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际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教育改革对中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语言与文化并重,他们是不可分割的。外语的教学任务要求我们培养高素质,有着深厚文化修养的外语人才,把跨文化知识渗透到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异文化的认同感、包容性、敏感性,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障碍及对策研究,其中包括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理论;语言与文化及其关系;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的概念。通过对吉林省梨树市第一中学的75名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问卷,并对老师和学生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关于跨文化障碍方面的误区。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笔者提出了培养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机教学从策略。

第一,培养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目标包括:语言能力目标、思维能力目标、行为能力目标和社会性发展能力目标。

第二,培养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策略:优化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手段、坚实以母语为基础比较文化差异、渗透跨文化知识和丰能够富第二课堂、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跨文化障碍;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increasing and to the personel training requirements are aslo increasing.The N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puts forward a new demand to the Eglish in middle https://www.doczj.com/doc/3e4285975.html,uguage and culture are very important,they are not split.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ask requires u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deep cultural accomplishment people.Penetrate the intercultural knowledge into the foreigh language teaching.Make students have a good knowledge, inclusiveness,sensitivity when they are facing different cultures.And enhance student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It’s very important to cultivate students’commnication in middle school.

This paper mainly disscuss the strategic reaserch on the intercultural barriers in middle school Eglish teaching,including theories abou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uguage and culture,the conception abou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wareness and competence.Writer conducted questionaires which was given to75students from No.1 Middle School Lishu City,Jilin Provinc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problems of current students’intercultural learning and teachers’intercultural teaching,and make analysis on them.Introduce some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intercultural barriers.

According to the questionaire analysis,writer proposed the objective to highlight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some strategies in Eglish teaching.

First,foste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bjectives include:the goal of language skills,thinking skill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apacity.

Second,foste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eaching strategies:optimizing methods and mea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constructing a good intercultural teaching environment,insisting on the foundation of mother tongue and make comparison on different cultures,and penetrating intercultural knowledge and enrich Extracurriculum Teaching,multi-channel student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intercultural awareness;intercultural barriers;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Eglish teaching

目录

声明.................................................................................................................................错误!未定义书签。摘要....................................................................................................................................................................I Abstract.............................................................................................................................................................II 引言.. (1)

一.语言与文化 (2)

(一)文化的定义 (2)

(二)语言的定义 (3)

(三)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4)

二.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6)

(一)跨文化交际 (6)

(二)跨文化交际意识 (7)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 (8)

三、调查报告研究 (9)

(一)当前中学生在学习外语文化时存在的问题 (9)

(二)跨文化障碍的研究与分析 (10)

1.认识上的误区 (11)

2.刻板印象 (11)

3.民族中心主义 (12)

(三)中学英语教师在跨文化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13)

1.对跨文化知识和英语教学的认识不够明确 (13)

2.对目的语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缺少基本的了解 (13)

3.对待和接纳英语文化现象的态度有失轻重 (14)

4.缺少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能力的方法和手段 (14)

(四)中学外语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途径 (15)

1.增强对跨文化知识的积累,积极地推介英语国家的社会基本规范知识 (15)

2.对文化良好的心态和客观的态度 (15)

3.教学相长,共同努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6)

四、培养中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具体目标 (16)

(一)语言能力目标 (16)

(二)思维能力目标 (17)

(三)行为能力目标 (18)

(四)社会性发展能力目标 (18)

五、培养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策略 (19)

(一)优化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手段 (19)

1.创新教材建设改革,突出跨文化交际内涵 (19)

2.创新课堂设计,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19)

3.创新改革评估体系,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多元评价 (19)

(二)构建中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 (20)

1.充分利用现有的书本、英语学习报、网络等资源 (20)

2.开展各种竞赛类活动,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20)

3.开展多种文化实践类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行为能力 (20)

(三)坚实母语基础,比较文化差异,渗透跨文化知识 (21)

(四)丰富第二课堂,多渠道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21)

1.巩固课内知识,拓宽课内文化知识面 (22)

2.充分利用多媒体,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22)

六、结论: (22)

参考文献 (23)

引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语言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独特的世界观,是文化和价值体系的载体,是身份的象征。我们学习英语这门世界通用语言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好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这也是英语的重要与独特之处。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和文化以及科技的迅速发展,国际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对于国际交往中的外语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的风俗习惯、宗教礼仪、语言习惯,都带有鲜明的民族烙印。当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时,人们总是想当然的以自己的说话方式和思想习惯理解对方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就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产生跨文化障碍,导致交际失败。

“跨文化”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传入我国,在过去近30年的英语教学中,主要集中精力放在大学英语教育中,从20世纪90年代跨文化交际的输入才真正开始投放在中学英语教育中。我国的英语教育目标已经从单纯的语言技能应用型的交际能力,再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国家新颁布的《新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并强调的除语言技能、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之外的文化意识。可见学生学习英语的同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通过教材这一个点能够看到西方文化知识,无论是基本的社会规范知识、风土人情,能够对西方国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形成一个面。与此同时,学生会有意识的把西方文化与本国文化相对比,同时也加深了对本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这样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知识时,接受异域文化的熏陶这样的背景下学习英语,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基础。

本文通过对中学生就跨文化交际障碍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了解当前中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方面的问题,及其教师对有关跨文化知识方面的态度和现状,并对跨文化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如何培养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策略。笔者希望,通过此次研究,能够在培养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方面和教师自身跨文化素质的提高等教学方面起到点滴的帮助作用,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中学英语教学。

一.语言与文化

(一)文化的定义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一直是一个敏感而关键的问题,关于文化的讨论众说纷纭,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文化定义的讨论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文化本身的含蓄面很广,不着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于文化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见解。从古到今,延续时间很长但是至今也没有什么结论。跨文化交际,显而易见,肯定与文化有关,而且我们在从事研究或者学习跨文化时,不可避免地进行文化对比。如果对于文化理解的不同或出现偏差,对比时就不可能准确,甚至在脑中里就会形成一种偏激的思想。因此在讨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的同时,我们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文化到底是什么。

人类学家Edward Tylor在1871年发表了《原始文化》,在这本书中他给出了文化的定义,其历史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所含范围之广,概括的最到位、最精辟的定义之一。他的著名定义是“所谓文化和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我们可以注意到,他所强调的是意识形态方面(引自Edward Tylor,1871)。

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A.L.Krober和Clyde Kluckhohn,他们在1952年推出了一本专门研究文化定义的著作:《文化概念与定义评述》。他们曾对1871年到1952年这80年之间所有有关西方文化的文化学的概念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回顾与评述,并对各种不同的定义做出评述,他们提出文化的定义: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它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即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它们所带来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转自傅铿,1990:12)。虽然此定义在某种程度上过于理性或抽象化,而且它出版在六十多年以前,但是它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辞海》给出文化的定义是这样的,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辞海》的定义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而且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烙印。汉语中文化,其实是外来语的意译,我们的“文化”概念等于英语的culture和俄语的kultur。然而这两种语言的文化又

来自于拉丁语的cultura。拉丁语中cultura的原意为神明崇拜、土地耕作、动植物培养及精神修养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至今,culture也是一个难以解释的词,一个原因是这个词在欧洲多种语言的历史背景中,经历了复杂的历史演变;另一个原因是各个国家与地区的学者的学术背景不同,它的范畴也就不同(引自胡文仲,2002)。

文化的定义真是数不胜数,但是他们大都有相通之处。我们可以分析出文化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历史文化的遗产,而不是生理的遗传,它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包括合理的不合理的一切,为群体所共享而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它包括具体事物也包括非具体的意识形态。例如,风土人情、宗教观念、知识、价值观、世界观、器具等,是人们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创造出来的。文化是经过百年传承下来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也在历史的长河中随之而变化。

(二)语言的定义

语言,不仅仅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一种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所特有的世界观。人们用它表达文化、表达情感,它是价值体系的载体,也是身份的象征。文字、图画、交通警示灯、黄色预警、特殊符号、数学公式及面部表情、体态、手语等非语言交际工具都在交际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虽然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我们不能否认他们的存在性,但是与语言相比只是辅助性的,语言依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

文字是标记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它使语言由听力上的口头形式转化为视觉感知的书面形式,这就大大的拓宽了语言在交际中的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道路,增强了语言的交际功能的发挥。与语言相比,文字仍属于从属地位,是辅助性的。文字产生在语言之后,而当今世界上有很多语言是没有文字表现形式的。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重要的辅助性的交际工具。

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为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包括面部表情,手势,身势,服饰,时间的概念或空间的使用等等。体态语是非言语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的交际范围是有限的,有些手势是某一文化所持有的。例如,美国人在公路旁伸出拇指向过往的司机示意希望搭他们的车,而中国人不同。而有些体态语的表达形式是语言所不能及的,例如人们在行三拜九扣的大礼时语言是没有这么深层的含义的。

语言是思维工具也是交际工具,因为我们在交流的时候,是用脑想的并且进行思维,

然后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它不能单独行动。没有思维活动,思想活动,那么语言作为交流工具和思维工具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所以,它们是相依为命的,各以对方的存在为生存的条件。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符号是指代某种事物的标记,它具有代替性、任意性和人为性。语言的符号性一般指词的语义为不外壳及其意义内容之间的关系。这两个部分是密切联系的,如果缺少任何一部分,语音符号就是不存在的。语言的词是约定俗成的一种符号,也就说明了它的任意性、人为性和代替性(引自胡文仲,2002)。例如交通灯,“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这是人为规定的,我们假设如果当初在制定这个规则时,把它们反过来红色代表可以通行,绿色代表禁止通行,那么如今的交通灯又是另一种解释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王希杰的观点来阐述语言的定义。“语言是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交际工具,文化载体的一种复杂的开放的,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和非系统特征的处在不断的从无序向有序运动过程中的,动态平衡的多层次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王希杰,1994:3:9-15.)。”

(三)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依托。文化是人类生存式样的一个系统的集合,这个集合里包含着由人类创造的不断传播着的符号系统所构成,其中主要是语言符号。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两者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语言与文化的先驱者萨丕尔(Edward.Sapir)在《语言》一书中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使用语言讲话的人们属于种族(或许多种族),也就是说,属于一个由于身体特征不同而与其他集团分开的集团。再者,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这些做法和信念的总体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Edward.Sapir,Language,P.221)。萨丕尔对他的学生-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有着很深的影响。萨丕尔认为“语言是社会现实的向导”,也就是说,通过语言的特征和使用可以了解一个种族的思维,生活的特点以及价值观念的不同,沃尔夫接受并发展了这一观点。他认为:每个语言的语言系统(即语法)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同时本身又影响思想的形成。它是了解个人心理活动的说明书和指南。沃尔夫认为语言习惯影响一个人对于问题的理解。但是,他不认为语特点言特征和民族文化有因果关系。

萨丕尔也曾在《语言学的科学地位》一书中指出:人类不同的社会群体的区别不仅

语言上,也包括对世界和环境的不同理解上,而且二者有着本质的联系。语言既可使我们的思想现实化,同时也构成了对我们思想的限制。人们既约定语言符号的共同意义,包含在语言中的共识和意义,又影响人们对现实的共同理解,为属于该语言世界的每一个人提供共同的思想指南。故而,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不仅具有不同文化,似乎在实际上经历着完全不同的现实。(转自王政挺,1998)。这就是著名的萨丕尔假设。事实上,一种语言象征着一种生活状态,也象征着一种价值观和世界观,代表着一种文化。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通常人们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是语言不是自足体,它受社会环境的制约,也就是受文化的制约,因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语言是反映某个民族文化,某个群体风土人情的一面镜子。在汉语中,我们有“奶奶”与“外婆”之分,而在英语中,一般情况下都用grandmother 代替,如果一定要分清楚,paternal grandmother用来表示“奶奶”和maternal grandmother 用来表示“外婆”。例如,汉语里我们有叔叔,大伯,舅舅,姨父,姑父;婶婶,大娘,舅妈,姑妈,姨妈,而在英语中就只用uncle和aunt方可代替。由此看来我们汉语中亲属称谓的确是纷繁复杂,同时它也反映了汉族大家庭的现实,我们在学习这些语言形式的同时也了解了这些语言现象,有助于我们了解汉族家庭结构这一文化。有些文化以实物来体现,例如,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生活用品,家用电器,这类看似与语言没有直接关系的产品,生产和使用这些实物的同时,必不可少的要与语言这门交际工具打交道。我们大家所熟悉的一个广告词“一切皆有可能(anything is possible)”,当我们听到或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就会想到李宁这个服装运动品牌,这就是企业文化。我们通常所说的茶文化,酒文化,食文化等这些文化即涉及文化又涉及习俗。比如食文化,它不仅与食材,器具,炊具等有关,而且与烹饪手法和季节有关。过年吃饺子,端午节吃粽子,八月节吃月饼等都是有讲究的。

语言是我们学习文化内容和文化传统的手段,包括语言的使用方式在内,都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文化的发展会带动语言的发展,文化发展的前提是语言的丰富,二者有一种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所以通常人们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二.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2002年)。跨文化交际在英语中是Intercultral Communication,早期也称作Cross-cult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或跨文化交流并不是人类的一项新的尝试。自人类形成部落群体而开始人类文明之日起,当一个族的人们遇到另一个族的人,或是某一个部落的人们遇到另一个部落的人,发现他们之间肯定存在着不同时,跨文化交际随之产生,后来随着文明的发展,世界就处在一个不断的变化和融合状态,跨文化交际内容也就更加丰富多彩。跨文化包括国内交际和国际交际。国际交际是指那些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文化影响着人的交流行为,文化决定人的信仰、世界观、价值观,决定了人的饮食习惯、语言方式、非语言行为以及与他人的交流方式。例如,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文化差异,当他们进行交流时会碰撞出怎样的“差异”之花,如何去交流如何去生活。国内交往是指生活在同一社会群体中却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例如,在中国冬至日那天,南方人吃汤圆北方人吃饺子,都是中国人却有不同的饮食习惯。

跨文化交际最早兴起于美国,由于美国其特殊的历史原因,是一个多种族多民族的移民国家且它的热情开放性意味着国与国交往繁多,为了解决国际与国内在跨文化交际方面遇到的问题,跨文化交际学应运而生。许多学者把Edward Hall在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uguage)看做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引自胡文仲,2002)。前苏联的跨文化交际学与语言学的联系密切,体现在它的国情语言学方面,主要研究词语的文化内涵背景和涉及交际的风俗习惯。日本的国情和文化理解教育理论,英国的跨文化语用学和文化典故理论,德国的语言教学文化。跨文化交际学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传入我国,历史较短。而且初期重点是外语教学尤其是在大学阶段,着重探讨文化与语言的关系。人们开始意识到学习外语必须结合所学目的语的文化背景,不能只注重语言的形式而忽视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纵观国内外,跨文化交际大多都在语言教学方面,尤其是在外语教学现实需要的推动下产生的。从80年代中叶开始跨文化交际的课程在我国的部分大学开始涉及,而且相关的跨文化交际理论方面的书籍也陆续出版,而且在专业的外语教学大纲中,对于文化知识的授予做了规定:例如《高等院校德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中有这样一段话:“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社会文化的过程。因此,要有意识地结合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所学语言国家社会文化等国情的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

们逐步具备文化比较能力,以便提高文化素质并得体的进行语言交际(转自胡文仲,2009)。”至今为止,跨文化交际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仍是任重而道远。

(二)跨文化交际意识

不同的学者对跨文化意识的理解不同。R.G.Hanvey和Milton.J.Bennet对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定义和分类提出不同的看法。Milton.J.Bennet(1998:33)认为:跨文化交际意识是一种对文化差异构成的现实结构的不断适应能力,这种适应能力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并能够观察到发展的不同阶段。而R.G.Hanvey(1979:53)认为:跨文化交际意识指的是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知。一般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对那些被认为是怪异的表面文化现象的认知;二是对那些与母语文化相反而又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显著的文化特征的认知;三是通过理性分析从而取得对文化特征的认知;四是从异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异文化;第四个层次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要求参与者具备“移情”和“文化融入”的能力。所谓“移情”就是要设身处地体味别人的际遇;“文化融入”则是在充分认识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将自己置于对方的文化背景上观察和思考问题(转自李艾岭,2007:59)。我们大家应该对第一、二层次很熟悉也能感受到,第三个层次努力也应该能做到,但是第四个层次就有点可望而不可及了。

在Bradford.J.Hall的一书(Among cultures:The challenge of communication)中看到这样一个例子。马洛里(Mallory)是一个在日本执教四年的美国人。有一天,他回到办公室,看见桌子旁围了一大群老师,大家的声音里充满了差异和不满,原来他们在看一封是一名叫弗雷德(Fred Saberhagen)的加拿大籍英语教师写的求职信,内容是弗雷德列举了许多自认为能够胜任这一职位的理由,高中时他曾担任学生会主席,大学期间他一直积极担任学生会领导职务等等。马洛里认为这要是在美国本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大惊小怪了,而现在身边老师的反应他很不解。“他太骄傲”,“加拿大人不如美国人呢”,“太不谦虚了”,“太自以为是,我觉得他呆不长”,大家的评论中暗含着忧虑。马洛里的同事们解释说,弗雷德若要申请到这份工作,他必须展示自己的长处“推销自己”,没想到在不合适。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弗雷德在能力方面的“自吹自擂”给人一种过于自我的印象,很难实现团队精神,与日本公司的经营理念不符。这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因为人们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没有设身处地为别人的境遇着想,从而引起了交流中的麻烦。

在外语教学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也给跨文化交际意识下了一个定义:指与不同文化背景下

的人交际时,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异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的语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这种敏感度和自觉性是可以培养的,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建立和提高这种敏感度和自觉性。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国学者文秋芳先生把“交际能力”发展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此可见,这种文化交际能力是在跨文化背景这个大的温床上培植起来的。当我们谈到交际能力时就会想到西德的哈贝马斯(J.Habermas)和冯德里希(D.Wanderlich),和美国学者海姆斯(D.H.Hymes)。影响交际的因素有很多。海姆斯归纳成为一个首字母缩略词SPEAKING,S代表Setting and Scene(背景和场合);P代表Participants(参加者);E 代表Ends(目的及结果);A代表Act sequence(信息的形式和内容);K代表Key(传递信息的方式);I代表Instrumentalities(使用什么语言、方言等);N代表Norms(各种情况下应遵守的规范);G代表Genres(体裁)(转自胡文仲.2003),由此可见,海姆斯认为交际能力应该是所有的参加者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所具有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样的话,以及对谁说与怎样说、怎样做等能力。哈贝马斯认为,交际能力是语言的基本结构能够在现实情境中的运用,是语言知识与现实情景的结合。冯德里希则指出交际能力是个体在集体内具体进行的言语行为,着重强调交际能力必须体现其普通性,表示出这个集体实际上是从属于社会这个大集体,也就是从属于社会文化的交际。

这三位学者对交际能力与语言的哲学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也为我们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是谈话得以进行的润滑剂。我们根据各派的见解总结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包括:a.语言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我们首先得会说这门语言,那就得从头学起,不论是词的结构以及标准的语音外貌特征还是语法知识,我们要把基础知识打牢。语言的功能听,说,读,写,我们在学语言时一直离不开这四个功能,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这四方面的能力,这是语言得以进行交接的基础。而因为发音不准还引出了很多笑话。在一次口语课上,一个同学回答完外教的问题时,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个同学不明所以的站起来很严肃的看着同学们问“Why do you love me?”其实大家应该明白这位同学所说的laugh/lɑ:f/不过是因为发音不准而被听成love/l?v/。这不是嘲笑而是英语作为非母语,我们学习英语时都需要注意和避免的。b.语境是在所处环境、场所选择相适

应的话语,也就是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说什么、与谁说、怎样说。笔者有一个深刻的体验。在大二的暑假期间作为快餐店的服务员,有一个外国人来店里用餐,他觉得碰到一个会说英语的服务员很高兴,于是就多聊了一会儿,但是这时有客人进来,我得去服务其他客人“Sorry,I get to go”。汉语理解就是说“对不起,我得走了”,言下之意是我不得不去服务他人,不然老板就会生气。但是他居然回了一句“go where”。这时我才记起在类似这样的场合时应该说“Excuse me”。c.社会文化知识。海姆斯认为,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实践”,语言的得体性离不开社会文化知识,我们要了解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包括风俗习惯,宗教观念,文化礼仪,价值观念以及非语言行为等(引自Dell Hymes,1974)。

三、调查报告研究

(一)当前中学生在学习外语文化时存在的问题

调查目的:

对中学生跨文化知识了解程度的测试。主要是为了解中学生跨文化的现状,以及对跨文化理解掌握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调查对象及材料:

调查对象为吉林省四平市梨树一中高二年级某班的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5份,回收75份,回收率100%。测试内容包括20道单项选择题,涉及政治文化知识(国旗、首都)、日常生活(称呼语、问候语、感谢、称赞)、社会文化(节假日、主要的文体活动)、物质文化(饮食)。

调查结果:

1.基本政治常识:

学生答题情况并不理想。75人中只有37人(43.3%)两题全部答对。可见学生对英语国家基本知识的了解不容乐观。第一题只有32%的学生知道澳大利亚的首都是堪培拉,有53.3%的人认为悉尼是澳大利亚的首府。第二题是有关美国国旗,如果学生了解美国有50个洲这个基本信息,那么这个题的正确答案就显而易见了。因为美国国旗上星星的颗数就代表着美国洲的个数,有73.3%的学生答对了,可见同学们对于这一认知的理解还是值得肯定的。

2.基础性的日常文化知识:

关于英语国家时间和个人隐私的项目。主要考察学生对时间的态度尤其是在参加

party时,对于这个时间的理解。在参加英语国家的宴会时,一般会晚一点去,这样给主人以准备的时间,自己也避免尴尬。只有16%的有这个时间观念。其他的差强人意。有关年龄,在西方属于个人隐私,在一般的社会交际中不会谈论这个话题,特别是对中老年女士或男士都是禁忌话题。因此,有57.3%违反了这一社会规约。

考察学生对称呼语的运用情况,以及社交的基本礼仪。第一题中,有53.3%的学生认为不可以直呼父母姓名,这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应该尊老爱幼。在美国是可以直呼长辈名字的,显得亲切随意。第二题,94.7%的同学认为可以欣然接受对方的赞美,值得肯定。第三题中,45.3%的同学可以欣然接受他人的帮助,并以“Thank you!”正确作答。

3.基础性的社会文化知识:

学生对西方国家的节假日文化不太了解。第一题还可以有77.3%的人选择正确答案,英国的标志性建筑是大本钟,这一点大家还是比较熟悉的。第二题则不然,只有37.3%的人选择正确答案。美国的独立日是7月4日,很多学生记混淆为7月14日。

4.社会物质文化常识:

西方国家对节日的食品很有研究,比如感恩节的食品是南瓜饼和火鸡。但是有74.7%的人把烤鸭当做火鸡了,忽略了南瓜饼这种食品。

结论: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知识,对本国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差异没有概念。有的甚至没有认识到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必要性,甚至是认为和我们根本没有关系。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中国正在由“本土型国家”转变为“国际型国家”。“国际型国家”要求人们对外交往,也意味着我国的人才培养向着国际化目标,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提高人才的素养。我们花了十多年的经历来培养一个人才不仅是社会的需求,更是世界的需要,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努力的融入这个越来越小的地球村的需求。

在过去的近20年英语教学中,教学目标已经从语言能力扩展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尤其是在关键的中学阶段,对于跨文化的基本常识还是处在模糊状态,这对以后自身的素质提高、价值观的形成和在工作中的教授对象都有很大的影响。

(二)跨文化障碍的研究与分析

在英语教学中,有人认为跨文化知识是学好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而事实上我们现

在的英语教学中也在逐渐的渗透和引导这一点。把跨文化的知识逐步的引进,传播到课堂上,让学生接受吸收并融会贯通,不仅在书面上能力的提高,也在实际交际能力方面得心应手。在学习任何一门第二语言时,我们总会遇到跨文化障碍方面的问题。胡文仲老师把跨文化交际碍分为三方面:认识上的误区、刻板印象、民族中心主义。

1.认识上的误区

由于各个国家所处地域不同,拥有不同的民族、历史文化背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会犯一个通病,就是以自己的立场去看待别人,认为我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域,但是作为人应该没有太多的不同,而在发现对方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与自己预料的相差甚远,就会出现交际问题,从而导致交际失败。所以认识上的误区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很大的障碍。

例如:迈克是位从弗吉尼亚来到长春教书的美国教师,一次一位学生在国庆假期旅游回来带给他当地的特产,很大一包的特产。同时迈克也将一个巧克力球献宝似的给了这位同学,并强调是父亲从美国寄来的。看到这一幕,同学的心理认为老师太吝啬了:一大包相对于一个巧克力球。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都会有这种想法。因为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人情关系,而来往之间的“礼”是价值相似的,然而这对师生之间的“礼”价值不对等让学生有了想法。

Craig Storti认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大致经历这样几个阶段:1)期望对方与自己一样;2)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现实与预期差距很大,引起文化冲突;3)感到愤怒、恐惧;4)决定退缩会去(引自Craig Storti)。

2.刻板印象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队某一种人或某一种文化没有明确的接触,但是我们脑子里可能已经对它有一种印象。我们先不说国外,在国内例如:认为东北人豪放粗犷,江南女子温婉甜美、细腻,上海女人精明等等,这些都是些刻板印象,潜意识是这样认为的。

在英语中用来描述刻板印象的是stereotype。刻板印象是对于某种事物、某些个人或某一种族群体的属性的一种概却念。这种属性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但对我们而言,这个刻板印象有些带有贬义色彩。我们在认识事物时,通常是从个别事物到一般事物,首先发现个别事物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集中他们的共同特点,形成了一个抽象的概念。所以在这个概念形成的过程时与刻板印象的形成是有相似之处的,都是对所关

注的事物进行概括。因此刻板印象就会忽略其个体差异,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人们脑海中的这种固有的刻板印象往往会妨碍他们对事物存在的客观性,失去应有的敏感。刻板印象妨碍我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模式,不利于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尽管我们认为这种根植在脑海中的印象会妨碍交际的顺利进行,但是当人们讨论文化差异时还是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刻板印象,原因是在我们讨论文化差异时,就会总结、归纳、概括,而这些恰恰与刻板印象接近。我们会在一些相关跨文化方面的书籍中发现这样的论述:“法国人浪漫,英美人勇于发表个人意见,中国人守旧传统。”“也许世界很少有像日本人那样干什么事都喜欢拼命的民族。”在这里概括和刻板印象界限就不是十分清楚。

心理学家认为社会环境是决定刻板印象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例如家庭、学校、老师、传媒等多方面。刻板印象是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有所改变的。心理学家对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生做过追踪调查,发现学生们对于各个国家的印象在不同阶段是不一样的。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日本人的刻板印象,战前战后明显不同。年前对日本人的印象是聪明、勤劳、进步、精明,而战后却是模仿力强、狡猾、极为狭隘的民族主义、背信弃义,很明显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对其评价肯定是负面的。由此可以看出刻板印象不是一成不变的。

作为新世纪的我们,去除脑海中的刻板印象,让自己去发现去发掘,去重新认识,这是了解另一种文化的过程,同时增强我们跨文化交际时的敏感性。

3.民族中心主义

英语中用ethnocentrism来描述民族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就是用本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标准去理解和衡量另一民族的文化,包括言行举止,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交际方式,社会形态等等。这一点其实并不难理解,从小的方面讲,当一个人评价另一种事物时,这个人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就是在观察另一种不同的文化事物时,下意识的以自己认为的是非为标准来做出判断。当今世界,多数情况下每个民族的人都会认为自己的文化优于其他文化。有的学者认为,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完全避免民族中心主义,虽然我们在积极的去克服它,但是每个人都是在一定文化背景条件下成长的。文化是人们的文明摇篮,是我们心灵的软件,是指导我们行动的指南针,所以要完全的摆脱这种观念和看法是不可能的。

从各个国家的地图上我们就可以发现,各个国家出版的世界地图是不一样的,因为

他们都会把自己国家的地理位置放在中心。别国人看我们国家出版的地图就会感到生疏,因为他们习惯了把自己国家的地理位置放在中心。在历史教材中也比比皆是。我们看到的是血淋淋的事实和惨绝人寰的屠杀,而在侵占国方面却不这么认为,不然就不会有篡改历史了,都是站在自己国家的立场来看问题。我们可以对比时下的新闻媒体,各个国家都会从自己的角度来选择和报道事件,虽然是同一事件但带来的影响是不尽相同的。如果你细心的观察就会发现民族中心主义无处不在。我们中国是一个讲人情的社会,关系比较密切,依赖程度大,这与西方国家是大大不同的。如果用我们的人际关系为标准去衡量西方人,就会发现西方人比较冷淡。同样,西方人会不适应我们的热情。由此看来,民族中心主义无时无刻不起着作用,但我们要适时的摆脱这种心态,客观的评价人与事。

(三)中学英语教师在跨文化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对跨文化知识和英语教学的认识不够明确

在学校的要求、家长的期盼及当下的社会背景下,教学的目的被认为是让孩子在中考或高考的关键时刻,以高分的成绩冲破层层的阻碍成为佼佼者,进入名校。部分老师认为没有那样的时间去特意教学生们什么是跨文化,而把这些时间用于做题。只有在讲公开课时,老师讲课的形式才会被认为是我们所期待或所认为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有师生互动,理论联系实际情景,学生们在学习与快乐中度过。其实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学校和老师们已经意识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但是在中国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利用过多的时间教授不是考试范围的内容被认为是浪费精力,学校需要升学率,而家长需要的是高分成绩。

2.对目的语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缺少基本的了解

一个国家的历史是其语言成长的沃土,英语的发展离不开孕育它的土地,英语的成长与它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是息息相关的。但通过课堂的跟踪发现,在课堂上讲“山姆大叔”、“诺亚方舟”这些故事的由来的老师实在是太少了,比如在中国我们称赞一个人“有谋略,聪明绝顶”时称他为诸葛亮,而美国人则不懂这个词,在他们的文化中用所罗门表示。典型的在课文Unit2.Body language主要讲的是跨文化知识,但是教师只是根据课文做了一下解说,没有跳出课文给学生讲解一下除问候语外的跨文化交际知

识,如体态语、餐桌礼仪、物质文化等。

3.对待和接纳英语文化现象的态度有失轻重

对于教法中所反映的文化现象,我们的中学英语教师表现出来的态度不定,具体表现在方面:第一,在看待西方文化的立场上不客观。在教材或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或遇到的跨文化现象或为,有的老师对其无谓,认为那样的现象是属于外国的,没有解释的必要;有的老师妄加猜测其意思。第二,在接纳西方文化差异方面态度偏激。中学英语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西文化的不同,包括社会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中学英语教师对于这些文化差异表现出的态度不同。甚至对于这些异文化表现出不应有的成见,如对英美人士,问其姓名、年龄、工作、家庭。还有一些教师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表现出崇洋媚外的态度,认为只要是西方文化就是好的,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教师对英语文化的态度,影响学生东西文化差异的认识、理解和接受,而且中学生正是价值观开始形成阶段,更不利于他们的身心成长。

4.缺少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能力的方法和手段

教学大纲要求,在外语教学中学校和教师开始注重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但在具体操作中教师们普遍缺少可行方法和手段。第一教法单调刻板,在中学英语课堂上,多采用以教师的输出为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为客体的教学方式,很少比较开放的组织学生观察、自主讨论、交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让他们自主的去学习英语的形式和社会文化,只是通过教师的简单描述和讲解,学生理解的程度也是有限的。第二,对于教材中所反映的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现象,忽略东西方文化对比。我们可以采用对比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主动让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做对比,这样他们会有兴趣的去参与并对自己所得到的结论有成就感,也加强了他们对本国文化的了解和对异国文化的认识。第三,对教材中的课文,老师通过简单讲解后,强调的是让学生熟读或背诵增强语感,这种模式教育下的学生,做题能力很强,分数很高,但是交际能力弱,不能把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四)中学外语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途径

1.增强对跨文化知识的积累,积极地推介英语国家的社会基本规范知识

恰当得体的言谈举止以及各种非言语行为是跨文化交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在跨文化交际活动过程中,我们在做到洗耳恭听的同时,也要做出相应的回应,要了解如何交谈,何时插话适合,以什么样的行为或话语结束话题,这都是必要的。社会学家认为,当某一个体的行为符合某一文化的社会规范时,首先这个个体就得到身份的认同,也就相当于他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我们英语教师来说,在授课的同时积极的向学生推介英语国家的基本社会规范准则是提高跨文化教学能力的基础所在。

第一,以《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为依据,立足教材,充分的理解教材中所表现的有关英语国家的基本社会规范,丰富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增强对跨文化意识的敏感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基础的几个方面如下:

①了解清楚英语中简单的称呼语、问候语以及告别语。例如王老师,称Mr Wang 或Miss Wang,而不是teacher Wang。

②在面对别人的称赞或请求时作出恰当的反映。例如面对别人的称赞时,一般用“Thank you”来作答而不是“Just so so”或是“I don’t think it’s a good one”等。

③知道国际上比较重要的文娱活动或体育赛事。如英美国家的棒球或曲棍球,巴西的狂欢节等。

④了解英语国家的饮食习惯,美国的感恩节最重要的食物是火鸡、南瓜饼等。

⑤了解世界主要国家的政治场所或标志性建筑。例如英国的大本钟,法国的埃菲尔铁塔,美国的白金汉宫、自由女神像等等。

第二,注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选择的进行推介或导入,可以把重点放在英语国家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如风土人情、宗教礼仪、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时间或空间观念、交谈方式、DIY精神等各方面的表达习惯。中学英语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跨文化素质,更好的为学生搭建起文化的桥梁。

2.对文化良好的心态和客观的态度

客观的态度也就是不以主观思维评论差异文化的好与坏、贵与贱的一种相对主义态度,它要求我们用一种尊重的眼光去看待、感受,去接受并且容纳的方式处理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所谓文化相对主义态度,具体来说就是以开放、平等、尊重、宽容、客观

和谨慎等积极的文化心态对待异文化。开放是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必要条件;平等和尊重是和谐开展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基础;宽容是对文化差异给予理解和认同;客观意味着客服本民族主义对异民族文化存在的偏见,避免由此引发的文化冲突;谨慎就是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持认真、细致而周全的态度,而不是简单贸然地处理交际中遇到的问题(转自李丽洁,2012)。”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风格以及对文化的态度,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很大的作用,使学生对开始接受跨文化时就有一个积极而乐观心态,再通过教师在授课时有意识的渗透,并且在一个轻松又愉快的氛围中接受跨文化,感知跨文化,这是非常有利的。

3.教学相长,共同努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应该清楚教材中所涉及的有关跨文化知识,并针对具体的课文进行更广泛更深度的导入,挖掘更多的有关跨文化知识。教师要做到的是使自己在跨文化方面变得强大,不会使学生的理解受限,接受能力受限,开拓学生的眼界。教师在教授学生词汇方面的知识时,不但要扩展他们更多的词条或短语,更要注重讲解他们的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文化内涵以及来龙去脉,这样他们会更加感兴趣。针对教材中介绍关于西方节日或非言语行为时,我们可以按照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开展一系列活动或者是利用情景教学,体验一下不同国家的人在交谈时,他们的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包括空间距离都是有差别的,让学生体会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并接受容纳它。

学生的求知欲是很强的,不要为了教学上的一些课堂规则二遏止他们的好奇心,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是我们教师所需要的。英语教师应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填补他们的好奇心,换一种方式帮助他们理解与学习,从而更加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习英语不单是为了学习语音,语调,词汇和语法,如果没有文化做依托,它只是个躯壳,而且给人一种假象,一个英语口语很流利的人不一定会很好的进行跨文化交流,缺乏跨文化交际技能,即使英语口语再流利,也可能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

四、培养中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具体目标

(一)语言能力目标

跨文化交际中人们所必须具备的交际能力有语言能力、语用能力、语言策略能力。

浅谈跨文化交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重要性

浅谈跨文化交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东方市第三小学符将娇 “跨文化交际”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小学阶段更是如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以课堂教学作为“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把课外活动作为实现文化教学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来开展“跨文化交际”教学。 一、小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性 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一般侧重于语音、词汇、语法的传授和机械的句型练习,往往忽视英美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重语言轻文化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不能灵活地运用英语语言。小学生只能记忆单词,了解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但不理解其文化背景知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必须学习这个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 小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势在必行。因为我们必须要在小学这个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就把“跨文化交际”教学放在突出的地位,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在有文化背景的环境下学到地道的英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也是新英语课程对小学英语教师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二、小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实现方式与途径 教学实践及理论告诉我们,小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主要实现方式与途径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而课外活动则可作为其重要的实现途径。 1.课堂教学是进行文化教学的主要方式 就目前而言,课堂教学依然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而且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的时间也最长。课堂教学是进行文化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师应把英语语言教学置于跨文化的环境中,把跨文化交际列为英语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对比差异,激活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资源,然而小学英语教材的编撰对文化项目没有作分门别类系统的介绍,在教材中只是以零星、不完整的形式出现,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将教材中那些有关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典型实例挖掘出来,让学生领会英汉文化的差异,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如课文中经常出现的打招呼用语,中西方的差别相当大。中国人通常用“去哪啊?”“忙吗?”“吃了吗?” 等等表示友好的问候,并不关心答语的实质内容。而在英国人看来,这些问题是非常奇怪的,也容易产生歧义甚至文化冲突。英国人见面问好通常用Hello / Hi / Good morning /How are you?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及时点拨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让学生了解语言背景知识,培养其跨文化交际,学以致用,有效地提高其在真实场景下的语言运用和交际能力。 (2)巧设悬念,激起探究。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教师要巧妙设疑,创设悬念,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和探索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巧设悬念,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案例

跨文化交际案例题(1,2) Case Studies Case One Phil is my foreign teacher. He is very nice and friendly to me and he often asks us to have free talk in his apartment. One day, I decided to give Phil a gift to express my appreciation of his help in my oral English. I called him but the line was busy. So I went to Phil’s apartment directly. He opened the door looking surprised, but didn’t let me in. I stood in the corridor and said a few words of thanks, and gave my gift to him and left quietly with great disappointment and puzzlement.. How could he be so cold to me? All my gratitude and fondness of Phil seemed to have gone. .. Case Two I could never forget my experience of an oral exam with our American teacher Mary. After reading the passage I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语教学论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考核类别:考试 适用对象:本科 适用专业:英语 总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一、课程教学目的 该课程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西方文化的不同层面有所了解,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 人们往往忽视文化的重要作用, 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未能顾及交际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国内学者认识到外语教学必须引进文化知识的对比,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更好地与外国人沟通, 减少和避免误解。 1 / 15

二、课程教学要求 该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更有效地与外国人进行交际,为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先修课程 跨文化交际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 是在完成了精读、泛读、综合英语、写作等基本技能训练后开设的,旨在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助于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学生先期完成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基本课程,如《基础英语》、《英国文学选读》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 2 / 15

了解及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驾驭英语语言的能力, 从而使其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与操英语的外国人士进行交流。教师的讲授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 帮助学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表层上很容易识别,但对造成差异的原因却需追根溯源。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差异则是造成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不解的主要原因,也是该课程的难点。 五、课程教学方法(或手段)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 六、课程教学内容 Unit 1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4学时) 3 / 15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课后答案完整版

期末考试范围 ? 1. 阅读理解2篇(20%) ? 2. 选词填空:15个句子(15个备选项,课后的key concepts,概念的词为主。(15%) ?eg: ———the belief that any individual, no matter how poor, can achieve wealth and fame through diligence and virtue. ? 3. 简答题:课后comprehension questions和case study( 课内或者稍微改动的)。(25%) 4. 实用写作:一封信什么的(格式)(10%) 5. 写作:给出某个文化现象观点,运用所学文化差异进行评论 (comment)。(30%) 如: 说给一个关于教育的话题(文化现象),我们要用所学的中 美教育差异进行评论,议论文形式。 价值观,家庭观,社会关系朋友观,饮食观,教育观,时间观等 篇目:Unit1: A B C Unit2 A Unit3 A B Unit5A Unit6A Unit7 A Unit10 B Unit1 A Key concepts reservation: 谦逊的coldness: 冷静的 modesty:谦虚的 humor:幽默的 sportsmanship:运动员精神 Q1、what is a reserved person like? Answer: A reserved person is one who does not talk very much to strangers, does not show much emotion, and seldom gets excited. Q2、what is the character of the Englishmen? Answer: reserved 、humor、modesty、cold、sportsmanship. Q3、what is sportsmanship? Answer: sportsmanship is the ability to practice a sport according to its rules, while al so showing generosity to one’s opponent and good temper in defeat. Case study Q、What made the British feel quite unhappy in this situation?

跨文化交际英语作文

The differences in gifts culture between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Chinese and western have the custom of gifts, gift of east and west have paid great attention, and that it should be reciprocity, back and forth. However, the western culture and eastern culture gifts behavior or have very big difference. If we do not pay attention to these gifts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maybe one day when we and the western friends, we would be in trouble. Living in California town of Chinese children's king Michael reading grade five, he particularly clever, study is also very hard, because this result also is very good. In the school year ended and the result was not announced before, mike parents will give teachers a small gift certificates and a thank you card thanks teacher in a year to mike's help. After a few days, year-end results announced, mike without a surprisingly high class, the result is far far higher than other students. A few of the students with lower scores of parents in heard that mike parents have to the teacher very angry after gifts, they think mike's result was the parents to the teacher bribes paid it. Because China's gift in it is quite common, in order to pay homage to express gratitude, for friendship, want to people, and so on, can choose to give gifts, even civilians and officials, junior and superior, parents and teachers gifts between is normal things. But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have the public interest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other between the imagination of gifts to each other is more sensitive. Although mike parents just out of gratitude teacher kindness and give gifts, but the teacher and mike announced results directly related, this time can't really give gifts is the American potential consciousness, if choose announced results in gifts before, then, yeah, it would involve the suspicion of bribery. So, some parents misunderstanding to doubt the result of the hard to avoid is mike. Another example:An American woman living in Wisconsin volunteered to tutor English to a Chinese woman who had moved into the same community. “Before each lesson, and on each and every visit,” the American reported, “the Chinese lady brought me a gift — a book, some paper sculpture, flowers, or candy. It was embarrassing。” Unknowingly, this American was experiencing a vestige of protocol rooted centuries deep in the Chinese culture。 In America, lavish, extravagant gifts are definitely out. An appropriate alternate to a gift is to take the deserving person to dinner, or to an entertainment or sporting event. On the contrary, gift giving is an institution and a revered custom in China. “gift giving is a necessity, not merely a nicety as in the West。” In China the proper gift is thought to express the giver's true friendship, gratitude, and respect far better than words can. Of course, the western culture and eastern culture gifts or have many other behavior very big difference. First is gift ideas for the difference. The Chinese ten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esent the essential meaning, namely its practical value, but don't like useless things. For new couples give gifts, the past is often feel, bed sheet, antependium, ZhuSheng for newborns, often sent packing elegant small clothes, are very inexpensive. Chinese New Year holiday even directly red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答题技巧

汉硕案例分析答题技巧 最近很多人问关于汉语国际教育考试中的案例分析题该怎样答,我根据自己的粗浅经验,现总结如下: 1.答题思路:按照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思路。具体如下:(1)发现问题:也就是提出问题。在所给的案例中,某个出国教汉语的志愿者教师或来中国教外语的外教等,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遇到的困难可能是课堂教学时的,比如学生上课都不积极回答问题,不愿意参与老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或者问老师一些可能涉及到“隐私”的问题;也可以是这位老师在生活上遇到的问题,比如无法与当地人沟通或交流(语言障碍,文化障碍),无法适应当地人的生活,或不理解当地人做某事时为什么会采取那样的方式,等等。注意:遇到的问题可能是多方面的,要从多角度分析,一般情况下,也不只是一个问题,所以,要按条来答。 (2)分析问题:要求你具体分析一下这位老师或某人遇到这种困难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主要是文化方面的原因,可能还涉及到一些他所采用的文化策略等。比如,他由于对对方国家文化不了解,对方国家可能很注重“隐私”,而在我们国家这不被看做是“隐私”。同时要求你分析出我们的母语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最主要的是和对方国家有什么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因此造成了他在文化方面的不适应,以至于教学和生活中都出现了问题或遇到了困难。关于他所使用的文化策略,主要就是他自身有没有做到尊重当地的文化,有没有试着去融入这种文化,接受这种文化,还是一味的采取排斥策略,认为自己的一切都好,别人的一切都不好。这就是分析问题了。 (3)解决问题:这是最关键的部分了。怎么解决他遇到的问题或困难?你自己提出个对策就行了,当然,要根据一些你所知道的文化常识和应对策略。比如首先尊重当地文化,多和当地人交流,努力让自己适应当地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做到求同存异,等等。这里需要注意的就是,有些文化的知识是很灵活的,比如中国人的谦虚、中庸的思想等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就知道的,就是稍微总结一下,理顺一下,就能答题了。关于这个,如果时间还来得及,就看一下程裕祯的《中国文化要略》,看一下中国文化的特点等,很多东西是很细致的,自己要稍加总结。如果时间不是很充分了,就把刘珣的《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上的关于“跨文化交际”的那个章节仔细看一下,我觉得应对这道题应该够用了。 2.答题方法:其实思路清晰了就很好弄了,老师会看你的逻辑分析能力。强烈建议大家一定要分条论述,千万别想到哪说到哪,写出一大片,阅卷老师还得自己去给你找点,这样,老师会很疲劳的,老师最不喜欢的就是这种思维混乱的。所以说,大家答题时我觉得可以按两种方法来写: 第一种: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写,一共三条,然后在每条的下边分几个小点,因为发现的问题肯定不止一个,相应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会不止一条。 第二种:按一共出现了几个问题分条,第一条,问题1: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2: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3--以此类推。 总结一下,以上两种方法都各有利弊,因为有时不同的问题是由同一个原因产生的,或者需要同一种解决策略。所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其中一种。按以上的问题全部分析完以后,最好再来个综述,大致总结一下,字数不用太多,就是有个小结尾。 最后,要跟大家说的是,字数和字迹的问题。这个案例分析要求是1000字以上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英语-英美文学、跨文化交际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英语-英美文学、跨文 化交际 https://www.doczj.com/doc/3e4285975.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英语-英美文学、跨文化交际 一、单项选择(总题数:55,分数:100.00) 1.The Canterbury Tales , a collection of stories told by a group of pilgrims on their way to Canterbury, is an important poetic work by ______. A.William Langland B.Geoffrey Chaucer √ C.William Shakespeare D.Alfred Tennyson 解析:The Canterbury Tales (《坎特伯雷故事集》)是Geoffrey Chaucer(杰弗雷·乔叟)的代表作。 2.Francis Bacon is best known for his ______. A.essays √ B.novels C.paintings D.poetry 解析: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散文作家、哲学家、政治家,是古典经验论的始祖。他在1624年出版的《论说文集》文笔非常优美,是值得一读的佳作。 3.John Dryden was an English ______. A.poet and dramatist √ B.novelist C.playwright D.essayist 解析:考查英国文学知识。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是英国古典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是17世纪后期一位享有盛名的桂冠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戏剧家。他所处的时期被称为“德莱顿”时代。 4.Robert Burns was a ______ poet. A.English B.Scottish √ C.Welsh D.Irish 解析:罗伯特·彭斯是一位苏格兰诗人。他有名的抒情诗有A Red,Red Rose《一朵红红的玫瑰》和Auld Lang Syne《往昔时光》。 5."If winter comes, Call spring be far behind" is all epigrammatic line by. A.Keats B.Wordsworth C.Blake D.B. Shelley √ 解析:题目问“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由哪位诗人所写。此句出自雪莱的《西风颂》,故选D。 6.The novel Oliver Twist is written by ______. A.Charles Dickens √ B.William Shakespeare C.Henry James D.Henry 解析:Oliver Twist (《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著名作品。他的著名代表作还有David Copperfield (《大卫·科波菲尔》),A Tale of Two Cities (《双城记》),Great Expectations (《远大前程》)等。 7.The play Pygmalion later adapted to the musical comedy My Fair Lady was written by ______. A.Charles Dickens

(完整版)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翻译1-10单元

1 Translation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由于彼此所处地域、意识形态、容貌服饰和行为举止上存在的差异,而长久无法互相理解、无法和睦相处。在这种情况下,跨文化交际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得以形成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许多挫折,既是个人的,又是全球性的;人类历史进程总是充满了个人间的直接冲突和民族间的误解——从骂骂咧咧到孤立主义直至到武装冲突,大大小小争端不绝。 很显然,文化间以及亚文化间的交往比以前多了,这迫切要求我们共同努力,去理解有着不同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并与之和睦相处。通过加深认识和理解,我们能够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不同的人们和平共处;这不但有益于我们周遭环境的安定,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因素。 2 Translation 文化有时候被称为我们的心智程序,我们“头脑的软件”。但是,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这个用电脑所做的类比,把文化看作是支持运行的操作环境。文化就像电脑使用的DOS或者Unix或者“视窗”(Windows)等操作系统一样,使我们能在各种各样的实际应用中处理信息。用“视窗”这个比喻来描述文化似乎也很有吸引力。文化就是我们心灵的视窗,透过它我们审视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社会中不同个体的视窗是不大一样的,但都有着一些重要的共同特征。 文化就好像是鱼畅游于其中的水一般,人们想当然地把文化看成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而很少去研究它。文化存在于我们所呼吸的空气之中,文化对于我们了解我们自身之为何物是必不可少的,就正如生命离不开空气一样。文化是特定群体的共有财产,而不单是个体的特征。社会按照文化设定的程序运作,这种程序来自于相似的生活体验以及对这种生活体验之含义的相似阐释。 如果文化是一种心智程序,那么它也是现实的心灵地图。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开始,文化就告诉我们应该看重什么、偏好什么、规避什么和做些什么,文化还告诉我们事物应该是什么样。文化为我们提供超越个体经验可能的理想典范,帮助我们决定应该优先考虑的人或事。文化为我们建立起行为准则,并视遵守这些准则的行为为正当、合法。 3 Translation 43

跨文化交际中手势语的差异

题目:跨文化交际中手势语的差异 ——以“翘拇指”“竖中指”“V”手势“OK”为例 摘要 非言语行为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不同国家、民族对非言语行为的社会规范区别很大,甚至所表示的意义恰好相反。日常生活中人们进行交谈、沟通时,除了语言这个交际工具还有手势。手势语几乎随时随地伴着语言进行交往,起着关键的作用,有时也会代替语言甚至超越语言。人类的有些手势语具有相同性,但更多的手势语被赋予了文化的内涵,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不同的交际意义,以、翘大拇指、竖中指、“V”字形“OK”等手势为例解释说明。 Abstract Nonverbal behavior has distinc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Different countries, ethnic groups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social norms of nonverbal behavior,even the express meaning is On the contrary. When People to talk and communicate in daily life,in addition to the language of communication tools there have gestures。Gesture language almost anywhere with the language of communication,plays a key

role.Sometimes it can transcend the language and even take the place of the language. human gestures have the same nature,but more signs are given the connotation of culture.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give different communicative meanings,wave、vertical thumb、“V”Shape as example to explain.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非言语行为手势语 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nonverbal behavior gesture 手势语(gesture?language)是体态语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 法国心理学家休乐热强调手势语的重要作用:“人们交谈时说话本身的份 量只占7%,语调占38%,面部表情和手势占55%,有时候说千万句好听的 作为铺垫引出一个重点,但是一个不经意的手势就可以推翻之前所说的一切。”但是,不同的国家、民族、地区的手势语既有其同一性,更有其特 殊性。手势语的使用有习俗的差异,所以在交际中必须要小心使用,不然 就会引起冲突。下面举出一些常见的手势语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 1.翘大拇指(?thumb up?) 翘大拇指的意思几乎在世界公认表示好、干的不错,一切顺利、非常 出色等类似的信息。家长对孩子、老师对学生、上级对下级常常会做出这 个手势表示认同鼓励。但竖大拇指的这个手势也有许多例外:在美国和欧 洲部分地区,如果你看到有人在公路上对开过来的车竖大拇指他的意思并 不是夸赞司机车技好,而是竖大拇指用来表示请求搭车;篮球比赛中,裁

跨文化交际(英文版)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sis statement: This paper is mainly talking about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several countries. Outline: Chapter 1: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communication Chapter2: Culture shock Chapter3: What’s in a name? Chapter4: Social interaction Chapter 5: Roles and relations Chapter6: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Chapter 7: In other words. Chapter 8: From a primitive Tribe to a Global Village Conclusion Chapter 1: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communication There is no denying the fact that out daily lives depend largely on communication, without it we can’t know each other. So, we should come to realize that communica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What is communication? In total, communic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y are 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docx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Case 2 (P8) White Dress 女王的白色长裙:Case analysis: The Indian women might think the wedding ceremony is a funeral if they see the western bride in white gown. The case reflects the similes and metaphors in the text. 案例分析:印度女人可能觉得婚礼是一个葬礼,如果他们看到西方的新娘的白色礼服。这个案例反映了明喻和隐喻在文本。 Culture is like an iceberg: we can identify the color of the dress worn by women in different cultures, but we do not know the values underneath. Culture is like the water a fish swims in: people wear dress of different colors for different context but they usually take it for granted and never ask why . 文化是 像冰山:我们可以辨认颜色衣服的妇女所穿不同的文化,但我们不知道下面的值。文化是像水鱼游 在: 人们穿不同颜色的衣服为不同的上下文, 但他们通常是理所当然的,从不问为什么。 Case 4 (P18) Coconut-skating 椰子-溜冰:Case analysis: The case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 We Can tell from the CaSe that CUItUre is PerVaSiVe and it 案例分析Ie 这个e事件反映了文化 的特点。我们可以告诉从案件,文化是普遍的,这是学习。 People may invent different ways for things even as simple as the issue of floor moping. The Philippine woman must have learned this way of mopping from her own culture. 人们可能发明东西 甚至不同的方式为这样简单的问题的地板闷闷不乐。菲律宾女人必须学习这种方式从她自己的文化的拖地。 Case 7 (P30) Clean UP the Bathroom! 清理浴室!:CaSe analySiS: CUltUral differenCeS deCide the two StUdentS are going to CommUniCate in different wayS. 案例分析:文化差异决定这两个学生要沟通的方式不同。 The Chinese student wants the American student to understand the underlying means of his words, but the American student is used to the direct style of communication. This is decided by culture. In Chinese culture, people want to save face of both themselves and others, so they would not express their ideas directly. However, in the United States, unless you express yourself clearly and directly, the OtherS CannOt Understand you.中国学生想要美国学生理解底层的手段,他的话,但是美国学生用来 直接的交流方式。这是由文化决定的。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想要挽回面子的两个自己和他人,所以 他们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然而,在美国,除非你清楚地表达自己,别人不能直接理解你。 Case 8 (P34) She HaS Three HandS 她有三个指针:ThiS CaSe Can refleCt the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StyleS between ChineSe and CanadianS. In weStern CUltUreS, CommUniCation iS the meanS of tranSmitting ideaS. WeStern PeoPle USUally CommUniCate direCtly with eaCh other. 这种情况下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沟通方式在中国和加拿大人。在西方文化中,沟通是传播方式的想法。西方的人们通常直接彼此通信。 That is why the Canadian in this Case says what is in his mind direCtly in frOnt Of the Chinese wOman withOut hiding anything. While Chinese Culture stresses harmOny and emphasiz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OmmuniCatOrs. Chinese peOple view COmmuniCatiOn as a prOCess where all parties are searChing tO develOp and maintain a sOCial relatiOnship. SO the Chinese wOman in this Case tries nOt tO argue With the Can adia n face to face to keep the “ harm OnioUS relati On Sh这就是为什betwee n them. 么加拿大在这种情况下说什么是在他的脑海里的正前方的中国女人没有隐瞒任何事。虽然中国 文化强调和谐,强调了沟通者之间的关系。中国人民视图通信作为一个过程,各方正在寻求开发和维护一个社会关系。所以中国女人在这种情况下努力不认为与加拿大面对面保持“和谐关系”他们。 Case 12 (P57) Why Don‘ tYou Eat the Pizza? 你为什么不吃比萨饼?: This case can reflect the problems appearing dur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how ignor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can affect communication. 种情况下可以反映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宁五中张永宏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英语教学现状,探索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具体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大组成,思考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多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传统的听说法“with its end less and mind-numbing repetitive drills”和古老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或使用是否流畅,而较少注重结合语言使用的场合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经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即使是有些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不能用所学的英语同外国人进行有效地交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人们必然对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这种缺陷。 首先,何为跨文化交际呢?“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的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等诸语境因素,造成人们不同的说话方式或习惯话语。这就可能使交际双方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地推论,从而产生冲突、误会或交际的故障。 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针对文化冲突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在理解、掌握外国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1、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 广泛, 特别是社会信息化提高, 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 文化交际。中国成功地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对能用英语熟练有效地交际的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给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其现实意义。 2、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我们要打破以往“就语言教语言”的模式,把交际因素引 进到英语教学中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揭示那些隐伏在语言背后的,易引起误会和冲突的文化因素。掌握语言不只是掌握语法、音位和语义规则,还必须考虑到外国社会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之外的规则。 3、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二 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

《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33201 课程名称:英语跨文化交际 总学时:16学时 试验或上机学时:无 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涉外礼仪 一、课程说明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继《涉外礼仪》之后的专业必修课。 2.教学目标及意义: 本课程是与专业基础课同时开设的专业课,旨在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基础理论,结合涉外礼仪实践,分析跨文化交际案例,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并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更多关注相关国家的文化,特别是通过与本族文化的对比,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强调,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提高处理跨文化交际冲突的灵活性,即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运用能力,相关国家文化知识以及相关专业的能力和交流能力。通常认为语言运用能力特指外语知识和外语技能,忽视了学习者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的要求,特别是灵活运用已有的本国和目的国的相同之处,相似之处和差异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交际的主要媒介是语言但语言并非唯一的媒介。诸多非语言手段,如手势,面部表情,时间和空间的使用等,都具有重要的交际功能。而任何交际,无论是语言的还是非语言的,都是在特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必然受到该文化中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传统习惯、交往规约等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这些文化内涵也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文化之间,在方方面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实践证明,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这些差异常常成为障碍。要减少此类交际障碍,促成有效交流,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必不可少。 任何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之中,思想、语言、行为等都受到该文化的影响与支配。 文化意识即指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跨文化意识首先涉及对文化多元的认识。对文化而言,既有国别文化的不同,一国之内亦有主流文化与种种亚文化之分,同时个体间的差异也不容忽视。因此,不能理所当然地以本文化的规则来评价不同文化背景人的交际行为。 其次,不同文化间既有异(个性),也有同(共性),要辩证的看待文化。另外,应该树立文化平等观。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跨文化交际目的是理解和沟通,促进各民族间的长期友谊和共同发展,在培养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意识的同时,还要认真思考汉语与英语文化在主要方面的异同之处,分析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对应策略。 本课程以语言学习为前提,强调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利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通过对交际与语言,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价值观的学习和讨论,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通过对文化现象的思考和讨论,反思语言学习过程,增加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通过课堂活动和案例学习,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4.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内容包括:交际与文化,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价值观,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