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2014-2015学年高一9月月考生物

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2014-2015学年高一9月月考生物

江西民俗文化

09013123 卢长军 江西民俗文化发展概况 江西省位于长江中、下游交接地带的南岸,省内最大、最长的河流--赣江,自南而北纵贯全省,故而江西简称为赣。江西,山青水秀,素来为江南的“鱼米之乡”,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等文化名人的故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唐代诗人王勃在其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中,称江西为一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土地。 江西省是我国开发历史较早的地区之一。从出土文物考证,可以上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据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记载,江西远在春秋以前时期地属“扬州”之域。“扬州”是传说中的上古九州之一,包括现在苏、浙、皖、赣、闽、粤。江西北部则属荆、扬两境,今鄱阳湖以东属扬州,以西属荆州。 春秋、战国时期,江西全境先后分属吴、楚、越管辖。公元前2 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江西大部分属九江郡。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则始于汉高帝初年(约于公元前202年),时设豫章郡(赣江原称豫章江),郡治南昌,下辖18县,分别为南昌、庐陵、彭泽、鄱阳、馀汗、柴桑、赣、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历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为赣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与后来的江西省区大致相当。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个监察区,称13部州,此时的江西属扬州部。三国时,江西大部属扬州,南朝齐属江州,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又置洪州总管府,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天下为十道,江西属江南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增为十五道,原江南道分为东西 两道,江南西道简称“江西”,江西之名也由此而来。 两宋时期,江西的大部属江南西路,元朝开始确立行中书省制度(简称行省或省)。江西行省辖区远远大于今天的江西省区。除包括

彰显博雅特色提升办学品质

彰显博雅特色提升办学品质 ——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的博雅教育 甘肃省山丹县第二中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山丹二中立足学校实际,时刻保持课改意识,以科学的方法提升办学水平,用科学的理念引领学校和谐发展,为此,学校确立了“博雅教育”的办学理念,以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出发点,提出“博学”,做一个有追求的人,“雅行”,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倡导学生博览、博学、博识,培养学生雅言、雅行、雅趣。 一、选择定位:“博雅教育”之特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雅”与“博”反映了人生境界的二重性。“雅”,即向内,以修身养心;“博”即向外,不断登高,广览博收。博雅教育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学生的知识和道德两个方面:博,指博学多才,突出全面发展。雅,指品德修养,具有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 博雅教育是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完善的教育,致力于奠定学生广博的知识结构,致力于训练和装备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具有身心和谐发展、素养全面提升的理想人格。 二、提高认识:“博雅教育”之动力 无论是教职工还是学生,广博爱心、渊博学识、高雅气质、文雅举止都是自己追求的人生修为的理想境界。学校确立“博雅”为办学指导思想,旨在激励全校师生合力营造博取众长、和谐共进、博文约礼、和睦包容、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并向着术德兼修、博学雅行的完美境界劬力前行,永不止步。

提高思想认识,落实“三全”质量。基于“全体、全面、全程”的育人质量观、人才质量观和可持续发展质量观,从转变教师思想观念入手,仅仅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开展工作。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创新学习。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实现课堂教学高效化,教学手段网络化,研究学习多元化,问题思考焦点化,从而让学生提升自己的能力。 三、打造团队:“博雅教育”之根基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实施者,没有一支博雅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博雅的学生。因此,实施以博雅教育为特色的学校建设与发展,必须持之以恒地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我校实施多种有效的手段,充分体现发展性,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有了明显提高,激发了教师规划职业、规划自我、规划人生的意识。 通过三年的教师培训,我校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增强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提高了教科研能力,提升了专业素养。使大部分教师由经验型转向研究型、专家型。造就了一支业务精湛,教学能力强,文化素质高的优秀教师队伍。 四、实施推进:“博雅教育”之过程 无论是教职工还是学生,广博爱心、渊博学识、高雅气质、文雅举止都是自己追求的人生修为的理想境界。学校以“博雅教育”为办学指导思想,青演绎着时代主流趋势,又体现“文化立校”的理想追求,与“高效”的教育追求十分吻合。如何把蓝图逐步变成现实——将学校打造成一所“博雅”名校,山丹二中主要从六个

江西的红色文化

江西得红色文化 红色旅游就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以及所承载得革命精神为内涵,以现代旅游为基本形式,组织接待旅游者参观游览、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与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得旅游活动,就是红色革命精神与现代旅游经济得结晶。自1999年我省提出“红色旅游”概念以来,红色旅游在全省各地蓬勃开展,成为国内旅游得新亮点与重要增长点。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得指示精神,进一步把我省红色旅游打造成具有震撼力得品牌,把红色旅游活动推向新得高潮,把红色旅游产业做大做强,使之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特制订本纲要。 一、重大意义 发展红色旅游,既就是打造中国特色旅游品牌、繁荣旅游经济得重要内容,更就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得一项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得战略工程,还就是展示时代风貌得重要途径。 (一)红色旅游就是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得重要载体。它实现了三个文明建设得有机结合,在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得同时,也推进了精神文明得建设,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得需求;它实现了传统教育与现代休闲方式得有机结合,寓教于游,寓教于乐,能够取得事半功倍得效果;它宣传得就是政治内容,运用得就是市场手段,满足得就是人民群众得现实需求,能够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得有效形式。 (二)红色旅游就是培育“红色”下一代得重要课堂。加强对未成年人得教育就是我党一项重要得任务。旅游就是青少年普遍喜欢参与得时尚型、文化性得高层次生活消费活动,具有很强得学习、教育功能。通过开展“红色旅游”活动,可以将革命历史知识、革命传统与革命精神以旅游得方式传输给广大青少年,潜移默化,行之有效。 (三)红色旅游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得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得“全面、协调、可持续”得科学发展观,就是我们各项工作得指针。发展红色旅游,实行红色、绿色、古色旅游资源互融,区域旅游线路互连,城乡旅游市场互动,海内外客源互流,实现地区间经济效益再分配,符合科学发展,能够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国外得协调发展。 (四)红色旅游就是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得重要引擎。革命老区曾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目前经济社会大多还比较落后。发展红色旅游,就就是依托自身丰富得红色旅游资源培育革命老区得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与支柱产业,就是一项重大得扶贫工程。发展红色旅游,有助于革命老区打破封闭格局,加快开发开放;扶贫扶智结合,提高人口素质;改善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 (五)红色旅游就是展示我省新形象得重要窗口。红色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得骄傲,也就是重要得世界文化遗产。发展红色旅游,就是弘扬红色文化、彰现革命精神、展示崭新风貌、提升整体形象得重要窗口。当前,我省正在广泛开展“弘扬井冈精神,兴我美好江西”主题学习教育活动。发展红色旅游,既可让人们了解江西丰富得红色文化,又能向世人展示江西崭新得时代风貌。 (六)红色旅游就是我省建设“旅游休闲后花园”得重要组成部分。把江西建设成“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居民旅游休闲后花园”,就是省委、省政府得一大战略决策。发展红色旅游,加快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完善红色旅游产品,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就是我省旅游业得最大亮点与新得增长点,并籍此带动绿色、古色旅游开发,促进旅游整体发展,使江西尽快成为东南沿海乃至全国与海外人们旅游休闲得后花园。 二、发展条件 (一)资源极为丰富,品位独特超群。江西被誉为“红土地”,既指全省以红壤土为主体得地形地貌,更指江西为最重要、最著名得革命老区。全省各地分布着大量得革命胜迹、旧址与纪念物,拥有革命摇篮—井冈山、共与国得摇篮—瑞金、军旗升起得地方—南昌、秋收起义得策源地—萍乡等著名得革命圣地与9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还有一大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且,这些红色旅游资源又大多与绿色旅游资源、古色旅游资源有机融合,相映生辉,对发展旅游十分有利。 (二)基础条件良好,品牌基本形成。经过多年开发建设,我省红色旅游景区初具规模,接待设施不断完善,形成了较强得接待能力。全省交通状况有了根本性得改善,尤其就是京九铁路、天字型得高速公路网络与南昌昌北国际机场、井冈山机场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相继投入

红色文化

①王以第:《“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潍坊,潍坊医学院,2007. 红色文化 摘要:红色文化起源于革命战争年代,是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在拥有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的精神上却出现了荒漠,那些有理想、有信仰和奉献精神的人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而此时“红色文化”热的兴起刚好满足了人们精神上的需求;且从社会实践效应看,红色文化不仅在革命战争中成就了中华民族为自立而苦苦追寻解放道路的红色精神,而且超越时空的满足了和平年代人们各方面的精神需求,引领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关键词:红色文化 红色精神 道德建设 文化是一个永恒的命题,自人类社会产生伊始便已客观地存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红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和自由的历史进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产生的特有的文化现象;它是由民族文化、革命文化和世界文化实现交融、提炼、升华而成的。它在特定的经济、政治、社会基础上产生,同时又以其特殊的方式给予经济、政治、社会以巨大的影响和有力的促进;故红色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在当今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期的这一特定时期,社会上各种思潮涌动,此时用正确的观念引导人民群众度过这一关键时期尤为重要,而红色文化恰好可作为一种正确、积极和有用的文化观念来引导人们度过这一特殊时期。 一、红色文化 当历史的车轮驶进21世纪,红色文化热再度兴起,红色旅游、红色经典影视、红歌会等含有革命年代独特内涵的红色文化以全新的面貌展示在人们面前。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这三者的有机统一体。物质文化一般包括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等实物;精神文化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革命道德传统等;制度文化指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革命文献作品。”①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积极吸纳人类先进文明的产物,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当时当地, 更重要的是可以影响到遥远的未来,其价值内涵不容忽视。 1、红色物质文化——红色旅游 红色物质文化一般指实物,例如那些历经风雨、饱经沧桑的战争等纪念地、革命会议遗址、领袖的故居旧居等纪念馆,革命前辈用过的遗物等纪念物,以及革命理论、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精神遗产的物质载体。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可以亲身感受的实体不仅吸引人们前去参观感受,更吸引当地政府部门依次为依托以红色旅游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同时也以经济发展振兴红色文化产业,于是红色旅游便应运而生。

赣州历史文化

市内的章贡区为赣州市政府所在地,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集中了许多宋代和民国时期文化景点,主要有保存完整的赣州宋代古城墙、巍然壮观的八境台、郁然孤峙的郁孤台、完整壮观的文庙、艺术宝库通天岩、蒋经国先生故居等.全市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有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保存着一大批历史古迹。 赣州也曾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所在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赣州从事过伟大革命实践活动.举世闻名的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也是从瑞金和于都等地出发的.当年赣南参加红军的有33万人,参战的有近60万人,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有10.8万人,约占全国烈士总数的7.5%,江西的43.4%,赣南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因此,市内保存的革命史迹众多,县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达203处.以当年中央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红色故都"瑞金为中心,集中了遗址群5处计15个文物单位,属全省、全国范围内有特色的近代革命史迹群落.解放后,1955—1965年授衔的人民解放军将军,赣南籍的有132名,其中上将3名、中将10名、少将119名.其中在1955年授军衔时,仅兴国籍将军就有54名,兴国县因此誉为“将军县”。陈毅的梅岭三章即是描绘抗战时的大余梅岭。

赣南——客家人的大本营 提起客家,不能不提及赣南。赣南是与闽西、粤东相提并论的全国三大客家人聚居地之一,而其“客家人”占总人口比例之大,绝对的人数之多,历史之悠久和活动之频繁,自非闽西和粤东可比。赣南现辖2区2市15县,总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90多万,而客家人就有800余万,占总人口的95%以上。据统计,原籍赣南客家的港台同胞及海外侨胞有20多万,其中华侨分布在东南亚及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赣南,古称“虔州”。在客籍人迁入之前,赣南除有少量当地土著——“赣虞人”居住外,几乎是一片未经开发的原始的蛮荒之地。宋代名臣、文学家王安石描写得最为形象:“大山长谷,荒翳险阻”,“地旷人稀”,荒凉闭塞,人迹罕至。赣南的开发,得益于秦始皇。据学者考证,秦代兴国上洛山居有“木客”,他们是秦始皇为建阿房宫,派来伐木的降卒。这便是最早进入赣南,开发赣南的客家人。 赣南客家人的主要来源,是中国历史上的七次人口迁徙潮流。 第一次,是秦汉时期,大多是秦始皇派遣来的“谲徒”、“遣民”,如兴国上洛山的伐木客之类; 第二次,是在魏晋“五胡十六国”的“动乱时期”; 第三次,是在唐中叶及五代十国动荡时期; 第四次在宋末,现赣南北部的宁都、石城、兴国及于都、瑞金诸县北部之居民大都源于这四次南迁或闽西的回迁; 第五次是在元明时期,南康、赣县、于都北部、上犹东部、信丰、安远北部,属这时期从赣中客家先民而迁来的; 第六次,是清代江、浙、闽、粤居民的内迁,赣南南部和“三南”、寻乌诸县属此时期从闽粤回迁的; 第七次,是在民国至抗日战争时期粤东、北的难民涌向赣南谋生,也属“回迁”性质。这多次的迁徙,大多是迁出地发生战

浅谈江西文化

浅谈江西文化 历史学类151班王芸清 学号:5000415016 一、江西概况 1.地理位置 江西省(Jiangxi Province),简称赣(gàn),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属于江南地带,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境内主要河流赣江而得简称(赣)。自古以来物产富饶、人文荟萃,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誉。 2.组成 江西辖11设区市:南昌(江西省省、城市)、九江(江港口城市)、赣州(江西南门、世界钨都)、饶(旅游胜优秀旅游城市)、宜春(赣西城市)、景德镇(世界瓷都)、抚州(才乡)、吉安(革命圣)、新余(钢城)、鹰潭(道都)、萍乡(江南煤都),省会南昌市。3.人口与面积 人口4456.75万 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 4.文化简况 古时江西属移民之地,故方言较多,有赣语、吴语、客家话、闽南语、徽语和官话。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江西人才辈出,徐稚、陶渊明、綦毋潜、来鹄、林士弘、王安石、欧阳修、晏殊、晏几道、

曾巩、黄庭坚、姜夔、杨万里、朱熹、陆九渊、京镗、石孝友、文天祥、虞集、揭傒斯、解缙、汪大渊、宋应星、魏良辅、汤显祖、朱耷、王猷定、彭元瑞、蒋士铨、魏禧、詹天佑、陈寅恪、傅抱石、胡先骕、梅汝璈、程懋筠、罗隆基、黄秋园、欧阳竟无、古龙、袁隆平、李安、刘颁、刘敞等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科学家若群星灿烂,光耀史册。 二、文化总览 文化,赣文化泛指赣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赣 神文明的所有成果。赣文化在上古时代脱胎于越文化、 吴文化,在两千多年中不断和中原文化融合,最终发展成赣文化。 总体看,赣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子系统。经长期发展,它又派生出一系列自己的文化分支,构成层次丰富、脉络清晰的网络。 从地域角度看:赣文化包含了浔阳文化、豫章文化、临川文化、庐陵文化、袁州文化等诸多子系统。 从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角度看:江西的铜文化、瓷文化、书院文化、禅道文化、苏区文化、文学、艺术、哲学等,各自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系统,它们对中华民族文化史有着重大的推进作用。 1.赣地人文 江西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赣文化的精髓所在,核心奥义为

《博雅至善办学理念及其实施策略的研究》课题方案

---------------------------------------------------------------最新资料推荐------------------------------------------------------ 《博雅至善办学理念及其实施策略的研究》课题方案《博雅至善办学理念及其实施策略的研究》课题方案(根据开题论证委员会意见修改课题方案如下)一、问题提出对教育而言,对学校而言,一切问题,皆由文化问题产生。 同样,一切问题,皆由文化问题解决。 学校的核心问题,是学校文化建设。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均明确指出学校办出各自的特色,可见,办出学校特色是当前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而办学理念就是引领学校办出特色的最高支撑。 十二五之际,易家墩小学在以往的基础上提出了博雅至善的办学理念,以促进学校走文化强校之路。 博雅至善的核心是善,而善,在学校里早就奠定了文化根基。 1. 基于建立学校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需要解放前期,易家墩小学是一所村湾小学;解放后,学校也只是一所乡间小学;直到 1987 年后,学校易址新建,才算得上是一所城中村小学;学校真正成为一所中心城区的小学就是这十年间的事情。 相对于武汉市绝大多数小学,易家墩小学教师资源、学生来源、教学设施、校园风貌等都处于薄弱地位,特别是教师,年长教师多为外区调动而来,年轻教师则为毕业分配而来;学生90%以上来自武汉市边远城区及湖北省外市。 1 / 18

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一种共同的向心力来凝聚彼此。 这种向心力就是学校文化核心价值观,而这正是易家墩小学内涵发展亟须建立的。 教师也好,学生也好,因为一直隶属于穷乡僻壤,每一位师生都是那么淳朴,这种得天地之精华炼就的淳朴,用孟子的观念诠释,就是善。 而善就是学校需要的文化核心价值观。 因此,办学理念博雅至善的提出符合学校文化核心价值观建立的需要。 2. 基于提高综合素养建设教师文化的需要综合素养包括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心智模式、知识、技能、智商、情商、意商等。 易家墩小学的教师由于在区域上地处偏僻、在年龄上青黄不接、在见识上信息滞后、在教技上设施落后等,造成了教师队伍文化建设整体综合素养亟须提高的事实。 而博,指明教师提高综合素养的最佳最捷途径应该是阅读,以达到在知识上博学至方法上融通;雅,指明教师提高综合素养的最佳最捷途径应该是阅读,以达到在行为上雅正至在内涵上学养;至,指明教师提高综合素养的最佳最捷途径应该是阅读,以达到在目标上知至至在追求上奋进;最终实现在人生价值境界上的养善修德。 因此,办学理念博雅至善的提出符合提高综合素养建设教师文化的需要。 3. 基于学生文化扬善行动继承与发展的需要二十一世纪

弘扬“中国梦”—江西萍乡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

弘扬“中国梦” ——江西萍乡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 调查人黄林 地点江西萍乡 日期:2014年2月15日

弘扬“中国梦”—江西萍乡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 “中国梦”,是宏大的,代表一个民族的梦想;“中国梦”,又是具体的,包含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在我国的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长期存在着发展不均衡、发展速度缓慢等诸多问题,千篇一律的发展模式也越来越成为制约各地区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当我们环顾全球,会看到发达国家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走的一些特色化,集约化,产业化的模式,正是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因而,在我国悠久的文化背景和红色优良传统的继承基础之上,抓住红色文化具有优秀、多样性、适应性强的特点,大力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无疑成为弘扬“中国梦”的一个重大举措。 江西萍乡全景图 红色安源

一、调查目的 1、积极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好宣传工作。 2、调查江西安源当地新农村建设情况,发现当地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利用其自身文化特色发扬红色文化精神的新方法、传承与发展文化的新思路、发展自身经济的新路子,并具体调研当地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如何将文化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为我国其它地区的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新路子提供好的借鉴。 二、调查方法 1、走访安源区区委,采访安源镇民政局、综合文化站; 2、走访调研安源纪念馆; 3、调研安源博物馆。 三、江西安源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3.1、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缩影——安源 红色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已经深深的扎根于共和国的根基,而在传承中方显其震撼的魅力。民族、国家、历史的光荣与梦想也因红色而更加炫丽。 1、中国工人“红色之都”——安源,“工人”两个字合起来就是“天”,共和国的蓝天离下永远闪耀着工人们耀眼的光芒,这也是我们这次调研感触最深的一点。翻阅沧桑的历史安源大罢工中安源人的勇敢、战争年代里安源人激进、新中国建设时期安源人的无私、改革开放后安源人的奋进将跃然眼前,红色精神在一代代的的不断传承与发展中深深的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 3.2、江西安源地区红色文化传承现状调查 (一)、红色文化重受重视程度很高 安源地区的人们对红色文化的重视度很高,人们受到红色文化的影响行为言语中流露着一些优秀的品质。根据走访我们也了解到每家每户基本都有几个长辈有参军的经历,对中国共产党都有一种特殊深厚的情感,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决策,思想觉悟都很高。老一辈给年轻一代讲的总是中共的光荣历史,拥军护党已经成为大家的一种习惯,爱国气息非常的浓烈。 (二)、红色精神为主导 在安源,红色文化是主导文化,当地倡导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传播其理念、彰显其精神有利于红色革命精神深入人心。当地充分利用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开展红色文化的传承教育,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

江西赣州的导游词

江西赣州的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欢迎来到江南宋城-----赣州旅游。 赣州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位于江西南部,赣江上游,简称赣南。赣州是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的直接腹地和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沟通长江经济区与华南经济区的纽带,现辖信丰,安远,定南等十五县,瑞金,南康2市和章贡区。总面积约为4万平方千米,总人口约为837万。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有关导游词作文、导游词怎么写、导游词开场白、导游词结束语、景点导游词大全、导游证导游词的资料,仅供参考。欢迎关注更多相关信息。 赣州历史文化悠久,尤其在宋代最为著名。赣州已成为当时全国最重要的36座名城之一,是当时东南地区长江流域,闽江流域的商贸重镇,交通枢纽。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赣州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各项社会事业和经济建设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现已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良好的自然条件塑造了赣州如画的山水,悠久的的历史赋予了赣

州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这就使得赣州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且类型多样。既有风景秀美的三百山,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风光旖旎的翠微峰,人间仙境的龙南武当山等自然景观,又有保存完好的宋代赣州城墙,巍然高耸的八境台和郁孤台等历史文化名胜,更有以瑞金为代表的现代革命史迹群落。由于较好的保存宋文化遗产为特色的人文景观,赣州被誉为宋代博物馆,是江西三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下面我来介绍下郁孤台。郁孤台以山势高大,郁然孤寺而得名。赣州宋代古城自台下逶迤而过,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2月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郁孤台始建年代距今至少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现台于1984年9月建成,著名书法家,原全国书法协会名誉主席舒同为台题额。郁孤台为赣州一大名胜,文天祥,苏东坡,辛弃疾,郭沫若等历代文人墨客登临题咏。当我们进入郁孤台时,就能够看到那些题词。 雪乡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辖下海林市(长汀镇)大海林林业局双峰林场,距长汀镇7.9公里,占地面积500公顷,整个地区海拔均在1200米以上。2013湖南卫视大型亲子秀《爸爸去哪儿》最后一站的拍摄地。由著名导演徐克执导的2014年圣诞贺岁影片《智取威虎山》外景拍摄地。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黑龙江海林中国雪乡导游词,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任现职以来,我始终坚持教学科研,把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以此来鞭策自己。平时勤奋学习先进的教育教

江西苏区历史

谌旭彬:江西苏区百姓的日常生活 读书笔记:江西苏区百姓的日常生活 终于读完黄道炫先生的新著《中央苏区的革命》(社科文献出版社),收获颇丰,尤其是对江西苏区百姓在“革命”笼罩下的真实生活,有了更详细的了解。著作史料引用丰富,许多未曾见过,分享几例,从中不难窥见1930年代江西苏区,在“革命”辉煌表象下的民生实况。 一、壮丁多被征去当红军,苏区劳动力严重不足 1、“全苏区大约有二三万担红属的田荒芜着(瑞金全县红五月底止,约有二千七百余担未莳)……原因除了当地耕田队的消极怠工在以外,有些地方确实是因为劳动力缺乏”(然之,《把优待红军家属工作彻底改善起来》,《斗争》第66期,1934年6月30日) 2“(万泰县的刘士进)两个儿子都当红军,分到的六十二担田,前年已荒了十担,今年又荒了六担……现在有好久没有米吃。”(《铁锤向着窑下区》,《红色中华》第204期,1934年6月19日) 二、“扩红”的手段粗暴 3、“城市少共市委组织科到群众家去宣传当红军,如发现家里动员对象不在家时,便认为是逃跑了,是‘反革命’了,于是甚至把其家属捉起来。石碧区个别乡召开扩红动员大会时,群众进入会场后,即把门关上,开会动员后让群众‘报名’,不肯报名的人,便不准他离开会场。方田区军事部长把不去当红军的群众,派人用梭标解到区苏去。”(《宁化落后的原因在哪里?》,《红色中华》第238期,1934年9月26日) 4、“在扩大红军工作中,强迫命令是常见的事,如若谁一次开了小差,那就非绑起来不可……这种命令主义,在党的领导者与党员同志中间也是经常发生的,曾经为了要支部同志报名当红军,支部书记将支部同志整晚关在会场上不放的这种奇怪事情……扩大红军中间,如若我们完全采用强迫命令的方法,那必然是群众的登山,群众的反抗。”(张闻天,《关于新的领导方式》,《斗争》第20期,1933年8月5日) 三、攻击城市是获取资金的唯一出路 5、周恩来:“由于缺乏资金,我们又决定扩大北部的苏区。但资金还是不够。我们又改变了先前的决定,决定派一个军团去福建,以解决资金问题。 “在朋外的第3军团始终未能解决资金问题,因此……开始向漳州进攻。在漳州募集资金后,我军准备回过头来进攻广东来犯福建和江西之敌。”(《周恩来、王稼祥、任弼时和朱德给中共中央的电报(1932年5月3日)》,《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3册,第147页) 6、李德:“中央军团甚至得到中央苏维埃政府的专门指示,进行这种实际上的游击行动。面对我们苏区经济基础的局限和敌人的严密封锁,这常常是获取以后进行战争所需物资的唯一出路。”(《布劳恩关于中央苏区军事形势的书面报告(1933年3月5日)》,《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3册,第337页) 四、苏区群众大规模逃跑 7、“十余天来,各区群众向白区逃跑现象日益发展,从一乡一区蔓延到很多区乡,从数十一批增加到几百以至成千人一路出去,从夜晚‘偷走’变而为明刀明枪的打出去,杀放哨的,甚至捆了政府秘书走。”(《关于资城事变问题省委对资溪县委的指示信》,石叟档案

博雅文化遍校园

博雅文化遍校园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更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千百年来,传统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开花,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我们言谈举止的典范和经久不衰的中华民族精神。我校以“博雅文化建设”为特色,让同学们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传承各种美德,以达到学识广博、胸襟博大,语言文雅、行为儒雅、情趣高雅。 我校在各年级广泛开展了“诵读中华经典,争做博雅之星”的活动,一二年级《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三至六年级《论语》、古诗词等内容,既使我们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又让有不同志趣的同学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我校一楼的“博雅之星”,便是同学们践行“博雅”的体现。 漫步校园,草木传情、诗文对话……校园小巧别致,学校走廊墙壁上,一幅幅励志名句、一篇篇美德故事、一件件精致作品、一段段经典琴曲……让我们置身于中华经典文化的海洋,感受着传统文化的浩瀚,汲取着传统文化的营养,心灵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与熏陶。 “博雅文化,奠基幸福人生”是我校的办学理念。“博”是人生广度的视野。“雅”是人生深度的情怀。惟有博、雅,方能拓展人生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实现我们更大的价值。很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在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时,无不发出感慨:诵读经典的启蒙教育,使他们在修身、治学,乃至治国等各个方面受益颇深。 让我们每一个人从诵读中华经典开始,让自己的语言更加文雅;从践行经典中的准则开始,让我们的举止更加儒雅;从传承民族文化开始,让我们的情趣更加高雅。愿儒家经典中的“仁”、“爱”思想常驻于你我之心,让我们修身养性,德行人生。愿博雅文化遍布校园各处,让我们博古通今,开阔视野。同学们,“勤学致博,笃行达雅”,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吧,为使自己今后成长为具有民族根基和国际视野的人而不懈追求!

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时期先进文

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不仅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还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红色文化产业新品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历史印证价值功能。红色文化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近代中国,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磨难。为拯救国家和人民,无数革命者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斗争并为之流血牺牲,但都无法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是中国共产党勇敢地担负起历史的重任,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中国人民的平等自由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付出了重大牺牲。仅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记载,为革命牺牲的江西籍烈士就达25万之多。一部红色文化史忠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历史,这是其一。其二,红色文化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谛。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邓小平曾指出:“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呈现出勃勃生机。三是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赋予的。传承红色文化,解读革命历史,有利于帮助人们了解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来之不易,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文明传承价值功能。了解过去,目的是启迪和指导未来。红色文化的文明传承价值功能表现在:一是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中国共产党就是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同

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 自己的指导思想。在中国革命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形成了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先进文化——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积淀而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五四”以来形成的红色文化,它们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正由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毛泽东思想之后,又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无疑,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传承性。二是红色文化提炼和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得以传承。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征程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这些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是激励人们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支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弘扬这些红色精神。和平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就是红色文化得以传承的体现。深入发掘红色文化的传 承价值功能,是培育新的民族精神的现实需要。 政治教育价值功能。红色文化倡导的是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传播其理念、彰显其精神有利于红色革命精神深入人心。一是红色文化是开展青少年德育的有效载体。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堂传统课都是鲜活的教材,都折射着革命先辈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的光芒。用鲜活的历史告诉青少年,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建立在他们对祖国深厚的爱之上。一个人对祖国爱得越深,历史的责任感就越强烈,人生目标就越明确,人生信念就越坚定。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无一不是忠诚的爱国者。红色资源正是彰显革命历史的新平台、新课堂,其感召力是学校和书本不可比拟的。二是红色文化形式的多样化,使人们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近年来兴起的红色旅游之火暴是始料未及的,除了人们对那段红色年代充满向往之外,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人们热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敬仰那些为理想信念不惜牺牲生命的人。人们在红色旅游中能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山河是美的,红色热土承载的红色文化也是美的。革命老区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和古朴淳厚的民俗民风,使旅游者在愉悦中感受山河之美,体验华夏民族的博大精深,感悟那段烽火连天斗争岁

江西赣州市等地红色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10月19日至24日,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情调研课题组赴江西赣州的于都、兴国、瑞金以及省会南昌等地开展国情调研。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组深入田间地头探访革命先烈足迹,参观考察纪念馆、革命遗址,召开座谈会等等,得到了不少有关红色文化建设的第一手资料,现报告如下: 一、江西赣州市于都、兴国、瑞金等地红色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江西是红色文化资源最为密集、红色旅游景点等级最高的省份之一。在这块16.6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安源。目前全省登记在册的革命旧居旧址有1200多处,著名的革命旧址就有170多处。 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所在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赣州从事过伟大革命实践活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从赣州于都开始出发的。以当年中央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红色故都”瑞金为中心,集中了遗址群5处计15个文物单位,属全省、全国范围内有特色的近代革命史迹群落。1955年授军衔时,兴国籍将军有54名,兴国县因此誉为将军县,也是著名的苏

区模范县、红军县、烈士县。 二、江西赣州市于都、兴国、瑞金等地红色文化建设的特色与主要经验 红色文化资源以物质或非物质的形态遍布江西城乡,渗透在当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几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十分注重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在推进红色文化可持续发展,着力强化红色文化在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中的主流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新性实践,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积极保护红色文化资源,夯实红色文化物质载体 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如遗址、遗物等等,具有脆弱性、不可再生性和唯一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和历史资源,也是能在旅游业中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旅游资源,一旦受损,就无法挽回。要使文物保护单位永久保存下去,充分发挥红色文化长期为教育和旅游所作用,必须重视对文物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 江西各级政府按照“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先后建成了革命烈士纪念塔、革命博物馆、红军纪念堂等一批红色文化标志性建筑。并拨出经费对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面、局部修缮,同时兼顾了其他旧址的局部性、抢

关于发布《赣州古城保护与发展战略规划》的公告

关于发布《赣州古城保护与发展战略规划》 的公告 近日,《赣州古城保护与发展战略规划》获赣州市人民政府批复实施。根据《江西省城乡规划公开公示办法》的要求现予以公布,具体内容公布如下: 一、古城发展目标及定位 通过塑造文化品牌、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经济活力、优化人居环境、完善支撑体系、构建保障机制,最终形成赣州文化展示核心、旅游服务中心、创意创新中心。

文化品牌定位:因循自然的江南宋城典范;沟通江海的水上丝路重镇;阳明心学的成熟弘扬之地;人文荟萃的创新变革之城。 功能定位:赣州历史文化展示核心、区域文旅服务中心、文创产业孵化基地、区级公共服务与商业服务中心、高品质宜居古城。 产业定位:以文旅产业为引擎,成为区域旅游目的地和服务基地;大力发展与周边产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依托历史街区、工业遗存,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丰厚土壤。 二、古城发展策略 疏解非古城功能,优化人口结构,提升居住品质,营造

宜居老城社区生活;形成差异互补的商业类型,构建商业线网,进行总量控制,实现有序供给,稳步提升经济活力;加强文化品牌塑造,提升自身旅游服务水平,加强古城与城北、城南、水东、水西的旅游功能联动;以文化为核心,依托历史街区、工业遗存,推动“双创”,引领产业转型。 三、古城结构与功能布局 古城功能结构:形成“一片,一带,三轴,七核”的古城功能结构。 古城特色空间结构:形成“一带两水现古城,丝路水运连七里,宋城六街十二片,赣南新貌显韵风”的古城特色空间结构。

四、古城风貌指引 古城特色风貌彰显与塑造总体目标:保护宋虔州宋风宋韵;延续千年城历史文脉;创新新赣南地域特色。 古城风貌特色定位:以江南宋城特色为魂;以赣南明清与民国风貌为亮点;以具有地域特色的新赣南风貌为主体。古城风貌塑造原则:城市特色塑造不可忽视城市连续的真实历史、而将其恢复至某一特定鼎盛时期难以考证的风貌;不可将城市特色与建筑风格特色混为一谈;城市特色塑造的关键在40%的特色空间。 五、历史文化街区及传统风貌街区保护与利用

江西的红色文化

江西的红色文化 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以及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内 涵,以现代旅游为基本形式,组织接待旅游者参观游览、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 心、 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是红色革命精神与现代旅游经济的结 晶。自1999 年我省提出“红色 旅游”概念以来,红色旅游在全省各地蓬勃开展,成为国内旅游的新亮点和重要增长点。 为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指示精 神,进一步把我省红色旅游打造成具有震撼力的品牌,把红色旅游活动推向新的高潮,把红色旅游产业做大做强,使之持续、快 速、 健康发展,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特制订本纲 要。 一、重大意义 发展红色旅游,既是打造中国特色旅游品牌、繁荣旅游经济的重要内 容,更是加强思想 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一项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战略工程,还是展示时代风貌的重要途径。 (一)红色旅游是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 体。它实现了三个文明建设的有机结 合,在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同 时,也推进了精神文明的建设,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红色文 化” 的需求;它实现了传统教育与现代休闲方式的有机结合,寓教于游,寓教于乐,能够取得 事 半功倍的效果;它宣传的是政治内容,运用的是市场手段,满足的是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 能够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形式。 (二)红色旅游是培育“红色”下一代的重要课堂。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是我党一 项 重要的任务。旅游是青少年普遍喜欢参与的时尚 型、文化性的高层次生活消费活动,具有很强的学习、教育功能。通过开展“红色旅游”活动,可以将革命历史知识、革命传统和 革命 精神以旅游的方式传输给广大青少年,潜移默化,行之有 效。 (三)红色旅游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全面、协 调、 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各项工作的指针。发展红色旅游,实行红色、绿色、古 色旅 游资源互融,区域旅游线路互连,城乡旅游市场互动,海内外客源互流,实现地区间经 济效 益再分配,符合科学发展,能够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国外的 协调 发展。 (四)红色旅游是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引 擎。革命老区曾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目前经济社会大多还比较落 后。发展红色旅游,就是依托自身丰富的红色旅游 资源培育革命老区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是一项重大的扶贫工程。发展红 色旅 游,有助于革命老区打破封闭格局,加快开发开放;扶贫扶智结合,提高人口素质; 改善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 (五)红色旅游是展示我省新形象的重要窗口。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发展红色旅游,是弘扬红色文化、彰现革命精神、展示崭新风貌、提升整 体形象的重要窗口。当前,我省正在广泛开展“弘扬井冈精神,兴我美好江西”主题学习教 育活动。发展红色旅游,既可让人们了解江西丰富的红色文化,又能向世人展示江西崭 新的时代风貌。

赣州三十六街七十二巷宋城文化历史精编

赣州三十六街七十二巷宋城文化历史精编 本帖内容出自新浪微博:https://www.doczj.com/doc/3d3782728.html,/u/2519699620! g" R. ^1 E# E/ o6 A6 `3 t9 g# V0 X7 o C* r7 S 5 U/ n& O& r! K 36街之江东庙街:北起大公路,南至厚德路,今健康路中段,今赣四中处,街以庙名。江东庙又名圣嘉济庙,祭祀秦人石固——护国嘉济江东王,江东王信仰起源于赣州,传播至大江南北全国各地,道藏中存明宋濂《赣州圣济庙灵迹碑》一文。四中前身为民国赣南中学,创始人为同盟会员革命家孔绍尧https://www.doczj.com/doc/3d3782728.html,/view/3527473.htm。今仅剩工商银行支行仍以此庙为名。" U1 C7 e+ Q" N* P 《爱莲说》作于赣州 #赣州书院#之爱莲书院:清同治二年开设在督学试院古爱莲池遗址,位于东溪寺巷赣五中后,城墙下。光绪廿八年废科举改为县立高等爱莲小学。北宋嘉佑六年周敦颐任虔州通判,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在水东玉虚观办濂溪书院,讲授太极图说,庆历二年兴国知县程珦慕名将程颐,程灏二子送往拜师聆教,开宋明理学风气之先。 #赣州十最#之营角上的嘴:旧时营角上属于府城南郊,居民多为船家渔户的水上人家,平时男人们出水跑江湖,回来后

便把一路沿途听到的消息,故事,逸闻趣事说与女人与孩子们听,久而久之营角上的妇孺们便习惯性喜欢议论传播甚至搬弄张家长李家短,以嘴出掉了名,过去讨媳妇,若是营角上的女人则断不敢娶。老赣州知名酒家知多少:六合铺的宾谷馆,梁屋巷的群仙楼,建国路的章贡楼,均井巷的民志酒楼(营业至90年代,后迁卫府里),曾家巷的中山酒楼,九曲巷的张万盛酒家(后迁南京路),北京路的爵禄饭店,还有岭南酒楼,广东酒楼,金陵酒楼,时鲜楼,四海楼,桂花楼,不夜天等等。 #36街#之鸳鸯桥街:此街位于今厚德路中段,东至小南门,西止健康路,南通大井头,花园里.旧时此地为田塘低洼之地,有鸳鸯桥一座(解放前后仍在).因地处笔峰山(赣一中)庙宇林立繁华地带,故有许多男女香客借上香许愿之由在此鹊桥相识约会,渐成媒妁之市,为人牵线搭桥,成鸳鸯之喜.是男女光棍与媒婆的集结地。5 x: {5 A. |- h4 k #72巷#之扬名巷:因赣州话口音讹称人民巷,东接文清路,西接武学巷,中通陈家巷.传原巷内有一杨姓老妇人乐善好施而又名杨婆巷.中段北侧是赣州商会理事,文清路京果海味铺徐宪武一门,徐是赣州《新民日报》《三民日报》创始人,赣州宣扬三民主义第一人,晚年隐居此巷,田塘数口,烽火大宅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