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典型模式与问题研究

旅游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典型模式与问题研究

旅游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典型模式与问题研究
旅游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典型模式与问题研究

第43卷第1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 l .43,N o .1

2016年1月

J o u r n a l o f S i c h u a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 )J a n u a r y

,2016旅游推动城镇化建设

的典型模式与问题研究

张 新 生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南京210046

) 摘要:

在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传统路径以外,旅游城镇化也是后工业时代实现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三在大力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探究旅游城镇化的典型模式,对于丰富城镇化理论和指导旅游城镇化的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三通过中西方旅游城镇化模式的文献梳理和比较,本文系统分析旅游介入城镇化的过程机制,并根据驱动旅游城镇化的核心要素提出当代中国旅游城镇化的五大典型模式:资源驱动模式二创意驱动模式二市场驱动模式二消费驱动模式和资本驱动模式,进而分析上述模式的特征和存在的典型问题三结合国家层面新型城镇化和十三五规划的顶层设计,对旅游城镇化中存在的认识误区进行论述,以期为旅游城镇化的地方实践提供参考三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旅游;旅游城镇化;城镇旅游化;旅游城镇化模式;驱动因素中图分类号:F 5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6)01-0072-09

收稿日期:2015-03-2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特色文化城市研究 (12&Z D 029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三作者简介:张新生(1984 )

,男,江苏扬州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和旅游社会学三 中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①

快速发展的成长期和城

镇产业结构的转型期,旅游作为促进城镇空间扩张二完善城镇功能二彰显城镇特色的关键驱动力量,已经成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三随着国家层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纲领性文件陆续出台,走 以人为本二四化同步二优化布局二生态文明二文化传承 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愈来愈成为政府和相关学术界的共识三旅游城镇化将旅游开发与区域城镇化过程紧密结合,在产业上形成融合和支撑,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发展方

式[1]1-3

三大规模的旅游城镇化面临两个重要问题:一

方面是迫切需要旅游城镇化理论的指导,特别是符合当代中国国情的路径和模式建构;另一方面是总结和归纳旅游城镇化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在今后大

规模的城镇化建设实践中少走弯路三前者需要结合当代城市社会转型发展的历史过程,从地理学二经济学二城市学等多学科的角度来进行整合研究;后者需要从城镇化的具体实践出发,对已经出现或潜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三

旅游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能够对经济二社会二文化二环境等诸多方面产生综合性的作用,从而影响城镇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三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旅游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始于高工资和大众消费的福特主义时期,在20世纪70年代的后福特主义时期逐渐

趋于成熟[2]

,并在新加坡二意大利威尼斯二法国尼斯二美

国达斯维加斯二澳大利亚阳光海岸等地产生大量实践案例三国内对旅游城镇化的探究从不同的学科展开,葛敬炳二陆林等从人口学二社会学角度提出旅游城镇化是旅游经济增长作为城镇化的因素,推动人口向城市

2

7

集中的过程[3]三黄震方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旅游城镇化是旅游资源富集,人口二经济的集聚和扩散二旅游供需关系影响的结果[4]三邱云志从民族学的角度提出旅游城镇化表面上表现为景观城镇化二人口城镇化二地域城镇化,而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则是更深层次的城镇化[5]三对旅游城镇化的研究作为新型城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价值上可以进一步丰富城市化理论和现代化旅游理论,应用价值上可以为区域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研究价值日益凸显,成为各相关领域关注的焦点三基于此,本文在梳理和总结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城镇化模式的研究进展基础上,结合旅游城镇化的地方实践,系统地归纳了当代中国旅游城镇化的概念二驱动因素二典型模式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旅游城镇化的发展进行反思,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三

一旅游城镇化:后工业时代城镇化多元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旅游城镇化与城镇旅游化的概念辨析

旅游城镇化(T o u r i s m U r b a n i z a t i o n)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是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发展和后工业社会背景下一种有别于传统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的全新范式三在对旅游城镇化展开具体研究之前,有必要厘清旅游城镇化和城镇旅游化两个概念,二者之间既有显著的差别,又有内在的关联三旅游城镇化偏向于类型的归纳,是旅游作为要素驱动的特殊城市化模式,主要表现为就业机会的增加促进人口城市化二城郊范围扩大推动城市地域空间扩张二要素配置调整优化城市经济结构等方面[6]三旅游城镇化的概念源于姆林斯(P a r t r i c k M u l l i n s)在澳大利亚黄金海岸和阳光海岸两个城市的研究,他认为旅游城镇化是基于后现代主义消费观和城市观的一种城市形态,是一种建立在享乐(P l e a s u r e)的销售与消费基础上的城镇化模式[7]三林峰认为旅游城镇化是以旅游为引导,泛旅游产业推进城市产业聚集二经济协调,文化表现向文化体验转变,城市服务使旅游二商务及居民生活服务更加完善,从而引起城市性质二经济结构二城市风貌二城市品牌调整的过程[8]三而城镇旅游化是现象的表达,是城市功能中彰显出旅游特色的现象,城镇旅游化表现为城镇环境建设功能化二城镇建筑景观化二城镇旅游服务体系化等等三加拿大学者杨(Y o u n g)1983年首次使用旅游化(T o u r i s t i z a i t o n)②这一概念就是为了表达 旅游发展的影响 [9],杰森四弗贝克(J a n s e nV e r b e k e)在研究旅游活动对文化资源影响时,将各类事物在旅游活动影响下发生的变化称为旅游化[10],王宁认为旅游化是全球化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及其环境 被改变成宏伟景象二吸引物二运动场及消费场地的经济和社会文化过程 [11]197-199三此外,城镇旅游化也被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和策略三刘睿在对中西方旅游化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国内学术界对旅游化的研究并非始于对旅游化现象的关注,而是将旅游化看作新的发展策略[12]三从这个划分来看,可以将旅游化分为现象意义和发展策略意义两个维度三城镇旅游化作为现象意义上来说,与旅游城镇化是截然不同的概念范畴,而作为发展策略的意义来说又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三本文对旅游城镇化的探究,不仅仅停留在现象意义上的认知和解读,而是从旅游推动城镇化的要素类型建构出发,提出旅游城镇化的具体模式以及这些模式中潜在的问题三

(二)旅游城镇化模式研究文献与中西方比较

旅游城镇化的模式研究较为丰富,笔者在C N K I 中以 旅游 城镇化 (城市化)和 模式 进行主题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07篇(时间截止到2015年9月),主要集中在2010年以后(共计165篇,占79.7%)三在外文数据库(包括E l s e v i e r/W i l e y/E B-S C O/G o o g l eS c h o l a r等)联合检索关键词t o u r i s m二u r-b a n i z a t i o n(c i t i f i c a t i o n二m e t r o p o l i t a n i z a t i o n)和m o d e l (p a t t e r n二m o d e二t y p e),共检索到与旅游城镇化模式相关的文献75篇三相比之下,国外对旅游城镇化模式的研究更偏向于管理二保护和转型等方面,如古德斯通(G l a d s t o n e)将美国旅游城市分为旅游大都市和休闲城市,根据投入方式的差异分为退休度假二海滨度假和资金密集型旅游吸引物类[13]三杰德(J u d d)根据城市类型分为旅游城市化二历史型城市和转型城市3大类别[14]532-546三国内对旅游城镇化的模式研究更偏向于城镇的发展策略,往往结合地方旅游的实践,从城乡区位二资源特征二适用对象二产业特征等方面归纳出各种类型的发展模式(见表1)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学术偏好的差异二制度因素的差异二文化背景的差异等等,笔者倾向于认为这种差异更多缘于发展阶段的不同三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阶段,发展的诉求更加强烈,对旅游城镇化的研究不仅仅是学术意义上对规律的探寻,更迫切需要结合具体实践的应用性研究三

3

7

张新生旅游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典型模式与问题研究

表1.国内旅游推动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③

时间研究者分类依据发展模式2004李鹏地方特色结合旅游发展的地方实践提

出黄山模式二曲阜模式二武陵

源模式等[15]三

2007葛敬炳驱动要素根据驱动因素分为资源驱动

型二经济驱动型和综合驱动

型[16]18-22三

2009黄郁成等城乡区位结合井冈山旅游实践提出城市外延扩张二乡村导入城市和乡村经济城市化3种模式[17]三

2012李柏文驱动因素从影响旅游城镇化的3大要素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二资本(经济)二市场出发,根据维度高低得出8个有差别的旅游城镇化发展空间选择[18]三

2013孙莉城市发

展类型根据城市规模二空间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分为旅游城市的旅游城镇化二转型城市的旅游城镇化二综合性城市的旅游城镇化3种模式[19]三

2013李亚娟等城乡区位结合北京边缘区旅游提出了城市延伸型模式二农村嵌入型模式和农村内生型模式3种类型[20]三

2013林峰案例归纳结合国内旅游大量案例提出城市旅游化模式二旅游城镇建设模式二旅游综合体模式和旅游新型农村社区模式4种模式[8]三

2014舒伯阳等产业特征二

发展阶段提出旅游集散中心模式二专业化旅游城市模式二旅游综合体模式二旅游小城镇模式和旅游新农村社区5种模式[21]三

2014韦仕川等城乡区位结合海南旅游提出旅游休闲特色城镇二旅游大中型城市和旅游新农村社区3种模式[22]三

2014王蕾等适用对象根据适用对象的不同,划分为城市旅游化二旅游小城镇二旅游综合体二旅游新农村社区4种模式[23]三

2014林莉等资源类型依据资源特质的不同,分为红色风情小镇二红色旅游新村和红色旅游综合体3种模式[24]三

2014刘又堂旅游特征结合桂西旅游,提出风景园

林型二生态环保型二历史文化

型二民俗风情型和边关商贸

型5种模式[25]三

2014赖晓华等区域特点二

区位特征

根据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

实际,提出以大城市为中心

的城郊环城游憩带发展模

式二以城镇为中心的旅游集

群模式二远离城镇的农村社

区非建制镇旅游综合体模式

等3大模式[26]三

(三)后工业时代的城镇化转型与旅游要素的介入

机制

近代工业社会以来,城市既作为新资源的创新地

和动力源,也成为社会整体消耗资源的集中地[27]8-9,

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空气污染二贫民窟二失业二垃圾围

城等一系列发展困境三旅游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对城

镇化过程的介入,为解决旧型城镇化出现的问题提供

了全新的框架,能够促进餐饮二住宿二娱乐二地产二商业

以及其他服务行业的繁荣和发展,从而推动城镇化进

程的发生,其过程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工业城镇化[28]三

旅游要素介入城镇化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三一

是旅游行为传播城市思维,引入城市的生活方式三旅

游对城镇化的贡献不仅是经济方面的,更重要的是促

进了人的城镇化,使乡村地区的居民体会到城市的生

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使他们像城里人一样生活三旅游

的发展建立了乡村与外部广阔地界的联系,使传统村

民的目光不再局限于封闭的乡村,推动了传统村民向

现代公民的身份转变[29]三旅游活动带来的城市思维

能够促进乡村社会观念二思想意识的城镇化转变,这种

观念上的改变会潜移默化地嵌入到当地居民的思维方

式和日常行为之中三二是旅游活动创造新的就业机

会,带动人口的集聚和城镇景观建设三旅游活动的开

展使得人流二物流和信息流快速增加,旅游需求的多样

性促进农业种植的多样化二工业产品的个性化和精细

化,创造出更多新的就业岗位,不仅仅吸引外来从业人

员,更能够吸纳当地劳动力实现就地城镇化三充分就

业是城镇化的核心,能够有效统筹城乡结构,实现城镇

的集约发展和本地居民的财富增收三以乡村旅游为

例,唐代剑在浙江安吉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在乡村旅游

发展时期,可以促进农民增收12.17%,提高农村就业

率13.26%[30]三与乡村地区人口的流失和 空心化 形

成鲜明的对比,旅游带来的就业吸引了围绕旅游的城

镇人口的集聚和城镇化率的提升,并有效减缓了人口

过度向大城市集中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压力三三是旅游

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崛起,促进城镇产业的转型升级三

旅游城镇化最凸出的影响就是能够有效促进地方经济

的迅速发展,旅游城镇化的发展带来的相关产业繁荣

使城镇规模迅速扩张[31]2-3三根据‘2015年中国旅游业

4

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发展报告“,2014年,中国旅游总收入达到3.38万亿元,占G D P比重的5.3%,而早在1996年全球旅游业总产出就达到36万亿美元,占世界G D P的10.7%[32]3-10,国内旅游的发展潜力仍然十分巨大三这些统计数据中还不包括旅游业发展带动的其他生产性行业的增长三旅游经济的崛起对于处在城镇化起步阶段的地区,依托旅游经济可以迅速吸引旅游服务业二建筑业二批发零售业介入,借力泛旅游的产业延伸,可以打造全新的运动城镇二休闲农业城镇等,促使现代服务业实现从无到有的巨大转变三在传统工业城镇地区,旅游城镇化通过与优势产业的结合,实现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引发需求结构的改善,推动城镇的经济转型和城镇功能的多元化三

二旅游要素整合驱动的典型模式与问题分析

(一)资源驱动模式:基于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旅游城镇化

资源驱动模式是旅游城镇化中最基础也是最常见的模式,即依托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和推动城镇化进程三资源驱动模式分为两种子模式:依托自身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资源内生模式和围绕大型旅游景区提供服务的景区配套模式三前者指那些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可以依托自身的旅游资源实现特色化的城镇发展;后者主要指那些为大型旅游景区提供配套服务而逐渐发展形成的城镇化地区,这类城镇化地区本身并不拥有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而是通过为附近的大型旅游景区提供餐饮二住宿二购物二交通等服务而繁荣,是一种 搭旅游景区的便车 的发展方式三依托景区发展的小城镇是旅游小城镇中发展最早的一种类型,也是旅游小城镇的主要组成部分[33]28-29三与景区配套模式的城镇化相比,资源内生模式的城镇化由于自身拥有丰富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其发生和发展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大大增加三景区配套的小城镇与景区联动开发,实质上是一种小尺度范围内的旅游空间相互作用二功能相关的关联式发展,两者共同组成的旅游地系统是一种互动型动力系统,存在着唇齿相依的密切关联性[34]三小城镇充分发挥利用旅游景区的资源优势以及空间的邻近性和旅游产业的关联性发展自身;旅游景区利用周边城镇提供的各类较为完善的旅游设施,分散旅游服务的压力,使得旅游空间进一步外延三

资源驱动模式是旅游城镇化中最为传统的模式,受益于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的内在驱动,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认识二规划二统筹和管理方面的原因,往往容易出现以下问题三一是对旅游资源的依赖程度过高,

过分依赖门票经济三特别是对于相对偏远的旅游景区

而言,小城镇的发展完全嵌入到大型旅游景区的产业

和空间体系之中,使得城镇与景区的关系由关联性转

变为依附性④,降低了城镇发展的独立性和创新能力三而对很多旅游资源非优区来说,依附式旅游开发往往

不能久远[35],特别是当这种依附关系并不具有唯一性时,城镇的发展将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三不少地方的企业和政府部门对门票经济的依赖现象十分严重,旅游经济已经蜕化为门票经济[36]三二是面临资源的过度开发,保护措施不足三对于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区,如何处理和平衡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始终是一个难题三由于受到思想观念和文化层次的制约,很多地方在开发旅游中野蛮发展二涸泽而渔,造成旅游资源的极大破坏,丧失了发展的持续动力三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发展主体需要树立资源的保护意识,科学规划二精细管理,通过旅游的发展使那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不至于受到低级的 开发性破坏 [37]三三是城镇建设的自发性和无序化危机三对于部分城镇而言,缺乏科学的系统性规划,过度的二粗放的城市建设,简陋的设施,将严重损害城镇形象,难以吸引游客驻留和消费,使得城镇不能在最大程度上分享旅游经济带来的各项利益三四是过度人工化二商业化的趋势日益严重三许多城镇的发展往往忽略自然环境和地方文化的衔接性,过度追求城市尺度和商业繁荣,破坏了城镇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氛围,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超前于游客需求也会导致 过度城市化 [38]三五是资源同质化导致的旅游产品的同质化三许多资源丰富地区的旅游面临发展瓶颈,旅游品牌不突出,其中旅游产品的同质化是重要的原因三以长三角地区的古镇旅游为例,江南水乡的古镇在该区域内比比皆是,资源的同质化导致产品的同质化,进而导致旅游模式的同质化三如果不能有效地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构建差异化的旅游要素,往往难以在区域的旅游竞争中胜出三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区域内同类型资源旅游的同质化恶性竞争,也导致区域整体的竞争力下降三

(二)创意驱动模式:以概念和主题创新为核心的旅游城镇化

对于没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强劲的旅游吸引物,

同时又缺乏特色资源二产业二市场等要素的地区,在旅

游概念上进行创新,以一种 无中生有 的方式创造旅

游主题和产品,同样可以发展旅游二推进城镇化建设,

这里概括为创意驱动模式的旅游城镇化三与其他旅游

5

7

张新生旅游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典型模式与问题研究

城镇化不同,这种类型旅游城镇化侧重于将创意理念融入到旅游资源的整合二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旅游产业链的组合之中,其核心就是概念的创新二产品设计的创新和运作模式的创新,在学术界往往被归纳为创意旅游(C r e a t i v eT o u r i s m)的研究范畴三创意旅游概念的提出源于对创意产业的研究,最早由格雷四理查德(G r e y R i c h a r d s)和克里斯宾四雷蒙德(C r i s p i n R a y-

m o n d)提出[39],并在创意旅游新西兰(C r e a t i v e T o u r i s m N e wZ e a l a n d,C T N Z)等项目中加以实践三创意旅游从运作实践的角度可以解构为两个方面三一方面,强调产业模式的创新,即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来系统性地整合旅游资源二创新旅游产品二锻造旅游产业链[40]三以常州的创意旅游为典型代表,通过创意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市场开拓,实现了 工业城市 的转型升级,形成了以 无中生有 的常州中华恐龙园二 由小变大 的春秋淹城乐园二 化虚为实 的环球动漫嬉戏谷三大主题公园为代表的创意旅游产业[41]10-12三另一方面,强调旅游概念的创新,旅游的吸引物不再是具体的旅游产品,而是旅游的概念本身三以高淳桠溪国际慢城为例,最吸引游客的并不是高淳桠溪的山水资源和乡村风情,而是 慢城 (C i t t a s l o w)这个舶来的概念,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的文化氛围中,通过快与慢的差异性文化氛围的营造,对游客形成了某种新的文化认同三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和发展创意旅游,新的问题和困扰也不断显现三一是发展模式走样,借创意旅游之名实施大规模的圈地开发三在具体旅游开发的实践中,各类旅游地产开发往往容易利用概念的包装,背离了创意旅游的初衷三二是创意旅游的文化和符号与地方文化的融合问题三创意旅游中标志性的符号二建筑和理念被当地人们接受,需要一个文化融合的过程三当创意文化与地方文化发生冲突或不被接纳时,创意旅游的开展将面临巨大危机三对城镇发展的地方主体而言,与发展传统工业相比,发展创意旅游无疑是一次高风险的赌博三三是对原创性概念保护不足,知识产权和运作模式容易被复制三创意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模仿,特别是在当今互联网技术发达时代,信息保密的成本越来越高,而模仿和复制的成本越来越低三传统知识产权的保护往往只针对技术手段,很少涵盖特定的概念和运作模式三成功的概念创意和运作模式很快会通过网络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其他城镇竞相模仿的对象,同类别旅游产品大规模涌现将使得原创地旅游吸引力的降低,这就要求发展创意旅游的主体必须拥有创新性极强的策划运营团队,能够始终保持持续性的创新能力三

(三)市场驱动模式:大中型城市休闲需求推动的旅游城镇化

市场驱动模式下的旅游城镇化通常发生在紧邻城市的边缘区⑤,这里的市场主要指旅游活动所面向的集聚了大量旅游度假需求个体的大中型城市三伴随着城市化进程演变二市民休闲度假活动的普及和旅游市场的逐步成熟,旅游早已从供给稀缺的卖方市场转为供给过剩的买方市场,游客本身成为发展旅游经济最重要的因素三市场驱动模式下的旅游城镇化主要表现为近郊旅游二乡村旅游的发展,依托大中型城市的需求辐射,利用农业生产二农家生活二乡土文化等差异性情景要素,为游客提供特色土菜二农事体验二休闲度假等旅游服务[42]13-16三近郊旅游和乡村旅游对城市边缘区的城镇化进程贡献巨大,不仅带来了大量的配套设施建设和就业机会,改善了原居住地人们的收入结构,更带来了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三特别对于近郊地区那些面临 空心化 的乡村,乡村旅游为其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使 乡村在经过一个让人认为已死去的休克时期后,重新获得了社会的二文化的和政治的生命力 [43]281三许多大中城市的近郊地区通过发展特色传统手工制造业二低成本和高劳动力投入的加工业,取得超值的经济回报[44]170三这使得城镇化的过程不再是城市扩展对近郊的侵占和吞噬,而是以一种更加具有成长性的方式与城市实现对接三

与经过完整工业化历程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镇的近郊旅游二乡村旅游还处于起步和摸索的阶段,在推动城镇化建设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三一是缺乏整体规划意识,局部地区更是盲目开发三作为边缘地带的近郊地区,对于自身是城市还是乡村的概念模糊,或者还是站在乡村的认识层次和角度看待本区域的发展,对旅游和城镇化的长远发展往往缺乏系统性的考虑三加上区域的特殊性,各项规划二土地规范和指标不明确,城镇空间往往更多地呈现出 自发性 生长的特征三当城市的边界扩张时,边缘地带的特性消失,这些地区往往转变成空间错杂二问题丛生的 城中村 三二是产业层次相对较低,结构单一且同质化现象严重三许多近郊地区旅游定位较低,缺乏特色旅游项目和产业类型,开展的都是一些相对传统二几乎千篇一律的旅游项目,无外乎农家乐二果蔬采摘二休闲垂钓等等,甚至有些地方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就是发展农家乐,就是吃

6

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农家饭二干农家活二住农家房,而类似疗养二购物二体验二

度假等带动性相对较强的项目开展较少三三是城郊景

观的严重都市化,地方性文化面临边缘化和丧失的危

机三发展近郊旅游的过程也是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碰

撞的过程,近郊旅游在项目开发上过分迎合城市消费

的需要,在城镇景观和空间上追求大马路二大广场和各

种 洋气 的西式建筑三这些都使得原本相对弱势的地

方性文化向城市文化靠拢,导致地方特色文化原真性

的丧失,最终导致形成千城一面的城市景观三(四)消费驱动模式:以购物消费为载体推动的旅游城镇化

消费驱动模式的主要形态是购物旅游,是一种以

到异地购买各种实物商品为主要目的的旅游形式[45]三作为购物旅游发生的空间载体,购物场所的建立往往也成为推动城镇化的重要力量三购物消费行为的发生和市场繁荣的过程本身就是城镇化的过程,商品的交换吸引人们定居,逐步形成集镇,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壮大,发展成为新的城镇和城市三购物旅游的发生无处不在,从国际化大都市的购物广场二品牌旗舰店到乡村旅游的纪念品小铺,前者是城市化的后期相对成熟和高度繁荣的表现,而后者则是相对简单二原初的形态,那些发展过程介乎两者之间的特色商贸市场正是推动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三例如浙江义乌(小商品购物)[46]二浙江海宁(皮革购物)[47]二江苏丹阳(眼镜购物)二江苏常熟(服装购物)二河北保定(箱包购物)等,他们依托专业市场发展购物旅游,又通过旅游推动城镇的发展和繁荣三消费驱动的城镇化过程是相对基础和传统的,旅游作为新的要素给城镇化的过程锦上添花三在一些传统商贸型城镇中,旅游的发展为城镇带来了新的活力,来到市场的不仅仅是那些传统的老板和商贩,普通游客也成为了新兴的客流,他们以购物为目的的活动发展出完整的旅游要素,形成 以商带旅二以商促旅二商旅共荣 的良性城镇化发展格局三消费驱动模式的旅游城镇化,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效应最为显性化,与成熟阶段的购物旅游区(如香港二东京二巴黎二上海)等相比,中国内地购物旅游市场建设还存在以下典型问题和危机三一是购物场所的旅游化建设程度不高,市场运营与消费需求面临冲突三那些习惯了大宗批发惯性思维的经营者,常常存在 店大欺客 的思维,对散客的接待意愿不强烈,或以信息不对称欺骗游客,以次充好,导致游客重游意愿降低三二是旅游接待设施不足,购物旅游环境有待提高三商品的不科学二不规范陈列,往往导致旅游者难以从眼花缭乱的陈列中找到心仪的商品,加上城镇低水平的餐饮二娱乐配套设施,难以为游客提供愉悦的旅游体验,这将使得游客对购物消费场所和所在城镇的向往程度降低三三是互联网时代电商对传统购物消费规则的冲击,使得传统商贸市场和城镇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三购物市场的经营具有特定的传统特征,其存在离不开固定的实体交易空间,而当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时,商品的生产二流通二仓储二销售等环节完全可以纳入到电子商务一体化的网络结构中三由于交易成本的降低,面对面的实体交易正越来越被虚拟交易所替代,线下实体购物旅游受到的影响将越来越凸显,以商贸市场为核心载体的城镇化地区应该考虑这种可能的风险和危机,在城镇的产业构成上尽可能地多元化发展,避免交易方式变革带来的巨大影响三

(五)资本驱动模式:以地产运作为主要形式的旅游城镇化

资本驱动模式狭义上主要指旅游房地产,包括以旅游二休闲度假为主题的置业[48]20-25,广义上还包括对旅游区及周边土地的开发,即所有与旅游相结合的物业,例如海尔原乡墅二曲江新城等三旅游地产开发在特定区域的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巨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一是城镇化的土地开发(包括各类休闲项目及城镇化项目的土地一级开发);二是城镇公共设施的建设(包括交通二景观二环境整治二资源保护等等);三是旅游休闲项目的建设(形成旅游休闲度假环境的产品);四是地产产品的开发(包括城镇商业区和居住区的物业产品)三区域运营理念下的旅游地产正在逐步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成功的旅游地产开发有利于带动地方建设,引领城镇的美化和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提升人民的生活幸福感,推动区域的经济社会综合发展三

由于受到旅游地产的开发主体的制约以及市场二政策环境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资本驱动模式的旅游城镇化建设往往容易产生以下典型问题三一是整体开发的盈利模式相对比较单一,难以形成持续的发展推动力三目前中国的旅游地产开发还处于粗放的二高速增长的阶段,绝大部分旅游地产项目只是单一的住宅产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地产,经营模式还停留在 地方旅游资源+住宅开发 的原始状态三从产业上来看,许多旅游地产开发配套不健全,仅仅是出售资源(旅游资源二土地资源二房地产资源),产业增值的部分几乎很少,更谈不上吃二住二行二游二购二娱的旅游系统产业链建构三二是城镇化缺乏有效就业机制,不利于资

7

7

张新生旅游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典型模式与问题研究

源和人口的集聚三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是要

促进人口的本地化和本地人口的非农业化,有效的就

业机制是其中的关键性要素三旅游的发展应该创造更

多的就业机会,不仅吸引游客的旅游消费,更要吸引外

来从业人员,同时让原来生活在当地的从事农业生产

的人口逐步向旅游衍生出来的服务行业转化,实现旅

游经济的繁荣和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三低层次的旅游

地产最缺少的恰恰就是有效的就业机制,使得城镇化

缺乏有效的支撑体系,出现城镇发展的结构性空洞三

三是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现象严重三部分地产开发

商打着旅游地产的旗号,以圈地为目的,大面积占用优

质土地却没能充分利用,造成对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三

旅游地产的开发本身依赖于旅游地有限的土地资源,

而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大量占用土地进行单一的

住宅开发不能够形成长期的二可持续的发展推动力,这

样使得城镇化的过程也陷入 繁荣的陷阱 ,在大开发二

大发展的背后隐含着衰退的危机三

三对旅游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当前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国家层

面对城镇化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以 集约二智能二绿

色二低碳 为特征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已经逐渐成为社会

发展的主流形态三旅游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

构成部分,在产业二就业二生态二文化二城市建设等多方

面发挥重要作用,具有极强的带动性和融合性,必将在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三2015年10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

五年规划的建议“重点在于改革和创新,比如互联

网+二精准扶贫二一带一路等都对旅游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新形势下旅游城镇化就是找准模式二直面问题,突破传统城镇 土地城市化二摊大饼发展二滥用资源 的机械城镇化思维三

一方面,要打破旧型城镇化过度依赖资源的认识

误区,树立多元发展思维三旅游城镇化是多要素驱动

的发展过程,是否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资源并不构

成发展旅游的先决条件,资源二创意二市场二消费和资本

都是驱动旅游城镇化的重要因素三以往人们对发展旅

游的认识往往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资源,甚至更

狭义地局限于特定的旅游景点,认为只有拥有旅游资

源和旅游景点才可以发展旅游三事实上,发展旅游二推动城镇化建设未必真的要有惊世骇俗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旅游资源并不是发展旅游经济的先决条件,拥有特色市场二特色产业二特殊区位二特色产品都可以发展旅游经济,甚至只是一个创意的概念也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创造旅游经济的奇迹三以高淳国际慢城为例,其所在的南京高淳桠溪镇大山村只是苏南地区最普通的丘陵村落,几乎没有重量级的旅游资源,但在短短几年内凭借 慢城 的创新概念迅速成为知名度极高的省级旅游度假区三反过来说,拥有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未必能够保证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例如大量产品老化二基础设施陈旧二面临衰落危机的传统旅游景区,导致这种现象往往不是资源禀赋不足,而是在发展过程中主题性二差异性和创新性不足,最终淹没在茫茫的市场竞争中三

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要素驱动的组合优势,以旅游产业为核心,以泛旅游产业为主体,在壮大旅游产业的同时,促进与其他产业的整合,实现旅游产业集群二消费和就业的集聚三旅游城镇化往往不是单一要素驱动的,而是一个复合性多元化的过程,即使对于同一种类型的旅游城镇化,因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影响所表现出来的路径也可能千差万别三旅游城镇化往往包含了资源二市场二消费等复合性的驱动要素,这种复合性的涵义不仅限于旅游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旅游也只是城镇化发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发展维度三对城镇化的理解需要旅游的视角,更需要跳出旅游看旅游三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传统工业城镇化和旅游城镇化从来都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完全可以相互促进二繁荣共生三在某些旅游资源禀赋较好的地区,往往认为要发展旅游二保护环境就必须完全摒弃工业,或是在工业企业集中的地区,认为缺乏旅游资源,旅游经济跟自己没有关系,这都是对旅游和工业的狭义理解三以旅游推动城镇化发展,并不是要求所有城镇都实施旅游发展战略,更不是要求城镇不发展工业,而是在不同程度上通过不同类型的旅游化手法运用,可以使城镇化朝着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三世界上著名的旅游城市往往都是城镇建设比较好的城市,即便是乡村二小镇二小城市,通过旅游化的改造和带动,也更容易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有利于城镇的整体提升和地方品牌的塑造三

注释:

①城镇化二城市化二都市化在英文中对应的英文单词都是u r b a n i z a i t o n,英文中u r b a n既包括城市(c i t y二u b r a n)的含义,也包括城镇t o w n的含义三2001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首次提出 要不失时机地8

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张新生旅游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典型模式与问题研究

实施城镇化战略 ,此后相关政府文件和学术界普遍采用城镇化的提法,本文的后续论述中对城镇化二城市化二都市化不再进行具体区分三

②从相关文献来看,旅游化的英文表达方式主要有t o u r i s t i z a t i o n二t o u r i s t i f i e d二t o u r i s t i f i c a t i o n二t o u r i s m i f i c a t i o n等形式,这些表达方式总体上都表示旅游的影响,但也存在细微的差别三t o u r i s t i f i e d所指的旅游化通常是被动的,t o u r i s m i f i c a t i o n偏向于旅游系统扩张的影响,而t o u r i s t i f i c a t i o n更多指旅游者活动造成的影响,杰森四弗贝克认为t o u r i s m i f i c a t i o n和t o u r i s t i f i c a-t i o n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三

③根据相关文献进行整理,选取了相关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三

④根据依附式开发的规律,在大型资源旅游景区形成以后,将促进周边一部分资源非优区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机会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具有自身内在的规律三

⑤城市边缘区也通常被描述为城乡结合部二城市边缘带二城市阴影区二城乡交错带二城市蔓延区等,涉及的范围通常从城市建成区的内边缘到距离城市较近的农村地带三

参考文献:

[1]林峰.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

[2]郑鹏.2000年以来中国旅游城镇化研究进展[J].旅游论坛,2014,(11):1-6.

[3]葛敬炳,陆林,凌善金.丽江市旅游城市化特征及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9,(1):134-140.

[4]黄震方.发达地区旅游城市化现象与旅游资源环境保护问题探析 以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为例[J].人文地理,2001, (6):53-57.

[5]邱云志.少数民族区域旅游城镇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0):26-28.

[6]熊亚丹.旅游城市化与城市旅游化关系探讨 兼论城市与旅游互动发展的保障路径构建[J].商业时代,2013,(18):127-129.

[7]MU L L I N SP.T o u r i s mu r b a n i z a t i o n[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 U r b a na n dR e g i o n a lR e s e a r c h,1991,(3):326-342.

[8]林峰.城市旅游化助力新型城镇化[J].中国建设信息,2013,(5):18-20.

[9]Y O U N GB.T o u r i s t i z a t i o no fT r a d i t i o n a lM a l t e s eF i s h i n g-f a r m i n g V i l l a g e:A G e n e r a lM o d e l[J].T o u r i s m M a n a g e m e n t, 1983,(1):35-41.

[10]J A N S E N-V E R B E K E M.T o u r i s m i f i c a t i o no fH i s t o r i c a l C i t i e s[J].A n n a l s o f T o u r i s m R e s e a r c h,1998,(4):739-742.

[11]WA N G N.T o u r i s ma n d M o d e r n i t y:AS o c i o l o g y A n a l y s i s[M].O x f o r d:P e r g a m o nP r e s s,2000.

[12]刘睿.国内外旅游化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15,(2):110-117.

[13]G L A D S T O N EDL.T o u r i s mu r b a n i z a t i o n i n t h eU n i t e dS t a t e s[J].U r b a nA f f a i r sR e v i e w,1998,(1):3-27.

[14]J U D DDR,F A I N S T E I NSS.T h eT o u r i s tC i t y[M].N e w H a v e n,C T:Y a l e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1999.

[15]李鹏.旅游城市化的模式及其规制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4,(4):97-100.

[16]葛敬炳.资源驱动型旅游城市化实证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7.

[17]黄郁成,金茨萍.旅游开发与农村城市化的实现模式研究 以江西井冈山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3):76-79.

[18]李柏文.中国旅游城镇化模式与发展战略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2,(1):14-19.

[19]孙莉.旅游城镇化理论内涵及其发展研究综述[J].中国市场,2013,(4):74-75.

[20]李亚娟,陈田,王婧,等.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旅游城市化进程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J].中国人口四资源与环境, 2013,(4):162-168.

[21]舒伯阳,罗锦屏.旅游产业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典型模式探究[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4,(3):23-27.

[22]韦仕川,杨杨,林肇宏,等.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南省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J].上海国土资源,2014,(1):15-18.

[23]王蕾,刘兴双.旅游城镇化研究综述与展望[J].旅游市场,2014,(9):83-85.

[24]林莉,梅燕.革命老区旅游业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4,(3):98-101.

[25]刘又堂.桂西资源富集区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J].经营与管理,2014,(11):91-94.

[26]赖晓华,聂华,滕汉书.西部民族农村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探讨[J].贵州民族研究,2014,(7):134-137.

[27]张鸿雁.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 城市可持续创新战略[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8]蔡建明.中国城市化发展动力及发展战略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1997,(2):9-14.

[29]郭凌.重构与互动: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治理[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6-22.

9

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0]唐代剑,黎彦.乡村旅游对农民增收二就业实证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12):122-125.

[31]李强.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32]谢双玉,冯娟.2015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

[33]曾博伟.旅游小城镇:城镇化新选择 旅游小城镇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34]毛长义,艾南山,胡国林.旅游依托型小城镇与景区联动开发初探 以汉水源头景区与汉源镇为例[J].乡村经济,2007, (8):31-35.

[35]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 依附式开发 论[J].旅游学刊,2005,(1):76-79.

[36]宋丁.突破中国旅游市场的门票经济瓶颈[J].旅游学刊,2008,(5):11-12.

[37]仇保兴.发展旅游村镇的基本原则和步骤[J].小城镇建设,2006,(9):10-13.

[38]徐红罡.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动态模式探讨[J].人文地理,2005,(1):6-9.

[39]D R A K EG. T h i s p l a c e g i v e sm e s p a c e :p l a c e a n d c r e a t i v i t y i n t h e c r e a t i v e i n d u s t r i e s[J].G e o f o r u m,2003,(4):511-524.

[40]厉无畏,王慧敏,孙洁.创意旅游: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革新[J].旅游科学,2007,(12):1-5.

[41]黄春宇.创意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构建 基于常州创意旅游资源成功开发的启示[D].扬州:扬州大学,2012.

[42]王林.中国城郊旅游发展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4.

[43] 法 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李培林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4]叶齐茂.发达国家乡村建设考察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2008.

[45]尚凤标,周武忠.基于游客感知的购物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实证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101-128.

[46]张建融.购物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 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例[J].旅游学刊,2007,(10):49-54.

[47]罗峰.发展购物旅游典型城市经验及其对海宁市的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1):114-116.

[48]陈劲松.城界消失四旅游地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T y p i c a l P a t t e r n s a n dP r o b l e m s o f

U r b a n i z a t i o nP r o m o t e db y T o u r i s m

Z HA N G X i n-s h e n g

(S c h o o l o f S o c i a l a n dB e h a v i o r a l S c i e n c e,N 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N a n j i n g,J i a n g s u210046,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B e s i d e s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u r b a n i z a t i o nd r i v e nb y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t o u r i s m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i s a l s o a n i m p o r t a n t p a t h t o r e a l i z e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i n t h e p o s t-i n d u s t r i a l e r a.I n 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

o f d e v e l o p i n g n e w-t y p e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i nC h i n a,t h e s t u d y o n t h e t y p i c a l p a t t e r n s o f t o u r i s mu r b a n-

i z a t i o nh a s i t st h e o r e t i c a l a n d p r a c t i c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e n r i c h i n g t h et h e o r y o fu r b a n i z a t i o na n d

g u i d i n g t h e p r a c t i c e.T h r o u g hl i t e r a t u r er e v i e w a n dc o m p a r i s o nb e t w e e nt o u r i s m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m o d eo fC h i n aa n dt h a to f w e s t e r nc o u n t r i e s,t h e p a p e ra n a l y z e st h e p r o c e s s m e c h a n i s m o f

t o u r i s mu r b a n i z a t i o na n d f i v e t y p i c a l p a t t e r n so f i t s c o r ed r i v i n g f a c t o r s,n a m e l y r e s o u r c e,c r e a-

t i v i t y,m a r k e t,c o n s u m p t i o n a n d c a p i t a l.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m a i n p r o b l e m s o f t h o s e p a t t e r n s

a r e t h e na n a l y z e d.C o m

b i n e dw i t h t h en a t i o n a l t o p-l e v e l d e s i g no f n e wu r b a n i z a t i o na n d t h e13t h

f i v e-y e a r-p l a n,t h i s 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st h e m i s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t o u r i s m u r b a n i z a t i o n,i no r d e rt o

p r o v i d e a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 p r a c t i c e o f t o u r i s mu r b a n i z a t i o no f l o c a l g o v e r n m e n t.

K e y w o r d s:n e w-t y p eu r b a n i z a t i o n;t o u r i s m;t o u r i s m u r b a n i z a t i o n;u r b a n i z a t i o nt o u r i s m; t y p i c a l p a t t e r n;d r i v i n g f a c t o r s

[责任编辑:钟秋波]

8

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问题与策略研究

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问题与策略研究 很多人已厌倦城市的生活氛围,渴望去感受大自然的真山真水,寻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受,在宁静、自然中彻底放松自己。现代旅游者也不再满足于普通的观光旅游,希望获得一种愉悦的经历,强调参与和体验。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应运而生,并备受人们宠爱,得以快速发展。但是乡村旅游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困境,对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策略应用的探讨势在必行。

目录 一、基础篇 乡村旅游开发.pdf1 基于乡村特色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pdf2 乡村旅游开发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作用.pdf6 乡村旅游开发空间结构及商业业态变化调查.pdf8 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pdf9 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研究.pdf11 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研究.pdf14 乡村旅游开发中土地流转风险的产生机理与管理工具.pdf22乡村文化视域下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pdf29 二、地方篇 承德市乡村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及对策.pdf32 肥西县乡村旅游开发探析.pdf36 关于海南省乡村旅游开发对策的研究.pdf38 合肥市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pdf39 湖北旅游名村乡村旅游开发初探.pdf42 南岳衡山景区周边古镇乡村旅游开发探索.pdf45 秦皇岛市乡村旅游开发对当地农民就业的影响研究.pdf52 生态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以广西富川县秀水村为例.pdf54厦门岛外乡村旅游开发的政策选择研究.pdf56 厦门同安造水村乡村旅游开发研究.pdf60

云南省弥渡县乡村旅游开发初探.pdf64 三、发展篇 城乡统筹视野下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分析.pdf68 对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策略应用的探讨.pdf71 国内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对比研究.pdf74 基于顾客期望的乡村旅游开发策略研究.pdf77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创新模式探究古丽扎努尔阿.pdf78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创新模式探析.pdf79 浅谈乡村旅游开发的策略.pdf80 浅析乡村旅游开发对策.pdf81 台湾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分析及启示.pdf82 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pdf85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pdf88 乡村旅游开发我国城市反哺农村的理想途径.pdf91 乡村旅游开发新解读新思路上.pdf93 乡村旅游开发新解读新思路下.pdf96 新农村建设导入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pdf99

旅游节庆开发模式研究

旅游节庆开发模式研究 旅游节庆的一般开发模式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吸引物的数量和种类也日益增多,旅游节庆作为一种旅游营销产品,以其巨大的形象传播聚集效应、经济收益峰聚效应、关联产业带动效应受到旅游企业及旅游目的地的高度关注。从1983年河南省洛阳市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旅游节庆——牡丹花会,全国各地以政府为主导,纷纷创办了很多旅游节庆活动,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旅游节庆更紧密的与当地特色经济结合起来,产业类节庆和产品类节庆悄然兴起,到21世纪初旅游节庆在思路、内容、形式、运作方式和组织机构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调整,目前全国每年大约举办六千多个旅游节庆活动,吸引着海内外的广大旅游者。 绿维创景通过系统研究我国现有的旅游节庆,总结其一般的开发模式,并结合相关案例,提出区域旅游节庆开发的六个关键思路,以期对国内旅游节庆开发形成一定的指导作用。 虽然目前中国对旅游节庆的研究还比较落后,但是全国以旅游节庆来命名的活动却很多,那么这些节事活动是如何开发出来呢?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呢?绿维创景在系统研究国内现有旅游节庆活动的基础上,以节庆形式和节庆内容为切入点,总结出旅游节庆开发的四种经典模式:

模式一:经典回归型——“老壶装陈酒” 经典回归型就是在保持地方传统节庆形式和内容不变的基础上,以体现地方风俗节庆的原真性为主,向旅游者展示其原有风貌。此模式主要是针对那些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节日或待开发旅游区特有的节庆活动,它们多是“养在深闺人未知”的潜力品牌项目,有着独特的个性魅力和异域风情。在当地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群众基础广泛,对外来的旅游者保持着神秘的吸引色彩。例如大理白族的三月街,古代又称观音市或观音会,是一个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大理各民族物资文化交流的传统盛会,也是大理州各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民间文艺体育大交流的盛大节日。1991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将大理三月街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西藏是一个具有神秘感的地方,而藏历新年与汉区春节的大不同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汉族人到西藏体验一把。 在此开发模式下,节庆策划者并不需要对节庆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改变,主要是保持传统节庆的“原汁原味”,通过对当地民俗节庆活动系统全面的调研,借助各种宣传策划活动,以传统活动的神秘感和个性化来吸引旅游者。绿维创景在金仓湖策划项目中,还原传统“七月七夕日,牛女会佳期”的七夕佳节,打造传统节庆——乞巧节,发扬民间

国内外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比较

国内外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比较 谭申、宋立中等(2010)通过分析指出,国外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大致呈现出政府主导型、非政府组织主导型、外部势力主导型、共同发展型、自由发展型、交替发展型等类型。王文章(2008)在介绍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时指出,城市文化旅游发展模式主要可以归结为以法、英、德、意、日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加政策合力保护方式,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动员群力的社会化保护方式两种模式。当今文化旅游发展的总体模式确如冯翔(2009)①对于欧洲文化旅游模式的论述——“以政企合作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发展”,无论欧洲、美国乃至亚洲皆是如此,这是一种宏观的普适模式;根据划分方法的差异可以将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分成不同的类型。 (一)依据主体的主导作用划分 1、民间主导模式 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文化和旅游这两种事物都经历了一个由权利贵族阶层到平民化、大众化的发展过程。特别是随着产业经济的兴起、人们认知领域的不断加深,使得原本社会福利和权益范畴的文化事业可以纳入到产业化运作的体系当中。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使得文化和旅游企业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而提高效益、加大产品创新,并通过新鲜、多样的营销方式来吸引更多的买方市场,由此所带来的文化市场繁荣、活力以及创新是单纯的政府事业性的经营所难以达到的。由于企业在产品开发中的深入挖掘,使得原本濒临失传或地位没落的文化现象或景观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视线范围内,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仅为文化以及自然资源的保护和传承贡献了自身力量,由此所产生的公众舆论效力和带动效力也为政府以及公共机构减轻不少负担。 与此同时,由于广大民众以及非营利性民间团体的广泛参与,不仅可以有效地推广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宣传工作,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行业以及区域的有效合作,发挥集思广益、动员全社会的广泛联动作用。在这其中,行业协会组织发挥的作用十分显著,它起到联通企业和政府的桥梁,并为区域的旅游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如亚太旅游协会(PATA)、国际旅游业管理协会(IMTA)、世界旅游业理事会(MTTC)等所进行的区域对话、形象推广、信息发布、培训咨询、项目 ①冯翔欧洲旅游:关于产业发展及组织管理的全新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240-241.

全域旅游智慧化建设运营模式

全域旅游智慧化建设运营模式(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自由编辑)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尤其是新一代智能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不断涌现,“智慧化”建设已成为全域旅游发展的趋势和特征。 智慧旅游是信息时代的一种全新旅游形态,是全面网络化、高度智能化、应用普及化和产业高端化的旅游,是旅游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其内涵是以信息、知识为核心资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手段,以泛在高速光纤网络、无线网络为基础,通过广泛的信息获取和对环境的透彻感知以及科学有效的信息处理,创新旅游管理模式,提高旅游运行效率,改善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区域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融合发展,提升区域旅游的综合竞争力。 “智慧旅游”作为未来旅游功能和品质提升的重要载体,是工业化向信息化全面进化的跨越式发展之魂,将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旅游规划、建设、运行、管理营销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应用,并将实现游前、游中、游后和再游的巨大变革,

实现政府决策、旅游管理、公共服务和游客全程服务的革命性进展。 全域旅游的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具体工程建设完成后的运营又是一件长期复杂的工作。为切实有效的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对于不同的景区项目需要应当根据其独有特性选择不同的建设和运营模式。因此对智慧旅游产业链及建设运营模式的分析及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全域旅游智慧化产业链分析 全域旅游的建设是以开放式创新的理念汇集大众智力资源,并根据社会需求将相关技术打造成一条囊括全区域全行业的产业链和产业群的过程。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一条产业链整合,现有行业的企业将在这条产业链中一一定位与固化,直到下一次技术革命的到来。从国内外经验来看,目前智慧旅游建设和运营中的产业链主体及各自诉求各异。 其中通信运营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在智慧旅游的建设运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旅游基础通信网络的建设

县域旅游发展模式分析讲解学习

县域旅游发展模式分 析

县域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本文是在福建泰宁中国旅游报组织的县域旅游发展论坛上的演讲 (2009年8月6日) 我一年在全国大概要跑一百五六十个地方,多数地方都是县,所以各类县的情况都比较了解,所以我想就县域旅游的发展模式谈一点看法。 导言:模式的创立 1、模式创立 这几年旅游报做了一件大好事,通过权威媒体的力量,支持地方的发展,而且推广地方的经验。从县一级来说,婺源之路、栾川模式、岚皋特色、泰宁路径,对全国县域旅游的发展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旅游报这样的工作模式实际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全国的发展模式,这个现象反映了全国旅游的一个新的动向,意味着旅游一步一步深化。多年以来,从国家旅游局的角度来说,更看重的是旅游城市,现在各地的积极性大为高涨,很自然深化到县级,也是县域经济新发展创新的模式,这里确实涉及到一系列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2、工作共同点 第一,树立了旅游兴县的总体概念、总体战略,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发展模式,而且也见到了实效。

第二,拼搏奋斗,工作精神都非常突出,如果没有相应的工作精神,县一级的旅游很难发展。不像城市,城市一般来说都是中心地区,有相应的资源,有很大的优势。 第三,市场突破,全力开拓进取,这和领导的认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几个地方在市场方面下了极大的功夫,现在一个县拿出的市场营销方面的资金,很多都超过了一个地级市,多者甚至能达到一个省,没有这样的力度,也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益。 第四,随着发展,自己的产品逐步在完善,一方面是在深化,另一方面实际上起着引导需求的作用。这几个县的旅游发展模式基本上都是如此,一开始从观光起步,现在逐步向休闲度假转型,同时观光向精深方面提升。 3、发展共同点 首先,这四个地方都是中西部地区。为什么东部地区没出现一个这样的典型呢?一般而言,经济越发达旅游发展起来越容易,之所以东部地区没有发展起来,因为这里一个共同点,都是贫困的起点,穷到了连破坏的力量都没有,所以这些地方留下了一片好山水,留下了一片好文化。不是因为这些地方的人觉悟高、认识深、看的长远,而是因为想破坏没有钱,连破坏的力量都没有,但好处是歪打正着。 第二,相对偏远。中西部地区都是相对偏远的地区,当然现在交通在改善,可是在旅游起步的时候,交通条件都比较差,栾川从洛阳过去180公里,泰宁起步的时候交通条件也很差。相对偏远造成了一个困惑,就是工业化发展难度大,不是不想发展工业,这几个地方的领导一开始肯定都想发展工业,但是发

乡村旅游模式及案例研究

乡村旅游模式及案例研究 国内主要模式研究 1.【"农户+农户"模式】 乡村旅游初级阶段,原真性强,发展水平低下 1.1内容: 是乡村旅游初期阶段的经营模式,也称自主经营模式,是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合一,依然存在,具有和理性。 1.2意义: 这种模式具有短平快优势。农户善于学习别人经验,汲取别人教训,因其势单力薄,规模有限,往往注重揣摩、迎合游客心理,极具个性化服务。 投资收益: 该模式主要由农户自负盈亏,最终的受益者为农户。 1.3优势: 1.3.1文化保留最真实 1.3.2游客花费不多,能体验最原生态的本地习俗和文化 1.3.3较适合以“农家乐”为主的小规模乡村旅游 1.4劣势: 1.4.1投入较少,接待量有限 1.4.2管理水平和资金投入差 1.4.3旅游经济的带动效应较差,难以形成规模化发展 1.5解决方案: 可以让政府或者企业介入,加大对资金和管理的投入力度,规模化发展。采用合作社方式,对现有农户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分配。 1.6案例:成都的农科村、浙江安吉的天荒坪村

2.【个体农庄模式】 自主经营,相对独立,管理水平不够高 2.1内容: 是以规模农业个体户发展起来,是一种相对独立的乡村旅游模式。它将当前农村最缺乏的现代管理、科技、资金等引入土地,个体经营者对自己经营的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能完成旅游接待和服务过程中的全部工作。个体农庄的发展,吸纳了附近大量闲散劳动力,他们通过手工艺制作、表演、服务、生产等形式加入到旅游服务业中,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模式。 2.2意义: 是以规模农业个体户发展起来的,以“旅游个体户”的形式出现,通过对自己经营的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使之成为一个完整意义的旅游景区。 2.3投资收益: 农庄吸纳大量的农户闲散劳动力和资本,集体获利,农户增收。 2.4优势: 2.4.1农庄自主经营,投资少,回报率高。 2.4.2农户可获取大量利益、土地增值、解决就业压力。 2.4.3个体经营者更好的维护当地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从而改善投资环境。 2.5劣势: 2.5.1由于农庄自主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相关知识技能底下,影响整个景区运营。 2.5.2农户会承担一定量的资金风险。 2.5.3规模小,竞争优势差。 2.6解决方案: 转变落后的经营生产方式,积极与政府、企业、旅行社等相关部门的合作。招商引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按现代工业的经营管理方式运作。增强农户的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的培训。 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吸纳相关人才。

全域旅游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全域旅游是一种全新的 发展模式 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全域旅游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全域旅游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同理心来发展,以幸福感为准绳,以共享、同生为依归,以智慧化为手段,以规划创新为保障。 今年1月19日在海口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根据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实,必须从现在的景点旅游模式转变为全域旅游模式。也就是说,旅游业发展再也不能仅仅盯在一些具象的景区景点上,而要把旅游的视野扩大到一个地区的全域。 因此,“全”不是指全部,“域”不只是空间,“全域”不是“全能”,全域旅游并不是有些人理解的全面开花,而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 近日,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全国旅游工作会上所作的《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力开拓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提出了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首先就要先弄明白对“全域”两个字的理 解,“全”不是指全部,“域”不只是空间,“全域”不是“全能”,全域旅游并不是有些人理解的全面开花,更不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模式,而是一种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在新时代面临诸多旅游问题的时候,应该采取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 全域旅游是什么 全域旅游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式,是来自于需求侧的推动。从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到我们未来要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社会阶段,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重叠和分离的过程中,旅游的需求会越来越旺盛,旅游方式和旅游地位也会发生变化。团队游时代的旅游体验,其质量可以通过节点的管控来加以控制和保障,而散客化时代由于游客行动空间的分散性,加大了旅游体验质量的保障难度。散客化发展潮流所推动的全域化旅游发展,要求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的及时调整与创新。一方面,旅游领域的政府主导应该更多地突出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则需要及时调整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的规格,以强化对公共资源的调控能力,通过资源协调、服务对接等具体措施来保证全域旅游理念的落地。 全域旅游也可以表现为体验化。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们所瞄准的资源会越来越多样,产品会越来越多元,所以说全域旅游会在全时、全境、全产业链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而另一个就是大战略。现在国家对旅游业的期待越来越高,期望旅游业能起到更好的带动作用。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突显旅游产业的中心地位,如何形成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以开发共享的姿态,去推动群落化的发展,这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的理解是,全域旅游本身在共享经济社会中,是一种新的模式,希望借此推动财富增长机制的变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幸福增长机制的建立,当然它需要提供更高效的服务、更合理的价格、更适宜的产品。

旅游度假村开发模式研究——以古山重乡村旅游度假区项目为例-精品

旅游度假村开发模式研究——以古山重乡村旅游度假区项目为例-精品 2020-12-12 【关键字】功夫、思路、条件、空间、模式、问题、战略、系统、充分、整体、合理、提升、发展、建设、研究、特点、支撑、内涵、基础、需要、利益、素质、项目、资源、体系、需求、方式、特色、结构、主体、关系、吸引、形成、拓展、丰富、满足、整合、规划、确保、方向、实现、实施、中心、核心 ——以古山重乡村旅游度假区项目为例 旅游度假村是指一个用作休闲娱乐的建筑群,通常远离闹市区,依山傍水,为了让客人们于假日时可享受他们的假期,度假村内通常设有多项设施以满足客人休闲的需要,如餐饮、住宿、体育活动、娱乐、购物以及赌博等。多年以来,山合水易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旅游度假村开发模式的研究,走在旅游度假村开发的最前列。 由于投资较大、风险较大,度假村的开发应注重在开发建设之前做好项目策划规划设计工作,山合水易的专家称具体应关注两个方面: 第一,旅游度假村规划开发要符合度假村自身经营的特点,要站在经营的角度来考虑策划规划设计问题,才能够确保未来经营的成功。 第二,旅游度假村规划开发要对旅游与休闲产业的互动关系有深度研究,才能够超越“就度假村做度假村”的层面,而是通过“度假村+休闲+旅游”实现质的腾飞。 古山重乡村旅游度假区规划开发项目 古山重旅游旅游度假村开发的核心问题是:“景区提升与度假区开发”。整体定位与发展思路概括为:“一个目标,三重意义,五大支撑和五点做到”。 一、一个目标: 做“纯粹的乡村旅游度假区”。 古山重旅游开发的核心优势就在于田园风光的原始与质朴,虽然目前也存在建筑风貌杂乱,景观风貌吸引力不足等问题,但是世外桃源般的乡村感受,是古山重永久不变的“核心吸引力”。 山合水易认为,古山重整体上也可以按照“农业大观园+民俗博物馆+乡村嘉年华+郊野度假区”的方向进行探索,要体现“原乡原味”。 二、三重意义: 古山重项目的规划设计与实施,不仅仅是一个旅游项目的运作,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凸显各个利益主体的开发要求,通过项目的建设,实现三重意义: 示范性:项目规划必须按照打造国家级示范品牌的要求,从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时尚农业角度出发,立足特色度假项目、特色体验农庄、特色民俗接待等需求进行设计;

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探讨——基于“游客思维”与“居民思维”

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探讨 就如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使“515”响彻大江南北,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的最大分贝是“全域旅游模式”。 如果“515”拉开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格局,拓宽了旅游业的战略空间,使旅游业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引领力、统筹力,开启了精彩开局的春天;那么“全域旅游模式”,则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模式的变革、驱动力量的重构,将推动我国旅游发展阶段从“点”到“面”的加速演进,使旅游业迎来了火热推进的夏天。 “全域旅游”的“域”,直观理解是一个地域的概念,是旅游要素在一定地理空间的有序分布,类似于旅游目的地的范畴。但是,深层次分析,“域”却又有更丰富的内涵,比如“时间域”、“空间域”、“要素域”、“职能域”。这些内涵有不同的对应者。 怎么认识“全域旅游”?如果从已有的山岳、度假、湖泊村落等各种类型的旅游景点中选择一个“相似体”,村民混居型景区无疑是最接近的,它有三个主体,一是居民、二是游客,三是旅游开发者。村民混居型景区面临的矛盾主要有:富民富县谁排第一的矛盾,投资方的投资回收与村民对利益期望不断变化的矛盾,乡村旅游规划编制与管理方在现场实施和动态监管的矛盾。如何统筹协调好这三者的关系,是村民混居型景区给予全域旅游发展的问题式借鉴。 全域旅游的功能,一是为游客提供短暂的旅居生活空间,二是为当地居民提供长久的生产生活空间,这两个空间都是政府的行使职能的领域,是政府发挥职能的空间。三个“空间”所对应的“时间域”、“要素域”、“职能域”各不相同,也就各有考量的轻重。 对游客的“全域”,是旅游的“全过程”满意 一个人作出旅行的安排,离开居住地向旅游地出发,他的角色就从一个居民转变为一个游客,这里要理清的第一个边界是,对“游客”的定义不是只有在景点里,这个身份是融入产业链的时间“线条”中,而不是在一个孤立的“点”概念。 从居住起点到预期景点,这期间要经历交通、餐饮、饭店、购物等一个或多个环节,所有环节串接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旅行过程。游客出游的时间链,在景区停留的时间往往不是最长的,住宿、吃饭、通行、休息都是不可或缺的旅途。景点景区只是其中一个相对短暂的环节,却是把旅游的“正面感受”带向高潮的阶段。 但旅游的“负面感受”,却来源于“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各个要素。也就是说,游客满意度的结构组成,不仅仅反映在对景点景区的感官与评价,旅游全过程都有可能成为满意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1、国内乡村旅游发展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乡村旅游随着国内旅游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兴起,90年代中后期得到较快的发展。1995年以后,双休日的实行,广大城市居民有了闲暇时间,,走到乡村,寻找回归大自然的乐趣,乡村旅游在全国持续升温。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农村经济。1998年,国旅游局将旅游活动的主题定为“华夏城乡游”,全国兴起了乡村旅游热。1999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有力的推动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2006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了“中国乡村游”,号召到乡村去体验“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2007年推出了“中国城乡和谐游”,宣传魅力乡村,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而且我国是农业大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在我国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乡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受益。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关于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也逐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检索引擎,检索1992-2009年中文期刊数据库当中关键词包含“乡村旅游”的文献,相关文章共有3415篇。从2006年“中国乡村旅游年”开始,研究乡村旅游的文献急剧增多,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 从研究的内容上看,我国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乡村旅游的内涵与概念研究、乡村旅游的开发规划、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影响等。 早期,许多学者主要关注乡村旅游的概念和乡村旅游的意义、影响进行了探讨。邵琪伟(2007)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26]。大多数学者们更倾向于从功能、产品表现形式等角度对乡村旅游进行界定。张文(2006)人将乡村旅游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总结为:增加收入与就业机会、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五大方面[27]。大多数学者也赞

基于农耕文化的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基于农耕文化的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基于农耕文化的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内容提要:这些年以来旅游业发展迅猛,文化旅游逐渐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农耕文化在我国过去农业文化中居主体的地位,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影响普遍而长期。文章在研究现在我国农耕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后,从宏观角度提出我国农耕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不一样的地理环境产生不一样的农耕文化,分析农耕文化及其开发模式,特别是放在现在新型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加快我国新型农村现代化建设有重大意义。 【本文关键词农耕文化;旅游开发;开发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己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财产关联度最高、创汇最多、开放程度最高的财产。而文化作为旅游的生命与灵魂核心,不停是旅游活动开展的核心吸引力所在。在我国的过去文化中,农耕文化占有较大的比重,并且又作为乡村旅游的核心,对其进行分析和开发,对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耕文化相关概念 (一)农耕文化的定义 有关农耕文化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农耕文化是专指人类在农耕生产实践整个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产和精神财产的总和[1]。倪宗新认为,农耕文化是在农耕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农业社会的文化[2]。并且根据人们所从事的不一样活动,又可以对文化进行不一样类别的细分,农耕文化并且是如此。 (二)农耕文化的类型 我国农业是独立起源、自成体系的。中华文明创建在自身农业发展的基础之上,从我国自身的范围看,农业也并非从一个中心起源向周围扩散,而是由若干源头发源汇合而成的[3]。农耕文化包含南稻北麦、水田旱地、绿洲红壤、果园牧场、平川摊田和相应的农牧方式、作业周期、除病防灾等等农事表现和整个过程;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态度与心情[4]。 (三)农耕文化旅游资源 农耕文化旅游资源是指可以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农耕文化原因,并且可以在旅游整个过程当中产生经济效果与利益、生态效果与利益和社会效果与利益。文章继续将农耕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划分,主要可以分为具体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和抽象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具体农耕文化旅游资源是比力直观的,可经过视觉感知,包括农具、饮食、农耕景观、特色物品等;抽象农耕文化旅游资源主要为精神层面的资源,包括民间歌舞、岁时节日、农事活动等。 二、国内农耕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难题 (一)国内农耕文化旅游基本情形 现在,我国农耕文化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农耕文化旅游的办理和分析还很少,农耕文化旅游还没有一个抻邢205>统计标准,统计资料也很少,对消费者消费特征调查与统计几乎没有[5]。我国旅游者进行的乡村旅游还不是一种体验,更多是一种简单的观光。 (二)国内农耕文化旅游开发面临的难题 1.文化主题(内容的主体和核心)不突出 文化主题(内容的主体和核心)不突出主要表现在宣传上、组织上和内容上等各个环节,缺少品牌文化旅游专线,有关旅游文化的内涵很少被挖掘,这主要体现了专题(是指某样方面的内容集中收集,就形成专题,网络上通常指游戏专题或者新闻专题)线路类旅游产品特别是特色旅游产品数量稀少,以至于吸引的旅游者并不多。其他方面本地社区和相关的社团在旅游筹谋中发挥作用有限,从而使得民间文化特色没有被充实的挖掘和开发。所以,增强对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和挖掘是推动我国农耕文化旅游良好发展的主要任务。

旅游节庆的资源整合模式

区域节庆旅游资源的整合模式研究 董观志杨凤影 国务院侨办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编号:04CQBZ003)的部分成果[摘要] 节庆旅游是推广目的地形象、传播区域文化、塑造区域旅游品牌、促进对外经贸合作、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从区域节庆旅游资源的概念出发,阐述了区域节庆旅游资源的整合原则,提出了产品体系的主题化、时间安排的序列化、空间布局的协同化、活动内容的人文化等四种节庆旅游资源的整合模式,以期为我国区域旅游发展提供操作框架。 [关键词] 区域旅游节庆活动整合模式 一、问题提出 节庆旅游资源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旅游产生吸引向性,经开发规划后成为吸引旅游者的动态文化吸引物的各种节事庆典活动的总和(包括各类旅游节日、庆典、交易会、展览会、博览会以及各种文化、体育活动),这些活动往往规模不一,在特定区域内定期或不定期的举行,且围绕特定的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以其独特的形象吸引大量区域内外的游客,从而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并产生效果不等的轰动效应。可见,节庆旅游是推广目的地形象、传播区域文化、塑造区域旅游品牌、促进对外经贸合作、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对节庆旅游资源整合的研究相当薄弱,大部分论文都只是从局部的角度,如从节庆的市场运作、从节庆的可持续发展、从区域形象整合的层面、从节庆活动要素的系统构架等角度探讨了节庆旅游开发的资源整合。这些先行研究为我们探讨区域节庆旅游资源的整合模式奠定了基础。这里所指的区域不是说是一个城市、一个地方或者一定的区位,而是根据节庆文化和旅游活动的相关性而类聚成的一个构架。本文尝试在吸收先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节庆旅游资源整合的原则,同时还通过对我国节庆旅游开发中成功的事例的分析,从产品、时间、空间、文化等四个层面对节庆旅游资源整合模式进行探讨。 二、区域节庆旅游资源的整合原则 1.注重节庆资源要素的协调性当节庆旅游资源与区域的旅游发展目标所要求的资源具有很大的相关性时,这些资源就会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这一要求说明,节庆旅游的开发应有协调区域旅游发展的能力,如果不能很好地与区域旅游业相适应,那么,也就不能成为该区域旅游业的竞争优势,节庆资源就有待于进一步整合。这种整合应从两大方面着手:一是区域旅游未来发展战略模式的选择;二是以区域旅游的现有主题为依据。 2.强化节庆产品功能的特色性只有区域的节庆资源是稀缺或独具特色的,才能形成节庆旅游的竞争优势,并由此保持节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区域节庆资源独特性的形成有两种途径:一是区域传统的独有的节庆文化传承;二是区域通过挖掘开发出独特的节庆旅游活动。 3.形成节庆资源优势的持久性 区域在整合节庆资源时,应强调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下,加强保护和创造资源优势,并形成持久性趋势。实践证明,只要区域保持节庆旅游的原生的独特风貌,给人以独特深刻的印象,留住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从而保住旅游市场,就能为区域节庆旅游赢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巨大空间。 4.把握节庆资源整合的有效性节庆旅游资源的整合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只有围绕着节庆旅游的主题以旅游者的需求为导向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增加新的活动项目,改进旧的活动项目,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整合并不是所有的节庆资源的整合,而是要按照整合的目的筛选整合的对象,有些节庆资源具有文化优势但是并不具有开发的市场价值,而有些节庆资源缺乏文化优势但具开发价值,对于节庆旅游的开发,其资源整合的客体是与节庆主题相融合的可以用于旅游开发的具有开发价值、市场价值的节庆文化资源。节庆资源需要按照节庆活动的传统性、文化性、综合性、动态性的特点进行灵活地整合。 三、区域节庆旅游资源的整合模式 整合就是有机地融为一体,英语单词为“integrate",意思是融为一体。在进行节庆旅游开发时,要完成区域内的资源整合并让它们能够和谐共存,关键是根据节庆旅游资源特点,对其文化价值给予不同的定位,优势互补,互为依托,让它们能够满足旅游者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需求,减少它们间的替代关系而加强合作,这也是大旅游原则的集中体现。节庆旅游资源的整合模式应从产品、时间、空间、文化等四个层面进行分类。 1.模式一:产品体系的主题化产品主题化是指以节庆旅游的鲜明主题为主线整合区域范围内的相关特性的旅游产品形成产品线。按照“主题”整合一系列协调性良好的、内容衔接的、共同体现特色的旅游节庆产品,有助于增强产品的特色,塑造旅游节庆活动在旅游者心中的鲜明的差异化形象,推动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的发展,扩大旅游节庆活动的影响半径。旅游节庆产品体系的主题化主要体现在项目的主题系列化和项目活动内容的系列化两方面。第一方面是围绕主题的项目系列化。例如,三门峡市以“黄河文化”为

乡村旅游模式研究及现状分析

乡村旅游模式研究及现状分析 背景 乡村旅游的出现,是中国居民旅游消费进入个性化的标志。从以前的知名景点旅游,名胜古迹旅游到城镇旅游、乡村旅游的火爆,反映出中国人旅游消费进入个性化、品质化的时代。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帮助农民脱贫、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大力提升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旅游升级发展,是形势所在,是时代所趋。 自从中国实行了5+2的工作休息制度后,城镇居民的短期短途旅游消费发展非常迅速,这就直接导致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以下一些数据能够说明现在乡村旅游的规模和前景: 我国城镇居民周末休闲节假期出游,70%以上选择周边乡村旅游点; 2014年,全国有“农家乐”超190万家,乡村旅游特色村10万个,接待游客12亿人次,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1/3 预计2020年全国形成15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300万家农家乐,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0亿人次,受益农民5000万。 可以说,在未来的中国居民境内游市场上最有发展空间的细分市场就是乡村游,这个市场的开发现在也只是开始,远远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 模式分析 乡村旅游的模式是建立在整合乡村自然资源、富余劳动力、基础设施开发的基础上,通过政府或企业的组织协调,经过专业开发设计和建设,形成的以乡村特色

为核心的旅游业态。 中国的乡村旅游从最初的瓜果采摘、远足垂钓等简单的模式,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固定模式的几种特色模式:现代农业型、乡村休闲度假型、乡村生活体验型。这几种模式在国内比较普及,也比较受城镇旅游者的欢迎。 乡村游的本质是以农村土地和合理流转和整合为基础,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服务为载体,以政府化或者公司化运营的核心推动力的农村生产模式的创新。 从乡村农户和政府管理部门的角度,看乡村旅游的资源整合模式: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03377761.html,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研究 作者:张永方 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7期 摘要: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在旅游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开 封市作为八朝古都,民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包括饮食民俗旅游资源、建筑民俗旅游资源、岁时节日与庙会旅游资源等并且富有原真性、独特性、文化性的资源特征。针对开封市现有民俗旅游资源发展现状,提出了主题公园模式、节庆活动模式、民俗博物馆模式、旅游演艺四种开发模式,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关键词:民俗旅游资源开封开发模式 一、开封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一)开封民俗旅游资源类型 1.饮食民俗旅游资源。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开封作为豫菜的发源地,饮食文化历史悠长,我国烹饪界的始祖伊尹就出生在今开封杞县。在北宋时期,开封的饮食文化达到了鼎盛。开封的诸多菜肴中,最吸引人的有灌汤小笼包、桶子鸡、鲤鱼焙面、套四宝、等。开封的特色小吃有花生糕、双麻火烧、杏仁茶等。开封著名的餐饮老字号有:始创于1864 年的“马豫兴”,1882 年的“稻香居”, 1897 年的“沙家酱牛肉”,1997年的“第一楼”等,都是著名的汴梁老店。 2.建筑民俗旅游资源。旅游建筑从属于旅游资源,开封民俗旅游建筑促进了开封悠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此同时,这些旅游资源也在不断地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旅游者。其中以清明上河园、开封古城墙、大相国寺、开封刘家胡同、山陕甘会馆等民俗建筑最为有名。 3.岁时节日与庙会旅游资源。岁时节日与庙会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为了纪念重要的日子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民俗文化。每年10月18日至11月18日,“菊城”开封举办为期一个月的菊花花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金秋时节共聚在开封,徜徉在花海中,欣赏数千种精心培育的菊花,感受开封市花的魅力。 (二)开封民俗旅游资源特征 1.原真性。原真性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原则,开封政府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发展本地民俗旅游业的同时,全面深刻地贯彻了这一原则。如投资21亿元建设环城墙公园,最大程度的保持古城墙的古色古香、原汁原味。同时,对于有些已经失传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街道名称来印证和记忆历史的存在。如双龙巷、学院门街、理事厅门街等。 2.独特性。独特性即独一无二,“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开封市便是有这样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封古城人杰地灵,坐拥中原腹地,拥有2700多年的建都历史。作为八朝古都,开封宋

第六章旅游与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第六章旅游与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旅游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含义。 2.熟悉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3.掌握旅游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4.学会可持续的角度看待旅游与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二、课时分配 本章共3个任务,本章安排3课时。 三、教学重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旅游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内涵,了解世界旅游业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四、教学难点 理解旅游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五、知识点梳理 (一)旅游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旅游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含义 所谓“可持续发展”既要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为目的,同时也要以不损害后代人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进行发展的能力为原则。所以,就其所主张的社会发展观而言,可持续发展思想强调的是代际公平分配,以使当代及未来人类的需要都能够有条件得到满足;就其经济观而言,强调经济的发展和增长必须建立在维护地球自然系统这一基础之上;就其生态环境观而言,强调人类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能够切实得以保护,等等。 (2)可持续旅游的内容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直接目标就是,在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实现维护旅游环境质量与保证游客旅游质量之间的均衡。 (3)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关键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该地的旅游承载力。 旅游承载力是指一个旅游目的地在不至于导致当地环境质量和来访游客旅游经历的质量出现不可接受的下降这一前提之下,所能吸纳外来游客的最大能力。 其中主要包括:

①旅游设施用地的承载力;指适合用于建造旅游设施的土地数量以及这些旅游设施的最大综合接待能力。 ②物质环境承载力;指在不至于导致当地旅游环境的对外吸引力出现下降的前提下,所能接待来访游客的最大数量。 ③生态环境承载力;指在不至于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态体系发生不可接受的变化这一前提下,所能吸纳来访游客的最大数量。 ④社会承载力;亦称社会心理承载力,指在不至于导致当地社会公众的生活和活动受到不可接受的影响这一前提下,所能接待来访游客的最大数量。 (二)未来旅游与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1. 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方兴未艾,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1)世界旅游经济的增长速度继续快于全球经济的增长。 (2)世界国际旅游接待人数增长比较平稳,没有大的波动,总体增长趋势也基本保持平稳 (3)世界旅游业抗拒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4)国际旅游收入增长较快 2.世界旅游的总体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1)欧洲旅游业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 (2)美洲旅游业保持平衡发展 (3)亚太地区旅游业开始崛起 (4)非洲旅游业迅速崛起 (5)中东地区的发展速度较快 3.旅游者的需求将向多样化、高质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1)社会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妇女中的就业人数亦在不断地扩大;成年人中单身者的比例将会扩大,无子女夫妇的比重也将增加;受教育程度将进一步提高。 (2)闲暇时间变化的趋势 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将增加。另外随着社会进步,劳动者退休的年龄也将会提前,这一切都会大大增加人生中的自由时间。 (3)人们旅游观念变化的趋势 (4)旅游需求本身的变化趋势

全域旅游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全域旅游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全域旅游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同理心来发展,以幸福感为准绳,以共享、同生为依归,以智慧化为手段,以规划创新为保障。 今年1月19日在海口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根据我 国旅游业发展的现实,必须从现在的景点旅游模式转变为全域旅游模式。也就是说,旅游业发展再也不能仅仅盯在一些具象的景区景点上,而要把旅游的视野扩大到一个地区的全域。 因此,“全”不是指全部,“域”不只是空间,“全域”不是“全能”,全域旅游并不是有些人理解 的全面开花,而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 近日,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全国旅游工作会上所作的《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 力开拓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提出了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首先就要先弄明白对“全域”两个字的理解,“全”不是指全部,“域”不只是空间,“全域”不是“全能”,全域旅游并不是有些人理解的全面开花,更不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模式,而是一种在旅 游发展过程中,在新时代面临诸多旅游问题的时候,应该采取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 全域旅游是什么? 全域旅游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式,是来自于需求侧的推动。从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工 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到我们未来要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社会阶段,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重叠和分离的过程中,旅游的需求会越来越旺盛,旅游方式和旅游地位也会发生变化。团队游时代的旅游体验,其质量可以通过节点的管控来加以控制和保障,而散客化时代由于游客行动空间的分散性,加大了旅游体验质量的保障难度。散客化发展潮流所推动的全域化旅游发展,要求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的及时调整与创新。一方面,旅游领域的政府主导应该更多地突出旅游

天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天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天水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对于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和增加非物质文化收入(商品化)的问题,还有待深入探讨,以实地调查和调查问卷为基础,了解游客和当地居民对天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以便保护和开发利用,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天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针对性地开发和产品拓展市场。 标签: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模式;消费者行为;天水市 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管辖秦州、麦积两区,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区五县,总面积1.43万平方公里,天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八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环顾中国发展史,天水是我国最早设县的地方,从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十年)始至置絡县,冀县,至2066年,天水建城已达2694年,而古城治所始终在今天水市秦州区。以伏羲文化、大地湾原始部落文化为龙头,包括秦国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构成了天水历史文化的五大脉络。 一、天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 一是文化资源丰富类型多,已公布的天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八项,即太昊伏羲祭典、天水雕漆制作技艺、秦安小曲、武山旋鼓舞、清水道教音乐、秦安女娲祭典、张家川花儿、天水丝毯织造技艺,八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规模大,技艺独特的、深厚的文化内涵等特点。 已公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天水皮影、秦安老调、武山夜光杯雕、剪纸、麦积高台等27项。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天水民间故事,天水秧歌、天水古琴曲、秦州夹板舞、西秦腔、天水皮影、武山秧歌、秦安小曲等103项。内容丰富,种类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地区人民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的智慧结晶。 二是分布地域广各区县均有分布,各有其地方特色。在天水市管辖的两区五县中,每个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均有分布,其中,秦州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级10项,市级29项。麦积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市级32项。 三是历史悠久,在传承中发展。天水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位列于三皇之首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就诞生于此,伏羲祭祀活动大典,女娲的祭祀活动有八千年以上的历史,道教音乐、张川花儿、西秦腔、秦州小曲等传承有上千年的历史。有工艺精湛的制作艺术,如皮影、剪纸技术、天水地毡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的传承中发展,当今已达到很高的水平,融合与集中了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技能与智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