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滕州市滕南中学邵长伟)1.6完全平方公式(第1课时)

(滕州市滕南中学邵长伟)1.6完全平方公式(第1课时)

第一章 第六节 完全平方公式(1)

课 型:新授课

授课人:滕州市滕南中学 邵长伟

授课时间:2013年3月13日,星期三,第二节课

教学目标:

1.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

2.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教法和学法指导:

本课利用了滕南中学“一案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采用自主探索,启发引导,合作交流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归纳、猜测和验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方式、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边启发,边探索,边归纳,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活动.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明确目标: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通过运算下列2个小题,观察下列算式及其运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1)(m +3)2 (2)(2+3x )2

2.观察以上算式及其运算结果,汇报你的发现猜想:

师:引导学生得出

=+2)(b a 2

22b ab a ++ 3. 引导学生观察公式=+2)(b a 2

22b ab a ++的左右边,进一步挖掘公式的结构特征的特点:

生讨论:①公式左边是两项(数)的和的平方.

②公式的右边有三项,两个平方项,且符号相同,一个两项乘积的两倍.

师:板书公式特点:两数和的平方,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和,加上这两数乘积的2倍. 记忆歌诀:首平方,尾平方,乘积的两倍放中央.

4.师:当然上面的规律我们也可用多项式乘多项式的法则推出.

生:板演推导过程.

师:很好,我用公式的形式把这个结论总结下来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完全平方

公式.

教师板书: 1.6完全平方公式(1)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知的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学生横快得出结果,观察结果的特殊性,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能够水倒渠成的引出本课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一 从几何角度去解释完全平方公式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你能用右图进一步的解释这一公式吗?

生1:从图中可以看出大正方形的边长是a+b ,它是由两个小正方形

和两个矩形组成,所以大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这四个图形的面积之和.

生2:大正方形的面积为2)(b a +,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为2a 、2b ,

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都是ab ,所以大正方形的面积也可以表示为 222b ab a ++,所以我们得到等式 =+2)(b a 222b ab a ++

探究活动二: 议一议:2()a b -=?你是怎样做的?

学生交流:

生1:按照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 2()a b -,

生2:按照刚才学到的公式2()a b -=2[()]a b +-推导出来结果.

师:经过我们的努力,现在我们得出了两个式子,

【板】2

22()2a b a ab b ±=±+

师生:总结完全平方公式的语言描述: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

记忆口诀:首平方,尾平方,两倍乘积放中央,中间符号同前方.

设计意图:

通过实际操作,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讨论、推理、表述等过程,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达到培养学生探索科学、追求真理的目的.

小试牛刀,体验成功

师:据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点,大家仔细填一填,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填?

①=+2)6(x ( )2+ x ??62+( )2 ②=+2)2(n m ( 2m )2+ ( )+2

n

设计意图:

使用完全平方公式与平方差公式的使用一样,先把要计算的式子与完全平方公式对照,明确哪个是 a , 哪个是 b

探究活动三 探究示例,应用公式

1.例题.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2x -3)2; (2) (4x +5y )2; (3) (mn -a )2.

师:演板第一题:

师生总结: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第一步先选择公式;第二步,明确谁是a ,谁是b ,准确代入公式;第三步化简.

学生:独立完成后面两题,两名学生在黑板上板书,做完后集体纠正.

教师:引导学生规范解题过程.

2.即时练习:

计算: (1)(2

1x -2y )2; (2)(2xy +51x )2; (3)(n +1)2-n 2. 生:三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同学互评.

师:抽看结果,练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集中解决.对于第三题教师鼓励学生用多种解法,展示其余解法:方法二:(n +1)2-n 2=[(n +1)+n ][(n +1)-n ]=2n +1.

师:我们趁热打铁再来做一做下面的纠错练习.看谁做的又快又好.

纠错练习.指出下列各式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1)(a+b )2=a 2+b 2 ( ) (2)22(21)221a a a -=-+ ( )

(3)22

(21)41a a +=+( ) (4)(5a +2b )2=25a 2+4b 2+10ab ( ) (5)22(1)21a a a --=---( ) (6) (

31m +21n )2=31m 2+61mn +41n 2 ( )

设计意图: (1)使学生巩固学到的公式,明确谁是公式中的a 谁是公式中的b .

(2)规范解题过程.

(3)明确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果是三项式,再次夯实口诀:首平方,尾平方,两倍乘积放中央,中间符号同前方.

教学智慧:在集体纠正的过程中,学生对第(5)小题有更好的方法:(-a-1)

2=(a+1)2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偶次方相等,从而避免了符号参与运算,减少错误.

探究活动四: 讨论研究 深入理解 试一试:计算 (a+b+c )2

生1:(a+b+c )2=[(a+b ) +c ] 2把(a+b )看作一个整体相当于公式中的a …

生2:(a+b+c )2=[a+(b +c )] 2把(b+c )看作一个整体相当于公式中的b …

师:太棒了(师带头鼓掌),公式中的a 和b 可以是一个数,可以是一个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单项式,也可以是一个多项式,同学们一定要明确谁是a ,谁是b ,正确代入公式.

设计意图:

(1)进一步理解公式中的a 和b 可以是一个数,可以是一个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单项式,也可以是一个多项式.

(2)对于较复杂的问题,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把“新”转化为“旧”的良好思维习惯.

三、归纳总结 拓展提高

教师:请学生说出这节课自己的收获.

生1:完全平方公式2

22()2a b a ab b ±=±+

生2:①公式左边是两项(数)的和的平方.②公式的右边有三项,两个平方项,且符号相同,一个两项乘积的两倍.(首平方,尾平方,成绩的两倍放中央,中间符号同前方.

生3: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第一步先选择公式;第二步,明确谁是a ,谁是b ,准确代入公式;第三步化简.

生4:公式中的a 和b 可以是一个数,可以是一个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单项式,也可以是一个多项式,要注意整体的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进行自我小结、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可以唤醒学生即将沉睡的心灵,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达标检测:

1.下列各式中,能够成立的等式是( ).

A.222(2)42x y x xy y -=-+

B.22211()2

4a b a ab b -=++ C.222()x y x y +=+ D.22

()()a b b a -=-

考察知识点:(复习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等号的右边有三项)

2. 若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m 的值是___________ A.12 B.﹣12 C.±12 D.±6

考察知识点:(完全平方公式有两个:和的完全平方与差的完全平方,本体首先确定a 和b , 然后补全积的2倍)

3.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21

m -31n )2 (2 )

(3) (7ab +2)2 (4)( 21

a -3

b )(3b -21

a )

考察知识点:(掌握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的三个步骤,正确熟练计算)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目的就是为了检测学生的达标情况和巩固练习,同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了稍具难度和有创新思维的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学生在数学发展方面的需要. 教学效果:

练习的结果表明通过前面环节的学习与辨析,学生掌握情况比较好,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板书设计: 1.6 完全平方公式

1. (a +b )2=a 2+2ab +b 2

(a -b )2=a 2-2ab +b 2

2. (a ±b )2=a 2±2ab +b 2

计算步骤:

1.选择公式;

2.明确a ,b ,准确代入公

式;

3.化简 例题: 练习: 计算 (a+b+c )2 法一: 法二: 整体的思想

教学反思:

首先,本节课让学生类比上节课学习平方差公式的方法:发现——猜测——证明——学习新的完全平方公式,在课堂上注重让学生自己用语言来概括叙述公式,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整节课,从学生做题的情况来看,学生大多掌握了完全平方公式,会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化简,达到了教学目标.

其次,是对讨论的环节的放手,能够使每个学生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使每个学生都参与.

再次,在设计中关注学生的人文价值和情感态度.强调知识的主动获得,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与探究信心的扶植,照顾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水平.

第四,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注意了问题的层次性,由浅入深,逐步递进,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开放,以问题串的形式让不层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成功,充分体现新课程“面向全体,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都能得到发展”的思想.

总体来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活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课堂的应有特色,体现了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如给学生提供的思考空间还不够等,需要进一步改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