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究式教学【教学设计】《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

探究式教学【教学设计】《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

探究式教学【教学设计】《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
探究式教学【教学设计】《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

《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

◆模式介绍

“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它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注重科学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

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

◆思路说明

首先进行旧知回顾,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和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然后导入课题,教学例一、“想想做做”,提出“如何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这个问题进行活动探究、小组讨论,教师给予集中的讲解--利用数的组成来阐述进位加的原理。最后做练习进行知识巩固。教师适时总结固化正确知识认知,并提高应用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学习过20以内的进位加和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方法,教材通过小棒图展示出将10根单

根的小棒捆成一捆的过程,突出“满十进一”的原理,再通过分解计算,进一步明确计算方法。“想想做做”,主要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进位加的计算方法。本课教学时着重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实践、思考的空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方法,理解进位加的原理。

2、使学生经历探索进位加方法的过程,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感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

【教学难点】

理解“进位加”的原理。

◆课前准备

教学小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回顾20以内的进位加和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

口算下面各题。

5+5= 8+4= 15+30= 64+2= 20+40= 3+75= 86+13= 25+5=

【讨论】25+5如何计算。

小组讨论交流。

导入课题:今天我们来探讨两位数加一位数,个位相加满十应该怎么办。

【活动探究1】例一,观察图,说一说你从图中知道什么?你能根据这些条件提出一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小组交流讨论。

指导:小明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画片?小亮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画片?小明和小亮一共有多少张画片?

【讨论】如何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讨论交流。

指导:小明和小红一共有9+6张画片,9+6=15(张);小亮和小红一共有24+6张画片,小明和小亮一共有24+9张画片。

【讨论】24+6如何计算?

指导:思路一:24根小棒加6根小棒,4根小棒与6根小棒合起来是10根小棒,10根小棒捆成一捆,和2捆小棒合起来一共是3捆,3捆即30根,所以24+6=30;思路二:先算4+6=10,再算20+10=30,所以24+6=30.

计算时,注意算式后面的单位“张”。

【讨论】24+9如何计算?

指导:思路一:24根小棒加9根小棒,4根小棒与9根小棒合起来是13根小棒,13根小棒可以拆分成3根小棒和10根小棒,10根小棒捆成一捆,和2捆小棒合起来一共是3捆,3捆即30根,加上拆分剩余的3根小棒,合起来是33根,所以24+9=33;思路二:先算4+9=13,再算20+13=33,所以24+9=33.

【小结】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时,先从个位开始计算,个位满10时,要向十位进1,这就是“进位加”。

【练一练】“想想做做”第1题。

指导:38分成30和8,先算8+2=10,再算30+10=40,所以38+2=40;26分成20和6,先算6+7=13,再算20+13=33,所以26+7=33.

【练一练】“想想做做”第2题。

说一说每组中三道题之间的关系。

【练一练】“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用加法计算:37+3=40(张)。

板书设计

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

2 4 + 6 = 30

20 4

10

2 4 + 9 = 3

3 20 4

13

◆教学反思

略。

《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模式介绍

“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它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注重科学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

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

◆思路说明

首先进行旧知回顾,复习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导入课题,提出问题:如何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学生自主探究,通过摆小棒探究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算法原理,教师及时指导、总结。最后做练习进行知识巩固。教师适时总结固化正确知识认知,并提高应用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学习过100以内的加、减法等内容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本课的设计思路是调动已有认知,通过摆小棒探究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算法原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算法过程,能理解退位的原理。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感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退位减的原理。

◆课前准备

教学小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回顾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讨论】口算:80-40 60-20 58-3 49-7 87-6 90-1 说一说你是如何口算的。

【讨论】90-1如何计算。

小组讨论交流。

导入课题:今天我们来探讨两位数减一位数,被减数的个位不够减应该怎么办。

【活动探究1】例二,观察图,说一说你从图中知道什么?你能根据这些条件提出一些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小组交流讨论。

指导:小华比小丽多多少张画片?小军比小丽多多少张画片?

【讨论】如何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讨论交流。

指导:小华比小丽多30-8张画片;小军比小丽多34-8张画片。

【讨论】30-8如何计算?

指导:思路一:从3捆小棒中拿出一捆解成10根小棒,从这10根小棒中减去8,所以剩下的2捆和2根小棒总计为22根小棒。所以,30-8=22;思路二:先算10-8=2,再算20+2=22,所以30-8=22.

计算时,注意算式后面的单位“张”。

【讨论】34-8如何计算?

指导:思路一:从34根小棒中抽出一捆解成10根小棒,从14根小棒中减去8根,所以剩下的2捆与6根小棒总计为26根小棒。所以,34-8=26;思路二:先算14-8=6,再算20+6=26,所以34-8=26.

【小结】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时,先从个位开始计算,当被减数的个位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1个十到个位,这就是“退位减”。

【练一练】“想想做做”第1题。

指导:40分成30和10,先算10-6=4,再算30+4=34,所以40-6=34;25分成10和15,先算15-9=6,再算10+6=16,所以25-9=16.

【练一练】“想想做做”第2题。

说一说每组中三道题之间的关系。

【练一练】“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用减法计算:22-9=13(本)。

板书设计

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

30 - 8 = 22

20 10

2

34 - 8 = 26

20 14

◆教学反思

略。

《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模式介绍

“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它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注重科学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

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

◆思路说明

首先进行旧知回顾,复习两位数加两位数。导入课题,提出问题:如何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的进位加,学生自主探究,通过摆小棒或者计数器探究算法,教师及时指导、总结。最后做练习进行知识巩固。教师适时总结固化正确知识认知,并提高应用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口算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本课的设计思路是调动已有认知,通过摆小棒或计数器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算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理解进位加的原理。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感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进位加的原理。

◆课前准备

教学小棒、计数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回顾两位数加两位数。

【讨论】列竖式计算:42+53 67+21 67+23

指导: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

导入课题:67+23应该如何计算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活动探究1】说一说你从例三的图中知道了哪些条件,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小组交流讨论。

【讨论】如何计算34+16?

学生通过摆小棒或者计数器等方法来探究解题方法。

指导:通过摆小棒,我们知道34是由3个十,4个一组成,16是由1个十,6个一组成的,因此,一共有4个十,10个一,而10个一正好是1个十,所以合起来一共是5个十即50。所以34+16=50。通过计数器,34在计数器上的表示应为“十位上拨珠3颗,个位上拨珠4颗”,要求34+16,所以我们在计数器的十位上再加1颗珠,个位加上6颗珠,此时,个位上满10,要向十位进1个十。因此,计数器计数为50。

【讨论】想一想,用竖式怎样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

指导: 3 4

+ 11 6

5 0

个位上4加6得10,向十位进1,个位写0;十位上3加1,再加进上来的1得5,得数50. 指导:注意算式的单位为枚。

【活动探究2】说一说65+28怎样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

指导:个位上5加8得13,向十位进1,个位写3.

【讨论】说一说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指导:列竖式时,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10时,要向十位进1.

【练一练】“想想做做”第1题。

指导:“+”要写在第二个加数的左边,横线要用尺画;个位向十位进上的“1”要写得略小一些。

【练一练】“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怎样理解“两边各栽25棵”?

【拓展】“你知道吗”

500多年前,一位德国数学家首先提出用“+”表示相加,用“-”表示相减。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3 4

+ 11 6

5 0 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6 5

+ 21 8

9 3

◆教学反思

略。

《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模式介绍

“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它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注重科学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

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

◆思路说明

首先进行旧知回顾,复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然后导入课题,提出问题:如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学生自主探究,通过摆小棒或者计数器探究算法,教师及时指导、总结。最后做练习进行知识巩固。教师适时总结固化正确知识认知,并提高应用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需要退位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本课的设计思路是调动已有认知,在学生已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口算以及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笔算的基础上,通过摆小棒或计数器探究退位减法计算的原理。本课教学时着重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实践、思考的空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理解退位减的原理。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感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教学难点】

理解退位减的原理。

◆课前准备

小棒、计数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回顾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竖式计算。

【讨论】列竖式计算:48-13 67-21 60-21

导入课题:60-21应该如何计算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活动探究1】说一说你从例四的图中知道了哪些条件,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小组交流讨论。

【讨论】如何计算50-26?

学生通过摆小棒或者计数器等方法来探究解题方法。

指导:通过摆小棒,我们知道50是由5个十组成,26是由2个十,6个一组成;50减26,需要将5个十中的1个十拆分成10个一,减去6个一得4个一;4个十减去2个十得2个十,减后计数为2个十4个一即24.所以50-26=24。通过计数器,50在计数器上的表示应为“十位上拨珠5颗”,减去26,需要将十位上退一个“十”到个位上,此时,个位得10个“一”,我们在计数器的个位减去6颗珠,十位上减去2颗珠,减后计数为“十位为2,个位为4”即24。

【讨论】想一想,用竖式怎样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

指导: .

5 0

- 2 6

5 0

个位上0减6不够减,从十位退1作10,然后再减。

指导:注意算式的单位为枚。

【活动探究2】说一说43-27怎样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

指导:个位上3减7不够减,要先从十位退1作为10个“一”,与个位3合并为13后再减

7。

【讨论】说一说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指导:列竖式时,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后再减。

【练一练】“想想做做”第1题。

指导: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减。

【练一练】“想想做做”第3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

5 0

- 2 6

2 4 个位不够减,十位退1.

.

4 3

- 2 7

1 6

◆教学反思

略。

公开课《可能性》教学设计

《可能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第44页的例1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能 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在观察、实践、描述和交流的过程中充分感受 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激趣导入 1.猜礼物 2.猜猜糖果在哪只手里。 3.(1)教师将颗糖果握在手中,并在背后交换位置,让学生猜一猜糖果在哪只手里。说一说你能确定吗? 4.(2)教师打开没有糖果的手,再让学生猜一猜糖果在哪只手里。说一说你能确定吗为什么? 5.3.揭示课题。在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感知生活中的随机现象。 1.师:下周星期三就是万圣节了,老师打算在我们班举办一次联欢会。为了增加联欢会的趣味性,老师决定现场抽签表演节目。 2.指名回答。 (1)同学们用抽签的方式表演节目,能事先确定自己表演什么节目吗 (2)有哪些可能(此时由于不知道抽签的内容,因此有多种可能。) (二)活动探究,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例1情境)教师拿出三张卡片,上面分别写着“唱歌”“跳舞”“朗诵”(告知学生),放在桌上,选三名学生依次上来抽签,并分三步分析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逐步完成研究报告。

小学一年级《秋天》教案大全

小学一年级《秋天》教案大全 小学一年级《秋天》教案大全(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能用一些优美词语来描绘自己观察到的秋天。 养成教育训练点:抓住文中抒情这条线索,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去感知语言之美,感悟秋意之美。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具准备 1、制作课件、生字词语卡片。(教师) 3、秋天树叶的实物。(教师) 4、大雁图片。(教师)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并能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稍带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初步理清诗歌的条理,并学习第一小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美丽的秋天到了,那可真是迷人的景色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秋天》。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自然段。 导学:一篇文章往往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也有的只有一个自然段。自然段有自己的开始标志,也就是在第一句话的前面空两格(两个字的位置)。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明序号可以帮助我们来分清每个自然段。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3、教师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4、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读得是否准确。 三、随文识字,品读课文 (一)品读第1自然段。

课文里写了哪些变化。 1、天气凉了。 (1)学习生字“气”。 区分“气”与“汽”。 (2)指导读句子,“凉”字读重音。 2、树叶黄了。 (1)学习生词“树叶”。认识偏旁:木字旁、口字旁。 (2)课件播放树叶由绿到黄的变化过程。 (3)指导学生朗读。 3、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1)比较“一片片”和“一片”有什么不同。 (2)你能结合课文的插图说说为什么作者要说“一片片”吗? (3)想象情境,指导朗读。 4、齐读第1自然段。 (二)品读第2自然段。 (1)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4)一边观察课文插图,一边读这句话。

一年级 秋天 教案

《秋天》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秋、气”等6个生字与木字旁、口字旁2个偏旁;会写“了、子”2个字与横撇一 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3、结合插图初步了解秋天得特征,能用秋天来了,什么怎么了得句子说秋天得景物、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读好“一”得不同读音;认识首次出现得偏旁、 教学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多媒体课件展示秋天得典型场景;独体字变偏旁得变化;几个独体字组成生字得过程、 教学过程 1、导入 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谁愿意说一说,您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图片出示树叶颜色得变化及果子成熟)您们知道这就是什么季节得景色不?(秋天)从哪里可以瞧出来?您们观察得可真仔细,有一篇课文写得就就是秋天,题目就是《秋天》。(师板书课题)请伸出您得右手食指与老师一起来书空,齐读课题:秋天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师:首先请同学们瞧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要读准音节、 ﹙2﹚师:拼音汉字对照读课文,遇到不认识得字借助拼音多读两遍。 ﹙3﹚瞧汉字读。 ﹙4﹚圈画生字,瞧瞧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5﹚从课文中,您认识了秋天了不? 3、检查识字。 ﹙1﹚师:藏在课文里得生字宝宝,相信大家已经都认识她们了,现在它们跳到屏幕上了, 快来与它们打个招呼吧﹙自由读、开火车读、指名读﹚ Qiūtian tiān qì dào le shù yèyípiàn 秋.天天气.到了.树.叶.一片. ﹙2﹚跟学生一起学习“了、子”,并注意笔顺及笔画横撇。 了:子: 3、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师:秋天来了,什么发生了变化? ﹙2﹚请学生圈出相关内容:天气、树叶﹙板书:天气、树叶﹚ 认读生字“气”,给她找朋友,组词。

可能性》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科书第44-45页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根据等可能性事件与游戏规则公平性的关系,能设计合理的游戏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经历猜测、试验、观察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会用分数进行表示。初步感知游戏规则公平性的数学含义。 教学难点:验证抛硬币正面、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为1/2。 教学准备:硬币、写有数字1-6长方体和正方体盒子、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那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个经典的成语故事——《守株待兔》,请同学们认真的观看,看完后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出示故事视频: 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有一天,这个农夫正在

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野兔因见到有人而受了惊吓。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农夫地头的一截树根上,折断脖子死了。农夫便放下手中的农活,走过去捡起死兔子,他非常庆幸自己的好运气。晚上回到家,农夫把死兔交给妻子。妻子做了香喷喷的野兔肉,两口子有说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顿。 第二天,农夫照旧到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不像以往那么专心了。他干一会儿就朝草丛里瞄一瞄、听一听,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就这样,他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该锄的地也没锄完。直到天黑也没见到有兔子出来,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 第三天,农夫来到地边,已完全无心锄地。他把农具放在一边,自己则坐在树桩旁边的田埂上,专门等待野兔子窜出来。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天。 后来,农夫每天就这样守在树桩边,希望再捡到兔子,然而他始终没有再得到。但农田里的苗因他而枯萎了。农夫因此成了宋国人议论的笑柄。) 师:农夫天天在这里等着捡兔子,他可能会等到什么样的结果呢?生:…… 师:农夫“可能等不到兔子”,也“可能会再捡到兔子”,那你们认为哪一种情况的可能性大一些呢? 生:…… 师:农夫是否能等到兔子,这是一件不确定的事,生活中许多事情的

最新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可能性教案

《可能性》教学设计 城南小学王润娟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4页例1及相关内容教材分析: 可能性是数学学习四个领域中“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统计与概率”中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已经涉及,但概率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学生以后学习有关知识的基础。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是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并能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教学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把对“随机现象”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统计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有一定的简单分析和判断能力,但学生只是初步的感知这种不确定事件,对具体的概念还没有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教师做出适当引导,学生就会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所以本节课我选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引入学习内容,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创造机会。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在猜想、交流、动手、思考、验证的过程中探索新知,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正确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培养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能判断事物发展可能性。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探究新知 教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出示鼓和花)看到老师手里的东西,猜一猜我们要玩什么游戏?(学生回答:击鼓传花)老师想通过击鼓传花的游戏选三位同学做为本节课的“幸运之星”。鼓声停下时,花落在谁的手里,谁就是本节课的“幸运之星”。你们猜一猜谁会成为本节课的幸运之星呢?(每位同学都有可能) (师生共同进行击鼓传花游戏) 教师:老师为这三位同学准备了礼物,分别是铅笔、橡皮和彩笔。究竟谁会得到什么礼物,我们用现场抽签的方式决定。首先是第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秋、气”等10个生字和木字旁、日字旁、人字头3个偏旁;会写“了、子”等4个字和横撇1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背诵课文。 3.结合插图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读好“一”的不同读音,认识首次出现的偏旁。 三、教学策略 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指导学生认读本课生字新词;书写指导过程中,可通过师范写、生边说笔画名称边学写,或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同异进行认字、写字,并关注学生书写姿势和握笔姿势。朗读指导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图文结合,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进而激发学生朗读和说话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四季是哪几个季节吗? 2.你们可真棒!今天我们就去学一篇和季节有关的课文,题目就叫──《秋天》。 3.齐读课文标题。 4.“秋”还是生字宝宝呢,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多种方式识字,渗透识字方法。 (二)初读课文,识字写字 1.师范读课文。 下面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轻轻打开语文书,左手扶书,右手指字。听老师读一遍课文,注意听准每个字的读音。 2.生自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和下面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我们可以拼一拼,问一问,猜一猜。 (2)同桌做你指我读的游戏。 3.学习标自然段。 (1)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和之前的课文不一样,每个段落前面都空了两个格子,这就叫自然段。 (2)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标自然段吧。

可能性例1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可能性》例1教学设计 杨亚莉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P44-4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在观察、交流、动手、思考、验证的过程中探索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正确地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方法:采用游戏教学法,将教学情境真实地搬到现实生活当中,让学生在游戏中,真实地参与中积累与学习知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同学们,老师带了一个水果,猜猜看,它可能是什么? 学生1:可能是橘子。 学生2:可能是梨子。 学生3:可能是香蕉。 学生4:可能是橙子。 学生5:可能是黄瓜。 教师:老师带的是水果,黄瓜是蔬菜,它可能是水果吗? 学生:不可能。 教师:我来给大家提示一下,它是黄色的,像弯弯的月牙,是大猩猩喜欢的水果。 (学生异口同声回答:一定是香蕉。) 教师:老师没有提示前你们猜的可能是橘子、可能是梨子,当老师提示后你们一下就说

出了这个水果一定是香蕉。像这些“可能”、“一定”、“不可能”都属于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数学问题。【板书:可能性】 二、学一学 1.课本44页例1,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教师:十一快到了,我们班要筹备一次班会,会上每人要表演一个节目,有唱歌、跳舞、朗诵三种节目类型。 (1)小组讨论:如果让你抽一次,可能有什么结果?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汇报。 (2)小结:每位同学表演的节目类型是一件不确定的事件,有三种可能的结果:①唱歌;②跳舞;③朗诵。(板书) 2、教师:现在有三张卡片,分别写着唱歌、跳舞和朗诵。小明抽到了跳舞,小丽接下来可能抽到什么? (1)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并得出一致的结果。 (2)教师指名学生汇报。根据学生汇报小结:小丽可能抽到唱歌和朗诵,不可能抽到跳舞。(3)教师:小丽抽到了朗诵,最后只剩下一张了,小雪会抽到什么?学生:一定是唱歌。3.交流反馈。 师小结:一般事情的发生都有“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种情况,当然,不同情况下,它们有时也会发生变化。(板书:可能不可能一定) 三、做一做 1.完成教材第45页“做一做”。 出示:两个盒子,一号盒子放的全部是黄球,二号盒子放的有黄球、红球和白球。 引导学生先说一说,哪个盒子里一定能摸出红球?哪个盒子里可能会摸出白球?哪个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红球?等问题。 2.找学生做摸一摸活动,并验证,再集体汇报。 四、议一议

可能性教案设计完整版

可能性 李新庄镇中心小学郭灿灿 教学目标:1.使同学了解有些事情是必定发生的,有些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有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 2.结合生活实例,进一步让同学体验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 3.渗透数学概率思想。 教学重点:使同学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使同学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黑白棋子,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感受。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在游戏中度过,在玩的同时希望大家能积极思考,踊跃表达自己的见解。 师:欢迎同学们走进开心课堂,你们先猜一猜游戏。 师:它就在这两个盒子里的任意一个,大家猜一猜,他在哪个盒子里? (1)感受“可能” (2)感受“一定” (打开没有放宝贝的盒子)现在礼物在那个盒子里? 师:确定吗? 师:一定在我的2号盒子里吗? 师:果然在2号盒子里,这是一个铅笔盒。 师:老师没有提示的时候,可能在1号盒子里,可能在2号盒子里。老师打开后你们说宝贝肯定在我1号盒子里,生活中的事情就猜礼物一样,有些我们不能肯定它的结果,有些就可以肯定它的结果,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二、探究新知

出示主题图。 师:你们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每人表演一个节目。 生:三张卡片上分别写着唱歌,跳舞,朗诵。 (一)抽出后放回 1.教学“可能” (1)猜想。 师:老师这里有三张卡片,上面写着什么? 生:唱歌,跳舞,朗诵。 师:现在我把他们都放在一起,大家来猜一猜,如果让你从中抽一张,你会抽到什么节目?生:会抽到唱歌。 师:一定会抽到唱歌吗? 生:不一定。 师:那我该怎么说? 生:可能会抽到唱歌。 师:谁与他的意见不同? 生:可能会抽到跳舞。 生:可能会抽到朗诵。 师:他们说可能会抽到唱歌,可能会抽到跳舞,可能会抽到朗诵,谁说的有道理? 生:都有道理。 师:为什么呢? 师总结:因为三张卡片上分别写着唱歌,跳舞和朗诵,所以,如果让你抽,可能抽到唱歌,可能抽到跳舞,还可能抽到朗诵。 (2)验证 师:自己动手抽一抽来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对不对好不好? 生:好。 师:你第一个抽。一起说。 师:谁还想试一试?(把刚才抽取的卡片放回原来的卡片中) 师:谁再来?(摁住学生的手,稍作停顿)猜一猜他会抽到什么节目? 注意:整个活动一定要使学生抽出三种节目。 师:通过刚才的验证,你发现了什么? (3)归纳总结 师:看来,这三张卡片中抽取,我们可能抽到唱歌,可能抽到朗诵,也可能抽到跳舞。大家的猜测是正确的。 师:你们会抽到魔术吗?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生字词,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1种笔画,认识两个偏旁。 3.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秋天的一些特征。 4.认识自然段,并尝试给课文标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 背诵课文。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在大自然中,我们发现了美,感受到了美。现在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中,去欣赏那迷人的景色。 2.播放秋季美丽景色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画面。 3.你知道刚才呈现的画面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吗?你

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相机板书:秋天) 4.小结:是呀,美丽的秋天到了,那可真是迷人的景色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秋天》。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倾听,注意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2.了解“一”的变调规则。请大家找找这篇课文出现 最多的事哪一个字。 课件出示词语:一(yí)片片一(yì)群一(yí)会儿“一(yī)”字 指名读,请小老师领大家读,齐读。 小结:这是“一”字变调的不同读法。汉字可真有意思呀! 3.认识自然段。导学:一篇文章往往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也有的只有一个自然段。自然段有自己的开始标志,也就是在第一句话的前面空两格(两个字的位置)。 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明序号可以帮助我们来分清每个自然段。(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师标出第1自然段的序号)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来标出课文中的其他自然段吧。 4.学生尝试找出其他自然段,在第2自然段、第3

一年级秋天的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

一年级秋天的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运用加一加、生活中识字等多种方法认识“秋、会”等6个生字和木字旁、口字旁、2个偏旁;会写“了”“子”等2个字。 2.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准“一”的不同读音。背诵课文。 3.认识并学习标注自然段。 4.结合插图、视频及生活中的体验,初步了解秋天的特点,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产生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5.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注意坐姿和握笔姿势。 学习重难点 1.多种方法随文分散识字,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好“一”的不同读音。 教学准备 ppt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带你们到大自然里找秋天。 预设一:黄叶图师:对,变黄的树叶告诉我们秋天来啦!对,秋天来了,树叶穿上了黄颜色的衣裳。 预设二:果园丰收图师:秋天里,我们可以吃到好多丰收的水果。

预设三:大雁南飞师:天气凉了,一群群大雁飞往南方过冬。 2. 老师也去找秋天了,看看我找的秋天吧。 配乐出示课件: 1、校园里,梧桐的叶子变黄了,秋风一吹,一片片叶子从树上慢慢飘落下来,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2、天气凉了,同学们穿上了秋季的校服。 3、我们校园上方的天空,那么高那么蓝。 4、我们校园里的柿子树结果子了,一个个小柿子像灯笼似的挂满枝头。 孩子们,秋天真的来到我们身边了。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叫秋天,请同学与老师一起写课题。 秋:强调“秋”是本课要认识的生字。禾苗的“禾”加火把的“火”就是“秋”。 齐读课题。(给秋组词)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54页,自己出声朗读课文,这可是咱们第一次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拼一拼读正确,谁要是一字不错地读下来,谁就是最棒的。 【教师提醒学生自己读自己的,不要等别人。】 2、教师范读:耳朵听老师读,眼睛看课本,注意刚才是不是把每个字音都读准了。 3.同桌互读,请同学来读: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同桌读不准的字音,你就帮帮他。

6.1感受可能性 教学设计

第六章概率初步 1 感受可能性 福建省平和第三中学卢伟茂 一、学生起点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一定的分析和判断,但缺乏系统知识来规范。 初中一年级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较易接受,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生动活泼、直观形象,且贴近生活。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所以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分组合作与交流,帮助他们通过直观形象地感知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是完成本节内容的关键,因此要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首先通过生活常识提问及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引出新课内容,进而判断事件类型,并不断渗透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让学生在经历猜测、试验、探究、交流与分析过程中获得结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体会不确定事件的特点。本节课倡导探究式学习,为此,本节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通过猜测与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切身感受什么是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通过创设游戏情景,使学生主动参与,做数学实验,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初步培养学生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重点: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难点:理解生活中不确定现象的特点,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树立一定的随机观念。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第二环节:思考猜测、探求新知;第三环节:猜想实践,合作学习;第四环节:巩固提升,检测自我;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内容:生活中有哪些事情一定会发生,哪些事情一定不会发生,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 思考:1. 随机投掷一枚均匀的骰子,掷出的点数会是10吗? 2. 随机投掷一枚均匀的骰子,掷出的点数一定不超过6吗? 3. 随机投掷一枚均匀的骰子,掷出的点数一定是1吗? 今天我们学习第六章《频率与概率》第一节的内容“掷出的点数一定是1吗?”,本节课我们将研究并解决相关问题。 目的:通过问题情景的引入,引发思考,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直接切入本节课题。 第二环节:思考猜测、探求新知 活动内容:教师提问——“下列事件一定发生吗?” 思考1: ⑴玻璃杯从10米高处落到水泥地面上会破碎; ⑵太阳从东方升起; ⑶今天星期天,明天星期一; ⑷太阳从西方升起; ⑸一个数的绝对值小于0; 活动目的:通过点名器让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引出本节的知识点,并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板书概念,其中⑴、⑵、⑶说明“什么是必然事件?”⑷⑸说明“什么是不可能事件?”进而让学生了解何为确定事件。 思考2:⑴掷一枚硬币,有国徽的一面朝上。 ⑵买彩票恰好中奖 ⑶从商店买的饮料中奖 ⑷通过点名器找同学回答问题,“××”被选中 活动目的:使学生在有趣的问题中体会不确定事件(随机事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可能性教学设计

活动中体验活动后提升 ——三上《可能性》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中例1、例2的内容,隶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统计与概率”这一领域的内容是一种“不确定性数学”,与传统的“确定性数学”内容上有较大区别。这一领域在小学阶段分别出现在以下两个个年级: 教材中,通过新年联欢会抽签演节目的主题图,让学生体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例1摸棋子的实验,让学生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例2呈现6幅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相关的画面,丰富学生对确定和不确定事件的认识,并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描述一些简单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学情分析: 我对全班学生进行了这样的前测,盒子中有白、黄两种颜色的球,如果让你闭着眼睛摸一个,你觉得会摸出什么颜色的球?调查的38个孩子中有24个孩子认为摸到的是白球或者黄球,有14人认为两个颜色都有可能。然后,我又从24个孩子找了两个孩子进行访谈,“从这个盒子中,你一定能摸到白色的,是吗?”他们的答案却是不一定的。 从前测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心中知道摸出的结果不一定就是白的或是黄的,但是他们还是只猜其中一种情况。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孩子的生活经验造成的,

孩子们以前玩的掷硬币、掷骰子等游戏,虽然掷出来结果是不确定的,但是掷完 后的结果却只有一种情况,所以孩子愿意猜一种,他们会认为自己猜对了,或是 猜错了,不会认为是“随机”的结果。这说明三年级孩子心中对可能性的理解还 只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是非常模糊的,只是从生活经验出发的对事情发生结 果的一种判断,没有真正地从概率的角度认识可能性。 3、我的思考: 如何能让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 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和活动,如抽奖、放跳棋等活动,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参 与的抽奖活动,感知到抽奖的结果是可能抽中,也可能抽不中,当盒子里都是白 球时,则不可能抽到黄球,当盒子里都是黄球时,就一定能抽到黄球,在抽奖活 动中,学生感知到生活中一些事情的发生也像我们抽奖一样,有些事情的发生是 可能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可能的。学生在猜想、操作、验证和解释中,一点 一点地深入认识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体验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实践与交流,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 事件的发生则是不确定的,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正确的描述这种现象。 2.在观察、猜测、验证、交流、解释生活中可能性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探究和 合作能力。 3.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问题,渗透运动、全面看问题的辩证唯物主 义思想,在参与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用“一 定”“不可能”和“可能”正确的描述这种现象。 教学难点:培养随机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一个抽奖箱,10个黄球,10个白球,两个透明容器,每人一个透明袋子,每人一个小盒子(里面10枚各种颜色的跳棋)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明确学习内容。 1.你们参加过抽奖活动吗?今天咱们就来抽一次奖,抽中黄球的同学即为中奖, 奖品有铅笔、橡皮、尺子、转笔刀,中奖的同学可以从这些奖品中任选一件。谁 愿意来参加抽奖活动?

(完整)一年级语文《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能用一些优美词语来描绘自己观察到的秋天。 教法: 抓住文中抒情这条线索,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去感知语言之美,感悟秋意之美。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具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美丽的秋天到了,那可真是迷人的景色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秋天》。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自然段。 导学:一篇文章往往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也有的只有一个自然段。自然段有自己的开始标志,也就是在第一句话的前面空两格(两个字

的位置)。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明序号可以帮助我们来分清每个自然段。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3.教师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4.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读得是否准确。 三、随文识字,品读课文 (一)品读第1自然段。 课文里写了哪些变化。 3.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1)比较“一片片”和“一片”有什么不同。 (2)你能结合课文的插图说说为什么作者要说“一片片”吗? (3)想象情境,指导朗读。 4.齐读第1自然段。 (二)品读第2自然段。 1.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一边观察课文插图,一边读这句话。 (2)大雁是怎样飞行的,你能结合课文插图来说一说吗? (3)指名读第2自然段。 (4)你能用“一会儿……一会儿……”说句话吗? 3.初步感受“一”字的变调。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4可能性》公开课教案_1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可能性》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可能性是学习数学四个领域中“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统计与概率”中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已经涉及,但概率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学生以后学习有关知识的基础。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是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并能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教学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把对“随机现象”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统计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有一定的简单分析和判断能力,但学生只是初步的感知这种不确定事件,对具体的概念还没有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教师做出适当引导,学生就会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的。所以教材选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引入学习内容,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创造机会。 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这些情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

富对不确定现象及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情感态度: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够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逐渐对统计与可能性知识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够列出简单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能根据可能性的大小判断物体数量的多少。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采用游戏教学法,将教学情境真实地搬到现实生活当中,让学生在游戏中,真实地参与中积累与学习知识。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盒子、彩色粉笔。生:硬币或橡皮。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师述情境:庆“六一”联欢会,教师要求每人都要扮演节目,节目的形式有:唱歌、跳舞、相声、小品等。用抽签的方法决定。 小华在抽签之前想:我是金嗓子,最好让我抽到唱歌…… 2、讨论:小华肯定能如愿以偿吗?为什么?

《可能性》教学设计

《可能性》教学设计 活动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104-105页,例1、例2以及相应练习。 活动目的: 1.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让学生经历猜测、试验、交流,体验事件发生有些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 2.列出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学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的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4.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方法。 活动准备: 小组竞赛表格、奖品、抽奖箱、两种味道(水蜜桃味、柠檬味)的小糖果、课件 活动过程:

师:今天这堂课啊,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游戏,而且要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出示竞赛表格),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游戏做得最好,有小奖品的哦,大家有没有信心啊?(有)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接受挑战吧!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师:第一个游戏是——击鼓传花。老师先来介绍一下游戏规则:放一段音乐,由一个同学来控制,当音乐停下时,花传到谁手上,谁就上来选择一个题板(课件显示),看屏幕,这边有四个题板,后面分别藏着奖品和数学题,大家想翻到什么啊?(奖品)那就来试试你的运气吧!(先后产生四名同学) 师:你先来选择一个题板,猜猜后面是什么呢? 生1:奖品。 师:一定是奖品吗? 生1:还有可能是数学题。 师:选择一块题板,有可能出现奖品和数学题两种情况,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我们来看看题板后面是什么吧?(奖品) 师:你选择几号题板,你希望后面会是什么呢? 生2:奖品。

师:如果不是奖品,还有可能是什么? 生2:还有可能是数学题。 师:有两种可能。[板书:可能]看看是什么吧。(数学题) 师:你来选择一个题板,有没有可能是让你上来给同学们跳支舞呢? 生3:不可能,因为只有两种情况。[板书:不可能] 师:看看是什么吧。(数学题) 师:现在只剩下一张牌了,如果老师告诉你四张牌中有两道数学题,两份奖品,现在这块牌后面藏着什么?还用猜吗? 生4:一定是奖品。因为两道数学题都翻过了。[板书:一定] 师:如果老师把四张牌都换成奖品,翻到的是什么呢? 生:是奖品,一定是奖品。

一年级秋天来了教案

一年级秋天来了教案 【篇一:1秋天教学设计】 1 秋天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阅读教学要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养成阅读兴趣是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的保证。本教案采用以读代讲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学习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秋天的基本特征,从朗读中领略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另外,引导学生学会看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加入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感受秋天的美,并且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之情,直至熟读成诵。低年级注重识字与写字教学,本设计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学习独立识字,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从而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生字词语卡片。(教师) 2.秋天树叶的实物。(教师) 3.大雁图片。(教师) 4.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可以收集秋天的果实、植物等。(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在大自然中,我们发现了美,感受到了美。现在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中,去欣赏那迷人的景色。 2.播放秋季美丽景色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画面。 3.你知道刚才呈现的画面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吗?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相机板书:秋天) 4.小结:是呀,美丽的秋天到了,那可真是迷人的景色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秋天》。 5.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秋天美景的视频创设情境,调动 学生的感官,引领学生直观地感受秋天到来时的景色变化,使学生 初步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为接下来 的课堂教学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自然段。 导学:一篇文章往往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也有的只有一个自然段。自然段有自己的开始标志,也就是在第一句话的前面空两格(两 个字的位置)。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明序号可以帮助我们来分清每 个自然段。(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师标出第1自然段的序号)现在就请 同学们自己来标出课文中的其他自然段吧。 2.学生尝试找出其他自然段,在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 3.(多媒体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一共有3个自然段。 4.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倾听,注意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5.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6.教师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1)指名读第1自然段,相机指导生字读音。 了:在本课读轻声le,要读得又轻又短。 片:三拼音节,注意前鼻韵母an的读法。 子:在“叶子”一词中读轻声。 (2)检查第2自然段的朗读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人”为翘舌音,开火车读准字音。 “一会儿”为儿化音,引导学生读好儿化音。课件出示“儿子、女儿”,指名读词语,与儿化音区分开。 (3)指名读第3自然段。 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啊”字。 7.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读得是否准确。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教师讲解等方法使学生非常直观地认识 自然段。本环节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的 能力,通过范读、自读、指名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完 整的句子,不顿词、断句,重视对翘舌音、三拼音节的复习巩固, 从而能使学生准确地拼读音节。 三、随文识字,品读课文

一年级上册秋天教学设计 (1)

《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中的12个生字,会写其中的6个生字。 2.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阅读方法。 3.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能读熟、读懂本文,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感受秋天的美,能够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树叶、生字卡片。 【教学用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对了,是秋季!你感到什么变化了吗?(生说)师:对啊!秋姑娘带着一身清凉走来了,她将替我们赶走夏的燥热,迎来一个收获的季节。那谁能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生说) 2.开课:呀!真美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秋天的文章,看看作者是怎样用文字把秋天的美表达出来的。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请伸出你的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来书空,齐读课题:秋天。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教师示范读,生听准读音。 2.认识自然段。 师:一篇课文往往是由几自然段组成的,也有的只有一个自然段。自然段是一种段的表现形式,在第1句话的前面空两格,也就是两个字的位置,这样的段就叫做自然段。 3.自由读,圈画生字。 现在我们找找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然后再按照自然段读一读,把课后要求我们会认和会写的生字画出来,借助拼音读一读。 4.检查生字词 (1)读带拼音的字。 藏在课文里的生字宝宝,相信大家已经都认识他们了,现在它们跳到屏幕上了,大家快和它们打个招呼吧!(自己练习读、指名读) (2)读去拼音的字。 摘掉拼音帽子,你还认识它们吗?(开火车读)

可能性的教学设计1

《可能性》的教学设计 五林镇五星小学:宫玺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4~105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 教学难点:理解“一定”、“可能”、与“不可能”。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知 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玩游戏吗?我们来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漂亮的水晶球,(举起双拳)它就在我其中的一个拳头里,猜猜会在哪只手里?(左手、右手) 2、看来大家的意见不一样,老师来帮帮你们吧!(慢慢张开空着的左手,再重新握紧拳头)(生:一定在右手里!) 3、为什么你们肯定水晶球一定是在右手里呢?原来为什么不能肯定呢? (老师有两只手,水晶球可能会在右手里也可能会在左手里;但现在已经知道左手是空的,水晶球就不可能在左手里,那一定是在右手里了。) 4、你真聪明!看看猜得对不对?(张开右手,举起一个水晶球。) 像这样,有些事情我们不能肯定它发生的结果,有些事情可以肯定它发生的结果,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大家有兴趣来研究一下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看看哪个小组合作研究得最好,将会获得一颗“集体智慧星”。【出示星星】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一定 1、体验和猜测。看,老师带来了一个盒子,里面装着6个球,请一位小朋友任意

可能性教学设计]

《可能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25—129页。 教学目标:1.通过摸球、玩硬币等活动,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2.培养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 教学难点:理解和辨析生活中的“可能”与“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观察发、谈话法、合作探究法、讨论学习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硬币一枚,黄、白乒乓球若干 学具准备:各小组准备一枚硬币 教学过程: 一:猜测引入课题 师:听说下学期我们班要转来一位新同学,你们猜猜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 生:我猜是男同学。 生:我猜是女同学。 生:可能是男同学,也可能是女同学。 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的结果无法确定,所以我们常用“可能”这个词语来描述。(板书课题:可能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游戏,在游戏中学习、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游戏一:抛硬币(例1) 1、示范游戏(出示一枚硬币)请大家看,这里有一枚硬币,我们一般把写有数字的一面定为正面(板书:正面),把有花的一面定为反面(板书:反面)。老师现在 2 要用它来抛一抛,抛之前我想请你们先猜猜,硬币落到桌上后是正面朝上呢,还是反面朝上?(生猜)究竟哪面会朝上呢?大家认真看:先在手里摇一摇,再轻轻的放在桌上。(师示范抛硬币)哪一面朝上?(X面,用”正”统计)。你猜对了吗?再来一次。想玩这个游戏吗?(想)请坐好听要求。2、介绍游戏规则四人小组一块玩,每人抛五次,抛之前其余同学先猜一猜硬币落到桌上后将会哪面朝上?看看你是不是每次都能猜对。小组长像老师这样做好记录,明白了吗?请小组长拿出硬币,开始游戏! 3.交流、小结你们是不是每次都猜对了?(不是)为什么你有时能猜对,有时又猜错呢?(因为硬币可能正面朝上、也有可能反面朝上。)(板书:可能···也可能···)也就是在硬币没有落到桌上之前,我们能不能确定到底是哪面朝上呢?(不能)既然不能确定,所以这是一个不确定现象。过渡:刚才我们玩了抛硬币的游戏,接下来我们来玩儿摸球的游戏。 三、游戏二:摸乒乓球(例2) 1.示范游戏(出示用黑色的袋子:装3个黄球,3个白球)老师今天准备了黄色和白色两种颜色的乒乓球。猜一猜,我将会摸到一个什么颜色的球?(学生猜完后师拿出来让大家看。猜完后又把球放入袋子中,再猜。)同学们,想自己来摸球吗?请大家听好要求。2.介绍游戏规则。全班分成三大组依次上来摸球,摸之前不能看袋子里的球,每人摸两次,摸之前其余的人都来猜球的颜色,摸完一个球后要把它放回袋子后再摸,看你们是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