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年八大经济热点话题 物价飞涨是最直接感受

2010年八大经济热点话题 物价飞涨是最直接感受

2010年八大经济热点话题 物价飞涨是最直接感受
2010年八大经济热点话题 物价飞涨是最直接感受

2010年八大经济热点话题 物价飞涨是最直接感受

2010年12月24日 07:41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8) 【字体:↑大 ↓小】 2010年,中国经济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国内外经济环境极为复杂,各类自然灾害和重大挑战极为严峻。总体来说,这一年我国经济运行的特点是高增长、高通胀。一季度经济出现局部过热的迹象,GDP 增速达11.9%,大大超出了市场预期。二季度和三季度经济增长率逐季下滑,经济在健康稳定运行区间。相信“物价飞涨”是中国百姓对于2010年中国经济的最直接感受。11月份,CPI 突破警戒线达到5.1%,创下了28个月来的新高。物价快速上涨已成为当今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特征。而房价的上涨更是牵动全国的神经。因此,2011年,稳增长,防通胀,成为中央经济政策布局的重要方向。 1、低碳经济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

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去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我国做出了“到2020年将单位GDP 碳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40%到45%”的承诺。

2010年3月,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两会的主题,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谈低碳环保。同时,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

“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着眼于人类未来。2010年4月,当各大国际会议开始关注地球“健康”、探索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也开始改变很多人的生活理念。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表示,中国在确定上述目标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因此该目标的实现是完全可能的。他还认为,中国要注意在经济增长和承担气候变化责任两者之间保持平衡,因为“我们在本世纪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摆脱贫困,二是应对气候挑战。两个问题必须同时考虑,任何一个失败,都会导致全盘皆输”。他同时强调,在减排目标上,中国要坚持自己的立场,不一定要对发达国家提出的要求给予回应,不应由发达国家来告诉中国应该做什么;但同时,各方也必须从合作的角度来整体地看待问题,全世界需携手共同努力。

2、史上最严厉楼市调控

4月17日,《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下发,从政府监管、金融政策、交易税费、土地交易、房源供应等方面,首次亮出楼市调控“组合拳”,也是史上最严厉楼市调控新政。按《通知》规定,第三套以上住房将可能停止贷款,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可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接着,中国银行又率先宣布上调存量房贷利率……一场史无前例的调控风暴来临。

然而,从9月份起,房价持续升温、开发商拿地再次增量、银监会严查78家央企不退出楼市等问题再次引起舆论关注。

12月7日、8日,中国社科院相继发布2011年《经济蓝皮书》和《住房绿皮书》。蓝皮书指出,预计2010年全年住宅价格涨幅为15%左右,85%需购买新住宅的城镇居民家庭无力购买;2011年如果调控放松,房价可能上涨20%-25%,甚至会更高。

有专家认为,房地产业无论如何调控,都不能离开取消土地财政、加大保障房供应和出台房产税这三大主要措施。

目前,已有消息称明年将会在上海和重庆试点征收房产税,然而,房产税应该定在多大的幅度才能起到作用?征收税率多少,如何征收,征收对象如何定,这些又将是难题。

3、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今年上半年富士康经历了一系列风波后,人们对富士康的关注已从此前员工涨薪转到了企业迁移。

目前,除了富士康,更多的企业也在积极走访内地,其中既包括民营企业,也包含已在东部投资的外企,北移西迁寻求落地的机会。迁移还是留守?这个选择题成为了今年沿海制造企业的新命题。

不过,此次因为涨薪而渐次浮出的沿海企业内迁现象,除却劳动力成本上涨因素外,其他诸如人民币升值、外贸环境尚未完全恢复、国际经济形势仍不明朗都是横在沿海企业面前的一道道坎。而据一些内迁企业显示,皖江城市带、重庆“两江新区”等中西部地区获批的规划区域则备受青睐。

在业内看来,富士康内迁所昭示的意义已超越企业自身的市场行为,沿海制造企业北移西迁的行为直指产业结构调整这个问题的核心。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认为,就区域发展而言,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是紧密关联的两个过程,有效地推进这两个过程可以使我国产业结构完成升级的同时仍能保持劳动密集型的竞争优势,这有利于区域的协调发展。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后,东部沿海地区就能有更多的空间、更大的动力去完成产业升级,发展一些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4、国美股权之争

今年国美黄光裕和陈晓的股权之争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成为各大媒体报道和议论的焦点。

9月28日对很多关注陈黄之争的人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在香港召开的特别股东大会上,黄光裕提出的八项议案只有一项被通过,原本期待有一个结局的故事才刚刚上演。

经过双方博弈,陈晓做出让步。国美电器11月16日晚间公告称,公司将于12月17日上午10点在香港召开股东特别大会,审议邹晓春和黄燕虹加入董事会一事。此次是自9月28日之后国美再次召开特别股东大会。这也是国美电器股权控制权之争以来,黄光裕、陈晓首次达成具有法律效力的谅解备忘录,于国美电器是明显的积极信号。

因为此时的国美,其家电零售龙头地位已经快要动摇。苏宁的步步紧逼,让国美管理层不得不考虑“以和为贵”。

撇开其中的是是非非及情理之辩,更重要的是,很多分析人士和学者认为,经此嬗变的国美如能就此在法律的框架内理顺公司权力关系,会更有助于未来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也会为下一步发展打下更牢固的基础。就国美事件的社会意义而言,则有助于我们在更深刻的意义上诠释和理解当今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及精髓究竟是什么。

5、中国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内阁府公布的估算结果显示,虽然今年上半年中日两国以美元计算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日本仍高于中国,但仅从二季度数据来看,中国已超过日本。

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日本在过去的40年中,一直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上世纪80年代,人们曾一度认为日本将超越美国,成为第一经济体。

数据显示,二季度日本经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为1.28万亿美元,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33万亿美元,首次超越日本。虽然两者差距并不大,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超越会对美国产生实质性影响,促使其要求中国改善贸易不平衡问题。

美国《新闻周刊》网站曾发表署名文章认为,现在中国已经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欧洲和美国必定会对贸易不平衡问题反应更强烈。长期以来中日经济一直并驾齐驱,但中国超越其高度工业化的邻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传达了一个强烈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按人均GDP计算,中国却只有日本的1/10,因为中国的人口规模是日本的10倍。

有专家表示,仅仅按照GDP的排名,衡量一国经济实力有失偏颇。根据世界银行数据,中国人均收入在全球排第124位,位于拉美和一些非洲国家之后。日本则排在第32位,美国排在第17位。中国的人均收入与那些极度贫困的国家如阿尔及利亚、阿尔巴尼亚相等。中国拥有美国一样的土地面积,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还要养活世界上1/5的人口。所以,第二大经济体并不等于第二大经济强国。

6、物价飞涨

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1%,再次刷新年内纪录。

200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2010年“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今年6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将“价格上涨压力加大”作为突出问题之一,7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又将“控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任务之一,物价上涨被列入今年调控的重要议程,而价格手段在货币政策中日益受到央行的重视。

从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景气周期,驱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非常强劲,今年上半年GDP增速达11.5%,创近12年来的同期新高,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全面升温,预计今后几年我国都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将刺激社会总需求上升,推动物价上涨。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巴罗曾表示,目前全球流动性都出现过剩,而美国实行的量化宽松政策无疑会助推全球的通胀水平。在主要盯住美元汇率政策的影响下,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会导致中国生产成本上升,进而推高物价。

目前,针对物价快速上涨的“组合拳”已经频频出击。1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16条”,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财政部、民政部着手研究对低收入家庭发放临时生活补助;农业部力争抓好冬季蔬菜等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工商总局要求严厉打击农产品市场中的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行为;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采取补贴、限价等措施,为市民的“米袋子”和“菜篮子”减负。

7、“央企”话题

2010年,“央企”成为一个颇具争议的关键词。不管是部分央企上演的一幕幕房地产“地王”争夺战,还是在一揽子经济计划刺激下,央企扎堆投资钢铁、水泥、风电、太阳能等行业导致的新一轮产能过剩,抑或是许多央企海外盲目投资的失败,与央企有关的新闻总能触动民众敏感的神经。今年,在收入分配改革谈论得如火如荼的当下,舆论矛头再次指向国有企业,因为不用上缴红利手头资金过多而导致的各种浪费和社会不公平现象引起普通民众的质疑。

22日,在获得批文8个月之后,被称为“中投二号”的国务院国资委资产运营旗舰——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低调成立。该公司主要以资产运营为主,并兼具不良资产处置和股权运营的功能。

按照国务院国资委此前设定的目标,到2010年底央企户数下降至100家以内。但到目前,央企户数从国资委成立时的196户减少到122户,离既定目标仍有不小的距离。重组进展与预期相比较为缓慢。

由此看来,明年央企并购重组或许将好戏连台,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将浮出水面。国资委明年将继续推进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试点,构建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和央企重组的新平台。明年央企整体上市步伐也将进一步加快。

8、上海世博会

2010年,应该是属于上海的,整整6个月的上海世博会,让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中国上海,一个更加开放的城市向世界打开。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和谐城市则是上海世博会主题的精髓。上海世博会以“和谐城市”的理念来回应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

21世纪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到2010年,全球总人口预计将有55%居住于城市。因此,对未来城市生活的憧憬与展望是一项全球性的课题,它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人民都休戚相关。作为首届以“城市”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世博会184天的展期里,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发展经验、传播先进城市理念,从而为新世纪人类的居住、生活和工作探索崭新的模式,为生态和谐社会的缔造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动的例证。

上海世博会有240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吸引了海内外7000万人次游客前来参观,总投资达450亿元,创造了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纪录,从而以最为广泛的参与度载入世博会的史册。改革开放的中国举世瞩目,20多年来,中国经济腾飞,文化繁荣,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和增长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令世界刮目相看。世博会在中国的成功举办,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繁荣产生巨大影响,也会增强其他发展中国家申办的信心。见习记者刘书艳

改革开放至今的五次物价上涨与政府应对

改革开放至今的五次物价上涨与政府应对.txt我很想知道,多少人分开了,还是深爱着。ゝ自己哭自己笑自己看着自己闹。你用隐身来躲避我丶我用隐身来成全你!待到一日权在手,杀尽天下负我狗。改革开放至今,伴随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而来的有5次物价上涨,每次物价上涨,都于细微处,影响普通民众的生活。 从最初的使用行政命令调控物价,到后来使用金融手段、综合经济手段调控。在一轮又一轮的物价高涨中,政府的调控能力和手段,日渐理性与成熟。 1981:行政命令调控物价 1979年,吉林大学经济系大二学生袁钢明在广播里听说,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将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此前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通过压低农产品价格支持城市工业的发展。这次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是国家第一次利用价格杠杆,调整收入分配,提高农民收入。” 袁钢明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个政策直接导致改革开放后第一次物价上涨。 一年后,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统计数字,1980年,中国商品价格上涨了6%。“建国后,中国的物价几十年没有上涨过!” 这一年,北京市朝阳区东大桥机械配制厂工人王桂香发现,牛奶价格涨了,但她的工资也多了起来,每个月大概涨了十几块钱。 30年后,已是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的袁钢明解释说,“农产品价格上涨,带动了城市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城市居民受不了了,国家只能给补贴或者发奖金,提高工资。这增大了政府财政支出,政府出现财政赤字,只能增发货币,货币一多就出现了通胀。” 面对突然的物价上涨,1981年,政府紧急刹车,全面压缩计划外投资,借用地方财政存款,暂时冻结企业存在银行的自有资金、紧缩银行贷款,连续两次发文,要求各地调控物价,严禁议价。 那时,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90%以上,国家行政命令式的调控手段,立即见效。物价在1982年,回落到正常水平。 “那时候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解决经济波动的问题。”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伟如此评价。 1985:半途而废的调控 1985年,中国经济再次驶入快车道。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公报》记载,1985年,中国零售物价总指数比上年上涨8.8%。 那一年,32岁的袁钢明研究生毕业,进入社科院经济所。他了解到这一轮物价上涨的原因。“当时,提高收入、提高消费是经济改革的一个方向。各地普遍出现了工资收入提高特别

西方经济学 第二章 价格理论

第二章价格理论:需求与供给 一、重要概念 需求需求曲线供给供给曲线需求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供给的变动均衡价格均衡产量需求的价格弹性供给弹性支持价格限制价格 二、填空题 1 、需求表示某种商品的________与________之间的关系。 2 、需求曲线是一条向________倾斜的曲线。 3 、影响需求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 、两种互补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量成________方向变动,两种替代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量成________方向变动。 6 、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点的变动叫________,需求的变动表现为________。 7 、供给曲线向________倾斜,表明商品的价格与供给量成________。 8 、在图形上,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________,供给的变动表现为________。 9 、在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中,价格变动引起________的变动,而生产技术变动引起________的变动。 10 、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的________与________相等时的价格,它在图形上表现为________和 ________相交时的价格。 11 、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________方向变动。 12 、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________方向变动。 13 、支持价格是政府为了扶持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________。 14 、限制价格是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上涨而规定的这些产品的________。 15 、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________变动对________变动的反应程度。 16 、根据需求弹性的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把需求的价格弹性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类,其弹性系数分别、 17 、需求缺乏弹性是指需求量变动的比率________价格变动的比率,需求富有弹性是指需求量变动的比率________价格变动的比率。

改革开放以来的五次物价上涨

改革开放以来的五次物价上涨,有诸多共同之处,但因时代和体制变迁,这几次物价上涨 的表现形式、传导机制和治理措施也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 ■纪敏伍超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体出现了五次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三十多年来,伴随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这几次通胀在表现形式、具体成因、传导机制以及治理措施上,都发生了一些明显变化。总结和比较这些变化,无疑有助于增强应对未来通货膨胀风险的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几次 典型物价上涨原因及其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五次较大幅度的物价上涨,分别是1980年、1985年、1987~1989年、1993~1996年、2007~2008年。改革开放以来(1978~2008)的32年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平均为5.5%,上述五次物价上涨均明显超过了这一历史均值(见图1)。 1980年的物价上涨,主要是当时急于摆脱文革后的经济萧条,通过大量进口国外机器设备,“大干快上”若干项目实现“四化”。结果短期内进口、投资、财政赤字和货币发行激增,严重破坏了总供求平衡,物价迅速上涨,称“洋跃进”。为此,当时采取了压缩基础建设、收缩银根和管制物价等办法加以治理。 1984年通过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决定》,财政承包、放权让利、拨改贷和价格“双轨制”改革全面推行。由于在放权让利的同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企业预算约束,企业投资热情空前高涨,基建、技改投资迅速扩张,加之随后实行货币化工资改革,致使1985年物价涨幅接近两位数。当时为抑制通胀,除削减投资规模、加强物价监管外,重点对信贷投放进行了全面检查,并自此开始实行严格的信贷规模管理。 1988年的通胀膨胀比较严重,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达到18.8%,一度出现抢购生活必需品和银行挤兑现象。当时触发涨价的直接因素,是价格改革“闯关”,计划内和计划外生产资料价格并轨,并同时放开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价格。深层次矛盾仍然是经济改革不配套,国有企业改革滞后,放权让利同时没有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多年积累的比例失衡矛盾在价格“闯关”改革中集中释放,之后不得不暂停“闯关”,并严厉紧缩财政、信贷,但由于力度过大和其他因素影响,随后出现了市场疲软和经济大幅下滑。 1992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但与此同时,开发区、房地产热迅速升温,投资规模迅猛扩张,并出现乱集资、乱拆借、乱设金融机构的金融“三乱”现象,导致1994货币供应量增长高达34%,居民消费物价涨幅高达24.1%,都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自1993年年中开始,出台了紧缩货币和财政、保值储蓄、整顿金融秩序、实行分业经营等16条措施进行调控。与前三次相比,这次调控的市场化手段明显增强,既治理了恶性通货膨胀,又没有出现以往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大起大落,国民经济运行成功实现了“软着陆”。

物价下降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资料

物价下降对我国经济 的影响

物价下降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物价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物价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其价格的变动越来越引起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物价上涨过快会引发通货膨胀,而持续下降又会带来通货紧缩,这两者对我们经济生活的影响都是多方面的。而本文主要是从物价下降的角度来谈谈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物价的变动是怎样形成的?有着什么样的规律?我们都知道商品的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的,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其发生变动,而影响价格变动的最主要因素是商品的供求关系。在市场上,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其价格就可能上涨,而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其价格就会下降。同时,价格的变化会反过来调整和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使得价格不断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从这种规律看,物价下降是时有发生的事。 影响物价下降的主要因素有:(1)供过于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受供求情况的影响。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反之,当商品供过于求时,物价就会下跌。(2)货币价值的变动。货币所表现的价值是商品的相对价值,即商品价值量同时发生等方面等比例的变动,商品的价格不变。但如果二者任何一方的价值单独发生变动,都会引起价格的涨跌。如果货币价值不变而商品价值提高,或者商品价值不变而货币价值降低,商品价格就会上涨。反之,如果货币价值不变而商品价值降低,或者商品价值不变而货币价值提高,商品价格就会下跌。(3)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某种商品生产

率普遍降低,该种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反之,如果劳动生产率普遍上升,则价格就会相应下跌。(4)技术革命。技术进步,一方面使有关产品中凝结的人类复杂劳动增多,从而导致其价值增加,价格上涨;另一方面,使原有产品的经济效能相对降低,价值受贬,价格下跌。(5)竞争。竞争引起资本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促使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通常为价格下跌。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供求关系的平衡以及物价的稳定正是通过物价波动实现的,物价波动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波动过于频繁剧烈,则会破坏市场供求的平衡,阻碍经济正常运行,而持续的物价下降会给我国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 这段时间,市场上的鸡蛋价格涨了不少,对此不少老百姓都有抱怨。其实原因很简单,母鸡产蛋量下降,鸡蛋价格自然就会上涨。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他们更希望物价下降。物价下降,对普通的消费者来说是个好消息,这意味着他们能够用更少的钱买更多的物品,既然能用更少的钱换来更好的生活,他们自然很乐意。但是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从长远来看,物价的持续走低,对老百姓来说是弊大于利的。 老百姓在价格降低的时候,可能会得到一些好处。但持续的价格降低,会有一种买涨不买落的预期。他们希望推迟他们的消费需求,推迟他们购买的愿望。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 从企业来看,持续的价格降低会带来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企业利润水平的下降。企业利润水平下降以后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一个是工人工资的降低,

中国物价水平分析

中国物价水平分析

中国物价水平的现状及维持物价稳定的对策分析 [摘要]:近年来,虽然国民的生活水平不断 提高,但也伴随着物价水平持续攀升。物价水 平是判断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标准尺度,更 是衡量宏观经济是否过热的“晴雨表"。本文 首先概括了中国物价水平的现状,进而分析其 产生的原因与社会影响,最后站在经济学的角 度对中国物价水平进行趋势分析并提出自己 的见解,对改善物价水平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中国;物价水平;通货膨胀 近年来,中国物价水平持续攀升,通货膨胀的迹象已经显露。自2007年开始, 通货膨胀的趋势更加明显:先是成品油、钢铁及有色金属等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 现在已经演变为人民生活资料价格的全面上涨——其中粮食、猪肉等农产品价格 的不断上涨,更是成为了人民关心的重要生活问题之一。作为一个拥有着十三亿 人口的大国,物价水平不但影响着国民的生活水平,物价的的稳定也控制着一国 财政与货币收支的平衡。所以,对物价水平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一、中国物价水平的现状分析 物价水平是指整个经济的物价,而不是某物品或某类别物品的价格,是用来衡量所在的目标市场所潜在的消费能力和分析其经济状况的又一非常重要指标。物价稳定了是经济稳定,财政稳定,货币稳定的集中体现,物价稳定同时标志着社会总体需求量的基本平衡,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和时常流通的货币供应量与市场的货币量的基本适应。通货膨胀会首先影响需求的,一旦发生膨胀的话,人们的实际收入会下降,购买力下降,

需求也会下降。 物价是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准确把握物价波动趋势对于了解整个经济运行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物价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所关注的焦点。物价上涨在我国国内经济生活中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这仅仅是目前我国国内经济社会一个较为明显的表象。其实从1999年开始,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急剧扩张和重工业的高速增长,我国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迅速膨胀,就已经使得国内资源供给出现趋于紧张的潜在局势。但是这种潜在的局势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冲突,因此并未引起公众对它的关注。从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景气周期,驱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非常强劲,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刺激社会总需求上升,推动物价上涨。从国际统计局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可以看出,从2003年起,三大物价指数开始全面上涨,特别是进入2007年后,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逐月升高。2003年10月份我国开始出现了上游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引起了部分商品价格水平的上升。这种部分商品价格水平的上升一直持续到2007年。[1]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6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3.9%,创下了1997年以来的最高记录,涨幅比2005年提高2.7个百分点。2007上半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2%,涨幅提高1.9个百分点;6月份同比上涨4.4%,涨幅提高2 9个百分点。上半年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2.4%,涨幅提高1.6个百分点;6月份同比上涨3.2%,涨幅提高1.9个百分点。上半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5.2%,涨幅提高3 9个百分点;6月份同比上涨6.7%,涨幅提高6.0个百分点。2007年第1季度和第2季度,主要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分别上涨7.3%和10.2%;涨幅分别提高4.9和12. 3个百分点。2007年第1季度和第2季度,同定资产投资价格同比分别上涨2.3%和3.5%,涨幅分别提高2 0和2.1个百分点。2007年上半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l8%;6月份同比上涨2.5%,涨幅降低1.0个百分点。[2]具体相关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2003—2007年我国物价上涨主要统计指标情况 一览表

第二章 近代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波动

第二章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与周期波动 一)经济增长 1、增长与发展 增长是量上的变化,而发展则是量与质都发生变化。有关近代中国经济的状况,究竟是处在增长还是发展,是有一定争论的。这正如著名经济史专家汪敬虞先生所提出的近代经济史的线索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不发展”的观点。在西方国家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基本形成如下几种观点:帝国主义论、冲击-反应论、中国中心论。这些观点的背后,基本都是认同近代以前是停滞论的。由此,我们必须对近代中国经济的状况做出解释,是发展的,还是仅仅停留在增长阶段? 2、近代中国经济增长所适用的理论1 中西方经济在16世纪之后出现分化,按照诺斯的说法制度方面的因素导致的,而出现差异的起点都是一样,即面临日益增加的人口,进一步发展中存在马尔萨斯陷阱,即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所谓马尔萨斯陷阱,就是技术的偶然进步,引发生产力的提高,产出增加,最终导致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带来了人口的增加,直到生产力水平重新降落到人口的生存水平。在此过程中,存在积极与消极地抑制人口方式,以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就这两种方式来看,影响中国历史变迁的动力,应该是放任人口增加后,受社会财富多寡的约束,在寻求社会财富分配过程中,引致社会结构的变迁:富者愈富、穷者愈穷,从而打破了上层家庭核心所预期的相对平均的和谐社会。在此条件下,下层社会结构在革命与饿死的博弈中,终将被迫接受以均贫富为幌子的农民起义,从而引发了社会结构的变迁。一方面达到了抑制人口、缓和人地关系紧张的局面,同时也改变了过去那种上层结构的分配格局,出现了缓和社会矛盾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为下一阶段的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该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基本上处在内卷化。而西方社会则与相反,他们虽然也主要采用积极因素应付人口增加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他们偏好于对外扩张与掠夺,以弥补国内财富的不足,从而导致了广大地域的开发与民族国家的形成,并最终在此推进过程中,找到了工业化的途径,在现代化的演进中获得了两者在更高层次的解决。 3、近代中国的经济增长的类型 按照上述增长理论,我们可以大致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划分为如下三种类型。斯密型增长,即受分工和市场规模的深化与扩大的推动,结果是产出总量和人均产量的同时增长,但市场容量有局限;现代经济增长,原因与斯密增长几乎相同,但其增长是指数式长期增长;粗放式增长,即只注重产出总量的增加而不关心人均拥有量提高的增长——量的增长,质的停滞。我们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属于粗放式增长,目前在有些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仍然没有超出粗放式增长的界限,迈向现代经济增长阶段。 总的而言,通过经济增长理论适用性的分析,我们必须解决如下几个问题:第一,必须解决增长与发展的问题,故我们必须为此具备人口、经济总量、人均经济总量等几个数字,以此勾画近代经济增长的曲线或波动图形;第二,需要解决近代中国经济究竟处于那个阶段,传统、现代化,抑或过渡阶段;第三,与其他国家相比,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究竟处于怎样一个状况。 二)周期理论 1除古典增长模型外,还有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新经济增长模型、世界模型(人口、工业增长、农业生产、自然资源、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马克思的社会五种形态理论与罗斯托的经济增长的五阶段理论(传统社会:在有限的生产函数范围内发展起来的、起飞前提:为起飞作准备的过渡时期、起飞:有效的投资率或储蓄率可能从大约占国民收入的5%提高到10%或10%以上、走向成熟:一个社会把现代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它的大部分资源的时期、大众高消费时代:三条发展方面——追求国外的势力和影响,如两次世界大战、用国家的力量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目标、提高消费水平,使之越出衣食住的基本需求范围)。

2010年中国物价上涨原因剖析

2010年中国物价上涨深层次原因的剖析 今年入冬以来,以农产品价格上涨为前峰的物价指数CPI迅猛上涨,带动物价不断攀升,猪蛋、奶制品、青菜、食用油、粮食、棉花、白糖、食品、成品油、商品房价格不断攀升。强烈的通胀预期打乱了普通人原有的生活,物价问题成了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物价上涨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热钱炒作,贩子囤积导致。但是,贩子、热钱无处不在,以前怎么不去炒作那?早些年他们怎么不把绿豆炒到10元一斤那?剖其深层次的原因,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外汇储备是国内物价上涨的原因之一。 简单点说:中国有2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说白了就是持有2万多亿美元的白条!为什么这么多外汇储备会造成国内物价上涨通货膨胀那?你想产品卖出去了,应收财富是2万多亿美元,如果把这2 万多亿美元亿财富换成东西拿回来,以工资的形式分发下去,整个社会财富是平衡的,不会发生物价上涨。 但是,产品卖出去了,应得财富没拿回来,却以外汇储备这样的白条挂在那里。而国内这些打工仔打工妹以及工厂主的这些开支怎么办? 中间掌管结算的是央行,为维持汇率稳定,央行不得不向这些厂矿投放基础货币,就印刷了与2万多亿美元相当面值的13万亿元的虚拟的纸钱(纸钱与财富挂钩的,没有财富纸钱就是虚的)来支付这些费用,当这些虚拟的纸钱流向社会时,社会财富不变,而纸钱貧空增加了13万亿的人民币,也就等于钱不值钱了,于是物价就一个劲的上

涨!通货膨胀就发生了。 二、基础建设投资规模过大, 导致货币超发,是物价上涨的第二个原 因。 两年来为应对国际金庸危机, 国家刺激经济,加大基础建设投资(比 如国家的一些大型投资项目),各大银行争相发放贷款,流入社会的 资金大幅增加。 2010年1 ―― 9月份,我国广义货币余额(M2)已经达到69.64万亿元,而同期(前三季度)GDP为26.866万亿元,即央行货币超发42万亿元(存在争议)。 虽然对是否超发了42万亿货币存在争议,但对超发了货币的事实本身却是没有争议的。 物质增加有限,流通货币大幅增加,最终的结果是一一物价不断攀升! 三、劳动力成本攀升,是推动物价上涨的第三个原因。 随着那些生于50 ―― 70年代之间,甘于吃苦耐劳,拿低工资而毫无怨言的打工人群年龄增大,代之与的是70、80、90后的新生代民工, 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思想比较开放,不愿接受那些‘脏’、‘重’、 '差’,待遇比较低的‘盘剥’。导致“民工荒”在全国的蔓延,推升劳动力成本,引起物价的上升。 基础投资过大使各地用工大幅增加,也导致劳动力成本攀升。 四、全球性的原材料价格上涨,是国内物价上升的第四个原因。 近年来,由于国际原材料一一如钢铁、煤炭、石油、粮食不断上涨, 带来日常消费用品的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导致物价上涨。 铁矿石连续六年的累计涨幅达到了惊人的400 %。高昂的矿价,吞噬着中国钢企的利润,铁矿石涨价导致中国钢企业2010年前9月为埋单多支付了超过千亿元的资金。 受国际能源机构调高原油需求预期等因素影响,10月份以来,纽约

2020年关于物价上涨调查报告

2020年关于物价上涨调查报告 近年来,物价飞速上涨,给国家政策以及老百姓的生活都带来了 不同水准的影响。物价问题,是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大问题,需要 当代大学生予以注意以及探讨。这是大学生对国家问题关心的体现, 也能培养我们的主人翁精神,为国家的建设、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 水平的提升出一份力。 从很多资料上看出,自从被普通百姓所熟知猪肉价格上涨之后,“涨价”便成为一个很耳熟能详的名词。不管是在公交车上还是公园 闲谈,人们口中最常听到的词汇便是什么什么又涨价了:粮食涨价、 肉涨价、油涨价、房涨价、方便面涨价、奶粉涨价、豆制品涨价、液 化气涨价……飞涨的影响正悄悄地渗透到我们吃、住、用、行等生活 的方方面面,普通百姓的生活成本帐单也在随着这些物品的上涨而跳 跃到一个新的数字。 面对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我选择了这次调研,可能因为 时间空间等各个方面的原因,此次调研还存有着很多的漏洞,普遍性 并不能得到完全保证。但这确实是一次切实的调查,从中分析出的结 果也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是本社区居民对物价问题的实际看法。根据 调查问卷中以及书本网络上的各类资料,我总结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以及一点的建议,这些收获使我这次的调研活动充满了意义。 一、此次调研的一些基本情况 1.调研地点:沈阳市铁西区兴华街 xx社区 2.调研对象:xx社区御览嘉园3、4、5号楼200户居民约800至1000人 (xx社区是包含多个住宅小区,数十栋住宅楼的中型社区,从中随机选择三个楼实行调研) xx社区预览图

3调研时间:2020年8月3日至8月20日 4.调研过程: (1)确定课题; (2)查找关于物价问题的调研资料,根据分析整理,制作了一份调查问卷和相关采访问题; (3)调研: ①在选择的居民楼内挨户实行调查取样,共发放问卷 910 份并全部收回,有效97.94%(内容见第5点) ; ②在经居民同意的情况下,对有典型意义的受访者实行了专门采访,这些受访者包括普通工薪阶层、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个体、私营企业老板,外来务工人员等各个社会阶层。采访问题包括:物价、就业、食品安全等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 ③走访社区附近一些大中小各型超市市场,调查近些日子以来居民各项消费品价格的变化情况。 5.调查问卷内容:《物价问题对你所在社区居民生活的影响的调查问卷》 (1)您家庭的收入情况(按月计): A.10000元以上 B.8000至10000元 C.5000至8000元 D.2000至5000元 E.2000元以下 (2)近二至三年,您家庭收入增加与否? A.显著下降 B.下降 C.无变化 D.增加 E.显著增加 (3)您觉得我国平均工资的上涨对您的生活有何影响?

经济波动--经济周期理论10页word文档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发轫于20 世纪70 年代早期,主要得益于卢卡斯(Lucas,1972, 1975)的学术贡献。与传统的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和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不同,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强调理性预期是产生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源在于行为人的预期错误。预期错误可能是由外部的不能合理预见的随机冲击引起的,如货币供给冲击、战争和粮食危机等,其中货币供给冲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冲击源,即货币增长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非预期的通货膨胀,进而引发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在政策建议方面,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完全否定了政府干预的有效性,主张利用固定规则代替相机决策。 一卢卡斯的主要观点 卢卡斯最早在《预期和货币中性》(1972)一文中提出货币周期模型,之后又在《经济周期均衡模型》(1975)一文中扩展和补充了由货币因素引发经济波动的产生、传导和消失过程。Lucas 认为,在一个众多相互分离的竞争市场内,假设生产者并没有觉察到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对于随之而来的价格上涨,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局部性的,则必须调整产出;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全局性的,则必须保持产出。生产者被迫面临如何在知道单个商品价格变化的基础上对总价格水平作出尽可能准确的判 断的问题,这就是不完全信息假设的体现。一种可能的识别情形是将其视作两种情况共同作用的结果,组合的比例取决于过去的价格波动的均值和方差。若以往的价格比较稳定,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局部性的;若以往的价格起伏较大,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全局性的,这就是市场上价格信号的提取过程。然而,在不完全信息情形下,总会有一部分生产者不能准确预测到价格是全局性上涨,而采取调整产出的行动。所以一般价格水平的提高对总量经济的影响,本质上与相对价格的提高对单个生产者的影响一样,都能引起产出、就业和投资等宏观变量同方向的运动。但这只是暂时的,人们一旦发现价格上涨是由总需求变化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就会调整各自预期。因为在理性预期条件下,生产者很容易纠正预测中的系统性偏差,这个过程不需要

猪肉价格上涨的经济学分析

猪肉价格上涨的经济学分析 猪肉是属于农产品,农产品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所以猪肉市场是属于完全竞争市场。又因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买家和买家都不具有定价权,所以猪肉的价格是完全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 我们分析一件产品价格的涨跌,一般是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看。在市场需求一定的情况下,一件产品,市场供给越充分,价格越低。市场供给越少,价格越高。从供给方面具体来看: 一、供给方面 1,非洲猪瘟导致猪肉量供给下降 非洲猪瘟具有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的特点,一旦非洲猪瘟蔓延开来,就会造成养猪场大量的生猪死亡。对于猪来说,这种病毒的传染性极强,死亡率极高,几乎是100%致死的概率,如此就导致生猪的数量越来越少,猪肉市场上的供给量减少,自然市场上猪肉的价格就会上涨。 2,环保政策日益严格,为响应环保精神,不少农村地区关停了一大批违规的养猪场。在该政策的影响下,农村散户养猪也越来越艰难,好多散户放弃了养猪。两者的因素相作用下,生猪市场的供应量就大大下降了。 3,不法商贩恶意炒作,囤货居奇。不少不法商贩看到市场上猪肉价格上涨,就把手中的生猪肉囤积起来,不再出售,这样就会导致市场上的猪肉供给量更少,猪肉价格更加上涨,不法商贩越涨越囤货,

由此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4,猪周期的影响。 猪周期就是指一种经济现象,这个经济现象是“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 猪周期的道理很简单,康波财经小编给大家举个例子就明白了。假如康波财经小编开了一个养猪场,如果今年生猪市场上行情不好的话,那么康波财经小编就会杀掉母猪减少生猪存栏量,以此来减少养殖成本,维持养猪场的正常运转。一段时间后肉价涨起来,康波财经小编又会扩大养殖规模,结果在生猪出栏时生猪产量提高,市场上生猪的供给量上升,猪肉的价格下跌,康波财经小编就又开始杀母猪,猪周期由此形成。 从需求方面具体来看: 二、需求方面 猪肉属于老百姓生活中的必需品,猪肉的需求还是比较稳定。我们可以想想在生活中,大家每月消费猪肉的量也相对固定。 总的来说,猪肉市场上,猪肉的需求一定,猪肉的供给却下降了,因此前段时间猪肉的价格才会上涨。 据康波财经小编在农业部看到的消息:猪肉价格已经恢复性回调。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16省市猪肉价格总指数已经连续两周环比下跌。11月8日-14日,猪肉批发价格为49.84元/公斤,环比下降4.4%。截至11月15日14时,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48.13元/公斤,比11月14日下降0.9%。

有关物价上涨的研究报告

有关物价上涨的研究报告 班级:七年一班. 组员:曹姿婷,柯东升,谢忠诚,黄旭东,苏婷婷,徐家琪. 组长:朱凡 今年以来,物价飞速上涨,猪肉涨价了,方便面、快餐、洗涤用品也涨价了。随着越来越多的食品、日用品加入到涨价的行列,就连学生餐也是一次一次涨价,才发现基础生活物质价格上涨给生活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压力,也是突然不能够适应。“民以食为天”,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此类基本生活物质虽然小幅上涨,但带来的影响却是巨大的。这类基础物质价格再怎么涨,老百姓也是要买的,无论如何,饭总是要吃的。 为了更好的明白现在市场的价格上涨情况,特地去了解了一下,下面是我的调查数据:⒈猪肉价格:印象中猪肉应该卖的很便宜的,6,7块钱一斤。可是当我妈问猪肉价格时,摊主说:“14元一斤。”我就惊讶极了。什么时候涨的这么厉害了?旁边另一个顾客说:“好多天都没有吃猪肉了,都不知道猪肉是啥味道了,想吃肉只能买点羊肉吃火锅啦,否则别的也买不起,鸡蛋更是长得离谱,原来3.4就能做一顿炒鸡蛋,但是现在4.2才能炒一盘啦。现在过年才来买些猪肉回去。”早就听说国家政府一直要控制猪肉价格上涨,可是现在看来好象没有什么效果吧。 ⒉鸡蛋价格:印象中以前只买一两块一斤的,可是妈妈告诉我:“那是早几年的价格了,现在都卖到四五块钱一斤啦。”我随着妈妈去买鸡蛋,果真,鸡蛋标价:4.5元/斤.妈妈买了十个鸡蛋就要了十几块钱. ⒊蔬菜价格: 2008年真是不一样的一年,年前大雪灾.湖北、湖南、广东受灾严重,很多北方时令蔬菜因为道路不通而无法正常运到南方.这是蔬菜涨价的主要原因之一.妈妈去买藕.一看 标价:6元/斤.买了两节就是12元.妈妈大发感慨:“现在买菜都要大几十块.却没有多少东西.再这样下去,如果不涨工资,真的是会越来越困难了。”我在心里也暗暗赞同。 随后在市场上转了一圈,发现一般的蔬菜价格都在1元以上。很多居民都试着还价,可是卖家一直“叫苦”表示不能再便宜了,涨价也是没办法,一涨都跟着涨了。 看到这样的情况,我真是颇有感触:生活真是很不容易! 理性的看近两年物价上涨,对原本生活困难的低收入居民家庭确实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食品价格的波动给普通市民特别市低收入家庭的生活也带来了影响。 整体上看,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已基本实现小康,粮油价格上涨尚不足以影响到居民整体生活。但由于低收入家庭的消费结构仍停留在以满足生存需要为主的温饱型模式,。因此,粮油价格的上涨对低收入居民的生活造成的影响较大。

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的关系分析(一)

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的关系分析(一) 摘要: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本文通过分析隐性通胀压力、供求关系、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的本质联系,得出无通胀压力的经济高增长是不太可能的,关键是要保持经济的适度与可持续增长。 关键词:经济增长物价上涨 在我国经济高增长的同时,出现了物价上涨的明显压力问题。这一问题在2008年变得更加显著,也促使了笔者试图从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之间的关系分析,来梳理为什么当前我国经济会面临通胀压力。 第一,隐性通胀压力再次显性化。从数据上考察,1998年-2002年间的GDP增长率基本在7%-9%,不算特别高,也绝不低,但CPI却保持在1%以下,其中竟然有3年是负值。尽管1%以下的物价上涨率与7%-9%的经济增长率相对应,但隐性通胀压力早已存在。在2003年后,我国GDP增长率连续5年达到两位数,且逐年上升,导致隐性通胀显性化动能越来越大。 事实上,从对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关系考察,凡是两者极不对应的时期往往随后就会出现剧烈的物价上涨现象。1990年-1992年,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4.2%、9.1%和14.1%,同期物价上涨率分别是2.1%、2.9%、5.4%,可见两者差距逐步拉大。最终,出现了1994年-1995年间的剧烈通胀压力(达到21.2%)。2000年以后,物价负增长已经潜伏了隐性通胀压力,最终会转化到显性通胀压力。这只是时间问题。 同样,经济高速增长直接带来了需求的大幅度上升,并引起了以原材料为龙头的成本上涨对物价的推动。仔细观察,原材料价格上涨与通胀压力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且,如果经济增长率上升过快,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动能就更大。 尽管有时物价上涨(如2005年和2007年时的CPI)也无法同步体现出来,其实本轮原材料价格上涨自2003年下半年已进入上升阶段,同期GDP增长率也越走越高。但是,最终经济增长、原材料价格上涨和物价上涨之间本质联系会体现出来。2008年物价水平突然上涨,实际上是早已潜伏的隐性通胀压力显性化的结果而已。 第二,供求关系必然反映到价格上面。与前几轮的通货膨胀不同,尽管2003年后我国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并没有严重失衡,如大多数市场最终产品——工业消费品的供求总体上仍然是供大于求。但是,基础产品的供求矛盾早已存在。例如,我国基本建设投资快速膨胀,尽管基本建设投资中的公共品需求所导致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并不会立刻传递到公共品的消费价格上(如公路收费),也就不会马上反映到物价水平上。 不过,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投资成本上升必然最终要反映到商品价格上,区别仅仅是传递时间或者传递渠道变化的不同而已1]。或者说,本轮物价上涨中大量公共品投资膨胀能量一旦且最终会被释放出来,就必然会导致物价上涨。

2016年物价上涨调查报告范文精选

2016年物价上涨调查报告范文精选 近年来,物价飞速上涨,给国家政策以及老百姓的生活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那么,对于物价上涨的调查报告怎么写呢?收集了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超市物价上涨的超市调查报告】 从20xx年8月份以来,关系民生的肉类、粮油和煤气价格不断飙升,给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于是,我们做了一个关于物价上涨的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倾听一下老百姓的心声。 以下是2月1日至5日我们在花都各大市场、超市随机对200名不同阶层的市民所做的调查,以及对猪肉、花生油、煤气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商品上涨的情况的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统计。 一、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之主要物品价格上涨调查表 价格物品20xx年-20xx年 10月11月12月1月2月 猪肉/kg17.819.623.227.629.2 花生油/L15.617.819.621.223.2 煤气/m31313151818 二、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之月工资增加调查表 月工资增加(元)00-100100~400400 调查人数14129264 占总人数的比例70.5.5%2% 三、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之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程度调查表

影响程度无影响有一定影响很大影响 调查人数607268 占总人数的比例3064% 四、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之图表分析 由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之上图观察得知在物价迅速上涨的今天,仍有许多市民的工资没有增长,约占调查总人数的70.5%,并且工资上升幅度较大的人仅占总人数的2%!这是多么严峻的问题啊!关系民生的各种物品价格不断飙升,而居民的工资却得不到与物价同幅度,同比例的上升。自然而然的就对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影响,也进一步反映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国家在物价上涨严重时就已经出台各种抑制物价飙升的规定,我们的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则显示民众普遍认为物价上涨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只有少部分人认为对他们的生活没有造成影响。因此,可以体现出一些商家没能严格按照国家出台的政策办事,同时也反映出有关部门执法力度不强。 因此,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继续推动工资的增长,让民众能够坦然面对物价的持续上涨,而不是为他们构筑起一个并不存在的虚拟的幻觉。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里说国际经验也表明,扩大居民收入份额,使居民收入增速等于甚至在一定时期内湿度快于经济增长。因此,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大格局应适度向城乡居民个人收入倾斜,保持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应成为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保持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政策取向。 【关于物价上涨的调研报告】 一、调查概况 我于20xx年2月份,对我居住地周围的超市、百货商店、农贸市场、个体经营者等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当前物价上涨情况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物价上涨的具体体现 2.物价上涨的原因

对当前中国物价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前言 我国物价水平步步高升,CPI指数连创新高,百姓感到生活成本在迅速增加。发改委连发文稳定物价。我国物价上涨的根源何在,目前的政策对稳定物价有实际意义吗?如何解决我国物价上涨问题。 10月CPI同比增长4.4%,创两年来新高。与此同时,受燃料价格上涨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也高于预期,10月同比上涨5%。消费物价指数中涨幅最大的是食品,也是近两个月来CPI超预期背后最主要的因素,其中10月食品价格上涨更是贡献了名义CPI月度增长的74%。蔬菜、水果在这一轮食品价格上涨之中增长最快,上一轮通胀周期中兴风作浪的肉类价格则仅温和上升。值得关注的是交通通讯类消费品价格也开始止跌回升,油价上调的影响显然不容忽视。此外,居住类和衣着类消费品价格环比增速也有所加快,部分反映了上游生产成本提升的影响。统计局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11月CPI为5.1%、PPI为6.1%,创28月新高。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1.1%,其中,城市上涨1.0%,农村上涨1.3%;食品价格上涨2.0%,非食品价格上涨0.6%;消费品价格上涨1.5%,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2%。分类别看,食品价格环比上涨2.0%,其中鲜菜环比下降1.9%;烟酒及用品类价格环比上涨0.2%;衣着类价格环比上涨1.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环比上涨0.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环比上涨0.7%;交通和通信类价格环比持平;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环比下降1.0%;居住价格环比上涨1.8%。工业品出厂价格环比上涨

1.4%。其中采掘工业上涨14.6%,原料工业上涨9.8%,加工工业上涨4.7%;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上涨3.3%,其中食品类上涨6.2%,衣着类上涨 2.7%,一般日用品类上涨 3.1%,耐用消费品类下降0.7%。1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环比上涨1.4%。 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把稳定物价提到了最关键的位置。从多方经济数据来看,当前物价上涨的最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次债危机之后美国实行货币量化宽松政策,美联储大量发行货币,导致美元持续贬值。美元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美国通过贸易逆差向全球输出大量美元,这就使得全球范围内发生通货膨胀,国际大宗商品主要以美元标价,不断贬值的美元使得大宗商品的身价相对上升,尤其是能源、农产品、原材料、贵金属的价格涨得很厉害。 二:世界经济将继续强劲增长,加大了全球通胀压力。鉴于今年上半年全球经济的良好增长势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7月25日将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从今年4月的4.9%上调到5.2%,美国在第二季度已经重拾增势;日本经济复苏形势良好,有望进入正常的增长轨道;欧元区经济上半年明显好于预期;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其中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的增速尤为突出。在全球经济持续强劲增长的情况下,供应限制因素增强,通胀风险增大。 三:人民币升值预期升温,世界范围内的货币供应过多导致流动性泛滥,并且我国对热钱缺乏管制的情况下,国际热钱不断流入我

第二章 宏观经济学

第二章宏观经济学 一、判断题 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经济的总体行为。() 2.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时,反映价格与产量之间关系的曲线。( ) 3.投资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k=1/(1-β),β表示边际消费倾向。() 4.如果投资对利率的反应程度越大,IS曲线就越陡峭。() 5.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度越高,LM曲线越平缓;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度越高,LM 曲线越陡峭。() 二、单项选择题 1.提出“宏观经济学”概念的经济学家是( )。 A.魁奈 B.马尔萨斯 C.弗瑞希 D.凯恩斯 2.以下属于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的是()。 A. GDP B. GNP C. NDP D. NI 3.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之和( )。 A. 大于1 B.等于1 C.小于1 D.以上都不正确 4.乘数的概念最早是由经济学家提出的。( ) A.李嘉图 B.凯恩斯 C.马尔萨斯 D.卡恩 5.影响IS曲线斜率大小的最主要因素是()。 A. 投资对利率的敏感度 B. 边际消费倾向 C. 税率 D. 其他 6.货币需求主要包括()。 A.交易性货币需求 B.预防性货币需求 C.投机性货币需求 D.以上都正确 7.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是()。 A.充分就业 B.价格稳定 C.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D.国际收支平衡 8.以下关于财政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 B.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C.在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D.在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 9.以下关于货币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则货币政策效果越大 B.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越陡峭,则货币政策效果越小 C.当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则货币政策效果越小 D.当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则货币政策效果越大 10.财政政策中最有效地手段是()。 A. 改变税收 B. 改变转移支付 C. 改变政府购买水平 D. 以上都正确 三、多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边际消费倾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表示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 B.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 C.大于0小于1 D.随收入增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2.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包括()。 A.充分就业 B.价格稳定 C.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D.国际收支平衡 3.财政政策的主要形式有( )。 A.政府购买B.政府转移支付 C.税收D.公开市场业务 4.影响“挤出效应”的因素中,与挤出效应成正比的因素包括()。A.支出乘数的大小B.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C.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D.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5.总需求由构成。( ) A.消费需求B.投资需求 C.政府需求D.国外需求 四、简答题 1.简述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猪肉价格上涨的经济学分析

一、供给方面 1、非洲猪瘟导致猪肉量供给下降 非洲猪瘟具有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的特点,一旦非洲猪瘟蔓延开来,就会造成养猪场大量的生猪死亡。对于猪来说,这种病毒的传染性极强,死亡率极高,几乎是100%致死的概率,如此就导致生猪的数量越来越少,猪肉市场上的供给量减少,自然市场上猪肉的价格就会上涨。 2、环保政策日益严格,为响应环保精神,不少农村地区关停了一大批违规的养猪场。在该政策的影响下,农村散户养猪也越来越艰难,好多散户放弃了养猪。两者的因素相作用下,生猪市场的供应量就大大下降了。 3、不法商贩恶意炒作,囤货居奇。不少不法商贩看到市场上猪肉价格上涨,就把手中的生猪肉囤积起来,不再出售,这样就会导致市场上的猪肉供给量更少,猪肉价格更加上涨,不法商贩越涨越囤货,由此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4、猪周期的影响。 猪周期就是指一种经济现象,这个经济现象是“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 猪周期的道理很简单,康波财经小编给大家举个例子就明白了。假如康波财经小编开了一个养猪场,如果今年生猪市场上行情不好的话,那么康波财经小编就会杀掉母猪减少生猪存栏量,以此来减少养殖成本,维持养猪场的正常运转。一段时间后肉价涨起来,康波财经小编又会扩大养殖规模,结果在生猪出栏时生猪产

量提高,市场上生猪的供给量上升,猪肉的价格下跌,康波财经小编就又开始杀母猪,猪周期由此形成。 二、需求方面 因为猪肉属于老百姓生活中的必需品,因此猪肉的需求比较稳定。我们可以想想在生活中,大家每月消费猪肉的量也相对固定。 总的来说,猪肉市场上,猪肉的需求一定,猪肉的供给却下降了,因此前段时间猪肉的价格才会上涨。 据康波财经小编在农业部看到的消息:猪肉价格已经恢复性回调。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16省市猪肉价格总指数已经连续两周环比下跌。11月8日-14日,猪肉批发价格为49.84元/公斤,环比下降4.4%。截至11月15日14时,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48.13元/公斤,比11月14日下降0.9%。 也就是说猪肉价格已经在下降当中,猪肉价格正在逐渐恢复正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