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楚怀王

楚怀王

楚怀王
楚怀王

原文来自:-

生为亡秦楚义帝历史网 ` b w+u l J;? b y#T

历史上有过两个楚怀王,其一为战国时期的楚怀王,其二即本文所要写的义帝楚怀王熊心。这两个楚怀王并非没有关系。据史载,义帝楚怀王为战国楚怀王之孙。对于这一身份,一直以来,菜九是颇存一点怀疑的。原因很简单,从楚怀王死,到楚国被秦灭国,差不多七十年时间,楚国换了四代国王,分别是襄顷王、考烈王、幽王、哀王及王负刍。按年资论,最后一代国王楚哀王及王负刍应该是义帝楚怀王心的孙子辈了。虽然从时间上来算,义帝楚怀王可以是战国楚怀王之孙,感觉上总是有点怪怪的。这祖孙两代楚怀王共用一个王号的情况,更是颇可怪也。为什么要搞得这么怪,是因为战国楚怀王无辜被秦人扣留,最终客死异国,此事引发了楚人永恒的遗憾。正如范增对项梁所说:怀王入秦而不反,楚人哀之至今。将楚怀王之孙立为楚怀王一事,明显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此举当是能极大地适应楚地人民厌秦的心理状态,大大激发楚地人民的斗志。几年以来,菜九每次看到徐州的友人都免不了提醒他们,徐州最可大书特书的地方就是楚怀王导演的灭秦之役。甚至于可以用这样的语句——中国的历史从徐州开始。胡风好像写过一首诗——时间开始了,这个时间是不是开始了,不好说。但到了楚怀王这里,我们说,历史开始了,却完全可以说是实至名归的。百代犹行秦制度,实际上“犹行”的是汉高祖改良后的制度。而汉高祖的胜利,则是由楚怀王预先规划好了的。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被冠之以汉人之名,如果从老根子上说,应该说是楚人。如果我们以做中国人为荣为傲,那么这个光荣骄傲的源头里就少不了楚怀王心。但在绝大多数历史时期里,这个这个功劳顶大的楚怀王都被认为是一个傀儡,一个烂死无用的人,本文就是要替这个颇可怪也、烂死无用的楚怀王讨回一点公道,看看能不能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回来。 r3p,b:v/A `*c M7s01.不能让误解成为永远历史网 Z K Z @4D M

在项梁找到熊心立其为楚怀王之前,他是一个牧羊人,老大不小的年纪,还在替人放羊,足见生活十分坎坷。项梁立其为王,对楚怀王心来说,是真正的时来运转,但也只是作为一个工具,徒有其名,算是充当了一种政治资源,而没有取得任何实权与影响力。此情形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傀儡。纵观义帝短暂的历史活动期,他的这个傀儡当的时间并不长,简言之,不是终身制。但到了我们后世最不讲认真的中国人这里,义帝的傀儡就成了终身制了。早年菜九写过一些关于楚怀王历史功绩的文字,也是因此经常被人骂为白痴的。骂人的人的理由很直白,一个傀儡能有什么功劳?

O p8^'u y$}#R*H ]0弗洛伊德心理学好像非常重视个体的早期经历,以为个体的早期经历,相当于生命的底色,人的一切后来行为,都能寻找到早期经历的痕迹。菜九对弗氏的这个理论非常有感触。菜九以为,人的观念无论对错,一旦形成,极有可能会贻害或遗福终身。而且形成的越早,越稳固,贻害或遗福的程度也越严重。以前有个流行的说法:思想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一定会去占领。什么是无产阶级思想,什么是资产阶级思想,恐怕从来没有定论,如果有的话,也一定是胡扯蛋。但思想认识与具体事实究竟是接近性大还是接近性小,则是肯定存在的。

.W0R T6t.j#X%B0因此,认识的正确与否,完全可以根据对具体事实认识的接近程度来确定。毕竟事实与认识之间的贴切程度,还是有客观标准的。菜九以为,无论是正确认识或是错误认识,一旦占据了人们的思想,是很可能要搞终身终身制的。换言之,这种占据一旦形成,就会根深蒂固、牢不可破。如果这种占据是错误的认识,即使遇到正确的认识,也会刀枪不入,岿然不动。从这些个意义上,菜九对那些动不动就破口大骂菜九的人非常理解,他们与菜九无冤无仇,不过是让不甚正确的思想给武装了头脑,也怪可怜的。

2a l t1H n Y0非常奇怪的是,楚怀王的事其实不是一件容易产生误解的事,但这里的误解实在大了去了,太根深蒂固了,只要有一点点实事求是的头脑,就很能够看出这里的误会。

即使没看出来,只要菜九稍稍提示,也就恍然大悟了。楚怀王的事实在是简单至极的,所有材料都在司马迁的书里,估计也不可能会有新的材料出现否认现存记载。楚怀王在历史上活动的时间并不长,连头带尾也就四年时间,实际上不足三十六个月。为了叙述方便,不妨将楚怀王的短暂历史活动再予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无为时期,有为时期,与不作为时期。就让我们通过这样的划分,来看看楚怀王与历史是如何互动的。以便看清所谓傀儡定义能否成立。历史网 H*O/p.j8] A ~ q

2.纵使无为也有为历史网*` Z G y G F;P"L

史载,范增建议项梁立楚后以从民望,就这样范增、项梁找到了正在为人牧羊的战国楚怀王之孙心,立其为楚怀王,其出身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牧羊儿。相当多数的后人倾向于认为,范增此举纯属没事找事,平白无故给项梁找了个套子,戴上了个禁箍咒。是啊,当时项梁已成了楚地实力最强者,何必再画蛇添足找个人出来当王,自己当王不就得了。王人人想当,合适不合适就说不好了。如果当的不合适,可能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楚地当时的政治军事局面确实颇为混乱。陈胜战败后,楚地群龙无首,秦嘉立景驹为楚王,但秦嘉与景驹的势力过弱,一点也压不住台。项梁奉所谓的陈王号令过江击秦,势力远远强于景驹,便灭了景驹,成为楚地旗帜性的人物。但如果灭了景驹而自己称王,你这个灭景驹就很成问题。所以,灭景驹后,楚地的政治问题并没有解决。以楚地之广,实力之强,没有一个王显然是不行的。项梁何尝不想自立为王,刚才说了,这样做是不合适的,是有风险的。因为凡事总得讲个名正言顺,自立为王的做法,在项梁所处的当时未必能行得通。名不正则争,此前的楚地乱局就较能说明这个问题。比如景驹就是自立为王的,其号令在楚地就不能通行无阻,最终覆灭。因此,在有强大实力保驾的同时,立旧楚王室之后,应该是一个较为正确的举措。在项梁来说,是无称王之名,而有称王之实,甚至比自己称王还要方便行事。所以项梁听从了范增的建议,找到了楚怀王之孙熊心,立其为楚怀王。项梁此举的目的就是要在楚王位子上安一个人,即使是个牧羊儿又何妨。项梁立怀王之举,纯属一种政治投资,而不是真正要听他的号令。此举可以看作为是挟天子而令诸侯,楚怀王心落入项梁掌握之中,完全成了一个摆设,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傀儡。历史网!I3^.A G+n r,F [ _ Y%E)T"U

9t!b x p i4g d3~ }1G8C0立楚怀王之后,楚地的实权为项梁掌握,由于统一了旗号,也方便项梁整合力量,重新进行权力布局。这一点,在立楚怀王之前是不易做到的。在将楚怀王安置在于台(今江苏盱眙)定都后,项梁又将楚军中的实力派陈婴立为楚上柱国,相怀王。此举有将陈婴与部队隔离的作用。项梁最初八千人渡江,旋即有陈婴率部众数万加盟,之后又有黥布等加盟,但项梁部众中的陈婴旧部的人数相当可观,陈婴的存在,使得项梁部有两个中心的感觉。项梁或者对此颇有顾虑,兼之其他原因,如项羽没回到项梁身边,沛公还没有加盟等等,项梁一直没有加大对秦作战的力度。而怀王之立,就使得项梁容易安置陈婴了,将陈婴从部队中剥离出来,给一个地位很高的职务,很有一点杯酒释兵权的意思,但又与德高望重的陈婴是非常匹配的。于台这个地方距前线较远,将楚怀王与陈婴安置在这样一个地方,他们就不可能对部队发生任何影响。与此同时,项梁自号为武信君,而这个称号,根本不需怀王任命。项梁立怀王作一种政治投资的效用,这个时候就可以看出来了。正由于怀王之立,项梁的事业才算名正言顺与陈胜事业有了继承关系。而司马迁作《陈涉世家》时,也准确地将陈胜的结束点收笔于项梁立楚怀王一事上。足见楚怀王之立,相当于陈胜事业的延续。历史网#A P y z-F H s L J b r

历史网3p c3y {.k2O g q,x

楚怀王从一个不名一文的牧羊人,身不由己地成了楚王,此前什么功劳也没有。称王后的一段时间里也是与时局悬隔,无所事事。但项梁立怀王的政治投资,很快就从战场上收到效益了。完全可以以楚怀王之立为标志,来划分陈胜以后楚地的作战形势,自楚怀王名号确定之

后,楚地的对秦作战力度顿时大大提升。此前威风八面、在楚地嚣张无比的秦将章邯接连被杀得大败,结束了陈胜死后,秦军在楚地横行无忌的局面。这完全是因为楚地没有了政治纠纷,内讧现象销声匿迹,以项梁为首的楚地武装可以全副精力投入对秦作战。楚军在东阿、濮阳一带接连重创秦将章邯,又在雍丘斩秦将李由,取得了一连串的大胜。而在这之前,以项梁为首的楚地武装还从未取得对秦将章邯的作战胜利。这个时期,楚地成了对秦作战并大大消耗秦军主力的主战场。怀王虽未预其事,但这一连串的胜绩,都是确立了怀王名号的后果。也可以说,楚怀王心对这一阶段的反秦事业起了间接的促进作用。项梁胜秦的战绩主要是刘邦、项羽取得的,而项梁自身作战能力并不强。老奸巨猾的章邯可能也看出了这一点,当刘邦、项羽不在项梁身边时,章邯积蓄力量突然对项梁发起了袭击,一举杀死了项梁。时为秦二世二年九月,距项梁立楚怀王连头带尾只得三个月时间,实际上甚至可能还不到两个月时间。

6z u2B I_9M0可能人们会说了,如果当时不找楚怀王,而是随便找个阿猫阿狗,往楚王的位置上一安,楚地的局面也会这样变化。此话绝对没错。问题是,后面的事并非阿猫阿狗所能办成。因为当傀儡任何阿猫阿狗都能胜任,而大有作为,就不能指望阿猫阿狗了。傀儡能有什么历史作为?楚怀王的巨大历史作用,就是在走出傀儡角色后完成的。

n*e J3z v t/F @'[ ^03.一手导演大决战

}#E | Q V n

f0项梁之败是楚地自陈胜失败以来受到的最大打击。从最终的结果来看,这个楚国之祸并不全是坏事,这个楚国之祸最后居然成了加速秦王朝覆灭的初始原因所在,真是世事难料,然而这又完全符合祸福相倚理论。因为正是项梁之败,才给楚怀王崭露头角制造了机会,使得他从傀儡的困境中走了出来,从而导演了历史上最威武雄壮的战争大戏。历史网9n ^1a%f i

项梁之死对楚人刚刚恢复的士气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一般的人到了这个时候就慌了神了,按理说,一个傀儡,一个与楚国反秦大业基本上没有什么瓜葛的楚怀王,值此之际,最会慌神的应该就是他了。按正常的做法,这个时候他应该选择销声匿迹,他此前什么也没有做,自然蒸发也不会引人注意。可能不仅我们后人以为他是个傀儡,当时敌对的一方主将章邯或者也没把他放在眼里。因为楚怀王的地位是明摆着的,为王以前为人牧羊,会有什么能耐;为王以后也不在决策层里,基本上算是一个局外人,又懂什么军国大计。在被人供奉着的日子里,吃用不愁,如今项梁一死,恐怕连饭都吃不安稳呢,没了主心骨了嘛。所以章邯灭项梁后并没有向楚国的腹地进攻,放弃了攻占楚都、捉拿楚王的历史良机。可能在章邯看来,这些均非当务之急,这两件事也太无关紧要了,所以就略去不做。章邯的历史大错就这样铸成了,大秦王朝就因为章邯的一个基本属于正常的判断,而沦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历史网 O3t2] q Uk;x S0f

历史网/A?0] y j:H x

导致老奸巨猾的章邯犯这样的低级错误的原因,可能也有前不久楚地乱局为参照因素。司马迁的记录很耐人寻味:“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司马迁的这个判断可能正洞烛了章邯的内心想法。章邯清楚项梁立怀王的动机及怀王的真实处境。实力人物项梁一死,对秦廷而言,即为巨魁已歼。怀王作为一种摆设,是全天下尽人皆知的事。项梁已死,楚怀王又能有什么作为?估计这个傀儡楚怀王将旋即退出历史舞台,群龙无首的楚地反秦武装或许立刻就要为名位诸事大起内閧而无暇攻秦。应该说,这种推断不算离谱。当时除了新立国之间有纷争,各国之内也有争执。早先的项梁击秦嘉之战,就是这种性质。正因为当时的类似情况太普遍了,章邯的做法基本上属于按常理出牌,并无什么可指责之处。否则以章邯之奸猾,又怎么会放弃乘虚擒获楚王,一举平息楚地的大好良机。如果后来不发生楚怀王挺身而出之局面,章邯的如意算盘或许就能如愿以偿。历史网 f(f V+X G u

楚怀王原本只是项梁反秦借用的一个幌子,一个傀儡,一个便于统一号令的政治工具。项梁不仅操纵怀王,而且也是楚地的主心骨。项梁败亡,楚军主力受剧创,楚地震恐当无可置疑。失去操纵的怀王就此隐退,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对他来说,回到原先一文不名的状态,并不是件困难的事。但怀王在其位而谋其政。就在整个楚国陷入一片恐慌的气氛中,他却在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快速移都彭城,拾起从项梁手中失落的指挥棒,走到历史舞台的正中央,开始导演了一场威武雄壮的大戏。历史网g w:^1W2d X n

这个场面太震撼了。有谁能想到,在这个楚国危矣、天下危矣的紧急关头,项梁当初立怀王的这一着闲棋,居然显示出极大的威力。也不可能有人会想到,一个傀儡,一个牧羊儿,怎么会操纵如此大的一个局面。看来,人的出身与人的才华本身并无绝对关系。当年菜九曾特意写了一首献给义帝的歪诗,叫做《秦楚牧笛》(可惜没写成),其中有句曰:

I K X k

R0m k_0历史网,a f GG v-d E E+E

锥置匣中

q)l ['j$u f&d#Qi0很难想见其脱颖而出的时候历史网.k-R-k7G(I)K

你已幻化成一面旗帜历史网-^ ~/X%| D7I'l p K*{

又焉能甘心再去与群羊为伍

#o i;W3V L v(B5t)a"n0天涯浪迹

+L7q d*c o:Q0你决意展示旗的风采历史网(z x R U/K1a7? M

就因为你的脱颖而出历史网3w j ^$C.N

大秦王朝就真正沦入历史网*\ J#s!| ] ^2K w t p&r U a

万劫不复的境地

|1G M,e F!H [0历史网1F7i*h I f.Q r*Q

确实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最不可能发挥作用的楚怀王,居然一个箭步跃上历史舞台的正中央,当仁不让地开始发号施令。而促使他做到这一点的,应该不是鲁莽,不是匹夫之勇的盲动,而是超人的胆略、才华与坚定无比的亡秦决心,所以司马迁写历史时将楚怀王直继陈胜是大有眼光的。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可以有选择的情况下,选择了对秦发动攻击,血拼到底,不死不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在楚地流传久矣。但始终没有得到落实,直到陈胜王、楚怀王出,这种气势,才显现出来,尤其是到了楚怀王闪亮登场时,更是把楚人的这个亡秦决心演绎得淋漓尽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精髓可能就在于此吧。

4h ? Z m k Q;Q R | j0历史网s ] I$Z w H O y

值得深究的是,《史记》刘、项二本纪在提到怀王徙都一事时的措辞统一为“怀王恐”。这个评判与楚怀王的震撼登场、强势而为的举止出入也太大了,所以有必要查一查这个记载的来历。因楚怀王从远离战线的于台,前往贴近战线的彭城,实在与“恐”拉不上任何关系。大概班固看出这是个问题,于是他在《高帝纪》中的措辞为“沛公与项羽方攻陈留,闻(项)梁死,士卒恐,乃与将军吕臣引兵而东。徙怀王自盱台都彭城”。经此一改,楚怀王迁都彭城一事,就由主动变为被动。应该说,班固的叙述只是顺延《史记》二本纪,而曲为弥合。但这个曲为弥合并没解决问题,因为这种记载不是事实,所以沿着原有的路径,是找不到正确方向的。怀王之徙都彭城,完全是自主行为,这有《史记》本纪、《秦楚之际月表》及《黥布列传》为证。若其为他人所令而迁都,则又如何能并吕臣、项羽军自将。大概司马迁也感觉到这个事实与“恐”太矛盾了,因此他在《秦楚之际月表》中的论述为“项羽恐”。这个结论,才接近事实。同为《月表》,只记载了“项羽恐”,唯独没有说沛公恐。或者司马迁为汉臣,在这里要给老皇帝留点面子。但沛公肯定也是恐的,否则他怎么会与项羽达成退兵的共识。而从司马迁“(沛公)还军从怀王”的措辞中,亦能感觉到这个“恐”字的真实存在。在刘邦、项羽及吕臣都恐的情况下,如果怀王再恐,则楚地难以复振。故怀王恐一说,不能成立。当时刘邦、项羽及吕臣俱引兵在外,得项梁死讯后,相约退保彭城,这个事实确实可以用“恐”来形容。因为刘、项二人俱拥劲旅,且有丰富的对秦作战经验,在得知项梁失利的消息后,竟然没有拦截他们两人的手下败将章邯,任其北上击赵。久历战阵的刘邦、项羽及吕臣尚且如此,整个楚国楚军之人心涣散惶恐可想而知,此时不恐者,唯楚怀王一人。/W6M x6\

g X6r r t-R-r0壮哉楚怀王,一身都是胆。估计得知项梁覆灭的消息后,楚怀王一刻也没有耽搁,他以最快的速度迁都彭城,着手收拾残局,一下子就成了楚军楚国的主心骨,并出面担当起指挥重任,立即安定了军心,才使得楚地重新获得安定,也化解了可能出现的群龙无首局面。就在重新确立楚国权威的同时,楚怀王亲手拉开了亡秦之战的大幕。

"D5R4U Y V#i0出山后,楚怀王采取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项羽为项梁之侄,部下兵马当不少;吕臣系陈胜旧将,项梁军有相当部分由吕臣部组成。有了这两支主力在握,怀王才真正能左右楚国的局势。随后怀王对楚的一些重要人物作出了任命:封吕臣为司徒,吕臣父吕青为令尹(相当于首相);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沛公刘邦为武安侯,为砀郡长,将砀地兵。又将一般的臣子宋义提拔为上将军,统领诸将。这个宋义无尺寸之功,又无自己的军队,只因预言了项梁之败而名重一时。怀王令宋义为上将军的做法,与当初项梁虚尊自己为楚王的用意相通,不过是为了便于控制而已。必须指出,怀王以吕臣之父吕青为令尹事甚有谋略。这样一来即可能笼络住吕臣。而笼络住吕臣,意义深远。吕臣是陈胜时期的老将,有吕臣归心,对于巩固怀王来之不易的权力大有助益。而封吕青为令尹一事,也可以看作为是对剥夺吕臣军权的补偿。这个吕青后在楚汉战争末期降汉,受封为新阳侯。其降汉之前为楚左令尹,看来项羽对其也较依重。寸功未有的吕青享受高官厚禄,其意义在于通过此举拉住吕臣,以期因此笼络楚地武装的旧骨干,维系陈胜之统。看来,对于这层关系,怀王及日后的项羽的心意是相通的。所以,重用吕氏父子,是一个能否有效掌权的关键性步骤。

Y.w u0q ]:W s0历史网1z X*] }!\'w C r5[ l

清点了楚怀王对楚地干部体系的调整,我们可以看出,楚怀王的所作所为非常有章法,显然是在对下一步的行动进行布局,其中哪里有丝毫“恐”的气象。现在可以讨论一下那个怀王恐的记载是如何出笼的了。看来这个记载应该与项羽日后剥夺楚怀王的主约权有关。灭秦之后,诸侯上将军项羽成了全天下的实力派,因实力的关系,他欲宰制天下,但在其之上尚有楚怀王的存在,使其不能为所欲为。两个本纪中的如下记载或者能透出其中的秘密。历史网2Y H$}:K q H

&m)^ dV[ C1T c t0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项羽本纪》

3r!} q I(e Y I!Y0项羽使人还报怀王。怀王曰:“如约。”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乃曰:“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本定天下,诸将及籍也。”乃佯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高祖本纪》

}2c:i+T({"i b,Y g U N0

,B A1m a J0项羽为了达到政由己出的目的,就必须将楚怀王从主约体系中清理出去。项羽这些话不仅是为自己取代楚怀王而提出的借口,而且也极可能是日后楚怀王功绩被漠视的理由。这番别有用心的一番话不仅在当时就起作用了,而且影响延续到现在,结果是把怀王的历史作用一笔勾销了。虽然项羽这句话里不包括恐的因素,但要消除楚怀王的影响,诋毁楚怀王的威信,一些配套的东西会应运而生的。那么这个怀王恐,可能就是项羽为了他的那一套歪理而创造的配套说法。或者怀王恐的源头就应该追到这里。你都恐了,想来也不会有什么作为,有什么功劳。看来不仅是司马迁,甚至于班固也是受到项羽这个说法的影响而措辞。今天我们今人作秦汉史时,也非常不情愿提楚怀王在反秦一役中的作用。有人说项梁一死,楚国的大权就落在刘邦、项羽手里了。这就是无稽之谈了。项羽大权在手,怎么还去当宋义的副手呢?自视甚高的项羽怎么会想方设法替自己找个上级呢?闭着眼睛说瞎话,说到

这个份上,就叫人无话可说了。历史网 W ~ _ | q k ? @

上述项羽的一番话,乍一听颇有说服力,也确实欺骗了天下与历史,但却不是事实。

%K7M4w-G k | D0事实是什么?事实是楚怀王是灭秦的总设计师,他在楚国国力最弱的时候,挺身而出,亲自部署了攻秦。你看,援赵的事是他决定的,援赵的人选是他确定的,西征的人选是他定的,西征的路线图是他画的,还有其他一些人马是他派出的。一个总指挥官干了这么多事,总不能说没干什么吧?因此,将楚怀王定义为灭秦的总设计师,应该是实至名归的。那么,是否承认楚怀王的历史功绩,关系到是党指挥枪还是枪指挥党的问题。如果把灭秦视为一个大工程的话,楚怀王就是这个工程的总设计师,整个工程的图纸是他画的,而刘邦、项羽只是这个大工程的施工队长。我们搞党指挥枪,就要推重楚怀王的功劳;我们搞枪指挥党,就只认可刘邦、项羽的功劳,而漠视楚怀王的功劳。像现在人们认为茅以升、贝聿铭的功劳大,很少有人记住那些个工程的施工者,遵循的就是党指挥枪原则;而人们只记得挖出石油的王进喜,对找出石油的人是谁根本就不关心,遵循的就是枪指挥党原则。看来,中国人不仅不认真,还喜欢搞双重标准。既喜欢党指挥枪,也热衷于枪指挥党。搞双重标准的根源是任性,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毫无章法可言,中国的事情常常被搞得一团糟的原因也与此有关。历史网z a {-C)q m9^

历史网Q g F a$T \/i4P0w

才高九斗的楚霸王看来还是个语言大师呢,他用了偷天换日的手法不仅搞定了当时,也搞定了历史,好像连司马迁也给忽悠了。照这样的说法,汉高祖战场上杀的人绝对少于樊哙,怎么他被当时推崇为立了首功呢。我们的足球队也用不着请什么劳什子教练了,一场比赛下来,他连球的边也没沾上嘛。据菜九所知,确实有些球员以为成绩全是自己及场上队友的功劳,不关教练的事。按这种项羽观念,我们各球队确实用不着把钱白白送给教练,我们的军队也用不着什么军长师长,有战士足矣。好在项羽观念还没有泛滥开来,否则所有的事都可能搞得一团糟。但其观念害惨了楚怀王,也是不争的事实。

(q"m M i @.A/p0如果说楚怀王整合政权与军队之初是钻了项梁之死对楚人的打击实在太大的空子,但如果他的措施不得力,办法不高明,也不可能让部属听从号令。否则,刘邦、项羽都是非常自负的人,哪能听一个没什么来头且没水平的人摆布呢?根据日后的形势发展也可以认定,楚怀王的做法非常正确高明,众将心悦诚服,能够做到号令通行无阻,也基本上能压得住场面的。日后宋义的被杀,也能反衬出项羽对楚怀王还是买账的。历史网 f i!o7}$r N1h-g

历史网

W2g D @.y#m

让我们再回到灭秦总设计师楚怀王这里,与章邯的按牌理出牌相反,楚怀王的做法是不按牌理出牌。如果用足球比赛类比,更能看出楚怀王的与众不同之处。按楚怀王上场的时间,秦楚足球赛的比分应该是三比零或四比零,楚方落后,且完全不在状态。楚怀王原本是秦楚足球赛的局外人,楚国足球队要物色教练人选的话,再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头上。因为在一般人看来,根据楚怀王当时的成分,他可能除了会吆喝羊群外,恐怕干不了别的。但机缘巧合,他被从一个牧羊人的位子上找来担任了楚国足协名誉主席,但却连足球的边也沾不到,这也算是一大奇观。从日后的所作所为来看,楚怀王被闲置在于台可能就相当于卧薪尝胆时期,在这期间让他想明白了一些事,也看明白了一些事。项梁主力的溃败给楚怀王提供了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他立即从于台迁都彭城,开始了独立作为。作什么为?凭什么作为?可能在秦人及世人看来,楚怀王充其量也只有几招吆喝羊群的把式,不足畏也。但秦人及世人,乃至于差不多全体后人都在这个问题上看走了眼,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吆喝羊群的把式葬送了大秦王朝,这一来,也让世人大开了眼界。老子说过,名与器不可以假人。楚怀王既然有楚王的名号,项梁一死,他就有了借此发力的空间。确实,谁也没料到一个稻草人似的人儿,怎么就突然间异军突起,从后台走到前台,挽狂澜于既倒,从头收拾旧河山,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将楚地武装整合得有模有样。真是真人不露相,原来楚怀王是个会家子,而且身手不凡啊。看来此前让他牧羊或当傀儡都不合适,他还真天生是个当教练的料。否则,怎么别人的大刀,他一操在手里就那么得心应手,那么挥洒自如。正因为楚怀王的脱颖而出,大秦王朝就真正沦入了绝对无救的境地。楚怀王执掌楚国军政大权时,刚刚经过项梁大败,楚国元气大伤,非但不能与陈胜盛时相比,即比之于项梁盛时,也大大不如。而就在这种楚地势力大不如从前的情况下,怀王却立即祭起了进攻的大旗,吹响了对秦决战的号角。决战决战决战,一定要置秦于死地,一劳永逸地解决秦的问题。如果按正常思维模式,敌强我弱,理应先稳住阵脚。但在楚怀王的战略意图中,基本上看不到防守的痕迹。独狐九剑,有进无退。所以他一上手就全是进攻套路,攻击攻击再攻击。楚怀王的这种做派可能在任何教科书都没有案例可稽——在主帅新丧、元气大伤、士气低落的时候,不是着眼于防守,不是着眼于修补防线,而是立即组织全力反攻,这是何等的气魄。按常理,遇到这样的局面,正确的做法似乎是什么休养生息、卧薪尝胆之类。但楚怀王不做此想。从收拢部队,到誓师出击,前后不超过一个月时间,在大败之后居然能如此举措,没有过人的胆识是难以想像的。菜九当年没有写成的歪诗有曰:

Y p#l @ P W6@0

9| @'U;o \ ]2n C I0你移跸北上重整河山

?6\ d m c @4] V#|0将退守彭城的楚军锻造成两路铁拳历史网4J I+[ w { m M N

你左右开弓挥将出去历史网C RB _&jT q A%W

如同当年驱赶群羊一般历史网 x/n {1A B%\ _

鞭策着世界步入你的轨迹

8lT!tk8I6u"N x0

$Q#r E

d"}n0究竟楚怀王用了什么魔法使得士气低落的楚军一下子变得强悍起来,显得比项梁鼎盛时期还要强大?非常可惜,这些司马迁没写,菜九也没办法乱编,故不得而知。如果让司马迁来记,应该会有类似陈胜起义时的鼓动场面,等死,死国可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可惜可惜,类似的可以流芳百世的话失传了,实为中华民族的损失。只能硬去设想,怎么想呢?就用我们熟悉的事情来类比,应该是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内容大概是知己知彼之类,分析秦楚双方的强弱何在,为什么我们可以跟秦决战,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取得胜利。而这个思想工作,可能就是针对几个主要将领。比如刘邦,比如项羽,比如宋义。当然,有些人是怎么点拨也没有用的,比如宋义。而刘项则不同了,沛公殆天授,只要一讲,就知道事情的关键在什么地方。天分更高的项羽就更不用说了。不管怎么样,经过楚怀王的调整,楚国上下,气象焕然一新,臣下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很好的协调。刘邦与项羽也在此期间约为兄弟。这是楚国内部团结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刘、项两部是楚地最能作战的武装,两人关系密切,有助于下一步作战目标的实现。

1A,L H)p,t E(^ I!N T's @0

|/a D*z Q `0经楚怀王如此这般的一番调教,势力大不如前的楚军经过一个短暂的休整,就以决战的姿态气势如虹地出击了。就凭着这一事实,就给这段少了记载的历史以无限遐想的余地。更需要指出的是,楚怀王上任后,人还是这些人,枪还是这些枪,仅仅一年时间就把不可一世的秦王朝给灭了。参照一下秦统一的过程,在以强凌弱的情况下,从灭韩到灭齐,一共花了十年时间。怀王之楚,则是以弱敌强,却耗时超短,简直令人瞠目,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甚至于仅仅设想一下楚怀王指导下的决战过程,就足以激动人心了。历史网-q y"[-L O o&NG l

在用兵方面,楚怀王的出身与项梁根本无法相提并论。项梁出身将门,反秦以前,就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军事一道是其强项。而怀王原本为人牧羊,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军事才能。但他对最后的亡秦决战部署上,却井井有条,可圈可点。他部署了两条战线,其一是救赵,其二是西征。救赵是当时局势的焦点,西征则是楚亡秦决心之体现。最后正是由这两路人马,完成了灭秦大业。楚怀王的功绩还不仅仅在于作了如此部署,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怀王为这两路人马安排了最合适的人选:坚韧不拔的刘邦率弱旅攻秦,刚猛无俦的项羽随主力救赵,这种安排至关重要。假如把两个角色颠倒一下,恐怕两路俱不得奏功。那么,中国历史恐怕就要重写。楚怀王还特别约束诸将入秦毋暴掠。这一点也很重要且有远见,并体现出宽广的胸襟。当时项羽看宋义就很不爽,想来宋义没什么本事,所以项羽极不愿意受宋义节制,宁愿与沛公西行入秦报秦杀其祖及叔父之仇。楚怀王拒绝了他的这一请求,而项羽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楚怀王的祖父、战国楚怀王就是被秦害死的,楚最终也为秦所灭,怀王对秦的仇恨决不在项羽之下。如果楚怀王立志血债血偿,对秦人大开杀戒,也是合情合理的,但他没有这样做,却选择了以德服人、以仁服人之策。

` s G G } {-]:c0可能结合刘邦的言论,对理解楚怀王之功大有帮助。刘邦与臣下在讨论项羽为什么会失败而自己为什么会胜利时,曾有一段永垂青史的名言,道是:“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对汉三杰的评价,也可以视作为战争胜利的要素。在楚灭秦的过程中,楚怀王至少做了萧何与张良的活,而韩信的活,他安排刘邦、项羽去做了。菜九尽管不懂军事,但也敢斗胆大言,自古以来所有的战争取胜,可能都离不开这几条。而这几条,楚怀王做得非常之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楚怀王灭秦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历史网(F%v5J0F F-^ A Q H

历史网 T N6O s G k `-Rs&U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些个词用在张良身上不太贴切,而用在楚怀王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先

来看看楚怀王是如何运筹帷幄的。楚怀王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集中体现在对刘邦军的安排上。像刘邦这样的人,向来不把上级放在眼里,故有“素易诸吏”之称,但楚怀王之命他倒是遵守得非常好。虽然刘邦所为是否是楚怀王之命,历史本身没有直接交代,但刘邦出师后的行军轨迹,显然不是出于自己的意志,是有人指点,而这个人只能是楚怀王。人们往往以为,刘邦领受的任务就是西进击秦,但这只是其最后的战略目标。他初始阶段的任务并非单纯攻秦,而是担负着更为艰巨的任务。这些任务向来为后人所忽略,但又是真实存在且非常重要,这些任务是:为援赵楚军开辟道路、拱卫楚都。这些可以通过细考刘邦最早出击的战争线路,予以清楚地辨认。依《高祖本纪》,《秦楚之际月表》,综合有关传记,刘邦正式西进前的战争线路大致如下:发于砀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成武(今山东成武),再由成武至亳南(今河南商丘东南),再至成阳(今山东菏泽东北)、杠里(今山东甄城一带),再至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再至栗(今河南夏邑),再至高阳(今河南杞县西南)、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开封,再至白马(今河南滑县东),时间长达六个月。而且战争路线是一忽儿由南向北,一忽儿由北向西南,一忽儿由西南向北,一忽儿又由北转向东南,一忽儿又再向西。之所以要这样来来回回地折腾,皆由于楚国军力倾巢出动,全力救赵并与秦决战,势必国内空虚,而楚都彭城附近仍有秦的军事存在,其安全大为可虞。所以刘邦部作战几度,又回到原来的起点,这是楚国捉襟见肘的处境决定了的。尤其是项羽杀宋义后迅速北上,而刘邦军也正好迅速南下,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相当高明的战略意图。因为刘项二人是秦军的克星,有他们在彭城附近,左近的秦军是不敢轻举妄动的。应该指出,项羽的援赵军在投入对秦决战前,几乎没有任何消耗,这完全归功于刘邦部忠实地贯彻了楚怀王的合理调度。而刘邦部以极少的兵力完成了如此繁重的任务,除了本部作战能力强之外,也是楚怀王指挥有方的结果。如果不是楚怀王的调度,刘邦在这个时期来来回回干什么,是贻误战机还是学雷锋啊?按人们理解的刘邦,他一拿到西进入关的号令就应该头也不回、拔营而去,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循规蹈矩地进行艰苦迂回的作战。眼高于顶的刘邦之所以能做这样婆婆妈妈的事,肯定是对楚怀王的指挥心悦诚服。而能让刘邦服气的人,焉能小觑?刘邦这样做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楚国后方就没有出现过安全上的警报。因此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些个词用在楚怀王身上是实至名归的,没有一点水分。

E5w A2?4[ c6w0其实楚怀王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还不仅仅体现在使用刘项上,在二人之外,他还安排了其他人马击秦。这些人马是,楚柱国共敖和番君吴芮,他们的作战方向是从南郡向秦进攻。项羽分封时,以共敖定秦南郡之功立其为临江王,则共敖之攻南郡当是在项羽援赵、刘邦西征以后的事。而番君将梅鋗于秦二世三年七月与击武关的沛公军会合,估计他也是从南郡方向向北渗透的。这样看来,吴芮或与共敖一样也是攻秦南郡的楚军。这两支军队应该都是受楚怀王派遣的。历史网3C i4Xy I r { p

正是有分教:楚怀王三箭齐发,大秦朝一命呜呼。

l ^ ? _-A#\0除了调度本国人力外,楚怀王还特别善于利用各地旧势力为楚国的战略目标所用。如他支持魏豹、韩成人马击秦,就是为了有效地牵制秦军,与楚国的最终目的相适应。《魏豹彭越列传》称:“楚怀王予魏豹数千人,复徇魏地。”《韩信卢绾列传》称:“项梁败死定陶,(韩王)成奔怀王。”韩王成奔怀王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求得增援,继续战秦。日后,楚将沛公西征至韩地,便与已在旧韩之地的韩司徒张良配合作战。从效果上看,魏韩两地有反秦武装活动,将起到牵制秦军的作用。而魏豹在旧梁地得二十余邑,也应该大大消耗了秦的军力。楚怀王当政时,值楚新败,急需有同盟军对秦袭扰。魏豹的成功,正满足了楚的这一需求。楚怀王遣魏豹时,或赵已来求援,此时魏豹对秦的袭扰就更有意义。应该说,这些友军的存在,对于楚国完成灭秦大业是有帮助的。历史网wT k n d4G2E8C B

历史网 [1y h.X,f B

项羽杀宋义前说什么来着?“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这就是萧何

的活计了——把能收集齐的军队全部送上前线,而且这仅仅是开了个头。项羽与秦决战钜鹿之下是以少胜多,其兵员应该大大少于王离的二十万。项羽援赵军的数字向来无解,只有荀悦的《前汉纪》记其拥有5万人,这个记载的依据不详。菜九以为,如果此数字是有来历的,大概也只是援赵军出发时的数字,到了杀宋义时,这个数字应该有所增加。因为项羽派黥布率两万人先渡河击秦,算是试探性进攻,后面应该是大部队继进。如果项羽手上仅有3万人,就不算什么大部队,可能这个大部队的人数就不少于5万。而到了入关时,项羽拥兵40万,其中绝大多数应该是楚军,估计甚至可能超过30万,这都是楚怀王陆陆续续提供的,这样做的结果是,秦楚决战就渐渐由秦强楚弱,转化为楚强秦弱。为什么说联军中的楚军要占绝大多数?这就要具体分析了。联军由齐楚赵燕魏组成,魏国的人马相当有限,能有一两万就不错了;齐国援赵非国家行为,只有田都、田安两人自作主张率军援赵,率部多少不详,估计不会太多,能有一两万就不错了;燕国历来不强大,人数也不会太多,能有一两万就不错了;赵国的人马可能会多一点,主要由赵王歇、陈馀、张敖、申阳、司马卬组成,加在一起是不是能有10万,也不一定。这样算下来,楚怀王往前线输送的兵源达20万之多。除此之外,上述共、吴两支人马,也应该是楚怀王随后攒起来的。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调集十几万甚至于几十万兵员,如果没有绝高的才华,是不可能办到的。看来,三个战争取胜要素中,楚怀王心独占其二,而那个其三,在刘邦嘴里或者就是所谓的功狗所为,是不能与前二者相提并论的。功狗者,刘邦是怎么说的:“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楚怀王安排刘邦、项羽的具体行动与任务,正是功人驱使功狗的行为啊。行文至此,应该说对楚怀王在灭秦战事中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判断是没有任何疑问了。行文至此,也应该对楚怀王在灭秦一事上居功至伟没有任何疑问了。行文至此,我们说楚怀王的灭秦之功高于刘项,也应该是一个合情合理的判断。不过既然人们十分情愿受项羽的骗上项羽的当,楚怀王的功劳或者还将继续被漠视被抹杀下去。虽然菜九知道费了那么大劲理清了一些史实,但人们可能更愿意上当并快乐着,所以菜九的所为多半会白费。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人生在世但求心安,菜九说出这些,心里也就踏实了,至于管用与否,在所不计也。

原文来自:4.令人费解的不作为历史网 W1S M-r i `(w%b-c

在菜九看来,楚怀王在灭秦一役中显示的才华,与其日后的无所作为之间的反差也太大了,其最终的结局令人叹惜,也令人费解。从表面上看,到了项羽在钜鹿城下降服秦军主力之后,一个新的权力中心迅即产生。项羽杀宋义夺取援赵楚军的军权,是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楚怀王因控制不了局面,只得任命项羽为楚上将军。而从项羽破秦于钜鹿,被诸侯共立为诸侯上将军之后,历史进程就完全掌握在项羽手中了。以前菜九也将楚怀王的失势与悲惨下场理解为时局发展的必然,但仔细分析,似乎不能这么说。因为从项羽入关,到逐楚怀王离开彭城,其间还有长达四五个月时间,如果楚怀王有心为自保做点什么的话,并非十分困难。以菜九的管见,可能楚怀王的历史使命就是亡秦,与此无关的事,包括如何自保自救,都不在考虑。

| W7C V h [ L r0自项羽钜鹿大胜,威慑诸侯之后,就迅速形成了一个以项羽为首的权力中心,各国诸侯已唯项羽马首是瞻,楚怀王实际上就已丧失了号令天下的地位了。此时楚怀王的存在,对于欲称霸宇内的项羽来说,不啻是绊脚石一块,楚怀王曾经发布的约定也成了刺眼之物。对于刘邦因先入关灭秦而应该享有的称王关中的权利,项羽根本不予理会。他一闻说刘邦欲称王关中,就立刻发出火并的号令。鉴于刘邦的一再委屈忍让及刘项二人的历史渊源,加上刘邦拱让出王关中权利,项羽才过放刘邦不杀。尽管如此,项羽在蹂躏关中的同时,仍将灭秦情况向远在彭城的楚怀王通报。其用心无非是让怀王自行改变原先的约定,作出对项羽有利的解释,认可项羽主持天下的权利。此时的楚怀王,并非不知项羽已不复可制,但他不愿失信于天下,仍令项羽如约。即按事先约定由刘邦王关中,并不得在关中行暴

虐。楚怀王的固执,令权势熏天的项羽大为光火。上述那些抹杀楚怀王之功的言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笼的。虽然项羽说了一些无视楚怀王功劳的话,但他并不能肆意妄为,因为他的这些话骗骗后世的人或者还行,但在当时未必能让人服气。所以他在剥夺刘邦王关中一事上,还不能来硬的,只能将巴蜀与关中划等号,把刘邦安置到了巴蜀。他这是搞偷梁换柱之计,以此来混淆楚怀王的王关中之约。也不知项羽此举是应付天下呢,还是应付楚怀王一人,还是兼而有之。反正楚怀王的存在及关中之约的存在,对项羽欲掌控天下是一个障碍。所以他在大封天下之前,就要安置好楚怀王。项羽做得很狡猾,虚尊楚怀王为义帝,从而将楚怀王发号施令的权利化解于无形,将楚怀王的约定束之高阁。历史网x-? W D*i"Y6y n*u

)m A4d,C Z E0项羽的这些目无尊长的作为,及其严重后果,楚怀王此前一点都没有觉察吗?应该有所觉察。项羽杀宋义一事,就属于先斩后奏,古人认为此事为项氏夺权的征兆,楚怀王当然也知道项羽比宋义难打交道。不过杀宋义一事本身是正确的。但破秦于钜鹿而不向楚怀王禀报销差,就是明显的不恭了。日后刘邦数落项羽十大罪状时,就将项羽援赵功成不还报怀王一事列为第三大罪状。说明当时的行事模式是,应该在事情办成之后立即回报。胜钜鹿未报,那么接受章邯之降可能也没报。项羽看来也就是在要用到楚怀王的时候才报那么一下子,比如分封之前报那么一下。而这个报是有目的的。项羽与刘邦将王关中的权利私下授受,显然是不妥当的,所以这个时候,项羽就把那个鸿门宴的会谈结果拿去让楚怀王确认。两个人都谈妥了,为什么还要楚怀王插一杠子?原因在于这个分配方案本来就是楚怀王立的,现在你们要改动,还得到楚怀王那里批覆一下。刘项两人都谈妥的事,为什么要楚怀王批覆?无非是想把这个不合法的私下授受弄成合法的。就好比医生开处方写错了字,还要在改正的字上面加盖自己的名章。但楚怀王可不认刘项两人的不合法交易,坚持按既定方针办。史料上仅落下“如约”两字,这两个字可是重如泰山,无视它而另搞一套,就是非法。但这个时候的项羽已到了势力的鼎盛时期,哪能让远在天边的楚怀王给拴住手脚?你如果同意这个私下授受,最好不过;如果不同意,我也要按这个私下授受办,无非是面子上不太好看罢了。楚怀王的决定挡不住项羽的脚步,不仅如此,他还要为他没让项羽如愿而付出代价,这一点他并不是不知道,但事关原则,再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历史网#N/c:om L-R d2T } 项羽胜秦于钜鹿的时间是秦二世三年十二月,楚怀王坚持按既定方针办的时间是汉元年正月,两者相距十三个月;从汉元年正月分封,到汉元年四月诸侯归封,时间又有三个月,楚怀王应该是有时间为自身的安全做些什么的。但什么都没有做,他基本上放弃了自保,却仍然坚持原则。在项氏势力极度膨胀的当时,楚怀王做出违背项氏意图的决定,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最善于抓人性闪光点的司马迁,恰恰对楚怀王这点可以大书特书的凛然不畏强暴的特质没有做足文章,无论是对后人还是司马迁本人,这都是不小的损失。

g*e#| k.Z,j-G ~j0历史网2Q h c @;o \

比照于在灭秦之役中的状态,楚怀王在自保一事上也不作为,实在难以理解。灭秦一役,楚怀王起了汉三杰中的两杰之作用,工作强度相当大,完成这些工作所需要能力与激情也不知凡几。如果拿出哪怕当年十分之一的精力来图自保,可能局面就会不一样。怎么会是这样呢?如果用樊哙谏刘邦的话来说,就是“想当初,义帝带领我们攻秦,气吞万里,何其壮也。今天安危未定,又何惫也?”是啊,让人想不通啊。历史不容许假设,但无解的历史,不假设又如何能过得去。如果楚怀王有一支私人拉起来的军队,其结果将如何?项羽要将其迁走,恐怕就没那么容易。楚怀王动员了数十万人马上前线,从其中挑选训练一支人马并不是一件难事吧?即使灭秦以后,楚怀王也有的是时间组建一支私人武装。但这些他都没做。那么没做的根本原因可能就在于,除了灭秦以外,他对其他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即使这个事情关乎他的性命,也没什么两样。历史网;U-k$H7l2{w9w i3l-f

在安置楚怀王一事上,项羽也显示了其特别能忽悠人的长项。项羽徙义帝时曾有托辞曰:“古

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实际上项羽是佯尊楚怀王为义帝,将其迁到非常偏僻荒凉的地方去了。这个地方在哪里呢?据《黥布列传》,“项氏立怀王为义帝,徙都长沙。”长沙是今天的湖南省会,繁华得很哪,而在当时可能是荒蛮之地。《秦楚之际月表》记项羽使义帝“徙都江南郴”,《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皆以义帝徙长沙郴县,似乎郴县是长沙郡治。实则不然。郴只是义帝的死难之地,而非其都城。秦有长沙郡,项羽分封时也要按秦的版图来分。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郴在长沙郡南端,长沙郡治为临湘,即今天的长沙。考虑到秦郡名称往往来自于具体地名,如代郡、钜鹿郡、邯郸郡、砀郡,不能排除当时长沙既为郡名又为郡治地之名。吕思勉先生以为:“郴在楚极南,项羽即欲放逐义帝,亦不得至此,然则《黥布传》云都长沙者是也。《项羽本纪》之郴县二字,盖后人侧注,误入本文。”(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此论颇有理。正因为义帝之都为长沙,项羽欲灭之乃动用了临江、衡山、九江数国之力,若开始就在郴,则临江或不当预其事。而吕先生以为郴为后人侧注误入本文,或不确。因为司马迁也有排比失当的问题,类似情况在《史记》中多处出现,故不得归咎于后人。另,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提到长沙,汉定天下后,吴芮被封为长沙王,估计都是这个地方。

%z*] N I-S f6H W7P0义帝徙长沙之事应该在汉元年二月就定下来的事,但《秦楚之际月表》又记曰:汉元年三月。“(义帝)都彭城。(项羽)都江都”。此记载表明,在二者的交接期内,义帝仍然住在先前的地方。至于项羽之都江都,或是义帝未迁时事。此江都在秦时为广陵县,大概就是召平为陈胜下广陵的那个地方,其地在今江苏扬州西南夹江北小沙洲上。今人陈直《史记新证》以为:“《秦楚之际月表》,义帝元年二月,项羽都彭城。同月,又都江都(武英殿本,据宋刻)。此条重要史料,细字夹杂在表文内,学者多不注意。仪征刘毓崧先生有《西楚霸王都江都考》,见青溪旧屋集。”刘氏文未见,另,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卷二称:各本此格下衍都江都一格。”据此,项羽都江都一事,非孤本抄讹,而是广泛被后人从《史记》中传下来。此事的可能性极大,不当简单视之为传抄错误。估计在义帝迁出之前,项羽在江都或成立了一个建都机构。在这个时间点上,各记载所谓都郴事,或只是计划上的,而不是实际上的。

v r2@ ` w Z0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哪里能让义帝一直待在彭城不走呢?于是,他就派人对义帝采取了驱逐行动。义帝又没有自保措施,在项氏的强力面前,只有避让一途。义帝失势后,其臣下纷纷离去另择高枝。这些人可以指认的有叔孙通、陈婴、吕青,或者还有吕臣,这使得他的境遇相当凄惨。失去了左右帮手之后的义帝可能只带了为数不多的随从前往长沙。尽管如此,项羽还是不想放过他。项羽对义帝的顾忌,除了政治上的短视因素外,义帝存在的本身,对项羽的权威构成潜在威胁也是重要原因。于是,在义帝归封的路上,项羽布置了暗杀行动。最初,他指使临江王共敖及衡山王吴芮动手,但未能如愿。估计共、吴二人不愿对故主行不义。所以,义帝能够经过长途跋涉,安全抵达长沙。项羽虽然是天下霸主,但对共、吴二人并没有绝对的生杀之权,所以共、吴不奉命,项羽也没什么办法。历史网z G L-d S z){

5.绝响与遗响

e9Lm r$o%n(W7["i H0如果义帝是个庸人,项羽动了一次杀机而未果,可能也就算了。遗憾的是,义帝不是庸人,这一点项羽比谁都清楚,如果让义帝活在世上,可能对项羽不利的变数就太多了。所以义帝必须死,这只是个时间问题。义帝最终还是死于项氏之手,但这个过程颇值得玩味。历史网8g @

M

j&V e n

有关义帝被杀的时间地点,《史记》的记载有好几种。据《史记会注考证?项羽本纪?考证》引梁玉绳曰:“义帝之弑,此与《高(帝)纪》在汉元年四月,而《月表》在二年十月,《黥布传》在元年八月,《汉书》从《月表》,然究未知的在何月。义帝以元年四月自临淮之盱台县徙桂阳之郴,使人趣其行,不及一月可到。英布等追而杀之,则甫及郴即被弑矣。疑四月为是。”造成这种歧见纷呈局面的原因,大概有些是据项羽发布命令的时间而记,有些则是与命令最终得到执行的时间而记。项羽本来是打算在义帝归封的路上完成杀害义帝的,这就是汉元年四月的来由,只因为共、吴二王不奉命而耽搁下来了。但义帝的存在,总是项羽的一个心病,因为义帝不仅是当时名义上的共主,而且其才能在反秦之役中得到充分展示,其才能一旦成为项羽的对立面,将对项羽造成极为不利的局面。果然,到了汉元年八月,汉王刘邦反出汉中定三秦,齐王田荣、代王赵歇与陈馀一齐添乱,项羽就绝对不能再让义帝留在世上。于是他阴令黥布去杀义帝,这就是元年八月的来由。但从黥布接到命令,到实际上完成杀害义帝的任务时,时间已到了汉二年十月。因此梁氏所得出的结论有误。请记住这个时间点,汉元年八月,天下大乱,项羽授意黥布杀害义帝,到汉二年十月,黥布完成任务,杀害了义帝。从接受任务,到完成任务,时间跨度为三个月。据《黥布列传》,布使将击义帝,追杀之郴县。此记载表明,义帝之死前,长沙地面可能有小规模战斗。整个过程是先击,后追杀。

+]2n g-o P7_0a y0义帝之死难地点亦有几说。一曰江中(项羽本纪),一曰江南(高祖本纪),一曰郴(月表)。如按项羽的命令,义帝当死于之国的途中,即江南。如此,则杀义帝当为临江、衡山所为。最终,杀义帝者为黥布,则应考虑其得令于八月,布置人手行动得手时,迁延至十月,而地点亦不在江南,而在郴。正确的死难地点应该如《黥布列传》所记,义帝为逃避追杀,南走郴,终于在汉二年十月,即汉二年岁首被杀。《史记》以黥布杀义帝为追杀,此一追字,足见黥布之穷凶极恶。实际情况如何,则难得其详。历史网4q N0G+j!F$W/O

今人习史有翦伯赞者,在其所撰《秦汉史》中将杀义帝之名归于临江王共敖。如果翦某没看过《史记》,就是在胡说八道;如果他看过《史记》,就是在满嘴喷粪。又以为义帝该杀,故不把这桩功劳留给黥布。菜九有点不理解,就算非常喜欢砸自己的牌子,也犯不着如此下三滥嘛。既然把楚怀王之死说成是罪有应得,为什么不把这桩功劳直接记到他喜爱的项羽名下,绕了那么大的圈子,搞得鬼鬼祟祟的,又算是哪一出喔。

+@.[3|8m*v D;x0s0

$P.{ @$O J)M N ^4Y"d0其实按义帝早期对自保的不作为,项羽完全没有必要杀他。义帝本身不会主动与项羽为敌的,尽管他对项羽的所作所为并不赞成,他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目标——亡秦之后,对一切都没了兴趣。但项羽哪能如此放心呢?项羽杀义帝实为其政治上一大失策,但就当时而言,或有其合理性。首先,项羽已行号令天下之实,他不能容忍在他之上还有一个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其次,项羽曲解王关中之约,他对于此约的权威解释者义帝的存在,也是有如芒刺在背的,必欲杀之而后甘。第三,在时间上,当时也不允许有义帝这样一个人物存在。当时的局势是,烽烟四起,天下大乱,汉王、彭越、田荣、陈馀相继而起,打破项羽属意的分封格局,项羽刚刚取得的统治地位已受到严重挑战。义帝的存在,就使得反对派心存妄想,即对手有可能将义帝抬出,在政治上与项羽抗衡。即使义帝本人不肯出面对抗,谁能保证不会有人学项梁对待楚怀王那样,来个挟天子而令诸侯?而这种局面是项羽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看到的。因此,项羽选择了天下已乱的这个时间点杀义帝,表明此举并非一时兴起的肆意妄为之举,而是有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考量。也就是说,为了避免出现更加混乱的局面,项羽甘冒杀义帝所带来的风险。从事后的情况来看,项羽杀义帝所冒的风险确实是太大了。

u i2l X b Z K0义帝固然死于非命,但他的死也使项羽在政治上背上杀主不义之名。这样一来,不仅将他的灭秦之功抵销殆尽,也为政治对手刘邦提供了号召天下共击楚的最佳理由。本来刘邦还定三秦的理由是项羽违约,尽管这个违约是刘邦本人认可的,但以此为借口而反叛,也不失为一个过硬的题材。定三秦而出关东向争天下,刘邦就没那么过硬的借口了。正好项羽杀义帝的事出来了,给了刘邦充分的借口。《高祖本纪》将这个过程记载得非常清楚,刘邦率众东击楚,在洛阳这个地方“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本来刘邦起兵是为了与项羽争天下,到了这个时候,一下子变得非常出于公心公义,堂堂正正。而且即使日后不停地战败,这个题材还在,就始终有发兵起争端的由头。刘邦历数项羽十大罪状中,有八条与怀王有关,分别是:罪一,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二,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三,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四,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五,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八,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罪九,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十,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有这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讨伐项羽之举就再正当不过了。项羽之败除了性格上的弱点之外,与这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因素也是密切相关的。历史网3v4C d O G

历史网%gw;U V.@ s x oV A8F

深究起来,项羽之杀义帝,非常得不偿失,他本来应该是事件的受益者,岂料最后受益的人却是刘邦。难怪清人袁枚《子不语》有《汉高祖弑义帝》之记载,其曰:“山东驿盐道卢宪观,暴卒。已而复苏,云前身本九江王英布也。弑义帝,乃高祖使之,非项羽所使也。高祖阴弑义帝,嫁名项羽,而伪与诸侯讨弑义帝者。羽讼于上帝,须布为质。质明,果系高祖所弑。陈平六出奇计,此其一也。故卢死而复苏。问,何以迟两千年而谳始定?曰:羽坑咸阳卒二十万,上帝震怒,戮于阴山,受无量罪。今始满贯,方得诉冤。按王阮亭《池北偶谈》载张巡妾报冤事,亦迟至千年,盖张以忠节故,而报复难;项羽惨戮故,而申诉亦难也。”小说家言的东西非常随意,并当不得真。黥布受项羽指使,属于执行者,何况他还又指派了部下,并没有亲自动手。所以黥布在此事上属于协从,不算主犯,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故日后没有以此治他的罪。黥布与义帝无冤无仇,应该还听过义帝的讲学,可能对杀害义帝之事颇有愧疚,事后将其厚葬的可能性也是有的。抗日战争时期,李品仙部在安徽寿县田家庵附近挖掘了一座楚怀王墓,墓内的随葬品相当珍贵。(参见广元《蒋介石三次受贿》《纵横》1999年第2期,总110期)楚怀王史有二人,一为战国楚怀王,一为义帝楚怀王。二人关系为祖孙,似均未葬寿春。田家庵今属淮南市,菜九看了此文后,托人调查此事,亦不甚了了。不知此楚怀王为谁。依范增的说法,怀王入秦而不返,楚人怜之至今。此楚怀王极可能是义帝之祖。但此地又是九江王黥布辖区,其杀害义帝后,又予以厚葬,于理亦通。历史网 R d N J"V/e-c;O

向来以为,义帝最终归葬于湖南郴州,据《史记集解》引汉人文颖说:“郴县有义帝冢,岁时常祠不绝。”文颖为汉末人,果如其言,则对楚怀王的祀祭持续了两汉的全过程。又据《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元和志》,义帝墓在县西一里。今陵在郴州旧儒学后,高二丈。”则义帝陵至清仍存。仓修良《史记辞典》称,今湖南郴州市解放南路有义帝冢。又据刘范弟引《读史方舆纪要?湖广辰州府?溆浦县》云:“义陵废县在县北,汉置,属武陵郡。(义陵纪)项羽杀义帝,武陵人缟素,哭于招屈亭,高祖闻而义之,故曰义陵。”其地在今湖南常德一带,似与义帝之死甚少牵涉。不知顾氏所据为何。(参见《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3期《善卷传说与蚩尤的关系考论》)但这些记载表明义帝甚得民心,此特质正与范增主张立楚后以

从民望相呼应。虽然义帝之名号为项羽所立,但这一个“义”字,倒是非常符合其为人的。历史网G R#^(W Z |2r!r

汉定天下后,曾为近代列国之君之无后者设守冢人户,其中没有义帝。是不是刘邦对义帝的事毫不放在心上呢?可能不能这样看。因为讨平天下后,刘邦立即下诏:“楚地已定,义帝亡后,欲存恤楚众,以定其主。齐王信习楚风俗,更立为楚王。”这是把齐王韩信转封为楚王以继义帝之香火。比照于刘邦日后为陈胜等无后先贤定守冢人户的事迹,刘邦旧主楚怀王的地位要高出众人其多。这或许与楚怀王的历史功绩是相称的。《通志?氏族略六》曰:“楚怀王孙心,都郴,其后遂为郴氏。”《史记》明言怀王无后,这种由无后而有后的结局,或也是朝廷的安排。由此看来,刘汉皇室对怀王的盖世奇功是相当尊崇的。《茶香室续钞》卷五《楚姑》称:“国朝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云:楚姑,义帝女也,帝为项羽所弑,姑年十四,遂自杀。楚人立祠以祀,在盱眙县署后山,相传即故葬处,见县志。”此事或为当地民间流传,其实否不详,但见人心向义,为义帝抱屈。历史网 G!G3C.YD

义帝对自保的不作为,造成了他的悲惨结局;而他的悲惨结局,又关乎天下气运。因此,无论其生其死,都主导了历史的走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义帝的存亡是维系天下安危的重要因素。正如明人唐顺之所论:太史公叙立义帝以后,气魄一日盛一日,杀义帝以后气魄一日衰一日,此是纪中大纲领主意,其开合驰骤处具有喑呜叱咤之风。(《精选批点史记》卷一)这是在说项羽的走势图呢。

&R Y j%l `0a n l0楚怀王的重要性并非只有菜九知道,这样大的功劳,想不被别人注意都很难。只是这样看的人数量较少而已。因此,以其历史功绩是如此之大,其影响是如此之巨,而在司马迁的书里楚怀王居然没有专传,这一点历来引起人们较大的争议。其中以清人赵翼的观点最有代表性,其曰:《史记》不立楚怀王心传,殊为缺笔。陈涉已世家矣,项羽已本纪矣。心虽起牧羊,然汉高与项羽尝北面事之。汉高之入关,实奉其命以行;后又与诸侯共尊为义帝,而汉高之击项羽也,为之发丧,则心固当时共主。且其人亦非碌碌不足数者:因项梁败于定陶,即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因宋义识项梁之将败,即拜为上将军;因项羽残暴,即令汉高扶义而西;及汉高先入关,羽以强兵继至,亦居灭秦之功,使人报心,心仍守先入关者王之之旧约,而略不瞻徇;是其智略信义,亦有足称者,非刘圣公辈所可及也,自当专立一传。乃《史记》逸之。岂以其事附见项羽诸传中,故不复叙耶?然律以史法,究未协也。(《史记会注考证?项羽本纪?考证》)

Q;^ o R D a W#g j J0如同许多前贤一样,菜九曾经对司马迁没为楚怀王立传有点微词。实际上,这个问题可能也让司马迁犯难。立其为列传吧,显然过低;立为世家吧,又已有了陈胜;立为本纪吧,本纪已有十二个,安排不进去,且高过陈胜也不合适嘛。像陈胜的行为,司马迁将其比之于商汤灭夏、周武灭商、孔夫子著春秋,属开创之功。楚怀王的功劳虽然大,从位次上来说,也只是收陈胜未竟之功。当然,如果不是被项羽的言辞忽悠了,以司马迁之才,完全可以想出办法多给点笔墨,记录下那些壮怀激烈的场面。那个绝地反击的战略部署,完全可以比美于陈胜大泽之举,非常值得予以浓墨重彩的描摹。而少了太史公如椽大笔的描摹,即在楚怀王问题上,我们就可能永远失去了一些足以永垂不朽的历史画面。因此这一疏漏,就成为后世无法补上的缺陷了。其实也不能说司马迁对这个问题没做过一点处理,在《秦楚之际月表》中,秦二年六月,楚怀王继陈胜之统为楚王;汉元年正月首格,大书义帝元年,以义帝代秦。到汉二年项羽灭义帝,直到表结束,这一首格就始终为空格,而未将项羽之楚升格。不要小看这一安排,这也可以视作为最大的尊重。对此可以参考《六国年表》,年表中周赧王之后,周所处之栏留空,到了秦始皇元年,就将这一栏由秦顶替了,而当时的秦始皇,只是秦王政而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整个楚汉之争是在义帝的背景下进行的,司马迁对楚怀王(义帝)的地位也算是用心作了安排,而义帝之死日后又成为汉兴项灭的主线,其事迹也就隐含在刘项的历史中了。但司马迁没有给出具体评价不仅是一桩憾事,

而且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为没有史公的评论在前,很多不负责任的人就开始说胡话了。说胡话的人最大的特点是胆子大皮厚,像上述的大牌史学家的胡言乱语,居然敢印成白纸黑字,公然搞冤假错案,真以为天下人就那么好欺吗?不过天下人之容易欺骗也是事实。如果放在旧时代,像那个说胡话的人,就凭他那几句胡话,基本上就不要在圈子里混了,但在我们今天,他还不是被称为著名的什么主义史学家吗?

义帝楚怀王功在天下,其不受重视甚至被滥泼污水,实在令人痛心。其是其非,以上基本上都讲到了,最后让我们征引一些古人对楚怀王的赞誉,以作为此文的结束。

` c B

p U"ZA-C"O0历史网 {&F u Q+? K

戡乱之谓武,除暴之谓仁,知人之谓智,复仇之谓孝。备四者以成大功,则千三百年惟义帝有焉。……(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夫其遣诸侯以诛暴,可谓武矣;出秦民于汤火之间,可谓仁矣;令沛公先入关以平秦,可谓智矣;灭秦以复先王之仇,可谓孝矣。位虽不终,功亦伟烈,虽少康诛羿,句践沼吴,齐襄迁纪(菜九按,齐襄,原作秦襄,误),子胥鞭楚,论德比义,我无愧焉。历史网;K b r

l/u m-g b;N

张俞《义帝新碑》历史网 s!m w R&\

义帝已立,纵使项羽不杀之。下来汉高将如何区处。要之,天运在汉,所以项羽自杀了义帝。小人枉了做小人。汉高因之为资,缟素发丧。君子赢得做君子。

T F&?&\ W8J r0《木锺集》卷十一

| k5r9p(hm0袁了凡评:楚怀王孙心,亡国之残孽也。项王徒以名义起牧羊而王之。一日在上,乃独运大柄,挥置诸将若素君臣然。虽羽之慓悍,且有宿德,固亡假也。入关之役,独遣沛公以宽大长者,就此一事,而知人之哲,安民之惠咸具焉。及羽入关,使人致命怀王,王乃曰如约,不以羽动也。可谓有帝王之英略矣。天命不在,卒死于贼,惜夫。历史网

贯云石《双调·殿前欢》楚怀王

《双调·殿前欢》贯云石 楚怀王,忠臣跳入汨罗江。 离骚读罢空惆怅,日月同光。 伤心来笑一场,笑你个三闾强,为甚不身心放。 沧浪污你,你污沧浪。 [作者介绍] 贯云石(1286~1324),元代散曲作家。出身维吾尔族贵胄,祖、父都官至显位。原名小云石海涯,因父名贯只哥,即以贯为姓。自号酸斋,又号芦花道人。初因父荫袭为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让爵于弟,北上从姚燧学。仁宗时拜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不久称疾辞官,隐于杭州一带。今人任讷将他的散曲与徐再思作品合辑为《酸甜乐府》得其小令86首,套曲9首。 贯云石出身武官家庭,自幼武艺超群,后弃武学文,接受汉族文化。善书法,草隶等书,变化古人,自成一家。诗文亦有一定成就,尤以散曲最著。在他的为人和作品中可以看到元代各族文化互相渗透的情况,他以胄子袭位,仕途本颇顺利,却有飘然世外之志,为人疏放旷达。曾以《芦花被诗》换取渔父芦花被,一时传为文坛佳话。 贯云石的散曲以写山林逸乐生活与男女恋情为主。作品风格基本上属豪放派,以清俊见长。风格形成与他出身西域武官家庭有关,同时也染上了江南文学清秀媚丽的色彩。他的啸傲山林的作品尤为飘逸俊放,如:“弃微名去来。心快哉,一笑白云外”(〔清江引〕),“畅幽哉,春风无处不楼台。一时怀抱俱无奈,总对天开,就渊明归去来”(〔殿前欢〕)等首即是。他的情词则清新警切,善于学习俗谣俚曲的长处。如“四更过,情未足,情未足,夜如梭。天哪!更闰一更妨什么?”(〔红绣鞋〕)“不是不修书,不是无才思,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清江引〕)等诗句,以白描手法取胜,颇有情致。此外,他也有一些清丽端谨的作品,如〔小梁州〕《春、夏、秋、冬》四首,〔清江引〕《咏梅》等。 贯云石的散曲在当时最为俊逸当行,歌唱起来,响彻云汉。他与海盐杨梓交好,或说他曾为海盐腔的创造和传播作出了一定贡献。他还是最早的散曲评论家,曾为《阳春白雪》、《小山乐府》作序,在当时散曲界十分活跃,而且很有影响。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屈原者,名平,楚①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②.博闻强志③,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④,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③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节选自《屈原列传》)【注】①〔楚]指楚国王室。②[左徒]楚国官名,是一种官阶较高的职官,次于令尹,相当于上大夫.③〔志〕同“记”。④〔造为宪令〕制定国家的法令。⑤〔伐〕自我夸耀。【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疾:生病B.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直:正直C.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同“罹”,遭遇,遭受D.娴于辞令娴:娴熟、擅长【小题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3分)(2)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3分)【小题3】、通读选文,谈谈屈原遭受上官大夫谗言的原因有哪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答案【小题1】( A )(2分)【小题1】(1)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艰难了。(3分)(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智”“穷”意思的各计 1 分 )(2)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3分)(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而”“谤”意思的各计 1 分 )【小题1】才华横溢、耿直方正、真心为国,不肯和他们同流合污而遭遇妒忌,而遭受谗言。可见,屈原是一个刚正不阿、不趋炎附势的爱国志士。(4分)

楚怀王客死

楚怀王客死 因为楚怀王朝三暮四,一会儿合纵,一会儿连横,弄得齐、魏、韩都很讨厌他。终于有一回,三国联军攻打楚国,眼看楚国要撑不住了。楚怀王没办法,只好把太子送去秦国当人质,跟秦国结盟,借秦国的力量,这才化险为夷。 可是过了一年,楚国太子跟一位秦国大夫发生纠纷,把秦国大夫打死了。太子闹出了人命,害怕极了,立刻逃回了楚国。秦国很愤怒,约集齐国一起伐楚。楚怀王烦得头都大了,又派人去跟齐国订立盟约,把太子交给齐国,这才把齐国这尊神送走了。这时候,秦昭王给楚怀王写了一封信,说:其实我也不是想打你,你儿子在秦国,我对他也是以礼相待。谁想到他不懂事,打死我的重臣以后逃跑了,我怎么能不兴师问罪呢?我提议,不如你我两人在武关重新会盟,重修旧好,怎么样呢? 楚怀王拿着信,怎么也拿不定主意。去吧,怕秦国有诈;不去,只怕吃不住秦国的打。屈原、昭雎等人坚决反对楚王到武关去;而公子子兰却极力撺掇怀王前去他巴不得怀王被扣在秦国,他好趁着太子不在,自己即位当楚王呢。楚怀王左思右想,最后决定:去!为了楚国不打仗,就拼着命赌一把吧! 楚怀王走的那天,刮得很大。屈原等人激动地拦住怀王的马车,不让怀王前去。怀王看着这帮痛哭流涕的臣子,自己也觉得有些。可

是,他不去,难道让秦国继续攻占楚国城池、杀戮楚国子弟么?怀王无奈地挥挥手,子兰一声令下,两旁的卫士把屈原他们生生地拽开了。大王啊!屈原嘶哑的哭腔越来越远,一会儿就听不到了。 怀王来到武关,立即就被扣押起来了。这时他才知道,秦昭王根本就没有离开咸阳,他是派了一个将军,在这里等着把怀王押送到秦国王宫去呢! 怀王窝窝囊囊地来到咸阳,见到了趾高气扬的秦昭王。昭王高高在上,俯视怀王,仿佛看着他的一个臣子。我不难为你!只要你把巫、黔中割让给秦国,我马上跟你结盟!秦王得意地抛出条件。 楚怀王颤抖着,脸气得通红,半天说不出话来。他怒气冲冲地瞪着秦昭王,费尽全身力气,从牙缝里挤出一句:休想! 什么?!秦昭王诧异地睁着眼睛,仿佛不相信似的。 我说,你休想!楚怀王忽然来了勇气,大声地说:我被秦国骗了很多次了,这次又被你骗来了。我活该!我咎由自取!但是,你不要想从我手里得到一分土地,我也绝对不会答应你的条件。我这辈子就是这样了,作为楚王我并不称职,可我已经下定了决心,就算我死了,也不向秦国割地称臣。楚国有三千里锦绣江,想要的话,用你们的血去换吧!哈哈哈哈 秦王勃然大怒,挥着袖子嚷道:把他带下去!好好看起来! 楚怀王就这样开始了他的软禁生涯。有一次他曾经逃出了秦国,可是赵国、魏国都不敢收留他,他又被秦国抓了回去。经过这一番折磨,楚怀王很快就死了。秦国把怀王的尸首还给楚国,楚国人既伤心

楚怀王拘张仪 高中文言文阅读

楚怀王拘张仪①楚怀王拘张仪,将欲杀之。靳尚②为仪谓楚王曰:“拘张仪,秦王必怒。天下见楚之无秦也,楚必轻矣。”又谓夫人王之幸者郑袖曰:“子亦自知且贱于王乎?”郑袖曰:“何也?”尚曰:“张仪者,秦王之忠信有功臣也。今楚拘之,秦王欲出之。秦王有爱女而美,又简择宫中佳丽习音者,以欢从之;资之以金玉宝器,奉以上庸六县为汤沐邑③,欲因张仪遗之于楚王。楚王必爱,秦女依强秦以为重,挟宝地以为资,势为王妻以临于楚。王惑于虞乐,必厚爱之而忘子,子益贱而日疏矣。”郑袖曰:“愿委之于公,为之奈何?”曰:“子何不急言王,出张子。张子得出,必德子,秦女亦必不来,而秦必重子。子内擅楚之贵④,外结秦之交。畜⑤张子以为用,子之子孙必为楚太子矣,此非布衣之利也。”郑袖是之,遽说楚王出张子。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楚怀王拘张仪:张仪曾以赠给六百里土地于楚国为诱饵游说怀王与齐国绝交,但是楚与齐绝交后,张仪却声称割地是六里,于是怀王大怒攻秦,又遭受大败。因此张仪再次出使楚国时,怀王拘禁了他。②靳尚:怀王的佞臣,和张仪关系亲近。③汤沐邑:享乐的地方。④擅楚之贵:在楚国拥有高贵的地位。⑤畜:收留

1.对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又谓夫人王之幸者郑袖曰幸:宠爱 B.欲因张仪遗之于楚王遗:赠送 C.张子得出,必德子德:感激 D.郑袖是之是:对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天下见楚之无秦也秦王之忠信有功臣也 B.奉以上庸六县势为王妻以临于楚 C.子亦自知且贱于王乎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D.挟宝地以为资资之以金玉宝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靳尚想方设法救张仪,是出于对楚国的国家利益和郑袖的宠妃地位考虑的。 B.战国纵横家张仪为了秦国,得罪了不少国家,所以经常有生命危险。这次险些在楚国丧命,幸好有靳尚搭救。 C.靳尚说服郑袖,拐弯抹角地说了许多理由,其辞令令人叹服。

非正常死亡的四位战国国君,一个皆比一个惨

非正常死亡的四位战国国君,一个皆比一个惨 本文导读:赵武灵王赵雍 赵武灵王在赵国推行胡服骑射,锻造了一支锐利的骑兵,北逐胡虏西却强秦。更是伪装为使者出使秦国,扬国威于外。这样一位雄主却在壮年之期废长立幼,自己退位,导致了一系列的宫廷政变。废太子赵章被杀,公子赵成围困沙丘行宫,拒绝与赵武灵王通联消息。三月后赵武灵王饿死沙丘宫,尸体腐烂恶臭冲天。赵武灵王的死,将赵国崛起的苗头扼杀在摇篮中,重新跌回入了低谷。 赵武灵王 齐湣王田地 齐湣王时齐国国力强盛,大败楚军于垂沙,大破秦国函谷关,逼迫秦国割地,与秦国互称“东帝”、“西帝”。齐湣王妄自尊大,对内不休德政,老百姓怨声载道。公元前284年,乐毅率五国联军攻破齐都临淄,齐湣王逃亡。楚国派淖齿救齐,被齐湣王任为丞相。淖齿发动政变,杀掉齐湣王欲和燕国平分齐地。齐湣王在位期间将齐国带上了强盛的轨道,但是却妄自尊大,与百姓离心离德,导致了齐国的破败。 齐湣王 燕王姬哙

作为西周老牌诸侯国,燕王姬哙一直都有圣王梦。在子之和鹿毛寿的忽悠下,竟效法尧舜废掉太子姬平,将王位禅让给子之。这出闹剧终于演变为政变,齐国趁燕国内乱、人民痛恨子之之机,一举攻破燕都,燕王哙被杀。这样荒诞不经的政治乌龙,使燕王姬哙身死,也将燕国拖到了灭亡的边缘。 楚怀王熊槐 楚怀王继位之初强势改革,楚国国力大增。担任纵约长促成合纵,一时秦国不敢东向。又与齐国结盟攻取秦国曲沃,斩断了秦国东出的触角。然而在张仪的忽悠下,楚国背盟,齐楚联盟瓦解。之后楚怀王不听劝告,与秦国会盟武关,被秦国扣押,三年后客死咸阳。楚怀王折腾几年,楚国大国地位逐渐瓦解,一步步走进了没落的边缘。 楚怀王 回顾战国这四位国君,无一不是一代雄主。即位之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后期却因种种失误导致身败名裂,国家也被带入到了奔溃的边缘。

《屈原列传》全文翻译

《屈原列传》全文翻译 第一段: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翻译: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翻译: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夺走(一说更改)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第二段: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 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翻译: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本源(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翻译:《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翻译:(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规律),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精深),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他举用(写)的文字,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是含义却十分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己远离污泥浊水,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黑,(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第三段: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同“纵”)亲(亲善)。惠王患之,乃

掩袖工谗郑袖

魏襄王送给给楚怀王一位美女,楚怀王对她非常宠爱。楚王的夫人郑袖知道楚王非常喜欢这个美女,就千方百计讨好这位美女,凡是美女喜欢的服饰玩物,她都找来派人送去。美人喜欢的宫室卧具,她也一概让出。对这位美人的细致入微超过了楚王,楚王见了后非常高兴:“女人是凭美色来侍奉丈夫的,嫉妒是女人之常情。而现在夫人知道我喜欢这位美女,竟然对这位美女的喜欢超过了我,这正是做臣子的应当做的!” 郑袖知道楚王了解到自己不嫉妒这位美女后。郑袖有一次就对这位美人说:“大王非常喜欢你的美貌,可是不喜欢你的鼻子,你要想得到大王的长久宠爱,以后见君王时,最好把鼻子掩住。”这位美人听了后深信不疑,就按她说的去办。楚王对此大为不解,就去问郑袖原因何在。郑袖装出欲说不说的样子:“我知道但是不能说”,在楚王的再三追问下,她才说:“这位美人是厌恶大王您身上的臭味”。楚王听后,非常生气,马上下令把这位美人的鼻子割掉。 从此之后,掩袖一词成为嫉妒的代名词。唐代骆宾王在《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写道:“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用掩袖来比喻武则天就是此意。 原文: 魏王遗楚我美人,楚王说之。夫人郑褏知王之说新人也,甚爱新人。衣服玩好,择其所喜而为之;宫室卧具,择其所善而为之。爱之甚于王。王曰:“妇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今郑褏知寡人之说新人也,其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之所以事秦,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郑褏知王以己为不妒也,因谓新人曰:“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新人见王,因揜其鼻。王谓郑褏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揜其鼻,何也?”郑褏曰:“妾知也。”王曰:“虽恶必言之。”郑褏曰:“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之,无使逆命。《战国策》

怎么评价楚怀王的一生

怎么评价楚怀王的一生 在春秋时期,作为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别陶朱公范蠡所发现,并把她献给了吴王夫差,成就了一段红颜祸水的佳话。到了战国后期,郑国被楚国吞灭,郑国的美丽女子在危难之中过着清苦的生活,这众多的悲情女子里,一个貌美又多情的女子打动了楚国的大臣。最终郑袖被楚国令尹昭眦发现,并把她献给了楚怀王,谁知道却是另一个亡国故事的开始。 楚怀王在史记里面并没有专门属于他的列传,他作为一个楚国的国君,却没有得到历史家的一个肯定,甚至连负面的结语都不肯给一个。以致于,他在史家的笔下被悄无声息地略掉了,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和楚国的国君,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真的是很讽刺也很无奈,但这一切,还不是自己咎由自取。 楚怀王叫熊槐,芈姓,熊氏,名槐,楚威王之子,楚顷襄王之父,战国时期楚国国君,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楚怀王是楚国礼乐文明培养出的最后一代国君。楚怀王身上似乎还有点他父亲的影子,他的父亲使楚国的基业达到了一个鼎盛,因此他的父亲有些妄自尊大,这是楚威王的弱点,自尊心极强不愿意面对秦国强势崛起的事实,而选择逃避,或是玉石俱焚。到了楚怀王这一代,他的想法依旧没有从父亲那里得到改变,甚至更加目空一切,楚国向来都是强国,既然是强

国,那么就不会畏惧一个区区的秦国。而我们再看看楚国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楚怀王在周显王四十年即位。这个时候,西边的秦国国君秦惠文王即位已经有了十年,他们早已经经历了变法,秦国的国力也迅速得到提升,东边的齐国似乎也在进行着某场变革。当齐威王还活着的时候,苏秦已经开始了新的谋划,他力图与诸侯各国合纵,合纵了的诸侯各国联合起来对抗秦祸。不过,秦惠王又派公孙衍诱使齐、魏共同伐魏,六国的合纵联盟被击溃了。 疆域的辽阔,方圆千里,除此之外,它还有一支百万雄师,在各个诸侯国之中恐怕除了秦国,再也没有人拥有如此众多的军队,因而韩国、魏国都纷纷投靠楚国,楚国一度联合了七国的军队准备去攻打秦国。而且,楚国的物产也最为丰富。所以楚国正好符合我们对一个国家的印象地大物博。怀王即位以后,在他执政的前期国家都是安定无事的。 人性是复杂的,而人生也是多会遭遇坎坷,人们总是难免患得患失的。不管是作为君主还是普通人,都应该认识到这是人性的缺陷,所谓道德完美的人可以说机会没有。所以很多时候成就大的事业,并没有沿用名气已经很大的人,反而提拔名声与地位都相对低微的小人物,会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因为小人物的经济与地位上,都是处于弱势地位,这种情况会使他们更加富有进取精神。不同的是,秦国任用了张仪,他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是欺骗的手段为秦国谋利,让六国的合纵被拆解,而楚国则选择了听信了令尹子兰这样的奸人,导致楚国的霸业无限期地被延长,甚至走向了覆国的地步。可见,楚怀王不

【课外阅读】楚汉时期被严重忽略的人物:权术大师楚怀王

【课外阅读】楚汉时期被严重忽略的人物:权术大师楚怀王 楚汉风云,群雄并起,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伟大时代。回顾当时,总是让人想到豪气冲天的项羽,狡诈大度的流氓皇帝刘邦,百战百胜的兵神韩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张良…… 但是一个曾经在当时历史舞台上起过重要作用,曾经也大放异彩,却昙花一现的人物,常常被忽略。 这个人就是怀王熊心,后来被项羽封为义帝。熊心这一生坎坷多变,如果不是历史的机遇和曾经惨死的祖父,可能一辈子就过着牧羊的生活,但是历史的风云变幻把他推向历史的舞台,他在短暂的当权期间曾有胆有谋,机心百出,上演一幕短暂的历史大剧。 古人有苏东坡认为怀王是贤主,今人有菜九段重新评价楚怀王功绩,但是都和鄙人意见不符,只好自己写来。 这里要从头说起:秦末,群雄并起,逐鹿天下,项梁就是群雄之一,打者恢复楚国的旗号,利用自己家族世代楚将的身份收拢了大量士卒和起义军,在这个瓶颈口。奇人范增献策:立楚王,收民心。这个时候熊心因为血统而被立为楚怀王。但是这个时候,他只是被树立起来的傀儡。《史记》记载:“陈婴为楚上柱国,封五县,与怀王都盱台。项梁自号为武信君。”也就是被放在远离战火的南方,而项梁大权独握。这里封陈婴辅助怀王,一是陈婴没有野心,二是陈婴的兵权一并被项梁收走。 如果情况一直这样,熊心可能安稳的做一辈子的傀儡,但是历史给了他一个机会。 项梁带兵亲自进攻秦军,大意之下被击溃,自己当场身死。这里我们的怀王的出场了,首先,他出手不凡,“楚兵已破於定陶,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以吕臣为司徒,以其父吕青为令尹。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这里菜九段先生认为怀王恐不合情理,其实想想没有什么不合情理的。项梁的死给整个楚军以重重的打击,怀王也不例外。至于他反而来到战场前线收拾残局,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胆量。而下

掩袖工馋,战国的心机婊坑情敌的郑袖

掩袖工馋,战国的心机婊坑情敌的郑袖 郑袖是战国时楚怀王的一个妃子,掩袖这个词还和一个美人有关,这个美人是魏国国君为了修好楚国,送给楚怀王的。彼时秦国独大为尊,对别国颇有威胁。为报团取暖抵御强秦,所以实力差点的国家之间常常互有往来,你给我点金银珠宝,我送你个绝色美人,等等。此美人就是魏想和楚结盟给楚怀王的礼物。结果楚怀王很喜欢。在此之前楚怀王最宠爱的妃子就是郑袖,喜欢到什么程度呢? 当时著名的纵横家、阴谋家张仪先生,曾说过一句话:“楚王幸姬郑袖,袖所言无不从者。”无论郑袖出的主意是馊是好,人家都照单全收一概接纳,这就足以说明楚怀王对郑袖的喜爱程度了,也足以说明他的昏庸力度。事实也证明,楚国和怀王都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怀王被骗囚禁最终客死他乡,楚以后也被秦所灭。郑袖既然能得到楚怀王的宠幸,肯定是有两把刷子的。首先是长得漂亮,这是最原始的资本,也是最具杀伤力的武器。更厉害的是,郑袖工于心计老谋深算,擅长宫斗各种技巧,而且施展起来如行云流水不漏痕迹。俗一点说法就是你被她卖了还帮她数钱。 楚怀王得到魏美人之后,新鲜感爆棚,马上热乎的不得了,无形之中就冷落了我们的郑袖。眼看自个的地位收到威胁,吃到嘴里的东西被别人抢了,郑袖岂肯善罢甘休。但她没有象某些女人那样一哭二闹三上吊,这些路数段位太低,最终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魏美人问郑袖为什么大王这么喜欢她,郑袖骗她说你遮上鼻子会好看,这下楚王不明白了,他就问郑袖,这怎么回事啊,魏美人一见到我就捂鼻子,这是什么毛病啊郑袖就巴不得楚怀王问这话呢,她压抑住内心的狂喜说道:“大王,这个原因我当然知道,可是还请大王先恕我无罪,我才敢说。”楚怀王说你赶紧说吧,别在这卖关子了。无论这话有多难听,你都要如实报告,不能有丝毫隐瞒,否则就是欺君之罪!郑袖说:“大王,魏美人曾经和臣妾说过,大王身上有一股异味,她实在受不了,闻着就想吐,只好一见到大王就掩住鼻子”话音未落,就见楚怀王脸上青一阵白一阵,就跟川剧变脸一样。 原来,楚怀王身上有狐臭,嘴里有口臭,可是因为他权高位重,大家都看透不说透,揣着明白装糊涂,谁也没人敢提这事。现在郑袖借着魏美人这事,把这个伤疤给揭开了,楚怀王顿时恼羞成怒,估计胡子气的都翘起来了。

屈原和楚怀王的基情

——今天,让我们用事实说话 1,闻一多与孙次舟 多年以前,一位叫屈原的诗人,在汨罗江畔,挥就一篇《离骚》。 多年以后,一位叫闻一多的诗人说: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因而我们知道了屈原在这个年轻人的心中不是占据了一部分,而是很多。当孙次舟提出屈原是文学弄臣的假说之时他几乎愤怒的站出来驳斥,但他同时也说:“屈原是个文学弄臣,但这并不妨碍他是个政治家。”换句话来说,即便屈原是个政治家也并不妨碍他和怀王有OOXX的关系。闻一多先生都没有否认的事情,我自然是不会否认的而且还要举双手赞同。 至于这位孙次舟先生,他提出战国时代有崇尚男性姿容,和男性姿态和服饰以模拟女性唯美的风气,他据《墨子·尚贤篇》:“王公大人,有所爱其色而使”,从而为屈原和怀王的关系奠定了基础。再在此基础上,他说:“屈原和怀王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君臣关系屈原和怀王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君臣关系”。所以,“在离骚中有很多暧昧不清的可做两面解释的词句”。 超乎寻常的君臣关系!!!超乎寻常的君臣关系诶~~~~人家学者都说是超乎寻常的君臣关系了诶~~并且私以为,不仅仅是《离骚》,屈原在诸多的词句中,都显现出对怀王的情深意笃。接下来就来小小说明一下下。(注:文学弄臣的由来:论出身他们有的本是贵族,或因本族人而获罪,降为皂隶,或出国为“质”,不能返国,而沦为臣妾。此外,自然也有奴隶的子孙世袭为奴的。若就男性的讲,因为本是贵族子弟,所以往往眉清目秀,举止娴雅,而且知识水准也相当高。BY闻一多屈原是文学弄臣的假说:《屈原是文学弄臣的发疑(兼答屈原崇拜者)》发表于成都中央日报。) 2,屈原其人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今湖北秭归),著名政治家,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后面省略) 首先要说的是,屈原是个华丽丽的美人!这点相信大家都知道,屈原本人也十分之自恋,在《离骚》等诸多诗篇中,写下“众女嫉余之娥眉兮”来感慨旁人对自己容貌的嫉妒之心。 根据规律,没人不是坐不垂堂的千金之子,便一定有堪怜的身世。屈原在《九章》中的《惜诵》中曾说道“勿忘身之贫贱”,可见他属于后者。史料记载,屈原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这说明两点,其一,屈原出身显赫,其二,屈原和他家楚怀王实际上是有血缘关系的!ORZ。不幸的是,屈原属庶族,早年孤寒,宋玉形容说:“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由此我们其实可以想象出屈原那群兄弟面对美人时该是多么的如狼似虎啊,奈何,这点没有史实为证。 根据宋玉的诗,我们童年时代生活在阴影中的诗人其实立志高远,除此之外,孤独的人总想寻找温暖,这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什么怀王这么没人品的人,可以这么轻易的得到诗人的心——只有孤独的孩子才会用全部的心来爱一个人,于是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有那么一次于暮春时节的相逢。 在屈原24岁的那年,楚怀王即位,后一年,屈原便侍职兰台,开始辅佐他最心爱的君王——这么巧合的事情,不要告诉我看了没感觉哈。在此之后的十余年时间里,两人琴瑟甚和,直至怀王十一年奸人上表。 (1)第一次放逐 很多年后,屈原想起两人第一次感情的破裂,写下了《思美人》。而这件事情的主

高中文言文阅读:记》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

高中文言文阅读 2019.11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屈原列传 《史记》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徳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娴:擅长。 B.平伐其功伐:夸耀。 C.王怒而疏屈平疏:远离。 D.明道徳之广崇明:光明。 2.下列语句加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明道徳之广崇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B.①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C.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②中述汤武,以刺世事D.①为楚怀王左徒②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是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的一项是()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②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⑤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⑥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A.①②⑥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当时朝廷内部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

(完整版)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我们涣涣华夏,从古至今,涌现出无数杰出的人物,但使我最感动的历史人物是伟大的政治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 屈原,名平,楚国人,春秋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屈原自幼好学,他阅读了大量书籍,他创作的《离骚》、《渔父》、《九章》、《九歌》、《天问》等,都以奇特的想象、瑰丽的境界、激昂澎湃的爱国热情,在中国至世界文化中树立了光彩夺目的丰碑。 早期,他在楚怀王的手下负责起草文件,公布法令,接待外宾,非凡的才华使他深得楚怀王的信任。二十六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兼闾大夫,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但是,他的两位同僚和楚怀王的宠妃却对他很反感,他们既反对屈原的革命思想,又妒忌他的非凡才能,就不断地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时间一长,楚怀王竟对他们的诬陷深信不疑。最后屈原被免去官职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的政治思想因此而被破灭。 流放初期,屈原受尽屈辱磨难,但他当时并没有绝望,他深信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年代,国君总有一天会醒悟过来,重新重用他。直到楚怀王受奸臣陷害,最后死在秦国的时候,他还幻想着新君能接受楚怀王的教训,重新重用他,使他大展宏图。可是,新君不但不起用他,反而把他流放到更远的地方。 屈原感到万分悲愤,他万万没有想到,他富国强兵的爱国思想,竟然找不到用武之地。 公元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心如刀割,但他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到他乡去寻求出路,就是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他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就此陨落。 你们说,这么一位杰出而又伟大的爱国诗人,能不让人感动吗?

屈原的故事

屈原的故事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全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这证明了一句话:真正的伟人,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留下丰功伟绩,都是因为他们能在所处的时代中忍受最大的不平,经受住最大的打击,熬过众人不理解的目光,忍辱负重,历经艰辛。

《史记·高祖本纪》(节选)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教师讲评、学生自学版】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下列1-4题 汉元年(指刘邦被封为汉王后的第一年,即公元前206年)十月,沛公(即汉高祖刘邦,秦末起兵于今江苏沛县,群众立他为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古地名)。秦王子婴素车白马(旧时办丧事用的车马,后被用作送葬的语词。秦王子婴用绳索拴住脖子,乘此车马迎接汉王,是表示甘愿请降受死),系(xì,拴,绑)颈以组(丝带。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封皇帝玺(xǐ,印,自秦代以后专指帝王的印)符节(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铜、玉、角、竹、木、铅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如兵符、虎符、旄节等),降(xiáng,投降)轵道(zhǐdào,亭名,位于现今在陕西省西安市东北)旁。诸将或(有人)言诛(zhū,把罪人杀死)秦王。沛公曰:“始怀王(即楚怀王)遣我,固(本来)以(认为)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zhǔ,同“嘱”,嘱咐,托付,交付。范仲淹《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重建岳阳楼这件事)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xiūshè,休止,休息),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zú,灭族。。把罪犯的家族成员全部处死),偶语者(相聚议论或窃窃私语)弃巿(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在街头,以示为大众所弃的刑罚)。吾与诸侯约,先入关(指函谷关,古代要塞、天险)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yú,剩余的)悉(都)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àn dǔ,安居,安定有序。案,通“安”)如故。凡吾所以(原因,情由。《史记·高祖本纪》:“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派遣将士把守关卡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其他流寇的进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盟约,规约)耳。”乃使人与

《秦惠王使人告楚怀王》阅读练习

《秦惠王使人告楚怀王》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惠王使人告楚怀王,请以武关之外易黔中地。楚王曰:“不愿易地,愿得张仪而献黔中地。”张仪闻之,请行。王曰:“楚将甘心于子,奈何行?”张仪曰:“秦强楚弱,大王在,楚不宜敢取臣。且臣善其嬖臣靳尚,靳尚得事幸姬郑袖,袖之言,王无不听者。”遂往。楚王囚,将杀之。靳尚谓郑袖曰:“秦王甚爱张仪,将以上庸六县及美女赎之。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于是郑袖日夜泣于楚王曰:“臣各为其主耳。今杀张仪,秦必大怒。妾请子母俱迁江南,毋为秦所鱼肉也!”王乃赦张仪而厚礼之。张仪因说楚王曰:“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不格明矣。今王不事秦,秦劫韩驱梁而攻楚,则楚危矣。秦西有巴、蜀,治船积粟浮岷江而下一日行五百馀里不至十日而拒扞关扞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秦举甲出武关,则北地绝。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待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夫待弱国之救,忘强秦之祸,此臣所为大王患也。大王诚能听臣,请令秦、楚长为兄弟之国,无相攻伐。”楚王已得张仪而重出黔中地,乃许之。 ②张仪遂之韩,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菽而麦,国无二岁之食,见卒不过二十万。秦被甲百馀万。山东之士被甲蒙胄而会战,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异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塞成皋,则王之国分矣。鸿台之宫,桑林

之宛,非王之有也。为大王计,莫如事秦而攻楚,以转祸而悦秦,计无便于此者!”韩王许之。 ③张仪归报,秦王封以六邑,号武信君。复使东说齐王曰:“从人说大王者必曰:‘齐蔽于三晋,地广民众,兵强士勇,虽有百秦,将无奈齐何。’大王贤其说而不计其实。今秦、楚嫁女娶妇,为昆弟之国;韩献宜阳;梁效河外;赵王入朝,割河间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驱韩、梁攻齐之南地,悉赵兵,渡清河,指博关,临菑、即墨非王之有也!国一日见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齐王许张仪。 ④张仪去,西说赵王曰:“大王收率天下以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大王之威行于山东,敝邑恐惧,缮甲厉兵,力田积粟,愁居慑处,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今以大王之力,举巴、蜀,并汉中,包两周,守白马之津。秦虽僻远,然而心忿含怒之日久矣。今秦有敝甲凋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会邯郸之下,愿以甲子合战,正殷纣之事。谨使使臣先闻左右。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梁称东籓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肩也。夫断右肩而与人斗,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毋危,得乎?今秦发三将军,其一军塞午道,告齐使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成皋,驱韩、梁军于河外;一军军于渑池,约四国为一以攻赵,赵服必四分其地。臣窃为大王计,莫如与秦王面相约而口相结,常为兄弟之国也。”赵王许之。 ⑤张仪乃北之燕,说燕王曰:“今赵王已入朝,效河间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大王之有

[中国神话故事]中国神话爱情故事1:巫山神女与楚怀王的爱

[中国神话故事]中国神话爱情故事1:巫山 神女与楚怀王的爱 中国神话爱情故事1:巫山神女与楚怀王的爱情故事国古代神话中的巫山女神,也称巫山之女,传说为天帝之女,一说为炎帝(赤帝)之女,本名瑶姬(也写作姚姬)。未嫁而死,葬于巫山(在今四川、湖北两省边境,东北一西南走向,高1000余米)之阳,因而为神。 战国时楚怀王游高唐,梦与女神相遇,女神自荐枕席,后宋玉陪侍襄王游云梦时,作《高唐赋》与《神女赋》追述其事。神女为“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美貌仙女,此后,“巫山神女”常用以比喻美女,“巫山云雨”、“阳台梦”遂成为男女欢好之典,千古付诵。 神女瑶姬,是王母娘娘的第二十三个女儿,她心地纯洁,相貌美丽,王母娘娘特别疼爱,把她当成一颗掌上明珠。可是,瑶姬偏偏人小心大,多思好动,就像云中的雁,关不住。她嫌屋里闷,常悄悄出门,到那瑶池旁去看荷花,攀上蟠桃树去摘星星,有时候,还偷偷在天河里游水。这些事传到了王母娘娘耳朵里,王母娘娘就劝阻女儿,可又没办法,怕说轻了,她笑;说重了,她噘嘴。 一天,王母娘娘心里烦,就出南天门来散心,恰好碰上瑶姬正拨开白云朝下边望哩。王母娘娘一见,气得直冒火,说:“天上

任你玩,也就算了,怎么看起下界来,那会污了你的眼,别看!” 瑶姬不信,瞪起大眼,指着下边飞的白鹤说:“这鹤洁白如玉,天上哪有?我要像它一样,到处飞,到处走,看看下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王母娘娘见她动了邪念,更火了,大声喝道:“不要胡思乱想,快回禁宫去!” 瑶姬从没见过母亲发这么大脾气,感到委屈,又不服气,她横下心,往白云下边就跳。王母娘娘急忙伸手把她拉住,勉强压住心头火,将冷脸换成热脸,开导说:“下界苦海无边,你是金枝玉叶,千万下去不得!” 瑶姬越发觉得稀奇,就干脆坐在云头上,朝下细看,果然看见人们大多是住的茅屋,吃的糠菜,穿的破衣烂衫,她叹气说:“是真苦啊!”王母娘娘一听,暗暗高兴,又说:“还是天上好,有吃不完的山珍海味,穿不完的绫罗绸缎……” 不料王母娘娘越说,瑶姬却越觉得刺耳;王母娘娘越比,瑶姬越不好过。她一狠心,拿定了主意:到下界去!王母娘娘扭她不过,心想:男大当娶,女大当嫁,也许是想去找女婿哩,不妨将计就计。于是,就嘱咐女儿到东海龙宫去走一趟。 东海龙王早就打过瑶姬的主意,也向王母娘娘求过婚,只是当时瑶姬还小,没有说定,眼下见她来作客,格外殷勤。东海龙王陪着瑶姬进龙宫,走到哪里,哪里的海水就向两边分开,成了水晶巷子,通明透亮。看得见里边的鱼虾游来游去,水草轻轻的摆动;还有各种珊瑚、贝壳,把瑶姬的眼睛都看花了。 进了后宫,她觉得格外亮,原来到处挂着夜明珠,一串串,一溜溜,小的像星星,大的像月亮。东海龙王请瑶姬坐进黄金交

汉书·魏豹田儋韩王信传全文

汉书·魏豹田儋韩王信传全文 【说明】本传叙述魏豹、田儋、韩王信在秦汉之际的政治生涯和结局。这是一篇六国贵族后裔的类传。魏豹是魏贵族子弟,秦统一后沦为庶人,秦末投入起义行列,随项羽入关,封为西魏王,楚汉相争中成了牺牲品,为汉周苛所杀。田儋及田荣、田横,都是田齐的宗族之人,先后于秦末起义,而复立齐国,在楚汉相争中,反楚而实际上有助于汉,末了田横自到以了刘邦统一的心愿。韩王信为韩襄王后裔,秦末参加起义,汉立其为韩王,后投降匈奴,为汉将柴武所杀。司马迁传写这三人,分列于三传,自有布局的匠心;其论魏豹与彭越为囚徒欲有所会其度,田横自到之高节,韩王信被迫投降匈奴,似乎借题发挥。班固合传三人,因其为六国贵族后裔;论其乍兴乍灭岂非天乎,意谓这是大势所趋而不以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之论,各有其妙;然后者之论似乎更具史识。 魏豹,故魏诸公子也(1)。其兄魏咎,故魏时封为宁陵君,秦灭魏(2),为庶人。陈胜之王也,咎往从之。胜使魏人周市徇魏地,魏地已下,欲立周市为魏王。市曰:天下昏乱,忠臣乃见(3)。今天下共畔(叛)秦,其谊(义)必立魏王后乃可。齐、赵使车各五十乘,立市为王,市不受,迎魏咎于陈(4),五反(5),陈王乃遣立咎为魏王。 (1)故魏:战国时的魏国。(2)魏:指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西)。(3)天下昏乱,忠臣乃见:言天下混乱之时忠臣乃得显其节义。(4)陈:

县名。今河南淮阳。(5)五反:五个来回。 章邯已破陈王,进兵击魏王于临济(1)。魏王使周市请救齐、楚。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2),随市救魏。章邯遂击破杀周市等军,围临济。咎为其民约降(3)。约降定,咎自杀。 (1)临济:邑名。在今河南封丘县东。(2)齐、楚遣项它、田巴:楚遣项它。齐由田儋亲自带兵救魏,田巴可能是田儋部将。(3)约降:谈投降条约。 魏豹亡走楚。楚怀王予豹数千人,复徇魏地。项羽已破秦兵,降章邯,豹下魏二十余城,立为魏王(1)。豹引精兵从项羽入关。羽封诸侯,欲有梁地,乃徒豹于河东(2),都平阳(3),为西魏王。 (1)立为魏王:项羽立魏豹为魏王。(2)河东:郡名。治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3)平阳:魏王魏豹都于此,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南。 汉王还定三秦,渡临晋(1),豹以国属焉,遂从击楚于彭城(2)。汉王败,还至荥阳(3),豹请视亲病(4),至国,则绝河津畔(叛)汉。(5)汉王谓郦生曰:缓颊往说之(6)。郦生往,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7)。今汉王嫚侮人,骂署诸侯群臣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吾不忍复见也。汉王遣韩信击豹,遂虏之,传豹诣荥阳,以其地为河东、太原、上党郡(8)。汉王令豹守荥阳。楚围之急,周苛曰:反国之王(9),难与共守。遂杀豹。 (1)临晋:县名。在今陕西大荔县东。临晋东临黄河,由此过渡而东,曰渡临晋。(2)彭城:时为楚霸王项羽之都。今江苏徐州市。 (3)荥阳:县名。今河南荥阳。(4)亲:指母亲。(5)河津:黄河渡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