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修园医学实在易学术特点探析

陈修园医学实在易学术特点探析

《医学实在易》学术特点探析

林慧光

(福建中医学院,福建福州350003)

摘要:陈修园《医学实在易》的特点是由博返约,从浅入深,对疾病分类简明扼要,系统辨证施治,理法方药师古而不泥古,探其源通其变,论证阐发微奥,切指实在之处。

关键词:医学实在易;陈修园;学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R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27(2003)02-0037-03

收稿日期:2003-01-05

作者简介:林慧光(1957-),女,副教授。

《医学实在易》为清代医学家陈修园所作,是一本综合性医书[1]。从理论到临床均有论述。该书

理法方药均叙以简要概念,议论精当,内容丰富,切合临床,引导后学知其易学而进一步研究其难,则易者不易,而难者不难,故名之曰《医学实在易》,问世以后对医林产生很大影响,被誉为医学门径书之一。兹掇其要,探讨如后。1 奠定理论基础 引导入门

《医学实在易》全书共八卷,卷一为中医基础理论,陈修园本《黄帝内经》之要旨,详述“脏腑易知”、“经络易知”、“四诊易知”、“运气易知”,为初学者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得此书为先路之导,因而溯委穷源,必有以见其之易,而忘其所以难焉。书中虽多为继承之意,但也不乏画龙点睛,不落前人窠臼之处。如有“十二宫”中引载《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之文时,陈修园按曰:“此为脾胃合一官,恐错简耳”,被称为研究《伤寒论》维护旧论干将的陈修园能提出“错简”之疑,确属可贵,他的方法是以经注经,根据《素问遗篇?刺法论》云:“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得出结论,脾胃各分为一官,“补此方足十二官之数也”,这种崇古而不泥于古,敢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值得学习,在解释“心说”时,陈修园更是匠心独具,他先从心的笔画讲起,总结心功能谓“正以‘心’者‘新’也,神明之官,变化而日新也。心主血脉,血脉日新,新新不停,则为平人,否则病矣”。如此生动形象的讲解,确可引起初学者的兴趣,增加理解记忆之功。在“膀胱说”中解释《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存焉,气化则能出矣”时,陈修园指出

“言其能得气化而津液外出滋润于皮毛也。若水道之专司,则在三焦之腑”。《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陈修园解释为“言其热气布护,使水道下出而为溺也”。最后总结经验曰:“《内经》两‘出’字,一为外出,一为下出,千古罕明其旨,兹特辨之”。如此咬文嚼字,分析类比,画龙点睛,抓住问题,专破初学者畏难之见,引导登堂入室,实为陈修园普及医学教育之特长。

初学中医者,最惧诊脉,早有晋?王叔和之言为证,“心中了了,指下难明”。陈修园精通脉学,在“四诊易知”中以大量笔墨传授《内经》、王叔和、李濒湖、张景岳等名家对脉理的认识。在“持脉秘旨”中感慨道:“脉之为道,最为微渺而难知也。方书论脉愈详,而指下愈乱”。针对这种困扰,陈修园由博返约,化繁为简,举浮、沉、迟,数、细、大、短、长八脉为提纲,而以同类诸脉附之。详细分析了八脉的脉象、脉位、至数,又按八脉定八证,浮为表证,沉为里病,迟为寒病,数为热病,细主诸虚之病,大主诸实之病,短为素禀之衰,长为素禀之盛,此凭脉治病之秘法也。有人认为,如果都象八脉这样简单,则古人所传许多脉象,可以尽弃而不言。陈修园认为“以此八脉为纲,余脉即于八脉中认其兼见之象,亦易易耳,弃之可也,不弃之亦可也”。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学习者入门程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 阐释辨证论治 由浅入深

《医学实在易》对疾病的分类,以表、里、寒、热、虚、实、盛、衰八字为主,先列“伤寒之表证,即以各病之属表者合之,余皆准此,其体例从《金匮要略》仿来。在论述每一种病证时,均进行系统整

37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4月第13卷第2期Journal of F ujian Co llege o f T CM A pril 2003,13(1)

理,首析其病证,定其概念,然后用《内经》或《金匮要略》之说,以澄其源,并择名医论述来析其流,明其生理、病理,再言其治法,所用方药。论证后,用七言律诗概括其理法方药,便于记颂。如腰痛证,先列《内经?刺腰痛篇》“太阳脉浮,令人腰痛”,言外感也,以五积散主之,《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动。肾将惫矣”,言内虚也,以六味地黄丸、桂附八味丸加牛膝、杜仲、淫羊藿、鹿茸、补骨脂主之。腰痛先区别外感、内伤两端,然后内伤再分为肾阴虚,肾阳虚两大类型。再如痛如针刺者为瘀血,以鹿角为末,又以肉桂、牛膝、乳香、没药、元胡、桃仁、红花酒煎送下;痛而重着为湿气,宜肾着汤;痛而游走,或作止不定者为痰积,宜二陈汤加理气化痰之品。除按上述阴虚、阳虚、瘀血、寒湿、痰积等证型辨证施治外,还有验方:凡腰痛诸药罔效者,用白术两许,少佐他药,一服如神。腰痛除辨证内服汤药之外,还可以用外治法,陈修园引载《太平圣惠方》经验:治风冷、寒痹、腰痛,用川草乌3个,生捣为末,少加盐水,摊于纸上,贴痛处即愈。

论证后加诗一首名曰腰痛诗,“腰痛外邪五积宜,内虚六味(汤、八味汤)化裁之,若还瘀血寻鹿角,肾着(病,即用肾着汤)沉沉不转移。”这样寥寥数语就概括了腰痛的常见证型及方药,其文字质朴洗练,畅达优美,歌诀音韵,脍炙人口。陈修园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来阐释古奥艰深的中医学理,为后学启开了方便之门。

3 师古而不泥古 圆机活法

陈修园对古典医籍的钻研,功力深厚,涉猎广泛,于《医学实在易》中可见一斑。是书采集《神农本草经》、《内经》、《难经》、《伤寒论》、《千金方》、《外台秘要》、《圣济总录》、《活人书》等各书精华,及金元明清诸家、时贤著作,结合陈修园个人实践经验,择其纯粹者约千百言于尺幅之中,而又以时俗浅近之语表达,探讨辨证理论。

如论中风,陈修园认为尤在泾一曰开关,二曰固脱,三曰泻大邪,四曰转大气,五曰涤痰涎,六曰除风热,七曰通经隧,八曰灸腧穴的八法之说平易近人,能帮助医者提高疗效,故列“中风歌诀”、“治中风八法歌”,以便习医者记诵理解,然在歌诀之后,陈修园按曰:“尤在泾自定八法,余既存其说,而又不能尽循其意者,谅有泾有知,当亦许余为直友也”。陈修园承其八法而不用其方,在验证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例如“一曰开关,尤氏以搐鼻探吐为开,而余以华佗愈风散追以驷马而为开,驱风至宝丹彻其上下表里而为开也”。这种师古而不泥古,求实效的争鸣精神亦给后学以启迪。

又如论治头痛,陈修园欣赏高士宗之论并转录全文。高士宗对头痛辨证精确,强调“头痛虽有寒、火、风三者之分,尤当观其微剧,察其阴阳”。陈修园一分为二地评价,“高士宗此说,发前人未发,但恨有论无方”。而对高氏所云“阴寒头痛乃阴盛阳虚,所谓阳虚头痛是也,非桂附参芪不能治之”之言不以为然,认为“肤浅之语,不足尚也。余拟白通汤,倍加附子为的剂”。其机理是“盖阳气起于下焦,妙在重用附子之辛热,在下以启之;干姜从中以接之;葱白自上以通之;可以救十中之一”。这种撷取名医精华,探其源通其变,师古不泥,继承发展的精神值得提倡。

4 揭示鉴别要点 指导临床

医之为道,不可谓不难也,作为中医科普大师,陈修园尤其重视讲清概念,专破学者畏难之见。切指微奥之处。如在讲解骨伤科病症时,陈修园认为“历节风,一身之关节疼痛也,新病宜五积散以散邪,久病宜补养气血以胜邪”。在论述痹证时指出“痹者,风、寒、湿三气合成为病,痛中带麻也,然三气之中,以湿为主,宜二陈汤加苍术、白术、防风治之,又可借用历节风治法”。接着分析“鹤膝风者,胫细而膝肿是也,为风、寒、湿三气合痹于膝而成,宜借用痹证、历节风方法”。从概念、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治法等方面对历节风、痹证、鹤膝风三种类似病症作了透彻的分析对比,鉴别诊断之处在于历节风是关节剧痛,痹证是痛中带麻,而鹤膝风虽也有膝关节痛,但以胫细而膝肿为特征,在讲清异同点的基础上,又指出其方治可以互参。阐微析奥,揭示证治规律,指导临床实践。

总之,《医学实在易》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以其由博返约、浅而易知的特点为后人所推崇,正如廖鸿藻序曰:“吾愿读此书者,既不惮斯道之难,而知其易,尤当因其易而进究其难,以无负著书之深意,则精于斯道者,当必大有其人也”,确收如期之效。

参考文献:

[1] 林慧光.陈修园医学全书?医学实在易[M].北京:中国中

医药出版社,1999.533—632.

38福建中医学院学报第13卷

Study on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Yixue Shizaiyi

LIN Hui -guang

(Fujian College of Traditonal Chinese Medicine ,Fuzhou ,Fujian 350003,China )

Abstract :T he characteristics o f Yix ue Shiz aiy i w ritten by Chen x iuyuan is as fo llow s:fro m co mplicate to sim ple,from super ficial to profound,br ief and concise diseases classification,system ic sy ndrom e differentiatio n,follow ing ancient theories but different,ex ploring original but acquainting w ith chang es,study ing and ex plaining profundity,accurately pointing to essence.

Key words :Yix ue Shiz aiy i ;Chen xiuyuan;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小儿体质调理初探

高树彬

(厦门市中医院,福建厦门361001)

关键词:小儿体质;形成;分型;调理

中图分类号:R 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27(2003)02-0039-02

收稿日期:2003-02-05

作者简介:高树彬(1957—),男,主任医师。

体质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医体质学理论对小儿的体质进行体质诊断和体质调理,对于小儿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唐朝大医学家孙思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提出了疾病有“未病,欲病,已病”3个层次,指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他反复告诫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叶天士在辨证施治中十分重视人的体质问题,明确指出“平素体质不可不论”。小儿的体质状况是小儿发病的基础,是疾病发生的内因,因此在小儿未发病前就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偏颇体质的小儿进行体质调理,减少小儿疾病的发生。本文就小儿体质调理有关问题进行探讨,请同道指正。

1 小儿体质的形成

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组成。先天因素主要取决父母,先天所形成的体质是小儿体质的基础,它在后天因素的参与影响和累积下发展变化。

1.1 先天因素 包括父母的素质,父母的血缘,父母育子的年龄,怀孕时养胎护胎状况,怀孕时疾病及用药情况等。

1.2 后天因素 包括年龄因素,饮食因素,锻炼因素,疾病因素及用药情况,长期情绪状况,地理因素等。在对小儿体质调理中,对小儿体质的形成要有充分的了解,不仅要了解小儿体质的共性,更要了解小儿体质的个性;不仅要了解小儿体质的先天因素,更要了解小儿体质的后天因素和小儿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正如吴德汉在《医理辑要》中指出:“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所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伤者,中气必损,须知发病之日,即正气不足之时”。因此,应针对不同小儿的体质偏颇,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个体化调理。

2 小儿体质的分型

小儿体质分型主要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来划分,依据阴阳五行、脏腑、气血津液、体态等理

39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4月第13卷第2期Journal of F ujian Co llege o f T CM A pril 2003,13(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