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导言

第一章 导言

第一章导言

一、研究意义和目的

高中英语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继续和提高,但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往往不太适应高中阶

段的英语学习,成绩波动较大;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英语中考成绩不错,进入高中后成绩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甚至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绝大部分高一新生对英语学习存在许多困惑。如何帮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做好教学中的衔接工作一直是高一英语教学的一大难题。因此,了解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状况,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对于促进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和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普通完全中学高一新生英语学习现状,(如:英语基础,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的深入调查,详细了解学生进入高中之后英语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准教学切入点,研究初高中英语教学斜接的有效对策,从而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为高中阶段乃至终身的英语学习打好基础。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了解高一新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行之有效的对策, 从而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

2.研究内容

1) 普通完全中学高一新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包括学习动机,英语基础,

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等。

2) 教师教学方式的调查,包括授课方式,作业布置和课外指导等几个方面。

3) 对初三和高一的教材及评价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包括结构差异,难度差异和教学目

4) 初高英语教学衔接工作策略研究。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1.问卷调查法

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笔者所在的市十中学2008级高一新生进入高中初始阶段英语学习的现状及主要困难;以及对高中教师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了解任教教师在高一英语教学中的实际情况。

2.对比研究法

对比学生初高中学习的基本情况;对比初高中英语教材在结构、难度、教学方面的差异;对比

初高中评价方式的差异;总结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重点和难点。

3.行动研究法

针对调查数据及对比研究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以及调整教学

评价方式,并付诸行动,最终帮助改善学生的高中英语学习。

第二章问卷调查及分析

一、学生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笔者设计了一份《高一年级学生英语现状调查问卷》(见附录1),并于2008年10月对上海市第十中学2008级高一全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属于封闭式,调查内容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基础、学习现状、学习方法、自学能力、对老师的

期待。共发放问卷121份,回收121份,有效问卷114份,有效卷94.2%。调查结果如下:

1)学习动机:

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动机是为升学考试(77%)和将来就业打基础(65%),而出于兴趣的只

2)学习基础及现状:

1.31%的学生认为进入高中后自己的英语学习退步了。

2.30%的同学认为不太适应或很不适应高中英语学习。

3.30%的同学对高中教材不太适应或很不适应。

4.与初中教材相比,63%的同学认为语法结构难度提高,50%的同学认为词汇量增加很多。

5.学生在高中初始阶段英语学习困难最大的依次是听说(53%),翻译(50%)和语法(37%)。

6

(注:由于中考难度不大,学生分数普遍较高,笔者根据学生的中考成绩分布,把中考的优

良率定在140分以上,较差率定在130分以下。)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学生进入高一, 成绩有所下滑, 优良率明显下降, 而较差率明显上升。

3)学习方法:

1.98%的同学获取英语知识的途径是完全或主要靠课堂老师教授。

2.24%的同学课后用于英语学习的时间是各科中最少的甚至没有。

3.12%的同学在课堂上做笔记不认真,甚至从不做笔记。

4) 自学能力

1.课后只有6%的同学能经常阅读英语读物或报刊杂志,2%的同学会收听英语广播。

2.只有2%的同学认为课后有很多用英语交流的机会,而77%的同学认为课后没有或很少有机会用英语交流。

6)对英语老师的期望

学生认为英语老师最应具有的品质依次是口语流利(65%),知识丰富(63%),幽默风趣(62%)。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高一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大部分来自周围环境的压力,自身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浓。

2.相当一部分高一同学成绩退步,主要是因为对高中英语教材或是高中英语学习方式不适应,得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比率也明显增加。

3.英语课堂还是学生英语学习的最主要场所,英语教师是学生获取英语知识的最主要来源。

4.高一学生的自学能力普遍较弱,课外很少能利用英语资源进行学习。

二、高中英语教师教学方式及教学现状访谈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中英语教师在高一年级教学中的现状, 笔者设计了一份《高中英语教师教学方式及教学现状问卷调查》(见附录2),对教师的授课方式,作业布置和课外指导进行调查。并对本校所有高中英语教师(共8位)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绝大多数高中英语教师的授课方式都以教师讲解和学生活动相结合为主,课堂语言都以英语为主。2.英语教师普遍认为高一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较差,自学能力薄弱。

3.英语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量适中,均在20-40分钟。

4.英语教师对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课外指导,如: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等。

5.绝大部分教师对初中教材不太了解,对高一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关注不多。

第三章初三高中英语教材对比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学校差异,我校高一新生初中英语学习的背景不尽相同,使用的英语教材也不一致。我校高一使用的是新世纪教材,而高一新生中在初中阶段使用新世纪教材的占55%,牛津教材的占36%,还有学统编教材的占9%。

我校55%的高一新生初中使用的是新世纪教材,相比学习牛津和统编教材的学生,他们在教材的衔接上更具优势。

下面就新世纪初高中教材的结构、呈现方式以及教学目标的差异,对比分析如下:

一、课文导入的方式

课文导入的方式不同。初三教材每篇课文前都有presentation 对课文内容进行铺垫。Presentation 中的tuning in 提供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单词或短语(word cues),设计了一些问题或对话活动让学生进行口头操练。课文中主要的句型或语法结构也提供model给学生示范,并配有替换练习,让学生口头操练。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并为课文学习打下基础。

高一教材每篇课文前没有presentation, 取而代之的是reading。Reading包括四个部分A(Preparing for reading), B(Moving on to read), C(Discovering meaning)和D(Thinking about the reading),贯穿整篇课文。A部分是课文的导入,其中A1提供了一些课文相关的图片和针对图片的相关问题。这一环节的目的也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为课文学习打基础。但教材没有提供word cues,也没有model 和替换练习。相比之下,这种口语训练更具开放性,让学生发挥的空间更大,但要求也更高,学生的表达没有范例可以参照,需要表达的是一段话而不仅仅是一个句子。A2是scanning或skimming的训练,要求学生快速找到问题答案或是段落标题配对,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因此高一教材对学生口语表达的要求有了跳跃性的提高,也更注重培养学生口语表达中的思维训练和综合运用英语表达的能力,以及快速阅读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

巩固练习的设计不同。初三教材中每篇课文后都有巩固练习comprehension check, 是对课文内容的总结或提炼,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学生可以通过查看课文完成这一练习。高一教材中每篇课文后也有巩固练习,是reading中的C部分(discovering meanings),C1是帮助学生理解辨析课文中单词词组的意思,C2是一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要求学生用课文中所学词组填空。由于C2中的文章仅与课文内容相关,但所用的句型结构和语言的表达方式有很大差异,学生要真正了解词组意思并掌握用法才能完成这一练习。因此高一教材对学生词语的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初三教材中每个单元后都有一个Progress Check (包括词汇,语法,听说和阅读),对每个单元的重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教师会用一到两个课时来指导学生完成这些复习练习。而高一教材中省去了这个部分,学生必须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地整理和总结,这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三、语法结构的教学要求

语法结构的教学要求不同。初三教材中语法教授的重点内容除时态和语态外,其它涉及的基本都是词法,如:第一学期教授的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系动词;第二学期语法复习中的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冠词,介词,连词,动词以及词的构词。初三的语法复习还包括动名词和动词不定式,句子的种类(选择问句,反意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宾语从句,状语从句和定语从句等。这些语法项目都为高中语法的深入打下了基础。

改编之后的高一新世纪教材第一学期前五单元的语法结构部分都是对初三语法的复习和深入(句子基本结构,时态;被动语态;动词不定;动名词和状语从句宾语从句),和初三教材有非常好的衔接,也为后面三单元的定语从句的系统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而高一第二学期主要教授的都是句法—名词性从句。对学生而言,从词法到句法的学习是个跨越,要掌握好定语从句和名词性从句,学生不仅要对单词的词性非常了解,还要能清楚划分句子结构和理解句子意思。这对学生语法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章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对策

根据对学生和教师问卷调查结果所反映出的问题,以及对初高中教材的对比研究,笔者认为做好高一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加强教学策略的衔接

1.教学内容的衔接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与初中教材相比,高一学生认为对于高中教材最不适应的是

语法和词汇。63%的同学认为语法结构难了很多,50%的同学认为词汇量大了很多。因此如何进行语法和词汇教学的衔接是教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语法教学

1)词性教学

根据初中阶段的教材设置和教学目标的设定,初中学生应掌握单词的基本词性,并且能进行词性的基本转换。但是高一学生对词性的掌握普遍比较混乱。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

对单词的词性不了解

对单词的基本词性不了解。例如:把impact (n.) 看作是动词,因此在翻译句子时

会犯这样的错误:This book impacted its readers greatly. 正确的是This book had a great impact on its readers.

对同一个单词具有不同词性的用法不了解。有些单词既可做名词也可做动词如:comment, contact, lack 等词, 但用法不同。做动词时的用法是:comment on sb./sth., contact sb., lack sth. 而做名词的用法是:make comments on, keep/get contact with sb., lack of sth。有些词既可作形容词也可作副词如:hard, 因此它既可修饰名词也可修饰动词,可以说hard work也可说work hard,而不是work hardly。有些词既可作形容词也可作名词如:worth。The book is of great worth (n.), so it’s well worth (adj.) reading.

有些词的汉译会干扰对其英语词性的理解。例如:aware一词的中文表达是“意识到”,因此很多学生

对不同词性单词的使用功能不了解

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使用混乱。如:operate表示―操作‖是及物动词, 直接跟宾

语operate the machine, 表示―做手术‖是不及物动词, 往往用词组operate on sb.。如:interfere是不及物动词,表示“干扰”用词组interfere with, 表示“干涉”用词组interfere in。serve 是及物动词,“为人民服务”是serve the people而不是serve for the people等。

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混乱。虽然知道形容词修饰名词,副词修饰动词,但在实际

使用中会犯错误,如:Given another chance, I can do the work as good as you.

对系动词的用法不了解。系动词后用形容词,修饰一般动词用副词。如: The fish tastes good. The book sells well.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词性教学,要求学生在记忆单词时还要注意词性,重点讲解学生容易混淆的单词的词性和用法,着重培养学生对单词词性的活用能力。如:教师在讲解be fascinated by这一词组时可通过以下句子的操练让学生熟悉fascinate (v.),以及它的名词和形容词的用法。

Beli was fascinated by football.

Beli thought football fascinating.

Football fascinated Beli.

Football had a fascination for Beli.

2)句法教学

由于初中语法考核的目标大多是词法,或者是结构相对单一的句法,高一学生对句子结构的

分析能力普遍较弱。高一年级的重要语法结构: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都对学生句子结构的分析能力有较高要求。高一英语教材第一单元教授的语法结构就是句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这种设置充分考虑到了初高中语法的衔接。因此教师应细致讲解句子的基本结构,对句子结构中的难点如:宾语补足语、同位语等

进入高中后,学生要学习的第一个较难的语法项目是定语从句。改编后的高一新世纪教材定

语从句的教学安排如下: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定语从句的讲解贯穿了三个单元。定语从句是高一语法的重点和难点,

要掌握好定语从句,学生要能清楚地分析句子结构,这恰好又是高一学生的薄弱环节。因此在高一定语从句的新授课时,教师不能操之过急,不要试图在学生第一次接触定语从句时,就把所有语法规则都教给学生。定语从句中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区别,定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之间的区别不仅对高一学生是难点,甚至很多高三学生也分辨不清。因此教师应遵循教材的合理安排,循序渐进,以逐步呈现的方式把知识点落实下去。例如:定语从句的第一课时,教师的教学目标可设定为;了解定语从句的基本概念和了解关系代词who, whom, which和that的基本用法。教师可通过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语境中操练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配对练习以强化关系代词who的用法。

A mechanic is a person…who works in a hospital.

A nurse is a person…who steals things.

A vegetarian is a person…who repairs cars.

A thief is someone…who doesn’t eat meat.

然后逐步增加难度,让学生自己选择关系代词,完成句子意思。

A dictionary is a thing _________ gives us the definition of the words.

A dentist is someone _________ treats people’s teeth.

A washing machine is a thing _________ is used to wash clothes for people.

教师还可设计以下活动加强学生对关系代词在作主语和宾语的用法。

教师先呈现以下句子:

The girl was sitting beside the boy.

The boy was carrying a box.

The old woman had a dog.

The box belonged to the old woman.

The dog was looking at the girl.

在这些句子中,每个名词既出现在了主语位置上又出现在了宾语位置上。再让学生根据例句完成句子。

e.g. Have you seen the boy who was carrying the box?

who /whom/ that the girl was sitting beside?

(i) Where is the box …?

…?

(ii) Does anyone know the girl …?

…?

(iii) What happened to the dog …?

…?

(iiii) What’s the name of the old woman …?

…?

初中学生词汇量相对较小,而高中每个单元所包含的词汇量却很大。如果教师只

简单地要求学生在课前依照每单元的词汇表死记硬背下所有的单词,这不仅要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而且效果也好。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也会大受影响;而且这种脱离语境的单纯记忆,学生即使记住了单词的中文意思,在具体语境中还是不能灵活运用。另外,在课堂词汇教学中,如果教师通过提取出他们认为重要的单词或短语,进行“字典式”罗列,把单词或短语的词义、用法和搭配一股脑儿教给学生,这不仅耗费时间,而且收效甚微,学生根本无法消化和吸收。因此高一英语词汇教学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1)以旧带新

通过复习初中的已知词汇,来教授新的词汇。如高一第一学期Unit 1词汇表中列出的单词:introduction(n.介绍); graduate(n.毕业生); surgeon(n.外科医生)都是本课的新词汇。教师可通过复习已知词汇来引出新授词汇,如:introduce (v).–introduction (n.); graduate(v.)毕业—graduate (n.)毕业生;doctor(医生)—surgeon (外科医生)。再如be involved in 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词组,意思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如果教师用学生已知的短语take part in或be busy with/in来解释它,学生就会比较轻松地理解和掌握。

2)联想记忆

联想记忆也可以大大提高词汇教学的有效性。同样是高一第一学期Unit 1 Occupations,教师可通过词义联想帮助学生记忆新词。occupation, job, profession,career是一组近义词,job是学生的已知词汇,而occupation, profession, career都是本课的新词,把词义相近的单词放在一起有助于学生的记忆。

2.教学方法的衔接

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学生认为,在高中阶段英语学习最困难的是听说(占53%)和翻译(占50%)。(1)设计课前导入环节

由于初高中教材导入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在高中阶段听说训练存在较大困难。相比之下,初中学生性格活泼,课堂气氛活跃,口语训练又只限于浅层次的模仿或简单的表述,因此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需要学生灵活运用语言,因此学生参与活动的面不广,参与度不高。课前导入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训练交际能力的机会,并能活跃英语课堂的气氛。同时课前导入还能为课文理解打下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图片导入法

图片导入形象直观,学生易于接受。如:新世纪第一册Unit 7 Metropolises中课文A Brief Look at Two Metropolises教授的是纽约和伦敦两个城市。教材设置的导入环节是让学生在一幅世界地图上标出以下城市:北京,上海,香港,黎,纽约,多伦多,巴西利亚等城市。由于纸张所限,教材提供的世界地图较小,视觉效果不很理想,而学生的地理知识也非常有限,因此这一活动的达成度不高。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导入法直入主题。先呈现这些城市的著名建筑物如:东方明珠,埃菲尔铁塔,大本钟,自由女神像,金字塔等的图片,再让学生说出它们所在的城市,以及这些城市所在的国家。教师还可同时介绍这些著名建筑物及所在城市的基本情况。如:The Eiffel Tower is the symbol of Paris, and it attracts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every year. The Pyramids lie in Cairo, which is the capital city of Egypt。讨论完这些图片,教师只保留自由女神像和大本钟两幅图片,把学生注意力聚焦在课文要介绍的两个城市--纽约和伦敦上,以此达到导入课文的目的。

2)提问导入法

提问导入法即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可根据课文及相关内容设计问题,逐个提出,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可根据已掌握的知识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通过层层递进的方法达到导入正文的目的。如:新世纪第一册Unit 8 Computers And The Internet的引入就可采用这一方法。教师先出示一张学生使用电脑的图片,再提出以下问题:

Q1: What are they doing?

They are using computers.

We can send e-mail.

We can play computer games.

We can search for some useful information.

We can do some shopping…

Q3: In most cases, having computers is not enough. We need a very important tool.

What is it?

It’s the Internet.

What is the Internet? How does the Internet come into being? What great influences does the Internet have on people’s life? You can find the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in the text—The Growth of the Internet

3)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是通过教师讲述故事,或由学生描述故事来引出课文主题。如:新世纪第一册Unit 6 Cartoons and Comic Strips,教材的Preparing for reading部分提供了一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漫画。教师可提供一些key words: grade, school report, fasten, end让学生根据漫画提供的情景口述一个小故事。教师也可提供其它的漫画图片,如:Father and Son让学生讲故事,以此引出课文主题。

除以上提到的这些课文导入法,教师还可根据所授课文的题材和特点,设计不同的导入方法,如:讨论导入法,头脑风暴导入法,背景介绍导入法等。通过设计课文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英语的口头表达能力,并能有效地为课文的深入学习作铺垫。

(2)翻译训练循序渐进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又完整地再现出来,是一种重要的基本语言能力。英语翻译主要有中译英和英译中两种形式。初中阶段没有对学生翻译能力的考核,而上海英语高考卷中有中译英,要求考生把中文的句子译成通顺的、语法结构正确的,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英语句子,

思考的问题。教师应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坡度、有重点、有目标地设计翻译练习。

1)为学生搭建句子基本框架。只让学生翻译重点词组和句型

如:我们老师经常鼓励我们在学业上更加努力。

Our teacher often encourag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的结构要由易到难

教师可让学生先翻译一些简单句。简单句的结构可复杂一些,除主谓宾之外,还可包含双宾、宾补、表语、定语或状语。让学生熟悉简单句的五种基本结构,同时强调句子的时态、语态、主谓一致等问题。在学生熟练掌握了简单句的基本翻译技能之后,教师再逐步培养学生复合句的翻译能力。

3)帮助学生分析中文句子的基本结构

很多学生因为无法正确解读中文句子的结构,导致翻译句子结构混乱。因此,教师在让学生翻译结构较复杂的句子前,可帮助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如翻译含有定语从句的句子时,教师可让学生先找出句中的定语从句部分和它在句中所修饰的先行词。如:我们刚才谈论的那个歌星很受年轻人欢迎。教师让学生先找出定语从句部分是“我们刚才谈论的”,在确定先行词是“歌星”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最后再进行全句翻译。

3.评价方式的衔接

尽管中考和高考在考核目标和测试题型上都有较大差异,但它们都是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考

核,是一种水平测试。它们都不针对于某一特定的教材,而是对学生在完成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习后,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综合考核。而高一年级的考核目标主要是阶段性的,目的是考核学生在一个较短时期(一周或一个月)内学生对特定内容的掌握情况。这种阶段性考试应与短期的教学目标紧密相连,要能反映出学生在本阶段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如果高一阶段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盲目模仿高考题型,或是一味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测试,势必大大打击那些基础较差,但学习态度端正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但

的长远发展造成影响,对促进基础较好的同学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不利的。因此高一的评价方式应把两者有机结合,两头兼顾。如:在考试题型上,可分成基础要求(教材的基础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和拓展要求(教学的能力要求)两部分的考核内容。拓展要求可参照高考题型,而基础要求可以阶段教学目标为考察点,保留部分中考题型,如下表所示:

另外,由于这种阶段性测试的次数非常有限,周期相对较长,它不能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评

价的唯一方式,否则学生会因为一次考试失败而丧失学习信心。因此,除单元测试评价之外,教

师还应对日常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有细化的评价方式。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背诵课文、

默写单词、家庭作业等的情况给出等第或分数,通过不同层面的评价方式,及时鼓励和督促学生

的日常学习。

二、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阶段学习内容相对简单,学习时比较偏重机械记忆和简单的运用训练;高中阶段学习内容

的深度和广度增大,英语学习更注重理解记忆和灵活运用,再用初中时的学习方法去学习肯定会有很大困难。没有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观因素。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传授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例如:

高一课堂,学生普遍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课堂上的任何行为都是依靠教师的指令。教师在课

堂上讲授重要知识时,如不发出类似:“把它写下来!”这样的指令,学生似乎都没有拿笔的意识。高中课堂容量相对较大,教师不可能对所有知识点都不断重复或让学生反复操练。学生初中阶段学习背景也不尽相同,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教师无法做到个个兼顾。因此在听课习惯上,教师应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倾听,学会捕捉信息,学会抓住重点,学会记课堂笔记。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提高课堂听课效率,反对不经大脑理解、机械记笔记的听课习惯。只有大脑理解和笔头记录有效结合才能充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 复习习惯

及时进行复习总结是巩固课堂教学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而大多数学生课后仅仅局限完成老师布

置的书面作业,复习知识点往往留到考试前。英语学习是个长期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靠临时突击。由于高一教材没有设置复习单元,学生必须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地整理和总结。大多数学生进入高中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教师可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复习计划,把复习环节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并能对学生的复习效果及时检测。如:教师在课前可利用几分钟对前一天所教知识进行口头检测,督促学生进行及时复习。在一单元结束之后,教师可帮助学生梳理本单元的重点词组和句型,并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检测。学生对复习流程熟悉之后,可让学生自己梳理知识重点,教师再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调整。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

适应高中的英语学习。

1) 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一本词汇量适中的英汉双解词典和一本汉英词典作为自己学习的好帮手,

并指导学生如何正确的使用。一本好的语法书也是高中学生必不可少学习资料。逐步培养学生通过查阅工

2) 利用其它学习资源的能力

在如今的信息社会,英语的学习资源极其丰富。报刊杂志、电视媒体、原版电影以及网络都为学生提供了最新的信息资源。教师如果能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学习资源,不仅能使他们开拓视野,丰富语言知识,还能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可根据课内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任务,如:报刊阅读词语摘抄,利用课外学习资源搜索文化背景知识等信息。

如:新世纪高一第一学期Unit 2 Success Stories,课文讲述的是意大利著名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的成功故事。教材的Preparing for reading部分提供了5个著名人物的肖像,除米开朗基罗外,其他几位是贝多芬、张海迪、海伦.凯勒和亚伯拉罕.林肯。教材要求学生把图片和人物名字配对,再完成一个表格,表格内容包括人物的国籍、职业和杰出之处。没有准备,学生很难完成这项任务。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分组在课前利用课外的学习资源搜索相关信息,然后通过课内交流合作完成。

3.加强对学生的课外指导

高中阶段知识内容分布广泛。学生在掌握课本的基础上还需要大量的课外学习作为补充。我校高一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结果显示,高一学生的课外学习补充相对缺乏。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课外指导。如:每周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课外阅读,可以是报刊选读,也可是佳作欣赏或是阅读训练等。教师还可在班级范围内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分享课外资源和读书成果。教师还可利用学校午间休息时间放一些语言相对简单、适合学生看的英语原版电影,让学生感受原汁原味的语言。或在班级创设英语角,给学生创造语言环境,提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平台。通过这些课外补给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外英语知识。

总的来说,初中阶段英语教材形象直观,内容相对单一,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大量的时间让学

生对某个词汇、某个句型或某个语法点反复讲解,不断强化。学生只要态度认真,熟悉课本内容,都会有较好的学习效果。而高中阶段教材内容相对复杂,综合性较强,由于课时紧张,教师对许多零散知识点的

定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高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训练,在能力训练中加以强化运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中教师应进行适当的角色转变,不仅要作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方法的引导者。

三、加强师生间的情感建设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学过程需要师生共同和谐完成,学生的情感

因素会影响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人格魅力、师生的和谐关系在教学活动中都会发挥积极的作用。高一新生和教师之间彼此还不了解。加强师生间的情感建设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了解学生个体差异

高一新集体中学生的英语基础,个性特点都不尽相同。教师应尽快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有

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2.帮助建立学习信心

高中初始阶段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是一种挑战,相当一部分同学会因

为不适应而造成学习上的滑坡,甚至亮红灯,这会对学生乃至家长的信心造成严重打击。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状态,找到问题症结,重拾信心。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在学生中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师形象,有亲和力易于沟通的教师更能得到学生的尊重。

教师对学生也应以表扬和鼓励为主,讽刺和挖苦只会让学生敬而远之。和谐温馨的学习环境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五章研究成果综述

本课题通过使用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和对比研究法开展课题研究。通过对本校高一学生

及教学现状访谈调查,了解教师的授课方式,作业布置和课外指导等情况。总结高一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初三和高一教材的结构、呈现方式等进行对比研究,了解初高中教材中存在的差异,如:结构差异,难度差异和教学目标的差异等。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和总结分析研究结果,对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问题作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几点有效的对策,如:加强教学策略的衔接,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以及加强师生间的情感建设等。

高一是高中的起始年级,帮助学生适应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高一年级的教学至关重要。教师应该认真做好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 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为高中阶段乃至终身的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George Yule, 2002, Explaining English Grammar,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陈诗颖,“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状况的调查报告,《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02年第6期3.黄健如, “关于初高中英语学习区别的对话”,《中小学外语教学》,2009年第1期

4.李秋颖,―对高一英语教学中若干“困惑”的思考‖,《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8年第9期5.钱伊琳,“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问题、原因和对策”,《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7期6.吴菲,“中小学英语课程的衔接问题”,《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7期

7.谢凯灵,“行动研究在英语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的应用”《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1期

经济学第一章导言答案

第一章导言 一、名词解释 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指相对于人类无限的需求而言,人的需求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就需要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而在一定时间与空间范围内资源总是有限的,相对不足的资源与人类绝对增长的需求相比造成了资源的稀缺性。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可能性边界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反映了资源稀缺性与选择性的经济学特征 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有时也被称为价格理论,主要研究个体消费者,企业,或者产业的经济行为,及其生产和收入分配。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古典的微观经济学而言的。宏观经济学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以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个经济学分支。 理性人 经济学里,“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通常简称为“理性人”或者“经纪人”。西方经济学家指出,所谓的“理性人”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二、是非题 1、(是)如果社会不存在稀缺性,也就不会产生经济学。 2、(非)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存在稀缺性。 3、(非)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不会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4、(非)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所以产量是既然定的,永远无法增加。 5、(非)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利用问题。

《西方经济学》第一章 导言

《西方经济学》第一章导言 主要问题提示 1.稀缺性 (1)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2)稀缺性的相对性是指相对于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 (3)稀缺性的绝对性是指它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一切社会。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稀缺性。 (4)经济学产生于稀缺性的存在。 (5)稀缺性的存在决定了一个社会和个人必须做出选择。 2.选择 (1)稀缺性的存在决定了一个社会和个人必须做出选择。 (2)选择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什么欲望的决策。它包括“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 3.机会成本 (1)经济学是研究选择的,要选择就要有所舍弃,舍弃的东西就是机会成本。 (2)机会成本并不是实际上的支出,而是一种观念上的支出。 4.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的科学。 5.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第一,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 第二,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第三,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四,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3)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 第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都是实证分析; 第三、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6.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 (1)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定义。 实证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时超脱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

第一章 导言

第一章导言 一、名词解释: 稀缺性选择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边际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二、填空题 1.是经济学产生的根源。 2.选择包括、、这样三个问题,它们被称为问题。3.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解决的问题是,中心理论成是。4.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解决的问题是,中心理论是。 三、选择题 1.经济学主要是研究: A、与稀缺性相关的问题 B、如何在股票市场赚钱 C、为什么无法作出选择 D、用数学方法建立理论模型 2.以下资源中,不属于经济学讨论的资源是 A、自然资源 B、资本资源 C、人力资源 D、人脉资源 3.当资源不足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时: A、政府必须决定谁的要求不能被满足 B、必须作出选择 C、必须有一套市场系统起作用 D、价格必定上升 4.选择具有重要性,基本上是因为: A、人们是自私的,他们的行为是为了个利益 B、选择导致稀缺 C、用于满足所有人的资源是有限的 D、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影响有限 5.经济学主要是研究: A、自由市场上的价格 B、面对稀缺性而作出的资源分配决定 C、把收入分配给个人 D、政府对私人部门的影响 6.时间: A、不是稀缺资源,因为永远有明天 B、与资源分配决策无关 C、对生产者是稀缺资源,但对消费者不是 D、对任何人都是稀缺资源 7.在一个市场经济中,由——来回答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经济学基本问题 A、销售者 B、购买者 C、企业和政府之间自由的相互作用

D、企业和家庭之间自由的相互作用 8.在市场经济中,回答“为谁生产”这个经济学基本问题的是: A、想买但又买不起的人 B、买得起但又不想买的人 C、想买又买得起的人 D、需要但又买不起的人 9.经济学理论不能用于研究: A、为什么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加容易戒烟 B、提高香烟税对香烟消费量的影响 C、回学校学习并考取学位对一个人工作前途的影响 D、降低所得税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10. 如果一国在生产可能性曲线内部生产() A. 只能通过减少一种商品的生产来增加另一种商品的生产; B. 是高效率的生产; C. 资源被平均分配给所有商品的生产; D.有些资源被闲置; 11. 一种行为的机会成本是指() A. 为这种行为所花费的钱; B. 为这种行为所花费的时间的价值; C. 当你不必为这种行为付钱时就等于零; D. 投入这种行为全部资源的其它可能的用途; 四、判断题 l.如果社会不存在资源的稀缺性,也就不会产生经济学。 2.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因而不会出现资源浪费现象。 3.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所以产量是既定的,永远无法增加。 4.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下,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问题的解决方法是相同的。 5.生产可能性曲线上任何一点都是现有资源条件下可能生产的最大产量组合。 6.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迫使人们在生产和消费时必须作出选择。 7. 选择要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三个基本问题,这属于资源利用问题,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8.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资源的利用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资源的配置。

第一章 导 言

第一章导言 一、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主要围绕“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展开,关键的概念是:稀缺性、选择、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 1、稀缺性 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产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2、选择与资源配置 选择就是如何利用既定的资源去产生经济物品,以便更好的满足人类的需求。它包括“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三个问题。 选择是如何使用稀缺资源问题,即把稀缺资源用于那种途径,在不同用途之间分配稀缺资源就是资源配置。经济中的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则是对资源配置的具体化经济学产生于这三个问题,也就要解决这三个问题。 3、资源利用 资源利用就是人类社会如何更好的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它包括三个相关的问题,即“充分就业”问题、“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问题、“通货膨胀”问题。 4、经济学的定义 其定义是:研究在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在西方经济学中这一定制度就是市场经济制度。 二、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研究经济学的方法有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之分。用实证方法研究经济学称为实证经济学,用规范方法研究经济学称为规范经济学。这一部分的关键概念是实证经济学、规范经济学、价值判断。 实证经济学企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三、实证分析方法 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经济问题就是要形成一套理论,所以实证分析方法也就是形成理论的方法。 具体来说,在运用实证分析法来形成理论时有四个步骤: 第一、确定经济变量的含义。经济学中研究的许多经济现象都是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 第二、提出假设。假设是理论适用的条件。 第三、假说。假说是对两个或更多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阐述,也就是未经证明的理论。 第四、对假说的校验。 第二章需求、供给、价格

第一章 导言:什么是经济学(1)

第一章导言:什么是经济学 参考资料【1】中国二千年前的资源“稀缺”观 资源有限论,或资源稀缺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理论出发点。其实,资源“稀缺”观点在中国历史上早就有了。2000年前的战国后期的韩非和荀况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资源稀缺论者。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一前233年),韩国人,先秦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荀况(约公元前296年一前219年),赵国人,战国末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韩非和荀况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2000年前的中国古汉语里还没有“资源”一词。在韩非的著作里,和“资源”相当的词语是“货财”。尽管他用的是“货财”这样一个概念,不过其涵义却和现代经济学资源稀缺论中的“资源”概念几乎完全相同。他所说的“货财”既包括天然存在的自然资源,如“草木之实”、“禽兽之皮”,也包括人类劳动创造的产品。他也没有使用“稀缺”一词,而是用与“多”反义的“寡”字来表示稀缺之意。虽然他用的是“寡”字,但意思却和“稀缺”没什么区别。 但是,韩非所谓的“寡”即资源稀缺的经济思想涵义却和现代经济学的资源“稀缺”论有很大区别。现代经济学所谓的资源稀缺,是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而言的。而韩非所谓的“寡”,则是相对于当时社会实际必需的消费品量而言的。当每个人实际必需的消费品量是一定的时候,人口的多少则决定着社会实际需要的消费品总量。所以,在韩非眼里,资源稀缺即“货财寡”只是相对于当时由于人口激增而引起的社会需要的消费品总量的急剧膨胀而言的,即由于“人民众”而导致了“货财寡”。 现代经济学认为资源稀缺是一个从来就有并将永恒存在的经济现象。韩非则认为“货财寡”是一个历史性的现象。他认为上古人口很少的时候,货财就不是稀缺而是有余,只是因为后世人口激增,才产生了稀缺现象:“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而且韩非还认为,货财寡的现状绝不是人类不可改变的。只要遵循客观规律,讲究科学,搞好农业生产和各种经济活动,即使没有优越的自然资源,人们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获得更多的财富收入:“入多,皆人为也,——人事,天功,二物者皆人多,非山林泽谷之利也。” 不过,在对资源稀缺所导致的社会后果问题的看法上,韩非则和现代资源稀缺理论的观点一样。现代资源稀缺论认为,由于资源稀缺或有限必然导致人们“围绕着争夺资源而进行无情的竞争”。韩非也这样认为:“古者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现在则因为“人们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严罚而不免于乱。” 荀况是韩非的老师。他也是一个资源稀缺论者。并且和现代经济学一样,是直接以人的欲望的无限来定义“稀缺”的。他认为,追求个人欲望的最大程度的满足,是人的本性:“人生而有欲”,“夫人之情,目欲綦(注:綦,极)色,耳欲綦声,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心欲綦佚。此五綦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人们“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是,是人之情也。”在肯定人的欲望没有止境的同时,荀况认为满足人们需要的财物却是“寡”的即有限的、稀缺的,因此产生了人们之间为财富而进行的争夺:“欲多物寡,寡则必矣。” 但是荀况所说的“物”,只是指可以直接用来满足人们消费需要的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并不包括自然物,不包括自然界天然存在的那些资源。他认为天地间自然资源是十分充足的。“物寡”即可供人类享用的财物稀缺的原因,是因为人们没能组织好自己的生产活

《西方经济学》第一章 导言(习题)

第一章导言 一、解释下列概念: 1.生产可能性边界 2.微观经济学 3.宏观经济学 4.实证经济学 5.规范经济学 二、选择题 1 .经济物品是指 ( )。 A.有用的物品; B.稀缺的物品; 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2.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一点表示 ( )。 A.通货膨胀; B.失业或者说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 C.该国可能利用的资源减少以及技术水平降低; D.一种生产品最适度产出水平。 3.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的基本原理是 ( )。 A.一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 B.假定所有经济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则只有减少 y 物品生产才能 增加 X 物品的生产; C.改进技术引起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内移动; D.经济能力增长唯一决定于劳动力数量。 4.下列命题中哪一个不是实证经济学命题?( ) A.1982年8月联储把贴观率降到 10%; B.1981年失业率超过 9%; C.联邦所得税对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的; D.社会保险税的课税依据现在已超过30000美元。 5.以下问题中哪一个不属微观经济学所考察的问题?( ) A.一个厂商的产出水平 B.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 C.联邦货物税的高税率对货物销售的影响; D.某一行业中雇佣工人的数量。 6、作为经济学的两个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 A、互相对立的 B、没有任何联系的 C、相互补充的 7、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 ) A、资源配置 B、资源利用 C、单个经济单位如何实现最大化 8、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 ) A、市场出清 B、市场失灵 C、完全理性 9、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 A、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B、国民收入决定理论c、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10、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根本区别是:( ) A、研究方法的不同 B、研究对象的不同 c、研究范围的不同 三、判断题 1 “只有控制货币量才能抑制通货膨胀”这是一个实证表述的例子。() 2 “中国应该限制私人小汽车的发展”这是一个实证表述的例子。() 3 “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学一门经济学课程”这是一个规范表述的例子。() 4、“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利用问题。 5、经济学根据其研究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6、实证经济学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经济学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