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制度化的新闻客观性

制度化的新闻客观性

制度化的新闻客观性
制度化的新闻客观性

制度化的新闻客观性

——兼评《纽约客》驻华记者的报道

张瑜月

2012年11月07日14:29????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武汉大学张瑜月同学的论文《制度化的新闻客观性——兼评《纽约客》驻华记者的报道》,以下是论文全文:

摘要:自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新闻客观性”引发了无数的争论,时至今日,这些争论依然主要围绕“新闻客观性”的理论层面和实践操作层面展开。本文将以美国杂志《纽约客》(The New Yorker)驻华记者的报道为例,分析理论层面的“新闻客观性”为何不具有世界性和普适价值,从而转向实践层面的制度化的操作经验。制度化的框架并非限制新闻话语自由的刽子手,相反,其权威性恰恰在于它本身对于“客观性”的追求之中。制度化的框架暗含全面性和包容性,在“新闻客观性”这一新闻理念式微的现实中,制度化的操作经验或许可以成为“客观性”的一条新的出路。

关键词:制度化新闻客观性《纽约客》(The New Yorker)驻华记者

“新闻客观性”自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便引发了无数为之论辩的声音,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对其进行的阐释与解读可谓蔚为大观。后来有学者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新闻客观性”进行概括总结,分别为:作为业务规范和叙事框架;作为策略仪式;作为专业信念;作为话语体制,依次从新闻文本生产实践的角度,现象学的阐释角度,职业道德的角度,以及批判的社会历史语境的角度对“新闻客观性”进行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梳理。时至今日,对“新闻客观性”的理解仍无一定之规,争论依然不断,这些争论主要围绕“新闻客观性”的理论层面和实践操作层面展开。理论层面来讲,“新闻客观性”只能是一种相对的客观性,而非绝对的普适的客观性;在实践层面,“新闻客观性”并不如它所标榜的那样充满理想化的色彩,而是往往表现出一种制度化的操作经验。本文将以美国知名杂志《纽约客》(The New Yorker)驻华记者对中国的报道为例,对制度化的新闻客观性进行阐述。

《纽约客》是美国一本创刊于1925年的周刊,报道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文化、政治、诗歌、小说、幽默笑话、漫画等,其中比较多的是各种类型的纪实报道。《纽约客》引人注意之处,不仅在于其自成一家的杂志风格,还有成熟完备的内部制度。《纽约客》现任驻华记者Evan Osnos认为,《纽约客》的记者需要选择一些“纽约客”式的选题,“让杂志的整体风格看起来一致”。同时,在他看来,《纽约客》做得特别好特别独特的地方“就是信息核实制度(fact-checking system)”。

成功的新闻产品最终被证明都是具备独特个性特点的,比如“走煽情主义道路”的《纽约世界报》,“对信息满怀信心”的《纽约时报》。在组织机构的环境下,新闻产品的独特个性形成了所谓的风格,“风格不仅是社会语境的标志,它还体现个人,团体的个性特征……是语言典型的、可变的结构特征的总和,这些特征显示了在某一特定的语义、语用或情境中说话人的个性和社会语境的特征。”《纽约客》自首任编辑哈罗德?罗斯开始,到大散文家E?B怀特奠定杂志的文字魂魄,到新世纪设立驻华专栏“中国来信”(Letter from China),杂志上下的工作人员始终都在遵循着《纽约客》长期以来形成的杂志理念。

首先,该栏目至今的两位驻华记者(Peter Hessler,2000-2007 ;Evan Osnos,2008至今)具有相似的新闻视角和报道方式。两位记者都喜欢写小人物,都擅长个人式的观察方式,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进程,尽力描绘全景式的真实中国社会。Evan Osnos坦言,中国实力的增长,影响力的扩大,并不意味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会更好,相反,美国人容易把中国当成一个漫画式的角色或一个漫画式的印象。而《纽约客》的驻华记者应该做的,是为美国对中国的某些极端的看法之间“注入一些更加微妙、更有细节、更加有层次的理解。” Evan Osnos2008年7月28日的一篇关于中国年轻一代与国家主义的报道《中国愤青:新一代保守

民族主义者》(Angry Youth: The new generation’s neocon nationalists ),及记者就此报道答读者问,对中国年轻一代的“民族主义”进行了细微而具体的阐释。尽管Peter Hessler以驻华记者的身份供职于《纽约客》的报道篇数相对较少,然而个人化的报道风格依然清晰可辨。这种新闻采写方式,在《纽约客》现任执行编辑Dorothy Wickenden看来,非常难能可贵,而个人式的观察“最吸引人,也更超脱”。

其次,两位作者在报道中秉持客观公正的同时,不避讳用真实的“我”的身份进行实地报道。对于大多数的新闻所秉持的职业理念而言,新闻是事实的,而非个人化的表达,“新闻……是私营或公立的制度化组织制作、表达的产品。这就是说,不仅通常的‘你’缺席了,而且真实的‘我’也不在场”。然而,在《纽约客》的报道中,不仅常有真实的“我”出场,且他们还有时还表达异议。比如,在BBC的报道《China expels al-Jazeera English reporter》中,全文报道毫无“我”出场,但是报道中出现的相关性报道,以及在当日报道的页面右侧出现的分析,已然潜藏着态度。然而,《纽约客》对此事件的观点和态度可以在相关报道中清晰呈现。

最后,“中国来信”依然遵循“信息核实制度”的核查过程。《纽约客》的“信息核实制度”由一个专门的部门来负责完成,对每一篇文章和文章中的字、数据、事实等进行核实,他们的工作独立而不受干扰。从第二任驻华记者开始,《纽约客》的信息核实部门增设了两个事实核查员,他们都懂中文,会将普通话,其中一个还会粤语。“信息核实制度”的存在,无形中为《纽约客》的记者们设置了一道职业规则:记者应该对其在报道中说的每一句话完全诚实。

《纽约客》的报道风格得益于其完善的制度化实践经验。制度化的框架形式有助于把“无限值得关注的细节”转变为全部可行的技巧,有利于新闻取舍等级规则的形成,并促使世界秩序的形成。制度化的框架并非限制新闻话语自由的刽子手,相反,其权威性恰恰在于它本身对于“客观性”的追求之中。作为新闻的事件不计其数,如何取舍成为一门高深的学问。制度化的框架暗含着全面性和包容性,至少,在对待不同意见和声音时,必须做到表面上的“平衡”和“公正”。占主导地位的新闻框架在每天对新闻话语的不断重复中取得了看上去自然的、天经地义的地位。在“新闻客观性”这一新闻理念式微的现实中,制度化的操作经验或许可以成为“客观性”的一条新的出路。

为什么说“新闻客观性”在实际的操作中步履维艰呢?

首先,在现代编辑制度下,新闻客观性是存在于记者和编辑之间的谈判协商砝码。在现行的新闻采编制度下,记者是新闻事实原材料的首要贡献者,然而编辑对于新闻成品的把关作用至关重要。对于记者来说,他们需要通过某种看上去平衡的报道方式,巧妙地规避可能的来自编辑的责难,或者降低被以诽谤之名起诉的风险。这种巧妙隐蔽的方式这一就是利用新闻客观性的理念进行的一场立场和利益的博弈。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仅记者本人会在事实的镜像呈现与个人的主观性解说之间做一番权衡与取舍,编辑也会对记者交付的新闻稿件进行类似的,但可能程度更深的删减加工。客观性的理念,可以使记者以仿佛“置身事外”的旁观视角对事件进行观望,他们不提出任何主张或者倡议,不参与到事件的争论中去,也不在双方之间做任何事实上或者道德上的判断,从而尽可能接近对事实的镜像呈现。然而,客观性报道与主观意见的插入之间的界限通常是模糊难辨的。在实践中,新闻工作者常用的途径之一就是“归属解释”,即“把对某一事件的见解或评价以出自一个相关来源的引语形式放在报道中。由此,越来越多的不同社会生活领域的‘专家’作为权威解释者和公共事实的定义者,加入到政府和社会机构在发言人行列。”对解释的双方(或多方)的观点进行不偏袒的姿态予以呈现,这种“归属解释”的方法毫无疑问是对事件进行平衡报道的重要途径。

其次,现代传媒的发展经历过商业市场的洗礼,新闻业对于客观性的自我理解已经发生

并将长期发生不断转变。旁观者永远需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新闻编辑室成熟的运作机制并不是依靠看上去很美好的某种新闻理想或者新闻理念作为支撑基石的,财力的压倒性优势才是掌控新闻论调的实力依据。传媒巨鳄鲁伯特?默多克与其新闻帝国的市场扩张就是极佳的例证。这些有实力的财团轻易获得媒体,生硬地行使所有权,干预编辑室的行为,只关注于他们所拥有的财产的经济指标,对于严谨的新闻思想表露出强烈的不尊重,所有的这些都暴露出了隐藏在第四等级(新闻界、记者)之下的经济力量和权力关系。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追求客观性的诉求,实际上是为商业利益进行辩护的一条证词。正如加拿大华裔学者赵月枝在《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一书中所引用道:“追求专业主义和客观性使记者能够突出强调他们工作的文化意义和政治意义,同时还可以淡化和隐藏记者作为以赢利为目的的公司的雇员的身份。它能提供一定程度的心理安慰、社会合法性,以及为新闻与商业利益之间不可避免的妥协建立起某种绝缘机制。”

再次,存在于全球新闻语境中的话语霸权,是的新闻信息流的分配处于不平衡、不对等的流动结构中,增加了在事实上实现新闻客观性的障碍。

一个权威的“新闻客观性”的定义的出现必然对应着一个普适的统一标准,唯如此,才能称其为权威。然而世界范围内新闻流的传播却无时无刻不在面对着来自经济、政治、文化、记者的职业素养等壁垒的干扰,并且这样的壁垒无法实现彻底的消除。按照Wallerstein“世界体系”理论(world system theory)的观点,世界上的国家可被分为三类:核心国家(core country)、半周边国家(semi-peripheral country)和周边国家(peripheral country)。有学者进一步做了量化研究,分析得出在国际新闻的报道中,核心国家、半周边国家以及周边国家被报道的信息大致遵循如下等式:1个核心国家=2.5个半周边国家=7个周边国家。所以,一个普适的、权威的“新闻客观性”的标准只能是个悖论。

在新的语境下,新闻客观性不仅仅是追求新闻来源权威可靠,内容真实准确的职业伦理,更是一种在组织结构环境之中发展成熟的一种制度化的权威框架。具体而言,这种制度化的客观性形成于新闻机构内部,随着组织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至日趋完善的状态。在一个完整的组织结构内部,制度化的客观性是相对封闭且稳定的,它的存在,大体上决定了其所处的新闻机构新闻论调的走向,同时,也为新闻产品的流水线作业、组织机构的有序运作提供了相应的参照依据。

不过,这种在制度层面上运用娴熟的新闻专业技能依然摆脱不了其固有的局限性。即使是《纽约客》独具风格的对华报道,也具备一定的主观偏向。两任驻华记者都喜欢从小人物的视角切入,以个人化的方式进行报道,这实际上也代表了《纽约客》的主编更希望给读者,特别是给中国之外的美国读者展现的中国的某个侧面。这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在一个组织完善,发展成熟的新闻编辑室中,那些业已制度化了的新闻制作标准。为了让制度化的标准听上去更人性化一些,通常会给制度化的标准一件体面的外衣,曰:新闻客观性。

当然,制度化的客观性并非密不透风到快要令人窒息的密室,也不是消磨个体创造力和积极性的绝望之境,而是一种根植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利益博弈后的具象性选择,这样的选择是对一个相对封闭而具体的新闻组织环境的适应,从而在操作层面上实现的经验积累。这种选择,体现在某一媒体对外报道中,则是满足其对自身之外的世界的某种想象。在“客观性”不可能具备权威性,不可能实现普适,不可能真正实现世界性的现实条件下,客观性应该朝制度化的方向发展。走向制度化的客观性,或将成为“新闻客观性”的一个新的突破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映,董天策:新闻客观性:语境、进路与未来,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2]详见《纽约客》驻华记者Evan Osnos 关于《纽约客》采写规范的演讲记录https://www.doczj.com/doc/333235214.html,/docs/378.aspx

[3]【美】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著,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陈昌凤常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92页

[4] 同3,第108页

[5] 【荷】托伊恩?A?梵?迪克(Teun A.Van Dijk)著,作为话语的新闻(News as Discourse),曾庆香译.华夏出版社,2003,第75页

[6]见Peter Hessler 在《纽约客》的个人简介https://www.doczj.com/doc/333235214.html,/magazine/bios/peter_hessler/search?contributorName=pete r%20hessler,

[7] 见Evan Osnos 在《纽约客》的个人简介https://www.doczj.com/doc/333235214.html,/magazine/bios/evan_osnos/search?contributorName=Evan%20 Osnos ,

[8]详见《纽约客》驻华记者Evan Osnos 关于《纽约客》采写规范的演讲记录https://www.doczj.com/doc/333235214.html,/docs/378.aspx

[9] Evan Osnos. Angry Youth: The new generation’s neocon nationalists[N/OL].The New Yorker, 2008-07-28. https://www.doczj.com/doc/333235214.html,/reporting/2008/07/28/080728fa_fact_osnos

[10] Evan Osnos. Ask the Author: New Yorker Writers Answer Readers’Questions[N/OL].The New Yorker, 2008-07-25. https://www.doczj.com/doc/333235214.html,/online/blogs/ask/2008/07/questions-for-e.html

[11]李邑兰.第一个在《纽约客》写中国的,是E?B?怀特[N/OL].南方周末,2011-04-08. https://www.doczj.com/doc/333235214.html,/content/57324

[12] 【荷】托伊恩?A?梵?迪克(Teun A.Van Dijk)著,作为话语的新闻(News as Discourse),曾庆香译.华夏出版社,2003,第77页

[13] China expels al-Jazeera English reporter. [N/OL]. BBC News 2012-05-08, https://www.doczj.com/doc/333235214.html,/news/world-asia-china-17986447

[14] Evan Osnos. China Expels a Correspondent.[N/OL]. The New Yorker, 2012-05-08, https://www.doczj.com/doc/333235214.html,/online/blogs/evanosnos/2012/05/china-expels-melissa-cha n.html

[15]参考【英】斯图亚特?艾伦(Stuart Allan),新闻文化(News Culture),方洁,陈亦南,牟玉涵,吴娱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66-67页

[16]参见【加】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沈荟周雨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17]参见【加】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沈荟周雨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3页

[18] 【加】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沈荟周雨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John Pauly, Rupert Murdoch and the Demonology of Professional Journalism, in Media, Myths and Narratives: Television and the Press, ed. James Carey, Beverly Hill, Cal. : Sage Publications, 1988

[19]参见Tsan-Kuo Chang, Tuen-yu Lau and Hao Xiaoming, From the United States with News and More: International Flow, Television Coverage and the World System [J].Gazatte vol.62(6):505-522,Sage Publictions, London, Thousand Oaks &New Delhi,2000. 此外,还可参考H. Denis Wu, Homogeneity Around the World?:Comparing the Systemic 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 News Flow betwee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untries [J].Gazatt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Communication Studies,

vol.65(1):9-24, Sage Publications, London, Thousand Oaks &New Delhi, 2003?

新闻报道中客观性的主观倾向

新闻报道中客观性的主观倾向 内容摘要:新闻是信息的报道,信息是第一性的,报道是第二性的。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是新闻媒体的生命。新闻的客观性是新闻的一条基本规律。客观性报道原则已成为全世界新闻工作者一项基本的职业信条。但是做到完全客观是不可能的,从根本上说来,人们要报道什么事情,就有人来参与。作为新闻报道的记者,具有主观能动性。但是可以在一定的底线内把握新闻报道尺度,使之在客观倾向和主观倾向中,得到相对的平衡。 关键词:新闻报道。客观倾向。主观倾向。底线。主观能动性。 正文: 新闻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要弄清楚新闻报道的客观倾向和主观倾向,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什么是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是客观事物新近变动的信息的转播。这句话可以分两段来看,一是客观事物的新近变动,一是信息的传播。可以看出第一点,是具有确定性的。而信息的传播却具有不确定性。新闻是信息的报道,信息是第一性的,报道是第二性的。信息作为第一性的,是客观存在的,而报道是传播信息的形式。 报道是具有主观性的,因为其中必定有新闻传播的参与者——记者。只要传播过程中有人的参与,就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避免不了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掺杂进记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立场、观点等,就必然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记者在取舍材料的时候就表达了他的主观意志。即是说,他们用某些材料而不用另一些材料,结果就不是一个完全客观的报道,而是带有某种倾向性的了。 但是即使有主观性在里面,真实是不可或缺的,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是新闻媒体的生命,是新闻事业取信于民的力量所在,是新闻事业战斗力的源泉。 20世纪初,美国报业编辑协会就把真实作为一项必须遵守的法则写进《新闻工作准则》一书中,规定诚实,真实,准确,忠诚于读者是一切新闻工作名副其实的基础,把真实看成是忠诚于读者,看成一切新闻工作的基础。而《人民日报》也专门发表了评论员文章《捍卫真实性,反对假报道》,在文中指出了问题的重要性和维护真实性的意义,提出要提高认识,改进工作作风,尊重事实,坚持真理,切实按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办事。

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如何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杨杰 今年,通过我局“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的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杜绝虚假新闻对于网络媒体的重大意义,只有根据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树立正确的新闻观,才能成为一个合格出色的新闻工作者。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更是新闻的基本属性和共同特点。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准绳。它不仅关系到新闻媒体的社会公信力,更是新闻工作者诚信度的试金石。当前我们正处于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随时能上网、人人可发言”的优势是任何一个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在这里各种信息通过网络得到飞速传播和放大,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传统媒体,网络新闻的真实性更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网上虚假新闻的传播主要表现为论坛、博客等互动环节的不实信息,很多新闻工作者为了“抢先求快”对信息不核实、不求证便发稿,之后很多网络媒体再进行转载,于是假的就变成了真的,这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不良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作为一名编辑,在转载新闻时要注意尽量从合法稿源中找,一些小网站的新闻要经过核实确认无误后再转载,对于论坛、博客、播客等互动环节的消息更要慎之又慎。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政治思想、职业素质和文化身心等综合修养,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

备辨别批判错误言论和观点的能力,发挥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桥梁的纽带作用,做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维护新闻的真实性、还新闻的本来面目、同假新闻做坚决的斗争”是每一个正直的、有良知的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网络媒体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此外,新闻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要随时准备应对突发事件、要为新闻的正常运转加班加点、要为采访四处奔波,因此要爱岗敬业,耽于安逸、不愿付出的人,是不可能做好新闻工作的。只有不断加强新闻业务和职业道德的学习,才能成长为业务好、政治强、道德高的合格人才。

如何正确看待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倾向性

如何正确看待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与立场倾向之间的关系? 从大一到现在,每一专业门课都一直强调新闻报道一定要具有真实客观性,这是新闻的生命源泉,但我觉得客观真实性只是相对于新闻报道一个内容层面的要求。事实上,大多新闻制作出来,制作时、前甚至是准备采访前可能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倾向性,这个倾向性或与媒体平台的态度、记者编辑、社会舆论的态度,可能都会存在新闻倾向性。 新闻客观性和倾向性内容上所指的就有很大区别。新闻的客观性在于它所报道的新闻内容是否属实,是否是真实事件的客观呈现。而新闻的倾向性是不同记者对新闻事实的不同态度,制作新闻所选角度,侧重点的选择倾向。我认为,新闻报道中的事实并不等于客观事实,毕竟它是经过记者头脑对客观事实进行选择、过滤的结果,它体现了记者编辑媒体平台的情感选择和要求,总会有些许倾向性的情绪、立场等。但是新闻报道具有倾向性,也不能说他是不客观的,虽然被记者进行筛选过,但是记者如果对整件事情如实的报道,整体上符合事实发展真实情况,没有对客观的事件进行添油加醋,误导读者对整件事情的了解,这依旧是真实客观的。事实上,这两者这并不冲突,更不是有你没它。 1、新闻真实性和倾向性都是新闻报道制作过程必然存在的,既然无法避免,就应该辩证看待,他们之间更像是哲学里面所讲的辩证统一关系,并非水火不容。只是这个“度”要把握得好,但是对现在的信息环境和媒介环境而言也挺难把握的。现在很多所谓的媒体(尤其很多自媒体)为了表现倾向性的需要或者是利益的挂钩,把一件有利于自我、但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当做重大新闻来报道,甚至是炒作(炒作这个名词也不仅仅限于娱乐圈,其他媒体平台也很多)或者故意回避不利于自己的重大事件,这样既不会成为客观的新闻,而且不利于媒体的长远发展和形象树立。 2、粗略来说,纯客观的新闻是不存在的。“纯客观”的报道本是很难做到的,就算有也很难评判,到底什么样的新闻是完全客观的,不得而知。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个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且被广泛认同的概念实际上也在诠释新闻客观性与倾向性主客观辩证的统一。 3、而光有倾向性和立场,脱离客观事实的也终究不能成为新闻。新闻倾向性要受新闻客观性制约,真实客观也是记者编辑媒体表现其倾向性的基础,而不能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倾向,只有在其基础之上才能谈得上是新闻报道,才有了部分倾向性和观念的表达。 综合来讲,二者的关系存在排斥但又必定会相互依存,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新闻工作人员坚持新闻真实性是首要原则,采写新闻必须客观公正,避免报道失实,同时更要谨记新闻倾向性的合理使用,切勿越界。

如何在新闻报道中体现新闻真实性

浅谈新闻真实性 内容提要:新闻真实是新闻的本质性要求,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客观现实作用于人们的主观认识的产物,与人们认识过程中的种种因素有关。新闻的真实性的实现是非常困难的。克服影响新闻真实性实现的障碍,最大程度的实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闻;真实;事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既是新闻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更是新闻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长期以来,新闻界一直把新闻的真实性当作一个理论问题来看待,理论研究的文章大量出现,而且已经基本趋于成熟。然而,在众多专家学者对新闻真实性问题进行研究的同时,虚假新闻也层出不穷,屡禁不止。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虚假新闻的大量出现并非由于新闻工作者不知道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而是因为他们在具体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忽视或者放弃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以致出现了当前新闻真实性理论研究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工作,理论层面的研究与新闻工作实践相脱节的现状。因此,新闻真实性的研究不能再仅仅停留在理论分析阐述的层面上,而应该转向关注理论研究如何指导实践,如何规范媒体工作等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上来。新闻界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一方面,在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中对学生进行新闻真实性教育,培养未来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意识和新闻专业精神;另一方面,在新闻媒体内部,建设和完善新闻工作制度,通过各种职业培训、奖惩的方式,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我们希望,有了学界与业界的共同努力,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和即将踏上这一工作岗位的学生,都能够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我国的新闻真实性问题可以得到更好地解决。 社会的不断发展,可以将众多问题表现出来,而“诚信”也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热词。无论是食品、药品需要用良心来生产,新闻报道也同样需要良心和诚信。“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报道一旦失实,必定会给受众生活和社会带来大大小小的影响。为了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无论在何时何种情况下,新闻从业者都必须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以高度的责任心,着力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一、客观真实与新闻真实 (一)客观真实 所谓客观真实,就是客观世界确实存在过的事实。人类通过无穷尽时间和精力不断地探索真相,可以不断地接近客观真实。 客观报道就是客观真实的体现,而所谓“客观报道”,是指新闻报道要忠实于客观事实,要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反映它和报道它,切忌将对客观事物的观点和意见与其相混同。客观报道原则之所以能历经百余年,至今依然被世界新闻界所认同和遵循,除了它作为一种报道原则和报道形式的独特优势外,更重要的是它所体现出的那种新闻理念和职业精神。坚持客观报道原则就意味着,新闻媒介及新闻从业者要坚守新闻传媒作为社会公共媒介的责任,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尽可能客观公正的向他们提供能够反映现实生活真实情况的事实信息。 新闻真实 真实性最简单的定义为,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首先,新闻真实是新闻存在的条件,在事实和新闻之间,是先有真实,后有新闻,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决定新闻存在的基础,新闻只是对事实的报道。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的基本涵义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33235214.html,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的基本涵义探讨 作者:尹宁 来源:《楚商》2016年第05期 摘要:实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有许多方面的体现,不仅表现在客观性广义、狭义等的定义上,中西方对新闻报道客观性的定义也存在着差异。本文就通过对新闻报道客观性的各方面的涵义进行分析,来阐述新闻报道客观性的重要性和提高客观性的方法,更好的实现在新闻报道过程中的客观表达。 关键词:新闻报道客观性基本涵义 引言:客观性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策略,是每个新闻人必须要遵守的准则。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有着许多不同意义的理解,本文就对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的涵义做出了不同方面的了解和分析。 一、客观性的定义 (一)客观性的广义层次 客观性的广义层次,主要源于启蒙运动,认为客观性是不受人的自我意识所控制的,是独立存在在每个人之外的。换句话说,客观性是人的客体,不依附于人的意志,脱离人的意志而存在。 (二)客观性的中间层次 中层次的客观性主要是对新闻的知识理论以及实践方面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上,新闻的存在具有客观性,他不会受人的思维意识所影响,所以,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新闻人员必须要根据事实,对新闻进行客观的报道。虽然中西方都重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但因文化底蕴及思维意识的不同,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国在对新闻报道客观性的着重点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立场上,主要强调的是新闻报道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准确全面、保持中立;而西方国家在对新闻报道客观性的主要方向是在自由的文化发展背景的基础上,做到对新闻报道进行一种管制和约束。 (三)客观性的狭义层次 客观性的狭义层次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存在的客观理念,他是新闻的代名词,也是新闻报道中的原则。现如今我们所了解到的客观性,只是前两种客观性的分析,对狭义的客观性并不够了解。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客观性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理念,是在报道过程中一定要依照的原则。在新闻报道的原则实施中,新闻人在报道中要抛弃价值观念,做到真正去追求真实性的报道。

新闻真实性

新闻真实性 ※新闻真实性是新闻理论的基础,随考的不多,但基本概念要熟练掌握哦! 真题链接: 05年辨析题: 新闻报道不能只反映事物的现象,而必须体现事物的本质与主流,片面的偶然的现象不是真实的,只有事物的本质才是真实的。 06年论述题: 结合实际论述我国新闻报道中失实现象的种类并分析其原因。 09年简答: 如果新闻记者总是担心新闻失实而犯了诽谤罪,那他就不会发挥应有的新闻自由和监督政府权,甚至在恐惧中丢失自己的权利。 一、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含义 (一)含义(06简述、李P172) 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的事实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准确度。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具有两重含义的。 第一重含义:每个单篇的新闻报道必须完全符合新闻事实。就是要求单篇新闻报道做到准确。 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具体要求:首先,所报道的具体事实要准确无误,五个“W”要完全真实可靠,不可虚构、捏造。其次,所涉及的概括事实也必须真实,能准确地、客观地反映被概括的事实的全貌,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第二重含义:要求每个新闻机构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连续不断地新闻报道,向人们呈现一幅现实社会的真实图画,全面、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即要求整个新闻报道做到全面的反映,能真正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录。 这两种真实,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不能割裂,也不能混同。前者为狭义真实,即单篇报道的真实;后者为广义真实,即整个新闻报道达到的真实。每一个单篇报道都达到狭义真实是新闻报道在总体上达到广义真实的前提,没有狭义真实,就没有广义真实但是,所有的单篇报道都达到了狭义真实,并不等于就做到了广义真实。仅有事实准确还不够,因为它可能是片面的,而不能给人们展示整个社会的真实画面。广义真实要求在事实准确的基础上做到全面,否则人们仍然有理由批评报道不真实。 (二)关于新闻真实性的错误认识 1、“本质真实”论

深刻理解“新闻客观性”

----------------------------------------------------------------------------------- 陈力丹2006-01-23 15:54: 本文作者:陈力丹王亦高 “新闻客观性”作为新闻理论中极其重要而又基础的命题之一,多少年来为国内外新闻学者所瞩目,它的发展与演变无形中影响着与构建着我们的观念。然而直到今天,我们对新闻客观性的理解,却始终未见得有多么深刻,我们常常囿于非此即彼的一元论思维定势,所讨论的核心问题也逡巡在“新闻是否客观”、“新闻能否客观”等狭窄的命题之中。加拿大学者哈克特()与中国学者赵月枝合著的《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Sustaining Democracy? Journ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Objectivity)一书(以下简称《维系民主》),相当程度打破了这种思维定势,因而有必要谈谈这本书。 1998年,该书在加拿大出版,郭镇之当年发表的论文《“客观新闻学”》9次引证该书的观点。我也在当年得到作者送的英文原版书,随即将书中“不死的上帝”(现在看,应该翻译为“不死之神”,因为原文god没有大写)这个关于新闻客观性的比喻用到了教学上。该书带有明显的批判学派色彩,可以说是一本以新闻客观性为切入点,深刻剖析北美传媒境况的批判现实主义力作。书中所使用的充满讽刺意味的语言,无疑使翻译过程变得十分艰苦,两位出色的译者在翻译了两遍之后才得以定稿。经过译者长时间的研读与润色,该书的中译本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8月出版。 现在的译作距原作付梓已七年有余,如同中文版序言所说,“书中某些具体细节已成为历史”,但其“所揭示的新闻客观性的多面性、复杂性与矛盾性在过去几年中变得更明显了”。经过了时间的磨砺,书中的观点依然耐人寻味、发人深省,这也正是我们有必要重温此书的原因。 “新闻客观性”是新闻学久远的命题之一,其基本思想是对事实进行准确的报道,禁止在报道中直接、公开地采取带有撰稿人主观倾向的立场。对新闻客观性的论述可以追溯到1702年英国出版的第一家日报《每日新闻》(The Daily Courant),其创办者马利特()曾说:“报纸的义务在于将事实叙述出来,结论应由读者来做。”然而,这家报纸不久变成了英国历史上第一家政党的机关日报,客观的办报宗旨不复存在。显然,在政党报刊时期的高涨期,保持一家报纸不偏不倚的态度是很困难的。新闻客观性作为新闻业的一种普遍理念,发生在此后一个多世纪,即19世纪中叶新闻业从政党报刊时期转向商业报刊时期。最近一个半世纪,新闻报道在体裁、方式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新闻客观性的理念也不

新闻的倾向性与客观性

新闻的倾向性与客观性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如何客观、公正、准确的将新闻事实传播给广大读者,做到报道客观性与倾向性的辩证统一,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所具备的首要条件。新闻报道中,客观性与倾向性是辩证统一的,客观性是倾向性的基础,倾向性寓于客观性之中。 (一)新闻的客观性 新闻的客观性即新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的特性,包括内容、形式两个方面。内容上的客观,指新闻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形式上的客观,指新闻的倾向性是通过新闻事实的逻辑力量显现的,报道者属于寓贬褒于客观叙述之中,而不随意加以主观的解释。 从认识论的观点来看,新闻在事实和报道之间,还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记者。没有记录的选择、采访、写作及编者的编辑等,事实不过是个自在的事实,他不能进入大众传媒,即否定了“纯客观”。同时我们也反对部分新闻工作者的“主观论”,它否定了新闻的客观性,过于强调主观性,认为新闻事实及其本身所蕴涵的性质、意义、规律等都是新闻的客观性的最终依据。且新闻客观性的获得是在记者的能动性和受众的被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实现的。在记者采访与写作的过程中,自身的认识逐渐接近客观实际,然后用准确的语言报道出来。至此,新闻事实极其性质意义、规律如实大放映出来,实现了新闻的客观性。 所以,新闻的客观性是新闻的一条基本规律。 (二)新闻的倾向性 新闻的倾向性是新闻媒介或明或暗地表现出的特点的政治立场。 新闻事实本身就有明显的倾向。 新闻事实反映着两种或更多的倾向。除了我们常见的正反倾向外,还有多侧面的倾向,多倾向的报道往往给受众以新的启示。 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评论、版面安排、电视新闻图像的解说、新闻照片的说明反映倾向。 (三)倾向性和客观性的关系 刘少奇同志说:“新华社的新闻必须是客观地、真实地、公正地、全面地、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对于这一论述,要全面理解,不能把他割裂出来片面的应用。必须使倾向性与客观性密切结合,做到互为辩证统一。客观报道是基本表现形式,所表现的倾向有直露的、十分明确的、也有比较含蓄的、带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 无论是无产阶级的新闻还是资产阶级的新闻都主张进行客观性报道。但由于社会性质的不同,倾向性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对“客观性报道”的理解也是相异的。无产阶级主张客观性报道,也就是主张站在无产阶级立场并以严格的科学态度去分析、研究社会现象,写出客观性与倾向性辩证统一的报道。资产阶级所提倡的客观主义报道,他们标榜在认识社会现象,分析问题时,不搀杂主观见解。这种“纯客观”的新闻是不存在的,在前面的论述中,笔者已经提到这是不可能的。在此已不在加以详细论述。它的实质是用现象掩盖本质,其目的是给人们造成思想上的混乱,模糊人们前进的正确方向,其实,这也是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倾向性。 所以,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的新闻,新闻的倾向性与客观性是密不可分的,难以彻底分开的。 记者在采访时,肯定会遇到大量的新闻事实、新闻素材,但不能有闻必录。要使新闻的客观性与选择性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我们应尊重并承认事实存在的客观性。不仅要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决不能“人云亦云”。选择那些代表事物本质的事实和选择那些代表人民利益的事实。 同一个事物时,要从多侧面地进行反映,既要报道好的一面,也要报道不足的一面。在

新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新闻学概论思考题 绪论 (1)什么是新闻学什么是新闻理论 新闻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学指新闻学学科体系,包括理论、历史和应用新闻学三个组成部分;狭义的新闻学指理论新闻学,也叫新闻理论,是研究新闻传播活动、事业及工作规律的科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①新闻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和国家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和舆论阵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属性;②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官的精髓;③坚持为人民、为社会主义、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④坚持贴近实际、生活、群众;⑤坚持实事求是,维护新闻的真实性;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⑦坚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⑧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使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相统一;⑨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曾强生机和活力;⑩切实加强新闻工作队伍建设 (3)学习新闻理论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①打好扎实的理论根底,要求我们全面学习马列主义、毛思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②理论联系实际,重在把握规律 第一章 (1)新闻的本源是什么如何认识事实和新闻的关系 新闻的本源:事实。 关系: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事实在前,新闻(报道)在后;事实是第一性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是人对客观的反映。 (2)新闻的定义是什么请分析比较几条有关新闻的定义,谈谈你对它们的看法。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变动)事实的报道。 几条定义:①新近发生的新鲜事情、现象和奇闻轶事;②“报纸”;③新闻事业;④新闻报道 (3)新闻有哪些基本特征为什么说真实准确是新闻最基本的特征 新闻的基本特征包括:真实准确、内容新鲜、报道及时、传播公开 原因: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新闻无论就此内容或形式都离不开事实。新闻必须完全忠实于事实,新闻一旦失实,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第二章 (1)为什么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①真实是新闻存在的根本条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事实是第一性的,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第二性的,是对客观事实的如实报道②真实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2)新闻报道中,对事实真实的要求是什么 新闻必须以事实为基础、为依据,对客观事实作如实描述,使之与事实、实际相符,并善于从总体上、本质上和发展趋势上把握事实的真实性。 (3)如何正确理解、把握新闻真实性的内涵 新闻必须以事实为基础、为依据,对客观事实作如实描述,使之与事实、实际相符,并善于从总体上、本质上和发展趋势上把握事实的真实性。 ①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准确无误;②从总体上、本质上和发展趋势上反映事实;③对事实的报

浅谈新闻的真实性

浅谈新闻的真实性 摘要: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新闻传播的功能是通过新闻事实去把握世界及人类生活的本质,所以,新闻写作必须客观真实,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信守的基本原则。真实性是新闻最本质的规定性,它是新闻独特力量和高贵品质的主要源泉,体现着新闻的基本特征、性质和要求。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虚假;竞争;维护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新闻事业得以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对新闻传播事业也造成巨大冲击。在此种情形下,新闻从业者面临着严峻考验,有些采编人员经不起社会的种种诱惑,背弃了新闻真实性的基本原则,使假新闻屡屡见诸报端,不仅误导读者,严重损害媒体的公信力,更使每一个新闻从业者蒙羞。为了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无论在何时何种情况下,新闻从业者都必须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以高度的责任心,着力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一、新闻真实性内容 新闻真实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新闻事实真实准确;另一方面,是指新闻传播者对客观事实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事实真实是新闻真实的首要要求,其含义有三:第一,该事实必须是真实发生或存在的,有据可查、有证可验;第二,新闻要素必须是完全真实的,即何人、何事、时间、地点、过程、直接原因、直接背景、直接后果、直接反馈、直接影响等必须确凿无误;第三,新闻整体事实的真实与新闻细节的真实是统一无悖的。新闻报道与记者采写的最高境界是反映事实本质。在尚无法达到这一境界时,至少要做到“一般真实”,即新闻必须是真正发生的、真实存在的事实或现象。不虚构、不夸大、不“移花接木”、不“张冠李戴”、不“合理想象”是维护新闻“一般真实”的最低要求。 二、真实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 (一)新闻真实的重要性。第一,新闻报道的写作对象是事实,而事实的基本特性是客观性。真实性的重要内容就是准确地反映这种客观性。正因为新闻是对真实情况的传播,才使其有价值,如果是虚假的,就会一文不值。第二,新闻具有多种社会作用,而社会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新闻的真实性。如果没有真实的报道,一切作用将无从谈起。第三,新闻的有效传播必须有读者的信赖,而信赖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报道的真实性。在公众心目中,对媒体至少有这样的信念:一般来说,媒体报道的是事实,因此用不着核实就可以直接相信。假如读者怀疑或者必须怀疑每一篇报道的真实性,以致每一篇报道都需要核实才能相信,那么,整个新闻传播业势必土崩

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

20123281 许文琪 观看视频后的报告 --------------从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出发真实、客观、公正地向公众报道新闻,是新闻工作者的义务,也是我国新闻界一直以来秉承的准则。在当前时代下,信息泛滥,作为新闻人,更应对事实进行辨认分析,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报道,以及对舆论及时、正确的引导。 坚持真实性原则。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第一性的。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新闻报道必须完全反映真人真事,任何传言、猜测、估摸地分析,未经多方核查证实的信息,都不能成为新闻报道。 新闻的真实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作者所报道的事实,包括“五W”{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情(what原因(why和经过(how}以及细节、数字、引语等,都必须完全准确无误,不容许有任何差错、虚构或 夸大、缩小;第二,对事实的说明、解释,也应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能有任何 歪曲或掩饰。只有具备这两方面的条件,新闻报道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与实践的检验。[1] 坚持客观报道,是把握好度的重要方法。新闻媒体应只做客观报道,尤其是在舆论监督性报道中,客观报道事实,不发表带有倾向性的评论或意见,以免误导受众,滋生纷扰。对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也说过:“新闻工作者不是评论员(言论文章除外,不是裁判,更不是法官。你的任务就是冷静地将新闻事件完整地记录 下来,进行客观报道” [2] 在白岩松的《新闻1+1》栏目中,对贵州毕节,五男孩在垃圾桶中死亡的报道,便凸显了新闻的客观性及真实性。首先,这起震惊全社会的事件之所以能被大家关注,最初还是因网友李先生,在11月16日晚上发布在网络论坛上的信息,以及拾荒老人对死亡孩子的发现,从人物上和时间上可见,这五个孩子是真实存在的。记者同样对

如何使新闻具有真实性

如何使新闻具有真实性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报纸了解信息,通过广播、电台收听信息,通过电视机来观看信息,通过电脑来查阅信息,我们通过交流加速了信息的传播,这些被我们用各种途径互相传播的信息称之为新闻。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我们通过网络就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大事小情,通过媒介便可以足不出户的纵观世界各地的新闻。也正是如此,新闻工作者们更应该以新闻的真实性作为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要以事实为基础和依据来报道新闻。 一、新闻真实性的含义 新闻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中所应用的客观性事实材料需要完全符合新闻事实,它能够赋予新闻鲜活的生命力。新闻工作者无论在何时都应该把“真实性”放在首要位置 [1],新闻报道没有了真实性也就没有了灵魂,没有了真实性的新闻报道也就没有了意义。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不单单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更主要的是,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者的正确导向。只有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才能指引社会舆论走向正确的道路,才能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客观需求。所以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做到以正确的观念引导读者,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任务的最基本原则。 二、如何使新闻具有真实性 1、准确新闻语言。新闻语言,是指通过媒介传播的,能够给读者带来近期发生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信息。新闻语言具有简洁明了、准确无误、通俗易懂、反映客观事实等特点。由此可知,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工作中最为基础的要求是保证新闻语言的准确应用。新闻工作者需要完全遵守写作要求,把“准确性”当成写作中的首要标准[2],在写作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模棱两可的语言。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模棱两可的语言是介于真与假之间的语言,容易造成读者对客观事实的曲解,应该尽量减少使用。 2、准确新闻来源。新闻工作者在撰写新闻稿件时,新闻来源都不能是随意虚构的。准确的新闻来源会使新闻稿件更具真实性,没有准确来源的新闻稿件是不足以让人信服的。所以,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要格外注意新闻的来源,并且新闻来源要明确指出,从而保证新闻来源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新闻写作真实性

新闻写作真实性 摘要 当今社会由于一些媒体之间的不正当竞争,虚假新闻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本文针对虚假新闻泛滥成灾出现的原因及危害进行分析,强调了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同时作为新闻线索提供者、新闻编写者,以及新闻把关人应积极维护新闻写作的真实。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新闻失实新闻工作者 目录 第一章新闻写作真实性的含义 (6) (一)事实真实是新闻的本源 (6) (二)真实性事新闻传媒必须遵循的原则 (7) (三)新闻真实性的具体要求: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的被报道出来 (7) 第二章新闻失实现象的原因及危害 (7) (一)导致新闻失实现象的原因 (8) 1.政治原因的影响 (8) 2.经济原因的影响 (9) 3.社会原因的影响 (9) 4.新闻报道者故意原因的影响 (9) 5.新闻报道者非故意原因的影响…………………………………………………

10 (二) 新闻失实的危害…………………………………………………………………… 10 第三章维护新闻真实,防止新闻失实际 (10) (一)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 11 (二)培养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11 (三)加强受众对媒体以及新闻工作者的监督………………………………………… 11 (四)加强新闻工作的规章管理制度…………………………………………………… 11 (五)加强法制教育,尽快出台有关新闻造假的相关法律………………………… 12 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所有从事新闻工作的新闻工作者们都必须坚持新闻的真实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利益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改变,新闻事业也与其他行业一样,不断蓬勃发展。但是就在这发展的社会下,纵观国内外传媒,利用虚假新闻制造卖点,新闻严重失实,使得新

邵志择《新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闻客观性)【圣才出品】

第六章 新闻客观性 6.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客观性和客观报道 1.客观性相关概念 (1)客观报道(objective reporting ) 客观报道是新闻实践中的报道手法,是实际操作规程。 客观性相关概念 客观性相关概念的提出 客观性和客观报道 新闻界引进客观性的原因 19世纪与客观性相关的概念 20世纪20年代的新闻客观性 客观报道的要求 客观报道手法 客观报道的情形 使用客观报道的理由 客观报道是一种策略 客观性作为一种态度 对新闻客观性的评析 客观性作为一种方法 新闻真实性不等于新闻客观性 新闻 客观 性

(2)客观性(objectivity) 客观性是一种原则性的要求,或者是一种理想,是要求记者尽量达到的目标。 (3)客观主义(objectivism) 客观主义是一种新闻观念,是关于新闻是什么的一种判别标准,具有代表性的是李普曼的“形式彰明论”,它是观念层次的东西。 2.客观性相关概念的提出 据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的理查德·斯特雷克法斯教授考证,客观性和客观报道这两个词在19世纪并没有成为新闻界的日常用语,直到20世纪20年代,这两个词才进入新闻界。 比他更早而且第一个对客观报道进行界定的是纳尔逊·A.克劳福德,在他1924年写的《新闻职业道德》一书中,他明确提出把自然科学方法作为记者的工作方法,并认为这就是客观。 3.新闻界引进客观性的原因 (1)不相信人能够在作主观判断之前来收集事实材料。这种见识主要来自弗洛伊德和沃特森等人的心理学理论。 (2)即使人们能够收集并运用事实材料,宣传家也会加以操纵和利用,使得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事实”变成被污染的东西,也污染公众舆论。这主要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得到的教训。 (3)当人们不能在现实中使用事实材料来作出正确的判断时,传统意义上的民主就存在着极大的危险:人民做主就成了空话,真理最后终究能获胜也成了一句空话。

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第一节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 真实性: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 一、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 (一)确有其事 (二)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准确无误 (三)新闻中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准确无误 (四)新闻所反映事实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必须真实 二、新闻报道的整体概括与分析要符合客观实际 (一)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要辩证统一 (二)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要有机结合 第二节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导致新闻失实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传播者主观方面的原因。 一、体制性失实 体制性失实是指因某种价值观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而造成的新闻失实。 二、经济性失实 经济性失实是指由于金钱等经济利益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所造成的新闻失实。 三、故意失实与非故意失实 这类失实是指媒体或者新闻报道者事先明知报道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具有虚假成分,但却出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有意为之所导致的新闻报道失实。 这类失实是指新闻报道者并无故意造成失实报道的动机,而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或影响,未能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如实做出报道所导致的新闻失实。 第三节新闻写作如何避免失实 一、在确定主题和选择报道角度时要坚持独立思考 二、在谋篇布局时要避免片面性 新闻写作的谋篇布局,即消息或通讯的结构设计、段落安排,实际上体现着写作者对所报道事实的认识与分析。此时此刻,要掌握与运用科学的方法,辩证地、全面地反映和报道事物,这是防止新闻失实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在写情节细节时严禁想当然 新闻写作与文学创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将推测、推论、合理想象的东西作为事实来写均属想当然,无可非议地在严禁之列。 四、培养质疑意识,注意核对引用资料 (一)稿件中所引用的材料,包括采访中获取的各种素材、背景资料、史料,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查询与核对。 (二)对被采访者的自述,即记者通过采访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也要保持质疑意识,也要核对。 (三)要注意核对数字。 五、描写要有分寸感 我国新闻界最常见的是滥用溢美之辞,描写时夸大、渲染、拔高。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章节题库(第四讲 新闻客观性原则)【圣才出品】

第四讲新闻客观性原则 一、概念题 1.新闻客观性(上海大学2013年研;湖南大学2010年研;厦门大学2007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研;人大2005年研) 答:新闻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之一,指新闻报道必须以客观实际为本源,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它是新闻传播关系赖以建立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新闻媒介信誉的重要因素。它有两层意思:①内容必须真实,即新闻报道所描述的对象必须具有客观实在性,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捏造;②表述必须客观,报道者一般不宜直接在新闻中站出来发言,而主要是“用事实说话”,即寓情寓理于事实的筛选、内容的编排、版(画)面的处理之中。客观性不是客观主义,它对于新闻事实的见解,主要通过客观的叙述形式,凭借事实本身的逻辑表现出来。 2.公平原则(北大2006年研) 答:公平原则,又称“平等原则”,是指新闻传播的公正性,即新闻媒介为争议双方提供平等利用媒介的机会。公正性也包括传播者对新闻事实持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公平原则的含义是:传播工作者负有社会责任与职业道义,保障公民享有平等地从媒介获得信息,发表意见,进行申辩和反对他人观点的权利与机会,传播工作者不享有传播自己个人意见与片面事实,并以个人意见与片面事实压制他人意见与其他事实公开传播的特权与自由。 3.客观理念 答:客观理念,又称客观精神,是客观性原则精神层面的内涵。客观精神要求传播主体必须

始终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在新闻报道中能够自觉地将对象与自身加以区分。客观性的本质在于传播者的超然性,即“新闻工作者摒弃个人好恶,主观世界服务客观世界,而‘没有权利从一群事实中,摒弃不符合我们的立场和观点的新闻’,力争以最充分的事实展现客观世界的完整面貌”。 4.客观方法 答:客观方法作为新闻报道操作规范,是客观原则的内涵之一。在操作层次上,客观原则的核心是把事实与意见分开。“以一种公正、超然以及不含成见的态度来报道新闻;反对在新闻中夹叙夹议,不能参与个人见解,只要把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况、原因交代清楚就行了。”具体而言,客观报道在操作上有这样的规范:①以倒金字塔方式在第一段简述基本事实;②以五个w报道;③以第三人称语气报道;④引述当事人的话;⑤强调可以证实的事实;⑥不采取立场;⑦至少表达新闻事实的两面。 5.客观性报道 答:客观性报道大致包含三层意思:要求记者在事实选择中不带偏见;记者应超然于所报道的事情之外;记者不应该对事实发表评论,把意见和事实分开,新闻报道只提供事实,评论才提供意见。操作方法有完整,即把构成该事件的主要事实和盘托出;平衡,即当社会上对某一事件有多种不同的意见,或双方当事人发生争执时,报道应让各种见解有同等的表达机会;运用非感情色彩的中性语言;运用引语;避免记者直接发表意见等。 6.新闻的倾向性 答:新闻的倾向性是指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这种倾

把握新闻客观性和倾向性的平衡

把握新闻客观性和倾向性的平衡 赵利 客观性与倾向性是新闻的两个重要特性。在新闻报道中,客观性和倾向性的关系看似对立的,其实是统一存在的。立场纯客观的新闻是不存在的;而光有立场,脱离客观事实的也不是新闻。新闻倾向性要受新闻客观性制约。客观事实是记者表现其倾向性的基础,人们只能在事实的基础上恰如其分地表现倾向性,而不能在新闻中脱离事实,随心所欲地表明自己的倾向性。 一、事实是新闻的第一特性,应保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常有新闻媒介强调新闻报道要保持客观性,让受众通过了解新闻事实,自己分析判断其中所传递的信息,然后形成自我的意见。这里的客观性是指对新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如实报道。它是新闻报道中所遵循的一条基本规律,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客观。内容上的客观,指新闻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形式上的客观,强调以新闻的报道方式、写作手法客观地凸显事实,而不随意加以主观解释。 可以说,追求新闻的客观性是古今中外报人追求的一贯目标。早在1903年,著名的《时务报》主笔梁启超提出了“报之以客观”的主张。尽管资产阶级报人的这些保持新闻客观性的主张还很肤浅,甚至还有不正确的地方———比如他们认为只报道事实不报道意见就是客观。但是,他们毕竟认识到了客观性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 可以说,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特性,是新闻的生命。没有事实就构不成新闻。那么新闻是否仅仅是记述事实呢?只是纯客观地报道新闻吗?在新闻中只报道事实,几乎不表达记者的任何观点,西方新闻界称这种报道为“纯新闻”。它在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备受推崇,西方新闻界否认他们的报道具有倾向性。其实,纯粹的客观报道是不存在的,记者对报道对象的选择、叙述过程其实就是主体在对客体产生影响。为什么要报道这个事实?报道它什么?怎样报道?这些选择本身已经反映出记者强烈的意图和目的。 1973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新闻系教授梅耶出版了《精确性报道》一书。首次阐释了有别于传统新闻报道的另一种新闻报道方法———精确性报道。书中指出:“过去传统的采写手法只一味报道那些瞬息即逝的、耸人听闻的事件,不会在历史、政法和经济社会的广角镜下分析材料,看出潜在的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现象。”他提倡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应用到新闻实践中,以问题为对象,用数据来说话,从历史、政治、经济的角度来分析新闻事实,提示事件真相,提高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二、与客观性相对,倾向性是新闻传播中的必然 新闻报道中还有一个与客观性相对立的十分重要的特性———倾向性。它是指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的特定的立场和思想倾向。即在政治上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思想上赞成什么,排斥什么。这种倾向有时表现得直接而明显,有时则表现得含蓄而隐晦。我们说,倾向性是新闻传播中的必然现象。

新闻写作教程课后习题——湖北大学专升本新闻学

第一章怎样学习新闻写作 1.学习新闻写作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1)新闻写作是新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落脚点 新闻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历史新闻学(新闻事业史)、理论新闻学(新闻理论)与实用新闻学(新闻业务)。这三个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实用新闻学是整个新闻学研究的落脚点。新闻写作是实用新闻学研究的一个落脚点。 (2)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新闻写作承担着制作和传播新闻信息产品的任务。它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是新闻报道成品的制作过程。 (3)新闻写作是衡量记者素质的一个重要条件 新闻报道是记者劳动的最终成果,也是惟一的表现形式。记者必须也只能通过新闻报道作品来实现自己的传播意图,而读者也是通过新闻报道作品而认识记者的。 2.试论新闻写作与新闻采访的关系。 (1)先有采访,后有写作,或者说,采访在先,写作在后,这个次序是不能颠倒的。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来看新闻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报道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2)采访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写作的质量。 ①采访的质量主要是指采访的深度和广度。 ②新闻是“七分采,三分写”。资深的记者用“七三开”的比例形象地概括了在采访和写作两个过程中所花的时间与力量。因此,学习新闻写作,要建立在扎实的采访基础之上。 3.新闻记者要加强哪些修养?为什么? 新闻写作的主体是人。写作者的素质至关重要。所谓“功夫在笔外”,讲的就是有关记者自身的素质问题。 (1)加强政治修养 ①记者的政治修养首先表现在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②记者的政治修养还表现在强烈的正义感。 (2)加强知识修养 新闻写作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需要有广博深厚的知识根底。一个记者除了拥有新闻专业教育的背景之外,还要对社会科学以及各种与新闻工作有关的问题有一定的知晓,才能较好地驾驭新闻写作。 (3)加强思维修养 加强自己的思维修养,即不断提高自己辨识与表现新闻价值的思维能力。

新闻客观性原则_态度和方法的悖谬

新闻客观性原则:态度和方法的悖谬 邵志择 内容提要 西方新闻界所奉行的客观性原则表现在态度和方法上,在实践这个原则时并不全是有意的虚伪,虚伪是态度和方法本身的矛盾所致。态度的个体要求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规定、科学方法的客观性要求与它适用于社会领域的困难,这两对矛盾决定了客观性原则只能以貌似客观的面目出现,实际上却体现了一种传统对另一种传统的偏见以及科学方法的单面肯定性,即肯定现存的制度,因此客观性原则某种程度上成了维护资本主义民主传统的有力武器。 西方新闻学界标榜的新闻客观性原则,首先体现为一种职业态度。无偏见(unb iased )、无党派色彩(unco lo red )、平衡(balance )、公正(fairness )等就是客观性的具体要求。记者必须保持一种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超然于事实之上。其次,客观性也是一种方法论的要求,它要求记者用自然科学的观察—实验的方法来报道社会事物,这一点是本世纪二十年代李普曼等人对新闻客观性原则的独特认识。李普曼说:“真正的新闻从业人员不是那种会抢新闻的伶俐的记者,而是那些无畏的,耐心的,用科学方法装备起来的人,他们努力去了解真实的世界究竟是怎 样的。”[1]这是因为以传统理性为基础的民主、自由观念在本世纪初遭到了弗洛依德、沃特森等人的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冲击,理性垮台了,建立在它上面的民主、自由也岌岌可危,因此必须重新寻找一块坚实的基石。“怀疑时代”的知识分子中有很多人认为,如果把自然科学的方法应用到社会事务上,那就可以更好地处理社会事务。他们相信,只要依靠科学方法,具有不同信念的人最终会取得一致的意见。这种科学方法摈弃了主观性,因而是客观的,具体运用到新闻工 作,这种客观性要求记者的可靠性就是“?如?何去报道,而不在于报道的是什么。”[2]因此,记者的工作必须像工程师那样。李普曼在1925年的一次演讲中指责有些编辑“是用道德家的观点 而不是用工程师或科学家的方法”来从事新闻工作。道德是不可靠的,可靠的是用科学的方法获得的客观事实。这样,民主、自由观念重新找到了可靠的基础。所以,新闻客观性原则被认为是本世纪最初25年美国新闻界对世界的最大贡献,这是有充分理由的。我们对客观性的批判出于这样朴素的认识:人是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观的。这无疑是对的,事实上,西方记者绝大多数也不认为能够做到完全客观。他们都认为,应当努力使自己的报道尽量客观,在报道中绝不掺进个人的意见,所报道的确实都是客观事实。因此有人说“除非读者 能从报道中指出记者的立场,否则,记者就是客观的。” [3]在美国,如果一个记者被指责为不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