的,既包含了三个维度,又表达了水平要求,无论哪类目标要素的隐性要求,都是以个性化的具体行为这种外显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这种方式的特效在于:把“了解”“理解”“运用”这类抽象的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有个性、有限定的操作行为,并通过这一行为的完成,来表现学生的实际水平。

总之,从技术上讲,可以这样认为,深入理解和把握内容目标的呈现方式,对于教材的编写、教学的开展、学习的评价,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的主要优点是:

⊙注重于表达实施内容目标的规则,而不是单纯浓缩、复制学科知识的规范,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灵活性。

⊙采用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使内容要求外显化、个性化,目标化,既可把握、可考评,具有更强的规范效力,也是控制教学总量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十一、必修课的内容标准是如何控制教学总量的

新课程的内容调整并不仅仅反映在建构思路上,而且也表现在对教学总量的控制上。根据高中课程方案的规定,高中思想政治课四个必修模块共144课时,而现行课程标准三门课程共192课时。与现行课程相比,就其相对应的新课程,即经济、哲学、政治三个模块,所用课时大体相当于原有课时的一半。对此,新课程对教学总量的控制,并不单纯地表现在知识点的增减上,而是通过“内容标准”采用行为目标的表达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以此在深度和广度上对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做出了程度和范围的限定,包括要求的侧重不同、难易不同、详略不同,实际上降低或限定了教学要求。

以讲授“财政的概念与作用”为例。现行课标在讲授这个内容时涉及“国民收入的分配用于积累和消费两个部分,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财政是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包括的方面,财政收支平衡的概念,什么是财政赤字,增加财政收入,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等内容,需要3课时,学生需要记忆大量的概念和原理。新课标在讲授这个内容时,要求学生“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仅需要学生知道什么是财政,财政收入的来源、财政支出的内容及其对大众生活的影响就可以了。

十二、如何理解和把握确定选修课内容目标的基本思路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

★可作为政治理论教育的拓展性课程,为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高中学生选修。

★相对于中学的历史和政治(必修)课程,它较为系统、集中地讲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相对于高校的理论课程,采用“史论结合、事论结合”的叙述方式,是其主要特征。

★本课程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程,理

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最新发展。

经济学常识

★可作为“经济生活”的拓展课程,进一步学习经济学原理。

★与通常的经济学原理的课程方式不同,以近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脉络为线索,有选择地采用专题方式介绍重要人物的理论观点,及其对当时及后来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使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经济学。

★同样采用“史论结合、事论结合”的叙述方式,以降低学习难度。

★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精髓,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过程,是本课程的核心价值。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可作为“政治生活”的拓展课程,供关注国际政治的学生选修。

★相对于“立足中国,着眼特色”的必修课,本课程以国际社会为框架。

★采用“画国家形式之龙,点国家性质之睛”的叙述方式。

★着眼于“三个面向”的要求,在国际社会的大背景下,通过国际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树立正确的世界眼光和国家观念。这是本课程的核心价值。

科学思维常识

★所谓“科学思维”,不是讲科学思维的概念,而是讲学会科学地思维。

★相对于哲学课程的方法论,它着眼于思维的具体过程和方法,更具技能性和应用性。

★既包括哲学领域的思想方法;有包括心理学领域的思维品质。

★除了工具性,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也是本课程的重要价值。

★可作为“生活与哲学”的拓展课程,为所有希望继续深造的文理课学生选修。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可作为法律教育的应用型课程,为所有学生特别是毕业后不在升学的学生选修。

★在必修课(包括义务教育阶段)法律知识教学的基础上,侧重于讲述民事关系和诉讼程序中,公民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针对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可能面临的民事纠纷、婚姻家庭、择业创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提供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

★面对现代社会,不断增强法制观念,能够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运用法律武器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可作为“文化生活”的拓展课程,可供所有学生选修。

★在必修课(包括义务教育阶段)进行道德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意义上阐明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途径和方法。

★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影响,进一步丰富道德建设的时代意义。

★直面当前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伦理问题和困惑,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道德判断与选择的能力,提升道德境界。

十三、如何理解和实施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

(一)如何实施课程教学

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学校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最终要由教师来实施。如何“上课”,即如何实施教学,成为每一位高中教师面临的任务。有的教师在初读了高中课程标准后说,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相比,高中新课程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真不知今后高中课该怎样上了。这是个别高中教师的感觉吗?不是这样。给大家介绍来自实验区教师的顾

虑:

顾虑一:“高中教学的新理念有了,在教学实践中能否转化为‘可操作’的‘现实’?——教师接受高中新课程理念,但顾虑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距离太大。

顾虑二:“在高中新课程中,教学方式将如何变化?传统的讲授还有没有用武之地?原来的教法是不是都要推倒重来?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就是好课吗?——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师对教学方式的选择与运用应如何把握,或迷茫或疑虑。

顾虑三:“联系学生的经验,查资料、搞调研、作探索,学生不再埋头解题,基于模块的教学是否会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师们对于高中新课程中学生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业评价中的“变”与“不变”心中无底。

顾虑四:“如果在高中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教学内容能否按时完成?——新课程实施后,为原本高中教学中就存在的内容与时间的矛盾会突显出来而忧心。

顾虑五:“模块内某一主题的学习如涉及其他模块、学科或领域的内容,教学又应如何处理?教学中,学科内的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在知识处理的深度与广度上是否相同?应如何把握?——新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改变对知识内容及其教学处理的原有认知,新的认知尚未建立,自然会产生一串疑问。

顾虑六:“在高中新课程的模块学习背景下,高中教师如何当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在高中课程改革中,教师们确实将要面临诸多问题,一位从事课程研究的学者对某地区的中学校长们说过这样的话:“请告诉老师们,千万不要将进入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当成自己的‘敌人’”。那么,应该将这些“问题”当成什么呢?在场的校长无不默默地追问、思考着。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课标对教学提出了四点实施建议:

①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

②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

③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

④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在课改实验区,我们收集了几个经典案例,可供参考学习。

▲有关“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的参考案例

1.主题活动。

假设社区的部分居民提出建议,要求在原规划为绿地的地方修建运动场。对此,政府决定举行听证会,收集有关信息,以便做出决策。为模拟这场听证会,学生可分成四个小组,扮演不同角色。

⊙听证委员会。包括政府有关部门的官员、人民代表、居委会主任、记录员各一人。他们将收集各“作证小组”所提供的信息,并准备一些向发言代表提出的问题。

⊙争取兴建运动场的居民。他们将准备资料,申明兴建运动场的理由。

⊙制定社区绿地规划的专家。他们将为绿地规划做出辩护。

⊙亟待寻找就业机会的人士。他们将对两种方案的取舍提出自己的见解。

2.问题点拨。

⊙参加听证会的人主要来自哪几方面。

⊙来自各方面意见的差异主要是什么。

⊙对这种差异做出自己的评估和说明。

⊙举行这种听证会对政府决策有什么好处。

3.预期表现。

确认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包括依法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途径和方法;认同政府

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感受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意义。

案例2:透视“看不见的手”

(1)从生活主题切入。

采用生活中的事例,印证市场调节有什么好处。

⊙人们有充分的选择权利,在市场上购买和出售各自的东西。

⊙商品价格的竞争,促使生产者提高效率,以免在竞争中被淘汰。

⊙公司能主动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而不需要政府来管这件事。

⊙什么是消费者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市场能自动提示出来。

采用生活中的事例,印证市场调节有什么弊端。

⊙有些产品和服务不可能靠市场提供,个人在这方面的消费量也无法计算。

⊙有些产品如麻醉品、枪支弹药、不健康的书刊等,经营者可以大发其财,但公众健康、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却因此受到损害。

⊙刺激人们追求自身的利益,可能出现危害消费者的产品或行为。

⊙只奖励成功者或幸运者,抛弃失败者或不幸者。

⊙有时市场信息不畅,导致盲目生产,资源浪费。

⊙有时经营者只顾追求眼前获利,可能出现不守信用的现象。

(2)评估与反思。

⊙比较市场调节的好处与弊端,代价与结果,评估市场调节的作用。

⊙归纳市场配置经济资源的道理,探讨兴利除弊的途径和方式。

(3)预期表现。

理解市场机制的功能,发现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说明发展市场经济需要政府的信息引导、政策调控、监督管理等;澄清现代市场经济的概念。

▲有关“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的参考案例

1.主题活动。

假设社区的部分居民提出建议,要求在原规划为绿地的地方修建运动场。对此,政府决定举行听证会,收集有关信息,以便做出决策。为模拟这场听证会,学生可分成四个小组,扮演不同角色。

⊙听证委员会。包括政府有关部门的官员、人民代表、居委会主任、记录员各一人。他们将收集各“作证小组”所提供的信息,并准备一些向发言代表提出的问题。

⊙争取兴建运动场的居民。他们将准备资料,申明兴建运动场的理由。

⊙制定社区绿地规划的专家。他们将为绿地规划做出辩护。

⊙亟待寻找就业机会的人士。他们将对两种方案的取舍提出自己的见解。

2.问题点拨。

⊙参加听证会的人主要来自哪几方面。

⊙来自各方面意见的差异主要是什么。

⊙对这种差异做出自己的评估和说明。

⊙举行这种听证会对政府决策有什么好处。

3.预期表现。

确认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包括依法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途径和方法;认同政府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感受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意义。

▲有关“加强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的参考案例

1.案例1:独生子女怎样成长。

(1)设计问卷。

共同设计两份调查问卷,内容基本相同,但对象不同。一份对独生子女;一份对非独生子女。内容包括:

⊙独生子女的年龄构成、家庭生活状况;

⊙基本的价值观念:如,对工作的态度、对家庭的责任、与他人交往的态度、是否愿意帮助别人等;

⊙设想如果不是(或是)独生子女,自己会有什么不同;

⊙自己认为,在成长过程中顺境多,还是逆境多;

⊙对于自己和社会的发展有什么想法。

(2)处理问卷。

⊙统计两份调查问卷,将结果进行对照。

⊙撰写调查报告,在对照两份问卷的基础上,分析统计资料的数值。

⊙说明、论证自己的观点。

(3)体验与思考。

⊙自己的价值观受什么影响最大?

⊙为什么现代社会人们强调合作、宽容?

⊙我为什么最愿意别人这样评价我?

⊙我能够做到热心于公益事业吗?

⊙在什么情况下,我能够作到牺牲自己的利益保全别人的或者大家的利益?

(4)预期表现。

确信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人们的价值判断会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经历价值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2.案例2:“分配工作”还是“自谋职业”。

(1)调查与演示。

⊙了解人才市场近年来的发展情况,调查几个在人才市场上找到工作的人,主要了解他们找工作的过程和根据。

⊙课堂上交流调查结果并说明自己的观点。

⊙演示计划分配工作的程序及可能产生的结果。

⊙演示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以及准备怎样得到这份工作。

(2)探讨与辨析。

⊙我愿意自己找工作还是被国家安排一个工作,并说明理由。

⊙如果大家都由国家安排工作,结果将会怎样?

(3)预期表现。

理解“分配工作”和“自谋职业”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确认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的配置由市场作为调节的基础,能够带来人力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对劳动者个人也能够产生动力或压力,促使其不断学习和努力,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有关“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参考案例

1.案例1:制定开发方案。

(1)创设情境。

提供某地区的相关资料,为形成一个开发方案,组织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

⊙当地政府官员。为本地区的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做出全面考虑。

⊙旅游公司经理。从旅游市场的角度对本地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进行评估并提出开发方案。

⊙矿业开发公司经理。对本地矿产资源的发掘、运输、销售提出自己的见解。

⊙环境保护人士。对于可能带来环境问题的开发和建设,进行质疑和论证。

(2)展示成果。

达成一个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开发方案。应包括论证方法、原则、依据、资料等内容。可采用建构模型、图表、展板等方式呈现。

(3)预期表现。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着眼于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运用系统优化的观点和方法;理解形成不同价值判断的原因;表现负责任的办事态度;确认政府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2.案例2:探寻文化作品的品位。

(1)主题探究。

以“我所喜欢的文化作品”为主题,作品形式不限,如文学、戏剧、影视、音乐等。

⊙把我们所喜欢的文化作品归为两类:流行作品与经典作品,并陈述各自的理由。

⊙以只喜欢流行作品的同学为一组,共同探讨:现在青少年主要喜欢什么样的流行作品;年轻人追求“新潮”都有哪些原因;历史上是否存在过流行作品,它们后来的命运如何。

⊙以也喜欢经典作品的同学为一组,共同探讨:经典作品为什么能成为经典;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经典作品是否过时了;我们现在能够从古典作品中感受到什么。

⊙两个小组各推选一位代表,交换各自的见解,在此基础上共同探讨流行文化作品和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

(2)展示成果。

编辑一本“我们心目中的经典文化与流行文化”的论文集。

(3)预期表现。

理性认识流行文化作品与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以及发展大众文化的意义;分享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体验;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表现,提升文化欣赏的品位和境界,提高文化理解与文化选择的能力。

从上述案例中,对于新理念下如何实施课程教学?我们建议

1、教育新理念要渗透到教师的教学决策与教学行为中。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新课程需要有新理念支撑,需要教师具有与之响应的思维方式。如果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没有转化为教师们自己的教学决策,没有转化为常规的教学行为,没有在教育实践中找到落脚点,高中新课程就会在实施中处于“穿新鞋走老路”的尴尬境地,出现“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的现象。

(1)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内在依据,教师掌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高中新课程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是改革“发生”在高中课堂上的必要前提。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最终要靠教师自己。

(2)教师要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信念。高中新课程的教学实施,要求教师对于教育新理念的接受不能停留在了解、知道、认可层面,而应深刻领会当代教育理念的内涵,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信念,教师只有将书上写出来的、培训中学习到的教育改革的理念内化为教师本人的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追求的组成部分,“要我改”变成“我要改”时,教育行为才会发生真正的、主动的、持久的变化,要在教育新理念的引领下,设计教学思路、选择教学策略才能成为教师个体自觉的教学行为。

(3)教育新理念要渗透到教师的教学决策与教学行为中,通过教育行为体现出来。教师掌握新课程的理念目的在于指导教学实践、付诸教学实践,教师要切实用新课程理念统领自己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行为。观念的变化要通过行为的变化来体现。

(4)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关注课堂教学中观层面的课程因素。包括教学环境的创设、

教学资源的组织、教学策略的选择、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学习过程的设计等。

2、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高中学是心理发展和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的明显增强,高中新课程的模块、主题的课程结构,使得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组织教学内容,运用问题设计策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围绕“问题”凸显出来。

(1)课程内容问题化,教师要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

问题对于高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意义的构建、知识的创生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着特殊的作用。课程内容问题化,实际上是将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课程内容问题化的关键是真正挑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形成“认知冲突”,使处于“问题情境”中的高中学生有强烈的追本求源的欲望,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建构知识。

(2)尽量把高中学生带入“真实”的问题情境中。

探究源于生活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对于学生来讲,学习活动就具有了生活的意义与生命价值,高中学生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视野比初中学生更为开阔,他们更为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关注社会层面的问题和自然真实的问题。学生从真实的问题情境进入学科内容的学习,对于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建构学科学习内容的意义是十分有益的。此外,这还有助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3)探究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开始。

教师提供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就具有了促进学生思考的基础。然后,就要将问题外化,展开解决问题的新课学习过程。那么,由谁来展开问题?展开谁的问题?用什么方式展开问题?由于设计思路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或教学模式不同,教师的教学活动会出现不同的情形。此环节的教学活动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教师会提出自己准备好的具有激疑作用的问题,并沿着该问题展开学习活动。一种是教师引导让若干学生找出预测的、主题的问题,该问题也是教师备课时筛选出的关键问题、核心问题,然后带领学生探讨解决问题。

一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处于自己发现问题的状态并且都把问题外化,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起点上都进入积极参与的状态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明确问题症结,提出自己的猜想,使问题的解决与发展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摆脱被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种展开方式都有其使用价值,并无优劣之分。

3、突出自主、合作、探究,实现有效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的整合。

(1)认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的交融性。

在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均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有学者指出>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协作、分享精神。三种价值取向互相并行而又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2)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搭配。

教师要充分利用三学习方式的优势,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寻求合理的学习搭配方式。如何搭配要靠教师的具体设计。

(3)在高中教学中实现有效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的整合。

实现高中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选择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整合多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包括接受性学习方式与讲授式教学方法。有效利用各种方式的合理成分。

(4)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策略性、方法性知识。

教师要注意将学科知识的学习以及方法性的知识、策略性知识的掌握放到探究过程中,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问题的发现中,体验“方法”与“策略”的重要性,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运用”,帮助学生掌握方法性、策略性知识,构筑智慧的基石。教师还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将学习的方法、策略性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运用,这既是对学生学习方法掌握水平的检验,也会使学生在使用中有新的发现,使方法的习得与熟练掌握融合在不断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4、拓展高中学生的知识领域和思维空间。

(1)解决问题、学习知识,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

问题的解决,并不仅仅是为了得到结论,而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全方位落实三维目标。因而,通过教学主题的学习,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身边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发现存在的问题,产生新的学习动力;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知识的海洋,靠知识的学习解决更多顾虑,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形成更多的方法技巧,培植自己的智慧;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无限发展的空间,形成善于扑捉发展中的问题的能力;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人类可持续发展中可能遇到的波折,靠自己的智慧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对于高中学生来讲,基础知识、学科主干知识、核心知识的掌握是必要的。

问题是怎样设计复习学习活动,使学生将知识、方法、能力、情感态度结合起来,在迁移、运用中巩固、深化、发展对学科知识的认识,最终使学生获得可以迁移、运用的知识。

5、关注学生差异,面向学生的学习需要。

(1)教师应热爱、关心、信任每一个学生,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

在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水平、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习需要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目标,确定对全班学生或个别学生适切的学习进步的期望。

(2)教师应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面向学生的学习需要设计教学。

在大多数时间里,将全班、小组、个别教学组合,通过安排合理的学习方式,来保证大多数学生的有效学习,同时,注意创设多种的学习途径满足各类学生的发展需求。

(3)在选修模块的学习指导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了解学生选修的动机、知识背景、学习发展倾向;教学活动中注意学生在年龄、知识深度和广度、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还要有异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以保证学生整体学习质量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如何理解和实施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

1、有关“对知识目标的评价”

高一政治评课记录稿

高一政治评课记录稿 徐瑕:因为3月26日胃出血住院,本组老师在章川老师的组织下顺利完成初三高一的研讨课,请听课老师对这两节课进行点评。 刘承理:章川老师这节课条理清晰,紧扣中考,有时事讲评,从中导入新课,设置了综合探究活动,互动性强。 周婷:我谈谈章川老师这节课的感受: 1.选材新颖。从材料的选择上来看,并不局限在书本上,可见老师眼光的独到性和思想的先进性。我想作为政治老师自身应该眼观四方,心骛八极,要多读书,多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捕捉身边的信息,再把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我们的学生。 2.课堂组织收放自如。这节课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在其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抛出讨论的话题,让学生思考,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再进行概括性的总结。课堂时间的安排也很紧凑,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值得肯定的是,老师在总结中并未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这一点也体现了教师引导者的地位。 3.思想火花的碰撞。教师本身是一位有思想的老师,善于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与认识,而学生之间的见解与所选教材中的观点相互交流碰撞,教师并不要求要形成一个统一的结论,目的即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这种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具有一定得启发作用。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逐步形成的时期,教师的有意培养定会在学生思想形成的道路上起到好的作用。 吴利华:潘捷老师这节课对教学内容处理有创造性,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容量较大,注重启发和指导,思维点拨到位,关注学生思维活动。. 章川:课件设计条理清楚,容量大,多媒体图片丰富,突出当地特色,有师生互动。

刘承理:这节课素材多,教材熟,重点不够突出,感觉较散。 周婷:潘老师在这节课中注重过程性,突出生成性。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讨、思考问题,然后实现问题的解决。在教 学过程中通过情境导入,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去 思考、探究、感悟,而不是先出结论,简单生硬地要求学生记忆、 表达。并且在这节课中比较注重开放性。给学生能力发展提供了一 个更开阔的空间和视野。把一些社会现象、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去 认识、思考、分析、总结、解决,实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特点。不 仅是问题内容的开放,而且实现了问题解答的途径是开放的,具有 探索性。 执教者:刘承理高二(7)班《公司的经营》复习2016年5月17 日第五节 徐瑕:刘承理老师的这节《艺术班高考一轮复习》研讨课,探究的重点有两个:一是如何夯实基础知识,二是通过课堂练习落实。 刘老师这节课的亮点之一:坚持在艺术班进行五分钟时事讲评,直 接导入复习的重点公司的经营与发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亮点之二:关注艺术班学生的实际,基 础较差,通过讲练结合的方法,落实基础知识突出主干,形成企业 与劳动者这一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多媒体设计合理,教师引导得法,值得艺术班的老师授课借鉴。 建议下节课应当选择近两年的高考题训练,提高实战能力。 吴利华:刘承理老师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合理,准备充分,突出难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后练习情况较好。 3、学生当堂记忆考点知识,教师巡回指导检查,教学实效性很强,一般的复习课仅仅让学生自己背书,“放羊式”教学效果很差,学生心不在焉,而教师巡回抽查学生掌握情况,则大大激励了学生 主动去学习,充分利用好每一节课。 4、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 本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授之以鱼,而是要授之以渔,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020年整理)语文新课标解读.doc

《XXXX版语文新课标》解读 崔峦理事长在报告中讲了四个“坚持”、四个“强调”并对所有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改进语文教学的六点建议,现整理如下: 一、四个坚持 1、坚持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面: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各个方面。 语文素养:核心是语文能力,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道德、思维方法、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融合。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 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善于利用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点(六书: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汉字一字一形,数量多,多音多义字多,形近字多,汉字教学要注意辨析。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核心:鼓励自主,每个学生都要动起来,不否定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 克服“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树立教师“服务”意识,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学习。 鼓励自由阅读,激励自由表达,适当开展合作探究的形式,确立有价值的内容、问题,有明确的任务,有具体的指导,人人有事做,人人动起来。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核心:三级课程管理。实施好中央课程;开发好地方课程;建设好校本课程。 语文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 2、坚持“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构建语文的目标体系。

3、坚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质疑,允许出现“杂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4、坚持推进“儿童阅读”。 学习语文正如吕叔湘说的:“三分课内”、"七分课外”,激发阅读兴趣,加强阅读的指导、交流、展示。 王崧舟所在的学校大力开展学生读书活动,组织对学生阅读进行“考级”,小学生小学六年下来阅读量高达1000万字。(新课标要求课外阅读量为145万字) 二、四个“强调” 1.更加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运用”一词在课程标准中共出现了三十三次。如拼音、识字教学注重实用结合;阅读教学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等,强调运用能力的培养。 要重视理解,学是为了用。培养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落脚点在于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1)为学好其它课程打下基础。(2)为培养良好个性打下基础。(3)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2.更加强调识字写字的重要性。 阐明了识字写字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性,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1)识字写字的教学在课标后附录中,收录了300个基本字表,17个常见部首。300字多数是独体字,是出现频率高的字,无论哪个版本的教材,都要先学这300个字。这300个基本字可覆盖阅读的60%以上。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表一:2500个常用字,表二1000个次常用字;3500个字是义务教育阶段识字要求,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会写2500个。 (3)小学每天语文课安排10分钟练字,指导孩子写字。要随堂练习,天天练。低年级可指导在田字格中写,高年级可设“小练笔”,在10分钟内,增强练字意识。毛笔字每周一节,日常书写中增加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关注作文书写质量,将作文书写当做练字的过程。 第一学段: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偏旁部首,按笔顺规则写字。

2011版新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刘美林8.29 一、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 1、是《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摘要 (四)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声现象复习课评课稿

初三英语复习课评课稿--曹雄 这学期,我们听了两堂初三英语复习课,其中徐秋妍老师上的一堂复习课让我印象深刻。 徐老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提高课堂效益,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等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 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主动地发言、质疑。在本节课中教师既有讲解,又有思维方法的引导和解题技巧的归纳,既有评学生的解题中的不足,也评学生答题中的闪光点,既有总体性评价也有个性化评价,即有老师的“讲”,也有学生的“讲”,充分体现了老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 体性,教师与学生进行了真实而有效的互动,关注个性差异,体现人文关怀。徐老师的教学设计不仅把语法讲解与语篇练习进行了有机结合,而且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大胆创新。 从徐老师的尽心设计的环节看: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和标题猜测生词的含义;指导指导学 生对全文快速阅读,了解文章的大意,强调了语篇的重要性。有效设计了课堂练习,它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及时运用预先设计的练习题,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进行大容量、快节奏训练,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已有的知识,并鼓励学生巧用关联词,增加书面表达的色彩和观赏性,从而在中考作文中获得高分。 复习是知识的再现、巩固与提高。复习课教学的主要功能是 查漏补缺,巩固提高。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概括,揭示有关规律;帮助掌握一定的的方法和技巧;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力求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运用中突破,理解中记忆,使每个学生通过复习课的教学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提高。篇二:《声现象》复习说课稿 确定合适的复习目标 一、第一章《声现象》组内决定由我上复习课。接到任务以后: 1首先按自己的思路给出基本复习思路。然而觉得没有什么新意。原因是:声现象内容 简单,学生不太重视,提不起学生的复习的激情。 2于是,请教毛老师,毛老师说:前一年卓老师上这节课,卓老师几乎什么都没讲,学 生都会。是呀,声现象在中考中只占2-3分的题,确实内容非常简单。 (转载于:声现象复习课评课稿) 3上网查阅大量资料(10个课件,12个学案)。没有哪一个资料是我特别看重的。 二、于是我迷惑了,我不知该怎么复习这第一节课了. 1.内容简单,我如何让学生非常有兴趣的复习好这一章呢? 2.作为复习课,我该给学生强调些什么呢? 三、确定合适的复习目标 1.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作为第一轮复习,一定要抓住课本。将课本吃透,才是目的。 2、夯实与声相关的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研究。培养归纳、分析、总结的思维能力。 四、具体操作方法 1.将学案发给学生提前做。学生发现:内容感觉很熟悉,但是好像又忘了。从而告诉学生一定要将课本带来,第一轮复习要紧扣课本,熟练掌握基本的知识点。 2、探究性实验贯穿初中物理的始终,既然声现象内容简单,所以可以将探究性实验能力的的培养作为复习本章的重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内容融入题中,是学生觉得复习有兴趣。 五、上课 组内全体老师听课 六、评课 张校长,黄组长,于组长等老师都做了点评。 七、反思 自我感觉良好,点评也很亲切。 所以确定“合适的复习目标”是“上好复习课的关键”。 声现象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高中优秀评课稿

高中数学评课稿(转载) 数学课堂教法如何结合现代教育教法理论、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法,提高教法效益呢?这是每个老师在今天的课改面前都有的困惑.那么我们应如何从困惑面前走出来呢?我有幸在苏州第六中学听了高丽老师的一堂课《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整节课的学习我发现高老师准备得比较充分,清楚知道学生应该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学会什么.她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有效地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高老师是让学生“体会知识”,而不是“教学生知识”,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高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语言、表情亲切,面部表情丰富,声音抑扬顿挫,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情绪控制较好,能较好地组织教学,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能较好地起到示范的作用.总的来说高老师的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 我一直都有这种教法观念:让“学生学会求知”比让学生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在教法过程中我们要从人的固有特性出发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数学教法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老师对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比较重视,但对有些细节方面没有能够阐述清楚.在从几何特征过渡到数量特征时,也让学生去探索总结,但对于为什么要作垂直,没能告诉学生其中的道理,这样学生可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理解数学的本质. 高老师开始的时候都是叫学生个人来回答完成,后面几个问题干脆让学生一起来回答,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不能让学生感觉到这是“我的参考答案”,感觉不到同学、老师那肯定的眼光,长此以往课堂的气氛会低迷,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懒惰.因为学生思考的参考答案可能会得不到肯定,学生思考也没用.渐渐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削弱,与我们老师的初衷、教改的意图相违背. 我觉得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创造”,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过程. 由于数学学科抽象、严谨的特点和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要求比其他学科高,数学教材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理解力、思维力和想像力.数学教师更多的责任恰恰就在于他应当通过自己的“创造”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帮助每一个学生最终相对独立地去完成建构活动.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创造”,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感染力量.由于数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我们的数学教师就应通过自己的示范使学生体会到这样工作和学习的内在乐趣.一个好的数学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对美的追求.如,教师阐述所授内容时,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哲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唤起学生强烈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创造”,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的对象具有主体性,他们是活生生的人,在教学中不是被动地接受“塑造”,而是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塑造”自我的过程.一堂好课须由师生双方共同创造,教学艺术的出发点便是师生在教学中的交流与合作.教学的成功与否,主要看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水平,以及师生关系是否融洽,能不能心领神会地默契配合与协作,能否做到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 《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对周建峰老师这堂课用“四个体”概括: 一.例子近体 周老师在上课时,不拘泥于书本上仅有的例子,“不走寻常路”,(笑声)而是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选取来源于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符合“近体原则”。学生感到很亲切,从而调动了学习的兴趣。这样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也达到了学以致用之目的。 二.语言得体 在整节课中,周老师时而激情高昂,时而语调舒缓,不把语调停在一个节奏上,不使学生产生疲倦。尤其是插入几句幽默的话语,比如:“给点掌声”,(掌声)“你的团队认可你的曲线才好算”,“这个最不好玩了”,“不仅看到眼前还能看到未来”,“澳大利亚的兔子”等。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就是最重要得交际工具,就是人类文化得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得统一就是语文课程得基本特点。"这里得“工具”就是一种比喻得说法。“工具生”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得课程得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得文化功能与课程所具有得人文学科得特点。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加强工具性,这两种想法都就是不妥当得,工具性与人文性得高度统一就是语文课程应该争 取得目标,也就是完全可以实现得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得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就是学生学好其她课程得基础,也就是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得基础。语文课程得多重功能与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得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得基本理念? ( 一)全面提高学生得语文素养 学生应具备得基本语文素养得内涵就是丰富得,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表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这里体现了工具生与人文性相统一得思想,包含了扎实得基本功得培养与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开发。??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就是语文能力与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得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得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得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得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得能力,一句话,语文综合素 ?(二)正确把养就是适应生活需要得、整合得、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得语文素养、? 握语文教育得特点??关于语文教育得特点,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得人文内涵。 ?将语文课程与自然科学类得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瞧到,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得、带有个人情感与主观色彩得内容、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生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得情感、体验与有独特创新得理解。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得实践性??语文就是实践性很强得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得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得主要途径也应就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 ?语文就是母语教育课程,知识得系统与完整。??3、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 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得语言心理机制为基础,具有对本国本民族文化背景熟 悉得有利条件,有丰富得学习资源,有大量得实践机会,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 触语文材料,在大量得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得规律。 4、汉语言文字得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得影响 汉字就是平面型方块文字,就是形音义得综合体;汉字得形音义之间本来都存在一定

体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体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1 理念的改变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时,更多地只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来设计和安排教学,教学过程以“教”为中心进行教学安排,这一切都只是围绕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让我们已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技能发展,不仅需要教师自身提高专业水平,尤其需要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开展有效的实验与科学研究,要求我们要具有具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转变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观念。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口号,其实也就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新理念:3.1.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课程是所有学校课程中唯一与生命延续息息相关的课程,因此理应为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合格、健全的国民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学校教育课程中都不可能缺少体育课程,这是因为体育课程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方面所起到作用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例如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课程标准认为:“体育可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以达到中国传统五育并重的教育宗旨。”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融合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关注学生健康的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无论学生选择何种运动项目进行学习锻炼,都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 3.1.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而运动兴趣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又特别重要,因此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有兴趣,并使体育活动成为学生自己的内部需要,他们才会自觉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因此,体育课程应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位置,学生有了运动的兴趣才会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也才会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1.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体育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意味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和情感体验,重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但并不排斥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指导作用,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需要进行示范和讲解,但并不是要过分强调教师自己的指导作用,也不要花费过多的时间进行示范和讲解,应该留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释放情绪和体验愉快,并获得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3.1.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课程是为所有学生所设置的一门课程,体育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因此,体育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都能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和进步。许多国家或地区,特别强调这一问题,例如美国加里福利州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种种差异,为所有学生规划学习进程,并有利于所有学生的发展,让所有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乐趣。” 要以新的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工作,我们必须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所关注的是学生如何通过身体活动去实现健康目标;实际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康教育强调的是在学好体育基本技能与发展身体过程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今后我国中小学的体育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堂的行为表现,更要重视学生在课外坚持锻炼身体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3.2 教案的改变 3.2.1教案的格式

高三政治复习课教学反思

高三政治复习课教学反思 高三政治复习教学反思 近日,我上了一节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公开,后,同事们对堂进行了中肯的点评,于我而言颇有收获,感触甚多。期间,大家讨论得最热烈的一个话题便是,高三复习到底该怎么上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堂复习效率,以更好地达到复习目标呢?很多跟学生一同备战在高考一线老师都有这样的体验,那就是高三的一年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也学得很痛苦。于是如何让复习堂更加有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堂时间里尽可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吸收最多的知识,减轻学生复习过程中的麻木和疲惫感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并非每个教师(包括我自己在内)都对此进行过深刻的思考,更何况,如何提高高三复习的效率问题本就是一个与时代同行的话题,这就更需要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思考,适时摒弃一些传统过时的复习模式,更多关注学生,关注堂。 经过多番的交流、学习与思考,并结合本校高三学生的特征与教学实际,关于如何提高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的堂效率,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以往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在我

的堂上或多或少也存在) 1、堂满堂灌输,忽视学生。教师自己既要梳理知识,又要对知识进行查缺补漏,还要联系时政热点,整堂信息量很大,几乎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很被动地接受,堂上没有安排学生消化的时间,更没有安排相关知识解题能力的训练,把知识消化都留在外,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堂上感到疲惫,后苦不堪言,复习负担很重。 2、教学重点不突出、效率低下。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不熟悉,不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欠缺什么、有哪些薄弱环节,一味按照自己的思路和设计进行教学,对学生缺少关注;甚至有些堂知识重点不突出,复习内容干瘪,不生动,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缺乏政治学科学习的兴趣,使得教学效率低下。 3、缺乏能力培养。在一轮复习中侧重于讲知识点,忽视对学生进行各类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更没有注意规范学生答题,这样即便学生对知识很熟悉、很理解,但面对题目仍然不会做或不能很好很快的完成。

思品课的评课稿(共11篇)

篇一:初中思想品德课评课稿 初中思想品德课评课稿 朝阳中学林燕 2011年10月25日上午,朝阳中学到新江中学就行支教活动。我听了一节九年级思想 品德课《中华文化》(田锦蓉老师),听了之后我受益匪浅,觉得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下面我着重谈谈对这节课的看法。 一、评教学目标: 田老师能充分理解教材,把握教材,课中能紧紧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去 选取材料和开展活动。如活动“中华文化的表现形式”、“分析中华传统美德”的设计都体现这 一点。 二、评教学重、难点: 田老师借助新教材提供的平台,根据初中生好奇善动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有条理、轻松 愉快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了重难点,基本达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 三、评教学方法: 田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学中将讨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 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融为一体,通过观看图例、情景分析等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拓展了知识,扩大了知识容量,使学生在一节课中掌握或接触了更多的知识。 四、评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中,田老师创设情境,通过复习八年级上册《多元的文化地球村》引出主题,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兼顾了复习与新课的关系。 2.田老师在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这方面做的比较好。她 能围绕学习目标,出示了精心设计的六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教材,学生的阅读要图文结合,边读边思,读不懂的地方可以作出标记。 3,田老师能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内基础知识与课外热点相融相通,坚持理论联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真正让学生走向社会,把时事请进课堂。使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展开有效的学习,通过对生活的感受和体悟,激发学生 关注社会现实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很轻松的理解了中华文化的影响。例如用热点“玉树地震”揭示中华传统美德课题,引发起学生的共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田老师因势利导、引入新课的学习,为后面的活动做好了铺垫。 以上是我认为田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所呈现给我们的闪光点,更是值得我们所有教师学习 的地方。下面就不足之处提几点本人的粗浅认识: 1.个人认为导入新课部分如果能紧凑些就更好了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此次高中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变化都很大。如何用好高中语文新大纲,特别是新教材,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迫切课题。下面,我结合个人的学习体会,提出五点建议,仅供使用的老师们参考。 一、更新语文教育观念,整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在语文教育理念上变化很大。这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语文教育观。我认为至少要树立下列的语文教育观: 1、“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 新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既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我认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并重的,不应该片面强调某一方面,更不能否定任何一方。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语文学科任务的认识存在一些偏颇,如过分强调工具性,热衷于大量的字、词、句、篇的机械、重复的“基本训练”,使学生陷于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这是错误的。但是,绝不能据此就彻底否定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 我认为高中语文教育在传授适当的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一定要切记: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使用功能,也有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 2、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去走过不少弯路,如:有时侧重思想政治教育,忽略语文能力培养和语文知识传授;有时又干脆不提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学教育,这些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新大纲根据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了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是非常及时的,也是很有针对性的。我们认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更要提高思想水平,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文化素养,培育审美观念,锻炼心理意志,扩大知识视野等。新教材的教学中一定要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与民族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着民族文化的精粹。语言和思想、感情,是同时发生的,它不仅仅是载体,实质上它就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我们教学生学习语文,也就是同时在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用中华优秀文化的乳汁哺育着学生的成长,提高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中华民族的母语中流淌着中华的文化,血浓于水,是它,联结着中华民族儿女的每一颗心,它是民族凝聚力的纽带,是民族文化之根。 3、语文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文字型教育,乃至二十世纪初,则出现了第一次重大转变,即从文字型教育转变为“文字——语言”型教育;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出现了第二次重大转变,即从“文字——语言”型教育转变为“语言——思维”型教育。有人预测二十世纪末与二十一世纪初,我国语文教育将出现第三次重大转变,即从“语言——思维”型教育转变为“语言——人的发展”型教育 .我们认为语文教育要发展学生健康个性,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是时代对语文教

初中思想政治听课记录及评课1

初中思想政治听课记录及评课 时间:XXXX年X月X日 地点:XXX 讲课人:XXX 班级:X年级(X)班 听课记录: 一、复习 教师复习上一单元知识(青春期要注意事项) 二、导入新课 1、看待问题的方法: (1)全面的看问题:包括二分法、正反、内外 (2)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教师举例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不使用一次性卫生筷子、用塑料袋等。(优点)三、进行新课 (课题)日新又新我常新 一、自我新认识 1、学生默读课文(看完后举手,好方法) 2、教师提问:用看问题的两种方法评价一下优点、缺点。 学生:优点爱劳动、干家务活等,缺点市学习不好, 教师:学习不好不能说是缺点,可能是你的方法不对,要挖掘自己的潜能(优点:随时鼓励学生提高学习自信心)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作点评,并鼓励女生发言,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 3、回到课本第46页小故事并分析: 教师:我看她不是美女而是“霉女”(幽默的语言,全班同学哈哈大笑)从而引出衡量“美”的标准:内在美和外在美,并举例自己认为央视十套《百家讲坛》中的美女,大家可以猜猜是谁? 学生:于丹, 教师:她就是我心目中的美女,她外在虽然不是特别美,但内在、言谈学识等却非常美。(优点:举了一个内在美和外在美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让学生从理性上懂得了这个问题) 教师提问: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自己上初中后的变化(行为习惯等) 学生:爱帮助人、学习认真、不断进步等 (在学生回答问题说自己的优点的时候,其他同学嘲笑并发出“嘁”的声音,教师幽默的说,你们在发出这样的声音,我就说“吧”了,这样婉转的指出了学生的错误,并使课堂气氛活跃,非常好) 点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即使在其他同学嘲笑的情况下也不怕,通过这一点可以看出平时的课堂气氛一定更活跃。 二、认识自我的途径 4、教师点名认识自己的方法,并通过课本故事逐个分析 (1)、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 (2)、通过他人了解自己

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

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 解读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解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充分肯定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性质认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这一表述,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即不能单纯强调二者中的某一方面,应在二者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新的课程标准的一大突破和进步。 其基本内涵是:语文课程必须遵照语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掌握语言这一重要的工具;语文课程同时还要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课程文本形成互动,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构筑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 【案例】汉语拼音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一年级新生对语文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是从汉语拼音开始的。因此,在教汉语拼音的过程中,我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灌输团结友爱的人文精神。 识记过程中培养爱心。学习汉语拼音的过程是比较单调枯燥的,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我启发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识记。当学ǖ与j、q、x拼读须去两点时,我问学生用什么好办法来记住时,一个男孩响亮地回答:“j、q、x小淘气,见到ǖ眼就挖去。”说完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挖掉双眼”,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从孩子嘴中很随意说出尤其让人心颤。这可能是孩子从学前教育获取的知识。于是我也说了几句顺口溜:“小ǖ有礼貌,见到 j、q、x,摘掉小帽,小鱼多可爱呀,挖掉双眼不就死了吗?”“我养了两条金鱼,我可爱它们了。”“是啊,是啊,我还给它们喂食呢!” 孩子们七嘴八舌讨论起来,发言的孩子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说:“我听别人说的。”我笑着说:“相信每一个同学都非常喜爱小动物,都爱和它们交朋友的。”同学们使劲点点头。突破难点时凸现团结精神。整体认读音节较难理解,我利用动画课件编了一个小故事:“大y是个热心肠的人,谁有困难就去帮助谁。瞧,小i在家发愁,他自已不能单独出门,大y来了,他们在一起组成了yi,就高兴地出门了。同学们,你们也要向大y学习,要帮助有困难的人,好不好?”“好。”学生齐声答道。 随后,学生们头顶标有字母的小帽,开始自编自演。瞧,编的小故事多精彩:“w、u一开始挺骄傲,谁也瞧不起对方,可他们什么事也干不成。后来他们手拉手成了好朋友,就高兴地跳起舞来……”“小u一开始爱吐口香糖,大y来帮助,小u 就讲卫生了,不再随地吐泡泡了。” 寓教于乐,学生不仅牢固掌握了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团结友爱的意识。指导书写中渗透谦让精神。学生刚学写字,在四线格中的字母往往是“顶天立地”。我通过示范比较,强调说:“同学们,字为什么不能占满格呢?因为写字就如做人,在上要懂得尊敬老人,在下要懂得爱护小弟弟小妹妹。左右为什么要有空呢?”我伸出双臂,大摇大摆走向教室门,问:“老师这样走好不好?”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答道“不好!”“别人就不好出门了!”“对了。和朋友们在一起,要为别人多想一想。”我注意到那些横跨书桌的小胳膊悄悄地收回了。

最新新课程标准解读方案

《新课程标准》解读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校教师的数学学科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科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根据数学学科的解读要求,特制定此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变传统的教材分析为具有科研意义的课标解读,探索一种高效的课标解读流程和一套评价考核课标解读工作的办法,形成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教学标准,从而增强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建立领导小组 课标解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具体要求 1、各学科小组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按照学校课标解读共组实施方案制定出各学科课标解读工作计划。并针对课标解读任务作出详细分工。 2、各学科要针对课标解读共组开展研讨,大力借鉴外校在课标解读工作方面的成熟经验。 3、各位教师要求人人参与,依托教材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最终目的开展解读。对于工作不积极,承担任务不按时完成的不予评优表先。 4、各小组在开展课标解读工作方面的过程性资料要及时上交学校教导处。 四、解读流程 (1)课标解读的流程包括三个环节: 个体研读——同伴互助——实践反思。 (一)个体研读 在个体研读前,教研组内先进行内容标准的整体梳理,事先让每一位教师有一个宏观的视野。然后进行分工,可以按照教学内容的单元分配,根据教师个体的实际情况和自身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读。 (二)同伴互助 在自主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我们要根据解读的内容在学科小组内相互交流,共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要多提供经验和策略建议,思维敏捷的年轻教师要多提出具有新意的办法和点子,这样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力争做到让组内教师“带着 问题和思考来,带着收获经验和建议离开”。 (三)实践反思

【范文】高一政治《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评课稿

高一政治《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评 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就整本教材来说,“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课是《哲学常识》第二课第二节的内容,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是唯物辨证法第二个总特征发展观点的方法论。掌握他,才能系统掌握发展的观点。 就本章内容来说,对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认识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教学目标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学目标是多元的。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识记目标: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认识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用创新精神看待我国我国社会,坚持与时俱进,树立改革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是学习第二节内容的落脚点,也是学生能不能和会不会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基本前提。

2.教学难点: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第一,学生缺少历史对比,很难体会各方面创新。需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第二,学生能不能把创新思想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难度极大。 四、教法 讨论归纳法:构建主义教育观强调: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教育家奥苏伯尔说过,“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是教学的最高原则。”根据目前学生在在如何用发展观点看问题上的困惑,主要采用讨论归纳法。把教学内容变成一个个或一组组问题,不断创设最佳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在讨论中启智,在互动中升华. 五、学法 采用探究—发现—合作学习模式,创设情景指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依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促进学习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体验到面临实际问题。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六、教学过程 情景设置,疑问导入(2—3分钟) 教师:你知道织布机和计算机有什么相同之处吗?它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超乎你的想象。摆在写字台上的台式机,塞在口袋里的掌上电脑,挂在腰上的移动电话,乃至你家中的很多家用电器,都是1804年诞生的一台织布机的后代。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关于去青岛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精讲解读高效课堂 教学引领研讨活动”的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教师: 本次活动是由国家教育培训中心组织的,聘请北京市各个学校相关特级教师组成培训团到全国各地讲学。参加与会人员有山东省各个市县教师和兴安盟各旗县教师,此次讲座的教师,都是人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培训团专家。一、二年级是乔亚孟老师主讲的,乔老师是北京市宣武区教育学院小学语文教研员(主要讲新旧课标区别与联系)。三年级:张红教师主讲的,张老师是北京市小学语文教师(主要是作文教学有独特方法)。四、五年级:陈延军老师是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专家。(主要讲国际教育方面内容美国教育注重尊重教育、日本个性化教育和生命教育)。六年级:武琼老师是教育部新课程标准语文教材审查委员、北京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主要讲如何把握课程标准来进行教学实践)以上四位教师都是北京市特级教师。会期2天,27日报到28、29日两天学习,学习地点在青岛市航天疗养院。下面我就把这次学习主要部分汇报一下: 一、2011版课程标准颁布的背景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国家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国家教育部决定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从小学一年级

开始。2011年版的制定实在实验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本版主要是占在国际上、国情上、实际上角度来修订的,来进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减轻学生负担、回应社会关切热点、焦点问题背景下出台的。 二、 2011版的出台主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学科教学中渗透。 2、关注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继续推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3、切实落实2011版课程标准中减负的要求。 三、2011版课程标准相比于原有实验稿课程标准,充实与调整的主要内容有如下五点: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学科的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依据我国的国情,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依据语文学科的特性,突出人文熏陶。需要注意的是,此两者必须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而不是离开语言文字,专谈思想政治。我们提倡教学尽可能做到水乳交融、紧密结合。 2、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年前启动本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新修订课标增加的内容,目的是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3、集中指向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 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

新课程标准解读方案

新课程标准解读方案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新课程标准》解读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校教师的数学学科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科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根据数学学科的解读要求,特制定此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变传统的教材分析为具有科研意义的课标解读,探索一种高效的课标解读流程和一套评价考核课标解读工作的办法,形成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教学标准,从而增强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建立领导小组 课标解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具体要求 1、各学科小组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按照学校课标解读共组实施方案制定出各学科课标解读工作计划。并针对课标解读任务作出详细分工。 2、各学科要针对课标解读共组开展研讨,大力借鉴外校在课标解读工作方面的成熟经验。

3、各位教师要求人人参与,依托教材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最终目的开展解读。对于工作不积极,承担任务不按时完成的不予评优表先。 4、各小组在开展课标解读工作方面的过程性资料要及时上交学校教导处。 四、解读流程 (1)课标解读的流程包括三个环节: 个体研读——同伴互助——实践反思。 (一)个体研读 在个体研读前,教研组内先进行内容标准的整体梳理,事先让每一位教师有一个宏观的视野。然后进行分工,可以按照教学内容的单元分配,根据教师个体的实际情况和自身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读。 (二)同伴互助 在自主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我们要根据解读的内容在学科小组内相互交流,共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要多提供经验和策略建议,思维敏捷的年轻教师要多提出具有新意的办法和点子,这样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力争做到让组内教师“带着 问题和思考来,带着收获经验和建议离开”。 (三)实践反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