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及培养-最新教育资料

浅析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及培养-最新教育资料

浅析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及培养

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进步,而且也关系到整个国家发展的潜力,同时还关系到大学生个人对国家与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因此,培养大学生科学素养,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要求。

一、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科学素养”一词源自Scientific Literacy,是指系统地、全面地学习知识,注重培养人的综合能力和获得较多的社会教养和文化教养;是现代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是个人科学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表现。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勒博士提出公众科学素养的三个基本标准:(1)基本了解科学术语和基本概念;(2)基本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3)基本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水平,对于科技知识的传播和科技的发展的影响应引起人们的重视。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崇高的思想品德

当代大学生应牢固树立起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要勇于攀登科学高峰,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善于与他人进行合作,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崇高品德的人、一个掌握现代高科技而又有益于社会的人。这不仅是当代大学生实现理想的

最基本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具有科学素质的基本内容。

(二)严谨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坚持真理、探求真理的一种品格,是实事求是、理性思维、善于提出问题和敢于创新的具体表现。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最本质的要示,科学理论是行动的指南,理性思考是认识的主要途径,敢于提出问题是科学的本性,善于创新是科学的本能。因此,当代大学生要坚持真理,注重培养科学精神,善于创新,不断探索未来。

(三)敢于探究的能力

敢于探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多地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将研究的成果应用于生产和实践,在生产和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敢于探究是探索性、创新性的劳动,是进行认知和发现的创造性过程。敢于探究的能力是科学素养中的智力因素,为了提高探究能力,应提高科学素质,这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

(四)开阔的科学视野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新科技对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活动带来巨大影响,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科技发展进入网络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善于创新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最重要法宝。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开阔的科学视野,才能承担起强国重任。

二、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与原因

中国科协于2015年9月发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主要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6.2%,比2010年的3.27%提高了近90%。公民接受教育的程度与其科学素养高低密切相关,接受教育程度越高,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也相对越大。我国大学生科学素质的现状不太理想,依据上海市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表明,上海高学历人群中科学素养达标率仅仅为13.4%,比美国同类人群达标率低11.5%。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总体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

我国的应试教育传统及相关部门对人才的取向偏差直接影

响当代大学生对科学素养的认识,这种影响直接造成当代大学生对科学素质培养不够重视,导致这些大学生科学素养不能与时代发展同步和科学知识的严重缺乏。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当代大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考试成绩好,就能找到好工作,至于科学素养只是软指标,不必太在(下转151页)(上接143页)意。因此,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提升科学素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培养模式不利于科学精神的培育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离不开学校,但是,我国教育长期困守在应试教育模式之中,不重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造成学生缺乏创新意识,而创新意识及想象力是科学素养的主要内容。这种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限制了当代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难以激发其具有创新精神。

(三)高等院校不重视科学素质的培养

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理应成为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培育的重要场所。但是,高等院校所进行的科学素养培育,更多的活动只是注重知识灌输,不注重创新教学方法。高等院校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只注重传授科学知识,不注重科学方法的训练;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教学形式方法单一;学生没有实践活动的机会和场所。

三、高等院校培养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对策

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重要工作,而且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时,应正确处理好校内与校外、教学与实践的关系,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氛围。

(一)构建注重科学素养培育的人才培养方案

大学教育要始终贯彻国家人才培养战略思想,设计课程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把科学素养的培养纳入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中,注重开展与提高大学生科学素养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不分文理科,按教育部新颁布的专业目录,进行原有专业的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创新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教学方法手段

在进行人才培养时,要善于把科学原理、概念和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让大学生掌握相关的科学原理和知识。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要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启发学生自己善于发现问

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励学生善于探索和发现未知知识,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引入教学,将科学领域的前沿知识融入课堂,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爱好,不断拓展学习内容,把最前沿的科研成果、科技应用、科技动态等方面内容及时传授给学生,拓宽当代大学生的科学视野。

(三)提供大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的平台

院校在科学教育方面有着科技教育资源优势,应为在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供平台;应针对大学生制定科普教育规划,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大学生学科学知识和科学文化,以此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校教学中,应适当增加科学实验的次数,向大学生开放科学实验室,为大学生进行实验提供必要的时间和场所,在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和探索性的实验;在课外实践中,应举办各种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丰富多彩的科普讲座和进行制作比赛,让大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为当代大学生提供科学实践平台。

(四)营造培育良好的科学素养环境

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离不开良好的育人环境。因此,院校不仅要注重营造努力学习、追求真理和注重学术研究的氛围;而且还要通过举办各种相关讲座、成立相关协会、开展科技实践等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积极主动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科技环境,在社会上形成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弘扬科学精神的氛围。积极主动作为,为大学生的成长进步,营造良好

的科学培育体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