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理学大纲

病理学大纲

病理学大纲
病理学大纲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病理学的概念,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2、熟悉病理学在医学教育、临床医疗和科研中的地位。

3、了解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病理学研究方法和新技术)。

学时分配:2学时

(舒细记编写)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目的要求:

概述部分

1、掌握坏死、变性的概念、形态学特点、类型及其结局。

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1、掌握适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

2、掌握适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形态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1、掌握坏死的概念、形态学特点、类型及结局。

2、掌握细胞可逆性损伤(变性)的概念。熟悉细胞水肿、脂肪变、玻璃样变、淀粉样变、粘液样变、病理性色及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形态学特点。

3、熟悉病理性色素沉着的类型;熟悉上述变性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第三节凋亡

1、掌握凋亡的概念。

2、了解凋亡的形态学及生物化学特征。

3、了解凋亡的发生机制。

第四节细胞老化

1、熟悉老化的概念。

2、了解细胞老化的机制。

学时分配:4学时

(舒细记编写)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目的要求:

概述部分

1、掌握再生与修复的概念。

第一节再生

1、掌握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

2、了解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及其调控。

3、了解干细胞在细胞再生和组织修复中的作用。

第二节纤维性修复

1、掌握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学特点、功能及结局。

2、掌握瘢痕组织的形态学特点及其作用。

3、了解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其机制。

第三节创伤愈合

1、熟悉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及其类型。

2、了解创伤愈合的影响因素。

学时分配:2学时

(舒细记编写)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目的要求:

第一节充血和淤血

1、掌握淤血的概念,形态学特点及结局。

2、熟悉常见的急慢性肝、肺淤血的形态学特点及发生发展过程。

3、了解动脉性充血的特点。

第二节出血

(本节内容自修)

第三节血栓形成

1、掌握血栓形成的概念、形成条件。

2、掌握血栓的类型及形态特点、血栓形成的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3、熟悉血栓形成的过程。

4、了解血栓形成的机制。

第四节栓塞

1、掌握栓塞的概念、栓子运行的途径、血栓栓塞的类型及病变特点。

2、熟悉空气栓塞、脂肪栓塞、羊水栓塞的病变特点。

3、熟悉栓塞对机体的影响。

第五节梗死

1、掌握梗死的概念、常见梗死的原因以及梗死的病变特点。

2、熟悉梗死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第六节水肿

(本节内容自修)

学时分配:4学时

(舒细记编写)

第四章炎症

目的要求:

第一节炎症的概述

(一)掌握:

1、掌握炎症的概念,炎症与感染的区别。

2、掌握炎症的基本病变。

(二)理解:

1、理解炎症的原因。

2、理解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学时分配:1学时

第二节急性炎症

(一)掌握:

1、掌握炎症的血液动力学改变;掌握血管通透性升高的机制及意义;掌握白细胞的渗出过程及吞噬作用的主要步骤和意义。

2、掌握炎症介质的概念。

3、掌握急性炎症的类型及其病变特点。

(二)理解:

1、理解炎症介质的种类及主要作用。

2、理解急性炎症的结局。

学时分配:3学时

第三节慢性炎症

(一)掌握:

1、一般慢性炎症的基本病变。

2、掌握慢性肉芽肿性炎的类型及病变特点。

(二)理解:

理解急慢性炎症的经过与结局。

学时分配:1学时

(刘丽江编写)

第五章肿瘤

目的要求:

第一节肿瘤的概念

(一)掌握:

掌握肿瘤的概念;掌握肿瘤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

(二)理解:

理解肿瘤的流行病学及主要病因。

学时分配:0.5学时

第二节肿瘤的形态

(一)掌握:

1、掌握肿瘤的大体形态及描述。

2、掌握肿瘤的组织形态,即肿瘤的实质与间质的概念。

学时分配:0.5学时

第三节肿瘤分化与异型性

(一)掌握:

重点掌握肿瘤的分化、异型性及异型性的形态学表现形式,包括肿瘤的组织结构异型性和细胞异型性。

学时分配:1学时

第四节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一)掌握:

掌握肿瘤的命名原则。

(二)理解:

理解常见肿瘤的分类,理解常见肿瘤的分子标志物(肿瘤免疫组织化学常用标记物)。

学时分配:0.5学时

第五节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一)掌握:

1、掌握肿瘤的生长方式及特点;掌握肿瘤异质性的概念。

2、掌握肿瘤的浸润与直接蔓延的方式及特点;掌握肿瘤转移的概念和转移的途径。

(二)理解:

理解肿瘤转移的机制。

学时分配:2学时

第六节肿瘤的分级与分期

(一)了解:

了解肿瘤的分期与分级。

第七节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一)了解:

了解肿瘤对机体影响的基本特点。

第八节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一)掌握:

掌握良、恶性肿瘤的区别要点。

学时分配:0.5学时

第九节常见肿瘤的举例

(一)掌握:

1、掌握常见良性、恶性上皮性肿瘤:乳头状瘤,腺瘤,鳞癌,腺癌的基本形态学特点。

2、掌握常见良性、恶性间叶组织肿瘤:纤维瘤,纤维肉瘤,平滑肌瘤,脂肪瘤的基本形态学特点。

3、掌握癌与肉瘤的鉴别要点。

(二)理解:

1、理解其他间叶肿瘤的名称及一般特点。

2、理解其他上皮性肿瘤的形态学特点。

学时分配:2学时

第十节癌前疾病(或病变)、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一)掌握:

掌握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异型增生)及原位癌的概念。

学时分配:0.5学时

(刘丽江编写)

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第一节动脉粥样硬化

(一)掌握:

1、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概念和基本病变。

2、掌握主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特点。

(二)理解:

1、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临床意义。

2、理解脑动脉粥样硬化和肾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特点。

(三)了解:

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

第二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一)掌握:

掌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特点;掌握心肌梗死的病变特点及临床意义。

(二)理解:

理解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病因、合并症及后果。

学时分配:3学时

第三节高血压病

(一)掌握:

掌握高血压的基本病变与病变特点。

(二)理解:

理解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了解:

急进性高血压基本病变与病变特点。

学时分配:1学时

第四节风湿病

(一)掌握:

掌握风湿病的概念及基本病变;掌握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变特点。

(二)理解:

理解风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熟悉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变特点。

(三)了解:

了解风湿性动脉炎的病变特点;了解风湿性皮肤损害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特点。

第五节感染性心内膜炎

(一)了解:

了解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变特点。

学时分配:1学时

(邓昊编写)

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第一节上呼吸道及肺部炎症性疾病

(一)掌握:

掌握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的基本病变及病变特点。

学时分配:1.5学时

第二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掌握:

掌握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和肺气肿的基本病变及病变特点。

(二)理解:

理解支气管哮喘的病变特点。

学时分配:0.5学时

第三节肺尘埃沉着症

(一)掌握:

掌握矽肺的病因、基本病变及病变特点。

学时分配:0.5学时

第四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一)掌握:

掌握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基本病变及病变特点。

学时分配:0.5学时

(邓昊编写)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第二节胃炎

掌握慢性胃炎的基本病变及病变特点。

第三节消化性溃疡病(一)掌握:

掌握溃疡病的基本病变及病变特点。

(二)了解:

了解溃疡病的发病机制。

学时分配:1.5学时

第五节非特异性肠炎(一)掌握:

掌握克隆氏病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基本病变及病变特点。

学时分配:1学时

第六节病毒性肝炎(一)掌握:

掌握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基本病变及各型肝炎的病变特点。(二)了解:

了解各型肝炎的临床特点。

第七节酒精性肝病(一)了解:

了解酒精性肝病的病变特点。

学时分配:2学时

第八节肝硬化(一)掌握:

掌握肝硬变的基本病变及病变特点。

了解肝硬变的病因及临床病理联系。

学时分配:1学时

第十二节消化系统常见肿瘤

(一)掌握:

掌握食道癌、胃癌、结直肠癌和肝癌的基本病变及病变特点。

学时分配:1.5学时

(邓昊编写)

第九章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概述:恶性淋巴瘤的概念及分类,霍奇金淋巴瘤的病变特点,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基本特征和病变特点、分类原则(掌握)。

第二节淋巴组织肿瘤

(一)掌握:

1、掌握恶性淋巴瘤的概念及分类;掌握霍奇金淋巴瘤的病变特点。

2、掌握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基本特征和病变特点。

(二)了解:

1、了解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分类原则。

2、了解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思路及方法。

(刘丽江编写)

第十章免疫性疾病

第二节免疫缺陷病

(一)掌握:

掌握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及基本病变特点。

第十一章泌尿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概述:肾小球的形态学特点,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弥漫性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及结局,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及微小病变型肾小球病的病变特点及结局(掌握)。

第一节肾小球疾病

(一)掌握:

1、掌握肾小球肾炎的基本病变。

2、掌握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弥漫性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及结局。

3、掌握肾小球的形态学特点;熟悉肾小球肾炎的分类;肾小球肾炎诊断的基本手段。

(二)熟悉:

熟悉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及结局;熟悉微小病变型肾小球病的病变特点。

(三)了解:

1、了解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

2、了解IgA肾病的病变特点。

3、了解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学时分配:4学时

第二节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一)掌握:

掌握急性、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变特点。

(二)了解:

1、了解急性、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了解药物和中毒引起的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学时分配:1学时

(刘丽江编写)

第十二章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目的要求:

概述:子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子宫颈原位癌及子宫颈癌的病变特点,慢性子宫颈炎的病变特点(掌握)。

第一节子宫颈疾病

(一)掌握:

掌握子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CIN、子宫颈原位癌及子宫颈癌的概念及病变特点。

(二)熟悉:

慢性子宫颈炎的病变特点。

学时分配:0.5学时

第三节滋养层细胞疾病

(一)熟悉:

熟悉滋养细胞层肿瘤的鉴别要点。

学时分配:0.5学时

第五节前列腺疾病

(一)了解:

1、了解前列腺增生症的病变特点。

2、了解前列腺癌的病理诊断原则。

学时分配:以自学为主。

第七节乳腺疾病

(一)掌握:

掌握乳腺癌的病变特点。

(二)了解:

了解乳腺增生症的病变特点。

了解男性乳腺发育的病变。

学时分配:本节内容安排专题讲座,题目:乳腺癌的进展-从基础到临床,学时:2学时。

(刘丽江编写)

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概述:非毒性及毒性甲状腺肿的病变特点、原因(掌握)。

第二节甲状腺疾病

(一)掌握:

掌握非毒性及毒性甲状腺肿的病变特点。

(二)理解:

理解非毒性甲状腺肿的病因。

(三)了解:

了解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腺炎及甲状腺肿瘤的病变特点。

第四节胰岛疾病

(一)理解:

理解糖尿病的分类及病变特点。

学时分配:0.5学时

(周红艳编写)

第十四章神经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概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乙型脑炎的病因和病变特点(掌握)。

第三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一)掌握:

掌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乙型脑炎的病因和病变特点。

(二)了解:

了解其他细菌性、病毒性脑炎的病变特点。

学时分配:1学时

第四节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一)理解:

1、理解Alzheimer病的基本病变特点。

2、理解Parkinson病的基本病变特点。

学时分配:1学时

第十五章传染病

目的要求:

概述:掌握结核病的病因、基本病变及转归,肺结核病的病变特点及类型(4学时);掌握伤寒病的病因、基本病变;细菌性痢疾的病变特点;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及基本病变特点(2学时)。

第一节结核病

(一)掌握:

1、掌握结核病的病因、基本病变及转归。

2、掌握原发性肺结核病的病变特点及继发性肺结核的类型。

(二)理解:

理解肺外结核病的病变特点。

学时分配:4学时

第二节伤寒

(一)掌握:

掌握伤寒病的病因、基本病变。

学时分配:0.5学时

第三节细菌性痢疾(一)掌握:

掌握细菌性痢疾的病变特点。

第八节性传播性疾病

(一)了解:

1、了解梅毒的病因、基本病变、传播途径和病变特点。

2、了解尖锐湿疣的病因及病变特点。

3、了解淋病的病变特点。

《植物病理学》考试大纲

《植物病理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的性质 植物病理学是森林保护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报考森林保护学科的考试科目之一。为了帮助考生明确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植物病害的概念;病原;侵染性病害的发病过程和侵染循环;感病植物的病理变化;植物病害的症状;植物病害的诊断。 第二章植物病原菌物 菌物的营养体;菌物的繁殖;各大类菌物的形态、简要的分类及所致的植物病害的症状,菌物类病害的诊断;菌物类病害发生的特点、对寄主植物的危害。第三章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的一般概念和性状;病原原核生物的侵染和传播;病原原核生物的主要类群;植物原核生物病害的诊断及病原鉴定方法;植物原核生物病害的防治。第四章植物病原病毒及植原体 植物病毒的一般性状;植物病毒的传播;植物病毒病害的症状;植物病毒的鉴定原理;植原体的一般性状;植原体病害的症状、传播、诊断和防治。 第五章植物病原线虫 线虫的一般性状;植物病原线虫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植物线虫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第六章寄生性植物 寄生性植物的一般性状;寄生性植物的繁殖与传播;寄生性植物的主要类群。第七章非侵染性病害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概念;营养失调、湿度不适、温度过高或过低引起的植物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第八章侵染过程 病程的概念;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及其影响因素. 第九章病害循环 侵染循环的概念;初侵染和再侵染;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场所;病原物的传播。 第十章植物病原生物在病害互作中的作用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寄生物的类型;病原物的致病机制;转主寄主和寄生专化型。 第十一章植物的抗病性在病害互作中的作用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抗病性的类型;植物抗病的机制;植物的诱导抗病性及其机制。 第十二章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 植物病害的流行类型;植物病害流行的因素;植物病害的预测。 第十三章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植物病害诊断的含义;植物病害诊断程序和方法;Koch’s法则;不同类型植物病害的诊断要点; 第十四章植物病害的防治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口腔组织病理学大纲

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大纲 (供七、五年制学生用)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口腔组织病理学(Oral Histology and Pathology) 课程号:50300540(7年制)50301140(5年制)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64 学分:4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联系医学基础和口腔专业知识的桥梁和纽带。它的内容包括了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的胚胎发生和组织形成,包括了口腔颌面部疾病的组织发生和临床病理表现。口腔组织病理学涉及面广、内容深刻,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一定的理解领会能力。针对口腔组织病理学的知识特点,和其在口腔医学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制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规划。首先本课程通过循序渐进的对牙齿的发生、组织特点以及颌面部组织的发生和组织特点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并且在每堂大课后均有同等学时的实验课程,通过大课多媒体系统和实验课显微图像互动教学系统相结合,促进和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所学的知识理论。长期以来,我们在大课讲授和实验课指导相辅中进行口腔组织病理学的教学工作,并且随着教学设备和方法的改进,这样的教学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认真执行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严肃态度、严格作风、严密方法),讲授与实验相结合,通过教学实验与课堂讨论深化对基本理论的认识,并结合科研适当介绍本学科国内外的发展动态与学术前沿。学生通过听课、实验室实习、电教图像观摩、自学、教师辅导、实验课和笔试考试等方式完成教学大纲内容。

三、教学内容 口腔组织胚胎学 一牙釉质、牙骨质 1目的要求: ①掌握牙釉质和牙骨质组织结构及理化特性 ②掌握釉质中有机物集中处的组织学现象 ③熟悉了解釉质的生活代谢及超微结构特征,了解牙骨质的生物学特性,釉牙骨质界和釉牙本质界 2讲课内容: ①釉质和牙骨质的理化性质 ②牙釉质和牙骨质的组织结构及有机物集中的组织学现象 ③牙釉质的增龄变化、临床应用;牙骨质生物学特性及釉牙骨质界、釉牙本质 界 3实验内容: ①牙齿纵磨片 ②牙齿横磨片 二牙本质、牙髓 1目的要求: ①掌握牙本质和牙髓的组织结构及前者的理化特性 ②掌握牙本质中钙化程度差异的组织学现象及反应性变化 ③了解牙本质的神经分布及感觉、熟悉牙髓的增龄变化 2讲课内容: ①牙本质的理化特性 ②牙本质牙髓的组织结构、功能及反应性变化;牙本质钙化差异的组织学现象 ③牙本质的神经分布和感觉 3实验内容: ①牙齿纵磨片 ②牙齿横磨片

《病理学》实验指导

6、遵守教研室和实习室各项规章制度。 四、绘图和实习报告 描绘病理切片病变简图及书写实习报告是病理学基本技能(或基本功),可以提高观察病变、分析和描述病变的能力。对培养临床医师书写病历、手术记录、分析临床症状及科学研究均有帮助。 描绘病变要求选择有代表性部分,真实简明的绘出病变特点。应根据自己观察的病变特点,联系理论课内容,客观的分析,精练地写出实习报告。实习报告的书写格式如下:(举例) 第十四章传染病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要求:(抄写本章“实习目的要求”的内容) 二、实习内容:(抄写本章实习的“内容’,大标本、切片的具体名称可不写) 三、绘图(或其它内容):淋巴结结核绘图 组织切片观察与描述: 1、低倍镜:可见正常淋巴组织结构,在淋巴细胞中可见散在结节状病灶及灶性红染无结构、颗粒状物质,即干酪样坏死。 2、高倍镜:结节状病灶由上皮样细胞、朗罕巨细胞、干酪样坏死及周围的成纤维细胞和淋巴细胞等构成,即结核结节(对上皮样细胞和郎罕巨细胞可详细描述)。 病理诊断:(左颈部)淋巴结结核 实习报告人:××× 报告日期:2000年7月15日 (程瑞雪)

3、心肌肥大(hypertrophy of myocardium) (1)高血压患者心脏体积大于正常,重量增加;(2)切面以左心室肥厚为主(为什么?);乳头肌增粗;(3)心腔扩大不明显(向心性)。 4、肝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 of liver) 肝脏体积增大,被膜紧张,切面隆起,边缘外翻,色苍白浑浊。请推测其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 5、肾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 of kidney) 肾脏体积增大,被膜紧张,切面隆起,色苍白浑浊,皮髓质分界不清。 6、脾被膜透明变性(hyaline degeneration of spleen capsule) 脾脏淤血、肿大,包膜(或部分包膜)增厚,呈灰白色,半透明毛玻璃样、质硬(似在局部涂上一层糖衣,故俗称“糖衣脾”)。 7、胸膜透明变性(hyaline degeneration of pleura) 慢性炎症致胸膜纤维组织增生、增厚、纤维化玻变,呈灰白色、半透明毛玻璃样,质硬。 8、脾梗死(infarct of spleen) (1)脾脏表面和切面见一灰白色三角形坏死灶;(2)坏死组织质地干燥、致密稍硬,与正常脾脏组织分界清楚,周围可见暗红色或棕黄色充血出血带。请推测此病变的结局。 9、肾干酪样坏死(caseous necrosis of kidney) 肾脏体积增大,切面肾实质呈多灶性坏死,坏死物色黄、质松软、脆、细腻似奶酪,部分坏死物排出形成囊腔。试问有何临床表现? 10、足坏疽(gangrene of foot) 足趾、足背、足底均坏死,皮肤呈黑褐色,坏死区干燥、皮肤皱缩,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为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有何特点? 11、阿米巴肝“脓肿”(amoebic abscess of liver) 体积增大,切面见一个较大“脓腔”,系阿米巴原虫引起的肝脏液化性坏死,坏死物呈果酱样,流失后形成“脓腔”,腔壁上残留未彻底坏死的结缔组织、胆管、血管等呈“破絮状”。试问病人可能有何临床表现? 四、切片观察要点 1、支气管粘膜鳞状上皮化生(squamous metaplasia of bronchus)62-1#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 pathology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各类适应及变性的概念及形态学特点(光镜及电镜特点)。 2、掌握坏死的概念以及各种坏死类型的形态学特点。 3、了解和掌握细胞损伤和适应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二)教学内容 1.细胞适应和细胞老化 (1)掌握肥大的概念,熟悉其类型。 (2)掌握增生的概念,熟悉其常见类型。 (3)掌握萎缩的概念和类型。 (4)掌握化生的概念和常见类型。 (5)熟悉老化的概念,了解老化的机制。 2. 细胞、组织的损伤 (1)熟悉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 (2)了解细胞、组织损伤的机制。 3. 细胞、组织的损伤的形态学改变 (1)变性 ①掌握细胞水肿的概念及病理变化。 ②掌握脂肪变性的概念、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 ③掌握玻璃样变的概念、类型,熟悉其病理变化。 ④掌握纤维素样变性的概念,了解其病理变化。 ⑤掌握病理性色素沉积的类别,熟悉脂褐素、含铁血黄素沉积的病理特点和形成过程。 ⑥掌握病理性钙化的概念,熟悉其类型。 (2)细胞死亡 ①掌握坏死的概念、病理变化和类型及各类型的病理变化。 ②熟悉坏死的结局。

③掌握凋亡与坏死的区别,熟悉凋亡的形态特点、发生机制及生物学意义。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和掌握再生概念、类型、调控及各组织细胞的再生能力。 2、掌握肉芽组织的概念、组成成分及作用。 3、掌握创伤愈合基本过程和类型。 (二)教学内容 1.再生 (1)掌握再生的概念、类别和各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其包含的细胞种类。 (2)熟悉上皮、毛细血管和外周神经的再生过程,了解其它组织的再生过程。 (3)熟悉修复的概念 2.细胞的生长和调控 了解再生的调控及生长因子和生长抑素的概念和作用。 3. 纤维性修复 (1)掌握肉芽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熟悉肉芽组织的结局。 (3)了解瘢痕组织的形态,了解其对机体的作用。 4. 创伤愈合 (1)掌握骨折愈合的过程。 (2)熟悉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 (3)了解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定义,它们的类型、病变特点、结 局及临床病理联系。 2、掌握血栓形成、栓塞、梗死之间的病理联系。 3、了解血栓形成、栓塞、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及临床表现。

病理学实验总结

病理学实验总结 1.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 (1)低倍镜:肾皮质区近曲小管,管腔变小且不规则 (2)高倍镜: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且向腔内突出,细胞界限不清,胞浆内布满大小一致的红染颗粒,细胞核无改变。部分上皮细胞因极度肿胀破裂,致使腔内红染的颗粒状蛋白性物质堆积。 2.肝脂肪变性 (1)低倍镜:大部分肝细胞内有大小不等的圆形脂滴空泡。脂变明显处肝索增宽变粗,排列紊乱,肝窦狭窄,甚至消失。 (2)高倍镜:肝细胞胞浆内含大小不等边界清楚的空泡,有的融合成大空泡,将细胞核挤压至细胞的边缘。细胞核无改变。由于细胞肿大致肝窦变窄,因此小叶结构欠清晰。 3.脾被膜玻璃样变 (1)低倍镜:结缔组织(被膜)之胶原纤维增粗,并互相融合为梁状、带状或片状的均质、红染、无结构的半透明物,纤维细胞明显减少。 (2)高倍镜:脾实质慢性淤血并有局灶性钙盐沉积,钙盐呈深蓝色颗粒或块状,病理性钙化。 4.肉芽组织 (1)低倍镜:溃疡表面有一层纤维素及嗜中性粒细胞等构成的炎性渗出物。渗出物的下方是炎性肉芽肿,有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彼此相互平行,与创面垂直。肉芽组织下面为纤维结缔组织。 (2)高倍镜:新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肥大向腔内凸出,有些已形成管腔,有些未形成管腔。成纤维细胞分布在毛细血管之间,胞体大,胞浆丰富,淡红色,呈卵圆形、梭形或分枝状,胞核椭圆或梭形。肉芽组织中有数目不等的炎症细胞,如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瘢痕组织由大量排列致密的胶原纤维构成并出现透明变性。 5.慢性肺淤血(肺褐色硬变) (1)低倍镜:肺泡壁增厚,部分肺泡腔内有心衰细胞。 (2)高倍镜: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淤血;且肺泡壁增厚有纤维组织增生。部分肺泡腔内有漏出的红细胞及胞浆内含有棕黄色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即心衰细胞。 6.混合血栓(心脏附壁血栓) (1)低倍镜:混合血栓外周可见正常心肌组织。粉红色不规则小梁和红色区域交织存在。 (2)高倍镜:粉红色粉末状的血小板凝集呈珊瑚状,表面可见白细胞附着;血小板梁间有大量网络着红细胞的纤维素。部分区域有机化现象。 7.鼻炎性息肉 各类炎细胞: 中性粒细胞:呈球形,具有分叶状细胞核,核浆淡红色,内含中性颗粒。在急性炎症和化脓性炎症,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 (供六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前言 病理学(Pathology)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病理学的任务是运用各种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规律,包括发病机理和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转归和结局,从而阐明疾病的原理和本质,为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 本教学大纲的制定是根据本校六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学时,在2000年制定的教学大纲基础上修订而成。 教学内容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适当介绍国内外病理学新进展,反映现代科学水平,通过理论讲授与实验课实习,使学生掌握临床医学专业必需具备的病理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为今后的学习与实践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通过新进展及新技术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及趋势,以适应未来医学发展的需要。 为方便学生学习,本大纲将教材内容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级要求。“掌握”即对教材内容必须要理解透彻,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熟悉”是指对教材的内容能理解清楚,记住其中的主要内容;“了解”是要求能理解教材中的内容,能记住内容的梗概。 理论教学部分 绪论 1.3. 目的要求: 了解病理学的概念、内容及基本任务。了解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常用的研究方法及发展史。 2.4. 教学内容: 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及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发展史。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1.目的要求: 掌握萎缩的概念和类型,掌握肥大的概念,熟悉其类型,掌握增生的概念,熟悉其常见类型,掌握化生的概念和常见类型。 熟悉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了解细胞、组织损伤的机制。 掌握变性的概念;掌握细胞水肿的概念及病理变化;掌握脂肪变性的概念、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掌握玻璃样变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掌握纤维素样坏死的概念及其病理变化;熟悉病理性色素沉积的类别及脂褐素、含铁血黄素沉积的病理特点和形成过程,熟悉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类型;了解淀粉样变性、粘液样变性的概念; 掌握坏死的概念、基本病变和类型及各类型的病理变化,熟悉坏死的结局,掌握凋亡的概念及其与坏死的区别,熟悉凋亡的形态特点,了解凋亡的机制及生物学意义 2.教学内容: (1)(3)细胞适应和细胞老化:萎缩、肥大、增生及化生。 (2)(4)细胞、组织的损伤:原因、机制、类型和形态学改变。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1.目的要求: 熟悉修复的概念;掌握再生的概念、类别和各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其包含的细胞种类;掌握上皮、毛细血管和外周神经的再生过程,了解其它组织的再生过程 了解细胞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细胞外基质在细胞再生过程中的作用。 熟悉纤维性修复的概念,掌握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征、作用及结局;掌握瘢痕组织的形态,熟悉其对机体的作用。 掌握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熟悉骨折愈合的过程;了解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病理学技士专业实践能力考试大纲知识点

专业实践能力 一、病理解剖技术 1. 病理尸体解剖的方法和步骤 (1)病理尸体解剖的准备 (2)体表检查 (一)[ 体表检查 ] 称体重,量体长,观察发育、营养状况,检查体表有无黄疸,发疳,出血点,疤痕,创口等,及其部位,大小;眼、耳、鼻、口腔等有无溃疡、分泌物或液体流出,外生殖器有病变,浅表淋巴结肿大否;有无尸冷、僵、腐败现象。 (3)胸腹腔检查 (二)[ 体腔检查 ] 1. 胸、腹壁皮肤切开及剥离:根据情况,选择Y形、T形或直线切口切开皮肤。切开腹膜时,先切一小孔,插 入两指,再从两指之间剪开,以免划破内脏。剥离胸壁皮肤时,应注意将胸肌一并剥离,但勿损及肋间肌。 2,腹腔检查:检查腹腔内有无积液和积气,腹膜情况,各器官的位置。与关系,有无粘连,肝脾肿大否,其边缘在锁骨中线肋缘下及剑突下几厘米,检查左右横膈的高度。 (三)[ 胸腔检查 ] 1 、必要时在胸腔未切开前检查有无气胸。可有注射器吸水后,在第一肋间处自胸壁刺入,观察有无气体自水面下上升。 2. 在肋骨软骨联接线内侧约 0.5cm 处,将第二肋骨到肋弓的软骨切断,紧沿胸骨后壁将横及纵隔割离,注意勿损及心包及大血管,然后检查胸腔有无积液,其量及性质,必要时涂片检查与细菌培养。 3. 切断第一肋骨,分离胸锁关节,将胸骨及肋骨取下,观察各器官的位置,两肺表面情况,胸腺是否已经脂肪化。锯开胸骨,看骨髓造血情况。 4. 自心尖部向上,作人形剪开心包,检查腔内液量,心包膜内壁情况,必要时取心血作细菌培养。 5. 疑有空气体栓塞时,将心包剪开一小口,用镊子拉紧切口两侧心包膜,心包腔内注满水,然后,在水上剪开右心房及肺动脉,观察有无气泡逸出,或者先结扎进出心脏的大血管,取出心脏,淹没于水下剪开右心,观察有无气泡逸出。(4)内脏器官的取出及检查 (四)[ 各脏器的取出] 各器官取出前,应仔细检查周围情况及与其他器官的关系,检查有困难时,一时不能明确者,可与其 它器官一并取出,然后再仔细检查。检查各器官前,应称其重量,量大小。 1. 心脏的取出与检查,在体内剖开右心,检查肺动脉有无栓塞后,将心脏提起,从根部或心包膜内壁分别 剪断上、下腔静脉,(于距瓣膜 2 cm处)肺静脉和主动脉(于距瓣膜5cm处),取出心脏,(若有心、血 管畸形,则应将心脏连同肺脏一并取出)。检查心脏增大否,外膜光滑度,有无渗出物等,心脏按血流方向剖开,测量各瓣膜的周径及左右心室的厚度。 A :右心剖开法:第一步,用刀或剪将右心从上、下静脉入口处直线剖开,如欲避免破坏窦房结, 从下腔静脉向上,剖至房室间沟上1cm处,向右心耳剪开,保持上腔静脉口完整,上腔静脉至少保留 1cm。第二步,从此线中点沿心脏右缘剖至心尖部,检查三尖瓣,并用手指检查动脉有无血栓或狭窄。第三步,从心尖部沿心室中隔剖至肺动脉,检查肺动脉瓣。 B :左心剖开法:第一步,用刀或剪将左心房从左、右静脉入口之间作直线剖开,以手指检查二尖瓣是否狭窄。第 二步,从此线的左端沿心脏左缘剖开至心尖剖。第三步,从心尖部沿心室中隔,避开肺动脉剖开肺动脉剖开主动脉,检查二尖瓣与主动脉瓣。 剖开有瓣膜病变的心脏时,应注意避免破坏有病变的瓣膜。心脏剖开后,检查心肌厚度、硬度、色泽、心内膜光滑度,瓣膜周围有无增厚,及赘生物,有无狭窄或关闭不全,检查冠状动脉开口情况。 2. 肺脏的取出:可由肺根部将主支气管和血管切断取出,或与颈部器官一并取出。如两层胸膜间有粘 连,需细心分离,勿损及肺,如粘连牢固,可连同胸膜壁层一并剥离,取出肺脏。取出后检查其表面情况。切开检查肺切面的改变,有无病灶、气肿、萎陷等,肺门淋巴结肿大否,切面情况。 3. 颈部器官的取出:A,充分分离颈部皮肤与软组织,用长刀刺入割断舌下系带,紧沿下颌骨内面向左、 右尽量地将下颌与舌间的软组织分离。B,将舌拉下,自硬腭后缘割离软腭,注意应将两侧扁桃体完全 取下。C,将舌、咽、喉头、气管、食管、肺拉下于横膈上将食管、下腔静脉及主动脉切断,连同胸腔器官一并取出。 4. 腹腔及盆腔器官的取出:一般先将脾脏摘出,继之取出小肠、肾上腺、肝、胆囊、胃、十二指肠、胰,最后取 出肾及盆腔器官。 ①将脾脏提至腹腔前方,割断脾门部血管,取出脾脏。检查其大小,重量,硬度,表面色泽。切面有无外翻;有无糊状物刮下,脾门血管及脾小体、脾小梁的情况等。 ②小肠与大肠的取出前,应检查肠系膜淋巴结及血管,找出空肠的起端,切断,自肠系膜附着处将肠割下,直至直肠处将其切断取出,肠的断端应钳紧或结扎,以免粪便污染腹腔。待其他器官检查完毕后再检查肠。先量其长度,在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临床医学、儿科医学专业使用) 冃u m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化规律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通过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变以及这些变化与临床表现的联系,从而揭示疾病的本质,为临床正确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实践依据。因此,病理学被称为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 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病理学诊断又是诊断疾病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病理学也属于临床医学的一部分。许多疾病往往须借助病理学的研究、检查才能得出结论,如脱落细胞学检查、活体组织检查,尸体解剖检查以明确诊断和死亡原因,提高临床医疗水平。 本大纲内容力求体现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原则,目的是向学生传授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病变,为学生的后期临床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要

体现当今病理学的最新进展,适当地介绍一些新的尤其是分子病理学方面的理论, 强调临床和病理的结合。加强了病理学总论的讲授和减少了各论中学生在后期临床 课程学习中将重点介绍的疾病。 目录 绪论 ........................................... ...... (-1-)- 第一章 血液循环障碍 ................................... (T)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损伤与修复 (1) 第三章炎症 ........................................ ::……(-2) 第四章肿瘤总论、淋巴造血系统肿瘤??.: .................. (? 2)…… 第五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 : ............ (3) .... 第六章 呼吸系统疾病 (3) 第七章 消化系统疾病 (4) 第八章 泌尿系统疾病 ( 5) 第九章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 5) 第十章 神经系统疾病 ( 6) 第十二章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第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6)

病理学提纲

1.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原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发展规律的科学 2.病理学的研究内容:尸体解剖、活组织检查、动物实验、组织与细胞培养 3.适应的表现形式: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萎缩:发育正常的组织、器官,其实质细胞的体积变小或数量减少,而导致器官或组 织体积缩小,重量减轻 ●肥大: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 ●增生:由于实质细胞数目增多而致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化生:一种已分化成熟的组织或细胞取代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或细胞的过程 4.组织损伤的形式:变性、坏死 变性:在致损伤因素作用下,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原有物质的显著增多 坏死:活体内局部细胞、组织的病理性死亡 5.变性的常见类型:细胞肿胀、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心肌脂肪变性、纤维素性样变 性、粘液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积、病理性钙化) ●细胞肿胀(浊肿):由于细胞内水、钠积聚过多引起。表现为细胞体积重大,胞浆疏松、 淡染,胞浆内可见红染颗粒,称颗粒变性(其实质为肿大的线粒体和扩张的内质网); 进一步发展,可出现空泡样变性(内质网高度扩张);病毒性肝炎严重时,可出现气球样变性 ●脂肪变性:肝脏均匀增大,包膜紧张,色淡黄,切面油腻;H-E染色细胞内见大小不等 的脂肪空泡,严重时可出现脂肪样细胞。脂肪肝――严重、弥漫的脂肪变性 ●玻璃样变性:又分为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血管壁玻璃样变性、细胞内玻璃样变性 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发生在增生的结缔组织,表现纤维细胞减少、融合;成分-胶原纤维,本质-形成瘢痕 血管壁玻璃样变性:发生在细小动脉,病变的血管壁增厚、变硬,为高血压病的基础;本质-深入并凝固的血浆蛋白 ●心肌脂肪变性:虎斑心-心肌严重贫血时,心内膜下出现的红黄相间的条纹 6.坏死的基本病变:以核表现为主,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7.坏死的病理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 ●凝固性坏死:坏死后蛋白质变性凝固占优势,多发生于心、脾、肾 ●干酪样坏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凝固性坏死。多由结核病引起,坏死较彻底,色淡黄、 质较松软,犹如干酪 ●液化性坏死:多发生于脑组织,又称脑软化 ●坏疽:大块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 8.坏死的结局:溶解吸收(基本方式,溶蛋白酶分解液化,淋巴管或小血管吸收)、分离 排出、机化(肉芽组织代替坏死组织)、纤维包裹和钙化 ●位于皮肤黏膜的坏死组织分离后脱落,留下的局部缺损,称溃疡 ●肾和肺的坏死组织分离后经自然管道排出,留下的空腔,称空洞 9.组织再生的能力: ●神经细胞无再生能力; ●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再生能力弱,通过瘢痕修复; ●其余细胞均有强再生能力,或潜在再生能力。 10.肉芽组织:由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和少量炎症细胞构成的幼稚的结缔组织,鲜 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称肉芽组织。 11.肉芽组织的转归:瘢痕 12.肉芽组织的功能:抗感染保护创面、机化血凝块和坏死组织、填补组织缺损

普通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PDF.pdf

普通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 需要掌握的名词概念 植物病害植物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的持续影响,在生理、组织和细胞上发生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外部表现出不正常现象 传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因素浸染造成的病害,可以传染 非传染性病害无病原生物参加,只是由于植物自身原因或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引起的病害,不具有传染性 症状植物受病原物或不良环境的侵扰后,内部生理活动或外观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 病状植物患病后,植物病部本身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状态 病征病部上出现的肉眼可见的病原物个体或群体 活体营养型只能从活的寄主组织和细胞中获得所需营养物质的寄生物,其营养方式为活体营养型 死体营养型以死亡的有机体作为营养物质来源的生活方式称为死体营养型 专性寄生寄生物只能从活的寄主组织和细胞中获得所需营养物质的特性 非专性寄生寄生物即能从活体又能从死的植物组织上获取营养物质的特性 柯赫法则确定某种微生物是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时必须遵循的原则,常表述为四步:1病植株上有一种微生物的存在;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3将纯化培养物接种到相同健康植株上出现相同症状病害;4从接种发病的植株上可以再分离得到相同的纯培养物,性状与接种物相同 真菌狭义的真菌是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典型的营养体为丝状体,不含光合色素,主要以吸收的方式获取营养,靠产生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的生物。广义的真菌是包括卵菌、黏菌、壶菌、接合菌、子囊菌和担子菌等,又称菌物。 吸器真菌菌丝产生的一种短小分支,在功能上特化为专门从寄主细胞内吸取营养物质的菌丝变态结构 菌核由真菌菌丝或菌丝与寄主组织共同构成的一种较为坚硬的结构,具有较强的抗逆性 子座由疏丝组织和拟薄壁组织形成的或是由菌组织和寄主组织组成,可用于产生子囊等生殖器官的垫状或头状组织。 菌索菌组织纠缠在一起形成的绳索状结构,可吸收营养和抵抗不良环境 厚垣孢子由菌丝中的个别细胞膨大,原生质浓缩、细胞壁加厚形成的休眠孢子,可抵抗不良环境 游动孢子鞭毛菌的无性孢子,具鞭毛,无细胞壁,可在水中游动 孢囊孢子接合菌的无性孢子,不具鞭毛,有细胞壁,原生质割裂产生 分生孢子子囊菌、半知菌及担子菌的外生无性孢子,主要由芽殖和裂殖产生卵孢子卵菌的有性孢子,由雄器和藏卵器配合产生具有厚壁的休眠孢子,卵孢子为二倍体 接合孢子接合菌的有性孢子,由配子囊配合产生 子囊孢子子囊菌的有性孢子,产于子囊内,每个子囊8个孢子 担孢子担子菌的有性孢子,着生在一种称为担子的结构上,单细胞、单核、单倍体 子实体具有一定形状并着生孢子的真菌的产孢结构 闭囊壳包被完全封闭,无固定孔口的子囊果称作闭囊壳 子囊壳子囊果有孔口,球形或瓶形,内生子囊和子囊孢子

2019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病理学解析含真题第八章word资料21页

“病理”大纲要求 ——消化系统疾病 1. 慢性胃炎的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2. 溃疡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特点及其并发症。 3. 阑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并发症。 4. 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基本病理变化,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及其病理学特点。 5. 肝硬化的类型及其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6. 早期食管癌的概念及各型的形态特点,中晚期食管癌各型的形态特点、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7. 早期胃癌的概念及各型的形态特点,中晚期胃癌的肉眼类型和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8. 大肠癌的病因、发病机制、癌前病变、肉眼类型及组织学类型,分期与预后的关系,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9. 原发性肝癌的肉眼类型、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阑尾炎 病理变化 1.急性阑尾炎有三种主要类型: (1)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为早期的阑尾炎,病变以阑尾黏膜或黏膜下层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纤维素渗出。黏膜下各层有炎性水肿。 (2)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或称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常由单纯阑尾炎发展而来。镜下,阑尾壁各层皆为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 (3)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是一种重型的阑尾炎。阑尾因内腔阻塞、积脓、腔内压力增高及阑尾系膜静脉受炎症波及而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等,均可引起阑尾壁血液循环障碍,以至阑尾壁发生坏死。 此时常导致穿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或阑尾周同脓肿。 2.慢性阑尾炎

多为急性阑尾炎转变而来,也可开始即呈慢性经过。主要病变为阑尾壁的不同程度纤维化及慢性炎细胞浸润等。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指由一组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的一种常见传染病。 病因 1.甲型肝炎病毒(HAV)特点:经消化道感染,通常急性起病,大多数可痊愈,RNA。 2.乙型肝炎病毒(HBV)特点:经血流、血液污染的物品、吸毒或密切接触传播, DNA。 3.丙型肝炎病毒(HCV)特点:经血流、血液污染的物品、吸毒或密切接触传播, RNA。 4.丁型肝炎病毒(HDV)特点:经血流、血液污染的物品、吸毒或密切接触传播, RNA。 5.戊型肝炎病毒(HEV)特点:经消化道感染,RNA。 病毒性肝炎 基本病理变化: 各型病毒性肝炎病变基本相同,都是以肝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肝细胞再生和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属于变质为主的炎症病变包括: (一)肝细胞变性坏死 1.肝细胞变性常见有两种类型的变性。 (1)细胞水肿:为最常见的病变。光镜下见肝细胞明显肿大,胞质疏松呈网状、半透明.称为胞质疏松化。进一步发展,肝细胞体积更加肿大,由多角形变为圆球形。胞质几乎完全透明,称气球样变。电镜下见内质网不同程度扩张,线粒体明显肿胀,溶酶体增多。

病理学教学大纲@南方医科大学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一、萎缩 萎缩的概念:生理性与病理性萎缩。 病理性萎缩的原因及分类(营养不良性、压迫性、失用性、去神经性、内分泌性萎缩)、形态变化与影响。 二、肥大、增生及化生的概念。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一、可逆性损伤(变性) 可逆性损伤(变性)的概念。 细胞水肿(水变性):概念、病变特点、原因及发生机制、结局。 脂肪变:概念、病理变化、病因的发生机制及结局。 玻璃样变:概念、分类(细胞内玻璃样变、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细动脉壁玻璃样变)、病变特点、产生机制与结局。 二、不可逆性损伤- 坏死 坏死的概念、病因、病理变化(镜下改变及早期坏死组织肉眼观察特征)、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疽)。 坏疽的概念、病因、类型(干性、湿性及气性坏疽)、病变特点。 坏死的结局:细胞溶解引起局部急性炎症反应、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机化与包裹、钙化。 三、细胞调亡和细胞老化的概念。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修复的概念与意义 一、再生 再生的概念、分类(生理性与病理性、完全与不完全性)。 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上皮组织、纤维组织、软骨组织和骨组织、血管、肌组织、神经组织的再生。 二、纤维性修复 肉芽组织概念、作用及结局、疤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不利后果。 三、创伤愈合 创伤愈合的概念: 创伤愈合的类型: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的特点。 四、骨折愈合 骨折愈合的四个阶级:血肿形成、纤维性骨痂形成、骨性骨痂形成、骨痂改建的特点。 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全身性和局部性因素。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血液循环障碍的概念、类型(全身性与局部性) 第一节充血和淤血 充血的概念、类型(动脉性充血、静脉性充血-淤血)。 局部性与全身性淤血的原因。

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考试大纲 病理学

病理学 一、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①掌握萎缩的概念、原因和类型;②熟悉肥大、增生的概念和类型;③掌握化生的概念、类型及意义;④掌握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的概念及形态特点;⑤掌握坏死的概念、类型、病变特点及结局:⑥掌握凋亡的概念。 二、损伤的修复 ①掌握再生的概念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②掌握肉芽组织的概念、结构、功能与结局:③熟悉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掌握一期、二期愈合的条件和特点;④熟悉骨折愈合的过程。 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①熟悉动脉性充血的概念、形态特点、类型和意义:②掌握淤血包括肺、肝淤血的原因、病变特点和后果;③掌握血栓形成的概念和条件,了解血栓形成的机制;④掌握血栓的形态、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⑤掌握栓塞的概念、类型及对机体影响;⑥熟悉脂肪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的概念、形成机制及后果;⑦掌握梗死的概念、原因、病变类型、影响和结局。四、炎症 ①熟悉炎症的概念、原因和意义;②掌握炎性渗出的概念、熟悉渗出过程和发生机制;③掌握渗出液的的特点和意义;④掌握炎性浸润的概念、炎细胞种类及其作用;⑤了解炎症介质的概念、常见炎症介质及意义;⑥熟悉炎症的经过和结局;⑦掌握各类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特别是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和肉芽肿性炎。 五、肿瘤 ①掌握肿瘤的概念,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②掌握异型性的概念、特点及意义; ③掌握肿瘤的生长方式和扩散:熟悉肿瘤对机体的影响;④掌握良、恶性肿瘤的区别要点,区别的相对性和交界性肿瘤的概念;⑤掌握肿瘤的大致分类和命名原则,癌与肉瘤的区别:⑥掌握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原位癌的概念,熟悉常见的癌前病变。 六、心血管系统疾病 ①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症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②掌握动脉继样硬化症的基本病变;③掌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部位、心肌梗死的原因、类型、病变及合并症;④掌握缓进型高血压的分期、内脏病理变化及后果;⑤熟悉急进型高血压和动脉瘤的概念及病变特点;⑥掌握风湿病的基本病变、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变及对机体影响:⑦熟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⑧掌握心瓣膜病的病因、病变特点、血流动力学改变和临床病理联系;⑨了解心肌病和心肌炎的概念。 七、呼吸系统疾病 ①掌握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的病变和临床病理联系;熟悉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②掌握肺气肿的类型、病交及临床联系,熟悉肺气肿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⑨掌握肺源生心脏病的肺部及心脏病变,熟悉其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病理联系;④掌握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联系及并发症;⑤掌握鼻咽癌、肺癌的好发部位、类型、主要临床病理特点及扩散规律。 八、消化系统疾病 ①熟悉慢性胃炎的常见类型及病变;②掌握溃疡病的好发部位、病变特点、临床病理联系和合并症;③熟悉阑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变及结局;④掌握胃癌的好发部位、病理变化、扩散规律;⑤熟悉食道癌、大肠癌的共性(好发部位、病理变化、扩散及临床表现),了解其病因;⑥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临床病理类型,熟悉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及传染途径;⑦掌握肝硬变的类型、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熟悉肝硬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⑧熟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基本内容 病理学是中央电大医科类专科护理学专业、药学专业一门必修课。病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它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和条件、疾病过程中的机能、代谢、形态结构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发生机制的科学,为进一步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新的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依据基础医学课程优化组合的原则,将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以其内在的有机联系为基础,以新的课程结构的形式重新组合,将疾病时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形态学改变有机联系在一起,强调人的整体观念,注重病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特别是基本病理过程和重大疾病的基础知识的介绍。 本课程课内学时108,6学分。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强调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通过学习,使学员初步具备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机体的机能和代谢改变、疾病的转归与结局等方面认识、分析疾病的能力,为学习后续各科临床课和提高工作质量打下扎实的疾病学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前修课是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人体生理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等医学基础课等,后续课是临床各科专业课。 三、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 病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必须注重病变的观察和分析,注重复制疾病的动物模型实验的观察、分析和总结。通过实验培养严谨的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培养观察疾病、分析疾病的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是病理学教学中必须实施的环节。 对于教学内容,本大纲按“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内容是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要求重点学习,也是考核的重点。 考虑到护理学专业与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考核的侧重点有区别,具体要求在本课程的考核说明体现。 四、媒体的选择与配合 为适应远距离开放教育学习的需要,本课程采用多种媒体教材进行学习,在多种媒体一体化整体设计的基础上,以文字教材为主媒体,录像教材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为辅助媒体,为学习者提供自主选择学习媒体的方便。 文字教材《病理学》,融学习目标、教学内容、重点提示、学习小结、多种题型练习题

病理学实验强大总结版

IJ3:肝细胞坏死(周围有正常结构,故注意与之区分鉴别,对比着看!) 1、低倍镜下肝细胞基本保存完整,看到完整肝细胞结构时即锁定肝中央静脉区! 2、高倍镜时可看到坏死灶内肝细胞索结构消失,成为一些相互分离、深红的、形态不规则的小碎块,即为坏死的肝细胞。 3、最终确定准则,看到核固缩、核碎裂和核溶解。(多数为深红色) IJ4、脾细动脉玻璃样变: 1、低倍镜下见脾被膜、脾小梁、脾小体及脾窦等正常结构。到此处时注意转向脾细动脉。 2、高倍镜下中央动脉管壁呈明显的不对称性增厚,管壁成均质红染结构,原有血管结构基本消失。 IJ5、肝细胞水变性和气球样变 1、低倍镜下见肝脏结构基本保持完整,但明显感觉局部浅染(多为中央静脉周围)。 2、高倍镜下可见部分细胞体积明显增大,胞浆淡染,可见红染细颗粒样物和一些界限不清的空泡,胞核仍位于中央。其中体积为正常肝细胞3~4倍,胞浆透明,状如气球的为气球样变的肝细胞。 RP1、肉芽组织 1、低倍镜下观察整个切片,可见大量的骨骼肌组织,其上方为创面,可见肉芽组织。 2、高倍镜下可见大量的毛细血管,管壁多为单层内皮细胞,管腔较大。 纵切面毛细血管长轴与肉芽组织表面垂直。可见成纤维细胞(梭形,核椭圆,染色质浅、核仁清楚,胞质丰富)和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还有少量均质红染的纤维素。 HD1、慢性肺淤血 一、早期(貌似考试片子是晚期,不是很确定,先写上) 1、低倍镜下可见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壁明显增厚,肺泡腔内充满粉红色均质物质,即为含蛋白质的水肿液。 2、高倍镜下可见肺泡腔内有多少不等的红细胞(高度淤血造成的漏出性出血),有的中可见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 二、晚期 1、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肺泡壁及间质有一定程度的纤维增生。肺泡腔内水肿不明显。 2、重点是观察胞浆充满棕黄色颗粒的心衰细胞(体积较大,含含铁血黄素)。 HD2、慢性肝淤血 1、低倍镜下可见明显的肝窦变宽(正常时肝索:肝窦=2:1,慢性肝淤血时可变小甚至逆转),然后迅速转到门管区及中央静脉周围。 2、中央静脉扩张、充血、管壁增厚。肝窦明显扩张,肝细胞索则被压迫萎缩。 3、高倍镜下见肝小叶周边及淤血区附近肝细胞体积增大,胞浆内出现多数大小不一、界限清楚的圆形空泡。“月锄变形” 4、可尝试寻找脂肪变性。 5、之后可拿片子肉眼观,看是否有“槟榔肝”现象??(待判断,以前未有观察)

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Plant pathology) (48学时) 一、简要说明: 《植物病理学》是为农学专业所设置的一门专业拓展性课程,其中课堂理论教学36学时,实验课教学12学时,3.0学分;课程实习0.5周,0.5学分。本大纲规定了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学内容、目的要求和学时分配等。 二、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一门植物生产类学科专业课程。是农学专业的拓展性课程。主要着重对学生进行植物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与教育。本课程包括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植物病害的病原物、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植物病害的控制、作物病害的发生与防治6个知识模块。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具备植物病理学、农作物病害的发生与防治的知识。 三、教学基本要求和方法: 本大纲根据课程在生物安全学科中的地位、任务和要求来制定。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大部分。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自主学习,掌握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农作物病害的与防治的知识和植物病害识别的基本技能。 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利用多媒体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方法,实践教学采取实验室操作和田间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授课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陈利锋、徐敬友主编.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农业植物病理学(南方本,第三版).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主要参考书目: 赖传雅主编. 农业植物病理学(华南本,第二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谢联辉主编. 普通植物病理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侯明生主编. 农业植物病理学. 北京: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五、学分和学时分配: 本课程3.5学分。其中: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课)48学时(3.0学分),课程实习0.5周(0.5学分)。 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理论教学内容(36学时) 第一章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2学时) 1、目的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植物病害的重要性,植物病理学的研究领域;掌握植物病害的概念、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的区别;熟悉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 2、讲授内容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1. 植物病害的概念

病理学复习大纲

病理学复习大纲 健康:健康是指不仅没有病痛,还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是身体、心理和社会康宁的完美状态。 疾病:机体在一定病因和条件的作用下,超过自身调节的限制而发生的一系列异常生命活动,包括生理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变,临床上表现出相应的症状体征。 脑死亡的判断标准:自主呼吸停止(主要)、瞳孔散大、不可逆脑昏迷、脑干神经反射消失、脑电波消失、脑血液循环停止 萎缩:发育正常的器官和组织的体积因实质细胞体积变小或数量减少而缩小 肥大:实质细胞的细胞器增多所致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均匀性增大 增生:器官或组织实质细胞数目增多导致的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坏死:活体内局部细胞、组织的死亡。胞核改变: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胞质改变:溶解 变性:细胞或细胞间质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并伴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功能下降),表现为细胞内或细胞间质中出现非生理性物质或生理性物质过度堆集 适应:组织和细胞在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持续作用下,通过调整其自身的代谢、功能得以存活的过程 脂肪变:实质细胞脂肪异常蓄积,见于肝心肾。镜下:胞质可见大小不等空泡,苏丹三染橘红色;肉眼:黄色,质软,切面油腻感玻璃样变:细胞内、血管壁和结缔组织内出现红染均质的物质,呈毛玻璃样半透明(常见)血管壁玻璃样变、结缔组织玻璃样变 坏疽:大块组织凝固性坏死并伴有腐败菌感染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只发生于同源细胞间) 机化:坏死物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则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坏死物过程称为机化。最终形成瘢痕组织。 再生:组织损伤后,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 凋亡:是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细胞膜和细胞器膜)不破裂,不引发死亡细胞的自溶,也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凋亡的发生与基因调节有关,也有人称之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凋亡小体:光镜下,凋亡小体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等,胞浆浓缩,强嗜酸性,可有可无固缩深染的核碎片,故又称之为嗜酸性小体 思考:1.什么是肉芽组织?有什么功能? 答:肉芽组织:大量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新生组织,并伴有炎细胞浸润,呈鲜红色颗粒状,质地柔软 肉芽组织的作用:抗感染保护创面、填补创口和组织缺损、机化或包裹坏死组织或异物 2.坏死有那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结局是什么? 答: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因为失水变干、蛋白质凝固,而变为灰白色或黄白色比较干燥结实的凝固体. 干酪样坏死:由于组织分解较彻底,加上含有较多的脂质(主要来自结核杆菌及中性粒细胞),因而坏死组织略带黄*色,质软,状似干酪,属于特殊的凝固性坏死. 液化性坏死:是坏死组织因酶性分解而变为液态。纤维素性样坏死:曾称为纤维素样变性。 坏疽:大块组织凝固性坏死并伴有腐败菌感染坏疽又可以分类: 干性坏疽:局部干燥而皱缩成黑褐色,病变区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 湿性坏疽:坏死区呈黑色、灰绿色,有恶臭,病变组织肿胀,扩散快 气性坏疽:细菌分解坏死组织产生大量气体,使之成蜂窝状 坏死的结局:溶解吸收、分离排出大范围的坏死组织脱落称为:溃疡 心衰细胞:有些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并将其分解,胞漿内形成含铁血黄素. 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肝脏切面肉眼呈红(淤血区)黄(脂肪变区)相间,形似槟榔切面的条纹,故称槟榔肝。血栓形成: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由于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成固体质块的过程,该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淤血: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内含血量增多慢性肺淤血,见于左心衰;慢性肝淤血,见于右心衰 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动脉栓塞常见于脑、脾、肾、下肢 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思考:1.血栓形成的条件有那些?血栓基本分为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结局?梗死的一般情况? 答:条件:心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高 分类:白色血栓:位于血流较快的心瓣膜、心腔、动脉内(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灰白色粟粒状小结节,排列整齐,表面 粗糙,常位于延续性血栓的起始部,不易脱落。 混合血栓:大量纤维蛋白网住红细胞,形成红白相间的波纹构成静脉血栓的体部与血管壁粘连 红色血栓:混合血栓增大,血管腔几乎堵塞,形成暗红色血栓,构成血栓尾部 透明血栓:主要在微循环毛细血管内,主要由均匀红染的纤维蛋白构成,多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脂肪栓塞:循环血流中出现脂滴阻塞小血管 气体栓塞:大量空气进入血液循环或原溶解于血液的气体迅速游离,以气泡形式阻塞心血管的过程空气栓塞的原因:大量空气进入迅速进入静脉,随血流进入右心,由于心脏搏动,使空气与血液搅拌成泡沫,并阻塞于肺动脉口,使血液循环趋于停止,导致循环衰竭 血栓的结局:软化、溶解、吸收;机化、再通;血栓钙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